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2024-06-16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精选13篇)

1.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篇一

基于网络写作的合作学习与外语自主学习观念相关性研究

由于长期以来受根深蒂固的外语学习习惯的影响,大多数中国学生对教师抱有极大的依赖心理,未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加之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监督和现场管理,许多学生很容易忘记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也成了我们在外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网络写作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学习动机观、语言学习策略观、自我管理观和自我效能观念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体现出与外语自主学习观念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作 者:徐晓琼 王谊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6) 分类号:H08 关键词:合作学习  网络写作   外语学习  自主学习观   相关性  

2.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篇二

目前,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普遍以传统的、成人化的方式和习惯开展教学, 一种是过于填鸭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尤其在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也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中, 学生慢慢失去了探究知识的欲望, 学习兴趣减退, 积极性降低, 主要原因是语言输入太多, 而语言输出太少, 课堂上教师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实践。而另一种是过于开放式, 由于缺乏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 开放尺度难以把握, 以致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 完全放任自流, 学生不但缺乏基本技能的掌握, 缺乏知识的系统学习, 探究活动也仅流于形式, 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的能力没能得到真正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 效益低下。

二、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 语言习得的产生, 无论在自然环境中还是在课堂上, 都有其不可置换的特征:社会交际[1]。Brown (1994) 认为儿童在习得第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开始更为重视整体的习得, 而非只局限在听、说、读、写任何单独一项。二语习得的目标是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即听说读写译几大技能的综合掌握, 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几种技能结合成一个整体来促进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实现。Chomsky认为人类学习语言不是单纯模仿、记忆的过程, 而是创造性活用的过程 (尤其达, 200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如果没有输出的需要, 往往会导致输入转成消极输入。学生在语言输出时进行思考、分析、类比、归纳等对心智发展极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对小学生而言, 不仅学习了语言, 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

从上述理论可知, 作为语言输入范畴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需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输出。

基于网络的英语合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多媒体等相关技术,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 共同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 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 分工协作, 互帮互助, 发挥集体协同效应, 共同完成任务。简言之, 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英语合作学习。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也称为基于Web的合作学习 (Web Based Collaborat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

支架式教学策略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一个成熟教学策略, 在各学科领域均有着丰富的实践应用。笔者从对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语言输出的分析入手, 结合应用案例, 开展基于网络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英语阅读语言输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优势

要突破传统小学英语填鸭式或过于开放式的教学问题, 必须用科学的先进理念来引领指导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为此, 笔者尝试借助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特点和优势, 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 促进语言输出。“支架”的呈现形式多样化, 如:板书、简笔画、视听、图文字、提示性问题等, 帮助学生借助这些支架完成教学目标。

1. 注重知识的有效构建, 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支架式教学通过遵循“最近发展区” (即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的差异) 的要求, 对知识进行分解和重构, 建立知识框架[2]。这种知识框架的建立充分体现固有能力与学习要求的内在联系, 通过强化语言输入, 并以多种方式提高输出的效果, 使知识层层递进, 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再借助支架帮助学生逐步攀升, 实现知识的有效构建, 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并使之系统化,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 注重探索引导, 做到“导”“放”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支架式教学策略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一个成熟教学策略, 适合于我们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输出的探究学习。并通过具体的角色问题情境引入,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以解决阅读文本中某个知识节点为切入口, 先“导”后“放”, 先适当解决基本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学生再通过自主、合作学习, 利用迁移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灵活运用语言。整个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 “放”中有“导”。

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支架模式与实践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五个实施策略, 促进学生语言输出。

1.搭脚手架, 丰富学生体验:围绕当前学习主题, 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 灵活运用语言:让学生独立探索;

4.相互协作, 内化输入语言: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 建构知识体系: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例如, 十二生肖的故事“Animal signs”。这节课以任务贯穿读、听、说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来增长知识, 发展能力。笔者对教学进行了分解和重新整理, 搭建了如下支架模式图。

1. 搭脚手架, 丰富学生体验

学生要学好英语、掌握英语并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就必须在不同的情景中感受英语、触摸英语、体验英语。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大多数的阅读文本中都有不同的人物角色和对话, 我们通过引入有趣的角色表演活动, 指引和帮助学生对已有相关英语知识进行有效回忆, 并寻找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 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易于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1) Greetings问候。

问候学生, 并询问学生的姓名。通过轻松愉快的真实交流, 建立了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

(2) Leading-in导入。

My information:教师让一位学生上台进行角色表演, 为大家介绍自己。

●My name is Pubby. (我的英文名字)

●I’m eleven years old this year. (我的年龄)

●My animal sign is Tiger. (我的生肖)

●The tiger means strong and brave. (该生肖的特征)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上述Greeting和引导学生自我介绍, 并引出课题animal signs, 为接下来的短文阅读做好铺垫, 也巩固了已学知识。

2. 进入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介绍》中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线, 突出语言的实践性。”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 而情境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语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情境, 而情境的形成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语言本身。

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让同学们把课前所准备的十二生肖图, 按顺序贴到白板上。并以一首节奏明快的生肖儿歌带领学生进入本阅读课的学习。

(1) Chant (生肖儿歌) 。

生肖儿歌 (Chant) 里有两个新单词“meek”和“magical”。通过儿歌诵唱, 在巩固了旧知的同时, 又教学了文本里的两个新单词, 以降低学生文本阅读的难度。

(2) While-reading学生进入第一次阅读。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 圈出短文中家庭成员的生肖。只找出需要的信息, 其它信息迅速跳过。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从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入手, 激发学生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 以突破阅读文本的重难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

