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2024-09-11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16篇)

1.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一

电化学方法研究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原油乳状液破乳的作用

选用一种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别与3种破乳剂GE-189、XE-120和XP-120复配,对模拟原油乳状液进行破乳脱水.结果表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引入能够明显地提高破乳剂的破乳速率和效率,而且当破乳剂的浓度较低时,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界面张力的测定,证实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破乳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定水-油-水界面的膜电容和膜电阻,探讨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原油乳状液破乳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微生物表面活性剂,观察不到膜电容和膜电阻的任何变化;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破乳剂复配,界面膜电容随时间的升高与界面膜电阻随时间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破乳剂时的情况,也表明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破乳剂之间的协同效应.而且由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引起膜电容的迅速升高和膜电阻的迅速下降与乳状液破乳脱水速率的加快密切相关,说明该种电化学方法用于破乳机理的研究是可行的.

作 者:郭东红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3刊 名: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年,卷(期):18(4)分类号:O648.2关键词:微生物表面活性剂 原油乳状液 破乳机理 协同作用 膜电容 膜电阻

2.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二

1 我国林火研究与管理现状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我国的森林防火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森林防火的各个环节, 为提升我国的森林防火水平做出了贡献。基础研究主要有:初步掌握了东北、西南重点林区主要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类型的划分、含水率和载量动态变化规律;对林火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开展了防火林带阻火机理研究;林火生态研究主要涉及火烧对动植物、土壤、景观的影响及植物对火的生态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森林火灾碳释放计算等。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有:开展了防火树种筛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研究了营林防火技术、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开展了重点林区可燃物计划烧除技术研究并制定并相应的烧除规程;开展了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方法研究并将成果运用于林火管理中;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制订了《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扑救森林火灾技术》、《森林火灾成因和森林资源损失调查方法》、《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中国森林火灾编码》、《森林防火瞭望台瞭望观测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研究了生土带建设技术、化学除草技术;开发了卫星林火监测、航空监测、瞭望台监测等立体监测技术和手段;研制了风力灭火机、水枪、灭火水泵、载水消防车、各类点火器等灭火机具, 但缺乏高效实用的灭火机具和科学的灭火方法, 应对大火还主要采取人海战术;开发了多种基于“3S”技术的预测预报系统、灭火指挥系统;研制了多种化学灭火剂、灭火弹、索状炸药等;研究并开发了阻燃防火服、防火鞋、战斗服、避火罩、防烟面罩等防护装备;研制了机载超短波电台、超短波中继台等通讯设备;研究了森林火灾损失的评估技术和方法。

2 城市消防研究与管理方法对森林防火的借鉴作用

2.1 建筑防火分区技术对森林防火分区及隔离带建设技术的借鉴作用

用耐火极限高的分隔构件将建筑合理地划分防火分区, 在火灾情况下, 能阻止火灾蔓延, 将火灾控制在局部空间内, 从而为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提供有利条件,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是预防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关键性技术措施。防火分区分为水平防火分区和竖向防火分区两种。在林业上, 通过修改防火线、防火林带, 将大面积连片易燃森林进行分割, 可以起到类似建筑防火分区的作用, 在我国南方林区得了较好的应用。但大量开设生土隔离带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景观、紫茎泽兰入侵等不良后果[5]。在北方林区和南方高海拔地区, 营造防火林带具有见效周期长的缺点。在西南林区, 由于防火期长达半年以上, 乡土树种的防火效果有限, 而银荆等抗火性强的外来物种生态入侵性强不宜大面积推广应用。所以, 如何在我国重点火险区的东北、西南林区合理地进行防火分区值得继续研究与探索。李世友在云南安宁2006年“3·29”森林火灾火烧迹地调查了部分山沟内可燃物特点和过火情况, 总结了山沟的阻火特性, 提出了利用山沟的阻火作用, 按“两坡夹一沟”的模式对山体进行纵向防火分区的思想[5,6,7], 该思想也适用于南方冰雪冻害后森林防火设施重建过程中[8,9], 但山沟的阻燃机理、山沟阻火性的辨识方法、阻燃山沟的构建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建筑防火分区的研究方法、实践经验可以为森林防火分区及隔离带建设技术 (如密度、组网技术等) 研究提供借鉴。

2.2 耐火等级思想对降低森林燃烧性的借鉴作用

根据不同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合理地确定建筑的耐火等级, 是建筑防火设计的一项基础工作。正确地选择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是防止人员和财产的过大损失以及减少消防扑救困难的最重要措施[10]。建筑耐火等级不同于森林火灾火险等级。前者是在建筑设计时,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大小和高度等, 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等因素确定的等级。后者是根据植被、气象、火源等要素对森林潜在的危险性进行的分级。前者通过事先设定目标, 然后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实现这个目标, 具有强制性;而后者是对历史或现状进行的评估结果, 只具有指导意义, 没有强度性。耐火等级思想对林火管理的借鉴作用在于, 根据森林的保护价值、经济承受能力等设定森林的抗火目标及相应的判别标准, 通过一定时间的技术措施降低森林自身的燃烧性, 实现有火不成大灾。如城市附近的森林, 现行的护林员死看死守等管理措施使市民不能在防火期上山活动, 不利于市民获取森林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 这背离了保护森林的初衷;另一方面, 由于城市周边人员和生产活动的复杂性, 完全杜绝火源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旦发生火灾, 往往形成毁灭性的大火, 扑火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和成本, 森林生态价值的损失也是巨大的。而且, 现行的火控制政策对森林景观、可燃物动态及火险有长期影响, 灾难性火灾发生的机率增加[11]。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识别、构建燃烧性更低的森林。

2.3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对森林防火设计的借鉴作用

性能化防火设计 ( Performance-based fire safety design approach) 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 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 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 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 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 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 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 从而得出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 为建筑物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其主要思想是在消防设计时仅提出建筑消防安全所需要的性能要求或指标, 而不直接要求设计人员为此而必须采用某些特定的解决方法。

森林防火设计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林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它要求设计者要综合考虑人、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12]。与建筑防火设计不同, 我国的森林防火设计没有专门的规范和标准可依, 这项工作主要由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部门或森林防火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完成。由于我国的森林植被类型、气候和地形的多样化, 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规程、管理办法在部分地方不一定适用, 如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平均每hm2林地有林带13.2m的规划标准就难以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因此, 为了提高我国的森林防火设计水平, 必须探索森林防火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性能化防火设计理念为这种思路提供了借鉴。

