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2024-08-0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论语》心得(20篇)

1.《论语》心得 篇一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们对《论语》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在这部书中,孔子用其精悍短小的语句阐述着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每天,我们都在与大师交流,浸濡在仁礼之中,吟诵着婉转悠长的“之乎者也”,彬彬然,好像泰然的君子。可究竟我们从《论语》中收获了些什么呢?我认为是一句贯穿一生的概括性的话和许多具体要求性的话,这个概括性的话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志学

青年人思维敏捷,意气风发,自然应当专注于学问的探索追求。不学而无术,学而无止境。知识是人生的财富,人生的起点就要从“学”开始,从咿呀学语到现在的对数函数,我们都在学习。孔夫子在《论语》中没少告诫我们要怎么学习,开头就说“学而时习之”,然后又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三十而立

于丹教授说,立在于内心,而后是外在地位的立。当今社会是一个加速社会,浮躁的生活节奏拉紧了所有人的神经,真正能立于内心的人又有几个?所谓“立”是清明的内省,能处世不惊,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而大多数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争名夺利,三十岁之后要学会用减法生活,减去功利心,占有欲……有舍才有得。

四十不惑

当物质的东西越来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好比一个人搬家,当他将所有豪华家具搬进屋子时,一进门,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不惑,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境界。

五十知天命

子不语怪力乱神,说明孔子是不相信鬼神的,那天命又是什么?是对天地真谛的一种感悟吧!有些东西是争求不到的,何必怨天;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何必尤人。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天命。如果一个人为了追名逐利而白白浪费了一生,那他就没有什么人生价值了,他不明白,老天赋予他最宝贵的东西不是奢侈的物质生活,而是内心的思考。

六十耳顺

耳顺的意思是什么话都能听进,不管你是恶语相向,还是恭维拍马屁,都能听进,大不了一笑了之。我曾抄过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人生苦短,有价值的事多了去了,我们为何要用生命去和别人争那些没有意义的事呢?特别关注别人对你的评价的人,不是耳顺的人,是孤苦的迷路者。

如果达到了以上境界的人,也就会“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了。一条主线犹如大河滚滚流过,一流就是两千多年,其他语句像是支流,也汇入这条滚滚的大河。读其书,闻其言,怀想其人,不觉心生景仰。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2.《论语》心得 篇二

一、理论联系实际,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鉴别。既要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与保守方面, 又要分清“原生”的孔子与后人“改装”的孔子, 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文中的精华我们要借鉴和吸收, 例如“民无信不立”“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等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当今社会更应提倡以人为本。又如“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弟子, 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道, 尊老爱幼的传统至今都不能缺失。“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勤奋、执着、乐观向上处世态度等等处世之道、教育思想、修身哲学方面都很值得去探讨和学习。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思想是不可取的。如“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阶层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这种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是不可取的。又如在治理国家中过分强调德治忽略了法治, “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斗争策略上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 不应做无谓的牺牲。与此同时, 我们应使学生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例如:“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通过教学实践, 让我深深懂得要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 实事求是, 既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顶礼膜拜, 也不能像某些特定历史时期那样全盘否定。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关心社会, 投身社会, 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文言阅读能力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继续加强文言阅读训练, 应该是选修阶段相关课程的一个任务。在教授此书时, 每节课都通过自主学习与老师点拨相结合来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已学过的知识, 自己动手解决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逐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另外把课后习题与许昌教研室编著的《学与练》相结合进行有效的训练, 夯实了学生的文言基础。最后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难易的程度要适宜。讲究科学性, 反对望文生义, 主观臆断。

笔者觉得这一段时间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突飞猛进, 尤其对一些常用通假字如“女—汝, 道—导, 弟—悌, 没—殁, 知—智”等等了如指掌, 对一些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 (焉、诸、然、与等) 、古今异义的成语、特殊句式等等更是牢记在心, 翻译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确实《论语》中有很多典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对于学习文言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这个重要的平台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借助《论语》, 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 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对人生意义有着执著不懈的追求, 这对我们及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语选读》的5-9章重在对修身的论述, 例如“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教导我们对人应尽心竭力, 待人仁爱宽厚。“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告诫我们只要加强自身修养, 不怕没人赏识自己。“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让我们懂得功名利禄变幻无常, 应淡泊名利。“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告知我们应尊敬父母长辈, 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作风。像这种加强自身修养的名句在《论语选读》中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在教书的同时应及时达到育人之目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他在《论语选读》中论述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饭疏食, 饮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等这些名言让我们懂得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以身作则,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淡泊名利, 坚守住那浮云之志。其次是引导我们注重先做人再做学问, 如“弟子, 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再次传授于我们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如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因材施教原则, 如子路、冉有同时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但孔子的回答却前后截然不同, 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还有学思并重, 学行并重的学习方法, 如“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听其言观其行”。

最后在教育中还形成“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一贯主张“当仁, 不让于师”, 他强调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有助益,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学生在积极思索后作出的反馈, 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思考与教学。

五、注重诵读积累, 采撷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星

《论语》的语言简明流畅, 含蓄隽永, 其中的许多语句后来演变成了格言、警句、成语, 典故, 比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敬鬼神而远之”等等, 丰富了民族的语言宝库, 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所以, 在教《论语选读》时, 诵读尤为重要, 每一课中都有不少的名句, 让学生标画出来, 重点背诵和默写, 尤其是《君子之风》和《周而不比》这两课, 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另外还让学生整理每课出现的或源自这些课文的成语、熟语, 注重积累。

六、结语

3.于丹《论语心得》摭品 篇三

阳光是免费的。芸芸众生,谁人离开阳光能生活?然而人的一生,可有谁为自己享受过的阳光付过钱?

