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教案

2025-02-03

春秋争霸教案(共7篇)(共7篇)

1.春秋争霸教案 篇一

一、识记和理解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3、教师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

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教学方法

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

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幅对联中我们来找一下有哪个典故是属于春秋时期。到底这个历史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第六课——春秋争霸的学习。一、“春秋五霸”(板书)

(师)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宜也就是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河南洛阳),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么我们为什么把这一历史时期叫做春秋呢?春秋时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答略

(师)春秋原为书名,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因此书记载从鲁隐公至鲁哀公的历史时期与周平王迁都到周敬王这一时期大体一致,因此,人们习惯上以“春秋”来命名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近3。

这段历史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周王室权利衰落,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周王出行请求诸侯给予车马,上一代周王去世后,还要向各方诸侯要钱为父亲买棺材。请大家想想,在春秋时期,王权为什么会衰落,王权衰落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答略(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分封制度的发展,在分封制度之下,诸侯对封国有完全的经济、官吏任免、和军事权利,当封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达到能够和周王室抗衡的地步时,封国还听不听周王室的调遣呢?

其次:我们来看看周平王如何当上国王的,周平王和外公申侯引犬戎军队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这相当于儿子杀父亲,老丈人杀女婿,这是与我国社会伦理不相容的,周王室发生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各方的诸侯还会听周王的调遣吗?

从这两方面的原因来看,王权的衰微在所难免。那么,王权的衰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国无大事,唯祭祀和征战”,我们从上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周时,祭祀和征战都由天子命令,到了春秋时却变为了诸侯,可见到春秋时期,王权已经衰落了。

在王权衰落的同时,各方诸侯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进行长期的争霸斗争,一些诸侯被打败,一些诸侯却强大起来,做起了天下的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当然历“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但是宋襄公十分窝囊;秦穆公仅独霸西方,势力未入中原,因此历“春秋五霸”更偏重于第一种说法。(学生活动)

(师)齐桓公何在?(学生甲)在此!

(学生甲饰齐桓公)晋国、楚国、燕国、吴国、越国国君何在?(学生乙、丙、丁、戊等)在

(学生甲)各国听令,限你们在秋后,按照以前的礼制,把你们国家的财宝、特产、车马、军队敬献给周天子,可曾听见?

(学生乙、丙、丁、戊等)是(面面相觑,不情愿)

(师)从刚才的短剧里,我们能感觉到齐桓公性格怎么样?(生)霸道

(师)那么如此霸道的齐桓公又是怎样成为中原霸主的呢?他又有哪些政策呢?

二、齐桓公首霸(板书)

(师)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找齐国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想一想,齐国的地理位置对请过称霸天下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生)答略

(师)齐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北部,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国内盛产鱼、盐,齐国将本国的特产贩卖到其他内陆国家,因此,齐国经济实力雄厚,这也为齐国夺取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础。

史书有云:“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齐桓公手下有没有这样一个能为他争霸天下出力的人呢?这个人是谁?

(生)答略

对,这个人就是管仲,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齐桓公和管仲还是冤家对头,在齐桓公与他哥哥公子纠争夺齐国国君时,管仲曾站在齐桓公哥哥公子纠一方,还用箭射过齐桓公,要不是衣服上的衣带钩,齐桓公早就一命呜呼。假如你是齐桓公,你将怎样对待曾经想要自己命的管仲呢?下面我们来看一幕历史短剧,看看一代霸主齐桓公师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学生活动)

(学生甲)气冲冲的样子:管仲,我非杀了你不可,快,快,对鲁国增兵,逼他们交出管仲,我要让管仲死在我面前。

(学生乙饰鲍叔牙)君上,息怒。

(学生甲)哼!鲍爱卿,为何为管仲求情,再求情,我连你一起杀掉。(学生乙)君上,天下和管仲谁更重要?

(学生甲)当然是天下,鲍爱卿是想让我为争天下而不杀管仲?

