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2024-07-29

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共19篇)

1.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篇一

诵读经典名著 促进个人成长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因此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既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又能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为此,本学期结合我校教师读书计划特制定读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知识提高:不断充实自我。

2.思想提高: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3.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读书宗旨: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快乐。

四、读书内容:

1.经典阅读:《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赏识孩子的55个细节》 2.每月必读:《小学教学(数学版)》《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3.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搜索阅读:《新课标》、《新教材》、《100个经典案例》等书籍。

4.网上搜索阅读:学校管理案例及教学研究案例,学习朱永新新教育理念等内容。

五、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养成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将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想,每天挤出半小时来读书,应该不会有问题。我的读书口号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相信通过努力,书中的阳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捧起书本,与书为伴吧!让我们远离乏味和空虚,在书海中畅游吧!

2.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篇二

一、充分认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诵读中华经典不仅可以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浓厚文化底蕴,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还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 培养孩子善良、诚信、友爱等品德。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不断改革和探索, 充分发掘文化经典的重要资源和潜力, 因时因地制宜, 并有机地整合到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 以诸多形式积极实施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

如何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 结合农村孩子的特点,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呢?

(一) 充分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培养经典诵读兴趣。

通过了解、掌握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

每年接手新的班级, 我都会做一个有关学生经典诵读情况的调查。通过了解发现, 大部分学生是农村留守儿童, 阅读量少, 经典诵读的量更少。针对这种情况, 应该如何应对呢?经过认真思考, 精心研究, 我决定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在诵读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一天晨读课, 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学生在看《三字经》, 就鼓励他站起来给同学们诵读几句, 加以展示, 当这个同学们诵读几句以后,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接着背诵了《三字经》, 同学们认真地听, 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还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字经》吗? ”有的说:“《三字经》是一本好书。”有的说:“《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顺势点评:“你们知道得真多,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三字经》流传千年, 内容丰富,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诵读这些经典之作。”

如何让学生爱上经典, 亲近经典, 诵读经典呢?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应多营造学生展示自我的环境, 让学生在诵读中欣赏自我, 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 研读教材, 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如何找到小学语文经典篇目的诵读与学生所熟悉的文化现象的结合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诵读活动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在网上浏览《固镇民间传说》时, 无意中看到《伯牙访贤》的故事, 即介绍发生在固镇县湖沟镇集贤村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墓坐落在固镇县湖沟镇的十里村。 本班的一些学生的家就在此, 教学《伯牙绝弦》前, 我让学生先收集有关资料, 以在课堂上交流。同学们准备得很充分, 学习积极性很高, 对《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学习很投入, 表现得也很积极。由于学生积极准备, 热情参与, 诵读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感受了文言文的表现力, 而且感受了这篇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学生还出乎意料地展示了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课本剧。 我在诵读文言文时, 以情景再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 还播放了古琴曲《流水》。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担心课堂上会出现“平淡、乏味”的情况得到了改观。由于找到了课本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的结合点, 学生积极准备, 热情参与,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加深了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理解, 真正提高了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促进了全面发展。

(三) 捕捉教育时机,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诵读活动是学习经典作品的重要途径。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 才能引领学生了解经典作品、感受经典作品、表现经典作品。

在教学《七律·长征》时, 我鼓励学生站起来展示诵读, 有一个学生诵读时语气、语调、节奏把握准确, 情感处理到位, 我适时点评、表扬, 学生的诵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诵读展示中, 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趁着这股热情, 我适时引导: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同学们积极发言, 有的说:“毛主席经历丰富。”有的说:“毛主席是伟大的作家。”有的说:“毛主席从小就爱读书。”我说:“同学们对毛主席的了解真不少。毛泽东主席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经典之作, 是因为从小爱学习, 诵读了许多经典作品, 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向他学习, 从小诵读经典。”

通过诵读活动, 学生对经典诵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捕捉时机, 积极开展诵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四 ) 鼓 励 学 生 积极 参 与 经 典诵 读 活动 , 发 挥 学 生的 主 观 能动性。

为了参加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比赛, 我在班级成立“经典诵读领导小组”, 充分发挥有诵读特长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筛选, 学生一致决定以诵读朱自清的经典之作《匆匆》作为参赛作品。在排练过程中, 从诵读的语音语调的把握、速度的处理到表情、动作的把握、情感的处理, 都广泛地征求老师和学生的意见, 最后由“经典诵读领导小组”决定意见是否采纳。我给“经典诵读领导小组”提出了建议:能否借鉴演唱形式:独唱、重唱、轮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等, 在经典诵读的形式上加以变化, 能否有领诵、轮诵、齐诵、合诵等形式呢? 经过讨论, 学生决定采纳我的建议。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如果能够配上背景音乐, 效果会更好的。”我鼓励学生积极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献计献策, 热情空前高涨, 还主动找音乐, 数学老师也给予指导。比赛时诵读形式多样, 表情丰富, 动作贴切, 感情把握到位, 荣获校一等奖, 并代表学校参加镇里的经典诵读比赛, 荣获镇一等奖, 受到了一致好评。 (下转第34页)

(五 ) 建 立 经 典 诵 读 活动 兴趣 小 组 , 开展多彩活动。

建立经典诵读活动兴趣小组, 让学生在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提高、成长。充分调动有诵读特长的学生参与, 成立经典诵读兴趣小组, 并把诵读情况及时总结, 记录在班级文化墙上。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本校的经典诵读的教育资源和潜力,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农村小学实施经典诵读活动的新路, 积极配合学校各部门组织各种经典诵读活动, 给学生搭建平台, 提供展示诵读才华的机会。积极推荐有诵读特长的学生在升旗仪式展示, 在校园广播中展示。在“庆六一”的文艺演出时, 安排经典诵读展示。在“校文明礼貌月”期间, 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 安排经典诵读展示。通过活动, 孩子们与老人们进行心灵交流, 学生们觉得自己是美的使者, 思想得到升华, 班级的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学生的诵读水平明显提高了,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更深了, 积累丰富了, 写作水平提高了, 语文综合素养显著提高了。经典诵读活动滋润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 伴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视现状, 从学校实际出发, 不断改革和探索, 充分发掘农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育资源和潜力, 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让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之花开遍农村校园。

