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转诊工作方案

2024-10-13

双向转诊工作方案(共12篇)

1.双向转诊工作方案 篇一

中医医院双向转诊的实施方案

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贯彻落实《江苏省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管理规范》等上级文件,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充分合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医疗安全,使老百姓得到“无缝式”的健康服务,特制定***中医医院双向转诊实施方案。

一、明确并完善我院与相关医疗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

根据***卫生局要求,我院与城厢镇、璜泾镇、双凤镇各医疗单位分工协作,相关医疗机构包括:***璜泾人民医院、鹿河卫生院、王秀卫生院、双凤镇卫生院、新湖卫生院、城厢镇卫生院、城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院已与上述单位正式签约。医院成立了双向转诊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医务科作为双向转诊工作具体管理部门,努力做到与相关单位及时沟通联系,每年召开会议不少于两次,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双向转诊工作顺利开展。

我院急诊科分诊处负责接待与本院建立双向转诊分工协作关系的医疗机构上转的、符合转诊指征的患者,签收双向转诊上转单,做好分诊,仅需门诊处理的.患者分流到门诊服务台。

二、明确转诊指征

下转指征:有下列情形的患者在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后,可将其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普通常见病、多发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诊治的;

2、诊断明确的患者,处理后病情稳定,已无需继续住院但需长期管理的;

3、各类手术后病情稳定,仅需康复医疗或定期复诊的;

4、各种疾病晚期仅需保守、支持、姑息治疗的;

5、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情况。

医院建立了转诊流程,对上转病人开辟绿色通道,及时救治处置。凡符合双向转诊下转指征的患者,要求临床医师与患者及时沟通,动员患者转诊。各科安排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督查工作。

三、明确转诊流程:

(一)制定***中医医院双向转诊流程,明确对转诊患者的处理流程。

(二)签署转诊同意书:对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确定转诊后,医患双方应当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

(三)填写双向转诊单:患者下转前,经治医师需填写双向转诊单。对下转病例应提供相关病史资料、后续治疗方案与管理建议。

(四)全程管理

临床医师对下转患者必须填写双向转诊登记表,做好转出登记,并做好相关信息反馈。

2.双向转诊工作方案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0例慢性病患者 (高血压, 糖尿、病脑梗塞) , 通过随机取样法将其按照1:1的比例分成2组, 各260例。干预组:男142例, 女118例, 年龄14~80岁, 平均年龄 (49.68±6.06) 岁。对照组男140例, 女120例, 年龄15~79岁, 平均年龄 (50.05±6.22)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间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60例患者在住院时接受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干预组260例患者接受住院与双向转诊的连续性健康知识宣教[2]。在患者住院期间, 双向转诊服务站工作人员筛查出我院所属社康中心管辖的慢性病患者, 在充分了解及评估其病情的基础上, 向其介绍慢性病病程的发展及控制发展的行为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慢性病的影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对慢病的管理模式, 患者在出院前, 反复叮嘱在家中要坚持规范用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心理调节、定期复诊的管理能力。对于同意下转的患者, 出院前医师填写双向转诊单, 同时通知双向转诊部门。双向转诊服务站人员接收到转诊通知单后, 建立患者本次住院信息的电子档案表格, 包括地址、联系电话、疾病诊断、既往史、本次病情, 出院医嘱等。及时与患者居住地所辖社康中心网络平台联系, 在病人出院后将病人及其电子档案一并转给社康中心继续对其进行延续性服务[3]。

1.3 健康教育

1.3.1 慢性病知识的普及及认知

慢性病病程特别长, 难以彻底治愈。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预后;临床上积极防控的效果。根据患者需求与接受能力, 给予不同层面的知识。

1.3.2 用药指导

确保用药规范, 评估患者对药物作用、副作用的了解, 尤其对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在用药时间上有严格要求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帮助患者掌握出现药物副作用时的处理方法, 药物的保管方法。告知患者切勿随意增减药物的应用剂量, 或是私自更换药物的品种。

1.3.3 健康生活方式

60%~70%的慢性病患者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造成,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慢性病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1) 饮食要上规律进食, 慢性病患者一般遵循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对糖尿病患者要严格计算热量, 控制进食总量, 饮食结构合理搭配, 切忌暴饮暴食。 (2) 病情允许时进行步行、快走、做操等有氧运动, 每周3~5次, 每次20~60min。对于脑梗塞遗留后遗症患者, 要根据其病情, 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注意做好运动安全措施。 (3) 慢性病患者长期与病魔作斗争, 很容易出现恐惧、焦躁的心理情绪, 加强对患者不良心理的疏导, 让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树立疾病的信心。 (4) 戒烟、限酒。 (5) 讲解促进睡眠的方法, 保证充足的睡眠。 (6)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4]。

1.3.4 自我监测与管理

指导患者正确测量血糖、血压的方法;告知血糖、血压的正常值, 及时做好记录。发生低血糖、高血压、药物副作用等意外情况时的症状表现、应急处理措施。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到急症室就诊或拨打120。按病情需求复诊, 不适随诊。

1.3.5 延续性服务

发放小册子, 详细介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相关性的服务流程与模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系统化处理, 运用χ2对试验所得计数数据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双向转诊的下转率

干预组患者的下转率约为72.30% (188/2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8% (53/260) ,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自我管理能力情况

干预组患者在自我护理、用药依从性、健康行为、疾病认知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医疗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达成合作关系, 通过健康教育, 让患者了解基本的疾病知识及保健技能, 可自我监测、控制疾病发展的一种新型慢性病管理措施。双向转诊对慢性病患者实施连续性健康教育, 使出院病人的下转率明显得到提高, 有利于医院病床的周转及患者病情的控制[5]。从长远考虑, 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患者对慢性病的认知, 并乐于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延续性服务共同参与对自身健康的管理, 真正有助于控制慢性病的发展。结果也充分显示, 干预组患者的下转率约为72.3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8%。

综上所述, 双向转诊连续性健康教育不但有利于慢性病患者下转率的提高, 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而且还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有助于控制慢性疾病的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双向转诊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以下简称慢性病) 患者医院转社康 (以下简称下转) 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0例慢性病患者, 通过随机取样法将其按照1:1的比例分成2组, 一组260例患者在住院时接受慢性病知识宣教设为对照组;一组260例患者接受住院与双向转诊的连续性健康知识宣教设为干预组。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下转率约为72.30% (188/2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8% (53/2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者在自我护理、用药依从性、健康行为、疾病认知、同意下转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向转诊工作有利于慢性病患者下转率的提高, 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双向转诊,慢性病,下转率

参考文献

[1]史晓红, 刘雪梅, 毕洪英.谈我院在双向转诊中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性健康教育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7 (8) :71-72.