3. 独立探索, 灵活运用语言

有专家说:语言是灵活的, 任何简单的语言都能教活。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能够把握文本中的语言关键点, 合理地设计一些语言输出任务, 利用迁移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条件。例如:

(1) Read and underline:What do these animal signs mean?学生进入第二次阅读, 提升问题难度, 让学生找出家庭成员的生肖所象征的不同意义。

出示词条给出三个选择:

请学生朗读全文, 找出文中答案, 并用笔划出来。

Check out.选择生肖所对应的词条

这样, 通过探索开始时教师的启发引导, 然后学生自己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 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学生就能将文本中的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了语言的整体滚动输出, 大大提高了语言的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会愈加兴奋地投入到接下来的阅读学习。

(2) Listen and answer.跟读录音后回答问题:

听录音的同时让学生整篇阅读,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对语篇再一次进行细读, 串联起整个语篇内容, 为接下来的复述全文做好准备。

4. 网络协作, 内化输入语言

基于网上协作学习平台区域, 协作者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课件或网络工具, 采取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竞争、合作、讨论等方式查阅、分析资料, 进行相互作用、协作互助, 为问题解决提供材料依据, 形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步骤为: (1) 网上查阅和独立思考。 (2) 组内共享和分析交流。 (3) 组内合作和统一认识。 (4) 全班展示和成果分享。

例如:Post-reading:

(2) 请小组同学间相互分别谈论家人或朋友的生肖, 并上网搜索有关生肖的表述方法, 并试着写下来。

(3)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

这种协商与讨论的结果作为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结的桥梁, 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学生们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在共同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 建构知识体系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在整过教学过程上,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觉得自信、自豪, 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语用能力。评价内容包括:

(1) 自主学习能力。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和知识练习题综合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 (以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进行评价)

(3)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评价)

例如, Homework:

作业设计以小学英语教学所倡导的“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为原则, 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每人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结语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语言来交际或做事。本研究探索了在阅读教学中的输出活动, 考虑到基于小学生的爱好、兴趣、习惯、能力、策略等因素, 运用支架式教学相关理论构建知识概念框架, 借助“脚手架网络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加强合作意识, 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在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摘要: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开始从词汇教学和会话教学向阅读教学发展, 这是小学英语教学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的一个积极反映。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就要求生生、师生之间能经常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语言输出, 从而带动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探索借助“脚手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强化语言输出, 从而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关键词:支架式模式,小学英语阅读,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罗雪娟.外语教学提高语言输出能力之对策[J].青海教育, 2005, (6) .

[2]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12) .

3.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 英语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法(Cooperativelearning)”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学家B.S.布卢姆研究提出的,现已成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影响最大和成果最多的改革之一。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的主题,以合作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进行合作互助、探索研究,通过学生能动性、主动性的发挥,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它的学习效果只能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结合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趋势,在计算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行为、实现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基于网络的英语合作学习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责任明确、人际互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人责任、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的教学理念,符合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日益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重视。

一、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新特点

1、实践性。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实践性,英语合作小组围绕某个英语知识点,依托网络技术,开展实践调查,并且对相应的问题开展交流与探讨,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再加工与研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共享性。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具有共享性不仅体现在互联网资源平台的共享,还体现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比如微博、QQ、校内网等实现实时交流与探讨。合作小组可以将最先研究的成果传递到网络平台中,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传到网络平台中,通过网络获取到相应的答案。

3、真实性。构建主义强调创建真实的情景,网络环境下合作英语通过互联网可以为英语学习提供仿真性的环境,比如英语合作小组可以通過网络设定一定的英语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应,比如如果单独的给学生讲解枯燥的语法、词汇学生不容易学会,但是如果通过网络,在网络中添加这些枯燥的知识点就会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2.4自主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条件自主的学习,比如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的选择上网,学习英语知识。这样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并且通过网络合作小组可以自主的设定学习的内容,拓宽英语学习的层面,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网络合作学习过程

网络环境的设计,应考虑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信息技术交互性强、界面友好的支持合作学习的优势,了解小组认知水平、小组认知风格,为拥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环境,提供多样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语料资源,创造高效的学习机会。合作小组对于不同的学习任务、认知特性、学习内容以及资源环境会有不同的合作学习过程。一般来说,从学习者角度来看,互联网上的合作学习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登录或注册、选取学习内容(简称选取内容)、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简称分组)、小组学习前准备(简称小组准备)以及小组学习进程(简称小组进程)和效果评价。登陆完毕后,可由教师或学习者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布置任务选取学习内容,如进行英语议论文写作训练,题目为WhatisSuccess1小组准备阶段是指学习者应熟悉合作小组的成员、环境、整体目标等属性。了解自己及合作伙伴所扮演的角色,熟悉合作小组依据什么原则进行互动而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学习者从合作资源库中提取角色信息,从学习资源库中提取学习目标信息(合作小组的目标和成员目标)。然后通过系统把小组信息存入合作档案库。在写作中三人小组可分配任务角色:学习者首先共同搜集议论文写作要点,确定写作步骤;学习者A搜集悖论,即人们对成功的不同看法;B搜集正论,即本小组对成功的见解;C得出本组结论。小组进程就是合作组成员学习特定内容、完成特定角色任务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学习资源库提供各种辅助学习的内容、材料、课件、其他资源链接等;需要合作资源库提供合作学习任务得以完成的基本素材、工具和相应的功能软件。小组成员在进程中的互动行为将被记录,作为过程信息存入对应的合作档案库中,进而作为教师评价合作组成员实现学习目标的依据。其结果可能为:A:Successmeansgettinglotsofmoney;

halinganimportantposition;possessingahighacademictitle。B:Successisdecidedbytheresultsorachievementsonegets.C:Successshouldservethepurposeofsomebody。效果评价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自我学习测试和合作评价,测试成绩存放在自测成绩库中,合作评价存放在合作档案库中备案。

