环境绩效审计论文

2024-10-10

环境绩效审计论文(11篇)

1.环境绩效审计论文 篇一

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式分析的审计毕业论文

一、审计区域与对象选择

审计区域要遵循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科学划分,要全面考虑各项污染指标,同时兼顾审计力量配比,提高审计效率。在划分审计区域时,首先,要分析敏感区域或敏感人群的受污染情况,对其有影响的污染源都要进行筛选,建立污染源与敏感区域或人群的联系。其次,根据效率原则,将影响敏感区域或人群的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区域划为审计区域,同时考虑污染源的叠加效应,适度考虑其他污染源的影响。第三,根据审计时间、审计力量配比情况,确定采用污染源模式、地面最大浓度模式还是污染迁移轨迹模式。例如针对雾霾治理效果的审计,可以采用地面最大浓度模式,将雾霾发生较为频繁的人群聚集地作为调查对象,审查雾霾治理资金投入后的治理效果;对于独立污染源造成的小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则采用污染迁移轨迹模式最为合理,全面分析污染源造成的损失以及治理后的效果;如果审计目标仅确定为污染源资金投入与环境质量达标之间的评价,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安排有限,可采用污染源模式。

二、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重点。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审计评价的重点和范围应全面具体,在模式选择确定后,应从污染源、污染路径和被污染区域等敏感点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从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敏感区域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多层次设计。本文利用层次分析原理,设计了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对于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的单一性和特殊性,既不可能确定统一标准,也没有必要确定统一标准。对于污染源的治理效果,应从治理前后的技术、质量和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污染源治理目标进行评价;对于敏感人群和区域,可从治理政策和措施实施前后的环境质量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健康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在环境、经济和健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经济综合指标评价污染源对污染区域的影响程度,发现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判断污染源治理和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从环境制度层面发现问题。

三、审计建议

审计建议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体现审计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大多数审计建议只是对审计判断结果的延伸,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改进内容。究其原因是审计过程中更多的只是将治理效果确定为达标,而不是从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出发,因而难以从制度层面挖掘深层次原因。本文构建的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式,进过审计评价后,可形成三种不同的审计判断结果,并据此给出三种审计建议:一是污染源未按要求整治或整治未达标,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审计建议的重点是污染源的整治,应分析污染源未按要求整治或整治未达标的原因,从技术和制度上建议加强污染源的治理。二是污染源按要求整治且整治达标,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仍然持续恶化(这是污染源审计模式不可能发现的问题)。审计建议的重点是污染源治理技术的先进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环境行政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三是污染源按要求整治且整治达标,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这正说明污染防治起到了效果,应建议相关部门总结治理的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同时通过环境、经济、健康指标的分析,还可以从资金分配结构上提出审计建议。例如在审计中如果发现环境治理可以减少健康损害,减少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医疗费用,就可建议改变财政投入结构,加大环境投入,以降低健康保障资金的支出。

2.环境绩效审计论文 篇二

一、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

(一) 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

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集中在环境绩效审计程序、方法、准则和指标体系等应用理论的研究, 而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没有涉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对环境审计提出了一个框架, 认为环境审计的定义中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二) 我国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研究的主要观点

莫国强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和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责任以及其工作绩效进行的审计。高方露和吴俊峰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审查企业是否以经济节约和高效率的方式运用受托环境资源;是否为实现各种环境经营管理目标, 使经营活动获得预期效果而奋斗;是否建立了充分可靠的内部控制以保证经营活动以经济和富有效率的方式进行。陈正兴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 依照一定标准, 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 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谭文化认为, 环保责任绩效性审计是对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环境责任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审计。陈希晖和邢祥娟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 依照一定的标准, 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 并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王恩山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 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 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 提出改善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 促进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控制。这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控制, 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三类;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是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目的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吴立群和王恩山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 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 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掌握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 应当明确四点: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绩效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度的建设性审计;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应当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钰泓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 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 并按照一定的标准, 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 (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等) 和发展潜力, 进而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并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 促进其环境管理改善和绩效提高的一种审计活动。李山梅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联合审计机构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活动, 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并重, 来评价、监督、鉴证其相关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在原有的绩效审计3E基础上, 增加环境性 (Environment) 这个非经济因素。薛珊珊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审计组织依法、独立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 突出强调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被审计单位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

二、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观点评价

(一) 环境绩效审计定位不恰当

要对环境绩效审计下定义, 必须正确处理环境绩效审计的地位问题, 这是定义环境绩效审计的前提。只有将环境绩效审计正确定位, 才能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由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对什么进行绩效审计、如何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等关键问题, 从而给环境绩效审计以正确的定义。但从相关定义可以看出, 有些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和常规审计的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有的甚至将环境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互混淆。

(二) 环境绩效审计对象不准确

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中, 必须指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 这是环境绩效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类型的关键要素。但大多数学者以列举的方式说明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 这可能会造成其对象不全面或不准确。

(三) 环境绩效审计目标不明晰

大多数学者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3E”审计, 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 明确地指出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但有的学者在定义中没有明确提出目标, 或者将目标范围扩大化, 把原本不属于目标的内容也涵盖在其中。

(四) 环境绩效审计本质不鲜明

不论对哪种审计类型进行定义都应当指出其本质所在。但有的学者直接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审计类型或一种行为, 并没有指出其特性或者其本质特征;或者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与其作用混淆。

(五) 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要素不全面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中至少应包括环境绩效审计对象、目标和本质, 但有的定义缺失了其中一个或若干个要素。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位

(一) 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

由于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 即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产生的, 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环境保护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基于说明问题的需要, 可以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常规经济活动 (即无诸如环境、质量等特殊问题的经济活动) 、环境经济活动 (即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 、人力资源经济活动 (与人力资源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 和质量经济活动 (与质量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 等, 由此受托经济责任也可分为受托常规责任、受托环境责任、受托人力资源责任、受托质量责任等。而在上述诸种责任当中, 都包含财务责任、合规性责任和绩效责任三个方面, 相应地上述各种审计类型也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类别。具体见图1。

