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2024-08-25

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精选10篇)

1.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一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彰武二中数学课题组

执笔人:魏巍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当今,教育领域正在全面推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但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十分强调推理的严谨性,过分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使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事实上,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除演绎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发现一个命题的内容,在完全作出证明之前,先得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还得推测证明的思路。你先得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猜想”,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在解决问题时的合情推理的特征是不按逻辑程序去思考,但实际上是学生把自己的经验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机地整合进来的一种跳跃性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的涵义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做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联想、自觉、顿悟、灵感等思维形式。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课题的基本目标 目标之一 :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目标之二 :

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合情推理能力中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每个环节做扎实了,才能最终实现课题的基本目标。

2、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

3、对比性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对照的形式,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在“数与代数”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计算要依据一定的“规则”— — 公式、法则、推理律等.因而计算中有推理,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代数运算不仅要求会运算,而且要求明白算理,能说出运算中每一步依据所涉及的概念运算律和法则,代数不能只重视会熟练地正确地运算和解题,而应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如: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以学生有实际经验的向东向西问题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教学时不能只重视法则记忆和运用,而对产生法则的思维一带而过,又如,对于加乘法各运算律也都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形式提出的,重视这样的推理过程(尽管不充分)既能解释算律的合理性,又能加强对算律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再如,初中教材是用温度计经过形象类比和推理引入数学数轴知识的。再如:求绝对值|-5|=? |+5|=?|-2|=? |+2|=? |-3/2|=? |+3/2|=? 从上面的运算中,你发现相反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并作出简捷的叙述。通过这个例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再结合数轴,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并且让学生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教学中,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提出之前都进行该知识的合理性或产生必然性的思维准备,要充分展现推理和推理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既要重视演绎推理.又要重视合情推理。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指出:“降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内在要求,力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着眼于直观感知与操作确认,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认别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图形;同时又辅以适当的教学说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并为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如:在圆的教学中,结合圆的轴对称性,发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利用圆的旋转对称性,发现圆中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度量,发现圆心角与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直观操作,发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变换探究出图形的性质后,还要求学生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这个过程中就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合情推理的方法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努力的方向。

3、在“统计与概率”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中的推理是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它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检验,只有靠实践来证实。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和决策的全过程。如:为筹备新年联欢晚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受欢迎?首先应由学生对全班同学喜欢什么样的水果进行调查,然后把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整理成数据,并进行比较,再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作出决策,确定应该准备什么水果。这个过程是合情推理,其结果只能使绝大多数同学满意。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在教学中学生将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掷硬币、转动转盘、摸球、计算器(机)模拟等大量的实验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其合理性的理解。

4、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如,观察人行道彩色水泥地砖铺设的方式:

像图(1)(2)(3)这样铺下去,第 n 个图形中有多少块彩色水泥砖 ?(由不完全归纳法进行合情推理)再观察铺地所用的地砖不仅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正三角形……那么用正五边形的地砖能够没有缝隙又不重叠地铺地吗?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注重采用“严谨性、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合情推理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现行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保留了传统的数学课程对于演绎推理的重视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把合情推理首次明确写入了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课题组在仔细研究阅读了有关合情推理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合情推理进行了界定,并简要概括了归纳、类比、联想、直觉四种合情推理的重要形式的涵义与作用。其次,通过调查老师和学生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目前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总体上比较欠缺,尤其是类比推理和直觉想象能力。(2)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具有阶段性与层次性的特点。(3)教师们对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合情推理在教学理念上较为认可,但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合情推理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缺乏在该方面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指导。(4)《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为我们开展合情推理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空间。最后我们对合情推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构想,结合实证研究,概括与提炼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情推理教学的若干途径与方法:(1)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探索与尝试有利于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2)从“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入手,运用数学方法论的方法,挖掘和寻找有利于合情推理能力提高的生长点。(3)从平时的“数学解题研究”入手,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4)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与各类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入手,做好初中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阶段性与层次性的培养。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几年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我们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课堂教学上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