三、结语

4.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篇四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理念和实践案例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探讨和关注。基于“课堂派”在线学习的平台,以《教育传播学》为案例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中如果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参与性、知识建构水平较高,则能获得较好的协作学习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39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技术和教学整合,催生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把制作好的微课资源发布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围绕课程主题,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完成教学目标[1]。国内外许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美国学者J.F.Strayer[2]以“统计学导论”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对比实验研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然而目前翻转课堂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微视频的开发,翻转课堂的组织等[3]。笔者借助于“课堂派”网络学习的平台,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探究网络学习的平台与翻转课堂的有效结合。

二、基于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课前主要是教师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师在对学习者需求与学科特点分析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与开发教学内容。在制作微资源时,以知识点为单位设计多元化的资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支持服务等。在教学设计阶段为学生准备良好的问题或项目,以促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能够带着问题或围绕项目开展学习活动。教学微资源设计开发好之后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中学习。

在课中,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堂讨论,讨论可以围绕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主题、项目进行。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要开展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在课中的交流讨论中,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小组之间或学生个体之间开展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这不仅扩大了评价主体,还使评价比较客观真实。在这一阶段,教师应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在课后,根据课中的学习测验和评价验证课堂教学效果,反思课堂实施效果,思考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探讨结果问题的办法。在课后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改进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活动,还有利于教师学习教学策略,获得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分析,我设计出基于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笔者利用“课堂派”网络学习的平台,基于《教育传播学》课程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一)学习者的参与度分析

在《教育传播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积极观看视频等学习资源,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话题能够围绕教学主题开展,较少有与课程学习无关的话题产生。统计发现,每一次课堂教学前,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学生比例达到95%左右。学习者参与话题讨论和交互主要受到问题驱动、教师引导和学习者支持三方面的影响。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发言的积极性提高,参与交互的积极性提高,能够认真参与话题讨论,和其他学习者进行富有思考性的交互。

(二)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分析

利用古纳瓦德纳提出的交互分析模型分析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对学习者的作业和讨论文本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古纳瓦德纳的交互分析模型将网络交互环境中学习者交互分为五个层次:信息分享层、深化认识层、意义协商层、新观点的检验与修改层和应用新知识层。由分析结果可知:低于6%的学习者在交互过程达到了知识建构和应用的程度,达到了最高层次,48.45%的学习者达到了意义协商层。可见,虽然学生高阶层知识建构水平占比小,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中等以上的知识建构水平。

(三)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效果分析

对课堂中学习者分组交互和完成任务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小组内成员都能做到相互交流、协商,共同参与任务完成,问题解决,共同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部分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观点、心得,共同解决问题,促进资源流动,也促进学习者融入学习共同体,加强学习者交互。

参考文献:

[1] 黄兰花.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6(2):172.[2] Jeremy F.Strayer.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 [J].Learning Environ Res,2012(15):171-193.[3] 杨玉芹.启发性挫败的设计研究――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111-115.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s concept and practice draws general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in educational circles in China as a new model of teaching.Based on the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of “Ketangpai”,this article conducts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with Science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The results turn out that of learners’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remain high in onlin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bette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ffect will be reached.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network learning

5.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篇五

1、引言

选题的目的: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地球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体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日见重要。因此,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求生存,谋求发展。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然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应只是关注教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生存的本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由此,人的合作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 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选题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往往依赖经验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数学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人文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及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必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只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务院2001年5月29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提及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合作学习改变课堂中的一些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竞争等现代思想和公民意识,焕发课堂 的生命活力。

选题背景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有些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下的直接结果就是遏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这种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得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师,迫切地感觉到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觉得有必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了解,让其在教学中发挥优越性,给我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我课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2、正文

国外研究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目前这一策略己被广泛应用于美国、西德、荷兰、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中小学课堂,因此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流派众多,各派合作学习理 论表述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有: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甘(S.kagan)博士领导的合作学习中心提出的“合作结构法”;

2美国约翰逊兄弟(Davidw.Johns。andRobertT.Johnson)领导的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设计的“共同学习法”和“小组教学法”;

3.美国斯莱文(Rober七Slavin)教授领导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小组创设的“小组分层计分法”和“小组活动比赛法”;

4.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育心理系的沙伦(5.Shara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创第1章绪论造了“团体调查法”。

5.德国R。IfBiehler等主编的《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科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的第三章“课堂里的相互影响”揭示了重视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的潜在意义,并指出了课堂里数学交流形式对于构建数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展示了一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6.代钦、葛斯勤著的《论日本信息教育改革及其意义》(甘肃教育学报,1998年第2期)论述了日本信息教育的新发展一CCV教育。由日本横地清教授组织发起的CCV教育系统研究,是一种能够相互提高学习水平和促进相互理解或国际理解的协同学习,学生通过通讯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同时学习同类内容,学生通过电视屏幕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互相对话,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实验项目。这项实验研究已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育实验,编写出版了两卷几百万字的实验研究报告论文集。今后在日本进一步扩大教学实验范围,同时,也筹备着和德国等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实验。

7.代钦的《试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态—兼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结合广岛大学附属中学井上芳文老师的初中二年级“平面图形性质的利用”的课堂教学实例,详细阐述了日本的课堂教学的五个阶段,其中更是侧重于第三阶段的“学生独立或小组学习,分组讨论”,该内容完整地展示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内研究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浙江、山东等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交往与合作研究”、江苏的“合作教学初探”等全国有影响的一些重大课题。但真正的推广,乃是在新课程之后。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的一大“亮点”。许多教育工作者极力评价国外优秀的合作学习策略和案例,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治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良方法和策略而被推崇和盛行,愈来愈多的一线老师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实施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经验论文不断出现在各类课程改革的刊物之中,如:

1.沈康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的设计策略与研究》(((数学通报》,2007一一一一一卫塾些坠丝燮坠丝文

年第3期)该论文简要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采取的三种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整合得到实施设计策略,但没有具体案例。

2.孙名符、温建红的《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第4期)。该论文指出了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没有对合作学习的其它相关理论展开讨论。

3.伏奋强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数学教学,2001年第5期)该论文提出“主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其实施方法。4.金小进的《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浅探》(数学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该论文对合作学习的定义、理论依据、意义、实施原则、方法等方面列出了要点,但没有展开讨论。

5.白春元的《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中的合作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主要论述了数学合作学习及其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探索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但对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理论依据只作了简略介绍。

6.吴智敏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的开展条件、影响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的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除以上论文外,还有一些著作也涉及到该研究。如:

1伍新春、管琳主编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是一部对合作学习深刻研究的专著,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到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再谈到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最后对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高向斌主编的《走向合作性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论述了新教学形态合作学习的操作步骤,结合案例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以上这些研究一方面主要是理论层面对合作的价值等问题进行宏观的论述和探讨,但这些操作成果在操作性、适应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很难为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指导;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但是对这些成果缺乏理论的升华和提炼。

合作学习的界定

迄今为止,合作学习已有着几十年发展与研究的历史,合作学习的实践也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这一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统一认识。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斯莱文的定义。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约翰逊兄弟的定义。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re)的约翰逊兄弟俩(Johnson,D.W.&Johnson,R.T.)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3)沙伦的定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n,S.)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4)嘎斯基的定义。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Cooperative masterylearning)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嘎斯基(Guskey,T.R.)对合作学习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 group)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

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5)赖特和梅瓦里克的定义。英国著名教育学者赖特(Light,P.H.)和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合作学习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梅瓦里克(Mevarech,Z.R.)女士根据斯莱文的上述定义,提出了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6)宇的定义。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7)定义。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8)傅的定义。我国台湾学者林生傅在论及合作学习理论时,直接将合作学习称为合作教学(Cooperative instruction)。他指出:“合作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

从上述专家和学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共同点:第一,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载体的;第二,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的。但本人认为,他们的这些定义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第一,没有强调合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使我们无法将合作学习与教学合作区分开来;第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我们无法将其与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被动学习区别开来。

我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作如下界定: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利用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并以小组成绩为评价依据,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学生知识建构、良好心理品质和情感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数学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情境下的具体应用。

3、结论

合作学习存在的困难: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我国普遍班额较大,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长期养成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这一现实状况下,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是步履艰难。

6.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 篇六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教育已成为外语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合作学习是语言教学中一种先进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但网络教育中的合作学习则刚刚起步.本文在分析网络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教育中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剖析,对学生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参与度与其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讨论了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对如何搞好网络教育中的合作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 者:归樱 GUI Ying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外文系,上海,33 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网络教育   合作学习  互动  

7.网络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篇七

近年来随着合作学习的研究层层推进,最迫切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逐渐被提上日程。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2007)中也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于是,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合极具现实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说法。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个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合作学习理论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从合作学习的各种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理念强调生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取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多机会,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结合所学的东西,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地沟通,并从中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兼顾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正深刻改变着语言学习与教育的环境。网络环境给予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以硬件上的支持,提升了合作学习实施环节的效度。第一,网络环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交际交流过程具有辅助提升的功能。在学习准备阶段,来自于网络的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面对话题“有话可说”;在学习练习阶段,一方面,简要的文字说明充当“字幕”,辅助了交流过程,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另一方面,即时的笔记记录,方便快捷;在学习总结阶段,汇集共享信息,总结交流心得,即锻炼书面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习的品质。第二,网络环境下教师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更加及时、准确,杜绝了合作学习的顽疾——“搭便车”现象。通过多媒体设施的控制,无需走到每个学习小组面前观察小组活动情况,教师可以随时直接切入到任一小组的讨论中“旁听”,在消除了教师在场对小组讨论的打断和压力的同时,让每个同学时时处于“战备”状态。第三,网络环境下对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和学生的评价反馈更加及时高效。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来自学生和小组的评价打分可以及时汇总统计并得出结果向学生公布,解决了以往“反馈拖延、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延误后续合作学习的展开”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就可以使它对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大大提升外语教学的质量。在这里网络环境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三、网络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1、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网络资源过于繁杂,授课老师要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且充分的筛选、下载和整理,再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存放在网络课件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直接点击进入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资源,也设计为导航图,并设置好学生浏览器的安全设置和分级审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也要力求每一次都教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过教学平台、资源平台、教学软件、电子课件等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老师与学生、老师与资料、学生与资料之间的“多元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合作学习,如配对活动、自由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学习活动的设计

依托网络环境完成课后辅导、测试及教学管理的设计。课上,老师要提示学习资源网址,通知学生访问下载;课后,鼓励学生上机练习,利用测试平台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留言簿等进行同步、异步、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同时,老师还要进行有计划的测试训练,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监控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必要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对学生学习记录的分析,老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数字化系统进行的测试和训练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训练和反馈,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在练习中找出问题提高效率,学生的学习有了更高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4、互动助学

通过网络系统平台实现互动助学。教师助学借助网络环境以个别化教学辅导为形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充分实现的互动性教学原则。学生间的互动助学关系体现为小组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包括问题解答、视频交流、邮件管理,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特点为师生、生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的环境。这种交流是真实的,气氛是友好的,方式是互助协作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此,学生弥补了因有限的课堂时间而无法交流交际的遗憾,并将它视为答疑解难的场所,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5、互动评价

