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精选20篇)
1.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一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课程之一, 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 其在开启学生成长之路中不可或缺, 应引起学校、家长与学生的高度重视。为此,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强化相关认识, 做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小学阶段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也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 其思维能力通常较为活跃, 广大教师应抓住该时期,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 数学隶属科学类学科, 若想帮助学生获得突出的逻辑思维能力, 强化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 小学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运用数学学科特点来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创新能力培养也是逻辑思维的某种引导, 通过这一引导, 学生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促进了自身性格的发展。另外,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是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对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可以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去解决问题。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关乎创新能力的最终培养效果。为此, 数学教师应重视并做好创新能力培养, 依照数学学科的基本特性, 从不同层面着手。
(一) 转变角色, 独立动手
对于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问题, 大多数数学教师通常都有些束手无策, 因长期采用应试教育方式, 使他们更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 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 因此, 在新课改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欠缺。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做好课堂角色的转变, 从以往的教过渡到学生的学和独立动手。实际上学生的自学不是完全脱离教师的, 相反教师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设计环节, 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 促进其创新能力培养。
(二) 培养创新兴趣, 自主学习
兴趣可以激发求知欲, 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从兴趣着手,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数学学习的益处与乐趣。为有效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数学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生活化。例如, 依托一只羊的价钱来计算五只羊的实际价值,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也可以设置悬念, 通过数学故事、笑话和竞赛活动等来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创建情境, 鼓励学生
只有真正的民主,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最顶层。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往的小学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而且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较为枯燥, 学生通常较为厌倦, 最终使师生关系也不太和谐, 这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发展。只有改变原有的课堂氛围, 方能让学生得到解脱, 大胆提问。为此, 教师应从自身转变做起, 从严厉的长者变成友善的朋友, 给学生一种轻松感。在精神放松的条件下, 人更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 若教师把自己当成课堂主体, 给学生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 只会一点点地削弱学生的创造力。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依照教学内容与大纲标准, 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背景知识与学习材料, 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教师依照学生的表达进行总结与归纳, 把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变成学生找和想。在课堂提问中, 也应调整发问方式, 杜绝使用死板的提问, 尽量使用开放语句,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阐述。
例如, 1粒米广告实践。教师提问:13亿粒米是否能堆满一整个屋?它究竟有多少?这一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具体实践中, 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部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学生挑选适宜的工具自主测量, 一部分学生通过天平测量重量随后估算, 也有利用量杯确定体积再着手计算的;有些学生通过重量来感受13亿粒米, 有些学生则通过体积来感受13亿粒米。师生一起设计方案, 一起研究, 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全面发挥, 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增加实践机会, 激发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中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 且发展和实践创新密切相关。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 课堂实践教育非常少。但西方发达国家却十分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小学阶段, 创新能力培养务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能够通过自身观察和操作明确事物的基本特性, 例如, 尺寸和面积等, 以此来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 讲授圆锥体积求法时, 可为学生提供圆锥和圆柱容器, 列出问题, 让学生独立求解圆锥的体积。通过这种方式可提升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完成实践探索, 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些学生是从圆柱容器向圆锥容器注水, 有些学生是从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注水, 从而确立了高和底均相同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对应关系, 以此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此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在主动操作中得到新知, 也可激发其创新思维。
三、结语
在新时期,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基本的教学理念, 强化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可让学生进一步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 要求教师转变自身, 从课堂着手, 以理念为切入点,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岑宏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外交流, (48) .
[2]王雪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魅力中国, 2017 (47) .
[3]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
[4]何春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 2018 (16) .
2.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二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要求当前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应当是“与学生的现实相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 特别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1.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当前教学的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 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新的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 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引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Ⅱ”即“角边角公理”时, 教师提出:一块三角形状的玻璃 (如图1) 被打碎成 (1) 、 (2) 两块, 是否需要把 (1) 、 (2) 两块都拿来才能配到原形状的玻璃?如果带一块, 该带哪一块?这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边角”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的学习情境中去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国内外现代教学论的渗透和学习, 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在课堂上营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 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 (公式) 等的教学变成具有创造愉悦的探索活动.我们可采用“愉快教育法”、“情境教学法”、“成功教育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注重质疑探究, 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 说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而不是复制与强化.在新课程教学中可积极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例如在“截一个几何体”这课的教学中, 可先设计“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 截出的平面可能是什么形状”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展活动,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截一个正方体, 经过自主探索之后进行合作交流, 得出各种情况: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样使学生经历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 体会几何体在截的过程中的变化, 在面与体的转化中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 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 获得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三、着眼终身发展, 培养数学素养
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人的一生, 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是引入新课, 传授新知识, 强化训练最后小结.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是解题的高手, 并没获得多少数学素养, 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 我们所学的某些知识可能会遗忘, 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某些观念对我们每一位将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以形成好的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 教师应重视现代化教学设备 (如投影仪、计算机、录像设备等) 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以有利于充分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供其实践操作, 探索发现.例如在“展开和折叠”这堂课中教师提问:“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 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可能得到哪些图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发现许多种情况, 在归纳总结时利用计算机动画在大屏幕上可清晰展示, 同时结合一些平面图形问能否折叠成一个正方体, 如利用实物一一折叠尝试, 不仅花费的时间较多, 还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 借助计算机可清晰完成折叠过程, 在这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创新, 从而探索可折叠成正方体这类图的一般规律.
