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

2024-09-26

汉语成语(精选8篇)

1.汉语成语 篇一

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2.汉语成语 篇二

关于翻译, 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中国, 最流行的理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而在西方国家, 最流行的是“等值、等效、功能对等”, 这些观点是相互影响和补充的。虽然翻译有不同的侧重点, 但都主张翻译必须表达原文的内涵, 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是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但不是说原文中所有的表达都同时具有这三种意义。也许有的只有字面意义, 但没有形象意义;而有些可能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但缺乏隐含意义。

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矛盾, 这时, 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就必须服从其寓意。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 它不可能完全对等地再现原文的三种含义。有时形象相同, 但隐含的意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准确地表达其寓意, 将原文的形象改为该外国读者所熟悉的其他形象。

二、汉语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文化差异的存在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也是翻译的最大障碍。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 译者不但要彻底地理解这两种语言文字, 而且必须深刻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成语的语义具有完整性,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而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思, 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在成语翻译方面, 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 直译法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是指不引起联想误会, 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 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 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 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译如果译得得体, 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 使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

很多汉语成语的字面意义也就是它们的实际意义, 非常容易理解, 这些成语可以按字面直译。例如:

牢不可破———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攻其不备———strike somebody when he is unprepared

一语道破———hit the mark with a single comment

史无前例———without precedent in history

有些成语有着和目标语非常相似的生动的形象, 可以使目标语读者联想到对等的英语成语, 这类成语也可以直译。例如:

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 (联想到英语成语cas pearls before swine)

竭泽而渔———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联想到英语成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联想到英语成语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

口蜜腹剑———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 (联想到英语成语Judas kiss)

2. 替换法

关于成语翻译, 许多翻译书上都谈到了替代技巧。有时, 我们能够找到等效的成语进行翻译, 但大部分只是类似, 还有一些成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等效的成语。这时, 在翻译中用替换技巧就十分必要, 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汉语成语和目标语有相同的涵义和文化信息。

许多汉语和英文成语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现形式。比如汉语成语“浑水摸鱼”是指在浑浊的水中摸鱼, 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不正当的利益, 也作“混水摸鱼”。英语中fish in troubled water指的是take advantage of troubled or uncertain condition for personal profit, 这两个成语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含义是相同的。类似的还有:

赴汤蹈火———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随波逐流———go with the tide

眼不见, 心不烦———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充耳不闻———turn a deaf ear

(2) 汉语成语和目标语有类似的意义, 但有不同的形象和文化信息。

比如汉语成语“胸有成竹”, 如果直接根据字面意思译成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的话, 势必会使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就要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形象和信息进行翻译, 译作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又如“噤若寒蝉”译作as mute as a fish, 而不译作as mute as a winter cicada;“瓮中之鳖”译作like a rat in a hole, 而不译作the turtle in the jar。类似的还有:

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东张西望———look right and left

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抛砖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

(3) 汉语成语与目标语有相似的形象, 但文化信息和内涵不同。

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 翻译时译者要注意成语中的动物词汇, 其意义是不同的。例如, 在中国, 人们往往认为狗是令人厌恶的, 因此, 大多数与狗有关的成语包含贬义。但在西方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的好朋友, 因此一些相关的成语也就带有褒义。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就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比如:

狐朋狗友———pack of scoundrels

狼心狗肺———heartless and cruel

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

3. 意译

有些成语的比喻形象是目标语读者所不能接受的, 如果把“无孔不入”译成get into every hole, 势必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像这种如果直译不能达意的成语, 而英语中又没有现成的同义语可以借用, 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意译的方法, 绕开其文化背景, 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 避免死译、硬译。

因此, 意译需要保持含义点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一致, 尽管它可能无法显示原文的风格但却是传达汉语成语的内涵的一个好办法。比如:

扬眉吐气———feel proud and elated (死译: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

开门见山———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死译: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大张旗鼓———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 (死译:make a grea array of flags and drums)

风雨飘摇———being unstable (死译:The wind and rain are rocking.)

心不在焉———be absence of mind

事与愿违———all your swans are geese

不知所措———all at sea

入乡随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4. 注释法

如果成语的含义不能被目标语读者完全理解的话, 译者翻译时就需要给予更多的补充说明和注释。

“补充说明”是指增加相关的信息, 以帮助读者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这种补充说明通常是简洁的。比如:“事后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 他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很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历史, 因此,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最好补充说明一下诸葛亮是何许人, 这样一来, 目标语读者就更容易理解汉语成语的意思了。再比如:

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八仙过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the eight fairies ar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myth story)

“注释”是指添加相关资料和详细的成语的背景, 通常是以脚注的形式。成语虽然结构简单, 寓意却是深刻的。有些成语有丰富的中国文化背景。因此, 译者不能从一个词的表面去理解它的意思并进行翻译。如果直译这类成语的话, 目标语读者就很难弄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译者用更多的语句进行解释的话, 就会丧失成语本身的简洁性。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最好自由地翻译其实际的意义, 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其文化背景上, 简要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应该谨慎使用, 避免繁琐不堪。解释性说明通常用脚注。比如:

成语“叶公好龙”可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之后还必须给这个成语添加一个脚注 (Ye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 外国读者才能理解它的内涵。类似的还有:毛遂自荐 (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 、一鼓作气 (rousing the spirits with the first drum roll) 等。

5. 省略法

汉语成语有些是对偶词组, 前后两对含义相同, 修辞上优美匀称, 尤其是在四字结构的成语中, 多呈现“同义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崇尚简洁的英语中是最忌讳的。为了避免“同义反复”, 翻译这类成语时, 译者准确地译出其形象的含义就可以了。比如:“无影无踪”中“无影”译作without an image, “无踪”译作without a trace, 两者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 用without a trace就足以表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了。类似的成语还有:

愁眉苦脸———gloomy faces

天长地久———eternal like skies

五光十色———multicolored

生龙活虎———sting with energy

字斟句酌———weigh every word

三、结语

当然, 翻译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成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译法。恰当的翻译是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进行的。

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 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寓意结构来进行交际。汉语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在译成英文时, 我们翻译的不仅是外延, 还有文化内涵, 如果需要, 还要调整语义结构, 这样, 不但可以促进交流, 而且能弘扬中华文化。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 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 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它的目标是打破两者之间的不同的语言障碍, 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这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 在英语中再现汉语文化, 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值得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傅敬民, 张顺梅, 薛清.英汉翻译辨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胡爱萍.试论汉语成语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69.

3.汉语成语感情色彩转化再析 篇三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褒义)

她年过半百,还常常打扮得花枝招展看了令人生厌。(贬义)

“花枝招展”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只是它在运用过程中取得的临时的言语感情色彩,不能看作是成语感情色彩的转化。

另外,成语的感情色彩转化要与本身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多义成语区分开。例如:旁若无人,形容态度从容、自然;也形容高傲,目中无人。这两种意义是从不同的方面来描述“旁若无人”的,具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在这一成语中不存在感情色彩的转化问题。

一、成语感情色彩的转化类型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感情色彩发生转化的成语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这些类别中分析成语感情色彩转化的特征和规律。

(一)从成语感情色彩是否随着其理性意义的转化而转化来分类

1.感情色彩随着成语的理性意义的转化而转化的成语

(1)成语的感情色彩随着成语语义的扩大发生转化,即随着成语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对象的范围的扩大而转化。例如: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道教徒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条,中性词。后来泛指束缚人们思想的死板的、不合理的规章条例和原则,含有贬义。这一成语由专指到泛指,语义扩大,伴随着语义扩大,成语的感情色彩由中性转化为贬义。避虚就实,原作“避虚击实”。《淮南子·要略》:“清静以为常,避虚就实,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这里的“避虚就实”,是军事上的一条策略,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含有褒义色彩。但是发展到后来,这条成语不只用到军事方面,它语义扩大了,泛指避开实质性问题或重要问题,只拣次要的来承担,或说只谈及无关紧要的方面,感情色彩转化为贬义了。

