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务实创新

2024-09-12

抢抓机遇务实创新(精选13篇)

1.抢抓机遇务实创新 篇一

抢抓机遇谋发展求真务实抓改革

新洲区环卫中心

今年以来,我区市容环卫工作在市局精心指导,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理顺体制,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量化管理,加强督导,提升水平”的改革思路,坚持“工作零开始,垃圾零暴露,管理零死角,市民零投诉”的工作标准,抢抓机遇,务实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今年8月3日,我区市容环卫工作经市双创专班推荐,被武汉人民广播电台(8月3日11:30)报道。现将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宣传,以典型的事例教育人

2000年以前,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一进环卫所,不苕就有点裹。为扭转世俗的偏见,增强广大职工自立、自强和爱岗敬业的信心,我们特别注重三个层面的宣传。一是宣传条件的改善。近八年来,区政府所在地的邾城街作业机械全面更新,现拥有各种机车20台套,新增垃圾转运台9座。目前,占地10.3亩,日处理垃圾200吨的垃圾转运站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工作条件的改善,既让职工体验了设备增加减轻劳动强度的好处,更让职工明白了“不做事,领导就不重视”的道理。二是宣传社会的关爱,双创工作特别是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力促进了部门支持与市民参与意识。节日到了,财政、纪委等部门给环卫工发钱发物;天气热了,药监、卫生等部门给环卫工送药送水;地面脏了,热心的市民主动给环卫工打扫卫生……社会的关爱,感人的事迹,我们都及时给予了宣传报道。三是宣传职工的荣耀。邾城街解放路清扫组组长汪杏兰,可谓苦尽甜来,倍受世人尊重。她32岁

那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对不谙世事的儿子。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勤劳的双手,将儿女都培养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女儿系四川公务员,儿子被国家公费派驻新加坡读研),自己也多次被市区二级评为城市美容师。树立典型,宣传自己,极大地鼓舞了环卫工人自爱、自尊、自强、自信的信念。目前,原停薪留职的20余名职工,纷纷要求提前上岗,显示了环卫岗位强大的吸引力。

二、锐意改革,以创新的办法激励人

今年年初,我们响应区委、区政府关于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改革的号召,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要求,以“管理改体制,服务改机制,人员变观念,市容变面貌”为重点,坚持环卫事业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法制化改革方向,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市场运作、自我约束”的环卫运行机制。一是理顺了环卫管理体制。恢复了“新洲区市容环境卫生中心”,实行了“政事(企)分开,管干分离;分级管理,以街(镇)为主” 的管理模式。二是开放了环卫作业市场。首先是环卫清扫实行了领衔承包。我们按照国家劳动定额标准,结合新洲的实际,将清扫费用发包到41个领衔人,对新增的龙腾大道,以9万元的标底向社会公开招标。同时按照“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钱”的办法,加强督导检查。其二是垃圾清运实行了成本管理。根据垃圾清运总量,结合车辆性能、燃油价格、运输距离等因素,核定清运人员和费用。同时,允许清运承包者在保质保量完成清运工作的前提下,开辟清运市场,实现自我创收,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设备的目的。目前,清运公司已承接辛冲东城湾垃圾清运,年创收5万元。其三是环卫收费实行绩效挂钩。收费人员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带资签约。今年,邾城居民收费已签约

160万元。同比增长40万元。同时规定,对收费人员将视其工作业绩,奖励依规收足的,淘汰未完成任务、业绩最差的组别。三是改革了环卫用工制度,实行了“规范管理,优胜劣汰,按量付酬,工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尽管今年创建压力大,但改革后的环卫中心及各公司没招聘一名环卫工人,确因城区清扫面积扩大或退休人数较多而需补充职工的,全部由领衔承包人自行处理,从根本上减轻了政府用工压力。

三、关心职工,以好转的待遇感化人

“系职工冷暖,不贪图安逸”是我们工作宗旨之一。今年来,我们在狠抓环卫质量的同时,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今年以来,我们根据省市有关精神,按照区领导的指示,先后为环卫工人办理四件实事。一是提高了工资标准。2005年,邾城环卫工人平均工资不到300元,通过几年的努力,今年环卫工人工资人平达到700元,其中,清扫保洁岗位工资超过750元(含清扫岗位补贴及晚间延时保洁加班工资)。二是全部办理了养老统筹。遵照2007年底区政府常务会议精神,截至目前,邾城332名在岗工人(不分正式工或临时工)全员进入了养统统筹行业。三是在岗职工全部办理了意外伤害险。四是高规格设置了环卫工人作业休息室。今年7月,区政府投资10万元,为邾城地区环卫工人设置了22个作业休息室。每个休息室配置了空调、电扇、饮水机及座椅板凳。该实事先后被《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长江商报》宣传报道。

四、完善制度,以严格的措施约束人

我们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为环卫工人办理实事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制度的完善,措施的约束。一是界定了各公司的经费。

按照区委、区政府改革精神,我们年初就与清扫、清运及收费中心签定了资金计划,并在实践中贯穿始终。二是规范了用工管理。首先是要求各公司严格按照人事、劳动等部门要求,出台了《环卫系统人事管理制度》,依规锁定了在岗在编人员,坚决杜绝私招乱雇季节工的行为。其二建立了一套收入分配向一线岗位、一流业绩、一人多能倾斜的分配制度,彻底打破了“按人付酬”的陈规陋习。如清扫岗位每人每月比其它岗位多30元岗位补贴资金。其三出台完善了《新洲区市容环卫质量考评办法》及《新洲区市容环卫质量检查评分细则》。今年上半年,我们依据上述制度与措施,共停岗职工6人,辞退职工2人,从绩效工资中扣减资金0.8万元。

总之,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市民是我们永远的上帝。尽管我们在前段做了一些工作,但对照改革方案的要求,仍有三个方面没到位。一是重邾城市容环卫工作,忽视了对全区各街镇场环卫工作的检查督导;二是少数清扫承包人缺乏管理能力,存在选人用人不当的问题;三是主次干道与背街后巷界限不甚明晰,卫生死角依然时有发生。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我们在下段的工作中,一定坚守“谋发展大计,不碌碌无为;走改革之路,不虎头蛇尾;系职工冷暖,不贪图安逸;求市民满意,不追名逐利”的工作宗旨,通过体制调整,机制创新,达到思想大解放,面貌大变样。