2、实验班的学生与非实验班的相比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意识增强了,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多人次在数学竞赛中获奖,在去年的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我校学生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是全区最高的。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仅增强了组内同事之间的凝聚力,合作精神大大的增强了,而且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只讨论数学问题,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

4、构建了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如何在学生活动中、教学目标中、教学方法中、作业分层中、辅导中的培养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八、经验与教训反思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是适应当今教育理念的。对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有以下优点:

一、老师角色的转变

在合情推理的培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作为促进者,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正视过失和错误。

二、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了

与实验前相比,合情推理的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并且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能主动参与,新自实践,课堂呈现勃勃生机,学生更喜欢学数学了。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利用轴对称的特征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特征时,在抛硬币实验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轻松。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对电脑的兴趣越来越浓,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意义的教育网站,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来获取有用的知识。老师们也在建立了博客,除了资源共享,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题研究中困惑

一、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中弱化了几何逻辑推理过程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因此数学的育人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须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体现,注重实验、实践、探索、猜测、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是适宜的,但淡化了逻辑推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从实验前后我校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对比方面可体现出来。

二、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效率不高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很好地处理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但在实验中,一些老师在这方面只是课本搬家,完全取代黑板和粉笔。演示过程中视图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体成了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性思考。

三、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为对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进行培养,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合情推理能力研究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

总之,通过两年多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何使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2.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二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积累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要变换传统的说教为启发, 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让他们能够对很多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是历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当实现的教学目标。对很多史实以及课本的分析, 学生不是被动地有所接受, 而是应当主动地思考和分析这些内容, 并且能够用独立的视角看待这些历史事件。这才是历史课堂的教学上应当培养的学生能力。然而, 这一能力的获取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探究欲望。因此, 教师要深化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观点与视角理解和分析问题, 这些都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直观体现。

例如, 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节内容时,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 教师可以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 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向家人、邻居、亲戚了解有关改革开放的情况, 并且让他们尝试搜集和改革开放有关的图片、实物、资料, 并且可以将预先准备的本章内容的提纲及讨论的主题分发给学生: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你有何启示?3.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在上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交流信息, 谈感受、说看法、谈认识, 并讨论课前给出的几个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相当明显, 他们不仅在课下积极搜集资料, 而且在课堂上也踊跃地参与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们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对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下要做好预习工作, 课堂上要积极思考并且踊跃地和学生间展开交流探讨。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查阅与多搜寻史料及相关信息的学习习惯, 这些资料不仅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 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够更为高效地展开自主学习, 才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如, 在和学生们讲到“隋唐文化”这一知识点时, 我采取了“预习———定标———自学———讨论交流———总结———资料搜集”的教学方式, 结合语文课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互教互学中了解唐朝诗歌, 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等自主活动中探索学习方式, 总结学习经验, 训练学习能力。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 要培养学生具备比较同类性质的历史事件的能力。如比较不同时期的殖民扩张:早期的殖民扩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殖民扩张、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等, 比较分析这些殖民扩张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 以及后人应从中吸取的教训。让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地把握这几次殖民扩张, 并引导他们联系现实, 理解和思索当今世界的形势, 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深刻地领会学习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随着掌握的知识内容的不断积累,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掌握研究性学习能力, 学生就能够对很多知识点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探究, 能够自己尝试着去解答许多历史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能够独立展开对教学知识点的分析, 还体现在学生们能够独立分析很多相关的历史问题上。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在和学生们讲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时, 教师可以联系中国的四大发明, 提出“四大发明在我国和西方发挥了哪些不同的作用?为什么?”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这就会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联想到科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个知识点也就可以成功地被学生吸收了。教师要透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深化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并且要让学生对很多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只有这样, 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3.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46

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传统,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有些教师甚至照本宣科,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局限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动状态,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性在教学中的体现,强调自主学习这个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到自主学习这个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模式都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积极实践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呢?笔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工作是否做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这是历史教学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主要是编写教案和进行导学案设计。教案对课堂教学有指导作用,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指引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标准已经对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做了细致的阐述,但是教师仍然需要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领会,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尽量在教学中把教材知识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做到全面,尽量包括所有的重难点,做到细致,每个小点都要清楚明了,此外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最好能结构化,看起来一目了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编写,做到逻辑严密、简单易懂等。