(2)成语的感情色彩随着成语语义的缩小发生转化,即随着成语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对象的范围缩小而转化。例如:臭味相投,明·许三阶《节侠记·订访》:“诸公青云贵客,臭味相投,正该相访,山僧是世外之人,况避深山,不得追随了。”指思想情趣相同的人彼此合得来。现专指坏人彼此投合。语义由具有相同思想情趣的人缩小到具有相同的不好的思想情趣的人,感情色彩也就由中性转化为贬义了。

(3)成语的感情色彩随着成语语义的转移发生转化,即随着成语语义由指称甲事物转变为指称乙事物而转化。例如;八面玲珑,语出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原指四面八方通明透亮,也指建筑精巧。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八面”由原来的“四面八方”,转指“人事上的各个方面”,而“玲珑”也由原来的指建筑物的精巧转化为指人聪明伶俐。但聪明不宜过分,“八面玲珑”未免聪明过了头,因此就变成贬义了,指手腕圆滑,面面俱到。无理取闹,语出唐·韩愈《答柳柳州食物蛤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谓青蛙无来由地喧闹。后来使用的主体转移到人,指人毫无理由地吵闹。

2.感情色彩并非随着理性意义的转化而转化的成语

这类成语指理性意义没有变化而感情色彩由于社会变化,人们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因素而发生了转化。这种类型的成语为数不多,张志毅在《词汇语义学》一书中指出:“一般情况下,基义和陪义是连带贬降的。较少的情况是基义基本不变,陪义贬降的。”例如:歌功颂德,语出《史记·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意谓歌颂功绩和恩德,含有明显的褒义色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认为只一味地歌颂功绩和恩德,是不好的,在“歌功颂德”的同时,还要针砭时弊,这样更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进步,所以歌功颂德从褒义色彩转化为贬义色彩。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重严肃。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表面上庄重严肃的人,实际上未必如此,于是人们给它加上了“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联想意义,虽然它的理性意义没有变化但它在人们心中确确实实成了贬义的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容神态庄重(现多含讥讽意)”。

(二)从成语感情色彩转化后是否还是一条成语来分类

大多数成语感情色彩转化后还是一条成语,只是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但变化前后的语义仍然有某些联系。只有少数几条成语变化以后语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成为语源相同的两条成语。目前我们只发现“桃之天天(逃之夭夭)”和“每下愈况(每况愈下)”两条,另外“难兄难弟”的情况很特殊我们在下文中也加以论述。

1.感情色彩转化后仍是一条成语,这种类型的成语主要有两种转化类型:

(1)感情色彩的贬降

①褒义色彩转化成中性色彩。例如:金科玉条,又作“金科玉律”,原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后比喻不可变更的信条,感情色彩转化为中性。

②褒义色彩转化成贬义色彩。例如:不稂不莠,原意是指耕作精细,没有什么杂草。语出《诗·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后来指既不像稂也不像莠,比喻不成材或者没出息。无所不用其极,谓无处不用尽心力。《记·大学》:“《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多用作贬义,形容做坏事时,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

③中性色彩转化成贬义色彩。例如:染指于鼎,原指在鼎中染染指头,尝尝滋味。《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后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含有强烈的贬义色彩。罄竹难书,语出《吕氏春秋·明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本谓事情极多,书写不完,中性词。后形容罪行多得难以写完,用作贬义。

(2)感情色彩的扬升

①贬义色彩转化成中性色彩。例如:乐不思蜀,语出《三国志·后主传》三三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表示刘禅只图眼前快乐,而不以故国为念,含有贬斥之意。后泛指乐而忘返,成为中性

词。大惑不解,语出《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谓十分糊涂,不懂什么道理,含有贬义色彩。陆游《与赵都大启》:“伏念某下愚无知,大惑不解,罪宜永斥。”后指对某事感到疑惑,不能理解,中性色彩。

②贬义色彩转化成褒义色彩。例如:面如冠玉,语出《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原比喻男子徒有其表,含有贬义色彩。后多形容男子的美貌,感情色彩转化为褒义。《三国演义》三八回:“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何足挂齿,语出《世纪·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意为哪里值得一提,表示轻蔑意味,后表示客气的意思。

③中性色彩转化成褒义色彩。例如:金童玉女,语出唐·徐彦伯《幸白鹿观应制》诗:“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道家指侍奉仙人的童男童女,不带褒贬色彩。后来泛指天真无邪的男女孩童。大含细入,语出汉·扬雄《解嘲》:“顾默而作《太玄》五千文,枝叶扶疏.独说数十余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汉元气,细者入无间。”原指扬雄作《太玄》,内容精博,既包含天地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后用来称赞文章博大精深。

成语感情色彩的贬降和扬升两种类型中,发生贬降的成语占大多数,史式先生在《汉语成语研究》一书中指出其原因:一是褒义成语多,贬义成语少,语言本身为了调剂供求而发生从褒到贬的转化;二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旧事物的看法起了变化,肯定旧事物的褒义成语就逐渐变成贬义成语。这一论述很精辟,很值得借鉴。

2.感情色彩转化后不再是一条成语

这种类型的成语数量很少。桃之天天(逃之天天),语出《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形容桃花茂盛鲜艳。后因为“逃”和“桃”同音,所以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谓逃走得无影无踪。每下愈况(每况愈下),语出《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意谓用脚踏猪来估量其肥瘦,越是踏在猪的脚胫上,越能显示其肥瘦。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道”的真实情况。

这两条成语都是随着成语语形的转变,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前者由褒到贬,后者由中性到贬。同时其理性意义变得毫无关联,成为来源相同的两条成语。另外,还有“难兄难弟”,这一条成语很特殊,可以读为“难(nán)兄难(nán)弟”,语出《世说新语·德行篇》:“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思是元方好得作他弟弟难,季方好得作他哥哥难。后来形容兄弟都非常好。今多反用,讥讽两人同样坏。也可以读为“难(nan)兄难(nàn)弟”,意为彼此曾经共患难的人,或者彼此处于同样的困难境地的人。“难(nàn)兄难(nán)弟”和“难(nàn)兄难(nàn)弟”是来源不同的两条成语,只是字面相同,史式称之为同形成语。应该分析具体情况,在“难(nán)兄难(nan)弟”这一条成语中感情色彩由褒义转化为贬义,而不能笼统地说“难兄难弟”感情色彩发生了转化。

二、成语感情色彩转化的原因

导致成语感情色彩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有语言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由于学术界对于导致成语感情色彩转化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得已经很深入,我们在此不再赘述,只着重论述其语言因素。

(一)语音的原因

词语是语音和语义矛盾的统一体,成语作为词语的一部分,其语音的变化会导致其语义的改变,而依附于语义的感情色彩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1.改变字音

有些成语感情色彩的转化是由于改变了其中语素的读音引起的,例如:丧家之狗(丧家之犬),语出《史记·孔子世家》:“累累若丧家之狗。”“丧”读作“丧(sāng)”,原指有丧事人家的狗,因为主人忙于丧事而得不到喂养,比喻沦落不遇的人,含有同情之意。后“丧”读作丧(sànq),转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感情色彩由中性转化为贬义色彩。箕风毕雨,语出《尚书·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孔传:“箕星好风,毕星好雨,亦民所好。”原比喻人的好恶各不相同。后将爱好的“好”读为好坏的“好”,转用为对统治者颂扬的话,比喻他们如好风好雨,化育万物。感情色彩由中性转为贬义。在此要注意“难兄难弟”,它并不是因为改变“难”的读音而发生的感情色彩转化,它的两种感情色彩只属于“难(nán)兄难(nán)弟”这一条成语,在“难(nán)兄难(nán)弟”和“难(nàn)兄难(nàn)弟”之间不存在感情色彩转化问题。