3.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篇三

一、经典诵读,为提升人格奠基

伟大的教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诗使人灵秀!”诗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人们从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灵秀,体悟人与物的和谐美妙,感受人类心灵的质朴圣洁。及早让学生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熏习,在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从而奠定他们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学生从小多读些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二、经典诵读,为学好语文奠基

渊远流长历史的中国古诗文化,有着他语言精炼,韵律优美,蕴涵丰富,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形象,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从语文教育自身来看,古诗选本一直作为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做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 过:“从 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诵读古诗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对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至关重要。浅近的古诗,在语言方面和现代语言密切相关,并没有截然对立的界限,有些句子还经常活跃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之中。同时,小学低年级诵读古诗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趣读古诗,乐诵经典

经典诵读活动越来越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然而单调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的诵读大打折扣。所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诵读活动灵活而富有变化,使学生乐读巧背,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

1.配乐诵读法。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音乐可以有感染学生的情绪,有助于情感的激发。诵读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诵读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诵读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抒情的曲子。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增加诵读趣味。

2.唱读古诗法。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曲,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而且音韵婉转,具有古典韵味,深受等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现已出版一套由雷波涌策划、黄国群监制的《古诗新唱》超级童声大碟,其中精选了中国经典古诗100首。每天让学生多听听。通过古诗吟唱的方法,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唱会这100首经典古诗。

3.绘图诵读法。曾有人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与画可谓是艺术的姐妹。许多古诗都可以作为画画的题材。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常常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根据古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等,绘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边展示自己的画,边诵读古诗。此法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化抽象文字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效果非常不错。如杜牧的《山行》、李白的《望天门山》等。

4.表演诵读法。即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意思,想像人物的神态动作,一边表演一边吟诵。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想像儿童是如何笑问的,《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的神情动作等,用表演来增加诵读的乐趣。指导古诗诵读的方法还有创新,作为语文老师,应不断学习、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多掌握各种信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篇四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闫家学区师生作文演讲比赛记 为了落实全县语言文字达标工作,贯彻张语委办发【2011】1号文件精神,闫家学区于2011年4月27日在中心小学举行了由学区少先队大队部主办的师生作文演讲比赛。比赛以“诵读经典,感悟成长”为主题,以“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快乐成长,”为活动口号,激发孩子们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上午九时,比赛活动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帷幕。学区马克智校长就活动的意义、对学生的期望做了讲话;第三板块“经典诵读”共有28个参赛作品,既有自己作品的展示,也有经典的吟诵。师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品味,经典的感悟,呼吸书香,为精神打底。随后全学区师生为病痛中的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马文涛捐款,献上了一份爱心。最后,进行了颁奖仪式。为了激发师生的参赛热情与积极性,享受读书的乐趣,对全部参赛的29名学生分甲、乙组设一、二、三等奖进行了表彰,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对获得一等奖的辅导教师同时进行了表彰。活动历时三个半小时。

本次活动使“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要求更进一步深入,激发了师生读书的兴趣,营造了学区良好的读书氛围,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5.诵读经典 感悟成长 篇五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荆轲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分校四『3』陈薪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诵读经典 感悟成长

。”这是用来描述荆轲的,那个如传奇一般的荆轲,那个带着坚定目光离去的荆轲,那个曾叱咤风云的荆轲的。

“荆轲辞北地,萧萧易水寒。渐离击烈筑,壮士发冲冠。登车不复顾,去意何决然?捐生报知己,熟为效燕丹?田光明一志,将军无二言。信任能如此,一身何足恋?今日即赴死,心诺亦昭然。成败随天意,相逢当不远。”

荆轲来到燕国,燕太子丹将一切悉数告知。荆轲为了燕国的生死存亡,自愿提出刺杀秦王嬴政。但须携带燕国督亢地区地图和樊于期的.首级相赠与嬴政,方可行刺。樊于期得知情况后,自刎而死。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K慨羽声,士皆Z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咸阳宫内,荆轲刺杀嬴政不成,反被嬴政连刺八下而亡。

其实,去咸阳的路上,荆轲已经想好了,为了燕国,为了天下苍生,自己这次,不管回不回得来,刺杀一定要成功,

读后感作文

不管怎么样。

荆轲行刺失败却天下皆知,短短的两句诗也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都是短短两句诗中表达了无限的哀伤,烘托出了气氛的悲壮。荆轲慷慨悲歌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的精神。即使到了今天,听了也非常伤感,不经意会流下了热泪。仿佛看到当年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义无反顾地前往秦国都城咸阳。