[2]曾锦霞, 韦素惠, 陈佩莲, 等.医后护理协作网在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应用研究[J].广西医学, 2011, 33 (1) :116-117.

[3]李晓斌, 侯准科, 马振江.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3 (12) :8-9.

[4]王丽, 景霞, 李艳春, 宁文杰, 苏伟.开展糖尿病足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28 (4) :501-503.

3.医保转诊转院(双向转诊)规定 篇三

一、转诊转院原则:患者自愿、保证安全原则 ;分级诊治原则;专科特色原则;资源共享原则;连续治疗管理原则。

二、转诊转院条件:

(一)转入条件:二级以下医疗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受诊疗条件限制不能诊治的疑难复杂病例;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疾病诊治超出基层医疗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其它原因不能处置的病例。

(二)下转条件: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患者,或诊断明确,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手术愈合后需长期康复的患者;需长期护理和照护的老年患者;自愿要求转回基层医疗机构和挂钩合作单位后续治疗或康复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三)上转条件:我院难以诊治的疑难复杂病例;因受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自愿要求转市级医院的病例。

三、转诊转院程序和医保待遇

(一)转入程序和待遇:患者持下级医院开具的《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转院转诊证明》或《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市内非参保地三级医院就医申请表》到所在地医保管理机构审批同意后(72小时内),持初始病历检查资料和相关手续到我院医保办登记盖章后到入院处以“转入”方式办理入网登记手续;患者在24小时内办理转入登记,只补足三级医院起付线标准费用,不再扣取起付费;出院时持《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转院转诊证明》或《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市内非参保地三级医院就医申请表》、出院证到医保办审核和结算。未按规定在72小时内到当地医保管理就够办理转诊转院申报审批手续的(职工医保到当地医保中心审批,居民医保到当地社保所审批或电话告知),其住院起付线提高5%,同时报销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职工和居民医保病人在市内二级及其以下医疗机构住院由本人自助选择,不受转诊转院限制。

(二)下转程序和待遇: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转往下级医院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在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前提下,由主管医生开具《双向转诊联系单(下)》,并做好转回登记,详细填写患者治疗情况和注意事项,经科主任签字后,交医保办盖章送对外医疗办预约基层医疗机构,然后转回继续康复治疗,主管医生对下转患者3天内电话回访病情和给予指导;患者出院时以“转院”方式办理审核结算和结账手续,患者在24小时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扣取起付费。

4.双向转诊表态发言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机制,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区级医院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中间枢纽,为了给患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我院与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转诊网络,我做如下表态: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双向转诊管理,将其作为医院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成立双向转诊领导小组,业务副院长为组长,医务科科长为副组长,各临床科室科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专科、专人、专项管理。

二、进一步规范转诊程序和转诊条件。

(一)对于只需进行后续治疗、疾病监测、康复指导,护理等服务的患者,医院会结合患者意愿,宣传、鼓励、动员患者转入相应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下级医院完成后续康复治疗。

(二)对于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患者,上级医院转回的病情稳定患者,医院接转诊病人后,在急诊科进行转诊登记,实行优先就诊、检查、交费、取药;需住院者优先安排,使转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三)对于需要转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在征得科室主任同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科室医生进行登记、填写转诊病情介绍单,联系好上级医院,医护人员要护送患者转院,确保患者安全转入上级医院,并做好病情交接工作。

三、设立医院转诊预约专线电话。如遇急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协议医院拨打我院急诊科急救电话或将病人转入我院急诊科,急诊科任何医务人员不得延误及推委病人,要保证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

四、高度重视双向转诊工作。定期与签订双向转诊协议的上下级医院进行沟通,加强联系,改进转诊协调配合能力。遇危、急病人和大批伤员时直接沟通,建立急救绿色通道。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双向转诊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全院各部门互相配合、沟通协调,作好双向转诊衔接工作。各科室医务人员要做好转诊登记。医务科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双向转诊工作的督促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检查考核情况纳入月考核。

5.双向转诊协议书已经做好 篇五

甲方:

乙方:

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管理水平,体现分级诊治的原则,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双向转诊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决定,建立双向转诊协作关系。为了规范各自行为,现签定协议如下:

一、甲方责任:

l.乙方承诺对甲方转诊住院的患者实行免收挂号费;化验检查费减免10%;治疗费减免(不含材料费)5%;优先安排就诊、检查、交费、取药、住院等;

2.乙方对甲方医护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学习和管理人员培训;

3.乙方对甲方提供及时的会诊或急会诊,协助甲方处理疑难病症;

4.乙方定期到甲方免费开展健康教育、保健咨询;

5.甲方上转病人时要填写《双向转诊单》,同时做好就医宣传工作;

6.乙方对康复期、诊断明确且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符合下转条件的患者应及时转回甲方,下转病人时,填写《双向转诊单》下转单;

7.若甲方有危重症病患不能转院,乙方可派专家到甲方进行会诊和实施手术;

8.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一份,自签订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为一年;

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负责人:负责人:

6.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研究 篇六

1.1 医疗机构分级的定义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划分为医院(包括一、二、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职工医院、防治所、保健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等。其功能和任务分别是:一级机构承担社区预防保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二级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的诊治及教学科研任务;三级机构承担省内及跨省的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任务,同时还承担高等学校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1.2 开展双向转诊的原因

对于一个社会的完善有效的卫生保健系统来说,上述划分是相对的,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与卫生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为了优化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充分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各级各类卫生机构间进行协同、合作又是十分必要的。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1.3 双向转诊制度的概念

