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古镇开发策略(精选8篇)
1.旅游古镇开发策略 篇一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析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江南水乡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已经发展了十年之久,但依然存在着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相互矛盾。本文通过对江南水乡遗产保护的历史问题与现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遗留问题解决方法的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应该从深入、全面、实时这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和发展保护策略,以求达到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1、背景分析
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它们兼具独特的文化、科学、审美和经济价值,尤其以杭嘉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水乡为典型,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城镇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发旅游市场的地区。这些古城镇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保护与开发、旧貌与新颜的矛盾,存在着保护名城古镇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矛盾。
从古镇的旅游发展历史来看,曾经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的问题:
一、“ 空心化” 导致古镇韵味的缺失:这些古镇尽管保留并修缮了其绝大部分古建筑,然而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大多数居民都已迁出,导致了古镇的“空心化”,丧失了原住民能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其文化景观的价值也大打折扣,成为空城的古镇也失去了特有的风俗民情,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
二、社区参与度不高,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有些江南水乡城镇民居的设施落后,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有些古镇人因为对老房不够重视,任意拆建翻新,在老房上加入新的建筑材料和内容,而无视它的传统价值与意义;
三、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污染严重:垃圾污染、水污染和文化污染,以及旅游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如建筑物乱搭乱建,旅游者乱刻乱划,都会破坏古镇原有景观特色,对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素以“ 小桥、流水、人家” 闻名的水乡古镇不但是一种侵蚀,更是一种破坏。
2、方法对策
如何将古镇保护深入、全面、实时地落实到位,这里简单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性的思考:
2.1深入地将保护落实到文化遗产的根源
古镇遗产的保护易在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包括古镇的街坊、古建筑、古院落、古桥梁等;难在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其一旦流失,则很难恢复到历史的原样。这包括古镇的民俗礼仪、方言曲艺、人文风情等。深入地保护古镇遗产的目标就是要将古镇的典型遗产风貌和文化特征还原至旧时,这里最重要的是需要将古镇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保护下来。如果原住民都搬走了,那么原住民的生活就自然不存在了,古文化就没有意义可言。因此古镇开发必须是保护性开发。首先,笔者认为必须控制游客的容量,从整体的遗产地中间划分出局部重点的特殊保护区,以保护这些区域原真的古老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性。
2.2全面地将保护落实到古镇内在和外在形态的各个角落
古镇遗产是古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古镇的整体环境。这里面尤其重要的是古镇的绿色和蓝色网络。绿色网络指的是古镇的古树名木,蓝色网络指的是古镇的河流水网。除了这两点,花鸟虫鱼等生物的存在也不容忽略。试想象鸟儿在树梢休憩,蟋蟀在墙角鸣唱,鱼儿在水中嬉戏,这番意境恐怕也只有在江南水乡才能体验得到吧。其中,蓝色网络是江南水乡的灵魂,一旦水体遭到破坏,整个古镇的所有秩序都会被严重干扰。
2.3实时地将保护落实到古镇发展的每时每刻
这里所说的实时其实即指古镇的遗产保护必须与时俱进。这又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与该遗产在当时所反映的特性相适应,不同的遗产物在不同的时期映射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内涵是保护的关键步骤之一。(2)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遗产是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遗产其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需要的保护方法也必须是变化发展的,以求与遗产相协调发展。(3)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是实时对应的。这就需要一个实时监督和管理机构对遗产地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一旦监测到某些数据与正常数据有较大的出入,则应立即排查和研究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进行有效及时的实施。
3、结言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古镇则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旅游和遗产地这种文化上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者必须有效地结合,才能恰到好处地释放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功效。发展旅游是弘扬遗产地价值并为保护遗产地提供经济支撑的重要途径,而利用遗产地则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渠道,两者不应该对立,而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古镇开发保护经验看,只有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对遗产地的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同时,对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寻找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仍是现今的当务之急。
作者:徐征杰 单位:上海市闸北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2.旅游古镇开发策略 篇二
(一) 古镇旅游营销理论