6.诵读经典感悟成长征文 篇六

在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书本竞争的对手太多太强了。人们可以轻松地敲着电脑键盘,打出一行行大小均匀的文字,研读诗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可昼夜不停目不转睛地关注股票的张跌,却不爱翻阅唐诗宋词元曲;人们有了痛苦烦闷宁愿上麻将桌下舞池去发泄,却不愿静下心来反思以寻求心灵的澄明……他们疏远了让他们返璞归真的心灵殿堂——书籍。他们宁愿用焦油和酒精来麻醉自己,却不屑光顾这片乐土。他们的精神家园在何方?他们的理想、情感寄托在哪儿?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的范围也在日渐扩大,不仅指狭义的书报杂志,还包括教育性的电视和广播等等。说真的,现在坚持日日读书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其实,现代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读书。衣着能赋予你外在的美,读书能给你气质的美。人不能事事靠直接经验来感知世界,读书获得的间接经验能使你大大加快走向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读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能使人的心灵摆脱尘俗的纷扰,飞升到一个绚丽神奇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你才能超越时间的限制,去感知、探求人类的一切。惟有读书能够让我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两极中保持宁静与平衡。16世纪一位西方哲学家说:“当我有些钱的时候,我买书,剩下的钱再去买食物和衣服。”物欲就像茫茫沙漠,没有一条路可以寻到绿洲,而精神的财富却像曲径通幽,妙趣通无穷。与其花钱买到名牌时装美一时,不如投资书籍终生受益。

清贫把持不当,就会变成寒伧;小康处理不妥,便会陷入俗气。清贫而不寒伧,小康而不俗气,关键是要有书卷气,而不是市俗气。如果你热爱知识,即使失去财富,你还是富有的;如果你只爱财富,失去它你会一无所有。

尼克松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有人说,一本好书是不会寂寞的。实际上,读者更不会寂寞。一卷在手,神游天地,俯视苍穹,与那些伟大的心灵对话,和自然界的万物沟通与交流,那才是世上最美的享受。

7.课外经典诵读对初中生成长的影响 篇七

一、课外经典颂读概述

课外经典诵读, 是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提高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课外经典诵读以其独有的魅力, 在健全初中生人格的同时, 在帮助初中生健康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生心智还未健全, 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 如何提高初中生抵制诱惑的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的能力, 如何帮助初中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成为家长、老师和整个社会关心的问题。因此, 加强初中生课外经典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课外经典诵读对初中生成长的影响

(一) 课外经典颂读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智力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青少年阅读做过许多研究, 其中他曾发表过这样的文章。文章中指出, 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他也指出, 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并不仅是天赋问题, 而是与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关。初中时代,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在这个时期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经典书籍,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高其学习知识的兴趣。并且他也指出, 部分学生虽然作业完成的并不好, 但学习成绩非常好。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经典诵读, 其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因此成绩并不会很差。因此, 阅读课外经典是提高初中生智力的重要方法。

(二) 课外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语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沉淀。因此, 提高初中生的课外经典诵读能力, 是提高其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积土成山, 风雨生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因此, 开展广泛阅读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帮助, 有助于初中生健康成长。初中生通过广泛阅读, 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也拓展了初中生的视野。俗话说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初中生要格外注重自身的“修炼”, 通过阅读名家的作品, 领略世界各国不同的人文情怀, 感知不同的文化背景[1]。

(三) 课外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格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备的要素, 古今中外, 有多少成功人士验证了这个真理。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同志, 饱读诗书, 在自己的努力下最终获得成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课程要注重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情操和品格,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拥有健全的人格, 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中学时代,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加强初中生诵读课外经典, 有利于健全他们的人格。古今中外, 多少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去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诗经》等。流芳百世的作品中包含了太多的精髓, 对于心智还未健全的初中生来说, 阅读这些作品, 可以使他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2]。记得前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坚定的相信, 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一本好书开始的。”叶圣陶曾说过:“读书好 , 好读书 , 读好书, ”可见, 名家都认为读书是一种习惯, 读书是人一生的追求。

三、提高初中生课外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人, 阅读古典诗词尤为重要。面对日益盛行的“快餐文化”, 我们急需要古代优秀文化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 作为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根基, 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的中华文化才会源远流长[3]。我们可以从“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会到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中学到做人要宽容 , 要体谅别人;从“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中领会到古人的刚强和原则性……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学习这些优秀文化, 是继承古文化的需要, 也是未来发展中华文化的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课外经典诵读是提高初中生智力、语文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 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初中生课外经典诵读能力, 是提高初中生文化水平的重要方法, 同时也是传递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一个文明的社会,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展的社会。初中生, 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 因此需要格外关乎其成长。经典诵读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水平有巨大的帮助, 有利于其未来健康成长, 避免其迷失方向。

关键词:课外经典诵读,初中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巧玲.浅谈经典美文诵读对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5) .

[2]许桂红.经典诵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 (3) .

8.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篇八

笔者非常赞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说法和主张。那么,怎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不遗余力地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第一位来抓,这不仅是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且是教育长期而又永恒的主题。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自觉抛弃不良习气,自觉克服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的有力保障。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关乎千家万户,关乎社会风气。建设一个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从切实抓好养成教育做起。

徐惟诚先生讲,在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抓养成教育,用林格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的人格;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现和解放学生的大脑潜能,最终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课堂熏陶,在教学中育习惯

许多科任老师经常把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看作是班主任的事情,认为自己只要交好课就算完事,至于学生养成怎样的习惯似乎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其实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际就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位科任老师都应该而且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学习常规的养成教育训练,不放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的环节,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动脑、动手的习惯,制定并按计划完成任务的习惯,预习、听讲、复习、练习、总结、反思与纠错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等,最终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如果平日注意并抓住了这些学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渐次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将之内化为自己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