双向转诊制度是一种各级各类医院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有效、满意、尽可能经济和全程服务的合作制度,是不同专业、水平医生,由于责任分工不同而建立的医生医务交流制度。通过契约网络关系,使全科医生不能处理的问题能得到相应专科医生的诊治,专科医生所反馈的处理意见能通过全科医生的协助得以贯彻执行。

它分为纵向转诊和横向转诊两种转诊形式。纵向转诊是指下级医院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患者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情况相对稳定时患者亦可视情况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是指综合医院可将患者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也可将出现其它症状的患者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理。同样,不同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1,2]。

2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情况

2.1 国外开展情况

澳大利亚对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区域化管理,政府统一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和筹办;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和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3]。

波兰、匈牙利形成了以全民医疗保险为中心,构建医院筹资、政府监管和医院内部结构治理的新模式,并且两国都建立了独立的医疗保险基金取代原由国家统包的医疗保障体制。在波、匈,卫生服务体系包括诊所、家庭医生、专科诊所和医院。在最基层的社区,由家庭医生(或诊所)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转诊制度。

英国现行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始建于1948年,它集卫生、医疗、保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以普税方式筹资,覆盖全民。全科医生通过全科医生协会与地方NHS(英国国民健康体系)机构签订医疗提供合同,为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服务,只有在全科医生认为病情严重、确有必要转诊的情况下,患者才可以到医院就诊。

美国的医疗保健制度呈多元化发展。20世纪30~40年代产生了管理保健医疗保险,由保险公司代表投保人向指定全科医生购买服务,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

2.2 我国历史情况

我国历史上大医院参与构建双向转诊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2.2.1第一阶段,在1950年左右我国制订并开始执行三级转诊制度,大医院积极参与其中,并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功绩[4]。以三级转诊制度为核心的三级医疗保健网络依靠政府的计划安排,很好地满足了各个阶层人民对医疗健康的需要。从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68岁,有些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个别指标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仅为27亿元(1978年数据)。但这一转诊制度在60年代后期受当时特殊历史环境影响,在80、90年代时随着卫生改革而逐步取消。

2.2.2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以基层医院为主体、大医院为指导,分流医务人员和组织社会上的医务人员参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思路。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要形成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并“保障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5]。并形成四级网络模式、三级网络模式(医院派出式)、二级网络模式(家庭病床式)、资源互补模式、联合服务模式(集团模式)等几种主要模式,大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机构之间进行转诊服务[6]。

但这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城镇,向大医院倾斜;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城镇医疗卫生资源比重小;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政府投入不平衡。由于对需方没有强制性的限制,导致大中型医院吸引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门诊治疗人满为患,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少有患者问津,没有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格局[7]。

2.2.3第三阶段起始于近两年,特别是从2006年起,人们对卫生医疗改革争论不断,政府也对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在2006年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表示“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将会和大医院同步统筹。考虑“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由双向转诊作为连接两者的纽带。国务院也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各地政府对此积极响应[8]。

3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重要性

在21世纪,由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人口住在城镇。面对全球迅速的城市化及医学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增多、就医需求增加等一系列难题,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9],寻找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全球体制的必然趋势[10],而中国如今也开始逐渐面临这些问题。

纵观中国城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没有“守门员”,病人可以随意到不同的医疗机构就医,这种情况使社会医疗保险在对需方和供方的费用控制方面缺少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成为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之一。国际和国内的历史经验都提示我们,不同级别、类型的医院合理定位,充分利用大医院、专科医院的实力,开展转诊制度是有效使用有限的医疗保险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必由之路[11]。

3.1 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目前,大部分城镇居民首诊选择大医院,但费用较高。据研究结果发现[12]:家庭病床、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住院病人在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其平均费用之比为l∶9.7∶14.1。因此,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以花费较小的代价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

3.2 有利于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

在卫生改革进行了许多年之后,不少医院仍为了获取各自的利益忙碌,大医院凭借其实力和社区医院争夺患者。同时,社区医院由于病源不足,一方面盲目购买设备,进行无序竞赛;另一方面通过三级医院专家、教授的挂牌来吸引更多的患者。因此,有必要实行双向转诊制度。[2,5,13,14]

3.3 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发展的不平衡,又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一方面有许多穷人支付不起基本的卫生服务费用,另一方面有一些富人希望享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11]。因此,也需要将服务质量高、技术水平好、设备齐全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充分的整合入双向转诊中去,使那些穷苦患者也能通过一定的程序转至大医院,享受高级医疗服务。

4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现状

4.1 现状

根据卫生部及部分学者所进行的各项调查显示:2002年年底,全国358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54%)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调查表明,87.3%的社区居民知道社区卫生服务,82.3%的社区居民利用过社区卫生服务,其中84.3%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感到满意。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大力发展,也为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打下了基础。[6,15]

但是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对医院的转诊行为还没有真正的制约或激励机制,以单向转诊为主;无统一的双向转诊管理规范;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政策不到位;城市医疗服务供大于求,政策配套不全,“双向转诊”很难实现“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13,16,17]随着中央政府不断重视双向转诊工作,各地政府也纷纷继续加强构建双向转诊工作,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作用。例如,上海市政府在2006年下半年提出一系列政策、规定、指导性意见,如由财政局、发改委、卫生局、医保局等政府部门先后颁布出相关文件。

4.2 各地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实践

在开展双向转诊过程中,大医院该如何操作,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一些成功经验。北京市宣武区自1999年4月开始探索实施以“聘请社区医疗顾问模式”和“以转诊医院社区科为枢纽模式”为主的双向转诊机制[18]。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于2001年10月开始,和周边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建立了互动关系,其中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卫生局与医院签约建立互动关系,其他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全科医学中心建立互动关系[1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开创复兴模式,即一个三级医院、一个社区卫生中心、十个服务站的“三合一”就医模式,即“三级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20]。黑龙江省医院自1997年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建立起院前急救中心,在双向转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1]。通过各类方式方法在小区内建立社区急救网络。

5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在大医院构建双向转诊制度的工作过程中,学者们也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但是由于各地的发展呈不平衡态势,有些地区也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

