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精选5篇)
1.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篇一
一、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
今天的教育,应试的味道太浓,学校和家长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能考出好成绩,小学毕业考一个好初中,初中毕业考一个好高中,高中毕业考以一个好大学。很少对孩子说,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为社会做多少贡献。认为这些都是空话,结果孩子注意的都是近期目标,普遍缺乏理想和信念,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就是升学。心理学有一项研究,一个人越是有理想,信念就越坚定,动力就越持久,发展的就越好。
二、有上进心,都在乎学习成绩,却不能专心学习,消极情绪较多。
由于受应试教育www.wenku1.com的影响,现在的孩子都很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既是成绩一贯不好的孩子,他们也希望能考的好一些。因为,考好了就会得到肯定和奖赏。但是,现代社会的诱惑太多,很容易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一般的孩子抵御诱惑的能力又不够,稍微遇到挫折或者不被理解,就会有消极悲观的情绪。
三、独立意识强,不爱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关爱多,受到的管制也多。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致使孩子感觉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满足父母要求,孩子在家长那里有太多的不自由,太多的心理压力,所以,他们很想脱离父母,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学校的情况也基本相似。由于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就对家长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采取对抗的态度。
四、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自控能力差。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网络、报纸、电视,各种媒体充斥者五色杂陈的信息,这些信息直接暴露在孩子的眼前。由于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大,导致他们的心理早熟,有些过去只有成人知道的东西,他们提前知道了。对这些信息,孩子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够,容易陷入误区。
五、受挫承受力差,吃苦精神不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
由于独生子女者多,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基本上是被大人包办,他们很少经历生活上和心理上的磨练。导致孩子受挫能力欠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离开父母,生活不能很好的自理,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
六、生理早熟,情感复杂,喜欢结交朋友,异性之间交往过密。
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激素类食品的增加,现在的孩子生理比上一代提前了1―2年,加上心理的早熟,使他们的性意识也超出自身年龄特征。喜欢结交朋友,异性同学的交往过密。他们这些表现不被社会、家长、老师接纳,自己又不会正确处理。他们的内心冲突加大,情感也越来越复杂。
七、攀比心理强,花费无计划,经济困惑加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不过去更加富裕,拜金主义兴盛。孩子同样处于这样一个价值环境之中,他们之间也必然的.互相攀比,向父母索取越来越多的零花钱。但是,孩子没有理财的经验,花费没有计划,往往是入不敷出。经济上的困惑,也给他们造成很多的烦恼。
八、网瘾、早恋、惰性强,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较大冲击。
网瘾、早恋、惰性,被称为影响当代青少年的三大因素。这三个问题都归因于社会,与网络的快速发展有关,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与家庭的不稳定有关。这些问题往往直接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冲击。
九、心中有烦恼,渴望向他人倾诉,一般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
人有了烦恼,都渴望向他人倾诉。可是,现代社会真正理解孩子的人太少,有些问题父母不理解、老师不理解。同学可以理解,但是由于处于同一个认知水平上,也不能帮助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孩子的心理问题多,与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帮助有很大的关系。
十、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对理性的心理沟通容易接受。
从出生到青春期,孩子有两个逆反期,第一个时期是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第二个时期是在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很重,对父母和老师的压制和说教反感,不愿意接受。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不认可父母和老师,只要父母和老师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平等的与孩子交流,一般孩子还是愿意接受的。
2.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篇二
关键词爱国主义 理想与教育 精神文明 青少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论述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认识上的又一重大提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当代青少年思想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逐步把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为一个12亿人口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局面。当代青少年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民主与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我们的青少年积极学习各国的先进文化与指导,为我所用,思想意识多元化,能够不断创新,不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有我们当代青少年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结果,紧跟时代,表现出了其进步的时代气息。
当为祖国所取得显赫成绩而高兴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潜伏在当代青少年队伍中的问题。当前,改革开放正在深度发展,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一些不良思潮就会趁着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袭入中国,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发展。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他们的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手段和工具对华进行渗透。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现在正处于旧的体系被打,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有待长期建构 ,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再加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蒙顿阶段。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指导地位产生怀疑,看不到社会主义发展的优越性。特别是在网络形态异化的冲击下,西方不良思想的渗入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批“非主流”文化,误把丑当美,把个性当时尚,看不见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意识。
其次,人情冷漠,缺少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渡溺爱孩子、对子女重智轻德的培养方式以及沉重的学习压力等,导致部分青少年利己主义滋生、感情交流严重缺乏,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凸显。事事以己为主,导致同学、朋友之间人情冷淡。
再次,拜金取向滋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益追逐日趋激烈,价值多元化势头凶猛。“金钱、利益”等词汇渗透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角落,再加大众媒体的大肆渲染,使得拜金主义在青少年队伍中盛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消极文化势必会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从而使其价值取向向发生偏激,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共产主义的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背道而驰。
最后,民族意识弱化。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下,我国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青少年未能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关系,未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连。在经济方面,部分青少年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以购买国外品牌为荣,民族认同感弱化;在文化方面,“西化”现象严重,忽视了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觉性。