2.抢抓机遇务实创新 篇二

把握战略机遇, 夯实海洋事业发展基础。在积极服务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同时, 认真谋划海洋综合管理工作, 确保海洋事业与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及时将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完善防灾减灾等沿海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构建海洋科教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体系、创新海洋综合开发管理体系等相关工作, 作为基本建设任务加以分解落实。积极推动部省战略合作, 深化落实合作成果, 促成《国家海洋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顺利签订, 配合做好海洋生态文明 (温州) 论坛、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等大型活动的筹备工作。加强海洋文化宣传, 组织开展6.8海洋宣传日、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 支持举办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 (象山) 开渔节等大型节庆, 命名了一批省级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海洋事务的工作氛围。

加强顶层设计, 不断健全法规规划体系。积极推进《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浙江省无居民海岛管理办法》等的立法进程。目前, 《浙江省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江省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浙江省科技兴海规划 (2011-2015) 》均已正式发布;《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 》已完成修编并通过国家海洋局技术审查;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牵头的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防御、海域使用、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等4个涉海规划均纳入“十二五”省政府规划体系, 大部分已完成编制。

积极探索创新, 完善海域海岛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围填海计划指标管理, 优化用海排序, 提高对重点项目的要素保障能力;全年确权海域面积9281.37公顷, 注销面积1496.28公顷, 分别比2010年增长114.86%和186.73%, 项目主要涉及港口、船舶工业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用海。创新海域使用管理机制, 出台了《浙江省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海域使用权管理办法》, 首批5宗海域“招拍挂”出让面积97.5649公顷, 出让价比征收标准高出20%;启动海域使用权直接作为建设管理依据的“直通车”试点工作, 温州乐清率先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 全年办理抵押登记65宗、金额25.22亿元。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 开展无居民海岛使用调查和海岛地名普查、标志设置工作, 推出了浙江省第一批31个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 发放了全国第一本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 (象山县旦门山岛) , 率先在全国举办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公开拍卖 (象山县大羊屿) 。908专项调查工作全面进入收官阶段, 大部分成果已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

监管修复并举, 着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 组织实施全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与趋势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等19项监测任务424个航次, 编制各类海洋环境公报、通报等33期。积极开展“填海工程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重要海洋工程跟踪监测、码头疏浚物海洋倾倒”三大管理, 全年共核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8项、审核海岸工程3项;完成10个填海工程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办理海洋倾倒许可证83个, 批准倾倒疏浚物422.64万立方米。组织编制《浙江省蓝色屏障行动方案》, 细化落实清洁水源行动相关工作内容。启动南麂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 实施杭州湾海域和南北两岸造林绿化、垃圾清理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加强海洋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增殖放流区建设, 全省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4946.66万元, 放流各类水产苗种8.5亿尾 (只) 。

争取政策支持, 推进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做好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 全年向有关部门发布台风大浪、风暴潮警报67份, 冷空气大浪警报45份;向全省2万多艘渔船发布大浪警报99份, 向社会公众发布灾害预警报信息229期。针对3.11日本地震海啸影响,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并向省委、省政府多次报送相关专报, 引起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 以分管副省长为总指挥、由37个部门组成的省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已正式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已于2011年12月底印发出台;《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十二五”规划》被列为省政府重点专项规划, 核心是启动实施“海洋防灾减灾311建设工程” (即以海洋观测网、海洋预报网、预警服务网、海洋灾害应急处置指挥平台、海洋灾害风险区划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平台一区划”建设) 。浙江省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可望得到大幅提升。

强化执法监督, 维护海洋权益和开发秩序。参与了三个航次的国家东海维权巡航执法活动, 实施对重点敏感海域的巡护、监视、检查等。扩大各级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动态监管的覆盖面, 逐步实现海域使用项目网上同步审批和自动配号。组织实施“海盾”“碧海”“护岛”等专项执法行动, 全年共查处海域使用类案件64起、海洋环保案件23起、海岛类案件7起, 有力打击各类破坏海洋环境和管理秩序的行为。

当前浙江省海洋工作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2011年底召开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对海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作了准确透彻的分析, 对2012年各项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也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十二五”规划的推进之年,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强化“服务大局、先行先试、真抓实干”的作风, 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服务两大海洋经济国家战略实施。深入推动部省合作协议的贯彻落实。继续开展以用海保障为重点的“双服务”活动, 及时掌握各地用海需求, 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做好用岛项目区划、规划审查等服务。全面开展沿海设区市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工作, 提高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大力推进海洋与渔业文化建设, 支持各地开展各类海洋节庆活动, 增强全社会海洋意识。

加强海域海岛资源管理。严格用海规划、项目论证 (听证) , 建立围填海项目库, 对用海项目实行动态监管。完善海域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规范并推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海域使用权”和“依据海域使用权证实行基本建设管理”工作, 探索建立海域 (使用) 评估体系, 启动海域使用权转让交易等二级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进程, 开展1~2个海岛生态修复整治。加强海洋执法管理和对重点海域的巡护、监视、检查等。

落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举措。认真落实《浙江省蓝色屏障行动方案》, 加强对重点入海排污口、重要海洋功能区、典型海洋生态区的监测和涉海工程环境监管。加强海洋倾倒管理, 协助有关部门对省管辖的倾废船舶安装倾倒实时跟踪系统。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开展“三门湾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减排管理对策研究”“三门核电站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本底调查”、海岸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与修复试点等。加强海洋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建设、管理工作, 继续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积极推进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振兴舟山渔场示范区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碳汇产业。

推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加快全省海洋防灾工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省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运行机制, 强化管理和技术支撑力量, 推动沿海各地建立机构, 全面启动海洋防灾减灾“311”工程。完善海洋防灾日常管理, 开展国家、省、地方海洋灾害定期预测会商, 完善各类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开展1~2次全省海洋灾害应急演练和海洋防灾减灾科普教育, 编制并发布2012年度省级海洋灾害公报。开展海洋灾害调查与评估和重点地区海洋灾害隐患调查, 掌握各类承灾体风险情况, 并对重大涉海工程进行风险评估试点, 逐步推进以县为基本单元的风暴潮、海啸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以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为重点, 结合浙江省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 围绕海洋监测、防灾减灾、海域海岛开发、海洋再生能源、海洋生物产品开发等重点, 整合省级科研院所资源,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筹建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加快相关海洋标准制定和技术业务化应用, 加强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推广, 探索建立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支持浙江海洋科学院、温州海洋科技创业园建设。