5.1 学者们对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不同看法

5.1.1 赞成方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大医院同样也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三级卫生网络尚不健全下的过渡时期的补偿。优点:(1)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框架,使医疗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并连续、全程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快捷、廉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深受群众欢迎,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2)到基层医院指导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能提高下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3)使大医院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4)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从而得到间接的经济效益。[6,15,17,22,23]

5.1.2 质疑方的意见。

另一些学者认为目前大医院介入对构建双向转诊作用尚不明显。他们认为双向转诊开展不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而机制缺陷的核心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性[24]。实施双向转诊的基本前提是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必须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双方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双向转诊才能畅通无阻。但当前我国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对于有一定风险且可能损害自己经济利益的转诊,会有所保留。有学者担心通过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后,也可能造成社区医院慢慢成为三级医院的一个分院[25]。

出于患者立场,在患者有自主选择医院就诊权利时,会因为对社区技术的信心不足,不愿至社区就诊。并且病人如需经多科室诊治时,让患者带着“转诊回复单”主动找社区医生,可能使转诊过程中断[26]。

5.2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中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双向转诊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1,12,27,28,29]。5.2.1政府、医务工作人员、社区居民都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病人盲目崇上的心理,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可罗雀。不仅多数患者不了解双向转诊,许多专科医生,甚至一部分社区医生也未完全掌握双向转诊的程序和方法。

5.2.2 医保制度、补偿机制等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完善。

目前,许多地区的公费医疗政策还是直接定点大中型医疗机构,物价部门还没有合理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没有在收费上与大型综合医院拉开明显差距,体现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在节约医疗费用、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的优势。许多有社区特色的卫生服务项目如家庭病床等还没有纳入医保范畴等,影响了双向转诊的开展。

5.2.3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全科医学人才匮乏。

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在职和转岗培训工作的开展还有一定的困难,真正在职的全科医生少之又少,因而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尚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全科医师的培训明显缺乏,许多医学院校不愿意承担培养全科医生的任务,在教育政策上缺乏有力的引导[24]。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设备陈旧,设备改造步伐缓慢,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设备,影响了社区医生对疾病的鉴别诊治,也使群众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产生怀疑,而直接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就诊。

5.2.4 转上不转下。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各等级医院来看,转入病人的人次数在转诊病人中所占的比例均偏大,且转入病人绝大多数来自下级医院,而从平级和上级医院转来的病人少,转出病人则多流向了比原住医院等级高的医院,而向平级和下级医院转诊的病人少[22]。这主要是由于转诊医院之间经济利益分配关系还未完全理顺。

5.2.5 部分大医院功能定位不准确,片面追求硬件建设及扩大普通门诊服务。

目前,部分大医院仍然用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应付越来越大的门诊量,致使每人次的候诊时间延长、就诊时间缩短,无法保证诊疗质量,“看病难”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与此相反,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限的卫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6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中的作用

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医院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联动关系,应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与职责。对大医院来说,明确自己在构建双向转诊制度中的功能和职责,对于主动自觉的投身其中至关重要。

部分学者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多种模式的[30,31,32]。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然转变,国际上通行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三级医院同样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它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框架,使医疗服务从医院走向社区,由被动服务变成了主动服务。使医院的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从而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快捷、方便、有效的服务,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大医院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与地位是显而易见的。(1)大医院是社区内卫生服务的中心,以这个大医院为核心,社区内一、二级医疗机构为分支,才能构建起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宣教为一体的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大医院是社区医疗网络的后盾,有了这个后盾,社区病人的疑难病症才能得到顺利的诊治,急危重病人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3)大医院在社区全科医疗工作中有协调和疏导作用,可使疑难重危病人顺利住进医院、经住院治疗恢复和病情稳定的病人回到社区进行康复和巩固治疗。(4)大医院在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宣教和计免工作中应发挥牵头作用。(5)大医院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中,起到健康知识教育基地和全科医生人材培养基地的作用。(6)社区卫生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医院应是科研工作和学科发展的主体。[19,26,33,34]

7 充分发挥大医院在开展双向转诊工作中作用的建议

7.1 组建区域性医疗集团是根本的措施

通过医疗费用支付等相关制度的变革,依靠政府指导和市场力量推动区域性医疗集团的形成,使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消除它们之间的经济对立。同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配套措施,如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

7.2 适当拉大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差距和个人自付比例是有效的手段

利用经济杠杆使社区卫生服务能够以较低的收费和医药费自付比例吸引病人,促使病人通过双向转诊合理分流。

7.3 制定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和监督机制是重要的保障

须建立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之间的双向自愿选择的契约制度。由双方共有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双向转诊工作,通过专业医师、全科医师,大医院、社区医院建立起契约关系,明确各自职责、权利、义务、经济利益,并建立完善的介入监督机构如健康保险机构和卫生部门,对转诊工作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7.4 让病人参与"双向转诊"的决定过程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通过医务公开的方式,让病人或社区居民了解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情况及其它更多医疗信息,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双向转诊"的决定过程,增加医患的交流与信任,并发挥监督作用。建立疾病谱及其处理方法资料库是有效的措施之一。[12,24,27,35,36,37]

7.5 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38]是沟通的途径

通过大医院数据交换中心网络使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双向转诊工作,可以开展疾病会诊、预约检查、预约门诊和住院、出诊请求以及实时指导、健康课堂,甚至远程会诊、手术演示等内容。使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知识、信息、技术、人员和病人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共享,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7.6 政府继续增大财政投入[39]是发展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人均财政投入越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流病人的效果越突出。增强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能力,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不仅不会增大财政投入负担,而且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卫生资源的消耗,保证卫生资源使用公平性、可及性,达到实现合理分流病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摘要:近年来,作为缓解群众就医矛盾的切入点,构建双向转诊制度是人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对大型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制度的涵义、历史情况、重要性、现阶段情况、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开展双向转诊的意见和措施。

7.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七

甲方:盱眙县第二人民医院

乙方:社区卫生服务站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连续的服务。在自愿的基础上,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甲方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凡遇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上转指针的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应及时转到乙方进一步诊治。

二、乙方对甲方转送的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上转指针的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和高危孕妇,应优先组织会诊处理和安排住院,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三、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乙方将居住在甲方服务范围的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下转指针的患者转到甲方接受相关后续治疗和服务。