空气是免费的。从古到今,又有谁为这须臾不可缺少的珍品买过单?凡夫走卒、明星政要谁人不是自由地呼吸着充盈天地之气?

亲情是免费的。天地合一,谁人没有受到父母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呵护?这份爱,不因孩子的成年而贬值,更不因为父母年纪的衰老而削弱。

友情是免费的。择友修身,寂寞时默默陪伴、摔倒时向你伸出手臂、伤心时揽你入怀的人,谁人事后让你折现还付过钱?

爱情是免费的。修己安人,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风雨同舟的恩情、相濡以沫的挚爱,可说这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最坚实的依靠,有谁人能用金钱买得来?

信念是免费的。弥遗补憾,无论锦衣玉食,还是衣不遮体,只要有恒心,谁人都可拥有自己的信念,可以是伟大、辉煌,也可以平凡、朴素。

还有目标、希望、意志……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免费的,谁珍惜,谁就能得到。还有春风、细雨、月华……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可都是免费的啊……

人啊,人,印度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孔夫子告诫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于丹心语:“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定能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太平盛世之境,身为教育人,感恩我们的职业选择吧,积极教化他人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让自己的人生显现光彩。

4.优秀的《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四

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触最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于丹教授解释说:君子心里面时刻装着法律法规,说话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小人则无视这些,心里老是想着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实惠。

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纪守法,礼让谦和,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违法乱纪,横行霸道,不讲公德,鸡肠小肚,阴险奸诈的人应当是小人。在工作单位上,那些遵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关心他人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无视纪律规章,自私自利的人应当是小人。

然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清的。芸芸众生,攘攘生灵,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所谓的君子细察其言行,偶尔也现“小人”之迹;所谓的小人观其言行,时常也有“君子”之举。这又应验了我们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5.《于丹论语心得》心得体会 篇五

一、怎样面对遗憾

故事一:一个小女孩曾跟着妈妈去看牙医。妈妈应牙病引发心脏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这个阴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从来不敢去看牙医。后来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请来牙医。正当医生准备手术时,她却死去了。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无论是谁总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可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与痛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愁肠百结或泪流满面,这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然后面对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谁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为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结果不仅病情没好转,反而,加重,长期耳鸣。

读了这本书,豁然开朗,今后我要

1、接受这个事实。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课用具,少说话。

4、多学习,多动脑,提高自身竞争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钟。

6、多锻炼。

生活中要多运用90/10法则,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选择,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

故事二: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内心就会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要想到舍得舍得,先舍才会得。

像这样富有这里的故事在于教授的<<论语>>心得里比比皆是。,于教授用起来游刃有余。我们读了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以平常心善待周围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强人格修养。这样可以找到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怎样交友

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追求,来自于对未来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师益友间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离不开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说为人要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的人格,为人诚恳,诚实,还要见闻广博。我想这与其说是交友之道,不如说是为人之道。只有做这样的自我才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人不正直,诚实,对别人无所帮助,只考虑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别人的甚多。给予别人的甚少,别人是不愿与你为伍的。更谈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时一事可以但决不会长久。要交上好的朋友还要有辨别能力,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则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顺情说好话。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讨你高兴以便获得个人私利。对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久而久之使人飘飘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当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赞同你、支持你,在背后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中伤,甚至咒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是人别后是鬼。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认识,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时悔之晚以。对这种我们决不姑息迁就,应该揭开其伪善的面目使其昭示无处容身。

“变佞”之人言过其实,夸大其谈。巧舌如置却不学无术脯内空空。我们能做到对其了解。敬而远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财富。朋友不是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么?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难时能给你帮助,但不求回报。快乐能与你分享。痛苦时又能与你分担;犹豫时能帮你选择。冲动时又能及时制止;得意时能给你忠告。失意却不会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时能给你坚强,委屈时能给你安慰。苦闷时能为你排解。寂寞时能听你倾诉,烦恼时能为你开导,迷惑时能为你指点,失误时又能直言规劝。人生能有这样的朋友相知相识是一件幸事,会丰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使你得到一种心灵快乐。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如: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6.于丹《论语心得》 篇六