鉴于此, 可以说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一个方面, 审计的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 环境审计的对象就是受托环境责任。环境审计以审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是对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 其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受托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 是对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审计对象的不断扩展, 形成了诸多的审计新领域, 环境审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二)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

审计按照目标不同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目标分别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对象无论如何扩展, 针对每一对象的审计都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 分为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因此, 环境审计也应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相应地, 环境审计也要实现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目标。即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效益性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

四、环境绩效审计定义及其本质

(一)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及其要素

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包括以下要素: (1) 环境审计目标: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2) 环境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 (3) 环境审计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责任; (4) 环境审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 (5) 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鉴证。

环境绩效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履行, 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履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鉴证。环境绩效审计同样包括五个要素: (1) 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履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 环境绩效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 (3) 环境绩效审计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 (4) 环境审计依据:环境绩效审计准则; (5) 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鉴证。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 因此其本质和主体具有一致性, 而目标、对象和准则的范围相应地缩小。

(二) 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和审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 其本质是相同的。对于审计与环境审计而言, 只是审计对象不同 (或受托经济责任, 或受托环境责任) , 但其在本质上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监督、评价、鉴证, 抑或一种控制。不论是审计还是环境审计, 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鉴证。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分别鉴证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此外, 有观点认为, 环境绩效审计具有建设性, 不具强制性, 即其能综合系统地审查分析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 提出建议性的审计意见。需要说明的是, 建设性是基于鉴证结论做出的, 提出建议并不是审计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且, 由于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我国还不存在大家公认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 很多情况下无法鉴证环境绩效的好坏, 对绩效不佳的环境活动和项目也不能依法处置, 这使人们误以为环境绩效审计没有鉴证职能。但这正说明了制定环境绩效审计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不能反过来说环境绩效审计不具鉴证职能。

参考文献

[1]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 《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莫国强:《我国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3]高方露、吴俊峰:《关于环境审计本质内容的研究》,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谭文化:《略论环境审计及评价依据》, 《商业研究》2002年第11期。

[5]陈希晖、邢祥娟:《论环境绩效审计》, 《生态经济》2004年第12期。

[6]王恩山:《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吴立群、王恩山:《环境绩效审计有关问题初探》,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8]陈钰泓:《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李山梅:《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兼评矿业城市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0]薛珊珊:《环境绩效审计在矿业城市转型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硕士论文》2007年。

3.环境绩效审计论文 篇三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负面影响例如产业不合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情况也逐渐暴露出来。国家想要宏观调控社会、了解社会,必须进行绩效审计来查找问题。但是我国现有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知识并不完善,这就需要学者不断研究进行改善。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有很多,本文通过制度环境这一影响因素来分析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希望可以从立法的角度来提出不足,进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体制,确保政府绩效审计规范化、制度化地进行。

关键词:制度环境;绩效审计;法律体制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42-2

1 制度环境分类

与审计相关的、影响审计发展的环境都可以统称为审计环境。审计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也决定着审计模式的建立和调整。可以说,审计环境的存在推动着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而制度环境是被广泛接受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础规则。所以,制度环境规范化、制度化的审计环境,我们可以从制度环境中观察到国家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解。本文根据审计规范将制度环境分为三个部分,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

审计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审计的发展也是相关利益群体不断博弈的过程,这就是社会环境对审计的影响过程。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在社会环境中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虽然法律环境只是社会环境中一部分,但法律是政府绩效审计能够运行的根本保证。有了国家的制度法规,审计才能朝着规范化逐渐发展,才能使审计效率提高。所以我们需要单独将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上述两种环境都是从组织外部所施加对政府绩效审计影响,还应当考虑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才能完整表述制度环境即技术环境。

2 我国制度环境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

2.1 法律环境

戚啸艳等(2005)在《中外绩效审计制度变迁及我国现行制度体系完善的思考》中通过对发达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及法律的修订与我国现有的法律进行比较提出修订《审计法》的方法。杨锡春(2006)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十大难点》中通过调查我国各省是否制定审计监督条例引入绩效审计的概念提出尽快制定出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现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中国审计法律体系进行概述,了解法律环境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了解其研究不足,进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体系。

存在的问题:

①审计机关缺乏独立性。

宪法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干涉,但是实际过程中审计机关的经费是由本级人民政府保证,属于经费不独立。另外,地方审计机关归属地方政府领导,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涉,属于权力不独立。

②缺乏绩效审计具体法律法规。

审计法及审计法细则对政府绩效审计没有特别概述,现有的绩效审计更多的建立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开展的,审计工作主要以查处和揭露国有企业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目的和内容。这些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多集中于资金使用的不规范。政府绩效审计与一般政府审计相比有其特殊性,所以以一般政府审计的程序对待政府绩效审计是不全面的。

2.2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的社会环境应当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而狭义的社会环境仅指人类现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法律方面和文化方面等。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有社会公众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监督才能促进政府绩效审计更好的发展。

曲明(2014)提出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人士对政府绩效审计认识上的偏差上,提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思想的束缚,观念存在误区,理论落后实践。曲明的社会环境主要是从社会人士的认识上提出,这写问题不好度量。本文是从制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中提出,具有一定规范性,所以从社会公众的监督体制进行分析。

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对象大多数是为社会服务的公众项目,审计机关应当及时、完整的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但是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布审计结果,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公布审计结果或审计执行程度。例如,公众项目的费用是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发下来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销。但是在实际开销时如何花费、花费到哪些方面,公众是难以进行追踪的,这就造成了政府绩效审计的不完全透明和公开,审计结果无法客观公正的反映政府部门的行为。

2.3 技术环境

2013,宋夏云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杨锡春(2006)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十大难点》在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中提出了无形的成本和效益,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前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杨青莹在《英美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启示》中通过对英美政府绩效审计进行分析得出将绩效审计观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来对原有审计内容拓展。

4.社保基金绩效审计 篇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现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要坚持扩大内需,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大家的各种顾虑,促进大家消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社会保障体系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五大支柱之一,按照我国政府的规划蓝图,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和成熟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

关键字:

我国社保基金绩效审计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范围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各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捐赠资金等。其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充分发挥其“稳压器”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鉴于社保资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1992年开始开始,审计署先后组织全国各地审计机关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救灾资金等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内的行业审计,近几年来各地审计机关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了对社保资金的经常性审计制度。

二、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主要通过对基金的筹建、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通常所说的“3E”)的审计,客观反映和分析评价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在保护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保障功能。

1.经济性:指基金管理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以最少的投入实现目标。通过分析社会保险机构规模是否适当,人员数量、结构是否能够满足正常业务工作需要。对社会保险机构使用的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评估,减少管理成本。

2.效率性:指基金管理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实现最优的投入产出比。运用工商、税务的登记信息与社会保险的登记信息进行对比,确认单位是否应保尽保。通过将个人缴费信息与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情况进行比较,确认单位申报的个人缴费基数是否真实可信。比较基金支出类型与方式,查处违规支出,堵塞漏洞。分析基金平衡运行情况,研究缴费比例和支出范围的合理调节给基金收支平衡带来的影响。

3.效果性:指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关注社会保险是否起到基本的保障功能,是否承担过多责任而造成社会保险不堪重负。关注社会保险对群众的整体保障力度,通过对各类人群享受的社会保障的分析,分析社会保险的整体保障能力。关注覆盖面,在制度设计上有无盲区。关注基金使用的公平性,查找社会保险制度在社保基金审计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步的较晚,现在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制度有许多漏洞,与现在我国的社保体系发展以不太匹配,所急需改进。

1.当前社保资金传统的安全问题,如挤占、违规出借、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等问题尽管在一段时间里依然存在,但已大为减少;

2.社保资金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单部门管理和决策等,已基本改变;

3.各类社会保障和救助的覆盖面虽然都还不高,但从制度层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如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查处违规违纪方面,而不检查政府机构的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那么,社保资金审计的路子会越走越窄,由此得出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结论也往往也会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 1.健全社保基金法制建设

通过立法途径,将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之下,才能遵照法律规范,提高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效率性、效益性和严肃性。

2.独立高效的监管。

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对所负责的社保基金的管理运营活动及责任保持独立地位,监管机构与监管对象及其他机构之间的职权边界明确,互不干涉、越位,又密切合作。目前,各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在一国之内的监管部门则趋于统一。

3.市场化运营与监管。

通过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实施部分基金制模式,引入个人账户机制,部分项目实施社会保险的私有化改革,呈现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向市场化发展的趋势。在投资监管方面,强调以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增加基金投资工具和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在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具有一定市场竞争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社保基金的市场化运作。

4.社会监督。

5.经营绩效审计报告 篇五

总部领导:

根据总部审计监察中心的工作安排,审计员XXX于近期对X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1月-5月经营情况进行了实地审计,现将审计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产核实

1、货币资金

①、审计期间206月24日对公司出纳库存现金实地盘点,出纳处现金 XXX元,核对现金总账、日记账余额XXX元,盘盈XXXX元,属出纳无零找补(附现金盘点表)。

②、截止年5月31日银行存款账面余额XXXX万元,银行存款对账单余额XXXX万元,银行对账单和银行存款账面余额账上相符。(附各银行5月对账单)

?、截止2015年6月24日其他货币资金余额为XXXX万元,其中于2015年1月和2月分别存入XX银行承兑保证金XXXX万元,在2015年3月购买理财产品XXXX万元。

⑷、截止2015年6月24日交易性金融资产XX万元,系工商银行理财产品。

2、结算资产

①、截止5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XX万元,均未计提坏账准备金,其中除双鹿公司租用库房应收XX万元以外,余下部分为应收成都双虎的货款。

②、其他应收款项目明细余额XX万元,均未计提坏账准备金,其中XXX公司XX万元(明细)。

③、预付账款项目余额XXXX万元,主要为预付锅炉设备款,厂房工程款等。

3、存货资产:截止5月31日账面结存余额XXX万元,其中:原材料XXX万元,自制半成品XXXX万元,产成品XXXX万元,低值易耗品XX万元。

二、负债核实

截至5月末,短期借款XXX万元;应付票据XXX万元;应付账款账面余额XXX万元,均为供应商货款。应付职工薪酬账面余额XX万元系计提员工工资和福利费。应交税费XXX万元,待抵扣企业所得税XX万元,待抵扣增值税XX万元。

其他应付款XXXX万元,其中(明细项目)长期借款XXXX万元。

三、5月末所有者权益核实

所有者权益余额XXXX元,其中股本XXXX万元,未分配利润XXXX万元。

四、收入、利润核实

年实现营业收入XXXX万元,营业成本XXXX万元,毛利率XXXX%,利润总额XXXX万元。通过数据对比分析,2015年比在毛利有所改变(-18.72%上升至-16.36%)

五、费用核实

单位:万元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数据分明细项目进行分析。

六、损失核实

XXXXXXXXXXXXXXX

七、综合评述

公司在主要从事XXXX生产,所有产品由总部销售团队统一销售,目前公司的销售收入数据来源于总部销售部销出公司产品而取数,产品定价不能根据现有成本价上浮而定价,导致公司部分产品售价低于成本价。该公司因产能过剩、固定费用高,单品种核算后成本偏高,致使亏损严重,加之进入以来整个家具行业市场冷淡犹如雪上加霜,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压力。现任经营班子在内务管理方面比较规范,如原材料从招标、购进、入库、核算、付款等流程均按照总部财务制度和流程进行,车间严格按照6s标准管理,月度评比,产成品入库、出库、工艺过工艺过程均有相关人员签字审核等确保公司产品毛利率有所增长,从-18.72%上升至-16.36%,增加了2.36%,从而帮助公司降低了部分亏损。(根据实际情况阐述,先是现有情况和经营优点,再说缺点)

八、审计建议

6.绩效考核也要“审计” 篇六

鉴于此,人力资源部必须在新的方案推行之后,跟踪设计一套监控措施,用必要的手段去检查、督促部门经理更好地执行,使最新绩效管理体系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我把这一套监控措施称为“绩效审计”。