四、双方应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及时向对方提供转送患者的相关诊疗资料,下转患者要提供后续治疗方案。

五、其他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一份,报县卫生局各一份。

七、本协议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医院盖章):乙方(服务站盖章):

8.新农合转诊转院工作方案 篇八

新农合转诊转院工作方案

新农合转诊转院工作方案

各科室、村卫生站:

根据省市相关政策精神和我县《xx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转诊(转院)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理顺各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职能,规范就医程序,加强对新农合转诊(转院)病人管理,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纵向合作和与上级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合理调节病人流向,引导病人就近就地就医,减轻病人负担,确保基金安全,医院利用职工大会、晨会、组织科室学习,各科室要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管理办法,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规定履行工作。

二、加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公卫科要组织召开乡村医生会议,认真学习充分熟悉和掌握转诊(转院)相关流程和政策,同时,印制、发放宣传单并签字确认、设置宣传点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参合农民进行广泛宣传,让医务人员和参合农民充分熟悉和掌握转诊(转院)相关流程和政策,方便群众就医。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要坚决避免参合农民因不知晓政策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三、转诊(转院)原则

1、坚持“三首”(即:首院、首科、首诊)制度基础上的逐级转诊(转院)原则。按照依次、逐级的原则进行转诊(转院),参合农民原则上应在本辖区一级医疗机构就诊,因条件限制对参合患者无法诊治的,可逐级转往上级定点医疗机构,转诊(转院)时由首诊住院医师按实填写《xx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转诊转院审批表》(以下简称“转诊转院审批表”),经科主任同意,报院领导签字后(明确由院带班领导签字,如带班领导不在,电话请示由院行政值班签字),方可转往上一级医疗机构就诊。一般情况下不得越级和跨区(县)转诊(转院)(但县与县之间签定互认合作协议的除外)。

特殊情况下需转往省外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或家属须在转诊(转院)后三日内向县合管中心申报备案。联系电话0x1-66x77。

2、外出务工和临时居住人员住院申报原则。参合农民凡在县城和县外务工或临时居住期间因病或因探亲、访友等原因在异地住院治疗的,须在入院后三日内电话告知县合管中心登记备案。

3、实行双向转诊原则。上级医疗机构接诊的转诊(转院)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可以转回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恢复性(康复性)治疗。

四、转诊(转院)条件

参合农民因病住院原则上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首诊医生经检查会诊,如遇不能有效诊治的特殊疾病患者需转往上级医疗机构治疗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本级医疗机构无法确诊的疾病;

2、本级医疗机构不能治疗的疾病;

3、危、重、急病人;

4、住院治疗超过7天(含7天)以上,病情仍未好转或加重的。

五、转诊(转院)程序

1、符合转诊(转院)条件的参合患者在转诊(转院)时,由接诊经治医生按逐级原则填写《转诊转院审批表》,经科主任审核后报院领导审批签字同意。

2、参合患者携签署好意见的《转诊转院审批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及相关诊断检查资料到转往的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3、镇中心卫生院无法处置的急、危重病人直接转县级医疗机构的,由卫生院出具初步诊断证明并填写《转诊转院审批表》;因病情危重需立即转往市级或市外医疗机构就诊的,可先行转诊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凭就诊医疗机构开具的门急诊诊断证明及时到镇合医办补办《转院转诊审批表》,原则上不得超过三个工作日。

六、转诊(转院)纪律要求

1、转诊(转院)实行审批登记制度,凡转出的病人,必须认真登记备案。

2、要加强医患沟通,病人转诊(转院)应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将转诊(转院)的必要性、可能发生的风险、转往医院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如实告知患者或其监护人,并提供病情摘要,医患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沟通情况要记入病历。

3、要密切协作。首诊医疗机构要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并积极协助转入医院做好接诊相关工作;同时转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做好转诊(转院)病人交接工作。转诊(转院)病人交接情况应详细记入各自病历。

9.双向转诊工作方案 篇九

狭义的双向转诊实际上包括两个转诊过程,即“上转”和“下转”。“上转”即病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下转”即病人从上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诊。[1]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之间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有利于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节约卫生资源并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减少病人就医的盲目性,降低医疗费用和病人负担,控制日益增长的卫生费用;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对解决目前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国卫生部强调指出:我国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近年来,在“双向转诊”实践过程中,我国城镇居民就医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型综合医院的“单向转诊”,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并不多见[2]。这与目前我国整个医疗市场格局普遍不完善,同时也与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分工差异不显著、缺乏互补性和各种医疗机构合作意识欠缺有关。

1“双向”转诊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1.1“双向”缺乏认可程度

一是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低,反映在病人不愿也不放心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治疗,而在上级医院接受检查或手术治疗后的病人出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也不愿转回社区治疗;二是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互信,而这种互信同时涉及到“下转”和“上转”两个过程。在现实中,“上转”中互信程度是非常高的。而在“下转”过程中互信的程度却不是很高。向下转出时,存在着上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向下转出不信任),向下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上级医院也可能存在不信任(转入接收不信任)。“向下转出不信任”通常易于被人们所认识,“而转入接收不信任”却不太为人们所注意。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卫生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障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受本身医务人员水平、各种硬件设备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遇到不能正确诊断的病人或危重的病人时能主动向二三级医院转诊,而在二三级医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或经治疗后进入康复期的危重病人,医院则很少主动向病人所在社区的服务机构转诊,医院承担的一些业务如计划免疫服务、老年保健、计划生育服务、轻症病人向下转诊等不愿下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 经济利益的诱导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运行不合理,存在一定程度的逐利倾向[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是两个独立利益体,各自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目标,客观上存在利益的竞争关系。现实中,这些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化游戏规则进行运作的,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等,无不与医院的效益相关。这样一来,为了获得收入,就出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中型综合医院想方设法“挽留”患者的竞争局面。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统计资料,危、急、重及抢救病人社区上转率为100%,而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的病人只占5%;在相互关系上上级医院更多地看重的是社区向其转入了多少病人,而在病人转出时很少主动与社区联系;约有75%以上的上级医院把收治上转病人视为在替社区解难,而下转病人时认为与社区没有什么关系,或与己无关。约有占86%的上级医院认为上级医院广收社区上转病人为医院扩大了病人资源,是在为医院增加收入和提高经济效益。约有95%的上级医院认为将术后或恢复期的病人下转社区减少了医院的收益。

