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精选10篇)
1.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篇一
初中总复习生物知识点总结
生物8年级上
鱼: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摆动和鳍协调作用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用鳃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长环境,家兔的内部结构8上P16
空中飞行的动物:自然界中空中飞行的动物早在几亿年前就出现了.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后来是有脊椎动物中的鸟,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他们既是陆生动物,又适于飞行.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100万种以上的昆虫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昆虫的特征: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昆虫的分类:昆虫的分类属于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是节肢动物)
两栖动物: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动物的运动:家兔的骨骼,关节模式图,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8上P29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运动需要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动物的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也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动物与仿生: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菌落: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细菌的发现: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老人的牙垢,发现细菌.
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细菌没有细胞核8上P60
细菌的生殖:细菌是靠分裂来进行生殖的,有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物植物共生.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植物的分类:8上P81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篇二
一、比较复习法
把课本中有相互联系的知识进行横向或者纵向对比, 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极体与极核、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下面表格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比较:
二、概念图法
围绕某核心概念, 把不同章节中甚至不同课本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 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知识链条, 再把知识链条网络化, 组织成知识体系, 并绘制成概念图。该知识体系一旦建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就有了整体把握, 知识掌握的程度就更高了。例如就高中生物必修2的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一节中有关遗传信息表达的概念DNA、m RNA等, 笔者绘制成的概念图如下:
三、问题串法
在复习逻辑性较强的章节时, 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加强学生对基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就用该问题串把整节内容前后联系起来, 使整堂内容浑然一体。教师除了对学生提问以外, 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复习时如果不带着问题去复习, 看似什么都懂, 可实际上什么都理解得不深, 那就没有达到高考总复习的目的。例如复习有氧呼吸时, 学生可以给自己提问“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这叫尝试回忆法, 还可以用深化提问法提出“有氧呼吸的次要场所是什么”, 还可以用反向提问法提出“无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儿”。通过各种提问法并用, 从有氧呼吸可以辐射到许多与之有关的内容。
四、口诀法
对于课本上一些繁琐、复杂、毫无规律可循的记忆性知识, 教师可以用简明的字词把它组织成顺口溜, 帮助学生记忆。例如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极其抽象难懂, 理论性太强。笔者把前、中、后、末四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总结成这样四句口诀:“膜仁消失两体出, 点排中央最清晰, 点裂体分到两极, 膜仁重现两体失。”这样,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就很形象地出现在脑海中。
五、复述法
高中生物中有大量的记忆性知识, 例如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的过程等等。学生在复习中如果没有把相关基础知识记住的话, 做题就无从下手。而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的过程等内容又很难记住, 即使费了好大精力终于记住了, 很快又遗忘了。怎么能记忆得更深刻一些呢?笔者认为, 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着对这些内容进行复述, 同时在草纸上练习画整个染色体过程结构的图解。把学过的内容复述一遍, 可能比看书看了好几遍记忆效果更好。
总之, 高考生物总复习的方法很多, 只要广大教师认真探索和研究的话, 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使生物这一学科在新高考理综试题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作为高中生物教师, 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总复习的过程中, 只有积极地探索提高总复习效率的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高中生物总复习中的问题式小结 篇三
鲁永琴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民族中学 贵州 安顺 561200)
摘 要:生物作为高考理工类的考试内容,其中总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巩固和提高学习的过程。就因为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做好复习工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试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54-01
高考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向标,甚至也直接关系着整个高考成绩的取得,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亦不例外。在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之中,教师通过复习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复习和归纳零散知识,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高中生物不仅知识点多,而且概念多,容易混淆,教师帮助学生总结问题是总复习的关键。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的问题:
1、病毒有细胞结构吗?病毒是生物吗?如果是,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病毒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过程吗?可以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病毒吗?支原体和衣原体可引起什么疾病,疟疾是什么生物引起的,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一切菌类都是原核生物吗?
2、动物细胞、细菌、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什么?细胞核、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又分别是什么?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一切生物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对吗?如何验证DNA是遗传物质?
3、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吗?是否只有绿色的植物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切真核细胞中都有线粒体吗?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全部场所吗?没有线粒体的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吗?为什么线粒体和叶绿体被称为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4、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任何细胞器吗?有线粒体吗?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这种功能的承担者是谁?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只有血红蛋白吗?红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吗?形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吗?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什么?为什么将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为提取获得细胞膜的良好材料,而不用其他动物或植物的呢?
5、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名称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是显微结构还是亚显微结构?
6、细胞增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是什么?精原细胞增殖的意义是什么,在增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行为任何变化?蛋白质的合成只在间期进行吗?如果一个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DNA中的脱氧核苷酸中的N是放射性的N15,在正常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一次,含有N15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吗?如果研究的26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人的26对染色体上,问最多形成多少种类型的配子?
7、精原细胞经过生长变成什么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吗?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所涉及的细胞一般是指几倍体生物?蛙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吗,进行什么方式的分裂?无丝分裂过程中有DNA的复制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I中的中期在赤道板上排列的分别是什么结构?一个四分体中有几条染色体?
8、有丝分裂过程中什么时期染色体最伸展,什么时期最粗短?减数分裂过程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体现在什么时候?研究一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吗?为什么自由组合定律一定要强调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吗?减数分裂过程中特有的可遗传变异是什么?精卵结合属于基因重组的内容吗?精、卵对于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贡献是怎样的?精子、卵子都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细微的区别吗?被子植物的花粉中的两个精子基因型相同吗?卵细胞和极核的基因型相同吗?
9、高分子化合物与高能化合物的区别是什么?高分子化合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蛋白质、核酸还有淀粉在消化道消化的产物分别是什么?它们在体内彻底分解的产物是什么?体内彻底的氧化分解和体外的燃烧,产物是否相同?细胞内脂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最终能源物质分别是什么?
10、CO2都是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入生物群落的吗?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吗?所有的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只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判断自养型与异养型的标准是什么?所有的细菌都是异养型生物吗?什么是化能合成作用?所有异养的细菌都是消费者吗?根瘤菌能够独立生存吗?它与豆科植物什么关系?是自养型还是营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什么?
11、动物体内的酶主要在细胞内还是在消化道内?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什么?人体内的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内还是在血浆中?血浆和组织液中,谁的蛋白质更多一些?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可以储存吗?蛋白质昨晚氨基酸库,如果婴儿营养不良,会导致什么结果?结构蛋白质就是储存形式的蛋白质吗?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回忆并产生再认识和对易错误纠正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所有的教材和复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已经初步理解而暂时遗忘的,甚至已经初步掌握的,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纠正。
摘 要:生物作为高考理工类的考试内容,其中总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巩固和提高学习的过程。就因为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做好复习工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试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54-01
高考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向标,甚至也直接关系着整个高考成绩的取得,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亦不例外。在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之中,教师通过复习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复习和归纳零散知识,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高中生物不仅知识点多,而且概念多,容易混淆,教师帮助学生总结问题是总复习的关键。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的问题:
1、病毒有细胞结构吗?病毒是生物吗?如果是,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病毒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过程吗?可以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病毒吗?支原体和衣原体可引起什么疾病,疟疾是什么生物引起的,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一切菌类都是原核生物吗?
2、动物细胞、细菌、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什么?细胞核、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又分别是什么?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一切生物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对吗?如何验证DNA是遗传物质?
3、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吗?是否只有绿色的植物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切真核细胞中都有线粒体吗?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全部场所吗?没有线粒体的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吗?为什么线粒体和叶绿体被称为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4、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任何细胞器吗?有线粒体吗?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这种功能的承担者是谁?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只有血红蛋白吗?红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吗?形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吗?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什么?为什么将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为提取获得细胞膜的良好材料,而不用其他动物或植物的呢?
5、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名称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是显微结构还是亚显微结构?
6、细胞增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是什么?精原细胞增殖的意义是什么,在增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行为任何变化?蛋白质的合成只在间期进行吗?如果一个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DNA中的脱氧核苷酸中的N是放射性的N15,在正常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一次,含有N15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吗?如果研究的26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人的26对染色体上,问最多形成多少种类型的配子?
7、精原细胞经过生长变成什么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吗?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所涉及的细胞一般是指几倍体生物?蛙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吗,进行什么方式的分裂?无丝分裂过程中有DNA的复制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I中的中期在赤道板上排列的分别是什么结构?一个四分体中有几条染色体?
8、有丝分裂过程中什么时期染色体最伸展,什么时期最粗短?减数分裂过程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体现在什么时候?研究一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吗?为什么自由组合定律一定要强调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吗?减数分裂过程中特有的可遗传变异是什么?精卵结合属于基因重组的内容吗?精、卵对于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贡献是怎样的?精子、卵子都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细微的区别吗?被子植物的花粉中的两个精子基因型相同吗?卵细胞和极核的基因型相同吗?
9、高分子化合物与高能化合物的区别是什么?高分子化合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蛋白质、核酸还有淀粉在消化道消化的产物分别是什么?它们在体内彻底分解的产物是什么?体内彻底的氧化分解和体外的燃烧,产物是否相同?细胞内脂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最终能源物质分别是什么?
10、CO2都是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入生物群落的吗?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吗?所有的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只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判断自养型与异养型的标准是什么?所有的细菌都是异养型生物吗?什么是化能合成作用?所有异养的细菌都是消费者吗?根瘤菌能够独立生存吗?它与豆科植物什么关系?是自养型还是营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什么?