2.4 标准体系建设的借鉴作用

标准化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 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基本满足消防技术领域内技术协调与统一所要求的消防标准体系[13]。截至2007年我国共制订发布消防标准434项, 有效标准为295项。发达国家对森林消防也已经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我国的森林防火标准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 标准建设进度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也远远落于国内的城市消防行业。森林防火标准化工作发展的滞后, 影响了森林防火事业的发展。为保障政府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森林防火工作, 特别是提高森林防火基础和装备建设水平, 促进森林防火现代化和科技进步, 应逐步建立起科学、实用的森林防火标准体系。

2.5 建筑避难层 (间) 对林区安全设施建设的借鉴作用

避难层 (间) 是超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发生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或房间, 是超高层建筑疏散体系的一种特殊应急手段。避难层 (间) 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消防卷盘、消防广播、应急照明系统、防排烟系统等。建筑避难层 (间) 理念对森林防火的借鉴作用在于, 避难场所是火灾事故发生前准备好、具有相应设施设备的相对安全地带, 各级管理人员、灭火指挥员应将应急避难技术贯穿于队伍建设、灭火指挥全过程, 在特殊条件下, 可以将避难区域建设纳入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当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 需要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建设避难区域及高效、经济、环保的建设技术。

2.6 城市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对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借鉴作用

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是安全工程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内容,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深入研究。危险源就是各种事故发生的根源, 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危害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我国在城市火灾危险源辨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可以为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提供借鉴。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分级与评价是进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制订应急预案的依据。可以从燃烧三要素角度来进行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分级与评价, 建立危险源档案库或数据库, 将各火灾危险源的整改、管护责任分解和落实到森林经营者, 并签订责任状[3]。

3 结束语

当今社会,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学科的交融与渗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特别是城市建筑物内人口和财富高度密集, 这就决定了城市消防特别城市建筑消防的研究和管理的重要性。而森林防火的公益性决定了其部分研究成果难以给研究机构和团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社会对该行业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及城市消防, 这是森林消防研究和管理水平落后于城市消防的原因之一。借鉴城市消防成熟的理论、技术来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是森林消防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摘要:总结了中国森林防火研究与管理现状, 分析了森林防火与城市消防在研究与管理方面的差距, 提出了城市消防研究与管理方法对森林防火6个方面的借鉴作用: (1) 建筑防火分区方法和技术对森林防火分区及隔离带建设技术的借鉴作用; (2) 耐火等级思想对降低森林燃烧性的借鉴作用; (3)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对森林防火设计的借鉴作用; (4) 标准体系建设的借鉴作用; (5) 建筑避难层 (间) 对林区消防安全设施建设的借鉴作用; (6) 城市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对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借鉴作用。

3.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即兴伴奏 钢琴教学 学生就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51-02

随着教育体制的实施,传统的钢琴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对钢琴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兴伴奏是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促进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相统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对提高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水平,强化学生的钢琴技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阻碍了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要完善即兴伴奏钢琴演奏方法,以便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即兴钢琴演奏人才。

一、即兴伴奏对高校钢琴学生就业的作用

(一)良好的钢琴弹奏技能有利于促进就业

优秀和高质量的钢琴弹奏人才在当前社会上较为欠缺,为了确保钢琴人才拥有良好的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对钢琴人才即兴弹奏技巧的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发展。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强并不代表学生具有良好的即兴表演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要想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需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将机械化训练作为钢琴训练的核心,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弹奏,给学生营造较多的实践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和钢琴弹奏技巧,确保乐谱上的内容能够得到良好的再现。钢琴弹奏技巧需要将快速的作曲技巧作为核心培训内容,弹奏人员需要具有即兴伴奏的能力,能够结合歌曲即兴编配出钢琴伴奏乐谱,确保钢琴演奏与演唱者相统一,提高了学生的即兴钢琴伴奏能力。

(二)良好的钢琴音乐理论知识有利于促进就业

学生具有良好的钢琴音乐理论知识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关的和声布局和和声功能,学生具有扎实的乐理知识,为钢琴即兴伴奏的出色表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将和声节奏作为钢琴伴奏中的关键环节,能够自行对音乐作品进行翻译,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对确保歌曲段落的合理划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钢琴即兴伴奏人员还需要对钢琴伴奏音型、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歌词内容进行了解,对提高作品的弹奏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生要想找到好的工作,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即兴伴奏理论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钢琴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音乐乐理知识,以此来促进学生就业。

(三)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有利于促进就业

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表现能力,对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学生在进行钢琴弹奏过程中,只注重自己的想法,忽视了钢琴弹奏的核心,刻意去强调弹奏某一级别的曲子,无法对曲子的内涵进行真正的了解,导致弹奏出来的作品专业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钢琴人员的使用需求,不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在钢琴即兴伴奏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多练、多弹和多想的机会,强化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明确作品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钢琴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后天的音乐渲染有直接关系,要求学生对钢琴乐曲进行反复聆听,使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体会到钢琴学习内涵,促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到钢琴即兴演奏方法,提高学生的钢琴表现能力,对促进学生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四)良好的视奏能力有利于促进就业

钢琴视奏是钢琴学习中的难点内容,令许多钢琴学习者避之唯恐不及,大多数钢琴学习者不重视钢琴视奏能力的培养,将弹奏技巧和熟练曲子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不同的人对钢琴视奏存在不同的看法。由于当前缺少钢琴即兴演奏视奏人才,良好的钢琴视奏能力对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钢琴视奏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实现,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由于当前高校的钢琴视奏课程较少,为了促进学生就业,需要增加钢琴视奏课程,在钢琴即兴演奏教学中,适当加入钢琴视奏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学会钢琴视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钢琴视奏学习水平,对提升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高校钢琴即兴伴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

现今来看,大多数高校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集体授课以及个别辅导两种方式,但是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必须要重视因材施教,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好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转化。尤其是针对这些理论教学方式,教师都利用集体授课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则是利用个别辅导模式,或者是利用小课教学模式,将专业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此来让各个小组进行实践学习,以此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检验,满足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但是現今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钢琴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体授课方式以及个别辅导教学模式也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方法无法有效的进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学生钢琴音乐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音乐专业的生源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招收来的学生钢琴基础知识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钢琴教育,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更谈不上钢琴即兴伴奏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钢琴即兴伴奏学习存在枯燥性和乏味性的特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无法促进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nlc202309081809

(三)没有意识到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

尽管当前有一些高校已经向学生灌输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将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常常被师生忽略。并且钢琴即兴伴奏学习阶段较长,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用在钢琴即兴伴奏上的时间较少,无法促进钢琴即兴伴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高校认为钢琴即兴伴奏的社会需求量不高,学生在该种思想的影响下,导致钢琴即兴伴奏学习兴趣不高。

三、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方法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钢琴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高校也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中,要避免填鸭式教育,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水平。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无法真正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忽视了课堂学生的主导地位。所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够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效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科学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