互动评价以多元评价标准的立体评价体系的建构为目标,其中不仅包含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含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老师和资源的评价。老师通过管理的平台对学生的评价涉及课程学习评价,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课程学习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坚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并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控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学生对老师教学设计、支持服务、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和对教学资源的评价,有利于教学过程信息反馈,促进教学活动的改进和完善。

四、结语

依托网络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研究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对学生个体学习的有益补充,激励和提升学生的个体学习成果。第二,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料随时更新与时俱进,对将来教材的编排改进提供丰富素材。第三,本研究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引领学生熟悉和适应网络学习,避免了在不适应不了解的情况下直接将学生推向抽象陌生的网络课程教学,是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以及未来远程学习的良好过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盛群力, 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1) :32-35.

[4]、闫玉枝.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17) :17-18.

[5]、张海涛.公共英语大型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5) :94-95.

[6]、张淑芳.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在大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70-74.

[7]、Bax, S. (2003) .CALL-past, present and future[J].System, 31 (1) :13-28.

[8]、Kagan, S.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M].CA:KaganPublishing.

[9]、Slavin, R.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M].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Allyn&Bacon.

8.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篇八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合作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定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75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合作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合作学习是将学生依照个体差异性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小组或团队,再通过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讨论及合作,以达成特定教学目标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小组每位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这种模式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定式,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笔者现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为例,探讨基于“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的内容,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二氧化碳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也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知识,因此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这部分内容是在空气、氧气和水之后,又一具体物质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渗透学习一种新物质的基本步骤,为以后金属、酸、碱和盐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并设置了“倾倒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四个实验,其日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操作、物质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二氧化碳的制取等相关知识,并从生活中了解了一些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现象。在能力上,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在心理上,学生乐于用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4)了解在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l)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2)通过动手合作实验和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

(2)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享受交流与展示的快乐,热爱合作式学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五、课前准备

1.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2.分组

将全班学生按异质分组,每4~6人一组;将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温室效应的资料搜集任务分别布置给不同的小组。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引入】展示一瓶雪碧饮料,摇晃几下,再打开瓶盖,提问冒出的是什么气体?

【猜想】二氧化碳。

【提问】你对二氧化碳有哪些认识?

【小组讨论】

(1)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气体。

(2)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组员回答】被提问的小组推荐学生代表进行回答。

【给出评价】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鼓励。

2.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1)演示实验

(2)合作实验一

【提出问题】能否通过其他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实验材料:可口可乐汽水、集气瓶、导管、铁架台、纸袋、木棒。

【小组讨论】在铁架台上挂两个纸袋,调整其平衡,向其中一只纸袋内倒入二氧化碳气体。

【分工实验】小组成员分工进行杠杆法实验,以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实验现象】杠杆向右侧倾斜。

【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比同体积的空气质量大,因此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3)合作实验二

【提出问题】

①联系生活经验,猜想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

②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如图2所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回忆雪碧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猜想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方案设计】向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适量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方案展示】每个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展示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互评。

【分工实验】小组成员分工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实验。

【过程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了解每个小组的合作情况,鼓励全员参与。

【实验现象】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变瘪。

【分析现象】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使瓶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瓶子变瘪。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4)合作实验三

【过渡演示】向溶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提问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提示信息: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指示剂,石蕊是一种天然的色素。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猜想二: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猜想三: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方案设计】 验证猜想一:在纸花上喷水; 验证猜想二: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验证猜想三:纸花先喷上水,再放人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方案展示】每个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展示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互评。

【分工实验】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喷水的紫色花没有变色;直接放人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紫色花没有变色;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的紫色花变成红色。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提示:紫色石蕊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就会变红。

【小组讨论】猜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酸。有的小组成员会联想到碳酸饮料,猜想新物质是碳酸。

【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碳酸饮料是在液体饮料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做成的。

【过渡提问】碳酸稳定吗?

【小组讨论】猜想碳酸不稳定。

【进行实验】将变红的纸花用吹风机吹干。

【实验现象】变红的纸花变回原来的颜色。

【得出结论】碳酸不稳定。

【教师总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让学生写出上述两个实验的反应方程式。

【书写】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方程式、碳酸分解的方程式。

【过渡提问】通过前面一节的学习,你还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能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用途

【引导】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每个小组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请每个小组推荐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资料展示】 资料一:二氧化碳气体可注入饮料中,增加压力,使饮料中带有气泡.增加饮用时的口感,如汽水、啤酒等。

资料二: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在常温下会气化,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食品冷冻,干冰也可以用于人工造雨或制造舞台的烟雾效果。

资料三:二氧化碳不助燃,可利用其特性灭火。

【引导】本组同学和其他小组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举手发言。

【讲述】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展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

【提出问题】

(l)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越多越好?

(2)什么是温室效应?

(3)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4)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组讨论】

(1)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面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引起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天气。

(4)提倡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教师总结】

4.习题(略)

七、设计思路小结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是基于“合作学习”模式设计的,与《化学课程标准》的以下理念相吻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主线如下:

9.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九

王岗二中 3月8号学习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的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

将班级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讨论为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加强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中的个人竞争变为了小组竞争,每个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合作精神。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读书相结合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本,按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看一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并须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每学习一个问题时能真正有所得。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教师的个别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指导,从而使学生克服困难。如果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割裂开,单纯使用一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都是弊大于利的。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

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例如:《夏夜荷花》一课学生在第一课时,通过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后,经讨论提出了两个质疑:

①为什么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也不说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而单说荷花?