一、成立绩效审计委员会

成立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的,由人力资源部经理、绩效主管、各分管副总经理组成的绩效审计委员会。绩效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按照绩效管理的流程,对各部门经理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所担负的职责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提供绩效审计报告,向总经理汇报并对各部门经理进行反馈,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保证绩效管理体系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即使出现偏离,也要及时做出调整,使之重新回到预定“轨道”。

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标准

绩效审计的内容

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按公司员工绩效管理制度规定的部门经理的职责进行。依据制度规定,部门经理的绩效管理职责主要有以下9条:

1、制定员工的职位说明书;

2、制定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

3、与员工保持持续不断的绩效沟通,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绩效辅导;

4、建立员工业绩档案;

5、考核员工的业绩表现;

6、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

7、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到员工的晋升、培训、薪酬调整等人事决策上;

8、对员工进行绩效满意度调查;

9、帮助员工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主要考察部门经理是否按照制度规定的标准和时间严格执行,如下表:

审计项目;审计标准;审计得分

1、制定员工的职位说明书

a、没有制定(0分);

b、已制定但未经员工签字认可(1分);

c、已制定并经过员工和经理双方签字确认(3分)

2、制定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

a、没有制定(0分);

b、已开始制定但未按规定时间制定完成(1分);

c、全部按规定时间制定完成(3分)

3、与员工保持持续不断的绩效沟通与辅导

a、没有任何书面的绩效沟通与辅导记录(0分);

b、每季度正式的绩效沟通与辅导次数在6次以下,有书面记录(1分);

c、每季度正式的绩效沟通与辅导次数在7次以上,并有书面记录(3分)

4、建立员工业绩档案

a、没有建立员工绩效档案(0分);

b、已建立,但不健全(1分);

c、全部员工都有业绩档案(3分)

a、部门有10%及以上的员工反映考核结果不真实(0分);

b、部门有10%以下的员工反映绩效考核结果不真实(1分);

c、部门无任何员工反映考核结果不真实(3分)

6、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

a、没有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任何员工(0分);

b、已进行反馈,但没有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全部员工(1分);

c、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考核结果书面反馈给全部员工(3分)

7、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到相关人事决策上

a、没有将考核结果运用到相关人事决策中(0分);

b、将考核运用到部分人事决策中(1分);

c、将考核结果全面运用到相关人事决策中(3分)

8、对员工进行绩效满意度调查

a、没有对员工做绩效满意度调查(0分);

b、已做绩效满意度调查,但没有提供分析报告(1分);

c、已做调查并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3分)

9、帮助员工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a、有帮助员工制定改进计划(0分);

b、帮助部分员工制定改进计划(1分)

c、帮助所有的员工都制定了改进计划(3分)

三、审计时间

审计周期和绩效周期一样。由于公司员工绩效管理制度规定的绩效周期为一个季度,那么审计周期也是一个季度为一个周期,具体时间按照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

四、审计结果的运用

审计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

A=优秀(24-27分)

B=(良好(21-23分)

C=合格(18-20分)

D=不合格(0-17分)

绩效审计结果将与部门经理的晋升、培训、工资分配等人事决策挂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7.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思考 篇七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 并遵循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 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也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 逐步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并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包括:一是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确认企业在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在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环保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二是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笔者认为, 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出发, 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环境绩效审计起作用的环节, 进而确定其内容。

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实务时所依据的标准, 是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指南。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然性。

一是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研究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理论还不成熟,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少。如果能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这不仅是环境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还可以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进而积极有效地指导实务。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的保证。环境绩效审计旨在对绩效的考核, 如果能够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务中熟练运用, 根据评价指标出具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或报告,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审计效率, 同时会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

三是降低环境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需要。由于环境审计范围广泛, 审计内容多样, 因此评价比较困难和复杂, 如果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使其难保持独立性。

四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现阶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阻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环境绩效审计更好的发展, 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原则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复杂的任务, 涉及范围广、考虑问题多,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 笔者认为, 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 需坚持以下原则:

(一) 可操作性原则。

这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 即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必须简洁、具体, 便于审计人员操作, 易于判断被审计项目的绩效, 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因此,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具体审计实务, 因地因时制宜。

(二)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环境绩效审计总体目标是对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分析评价, 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由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涉及范围和内容复杂、广泛, 简单的指标不能全面评价被审计事项, 因此需要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审计分析评价。

(三)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的原则之一, 对任何审计工作都有约束作用。因此, 审计人员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指标获取的成本与收益的权重, 这样既节约环境绩效审计的成本, 又提高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

(四)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不应当以牺牲环境和后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来谋求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 与其他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原则。

在制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与相关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与其衔接起来, 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达到系统性目的。

四、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企业为视角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整个体系结构由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四个层次组成, 呈金字塔型结构, 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体系相对完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具体结构如下:

(一) 成本效益指标。

这一类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基本环保设备成本收益率、节能减排成本效益率、“三废”重复利用成本效益率等三个指标。

(二) 企业内部环境指标。

1.内部环境治理指标。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其他污染物处置达标率。2.内部资源重复利用率。固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其他资源重复利用率。

(三) 企业外部环境指标。

这一指标主要是以客户的角度来思考, 可以细分为是否遵循国家有关环境政策的规定、有无排污许可证、有无环境保护相关的规定和条例、是否设置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获得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奖项的数量、是否发生过环境方面的纠纷及发生的次数等指标。

(四) 长期发展能力指标。

1.环境管理系统指标。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环境监测机制建立情况、环境管理人员数量及素质、处理环境事故能力。2.硬件设施筹备指标。环保设施投资数额、投资开发高新环保技术数额。上述指标有相应的权重。由于不同行业的性质不同, 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相应指标的权重值也不同。因此,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 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审计人员应根据对审计项目实际分析评价, 运用一定的方法 (如数理统计法、调查问卷法、模糊数学法等分析方法) , 经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 权重的计量应尽量避免审计人员的主观臆断。