普遍含义上的古镇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 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特定人群活动的聚居地。古镇旅游主要依靠古镇的民居、历史风情吸引游客。随着古镇旅游的繁荣, 各国学者在关注旅游的同时也看重对古镇旅游的研究。学者主要研究古镇旅游对景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历史文化保存的影响上面。Sharply R提出应该关注古镇开发对景区历史文化保存的影响。Rafael Marks认为古镇旅游开发会使得古镇历史文化变质, 不利于古镇文化的传承。Susan Gregory对古镇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了研究, 试图为古镇市场营销提供指导。Peggy Petrzelka对古镇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Bronwyn, J认为消费者行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古镇营销应当注重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把握。
(二) 市场营销与旅游市场营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营销理论也随之不断完善。各个地区由于营销环境以及文化的差异对营销的理解也存在差距, 但是对市场营销的定义始终落脚于消费者, 普遍认为只有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的营销才是成功的营销决策。营销学中较为出名并且得到各地广泛认可的4P理论, 本文对石浦古镇营销策略的研究选择4p理论为插入点。在实现旅游企业的价值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 把4P营销组合策略应用在目的地旅游市场营销上是较为适合的, 能够兼顾到营销策略的方方面面, 并且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
旅游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联系, 旅游业作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 与其他市场产品相比, 旅游业更加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情况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 旅游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存在差异。旅游市场营销的顾客群体与一般市场营销相比缩小了消费者范围, 旅游市场营销以游客需求为导向, 不断调整旅游营销策略满足游客需求, 进而提高景区经济效益。
二、石浦古镇旅游营销现状
(一) 旅游开发和营销战略理念不够明晰
石浦古镇早在上世纪就被选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 但是石浦古镇旅游开发较晚, 尚未形成完善的古镇开发规划, 古镇开发应该注重整体战略规划, 把握古镇的优势与劣势。然而石浦古镇开发过程中对古镇的优势与劣势把握不到位, 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 开发石浦古镇。并且石浦古镇没有根据古镇特色选择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 石浦古镇难以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合理规划景点设置不仅能够吸引游客, 而且能够拉动景区经济增长, 石浦镇景点设置较为集中, 景点小, 游客在镇上停留时间短, 古镇景点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有限。
(二) 没有系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规划和营销
地区政府没有重视对石浦古镇的开发, 石浦古镇宣传力度不够, 石浦古镇仅仅在附近区域出名, 当地政府没有系统的对石浦古镇进行形象设计与规划。石浦古镇没有依托附近景区的明星效应, 进行古镇建设, 石浦古镇景点显得单一, 对旅客的长期吸引力不足。明星景区自身旅游开发能力较强, 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 同时明星景区能够对周边地区形成遮蔽效果, 推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 无体现当地旅游产品特色的宣传口号
旅游宣传口号是旅游地对外吸引游客的标志, 因此应该根据石浦古镇的旅游特色与游客需要, 精准定义石浦古镇游客需要设计石浦古镇旅游宣传口号。品牌是运营的无形资产, 因此, 在旅游营销中应当注意品牌营销。设计宣传口号, 不仅需要与旅游地特色相适应, 也需要注重对客户需要的把握, 同时注重打造品牌效应。古镇旅游的品牌主要通过与石浦地区特色相适应的文字、图标以及标识来表示。因此, 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可以通过使用宣传口号等方式来提升。例如, “七彩云南, 梦幻丽江”一一丽江、“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孙权故里龙门古镇”—杭州龙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浙江西塘, 这些宣传口号直接、简洁、明了、响亮, 无形中传递了当地的旅游形象。石浦古镇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石浦古镇并不重视对宣传口号的设计, 宣传口号与石浦地区特色不相适应, 并且宣传口号没有显示出石浦地区品牌。
三、石浦古镇旅游营销策略建议
(一) 产品策略
(1) 节庆活动。节庆营销作为近年来兴起的营销活动之一, 节庆营销对于市场营销做出巨大的贡献。一方面节庆营销能够延长旅游地产业链, 延伸出更多具备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同时节庆营销能够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民俗, 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 在带动旅游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促进旅游地文化传承与保护。
(2) 民俗风情。石浦古镇旅游开发与国内著名的西塘古镇、乌镇相比存在差距, 因此, 石浦古镇旅游开发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石浦古镇必须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 石浦古镇宣扬的是船帮文化, 因此, 石浦古镇营销中必须为游客提供与船帮相似的文化享受。
(二) 价格策略
(1) 旅游地产品定价是旅游营销的关键, 当地旅游局必须重视对旅游产品的定价, 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以及顾客需求调整旅游产品价格。与国内著名景点相比石浦古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因此为了吸引顾客购买旅游产品, 石浦古镇产品定价应当采用低价策略, 同时为客户提供顾客体验式服务。为了提升石浦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应当根据市场物价变化情况与旅游产品生产成本, 制定石浦旅游产品价格区间, 确保产品价格在合适的区间范围波动。
(2) 旅游产品的定价应当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进行, 在石浦旅游淡季, 石浦镇茶楼、民宿的入住率较低, 在淡季应当降低石浦古镇的茶楼民宿价格, 实行低价策略, 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石浦古镇消费。同时石浦古镇旅游旺季, 以及山水田园风光和节庆活动等体验式产品, 不应该随意降价, 这类产品有助于提升石浦镇旅游知名度。
(三) 分销渠道策略
(1) 旅行社渠道。旅游地的知名度决定者旅行社分销渠道是否顺畅, 石浦古镇旅游知名度较小, 旅行社在石浦古镇旅游产品销售数量有限。因此, 石浦古镇应当注重合作旅行社的选择, 选择自身营销能力较强, 营销渠道稳定的旅行社合作。同时为了保障石浦与旅行社的共赢, 石浦古镇旅游产品分销计划应该根据旅游季节进行, 旺季提高对旅行社的优惠额度, 激励旅行社产品销售。
(2) 自驾车渠道。近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我国经济快速繁荣。对于石浦古镇而言, 周边地区的宁波、杭州、昆山居民较富裕。自驾游群体成为石浦旅游产品销售的又一重要渠道。因此, 石浦古镇销售应当注重对自驾车渠道的维护, 首先发放周边宁波、杭州、昆山到石浦旅游的自驾游路线指引, 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石浦旅游。