要想确保钢琴即兴伴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确保课程的合理设置,需要将声乐课和钢琴课作为钢琴学习的基础课程,以便促进学生声乐技能和钢琴演奏技能的提升。钢琴即兴伴奏学习有助于实现对音乐结构布局和曲式规律的掌握,为学生的钢琴和声和曲目编排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需要将声乐课和钢琴课作为即兴伴奏的基础性学科,需要将钢琴即兴伴奏学科设置在大三一直到学生毕业阶段,在大一和大二是打基础阶段,在大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弹奏技巧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一项技能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连音、琶音、八度和顿音等乐理知识,为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受扩大招收生源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钢琴基础较差,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教起,为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进行慢练和重点细练相结合,将音阶、琶音和弦连接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快速的掌握钢琴弹奏技巧。

(四)树立正确的即兴伴奏观念

即兴伴奏是钢琴学习中的难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钢琴弹奏方法和弹奏技巧,需要树立正确的即兴伴奏观念。要想确保钢琴即兴伴奏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仅依赖于记谱、背谱和识谱,学生需要具备即兴演奏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到钢琴即兴伴奏的内涵,对钢琴即兴伴奏的背景和相关人物进行了解,使学生感受到钢琴即兴伴奏的魅力,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学习的兴趣。

(五)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钢琴即兴伴奏来说,最为重要的便是实践教学,教师不能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钢琴即兴伴奏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仅是利用课堂学习进行分析。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一些歌曲练习资料以及课外的课程资料。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建立一些自习教室以及设备室,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可以自主练习的场所,这样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钢琴即兴伴奏是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加强对该类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对培养出优秀的钢琴即兴伴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确保钢琴即兴伴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师生树立正确的即兴伴奏观念,提高高校的师资专业水平,科学合理的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提高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钢琴即兴演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钢琴即兴伴奏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长旭.普通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材改革方向探微[J].艺术教育,2013,(04):76-77.

[2]刘淑萃.即兴伴奏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5):204-205.

[3]孙光宇.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技法教学与改革探究——评《钢琴即兴伴奏宝典》[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118.

[4]朱晓静.关于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學问题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5,(03):239.

[5]张艳军.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分析[J].艺海,2015,(05):133-134.

[6]张轩宁.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音乐,2015,(09):87-88.

[7]张红敏.刍议钢琴即兴伴奏的训练及教学[J].黄河之声,2014,(08):28-29.

[8]黄晓蒙.安徽省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7)k:264-265.

4.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四

一种抑制反作用轮低速摩擦对卫星姿态扰动的方法

在现代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中,反作用轮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当反作用轮的转速过零时,摩擦力矩会对卫星的.姿态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采用基于特征模型的黄金分割自适应控制方法,建立了包括反作用轮在内的卫星系统的特征模型,并由此设计了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反作用轮低速摩擦对卫星姿态的扰动,从而可以提高卫星姿态控制精度.

作 者:丁建钊 DING Jianzhao 作者单位: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190;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刊 名: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OL AND APPLICATION年,卷(期):34(2)分类号:V448.22关键词:姿态控制 低速摩擦 特征模型 全系数自适应控制

5.幼儿舞蹈教学的作用及方法 篇五

【关键词】 幼儿教育;舞蹈;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8―0122―01

一、充分?J识舞蹈练习对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积极作用

幼儿时期(4-6岁)是孩子生长发育期,在这期间孩子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发育还不是匀称和和谐的,在这一阶段幼儿身高、体重发育相对减慢,但四肢增长较快,身高每年增长4-6厘米,6岁幼儿腿长可占身高的44.6%。在这阶段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仍然较快。幼儿的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各年龄的发展特点,否则会影响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幼儿舞蹈主要由一些基本舞步,如跑步、小跑步、踏点步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幼儿的机体能力来设定和选择教材,而不应该在教学与创作中大量进行开度的训练。幼儿时期正常孩子的韧带还是很薄,弹性还是比较好的,可以用舞蹈动作来帮助幼儿进行简单的软开度练习,提高幼儿的肌肉协调性,初步训练幼儿的机体控制能力。

二、幼儿舞蹈教学的具体方法

1.兴趣启蒙,由易到难逐步开展

(1)精心选材,以曲动人。在教学时可选择具有鲜明特点、易于被孩子们接受的音乐,可以是他们经常听到的儿歌、流行歌曲、动画影视歌曲„„在播放音乐同时让他们去模仿或自由地发挥想要表现的人物或事物形象,培养他们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初步达到敢于表现自己,敢于随着音乐起舞的目的。

(2)用心启迪,以情感人。幼儿教师要投入在孩子的世界里,要不断引导他们去想象、去表现。教师要注意语言和表情的魅力,如:舞蹈《舞蝶》,在教动作之前先让孩子们去想象一下蝴蝶的美丽,给它穿上五彩的上衣,在花园里翩翩飞舞。有时侯教师应像个魔术师,可让孩子们发现舞蹈的魅力是多姿多彩的。

(3)慎重选材,以趣引人。幼儿园所开设特色课堂不光是一味地练习基本功,也可以以活动、竞赛、表演的方式去完成系列教学,如学习歌舞《姥姥门前看大戏》,我为幼儿假设了一个看大戏的场面,假设我们都在看一场电影,里面内容有喜悦的、伤心的、生气的、恐怖的„„我自己先把表演做出来,然后用语言让孩子们循序渐进进入到各自的角色里,紧张的紧张、高兴的高兴、伤心的伤心、生气的生气,把日常工作中的喜怒哀乐用上,让他们知道舞蹈来源于生活,它就是生活的再现。

2.运用多种方式,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1)游戏学习法。在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我积极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去感受动作与音乐的美妙结合,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比如,在教“平踏步”时,我设计了“开火车去郊游”的游戏情境。我扮演火车头,让幼儿随着音乐节奏逐个扮演车身,一起出发去美丽的郊外。这既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又练习了幼儿的节奏感,并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热情。又如,在幼儿学习“摇摆步、蹦跳步”等基本舞步时,我结合步子的特点,联系幼儿熟悉的小鸭子、小兔子等动物形象,创设了“动物妈妈带宝宝练习本领”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模仿学习小动物走路的游戏情境中学会这些基本舞步。

(2)故事情境法。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我借助故事情境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促使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在幼儿学习舞蹈之前,我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帮助幼儿熟悉舞蹈内容,从而化繁为简地逐步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比如,在小班舞蹈《摘苹果》教学中我自编了“去果园摘苹果”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舞蹈中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角色感明确,能够体验到摘苹果的乐趣。又如,在大班舞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教学中,我先播放动画故事,让幼儿充分感受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可爱神态与动作。然后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表演的道具,在故事表演的情境中让幼儿习得舞蹈动作技能。