②为什么荷花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由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在第二课时讲解讨论时,学生就特别积极,认真地从书中品词品句寻求答案,一旦解决疑问,他们都露出了微笑,说明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

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看结论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想法与结论多问个为什么,让学生逐步掌握认真看书的方法。

三、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为普遍的便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只求表面的热闹,不讲求实效。结果,事倍功半,学生看上去忙的不亦乐乎,实际上却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我认为创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有效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

2.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各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

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3.建立互赖关系

我们可以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生死与共” 的关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可以说没有积极互赖,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建立互赖的环境。

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如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出一期介绍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或生活情况的黑板报,或奖励课外书籍等。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测试后,我给每个小组计算出总平均分。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次测验比较平均分,第二次及以后的测验就按照平均分和提高分综合考虑,选出优胜的小组。优胜组内成员可以在本星期内减少作业量。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促进

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从而增加小组的竞争实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要及时的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5.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1)可以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2)对

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3)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中可以经常性的评比最佳小组,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下面就以语文《夏夜荷花》一课为例谈谈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确定训练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后课后练习,共同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在共同确定训练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使学生对一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夏夜荷花》的第二课时,同学们根据课后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定出了以下的训练目标:

①抓重点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荷花的感情。

②继续学习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在定第二项的训练目标时,学生最初制定为“学习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这是不符合这节课的训练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说明,修改训练目标。因为《夏夜荷花》是本单

元的第二课时。这种归纳段意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已不是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了,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巩固。教师在这里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了解到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这个知识点。

2.启发引导,教给学习方法

这是从定训练目标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夏夜荷花》第一段时,教师提出问题:“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雷雨后夏夜荷花的美的(画重点词句体会)?”学生通过默读,画重点词句去体会。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言,最后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的,学生对理解与解决一个问题有了一定认识,这时老师总结学法:①画重点词句体会感情;②交流讨论;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学生学习《夏夜荷花》第一段时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时学生按照上一段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学习前提出要求:

①在组内交流之前,每人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要点)。

②组内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4.全班交流

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各小组汇报情况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或者是学生进一步看书学习,从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5.复习巩固阶段

让学生自然对照目标,进行检测,以确认目标的达成。这一阶段,学生将对照课堂开始时师生共同制定的训练目标,看一看是否完成目标。同时通过练习,检测自己是否完成目标。在这一阶段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对还不理解的问题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解决疑点,完成训练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环节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也就是说,在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合作学习是促进学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点,小组合作学习就自然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

一、选择具有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首先,学习内容可具体分解。合作学习,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要选取那些内容可分解,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又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其次,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究性。“学源与思,思起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思考、常探索、常创新。探究疑点的时候是注意筛选那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二、学生独立思考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动力

合作学习是通过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

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容易被别人观点同化,出现人与亦云的现象。

三、学习任务明确分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确立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贴近学习实际的、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思考价值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也要根据个人特点分配任务。

四、教师引导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五、展示交流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

展示交流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展示交流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教师要传达给学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展示活动中去的信息,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

六、评价激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导向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

1.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3.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10.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篇十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基础

优质资源倍增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道德的准则,使用“合道德”的方式,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1.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1+1>2的效果。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每个学生独立在课堂内表情达意的语言训练次数和时间相应地增加了许多,而且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3.相互交流情感,合作学习就比较好地满足了青少年的交流欲望,得到了他人的尊重,获得了成功和分享成功的需求。

4.构筑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平台,从多维度评价学生。

二、研究内容(主要思路、视角、途径、目的、主要观点):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1.组建合作小组

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分组时本着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级分成若干组,4-6人一组,给小组起名字.2.选拔培训小组长

可实行毛遂自荐和同学推荐为主,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指导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时,先进行有序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进不同层面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发言,起表率作用。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的不同解答,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同时也培养了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随着实践的操作,及时改变组长人选和培训计划。3.小组内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由谁组织,以哪种方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由谁记录,同学记录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等等,总之,要求小组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只有细致明确的分工,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小组分工要实行轮换制,可采用每周轮换一次的方式,开始时可以由教师组织、安排。为了便于操作,还可以将各成员进行编号,由教师统一分工。当学生的合作经验增多时可让他们自行安排。

如果需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待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可按小组成员的编号随机指定发言,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听取,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评价竞争机制的制定

在此方面有很多例子,大多因为其繁琐的记录过程,而不了了之,它的制定应该更简化,更符合实际为出发点,有待实践的经验支撑。5.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

(1)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小组讨论。

(2)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

(3)对知识的查漏补缺,组织小组学习更有效。这一点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当前班级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很难做到在课堂上直接为每一个学生解答所有的疑点。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上述问题的解决便成为可能。其二,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更全面。6.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为探究

(1)备课时选择好2-3个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2)教师努力把握好备课时备好的合作点及注意把握好课堂出现的合作时机。(3)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4)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空间。

(5)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有效率地完成合作的内容。7.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探究

(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的培养(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

(3)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4)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1.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篇十一

1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其他国家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国际视角上把握本国的物理教学,汲取丰富的信息.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也加快了对外交流的步伐,使得我们有条件开始研究和对比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情况,并且反思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能存在的不足.

2国内外小组合作教学的对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各国相继推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教学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教学中.TIMSS 1999年的科学课程录像课的研究报告(NCES,2006)从课堂教学的结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学生活动三个方面对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捷克五国科学课堂教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其中课堂学生活动包含小组合作活动.报告用数据表格和条形图来反映各国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对五国探究活动的比较中发现:澳大利亚的课堂表现最为突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探究性学习才真正被广泛关注和实施.