推进海洋公共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近岸海域浮标实时监测系统建设, 完善“浙海网”数据交换平台和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 实现省、市、县三级海域使用动管专用网全覆盖。开展自建海洋站无线数据传输网建设, 完成象山、温岭、苍南海洋站数据传输改造和接收显示平台开发。完善执法装备, 做好专用海监船艇的建造以及海监朱家尖维权执法基地项目的建设工作。

3.实施创新驱动抢抓发展机遇 篇三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的崛起,就与其创造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密不可分。因此必须把管理和技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的动力相当微弱,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深层次矛盾凸显,产业政策调整已进入攻坚克难、力求突破的新阶段。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和工业的融合呈加速发展之势,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服务化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以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为代表,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谋划部署,企图再次抢抓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抢抓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国如不及时布局,就会错失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历史机遇。

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中,关键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者,政府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创造者,必须上下统一,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此机会我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是要贯彻落实制造业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从2010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个产品品种中,中国已有223个产品品种产量占世界第一,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但是制造业大而不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配套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要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链建设,突破关键技术,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质量监管和自主品牌培育,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最终实现价值链的提升。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是其他“三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不久前我到浙江去进行调研,主要是调研工业经济运行,浙江推出的战略应该说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成效,深受企业和企业家的欢迎,取得了很好成效。

示范专项行动,推进智能生产方式,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框架方案,培育和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夯实智能制造的信息网络技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很多科技型企业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工业链管理、网络精准营销等营销方式,探索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是加强制造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品牌已成为各国竞争力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利用品牌优势在全球范围强势竞争,获取高额利润。我们将研究部署品牌发展“十三五”规划,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和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程,促进品牌国际化,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注重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比如像上海就响亮地提出了“品牌经济”,青岛提出了要打造“品牌城市”,很多有眼光的企业正在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开展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品牌。

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工信部作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业务主管部门,将充分发挥贴近市场、贴近产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着重在创造环境、营造氛围、加强引导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做文章,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更自由的接触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企业是转型升级管理创新的主战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

4.改革创新铸伟业 抢抓机遇谱新篇 篇四

——在太原理工大学太原校友会2011年春节联谊会上的讲话

校长张文栋

(2011年2月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畅叙友情,共谋发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母校建设的太原校友会及太原地区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新春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进步。现向校友们简要报告如下:

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科技研发成效喜人

2010年,我校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6项,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有5个一级博士授权点、11个一级硕士授权点通过专家评审,特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实现了我校“非工科类”博士一级授权点零的突破,新增了翻译硕士、体育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3个。

2010年我校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69亿元,与2009年相比净增项目经费5000万元;我校教师荣获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各一个,学校先后与太钢、潞安、太重、临汾市等十五家国有大型企业和地市签订了长期合作框架协议,产学研合作深度展开,服务我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硕果累累。

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刚刚过去的一年,学校党委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全校竞聘选拔出了70余名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活力。2010年,学校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双聘院士2名、百人计划特聘教授5名、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29名,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学校顺利实施了分配制度改革,投入1.4亿元实施了校内绩效津贴,教职工收入大幅提高,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营造了学校实现和谐快速跨越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校园环境大大改观,新校区建设快速推进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长风住宅小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校区校园道路硬化整修、校舍抗震加固等工程顺利实施,新建的博学楼、教职工住宅楼、学生宿舍楼等工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为了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校友们的帮助下,学校在大学园区新增2045亩教育用地,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高标准规划设计、多方筹措资金,力争今年四月正式开工建设,新老校区协调快速发展,将使百年学府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向大家报告的是,前不久,中国共产党太原理工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姚芝楼同志为书记的新一届党委高票当选。大会期间,还审议通过了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和学校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的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指明了学校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发展道路。

各位校友,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11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也将拉开帷幕,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参与母校建设,为母校发展建言献策,添砖加瓦;母校也将竭诚为广大校友成就事业继续做好全方位服务。

祝福各位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让我们共同祝愿太原理工大学事业兴旺,再铸辉煌!

5.抢抓机遇务实创新 篇五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沛县栖山镇党委书记 钟声

今后五年,是徐州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尤其是当前,徐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充分认识徐州振兴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报告提出的未来五年全省“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后发优势,增强内生动力,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实现跨越,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一要坚持乘势而上,推进加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始终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要乘宏观经济环境趋好之势,牢牢把握省委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借助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加快的时机,力求能快则快发展;要乘发展惯性之势,顺势而为,做大总量;要乘发展氛围之势,凝心聚力,全力干事,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调动和保

护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坚持差异竞争,推进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做大做强区域经济的有效路径,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推进战略,走差异化竞争路子。按照省委对徐州发展提出的“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特色优势和潜在优势,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快科技创新、优化产业服务、加强行业协作和行业自律,促进特色产业做强做大。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到差异竞争、以特取胜。要创新工作方法,注重战术运用,善于抓具体、抓关键,通过创新特色工作机制,推动工作的落实。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最核心的环节在工业和城市经济,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近年来,徐州市经济总量明显扩大,财力明显增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新阶段。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多的投入、用更扎实的举措,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提升工作理念,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同时,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发展

6.抢抓机遇务实创新 篇六

2011年,柞水县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国家新一轮扶贫大开发为契机,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主战场,紧紧围绕“解决农村贫困,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这一目标,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发展,竭力促进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1年度,共投入各类资金1.3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个,建设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5个,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80,较去年增长21.5%,当年脱贫0.58万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资源抓设施,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在新的一轮扶贫大开发中,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打破镇、村行政区域界限,把全县自然资源相近、贫困程度较深的村作为一个区域,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全年共投入资金1260万元,新修村组道路22公里,千米人行彩砖步道1条,安装路灯22盏,建桥涵15座,埋设人饮管道20公里,新建蓄水池11座,解决饮水356户1241人,完成了4个村1085户的民居改造工程,使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为农民增收打开了通道,夯实了基础。

