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2024-06-08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精选14篇)

1.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一

大班科学领域 《纸的力量》活动设计

金寨镇中心幼儿园 朱忠艳

设计意图:根据《纲要》精神,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孩子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发展孩子们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纸的力量》。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重难点: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活动准备:白纸若干张、书若干本。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出示书和纸师:书和纸是一对好朋友,可是他们今天吵架了,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吵架?瞧!书神气地说道:“我站能起来,还能稳稳地站住!”(老师操作:书本稳稳地站着)可是,纸听了很不服气地说:“哼,你能站,我也能稳稳地站着!” 2.猜想:你们觉得纸能站起来吗?(请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纸能不能稳稳地站起来,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纸,我们一起试一试,好吗?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3.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4.小结

(二)幼儿第二次实验。

师:可是,书这会儿又说了:“我不仅能站住,而且还能把你纸稳稳地托起来呢!”(老师演示:书托起一张薄薄的纸)1.猜测:纸也能托起书吗?

2.到底能不能,我们试一试。(幼儿再次实验)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指导。4.教师进行小结。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

四、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始终努力创设一个开放的活动空间。让孩子们猜想和表达自己的发现。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孩子们乐于表达和交流;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但操作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对于如何让纸站起来和让纸托起书的方法仅仅限于模仿老师和其他幼儿的,自己不去大胆去尝试,在这一环节上虽然幼儿也让纸站起来了,也让纸托起了书,但是方法单一,所投的材料(双面胶、固体胶、剪刀)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二

科学活动“插花”, 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 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 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 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 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 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 “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 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 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 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 发现花瓶易倒, 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 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 (矿泉水瓶) 。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 提问:花插在花瓶里, 出现什么情况? (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 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 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 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 将花瓶放在花坛上 (地面有条线) 。

2.幼儿自由探索, 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 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 (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 一个倒了, 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 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 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 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 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 一个放上面, 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 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 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 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 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 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 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 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 教师指导。 (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 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入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 使花瓶不倒”, 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 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 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 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 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 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 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 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 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3.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纸制品,感受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讨论及观察图片等活动,初步了解纸的制造过程以及造纸的原料。

3、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表演的能力。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各种纸制品(书、报纸、纸巾、纸杯、纸盒等)及各种非纸类物品,相应的标志图两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纸)你们看老师手上都拿着各种各样的纸,黄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哪一个小朋友最聪明啦,谁来说一说这些纸用来干什么的?(让幼儿来回答。)

2、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棒,知道纸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写字、画画、可以折纸、可以做漂亮的头饰、可以做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盒子装东西等等,但小朋友想不想知道纸是怎样制造的呢?(想)

这节课黄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纸的制造。

二、认识各种纸制品,感受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板书:纸的制造。

2、出示教学挂图进行教学。

(1)、讨论做河粉的过程。

(2)、告诉幼儿:我们的纸跟做河粉一样也要有它的原料,做纸的 原料是树皮和草。

(3)、学习纸制造的过程:第一步,先将树皮切碎,浸泡在水中加热。第二步,清洗树皮后加漂白剂浸泡,让树皮变白。第三步用搅拌器搅拌成纸浆。第四步,把纸浆分布在抄帘上就是一张湿纸。第五步,用木头把湿纸压平,并挤出多余的水分。最后,在热热的烘板上把纸烘干整。

3、让幼儿感觉纸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小朋友都知道我们的纸需要树皮和草做的,纸做出来的过程可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在使用纸和纸制造时应注意什么呢?(让幼儿讨论回答)

三、认识各种各样纸制品及非纸制品。

1、师:看一看老师的桌面上有些什么?幼儿:有卫生纸、书、报纸、纸巾、纸钞、纸杯、玻璃杯、塑料袋、等等。

2、按纸制品和非纸制品进行分类。

3、集体检查,交流分类情况。

四、收集各种纸制品。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后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幼儿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幼儿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其实应提示一下,在幼儿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幼儿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幼儿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4.大班科学游戏教案《纸游戏》 篇四

不必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晓得这是为什么吗?