(学生乙)非也!君上若只想治理好齐国,有臣等尽职尽责也就差不多了,君上若要称霸天下,没有管仲是不行的,齐国不能失掉管仲这样的人才啊!正所谓:得管仲者得天下。

(学生甲)哦?这样,容我想想。(深思中)旁白:当管仲从鲁国回到齐国后

(学生甲)快将管仲请上殿来。(学生丙)君上(拱手作揖),罪臣在此。

(学生甲)管仲,听鲍爱卿说你很有才能,以前的事情我既往不咎,我封你为齐国的丞相,希望你好好为我效劳。

(学生丙)谢君上不杀之恩,管仲定当不辱君上使命,为齐国肝脑涂地。

(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从这则历史短剧中,我们能看出齐桓公怎样的用人原则?

(生)答略

(师)我们从刚才的历史短剧中能看出来,齐桓公任人唯贤,为齐国争霸天下,和管仲摈弃前嫌,体现出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的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因此孔子曾今又这样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敬佩齐桓公的大度。

管仲在当上齐国宰相之后进行了哪些改革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下来。(生)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

(师)非常好,齐国经过管仲的改革后国力更加强盛。现在,齐桓公终于又实力争霸天下了。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一下,齐桓公为使自己成为天下的霸主又有那些举措呢?

(生)答略

(师)我来归纳一下:1、“尊王攘夷”2、“葵丘会盟”。

所谓尊王攘夷是:尊:尊重,王:没有权利的周天子,攘:排除,夷:周边少数名族。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桓公打出尊重没有权利的周天子,帮助周天子攻打周边的少数名族,甚至还召集四方诸侯为周天子戍守洛邑,这样做有利于齐桓公团结四方的诸侯,再则有利于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名义征战四方。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葵丘大会诸侯,宋、卫、郑许、曹等国应约而来,周天子也派人送来礼物,葵丘会盟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霸业也臻于鼎盛。

齐桓公任人唯贤,任用管仲成就了一方霸业。当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内乱不断,从此衰落下去,齐国帅落后,又有哪两个国家开始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呢?

(生)答略

三、晋楚争霸(板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晋国和楚国的地图。从地图中找出晋国和楚国的位置。

晋国地处今山西境内,为争夺中原霸主,晋国向南发展,而楚国也在同一时期向北发展,两国战争一触即发,晋楚争霸带给我们一个成语: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怎么来的呢?

原来春秋时期,晋国曾经内乱,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外逃到楚国避乱。在楚国,公子重耳曾向楚国国君许诺,如果晋国和楚国交兵,晋国将主动撤退,恭迎楚国军队。在陶丘两军相遇,晋军主动“退避三舍”(90里),退到城濮,楚军主帅子玉不知是计,以为晋军害怕楚军,于是领楚军深入追击,在城濮被晋军团团围住,楚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叫做“兵不厌诈”。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于是迫不及待的在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也赶来参加,并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个中原霸主。

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失败,楚国能甘心吗?楚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那么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生)答略

城濮之战失败后,楚庄王即位,他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楚国国力日渐强盛。公元前6,楚军挥师北上,并在东都洛邑附近检阅军队,周天子被迫派人犒劳楚军,楚庄王遂向来人“问鼎之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出处。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答略

(师)楚庄王问鼎之轻重,表明他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公元前588年,北进中原的楚军与晋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相遇,邲之战爆发,楚军取得了邲之战的胜利,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又一霸主。

但晋楚争霸远没有这样结束,晋楚之间为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相互进行战争长达80年之久。

晋楚争霸结束后,又出现了哪两个国家争霸中原呢?(生)答略

四、吴越争霸(板书)

让我们来看看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上找出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

春秋末年,位于南方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夺霸主的行列。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吴国称霸。