二、当代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我们既要肯定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又要时刻警惕西方不良思潮的袭入,要继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少年,应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努力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争取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的四有新人。
(一)理想与纪律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未来的向往,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体现。当代青少年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理想和纪律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就是一靠理想,二靠教育才能团结起来。没有理想和纪律就会想旧中国一样一盘散沙。所以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与纪律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社会主义四化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代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下,青少年应始终严于律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应人们的共同愿望。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二)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少年。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文明积淀的结晶,其隐藏的内涵对本国人民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它警示我们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周恩来总理曾教育我们“青年时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中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经验,更要学习祖国的历史。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的失败,蒋介石政府的统治和第三条道路的失败,都证明中国人民要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历史告诉当代青少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历史,从历史中不断汲取营养。让青少年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感受历史,去接受人类优秀文明,逐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历史责任感、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等。
(三)继续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强调把物质文明建设搞的又好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迫切需要,是继承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战略性部署”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搞好了,就会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充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前,既要使青少年有科研知识能力,又要他们具有社会主义崇高理想,有共产主义信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不断解除青少年的精神枷锁,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四)反对灌输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倡导自我教育的方法。
由于当今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以及应试教育的现实性,灌输法是中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加讲解,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以至于造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又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法”。该种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德育与人的发展相脱节,致使教育成效和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这一教育方法使青少年仅局限于书本文字,缺乏对崇高理想和爱国主义真正内涵的认识、应对社交和迎接外界挑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真正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念,真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在其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感染他人,不断形成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指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的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的总和。首先,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民族优良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伟大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优良品质,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当代开拓者为接班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应不断继承和发扬。其次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而取得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最后,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党和国家的十七大精神,自觉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树立当代青少年应有的的飒爽风姿: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篇三
径和方法探索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以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对当代的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除了帮助青少年解除了更多新鲜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的同时,还给青少年营造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但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建构阶段,容易受到网络和新媒体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互联网和新媒体传递的信息缺乏正确的考量和认知,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青岛市加快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完善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85%的中小学建成了智慧校园。伴随出现的就是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一、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说起互联网和新媒体,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新媒体”这个时代宠儿应运而生,并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时代特征。
1、信息的及时性与互动性。
2、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3、信息的交互性与即时性。