二、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精神

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的方方面面,其往往表现在学生个人具体的言谈与行为举止上,所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就需要我们着眼于学生做人、做事与学习品质的培养,从小事抓起,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细节。企业管理讲究细节,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眼下一些学校认为只要自己学校升学率高就一好遮百丑,而放松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可以说这就是教育急功近利的最突出的表现,其后果不堪设想啊!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那是非常时期非常做法,从实际看还得从小节抓起,抓小节,反复抓。小中见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能始终如一地把小事做到最好的人才可能成就大事业,铸就大辉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的学生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懒散、消极、不主动、不思考、重享受,其原因就是在这些方面教育的缺失。像诚信守纪、真诚待人、认真负责、自信自强、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包容忍让、耐心细心、恒心与毅力等都需要我们在平常的点滴训练中去培养。长此以往地落实好学生小节的教育,学生就不仅会形成做好事情的习惯与毅力,而且会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活动导引,在承担中学负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是许多学生集体活动没热情,同学有事“我还忙”,成绩不高怨老师,吃穿不好怪家长,凡此种种,充分暴露出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漠,而敢负责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品质。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鉴于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理所应当地要落实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培养。怎样才能将之落到实出呢?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生置于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分担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充分挖掘自己内在潜能与激情,使他们在完成自己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共同承担,也就是说要让他们在种地中学会种地,在做工中学会做工,在打仗中学会打仗。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藉此以培养其细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能力,砥砺学生兴利除弊、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家校携手,在合作中育新人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家庭和学校应该是相互沟通,共同承担,任何单纯依靠一方的想法或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定期就学生在学校、在家里的各方面的表现召开家长会议,进行家访或电访都是进行家校沟通的有效形式。只有家校经常联系,才能够双方互通有无,也才能够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取得共识,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途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家长、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越好,越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家庭和学校最基本的任务。通过家校联动、家校携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完善学生的人格,任重而道远。

9.诵读经典,感悟成长作文 篇九

我的童年是在经典中成长的,我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经典的悉心教导。可以说,没有经典,就没有如今品学兼优的我。你若不信,且听我慢慢说来。

早在三、四岁时,我就开始熟读《三字经》,这是一本我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以三字一句的方式,简短的.叙述了一些广为人之的历史故事和一些道德观念及人生哲理。因为它通俗、顺口、易记,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直到今天我还能熟练地背出来。“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意思是说人之子,不好好学,不应该如此。小时候不知道认真学习,长大以后就不会有所作为。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将来能有所作为,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我决定要好好学习,掌握好知识,不让宝贵的时间悄悄流逝。

到了五、六岁时,父母给我买来四大名著等经典书籍,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让我对它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要放学一回家,我就会坐在书桌前仔细品读。遇到不会的地方就问父母,他们总会耐心地给我讲解。那时一到寒暑假,电视里就会播放《西游记》等影视作品,我就一边收看一边和书中的情节相比较,使我对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品读《西游记》让我感受到了唐僧师徒四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哪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也动摇不了他们取经的决心;品读《水浒传》让我看到了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英雄壮举,为他们遭受迫害而感到无比痛心;品读《红楼梦》让我目睹了一个庞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美爱情而感到悲伤;品读《三国演义》更让我领略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感到紧张。

在中华经典的陪伴下,我上了小学。这时,我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中华经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诗词了。我对古诗词,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没事的时候就去读它们,感受一下诗人写诗时的情境,那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诗的作者。每每翻阅古诗时,我都犹如遨游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如鱼得水一般畅快淋漓。那慷慨激昂的诗句中迸发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如诗如画的美景蕴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令我如痴如醉,品读它们如同喝了美酒,回味无穷。

中华经典,如同一位老者,时刻关爱着我;中华经典,如同一位恩师,时刻教育着我;中华经典,如同一位朋友,时刻陪伴着我。如今,我在中华经典的陪伴下,已度过了十个春秋,在这十年里,诵读经典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人生哲理,净化了我的心灵,更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成长的道路上有它相伴,我会变得更好。

10.经典诵读陪伴孩子成长(模版) 篇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诵读教育是吸收这些文化精髓的关键所在。让孩子体悟经典文化之高远,浸润经典文化之绚烂,是我们家长的责任。

学生进入初中,我们能做的是想方设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书香氛围,让孩子在书香中汲取营养,在经典诵读中领略和体味“医愚”的良药。我觉得经典诵读至少可以使孩子得到以下裨益。

感性之美。孩子六七岁时背一些小品文和鸿篇巨著的节选部分,如《三字经》、《弟子规》部分、《论语》部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部分、《笠翁对韵》等。限于认知能力,他们不一定能领会经典作品的内涵,但是在熟读之后,慢慢会领会到辞章词句的节律之美,音韵之美,如“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等等,抑扬顿挫,低吟浅唱。还有类似儿歌的,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琅琅上口,能够激发小孩诵读的积极性,同时我们选取一些名人诵读或者舞台表演的影像视频,更能让孩子提高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熏陶为孩子诵读经典入门铺上一级台阶。知性之美。古人有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诵读经典不仅使孩子记忆力和理解力得到加强,而且培养了她对书文的浓厚兴趣;诵读经典,还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底蕴,为今后古典文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今孩子不仅有了良好的诵读习惯,而且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能力也大有长进。经典诵读,让孩子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含英咀华,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孩子登堂入室打开一扇大门。

德行之美。《论语》中有许多涉及读书、做人、处事等内容的精辟论断,孩子从小感受这些经典精神,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让我们教导孩子从小学会宽容人,善待人,让她从小就要有正气,做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和孩子要善待长辈、邻居、亲朋好友,要学会尊重他人。经典诵读为孩子开启一方通向天空的窗口。

11.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篇十一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然性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实施情感教育的必然性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较大,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时期,身心发展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导致身心发展不协调,自身充满矛盾。初中生的心理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冲动性和自制性相互矛盾,导致初中生经常感到压抑和彷徨,情绪不稳定的状况也比小学时期增多。这些都需要及时的情感教育,教师应在情感上多多理解和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耐心热心,循循善诱,使学生顺利度过这段“心理断乳期”。