11、动物体内的酶主要在细胞内还是在消化道内?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什么?人体内的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内还是在血浆中?血浆和组织液中,谁的蛋白质更多一些?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可以储存吗?蛋白质昨晚氨基酸库,如果婴儿营养不良,会导致什么结果?结构蛋白质就是储存形式的蛋白质吗?
4.人教版高中生物总复习习题 篇四
A.封闭口器者 B.剪去触角者 C.遮盖单眼者 D.遮盖复眼者
(靠触角接受雌蛾的信息传递)
2.与被动免疫相比较,下列对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主动免疫注射抗原,使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被动免疫注射抗体)
A. 免疫作用在被接种者体内维持时间较长(主动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B. 被接种者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接受什么就是注射什么,上面说得很清楚)
C. 可使被接种者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主动免疫:从注射抗原到自身产生抗体需要时间,不会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被动免疫注射抗体,可以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 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既然是紧急就要迅速,哪种迅速C项说得很清楚了)
3. 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当向人体注入流感灭活疫苗后,机体细胞免疫产生抗体 (注入的是灭活的病毒,不是灭活的疫苗,疫苗灭活就没用了)②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 ③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淋巴因子进行治疗 (淋巴因子可以使B淋巴细胞加快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④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疫苗进行治疗(患者本来就有病毒入侵了,怎么还输入病毒?)
A.①②③ B.②③ C.④ D.①②④
4.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5.在38°C环境下,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 )
A.辐射(安静状态) B.对流 C.蒸发(高温环境) D.以上都是
人体散热主要有四种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1)辐射散热:将机体的热量以热射线的形式散发给周围温度较低的物体,即散发于低温空气中,称为辐射散热。这是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则辐射散热就失效,体温升高,如中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夏天,人们爱待在阴凉的地方,就是在运用“辐射散热”的原理呢。(2)传导散热:是将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至人体表面的皮肤,再由皮肤传给与其直接接触的衣服等物。由于衣服等物品是热量的不良导体,传热极慢,加上人体皮下脂肪的热导率低,所以通过传导散发的热量是很小的。不过在医院里,医生却常常应用冰帽、冰袋等对高热病人进行物理降温,这也是一种传导散热,因为水的传导率大,故传导散热已成为临床经常使用的降温方式之一。(3)对流散热:这是一种特殊的传导散热方式,是借助空气不断的流动而将体热散发到空气中间。对流散热受风速的影响较大,如在夏天炎热的骄阳下,一阵清风所送来的凉爽,这是我们都有体会的。我们也可以借助对流散热的原理,为高热病人宽衣,把他们安置于通风良好的居室或用电扇(避免直吹)进行物理降温。(4)蒸发散热:是在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而不能借助辐射、传导、对流散热时可以采用的方法。通常人体内每1克水蒸发成水蒸气时要吸收约2.5千焦热量,所以可以借助汗液蒸发而带走大量的体热。蒸发散热是一个很主要的散热途径,平时我们虽然没有感到有明显的出汗现象,但在不知不觉中,24小时间人体可以有汗液量400-600毫升,医学上称之为不显汗。医生也往往利用这一机理给高热病人进行药物降温,如给予退热剂等。退热药品都有发汗作用,病人发汗后,可以由汗液的蒸发水分而带走大量体热,达到退热的目的,汗出热退而身凉的现象是我们经常可以遇见的。
6.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小白鼠处于休克状态。为使其复苏,可适量注射(胰岛素使血糖降得太低了,用下面哪项可以使血糖升回来?)
A.生理盐水 B.葡萄糖溶液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7.阉割幼兔以利育肥,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 )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性激素 D. 信息激素
兔的发情及生殖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影响其育肥。所以幼兔切除性腺,兔体内因缺乏性激素,其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细胞的生成都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减少了兔体内的能量的消耗
8.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中的染色体上(有染色体?)
B.细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线粒体?)
C.细菌抗药性状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基因重组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有染色体?)
D.细菌能作为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9.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必须有抗体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是第几道防线?抗体是第几道防线?)
B.同一人体的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人体所有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来的,它们是基因不同?)
C.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
D.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谁分泌的?)
10.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引起部分线粒体功能异常,虽有能量释放但不能转移到ATP中。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
A.食量小,肥胖,冬天比正常人更怕冷 B.食量小,肥胖,夏天比正常人更怕热
C.食量大,消瘦,冬天比正常人更怕冷 D.食量大,消瘦,夏天比正常人更怕热
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一部分用于热量散失,可以使人体获得热量,另一部分生成ATP,根据题干,能量不能转移到ATP了,只有都热量散失了,这样的人怕热还是怕冷?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有三个作用,其中一个是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这样的人会瘦还是会肥?
ATP是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缺少ATP的人食量大还是少?
11.纤维素和雄激素的化学成分分别是
A.糖类、脂质 B.蛋白质、糖类
C.脂质、糖类 D.脂质、蛋白质
12.能够使被阉割公鸡恢复公鸡特征和行为的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它作用的靶器官是性腺,被阉割还有性腺吗?) B.生长激素 C.睾丸酮(这是雄性激素) D.甲状腺激素
13.关于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对不起,本题应该改为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静息电位不是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电--化学)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也可能产生抑制)
14.研究表明,突触小泡膜上蛋白通过与突触前膜上的S蛋白结合而引发膜的融合,进而释放出神经递质。此过程与下列中的哪一项直接有关( )
A.膜的选择透过性 B.载体的功能
C.ATP的消耗 D.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
5.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篇五
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明确目的→
选择方案
→
选定器材
→
拟定步骤
数据处理
→
→
误差分析
(一)电学实验中所用到的基本知识
在近年的电学实验中,电阻的测量(包括变形如电表内阻的测量)、测电源的电动势与内电阻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实验。它们所用到的原理公式为:。由此可见,对于电路中电压U及电流I的测量是实验的关键所在,但这两个量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方法却多种多样,在此往往也是高考试题的着力点之处。因此复习中应熟练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及方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电路设计原则:正确地选择仪器和设计电路的问题,有一定的灵活性,解决时应掌握和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安全性”、“方便性”、“精确性”原则,兼顾“误差小”、“仪器少”、“耗电少”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⑴正确性:实验原理所依据的原理应当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⑵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实施过程中不应对仪器及人身造成危害。要注意到各种电表均有量程、电阻均有最大允许电流和最大功率,电源也有最大允许电流,不能烧坏仪器。
⑶方便性:实验应当便于操作,便于读数,便于进行数据处理。
⑷精确性:在实验方案、仪器、仪器量程的选择上,应使实验误差尽可能的小。
2.电学实验仪器的选择:
⑴根据不使电表受损和尽量减少误差的原则选择电表。首先保证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和加在电压表上的电压均不超过使用量程,然后合理选择量程,务必使指针有较大偏转(一般要大于满偏度的1/3),以减少测读误差。
⑵根据电路中可能出现的电流或电压范围选择滑动变阻器,注意流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不超过它的额定值,对大阻值的变阻器,如果是滑动头稍有移动,使电流、电压有很大变化的,不宜采用。
⑶应根据实验的基本要求来选择仪器,对于这种情况,只有熟悉实验原理,才能作出恰当的选择。总之,最优选择的原则是:方法误差尽可能小;间接测定值尽可能有较多的有效数字位数,直接测定值的测量使误差尽可能小,且不超过仪表的量程;实现较大范围的灵敏调节;在大功率装置(电路)中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小功率电路里,在不超过用电器额定值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电流、电压值,以提高测试的准确度。
3.测量电路的选择
1.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2)电流表外接法,如图4所示。
误差分析:
V
A
R待
图4
产生误差的原因:电压表V分流。适用于测小阻值电阻,即Rx远小于Rv时。
R待
A
V
图5
](3)电流表内接法,如图5所示。
误差分析:
产生误差的原因:电流表A分压。
a
V
A
R待
b
图6
适用于测大阻值电阻,即Rx远大于RA时。
(4)内、外接法的选用原则
①计算临界电阻:
若Rx>R0,待测电阻为大电阻,用内接法
若Rx 即大电阻,内接法;小电阻,外接法。大内小外。 方法二:在、均不知的情况下,可采用试触法。如图所示,分别将a端与b、c接触,如果前后两次电流表示数比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说明电压表分流作用大,应采用内接法;如果前后两次电压表示数比电流表示数变化明显,说明电流表分压作用大,应采用外接法。 a b c 甲 乙 ⑵滑动变阻器的分压、限流接法: 为了改变测量电路(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或通过测量电路的电流),常使滑动变阻器与电源连接作为控制电路,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如图(甲)为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接法,为待测电阻。它的接线方式是电源、滑动变阻器与待测电阻三者串联。对待测电阻供电电压的最大调节范围是:(是待测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不计电源内阻)。如图(乙)是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接线方式是电源与滑动变阻器组成闭合电路,而被测电路与滑动变阻器的一部分电阻并联,该接法对待测电阻供电电压的调节范围是:(不计电源内阻时)。 选取接法的原则: ①要求负载上电压或电流变化范围大,且从零开始连续可调,须用分压式接法。 ②负载电阻Rx远大于滑动变阻器总电阻R时,须用分压式接法,此时若采用限流式接法对电路基本起不到调节作用。 ③采用限流电路时,电路中的最小电流(电压)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或超过用电器的额定电流(电压)时,应采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 ④负载电阻的阻值Rx小于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R或相差不大,并且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变化不要求从零开始起调,可用限流式接法。 ⑤两种电路均可使用时应优先用限流式接法,因为限流电路结构简单,总功率较小。 例1、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器材规格如下:待测电阻Rx(约100 Ω);直流电流表(量程0~10 mA、内阻50 Ω);直流电压表(量程0~3 V、内阻5 kΩ);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 V、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0~15 Ω、允许最大电流1 A);开关1个,导线若干.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审题】本题只需要判断测量电路、控制电路的接法,各仪器的量程和电阻都已经给出,只需计算两种接法哪种合适。 图10-5 【解析】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有两种连接方式,即电流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由于Rx<,故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在控制电路中,若采用变阻器的限流接法,当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通过负载的电流最小,Imin==24 mA>10 mA,此时电流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故滑动变阻器必须采用分压接法.如图10-5所示.【总结】任一种控制电路必须能保证电路的安全,这是电学实验的首要原则,限流接法虽然简洁方便,但必须要能够控制电路不超过电流的额定值,同时,能够保证可获取一定的电压、电流范围,该题中,即便控制电流最小值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因滑动变阻器全阻值相对电路其它电阻过小,电流、电压变化范围太小,仍不能用限流接法。 4.实物图的连接:实物图连线应掌握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⑴注意事项: ①连接电表应注意量程选用正确,正、负接线柱不要接错。 ②各导线都应接在接线柱上,不应在导线中间出现分叉。 ③对于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要搞清楚接入电路的是哪一部分电阻,在接线时要特别注意不能将线接到滑动触头上。 ⑵基本方法: ①画出实验电路图。 ②分析各元件连接方式,明确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 ③画线连接各元件。(用铅笔画线,以便改错)连线方式应是单线连接,连线顺序应先画串联电路,再画并联电路。 一般先从电源正极开始,到电键,再到滑动变阻器等。按顺序以单线连接方式将干路中要串联的元件依次串联起来;然后连接支路将要并联的元件再并联到电路中去。连接完毕,应进行检查,检查电路也应按照连线的方法和顺序。 (二)定值电阻的测量方法 1.欧姆表测量:最直接测电阻的仪表。但是一般用欧姆表测量只能进行粗测,为下一步的测量提供一个参考依据。用欧姆表可以测量白炽灯泡的冷电阻。 2.替代法:替代法的测量思路是等效的思想,可以是利用电流等效、也可以是利用电压等效。替代法测量电阻精度高,不需要计算,方法简单,但必须有可调的标准电阻(一般给定的仪器中要有电阻箱)。 例2、在某校开展的科技活动中,为了要测出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Rx,现有如下器材:读数不准的电流表A、定值电阻R0、电阻箱R1、滑动变阻器R2、单刀单掷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电源和导线。 ⑴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你所选用器材的代码。 ⑵写出主要的实验操作步骤。 【解析】⑴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 ⑵①将S2与Rx相接,记下电流表指针所指位置。②将S2与R1相接,保持R2不变,调节R1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原位置上,记下R1的值,则Rx=R1。 3.伏安法:伏安法的测量依据是欧姆定律(包括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需要的基本测量仪器是电压表和电流表,当只有一个电表(或给定的电表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用标准电阻(电阻箱或一个定值电阻)代替;当电表的内阻已知时,根据欧姆定律I=U/R电压表同时可以当电流表使用,同样电流表也可以当电压表用。 4.伏安法拓展:某些问题中,因实验器材不具备(缺电流表或电压表),或因实验条件限制,或因实验精度不允许而不能用“伏安法”。这时我们就得依据问题的具体条件和要求重新选择实验原理,用“伏安法”的替代形式——“比较法”来设计实验方案。 ⑴利用已知内阻的电压表:利用“伏伏”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例3、用以下器材测量一待测电阻Rx的阻值(900~1000Ω): 电源E,具有一定内阻,电动势约为9.0V; 电压表V1,量程为1.5V,内阻r1=750Ω; 电压表V2,量程为5V,内阻r2=2500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为100Ω; 单刀单掷开关K,导线若干。 测量中要求电压表的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1/3,试画出测量电阻Rx的一种实验电路原理图。 【解析】如图所示 ⑵利用已知内阻的电流表:利用“安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例4用以下器材测量一待测电阻的阻值。器材(代号)与规格如下: 电流表A1(量程250mA,内阻r1为5Ω);标准电流表A2(量程300mA,内阻r2约为5Ω); 待测电阻R1(阻值约为100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10Ω); 电源E(电动势约为10V,内阻r 约为1Ω);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⑴要求方法简捷,并能测多组数据,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并标明每个器材的代号.⑵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用测的量表示待测电阻R1的计算公式是R1=________。 【解析】⑴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⑵两电流表A1、A2的读数为I1、I2和电流表A1的内阻为r1,待测电阻R1的阻值的计算公式是: ⑶电压表、电流表混合用 例5有一电阻Rx,其阻值在100~200Ω之间,额定功率为0.25W。要用伏安法较准确地测量它的阻值,实验器材有: 安培表A1,量程为50mA,RA1=100Ω 安培表A2,量程为1A,RA2=20Ω 电压表V1,量程为5V,RV1=10kΩ 电压表V2,量程为15V,RV2=30kΩ 变阻器R1,变阻范围0~20Ω,2A 变阻器R2,变阻范围0~1000Ω,1A 9V电源,电键,导线。 ⑴实验中应选用的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分别是:。 ⑵画出所用实验电路图。 【解析】⑴允许通过电阻中电流可能的最大值由:得。因为电阻可能为200Ω,所以通过被测电阻的电流的最大值可能是35mA,应用电流表的示数来控制通过电阻的电流,因此,电流表应选A1。又因为,所以 。因为电阻可能为100Ω,所以允许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的最大值可能是5V,应用电压表的示数来控制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因此电压表应选V1。因为R1< R2,且2A>35mA,所以应选变阻器R1。因为R1<Rx 所以滑动变阻器连接方式应选用分压电路。因为<,所以应选用外接电路。 ⑵实验所用电路如图所示 (三)电表内阻的测量方法 1.互测法: ⑴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可以测量它们的内阻: V A V A V1 V2 A2 A1 ⑵两只同种电表,若知道一只的内阻,就可以测另一只的内阻: ⑶两只同种电表内阻都未知,则需要一只电阻箱才能测定电表的内阻: V2 V1 R R A1 A2 2.替代法: R S V1 V R S A1 A3、半值法(半偏法)。 图10-15 半值法是上面比例法的一个特例,测电流表内阻和测电压表内阻都可以用半值法,电路图如图10-15所示。 甲图实验时先断开开关S’,闭合S,调整滑动变阻器R01(限流法连接),使电流表A满度(即指针指满刻度处);再闭合S’,调整电阻箱R1,使电流表A的指针恰好指到半满度处,读出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则电流表A的电阻rA=R。(测量结果偏小) 乙图实验时先闭合开关S’及S,调整滑动变阻器R02(分压法连接),使电压表V满度;再断开S’,调整电阻箱R2,使电压表V的指针恰好指到半满度处,读出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则电压表V的电阻rV=R。(测量结果偏大) 例6(2000年全国)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A1的内阻r1,要求方法简捷,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⑴在虚线方框中画出电路图,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 器材(代号) 规 格 电流表(A1) 量程10mA,内阻r1待测(约40Ω) 电流表(A2) 量程500μA,内阻r2=750Ω 电压表(V) 量程10V,内阻r3=10Ω 电阻(R1) 阻值约100Ω,作保护电阻用 滑动变阻器(R) 总阻值约50Ω 电池(E) 电动势1.5V,内阻很小 导线若干,电键K ⑵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1,则所用的表达式为r1=____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解析】⑴如图所示。 ⑵,I1表示通过电流表A1的电流,I2表示通过电流表A2的电流,r2表示电流表A2的内阻。 【备考提示】在很多情况下,电压表和电流表(已知内阻)的功用可以互换。有时利用一块电表配合定值电阻也可以完成功能的互换。实际上就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变形运用。在处理时,一定要明确原理,灵活运用。 V mA V 例7 (2006年全国Ⅰ、Ⅲ)现要测量某一电压表的内阻。给定的器材有:待测电压表 (量程2V,内阻约4kΩ);电流表 (量程1.2mA,内阻约500Ω);直流电源E(电动势约2.4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3个:R1=4000Ω,R2=10000Ω,R3=15000Ω;电键S及导线若干。要求测量时两电表指针偏转均超过其量程的一半。 ⑴试从3个固定电阻中选用1个,与其它器材一起组成测量电路,并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 R1 S E V mA ⑵电路接通后,若电压表读数为U,电流表读数为I,则电压表内阻RV =_________。 【解析】⑴实验电路如图所示,若选用电阻R1,则并联电阻=2000Ω,电压表读数 U=·R=×2000=1.92>1V,电流表读数I===0.00096A=0.96mA>0.6mA,R1符合要求,同理可得R2、R3不符合要求,故选R1。 ⑵电路接通后,通过R1的电流I1=,则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为I2=I-I1=I-,所以电压表的内阻RV== 【备考提示】本题涉及实验器材选取和电路设计等,对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解答此类试题必须根据测量要求和所提供的器材,由仪表的选择原则和基本规律为分析的入手点。 【变式题】 例8(2006年全国Ⅱ)现要测定一个额定电压4V、额定功率1.6W的小灯泡(图中用表示)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所测电压范围为0.1V~4V。 A2 A1 V 现有器材:直流电源E(电动势4.5V,内阻不计),电压表 (量程4.5V,内阻约为4×104Ω),电流表 (量程250mA,内阻约为2Ω),电流表 (量程500mA,内阻约为1Ω),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为30Ω),电键S,导线若干。 如果既要满足测量要求,又要测量误差较小,应该选用的电流表是,下面两个电路应该选用的是。 A2 【解析】在测量小灯泡的伏安曲线时,由于题目要求电压范围为0.1V~4V,因此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根据估算通过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0.4A,因此电流表应该选用 。在伏安法测量过程中,由于 临界电阻大于小灯泡电阻,因此应该选择电流表外接法即选择甲电路进行测量。 测电动势和内阻 (1)测量电路如图 (2)测量方法 第一、计算方法 测两组端电压U和电流I值,然后通过以下式子求解。 E=U1+I1r E=U2+I2r 第二、作U——I图象方法 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取得多组(U,I)值,然后在坐标中描点,连成直线 用图象处理问题,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连直线的方法:让尽可能多的点在直线上,直线两则分布的点的个数大致均匀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舍去。 ②纵轴截距的含义:电动势E ③横轴截距的含义:短路电流I0 ④斜率的含义:电阻。求解方法:r=或用直线上任意两点求解斜率的绝对值。 (3)实验误差分析 (1)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以及作U—I图象时描点不很准确。 (2)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来源于未计电压表分流,近似地将电流表的示数看作干路电流。实际上电流表的示数比干路电流略小。