准备:

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开展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敏捷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掀起报纸的一角,而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把报纸渐渐地从墙上揭下来,留意聆听静电的声响。

解释:

1、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假如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5.大班科学游戏教案 篇五

1、鼓励幼儿愿意将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用语言表达。

2、幼儿能够根据需要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工具,激发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3、初步尝试记录的方式。

二、教学准备

a) 教学试验材料:

印章、记录图表;大盆6个、小筐4个、夹子4个、漏勺4把、透明托盘12个、花生、小米。

b) 科学术语及词汇:漏眼

c) 可能的难点:工具的使用

d) 学生的课前准备:用手分沙子和石子

e) 实验记录:用表格形式记录结果

f) 时间安排:25分钟

三、教学过程

a) 情景引入:

1、“伙房的叔叔不小心把花生和小米混在了一起,他想请咱们班小朋友帮助他把花生和小米分开”

2、出示各种工具,与幼儿共同认识工具以及简单的功用。

夹子、小筐、漏勺

b) 猜想预测: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

c) 问题探讨: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d) 分组实验与记录

(一)第一次实验

1、幼儿自选工具,把花生分拣到托盘里。(停止时,要求幼儿把工具放回原处整齐) 1、讲解认识记录表,进行记录:用自己的印章在所用工具对应的格子内记录。

2、幼儿分别来讲讲用工具分花生和小米的情况。

3、依次看各组使用不同工具后的结果。

4、集体记录分得又快又干净的工具。

(二) 第二次实验

5、提出要求:仔细想一想哪种工具你还没试过,请再换种工具试试。

6、记录再次实验用的工具(记录方式培养:看看这是第几次,在哪个格子里记录)

7、观察记录结果,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记录在表格中。

f) 集体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用小筐分花生和小米又快又干净,为什么小筐能分得那么快?”

幼儿观察小筐并与其他的几种工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小筐有眼,可以把小米漏下去,把花生留在筐里,所以分得又快又干净;漏勺也有眼,但眼儿太小,小米漏不下去,所以不能把花生和小米分开;夹子能分开,但是一次只能夹一个,太慢了。

四、活动评析

6.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 篇六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 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 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 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 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 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 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 (教师多备一些, 用废旧的纸, 但要平整) 。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 (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 (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 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 (有人能放多, 有人少) 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 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 准备充足的材料, 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 因此, 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 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 四人为一桌, 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 也便于后面活动时, 幼儿能方便地分组, 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 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 想想办法, 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 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 引出了探索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 尝试折、卷等方法, 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 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 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 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 与此同时, 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 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 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 引导幼儿探索

1. 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 幼儿猜测后, 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 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 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 都不急于动作, 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 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 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 看看用你的方法, 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 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 与其说这是实验, 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 教师出示记录表, 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 每组一张表格, 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 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 一个记, 一个放, 也可以轮流放。

6. 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 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 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 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 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 再次进行实验

1. 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 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 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 他们现在还不知道, 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 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 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排除不必的干扰, 形成讨论的氛围, 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 让孩子获得新信息, 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 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 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 再小心地轻放积木, 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 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 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 设置挑战, 再次尝试。

师:刚才, 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 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 再试一次, 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 教师出示记录表, 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 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 培养记录的习惯, 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 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 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 往往不愿意面对, 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 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 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思考与教学策略

对孩子而言,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 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 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 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 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 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 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 获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 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 不断体会神奇, 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 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 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 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 而是以游戏的形式, 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感觉。

3. 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 比“懂得科学”更重要, 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 像游戏一样, 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 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 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 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 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 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 逐渐到进行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 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7.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七

活动目标:

1、能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巧运乒乓球,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乐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小操作盘(一个装有乒乓球);每组一个大托盘(内有材料:小勺、小瓶子、吸管、电线、硬纸板、小剪刀、橡皮泥等)。

2、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笔。

3、大记录表一张、“√”和“×”卡片。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幼儿做出设想。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巧运乒乓球”的游戏。这个游戏有个奇怪的规则:手不能碰到乒乓球也不能拿起操作盘,把球从这个操作盘运到另外一个空的操作盘里。”“虽然不能用手但可以用老师准备的.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介绍材料。

2、请幼儿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进行交流。

“先请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哪些材料能运球的就在“想一想”一栏里打“√”,哪些材料不能运球的就打“×”。并请你记录在“想一想”一栏。(幼儿猜测记录)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并把幼儿猜测的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在这些材料中有的幼儿认为有的材料能运球,有的材料不能运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幼儿利用材料进行操作并交流。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能运球的在“试一试”的前面一栏里打“√”,不能的打“×”。”“注意了,一定要试过之后再记录,还要记住手不能碰到球。