二、从长计议抓移民,努力改变农民增收致富居住条件。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和《柞水县2011—2020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规划》,结合县情实际,我们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统筹、移民搬迁安置与农民进城落户相统筹”的原则,投入资金8628万元,新建移民安置点14个,集中安置850户3400人,分散安置250户1000人,已有248户移民户搬进了新居,使扶贫对象的居住条件将会有明显改善。

三、提升层次抓产业,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的新出路。紧紧围绕脱贫增收这个核心,按照扶贫资金向贫困村投放、扶持政策向贫困村倾斜、产业布局向贫困村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增强贫困村解困内生动力。不断完善扶贫到村到户机制,采取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财政直补建立互助资金等方式,坚持“一户一策”和定向帮扶,大力实施“万户贫困户增收工程”,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增强贫困家庭自我造血功能。一年来,全县贫困村共发展经济林15万亩、土鸡50万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3家、产业示范村10个,特色产业基地10个,产业重点户4000户,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次,形成了以果为主导、以畜牧为特色、以劳务为支撑的柞水农民增收新格局,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2011年,我县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80元,当年扶助 0.58万人顺利实现了脱贫。

四、统筹协调抓服务,认真做好社会扶贫的大文章。紧紧抓住省、市、县部门单位企业开展定点包村扶贫和“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的机遇,主动联系,加强配合,积极协调,抓好落实。牵头协调省、市、县149个单位包扶120个贫困村,全县3000名党员干部与300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06.8万元,引进项目36个,新(复)修乡村公路 64公里,发展经济作物8200亩,养殖商品畜12万头(只),组织劳务输出2600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27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41期,培训农民3780人次,为全县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帮扶作用。

五、合力攻坚抓责任,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的新机制。为了更好落实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要求,不断创新贫工作新机制,建议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强化督查检查,推动了工作落实。深入开展“双联双建”活动,广泛组织县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联系帮扶贫困户,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共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2012年,柞水县扶贫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建设陕南经济强县这一目标,突出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两大工作重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农民致富自我发展能力三个提高,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四大工作,努力实现扶贫开发工作跨越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奋斗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7.抢抓机遇务实创新 篇七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十二五”期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烟台市委、市政府已经把蓝色经济战略作为统领全市发展的第一战略,举全市之力打造蓝色烟台。烟台开发区作为全市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肩负着率先突破、引领示范的重任,理应也必须按照省市要求,努力为蓝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部署要求,我们将牢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为基础,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总方向,做高做强制造业、做亮做优服务业,提升东部、完善中部、拓展西部,打造经济结构清晰合理、产业结构高端强劲、城市个性鲜明朝气的创新型、现代化、靓丽文明的滨海新区”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努力在融入全局中凸显特色,在全面推进中重点突破,倾力打造蓝色经济区的产业高地和区域性龙头。力争到2015年,实现GDP1600亿元,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进出口460亿美元,占全市比重分别再提升3-5个百分点。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理念为指导, 更加突出科学规划引领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努力打造高层次的蓝色经济发展框架和支撑。

打造蓝色经济发展高地,高起点超前规划是引领,高标准要素支撑是关键。为此,我们一方面更加突出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去年以来,紧紧抓住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以全域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视野和定位,全面启动了引领未来发展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蓝色经济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发展路径。聘请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机构,在原有规划的良好基础上,高起点启动完成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双核、一轴、一带、四片”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以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城市承载力。2011年,全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多亿元,启动建设了20万吨新水厂、热力基础设施改造、公交总站等一批事关城市未来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工程项目,未来城市发展的框架全面拉开。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更加注重用市场手段和经营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双港优势,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开发商参与城市改造和建设,同时加快与龙烟铁路、疏港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对接,强化要素保障体系,更好地融入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大局。

二、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第一要务的核心, 全力抓好龙头项目引进、招商领域拓展和企业上市工作, 努力打造蓝色经济开放格局的重要板块。

开发区诞生于开放、成长于开放,打造蓝色经济发展高地,更需要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一是全力抓好龙头项目引进。过去一个时期,在省市的强力支持下,我区先后引进了东岳汽车、富士康、浪潮LG、大宇造船等一批龙头项目,带动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成为支撑全区发展的中流砥柱。下步,我们将继续瞄准国际国内两个“500强”以及央企、国家科研院所集中攻坚,“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一批重大战略性龙头项目,构建更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全力抓好招商领域拓展。把更大的精力放到总部经济、服务业和商业地产招商上。2011年,我们在已引进7个区域总部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投资20亿元的中化石油山东总部项目、投资270亿元的中海油、投资60亿元的齐合天地、投资6亿元的希尔顿酒店、投资3000万美元的法国欧尚购物中心等项目。下步,要更加注重总部经济、商业地产招商,力争实现更大突破。三是全力抓好企业上市工作。坚持把企业上市、资本运营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培育的重大战略性任务,出台了鼓励企业上市的意见,近两年来先后有泰和新材、龙源电力、正海磁材、烟台万润等4户企业成功上市,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区上市企业达到10户以上。

三、坚持构建具有强大支撑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倾力培育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努力打造蓝色经济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经过多年培育,开发区已构筑起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2011年完成产值、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达到80%以上。“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全面实施做高做强制造业“3115”战略,力争到2015年,培育通用汽车及零部件、富士康消费电子以及万华化工新材料三个过千亿产业,10户产值过百亿企业,10户上市公司,培育50户产值过10亿元、成长性好的潜力企业。在主导产业培育上,重点做好“高”和“强”两篇文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着力推动东岳汽车三期、动力总成二期项目投达产的同时,力争再引进一批核心配套项目,继续巩固和放大产业优势;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加快富士康产品结构调整,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把万华工业园作为全区一号工程加快推进,力求早见成效。同时,加大对张裕工业园、鹏晖铜业、齐合天地、华新丽华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上,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光电三大产业板块加快崛起,以现代化园区吸纳更多高端项目,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四、坚持准确把握二三产业互动发展规律, 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全力突破高端服务业, 做亮做优消费性服务业, 努力打造结构清晰合理的蓝色经济格局。