如果由实验得到的数据作出图中实线(a)所示的图象,那么考虑到电压表的分流后,得到的U—I图象应是图中的虚线(b),由此可见,按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测出的电源电动势,电源内电阻。 说明:①外电路短路时,电流表的示数(即干路电流的测量值)等于干路电流的真实值,所以图中(a)、(b)两图线交于短路电流处。②当路端电压(即电压表示数)为时,由于电流表示数小于干路电流,所以(a)、(b)两图线出现了图中所示的差异。 (4)特殊方法 (一)即计算法:画出各种电路图 (一个电流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一个电压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例9、用右图所示的电路,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电池的内阻较小,为了防止在调节滑动变阻器时造成短路,电路中用一个定值电阻R0起保护作用。除电池、开关和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 (a) 电流表(量程0.6A、3A); (b) 电压表(量程3V、15V) (c) 定值电阻(阻值1、额定功率5W) (d) 定值电阻(阻值10,额定功率10W) (e) 滑动变阻器(阴值范围0--10、额定电流2A) (f) 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0、额定电流1A) 那么 (1)要正确完成实验,电压表的量程应选择 V,电流表的量程应选择 A; R0应选择的定值电阻,R应选择阻值范围是的滑动变阻器。 (2)引起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II.答案: (1)3,0.6,1,0~10。(2)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电流表读数总是比电池实际输出电流小。 解析:由于电源是一节干电池(1.5V),所选量程为3V的电压表;估算电流时,考虑到干电池的内阻一般几Ω左右,加上保护电阻,最大电流在0.5A左右,所以选量程为0.6A的电流表;由于电池内阻很小,所以保护电阻不宜太大,否则会使得电流表、电压表取值范围小,造成的误差大;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一般比电池内阻大几倍就好了,取0~10Ω能很好地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若取0~100Ω会出现开始几乎不变最后突然变化的现象。 关于系统误差一般由测量工具和所造成测量方法造成的,一般具有倾向性,总是偏大或者偏小。本实验中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电流表读数总是比测量值小,造成E测 例10、某同学在实验室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室中有如下器材: A.待测干电池 B.电流表G(0~3mA,内电阻r1=20Ω) C.电流表A(0~0.6A,内电阻r2=0.20)D.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10Ω) E.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值100Ω) F.定值电阻R1=100Ω G.定值电阻R2=500Ω H.定值电阻R3=1.5kΩ 开关、导线。 由于没有电压表,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完成了实验要求的测量。 ①为了方便并能较准确测量,滑动变阻器应选,定值电阻应选用 。(填写定值电阻前的序号) ②若某次测量中电流表G的示数为I1,电流表A的示数为I2;改变滑动变阻器的位置后,电流表G的示数为I1′,电流表A的示数为I2′。则可知此电源的内电阻测量值为r=,电动势测量值为E=。 【解析】 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一般需要电流表和电压表。由于题中没有电压表,故需要将电流表G改装为电压表,且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应该达到1.5V,则总电阻为,故定值电阻应选用的序号为G的电阻,而滑动变阻器应选用阻值较小的D; 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 总复习一(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总复习二(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总复习三(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总复习四(八年级下)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精选范文)荐生物的分类教案(精选范文)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案 案 一、高中语文总复习的问题 (1)学生容易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由于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强度不断加重,教师为了给总复习挤出一些时间,很快将高一高二的课本学完,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语文知识,语言材料的积累及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语文总复习。 (2)复习训练和模拟考试过于频繁。高中语文总复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教师需要明确教学大纲,要能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教学。高考是检测学生高中三年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但目前有些教师一味利用专题训练及模拟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大,学习效率下降。教师如果不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情绪,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会下降,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3)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高中语文总复习阶段,有些教师要求学生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练习,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靠死记硬背陷入题海,也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认同。这样做,不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培养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意境追寻,不但影响语感的培养,还会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在高中语文总复习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高中语文总复习的技巧 (1)制定有效的复习目标,使复习具有方向性。当学生进入高三阶段时,内心往往非常烦躁。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复习时,应该制定明确的复习目标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复习, 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盲目及随意复习从而导致学习混乱。教师要制定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进行复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依照这种学习方法复习语文,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教师要把握好新知识和复习的衔接。高中语文总复习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帮助学生认真、系统地复习。复习需不断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不断回顾已学的语文知识,因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遗忘现象,所以要使复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要对基础知识不断进行巩固和加强,并把握好新知识的讲解,做好复习和新知识之间的衔接,提高复习效率。 (3)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知晓学生的学习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而在语文学习上觉得乏力、困难,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4)把握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照顾学生的情绪。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使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弱项有计划地复习,使学生能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班级的学习情况不断分析,了解全班同学的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制订复习计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5)帮助学生树立高考信心。高考是学生的人生转折点,学生在面对高考的时候会产生内心紧张的情绪,容易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复习阶段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坦然面对每次模拟考试的失败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的来临。 (6)举行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除了课堂学习,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通过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考,学生本来就神经紧绷、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生理机制容易发生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适时放松。例如,可以一个月开展一次读书角、成语接龙、征文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这些活动既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 也不会为他们增加太多的学习负担,反而能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使学生劳逸结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徐晓华.浅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的成效[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关键词】高三生物总复习 课堂教学 创新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发展,对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考核目标以及生物试题进行了整改,因此,学校、老师、学生都加大了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关注。且高三时期是一个及其特殊的阶段,许多人都将高三看作是一次“跃龙门”的机会,对高考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就如何提高高三生物总复习的效率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教师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被证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值得教育界诸多教师借鉴。 一、高三生物总复习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1.教师观念的转变 很多生物老师不注重对生物课程的复习,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或是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生们的生物复习,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联割裂开来①,看成是两个阶层的人。这种做法会严重打击学生复习生物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复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应该及时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将学生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提高学生复习生物效率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们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将学生看作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生物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有关于生物问题的探讨。例如,在进行“细胞的生命历程”专题复习中,可以以“衰老”这个话题作为专题复习的切入点,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讲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避免一味地讲述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的理论知识。 2.教材的改变 现阶段我国学校中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材,教师应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地删减及增加相关内容;应该注重研究高考说明,把握高考方向,尽量增加热点问题;同时应该抓住生物主干知识,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组,形成一体化的知识链条,注重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教学顺序。例如,笔者在进行生物专题第一阶段的复习时,发现教材中第一章是论述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章是讲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是描述基因的本质、第四章讲的是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因此,笔者决定将这几章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取名为“探讨生物的遗传与进化”。这样的话就使得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更有利于学生们的理解与复习。 3.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很多学校,生物教师依旧沿袭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过分讲究“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②,不懂得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积极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生物复习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例如,笔者在讲述“生物的遗传”这个专题时,首先是让学生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进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一步步地将学生们引入“生物的遗传”这个话题当中去,再论述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在此期间,插入讲述克隆羊多莉的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 4.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创新教育不仅仅需要老师自身更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更应该加大教师对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力度,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学生们呈现生动、精彩的生物课程。笔者在这一方面做的还不错,拿“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个专题的复习为例吧,笔者在讲述该专题的时候就会利用多媒体,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死亡的历程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出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这个话题,进而探讨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 二、在实行创新型高三生物总复习课堂教学时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在进行高三生物总复习课堂教学创新初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导致每一个人复习的进度都不一样,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好上课的节奏,以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为准则实行授课。其次,还应该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态③。高三是一个特殊时期,很多学生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高三的学生,老师不单单要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更应该时时与学生进行谈话,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对于部分严重者,应该向学校领导反映,建议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其进行开导,以减小学生的压力,保证学生拥有轻松愉悦的学习心情。 三、结语 生物高考是检验学生们对生物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对高三生物总复习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探讨,及时转变陈旧观念,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这样的话就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帮助学生们摆脱低效的复习状态。要想提高生物的复习效率,不仅仅需要老师做出努力,学生们也应该积极配合。学生们要及时调整自身状态,转变生物复习观念,整合生物知识结构体系。 【注释】 ①刘心红. 高三生物总复习课堂教学创新初探[D]. 宁德师專学报之自然科学版,2012,20(3). ②吴燕. 怎样搞好高三生物总复习[J]. 复习指导,2011,25(11). ③刘凯春. 论图表法在高三生物总复习中的运用[J]. 课堂教学,2012,16(14). 1.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表现:①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②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③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2.严守中立——(1)原因: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清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帝国主义一方面认为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潮流的目的,必须另谋其他办法;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间的矛盾冲突复杂尖锐,即使同一集团之间在对华政策上也很难一致行动。(2)实质:扶植新的代理人;通过袁世凯这个新代理人来偷梁换柱,窃取革命成果,达到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真正目的和实质。(3)结果:迫使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大臣。 3、南北议和——(1)双方代表:南方代表伍廷芳、北方代表唐绍仪。(2)地点:上海英租界。(3)实质:“南北议和”实质上是在帝国主义的干预操纵之下,中国各方面政治力量共同生产的一个怪胎。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通过南北议和,帝国主义帮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临时政府成立——(1)时间:191月1日。(2)地点:南京。(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4)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2、临时政府内外政策——(1)内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文化教育;改革社会风气。(2)外交: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反帝的,他们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反帝。但革命党人在帝国主义面前又表现出软弱性,企图以承认不平等条约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实际是一种幻想。他们在纲领和实际斗争中都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缺乏反帝斗争的勇气,是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典型表现。 3、《临时约法》——(1)制定时间:1912年春。(2)颁布者:孙中山(南京临时参议院制订)。(3)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革命党人企图用约法的条文来约束袁世凯)·有驳回权和附属权。(4)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5)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6)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1、孙中山被迫退让的原因:(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用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3)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的软弱。(4)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2、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标志着统治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孙中山辞职,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1)推翻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制订了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结果: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务,更主要的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的。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妥协。(表现在纲领、农民(土地)、政党、军队等方面)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祖国境内的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1)时间、地点: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元谋县。(2)生产: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2)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3)身体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3、山顶洞人:(1)时间:生活年代距今约18000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3)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石器,己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社会。(4)身体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 (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2)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耒耜。(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生活:住干栏式房子,挖掘水井。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地点: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2)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懂得纺线、织布、制衣,制造彩陶。(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5)文化;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三、华夏之祖 1.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黄帝和炎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联盟首领。(2)蚩尤:我国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3)涿鹿之战:黄帝、炎帝部落联合战胜蚩尤部落。(4)华夏族: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 “人文始祖”-——黄帝: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黄帝妻子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 3.禅让制:尧、舜、禹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舜、禹采用民主推举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商、西周的兴亡 1. 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政治:相传禹将都城建在阳城。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灭亡:夏王桀推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商国国君汤战胜桀,夏亡。