(3) 旅游区直通车渠道。直通车渠道不仅为游客提供便利, 而且能够较好的将周边地区联合, 带动周边景区的发展。石浦古镇自身游客接待能力较差, 因此石浦古镇应当加强对直通车渠道的维护, 增加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提升直通车渠道对产品销售的影响力。
(四) 促销策略
(1) 促销作为旅游地管理者与游客沟通的主要手段, 石浦古镇需要注重促销策略的选择。根据石浦古镇旅游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 石浦古镇主要客源地为浙江省内以及与浙江省相邻的城市, 因此, 石浦古镇促销应当注重对周边地区的促销, 首先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合宣传石浦古镇, 同时与周边地区电视台合作, 播放石浦旅游宣传片。
(2) 旅游交易会是旅游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 石浦古镇自身没有实力进行大型旅游交易会, 石浦古镇首先应当注重自身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建设, 同时积极参加周边地区旅游交易会, 积极将石浦古镇旅游推广出去, 提升石浦古镇旅游产品与景区的知名度。
(3) 旅游局作为旅游景点的规划与管理单位, 石浦古镇旅游促销需要注意与象山县旅游局的联系, 协助旅游局做好石浦镇旅游开发规划, 同时协助旅游局做好石浦镇旅游宣传工作。
(4) 石浦古镇旅游促销应当积极与外界合作, 邀请外地的销售人员、主流媒体到石浦古镇采风, 制作石浦古镇旅游广告, 积极开拓石浦古镇旅游的国内中远城市客源。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2.
[3]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
3.旅游开发对古镇建筑风貌的影响 篇三
本文以旅游开发后的五凤溪古镇为素材,对比开发前后风貌上的变化,研究它在本土建筑装饰风貌上保护和发展成功与不足之处,考察五凤溪传统建筑装饰风貌特点,探究如何更好地在发展的同时保留增强历史的厚重感,完整的传承和回归乡土文化的途径。
山江古镇五凤溪位于金堂县城南,龙泉山山脉中段东麓,是成都唯一的山地古镇。清代中叶曾繁华一时,是连接成都与重庆的重要码头。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交通工具的变迁,现今属于衰落型古镇。2010年12月28日,金堂县政府与成都文旅集团合作对五凤溪古镇进行全面改造,2013年古镇老建筑在旅游开发中修复和翻新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本文以旅游开发后的五凤溪古镇为素材,对比开发前后风貌上的变化,研究它在本土建筑装饰风貌上保护和发展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探究如何更好地在发展的同时保留增强历史的厚重感。
1.在旅游开发后本土建筑风貌上保留的优势
(1)保留原来的场镇街道空间格局
古镇里的主要街道环境空间是否完整,影响着古镇空间格局,是古镇特点的重要象征。沱江从五凤溪境内流过,古镇坐落在屈曲形似凤凰的山峰中,镇上五条主要的街道,金凤街、青凤街、草凤街、白凤街、小凤街。开发后,五凤周边自然山水环境和街巷空间形态格局保留较好。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旅游休闲空间,如移民广场、半边街山地院落客栈群等。从 “半边街”的更新来看,内部空间布局上增加了符合现代商业的需求,在翻新时保护了空间比例关系,没有随意拓宽。
(2)首选修复移民文化精粹建筑
明末清初,移民陆续从两广、两湖、江西、福建等地迁徒入川,在五凤溪安家立业,小镇经济在清代中叶到达顶峰。公共建筑中有一种叫做会馆的建筑形式,对于本地民居有着深远影响,是记录移民历史和验证移民来源的重要证明。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客民为了联络情感,维护自身权益等需要,建立同乡会馆。
关圣宫是最代表五凤溪的现存古建之一,地处玉凤街北端高高的台地之上,最初建于清康熙年间,据考证关圣宫应该是成都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与关圣宫隔溪相对的还有广东客商修建的南华宫,由于历史原因,关圣宫、南华宫等建筑保存的较完整,在当地颇有名气。旅游开发后,首先对关圣宫、南华宫等文化精粹古建进行了修复,修补正脊装饰、屋脊、屋瓦、瓦当、滴水、搏风板、栏杆等破败部分,一改往日破败凋敝气象。
2.在旅游开发后本土建筑风貌上保留的劣势
(1)未能遵循最初的材料构造工艺
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过程明显地反映了科技发展的过程。修复历史文化古迹不能停留在打造“千镇一面”的仿古街层面上,后现代的装饰材料大量的出现在古镇老街老宅,制造了大批不接地气的“假古建”。现代建筑装饰材料比如钢筋、混凝土、人造石材等材料在性能上比传统建筑材料强很多,使用后看似一劳永逸,这些情感上冰冷毫无生命力的后现代材料大面积的使用在建筑表皮,大大破坏了古镇在游客心中那份宁静避世的美感。比如白凤街、半边街街道两边都是仿古建筑商铺,立面隔墙均为空心砖,外饰青砖贴片。
考察中发现,古镇对于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有迹可寻,老房墙体多为土坯墙、竹编夹泥墙、木板墙和石板,木板墙比夹泥墙造价高,施工更加简单,刷上桐油防止潮腐,顶部多为穿斗结构木屋架。为了解决泥巴墙不防潮的缺点,也有些墙体用石材加固,石梁石柱石板大都为红砂岩,街道地面青石板铺装,石材较土、竹、木材料更有防潮方面的优势,如用在基础、铺地、墙裙、柱位、台阶等部位。关圣宫的地基是用条石垒砌而成,墙裙也是石砌的,五凤地处山区,材料就地取材,传统的材料、构造和工艺决定了古建筑的艺术形象,遵循传统材料与工艺重修古镇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2)古镇整体“古旧”氛围的缺失
避免点式旅游代替整体环境旅游,强调古镇整体氛围的完整。对于精髓老建筑的保护坚持原样原修,南华宫修复后,会馆内主体及格局保存完整,只有门楼牌坊没有了原型。关圣宫新旧照片对比,旧时的正殿砖墙体被木门扇取代,建筑外部形象有所变化。南华宫旧时供奉“南华”老祖,是同业谈生意做买卖的会所,目前大殿成为《归藏养生》的养生馆。小凤街的民居建筑风貌是目前保存的比较好,建于民末的来凤楼(主人陈海念,任民国时期最后一任乡长)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楼,大门紧锁禁止游客进入。连名声在外的来凤楼都成为了危楼,其他的民居情况更不乐观,安凤桥旁通往五凤溪老码头的路被封闭,警示正在施工中,从乡民口中获悉计划在王爷庙遗址上重修茶楼,信息是否属实有待核实。古镇的“古”是历史的今日重现,单方面考虑业态大兴仿古古建,古建闲置成为危楼,这种发展模式古村落将面临全面沦陷。
(3)恢复古镇建筑原有功能及文化内涵
五凤溪的建筑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恢复古建建筑实体,也要恢复其文化内涵,古建功能的变异使人失去对原有文化遗产理解的现象,古建筑形式元素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才是古镇文化价值的核心。码头贸易繁荣带来了各种地域文化的交融发展,关圣宫、南华宫、八仙庙等为道教,观音堂、灵隐寺、燃灯寺为佛教,还有许多民间宗教场所存在,如王爷庙、土地庙等。宗教场所体现出明显的杂交性,即各类信仰在码头、市镇共生共荣,百姓信仰多元化。
古镇的整体格局组织,建筑实体上及功能上的复原,各种活动要素相互协调一致,完整的建筑文化元素得以传达延续。
重商业轻文化的发展,导致五凤游就是移民广场品尝小吃,半边街买水果罢了。很多游客初次到来看到基督教堂、佛教庙宇、道观都在一个镇上觉得很费解,正因为建筑原有功能的变异使得游客对文化遗产没有理解。“迎麻神、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是会馆主要功能。当今作为异乡人聚会场所的功能弱化了,但鉴于这些特点,如果我们在保护和宣传上把五凤溪人和客商相互包容,凝聚乡情凸现出来,就能让游人读懂会馆的文化元素,让会馆的建筑结构以及历史文化信息完整的传承下去。
(4)还原古朴建筑非物化要素
老民居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所需,很多居民弃旧房住洋房。改造中五凤溪采取“空心化”手段保护古镇民宅和传统风貌,把原住民迁至新区。目前集中在小凤街现存的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由于土坯筑墙、砖木结构年久失修,不少破损成为危房,不少老民居破败沦为圈养家禽家畜,剩下极少数店铺和住家。人们从冷漠、喧嚣的城市中远道而来怀着一个返璞归真的愿望,古建筑营造的古朴的环境气氛的同时,还需要原住民营造从容、清净的生活状态。