情感教育也符合初中生的情感发育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快,情绪情感也随之不断变化。随着情感深度的增强,初中生特有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显现出来。相较于小学生,初中生更加看重感情,加上其情绪状态经常处于易兴奋状态中,易冲动且外显,并且带有很大的两极性。初中生的道德感也迅速发展,集体感和友谊感在此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理智感增强,对学科兴趣开始分化,爱好广泛,求知欲强;重视自己的形象,关注他人外表,对心灵美理解不深刻。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通过必要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征,注重在培养学生时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授优秀文化,并且要求对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帮助,在学生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情感和态度目标、技能和方法怒表、知识目标,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设定中,情感态度目标是第一位目标,可以看出新课标改革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因此,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情感教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知识的传授,也能够在传递的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当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情感,必然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乐于与教师的互动,又会使教师心情愉悦,讲课生动。当学生获得教师的赞许和鼓励时,必然会增强对学科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乐观性格的培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双向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本职业的幸福感,最后达到最高的情感境界——为了人的幸福。因此,情感教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的热情

通过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人类生命的独特性”的学习,学生理解到生命来之不易,要尊重、欣赏、珍爱、敬畏生命,也让学生对“我从哪里来”这个困扰学生许久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更让学生知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每一个爱他的人。要尊重生命,发挥生命的价值,关注自己的尊严并且尊重他人的尊严。理解母亲的伟大,爱自己的母亲,尊重所有的女性,使学生在面临困境时珍惜生命,永远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引导学生珍视友谊的真情

日常交往是初中生的基本需要,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发展和情感发展都与日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密切,学生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养成宽容尊重以及合作互助的美好品性。思想品德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和对待友情,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情,教会学生善待他人,珍惜友情。另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与异性交往中难免出现困惑和烦恼。因此,思想品德课设置了“相逢在花季”这一课时,教会学生怎样与异性交往,解决学生青春期的烦恼,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异性之间的好感,把握异性交往的“度”,在情感教育帮助下,顺利度过青春期。

(三)启迪学习感恩父母的亲情

珍视亲情是人类社会的共性,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亲情自身含有丰富的内涵,最本质的是父母无私地爱着子女。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被父母爱着,认知、理解和铭记这种爱,并且懂得真诚的付出。思想品德课针对亲情有一个单元为“亲近师长”,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且懂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既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也能够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情

思想品德课中的“爱我中华”、“复兴中华”和“情系祖国”都是对学生热爱祖国的教育。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感,不仅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重要的思想品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渲染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一种人化了的存在,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时以人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在编写过程中也会流露出情感,这就导致教材自身也蕴含着情感。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教材情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教学中认知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情感内容熏陶学生,或者设计一定教学情境,启迪陶冶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短文和诗歌等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细心呵护学生的言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

学生渴望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希望教师给予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学习的动机。许多初中生努力学习是希望能够获得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言行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要重视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关心和关注学生,并且在学生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赞许的评价。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热情

12.让诵读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篇十二

一、古诗文诵读与讲故事相结合

在学习古诗文时, 适时地引入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前, 我给学生讲述李白游桃花潭和汪伦送别的故事, 让他们体会到李白和汪伦间的情谊如桃花潭般的纯净深厚。又如, 在教学《弟子规》“首孝弟, 次谨信”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理解了意思, 学生背诵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兴趣盎然。

二、古诗文诵读与书法有机结合

一首经典的古诗文就是一首歌, 一幅画……

为了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的诗词, 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 让学生通过摘抄古诗词,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中华优秀传统诗篇的浩瀚文海里, 学生畅游在意境深邃的经典诗文之中, 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练汉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古诗文的精彩。教师也可运用手中的笔和学生共同交流书法艺术, 陶冶学生情操, 使其获得美的享受。

三、古诗文诵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中国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在某个节日或节气到来时, 学习有关这个节日的古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如, 在春意盎然、杨柳依依的春天诵读贺知章的《咏柳》和朱熹的《春日》;清明节可学习杜牧的《清明》;在重阳节, 可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春节, 可学习王安石的《元日》等。小学生很喜欢外出游玩, 我利用这些机会适时教学。如, 组织学生踏青赏春时, 和学生一起背诵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杜牧的《江南春》, 在夏日熏风吹来时, 诵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等。古诗词中有大量的描写山水树木、花鸟鱼虫的诗句。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分析所见所闻, 并吟诵相关诗词。如, 见到菊花时, 背诵《菊》、《咏菊》、《赠刘景文》等;赏月时吟诵《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等。这样教学, 学生感受到了古诗文的韵味和律动,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写作时也能灵活运用。学生读的诗文多了, 积累厚实了, 应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四、古诗文诵读与绘画有机结合

13.诵读经典感悟成长优秀征文 篇十三

人生总有千百转,不错的,生活中难免没有乐趣,只有做着称心如意又不违背道理的事,生活才会渐渐充实,慢慢富裕。

我便有一笔宝贵的财富——朗诵。

自晓事以来,每当闲暇之时,便会拿出散文集或诗词歌赋来吟诵。我自相信,诵读之时,便好似神通,至身于银河星辰之下,绿茵红花之上。空其身,解其乏,身临其境,感作者之感,思作者之绪,整个灵魂就像被抽离,随着慷慨激昂的声音,带到了湖光山色处,眉眼盈盈边……

假期,我独自来到书馆。这里,我不能提高音调,放声朗诵,便只好几经周折,把自己心爱的读物带回家中。不过,这也能使我长时间与书香共处,使自己能与书中情感长时间地血脉相连,环环紧密相扣。业业矜矜地翻开诗集,让思绪随着记忆的藤蔓,专注于此事,一起回到了,几天前的短暂时光。啊!仍是那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诗集,熟悉的气味,熟悉的情调……

时光匆匆溜去,我怎样才能留住这美好片刻?继续游离在那沧海星辰之巅?