8.环境绩效审计论文 篇八

关键词:审计;经责;绩效;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一种监督方式,更是一种评价手段。当前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主要侧重于遵守法律法规、重大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而对其所应负担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和行政效能建设责任等履职情况没有进行反映,这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而言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因此,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对被审计人任期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引入绩效审计,我们也曾做过大胆尝试。由于绩效审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因此审计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所取得的审计成果差强人意。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效结合,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一、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影响绩效审计开展的首要问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来的实践表明,一部分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对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揭示,这就对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困难。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二、效益标准难以界定影响了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由于各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审计评价其效益时所选用的考核标准也不相同,没有可以依据的明确的规章制度或文件及管理实物准则。效益的评价标准灵活,常常因事、因地不同,给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审计标准选择弹性大、主观性强的问题。因此,效益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影响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损益界定的时限鉴定难度大。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形式的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责任界定受任期的时间限制,而经济活动又具有连续性,因此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资金财产损益要先明确是什么时间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造成的,才能明确是谁应负担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难以按照期间归属调整相关审计指标,经济责任界定就会出现问题。

四、审计人员少、业务素质低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绩效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有会计师、审计师,还需要精通如社会科学、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的人才。目前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多是单方面查账能手,离对绩效情况作出合理评价、界定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稳步推进绩效审计,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效结合,在目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仍需要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除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工作外,还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绩效审计:

一是按绩效审计要求选择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审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选项上应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妥善的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应当结合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侧重选择资金规模大、影响力强,同时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尽量避免选择有关审计事项的数据不易获得、责任可能被推诿、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的项目。当然同时要考虑经济责任审计相衔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成果。

二是建立科学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目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人们共同认知和约定的标准”,但由于各单位的业务事项具体情况不同,在实践中业务评价指标和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效益和发展能力的指标偏少。因此,要按照绩效审计评价的需要,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尽快绩效审计操作规程。

三是制定科学的绩效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

为了让绩效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应当在选用基本审计方法上,让审计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四是优化审计资源,充实审计力量。

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审计机关应该善于吸收各类专业人才并招揽部分复合型人才,另外可聘请相关专家组织成一个咨询委员会来优化人力资源。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针对性培训加强其专业性知识,多组织交流会议让工作人员可相互吸收经验。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构建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让审计工作水平可达到更高层次。

9.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刍议 篇九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在各行各业逐渐普遍起来,财务审计已不能满足市场多变的审计需求,因此绩效审计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两者结合应用成为企业审计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国有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履职、经济收益、资产质量、社会效果、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括企业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及难点的阐述,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及审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国有企业 绩效 审计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一种趋势。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也越来越被重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国有企业审计的内涵。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

绩效审计有多种定义,美国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3E”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英国和加拿大称现金价值审计,德国称效率审计,瑞典称效果审计,荷兰称效益审计,在其他国家多数称为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86年在澳大利亚会议上建议采用绩效审计。目前,世界各国开展的绩效审计的基本上都是围绕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总结起来称为“3E”审计。

我国学者认为,绩效审计是指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政府部门及其他经济组织的期望功能或公共资金、项目、政策的期望目标的实现是否达到或超过既定标准和要求,以及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经济、有效,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并寻求改进途径,帮助其尽可能地尽善尽美。

国有企业是最早开展绩效审计的领域之一。审计署成立之初,在对国有企业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绩效审计试点。1983年审计署成立后提出主要审计任务包括直接审计国务院各部委等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投资效益,提出实施实施效益审计。这一阶段的审计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查出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审计。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审计机关积极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绩效两个方面延伸,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从我国审计实践来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发展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实践中,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与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两大方面。大多数的绩效审计项目都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给予一些关注,其目的主要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能够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所表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对国有企业实行绩效审计不仅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还可以了解企业战略执行的情况,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识别、预警、分析和检查企业在战略制定、执行中存在的风险,保证企业能够尽早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

2、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不仅能延伸国有企业的领域,而且能在以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真实性及合法性的前提下,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国有企业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继而完善审计的职能,更好的为国有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通过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维护国家的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编个生产经营方式和调整现有管理机制,提高企业

对经营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审计的特点

1、审查范围的广泛性。由于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以及对各种资源的运用,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审计时需要同时关注诸多单位,所以,绩效审计的对象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还包括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等等。同时审计的范围也宽广得多,既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除了常规的财务收支和工程审计之外,还包括对经营管理以及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查。

2、审计标准的多样性。绩效审计往往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或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作为国有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评价国有企业绩效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运用价值指标,而社会效益难以从数量上概括,需运用定性标准。这就需要考虑分析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审计过程的延伸性。国有企业的绩效,有些能马上体现出来,有些业务活动的绩效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特别是投入大、周期长的项目,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数字描述的效益。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只能对当期业务活动的直接绩效进行审查,难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来全面评价其绩效。所以要进行追踪审计,即对业务活动的滞后性效益进行审查。

4、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审计内容的变化性决定了审计方法的灵活性。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不仅采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如顺查法、逆差法、详查法、抽查法等),而更多的是采用分析法、系统论、论证法、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对象、目标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审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5、审计结论的建设性。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已扩展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它通过全面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揭示影响绩效高低的问题所在,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审计的全过程始终着眼于问题核心、挖掘潜力这一中心,着眼于提高效率和增强效果。

三、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理论供给不足

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研究还没有真正跟上实践的发展步伐,完整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到位,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寥寥无几。审计理论研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的起点与现实的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研究还没有真正跟上实践的发展的步伐;三是实践远比理论丰富,理论概括不足;四是理论研究方法简单等。总的来说关于绩效审计的争议很大,而对象、职能、目标、依据、标准、评价指标等比较零散,缺乏统一构架的绩效审计体系,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又如,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如何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这些必须在基本概念上予以明确的现在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势必制约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开展绩效审计必须以国家法律授权为依据,在法律上明确绩效审计的地位。根据工业化国家最高审计机关30多年的绩效审计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明确的绩效审计的法律条文,将绩效审计的地位、目标、范围等写进法律。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任务一般均由立法部门来授权和安排,立法机构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如美国审计总署从传统的凭证检查时期向二战以后的综合审计转变以及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向现代绩效审计转变,都得到了国会的大力支持。国会通过一系列立法,为审计总署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一次重大变革时期,国会通过《1950年预算和会计程序法案》为审计总署在二战后向综合审计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审计总署向项目评估转变时期,国会又通过一系列立法为审计总署进行项目评估创造条件。特别是《1993年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规定由