开发区制造业的基础比较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服务业本身也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开发区把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高。一是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和新建空港、烟台西港区的双港优势,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好国际综合物流园,加快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物流项目进区落户。二是着力突破以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和金融服务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园区的标准,加快启迪科技园建设,进一步加大金融投资机构引进力度,加快建立创新、风投、股权投资新平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更高端迈进。三是快速提升以旅游、高档酒店和大型商贸设施为重点的消费性服务业,努力实现二三产业互动协调发展。

五、坚持加快推进创新型开发区建设, 全力构建两大创新体系和两大科技平台, 努力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科技先导区。

近年来,我们坚持突出“转调发展”主旋律,以科技助推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76%以上。工作中,主要是着力构建两大创新体系,打造两大科技平台。两大创新体系,一是创新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开发区建设的意见”,从项目培育、人才引进、载体建设以及知识产权创造等4个方面,提出了17条扶持措施,用高含金量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二是创新资金体系。近年来,我区科技投入资金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2011年,专门设立了创新型开发区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两大科技平台,第一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多措并举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研发中心。二是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已有10位院士、200多位高层专家与区内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95%以上的重点科技企业建成了产学研联合体,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00多项。

8.抢抓机遇务实创新 篇八

一、以载体建设为引领,加快产城融合新步伐

完善“11339”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国际航空汽车城、国际数据城、国际物流城、国际动漫影视城、大学职教城等产城融合功能载体;重点建设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农机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台湾产业园、广告产业园、民营企业创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产业集聚载体;重点发展大运载、食品、云计算“三大主导产业”和总部经济、总体制造、总成配套“三总经济”,不断完善金融、信息、人才、物流、广告会展、工业地产、公共服务、技术和国际化“九大服务平台”。着力推进苏宁、亚马逊等电子商务物流项目建设,打造东北亚地区重要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基地。继续完善对俄贸易直销通道建设,加强与在俄境内工业园区的合作,不断提高对俄合作水平。

二、以主导产业为支撑,打造产业集聚新优势

围绕培育“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着力打造大运载产业集群,在加速推动AVIO、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一批航空、农机、汽车、工程机械龙头项目竣工投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航天、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着力打造食品产业集群,在持续推动米业、麦业、肉业等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酒类等食品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全力推进英博百威啤酒、龙丹乳业、康师傅二期、益海嘉里二期等龙头项目竣工投产。着力打造云计算产业集群,加快“中国云谷”建设,重点推动中移动集团全国云计算中心、中联通云基地、国家数字图书馆等12个重大项目建设,为把云计算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

充分利用德勤、戴德梁行等世界顶级中介机构的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世界500强企业、著名跨国公司和行业前20强企业投资需求,有针对性地谋划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土地利用率、投资强度和财税贡献“三关”。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对规模以上企业、税收过千万元企业、销售过百亿企业重点包保服务,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资金、人才及基础配套等难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增长的贡献率。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开(复)工项目100个,签约落地项目100个,储备项目100个。

四、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构建城市载体新功能

邀请国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对哈南工业新城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完善,重点推进哈南中央商务区、中国云谷、平房老城区改造、土地利用及各专业园区规划设计任务。继续实施征地和村屯搬迁改造,为新城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标准配套完善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全力推进27条路段、总长51公里道路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地铁一号线延伸工程和红旗大街南延打通工程建设,构建新城内外便捷交通体系。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对街路进行全面改造提档升级,与新城区道路实现有效对接。高标准规划好学校和医疗机构布局,着力引进国际项目,提高教育与医疗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五、以品牌打造为主题,促进文化发展新繁荣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以平房动漫基地和哈尔滨广告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推进动漫、广告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国际动漫影视城。加大健身体育设施及场馆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731”遗址申遗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申请清单名录为契机,加大遗址保护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遗址文化。

六、以创新管理为依托,实施社会发展新工程

强化城市管理,严格城管执法,对违章牌匾广告、店外经营、乱摆乱放实行“严管重罚”。持续推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提高机械作业率,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以政策保障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提高就业,以项目建设扩大就业。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进一步增加干部群众收入。重视做好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管理与党建相结合,社区组织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形成为人民服务的组织网络。

七、以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凝聚科学发展新合力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营造党内民主的政治氛围。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提高工人、农民、居民参与比例。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各项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八、以森林家园建设为目标,树立生态宜居新形象

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工业游、俄罗斯文化风情游、边疆文化游和民俗游等旅游项目开发,重点挖掘天龙湖、何家沟、马家沟流域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全面启动1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园、友协大街绿色廊道等林地、公园、广场建设,打造一批面积大、功能全、景色美的绿色休闲娱乐景观带。创新生态城区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生态宜居城区建设。强化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监测,强化专项整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从源头防治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九、以固本强基为核心,引领新城发展新跨越

实现跨越发展,党的领导是核心。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保障。深入实施“理论先导工程”,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确保各级党组织成为哈南工业新城开发建设的坚强核心。坚持深化党的组织建设与巩固社会组织建设相结合,实现“每个群众都有一名党员关心、每个党员都有基层组织关爱、每个基层组织都有上一级组织关怀”,从上到下形成全覆盖的责任体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继续实施“大项目实战考验干部、到上级部门和发达地区挂职培养干部、急难险重时刻发现干部、责任和利益面前甄别干部、轮岗交流锻炼干部、重用重奖激励干部、超前使用磨炼干部”等七种干部选拔培养方式,探索公开选拔、政府雇员制等干部引进方式,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占领阵地,使干部不愿贪;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建立“正本清源、过程透明、结果回放、责任审计、全程跟踪”的工作体系,使干部不能贪;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使干部不敢贪;紧紧抓住“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六个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引向深入。

9.抢抓机遇攻坚克难 篇九

努力实现小河山乡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小河山乡2012年工作目标要点

2012年,我乡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按照“四开四干、五公五安”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科学发展、强县升位”的目标,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小河山乡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加快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

一是巩固传统产业,稳定粮食生产,推广杂稻种植4500亩,杂交玉米6000亩;二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紧紧抓住中豫伟业矿业有限公司落户小河山的发展机遇,实施“双千”工程,即一千亩蔬菜、一千只鸡(鸭),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以185工程为抓手,巩固生态流水养鱼这一优势品牌,走专业合作社的道路,把流水养鱼、小作酒培育成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四是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2户。