4、信息的多媒体化和多样化。据在调研中对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的分析,我校几乎每位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有93.2%的学生表示自己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是互联网,有35%的学生表示其通过电视获取信息,26%的学生是通过书籍获取所需信息,只有8%的学生表示自己是通过报纸获取信息,而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学生占到总数的6%,从上述的调查数据中表明,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相关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只有3%表示自己很少上网,而85%表示自己经常上网,另外的12%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偶尔上网。另外,学生上网时间的调查中只有15%表示自己每天的上网时间低于3小时,其余的大部分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则都在3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三小时。在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有56%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浏览资讯,有18%表示自己上网的目的是为了和同学或者网友聊天,有5%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为了学习相关知识才浏览互联网,其余部分则是为了玩游戏或者看电影。从以上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过时,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学生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中信息杂乱,作为青年少很容易沉迷于游戏、电影、暴力、色情等一些列不良信息中,一些落后消息的文化思想,甚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消息也混淆其中,通过互联网向学生渗透。青少年在新媒体时代几乎完全暴露在各种不良信息的冲击之下,这就使青少年通过自身获取不良信息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教育者和家长对青少年获取信息途径也更加难以掌握。新媒体时代所附带的负面影响极大的削弱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和效果,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增加了难度。
当然,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也有着突出的优点。
一是新媒体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利用新媒体各种技术和工具,学习可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青少年可以依据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既方便又快捷;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一些出色的手机应用软件使得学习变得更富有趣味性,以“有道词典”和“百度百科”这两个应用为例,有道词典的手机版不仅有相对于传统汉英词典更迅速的查询速度,而且还有英文游戏、每日美文等多种趣味功能,而百度百科其信息的包罗万象和内容的实时更新更为人称道,这两者都借助了新媒体这一载体,为使用者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了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二是新媒体为青少年群体广泛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人发现看报纸信息过时了,看电视信息片面了,听广播更只是司机们接收信息的“无奈”方式,而正是新媒体的出现,让新闻资讯的获取不再费时费力,甚至很多时候,你没有主动获取新闻资讯的意愿,而这些资讯还会推送到你眼前。这样方便快捷,潜移默化的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社会视野,使其知识面更加开阔。
三是新媒体拓宽了青少年群体交往的空间。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信息、图片、音频和视频的传输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基于这一发展而产生的多种交流平台也为青少年群体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以微信为代表的聊天交互应用的产生与普及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使得交友变得更加便利,朋友圈的扩大也使得寻找兴趣相近的朋友更加方便,而这种全新的交往方式,无疑是更快捷的,更方便的。
四是新媒体对团组织工作的影响。首先,作为新媒体最主要、最积极的参与者,青少年群体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立体化的宣传效应,这为各级共青团充分运用新媒体阵地做好引导青年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新媒体下的办公方式具备快速、准确、信息量大、类型丰富等特点,提升了团组织工作的效率,许多公开性的文件可通过网络迅速传递到每个团员青年手中,而在团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交流、任务布置、通知下发、会议召开等工作时,新媒体也将有助于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此外,新媒体其具有的个性化、多样化、年轻化等特征,使团组织工作更有参与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当下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全新和宽松的环境。但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调查显示,互联网上超过六成以上都属于偏向负面的不良信息。青少年尚处于价值取向建构阶段,也会面临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
1.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
现在,互联网媒体已成为所有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比如看电影,玩游戏,听歌等,同时也有很多的青少年在时刻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为他们在课外获取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正视一点,那就是网络的信息鱼龙混杂,也有很多不良信息,所以我们要对他们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加以引导,提高自身鉴别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要明确虽然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不是说互联网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新生事物,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地去面对这一切,合理的使用网络。如果青少年只是通过网络来娱乐和聊天,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必将不能有利于对网络信息的筛选,更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互联网新媒体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意愿的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下的很多青少年都是在利用手机的网络功能进行和别人交流,虽然这种方式比较便捷,不受时空的限制,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但是这种通过手机网络和别人沟通的方式,很显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甚至会让广大的青少年变得非常的宅,他们往往只是习惯了这种通过网络的意愿表达方式,现实中和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往往缺乏主流引导,再加上互联网上往往存在很多来自境外的背景不明的信息和思潮。大量的网络信息使青少年在互联网上一直是“看问题”、“听问题”,而不是“想问题”。很多现实中的事件往往由于网民个人观点的集中表达,一些正常的情绪和一些极端化的现象被显著放大,并上升到社会层面并带有政治色彩。这种放大效应既可能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掩盖了真相甚至危害社会安定。如果非理性表达再与组织化、迅即性结合起来,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3.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聚集方式和动员方式
互联网这种新媒体与我们的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开放、平等、自由等特点,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它正吸引着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在其中。尤其像一些社交类网站已成为青少年目前他们在互联网上集中活动和聚集的平台。随着网民聚集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技术的提升,青少年网络自组织开始涌现,发展迅猛。这些自组织主要通过网络或手机联系和组织活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模式和群体参与模式。部分网络自组织将网上行为与线下行为相结合,不断向线下发展,常常“以虚带实”影响社会,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力和行动力。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索 新媒体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判断力、处理能力相对不太成熟的青年人,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引导与规劝、管理与监督等手段,如何使青少年群体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更显得尤为重要。
1、我们要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深入地去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我们要时刻关注,并且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不仅要研究网络的发展,同时也要研究青少年思想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不断研究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重点群体的负面影响及其预防措施。探索如何增强共青团工作思想内容的针对性和方式方法的适用性。比如,针对未成年人容易网络成瘾这一现象,要研究他们沉迷网络的深层原因及有效的矫治方法;针对大学生这个对网络信息感触最敏锐的群体,要研究他们网络非理性表达和组织化表达意愿的基本特点;针对青年知识分子在网络话语体系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这一状况,要研究如何使他们成为正面的“意见领袖”和“舆论先锋”的有效方法;鉴于这些新的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干预往往比矫正更重要。