吴王阖闾成为春秋霸主得益于两个方面:1、重用人才。如:伍子胥、孙武。2、改革内政、训练军队、建设城郭。

吴王阖闾即位后,采纳伍子胥的建议,派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联合晋国攻打楚国,

并于公元前506年大败楚军主力,五战五捷攻下楚国都城郢城,公元前4,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攻越,越国大败吴国,阖闾受伤去世,子夫差即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立志为父亲报仇。于公元前493年大举伐越,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成为夫差的阶下囚。夫差灭掉越国后乘机北上,相继打败鲁、齐、卫等国,并在黄池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吴国灭掉越国后,越王勾践成为夫差的阶下囚,伍子胥曾多次劝夫差杀掉勾践,但夫差不听。越王勾践乘机进献美女——西施,并在夫差面前发誓愿意一辈子为夫差牵马、提鞋,借此来麻痹夫差。果然,夫差中计,非但没有杀掉勾践,还把勾践放回越国,这叫“放虎归山,终为后患”。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训练”,乘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国内空虚的时机,大举伐吴,经过几次激战,吴灭,夫差自杀。勾践也效法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春秋无义战”,各方霸主发动战争只为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产,而在战争中,受牵连的是千千万万的贫苦老百姓。因此后世有“宁做太平狗,不为乱世人”的说法。但是,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一些大国吞并周边一些小国,这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民族间的融合打下基础。通过兼并战争,国家逐渐减少,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创造了前提。

吴越争霸已经是大国争霸的尾声,历史已经跨进了“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欲知战国风云,请听下回分解!五、新课回顾:(略)

都城:洛邑(河南洛阳)

平王东迁时间:公元前770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管仲改革

齐桓公首霸

“尊王攘夷”和“葵丘会盟”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国争霸

吴越争霸

越国争霸

六、课堂反馈:(略)

七、课后思考:

从齐桓公、楚庄王、越王勾践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八、课后反思:

2.3 美苏争霸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理解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特征及表现;熟悉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对华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逐步掌握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2)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表资料,提高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2)通美苏争霸过,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美苏争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思考题、讨论题等。

学生:浏览与美苏争霸史实有关的人物传记、历史专著、评论文章或者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辅助教学。教学设计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1、原因

(1)、赫鲁晓夫逐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提出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主要原因)

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英国记者坦率地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麽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二: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

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接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2)、美国继续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2、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

二、过程

1、第一阶段

(1)、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2)、特点:有紧张也有缓和,优势在美国。原因:苏联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

美国全球扩张及称霸世界

(3)表现:缓和:对奥和约,苏联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紧张:“柏林墙”的修建和古巴导弹危机

50年代中期,对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二战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割占领的局面,奥地利成为中立国家。对奥地利而言,这是它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条约给奥地利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更重要的是,条约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西方国家认为,这是苏联的一次实质性让步,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5年苏联和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是面对现实的~种选择,它改善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壮大了苏联“和平攻势”的声势;同时,也使西方难以回避民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

赫鲁晓夫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59年9月,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会谈。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实际上,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它反映出美、苏两大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和欧洲分裂的标志,是东西方冷战的象征。“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的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美国也不甘示弱,肯尼迪总统下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4)美苏各自对中国的态度

美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冷战遏制制度)原因:对新中国的敌视

苏联:关系破裂50中~60初﹚————企图控制中国,意识形态分歧。

2、第二阶段

(1)

时间: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2)特点:苏进攻,美防守。

1.原因:苏联的军事实力略超美国,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美国经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趋于缓慢;又因侵越战争受挫,加上日本和西欧的竞争,美国的实力不断下降。(3)表现:苏:在欧洲“缓和”政策 在亚洲进行扩张活动——出兵阿富汗(1979)美: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结合这段资料说一说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的杜鲁门主义有什么不同点?(一是反映的国力不同;二是外交方针的不同)尽管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美国仍不失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不管如何调整,美国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政策。