2、幼儿操作。

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3、幼儿交流。

(1)请幼儿介绍操作结果并做记录。

“你动手试了后结果怎么样?”教师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适时请幼儿示范给没有成功的幼儿看。

三、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多种运球方法。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在刚才操作中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运球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老师也用小勺试了一下,真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师示范给幼儿看,并用数字2记录在表上。“大家再试一试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运球,并用数字记录在表上。”

2、幼儿操作

3、幼儿介绍同种材料不同的运球方法

四、结束活动

“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动动脑动动手就用了很多的方法巧运乒乓球。那除了表上的材料,还有哪些材料也能运球呢?”“我们回去可以再想一想,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8.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八

设计背景: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校附属幼儿园地处乡镇,而且学校就在两河的交界处,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通过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认识沙的用途;体验玩沙的快乐,产生参加探索活动的兴趣。此活动在室外进行。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认识沙的用途。

2、体验玩沙的快乐,产生参加探索活动的兴趣。

3、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沙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准备

1、沙盘,音乐

2、沙滩(能容纳下五十个幼儿的安全场地)

3、幼儿玩沙的工具,比如:(小铲、小勺、多只小水桶、筛网、沙漏、各种积木、多个大盆),河边可以取水、毛巾

4、沙的用途的图片数张

活动过程

一、活动基本环节:

1、教师边放音乐,出示沙盘,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

师:这是什么?

幼:沙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幼: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幼:沙滩、水里、车装的、公路、运动场的沙坑

师小结: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想玩沙吗?(引出下题—玩沙)

2、幼儿自由的玩沙,感知、认识沙的特征。

(1)教师引导幼儿摸摸沙子,抓抓沙子,感知沙子不仅松散,而且细小。

(2)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鼓励幼儿运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大胆的玩沙,交流自己用沙做了些什么。

幼:老师,我用沙堆了坦克打敌人。

我给小青蛙盖的房子,让它冬天住在里面不冷。

我给汽车修的路,让车子跑得快

我在沙子上画了好多的画

…….(3)教师小结:小朋友玩得真好。沙可以挖,还可以用手指画画。

(4)我们下面来玩玩干沙和湿沙

师:请小朋友分别玩玩干沙和湿沙,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干沙抓在手中回从手指缝流出来;湿沙会越抓越紧,不会流出来;

师:请小朋友用手或赤脚放在沙盘里,感知干沙和湿沙的感觉,而且用手堆沙堆,干沙堆和湿沙堆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教师把各种积木放进装有沙的盆子中,让幼儿在沙盆中搭积木。

教幼儿把等量的沙装入口径不同的沙漏中,感受沙子流完的速度是不同的,观察哪个沙漏中的沙先漏完。

(5)教师启发幼儿动脑筋思考

怎样拨离沙中的小石子?!.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沙子和土有什么区别?沙子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引导幼儿用筛漏开展游戏,并仔细观察。

(6)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张图片上都画的是些什么,幼:工人在修建房子、养路工人在铺路等

二、活动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能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创作出你们想象的物品。而且今天我们还知道了沙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而且我们修房造屋、铺路都离不开它。

三、活动延伸环节

在班级的一角,准备“沙盘”,在室外活动场地准备“沙坑”都是用来提高幼儿玩耍的,我们教师要积极主动的给幼儿提供游戏材料,并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创新出不同的玩沙方法,进一步感知沙的特点。

教学反思

该活动我设计的是幼儿大班,因我园地处农村,我根据幼儿大班孩子的特点和本土文化设计了众多的幼儿亲自动手来调动幼儿的兴趣,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在活动中我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变换方法,使全体幼儿都参与进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对幼儿是理解、尊重、接纳的,他们都有自己的自由空间:比如:在玩沙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规定怎么玩,怎么玩,而是让幼儿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自由发挥。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已经了解了该班幼儿已经上了一节《奇妙的沙子》,我在他们已有的经验水平上准备了此课,更好的把握了教育内容的核心——以幼儿的年龄特点、水平的发展来促进幼儿体智德能的发展