伴着书籍,我的灵魂重新回到了我的身体。我口不干,舌不燥。仿佛已是一位修炼千年的.仙人。早已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壮志豪情的“长**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或为幽寂清冷的“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都是我极其欣赏的诗句。它们常让我反复再反复地品味,虽早已熟记于心,但却回味无穷。正所谓,读一遍,便可知其新意。

14.以经典诵读促进语文教学 篇十四

注滋口中心小学 黄 敏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意义重大。它不仅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精神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促进更是直接、有效。比如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广泛积累知识,灵活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方法迁移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那么,究竟怎样去做,才能以经典诵读活动来促进语文教学呢?本人认为,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优秀材料,比如《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唐诗、宋词、《论语》历史故事、《诗经》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选择不同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等,比较适合初入学的学生诵读,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实用性也强;而唐诗、宋词、《论语》、历史故事、《诗经》等,更适合中高学段学生使用。

二、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

第一,最好每周有固定的经典诵读课,便于集中进行经典诵读教学。

第二,每天课前诵读经典,日日诵,巩固诵读课上所学内容。

第三,围绕传统节日举行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或展示活动,激发兴趣,活学活用,促进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采用合适的诵读方法

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经典诵读以读为主,兼以背、写、画、讲、演、赏等多种方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与学校语文教学、班队会活动、综合实践等相结合,来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和实践性。同时,经典诵读要注意家校沟通,实现“立体化”教学,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促进经典的学习与应用。教学中还要注意采取“扬弃法”,对于学习材料中一些不适合的内容可以不学或换内容学习。

第一,老师引领学生以各种方式读学习材料。或快或慢,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不同学段重点不同。比如低年级经典诵读以读为主,读的方式有许多:表演读、听读、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大小声变换读、快慢变化读、小组赛读、师生带读、吟读、齐读、接龙读等;而中高年级在正音以后,教师可多采用轻声自由读、高声诵读等朗读方式。

第二,从经典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老师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讲相关故事,讲有趣的常识,讲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事件等;观看《弟子规》《三字经》动画片,让孩子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第三,熟读成诵。教师引导孩子想出各种方法背:让学生将诗歌填进自己所喜爱和熟悉的儿童歌曲中,将诗歌唱出来;一些古诗、经书的语言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编成“拍手歌”,在玩耍时背出来。第四,将日常语文教学与诵读教学紧密结合。

(1)以经典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现行语文课本中选入的中华传统文化材料都很精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这些材料为基准点,向学生可以理解的其他相关材料辐射开,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语文教学丰富起来。

(2)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经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引用一些经典诗文,并对学生在习作、阅读表达、综合实践活动中使用经典诗文进行大力表彰,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经典的印象,又能激发学生学经典、用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一举多得。

第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将与诵读内容相关的经典材料介绍给学生,把诵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第六,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强,经典诵读自读自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开展诵读时可以引进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采用实验中学到的方法以自学、互学、群学方式进行许多浅显诗文的自主学习。(2)利用资源法。依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能力,在中高年级利用网络等资源、工具,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然后课堂上相互交流。

(3)综合活动法。以开展综合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搜索资料,处理信息,进行诵读综合展示。

(4)展示交流法。组织中高年级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方法及经验。

第七,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精讲诗文法也可以运用到经典诵读中。

(1)精学诗文法:以赏景、入境、感情、悟理的方式精学诵读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2)字眼诵读法:在中高年级诵读教学中,通过抓字眼的方式促进理解带动诵读。

四、做好方法的迁移

诵读方法也可以向语文阅读教学迁移。

第一,无需全文背诵的较长篇幅的课文,其中重点段落的学习可以采用一些诵读方法。人教版版语文课本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课第二自然段语言精美,可以运用老师范读、师生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山石的颜色美、形状美,初步感知比喻的作用。

第二,诵读现代儿歌、儿童诗,能借用经典诵读中的许多方法。如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划分节奏,听读帮助学生体会感情,表演读增强趣味性并帮助理解等。

15.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篇十五

我区“十一五”继续教育已近尾声,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 我校有效地完成了“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现将本期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制, 强化管理, 增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日

益增多也日益复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为了促进我校教师牢固确立终身学习观念, 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精神, 《南岸区“十一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的要求, 全面推进我校创一流学校, 努力提高教师实施素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了我校“十一五”继续教育规划, 规划从总体目标、具体目标、课程实施、实施措施以及保障机制上做了详细的阐述。

(二) 确立了我校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职责。为了

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分管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的副校长为执行组长, 学校继续教育登记员、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学校继续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起草制订学校远、中、近期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及管理制度, 并由教代会民主讨论通过, 有力地保证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有序开展。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 都有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并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继续教育年度计划, 结合自己实际制定自培计划, 年终撰写自培经验总结, 形成个人档案。同时, 我们还让每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 是提高教师各项技能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以及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确保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强化管理, 确保措施到位十分关键。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真抓实干, 扎实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 通过学习《教育法》和上级下达关于继续教育的文

件精神, 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要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贯彻“三个面向”方针, 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主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坚持面向全体教师, 按需施教, 着眼提高, 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因此, 我校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 校长重视, 有分管领导专人负责。客观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谁抓住了今天的继续教育, 谁就抓住了明天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明确目标, 注重实效, 加强“课改”内容的培训, 促进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课改”实验中, 我校始终坚持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教师既是学习者, 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了让全体教师尽快了解和掌握新课改、新目标、新要求、新理念, 并把它们溶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充分利用隔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 从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加强培训, 做到“三定”, 即定时间, 定主题, 定人员。组织教师学文件、学课标、学理念、学教材、并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 既听好课, 又做好笔记。为了保证实验工作有序进行, 我校备课组老师经常在一起切磋、讨论、交流、研究教材、教法及学法的指导等, 做到边学边做, 边研究边改进。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 改革课堂教学, 实现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 依据上级继续教育文件精神, 我校紧紧围绕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通过校本培训, 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 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每学期我们都制定了详实的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培训方案, 在方案里, 对教师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根据教师的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不断探索与改革校本培训模式, 努力构建符合二十一世纪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开放的校本培训体系。