审计总署代表国会来监管联邦政府自身加强计划制定和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的执行情况。该法案使审计总署从监管联邦政府部门局部的、具体项目的执行层面,上升到监管整体战略计划的实施层面,为审计总署的绩效审计上层次、更宏观创造了条件。我国新修订的《审计法》提到要实行绩效审计,但其主要还是针对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真正适应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尚未建立。

(三)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难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审计人员用来衡量、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程度的客观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经济活动,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审计评价所依据的标准在审计关系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利益相关人那里都得到认可。公认标准的存在、审计结论的认可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与财务合法性和财务报表公允性审计不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更具有特殊性。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通常不像法律法规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那样有现成条款可以对照,在更多情况下,需要采用一定的程序或办法发现或建立。这些标准能够得到认可的内在要求在于它们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我国已制定的各种审计法规中均未涉及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指标体系。目前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由于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对象类型不同,要有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比较困难。因此衡量国有企业绩效的标准难以确定,但又不可或缺。

(四)国有企业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不足

当前国有企业评价指标主要围绕经济目标设置,以效益为核心,这与国有企业目标是在兼顾社会目标的前提下注重经济目标的发展趋势不相符。例如,从评价指标及其数量选定方面看,定量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内容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指标虽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多目标的要求,但其主体内容是投入产出效益,这两类指标对国有企业的社会贡献并没有反映。相关定性的评价仅通过“综合社会贡献”等单一指标来反映,没有突出国有企业与社会目标并重的要求。

(五)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绩效审计的要求

从世界各国的绩效审计实践不难看出,大部分国家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而这种人员结构式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之一。美国审计署的工作人员包括很多方面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如会计、法律、统计、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计算机和物理学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这些专业人才已占工作人员总数的75%左右。另外,在执行特殊类型的审计业务如环境审计等的时候,还会聘请社会审计人员、咨询公司人员或者被审计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以确保执行相关审计的能力和审计质量。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属于“财会型”,而且事务知识较多,相关理论基础薄弱,满足不了绩效审计的要求。

四、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是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其主要指标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

(二)生态绩效

随着土地的荒漠化、森林资源的锐减、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臭氧层的耗竭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和可利用资源的日益减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与创新等课题日益受到重视。国有企业生态绩效主要考察企业在生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而创造的生态财富,主要通过各项生态技术指标反映。基本指标有:环保投入比率、能源消耗比率、排放利税率、废弃物处理率等。

(三)社会绩效

社会绩效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社会评价指标来反映。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盈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社会绩效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其主要指标有:公益投资比率、利税增长率等。

五、做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着重把握好与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1、把握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之间的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解决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问题仍是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课题。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同样要解决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问题,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借助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推行与财务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绩效审计模式,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审计的尽快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绩效审计是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相统一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是着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解决真实、合法性问题。

2、把握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与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责任只是经济责任的一个方面,效率、效果和效益才是更重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包括被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取得的主要业绩,企业主要效益类指标、管理类指标、约束类指标完成情况等审计结果。合理客观评价企业绩效是全面评价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可以更好的明确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反过来,推行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为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绩效审计有效地进行,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二)加强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

国家审计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位或者滞后给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带来了难度,但反过来也给我们带来了研究的空间。在理论探索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制定审计理论研究规划,根据中国石化在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充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事务工作者的意见,借鉴国内外绩效审计经验,制定出审计理论研究五年规划以及计划,明确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二是认真组织审计理论研究。着重才选题、立项这个环节进行突破,使所研究的课题就是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内部绩效审计实践。三是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在审计局的统一组织下,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工,分别负责基本概念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三)大力推荐绩效审计的制度建设

依法依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明确,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我们应先积极进行绩效审计的实践,对一些领导关系、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绩效审计,推动企业内部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氛围。在实践中逐渐明确绩效审计在整个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绩效审计法规,完善审计监督运行必需的保障机制。

其次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已经颁发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和充分考虑中国石化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近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等审计项目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制定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绩效审计业务规范指引,并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分门别类作出具体规定,最终汇集成独立、完整、系统的绩效审计体系,指导我们今后绩效审计的开展。

(四)科学合理地评价国有企业产出或效果

1、正确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

(1)经济效益目标。节约能源资源,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再生能源比重,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高经济实力的内在要求。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高中国石化经济实力,经营业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经营成果应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目标。

(2)社会效益目标。国有企业社会效益指国有企业实现政府特定经营目标、履行社会责任及其效应,是国有企业存在价值。经营结果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反映着国有企业满足公共利益、国家安全要求、社会需要的能力。为了实现中国石化着力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的目标,促进企业切实、有效地履行政府特定经营职能和社会责任,实现中国石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价值,以实现政府特定经营目标为主的社会效益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目标。

(3)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国有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指国有企业产品创新、技术进步、人员素质提高、环境保护等,是国有企业潜在价值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了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环境保护等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目标。

2、科学合理地确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绩效审计发展历程都表明,在一定历史时期,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都是来源于当时国家或行业性标准、政府的政策方针、审计机关自行提供的标准、政府其他机构发布的专业信息、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以及往的审计成果,甚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当前我国不具备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情况下,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标准:

1、法定标准,即国家政策、法规中所规定的要达到的要求,其中包括国家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具体标准;

2、计划标准或预算标准;

3、历史标准(纵向比较),即以前的实际水平,包括历史平均水平、历史最好水平等;

4、行业标准(横向比较),即同行业、同类别已达到的水平,包括行业平均水平、行业最好水平等作为当前开展绩效评价的标准。

3、分类评价国有企业产出或效果

国有企业产出或效果,不仅是衡量国有企业效率的主要标准,而且是确定国有企业效益高低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确定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国有企业产出评价标准因其存在价值不同而不同,随着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不断细化,国有企业产出或效果评价应分类进行,因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也应分类进行。