在此活动中,多数幼儿与教师积极配合,但还有一少部分幼儿自顾玩自己的,根本不听老师说的什么。

这节活动课上的不是很成功,首先没有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其次是在幼儿玩沙的过程中,老师没很好的提示,使有的幼儿盲目的玩沙。

假如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去,你们想去吗?让幼儿有去玩得欲望;然后老师讲讲安全问题,大家要注意什么,什么);到了活动场地,先让幼儿自由的玩耍,到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安静下来,听一段轻松的音乐,进入课题。还有在幼儿玩沙子时观察沙子是什么样的,应让幼儿讨论,发表个人意见,才能展示师生互动的效果。

9.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九

一、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开展现状

超大班额给教师组织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带来极大的负荷, 除了早操活动之外, 其他的户外体育活动就会时常出现让幼儿自由奔跑、追逐、嬉闹等现象, 幼儿很容易发生碰撞、受伤等意外状况。开展游戏活动时, 教师为了幼儿的安全, 就牢牢地把幼儿掌控在手中, 一切由教师说了算, 制定种种规则, 限制幼儿的活动。总体上呈现出“重户内活动, 轻户外活动, 重小肌肉运动, 轻大肌肉运动, 重技能型活动, 轻体能型活动”的现象, 严重消解了户外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 降低了游戏活动的发展价值。究其原因, 一是户外游戏活动没有常规化。通过调查, 很多幼儿园非常重视课间操, 但户外游戏活动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教师因幼儿数量过多, 对组织户外体育活动心存顾虑, 组织幼儿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二是教师组织户外体育活动目的不明确。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游戏活动流于形式, 对基本动作的练习和运动量的把握考虑甚少, 户外游戏活动没有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三是幼儿园活动区设置不够完善, 投放材料单一, 游戏道具少, 不能满足幼儿基本游戏的需要, 内容缺乏趣味性, 不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有效组织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策略

要改变大班额幼儿户外游戏活动严重不足这种局面, 必须从建立管理创新机制、增加户外游戏时间、改善户外游戏基础条件、优化户外游戏组织方式等方面入手, 真正使户外空间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乐园。

1. 完善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监督机制。幼儿园不但要建立符合《规程》要求的作息制度, 更重要的是抓落实。要将各班开展户外游戏活动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 而且责任到人, 强化日常过程监督, 做到日有记录、周有小结、月有评比、学期有考核。二是促进家园沟通。要力争得到家长对户外游戏活动的共识, 要利用新生见面会和家长交流户外游戏活动对发展幼儿身心的重要性, 并通过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幼儿园广播站、家园联系册、宣传栏等宣传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及家长支持体育活动的情况, 定期举办亲子游戏活动, 营造家园共同关注和支持游戏活动的氛围。三是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幼儿安全是活动开展的前提, 活动前要确保器械和场地安全, 必须严格要求安全员每天定时、定点进行安全检查, 并建立安全台账, 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教师在活动前必须讲清楚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并注意结合实际活动有针对性地强调某些情境或某些行为的危险性。

2. 丰富游戏道具设置。

一是科学规划场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活动的强度、器械与场地的需求关系, 合理利用有限空间, 采用同时活动或者错时活动的形式, 为每一位幼儿每天锻炼提供机会。可根据提供的游戏器材类别, 分为固定的和流动的活动项目, 将固定的项目 (钻爬、走平衡等) 摆放在固定的地点, 将流动的项目 (拍球、跳绳等) 明确划定活动的范围, 有些如推小车、跳羊角球等要严格管控活动区域。同时, 可留有一定的场地, 让幼儿自由讨论决定项目内容, 或提供小型器材让幼儿自由选择。二是要丰富材料投放。游戏活动的效果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园要加大投入, 添置多种户外活动器械, 如不同规格的木梯、轮胎、秋千、跷跷板等。同时要就近取材, 利用布类、瓶类、罐类、绳类、纸类、盒箱类等, 发动教职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户外活动器械。也可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 以班级为单位向家长发出倡议, 引领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制作沙包、风筝、梅花桩、小推车、滚筒、飞碟等游戏材料, 弥补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材料的不足。三是要提供在自然界中游戏的机会。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户外场地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游戏地, 使幼儿的生活更贴近大自然。如沙池及玩水设备等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设施, 利用率极高, 因为这类游戏活动可使幼儿自由地操作, 无拘无束地参与, 更能启发他们的想象。要充分利用城市湿地、游乐场、农业示范园区等优势资源开展游戏活动组织, 这样既可激发幼儿的兴趣, 又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