2. 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商朝建立后,曾屡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此后,商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灭亡:商王纣推行暴政。公元前1046年,周国国君武王伐纣,商朝灭亡。3. 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在牧野野大战,商军倒戈,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 1 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③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国。(3)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11年西周灭亡。二.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分期 公元前771年,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普文公,楚庄王等。(2)齐桓公称霸;普楚争霸。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候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3、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战国末期,秦国强大起来。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大战,赵军大败,为秦来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之变革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变革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得到推广。 (2)牛耕:至迟春秋末年己使用,战国时得到进一步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水利:秦蜀郡太守李冰兴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2.政治大变革-——各国变法运动 (1)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典型变法——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影响: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四、中华文化的勃兴 1.文字的演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2.青铜制造业——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1)出现:原始社会末期。(2)盛行:商朝、西周。(3)代表作:司母戊鼎。3.活跃的学术思想 (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又是个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中。(2)百家争鸣:①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②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仁政”治国。③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无为而治”。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法治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⑤兵家鼻祖孙武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1)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 (2)措施: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上:反击匈奴,修筑长城。 (3)意义:秦朝首创的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秦末农民战争 (1)秦的暴政:①徭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墓等。②赋税沉重:农民上交收获物的2/3给国家。③刑法残酷。④秦二世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项羽、刘邦领导农民起义军反秦;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灭秦主力,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文景之治:长期的战争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2.汉武帝的大一统: (1)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措施:政治上重视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创办大学。 (3)结果: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3.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三、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2.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1)条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骑兵强大;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时间: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时期)。 (3)经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军数十万人。(4)影响: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3.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订立和好盟约,请求和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两汉时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3(2)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3)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人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干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3)影响:沟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3.班超出使西域: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五、秦汉文化 1.纸的发明: (1)发明:西汉早期己有用麻做的纸。 (2)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得以普遍使用。 (3)影响:造纸术从我国传向世界,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2.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3.医学:(1)华佗:擅长外外科手术,创制“麻沸散”,编创医学体操“五禽戏”(2)张促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被尊为“医圣”。4.天文: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5.宗教 (1)佛教的传人:①产生地:古印度。②传人时间:西汉未年。③影响: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植,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①形成过程:兴起于东汉民间,以老子为教主。②思想来源: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和神仙方术。③基本主张: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得道成仙。④特点: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6、史学: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名著。 7、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垫,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是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而进的重要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账曹军,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1.原因及条件:(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2.深远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内迁中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2.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北魏定都平城,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2)时间:949年,由平城迁到洛阳。(3)作用: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3.孝文帝改革:(1)措施:使用汉语,穿汉族,改汉姓,与汉族通婚。(2)作用:加速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枝术:(1)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2)贾思勰:《齐民要求》,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3)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2)思想文化:(1)书法: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2)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石窟艺术: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繁荣一时的隋朝 1.隋的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2.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朝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605年开始。(3)情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二、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2.贞观之治:(1)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徭役;注意节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3.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其统治被誉为“治宏贞观”。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国力不断增强,人口明显增加,史称“贞观遗风”。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四、社会经济繁荣 1.农业:生产力工具的改进和创制——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多,陶瓷业中的唐三彩是世界艺术的珍品。3.商业:唐朝商业繁荣,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五、科举制的创立 1.产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拨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2.完善: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期开设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改善了用其所长制度,使得有学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六、“和同为一家” 唐蕃关系:(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2)文成公主人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七对外友好交往 1.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遣唐使:贞观时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2)唐对日本的影响:以唐制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2.玄西游:贞观初年,玄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为传播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辉煌的隋唐文化 1.科学技术:(1)建筑——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2)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量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诗歌:(1)李白:人称“诗仙”。(2)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作“诗史”。3.书法和绘画:(1)书法:颜色卿创“颜体”。柳公权自成“柳体”。(2)绘画: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被称为“画圣”。4.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1)位置:甘肃西部的敦煌。(2)内容:莫高窟里有个量壁画、塑像以及佛经、文书等。(3)意义: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发族关系的发展 一、民族政权并立 1.北宋与辽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10世纪初,阿保机建立契丹国。(2)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3)西夏的建立: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史称西夏。(4)宋辽关系——澶渊之盟:辽撤兵,宋给辽“岁币”。(5)夏宋关系:先交战后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2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兴起:12世纪初,阿骨打称帝,国号金。(2)南宋的开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史称南宋。(3)岳飞的抗金斗争:郾城大捷。(4)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南方农业发展:(1)原因: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自然重要条件好。(2)情况:占城稻的推广,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宋代制瓷业发达,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期,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3.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2)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三。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兴起: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他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南宁灭亡。(2)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3)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4)加强对琉球的管辖。3.发族融合的发展:(1)汉族人迁入边疆。(2)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3)契丹、女真等汉化。(4)回族的形成。(5)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1.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 (1)活字印刷术:北宋时,由毕升发明,比欧洲早400年。(2)指南针:战国时制成“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用于军事,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大发明的意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2.史学: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部编年体的通史,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3.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1)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经过五代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这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2)杰出的词人:①苏轼:北宋词人,开创了豪放的词风,②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辛弃疾:南宋词人,③辛弃疾:南宋词人,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4.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剧作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5.绘画和书法:(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2)赵孟浑淆:元朝书画家,人称他的画属于“神品”。(3)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4)元朝赵孟的书法。第七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一、君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皇帝,建立明朝。2.加强君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地方设厂卫机构;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八股取士。3.靖难之役:明太祖死后,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二、中外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1)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经过: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海沿岸。(3)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灭了那里的倭寇。 三、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1.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州,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3.君主集权的强化:(1)中央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空前强化。(3)“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盛行,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四、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收复台湾:(1)1662年,郑成功打败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2.抗击沙俄:(1)雅克萨之战: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队反击战,并取行胜利。(2)《尼布楚条约》:①时间:1689年。②地点:尼布楚。③性质: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过界条约。④意义:第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西藏地区:(1)顺治赐予**五世“**喇嘛“封号。(2)康熙赐予**五世“**额尔德尼”封号。历世**和**,都必须过中央政府的册封。(3)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2。新疆地区:(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2)设伊犁将军。(3)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经济交流;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略;害怕人 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2.形成过程:清初实行禁海,不许擅自出海贸易,对商品各类和船只严格限制。只工广洲一处,由“广东十三行“统一经管。 3.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同时使清政府与世隔绝,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七、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1.建筑:(1)北京紫禁城:北京城布局严整,城中心的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2.科技巨著:(1)明朝医学家李明珍写的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2)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写了《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古典小说的高峰:(1)《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创作。(2)《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3)《西游记》:吴承恩著,是一部充满浪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4)《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创作,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中国近现代史) 第八单元 侵略与反抗 —、鸦片战争 1、历史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2)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的地位。为牟取暴利,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概况:(1)时间:1840~1842年;(2)主要国家:英国;(3)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直接原因:鸦片走私受到中国人民的抵制,(4)经过:英国挑起战端,北上直逼天津,武力占领香港岛,英舰到达南京,(5)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签约。 3、中英〈〈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2)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3)影响:中国近代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林则徐虎门销烟(1939年6月3日)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概况:(1)时间:1856—1860年;(2)主要国家:英法(主凶)美俄(帮凶);(3)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4)结果: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2.主要罪行:(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沙俄侵占我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3)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洋天国运动。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9世纪60年代)。三.左宗棠收复新疆 1.起因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侵入新疆。 2.过程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兵分三路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四.甲午中日战争 1.概况:(1)时间:1894—1895年,(2)原因: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3)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4)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2.中日《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2)签约人:李鸿章,伊藤博文,(3)内容:割地,赔款,办厂,增开通商口岸;(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活跃在山东地区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 起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北京。2.八国联军侵华:(1)时间:1900—1901年,(2)主要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3)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津京保卫战;(5)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辛丑条约》。3.《辛丑条约》:(1)内容:赔款,严禁人民参加反帝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2)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九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2.