2、抓住契机,构建工业发展平台。依托我乡的钼、镍、钒矿,充分把握县招商引资政策,已于2011年11月27日举行奠基典礼的瓮安中豫伟业矿业有限公司投资4.9个亿的V2O5项目已完成前期的全面准备工作,2012年将全面开工建设,按照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服务的方式尽快建成投产。

3、整合各类资源,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将小城镇建设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等项目建设相结合,同中豫伟业矿业有限公司办公区

域建设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山区城镇化。

二、改善民生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大河村、石板坪村农网改造;积极争取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项目,逐步改变农村的居住条件。完成香树坳客运招呼站建设并投入使用;计划完成一事一议通组路硬化3000米。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实现牧草种植500亩,棚圈建设2680㎡,新建青贮池1340立方米,草地改良500亩,完成沟渠建设32条22.5千米,饲草加工机械7套,机耕道建设3公里,计划投资205万元。

三、维护稳定

一是以抓党建工作为总抓手,以“创先争优、四帮四促和三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村支书、村支“两委”建设,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带民增收等方面的堡垒作用。二是抓好计生工作,实现“双降”目标。三是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安全等工作,继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做到基层基础更牢、社会治安更好、经济实力更强、作风建设更实、民生欠帐更少、党和政府的威信更高,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共小河山乡委员会小河山乡人民政府

10.抢抓机遇 落实责任 篇十

一论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当时光的钟摆行走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一场酝酿已久的大发展、大变革在中原大地风生水起,方兴未艾。

这是一场机遇的集汇: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众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即将出台,中原普降“甘霖”指日可待;产业转移、万商西下,中原成为最佳产业承接平台;乘着国家扩大内需的东风,众多项目竞相花落中原,资金、人才等要素汇聚“天地之中”。

这是一场信念的碰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争先晋位等成为各地共同奏响的时代强音。一时间,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如大河奔流,汪洋自肆。

这是一场发展的角力:从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到沿京广、陇海发展轴,从洛阳的“一中心五组团四辐射”发展格局到郑州的“一心四城、两轴一带”规划建设,再到商丘“一中心一枢纽三基地”的战略定位,各个地方快马加鞭,你追我赶。

在中原逐鹿、风云际会中,商丘在不断思考: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如何做起?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运作? 成为又好又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如何着手?

(二)新时期,新任务,新使命,新期待。

“商丘目前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期,发展有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今后的任务还相当重。”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嘱托言犹在耳。

近年来,商丘政通人和,蒸蒸日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大,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紧迫,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发展中大市,让商丘“破茧成蝶”,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勇于担当,负重拼搏,砥砺前行。

(三)机遇是解读历史进程的一把钥匙,是推动实践飞跃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把战略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迎接的将是胜利的掌声;谁错过了机遇,谁就会坐困愁城,等待的只是落后的叹息。

(四)目前,商丘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其一,战略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

作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国之方略,中原经济区建设目前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翻阅《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有11处提及商丘,把商丘定位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政策是最大的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可以预期,给力中原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即将出台,将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给予倾斜,我市提出的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挂钩、取消粮食主产区项目配套资金等建议,受到国家调研组的肯定并吸收其中,其特指性、可操作性非常强,对商丘有重大利好消息。

机遇的大幕已然拉开,中原经济区的“蝴蝶效应”渐次显现。今年6月初,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河南省2011年与中央企业合作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商丘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或重组协议,意向投资总金额180亿元。其中,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签署协议,后者承诺投资50亿元,用三年时间把总部落到商丘的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我市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是全国第一家与之合作的市级人民政府。中科院和永煤集团合作建设的碳纤维项目一期投产、二期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进展顺利,正在形成国内水平最高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基地。

以此为契机,商丘拉开与国家部委、与央企、与省企更多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战略合作的序幕。

其二,历史机遇: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已经进入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稍纵即逝,恐怕也就两三年时间。

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商丘的优势得天独厚。一方面,地处中部崛起规划确定的“两纵两横”经济带,即陇海经济带、京九经济带交会区域,区位优越,是东引西进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商丘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物流发达,资源、能源充沛,具有吸纳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

花香招蝶至,梧桐引凤来。正是基于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基于商丘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基于商丘着力打造的优良环境,原在浙江的香雪海集团已将总部搬迁至民权,投资12亿元人民币的300万台冰箱、冷柜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已生产运营;众多金刚石微粉生产厂家从沿海转移到柘城,使该县金刚石微粉

产量占全国的3/4以上,出口量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夏邑县产业集聚区纺织服装工业园内,来自东南沿海的企业比肩而建,已经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针织、服装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浙江华美冷柜、意大利乔治白服饰、阿玛尼服饰、北京华商药业等一批知名品牌项目先后落户商丘……

在产业转移的梯度效应日趋明显的今天,商丘加强主导产业招商,围绕重点企业招商,倾力打造投资“洼地”、人才“高地”,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地和战略高地。

其三,重大机遇:商丘新区建设。

省委、省政府日前已批准建设商丘新区。新区功能定位为“三区一基地一中心”: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石化基地和豫鲁苏皖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商丘新区远期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目前已确定6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

商丘新区必将拓宽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引擎,成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

按照方案,商丘新区将建设成为商丘的CBD,即中央商务区、商业金融区、物流商贸区、文化科教区、生态宜居区。

我们可以憧憬,假以时日,几年后的商丘新区必将呈现一个全新视角、一个惊艳传奇:在状如日月连碧般的新区内,一幢幢商住中心、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大楼拔地而起,在188米高的“三商中心”等若干地标性建筑掩映下,与老城区遥相呼应,交相生辉。伴随着生态水系建设的步伐加快,包河、运河、万堤沟等水系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大,城区河水更清、河岸更绿、环境更美。商丘城区功能完善、经济繁荣、布局合理、宜居宜业,必将成为一张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商丘名片”,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之心”。

把商丘建成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拥有2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心愿,更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

其四,难得机遇:中央支农惠农的优惠政策。

2011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振奋人心。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构成了今年国家给力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旋律。

商丘作为河南和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素有“豫东粮仓”之称。为了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粮农种粮的积极性,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计划未来10年投入4万亿元大兴水利,要求地方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河南省计划未来5年投入1497亿元补齐水利短板,重视程度可谓史无前例,这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三农”工作带来了难得机遇。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去,反为其灾”。机遇首在抢,重在抓,贵在用,必须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所作为。