导学案是给学生使用的,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步骤,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体现,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除了要列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目标,还要规定学习方法、体现导学过程等。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有一定的策略和原则,例如过程严谨有序,有温故知新的环节、有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环节、习题训练的环节等。特别在设计习题或者思考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规律,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引导作用。

其次,课前准备还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学生进行预习能够使历史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对教材进行阅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在明确自己的弱点后,听课过程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应该进行设计,一堂课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的教学过程能够使时间利用达到最大化,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这一点,课堂导入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运用一些手段和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导入有很多种方法和手段,例如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进行课堂导入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其次是自主探究过程。自主学习模式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自主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之后,就要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因为自主探究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学生开始不能适应是正常的。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一般来说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进行,对此教师可以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查,以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三、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精讲

上讲下听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在新课程改革中不被提倡,但是并不是说教师的讲解是完全不必要的,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重点突出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对教材中的知识不能全盘掌握,在一些时候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讲解。

精讲不同于一般的课堂知识讲解,不必对所有的教材知识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之后,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精讲过程时要注意知识的逻辑性和结构性,讲解的对象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讲解可以更加深入,涉及的内容可以更多、范围也可以更广。教师的精讲还包括一些探究性、思考性较强的题题目,注重问题分析过程的呈现,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举一反三。另外,精讲要时刻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的学情有一致性,并且注意把握时机。例如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遇到障碍是很正常的,教师可以在这时进行精讲,既为学生扫清障碍,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4.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四

课题结题报告余跃利

摘要:自主探究性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平等、民主、宽松、和谐。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的策略和模式,有效地转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保障与促进,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更为活跃、更有数学味,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自主探究性教学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提高。

关键词:营造探究氛围;重视研讨;及时反思;注重过程评价。

2005年3月我参加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现已3年有余了,在这些年的学习和研究中,使我学到了很多,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下面把我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汇报。

此课题实验周期为2005年3月-------2008年10月。

第一阶段:2005年3月„„2005年5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组治理论学习;确定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选派实验教师参加课题开题培训会。

第二阶段:2005年5月„„2007年1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进一步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召开阶段性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撰写教学论文和案例,搞好阶段性的交流研讨活动;收集资料和数据并进行整理归档。

第三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1月,为课题研究深入、总结、评价阶段。

主要任务:组织教学研讨,立足课堂教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收集教学论文、案例、教学反思等;全面总结,进行经验交流和研讨;收集整理资料和相关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自课题方案确立后,我在课题组的领导下进行了培训,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深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依然是耗时多,效率低。课堂教学常常处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算”的状态。许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中转变过来,教师主宰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塑造学习者健全的人格,这才是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师生将面临教学中的许多困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求新的教学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效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的要求。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课题的界定:“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有效性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有效性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教学操作手段。

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特别要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课题实验应遵循的原则:实效性原则: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实际出发,不讲究课堂教学的“花架子”,不追求课堂教学的“花形式”切实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学习研究,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伙伴、学有所得。

互动性原则: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平等相处,师生互教互学,达到共同发展、提高的目的。

整体性原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实验假设:以上述“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基本原则为指导,把握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生理、心理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组织形式逐步整和优化,积极创设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情景,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积极思考、提问、讨论、主

动参与,按照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数学学习获得成功。

1、通过课题研究组的合作学习与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课题实验能力,使教师向“研究型”发展,向专业化发展。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能力及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3、通过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激发教师参与课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人。

4、通过“校本研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工作,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层次,最终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5、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研究方法:本次着重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等和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从我的班级情况看,学生素质有了提高,在教改实验的过程中,我采取的策略和模式,有效地转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保障与促进,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得以加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更为活跃、更有数学味,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的。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强化练习的趣味性。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失去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魁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1)以趣引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2)以趣诱奇。好奇心,是对新异事情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他们去观察、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练习,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诱发,激发他们的求和欲。

(3)以趣促思。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压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