2、我们要研究利用新媒体引导和服务青少年的有效渠到和手段。
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广大青少年的兴趣和特点也在跟着新的背景而发生着变化。所以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工作要具有前瞻性、方向性的来开展教育工作,比如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怎样来通过即时通信、手机上网和社会性网络服务这三大应用,为我们的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开展进行引导,如何来通过共青团工作来服务青少年,从而来不断探索积极有效的渠道和手段。同时我们要研究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和服务青少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更好地做好团委工作。
3、我们要研究通过新媒体拓展组织动员青年的新模式。
继传统的组织动员、社会动员之后,网络和移动通讯正在成为新的“第三动员”。互联网新媒体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便捷性为各类动员主体提供了全新的动员条件和机会,各种声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找到自己的社会基础。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一新的变化,我们要研究在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平台的这一全新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模式中如何体现共青团职能,切实承担起“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根本职责。同时我们要学会去挖掘网络中各个成员的组织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待这些新的变化,增强我们的研究信心,为我们后期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积极加强心理干预,培养塑造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成才观。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个体、家庭和社会原因,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级系统协作网络,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四早”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和干预,从内在与基础层面增强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学校和社会青少年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退休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
2、切实减轻心理负担,营造未成年人“快乐成长”氛围。要改变当前教育重智力轻情感,重单科能力轻综合素质的不当倾向,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情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减负工作和素质教育引向深入。
3、以创新精神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主流思想道德体系的认同程度。应当加大对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的理念、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改进创新的力度和深度。包括不断开发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场馆新的教育内容和功能,满足青少年向社会学习,汲取社会知识和经历的愿望和需求。逐步确立“养成教育”坐标,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公共道德素养。包括:生命教育、人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思维方式教育、人文与科学教育等等。
4、对允许甚至纵容青少年上网的网吧进行严格的查封;另一方面电信部门要不断开发和升级自主的网络有害信息过滤防范软件,以保障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有害信息的侵扰;三整治一些不良书摊及音像店,禁止贩卖、租赁毒害青少年的垃圾文化产品。
5、健全评价机制,保证道德建设良好的舆论导向。恰当的褒贬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有力工具,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浅,认知能力尚存欠缺,需要通过科学的道德评价,对道德行为的奖惩为他们树立榜样。学校的评价体系很多是原来学生素质教育手册所列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且没有真正的进行评价,只是教师根据影响随意画画而已。要建立符合八荣八耻和时代要求的评价办法和体系。
6、加强综合治理,构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应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合力,加大未成年人成长综合环境的管理和治理力度。与此同时,应重点加强建设以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为主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防止青少年的教育就是教育部门甚至只是学校的观念意识,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的社会氛围,形成一个社会关心、推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7、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与完善管理互联网、手机和自媒体等传播媒介的相关法规和章程,有效解决我国目前传媒管理混乱、无序的状态,分清各部门的职能,真正做到合理、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4.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篇四
关键词:青少年;现状;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93-01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晚清先哲梁启超先生的这段话至今虽然已经百年有余,但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如果说长久以来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没有发挥实效,有失客观的话,至少在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中,思想道德教育课是他们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课,这使我们不得不对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反思,进一步去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实生活,依此为突破口去寻求一个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变化莫测的世界中,各种各样的思潮一并涌入,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必定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提出新的要求。结果是大多数主流是好的,比如说现代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改革开放政策给予充分的肯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但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个人信仰的缺失,传统美德的不断淡化等。
现代青少年学生大多都和中华民族勤劳俭朴,重义守信等美德不断远离,他们以身边的现实作为参照,对传统的大公无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审视,一旦发现老师和家长所讲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现实不相符,便会产生一种被蒙蔽的感觉,开始怀疑传统,排斥传统。当他们看到正义得不到伸张,邪恶得逞时,心中就会对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平正义的时代价值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权威的声音来加以引导,提高他们对道德价值的辨别能力。否则这种思想上的困惑就会形成心理上的“真空地带”,思想也就偏离了健康向上的主流地带。