3案例分析及比较

3.1《力与运动——摩擦力》(澳大利亚)

班级人数:27人

上课时间:60分钟

澳大利亚的课题是摩擦力,选自“力与运动”部分.主要内容是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整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前半节课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后半节课主要是学生实验.

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物体的自然状态?在学生的询问中教师给出新的线索:“给物体一个力,它的自然趋势是什么?”,如果是铁块呢?小车呢?子弹呢?火箭呢?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学生依据个人经验认为物体的自然趋势是不受力就会慢慢停止,但又认为火箭在太空中不受力依然一直运动.老师利用手中的小车、铁块进行演示,问“假设这里的小车的运动趋势不会停止,那么应该怎样使它停止?”.为什么除了火箭以外其他物体会停止?有学生回答,因为有摩擦力,还有空气阻力.请学生阅读讲义,引出了摩擦力的概念.

3.1.1导入环节

进入本节课重点内容——摩擦力的学习.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摩擦力有关?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怎样?利用手中的铁块、笔、学生的衣服等各种物体演示,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是什么样的力,分析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一种力.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探讨和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生活中如何减小摩擦?摩擦力有哪些影响因素?教师在学生讨论中适当引导.总结影响摩擦力的三因素,完成实验前的猜想.

3.1.2实验准备工作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求学生按讲义上的提示做实验并完成数据,介绍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用具,讨论实验步骤,先做什么?如何做?应注意什么?

3.1.3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开始实验.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出現问题的小组进行单独辅导.实验中学生出现以下问题:学生选用了不适当的弹簧秤,应使用更加精确的弹簧秤;由于木块有纹理,沿不同方向拉木块所受摩擦力略有不同,最好从同一方向拉;要在同一桌面上进行实验,改变木块所在位置对摩擦力会有影响;一定要两个数据之间有明显的差距才能说明两者不同,差距太小不能说明两者差别具有意义.

3.1.4归纳与总结环节

课堂结束前,学生整理归还实验仪器.教师询问学生实验情况,简单分析了已完成的部分内容,得出结论:物体被拉动瞬间受到摩擦力大于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实验未完成的部分留待下节课继续进行研究.

3.1.5启示

澳大利亚物理课堂上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讨论.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通过实例分析,运用连续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但知识的系统性不够.

澳大利亚的课堂案例以师生讨论问题和学生实验为主.师生讨论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进行演示,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实验时间占整堂课的42%,师生讨论问题时间占教师演示实验占6%.整个探究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特点,教学侧重于教师和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设计和做实验环节.

3.2《密度》(中国)

班级人数:约60人左右

上课时间:45分钟

3.2.1导入环节

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对如何分辨物质、如何鉴别奖牌是否纯金的讨论来引入新课.

3.2.2猜想与假设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掰下泡沫块的一部分,问泡沫块的质[JP3]量和体积如何变化,引导学生猜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实验和数据分析: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

3.2.3探究过程

学生领取仪器进行实验,记录数据,三分钟后完成实验.教师请较早完成实验的三组同学将数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各自讨论和分析数据,并请同学上台解说自己的实验分析,发现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2.4归纳总结环节

得出结论:在各小组计算出自己实验物品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后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3.2.5反思

让各小组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学生发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质量与体积的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让各小组同学画出自己所测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函数图象,其结果再次验证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学习密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用实验结论引出密度的概念,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再次发问:如何辨别奖牌是否纯金?让学生查看密度表,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认识密度的单[JP3]位.通过不同物质的密度表格,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可能也相同.

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网站以便学生查看各种物质的密度.让学生思考,玻璃摔碎后密度是否相同?举一些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利用密度知识的现象.

课堂反思:评估本节课的收获.

留下作业:测奖牌的密度.

本节课学生实验的时间太短,但有较多的讨论和展示环节,对实验和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反思和评估.

中国的课堂案例以非实验和观察的活动为主,其中集体活动时间占整节课的69%,个别活动即学生讨论占18%.学生实验和学生集体观察各占7%.

中国的探究课堂让学生全面感受探究过程,注重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强调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评估自己,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4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的启示及展望

通过对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仅凸显了两国教育发展的闪光点,也发现了其薄弱之处.对中国而言,一方面可以针对中国课堂教学还不够完美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4.1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自己从新、旧知识的冲突中進行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直观观察和体验,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知识的本质.知识要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而不仅仅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顺序进行,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进行.虽然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很少,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灵活控制整个课堂的进程,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固定的模板或预设的步骤和情境进行,要关心学生的世界,按照学生的情况随机调整教学过程;教师要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主动寻求知识的构建,帮助解决学生思想观念的矛盾和冲突.

4.2用问题串启发学生思维

4.2.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难度适当

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可以把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线索启发学生思维.设置的问题情境可以适当的开放和自由一点,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当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时,可以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来使得问题更加丰满和具体.这一点要求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控问题的发展,让学生发散的思维尽量向问题解决的途径上靠拢.教师提出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者没有启发性,教师一提问学生就能立刻给出答案的问题不一定是好的问题.

4.2.2加强学生实验

对物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重视学生实验,而不是形式化,只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一下.要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独立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整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等过程.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找到突破口,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实验.