时代呼唤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更需要创新,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广大教师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文化修养, 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特别是有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 务本求实, 开拓进取, 使数学改革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20字方针统揽教育全局——贯彻胡锦涛重要讲话之二.
[2]《“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3]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培养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第一,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要培养创新能力,不能用以往的“填鸭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要让教学方法多样化。流水线上生产的是标准件,而我们的学生要多样化。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发挥各名学生的特长。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不管何种教学方法, 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要求,以培养能力为最高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发出自己头脑中的思想火花、瞬时灵感和科学想象,把学生不自觉地引向探讨问题的真实情境中。
第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课堂,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气氛。通过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讨论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成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自发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第一,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第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第三,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三、给学生一个创造的集体氛围
学校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氛围.要让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自由,安全愉悦的氛围中表出来:①信任。教师要创设一种信任的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关怀,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选择地,较自由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由不敢动手到敢于动手,再由敢于动手到有创新。比如,在去年的“学雷锋,见行动”的活动中,我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自己确定好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步骤,写好活动总结.活动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受到多级领导的赞扬。 ②尊重。尊重意味着把人看作是独特价值,有能力,有自我指导能力的行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授之以法,教与学相结合,在广泛的教学合作中,优化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创新时间,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会限制和阻碍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
四、开展数学学习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不竭源泉。新课程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主动实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4.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四
黑林镇中心小学王忠彩
内容摘要: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数学创新能力
数千年以来,创造已与人类之文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召唤,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求异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本文就“激发创新兴趣、创设创新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具有探索性的信息情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师提供“两个工程队要修一条路,甲队修要8天才能完成,乙队修要6天才能完成”的两个条件,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甲、乙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
2、甲队单独修三天后,由乙队单独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3、甲队单独修3天后,与乙队合修剩下的路,两队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4、甲队每天比乙队少修多少?
5、乙队每天比甲队多修多少?
这样,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然后又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无任何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对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猜想情境。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迅速地判断和推理,力求一下子契入问题的关键,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师生间要建立起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操作:“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相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此,我大声鼓励全班同学不要迷信书本,要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又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
(三)创设求异情境。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如“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作出如下两种解答:
1、(5×4-8×2)÷22、5×4÷2-8
经过教师的努力点拨,有学生根据围成正方形的两条边的和相当于围成的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减去长,就是宽,即5×2-8。还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条边拉来3分米,另一条剩下的长度5-2就是长方形的长度。这样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再 “创造”。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数学信息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二册)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5.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都应让其发表。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充满信任的氛围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如在“众数、中位数”的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3、14、16、16、17,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为多少台最好?有人说用平均数,有人说用众数,也有人说用中位数。这时候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这一情境,不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扎实、牢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占有足够的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并且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创新,获得了发展,促成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是智力最敏感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应通过传授知识及创造型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或不要)设置唯一的答案,特别是主观题,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既会正向思维,又会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鼓励学生要在没有树木的地方,栽下一片新绿;要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踩出一条大道;要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掘出一条清泉。
6.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六
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田发志
论文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江总书记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唤
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把他们的设想说出来,发挥他们的天赋。”由此可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把以往的”指令者”、”传授者”、”监督者”的地位改变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引导者”,从而建立新型的民众师生关系。第二、用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关爱的感情,温柔友善的态度,通情达理的语言,尊重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支持学生的新思路,这样,学生才有想法敢争辩,有疑虑赶提问,有发现敢说出。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动,才能激
励学生创新的潜力、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才能摩擦出创新意识的智慧火花。
二、创设疑问的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使创作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就必须首先创设疑问的情境。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一系列的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新意见。比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与高有什么关系?他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用梯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呢?引导学生用推理、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
用,从而培养学生有”疑”质”难”,探究问果的意识。
1、设问质疑,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方法。