(4)、美苏对对中国的态度。

美:同中国改善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争霸守势、调整战略)苏:关系恶化﹙60中~70末﹚ ————对外扩张

3、第三阶段

(1)时间:20世纪80年代(2)特点:美强硬苏收缩

原因:80年代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经济开始持续增长,为争霸提供物质基础。苏联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的经济力量的支持,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引起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东欧国家独立倾向迅速增长,苏联在东欧的统治地位不稳。

(2)

表现:

美:立足于打局部战争,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苏: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中苏关系正常化,放松对东欧的控制。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提出了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80年代中期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在核时代,“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而裁减军备。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短程核导弹的条约。这个条约虽然只能削减美苏两家核武库的大约4%,但它终究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苏联在对外战略上由扩张转向全面收缩。(3)美苏对中国的态度

美:合作压制﹙80~90﹚——————霸权主义、中国壮大 苏:关系改善﹙80~90﹚——————全面收缩、美国威胁 兴趣链接:

史上最搞笑的大国首脑

若要评选史上最搞笑的国家首脑,冠军非前苏联共产党前总书记勃列日涅夫(1964-1982在位)莫属。他要认了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一把手,勃列日涅夫的水平与所作所为确实和他的地位严重不相称。勃列日涅夫的翻译霍德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弱智的国家最高领导曾闹出许多笑话来。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卡特私下会晤,他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更为搞笑的是,在当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勃列日涅夫致欢迎词。勃列日涅夫把秘书写好的发言稿忘在外衣口袋里,上了主席台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呆了一会儿,勃列日涅夫终于讲话了。他的欢迎词非常费解,谁都听不明白,因为他只是一连把俄文字母“O”(注:念“噢”)念了五遍:“噢!噢!噢!噢!噢!”原来,他把奥运旗上的五个环,当成了五个“O”!

三、美苏争霸的结果的影响

1、结果:苏败美胜

2、影响:苏联:经济被拖垮,最终解体。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也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探究:制约美苏争霸而引起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1、双方饱和的核威胁,制约了各自的战争决心。(核战争条件下,没有失败者也没有胜利者,只能同归于尽。)

2、国内人民反战运动高涨。

3、实力决定态度,弱者先妥协,强者自我克制。

课堂小结 美苏争霸的结果的影响

1、结果:苏败美胜

2、影响:苏联:经济被拖垮,最终解体。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也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后习题

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被迫改变苏联政策的原因。

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于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仍然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于美国的目的,苏联不得不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从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苏联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3.6、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了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的变革。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掌握春秋争霸的史实,理解春秋争霸带来的影响。

4、认识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春秋争霸。难点:春秋争霸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课件辅助教学、学案与问题导学、先学后交流讨论,当堂检测订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写一写夏商周更替的史实,写出你得到的启示。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其目的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2、谈话导入新课: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建立东周。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如何?我们来学习第六课。板书课题。

二、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标注知识要点,尝试解决问题。(1)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随着农业发展,哪些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什么活动也逐渐活跃?

2、引导交流,适时板书: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活动活跃。

3、练一练:(1)我国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是在()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三、展示材料研读和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王室衰微”。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标注知识要点,尝试解决问题。(1)春秋时期,哪一制度逐步瓦解?

(2)这一时期,王室衰微有哪些具体表现?有什么影响?

2、引导交流,材料研读(见课本)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操纵国家政治使国家处于政权并立、诸侯争霸、动荡不安的状态。

3、练一练:(1)动荡的春秋时期出现了争霸的局面,这源于哪一制度的衰落()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天子势力强于诸侯 D、周王室衰微

四、展示春秋争霸示意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诸侯争霸”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标注知识要点,尝试解决问题。

(1)齐国国君谁打着什么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原因是什么?(2)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哪几个称霸中原号令诸侯的霸主?(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2、展示材料,引导交流讨论,适时板书,指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齐桓公