1.3 缺乏有效的双向转诊监管机制

医疗卫生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缺乏合理的规划,甚至无规划,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间各自的职能缺乏明确的划分;在技术上缺乏各病种分级诊断治疗和转诊的临床标准;经济上对不同级别医院收费标准、自付费比例缺乏可参照依据,包括非急、危重抢救病人不同级别医院住院标准。由于缺乏这些配套的政策,缺乏从组织、行政、经济、技术、医保等方面保证,“双向转诊”制就很难得以完善和实施[4]。

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途径在于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这里互信机制是前提,利益机制是核心,监管机制是保证。既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充分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又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适时的加以补充调节。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使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是最佳实现形式。

2.1 战略联盟的基本涵义

战略联盟一般是指两个或更多组织间,出于对市场发展的预期和实现各自的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担风险、共创市场、共享利益等战略目标,通过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资源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拥有某些共同利益点的联合体。广义的战略联盟,还包括合资等股权参与形式在内的、任何形式的组织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联合[3]。

2.2 实现战略联盟的操作对策

具体实施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区域性中心综合医院为基础形成战略联盟盟主,以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盟员,以协议为纽带,联盟成员相对保持原来机构的独立性,建立共同的管理模式,共享医疗资源、利益。待条件成熟时,进入第二步,即以资产为纽带,重组联合,合并成一个统一名称的医疗集团,作为集团成员的医院以“子公司”的形式进行医疗服务经营活动,通用相同管理模式,共享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就好像是上级医院的一部分,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实际就等同于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内部转诊”。

无论是第一步还是第二步的战略联盟的组建,简单地靠行政手段进行简单的“拉郎配”是不可取的,应该通过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变革,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其形成。首先,要把当前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从后付制改为预付制,如政府可采用总额预付制或人均定额预付制,将医保费用和医保责任包干给定点医院。在允许参保人自由选择医院的情况下,参保人可以在联盟内任何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转诊,直至最上级医院,如可以在工作地社区初诊,然后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或术后在转诊至居住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

2.3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

完善相关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要使社区卫生服务和双向转诊制度有效、持续的开展下去,还需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和报销制度,将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同时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政策、收费标准,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费用标准和自付比例差距,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和资源配置优化调整。各级政府应该做好规划工作,调整好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制定出全科医师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实际措施,拨出培养专款联合高校承担起全科医学教育和师资培养的责任,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包括公卫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还要加强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信息交流、协作与沟通,如上级医疗机构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举行定期座谈会、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进入社区实践,熟悉社区医生的具体工作和双向转诊的程序,以便更好地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此外,加强和促进计算机网络建设,促进区域医疗共享的实现。

总之,只要理顺了上下级医疗机构的经济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并予以完善社区服务医疗保险、收费制度等配套措施,加强设施、人员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双向转诊落实难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真正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摘要:探讨了双向转诊的概念和双向转诊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双向”转诊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认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途径在于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同时探讨了实现战略联盟的操作对策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

关键词:社区,双向转诊

参考文献

[1]王望,李瑾.战略联盟:医院经营的一种选择[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4):34-35.

[2]许苹,朱敏,宋炜.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8):36-37.

[3]陈志宏.企业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运用形式和运营策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2(4):78-83.

[4]周瑞敏,刘姿,方艳兵.社区双向转诊的现状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5,3,(5):23

[5]代慧.社区卫生服务从单向上转完善到双向转诊的途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6):61-62.

[6]宋文舸.组建医院集团的基础与政府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1):9-11.

[7]陈志兴,龚宇.医院重组的基本模式和政策导向[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1):15-17.

[8]肖艳玲,徐福缘.战略联盟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3,(1)77-7986.

[9]冯毅,张瑾.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研究综述[J].卫生经济研究2006,(11):44-45.

10.员工工作岗位双向选择实施方案 篇十

公司各部室、为进一步理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公司研究决定,现就公司全面推行员工工作岗位“双向选择”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并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为目标,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适应于“三网融合”的网络人才队伍为出发点,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为优秀人员的选拔任用创造条件,为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开、公正、平等自愿、双向选择、择优上岗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人尽其才的原则;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择优上岗,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双向选择”工作的领导,公司成立********公司员工工作岗位双向选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 副组长: ***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员工工作岗位双向选择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兼任。

四、对象范围

(一)本次双向选择的对象:除公司领导、各部室负责人、中心营业部主任、经营部主任以外的所有在编员工。

(二)本次双向选择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

五、岗位设置

本次双向选择岗位共22个,其中:(1)综合办公室2个;(2)**部1个(3)***部1个(4)**经营部4个;

(4)双向选择。由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本部门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上岗条件和个人志愿等相关要求,在报名人员中选择上岗人员,签署意见后上报公司领导审核,确定上岗人员名单并交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予以公布。

(5)公布结果,上岗就位。

七、时间安排

2016年2月1日前完成员工报名工作,2016年2月3日前完成员工岗位双向选择安排工作。

八、政策措施

(一)同一岗位有多人选择的,以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选择为准;

(二)双向选择后无人选择或空缺的岗位,在员工申报的第二意向中由部门主任和公司最终调配安排;

(三)不报名参加双向选择的员工,正式职工公司不予安排工作,临聘人员视为自动离职。

(四)未被选择的正式职工列为待岗,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培训或者自学,培训自学期为三个月,三个月待岗期间停发工资,只负责缴纳相关社会保险金。培训自学合格后安排双选选择机会重新上岗,上不了岗的继续培训学习直至上岗;未被选择的临聘人员,公司安排培训自学期为三个月,三个月期间停发工资,三个月培训自学合格后安排双向选择机会重新上岗,上不了岗的自行离岗。

(此页无正文)