2.更换同音字

比如:桃之天天和逃之夭夭,就是因为用同音字“逃”代替“桃”,使成语的感情色彩发生对立转化,从褒义色彩转化到贬义色彩。

3.更换近音字

例如:人浮于事,原作“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意谓人的才能超过所得的俸禄。此成语后作“人浮于事”,意指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或人多事少。由于“食”喻指俸禄,“事”指工作,把“食”改换成近音字“事”,语义相对立,于是成语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化成贬义。

(二)词汇的原因

1.更换语素顺序导致成语感情色彩的转化。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每况愈下”就是由于成语中语素顺序的改变而导致成语的感情色彩转化。

2.成语固定成四字格时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而造成成语感情色彩的转化。例如;闭门造车,语出宋·朱熹《中庸或问》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原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关起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现在脱离了语源,人们单独使用“闭门造车”,只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现在它用以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做不上官,处于穷困境地,也要搞好个人修养,含有褒扬意味。后来,“独善其身”脱离语源,单独使用,人们望文生义解释为“只顾自己,不管他人”。风雨如晦,比喻于险恶处境中不改变操守。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只单用“风雨如晦”,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

(三)词义的原因

1.由于词义的比喻而导致成语感情色彩的转化。例如:染指于鼎,原指在鼎中染染指头,尝一尝滋味,后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后来的意义是本义通过比喻的方式获得的,是“比喻”导致它的感情色彩由中性转化为贬义。大吹大擂,

原意为热热闹闹地奏乐,不含褒贬色彩,现比喻大肆宣扬,大肆吹嘘,含有贬义色彩。它的贬义色彩也是由于成语的本义比喻而得到的。小题大做,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惯用语。当时,凡以“四书”文命题的称“小题”,以“五经”文命题的称“大题”,以“五经”文的章法做“四书”文的便成为“小题大做”。后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情加以渲染夸大,当作大事处理,其感情色彩由中性转化为贬义色彩。

2.由于词义的引申而导致成语感情色彩的转化。例如:高谈阔论,原指言谈高妙广博,《三侠五义》二一回:“今日这一畅快,真是非常之乐。换盏传杯,高谈阔论。”含褒义。后把“高”和“阔”引申,高妙广博本来是褒义,引申下去,太高妙太广博了,也就过犹不及变为贬义了,指大发议论或漫无边际的谈论。明目张胆,原意形容公开大胆毫无顾忌地做好事,是一条褒义成语。后来语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形容无所顾忌地干坏事,成语变为贬义成语。

(四)语境的原因

语境是语言演变的土壤,离开语境语言的演变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境对成语感情色彩转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语与语境中其他词语的组合关系及成语所处的句式中。一个词经常和某些词语组合则有可能把这些词的内容“压缩”到该词的意义中。同样,经常在某一句式中使用的词语,往往也“感染”上这一句式所潜含的语义的特征。例如:就事论事,本义是按照事情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谈论。它经常与否定句式连用,如:(1)总结经验不能就事论事,要善于抓住本质,举一反三,把零星认识条理成系统认识……(2)叙述了今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即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而不是就事论事地讲搞活国有企业。(3)对于生产要素市场不能就事论事,简单地视同消费品市场。(4)因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教会年轻人独立思考,摆脱就事论事的窠臼。(5)要求从实际出发,注意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反对就事论事和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评议时必须以法纪、政策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反对无限上纲。(这些用例是从北京大学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的)

4.汉语成语 篇四

(一)扩大局部意义的成语

【急风暴雨】急剧而猛烈的风雨,多用来比喻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或激烈的斗争。【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绠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七窍生烟】形容气愤、焦急或干渴之极,好像耳目口鼻都冒火。【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行云流水】漂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百废俱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投桃报李】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吴牛喘月】比喻疑心遇到不利的情况而害怕。

【对簿公堂】动词,在官府公堂上受审问,后来指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相对成语词典新补充的)。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后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补充的)。

【万马齐喑】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形容人没有名声或事情没有消息。【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或过重。”

(二)替换局部意义的成语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半老徐娘】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第6版新增成语“徐娘半老”: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中年)【登峰造极】登上顶峰,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他的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也说忘其所以。【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无大无小】①不论大的或小的。也说无小无大。②没大没小。

【无孔不入】是空隙就钻进去,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多指做坏事)。” 【云泥之别】相差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形容极大的差别。”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他常喜欢发表一些~的见解/这些贪腐案件的内幕真是~。

(三)删去一个意义的成语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清规戒律】①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②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四)增加一个义项的成语

【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获。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鸡鸣狗盗】借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泛指小偷小摸的行为。”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积重:积习深重)。【狼子野心】①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本性难改。②指险恶的用心;野心:识破敌人的~。

/ 2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请君入瓮】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也借指设计好圈套引人上当。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义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穷极无聊】①困窘到极点,无所依托。②无事可做,非常无聊:一假期待在家里,~。

【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指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现也指用暴力对付暴力。

【云消雾散】①天气由云雾笼罩转为晴朗。②烟消云散。(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也说云消雾散。该成语解释两版本没有变化。)

【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坐地分赃】(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分到赃款、赃物,也指盗贼就地瓜分赃款、赃物。【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事情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天马行空】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变化(字义)

不瘟不火 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他的表演不瘟不火,分寸拿捏得很好 不温不火 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俩人的关系一直都不温不火的

空穴来风 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新增义)缠绵悱恻 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可以形容诗文、音乐等婉转凄凉。晨钟暮鼓 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大大落落 形容态度大方。

分庭抗礼 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回马枪

1、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的战术 冷不防给敌人来了个回马枪

2、比喻转变立场,对自己原属的一方进行揭发、攻击的举动。(类似反戈一击)

盘根错节 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形容事情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

平地一声雷 比喻名声地位突然升高,使人震惊。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惊人的大事。巧言令色 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人仰马翻 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少年老成 原指人虽年轻却很老练,举动谨慎。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先斩后奏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多比喻自行把问题处理了,然后再报告上级或尊长。

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心广体胖 心胸开阔舒畅,体貌泰然安详。

信笔涂鸦 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随意涂鸦。也常用作自谦之词。羞与为伍 比喻把跟某人在一起认为是可耻的事。

如汤沃雪 像用热水浇雪一样,雪会很快融化。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引人入胜 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坐冷板凳

1、比喻长期受冷遇或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工作。

2、比喻长期做寂寞清苦的工作。做学问要甘于坐冷板凳

感同身受 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他人的恩惠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美轮美奂 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5.汉语成语 篇五

第一册

五颜六色:形容色彩繁多。也指各色各样。

秋高气爽:形容秋日晴空明净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两全其美:做一件事情,照顾到两个方面,使两个方面都得到好处,感到满意。各得其所:原指个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不辞辛劳:不推辞劳累辛苦。形容人工作勤奋,不怕吃苦。井井有条:形容整齐不乱,有条有理。

三三两两:三个两个的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腾云驾雾:乘着云雾。1.指在空中飞行。2.形容奔驰迅速。3.形容神志恍惚或头脑眩晕、迷糊。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排列着,形容多而密集。自由自在:形容非常自由,无拘无束。

寸草不生:形容土地贫瘠,什么生物也不长。横七竖八:形容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自相矛盾:比喻言行前后抵触。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一时语塞或紧张。愁眉苦脸: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