管仲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成为第一个霸主。(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2、展示材料,引导交流讨论,适时板书,指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齐桓公

管仲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成为第一个霸主。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诸侯争霸

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弊:给人民带来灾难。

3、练一练:(1)春秋时期,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重要原因是()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周王室衰微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壮大了经济军事实力。

(2)下列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争霸战争产生了更多的诸侯国

②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和民族融合 ③争霸中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增强了实力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引导巩固训练,检测订正。

1、课堂小结,引导限时记忆。

2、练一练,体验成功。题目见学案,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检测题。集体订正,各自改错。

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案 篇四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特点;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战争是政治经济变革在军事斗争上的反映,对加速奴隶制瓦解和促进封建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2.提高学生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春秋战国战争的能力。这些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生产也带来极大破坏。但是,客观上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大国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春秋战国时期,为战胜对方,各国都重视选拔人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

3.春秋战国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分清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

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①“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特点: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A.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B.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各诸侯国掠夺土地和人口以扩大统治范围,进行长期争霸兼

并战争。

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东周的建立与王室衰微

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即洛阳)。史称东周。

②周王东迁后,周王室不再被诸侯所重视,逐渐成为各强大诸侯的附庸。

2.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

⑴“周郑交质”时期:春秋初年,诸侯中郑国首先向周天子挑战。郑国以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其势力发展很快,郑庄公首先称霸,有两个重要事件:①“周郑交质”,即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人质。②郑庄公打败周桓王,周桓王被射伤肩部,天子威信扫地,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

⑵齐桓公称霸时期:

①齐是周初姜尚的封国,春秋时已发展成东方大国。

②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A.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以达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

B.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

C.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⑶晋楚争霸时期:

①前632年,晋文公图霸中原与楚成王发生冲突,导致晋楚城濮大战,楚军大败,晋文公与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

②前6,楚庄王即位,后晋楚又大战于邲,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中原。

引导学生阅读 “楚王问鼎”的故事,以说明楚庄王号令天下之野心。

⑷昊越争霸时期。

①春秋末年,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相继称霸,已是大国争霸的尾声。

②前4,吴王阖闾大举伐越,受重伤死于中途。其子夫差立志报仇,三年后大败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图谋霸业,至夫差终成霸主。

③越王勾践卑身事吴,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终于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春秋后期到“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

①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被周王封为诸侯,正式分晋。

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的姜氏而为诸侯。

③“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指导学生阅读《战国兼并形势图》,掌握七雄的地理位置。

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四个时期

⑴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①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最强。

②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国势大增,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③独霸中原。魏文侯不断向外扩张,初具霸业规模。

⑵魏齐争霸时期。

①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国与魏国围绕中原战局,展开了军事和政治上的激烈斗争。②齐国经过桂陵之役和马陵之战,两次打败魏国,代替魏称霸中原。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介绍“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和孙膑用“退兵减灶”之计,战败庞涓的著名战例。

⑶秦齐互帝时期。

①公元前4世纪后期,秦国经商鞅变法,由弱变强,向东扩张,屡败韩魏,一跃成为西方强国,形成与东方齐国双雄对峙的`新格局。

②秦国因一时难以征服东方六国,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尊齐泯王为东帝,自称西帝。这样,秦齐出现暂时的互帝局面。

⑷秦国独霸时期。

①公元前3世纪以后,楚齐两强衰落。

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打败赵国。至此,秦国独强,无敌于天下,东方六国灭亡已成定局。秦国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准备。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性质:

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地盘,掠夺人口,激烈混战,与春秋相似以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发展和融合的重要时期。

2.周边各族的发展。

①在北方、东北: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其中战国后期的匈奴,其首领头曼单于在今内蒙古五原地区建立了头曼城。匈奴与战国时的赵、燕、秦都发生过战争。