中学时代就一览《于丹〈论语〉心得》的风采。而今旧书重读,只道岁岁年年书不变,年年岁岁心不同。

是它伴我走过那段叛逆迷惘的青春岁月,如冬日的一缕阳关温暖潮湿的心灵;像睿智的长者解答人生的疑惑;似及时的甘霖滋润干旱的土地;曾经相当喜欢它,不仅是它将艰涩难懂的文言变得通俗易懂,提高文言素养,也不仅是那丰富有趣的例证对写作大有裨益,更是它诠释了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而今觉得此书过于大众化,直白不加雕饰的语言有点空洞乏味,但那真理依然如颗颗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令人百读不厌。细细整理如下,道不远矣,愿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会成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儒家理论的精髓和最核心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仁”字。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

立,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想到也要帮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现仁义的方法。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首先能够正确面对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Don’t cry for the spilt milk,遗憾若被放大,就像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到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因此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诸多遗憾,豁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会将生命之花浇灌的更加灿烂。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错事,要认真地劝告,善意的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与人相处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别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花未全开月未圆便是最好的境界。不仅交友,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个度。若我们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自然懂得处世之道。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理想无论

大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便是找到内心真正的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重要。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理想之道就是给自己一个淡定的起点,给自己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常常感叹人生苦短,都言三十而立,如今已在奔三的路上,孔子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谆谆教诲,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做事从容自信,切记切记。

7.考释《论语》之“撰” 篇七

“异乎三子者之撰”中的“撰”为何义?汉代郑玄注:“孔 (按:孔安国也) 曰:撰, 具也, 为政之具。”何宴《论语集解》释“撰”亦引孔安国语。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云:“撰, 士免反, 具也。郑作僎, 读曰诠, 诠之言善也。”朱熹《四书章句集解》:“撰, 具也。”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则直接引郑玄语释之。

看来古人的解释比较统一。可释“撰”为“具”, 那么这“具”又是什么意思呢?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撰, 才具 (才干) 。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亦说:“撰:才具, 才干。”王、郭二先生师徒相传, 其说一也, 理不足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撰, 才能, 指为政的才能。”这三家都把“撰”处理为名词, 其实都是对孔安国“为政之具”的进一步解释。

张永言先生主编的《简明古汉语字典》释此“撰”为“具;具备”。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撰, 具有。”张、杨二先生说的“具备”“具有”的对象是什么?杨伯峻先生把“异乎三子者之撰”译为“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看来杨伯峻先生认为“具有”的对象该是“志向”了。张永言先生所说的“具备”的对象是什么, 我们却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可以看出, 张、杨二先生都把“撰”处理为动词, 和王力先生等的说法大不一致。

同以上理解差别比较大的还有两家:一是《辞源》, 释此“撰”为“具, 犹事也”。“事”为何义, 是“从事”还是“从事的事情”, 《辞源》却语焉不详了。二是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释此“撰”为“述”, 认为“异乎三子者之撰”“这句大意是, 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这个解释和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根本就是一致的, 只是把“不同”换成了“不一致”。但杨、朱二先生对“撰”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 杨先生说是“具有”, 朱先生说是“述”, 其实就是“叙述”“陈述”之意。

《先进》篇中曾皙描绘的那番图景, 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或许正因为对下文理解不同, 才造成了人们对“撰”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曾皙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 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 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正因为如此, 他的话才得到了孔子的赞同。中学语文教材就采用了这个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 符合孔子“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的主张。两者相较, 我认为后一种观点更可信。这里我不一一展开论述, 仅从“侍坐章”的内容看, 孔子“哂”子路, 就因为孔子认为“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子路不谦虚就遭到了孔子笑, 曾皙出言便要达到儒家“礼治”的最高境界, 岂不是更狂妄了吗?孔子怎么会赞同呢!再说, 如果曾皙说的真的是他要以礼治国, 达到儒家“礼治”的最高境界, 这不也是从政吗?和其他三个人根本没有什么不同了。因此, 我认为孔子赞同的是曾皙与其他三人不同的选择。“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当为“选择”义。此乃“撰”之常见义。《易·系辞下》:“若乎杂物撰德, 辨是与非, 则非其中爻不备。”焦循章句:“撰, 选也。”《礼记·内则》:“枣曰新之, 栗曰撰之。”郑玄注:“新、撰皆治择之也。”陈澔注:“撰犹选也。栗多虫蠹, 宜选择之。”刘安的《淮南子·说山训》:“撰良马者, 非以逐狐狸, 将以射麋鹿。”“撰良马”犹“选择良马”。《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2005年1月) 中对“撰”字的释义是:通“选”。选择, 选取。

朱东润先生虽然跳出了孔氏旧说, 但释“撰”为“述”, 其说亦难安稳, 他把“异乎三子者之撰”理解为“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 还不如说成“我说的和他们三位不一样”, 但即使这样, 曾皙这句话都不是对孔子问话的直接回答, 有违常理和情理。

可见, 《论语》之“撰”字, 古人虽有诸多阐释, 但其在文中的准确意义却应该紧扣行文的内容加以认真辨识, 切不可囿于旧说, 人云亦云。

参考文献

[1]何宴:《论语集解》.商务书馆初版本[1]何宴:《论语集解》.商务书馆初版本

[2]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1月[2]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1月

[3]朱熹:《四书章句集解》.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3]朱熹:《四书章句集解》.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4]张永言:《简明古汉语字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4]张永言:《简明古汉语字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6]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1月[6]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1月