有声有色:1.有意义,精彩。2.形容说话、表演等生动形象的样子。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缤纷,非常好看。

第二册

依依不舍: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

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够说出它的奥妙。表示很奇怪,不明白怎么回事。三五成群: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成群结队: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

海阔天空:形容天地辽阔,无边无际。比喻心胸开阔,无拘无束。你追我赶:形容惊呆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心满意足:做了某事或得到什么事物等,自己心情很愉悦高兴,让自己觉得很满意。

能歌善舞:很会唱歌或跳舞。

大材小用: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小心翼翼:指恭敬谨慎。形容十分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

能伸能屈: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能适应各种境遇,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抱负。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津津乐道:对某事兴趣浓厚,乐于谈论。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地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得十分逼真。

长途跋涉:远距离爬山淌水。形容长途旅行的艰辛。花枝招展:指花枝迎风摇摆。形容女子装饰娇艳。

第三册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不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望梅止渴:比喻用想象或虚构的东西来安慰自己。口干舌燥:形容说话太多,非常干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事也已经用完了。

亡羊补牢:意指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及时想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很虚弱的事物。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一本正经:原指一般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不假思索:不加以思考。形容对事物不进行认真思考或不动脑筋。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自高自大:意思是认为自己又高又大。形容自以为了不起。

不可思议:不可用心思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兴犹未尽:1.一般被用来形容一些小型活动的感想,比如旅行、读书、吃饭等,形容该活动给人的感觉很好,结束之后还没有尽兴。2.对某种事物或吃的东西觉得还没过足瘾,还想再来一次。

热泪盈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琳琅满目:意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屏声静气: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

走街串巷:走大街串小巷,指走遍居民聚集地的各个角落。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势或局面。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隐隐约约:忽隐忽现,看起来不清楚不分明的样子。

专心致志: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集中。恋恋不舍:形容很留恋,舍不得离开。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骄傲的样子。

无可奈何:指事已如此,想挽回已无能为力。

提心吊胆:心和胆好像悬着。形容担心害怕,情绪不安。以身作则:自己以行动给大家做出榜样。

第四册

千门万户:形容宫殿屋宇规模深广宏大。也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心血来潮:指心中对某事或某人突然发生感应而有所知晓,也形容心理产生某种年头。明媒正娶:指正式通过媒妁之言、纳聘迎娶而得到妻子。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堂而皇之:形容端正庄严或宏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实际却不然。

贪得无厌:贪婪得到行不厌烦。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津津有味:特别有兴味。也指特别有滋味。一目十行:形容阅读速度很快。

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有礼貌。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事实。一塌糊涂:形容事情很糟很乱,也泛指程度深。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也形容人很直爽。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情不自禁:指感情自然流露而无法控制自己。

叶落归根: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后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铭记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极深,牢记于心,不能忘怀。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或陈设的华丽精致,光彩夺目。

念念有词:旧指有法术的人掐诀念咒;或指和尚念经以及说祈祷的话等。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异彩纷呈:是指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新事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的奇特事物。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做事认真。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前进。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无动于衷:指对感应触动的事物毫不在意,不动心情。坚韧不拔:指意志坚强,有毅力、毫不动摇。问心无愧:扪心自问,没有什么惭愧的。不求甚解: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理会。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情仍然留在脑海中,就像新发生的一样。饱经风霜:形容经历很多艰苦生活的磨练。装模作样:指故意装出某种姿势给人看。朝夕相处:整天都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魂牵梦绕:形容思念心切,无法排遣。

惊心动魄:事情的惊险、壮观或巨大刺激使人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变幻莫测:变化奇特不可预测。浑然一体:融入而成的一个整体。天真烂漫:指纯真自然,无虚伪做作。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等表达的详尽细致,充分彻底。

第五册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浩浩荡荡:元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奇形怪状: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察觉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成千上万:累计成千,达到万数。形容数量极多。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各式各样:指多种不同的式样、种类或方式。独一无二:至此一个,别无其他。雪中送炭: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火上浇油: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荡气回肠:形容乐曲、诗文等婉转缠绵,感人至深。脱口而出: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不可救药:指病得很重,不能抢救治疗。也比喻人和事物已经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翻来覆去:躺在床上来回转动身体,多指睡不着觉。形容多变,反复无常。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发扬光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悠然自得:形容闲适从容。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都没有。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长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肃然起敬: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温故知新: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诲人不倦:教导人时很有耐心而不知疲倦。志同道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获益匪浅:得到很大的收获。

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的行为。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表现能力强,牵动人心。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予理睬。

面面相觑:指互相对着看。形容惊惧、紧张、尴尬或束手无策的样子。足不出户:指不出门。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平淡无奇:形容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良师益友:给人以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肆无忌惮:指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眼花缭乱:因看到繁杂的事物而感到感到迷乱。奄奄一息:指生命垂危。比喻事物近于灭亡。楚楚动人:形容姿容秀丽,使人心动。

川流不息:河水一直流着,不停止。比喻事物联系不断,永不停止。多指来往的行人、车辆、船只很多。得天独厚:独具特别优越的天然条件。多指人的禀赋等素质特别优异或所处环境特别优越。

绰绰有余:形容很宽裕,用不完。默默无闻:形容不出名,不被人知道。

第六册

若无其事:形容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不解之谜:不能弄明白的事物。

心悦诚服: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来,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息息相关:呼吸时进出的气息相互关联着。形容关系或联系非常密切。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大言不惭:说大话而不觉得羞愧。

飞沙走石: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架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深不可测:1.深得无法测量。形容很深。2.比喻道理、含义异常深奥。3.比喻人心机极深,难以猜测。

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高山流水:比喻乐曲很高妙或知音难遇。自讨苦吃:指本来没事,自己偏去惹麻烦。笑容可掬:形容笑容满面。

盛气凌人:指以骄傲的气势欺负人。似曾相识:好像认识或曾经见过,依稀记得。磨磨蹭蹭:指做事情慢而啰嗦。

前仰后合:身体前后摇晃。多形容因困倦酒醉或大笑等引起的难以自持的情态。有名无实: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海市蜃楼:原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像。现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6.汉语歌曲对外汉语教学 篇六

中国歌曲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待的。音乐对人类大脑的影响以及左右大脑对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观点的影响可以解释音乐本身在人类学习中的过程对于作用的积极影响。而中国歌曲,选择适当的中国歌曲也促进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流行,可以说主要的渠道和力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与无意识的影响密切相关。选择合适的中文歌曲进行教学,不仅仅是音乐 在教学和教学中充满了娱乐因素,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然控制词语和句子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歌曲作为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如音乐省对人们学习的积极影响,歌曲在课堂效果中的激发效果,以及特定的中国歌曲如词汇的积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语言和听力的积极影响等等。细致解释中国歌曲在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发挥什么样的效果。n文章的另一方面如何选择中文歌曲使其在教学项目中合理,做了详细的描述,如选择适当的教学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反映了这首歌的具体中国风格,而且还支付注意教授与人群中的汉语不一样,目标明确。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中国方言方言的问题,如某些歌剧中包含东方某些方言,还有更多的粤语方言,以及随后出现的网络歌曲包含的短语惩罚时尚中国歌现象。结合这些特点,然后与中国现有的中国结合 而且学生在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让汉语教学更多生活和音乐,提高学生兴趣,在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同时学习汉语。

中国歌曲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理论基础 n 在中国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中国歌曲的教学确实是接近现实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活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的作用不仅是中国人的魅力的直接和生动的表达。

创新教学理论

nLife在于创新,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变革。教授汉语作为外语的新课题迫切需要这种创新的方法。中国歌曲作为外语教学的作用,是创新教学理论的一个很大的反映。