民居建筑装饰中有一部分陈设品是日常性的,比如老房内的古旧家具、大架花床、八仙桌条凳、竹椅、石磨、木脚盆、箩筐等,甚至住户门上晾晒用来打草鞋的艾草,秋晒的橙皮、辣子、屋檐下阴干的泡菜等等。注重古镇景观化配置,把物化的和非物化的诸要素能恰如其分的展示出来。开发古镇单方面还原建筑结构硬装是不够的,还要注重保留古镇原住民的生活、生产场景。
总结
五凤溪作为成都地区最后开发的古镇,应该吸取五凤开发一期工程改造不足之处,加强对“古”、“旧”的环境氛围营造,切勿再用现代材质工艺去修建大量仿古建筑,或是用乳胶漆将墙面粉刷一新,在古建筑立面贴上瓷砖,在土泥墙上抹水泥等做法,现代材质质感、纹理无法有效传达古韵;优先维护现有的真古建,资金不足情况下可以择重维护危楼,甚至保持安全状态下的残垣断壁;留有原住民的民风民俗和生活生产形态、适当恢复历史功能和保持岁月痕迹的古镇风貌以上是具体解决古镇发展出现“千镇一面”的措施,也是完整的传承和回归乡土文化的途径。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4.旅游古镇开发策略 篇四
富田镇未来三年旅游发展将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实施旅游“12345”发展思路,打造旅游观光基地,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12345”发展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构建青原旅游线路的爆发点;形成两个发展定位:中华正气家园、中国最醇古镇;打造三大旅游文化品牌:乡村旅游镇、民俗休闲镇和慢生活度假小镇;打造四大旅游产品:自驾休闲、生态观光、朝拜正气、人文体验;主推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以瞻仰文天祥为主的正气朝圣游;以古村古镇为主的乡村休闲游;以体验民俗为主的人文景观游;以猫儿下水库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去水口温泉放松心情、享受人生为主的温泉度假游;以白云山水库为主的避暑疗养游。旅游力争到2016年富田景区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为了实现以上目前,富田镇将分年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2014年要启动景区的智能化平台建设,打造庐陵文化集中展示区,主要工作是:
1.启动富田景区信息智能化平台建设。一是利用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等,对每一个景点打造二维码标签,实行扫描讲解,将游客的智能手机变成语音讲解,方便自驾游客人游览参观景区。二是利用阿里巴巴、支付宝等B2C平台,开展电子售票、电子取票和二维码票务服务。三是利用网站等平台,打造景区虚拟3D游。
2.启动打造庐陵文化集中展示区。一是充分挖掘富田的文化底蕴,积极聘请庐陵文化专家帮助搜集和整理各类民间文化、故事典故,通过画室、音乐室、布展、微电影的形式来对庐陵文化集中展示。二是整理和精简以陂下喊船为主的民俗表演,力争形成景区常态化的表演节目。三是完成文丞相祠的建设工程,启动文丞相祠的布展工作。四是启动富田老街、陂下扁担街的商业打造,争取恢复两条古街的商业氛围;同时,打造富田本地的旅游商品。
3.启动以猫儿下水库为主的农业观光型度假场所的打造工作。一是重点打造猫儿下水库,争取形成一个集合垂钓、水上项目、农业度假为主的休闲度假村;二是利用圩镇附近的果园、农庄,打造集合采摘、垂钓、烧烤、用餐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是重点在景区通道大量种植油菜花、在景区内部的大量种植井冈蜜柚、蔬菜、水果等,争取形成独具特色的景区农业景观。
4.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是加强环卫保洁力度。完成富田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对王家、匡家、陂下景区实行垃圾袋装化处理。将保洁人员收归旅游公司统一管理,坚持日常和实时相结合的保洁机制,确保景区内部环境卫生。二是提升古镇景区的服务接待水平。将富田古镇景区按照4A标准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古镇古村内一些闲置的旧房空房统一租赁和修复,启动农家餐馆、农家旅馆等的打造。三是积极争取18公里的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力争2014年开工建设。四是完善景区内每个景点的布展、标识系统、导引系统。五是启动对现有不达标旅游公厕的改建工作,同时在古镇景区加密旅游公厕数量。六是启动对古镇内的管线、消防、排水等设施的改造。
(二)2015年,富田要启动红色影视基地的建设,打造慢生活的度假小镇,主要工作是: 1.完成富田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
2.争取引入一家集宾招、娱乐为一体的企业;发展景区内小规模的农家餐馆、农家旅馆,提升景区的吃住接待水平。
3.完成一个高标准的富田旅游发展的规划
4.启动富水河水系打造,在2014年争取项目支持,2015年实施;
5.启动对文天祥陵园的续建工程,完成文丞相祠的布展。2014年完成文天祥陵园续建项目;
6.打造天祥湿地景点,建设以文天祥和富田镇7位开国将军为主题的文化园;
7.景区实现旅游公司运作,包括景区运营、日常管理、市场推广实现企业化运作。
8.完成水口温泉开发和白云山度假村的发展规划。
(三)2016年,富田要启动以白云山水库为主的避暑疗养场所的建设,打造以水口温泉为主的温泉小镇,主要工作是:
1.完成与文天祥有关的景点建设,如文天祥陵园的续建、文丞相祠周边的打造、文天祥故居、文山旧隐的恢复。
2.结合旅游地产,发展水口温泉度假村,引进一家有实力的温泉开发企业。
3.根据规划,完成白云山避暑山庄的打造。4.开发文天祥陵园至东固的野外徒步、露营线路 5.争取实现富田景区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主抓的运营托管。
四、需要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的相关工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富田镇三年目标,实现富田旅游的大发展,需要区委、区政府支持和帮助解决的工作如下: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一定的用地指标用于土地盘活资金。
2.帮助对接各级部门单位,争取项目资金和整合项目资金。3.对富田实行差异化考核。
4.出台和制定旅游招商优惠政策
5.帮助包装和打造水口温泉、猫儿下观光农业基地、白云山水库避暑疗养场所、红色影视基地。
6.帮助富田引入和培养相关的旅游人才。
5.淮安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 篇五
摘要:淮安市是江淮流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文章指出,淮安旅游应优化产业结构,整合旅游空间,科学制定品牌战略,理顺促销思路,以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基础,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利用交通过境优势,发展过境旅游。
关键词: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旅游资源评价
1.1旅游资源优势
淮安地处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早在 6600多年前,这里就 孕育了 闻名遐迩的“青莲岗文化”,商周时期是徐州文化的中心地域,鼎盛时期曾与运河沿岸的扬州、苏州、杭州并成为“四大都市”。京杭大运河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航道,历史上的运河两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全国五大淡水湖宅