②在中原地区:有战国时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

③在西部:有月氏、乌孙、义渠、羌等。他们是今甘肃、新疆一带的古老民族,其中义渠(今甘肃宁县)是西北最强的戎族。

④在西南部:有巴、蜀、夜郎等民族。

⑤春秋时,南方以楚、吴、越为中心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

2.民族融合。

5.春秋争霸教案 篇五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春秋争霸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战国七雄。其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是本节课的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是难点。教材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四、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深度和掌握程度。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争取课堂检测达标率在85%以上。(所教班的学生为64人,即55人以上全部答对)。

五、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记住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在地图上的位置。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2、通过学习晋楚争霸、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由此产生了一些什么?(诸侯)国王改称什么呢?(天子)

?2、教师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问: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小结:这两个故事都是做人不诚信,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戎族真的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的烽火台就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春秋战国的探索,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新授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入积极。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2.小组内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要是有疑惑的问题一定要向同学请教!

3.集体交流

师讲述“春秋”“战国”的来历。然后讲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他们,他们展开攻势,咄咄逼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斗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设计意图: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有目标。起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春秋先后称霸的霸主都有谁?之后师要进行补充讲解(强调字桓的读法和写法)。

过渡:春秋时各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不断的进行混战,争当霸主,在这些霸主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那么他是如何首先成为霸主的?

2、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后师总结:齐桓公称霸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1)。优越的条件。(2)、管仲改革,(3)高明的手段——尊王攘夷。

6.春秋争霸教案 篇六

课 题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启发。

教学手段

课件、触控一体机。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师:讲故事《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问: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师:板书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师: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生: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

(2)王室衰微

师:指名读《王室衰微》部分。思考:

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周平王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

师:周王室的地位开展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生:分封制得不到延续,并被逐渐瓦解。生:势力大减,财政陷入困境。

(3)诸侯争霸

师:指导学生默读本部分。并思考:

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2、诸侯争霸使用“尊王攘夷”的口号?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些?

4、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是什么?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生1:王室衰微;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生2: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生3:齐、晋、楚、秦、吴、越。生4:地理位置;任用贤才管仲;“尊王攘夷”。

生5:给人民带来灾难;破坏了僵化、落后的西周体制;实现了局部统一,减少了诸侯数量;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堂小结

师: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巩固练习

师: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乐制度的破坏。)

板书设计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器牛耕的出现、精耕细作

2、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的发展。

3、商业:出现了很多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更多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势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

1、春秋争霸战争

2、争霸战争的影响

7.春秋争霸教案 篇七

(一)教材的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纷争》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动荡而变革的时代。一方面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另一方面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教材以4课篇幅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齐桓公称霸

②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

2、教学难点: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好表现,好参与。 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图片、讲故事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看、听、说、的过程中了解战争,认识战争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联系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讲述法②故事穿插法③读图法④情景设置法⑤合作探究法⑥讨论归纳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3、探究式学习方法

总之就是要通过合作交流、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概括、总结、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烽火戏诸侯》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四、交流合作,培养能力

(三、四交叉进行)

1、展示自学指导(一)

一、春秋争霸

(1)、东周分为哪两段?

(2)、春秋争霸的背景?

(3)、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谁?

(4)、齐桓公称霸的条件是什么?

(5)、晋文公是怎样当上霸主的?

(6)、春秋争霸战争有何影响?

(要求:默读P30—32春秋争霸的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在正确答案下划线,重点词语加着重号,难点、疑点划双线,5分钟后比一比,看谁找的最准确)

2、展示自学成果

3、3分钟时间知识记忆,组内互查

4、展示幻灯片《东周的分期》

《春秋争霸形势图》

《春秋霸主》

5、交流合作,培养能力

(1)看图说史

(2)我的课堂我做主

6、展示自学指导(二)

二、战国七雄

(1)、战国初期瓜分晋国的是哪三家?

(2)、战国七雄是哪七雄?

上一篇:大学四年该如何度过下一篇:让你心灵成长的励志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