2、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的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把现行教材中的封闭练习通过改良转达化为开放性练习。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习惯。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在练习中,我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就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综上所述,练习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练习的开放性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假如学生在课堂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时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研究表明,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收获更多。

1、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性,分组时要考虑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能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此外,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使小组成员更易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如果对于一些简单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去讨论研究,那是毫无意义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总之,合作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使学生形成相互鼓励和尊重、合作与相互承认自身价值、积极互补、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研究成效:我于2005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四年来,在各级领导、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一是自己转变了角色,改变了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更深的理解如何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转变了教学行为,从自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教学;三是转变了工作关系,课题实验促使我和教师之间积极合作与协商,学会沟通与分享,尝试整合教学资源,更加紧密地团结合作,使教育资源得到扩大,加快了自身素质提高的速度;四是促进了教学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五是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学习中,他们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六是给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并能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常被学生的潜力与能力所感动。数学课学生完全没有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学生非常喜欢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游戏,很有信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查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家长提出这样那样的数学问题,非常喜欢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丝毫不感到学习的疲累与厌倦。课题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潜能的机会,教师开始欣赏学生、尊重学生、接近学生,师生间没有代沟,互相尊重、共同提高,课堂中形成平等、和谐、民主、合作学习气氛。学生的朝气、个性和鲜活、独特的思维常常让教师们激动不已,教师也常常成为学生学习队伍中的一员,师生们从合作

中分享到喜悦和快乐。

5.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五

阜宁县教研室梁亚桥

新课标中强调音乐欣赏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目前,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在落实学生主体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无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受体验;一味强调统一理解的获得,忽视个人见解的发表。二是对学生主体性认识深度不够,把主体参与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动”;把主体参与仅仅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造成参与垄断,课堂的主流只充当了陪衬的角色。三是排斥教学内容;习惯被动接受;羞得动、懒得动等现象在现实的音乐欣赏课堂上屡见不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略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 的正确认识

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专业地“技术训练”,单一的“文化传承”,它更多地体现了审美性、多元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统一,应当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走进音乐,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学会用音乐美化人生。

音乐教育的目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气氛的活跃、在所有内容和形式的背后,应当有一个上位的目标,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人(包括学生和老师)与音乐的和谐联系”。

主体参与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倾向性表现行为。应当从“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发展表现个体的重要途径”的角度认识主体参与的意义。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音乐欣赏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它主要依赖于人的听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情感性、抽象性。结合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一领域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必须遵循音乐欣赏本身的规律,特别强调体验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能局限于解释音乐;不能把个别人(老师或学生)的音乐感受,把个别人的音乐学习方式强加于全体。

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基本认识,是确定和评价具体参与策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说“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实施原则

以听觉体验为核心。一切活动形式都应当建立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外部操作参与是为了强化体验。特别是在创造、探究类活动中要注意与具体音乐作品的感受相结合。另外,以听觉体验为核心,要注意发挥静静聆听的作用,动、静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

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应当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参与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角色、任务、收获应当是互补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适时引导,不能仅作为旁观者。学生要大胆实践、充分表现,不能仅成为接受者。

重视活动间的协同融合。一堂音乐课、一个音乐教学内容应尽可能融合不同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音乐审美素质。如:《多彩的民族音乐——藏族民歌》老师就设计了听、唱、跳、看、议、辨等参与活动,一节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了藏族音乐高亢、热情、舞蹈性强的特点,以及藏族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指向明确,有内在逻辑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所有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在关于《流行音乐的类型和特点》的专题研究活动中,老师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去研究,而是通过师生研讨确定了“节奏布鲁斯、说唱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四个基本研究范围,“音乐起源、特征、代表作品、乐器等”几个研究方向。在研究汇报课上,师生围绕既定目标看、听、说、唱、析,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对流行音乐类型特点清晰认识。

三、谈“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 的策略及方法

由于方法、策略本身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没有确定范式,没有限定数量的,因此,我们在注重吸收现有宝贵经验的同时,强调结合学校、师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更强调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使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我们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教学中,教师不是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地再创造。如,为了丰富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我们增加了以音乐表现要素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教材”成了“素材库”,一切为学生所用,为教师所用。还有的老师经常将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著名的音乐盛会影象资料引进课堂,用丰富而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改变他们对音乐课的认识,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