一、素有“曰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钟灵毓秀,蔚为壮观;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笼,鸟语花香,环境怡人,被誉为江苏的“九寨沟”。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已成为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是江苏新兴的旅游城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全市初步形成了四个不同风格的旅游景区,即以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县为中心的人文景区,以洪泽为中心的洪泽湖风景名胜区,以盱眙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景区和以金湖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景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淮安相继推出了“淮安名人故里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现代农业风光游”等旅游专线,并成功举办了“中国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艺术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2002年9月底在淮安市区举办首届“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为淮安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淮安市海外、国内游客规模均较小,其市场潜力增长尚有很大空间。在不久的将来,淮安将成为国家大通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 中的同(江)——三(亚)线及京沪(京福)线均通过淮安;国铁沿海大通道中的新长线也从淮安经过;国家水运主通道“三江两河”(长江、珠江、黑龙江、京杭运河、淮河)中“两河”,即江苏省“两纵三横”航道主通道中的一纵:京杭运河江苏段及苏申外港线和一横:淮河出海航道都在淮安交汇,届
时淮安旅游客源市场可扩展到全国许多大城市和地区。
地方政府重视.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发展,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齐上”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完成了《淮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环境和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旅游产业地位有了明显提升。
1.2旅游资源劣势
资源分布分散,旅游产品整合不够。淮安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很分散,铁山寺、第一山等分布在市区以外,市区到铁山寺需乘车两个多小时,还有很多著名景点都在县区。线路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旅游定位不够明确,整体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淮安旅游定位不够明确,各个资源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零散的形象定位使淮安难以树立一个强势的吸引形象来招揽更多的客源。
景点规模小、内容单薄,部分景区离城区远,道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差;水多山少,游客停留时间短;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偏少、知名度较低。
旅游业基础相对薄弱、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营销及其它投入少,饭店、旅行社规模小,档次低,实力弱,旅游商品品种、档次不够高。
2.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产业内部整合,淮安旅游业的食、宿、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要协调、联动发展,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一体化体系。二是产业外部整合,要利用旅游品牌效应,拓展节事会展等非旅游业务,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增加值。大力开发旅游与其他三产服务业结合时形成的科技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进一步延伸相关三产的产业链。重点围绕名城、名人、名菜、名湖“四名”,开发旅游项目。
二、整合旅游空间
淮安旅游业发展要形成“双核一轴,点轴带动;五区联动,组团发展”合理的空间布局:双核,即以淮安市区为全市一级旅游发展核心,以盱眙县为次级发展核心;一轴,即以双核之间的沿洪泽湖大湖风光百里古堤旅游带为重点发展轴,形成淮安旅游的空间骨架;两组团,一是以楚州区和主城区为中心,淮阴区、涟水县为外围的历史文化旅游组团;二是以盱眙为中心,洪泽县、金湖县为外围的南三县生态休闲旅游组团;五区,即淮安市区名人名城运河之都综合接待旅游区、盱眙山水名胜生态美食旅游区、洪泽悬湖渔乡百里古堤大湖风光旅游区、金湖鱼
米之乡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涟水千年古酒乡生态休闲旅游区等五个旅游功能区。
三、科学制定品牌战略
近期淮安市区旅游应对外打响三大优势品牌,即:伟人故里、响运河之都、淮扬美食。围绕上述旅游优势品牌,有计划地开发、有步骤地推出,以形成发展中的兴奋点、新亮点。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和区位划分,比如将楚州古城旅游产品培育成具有鲜明运河文化和古城风貌意象的面向世界的旅游极品;通过梳理东西、南北大街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城中月湖、勺湖和萧湖三湖胜景旧貌,构建城市旅游休闲游憩胜地。
四、理顺促销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淮安旅游促销思路应该是:搞活市内游,主攻长三角,接轨宁镇扬,做实市内游。长三角地区为中国居民最开放、经济最发达、交通最便捷的区域,有两亿余人口,为国内首选客源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随着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淮安正在主动融入并将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地区居民来淮旅游已趋便捷。同时,扎实做好市内客源开发。随着淮安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小长假”的实施,给市内游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场空间很大。
五、加大投入,突出支持旅游重点项目
一是加大市级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加强省级、国家级财政性资金的争取力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寻求外资合作。四是引进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淮安旅游业发展综合竞争能力。
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设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与快捷、方便、安全的交通体系有效结合,加强旅游城镇和景区旅游通道的快速化、景观化建设。加快旅游网络建设。重点建设淮安旅游集散中心,以旅游信息网络为平台,形成以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呼叫中心为主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旅游导引系统建设,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充实游览内容,增加参与性活动项目。加强中、高、低档饭店与娱乐场所的合理分布与市场分工,尽量照顾到各种旅游消费人群的需要。
七、加强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结合实际,与国内有实力的高校合作,积极培养旅游人才,加强招才引智的力度,精心打造人才聚集平台,提高旅游从业自身素质与企业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快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管理、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