面对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求果中,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思考不到点子上、关键处。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羞怯的心理,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教育论文激发他们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对于优等生,要及时了解思维情况,并根据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和补讲;对于学困生更要做到课堂提问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这样才能做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
2质疑设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援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知识。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
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大胆探究。比如教”梯形面积计算”时,启发学生用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亲自动手用图形的拼、摆、演练,最后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低的和,于是得出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学生通过引导法得出结果时,又提出是否能用别的方法推导出公式时,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把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学生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解决方法。
三、进行多角度的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它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途径,甚至能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多、新、奇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设计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1、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2、把硬币放在直尺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形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就可以得出直径的长度。把硬币跟两边三角板的两个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就是它的直径,再找出中心就是圆心。
3、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然后对折,既能找到它的
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
4、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量出长度。
由此可见,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弊端,让学生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快和欢乐。为此,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创新的愉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进行练习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进行自编题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讲出自己的题目和计算方法,有的说”7+5”,有的
说”16-9”,并说出计算方法,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充分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使他们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7.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七
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为科学问题总是发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 并且用已知向未知提出问题, 问题解决便意味着某知识的创新。所以, 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应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入手, 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态度。
例如, 当学生学完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后, 我出示了这四种图形。启发学生能不能用一个公式来计算它们的面积, 学生们在草稿纸上演示、比画, 通过激烈的讨论, 他们发现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0时, 就变成三角形, 代入梯形面积公式是:S= (a+b) h÷2= (0+b) h÷2, 即bh÷2。这一点突破以后, 他们便顺利地用梯形公式来解决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我让学生从这个例子中谈体会, 有的说, 从表面看这几种图形是不同的, 如果用变化的眼光看, 它们又是相同的。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善于发现问题, 也是知识的创新。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 从不同的角度,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500-325”用简便方法计算, 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500-300-25, 而有位学生却提出, 也可以这样做:500-400+75, 这时我及时表扬这位同学不迷信教材,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肯定了这种方法也行。受这位同学的影响, 又有学生提出下列不同的做法: (500-25) - (325-25) ; (500+75) - (325+75) 。又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 有一位学生问:24: (4+6) 可不可以这样做:24:4+24:6。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都笑了, 而我却表扬这位同学肯动脑筋, 然后提示:你自己做做看呢?通过验证, 同学们很快发现这样做是错的。假如当时我不假思索地批评这位同学, 我想堵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同学的嘴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发创新欲望。例如, 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后, 可组织学生到操场、田地里去实际丈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了圆锥体积计算后, 可让学生测量沙堆, 计算其体积、重量;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可以让学生编制粉刷楼房开支预算;学过乘、除是三位数乘、除法后, 可以让学生去预算春游中的花费, 调查计算用电、用水情况;学过“比例”以后, 可让学生测量计算出学校占地的面积, 并按一定的比例绘出学校的平面图。当学生创造性地做出来以后, 不仅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会油然而生, 而且把书本知识广泛地迁移和延伸到书本之外, 开始形成猎取知识的能力。
四、设计开放问题, 发展创新能力
开放题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开放题, 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五年级五个班共286人, 教师12人。旅行社提供:大客车限坐38人, 每辆每天支付费用1 100元, 小客车限坐22人, 每辆每天费用800元, 有哪几种租车的方案?哪一种最省钱最合算?”经过深思, 有的人从空座最少考虑, 提出三种方案, 然后选中最省钱最合算的方案, 这显然是经济型的。有的则提出一个班和一个老师坐在一起, 虽然贵了一些, 但组织起来比较方便, 这显然是管理型的……从这我们足可以看出, 现代小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开阔, 并且能够通过讨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与自我评价。不给学生统一的思维程序和解题模式, 不以个体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理解。这样,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学习自然就成了一种乐趣, 而且在这样的空间里交流, 很容易产生创造的火花。
8.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八
一、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肯想、敢想的情感。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首先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悟空让八戒把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小猴子吃,猪八戒听后,满脸不高兴,悟空就问:“八戒你怎么不高兴呀?”八戒说:“每个猴子才分得2个桃子太少了啦,能不能多分一些?”悟空听后,说:“可以,那我给你150个桃子,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平均分给75个猴子吃,行吗?八戒一听,可高兴啦!就带着桃子准备分给猴子吃了。”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每个猴子分得的桃子多了吗?八戒应该高兴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设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迅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开始绽放,将逐步形成善问、好思的品质。
二、设计创新内容,提供创新时间、空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选用的创新内容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余地。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的地毯,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既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
这样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三、引导尝试探究,诱发创新灵感
一位教授说过:“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获得方法;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掌握的,教师决不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的课例。师生基本上不讲话,只用手势,要求是: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四、加强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让学生接触生活的事例,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一次班级联欢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算算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玩得、吃得最开心?并讲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
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练习教学中分层要求,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练习。1/3=( )/6=( )/9;1/3=3/( )=9/( );2=( )/( )=( )/( ),这样三层练习题就较好地照应了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练有所得,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平时的练习,对于基本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我允许学困生只用一种方法解答,并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学有余力的中上等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具有独特创新想法的学生,我总是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9.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九