(3)多媒体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能让幼儿在更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受舞蹈的美,进而乐于表现美、创造美。比如,在指导幼儿舞蹈《花鼓乐》时,我截取视频《海安花鼓》中的舞蹈表演片断供幼儿欣赏。在欣赏完后,幼儿想尝试和模仿表演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在幼儿和着音乐自由舞蹈时,我又借助数码相机把幼儿舞蹈的动作拍摄了下来,简单处理后把幼儿舞蹈的视频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在和幼儿一起观看中判断幼儿的动作是否准确、是否协调,在对比中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6.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六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2017年2月10日

《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班化趋势严重。就拿我校来说,班级人数都在10人以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主要以检测为主。课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就小班化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小班化的趋势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小学现在凸显的是小班化。从课改精神出发,如何提高小学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本课堂„„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然而,我们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教师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对新的课堂改革只是一种“作秀”。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快乐园地。基于以上考虑,提出“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提高小班化课堂效率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有效的小班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合作、探究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四、课题研究重点

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构建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分析框架;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五、课题研究具体内容

1、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2、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案例研究

3、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文献研究与理性思考

六、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课题申报及开题论证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本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同时引领教师进行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学习,做好资料的收集。深入地学习借鉴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课堂效率基本知识与框架。

2、研究阶段:通过课堂观察、交谈、研究,开展“教师课堂效率”的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定期举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要探求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成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形成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完成研究目标及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结合校本实际,着眼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策略与方法,找出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形成相应的对策。

3、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收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除了研究报告以外,还要及时整理研究其它研究成果,为将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另外,还要从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体系,提升校本研究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完善我校的探索经验,努力为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一点成功的经验。

(二)研究的措施与保障

3、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收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除了研究报告以外,还要及时整理研究其它研究成果,为将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另外,还要从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体系,提升校本研究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完善我校的探索经验,努力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一点成功的经验。

(二)研究的措施与保障

1、健全组织,完善方案。同时,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组对研究方案的设计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并组织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达成共识。

2、制订常规,严格制度。为了保证课题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将科研和教研工作紧密结合,极大地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构建平台,以研促教。定期组织课题的交流汇报活动,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七、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一年多,课题组教师都以课题为载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形成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一)、总结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二).分析了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客观教学环境。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兴趣、素质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程度低,甚至大部分是文盲,他们不能辅导孩子的同时,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重养不重教。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2、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是否正确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以下一些区别。一是我教你学,你听着就好。二是只求形似,不求实效。学生是主体,课堂要还给学生,结果课堂是学生的了,教师却收不住了,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实效。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教师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个人素养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

3、客观教学环境。教材和生活实际有差距,教学设施的影响。

(三)、探索出了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策略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生活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课堂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知识和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生动趣味性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4、情境创设要有发散思考性

解决课堂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提高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5、情境创设要有自主探究性

课堂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课堂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四)、提炼出了小班化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1、问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

2、问在知识本质处。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

3、问在认知提升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

(五)、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预设铺垫

在课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情感的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教学活动,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要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

2、活动有章可循。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过分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前提下的“自由”,自由中有条理。要有组织纪律的技巧。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趣味性,多准备一些儿歌。有时也可以运用小红花奖励,但要注意不能够在课堂上当场发放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评比表。对中、高年级学生就要以自我督促、生生督促为主,要把规则内化到他们心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独立思考是美、遵守规则是他应该做到的。

3、活动失败及时补救

课堂中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和状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估计到的事情,因此教学也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我们老师要敢于承认这种失败,并且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六)、研究出了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1、精心设计适量练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作业量的不同,每个孩子知识储备不同,自身学习素质不同,作业量应有所不同。根据能力的高低而布置相对较多和少的练习。

2、潜心布置适度练习

学生的练习内容与其知识的宽度有关,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基础练习,能够稳中有升,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不断拓宽其知识宽度。

3、练习回馈学生学习态度

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4、练习体现趣味与生活延伸

练习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儿歌,丰富精彩的拓展阅读,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和精巧有趣的趣味数学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七)、探讨出了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1、即时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用激励性的言语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用肢体语言评价,如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或者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评价,如用“小星星”“小红旗”等,把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用更形象的方式来体现。

2、延缓评价

在课堂上,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3、个性化多元多层次评价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速度、整洁程度、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对于优秀、中等和学困生可以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都能拥有优秀的等级。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班化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7.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七

在中国, 英语的教学从小学就开始, 一直持续10余年, 无论是时间还是人力的投入都是非常高的, 但英语教学结果却不令人满意。目前, 外语教学在国内的发展处于一个投入大、收效低的状况, 因此教育者们时刻都在思考着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改变这一现状。当然, 语言磨蚀理论的引入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一、影响英语磨蚀的因素

1. 受蚀时间。

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受蚀语言的方式和时间的影响, 增加了学习者在语言上的语言磨蚀程度。经研究、测试得出结论, 外语学习者语言的磨蚀状态处于一种前快、中满、后快的发展趋势。换言之就是, 学习者在最初几年所学到的外语知识和技能被磨蚀的机率较大, 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在学习中期阶段所获知识和技能没有被过多地磨蚀, 但随时间推移越往后发展, 其磨蚀的程度又会大大提高。如果外语学习者学习好一门外语后, 就立即离开当时所学习的语言环境, 或在之后的生活或工作中不经常使用外语, 那么此种语言的磨蚀程度则会很大提高。在中国,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 不能有效地将所学英语知识点结合运用到现实生活或工作当中, 主要还是因为长时间没有这样的英语交流环境, 从而造成无数外语学习者出现了外语语言磨蚀的情况。

2. 外语习得方式。

目前, 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浸泡式教学, 另一种是明示式教学。根据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用语言习得方式分析研究其对语言磨蚀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明示式教学模式的外语学习者比使用浸泡式教学模式的外语学习者更能承受语言磨蚀的影响。此外, 采用不同的语言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受到的语言磨蚀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3. 磨蚀前的语言水平。

关键阈值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 学习水平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 其语言水平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且其语言的抗磨蚀能力也有所增强。换言之, 外语学习者只有具备丰富的外语知识, 不断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并越过关键阈值, 进而尽量减少语言的磨蚀程度。

4. 情感因素。

采用路径分析法对情感因素影响语言磨蚀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中发现, 学习者若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那么在学习外语语言时就能理性摆脱受语言磨蚀的影响。研究还发现, 存在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但能够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推动学习者向前学习的动力, 有利于防止语言磨蚀。总而言之, 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程度上, 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磨蚀程度。