创新教育是教育人们以创新和创新的精神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1)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这是正确的,但它不全面。正如一个硬币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创新教育还包含另一层含义:教育自己的创新。革新 大量人才的出现与教育制度和自身创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创造能力。n这是因为:(1)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2)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育是继承的,但本质是创造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和动机决定了教育产品不是机械化生产的统一组成部分,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3)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项目。(4)创新教育是教育革命。教育最有可能导致所有行业的僵化和保守。有些人开玩笑说,目前的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2] n(B)接触实际理论

n如何在外语教学和研究方面创新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学学校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是不同的和有偏见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今天的外语热,特别是英语热,可以形容为没有增加,日复一日,外语工作者枯竭,淹没,所以外语教学研究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提高效率,更加迫切。我认为形式正在改变,需求正在改变,但实践的理论与实际教育风格必须始终被提倡,这是我们中国歌曲在中外教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唯一途径。[8] nNow中国歌曲在外语教学中的问题: n1,弱理论研究:(1)缺乏专业研究团队。(2)缺乏对主要宏观问题的系统研究和研究。(3)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脱节。(4)教师理论知觉较弱。

我需要解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我说的指导实践的理论,其实不一定是直接的,不是要求老师直接谈论他人的理论直接到教室应用,而是老师应该有相当的理论意识,应该永远专注于中国歌曲外在中国教学理论的发展应该继续利用相关理论的合理组成。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或在他人理论的合理组成的基础上,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探索自己,学校(班)和教学的实际教学方法。n2,教师素质不高 n3,缺乏教学资源 n4,教学理念背后[9] n(C)专业化理论

n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以及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和科学建设的发展同时进行。教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研究,理论研究的结果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实践。虽然理论研究的范围在教学汉语作为外语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但是理论意识是不同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而是教学理论的总体趋势是深刻和完美的。n nSecond,学习唱中国歌曲对学习中文的积极影响 n 随着广播,电视,mp3,mp4,电脑等的普及,我们的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我们读教科书,听老师的解释。课后学生将主动选择一些方式巩固学习,如看电视,听收音机,听歌,上网等。有些学生没有有意识地接触,有些学生有意识地意识到这是自己学习中文 种种学习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学习中文。n(A)增加了学习汉语的兴趣

nFamous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谈到他的成功时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回答如何教这个问题时,也指出:必须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某个主题感兴趣是使这个主题值得学习。中国有一句话:强推牛头不喝水,就是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经常做得很好。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外语,他是外语必须学会坏。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将全部出去,愉快地做,甚至不知疲倦,不眠的夜晚,也会做得很好,即使他感觉不好

n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试图探索某事或从某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关。兴趣是一种倾向,知道它有相对的稳定性。人的认知指向或倾向于某一事物,只有在更长的持续时间,更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人格的心理特征之一。学习简单 学习本身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可以在学习的同时结合我们的爱好,这可以实现优秀的学习。死亡研究,rote往往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是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会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学习唱歌,继续积累新的词汇,乐于总结建立自己的学习经验,并能够快速高质量地掌握中国知识来满足,并在学习中文,总是快乐,这样才能实现更有效的效果。[6] n(B)增加词汇量

n词汇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情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词汇非常丰富。

在一个方面,他有更多的话,他的词汇越丰富,越是表达。这样,每个人都有一定数量的词汇。许多外国学生在与中国人交流中,有时觉得他们不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词汇不够丰富,在自己有限的词汇积累中,找不到正确的词来表达意思。如此时所有的眼睛都集中在指挥台上(这里,眼睛的错误使用,眼睛不能集中,只有眼睛可以集中)由于词汇有限,导致主体受到不当,形成语言疾病。[7] n(C)培养语言的感觉

nMr。叶崇涛说:语言语言的训练,我知道最重要的是训练语言。卢书祥先生还说,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语言能力各个方面。所谓的语言,也就是语言意识,即语言的感觉,理解,掌握的能力。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汉语时,尤其要培养良好的语言意识和掌握的整体能力。

n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他们的词汇的深刻意义,他们的听说和语音的优先级,节奏的语调几乎没有,所以当听到节目的内容不能有一个好的感觉,经验等。因为语言的感觉是基于听说和说话的,但是语言比听说和说话活动高,因此语言的感觉是外在表现的感觉和体验的语言。

n学习唱中国歌曲训练 学生的语气很难。学习唱歌,包括方方面面,一方面是学习,同时学习模仿的同时,体验对歌手的感受的诠释,另一方面唱歌,同时唱歌,对歌手的感受有更深的体验,并通过自己再次推断出来。[4] n(D)理解负载的文化内容

n中国学生理解中的问题和障碍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而且也因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差异。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理解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中国歌曲因其不同的类型,其文化内容的负载不尽相同。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歌曲仍然没有一个更系统的分类,所以在这古老的诗歌和民歌作为例子。许多古代的中国诗歌可以在节奏上唱,古诗歌更是古代文化,所以我们在中国学习这些学生,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如苏水水歌这个词还是很受欢迎的,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唱-nHow是月亮吗?葡萄酒问蓝天。我不知道天堂宫阙,今年是什么。一世 想要回风。害怕琼鲁玉宇,高高的人群,从舞蹈到清晰的电影,什么似乎在世界上。

nTurn诸葛,低Qi家,根据不眠,不应该有恨,为什么要长到另一轮?人们有欢乐和悲伤,有晴朗的轮回,整个古老困难。Nung,月亮和新月。

n这首歌是很多人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表达的是心情,在这个词中,人们用这个词的形象描绘出来,勾画出一个皓月空,美千里,孤独的光源状态的气氛,自己情绪的独立性和过去的神话和传说中融合了一个月在阴阳中缺乏渗透的强烈的哲学意义,它可以说自然和社会的高度适合的作品的歌词。虽然这个字通过了月,但无处不在付人。在电影写月亮描写孤独,下一部电影与月亮回到另一个,这是特别的,非常浪漫,学习歌曲不仅学习歌词本身,更重要的是,其意义,口味。n 第三,中国歌曲作为一种外语教学中的中文作用 n 随着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发展,教学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结合青年团体,对音乐,流行文化,民俗文化的兴趣,尝试使用教学歌曲学习汉语也是一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1,10] n(A)存在歌曲的选择

n对于中国歌曲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唱歌来发展,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主动以百度下的中国歌曲,先了解中国的意思,然后跟着唱歌,许多新话都从中学到唱歌。这首歌最初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学生同时学习唱歌,不仅学习简单的词汇,语调,压力,情感,包括在句子中,句子的压力,如连续语法逻辑处理,还要加入人的思想和感觉,如Faye Wong的老歌另请参见烟:另见烟上升,暮光包围地球,想要爆炸的烟雾,你去哪里,日落诗意,黄昏绘画,诗意,虽然美丽,我的心只有你。除了朗朗朗诵,音调节奏,还要加入自己的感觉。学生在模仿的同时享受表演,使学生加入行动,表达,情感等,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n学生也在听歌曲的同时听大量的话,所以为了让学生 更多接触新的词汇,我们不能长期使用固定的歌曲来教学,并不断地去寻找各种不同词汇的歌曲来教学生。在古典,民族,摇滚,流行等方面同时发展的歌曲。

n(B)影响教学汉语作为外语的发展的因素 n1,了解外语文化教学的缺陷。

n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国家资源,国际文化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关键点是语言竞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仅在经济竞争中,而且在文化影响力上加强。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是提高中华文化实力的重要举措。同时,教中文作为外语特别重要。n2,教师建设背后,合格教师机构不合格,分配区不够宽。