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多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在学习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以及搞小发明、小创造等。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
1. 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见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物体。学生经过自己大脑的搜索和仔细的观察说出了:我家窗子是长方形的,水桶底是圆形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的,国旗是长方形的,老师用的小黑板是正方形的等。在认识这些图形的基础上,组织进行“看图想想、说说”的活动。老师画简笔画图形让学生描述。如:三角形的大山上有一条石板路,是用长方形的石板铺成的,半山上还有正方形的小石桌和小石凳,供游人休息,到了山顶,可以看到圆圆的太阳升起。课后布置学生作业:自己动手画一幅简笔画,用上今天所学的图形编一段话说给家长听。
反思:这样人人讲,个个谈,大家评,学生在校内外有机会表现自己,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从直观入手,通过实物、图片、教具的`演示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采用看看,摆摆,拼拼等步骤,帮助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实物教具(纸盒、积木块、魔方等)指导学生认识图形,观察周围的物体,列举属于长方形的:如黑板、桌面、门、窗、书的封面等;属于正方形的:如同学玩的纸板,魔方的各个面等;属于三角形的:如红领巾,老师奖给同学的小红旗;属于圆形的:如瓶盖的面,桶盖面,车轮等。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用一张纸折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试着剪圆形:辅导学生拼组图形,分组按七巧板图进行拼图,启发学生想象拼图,通过启发学生拼出如下图形:吊灯 ,独轮车 ,眼镜 ,梯子 ,小桥 ,人头 ,不倒翁 ,三毛 等图形。学生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相互启发,大胆创新,共同进步。
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整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组织开展“动物找家”的活动。我告诉学生活动规则后,把准备好的算式卡片发到学生手里,学生算出结果后就将自己的卡片投进相应的纸盒里,等大家都完成后,又进行“排队快、静、齐”的活动,分四大组比一比,各组边订正边将卡片按一定的顺序贴进表里,整理完后,教师简评,提出表扬,再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哪怕是做练习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反思:学习兴趣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积极的分析问题,探索规律和掌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都争着表现自己,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敏捷。
4、我亲自动手,带头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制作,让学生从简单的入手,自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如用纸折纸板,纸袋,用矿泉水瓶做洒水器。捏橡皮泥蛋,橡皮泥水果等,对每次的制作进行集体评比,评出最好的进行奖励。调动孩子的创新积极性。
10.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十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5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将具体做法做如下阐述。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展开讨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隐藏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参与的快乐与创造的成就感。
二、巧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制造悬念,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如果是低年级,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比较分数大小》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熊爸爸买了一个大西瓜,小熊妈妈说1/2给小熊,1/4给小熊姐姐,1/8给小熊哥哥,谁分到的最大就把那块送给爷爷,你们说谁给爷爷是对的呢?小熊哥哥首先叫起来说,我的是1/8,肯定是我的最大,我的给爷爷;小熊姐姐说,我的是1/4我的大,我的给爷爷,只有小熊耷拉着脑袋说,我的是1/2,肯定是最小的一块了。那么,同学们猜一猜算一算,哪一块西瓜最大?谁的西瓜应该给熊爷爷吃呢?问题一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小熊姐姐,有的说是小熊哥哥。我让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来,对折后撕开,撕开后的那张再对折后撕开,撕开后的那张再次对折后撕开,让同学们比较一下1/
2、1/
4、1/8到底哪一个最大,然后让同学们找一下规律。同学们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一边就找到了答案,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面对学生古怪甚至是荒诞的想法,教师要给予正面引导,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拓宽解题思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习题,是提高教学效率、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集思广益,鼓励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解决办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的练习,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使知识的学习更坚固。教师可以用各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强化训练。比如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让学生在模拟买东西时练习心算,练习乘法,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种情境的设立,要和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并且适度,这样才科学有价值。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资源。有创新才有进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使素质教育真正在小学课堂里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1.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其想象力,挖掘其创新潜能。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作为思维体操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丰富个性的主体。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否则,若各个环节管理过死,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也就谈不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比如可以实行学习过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等等。
2.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总之,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积极性。
3.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其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题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造思维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12.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注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方式, 使学生因渴望成功而产生兴趣, 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 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训练, 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要鼓励学生不盲目迷信教师,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把教与学统一起来, 使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这种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温床。
二、设计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实施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做到备课的精细化, 首先要做到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明确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 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改变过去的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 学生的思维处于教师的掌控之中。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展示。在教育改革新理念下,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他们的思维, 尽可能地让他们自主探究, 揭开知识的奥秘。课堂上要做到, 凡是学生能看懂的, 要让学生自己去看;凡是学生能够讲出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能够写得出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去写;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思考或讨论解决的问题, 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例如, 在讲授“等差数列前n项和”内容时, 我不急于在黑板上演示公式的导出过程, 而是首先用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速算题举例:计算1+2+3+……+100。学生得出结论后再向学生讲述:这种算法是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10岁时提出的, 同学们可以看出, 它是一个等差数列1, 2, 3, 4…100的求和问题。然后让每个学生任意写出一个等差数列, 求其前10项的和, 验证其结果适用上面的算法后, 再进一步提出:对于任何一个等差数列a1、a2、a3…an, 求它的前n项和, 上述方法适用吗?这样, 先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验证, 再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符合新课程提倡的理念。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离不开解题训练,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知识, 抓住薄弱环节, 选一些立意新颖、结构精巧的题型让学生进行训练。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题型, 要正确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 属性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发挥数学概念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对数学公式、定律等要弄清其来龙去脉, 掌握它们的推导过程, 使用范围, 正确地应用它们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能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引申创新内容。要使教材中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的东西, 通过教师细心地加工, 科学地组织, 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教师除了要吃透教材, 了解知识的结构, 还应对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反复分析, 合理地想象出学生学习时应有的思维过程, 进而创设出生动的、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经常参与这种身临其境的数学活动, 把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和掌握思维方法的过程, 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学生的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要加以鼓励。