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代表人物:中央:奕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7.主要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创办民用工业;(3)建立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 8.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9.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10.评价:(1)主观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但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2)客观作用: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②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二、戊戌变法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3.活动:创办报刊,组织团体(强学会),培养人才,宣传变法。4.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队;(3)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六君子;(4)性质:资产阶级改革运动;(5)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1894年创建兴中会(革命团体);(2)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3.武昌起义:(1)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之后,全国响应。(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 日南京;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评价:(1)功绩:结束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失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2)袁世凯独裁统治,新旧思潮激烈冲突。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3.旗帜:“民主”与“科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5.主要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 9 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后期(1918年以后):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6.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7.评价:(1)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但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激观点,影响到后来。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 1.概况:(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4)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等,(5)前期:1919年5月4日至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青年学生;(6)后期:1919年6月初以后,中心:上海;主力:无产阶级;(7)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2.意义: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的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2.成立:(1)时间:1921年7月召开党的一大;(2)地点:上海;(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4)内容:确定党的第一个,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纲,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建立:(1)背景: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标志着一次国共合作形成;(2)建立:1924年5月,广东,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3)作用: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奠定国民革命军基础。2.北伐战争:(1)时间:1926年—1927年;(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3)主要战场:两湖战场;(4)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5)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广洲迁到武汉。 3.国民革命的失败: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时间:1927年4月;(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3)内外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屠杀;(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发动起义,占领南昌,南下受挫,转战湘南;(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1)时间:1927年9月。(2)领导人:毛泽东。(3)经过: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决策:向井冈山进军;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4)结果: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五、红军不怕远征难 1.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战略转移。2.经过:(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2)初期受挫:红军长征初期由于“左”倾 10 错误,损失惨重。毛泽东主张向贵州进军,夺取遵义。(3)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②内容:解决“左”倾在军事,组织上的错误指导,肯定毛泽东主张,决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③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3.胜利会师:(1)陕北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2)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4.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义义工命的胜利 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2)地点:沈阳北郊;(3)借口:柳条湖事件;(4)结果:沈阳被日军占领,东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2.七七事变:(1)背景:日本占领东三省,企图占领华北;(2)时间:1937年7月;(3)借口:一名日本士兵失踪;(4)结果:卢沟桥失陷,平津相继被占;95)标志:局部抗战开始。 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上海失陷。 4.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超过30万人被杀害)。5.西安事变:(1)背景:要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3)结果: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4)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6.全面抗战:(1)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抗战后首次大捷;(2)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3)1940年8月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7.中共召开七大:(1)背景:抗战胜利前夕;(2)地点:延安;(3)时间:1945年4月;(4)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5)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8.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1)背景:蒋介石玩弄和谈阴谋,以赢得备战时间;(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2.内战爆发:(1)爆发:1946提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2)转战陕北:1947年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3.解放战争的胜利 (1)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威胁南京、武汉;(2)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乎;(3)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 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科技、教育、文化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来家张謇:(1)创办实业;(2)提出“实业救国”口号。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三个阶段:①明未清初——萌芽。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黄金时期。”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萎缩。(2)发展原因:①辛亥革命的鼓舞。②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的放松。③中国人民抵制洋货的运动。(3)萎缩原因:①一战 11 后帝国主义以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4)特点:总体落后,发展不平衡(行业、地区)。 二、社会生活 1.铁路与火车,轮船:(1)19世纪火车与轮船从西方传入;(2)1876年英国人修建淞沪铁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3)1881年修建唐胥铁路,1893年通车(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4)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通车(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2.通讯:(1)电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架设有线电报。(2)电话;1882年中国在上海开办近代第一家电话局。3.照相与电影:(1)照相: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2)电影:①1905年,中国人自拍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②1931年,中国人自拍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4.社会习俗:民国政府颂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三、科技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四、教育与文化、思想 1.教育:①(1)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中创办京师大学堂。(2)1904年颁布《奏定这堂章程》;(3)1905年废除科举制。2.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申报》。 3.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4.思想:魏源与《海国图志》,严复译著《天演论》。5.文学:(1)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2)赵树里《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3)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4)郭沫若《屈原》。6.美术音乐:(1)美术大师徐悲鸿《愚公移山》;(2)聂耳《义勇军进行曲》;(3)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第十三单元 新中国的成立与主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1.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鼓舞了世哈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2.巩固政权斗争:(1)全国领土基本解放: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2)抗美援朝:原因、目的、战役、英雄人物、胜利;(3)土地改革、纲领、措施、意义。3.恢复发展经济:(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2)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时间。(3)三大改造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标志: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1)内容:分析基本矛盾,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两次运动:(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提出);(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3)结果:严重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困难;(4)英雄模范: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3.“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错误分析;(2)开始:1966年“五一六通知”;(3)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4)后果:国民经济和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第十四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内容:(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对内改革:(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2)城市:①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2.对外开放:四个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民主法制 《宪法》、《民法通则》、《刑法》。 四、理论指导 1.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3.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对地位。 第十五单元 新中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国防外交 一、民族团结 1.政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经济:各民族共同发展。 二、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是基本方针。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实践运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三、国防与外交 1.国防:(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2)导弹出部队的建立和发展。2.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第十六单元 新中国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科学技术 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爆炸:1964年10月16日;(2)氢弹的成功爆炸:1967年6月;(3)导弹核武器的研制。 2.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3.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籼型杂交水稻。4.“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863”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提出;(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二、教育、体育、文化 1.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科教兴国的基础工程:进行教育立法,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学校的数量大大增加,学校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2.向体育强国迈进:(1)新中国建立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运动方针;(2)20世纪90年代,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3.文学的繁荣:(1)成就: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2)其他:《毛泽东诗词》、《茶馆》等。 4.艺术事业欣欣向荣:(1)戏曲:《穆桂英挂帅》、《红灯记》等;(2)电影:《万水千山》、《小兵张嘎》等;(3)电视:《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长征》等;(4)基他:《开国大典》(绘画)、《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东方红》(舞)。 三、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就业制度的变化;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2)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国家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确提出“两个确保”。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 一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略中国并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1)鸦片战争 (2)《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二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19世纪中期,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并于1871年占领伊犁。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俄国割占中国西北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4、日本(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1)军事上:战争(2)经济上: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3)政治上:由企图“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蒋介石)三 各个阶段侵华战争的特征和深刻影响 1、19世纪40——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 特征: 列强近代侵华的开始阶段,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美、俄;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的关系以勾结为主;列强与清王朝的关系由对立矛盾走向勾结和好;列强侵华范围尚限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武力侵华为主要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侵略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影响: 政治上: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清王朝内部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化。 经济上:中国逐步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产生(经济的半封建化)。 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冲破闭关愚昧的陈腐观念。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70年代边疆危机; 90年代中日战争;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特征:侵华的主要国家中英、法、俄等国家势力下降,美、德、日等新兴国家势力上升;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 影响: 政治上:一方面民族矛盾成为主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另一方面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经济上:一方面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和投资场所;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思想上:民族危机的严峻推动了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的产生,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1901——1919年间 破坏辛亥革命;扶持袁世凯。 特征:以美、日、俄为主要侵华国家;最终形成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影响: 政治上:民族危机依然严峻,但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两大矛盾趋于合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5 运动高涨,但又对列强抱有幻想。 经济上:一战的客观影响和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上:推动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科学思想先后成为20世纪初政治思想主流。4、1919——1931年间 操纵军阀混战;破坏国民大革命 特征:美、日成为主要侵华国家;侵华手段上从扶持各派旧军阀到扶持蒋介石新军阀,但都是以华治华;一战后帝国主义形成了第二次侵略中国的同盟(《九国公约》),美国占有优势地位。 影响: 政治上:国内军阀混战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发展。 经济上:民族工业萎缩。5、1931——1945年间 日本侵华 特征: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形成自近代以来日本第二次独霸中国的局面。 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民族灾难;在抗战中,以中共为首的抗日民主力量得以壮大,为夺取抗战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抗战胜利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发动侵朝战争;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特征: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全球霸权,在中国表现为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孤立、封锁新中国。四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1)割地类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2)赔款类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开埠通商类条约:《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深入内地)(4)攫取特权类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打开中国大门);《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反映资本输出的时代特点,严重阻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 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名称 甲午中日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 时间 1894—1895 1937—1945 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华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②日本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朝鲜并发动侵华战争。①华盛顿体系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引起日本的不满。 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形成亚洲战场策源地,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③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中国失败 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腐败无能,屈膝求和。 结果:中国取胜,日本投降。 原因:①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协同作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②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成功的军事战略。③海外华侨人力上支持抗战。 ④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等国的支持与合作。