目前,随着中国发烧与中国老师短缺形成鲜明对比,国际汉语教师协会北京代表处每年发布美国,增加中国学生人数增加187%,全球4000多所大学打开中文课。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外语教师的差距已达到500万!首先现在在新的 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对外国教师的需求正在增加。但是,拥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的中国教师人数很少,特别是获得国际汉语教师资格的高素质和专业的国际汉语教师。n3,用于教学外语文化和推广教材缺陷。

n首先,我们想谈谈中文词和语言教学。其次,由于中文的特点,它与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其他语言非常不同。同时,由于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经济模式,我们应该采用中国国际推广材料,不仅用于欧美,还用于亚洲和非洲等国家。n nFourth,促进中国歌曲在汉语教学中作为对策的发展功能 n n(1)中国歌曲介绍汉语作为外语的听力理解的教学策略 n1,选择适当的中文歌曲作为听力材料

不像一般的声音材料,这首歌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刺激进入听力教室。因此,如何从大量的中国歌曲中选择适当的听力材料,它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一 一般来说,选择适当的中文歌曲作为听力材料,你应该把握时间:

首先,歌曲很好,歌词很好理解。音乐旋律美观,普通话唱歌和歌手清晰明确的规范,被选为最基本的条件。(如粤语歌曲,民歌,原创歌曲等)和民间歌曲与说唱艺术(如ant,民歌,小调等)和一些歌颂古典诗歌(如组成唐诗后)为初学者中国学生,但会增加听力理解的难度。另外,一些中国歌曲对追求韵律和所谓的新奇,经常不符合规则的规则与规则,无论这些曲调多么美丽,提议的教师不选择非凡的存在与歌曲。例如,一首歌叫着寻找歌曲多少希望/安装多少忧郁/喜欢一年的邮票/携带旧的爱心不断寻找新的爱情? 6? 8? 6? 8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安装有希望和忧郁显然是不合理的,担心和新的爱情不回来。在另一首歌中,有这么几个字:我过去就像一个小 有时不是双重否定,而是并列负面,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办法这样做。没有时间或每一刻;但从语义分析,这首歌的目的是告诉主角在任何时候犹豫无奈的需要安慰和帮助,由于语法错误,导致每一次每一时刻的无奈已经变得总是帮助每一刻。有这样的中国歌曲的问题,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听力教学,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选定的歌曲可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音乐起源早,约三千年前就开始出现一个完整的音乐理论和乐器,所以中国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加上不同地区和民族风俗,制作中国歌曲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变化呈现出独特的地理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可以反映一些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时代的特点,反映出歌曲的不同歌唱风格,使学生可以从语言中学习,同时从不同的语境中理解水平国家的习俗。

nAgain,所选歌曲最能反映口语特征。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只是理解和沟通,听和说话完全对应于这两个方面。一般来说,说话更好的人一般听起来更好,因为口头表达是在交换环境中进行的,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必须首先理解他人的习惯和方法的表达,这是听力的类别。因此,老师可以选择那些模仿聊天的方式或方式,甚至类似于半谈的民歌等,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会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技能相互提高。[5] n2,选择适当的做法

nHearing是一个涉及从上到下的复杂过程,也就是说,使用背景知识来了解整体意义,从下到上,即听到的声音,建立两个过程的相应词和句子。应该在听力练习时考虑。n首先,教师应根据演奏内容的歌曲执行必要的背景来激活学生在现有知识的记忆;同时解释新词和成语中涉及的歌词,如歌词出现在基本 句子,相关词,量词和短语。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标题,提醒学生注意在重复的句子信息中捕捉旋律。让学生可以纠正这首歌的活动。

nSecond,指导学生识别信息的重要细节。根据需要,教师可以将歌曲剪成句子,短语和单词,提醒学生注意关键字或相关细节,了解学生监听和调整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歌曲后填空。这些问题可以是歌词练习,韵律练习和修辞和语法类型练习。学生不能理解部分歌词,可以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组合,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识别歌曲信息的细节。

n如果你有机会,你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唱中国歌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遵循记录

然后按照音乐的节奏,找到机会鼓励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提示他们从浅层进入 n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学习中国热情的积极性。[5] n(B)在职教师提高自己的中文教学水平

汉语作为外语教师发展的现状 n根据国家 汉办统计,目前中国国内语言教学作为第二语言兼职教师共有6000多人,而获得外国教师证书的不是来自教职员工1 / 4.20世纪80年代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教学中文作为外语时期,吕碧松先生从建设学科的角度加强教师建设,他认为一方面培养专业硕士和博士,作为教师中国作为外语储蓄,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必须接受90年代的培养,卢宝星先生也强调了加强教师建设的重要性。

然而,汉语作为外语教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汉语作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等,以及对专业发展的研究的国际汉语教师几乎是教师成功或失败的教学的关键,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没有入读中文教师的中文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很重要的。然而,高等院校对已经参加他们的职业发展研究的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是有必要的 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质量的迅速发展。n2,汉语作为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式

n为了使汉语作为外语的快速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师不能被忽视,如何开展他们的职业规划,也成为中国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汉语教师作为外语的发展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即教师能力结构的发展,主要是指教师的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n(1),中国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n教师的教练能力是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方法,有效地将知识,质量和能力传递给学生。它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驾驶教室的能力和观看老师的能力。n(2),中国教师应该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n更多的知识要求教师继续学习和自我反思,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师应该养成自我反省的生活习惯,不断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继续挑战自我,发展自己。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师应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发现每个班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调整教材和教学大纲,以满足教学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判断,评价和解释,不断分析评价教学质量,调整教学方法,掌握各种教学技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也通过不断分析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同行教师分享探索,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自我发展。

n此外,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还应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研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科学研究课题,解决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主题选择,收集信息,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总结等方面,外国教师需要从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中学习,参与跨学科语言教学活动,努力实现跨学科,跨学科的汉语教学。n(3)汉语作为外语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 职业培训

目前,国内外中文教学界正在不断探索汉语教师作为外语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一些学校或机构采取生产方式,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师和学生侧重于外语教学理论和知识的教学。讲座,教学示范,小型研讨会,中国教师培训;也主张引入美国学者w.allen微观教学法,使用五步训练模式,即技能学习,技能,技能评估,技能练习,技能提升。总而言之,作为外语的汉语教师应积极参与在职培训,结合自身的学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努力做好自己的能力和能力跟进外语的发展教师。nV。结论

7.汉语成语 篇七

丰富的汉语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形象生动,蕴含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作为汉民族约定俗成的语言行为的缩影,成语携带着汉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且汉语成语四字的语法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如主谓式:杞人忧天、胸有成竹;联合主谓式: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养精蓄锐、防微杜渐;联合名词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等。

从上看出,汉语中的四字格隐喻成语常用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如借用“心”和“肉”这两个源域来隐喻惊恐不安、预感有灾祸临身的恐惧心情这一目标域:“心惊肉跳”。而与“心惊肉跳”相应的英语成语是“to make fresh creep”,而不是“to make fresh creep and heart beat”。而这种汉语隐喻成语又以联合主谓式、联合动宾式、联合名词式的四字格成语居多。