以中国石化为例,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应侧重评价其保值增值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完成情况,并根据行业特点,综合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以成本降低和营业收入确定企业效率。

4、扩大反映企业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的评价指标范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仍然是社会目标和盈利目标的对立统一。国有企业既要最大限度地谋求盈利,又不损及公共的利益和其他任何主体的利益。国有企业组织经营活动特定项目或业务的效果既要考虑产值、收入、利润等经济目标,也要考虑社会满意度、环保效应、社会责任等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设计一些新的评价指标。

一是社会环境影响指标:考评企业所产生的社会环境效益,并与计划的社会效益目标相对比,考核其实现程度。

二是社会发展影响指标: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考核企业本身或其所投资项目在扶贫减灾、劳动就业或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效益,并与计划目标相对比,考核其实现程度。

三是生态影响指标:考评企业单位产品产出对生态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考评企业产出对人、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影响,并与

计划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比,考核其实现程度。

5、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方法

审计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时审计监督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审计对象职能变化的根本要求。除了现有的企业绩效审计技术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审计目标进行分析评价,为审计结论提供科学依据,如公共管理和现代预算制度、成本效益与经济分析学的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社会科学等等。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现有的审计方法体系,如借鉴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结果导向型绩效审计方法。

(五)推进审计人员结构优化,创建符合绩效审计发展要求的审计管理体制

(1)将财务收支审计管理模式作为政府绩效审计管理的基础

目前无论是审计署的外审还是内审,绩效审计管理主要还是依附财务收支审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绩效审计,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财务审计,客观的需求也不可能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基本完成后去开展绩效审计。因此今后我们对绩效审计的管理在立足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要对财务收支审计进行深化,财务收支审计成为绩效审计管理的基础。

(2)借鉴、吸收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管理体制

美国审计总署在绩效审计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来提高自身工作的绩效。美国审计总署采用了一套平衡、全面的围绕结果、客户、员工和内部运作等四个方面的定量指标体系测量自身工作绩效,而且将部分重要的定量指标分解到它的四大战略目标中,进行细化考察。我们可以借鉴它们这种比较成熟的绩效审计管理制度来完善和丰富我们的绩效审计管理制度。

(3)推荐绩效审计人员结构的优化,提高绩效审计的供给能力

首先我们在审计人员的绝对量很难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审计人员的相对量,即将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应着重提升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和宏观分析能力,这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

其次完成对审计人员总体结构的优化。针对目前这种“财会型”占主导的审计人员结构,很难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必须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辟多种渠道逐步储备多种专业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来优化审计人员的总体结构,保证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是借用外力开展审计。考虑到现有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的情况,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可以先借用企业在各领域优秀的人才,也可借用高校的力量来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利用计算机人员参加审计项目,整合审计系统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增强绩效审计的供给能力。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行这项工作是新时期审计工作转型的有效方式。围绕促进国有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积极探索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审计工作实际相适应的绩效审计模式,就围绕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益,增强国有经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这个目标出发,探索绩效评价的方法,找出绩效评价存在的困难,科学合理地开展绩效评价,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石化的企业绩效审计之路。

【参考文献】:

[1]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王戌,国有企业效率和经济效果审计的有关问题 审计文摘2009,(3)

10.对绩效审计立项原则的思考 篇十

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促进其提高经济效益,以较少的价值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使用价值。它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也是审计机关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而绩效审计立项原则的确定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前提。为此本文拟就绩效审计立项的原则作以初步探讨。

一、绩效审计立项应把握的原则

审计立项又称审计项目的选择,是审计组织确定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事项的过程。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应围绕审计目标,结合本地实情,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所谓重要性是指审计的事项对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程度。我国政府每年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财政性资金和实施了许多投资项目,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价值载体。但如果全面对其进行绩效审计,一是条件不具备,二是审计力量也不允许,必须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财政性资金和项目进行审计。第一、应着力对各级党委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较强的牵涉国计民生的重点专项资金或项目进行审计。如近几年各级政府投入较多的精准扶贫资金、移民搬迁后扶资金、社保资金、教育资金、救灾资金等民生资金,都是政策性非常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的资金项目,应重点纳入审计监督范围,要将重点专项资金或项目作为绩效审计的突破口;第二、要把党委政府十分关注、群众非常关心、耗用社会公共资源比较大的重大决策项目、工程建设资金项目等作为重点审计对象;第三、要突出对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绩效审计。如围绕自然资源和环保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绩效审计。

(二)增值性原则。由于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和降低经营、管理、投资的风险,促进审计对象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要通过审前调查,重点选择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审计增值空间大的资金、项目进行审计。第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较大的事项;第二是存在隐瞒截留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在资金使用方向上有严重违纪问题的资金、项目;第三是存在重大决策失误、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管理不善等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项目;第四是因管理模式或管理体制等造成的经济效益低下,或可挖掘潜力较大的资金项目。由此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促进提高国有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更好地实现速度、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三)可行性原则。根据审计主体、客体的条件,内部和外部环境情况,判断是否能实现审计目的。第一、衡量用于某审计项目的审计资源以及审计主体自身的能力结构是否能保证该审计项目的完成,达到审计目的的程度有多大;第二、是否具有能够衡量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效益的尺度,也就是要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事实、界定经济效益质和量的标准,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的计划、预算、定额和合同以及有关科学计算的数据等,做到有标则审,无标不评。

二、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绩效审计项目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绩效审计应突出对有绩效问题需要解决的事项立项开展绩效审计,影响绩效的原因往往有几个重点因素,而每个重点因素中往往又有几个关键点构成,因此项目选择在审视全面的同时,应有一定的侧重点,即侧重对某一项资金某一个环节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有较大挖掘潜力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要先易绩后难,循序渐进进。

(二)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一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并不一定都集中在一个时期全部显现出来,有些投资或项目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过程才分阶段的先后显现出来,一般经济性显现在前,而效率性、效果性表现要相对滞后一些。因此对资金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对某些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在若干年内应适当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对资金、项目实行