二、语言磨蚀相关因素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与启示

1. 合理应用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果学习者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能力和对学习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及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动机, 语言磨蚀将不会影响此类外语学习者。因此教师更应该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 多多鼓励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利于英语学习的健康心理, 让他们觉得在外语学习上有一种成就感。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活动, 创造一个活跃氛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2. 关注语言的关键阈值时期。

为了能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保持稳定,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外语课程结束之前多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由于高校英语课堂时间有限, 因此老师在教学任务分配过程中一定要合理, 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英语的效率, 让学生有选择性地掌握一些重要英语知识点, 无论是以前学过的还是现在新学的知识。不单单是在学习外语之后才会出现语言磨蚀现象, 在语言习得的同时也是会出现语言磨蚀的, 因此高校教师可尝试在初学阶段, 根据每个班的教学进度, 引导学生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内容, 俗语“温故而知新”, 再讲授新的英语知识点, 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网状结构, 并反复练习, 一定能帮助学生降低对外语学习的语言磨蚀程度。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而言, 语言的练习是减少语言磨蚀最有效的途径。

3. 减少母语使用, 将他语干扰程度降至最低。

高校英语学习者一般都是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和过程之后出现语言磨蚀, 而此种语言磨蚀是我们在母语环境下学习二外语而出现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 要合理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比例。若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大量灌输英语信息量,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少量汉语, 降低了在母语环境下学习二外语而出现的语言磨蚀程度。

4. 开设英语后续课程或举办英语类活动。

有这样一个研究, 对一批共773名学习西班牙语的学习者进行了为期50年的研究, 结果表明:被试者磨蚀过程呈现一种“前快—中慢—后快”的发展趋势, 即在停止使用外语后的前期 (如前5年) 磨蚀非常严重, 中期 (如其后20年) 不明显或无磨蚀;后期 (如其后25年) 磨蚀又加快。

转回国内英语教学情况分析, 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 常规的英语教学处于一个真空期, 那么, 学生在这个时段的外语语言水平会大幅度下降, 正是语言磨蚀最快的时段。归根结底, 主要还是受到了教学计划未能妥当安排和学生不主动学习英语的影响。因此, 在大学高年级, 应适当开设英语后续课程, 或者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翻译大赛, 组织英语角等活动。

总之, 针对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利用文中所阐述的规律, 提出有效对策, 这是外语教学者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时, 提高语言受蚀者的抗磨蚀能力也应成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摘要:对于外语教学而言, 语言磨蚀具有非比寻常的教学指导意义, 它成功地吸引了许多语言文学家和大学外语教师们的广泛关注。而语言习得研究方面就有语言磨蚀, 它的重要结果就是会造成语言磨蚀。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 尽量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时极大限度地减少语言磨蚀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确保保留他们的外语能力, 从而帮助高校学生在学习外语时, 保证其外语能力的连续性和终身性。

关键词:语言磨蚀,英语教学,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蔡寒松, 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 2004, (4) .

[2]李宝宏, 洪卫.语言磨蚀研究对英语教学与习得的启示[J].大家, 2011, (20) .

8.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细节描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方法

目前,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有较高的分数,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用文字的方式把它描述出来。学生要认真研究事物的内在本质,在研究事物过程中要学会互相沟通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机会。

一、细节描写的含义

细节描写,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事物、人物、环境,以及环境中的某一特征、某一事实、某一局部,所进行的具体、深入、细致地描写。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特征是推进情节发展、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从某方面说,细节决定作品的成败!一篇好的文章要有好的细节描写,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的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形象

生动。

二、细节描写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细节描写着眼于细微之处,但刻画的却是人物形象,是烘托文章主题、推动实践发展的手段,细节描写是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细节描写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在一般情况下,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好比精彩的特写镜头,

能够起到人物形象扩展和放大的作用。通过对其进行细节描写,能把人物的精神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从而凸显人物的灵魂。在初中语文写作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做到用细节来表达人物或事件特征,那么,文章的人物就会变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文章的中心

细节描写指在写作中对某些细枝、末节的描写。如果细节描写得很好,就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凸显文章中心思想。经过研究发现,部分学生的文章对中心表达不够明显,也就表明文章主题模糊、不够明确。所以,在初中语文的作文写作过程中,熟练地掌握细节描写能帮助学生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细节描写的策略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与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其主要是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奕奕传神,与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相联系的。细节虽很小,小得几乎容易被人忽略;但它的作用之大,大得胜过了千言万语,它能把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化为具体感的“形象”。

1.善于从平常生活、平凡人物中来抓取写作镜头

所谓的平凡人,包括父母、朋友、老师、同学、邻居、街边小摊贩以及路人等等。他们都能进入学生的视力范围内,学生要用独特的眼光进对其进行细腻地观察,善于以小见大,用开阔的思维进行联想,从而对其进行细致地描写。

2.鼓励学生多观察、抓典型,写真实的东西

观察是人们以第三方的角度进行客观事物的观察,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只有在平时生活中进行认真观察才能感到生活中的细微感人之处,才能写好细节,学生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凭空想象,要符合生活现实。

3.选材要新颖,要与时俱进,要充满时代气息

在选材时要注意新颖、生动,富有时代气息,不可使用老掉牙的旧材料滥竽充数,或者是写一类无效事例来勉强应付。只有与时俱进,有深刻的体会,才能写出不同凡响、栩栩如生的文章。

4.对学生的写作要进行反复诱导以及不断修改

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地诱导,

要在练习中反复修改。老师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先是让学生根据情节进行扩展,再对其进行指导,然后学生再进行反复修改,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修改之后的情节描写比修改前的生动、形象得多。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就会慢慢地摸索出细节描写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通过细节描写,可以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只有在视觉上对事物进行详细地观察,才能在写作时有灵感。培养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作文上获得成功的乐趣,

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吟宁.细节描写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与教学方法[J].考试:教研,2012(8).

[2]乐卫东.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思考[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2):144.

[3]翟国明.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J].学周刊:C,2012(2):141-141.