8.《论语》心得 篇八

1.理论枯燥难懂

高职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或者说对于德育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德育课所传达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枯燥难懂。在德育书本中“内涵”“意义、本质、特征、方法”这类词汇较多见,也就是说德育教材较为注重德育课本身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理论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显得比较枯燥和难以掌握,毕竟从整体素质和培养方向来讲,高职学生并不同于德育理论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枯燥的理论学习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真正掌握知识本身的意义才是关键。因此,高职德育课堂不应该单一强调理论,而应较多地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浅显化,如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应该单一地强调理论和体系。

2.课堂模式单一

不同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德育课本身毕竟是理论课,因此还是以教室、课堂为依托,运用较多的形式莫过于课件,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如何使德育课堂丰富化,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些优秀的教师也进行过成功的尝试,例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被相继应用到了德育课堂中,使得课堂丰富了很多,但是课堂模式仍然是要继续关注和改革的教学问题之一。

3.案例远离生活

德育教材中的案例一般都是古人的巨著、伟人的言论等等,体现了德育教材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并灵活地运用教材便成了教师的难题。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思想和爱好都紧跟时代的潮流,兴趣、爱好、话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这一代人的典型特征。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解离他们遥不可及的案例,学生很难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德育课堂也不会成为受欢迎的课堂。

二、于丹《<论语>心得》在高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

1.小故事的应用

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里有很多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却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例如,于丹讲解信仰,就用“子贡问政”的小故事来诠释,孔子与学生简单的几句对话,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信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并且能把这个理念深深印在脑海里。再比如,讲心灵之道的时候,讲到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于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这时,她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姑娘对自己和生活本没有信心,一个并不存在的头花却让她改变了这一切,所以真正弥补这个女孩生命缺憾的不是一朵头花,“而是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这个例子多么鲜活有趣,听一个故事,就思考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

小故事的应用在于丹解读《论语》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可以借鉴。 就像于丹所说, “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哪怕是圣人的专著也不需要我们去仰视,因为“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既然圣人的书都不需要我们去仰视,圣人都那样谦和、平淡,那么我们今天在讲德育课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不用那样刻板?笔者认为,在德育课堂中适当运用一些鲜活的小故事,可以使德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理念能真正灌输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讲到他们的内心里,而不是敷衍与表面,让学生认为教师只是在喊口号,从而让德育课坐冷板凳。

2.理念的应用

于丹在解读《论语》时,阐述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来理解问题,也让笔者有所感触。我们都在讲和谐社会,都在强调和谐,那么什么是和谐?大家的意见各有不同。于丹认为和谐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對自然万物的敬畏、顺应和默契。有了这样的和谐,我们才会拥有宽广的心胸,包容世间的万事万物,才能有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才会拥有自己内心的恬淡和安宁。又如德育教师经常谈理想,也教育学生要有理想,那么什么是理想?于丹认为理想并不是越高远越好,而应该以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为基础,内心的感受高于外在的业绩。她认为“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我们可以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感悟,思考人生的意义,讲解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探讨人格的完善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德育课的根本也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而于丹的很多理念有利于德育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因为她倡导恬淡和宁静的内心世界,教人最真实的做人道理,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且也足以说服每一个人。因此,笔者认为将于丹解读《论语》中的一些理念在德育课堂中适当加以应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通俗化的应用

我们喜欢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的叙述简单易懂,实例通俗有趣。无论是在讲高深莫测的天地人之道,还是浅显易懂的朋友之道,都一样的容易理解,一样能触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无限感慨。既然一部古书《论语》都能解读到如此境界,那么德育课是否也可以做到一二呢?笔者认为,高职德育课堂应该向通俗化的方向发展,课不是讲得越深奥越好,而是越能让学生接受越好。所以,如何使德育课、德育课堂变得通俗化是教师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将理论进行通俗化的解读,把案例进行浅显讲述,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应该更为有趣和容易接受。

三、思考

多年从事教育行业,让我们德育教师经验丰富,但也会让我们形成惯性和思维框框再加上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索。因此,我们渐渐地变得习惯和顺应,缺乏改变和创新的勇气,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我们可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更启发我们开始思考: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才能像于丹一样把德育课解读得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9.《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篇九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中共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 “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如今,多少人知道《论语》,多少人会去研读《论语》,更别说有人会去潜心研究和体会《论语》带给我们的真理和境界。

于丹老师以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孔夫子身边,聆听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于丹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的确,世间的真理不一定是束之高阁、高不可攀的,而应该是平淡的、朴素的、具有普适性的。就像《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是多么得令人敬佩啊!