汉英两种语言里隐喻成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无疑彰显了汉英民族的不同思维认知方式。对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同与异,本文将仅以汉语中的联合式四字格的隐喻成语为基点,从汉英民族的认知结构中,以Lakoff (1987)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探究汉英隐喻成语中内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同与异。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认为,人对世界某一范畴的感知和概念化,可以在相应的ICM中反映出来。ICM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它不是科学模型,而是文化观念且多半呈格式塔性状的意念集合体,并且和与其相对应的世界对应实体的吻合有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还因人和因文化而异。而ICM模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其建构原则有四条:命题结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这里探讨的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主要是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所谓意象—图式模型,就是指人类对客观现实的知识是以形状等空间概念储存于大脑的,表现为图式性意象。而隐喻模型,是指一个意象—图式模型一旦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由此形成的认知概念便是隐喻模型。人们对同等的事物的认识尽管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异同。且ICM的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folk theory),成为当代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的主要内容,且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带有生物、文化等人的相对因素,对世界的感知是一种能动过程。以体验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概念化导致的范畴化、图式化和语法化,取的是“世界→概念化→范畴化/图式化→语言形状”的历时语言学思维模式。由于其中关键部分概念化的结局是ICM,语言形式也带有ICM的踪影,因此在分析或研究带有这种踪影的语言时,就必须启动相应的ICM方式。在此主要以Lakoff所提出的ICM中的“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为视点,考查汉英隐喻成语生成同与异的认知缘由。

三、汉英隐喻成语的共同性

思维方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表征,是语言隐喻。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环境、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体和群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各自的隐喻成语,既有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也有各自的传统性,又有与其他民族互相渗透的通约性、共同性。不论产生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成语也就自然具有共性和同质性,表现出相类似的ICM。“既然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些相似性”(王广成、王秀卿,2000:49)。

“眼(目)”除了是动物的视觉器官外,也是人们行为、性格的体现,是“心灵的窗口”。汉英隐喻成语也因此经常借用“眼(目)”来表达人们的行为特征、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汉语中有“眼疾手快”和“眼高手低”,用“眼”和“手”两个源域形容人们在处理问题中的方式。“眼明心亮”用“眼”和“手”两个源域来形容看待问题的态度。“掩人耳目”用“耳”和“目”两个源域来形容行为特征。类似的还有“眼大肚小”、“眼馋肚饱”等。英语中也有“cast one’s eyes over sb./sth.”来表示密切的关注,“make sheep’s eyes at sb.”来形容对他人的爱慕,“have an eye on sth.”来表示人对事物的鉴赏力。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民族对出现于客观世界中的诸多现象以及对人性的认识往往具有类似的认知方式。语言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尽管汉英民族远隔千山万水,可彼此的语言隐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往往会借用同样的源域来隐喻同一目标域。

四、汉英隐喻成语的不同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比语言学之间的共同点的研究,正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许余龙,2002:6)。尽管汉英隐喻成语有许多相同点,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在了解汉英隐喻成语具有共同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审视这两种语言隐喻成语的不同、其内在的隐喻机制及其表达形式存在差异的成因。“文化现象因民族而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王文斌,2000:37)。成语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的结晶,无一避免地落上了文化差异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出汉语隐喻成语往往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却往往仅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如: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隐喻成语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它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是与语言赖于生存的文化认知模式密切相关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文化,而文化固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在这一部分所描述的关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差异就是一个佐证。语言表达形式的根本性差异,肇始于文化思维的差异。“思维是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曾剑平,2002:47)。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一直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换言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会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

“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申小龙,1999:46)。这种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其特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习惯借用意象组合使语言的表达内容形象生动。“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连淑能,2002:44)。而英语国家民族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所谓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就是指以抽象概念为媒介进行逻辑思维,其特点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条理化思维,具体表现为借助概念、判断、演绎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再者,汉民族偏爱平衡性和和谐性的思维,善于“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受到道家文化阴阳五行的深刻影响,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强调“合二为一”,不是“一分为二”,二者反映的虽然是同样的客体,但其运动趋向是相反的。这种物偶式思维极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对仗、对偶等。而英民族的思维方法却擅长于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方面(dichotomy)的倾向,所关注的是实体,所论断的是事物的属性,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排除主观因素,物是物,物我二分”(连淑能,2002:43)。

汉英民族的这些思维差异,体现在隐喻成语上,就是汉语隐喻成语在形式上常为四字格,对称偶化昭然,显示出“物生有两”、“二气感应”的特征,设双象而喻同理,表现出重直观和主观体验。而英语的隐喻成语在形式上不拘长短,往往以单象喻一理,表现出重客观思维,注重对客体属性或特征的判断。由此可见,ICM不仅体现于系统性的隐喻图式,而且还体现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汉语里,隐喻成语的ICM往往就是双源域建构,而在英语里,其隐喻成语的ICM则往往表现为单源域建构。

五、结语

(1)汉英隐喻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除有助于加深对这类成语所存在的同异的成因及其内在的认知机制的认识之外,对外语教学及其汉英互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习者和翻译者认识到汉语的隐喻成语常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则常用单源域,如汉语“兴风作浪”若用英语表达,就是“to make waves”。

(2)本文仅探讨了汉英隐喻成语的大致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绝对。英语也有双源域的隐喻成语,如“on pins and needles”(如坐针毡)等。同时,汉语中的隐喻成语也有单源域的,如“易如反掌”等,但汉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在数量上要大大多于英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这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认知模式。可这种差异到底存在多大的比例,目前尚无人进行过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结构对称汉语成语认知特点的进一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3) .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9.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王广成, 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 2000, (1) .

[8]王文斌, 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 2003, (3) .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论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 篇八

例1 *他在天安门广场上探头探脑。③外国汉语学习者偏误语料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成语课作业。(韩国 女)

汉语母语者可以通过“探头”激活“狭窄义”,因此,“动作发生环境较狭窄”这一语用条件在词典释义中没有明确说明。然而外国汉语学习者没有相关的认知基础,不能激活成语的“狭窄义”,才会说出类似例1 的句子。又如“三令五申”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告诫”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1117 页。。根据字面义及词典释义,汉语学习者说出这样的句子:

例2 *老师三令五申不能迟到。(美国男)

汉语母语者能通过“令”和“申”激活“行政权力”的语义。“动作发出者是中央、政府机关等具有行政权力的单位”这一语用条件对于汉语母语者是默认存在的,而外国汉语学习者不具备这样的认知基础,因此产生了语用失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成语教学如果仅依靠字面义或词典释义进行语义解释很难保证汉语学习者正确地使用成语。成语教学还应该注意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

本文在语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求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类型,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及成语词典编纂提出具体的建议。

2.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类型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将语句和恰当地使用该语句的语境结合起来的能力”⑤Levinson,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24.。这一定义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中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恰当性或合适性”⑥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 页。。语言使用是否恰当取决于是否遵循语用条件。本文所说的成语语用条件包括两类,一类指成语适用于什么样的对象,即成语的搭配项;另一类指成语适用于什么样的上下文,即成语的使用语境。

2.1 成语搭配项对语用的限制

上文提到有汉语学习者把“三令五申”用于形容“老师反复强调不能迟到”,就是用错了成语的搭配项。有些成语的搭配项是固定的,这些固定搭配项的特点、内容、感情色彩,甚至多个搭配项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对使用成语起限制作用。

2.1.1 搭配项性质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性质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具体来说就是搭配项到底是什么,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以“根深蒂固”为例进行说明。“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443 页。根据字面义和词典释义不能解释“根深蒂固”特指什么事物的基础稳固。因此,有汉语学习者说出这样的句子:

例3 *巨大的松柏根深蒂固。(日本男)

CCL 语料库中含“根深蒂固”的语料共707条,有效语料684 条,其中搭配项是“思想”、“观念”、“习惯”、“影响”、“心态”等抽象性事物的语料682 条,占总数的99.7%。如:

例4 传统观念把企业人多视作企业地位高的象征,“人多好办事”的思想[根深蒂固]。(1994年报刊精选)②本文所有汉语母语者语料均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例4 中“人多好办事”的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稳固,不容易动摇。搭配项“思想”,是抽象性名词。

例5 当代的农民,正在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落后习惯,追求丰富多彩、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人民日报\1993年人民日报\3月份.)