9.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篇九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按研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学校的课题研究多数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课题,即: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就是说学校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指向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几年来我们共承担了4项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十五”“十一五”课题,对于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着眼需求,使课题成为真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说确定了课题,就一定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其关键取决于课题研究是一种形式上的需要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什么地方需要课题研究呢?如果确定课题的出发点仅仅定位于学校管理、职称晋升、迎检达标等,势必会造成课题研究的立项是“翻江倒海”、结题是“百川入海”,而研究过程却是“石沉大海”;研究课题只有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才会得到教师们的真正认同,才是真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

我们确定研究课题,首先着眼于教师的需求,力求使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成为教师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我们申请立项的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就是基于对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时出现的一些偏差——在课改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创设而忽视了学科本质的体现,过于注重学生体验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过于注重方法策略的多样而忽视了思维的有效训练等——的思考。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不能合理有效地把握并使用好教材是这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把研究的着眼点指向于教师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材,使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教师的真需求。又如,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双基”,但同时又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经验,也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为此,我们申请立项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十一五”重点课题“新理念下的“双基多维”教学实践研究”,引导教师在努力落实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基础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不仅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提高理性思考、逻辑分析、抽象推理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培养,提高数学教育的价值。

我们认为,课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来自教师的需求,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以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为落脚点,才能使课题研究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二、化整为零,使研究变为真行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一理念在促进教师观念根本性转变的同时,力求把广大教师推向教学研究的前沿,真正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然而,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期望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任务太笼统,教师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而抓不住具体的任务指标。

课题研究任务需要化整为零,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才能使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工作都成为研究的过程,不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如,在“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有效使用新教材的七大策略,即内容呈现策略、实践操作策略、兴趣激发策略、有效学习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创新开发策略和信息技术应用策略,这七大策略又分为27项方法169个具体要求,分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并要求教师用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做到整体目标不偏离,又使每一位教师的任务不交叉,自己为自己负责,围绕具体的任务开展研究工作,并有效地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任务分解后,每位教师承担独立的任务,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交叉或错位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一课三评”的教学研究模式,即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并在活动中要求承担任务的教师提前公布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而通过教师自评、同伴互评、主管点评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教师独立研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整合。两年多的研究,仅教师们撰写的教学案例就达30余万字。

我们认为,教师有了具体的任务,其研究过程才能与日常教学同步,才能使研究转变为真正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通过“点”的深入研究,带动整体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行为跟进,使理念落脚真策略

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行动与研究者的关系,也就是说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将想法变为行动。不管我们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贴近教师实际,如果提出的设想不能付诸于行动,那么课题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行为跟进,其目的就是将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付诸于教学行动中,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体现,也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

真正意义上的行为跟进,需要恰当的操作性模式的规范和引领,进而使教师的行为跟在“点”上,使研究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如,我们提出了“以学评教”的教学思想,并申请立项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重点课题“构建‘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研究”,就是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的同时,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主要依据来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为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我们调整了课堂教学评价表,明确了7项评价指标,即学生层面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与教师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特色,评价指标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达到60%。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学策略”,即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和实践延学,更加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自主地学呢?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三梳双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三次梳理环节:课始梳理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化)、课中梳理重点(指导阅读教材,完成书面语言到感悟理解的转化)、课尾梳理结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要求三次梳理都让学生走上讲台,表述观点、质疑释疑,在教师的点拨、同伴的互助下,对学习目标、问题、知识结构进行疏通和整理,进而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暴露出来,进而实现教学交往中的双向问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六学策略”和“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有效地落实“以学评教”的教学理念搭建了平台,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我们认为,在课题研究中有效的行为跟进,需要恰当的操作模式引领,促使教师在具体操作模式中体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研究仅仅关注文本讨论的现象发生。

四、多校联动,使活动体现真效果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多校联动已成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也就是多所学校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同课异构,异中求同,不仅丰富了教学研究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课题研究中引进多校联动的机制,同样是促进研究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研究中首先确定中心校,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组合成研究联合体,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联合开展研究活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如“构建‘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确定了大港二小作为中心校,选择城区校、厂办校(驻区国有企业独立办学)、城乡结合学校和农村学校等9所不同特点的学校,组成“以学评教”九校研究联合体。在研究中做到“三定四结合”,即:定时间、定专题、定主题发言人,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学诊断相结合、与教学实 践应用相结合。每一次活动均以“课题研究通讯”的形式进行整理提升,并通过大港教育网进行宣传、推广,为教师搭设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性思考的升华。

我们认为,通过多校联动,不仅可以使研究更具普适性,而且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进一步促进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效率。

10.英语歌曲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篇十

班级:高二(26)班方晴岚

指导老师:曾梦璐主导课程:英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多元化和刻苦的高中学习中,我们当然要争取在短时间内做高效率的工作。面对和初中有着天渊之别的高中英语,有时真有点应接不暇。老实说,除了对语言有特别天赋的人外,学习语言这种花了时间但效果却不明显的学科,有时候真是有点心灰意冷。而英语歌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中学生的喜爱。在此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来探究英语流行歌曲对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今,在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兴趣丧失、语言环境缺失、应试能力强于运用能力等主、客观消极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爱教学上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陈旧单一的传授知识为“传知、培能、育德”为一体的新教学模式。而英语歌曲的适当运用将是这种模式的一种尝试。

二. 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英语学科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题。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准备,其中知识基础是重要内容之一。英语学科知识可以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赖以“生长”的基础。一方面英语学科课程能为研究性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研究性活动的展开,学科知识得到应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重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英语学科支持推进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促使英语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整体转变,提高教学效果。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发现英语歌曲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力求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

(二)活动方式:

1.调查访问

2.网上查询

三.实践过程

1.准备阶段

(1)前期准备:网上查找资料,确定选题。

(2)口头询问同学英语歌曲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的看法及建议.四.研究结果

调查访问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喜欢听英文歌曲的,但大部分的同学对英文歌曲的了解仍限于“听”上面,还没有深入的学习它。那么,对于我们所唱的英文歌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歌词大意进行猜想。其次我们能够通过查字典,向老师询问或网上查询来完全搞懂歌词意思,同时我们也要能够对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研究思考。然后对于歌曲中的新单词短语句型可做适当的总结摘抄,有时间记一记,背一背,相信这对我们的阅读理解和英语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最后如果对外国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进行其他的调查,也可将自己欣赏的英文歌曲推荐给其他同学听,或相互交流交流。

在调查中我们还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1谈谈你对英文歌曲的看法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2你对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有哪些建议?其中第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了解异域风情等,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有同学以听歌为借口,浪费时间。对于这个结果,我想建议大家在听歌时要有选择的听,或在听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对我们学习有益的来听。第二个问题,建议有很多,总结起来:1多介绍英语趣闻,2闲暇时播放英文歌曲,3多开展英语游戏,4少默写,相信这个结果会对英语教师的教学不少的启发。

学习永无止尽,学好英语对我们的将来与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英语,学好英语。这里我推荐几首英文歌曲,希望大家感兴趣:《Yesterdayoncemore》《Takemetoyourheart》《Aslongasyou