(五)机遇最大的特点是一维性,机不可失,时不我与,时不我待,时不再来。

责任最重要的是担当,承担任务,完成使命,做好工作。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定责,即责任的界定和明确,源自于认识的清醒,发展的担当,人民的重托。履责,关键是做,倾心投入,激情投入,能使十分劲,决不使九分九,做牢基础,做大总量,做优产业,做好持续,做强保障。考责,就是要确立科学标尺,树立鲜明导向,促进民生改善。问责,就是讲责任心、讲责任制、讲追究措施。目前,全市正在扎实开展的“三治三提”专项活动正是落实责任的有效举措。

定责、履责、考责、问责是一套完整的责任体系。定责是基础,履责是义务,考责是要求,问责是奖惩,综合运用,辩证施治,干部才会上层次,工作就能上台阶。

(六)大时代呼唤大担当,大担当落实大责任。通过定责、履责、考责、问责,我们要全力落实发展的大责、为民的大责、和谐的大责。

(七)落实发展的大责。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第一责任,加快发展是解决商丘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十二五”规划中,商丘市明确提出了富民强市中心任务、“一中心一枢纽三基地”战略定位、“两高一低一提升”发展目标,以及五年初显优势、十年长足发展的战略步骤,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成为又好又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要实现美好愿景,我们必须坚持“四个重在”,破解“四道难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三看五做四重点十突破”要求,全力打造六大商丘标志,持续好的思路、好的举措、好的精神状态,使商丘更好更快地发展。

落实发展大责,要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中心任务,巩固提高农业基础地位,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发展实力,提升发展水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步变成两步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商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八)落实为民的大责。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好老百姓最关

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为民是第一使命”。落实为民大责,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坎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时时刻刻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九)落实和谐的大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政策上促进、在制度上保证,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团结稳定。

稳定是和谐的基石。我们要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工作,着重健全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群众诉求的表达机制、社会矛盾的调处机制、群众权益的保障机制、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机制,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水平,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促进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和谐商丘前景光明,落实责任不容迟疑。到2015年底,我市生产总值力争再翻一番,达到2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加。未来的商丘将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魅力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十)致力发展、改善民生、和谐稳定是重点任务,也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大责。

发展是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不放松;民生是第一目标,要日日改善不懈怠;稳定是第一责任,要时时关注不疏忽。

(十一)“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

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文化底蕴丰厚,资源能源丰富,产业基础完备,人力资源充沛,发展环境优越,商丘的发展优势明显!

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历史上就是区域性物资集散地,当今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区。商丘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达885万,正在迈入特大城市行列。方圆150公里区域内辐射人口近6000万,方圆250公里区域内辐射人口近一亿,已形成区域农产品价格中心,大宗农副产品、工业制成品、工业基础资源产品集散中心,大市场、大流通、大消费载体牵引“消费”

这驾马车呼啸前行,商丘的发展潜力巨大!

发轫于商丘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首度登上世界500强,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中坚力量。我市目前有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家、10亿元以上的9家、亿元以上的224家。商丘中心火车站建设已与铁道部沟通达成了一致意见,郑徐客专开工在即,商杭客专正在编制预可研,商丘机场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整个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商丘的发展后劲十足!

(十二)“十二五”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慢一步则失之千里,误一时则落后多年。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商丘必须在抢抓机遇中扬帆起航,在落实责任中乘风破浪,商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一笔一划,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11.抢抓机遇 先试先行 篇十一

云南在跨境农业发展上具有区位优势。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主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接壤,有8个州市的25个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32个县相连,辐射国土面积近2000万公顷。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度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长1997公里,中老段长710公里,中越段长1353公里,占中国陆路国境线的18%。其次,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多达9100多万亩,且高稳产农田占48%,云南农业走出国门成为一条必然化的路子。

云南低纬度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由于地处低纬度高原,云南具有海拔较高、温差较大的切割性高原特征和地貌立体、气候多样、光热充足、冬暖夏凉、物种丰富的特点,农业自然资源的高原性突出表现为立体性和多样性,云南具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资源禀赋。不仅拥有十分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比如粮食品种既有水稻、玉米、小麦等常规作物,又有青稞、荞、杂豆等小区域作物,还拥有众多特色经济品种,其中橡胶、咖啡、茶叶、甘蔗、蚕桑、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位居全国前列,蓝莓、三七、天麻、石斛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迅猛,有力提升了种植效益。农产品稳居云南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直接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出口市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云南农业“走出去”历史悠久。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云南就积极与缅甸、老挝政府合作,在缅甸北部、老挝北部开展以农经作物替代罂粟种植的工作,开启了云南跨境农业生产序幕。此后,云南省在周边国家相继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农业科技合作交流,边境州市也依托自身的地缘、技术、语言等优势,与缅甸、老挝、越南相继开展了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因此,发展跨境农业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一个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

云南与东亚、东南亚、南亚国家边境接壤,地缘山水相连,水陆空交通便利,具有相似的农业环境与相近的文化习俗,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具有实践性,有利于促进彼此的发展,实现睦邻富民、互利双赢的目标。瑞丽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了云南省跨境农业先试先行的试验区,也是第一个尝到甜头的地方。

瑞丽地处云南省西部,其西北、西南、东南三面皆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二十一世纪,瑞丽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用地”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所拥有的1.72万公顷可利用耕地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员需求。为了切实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解决粮食与人口的问题,2010年瑞丽被确定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充分发挥了沿边和热区的优势,不断加强中缅跨境农业合作。截至2014年6月,瑞丽在缅甸境外种植的西瓜、玉米、水稻、甘蔗等农产品面积已达2.7万公顷,实现境外农产值近7亿元。

缅甸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农业是缅甸的国民经济基础,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量1/4左右。做好对缅的跨境农业合作,可以更深层次的得到缅甸百姓的认同,扩大民间外交的影响力。目前,跨境农业合作正逐步成为中缅两国之间睦邻、安邻、富邻的又一个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中缅边境地方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先行、群众参与”的模式,不断加强双方在农业上的合作,得到了中缅边境群众的认可。