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臣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前期1840——1919) 一、发展阶段: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此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自发地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具体史实:地主阶级:A爱国官兵进行的系列英勇抵抗;B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2)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此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取代农民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实:A维新变法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二、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争: 1、地主阶级:(1)抵抗派:(爱国官兵) 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取得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 的坚强意志。②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③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击 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80年代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④甲 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余名战士英勇杀敌,壮烈殉国。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技术落后等因素,抵抗失败。(2)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兴办新式学堂,设立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17 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2、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背景: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灾难;清朝的腐朽封建统治和沉重剥削。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意义: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之战略上失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2)义和团运动(1899——1900) 背景:19世纪末,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外国教会欺压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来挽救民族危亡。结果: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是中国近代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3、资产阶级:(1)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 关条约》签定,民族危机加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论》,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经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结果:由于顽固势力太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只改良,不革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且没有军队,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关键时刻轻信袁世凯。戊戌政变,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意义: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年) 背景:《辛丑条约》签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改良在中国行不通。 经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昌起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 结果: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脱离群众,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失败。 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行不通。(3)激进派:(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兴起的标志: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民主、科学。 主要内容:①前期(以《新青年》为主阵地)——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 影响(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局限性: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三、启示: 近代前期各阶级的抗争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提出的救国纲领一个比一个进步,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重担落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专题三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一近代化的探索 1、中国近代化的含义 中国近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表现在:①在生产力方面,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过程。②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③政治思想上,封建正统思想向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专政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 2、近代化的主要表现:(1)经济的近代化 ①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新的工业形式。它的出现表明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原因:随着封建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华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企业一般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企业大部分集中于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上海、广州两地,形成畸形的工业布局。 ③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代”,短暂繁荣。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⑤日益萎缩: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再也没有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4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2)政治上近代化: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主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的开端。②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召开一届政协,通过《共同纲领》,分别代行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职权;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颁布新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3)思想近代化: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中之“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冲破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②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⑤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提倡科学和民主,发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是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背景下开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摆在近代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是如何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近代化,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要解决上述两个基本问题,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国家,首先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 4、近代化的特点:①向西方学习;② 认识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器物(技术)—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思想(资产阶级思想);③最终都失败。 5、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领导者: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2)内容: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方式:封建统治阶级自救¢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思想解放运动 二 新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 新中国的现代化是调整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生产关系也不断调整:土地改革完成了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工业化的起步(1953---1956)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政权的巩固、经济恢复发展。(2)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并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图)。成果: 2、曲折发展(1956---1976)(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但出现“左”倾错误。 (2)1961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3)成就: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重心转移,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0(2)改革开放。 专题四 中共的探索抗争 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3.分期: ①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②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掀起了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高潮。 ③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④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真正意义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2)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5)中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2)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1953—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1953—1957年进行一五计划,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4)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歧途。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6)中共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21(7)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许多赶上和超过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就。 三、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2.1927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4.1958年党中央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5.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四、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1、建国初期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3—1956年政府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 五、国共关系的演变 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分裂 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分裂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 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5、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3.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六、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⑴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⑵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⑶1972年中日建交。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 活动。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专题五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一、总体概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丧,华北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在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固长城,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二、日本侵华和全民族抗战: 1.日本侵华:目的: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现称霸中国的野心。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制造柳条糊事件,进攻中国东北。(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进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进攻上海。 (4)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2.国民党的抗日活动: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2)西安事变:原因:①日本占东北后,又进犯华北,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②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联合抗日主张。④蒋介石拒绝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建议。 经过:为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 结果: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二十九路军英勇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3)台儿庄战役:1938年,李宗仁指挥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3.共产党的抗日活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当日本向华北侵略,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1936年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③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24(2)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等到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3)平型关大捷:1937年八路军115师取得的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4)百团大战:1940年,①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②指挥者:八路军彭德怀。③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5)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①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②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琦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三、中国抗战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 中国抗战 全面开始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防御 1940年四五月,德国入侵西欧和北欧。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1938年春国民政府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8月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1941年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扩大) 1942年1月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转折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折) 反攻 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局部反攻。 1945年4月,中共召开七大 1945年2月美英苏召开雅尔塔会议 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在欧洲结束。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琦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抗战胜利。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的抗日战 25 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一、近代中国与世界(古代中外交往与冲突: 交往: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记》;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 冲突: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侵掠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抗倭;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1.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的外交: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对外开放。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使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 (2)北洋军阀时的外交: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在五四运动等中国人民反抗运动的抵制下,中国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⑶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1937年日本发 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联合抗日,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建国初期: 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1)新中国成立后,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美国等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 封锁。 (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了友好关系,1953年在接见印度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会议结果形成“万隆精神” 2、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2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关系。 3、新时期外交:改革开放以来 (1)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长期坚持改革开放。 (2)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在上海举行。 三、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4、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5、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6、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 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发展中的地区大国。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APEC会议;中国加入WTO。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末)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思想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8世纪末-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4、成熟——电气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 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三、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 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 ①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专题二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 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民智,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不同点:首先时间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启蒙运动兴起于18 28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其次兴起地点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还有内容不同: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反对专制,强调人权和法制。 二、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几个阶段 (一)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③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①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二月革命②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三、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它的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发生于蒸汽时代资本主义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两者不同的特点。