11.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十一

摘要 体育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它以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本文主要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论述,兼及体育游戏的特点、组织教学和注意事项,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 作用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游戏在中学体育中普遍运用,它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制,体育游戏促进活泼,健康的目标,以及大脑发展,使学生身体素质和智能技巧全面发展,也可以激发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如今随着人们对体育游戏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游戏被广泛运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体育游戏的本质属性中,既有游戏的特点,又有体育的特征。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一)思想性

游戏是一种锤炼身体的手段,也是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游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游戏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协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趣味性

游戏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的参与。在游戏活动中明显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既可感到胜利的喜悦,也要带来失败后的强烈再参与欲望,游戏内容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三)竞争性

在游戏的过程中,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参与者充分发挥智能、体能战胜对方,优胜者感到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失败者有再战的激情,培养败不馁的精神。

(四)社会性

游戏活动中学生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各人所处不同的位置、顺序、条件,从而承担和履行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要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游戏中人际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的职能和作用,从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因而体育游戏具有社会角色的教育作用摘要。

(五)科学性

创编的体育游戏符合人体自然生理规律及健康的需要,要适宜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职业特点、身体状况,合理创编体育动作与游戏情节。

二、体育游戏的作用

(一)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兴奋性的作用

学习一个动作,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需要多次重复,而并不是练习一两次就能掌握。正是由于这种必然的掌握动作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下降,最后影响了整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最终达不到预定要求。此时如果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把一些运动技术寓于游戏中,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通过体育游戏,刺激了学生的神经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既避免了学生厌倦情绪的出现,同时又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既然有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诱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比较难的动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感到比较吃力或者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动作的掌握。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安排一些练习形式或练习方法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相接近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动作在大脑中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这对于新动作的掌握是十分有益的,它起到了诱导练习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较难动作的恐惧心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高涨,对于新的动作跃跃欲试,当时教师因势利导,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较易掌握所学的动作。

(三)热身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在准备部分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慢跑几圈,做一套准备操。虽然这种模式确实有热身作用,但是学生对于固定的模式往往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我们在准备部分就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很快就活跃起来,此时进行基本部分的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放松作用

众所周知,笑是一种特殊的全身运动,它具有缓解和消除疲劳的作用,使人心情愉快,在一节课的放松部分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发笑,运动量又小一点的游戏,笑声使学生全身肌肉放松,消除了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有利于下一次体育课的开展。

(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表现能力的作用

初中学生很喜欢在同学或异性面前自我表现,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学生在自我表现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也使同学们在体育课中培养了胆量和表现力。体育课中游戏不同于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在做游戏过程中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来达到优胜劣汰的结果。所以,学生为了不想自己在游戏过程中被淘汰,往往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活动开。

以上所讲的是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既然游戏具有如此多的作用,那么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一些具有实效性和教育性的游戏。在游戏教学时,始终坚持针对性原则,把基本内容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先寓于游戏中,最终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的。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恰当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达到练习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三基”的目的,而且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情节性,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作为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条件和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心理,安排适合学生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所安排的运动中,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最终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关槐秀.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82.

[2] 李燕强.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6.

12.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十二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是我国初中生所学的第二语言。受母语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出现英语理解的失误, 为此, 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英文影视作品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 与此同时,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使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表达习惯。然而,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一) 过分重视基本语言应用常识教学

现阶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过分重视对基本语言应用知识的讲述, 比如英语单词的语音、语义、语法等, 讲授的知识枯燥无味。在英语课堂学习中, 学生耗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 严重降低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英语考试, 如何提高英语成绩, 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加之, 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 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各种简单的语法和词汇常识, 忽视了对英语本土文化的解释, 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没有注重实践, 反而一味地追逐英语成绩的高低, 这导致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不高。

(二) 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新课改要求初中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但是, 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课为主导, 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口语表达的机会较少, 而且即使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交流, 依然是以汉语为主。由于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情境, 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汉语负迁移现象。为此, 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英文影视作品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情境,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效。

二、英文影视作品 (美剧) 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模式, 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于英文影视作品欣赏,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 将语言信息与特定的生活情境相结合, 给其更加身临其境的语言氛围。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观看英文影视作品是提高初中生听说读写能力最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 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美剧《老友记》《越狱》《迷失》等, 这类影视剧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而且由于剧中的故事主人公说话的语速大都不快, 句子表达较为完整, 充斥着各种幽默诙谐的语调, 可以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二) 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语言作为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符号形式, 受到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文化传统以及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总会不自觉地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去表达和应用英语, 这就导致汉式英语的出现, 而且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严重影响了与外国人的正常交流。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和观看大量的原版英文影视剧, 帮助学生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避免在英语学习中出现较多中式的英语表达, 影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 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更加地道

现阶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单词、语法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虽然学生具有丰富的词汇储备和语法知识, 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口语交流过程中, 书面化的用语较多, 而且还经常出现发音上的失误。对此, 教师可以结合英文影视剧作品, 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 注意总结西方人的发音特点, 自觉纠正自己发音中存在的问题, 让初中生的英语口语发音更加接近西方人的发音习惯。

英文影视剧作品的内容丰富, 英语的应用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文化特色明显, 对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正视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积极探索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进而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兵兵.英文电影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电影文学, 2011 (17) .

[2]陶林燕.浅谈看英文原版电影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3]郭文英.英文电影与英语语言学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7) .

13.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十三

月球探测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论述了开展月球探测的科学意义.从月球探测推动科学的创新与快速发展、月球探测将推动航天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月球探测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等方面阐明了月球探测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作 者:欧阳自远 OUYANG Ziyua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012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16(6)分类号:V4关键词:月球探测 科学技术 作用 意义

14.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篇十四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在讲述澳门问题的时候,我播放了《七子之歌》,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课文知识掌握也更加深刻,参与度也就越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学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可以强化德育渗透功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要求的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我在讲授《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播放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地道战》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英雄形象再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与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再如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这些感人事例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信息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四、信息技术可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课堂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和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可见,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学生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首先,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师生合作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再次,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但这也给从事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知识广度和理论素养。我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中,溶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我们会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新著:《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朱孝远著:《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15.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十五

建立技能大赛保障机制

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 参加省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经验欠缺, 比赛过程没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作为保障, 只是临阵磨枪, 为了比赛而比赛, 结束后也没有将比赛过程中的资源进行教学转化, 没有服务于教学。所以, 一定要建立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的保障机制, 促进技能大赛和正常教学的良性持续发展, 使技能大赛真正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一) 成立技能管理机构, 理顺技能管理体系

要使职业技能大赛在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就必须设立主管职业技能大赛的职能部门, 有分管校领导参与, 安排专职教师负责大赛的所有日常工作, 组织相关指导教师有序地开展技能竞赛实训基地和竞赛平台建设, 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相关技能大赛的训练工作, 使技能大赛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形成由职能部门牵头, 相关宣传、后勤、设备等部门紧密配合的技能大赛全程跟踪机制, 确保大赛各组织环节有序开展。