3. 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一是要保护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幼儿园应努力探索幼儿自主、自发性游戏的开展研究, 教学计划及教育活动的安排应该增加弹性, 为幼儿自发游戏开辟时间和空间。在游戏中, 幼儿自主、自由, 活动类型教师不做硬性安排, 由幼儿自己选择, 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教师只是作为游戏伙伴参加游戏, 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幼儿, 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 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 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二是教师要主动参与户外游戏。作为教师, 我们应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去, 在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 用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主动参加到游戏中去。例如, 在玩障碍接力的游戏中, 两位教师要分别率领两队进行激烈的决战, 幼儿不仅热情很高, 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他们会因为自己队伍里小朋友掉队而紧张, 会因为自己的胜利而抱团狂欢。游戏中, 教师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幼儿, 使幼儿活动的兴趣明显提高。三是要有选择性地组织游戏。多年幼教经验告诉我们, 开展幼儿游戏一定要有选择性, 要优先选择思想健康, 能调动起幼儿参与积极性, 有一定竞争性的游戏活动。如跳皮筋是一项传统游戏, 皮筋的高度不同, 跳的速度不同, 有双脚跳、单脚跳、双人跳、花样跳, 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集中精力, 变化动作, 同时又唱着好听的歌谣。这样不仅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也使得幼儿们的腰部、腿部力量得到了锻炼, 有节奏的跳跃技能也进一步加强。

总之, 在大班额现状下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 是极富挑战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 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 合理运用不同的组织和观察指导形式, 有效缓解因人数过多引发的难以组织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幼儿入园难”和大班额等社会问题逐步凸显, 要改变大班额幼儿户外游戏活动不足的局面, 必须从建立管理创新机制、增加户外游戏时间、改善户外游戏基础条件、优化户外游戏组织方式等方面入手, 真正使户外空间成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战场。

10.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十

设计意图:

炎热的夏天,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水了,每天放学之前的洗手洗脸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间,还总有孩子趁老师不注意时在洗手间偷偷玩水。也难怪,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充满玩水的回忆。于是针对孩子们喜欢玩水这个特点,特设计了这节教学活动。在孩子们自由玩水基础上,增加了几个难点,连通管和喷泉,让孩子在开心玩水的同时,发现大气压力与水的关系。最后,设计自制小水枪,和孩子们一起打水仗,以及做“运水宝宝回家”游戏,充分让孩子享受玩水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材料的操作和游戏,让幼儿发现水的特性。

2、体验玩水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活动的品质。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一、水盆四个,自制小水车八个,杯子、漏斗、小船、水球、石块、钉子、筐子、瓶身扎有小孔灌满水的瓶子。

二、辅助材料:钉子、石块、水桶。

三、音乐

(一)热身运动音乐《gogogo》

(二)游戏音乐《花仙子》

(三)喷泉音乐《铃儿响叮当》

四、运水游戏场地如图:幼儿平衡木 大水桶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热身,引出游戏活动内容。

二、幼儿分组观察水的特性:体验到水是透明流动的,然后洗手洗脸。

三、和水宝宝做游戏。出示辅助材料:水车、漏斗、杯子、小船、水球等,自由活动。

四、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盆子里的水,通过连通管流出来?”

请大家想出各种办法,启发幼儿动手操作,让水宝宝流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用嘴巴吸,也可以用注射器抽或推,或把管子放水盆里灌满水等。

五、制作音乐大喷泉

(一)引导幼儿观察瓶下部带孔并灌满水的瓶子,请幼儿想各种办法使瓶子里的水通过小孔流出来。

(二)集体做大喷泉。幼儿都把瓶子灌满水,把盖子拧紧,然后挂在架子上,一起说“彩色音乐大喷泉”,一起打开盖子,欣赏自制的音乐大喷泉。

六、请幼儿自制水枪。

(一)自由玩,浇花、地上写字、画画、比赛喷远、喷高等。

(二)教师和幼儿一起打水仗。

七、送水宝宝回家。分红绿队,看哪一队在规定的时间内运水最多。

八、收拾场地,结束。

教学反思:

活动以新颖的表现形式,能够让孩子大胆创作。整个活动因人而异,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评价。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也就注定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对待不同的幼儿也给予了 不一样的评价。对绘画基础比较弱的幼儿,评价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帮助其提高。对冲动型的幼儿,评价重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冲动型的幼儿,往往缺 乏认真思考就开始画,结果可想而知。对这样的幼儿不能给予鼓励的评价,教师要劝他 认真听、仔细想后再大胆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基础好的幼儿评价应重 在激励他们创新。

11.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十一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小结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领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小结。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第二下的时候忘记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该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

教学反思: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科学活动兴趣 篇十二

一、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鼓励幼儿提问

日常科学活动可以结合游戏, 让幼儿在玩中学, 激发探索兴趣。小游戏要有趣味性, 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 如“变手影”、“吹泡泡”、“照镜子”、“踩影子”等, 在游戏基础上, 引导幼儿探索其中科学知识和现象。 如组织幼儿开展“看看周围有什么”活动, 引导幼儿认识踩影, 突然发现影子没有了, 孩子们会问:影子哪里去了呢? 于是一个新的科学游戏生成了, 孩子们在园内四处找影子。 他们找到了小花、小草的影子, 他们都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 当孩子们发现影子的形状不同、高矮不等时疑惑了:为啥影子不一样?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及时帮助幼儿从光学成像原理加以解释。 孩子们会发现:科学对他们来说, 竟如此神往。 这样在探索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提出许多问题, 这不仅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而且培养了小班孩子的科学兴趣。

在幼儿常接触的生活日用品中, 寻找利于幼儿探索的因素, 并融入游戏中, 让幼儿在游戏中说说、做做、学学。 如小班在夏天的主题系列活动时, 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扇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想想、找找, 还有什么物品也是夏季用来降温的。 通过回家询问, 知道了空调等。 有的孩子还找来了带风扇的帽子和拿在手上的风扇等, 孩子们通过比较了解到什么降温最快, 什么方便实用。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生活中的用品, 同时探索性得到了提高, 创造性也得到了发挥。 幼儿在操作中神态专注、欣喜、惊讶、兴致勃勃, 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幼儿园科技教育必须充分研究幼儿的教学实践经验, 用以确定安的水平、类型和有限的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二、创造良好游戏环境, 形成宽松的科学活动氛围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地把幼儿的潜能挖掘出来, 为他们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必须指出, 宽松的心理环境也是幼儿无拘无束的科学活动的前提。 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得到了鼓励, 孩子们的探索和发展就得到了支持, 孩子们的错误和失败就得到了宽容和理解。 在这样轻松活泼的环境中, 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就得到了良好培养。

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胆提出质疑, 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 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或鼓励, 为幼儿愉快地逐步引进科学的殿堂。 我们要培养好小朋友的科学兴趣, 通过参观种植园和自然角, 培养了小班幼儿科学观察技能, 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积极参与的技能、使他们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根据季节变化, 可以开展 《天气冷了怎么办》、《冷冷的冰》、《冬天的树》等活动, 借助幼儿身边事物的变化帮助幼儿从中习得科学知识, 正因为身边事物, 所以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在活动中逐渐培养起科学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小班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 我们还需为幼儿在教室一角设立科学角, 准备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 如让幼儿用玻璃小棒弄弄自己的头发、衣服, 看看能不能吸住幼小的碎片, 通过此举让幼儿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 使他们感知, 不断尝试, 认识知识。

三、及时给幼儿鼓励, 提高自主操作能力

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 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评价自己和他人。 所以说成人的评价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信心。 经常夸奖、鼓励他们、超过别人,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进行讨论, 逐渐培养孩子敢说、善于表达心中想法和习惯。 对于能力差的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是柔弱的, 一旦受到压制或不恰当的教育, 则会失去对科学的兴趣。 所以, 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指导幼儿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一定难度的科学活动等。 这样, 幼儿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 经常以同伴身份参与孩子们的讨论, 与孩子们一起“闲聊”。 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 他们很乐意来问我们, 我们也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寻找答案, 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 无所顾忌地展开科学思维活动, 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