4.2.3与多学科和生活紧密相连

除了中国,其它几个国家在初中都是设置的科学课程,科学课程中的物理部分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在中国虽然没有设置这种综合课程(除浙江省),但课程标准中也有要求“注意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 篇十二

1 我院网络营销课程改革前情况分析

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教学过程中, 实务教学比较弱, 即使在实施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后, 实务教学与工作实际的差距比较大;教师缺乏技能训练导致教学缺乏技能训练;以往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与实验室环节, 实验室的模拟软件与企业工作实际差距也比较大;网络营销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基于以上问题, 为使学生掌握网络营销职业所需技能, 为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网络营销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 我院在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的努力

2.1 实现政校企三方紧密合作, 开办爱喜订单班, 落实“四个合作”

在落实四个合作方面, 电子商务专业和番禺区经贸局及爱喜软件公司开展了密切合作, 并开创了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新局面。

在政府积极推动下, 区信息办和区经贸局为校企合作搭建交流平台, 爱喜公司成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主要合作内容有:网络营销及其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技术交流、教材开发、员工培训、项目联合申报等。

2010年10月12日, 在区信息办、经贸局的牵头下, 双方就学生实习、课程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 成立“爱喜班”, 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政校企深度融合的“爱喜班”开班由广州市爱喜软件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周红萍, 技术总监蔡志广, 营销部部长李飞等企业代表和电子商务专业老师进行合作指导, 网络营销及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也由教室搬到了企业。

课程组全体教师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一起参与从番禺六大电子商务平台的电子商务应用调研到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产品的网络营销、网络推广领域的培训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客户服务及售后咨询和指导全过程, 并在网络营销课程方面进行合作开发。

2.2 实施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本专业与广州爱喜软件公司、阿里巴巴、咨询频道、都市客等网站公司形成长期的合作。校企合作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进阶式课程内容, 在逐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企业参与到从制订课标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将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营销工作过程。

在企业参与下, 确定了基于网络营销业务流程的岗位群, 对岗位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形成对应的学习领域, 组织形成七大学习情境, 并将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教学中,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经常参与企业的实践,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与广州爱喜软件公司的合作时间最长, 工作最深入, 并从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与爱喜软件公司合办订单班, 并且为学生提供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各方面的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为爱喜公司的推出的番禺电子商务平台----数百亿平台上, 为数百亿平台会员产品进行网络销售, 并且帮助数百亿平台的会员企业进行产品的销售。通过企业的网络营销实习, 学生的网络营销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和真实项目, 将机房和实训室作为工作场所, 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作为工作手段, 按照工作过程, 在互联网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实际工作。形成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师与经营管理者一体化、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的课堂与实习地点合二为一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3 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3.1 探讨教学过程中公司制的运作

现在已经成立网上的电子商务工作室QQ群, 通过QQ群将学生成员按网络营销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组, 并且对学生进行轮岗, 让每个学生都熟悉网络营销的各岗位操作。

2.3.2 在电子商务工作室中引入企业导师制

在电子商务工作室中引入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往届从事网络营销的毕业生, 让这些企业专业人员成为学生的导师, 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2.3.3 让学生多参与网络商务平台的实际运作

网络营销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网站进行网络营销的实际操作, 也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供应商企业做代购或是为传统企业在网上销售商品。

网络营销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其他专业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模拟的教学平台, 德意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平台, 又有实际的企业实践教学平台。网络营销不但有线下的企业实践平台, 又有线上的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络商务平台。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根据企业需求, 有课内实践平台, 有企业顶岗实践平台。各种平台的运用使得网络营销的教学与企业更贴近,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各方面素质。

2.3.4 运用多种网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项目合作法、任务趋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课堂内容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由于网络营销的特殊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资源, 将网络营销实战、网络软件的虚拟仿真、认证训练各种方式相结合。虚拟软件模拟了现实的网络环境, 能够提供多种网络平台:门户网站平台, 商贸网站平台, 企业网站建设, 市场调研中心, 搜索引擎, 企业网站检索, 竞价排名,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营销的实战的场所。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利用问道和艾瑞公司等网络调研平台进行网络市场调研, 还可以利用网店和学生QQ空间, 学生博客、学生撰写软文等方式, 实时地在互联网上训练学生的网络营销和推广能力。

2.4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1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的。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组成虚拟公司进行学习, 将学生按照电子商务公司不同岗位进行分组, 帮助企业完成新产品的网络市场调研, 并提交分析报告, 为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策划, 并撰写网络营销策划书。由虚拟公司代表进行汇报, 由其他学生、教师和企业人员提问并给予评价, 通过互动、交流, 明晰知识要点与难点。这种教学方式, 使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指导、监控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使整个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网络营销实战以及虚拟仿真训练等多种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4.2 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团队合作精神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职业道德之一, 在网络的时代绝大多数创业和工作项目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 所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最小的单位是2人小组, 一般的任务都由4人小组来完成, 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工作、学会沟通和合作。

2.4.3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电子商务协会的作用

电子商务协会是电子商务专业一个重要的社团, 协会在学生与企业联系的过程中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电子商务协会定期举办的创业大赛、网络营销策划比赛、网店策划经营比赛等专业技能大赛都可以让电子商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正在以该协会为试点开始网络营销工作室、电子商务工作室、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工作室的建立与运营, 目前的运行还在虚拟阶段。

3 结论

综上所述,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企业的长期支持, 在政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我院网络营销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受益颇多。网络营销课程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根据政校企合作的需求来进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设置, 体现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教材建设立体化, 教学手段先进, 教学环境独特而优良, 在教学中已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汇慧.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各有利弊[J].法制与经济 (上半月) , 2007 (8) .

[2]陈宇, 刘博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1) .

[3]李政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08 (4) .

[4]邢彦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论之后现代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

[5]黎军.网络营销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5) .

13.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篇十三

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开展英语合作学习是实践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合作学习的背景及内涵、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开展英语合作学习进行了探讨.

作 者:史开泉 汤琳琼 作者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系,浙江杭州,310053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小组学习

上一篇: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桥》说课稿下一篇:学生实习证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