八、以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基础,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利用交通过境优势,发展过境旅游。
6.江南古镇旅游心得 篇六
我们开车去了乌镇,去了景点,买了三张票,可以用来参观东闸和扎西景点。我们决定先从东扎开始玩。
游客很多,所以我们随着人群慢慢移动。先参观了“百床博物馆”,然后进入“民俗博物馆”,里面讲的是古代人的生活习惯。然后,我们来到了“三白酒厂”和“宏远泰染坊”。在“300酒厂”,还有专门提供给游客免费品尝的原酒,很辣很辣。我妈喝的时候吐舌头。之后,我们去了四个景点:“江南木雕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礼治书院”和“茅盾故居”。在“硬币博物馆”里,我不仅看到了中国古代的硬币,还看到了许多外国纸币和金属硬币。最后我们去了“汉林迪”和“皮影戏场”。“翰林院”是清朝一位大官的家。房子很棒,家具也很精致。在“皮影戏场”,我正好赶上了《美猴王vs牛》的演出,精彩极了。我爸也是用相机录的。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东闸区玩了半天了。午饭后,我们匆匆赶往扎西风景区。
扎西景点很大,所以我们需要先乘船到达河的对岸。然后,我沿着河边的石头路漫步。先过昭明书院,这是一个教学学校。然后,我们依次参观了“水台”、“关帝庙”、“武将军庙”。回来的时候路过“宜昌冶金车间”,就是铁制品制造的地方。有幸看到了“天下第一壶”和“天下第一刀”,都是同治时期铸的。
7.旅游古镇开发策略 篇七
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 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 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 中国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 缺乏深度旅游产品, 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 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
二、文献回顾
1. 体验经济时代来临。
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 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 就是以商品为道具, 以服务为舞台, 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 (张承耀, 2005) 。胡红梅 (2007) 认为, 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 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 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 (刘又堂, 2005) , 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 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王云良, 2007) 。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 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章尚正, 钱晓慧2008) , 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 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
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 涉及面也较广, 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 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 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 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 (王雪梅, 2004) 。
蔡家成 (2006) 认为, 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 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 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 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 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 (2006) 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 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 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 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 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 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 (钱飞霞, 2007) 。
三、古镇旅游类型
1. 以水乡特色为主。
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 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 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经济发展, 人口集聚, 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 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 关键是文化, 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
2. 以古建筑群为主。
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 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 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 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 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 周围群山环抱, 峰峦叠翠, 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 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 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 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
3. 以历史文化为主。
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 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 资源更注重历史性, 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 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被称为“南国陶都”, 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4. 以民族风情为主。