四、注重幼儿与同伴间的表达与交流

《纲要 》指出, 为幼儿的探究实验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因此, 要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 幼儿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会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欲望, 他们急于将自己的新发现向老师或同伴讲述, 想把自己的疑惑向其他人说说。 在表达与交流、听取同伴意见的过程中, 他们知道了可以有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也能从同伴的讲述中得到灵感激发创造的火花。 教师应更加注重性格较内向的幼儿, 给他们多一些表达机会, 让每个幼儿都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萌发创造意识。

活动中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发现与了解。 在边玩、边观察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践寻找答案,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探索兴趣, 习得相关科学知识。

13.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

2、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结论,使幼儿对科学观察产生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过关于树叶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关于树叶的图片(特征明显、相似)、树叶模型

活动过程:

1.导入:(组织上课)小朋友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认真听哦,老师要出谜语了(出示图片)

2.开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认识很多树叶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认一认好不好。(出示比较有特征的树叶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叶子吗?(有:就请几位小朋友简单回答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相同的。(两两一组出示相似的叶子)

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6个人一组可以交流你观察到的结果(1~2分钟),请幼儿进行回答。

3.小结:(组织纪律,进行小结)世界上有许多种叶子,每棵树也有很多片叶子,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特点,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独特的。

活动延伸:

树叶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在以后的美术课和手工课一起进行制作。

教学反思:

《神奇的叶子》这一课的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是了解、介绍叶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养成收集、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第二版块制作叶画。目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第三版块是编故事。目的是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发挥潜能。

三个版块的设计,我注意做到: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生活实际“找身边的变化”入手,寻找教育教学的最合适的切口和教育点,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使课堂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准备到展示到交流,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交流比指名让学生发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改变学习方式,在制作叶画这一环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完成还是与人合作,尊重学生的选择。欣赏学生的创作与表现,让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真没想到,他们能做得这么好!下课后我感触颇深,我们真的不能小看二年级的学生,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比如在做之前先请他们说说叶画的做法,注意些什么,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实践,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带给我们惊喜!

三、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课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在这一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这节课我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以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

本课也感到有些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要求提的不够明确。个别学生收集的叶子颜色、形状、品种较单一。有关资料查找不全面。

2、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不够,给编故事留的准备时间太短,影响了故事的质量。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注意努力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提高。

14.大班科学游戏:有趣的平衡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探索保持平衡的方法,感知影响平衡的因素。

2.运用平衡的原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3.能主动参与科学游戏,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衣架,不同重量的毛巾;自制跷跷板玩具,不同重量的指偶;天平秤、不同重量的水果蔬菜玩具;

活动过程:

一、从晒衣服的生活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衣架怎么了?” 师:“它为什么会歪?”

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不同重量的毛巾在衣架上保持平衡的方法,初步感知距离和重量的关系。

1.出示衣架,引发幼儿猜想 师:“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要怎么挂毛巾才能使衣架保持平衡?”“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小朋友们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记录纸上。” 2.介绍记录纸。师:“红色毛巾挂在什么地方,就用红色的笔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同样,黄色的毛巾挂在什么地方,也把它记在相应的位置,现在我们动手试一试吧,在探索的过程中每组的小朋友要一起合作。”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结合记录表,师幼交流分享探索中的发现和结果。师:“小朋友们都探索好了,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是怎么让衣架保持平衡的?”“你的办法和他的一样吗?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从这些记录上,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要这样挂?”

小结:可以把毛巾都挂在衣架的中间,也可以把同重量的毛巾挂在衣架两边。6.再一次探索保持平衡的方法。师:小朋友们今天有很多不同重量的小动物来我么大四班玩跷跷板,但是它们不知道应该坐在什么地方,才能使跷跷板保持平衡请小朋友们来说说看。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轻的动物要坐在离中心比较远的地方,轻的东西要坐在离中心比较近的地方

三、迁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了解距离和重量的关系。

1介绍活动材料 师:商店里的阿姨请小朋友们选几样水果放在天平秤上,她想问问小朋友该怎么放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商店里还有很多蔬菜,也请小朋友们称一称。2.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操作 3.分享交流 师:“老师刚才看见有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上一篇:世界名校的座右铭下一篇:创新模式探索企业劳保用品管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