四、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 信息技术也较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众多教师所采用, 它直观地展示了讲授的内容,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好地服务了教育教学。但是多媒体是辅助教学, 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 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意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 学习新的知识,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他们一步一步进入知识的殿堂,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难点内容的实质所在, 真正掌握知识点, 使学生在脱离课件后仍然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十三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二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总是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提出问题
动手做实验
观察记录
解释讨论
得出结论
表达陈述。
具体地说,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活动,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表达能力。例如在北师大实验教材〈展开与折叠〉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涌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14.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十四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点体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1.克服对创新认识的偏差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并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并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新颖性和科学性.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注意,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教学中教师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把生活中美的图形引入教学,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数学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15.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与创新的原动力, 也是勇于探索、研究的潜在力量。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去探索、研究未知的东西。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渴求的、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不要有挫败感, 鼓励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提出新的质疑, 并且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创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问题太难, 或者教师的讲解与指点不到位、不准确, 让学生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这样会让学生失去信心, 更别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 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 还有直观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 它和兴趣一样也能激发学生去探索、研究新的东西, 进而培养创新能力。陆登庭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所以,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我们一定要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在学生的探索中, 给他们多一些鼓励、支持, 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做法表示赞许, 对学生困惑的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 给予恰当指导与讲解。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也才能让他们在不断学习与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 使他们拥有不怕难、不怕累的学习精神。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外, 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不会觉得压抑、枯燥, 也不会因害怕和教师交流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实践证明, 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会放开思想, 大胆探索, 并勇于请教教师, 与教师一起探索新的东西, 学会用原有的知识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可见,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一听到底”的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 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保留自己空间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爱好培养、个性发展, 并尊重他们的人格, 用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进而让教与学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学生合作教学, 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可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16.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产生“新思维”,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识规律,恰当设计教学,把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核心,把培养创新情感为基础,贯穿于每堂课的始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浅淡几点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借助实物,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们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集中注意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突破常规,启发学生想象猜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想像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他们不会随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自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我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新生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贯于“不尊重老师”。
四、设计反向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反向问题的设计,运用反向的思考,可以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定势”不仅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发现新问题,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五、激励主动操作,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公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
六、让学生参与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的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要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总之,要课堂教学中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新课标教程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材,认识思维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设计教学,把培养创新情感为基础, 把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核心,贯穿于每堂课的始终。只有这样,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我们的数学教改才有明媚的春天。
17.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十七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18.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十八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主动寻求全新方法解决某一问题独特性的能力,不受定式思维和从众心理的限制,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均是一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对于成人来说看似简单,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他们无法充分做到理解。创新思维能力则能够帮助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的发现知识并进一步学习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将课堂适当地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
(一)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素质教育已被广泛推广,但其实际运用情况却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于教学中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在传授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死板的课堂气氛,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