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 以民族风情为主, 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 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 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 是蒙古族发祥地, 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 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 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古镇旅游开发策略
1. 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 开发日新月异,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 简单模仿其他地区, 导致雷同缺乏特色, 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 开发粗放、经营粗放, 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 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 不能满足顾客需求, 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
2. 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转换思路, 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 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 应开发多种选择, 以下几例可供参考。
(1) 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 影响力大, 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 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 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 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 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 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 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 (2) 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 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 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 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 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 清明团, 端午粽等习俗, 参与其制作过程, 别有一番乐趣, 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 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 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 (3) 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 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 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 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 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 (4) 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 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 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 感悟人生, 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 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 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 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 (5) 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 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 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 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 可举办相关节日, 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 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 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 (6) 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 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 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 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 可以此为基础, 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 注入体验元素, 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 (7) 轻松度假游。清静的环境, 优美的风光, 淳朴的民风, 对长期居住在都市里的人来说, 确是轻松度假、调整身心的好去处, 选择有特色的民居客栈住上三五天, 在古镇古朴的环境氛围之中或玩棋牌, 或闭目养神, 或在周围散步、登山, 使之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目的。
总之, 古老的建筑, 古朴的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等, 是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有关旅游部门应利用古镇旅游资源,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采取适宜的体验旅游方式, 充分展示古镇旅游资源的魅力, 让旅游者更好地对古镇进行欣赏、理解和品味, 融入到古镇的文化中去, 达到满意的旅游效果。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承耀.体验经济的六大特征[J].嘹望新闻周刊, 2005, (7) :61.
[3]胡红梅.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74-76.
[4]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 2005, (1) :147-149.
[5]王云良.论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特征的六大转变[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6) :21-23.
[6]章尚正, 钱晓慧.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趋向与旅游开发[J].宿州学院学报, 2008, (2) :4-8.
[7]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4, (9) :116-121.
[8]蔡家成.古镇旅游——由浅入深看体验[J].理论研究, 2006, (7) :40-41.
[9]何丽芳.古镇旅游:深度体验传统文化[J].湖南林业, 2006, (10) :30-31.