这让我联想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时常提倡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小区里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人和社会的一种融合。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拥有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拥有孔夫子那样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许多人越来越觉得不平衡了,总是埋怨为什么别人可以住海天别墅,自己却蜗居于简陋的屋子之中,别人为什么可以开名车喝名酒,而自己却还每天挤着公车上班。于丹老师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即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能时常保持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被贫困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的人。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10.读《论语》心得 篇十

又一个暑假到了,学位领导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扩大知识面,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读《论语》,写写自己的心得。买到书后,起初还读不进去,但读着读着,有些语句让我受益非浅。

《论语》它是儒家经典、道德典范、国学瑰宝。《论语》,流传2500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时代的我们。它是圣人之言,虽说一度被人抛弃,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学习、工作、孝道、对朋友、对同事、如何为政、道德修养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还站在国人的心中。

读《论语》后,悟出有关教育、学习、孝道、择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如果这五点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学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孔子的这些见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色,它时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聪明的,不聪明的;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来,还是那么的有味道。

二、学习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四则。前一则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第二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则告诉我们只知道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知道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神思疲殆;第四则告诉我们什么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聪明的态度呀!”这四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学习中,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年的实践证明,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谦虚诚恳的人,才换得了一鸣惊人、学富五车的实绩,造就了许多伟人。除此之外,学习中还要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你所学的知识放到最大,坐在那儿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奋换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太对了,尤其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上课传授知识过程中,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知道的必定会倾囊相助,然而对于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棱两可的时候,就不能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解答,这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乐见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事父母,几誎,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这几句都是为人子女应如何孝敬父母的。为人子妇,必须尽孝,必须学习父辈的优点,遵从父辈的正确指导。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确,故子女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这就成了愚孝。孔子说“事父母”,要“几誎”可见孔子并不主张愚孝,父母有过失,子女要提出意见。但侍奉父母应该注意后辈的身份,即便有错,也切忌直言规劝。也就是说,要讲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规劝的话没被采纳,也不能生气表现在脸上,这样他们也会在你的行动上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掉;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和上司的。确实,应该孝悌第一,才学第二,为什么说德才兼备呢,因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则让我很感动,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管是落后还是发达,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都还是相通的!无论游子去到哪里,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让其惦记挂心,让父母平安,有质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无私的爱心把子女教养成人,子女理应孝敬父母,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孝道作为一种美德是永远有会过时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为上的孝。作为人子,在感情上,随着父母的逐渐衰老,对于老人的年龄应时时记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应对父母悉心照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有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也许只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才会深深地体会得到。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在平时多做些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时,为他们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温馨的祝福,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父母听来,心里却是暖暖的。这点我们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做的就不够,那种“我爱你,爸爸,妈妈!”最简单的话是很难说出口的,这点我们应该向外国人学习。这样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四、择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亲属之外,还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没有朋友,这说明你的内心是黑暗的,是孤独的,你将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你将受到别人的鄙视。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面墙。”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经历之后给后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诚信的人。三是博学多闻的人。损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人,态度伪善的人,夸夸其谈的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与人与已都满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结交好的朋友,从中收益,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与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觉得这句话有点牵强,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谁跟你交朋友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哪怕一点点,取长补短是正确的。当然,交友勿烂——要有底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确实,一是要尽可能了解和理解、宽容别人,因为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都不同,所以行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总想着别人的问题和错误,多想自己做好没有,做到最好没有,自己做好了,别人自然会看到、知道和感觉到,别人也自然会努力做好了。

11.不妨向《论语》学习 篇十一

校长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论语》是记述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的目标无非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当时社会主要问题就是“天下无道”,其特征就是“礼乐征伐”非自天子出,而是自诸侯、大夫、甚至陪臣出。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管理目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中的“道”指的是什么呢?《中庸》有:“率性之谓道。”简而言之就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就是“道”。孔子为了追求“天下有道”的社会,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困于匡,受难于陈蔡,终身不悔。“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实现目标,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以建立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国家作为管理目标的思想,对今天的校长来说,颇有启发意义。我们的校长今天学这个理论,明天学那个理论,结果自己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学校发展的“道”了。如果一个校长不去追求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热心于各种时髦理论的模仿,那就永远不可能带领学校走向成功。

校长应相信人性的力量

在提出“天下有道”的管理目标后,《论语》进一步指出人在管理中的作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人。为什么人能弘道?因为人性是可塑的,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肯定了人性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是可以塑造的,正是人性的这种可塑造性,给对人的管理提供了可能,但也指出了人性是待成的而非已成的,人到底致善还是致恶,管理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论语》的价值取向就在于成就人的善性,这种善性表现为道德属性。就是说,一方面“人性可塑”为管理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管理要成就人的道德属性。对于今天的学校管理者来说,我们也应该一方面充分相信人是可以进行管理的,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另一方面要坚定地把管理当作使人致善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我们不顾人性的需求,而欲通过压制人性来取得管理的最大效益,必然得不到管理中最重要的“人”因素的支持。这一点提醒我们的校长,善待教师、善待学生,才能实现管理的成功。

校长要“修己”才能“安人”

《论语》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提出了“修己安人”。“修己”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通过“修己”以达到“安人”的目的,所以《论语》特别注重管理者自我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管理者自身不正,就无法去“安人”。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知道了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就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管理中尽量做到“先之,劳之”。《论语》中的这些精辟论断,对今天的校长无疑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校长们在对教职员工们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时,如果不注意“修己”,不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下属做好榜样,如何能“安人”,如何能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呢?