(二) 培训内容

1, 、教师职业道德、有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培训。以学校集体学习或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 以时事政治、教师职业道德、有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等为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活动, 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主要活动安排:

(1)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 《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 (3) 《教师礼仪培训》

3、新课程培训以教研组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 以研讨教材教法为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研讨, 促进教师过好教材关, 教法关, 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主要活动安排: (1) 参加区新课程学科主题培训 (2) 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3)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4) 校内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 (集体备课) (5) 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4、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以教师上研究课、观摩课、听课、评课为主要形式, 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 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过好教学能力关。主要活动安排:

(1) 上研究课、观摩课、听课、评课 (2) 举办校公开教学评奖活动 (3) 班主任培训

5、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申报立项课题、撰写论文为主要形式, 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内容, 树立教科研意识, 普及教科研方法。主要活动安排:

(1) 组织教科研知识讲座 (2) 申报校级课题研究 (3) 组织立项课题研讨 (4) 参加市、区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奖

6、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以“在学习中用, 在使用中学”学用结合为基本组织形式, 辅以专题培训, 以网络应用技术, 课件制作技术为主要内容, 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从网上获取教育信息和资料的能力。主要活动安排: (1) 网络知识及应用能力培训 (2) 课件制作能力培训

7、班主任工作培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是班级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是沟通学校和学生及家长的桥梁, 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为了增强班主任工作能力, 提高管理班级的艺术, 根据我校班主任的情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三) 培训形式

1、以学代训。

以学代训指学校通过组织集中学习或教师自我学习的形式来代替培训。学校建立健全例会制度, 一月至少安排三次校本培训专题内容。教师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目标自学, 每年撰写自学笔记不少于20篇, 字数不少于1000字。通过培训,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 提升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形成崭新的教育风貌。

2、以课代训。

以课代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它以锤炼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艺为目的, 通过教师集体备课、上研讨课、评比课、观摩课、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真正把教学理念内化为认识, 外化为教学行为。学校制定以课代训的操作办法和制度。我们规定教研组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体备课;规定专任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级研究课;规定每学期至少听课15节以上。学校每年举行公开教学评奖活动。具体操作步骤: (1) 同一年级组任课教师上同一内容课。 (2) 课前集体备课。 (3) 上课。本教研组的教师必须参与听课, 检验设计方案的教学效果。 (4) 评课或研讨。上课教师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听课教师把自己的听课感受反馈给上课教师。学校尽可能多地安排教师外出听课, 开阔视野, 博采众长。

3、以研代训。

以研代训指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我们提出如下校本科研思路:以提升自我为主要目的,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 以课堂为教育科研的主阵地, 以反思实践为主要方法。这种培训形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点上, 以学校为单位, 申报区立项课题;二是面上:以备课组或教师个人为单位开展校内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也要建立校内课题申报制度, 学校每学期开学办理校内小课题申报立项或结题。小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以一学年为限, 内容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话题或问题, 把话题生成为问题, 把问题生成为课题。

三、创设环境、持续培训、人人参与, 检查、总结、评比, 让校本培训得到积极发展

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能否适应, 对计算机操作能否正确熟练, 是影响到学校信息技术水平发展的关键, 所以要进行有效而又持续的教师培训。我校采取岗位学习与短期脱产学习相结合、校内普及与校外提高相结合的方式, 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是选派教师参加区级培训, 参加培训教师回校后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 并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要求。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结合实际、分类要求;立足普及, 着眼提高。同时我们还在一些方面做出规定, 促使教师强化练习, 经常使用, 如:总结、学习心得、经验论文一律交电子文稿;单元练习、期末考试成绩, 一律输入微机。二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区教师培训和各级各类赛课、教研活动。三是聘请区骨干教师、区教研员到校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和辅导。通过几年来的努力, 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现代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一支新型师资队伍正在健康成长。

继续教育学习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部分, 为使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深入, 学校的工作检查、总结和评比都把继续教育学习列入其中, 在任职考核和评优中, 也把此项列为评比条件。因此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在我校教师中已蔚然成风。

16.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篇十六

关键词: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培养

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9岁,正值青春期,这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的时期。从社会现实状况来看,由于普高热的不断升温,职业院校的免试入学等造成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后进生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原因出现了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成为了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

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入学后的自卑心理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院校形成的偏见,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因此,他们的潜意识中常常存在自卑心理,往往会自责、贬低自己,甚至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就读于职业院校。

2.择业上的自负心理

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择业时好高骛远,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职业院校的职业定位就是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总希望能找到收入又多、工作又轻松的职位。这使得他们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3.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容易对师长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学生和师长沟通和交流时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一些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教育采取逃避和对抗的态度。

4.求学中的厌学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对专业课中的抽象理论和要求比较高的知识,会由于能力不足而产生放弃的念头。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遇到困难就退缩。这些使学生在学习上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程度地产生厌学心理。

5.交往中的冷漠心理

部分职业院校有些学生不思进取,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得心灰意冷。他们往往不主动争取机会,也不努力,认为一切都无所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合群,对身边的事情不感兴趣,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孤僻。