8.旅游古镇开发策略 篇八
关键词 古镇旅游;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延伸;互动;差异与冲突;平衡
如今,城市旅游逐渐向乡村旅游延伸,这是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国家和政府业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在为乡村和小城镇旅游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时值乡村旅游发展之大好时机,各类古镇的旅游开发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是全国众多古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川其他文化资源一样,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极具地方特色,拥有众多省内外甚至国际知名的文物和历史遗址。四川本身就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2000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其旅游以强劲的势头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四川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一方面正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发挥出其重要作用,一方面又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与考验。针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笔者认为要作好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工作,应首先明确和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名镇旅游是都市旅游的延伸
从社会功能和使用功能看,“镇”即“小城市”,古镇旅游从属于城市旅游范畴。在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城市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市民近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一地域范围内旅游投资、旅游就业、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异常迅猛,形成游憩设施密集的环城游憩带。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分别属于川内几大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范围,或处于其都市旅游圈外围,是成都、绵阳、广元等重点城市都市旅游的延伸。国内旅游业正在经历由大城市到小城镇,由知名景点到一般景点的转变。就四川而言,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是重点城市旅游资源的有利补充,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但关系到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川内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业深度发展。任何一个名镇都不能独立于其所依附的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独立发展旅游业。旅游中心城市是名镇旅游的支撑点。根据旅游者进行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旅游者一般不会远离闹市,到名镇进行专项旅游。他们对名镇的旅游活动,是其对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旅游景点(景区)的附属活动,即大多数旅游者不会将名镇作为唯一旅游目的地。名镇旅游很难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存在。名镇旅游的发展必然依附城市旅游,其旅游景观只有作为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旅游圈外围景观”,才能在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自身旅游发展道路。举一个简单例子:外来旅游者不会因为纯粹渴望黄龙溪古镇风光而前来成都旅游。通常状况下,他们以成都为中转站进行其他旅游活动,而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考虑游览黄龙溪古镇。同理,大多数外来旅游者到李庄的旅游活动,也只是对宜宾(蜀南竹海)旅游的补充或附属行为。
二、名镇旅游是其历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的互动
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就是其历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互动,从而引发旅游吸引力而带来的旅游活动。名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依托当地人居环境表现出来;当地独特的人居环境是历史文化传统的物质体现。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发名镇旅游业,就是开发外在表现为现有人居环境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是说,在开发名镇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处理好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保护名镇并不是单纯地保护几座固定的古建筑。保护名镇还必须涉及当地相应的街区和人居环境,进行综合保护。人居环境包括小城镇规划与生态环境。在对名镇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时,只有注意保持小城镇原有规划(划定古迹保护区,保留老式民居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意识),维持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该镇历史文化传统得以完美体现。同时,也只有在对名镇人居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注重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才能保证这种改造的生命力。另外,名镇居民是否迁出及迁出人数的多少一直以来都是阻扰名镇保护和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巨大问题。名镇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特殊的民风民俗,一旦将镇内居民全部迁出,那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资源将无法呈现于游客面前,名镇自身活力下降;而不迁出镇内居民,又会为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带来很多问题,居民自身的生活水平也无法提高。名镇旅游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计算、分析当地旅游容量(主要包括合理容量和心理容量),参照周庄、大理、丽江等相似资源类型的成功案例,提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解决方案。如犍为罗城古镇的规划中提出的将旧城改造为服务型场所的方案就是向丽江等地学习的结果。该名镇拟将旧城大部分居民迁出,只留部分居民对其中服务项目进行经营,达到既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又保护当地人居环境的目的。
三、名镇旅游开发首先应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传统了,它逐步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即从习俗的表层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显示出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意识、观念等对社会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传统文化继承于过去,受制于现代文化,又从现代文化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化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得不依赖传统文化的力量继续发展;而其在自身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又不得不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地连在一起。所以,我们在研究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开发问题时,一方面必须强调遵循传统文化的脉络,关注传统文化的演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关注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名镇的文化(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迷信的东西)均是传统文化;而旅游却是现代的旅游,它要求现代化的生活和服务。名镇居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名镇不可能因为开发旅游而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政府不可能要求居民吃、住条件保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也不可能制止当地居民身着现代摩登服饰。名镇只能保留当地一部分民俗,而在食、穿等方面顺应现代化的改造。现在很多古镇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采取表演的形式再现当地古老民俗。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文化却不一定适合这样的保留方式。保存名镇历史文化的传统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古。在名镇旅游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只有既把握文化的传统性,又把握住其时代特征,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妥善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才能对名镇旅游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作用。如孝泉传统孝文化的开发,要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调和,必须选择其中“尊敬老人”“赡养老人”等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的内容,舍弃其中封建迷信残余思想。
四、名镇旅游开发要注意保持景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对名镇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景观建设的问题,它具体包括文物古迹的修复、历史文化的再现、破旧民居的修缮、道路交通建设及景点标志牌的树立等工作。景观建设是必要的,但不善的景观建设只会带来开发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即在修路、建设游人中心等过程中对景观或旅游环境可能造成破坏。故景观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打破二者之间平衡的景观建设是失败的。名镇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这里的环境保护涉及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在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保持景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就是要注意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弄清景观建设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问题,力争兼顾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做到既注重文化场景的建设,又注重整个文化环境的建设,使景观建设充分依托当地的环境,同时也不忽视对文化旅游环境的保护。如罗城拟建的大牌坊和彭山“中国长寿城”牌坊的建设,就是在景观建设方面考虑了文化环境的保护。这种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所进行的景观建设,保持了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成功的开发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