校长要“礼”和“仁”并重

《论语》中认同的“礼”实指“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的作用在于维系天子——诸侯——大夫这一等级序列,这正是周朝的存在基础。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礼”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原则,它对于组织及其成员来说是具有外在的强制性控制手段。《论语》通过“礼”以求达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管理机制,在当时来说是合理、有效的,可以使每一级组织和个体都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行事。在强调“礼”的同时,《论语》还提出了“仁”。从管理学角度看,“仁”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和强化措施,旨在以精神价值为导向,通过教育、鼓励、说服和树立理想等方式,激发行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理性自觉。

可见,《论语》中的“礼”与“仁”,实际上是外在控制手段与内在激励制度的统一。一个组织既要有一个强制性的外在控制手段,又要有和谐的内部激励制度。学校管理中也是如此。如果校长只注意外在控制手段,想通过制度、权威等实现管理目标,往往容易造成上下级的关系紧张,而“仁”的精神有助于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校长要“礼”“仁”并重,制度和人文共舞。

校长要“知人善用”

孔子作为当时一个没有实权的学者,能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令当时很多的诸侯大臣都很敬畏。除了他的人格魅力外,其用人之道也是重要原因。他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运用,提出用人之前要先考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对于那些没有原则性的人坚决不用,并指出:“乡愿,德之贼也”。如果考察合格,孔子首先量才而用,“及其使人,器之”,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根据人才自身的特点去安排他们的工作。其次,在工作中要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考虑此政务。同时强调工作中团结的重要作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样的“知人善用”值得今天的校长学习。虽然我们大部分校长不是“任人唯亲、甚至权钱交易”,但用人的过程中,选人不当,用错人的事情还时有发生,《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从人才的考察、用人的原则,到灵活用人、注重团结,这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12.《论语》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借助《论语》学习,塑造学生良好品行

《论语》凝聚着孔子思想的精华,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多的修饰,但它所传递的却是最质朴、最简练的人生态度。借助对《论语》的学习,学生能时时以先哲的教导纠正自己的行为,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再把功课温习一遍,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求一个人随时随地要有自己的思想,随时随地要学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反省……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要随时随地地学习,时时修正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这样的人一定是内心充满愉悦的。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它既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某种思想、见识、流派等。当今社会的诱惑太多,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抵制诱惑,就应该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教师应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抵制住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学习中。

“人不知而不愠”,即便是他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悲愤、恼怒,依旧坚定自己的操守。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难,一是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是没有偏差的;二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能做到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道德标准,那么,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不会迷失自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就不牢固。要讲忠诚,守信用,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一个人不自信、不自重、不自尊,那么这个人的学问也是不稳固的。因此,教师可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人格、信心,不要看不起别人,不要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要经常看到他人的长处,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是无威严可言的。这个威严,并不是指一个人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而是指受到他人的尊敬,有做人的尊严;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在不被他人看好的情况下,也会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为人处世等产生怀疑。因此,对学生来说,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人格和信心。

二、通过《论语》学习,丰富学生古汉语知识

学习古汉语,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因为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弱,原先所接触的文言文都是非常浅显的,或者有些干脆就是用白话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文言文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尽快找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变陌生为熟悉,仅靠教师的讲,收效是不大的。但在让学生讲《论语》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一些文言字词的翻译,学生往往会先“备课”,然后自己讲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13.论语学习心得 篇十三

六月,我们学习了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共计三篇,除去乡党第十着重记录了孔子日常的言行举止衣着等,上半部论语告一段落。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亦含谦虚之意,意思是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论语。

我们学完这半部论语,也应该有较大收获,若个人思想、行动还停留在学习之前,没有进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关于六月学习,我着重谈两点:

1、礼

礼是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读论语,关于礼,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最重要的,孔子说到做到,不仅是礼的推行者,更是礼的身体力行者,且极为用心,并不只停留在表象。这在论语里,随处可见。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食于有丧之侧,未尝饱也。”这些都看出,孔子对于礼的执行,在于礼的根本,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这在八俏第三中,也有体现: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那么,客户间的交往,商业活动的成功,一般人都猜测它来自于不群的智慧,非凡的手段或出众的口才。松下说:错!它来自于高妙的礼仪。

这里高妙的礼仪,我认为面上看,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根本上则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真诚关心和尊重,通过行动自然的表露。

否则,故做的礼仪,就如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所言:

“有的人完全是门面货,好像一座因修建资金不够只修完门面的房子,入口处像宫殿一般辉煌,里间的屋子却像草棚一样简陋。”

因此,对于礼,我们一定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为他人着想,而非仅仅拘于礼的形式。当内心的修养到达一定的高度,必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中庸

中庸是论语中很重要的思想,虽然通篇中庸一词只出现过一次。

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大方面看,人生活在世间,入世则追求外物,身心俱疲,没有尽头,金钱没有尽头,地位也没有尽头;出世如佛家,抛却一切外物甚至亲人,向内去求内心,然而这内心的修习,同样没有尽头。儒家文化提出中庸,一方面,它是积极入世,但遵守道,“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另一方面,修养内心,如“人不知而不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它实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礼与乐,礼划分出人的等级和日常行为遵守的规范,乐则使大家一起同乐,复还为自然人,这也是中庸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论语一书中,也有很多中庸的表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庸并非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左亦可右亦