全程跟踪问效。

11.环境绩效审计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职业判断;绩效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中,由始至终都需要运用审计职业判断,如:判断是否接受委托;判断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判断重要性水平;判断是否进行以及如何进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判断运用怎样的抽样技术和方法;判断审计工作的主要结论。“职业判断”一词在我国旧审计准则中出现的频率只有11次,而在新准则中出现的频率高达59次之多。其中,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与治理层的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出现的频率最多,分别为7次、7次和6次。由此可见,我国新审计准则提高了对职业判断主体即审计人员的要求,提高了对职业判断的微观环境即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如果审计职业判断有失公允,将加大审计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审计失败。

一、审计职业判断绩效评价

审计职业判断绩效是审计职业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对职业判断的绩效进行评价,前提是确定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标准。审计是基于社会需要产生的,必须经受得起社会公众的检验。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也要考虑成本约束,因此将职业判断效果与职业判断效率相结合才能更恰当地评价审计判断的绩效。审计判断绩效特征可分为效果特征和效率特征。

如图1所示,可以从可验证性、可防卫性方面来考察审计职业判断的效果;在追求审计判断高效果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作出审计判断所花费的成本,亦即考虑审计职业判断绩效的效率指标。可验证性包括共识性和稳定性,是不同审计人员根据相同资料做出判断的一致程度和同一个审计人员对同一事项在不同时间作出判断的一致程度;可防卫性是指审计判断结论应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可以对抗来自第三方的置疑或起诉,尽可能避免承担法律责任,这可以从准确性和公允性两方面来进行考量。效率特征主要从时间节约率以及成本节约率来衡量,如同类或同级审计人员作出同样判断所花费时间及成本的比较,或者是与以前作出同类判断所需时间及成本的比较。

二、审计职业判断绩效的影響因素

依照行为科学理论的分析,行为主体、行为对象与环境是影响判断的主要因素,且每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因此,以审计判断行为为研究对象,审计人员(即主体)、审计判断对象(即客体)、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绩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的函数,而且三个自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客体之外的因素,包括经济、法律、技术、政治等社会环境、被审计单位环境和实施审计判断的会计事务所内部环境。审计判断的客体是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对象,是审计判断任务或判断命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判断命题无处不在,审计判断任务的复杂性、关联性和继起性均影响着审计职业判断绩效。

审计判断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不同判断主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与风格、价值观、道德观、承担风险的意愿、对利益的关注、社会责任等方面。笔者把这些因素归纳为知识与技能、判断经验、性格与习惯、努力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等五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包括了决策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等;性格与习惯则表现为判断主体的想象能力、对奖励的忠诚度、与客户沟通、与同事沟通等。为了了解各因素对审计职业判断绩效的影响强度,笔者对审计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三、新审计准则下,提高审计职业判断绩效的措施

(一)塑造审计职业判断的环境观念,是提高其效果与效率的基础

1.明确外部机会与威胁,适应外部环境。

(1)充分运用外部信息。除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告、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以及审计人员进行必要测试程序时取得的调查表等信息外,判断时还可运用外部公开出版的信息如杂志、报纸、报告、政府对外通报、摘要、企业名录、在线数据库等及不公开出版的信息如股东会议上的讲话、用户调查、电视节目与访谈、与被审计单位利益相关者的对话等。

(2)与竞争者之间的合作。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多元判断主体的判断质量优于单一主体的判断质量。在进行复杂审计任务的关键点的判断时。可以联合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采取联合审计判断或注册会计师团审计判断等。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应由互相仇视变为共同实施,将仇敌变为朋友,建立面对风险的合作竞争关系,构建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机制。

2.分析内部环境,明确内部优势与内部弱点。

(1)将会计师事务所文化与审计职业判断相结合。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在不经意中塑造了注册会计师不同的工作性格与习惯,也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在我国这个重视关系文化的大文化背景下,提高审计职业判断绩效应注意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建设,重视公众责任,遵守法规纪律,树立榜样,鼓励一丝不苟的积极态度,建立内部人员沟通的环境和条件,将个人的行为整合为综合的团队努力。

(2)不断开展研究、开发。有效配置研发资源。会计师事务所应不断研究、开发和使用新的决策辅助工具,以帮助和引导审计人员完成决策过程,从而避免判断失误。例如。研发并正确地利用重要性和样本量的计算模型,有助于审计人员使用正确数据、得出正确结论;改进、完善内部控制调查表可以使审计人员不遗漏所有的相关问题;研发更加切合实际的披露清单有助于审计人员查清全部应披露的项目。

(3)将审计职业判断绩效与激励挂钩。高绩效的审计判断受制于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激励机制。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审计人员作出高绩效审计判断的激励制度。激励的方式有提薪、职务提升、业绩奖金、给予事务所股权、工资外补贴、表扬、荣誉奖励、增加工作自主权、批评、压力等,使每个人都愿意努力提高审计判断的绩效。

(4)创新与改进审计作业。会计师事务所应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创新整合审计作业与流程,灵活运用职业判断,完成常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特定环境下难以完成的审计项目,不断提高职业判断绩效。

(二)重视审计职业判断主体因素的核心作用,是提高效果和效率的主导力量

1.加强审计判断主体的培训和引导,注重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审计判断是由判断主体作出的。判断主体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判断的绩效。拓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的培训内容,除了相关知识的培训外,还应注重通过判断专题的研讨和经验交流等提高判断主体的想象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等。

2.加强审计判断主体相互之间的沟通。审计是一种思维的沟通过程,沟通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作出的职业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加强与客户、同事等的沟通可使审计人员更快地获得有用的信息和更有效地处理所得的信息,作出高效果和高效率的职业判断。

3,以重视社会责任的态度进行职业判断。新审计准则下审计鉴证业务涉及到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三方关系,预期使用者包括社会公众、监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股东、债权人等。作为审计判断最终成果的审计意见将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判断主体应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更加努力、谨慎地作出各种判断,实现高的审计判断绩效。

(三)明确审计判断的客观因素,是提高效果和效率的直接手段

上一篇:名著西游记摘抄加赏析下一篇:《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