抄报:市公司

*******办公室

11.双向转诊工作方案 篇十一

化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

推进城乡双向一体化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新形势下解决区域“三农”问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为核心,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三集中、三转换、三吸引”(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试点镇社区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转换、农民向城镇居民转换,吸引城市和农村人口、产业、资金适度向城镇转移)为主要方向,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形成城乡之间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一体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试点范围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状况和地理位置,选定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劝农山镇、双阳区奢岭镇、朝阳区富锋镇、农安县合隆镇、九台市卡伦镇、经开区兴隆山镇、德惠市米沙子镇7个镇进行试点。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重点突破。要做到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在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建设、交通、教育、卫生、商贸流通、旅游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先行一步,重点突破。

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政策、经济等手段,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3.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特点、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不同,确定不同的产业重点、城镇特色。

5.坚持制度创新,增强活力。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制约城乡双向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推进城乡双向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工作目标

试点工作从2011年开始,三年内实现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五年内基本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使试点镇成为“三化”统筹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中心城市发展的崭新延伸。

具体目标:到2015年末,试点镇土地规模经营率达90%以上,农民转移就业达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达65%,初步达到城乡产业发展互补、公共服务均等、差别明显缩小。

三、试点内容

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六项基础改革”和“三个平台建设”(六统六改三建)。

(一)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制度(六统)

1.城乡规划一体化。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全面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和整合城乡资源为着眼点,编制试点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文教体卫事业、环境保护等子规划,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以规划指导城乡一体化各项工作开展。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风情小镇。整合旅游园、工业集中区和省级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建成既有时代气息又具田园风光的新兴产业集中区、现代生活居住区和生态休闲旅游区。

2.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按照试点镇的基础和自然条件,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劝农山镇以发展都市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大力推进旅游园区建设,推进旅游度假重点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在周边有一定影响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使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奢岭镇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依托良好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高档生活居住及其配套的生活服务业,增强商业商务、文化教育、生活居住、休闲旅游功能,壮大服务经济。兴隆山镇、卡伦镇、富锋镇、米沙子镇以发展工业为主,推进城乡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中,积极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合隆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促进规模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

3.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网络,连接城市和试点镇的主要道路要实施市政化改造,配合推进骨干项目建设,为城市扩张提供空间,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管理,实现村村通公交车,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形成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水利建设、土地整理。把水利设施建设提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住机遇,完成病险水库改造和重点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天然气和清洁能源使用延伸至中心村。将农村自来水纳入城市管网统一管理。提升城乡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体系建设水平,促进电气化和信息化村级全覆盖。

4.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全面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实施风景核心区迁坟集中管理试点,建立农民集中墓地。推进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建设,组织复垦复绿,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山林、水体、树木和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保护。实施“清洁家园”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四清四改”,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运转、处理模式,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提高农村环境建设水平。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通过土地整理,建设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模化发展绿色农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5.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健全城乡就业一体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用工信息、教育培训和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对农民的就业指导和组织,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试点镇要严格执行“新农保”补助资金配套政策,推进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接轨。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逐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和提高享受标准,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支持试点镇建设保障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高标准老年居住社区,吸纳城市老人安度晚年。

6.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每个试点镇建一所寄宿制学校。大力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每镇创建一所优质幼儿园。组织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加大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文体设施、科普站建设,发展农村民办公助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农家书屋、农民个体放映队和民间文艺团体。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形式创办文娱演出产业。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宽带进户工程。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装备水平,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加快医疗卫生体制创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六改)

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探索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搞好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农村集体土地颁发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对农村房屋颁发所有权证,完成林改任务核发林权证;探索建立长春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鼓励试点乡镇利用市场机制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从节约集约用地中获得合理回报。同时,积极研究城市人口到试点乡镇购房置业和投资兴业保障政策,促进城市人口和资金流向农村。

2.土地综合整治改革。积极推进已获批的试点镇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鼓励试点乡镇将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促进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

化发展。在省市用地指标分配上对试点乡镇给予倾斜。鼓励试点乡镇利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

3.财政体系改革。建立市、区、乡(镇)三级联动的城乡双向一体化财政支持体系,市财政设立城乡一体化专项资金。给予试点镇税收留成优惠政策,放宽试点镇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

4.推进试点镇户籍制度改革。实行户籍和居住证并行的户籍管理机制,本域居民实行户籍管理,农村流入试点镇人口和城市流入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户籍人口和持有居住证人口各项待遇相同。

5.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试点镇按照中心城市的模式实行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需要。

6.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与管理机制改革。指导县(市)、区在试点镇建设与城市中心社区相一致、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基础服务设施,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设“三集中”的有效平台(三建)

1.整合建设产业园区,各试点镇根据确立的主导产业整合建设工业集中区、旅游开发区以及其他各种产业功能区,促进产业布局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畜牧业的村要建立畜牧发展园区。

2.加快试点镇建设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支持通过土地整理撤并农村居民点,尝试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3.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四、推进措施

(一)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一方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要求,实施撤镇建街、撤村建居,探索股份制等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形式,促进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制定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的配套政策。按照自愿原则,置换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及住房,置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农民身份,让农民变为市民,实现与城市居民等值化生活的目标。推进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属变更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组建土地合作社、股田制等方式,实现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和土地规模经营。

(二)建立市场化融资机制。试点镇可以成立土地整理开发公司,市场化筹措资金。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建设用地置换的政策,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宅基地复垦,相应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一部分用于建设安置农民的公寓,一部分作为商品房开发和产业发展用地。商品房开发和产业发展用地出让收益用于置换农民宅基地和房屋,以及农民解除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关系的补助。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向园区集中,开辟农民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资金的来源渠道。农村土地整理和迁村并镇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经批准后可以等量挂钩到规划建设地区有偿使用,所获收益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编制发布《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投资指南》,吸引社会资本。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资金保障,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促进企业参与农村建设。建立资金整合制度,控制资金流向,服从试点乡镇总体规划,集中力量创造规模效益。

(四)引进重点项目。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要有项目支撑,吸引城市人口和资源向农村流动。要根据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积极引进重点项目,尤其是旅游开发和社会化服务项目,加快试点乡镇建设步伐。

(五)促进内外共建。借鉴德惠市和高新区联合建设长德开发区经验,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园区、新型社区采取各种形式同国内外、省内外的开发区、企业以及各类投资机构联合建设。