可,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在矛盾中找出平衡并发展向前。

它与老好人有本质的区别,在于老好人是不得罪人,而中庸是基于道这个原则。它也求富,也求名,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任总曾讲,黑或白是很清楚的,但事物并不会以黑或白的形态出现,而是以灰度出现,那么,我们处理事情时,则也不应用非黑即白的方法。中庸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如兼听兼信而非偏听偏信,处理个人职业发展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等等。

举一个孔子运用中庸处理问题的例子: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4.论语心得(定稿) 篇十四

假期有时间细细品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确实使我受益匪浅。于丹教授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我想重点从交友之道来浅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

15.《论语》名言的感悟 篇十五

在《论语》开篇第一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二字,“学”的要领是时而习,不但要温习、复习,实习、演习,而且还要练习、自习。一个“习”字,把“学”这一主题配合得如此圆满,把“学”在于“用”的道理阐述得清楚明了,是应该自得其乐!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自然是高兴的。即便是一般朋友,为了切磋学问,远道而来,不论是来请教的、取经的还是来问讯的、交流的,甚至是来辩驳的,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哪怕激烈争论,也是令人喜悦的!不要怨别人不理解自己,即使怀才不遇也不生气,胸怀博大,高风亮节,以诚待人,不轻狂、不草率、不拘泥,做一个儒雅的谦谦君子。

16.当《论语》遇上足球 篇十六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罗纳尔多、卡卡、埃莫森、迪达,A C米兰队中的巴西籍球员个个大名鼎鼎,小将帕托能与这几位前辈同场竞技,一定受益匪浅。大罗的冲击和破门能力、卡卡的传球技巧和组织能力、埃莫森的防守技术,都值得他用心学习。

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米卢在担任中国男足主教练后,曾公开说:“如果中国队没有出现在韩日世界杯上,我就从长城上跳下去。”他这句看似玩笑的保证,让球迷们看到了他的雄心壮志,最终,米卢率领中国队历史性地闯进了2002年世界杯的决赛阶段。虽然中国队的表现不尽人意,但中国球迷永远记住了米卢这位“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国米时代”的功勋教练埃雷拉深知“温故而知新”的道理,他在前辈卡尔·拉潘创立的“混凝土”式防守体系基础上,发明了风靡世界足坛近半个世纪的“链式防守”战术,并因此成为载入足球史册的伟大教练。

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在1998年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进行的那场经典八分之一决赛上,贝克汉姆在与对方中场球员西蒙尼拼抢时倒地,之后趴在草地上的小贝报复性地踢了西蒙尼一下。老到的西蒙尼立即掩面而倒,故作痛苦状迷惑裁判,导致贝克汉姆被罚出场。年轻的贝克汉姆为他极不冷静的举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背负了一年多“英格兰罪人”的骂名,还差点引来足球生涯的大祸。他的故事正好印证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7.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7.论语心得‘ 篇十七

《论语》里有很多次谈到理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话里都表达了仁人志士对于理想的崇高追求。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侍坐篇》里给予我们的温柔力量。孔子和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一起谈论理想,子路率先说到可以治理好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冉求只说他能让百姓丰衣足食,公西华谦虚很多,“愿为小相焉。”轮到曾点时,《论语》里有一段很细致的描述,叫做“鼓瑟希,铿尔。”原来刚刚他们谈话时,曾点一直在专心抚琴。待到老师问他,才让琴音逐渐缓和下来,然后把整支曲子收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曾点内心的从容气度。他像是在描绘一个世外桃源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大地开化,万物都带着春天的新鲜气息。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里,曾点安排了一个洗涤自己,亲近自然的仪式。,乘兴而去,兴尽而归,确是极高的乐处,也是最大的风流。千载而下的我,看后也不禁意兴驰飞。春之暮野,与天地人合一,用敏锐的心灵感知四时轮回,感知自然节序变化,感知世间风月。这样的理想无关治国,无关平天下,却让人真正亲近自己的内心,与真实的自己对话。难怪孔老夫子听后会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一切高远的理想,都是建立在朴素的基础上的。人要能应对周围纷繁复杂的世界,就必须要有内心的定力,要了解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当一个人的内心越从容、越沉静时,他就越会舍弃那些张扬的虚华的外在形式,而尊重内心的声音,能有所担当,能做得最好。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彩色漫画《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画面上桃红柳绿,扶老携幼,踏青去也。正是在其乐融融的春游中,我们对外发现了自然的美,对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在这种对世间万物的深情里,我们更加感知了对于生活应持的饱满态度。内心有了明亮的欢乐,便不会因贫苦而羞愧,不会因富贵而骄奢。如此,心灵的沉静才外化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当我再仔细品味《侍坐篇》时,发现它与庄子的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庄子是一棵守望心灵月亮的树。他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我们可以得知,古圣先贤都是首先站在自己的价值坐标上,了解了自己内心的愿望后,才放出自己理想的风筝。