建立中缅跨境农业合作制度。通过双边农业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联席会议,不断加大瑞丽与缅方在西瓜、玉米、甘蔗、优质稻、柠檬、蔬菜等作物上的全方位合作,并就缅方提出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指导、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产品统一采购”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为了巩固跨境农业合作成果,2014年3月,瑞丽市专门致函缅甸木姐政府,建立完善双边部门间的定期会谈会晤机制,该项工作得到了缅方的认同,并且签署了正式协议,标志着瑞丽与缅甸木姐地区的跨境农业合作实现了常态化。

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农业合作。2014年6月,缅北西瓜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中国水果商和和农民种植的面积约为13—14万亩,缅甸农民种植的面积约为6—7万亩,为缅北农民带来直接收益4.9亿元;2014年,瑞丽蔗区在境外发展甘蔗原料面积达4万亩,占全蔗区甘蔗面积的7.8万亩的51%,境外农业产值达8094万元;瑞丽市傣福来大米企业与缅甸签订了20万亩优质稻种植及收购协议,企业带动效应不断凸显。

借助民间力量,积极开展跨境农业合作。傣族、景颇族和德昂族是三个长期居住在瑞丽的少数民族,与缅甸的掸、克钦、崩龙等民族同宗同源,属于跨境少数民族,素来有通婚、走亲的习俗。针对瑞丽务农人数逐渐增多的现状,瑞丽市委、市政府鼓励大部分少数民族走出国门,到缅甸木姐、南坎等地种植蔬菜近1万亩,极大地丰富了中缅边境地区的“菜篮子”工程。

瑞丽农业跨境合作的顺利开展,为云南跨境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加快了云南农业“走出去”的步伐。

12.抢抓历史机遇推进沿江开发 篇十二

一、树立抢抓意识,为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抢”就是抢抓先机。沿江开发作为一场攻坚战,机关干部应当站在这场战斗的最前沿阵地。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理清思路,破解难题,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意识、“创业争先”意识和“率先发展”的意识,使企业真正明确沿江开发是靖江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是企业发展的新的兴奋点和增长点。

二、强化创新意识,为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在沿江开发的新一轮挑战中,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和方法。一是根据国内外最新经济形势发展动态,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搞好综合平衡和宏观经济调控;二是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逐步取消企业指令性调控方案的编制,转向综合研究、分析、监测和更多地以宏观手段来进行目标管理,通过市场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对经济的间接管理;三是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大国有集体资本退出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的运作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增强服务意识,为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13.抢抓机遇务实创新 篇十三

听了郭行长的讲话和市分行对工作的总体安排及部署,鼓舞人心。这次会议上提出的各项工作措施,完全符合我行实际,回去后,我们要迅速召开党委会、行务会及全体员工大会,及时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各网点和每一位员工。

过去的一年里,在市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使我行各项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市分行各位领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借此,我代表康县农行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康县是个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区,我行在业务总量上偏小,这些都对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但是通过这次会议之后,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信心愈加增强,回去后我们将立足县域经济,积极寻找业务增长点,想法设法超额完成市分行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了抢抓机遇,在市分行会议召开之前,我行就早早召开党委会、行务会,在全面分析行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2006年的奋斗目标和发展的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奋斗目标是:各项存款净增3000万元,其中储蓄存款净增2000万元;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有效贷款投放2000万元;不良贷款清收400万元,余额净下降350万元,占比下降6-8个百分点;实现中间业务收入65万元、经营利润200万元以上,力争不发生各类责经济案件和责任性事故。围绕上述目标,我行的工作思路是:实现“两个突破”,“一个超越”。“两个突破”,即:存款总量突破1.8亿元,不良贷款清收有大突破, 一个超越是:人均利润贡献超越全市系统人均水平。

为了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2006年我行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一是认真组织抓存款,做大总量强实力。首先,立足县域经济,瞄准瞄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较强,收入较高的个体经营大户,大力发展个人业务,确保储蓄存款稳步增长。其次,认真对原有我行对公存款客户进行整合筛选,通过分析监测对公存款账户资金周转频次和月均余额,确定营销对象,并重点加大对学校、医院、财政等机构客户的攻关营销,确保对公存款大幅稳定增长,以降低资金成本。同时,我们将进一步落实营销责任,紧盯全县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公路建设、义教工程、国债等项目资金,加大考核力度,确保低成本资金归行率达到80%以上。二是选好项目促营销,立足县域抓发展。今年我行在重点做好对“独一味”药业责任有限公司贷后监管及维护的基础上,将及时捕捉市场客信息和客户信息,对县内新上项目进行密切关注。对资产优良、还款来源有保证、抵押担保能落实、信贷有需求、符合我行信贷支持条件的中小企业客户,将积极介入,及时推荐上报。同时,我们将以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为切入点,“以整县核桃、南茶北桑”为市场营销定位,着力加大对个人质押、个人住房、工资履约等个人信贷业务的营销,尤其要在城区周边重镇、及经济比较活跃,且被省列为旅游重点开发区的阳坝培育一批有高、中收(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入和生产经营稳定的个人优良客户群体,努力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三是突出重点抓清收,增强信心促“双降”。首先,加大对“散小差”贷款的清收力度,通过落实清收责任、落实清收人员、落实激励考核、实行区域重点清收、委托清收、招标清收等措施力争全面完成市分行下达的散小差贷款退出计划。其次,继续抢抓新一轮企业改制机遇,密切关注当地企业改制动态,灵活采用“一户一策、一厂一方、落实债务与清收并举、收现与抵债并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主动介入和参与企业改制,使企业不良贷款清收再有新突破。同时将加强贷款管理,落实贷后管理制度,确保新增贷款无不良。四是外寻市抓拓展,内挖潜力促增收。我们将立足康县农行实际,对外积极寻找新的收放增长点,大力拓展以保险代理等金融产品为主的中间业务,对内在提高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银行卡等业务,同时加大表内外收息力度,认真清理拖欠利息贷户,制订收息目标,落实收息责任,在确保表内利息100%收回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表外利息收回率和综合收息率。牢固树立增收就是效益的理念,严格控制费用支出,确保全年利润计划的全面完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6年我们将在市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强化管理,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市分行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市分行党委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学校D级危房一律停止使用下一篇:林地纠纷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