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职业形象≠“声色”外表

2024-12-03

良好职业形象≠“声色”外表

1.良好职业形象≠“声色”外表 篇一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不同

我们必须注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首先, 中等职业学校是直接培养劳动者的摇篮, 其办学宗旨是培养懂技术有专长的一线生产者;其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既没有非常坚实的文化基础, 也没有巨大的升学压力, 他们继续求学的意愿不是非常强烈, 可是迫于父母的要求、生存的压力, 只好再走进学校, 坐在教室里, 缺乏热情地学习着。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难于管理的不良现象一再出现, 所以, 正确的德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措施

1.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树立信心, 提高素质

虽然根据考试成绩,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能升入普通高中, 但他们绝不是社会和时代的“弃儿”。当前,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会, 一个个蓝领创业的先进事迹也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榜样, 只要学生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 对未来充满信心, 一样可以开创美好的未来。

其实,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并非矮人一等, 而是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升学、就业可以任选——成绩好的可以继续升学深造, 成绩不理想的可以学好技术直接就业。另外, 国家政策的倾斜又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优厚的待遇——每人3 000元的助学金, 使学生不用为高额的学费发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把这些情况反复告诉学生, 让他们从不足中看到优势, 在冲击中接受挑战, 端正心态, 树立起信心。这样一来, 学生看到前途有望, 就会学得带劲, 自身素质自然提高。

2. 注重技能, 完成学校与社会的有效链接

只要是人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此消彼长。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 但其动手能力较强, 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正好可以让他们扬长避短。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做人, 以后便能顺利地走向社会。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要求教师在生产基地向学生传输思想, 注重在劳动中让学生完成学业, 做好身份转变的准备。

3. 在实训实习中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一定的本领后, 还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这种应用最好是到工厂和企业中带薪实习, 在实习中既可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又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还能让学生体会挣钱的不易, 更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价值, 为实现人生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为此, 有必要探究一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

1. 专业性

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前, 学生就要选择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文化课属于公共课, 每个学生所学内容都一样, 但专业课就各不相同了。文化课是基础, 专业课是中心, 学生既要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学好专业课, 又要围绕专业课来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基于此,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要依据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例如, 农业专业、牧业专业和建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如, 幼师专业注重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再如, 微机专业让学生注重诚信。还如, 财会专业让学生遵纪守法。

2. 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产和教学相结合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其德育工作要在实践中进行, 并且一定要实用。也就是说, 学生在动手的实践中直接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 责任心、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 等等。这些都是切合实际的, 而且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

3. 简易性

尽管德育工作事关重大, 但是我们没必要把它搞得表面上多郑重其事, 既不必固定在某一场所, 也不用特意设置专题,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 遇事就说, 多讨论、多分析,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效果会更好。

4. 长期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个人素质较低, 这是事实, 但不应以此为由, 一味地抱怨和责怪, 而应对学生多加关注, 从开学之初就做好德育工作, 有优点及时表扬, 有缺点马上指出, 促其改正。在教学中, 时时处处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多表扬、少批评, 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想水平才能提高, 整体素质才会上升。

针对这些特点, 学校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

四、做好德育工作的方法

1. 立足于专业

热爱所学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高素质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开学之前就已经选好了自己以后所学的专业, 但是学生对这一专业并不十分了解, 很可能上学以后才发现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这就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隐患。所以, 在开学之初的德育教育一定要立足本专业, 培养学生的兴趣, 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2. 善于“小题大做”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优良品德, 就要从小事做起, 要善于“小题大做”。2009年, 笔者担任工民建班的班主任, 为改变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就和他们的专业教师一起联系了一个工地, 利用礼拜天带着学生去做杂工——和水泥搬砖运料, 事先说好每人每天30元“工资”。第一天下来, 学生们就累得动都不愿动了。晚上, 笔者又硬要他们到教室里集合, 问大家挣钱容易不, 愿不愿意一直这么干。然后, 让他们想想自己的家长, 并算这样一笔账:如果每天挣30元, 一个人一年的收入是多少, 自己一年花多少钱, 由此, 体会家长的艰辛, 认识自己的错误, 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第二天, 笔者又领着学生们在工作之余和工人们聊天, 了解到工地上杂工每天挣50元, 泥瓦匠每天挣80元, 技术性较强的工人每天挣100~160元, 由此, 让学生们根据工资差距来体会技术的重要, 认识到只有练就一手过硬的本领, 才可衣食无忧, 回馈父母。就目前而言,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所以我国各大企业都在高薪招聘技术人员。通过这样的事实, 让学生看到出路, 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所以, 从小事着眼, 以小见大, 有助学生认清形势, 提高思想认识。

3. 多与学生沟通

在师生关系中, 因为教师肩负着管理的责任, 所以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 如果教师能真正走近学生, 把事说清, 把理说透, 就能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桥, 学生就会对教师敞开心扉。2007年, 将近高考时, 一个学生因为专业课没考好而变得萎靡不振, 白天还在宿舍睡觉, 笔者得知此事就立刻把他从宿舍叫出来。这学生对笔者说:“本来就不如人, 现在更不行了, 再学有什么用?”笔者顿时火冒三丈, 随手抄起桌子上的一副羽毛球拍……最终, 没有打下去。过了一会儿, 笔者帮助这个学生找到专业课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并鼓励他要对自己有信心, 最后, 他哭了……后来, 这个学生诚心给笔者写了一封信, 表达了他衷心的感谢。总之, 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 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和鼓励学生。

4. 让学生走出去

要想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见识颇丰的有用之才, 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一是让学生到大城市看看, 找出家乡与大城市的差距, 树立建设家乡、发家致富的信心。例如, 在担任工民建班的班主任时, 笔者就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外地打工, 既熟悉业务又增长见识, 学生的整体素质自然随之提高。二是利用网络媒体让学生多与外界交往。例如, 在担任微机班的班主任时, 笔者总让学生通过网络, 认识外面的世界, 树立更高远的目标。

5. 要学以致用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要积极主动、言传身教和落到实处, 让学生学以致用。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下一篇:工作时间月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