(二)思维定势、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去解决问题,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变化,形成呆板、千篇 一律的解题习惯。同时,他们只是根据一定的表象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去解题,造成失误。这种定势思维与偏见思维是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具有从众心理在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当有一人或者几个人说出自己的解答结果,其他人则会对自己的结果产生怀疑,不自觉得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课堂上“随大流”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新思路与新观点扼杀,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兴趣以及自信心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其动力,自信心则是其支柱。这三点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数学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重要。老师可利用外界的新鲜事物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使其对学习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数学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产生遗忘,所以老师可以分层次、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其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模仿和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定实施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坚定实施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统领课堂,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老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难点,把学习过程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主体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使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看法,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思维的环境,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灵活思维,如何创新。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鼓励广开思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仅提高数学成绩,更能够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彤彤.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激活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34):157.
[2]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鲁成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3):31.
[4]童奇敏.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式”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13):79.
[5]张凤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J].新课程(小学),2010(06):30+29.
[6]严建东.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应注重三对思维方式训练[J].考试周刊,(26):108-110.
[7]罗灶清.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86-87.
[8]林和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1):59.
19.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十九
关键词:能力,注意力,观察力,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 去探索, 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 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 数学学习成绩好, 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这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推动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 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 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 进行鼓励与表扬, 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 周密的, 精确的观察, 获得有意义的材料, 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 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 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 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 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 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 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 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 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 获得成功。
3、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 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 他们不会随波逐流, 不会轻附众议, 而是常常违反惯例, 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 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 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 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 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 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 但要创新, 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提倡多思多想,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分析、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 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 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聪明,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创造的, 聪明的工具, 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 中学生学习数学, 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 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 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 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打破知识的限制, 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20.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二十
课本是基础知识的载体。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正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从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对书中概念、定理、定义中含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仔细品味,理解其语意,加之教师的讲解,从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中提炼数学的概念、定理、定义,使学生对其要点、难点加以掌握,提高解决数学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揭示数学中的隐含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本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教学中,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肯定的同时,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把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把一般问题特殊化,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分析能力。
例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
例2:已知函数y1=ax2+bx+c, y2=mx+n 的图像相交于点P1(1,-3)和P2(3,5)两点,又y1=ax2+bx+c的图像的对称轴为x=1。
(1)写出这两个函数式。
(2)当x取什么数值时,函数值y1﹥y2,y1=y2,y1﹤y2 。
(3)求出y1的最值。
(4)求出P1、P2的距离。
(5)作出y1和y2的图象。
通过例题的讲练,不仅能理清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而且复习了函数图像的绘制、二次函数的最值、两点之间距离公式等内容,可算是以一当十。
例3:已知二次函数y=x2+ax+a-2
求证:(1)无论a为何值,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保留题中的条件,逐步改变结论。
(2)a为何值时,这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最小,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3)a为何值时,这两个交点分居在原点的同侧,异侧。
(4)a为何值时,至少有一个交点在x轴的负方向上。
经过变换,巩固了二次函数所学的内容,掌握了判别式、韦达定理、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钻研,把蕴藏在题目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进而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方式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师若能对数学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则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大有益处。在教学中,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思维状态,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摆脱在定势思维下受阻的困境,有意识地锻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已知集合A={x|x2-4mx+2m+6=0},B={x|x<0},若A∩B≠φ,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A∩B≠φ,说明集合A是由方程x2-4mx+ 2m+6=0…①的实根组成的非空集合,并且方程①的根有三种情况,分别是:(1)有两负根;(2)有一负根,一零根;(3)一负根,一正根。
可见,从正面考虑非常繁琐,这时我们从问题的反面入手,采用“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即:先由△≥0,求出全集U,然后求方程①两根均为非负时,m的取值范围,最后再利用“补集思想”求解。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9-27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2-02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3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6-28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07-08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10-1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07-2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