(二) 建立技能大赛激励机制

实现高职院校技能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职业技能大赛, 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得成功与否, 比赛水平如何, 受三个主要因素影响:一是学生平时的职业技能水平;二是教师指导质量;三是参赛的硬件条件。教师的指导质量主要与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自身业务素质有关。要提高教师的指导热情, 只有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大赛激励机制, 制定明确的奖励办法, 对指导过程和获奖以后的各项待遇有明确的标定, 才能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能大赛中, 从而促进技能大赛水平不断提高。同时, 也要提高参赛学生的积极性, 如对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各种先进评选、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也可以采用直接设立技能大赛单项奖学金等奖励办法;由于获奖的教师和学生毕竟是少数, 对于大多数的参赛师生来说, 都是拿不到奖项的。所以, 学校对教师赛前的指导工作一定要给予肯定和认可相应的工作量;对于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 除奖金鼓励外, 还要在评优评模、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参赛的硬件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现在的职业技能大赛所使用的硬件平台基本上都与工厂的实际设备相接轨, 赛前的训练需要购买相配套的硬件平台, 可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学校的设备部门一定要拿出方案, 确保参赛所需的硬件条件到位。建议各个专业建立一个专门的技能创新实训室, 主要是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训练所用。这样, 通过不断的积累, 必将形成一套完备的大赛训练所需的软硬件体系, 也有利于后来参赛学生的学习和训练。

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一) 技能大赛可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只有具备生产一线实践经验、能力和技能资格的教师,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 教师业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低就成了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师资素质想尽了一切办法, 如出国培训、下企业锻炼、聘用企业工程师等, 但总体来说效果甚微。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固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 但我们不能照搬, 需要结合国情和校情去融合和改造, 这样就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可能短期显成效。教师下企业锻炼只是一种形式, 因为一些企业只是考虑利益关系才接受少数教师进入企业, 由于技术机密或商业机密等原因,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少会让教师真正参与进去。兼职工程师虽然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 但他们的主要精力也不会放在学校教学上, 更不可能花时间将企业项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化处理。因此, “工学结合, 教师下企业”制度并不能使教师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 职业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作为指导教师, 在激励机制保障下, 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技能素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 大赛的项目、内容、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都能紧跟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前沿。因此, 技能大赛也必将推动高职院校建立教师工程能力不断提高的创新体系。

(二) 技能大赛可以促进项目化教改

我国的高职教育不能照搬原有的本科教育模式, 不能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训练, 要以“理论够用、技能实用、重在运用”为指导原则, 要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促进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机器人”项目为例, 该项目的考核项目包括小车模型的设计和组装、开发工具的使用、开发环境的搭建及调试、比赛环境的模拟、小车模块测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小车信号采集和运行控制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现场故障排除、系统参数校正、团队合作、安全文明操作等。每个考核项目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考核内容及要求, 针对每项考核内容及要求又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大赛的项目考核内容符合岗位职业活动流程, 评分标准符合职业活动规范。技能大赛为我们找到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我们可以技能大赛为载体, 以项目任务为驱动,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把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来要求和训练, 使学生所学知识在项目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技能得到提高, 职业素养得到锻炼。

(三) 技能大赛可以推动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 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可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融合各方面的资源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夯实教学改革的硬件基础。以下是我院2010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之前所建的一个嵌入式产品开发综合实训室: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与开发智能导引物流小车, 学习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多机通信、传感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知识, 可以感受到真实项目开发的意境和成就感, 如图1所示。

项目的主要功能自动化物流系统是当今物流发展的主流, 本系统是应用当今先进的室内无线电定位、导航系统为主, 以地磁传感器为辅的多种应用系统。智能物流导引小车的主要功能是沿着预定的轨迹快速运行, 可以紧急停车和启动, 实际运用场合为工矿企业等单位用于自动货物搬运的小车。

项目的预期效果机体平台选用负载50KG以上的运输平台, 用以模拟物流系统中单体运输小车,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物流小车的沿轨道自动行驶, 实现物流系统现代化。自主构思控制方案及系统设计, 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控制算法及执行、动力电机驱动、转向舵机控制等, 完成智能导引物流小车工程制作及调试。该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 运用到数字量采集、模拟量采集、PID控制算法、单片机编程等综合知识。一般可选10人为一组。

(四) 技能大赛可以促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好实训基地、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最新技术应用、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但不同的环境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我国目前缺乏发达国家成功实施校企合作所必需的机制、体制及政策环境, 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实现“双赢”。所以, 学生技能大赛或许为校企合作找到了兴奋点。

技能大赛需要企业参与技能大赛需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和裁判工作, 比赛操作需要吸纳行业和企业的最新工艺要求、操作规范、创新思维等, 各行业协会应派出专家全程指导技能大赛工作。

技能大赛本身要走向企业2010年, 我校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在参加全国大赛集训过程中, 我校多次组织选手到通信企业进行职场体验, 聆听企业专家的技术指导, 同时, 还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 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 为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搜集了宝贵的资料, 也为大赛取得佳绩奠定了基础。

企业越来越关注技能大赛一些知名企业纷纷主动与举办院校联系, 参与技能大赛的举办。企业赞助学生技能大赛不仅能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而且也会有很大的收益。企业代表可以亲临比赛现场, 选拔自己需要的最优秀的技术能手。

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高职院校可以有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步伐, 大力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夯实实训基地建设,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从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也是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推进器。高职院校应以技能大赛为平台, 建立技能创新体系的保障机制和教学体系, 形成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 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 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教学改革,以赛促教,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 2005 (5) .

[2]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9) :36-37.

[3]朱芳鸣.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意义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7 (14) :60-61.

[4]许宁.全国化工技能大赛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6) :43-44.

16.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導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把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从这意义上讲,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

三、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研究性学习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让研究性学习避免“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过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个惊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学会了研究”,也是极大的收获。

(2)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要有的放矢。课题的设置首先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同时又应有一定的难度与梯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选题应该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如果面对尖子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没有积极性,无从下手,从而在活动形成依赖心理,如果只获得了别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理解,达不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忽视尖子生,尖子生又得不到培养;如果分组过多,选题过多,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导。

(3)谨防对生物研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部分教师为了赶“潮流”或通过压力又不得不向研究性学习靠拢,因此在形式上僵硬地套用“类似研究”的方式和“设问——探究——解答”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把生物课堂搞得“四不像”,不但未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在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也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认真选题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论证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象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

(2)通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真正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第二,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及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老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随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爱国演讲稿下一篇:戏剧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