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②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③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统治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进行,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五、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 (一)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二)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宅地法》保证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推动了南北战争的进程。 (三)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六、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评价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的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三)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为以后俄国对外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 (六)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七、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他出身新贵族,率领议会军打败国王军队,建立共和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他在掌握了政权,就任“护国主”后,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在他结束统治后,英国政局陷入动荡中,导致了旧王朝的复辟。 (二)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被美国人民誉为“国父”。同时,制订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林肯:是南北战争期间一位著名的总统,他领导联邦政府开展斗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打败了南方叛乱军队,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 (四)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制订和颁布《法典》,便利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对外战争打退了反法同盟,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但后期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拿破仑帝国在穷兵黩武中覆灭。专题三 美国史 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的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导致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2.独立战争的过程(1775——1783):(1)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 (2)宣告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3)转折——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4)取得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与同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美国没有封建制度,不存在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因此革命的任务是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从结果看,美国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4.《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1)《独立宣言》反映了殖民地人民追求平等、自由,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它的发表鼓舞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同时宣告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其在革命中的作用与《人权宣言》相似。(2)《1787年宪法》是在法律上确认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其作用类似于英国的《权利法案》。5. 华盛顿的活动 在独立战争中,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克服困难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当选美国 30 第一任总统,领导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6. 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美国内战和罗斯福新政 美国内战和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都是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 美国内战 (1)内战的原因——美国两种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激化,核心(焦点)问题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2)内战的经过——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到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结束。(3)林肯 ①林肯反对奴隶制度,认为奴隶制度违反自由平等的原则,主张限制奴隶制。因此,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②内战前,林肯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美国的奴隶制度; ③内战爆发后,林肯宣布南部各州为叛乱州;宣布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国家的统一(即拯救联邦)。 ④1862年,为扭转战争的不利形势,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开始,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它调动了广大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最后领导北方取得了内战的胜利,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⑤ 林肯的贡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解放了黑人奴隶。(4)内战的影响(对内战的评价):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次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2)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目的——消除经济危机。但由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结果。而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因此,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措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5)评价——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是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以后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因此,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6)罗斯福:实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领导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同样由于经济危机,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主要是因为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而美国经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31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国家干预的办法摆脱危机。 三、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经济特征:从1810——1860年的50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9倍,仅次于英、法、德,居世界第四位。 原因:(1)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独立后开始工业革命。 2.经济特征: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原因:(1)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走在了前列。 3.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经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4.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征: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原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2) 20世纪70年代的特征是显露弊端,经济地位下降。 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3) 20世纪80年代的特征是通货膨胀。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好转。债务增加,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4) 20世纪90年代的特征是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发展速度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原因: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从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启示: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四、美国与两次世界大战 1.一战与一战后的美国 大战前期,美国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做军火贸易;大战后期,为捞取战利品而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成为战胜国。(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战后,由英法美的操纵下,召开“巴黎和会”。在“华盛顿会议”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最终建立了由英法美主宰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但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2.二战中的美国 (1)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2)雅尔塔会议: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奠定了战后国际格局的基础。 五、美苏争霸 战后形成的是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为了取得世界霸权,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推行霸权政策。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侵略朝鲜和越南)1.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 冷战的背景——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第一,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 冷战的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 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的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美苏冷战的开始。 冷战的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冷战的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美国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两极格局形成的开始是:在美国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后,1955年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3.美苏争霸的表现:有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越南战争和苏联侵占阿富汗战争。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基础上对世界范围的划分。4.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暂时是“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的趋势是多极化。“超”是指美国,“强”包括牵制美国称霸、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有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战后的影响。 六、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稳定的政治基础是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在本质上属于中国的内政。1.近代中美关系: (1)美国追随英法侵略中国,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为帮凶。 (2)提出独立的侵略中国的政策: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后,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在1899年就已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都是反法西斯的重要国家,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4)扶蒋反共,控制中国。美国为了称霸世界,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1)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 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具体表现有①美国在军事上入侵朝鲜,威胁中国;②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③在外交上孤立中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54年,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 中国政府:①军事上进行抗美援朝,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②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好的外部环境;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④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背景: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表现之一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表达了美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也说明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③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其中1999年,以美国为首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专题四 日本史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受我国的影响颇深;它是亚洲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近代曾经数次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最终被赶出了中国,从而洗刷了民族耻辱;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否定历史的行为。 日本的崛起:第一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美国的扶持。 一、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②1853年,美国舰队侵入日本,日本门户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③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④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2)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影响:①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它是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③强大后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对外侵略: 对朝鲜战争,对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此后曾参加一战,期间独霸中国,一战后成为列强之一。巴黎和会上,提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引发了五四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 34 面。1928年5月制造了“济南惨案”。为了摆脱1929—1933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日本军国主义者(军部)得到重用,法西斯势力抬头。1931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少数军官发动政变失败,但军部主张对外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的侵华战争爆发了。1937年发动“八一三”事变。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三、日本的崛起 (1)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 ①原因: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植日本;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②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3)日本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加强。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 (4)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采用高新科技,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重视教育,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专题五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争霸世界的斗争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性加剧。 2.表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结果: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二、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会议名称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时间 1919 1921 参加国 27国 9国 操纵国 英法美 美英日 签订的条约 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作用 《凡尔赛和约》与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评价(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统治秩序,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一体系内部隐含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等矛盾。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它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3.解体 30年代,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遭到破坏。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打破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状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解体。三、二战前的国际关系(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①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本质。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4.应对危机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德、意、日) 1.原因:①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影响:法西斯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疯狂对外扩张,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 1.目的:牺牲小国利益;把法西斯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2.顶峰:“慕尼黑阴谋”(德国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3.影响:绥靖政策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四、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36(一)两极格局 1.美国的冷战政策: (1)原因: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含义: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3)表现: ①政治: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②经济: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③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结束: (1)形成的标志:北约(1947年)和华约(1955年)的建立(2)结束的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底)3.美苏争霸 时间 特点 主要事件 双方领导人 五、六十年代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古巴导弹事件 赫鲁晓夫、肯尼迪 七十年代 美国战略收缩,苏联战略进攻 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勃烈日涅夫 尼克松 八十年代 争霸趋于缓和 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同意有限的缓和。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苏戈尔巴乔夫 美国:里根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形成原因: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美国的霸权政策(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美国利用北约集团,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事务。(如:科索沃战争) (3)多极的兴起: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4)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五、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其核心是美苏关系。1.同:(1)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2)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2.异:(1)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就时间和范围而言,美苏争霸的影响远远大于凡-华体系。(2)核心不同。凡-华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美苏争霸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3)形成过程不同。凡-华体系是在一战后形成的;美苏争霸则是在二战接近尾声到战争结束后形成的。(4)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华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的争夺。美苏争霸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六、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争霸世界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两极格局” (4)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七、两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2)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交战双方: 同盟国 协约国 德国、奥匈帝国 英、法、俄、意、塞尔维亚、美、日、中 3.