例5 中“根深蒂固”修饰“落后习惯”。“习惯”是抽象性名词。

因此,“根深蒂固”搭配项性质多为抽象性,这决定了成语使用于什么对象,像例3 用“根深蒂固”形容具体的“松柏”是不合适的。

此类成语还有“三令五申”、“大公无私”等。CCL 语料库中含“三令五申”的语料共324 条,有效语料319 条,其中搭配项是“具有发布法令权力的行政单位或权力机关”的有313 条,占总数的98.1%,如国务院、中央、盐政部门等;CCL 语料库中含“大公无私”的语料共236 条,有效语料231 条,其中搭配项是“有能力为自己谋私利却不为之的人”的有204 条,占总数的88.3%,如支书、领导等。

2.1.2 搭配项感情色彩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成语搭配项的感情色彩也制约着成语的使用,仍以“根深蒂固”为例,CCL 语料库中含“根深蒂固”的有效语料684 条。其中95.7%的语料显示“根深蒂固”的搭配项为贬义。如:

例6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造成对男孩偏好的深层次原因。(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6 中“根深蒂固”的搭配项是“封建思想”,这样的思想是“重男轻女”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例7 在广大的农村,“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7 中“根深蒂固”的搭配项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规陋习”,“陈规陋习”指陈旧的规定,不好的习惯,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此类成语还有“家喻户晓”、“名副其实”等。“家喻户晓”CCL 语料库中含“家喻户晓”的所有语料共1039 条,删除重复、不完整的语料,获得有效语料998 条,搭配项为褒义或中性的语料有991 条,占总数的99.3%,如:

例8 君子兰在东北长春几乎 [家喻户晓],并被推为长春市的市花。(《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8 中家家户户知道的是“君子兰”,“君子兰”是中性的事物。

例9 看门人在告诉每一位来这里的人: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人物。(1994年人民日报\第3 季度)

例9 中家家户户都知道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名垂青史”的人物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人物,具有明显的褒义性。

CCL 语料库中含“名副其实”的语料共1222条,有效语料1107 条,其中“名副其实”搭配项为中性或褒义的有1083 条,占总数的97.9%,如:

例10 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邓小平文选》2)

例10 中“名副其实”的搭配项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职业的最高褒奖,具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例11 我兴奋地说:“我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我很快就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演员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11 中“名副其实”的搭配项是“演员”,是中性词。

2.1.3 多个搭配项间的关系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有的成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搭配项,搭配项之间的关系有时也会对成语的使用起制约作用。以“格格不入”为例进行说明。“格格不入”指双方有抵触,不投合。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439 页。根据字面义与词典释义不能得知不投合的双方是怎样的关系,因此,有汉语学习者输出这样的句子:

例12 *师生关系总是这样格格不入吗?(日本 男)

CCL 语料库中含“格格不入”的语料共539条,有效语料521 条。其中搭配项的关系是后来者与已有环境之间或个体与团体之间的语料约489 条,占总数的93.9%,如:

例13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他就像战争年代的影子,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让人感到生疏,他自己也别扭。(1994年报刊精选)

例13 中“他”与“周围的人”不相投合,是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例14 典型的迷信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泛起的沉渣,与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格格不入],应该予以制止。(1994年人民日报第1季度)

例14 中不相容的是“科技时代”和“迷信活动”。“科技时代”是主流,迷信活动是重新兴起的“沉渣”,二者是已有环境与后起者的关系。

2.2 成语适用语境对语用的限制

有些成语常出现在一定的语境里,有的可以从字面意义中看出来,有的跟字面义关系不大。下面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2.2.1 可直接从成语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

奋不顾身:“奋不顾身”指奋勇直前,不顾生命。②同上,第385 页。常出现在“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的语境中。这是由字面义“身”决定的,“身”表示“自身”,不顾自身隐含着为他人或集体的语义。CCL 语料库中含“奋不顾身”的语料共429 条,有效语料415 条。通过上下文可推断出该语境的语料约402 条,占96.9%;如:

例15 3 岁的小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火车向小孩飞驰过来,爱迪生[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小孩的爸爸为了感谢爱迪生,教给他发电报的技术。(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15 中爱迪生不顾自己的生命是为了救下一个在铁轨上玩的孩子。

例16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为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去。(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6 中“他们”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无私奉献,将生命安危抛之脑后,为的是“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改邪归正:根据词典释义,“不再做坏事,走上正路”③同上,第416 页。,“改邪归正”第一步是不再做坏事,然后走上正路。“邪”表示“不正”,常出现在“改正坏事程度非常高”的语境里,有时甚至用来形容犯罪行为。比如:

例17 他在《古惑仔之奋斗江湖》中扮演一个黑社会老大[改邪归正]后做了牧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7 中“黑社会老大”不再做“黑社会老大”了,做了“牧师”。黑社会是对社会有危害的团体,做黑社会老大自然可以说是走邪路;而牧师是一种神职人员,代表的是正面形象,因此一个人从黑社会老大变成了牧师,说他改邪归正是合适的。

例18 台湾同胞一定会为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奉劝台湾当权者立即[改邪归正],停止一切“台独”分裂活动。(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8 中我们希望台湾当权者停止的做的事情是“台独”分裂活动。“台独”分裂活动是破坏祖国统一的事情,性质非常严重。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解释“改邪归正”的语用条件,汉语学习者就会输出这样的句子:

例19 *他以前总是玩电脑游戏不学习,现在改邪归正了。(越南 男)

玩电脑不学习是不好的行为,但是远远达不到“邪”的地步,因此“改邪归正”不适用于此处的语境。

此类可从字面义推测出成语适用语境的成语还有“不辞而别”,“后顾之忧”,“层出不穷”,”三令五申”等。详见表1。

表1 可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成语示例

2.2.2 不能从成语字面义直接看出语用条件的

有些成语的语用条件不能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这就需要通过观察语料总结得出,以“顾全大局”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成语本身语义及词典释义,“顾全”是使不受损害,“大局”指各个方面。但是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顾全大局”往往暗含着“个人或局部有所牺牲”的语用条件。CCL 语料库中含“顾全大局”的语料共894 条,有效语料881 条。该语用条件出现的语料约850 条,占96.48%。如:

例20 全局利益同局部利益发生某些矛盾时,宁肯局部暂时吃亏,也要[顾全大局],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993年人民日报\8月份)

例20 中当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冲突时,为顾全大局,局部利益会暂时“吃亏”,即局部利益有所牺牲。

例21 三峡工程淹没区和安置区应当[顾全大局],服从国家统筹安排。(1993年人民日报\8月份)

例21 中三峡大坝的建设是“大局”,三峡移民为了顾全这个大局,服从国家安排,做出了搬迁的牺牲。

“个人或局部有所牺牲,以此保全大局”的语用条件从成语字面义不能直接看出,是语言使用者约定俗成的,此类成语还有“一如既往”、“萍水相逢”、“东奔西走”、“一技之长”等。详见表2。

表2 不可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成语示例

3.建议

成语语用条件决定了成语的搭配项和适合出现的语境,对于汉语学习者正确使用成语非常重要,应该引起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重视。下面就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成语词典编纂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3.1 针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我们建议构建一个成语教学模型。包括来源、语义讲解、语用提示和例句。“来源”部分视情况而定;语义讲解环节要注重强调缺省语义;语用提示环节要提供缺省语义所强调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成语说出正确的句子。以“奋不顾身”为例:

表3“奋不顾身”教学示例

3.2 有学者认为导致留学生成语偏误的一大原因就是外国人使用针对中国人的成语词典。(王若江,2001)目前的成语学习词典多侧重语义和语法解释,我们建议应加入语用条件解释。以“改邪归正”为例: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游戏课教案《量树》下一篇:路上的修炼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