有时候青少年面对他人的自私自利表示不满和愤慨,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过分地注重自我,他们一般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并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在道德评价上可以概括为: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讲求权利,不愿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面对这种种情形,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思。现代教育从小学开始就给他们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课,结果还有如此的漏洞。基于德育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需要,笔者在2014年3月上旬编制了200份调查问卷。并在本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派发给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00名学生。希望能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出当代技校学生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及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的一些因素。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占整个问卷的90%。见微知著,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当代青少年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一些真实状态。4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想教育课和政治课“吸引力不大”或者是“没有吸引力”。在一直以来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贴近青少年实际生活,考虑学生需求的少,而着眼于学校的政绩德育的多,重智轻德的情况普遍存在。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当前由成人所主导的社会中,青少年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忽略或被控制的地位,这无疑也为我们现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从青少年的角度来寻找新的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二、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方式-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里,把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上海视察时,也曾谈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时,也要求创新现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即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所谓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指思想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本文所认为的生活化是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说,立足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现代青少年这个主体和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把他们作为被动的教育客体看待。
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与接受教育的主体-青少年联系在一起,否则就是蔑视主体,丢弃了青少年的特有习性,纯粹把他们当成了一个静态的接收者。这也就是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是在“教育主体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认定了教师的权威主体地位,只管进行灌输,从而忽略了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而这种灌输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育方式又怎能得到学生们的共鸣呐?“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进一步而言,如果拿一些与青少年切身不相关的东西来要求他们的话,思想道德教育也许是无效的,而且成人化的教育中为未来社会做预备的思想也是片面的,没有加入任何的时代特色。这时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凸显出青少年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展现自身所具有的这个新时代独有的特点。
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不但要把青少年当作主体,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更要明白思想道德的价值就在于唤起当下自身发展的意识,并注意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而不是培养温室中的花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就要注意青少年这个道德主体的情感,意志,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需要,然后据此进行关心,就像马加爵事件一样,深究产生的原因就是教育者忽视了被教育者的生活质量问题,我们应该做到“生活即教育”,也就是卢梭所说的:“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但以往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激励青少年自由选择,大胆想象,独树一帜,反而压抑了他们的个性,使他们一味顺从,抹平了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传统的教育不但不能对他们进行引导反而是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一种阻碍。
5.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篇五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规律;对策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与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
1.自觉性
当代大学生生长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他们的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他们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意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课外知识,考取外语、计算机及其他职业技能证书,及早准备考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2.开拓性
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态势多元化,特别是全球化与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呈现出开拓性。他们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创新。他们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中展现才华、锻炼自己,同时也渴望得到认可、理解和尊重。
3.务实性
大学生喜欢憧憬美好的未来,注重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在思考问题时和具体实践中,注重追求实际利益,具有较强的务实性,但有时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在申请入党时,以找到好工作为动机;在择业时,首先选择的是沿海发达地区,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去。
4.两面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两面性表现在矛盾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例如:他们热爱祖国,但政治热情不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宽容不文明行为;注重个人职业理想,但不够脚踏实地;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功利倾向明显;呼唤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但有时也会考试作弊;在生活上想独立但缺乏自立能力,仍然依赖家庭。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变化
1.当代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观的变化
一是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的变化。以往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在校园内面对面地交流为主,但随着网络和社会实践的增多,大学生的交友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二是人际交往心理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把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希望通过集体活动、社会组织、网络群体等扩大交际范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当代大学生集体价值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学生对时代的变化耳濡目染,开始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倾向于精神与物质并重,理想与实际利益并存,在集体中能够得到最大的个人利益。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开始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进取精神、成功欲望明显增强,而奉献集体的精神日趋减弱。
3.当代大学生群体恋爱观的变化
一是大学生恋爱动因的变化。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情侣,部分大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此外,受到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会对恋爱更加向往,对恋爱的好奇心更强。二是大学生恋爱择偶标准的变化。过去注重家庭出身、学历等因素,而当代不少大学生把各种物质条件作为择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三是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变化。过去大学生的恋爱交往行为处于地下或者保守状态,现在由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较为宽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日渐开放。