五、组织领导

成立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高广滨、市长崔杰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副书记郑文芝、副市长陈巳担任,市发改委、人社局、政研室、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民政局、教育局、林业局、水利局、牧业局、卫生局、文化局、体育局、房地局、公安局、农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相关责任部门和试点镇所在县(市)区有关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冯善国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宋荫卓担任。

12.双向转诊工作方案 篇十二

1 分级诊疗是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改革之前, 农村居民看病就医基本上是按照三级诊疗模式进行的。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卫生资源配置的持续失调等, 城乡居民就医逐渐走向盲目与自由选择, 致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普遍存在, 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错位、混乱和无序使得卫生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

从2003年我国卫生部门提出分级诊疗的制度设想, 至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制订分级诊疗办法, 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 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 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一直是我国医改关于医疗服务递送新格局的基本制度改革取向。

目前, 我国新农合存在基金结余与实际补偿比偏低、基金超支与流向不合理的现实矛盾, 对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提出了迫切的现实要求。随着新农合市域统筹的逐渐建立, 在市域范围内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更加必要。然而当前不仅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制刚性有限, 分级诊疗又缺乏实施细则标准与信息互联协作, 而且探索中的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组织松散而绩效低下, 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尚未从政策、体制和机制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2 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体系的基础

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与人群健康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疗机构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间的转院诊治过程, 包括纵向转诊和横向转诊两种形式。199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提出“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又提出“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实际上, 我国改革前的农村三级卫生网络所运行的转诊制度模式, 就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与“建机制”的改革, 关键就在于合理布局基层卫生资源, 提高服务能力, 为转诊制度乃至分级医疗体系的确立奠定基础。

然而我国双向转诊一直面临“转上不转下”的尴尬, 关键在于没有解决分级诊疗过程中的诸多制度障碍, 存在盲目或政策硬性推行分级诊疗的现象。目前的试点改革中, 社区首诊制、分级诊疗体系等尚在建设中, 实行社区首诊制的前提是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达到相当水平, 而大部分地区尤其西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短期内难以有效提高。同时, 试点中的双向转诊制度缺乏应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难以有效引导和规范医疗机构的转诊行为。

此外, 区域探索建立中的新型分级医疗体系, 没有将社区服务机构、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终端进行有机结合,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没有形成合理分工前提下的联动机制, 难以建立严格而规范的转诊制度。尽管政策一再提出并试点建立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递送体系, 但现阶段政策并没有改变卫生资源过度向城市、大医院倾斜的政策性资源配置倾向, 卫生资源结构的“倒三角”格局短期不会改变, 建立双向转诊与分级医疗体系任重道远。

3 构建农村基层分级医疗体系的重点

构建分级医疗体系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强化政府区域卫生规划、筹资、提供与监管职能。现阶段, 需要从如下几方面推进, 以逐步建立起既有利于医疗费用控制又病源有序分流的卫生制度体系。

3.1 加快推进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

以支付方式改革为重点, 推进医保支付机制改革, 重建医疗机构及医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医保供方支付机制改革与预算管理的支付导向, 不仅有利于建立梯度医疗服务体系, 引导卫生资源与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沉, 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而且有利于形成医院和社区间的良性双向转诊制度。

3.2 以存量调整为主, 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 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分级诊疗的基本要求。现阶段, 可考虑转变对社区医疗体系的投入方式, 以存量调整为主, 将一、二级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医疗体系, 重新梳理社区医疗体系运行机制, 从而迅速壮大农村社区医疗体系, 并在相当程度上减缓卫生人力培养周期长的短期限制, 提高新增财政投入的利用效率。

3.3 重视双向转诊中的下转制度设计。

在推进基层分级诊疗中, 政策层面应当双管齐下, 既重视引导群众选择社区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 也要重视推进双向转诊中的下转工作, 以重构社区医疗体系。如果能够改革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的补偿机制, 使其不再需要和社区服务机构竞争病患, 则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 引导患者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医, 也可使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回归“高尖精”医疗服务定位。

3.4 进一步明确农村医疗机构的分工与职能。

目前, 在继续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 发挥其“守门员”作用的基础上, 持续优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差别化价格政策、新农合不同医疗机构患者自付比例等, 引导病人合理分流。探索乡镇卫生院包村医生与村医结对, 成立“全科医生团队”, 以形成现阶段农村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的“守门员”。推广社区首诊, 不应该仅仅是看病就医, 还应包括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健教等, 制定分级诊疗硬性规定、实施细则或诊疗指南, 以便分级诊疗有实质性落实。

3.5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信息化与评价体系建设。

可考虑先在新农合统筹市级城市建立局域医疗网络, 各个医疗机构间联网互通, 实现各类医疗信息的网络共享, 减少信息流通过程的损耗和变质, 增加分级诊疗的透明度与运行成本。以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为基础, 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为理念, 建立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评价体系。

3.6 试点医联体内部运行体制改革。

鼓励大医院与区县医院、区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协作联合。目前, 医联体大部分以松散型资源整合与技术帮扶为主, 既缺少法律与制度约束, 且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服务价格、报销比例、转诊流程等模糊而没有明确界定。要使医联体有效地在分级诊疗中发挥作用,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 需要在体制与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既要打破医联体内医师执业地点的限制, 又要消除医联体内医保障碍, 进而消除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就诊与医疗费用报销的障碍。

3.7 加大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如“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等, 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以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将基层卫生人员送到大医院进修、培训, 进行短期强化;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 持续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水平, 不但要让技术高的医生能留在基层, 而且还要吸引大医院中的医生愿意到基层;要持续落实对口支持和医生下基层政策,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这是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的现实重中之重。

摘要: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 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诊疗服务。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的基础, 而分级诊疗是双向转诊的基本前提, 只有积极对双向转诊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改善, 才能推进农村分级医疗体系建设。

关键词: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农村医疗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有德, 梁鸿.我国实现分级有序医疗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 (6) :6-9.

[2]韩荣莲.以双向转诊为基础探索新农合分级医疗模式[J].卫生经济研究, 2014 (6) :47-48.

上一篇:简述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下一篇:2023公务员入党申请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