希望也能有那样一个春天,万物生长,节序如流,我能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能做一个内心明净的人

18.论语心得 篇十八

我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第一个感触就是万物归一。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古规律。综观人的一生,人这辈子,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么是看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忙碌打拼,却忘记适时停下休息欣赏自然之力与自然之美。人有追求与信仰,为实现自己理想进行能动性的创新与改进,以最大限度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但或许就会渐渐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疯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为。从地球看我们生活的城市,很小;从银河看地球,微小;从宇宙看银河,微乎其微。而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个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在斗,为了无休止的利益,为了满足与吞噬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我们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并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我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签名:天上的星星,为何象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我想,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心态问题罢!简言一句话,人,应该学会看透生命的本质,看穿亘古广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潜在的规则与本质。

如果说把寰宇看得宽阔透明,那么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应该看得坦然释怀。四海之内皆朋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是我的第二个感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简单的一首诗十足勾画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来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个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么困难。在今天,我们仍然也会以拥有一个和多个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可是,上帝总是带有一丝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让人如亲邻一样贴近。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有多么了解自己,然后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后的感叹,然而事实上没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则就会做出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地球更象一个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够的旅费,每个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当然,如果可能,我们也可以认识任何一个在从前想都不可能想过未曾谋面的家伙,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被无限地扩大与扩展。而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因此该得到阔延和释放,古人所云比较封闭的交友概念现在也已经绝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与人产生争执和争吵再所难免,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存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主意,因此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并不相同,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于是偏差和误解便产生。对待这种事情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直率去对待所有的问题,我们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我们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最简明最直接的说话方式去将我们的想法陈述给对方去听。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愿将他们的直率使用到应该使用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很自我,都很主观。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过于自我,过于固执,固执得乃至无法放下偏执。这就严重得多了,回头想想,我们连宇宙都可被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真实地放映在对方面前呢?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到。

19.《论语》名言的感悟 篇十九

修身、做人, 需处理好人际关系。孔子说:“可与共学, 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可与立, 未可与权。”《子罕》) 有的可以是同学, 有的可以是朋友, 有的可以为同事, 有的可以为知己。不能为友的不强拽, 不能共事的不拉扯, 不能一起通权达变的不要硬作为知己之交;分清不同层次的关系, 分别对待, 这就是立身处世的艺术、修身做人的道理。“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 才能看清一个人的品质。对别人是这样, 对自己同样也是这样。因此, 气节和操守是做人的根本, 也是修身的要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流年似水, 时不我待。修身敬业, 弃旧图新, 明德至善, 有所作为, 要抓紧时机。

为政

在中国历朝历代, 施德政流芳千古, 施暴政遗臭万年, 是不争的事实。孔子说:“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德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尤其是儒家政治的一大特色。子路问孔子, 如卫君让老师去治理国家, 您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不以为然, 认为老师太迂腐了, 用得着去正名分吗?于是孔子便说出一番道理:“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则赏罚不中;赏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子路》) 名正言顺, 言顺事成, 礼乐实施了, 刑罚得当了。否则, 老百姓就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了。因而为政的前提是正名, 只有正名, 才能可言、可行, 合法施政。 (待续)

20.论语要义(六) 篇二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第一五·二七)

注释

①恶音wù,厌恶。

②察仔细地探查。

③好音hào,喜爱。

析论

在这篇中,孔子教导我们应如何判断善恶是非。依照一般看法;大多数人所喜爱的,就应该是对的;大多数人所厌恶的,就应该是错的。然而事实有时并非如此,真理很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么,如何判断是非善恶呢?正确的做法是:要有客观而公正的标准,对于众人的好恶,应该仔细地探察,不能人云亦云。因为,众人所讨厌的,未必是错的;众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对的。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春秋时代,子产在郑国执政,前两年他整治耕田,调整赋税,提倡节俭,压抑奢侈,人民都很讨厌他,可是最后子产却成了郑国的大功臣。齐简公时,田常为相,人民对他非常爱戴,但最后田常却杀了齐简公,独揽齐国大权。由此看来,众人的看法很有可能是错的,正如孔子所说,善恶是非,必须要自己探察之后才能做出判断。

孔子的见解在今天仍然给我们以启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人对事,都应当探查之后才能下结论,如果轻易盲从众人的意见,就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是判断是非应依从的准则,我们必须拥有这样的独立判断精神。

(本文部分内容摘编自新华出版社《国学基本教材》)

问题与讨论

1对于生活中的善恶是非,你是盲从别人轻易下判断还是自己考察之后才下结论呢?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

2有人认为,和众人的好恶不一样,久而久之会养成与人难以相处的孤僻习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除了这篇,孔子还有很多讨论“善恶”的言行,选出以下选项中属于孔子论“善恶”的一项( )

A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B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思维魔方

1略。紧扣“不盲从众人,考察之后再下判断”这点来谈。

2不同意。如果与众人的好恶不一,坚持独立判断,一时虽可能被误解,但如果判断是正确的,真理一定会经受住事实的考验,坚持真理的人也将最终被众人理解和钦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模范区下一篇:适合早会的励志名言 每日一语励志句子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