6.日常生活中的攀比心理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生活中存在攀比心理,不切合实际地追求生活享受,认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当学生觉得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时,很容易心理不平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习惯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启发学生的美好想象,进而产生积极的动机和行为。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学校校训、名言警句的悬挂、展示等无一不在默默地向学生们展示着真、善、美,促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文明得体的。如果动员学生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竞赛、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室的布置等,那么就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使学生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优良传统逐渐扎根于学生心中。

(3)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营造和谐校园。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发挥潜能、造就性格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营造文明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学校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社团等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科技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总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职业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统一规划和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和辅导。教学中应坚持由专业的心理教师授课,充分利用讲座、录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灵活有趣、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消除消极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

如利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针对新生开展“相逢在校园”主题班会、组织心理影片赏析和心理情景剧演出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等能力的提升。

4.开设专业心理疏导场所,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疏导

现在一些职业院校已尝试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等专业心理疏导场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例如笔者学校建设的名为“心灵驿站”的心理咨询室就是一个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和团体活动的专业场所。借助专业的仪器,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咨询、倾吐、宣泄,释放心理压力,疏导心理矛盾,解除思想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重视家校结合,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职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必须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纪律、思想等各方面表现,另一方面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在家长会上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亲子类的心理健康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促使学生和家长的相互理解。

三、小结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相信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职业院校的学生一定会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17.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篇十七

中共三亚市委组织部

为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融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村(居)各项事务的规范化建设之中,三亚市“建立四项制度、做到三个结合”,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督促考核力度,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基层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18.诵读经典,感悟成长作文 篇十八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传统,而且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启发,直接研读“经典”,就等于直接接触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做了这件事,你将会写出更加好的篇章。

中国是诗的民族,诗是培养人的精神,抒发人的情感最好的媒介。像《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行路难》抒发了对世物的感慨,李商隐的《无题》描写了离别时的痛苦,又把离别失望和希望融在一起。感情复杂而细腻,正为朋友和家人离别时所运用的千古名句。

优秀而又经典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内涵丰富深刻。意境高远,充满着智慧与哲理,给人以启迪,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

读着这些经典诗文,你是否想过,这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已经成为全人类文代的宝贵财富。你领悟了吗?你领悟这其中种种道理和启发了吗?当然你领悟的只是那一点点,不知还有多少大道理等磁卡你去发现。

为了让我们受到更多的启示,让我们从今天,从这一刻开始用心学习,感悟经典诗文中的巨大智慧的结晶。

19.小学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九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 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 调动学生积极性。

身边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除去休息时间,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多。 校园的环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 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校的走廊、公共橱窗、墙体等挂上300个诗框诗语、图文并茂的名人介绍、典故讲解, 将整个校园装扮得诗意浓浓, 让学生时刻处于古典韵味的熏陶中, 显然提高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二) 营造班级诵读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班级中为学生营造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 且书声琅琅, 情绪昂扬, 营造了文学气氛, 让学生浸濡其中, 乐意亲近经典。 老师要么参与其中, 要么微笑地围在旁边看着, 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念。 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读起来更轻松, 记忆经典的速度加快。 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对经典诗文阅读内容的研究, 扩大诵读范围

(一) 按年代选择诵读的篇目。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流长, 留下了许多不朽文学作品。 上至古代, 近到现代, 作品浩如烟海。 作品形式各不相同, 有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有的通俗易懂, 有的富有情趣, 有的富有寓意, 有的故事性很强。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比如《诗经》、《论语 》、《离骚 》、《史记 》、唐宋诗词、四大古典小说等让人津津乐读;文坛巨星璀璨夺目, 比如老子、庄子、屈原、三曹、陶渊明、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唐宋八大家、苏轼、曹雪芹、毛泽东等载入史册。 按年代选择了优秀的诵读篇目推荐给学生, 有助于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有助于形成连贯的文化常识系统。

(二) 按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选择诵读篇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 这其中既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经典诗文, 比如《论语》、《千字文》、《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又不乏糟粕之作, 不适宜于少年儿童欣赏的,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很美, 但较多的是风花雪月、缠绵凄恻, 比较消极。 所以,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给孩子们阅读, 需要滤筛选。

(三) 贴近学生生活选择诵读篇目。

1.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 在经典诗文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 例如:我校校本课程1~6册《诗韵》。 这种拓展, 因为有了课文内容的依托支撑, 诵读更有张力。

2 . 结合时事、 季节选择优秀文学作品主题研究, 进行诵读。

例如可以选择季节主题, 春夏秋冬皆可研究, 尤其是唐诗。 春有 《春晓》、《元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绝句》、《迟日江山丽 》、《两个黄鹂鸣翠柳 》等, 夏有 《小池 》、《晓出净慈寺》等。 高年级的同学还可拓宽眼界, 诵读跟主题有关的词类或散文。 可诵读的主题还有许多, 如从内容上来分, 抒发爱国情怀、乡情类的, 山水田园类的, 边塞诗词、友情类的, 也可以进行人物主题的研究。

除此之外, 选择诵读篇目时, 也要兼顾所选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生活性。

三、指导诵读方法, 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特别是古典诗词, 词句匀称工整, 音节铿锵鲜明, 特别适合诵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 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 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清、文气, 产生共鸣, 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 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指导情感朗读。 老师以适当的语言, 创设意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 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 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四、感悟意境, 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 我们学诗, 从读入手, 披文入情, 做到入情入境, 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 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 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 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诵读方法很多, 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选择喜欢的方法, 能记住即可。 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 要时时诵, 天天记, 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

五、与习作有机结合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 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 但为学生今后的“反刍”、 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 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 使学生感悟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 并逐渐内化了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上一篇:中学毕业典礼流程下一篇:养蚕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