4.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观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对政治感到厌倦与茫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党和政府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能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政治。20世纪9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了大学生对国家及个人前途命运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热情。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在总体上趋于理智,能够理智地分析当前国家形势,热切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关键时期,他们会挺身而出。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也存在消极性:部分学生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民生类问题关注较少。
5.当代大学生群体就业观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至今,大学生的就业观经历了服从分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三个阶段。在服从分配阶段,就业倾向较为被动,择业评价政治化。在双向选择阶段,就业倾向较为主动,择业评价经济化。在自主择业阶段,择业倾向自主化,择业评价个性化。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在兼顾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看重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和岗位。
6.当代大学生群体消费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呈现出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的特点。一方面,消费节奏加快。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经济方面的考虑减少了,购买和更新消费品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追求虚荣,攀比消费。过分追求时尚,崇尚超前消费,追求档次,崇尚名牌,不懂量入为出。此外,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变化。当代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方向,通过手机和互联网购物,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式,而手机、电脑、服饰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热点。
7.当代大学生群体学习观的变化
为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和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变化。第一,由知识型转为能力型。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不再把文凭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他们注重学好真本领,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大学生意识到必须凭借个人能力来保障在社会中的生存、立足和发展,主动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第三,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以往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课堂、课本和教师,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更多地面向社会多层次、全方位地学习。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采取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总体上来讲是积极的、进步的,但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既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的积极性,又要矫正其消极性,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大学生的成长。
1.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的积极性
第一,树立大学生身边的榜样。榜样示范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榜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推动大学生以榜样重塑自我。而在榜样的选择上,尤为重要。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更能激起他们的共鸣,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选择好榜样后,学校相关部门在事实的基础上加工包装,使之更具感染力。榜样的选择要精准,宣传要如实,数量不宜多,否则便失去了榜样示范的意义。
第二,鼓励班级整体发展。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中,即使原本不上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熏染,经过自身的觉醒和他人的帮助,也会有所进步。在教育实践中,优秀的班集体各个方面表现都很突出,获奖学金人数、担任学生干部人数、获荣誉称号人数、考研人数、参加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这些硬性指标都排在平行班级前列。在班级整体发展的同时,也会将这种优秀传递给其他班级。
第三,鼓励学生正确利用现代科技资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机遇与发展的同时,也附带一些消极的东西,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但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利大于弊。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多接触利用现代科技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的优势,让现代科技资源的作用最大化。
第四,鼓励学生参加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但是,校园中林林总总的社团、俱乐部等风格各异。因此,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及时地引导,使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甄别。
2.矫正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消极性
首先,开展反面警示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消极的现象,应当汇编成经典案例警示学生。警示教育的选材应具有广泛性,内容应该涵盖近年大学生身上发生的典型事例;同时应具有典型性,力争从各个方面使学生受教育,真正对学生产生震慑力,使有不良倾向的学生止步,防患于未然。
其次,教育“边缘”学生。所谓“边缘”学生,是指那些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消极倾向的学生。其消极、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言行如果不及时教育和纠正,势必会加速蔓延。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并在第一时间提醒他们,通过情感的交融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在内心深处真正地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再次,批评惩戒违规者。对于那些违反学校及社会相关规定的学生,必须批评惩戒,如果不加制止,必定危害社会。因此,在这类学生尚未触犯法律时,学校既要批评惩戒,又要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特点找出改正的办法。惩戒时要把握好度,既要使违规者认可接受,也要使其他学生受到教育。
总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群体思想呈现出自觉性、开拓性、务实性和两面性的特点,而大学生群体思想的认知规律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认真地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变化,引导大学生群体思想的积极性,矫正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消极性,对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盛云,段志锦.1999-2009大学生特点十年变迁与学生工作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张世欣.思想教育规律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何祥林,谢守成,刘鸿达等.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推荐阅读:
当代青年思想特点分析07-16
刍议继续解放思想09-07
刍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08-06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及趋势研究学生论文07-13
当代青少年如何爱国12-27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意识10-23
当代青少年强国志作文01-09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11-28
刍议认知语义理论之间的联系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