主要战役:①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②索姆河战役:坦克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 4. 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因为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6.影响:(1)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1.原因:①二战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③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④30年代英法美等国实行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德、意、日 中、苏、英、美等26国 3.主要事件:①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侵入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扩大。③二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来自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⑤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⑥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美、英等国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的夹攻中⑦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⑧德国投降: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总攻。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的欧洲战场结束。⑨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4.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 5.性质:二战是一次正义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6.影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是一场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1.相同:①根本原因相同: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作战的双方都是对立的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轴心国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③影响有所相同:都带来灾难;都打击了帝国主义;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体系和政治格局;都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都引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客观上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④战后都建立了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⑤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得到美国的援助,之后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2.不同:①一战是突然爆发;二战是逐渐爆发。②背景不同:“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战争目的不同:“一战”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二战”是为反法西斯而战。④战争性质不同:“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是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专题六 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发源地、范围、内容(成就)、标志等(复习看课文明确) 2、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第二次科技革命:(1)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2)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3)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1)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2)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3)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3、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1)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2)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每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 第一次:(1)(生产力方面的)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经济空前繁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2)(生产关系方面的)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3)(阶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4)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使一些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它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 第二次:(1)(生产力方面的)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生产关系方面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生产力方面的)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 5、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用战争的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政治上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主要矛盾、革命任务、39 革命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清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分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义和团运动,来挽救民族危亡。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思想上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 第三次:使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又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6、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7、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三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请说出中国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及为什么错过了?(或者问我们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失了机遇。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的中国没有能够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失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等,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再加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始终没有摆脱错误路线的束缚,科技革命也没能快速的发展。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正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终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考点复习 考点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列强的侵略: 1、中国近代史上四次侵略战争: 战争名称 原因 列强罪恶 鸦片战争 (1840—1842) 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借口)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日本明治维新后征朝侵中,企图称霸世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瓜分中国(根本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内容 评价 影响 《南京条约》 1842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协定关税 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 割地(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开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允许开办工厂 体现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极大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辛丑条约》 1901 赔款(4.5亿两白银),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拆毁大沽以及北京到海口沿线所有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清政府的军事抵抗均以失败告终 原因: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本) ②清政府腐朽无能,武器落后,部分将领贪生怕死等。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弱国无外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资本主义的进攻。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 虎门硝烟(1839)——民族英雄 原因:鸦片走私损害百姓身心健康,白银大量外流,军队战斗力下降等。 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军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②左宗棠 收复新疆,建立行省(1884) 原因:阿古柏叛离清朝,俄国入侵伊犁,新疆危机 影响:捍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与尊严。 ③邓世昌 激战黄海海战(1894)——致远舰管带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考点2 近代化的起步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经济)——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到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走国家自救自强,改革变法,暴力革命的历程。 一、近代化的起步(开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洋务派) 1、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 2、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代表:奕訢、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 3、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建立新式陆海军(南洋、北阳、福建三支水师),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4、评价: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积极: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人才,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卫战役)——宣告破产 5、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6、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维新派) 1、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代表、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译述《天演论》,进化论学说——中国西学第一)。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改革变法。 3、经过:序幕——公车上书(1895),维新思想—→政治运动 发展——宣传维新思想,变法图强。 高潮——戊戌变法(1898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的内容:A经济:发展工商业。B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C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D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结果——戊戌政变,失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 4、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改革的道路 ②改革触及顽固派利益,顽固派力量强大 5、评价: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消极: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积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变法内容有些被保留下来,如京师大学堂。 6、启示:资产阶级改革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革命派)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 创建兴中会(A、地点:檀香山B、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口号:振兴中华) ②1905 创建同盟会(A、地点:日本东京B、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C、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D、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 44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E、影响: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大大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1905 提出三民主义(A、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核心)、民生主义 B、评价: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00周年):(A、时间:1911年10月10日 B、过程:详见课本 C、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3.影响: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①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成功)②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因为:形式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实质上: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PS: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1912 1.1)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年 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 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阵地);旗帜:民主与科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钱学同等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和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和旧文学 后期(1917年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PS:近代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1919.5.4)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以后,主力由学生转向无产阶级,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D、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8、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以天下为己任) 二、中共“一大”召开(1921.7 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90周年) 1、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3、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②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③选举了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4、意义: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的貌焕然一新。 三、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建时间: 1924年; 地点:广州黄埔 领导机构: 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性质: 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目的: 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特点: 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 贡献: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北伐的胜利进军 目的:为了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三大战场:①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主力;②闽浙战场:③两湖战场(主战场):武昌战役,汀泗战役,叶挺独立团---“铁军”称号。 结果: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胜利的原因: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胜利主 要原因);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4.18)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结果: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五、南昌起义 1、背景: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3、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4、结果: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 5、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共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六、革命摇篮井冈山 1、创立的直接原因: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转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地位)—井冈山根据地。 2、创立意义: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意义: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七、长征(1934.10—1936.10 长征胜利75周年) 1、原因: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还比较幼稚,中共临时中央犯了王明“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经过: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七律》) (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宁根据地的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图) (5)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3、长征精神(P79每课一得):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坚定信念等。 4、意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考点4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 80周年) 1、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所为,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攻占沈阳。 2、蒋介石的态度:采取不抵抗政策。 3、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4、影响:①东北沦陷是1840年来中国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损失最大的一次;②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75周年) 1、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务之急;②张、杨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③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建议。 2、目的: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4、事变后各方态度: ①亲日派:何应钦以讨伐张、杨为借口,调兵遣将,准备对西安发动进攻,欲置蒋于死地; ②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为救蒋紧急斡旋,飞赴西安谈判; ③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 5、结果:经中共努力,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作用,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南京大屠杀(1937.12.13) 1、日军罪行: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用六周的时间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2、学习南京大屠杀的感想:(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应铭记历史,不忘国耻。(2)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是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的重要原因,国富才能民强。(3)对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种种抹杀真实历史的不良企图,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3、如何评价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战争罪行的做法(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这些做法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日本应该正视这段历史,勇于承担责任。 4、中日两国关系展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意义 国民党 台儿庄战役 【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点复习资料07-08 高中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方法11-09 高中生物学知识09-11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9-29 高中生物精华知识点总结07-02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09-06 高中生物知识点大总结11-19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07-06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08-05 浅谈普通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的策略07-266.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 篇六
7.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的研究 篇七
8.高三生物总复习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篇八
9.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篇九
10.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