其次,丰富多样的外显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音乐欣赏也是如此,它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是一种多种感知通道协同活动的感知活动。教学中应当有丰富的、可见的(教师可以观察到的)、可控的(教师可以引导、控制的)外显操作活动伴随倾听欣赏,打开学生各种可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

语言类,说出自己听音乐后对作品情绪、联想、音乐特点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这一类的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体感受,教师主要引导如何把学生的体验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联系起来,要注意防止纯文学化倾向。

音乐表现类,歌唱。这是很重要的参与方式,通过唱主题旋律或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最精华的表现特点。除了在教师要求下的唱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有学生的自我歌唱,唱自己喜欢的歌,唱自己收集的歌。如:《民歌》内容的教学,老师们就设计了“我唱民歌”的内容,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积累。

演奏,一方面发挥器乐特长生的优势,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再现整体或局部的欣赏作品。另一方面,发挥同学的创造性,用身边的材料模拟音响,表现节奏,投入到音乐创造中来。

创造、探究类,课堂上留出固定时间交由学生主持。如:我们在课前5分钟,师生共同设计了“个性天地轮执”活动。每节课由四名同学登上讲台。两名同学主持,并负责课后填写“历史记录”,另两名同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或评论近期发生的音乐事件,或表演自己的“音乐绝活”等等。一学期下来,每人都拥有了表现的机会。围绕专题的音乐“研究”活动。我们积极吸收、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每学期都安排了围绕

一、两个专题的音乐研究性学习内容。如:《流行音乐的类型与特点》、《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三宝和他的音乐作品》等。这类活动不是严格的科学研究,考虑到学生实际,为了保证效果,常常周期不长,一般整个过程用两到三周左右时间,除了最后汇报一般用一整节课,其他环节常会和相关内容融合进行。音乐课堂以确定专题、小组研究内容、分工;交流研究进展情况;汇报为主。课堂以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研究中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媒体手段收集资料;如何分析整理素材,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学习音乐、看待音乐;如何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因为研究的主题都是同学们关注的,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灵活的,所以这类活动深受他们的喜爱,主体性也在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其三,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型,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课,有的以欣赏体验为主,有的以参与实践为主,有的以学生的探究发现为主,有的以教师引导为主。如:《流行音乐中的几种类型》一课,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整个教学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由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大家汇报交流、信息互补,老师给予适当点拨。一学期中,各种课型穿插进行,使学生始终保持了对音乐课堂的新鲜感,也给了学生更多发挥主体性的机会。

再者,整合各类课程,融入主体参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课题组在主体参与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在于:延伸课堂教学,利用和创造性地开发各类课程,课内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校本音乐活动课、音乐选修课、丰富的社团活动、艺术节等。在这些45分钟以外的天地里,老师们将主体参与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其中,放手让学生唱主角,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开展活动,进而浓郁了校园的艺术氛围,浓厚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调动了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6.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六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徐英著《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3……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2002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习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是品德课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前的调查实践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分工的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在进行品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免产生惰性。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七、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孩子的欣赏,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牌积极的情绪状态-----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道理吧。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孩子小,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7.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七

一、营造良好氛围, 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不太喜欢历史的一个原因, 是因为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 无法理解当时氛围, 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因此, 要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合理、生动的历史情景,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 引导学生开展紧张而活泼的认知活动。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 可让学生看图片, 了解吸食鸦片对人的心灵和肉体的摧残, 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 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鸦片走私对清政府经济、军事、贸易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危害, 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林则徐, 你该怎么办?要不要禁烟?如何禁烟?在这样的情境作用下, 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 这样, 知识和教学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情景中轻轻松松地完成。学生也感受到历史课原来也是如此引人入胜的, 无形中改变了以往所认为的历史课枯燥的想法, 久而久之, 学生产生喜欢上历史课的念头。

另一面, 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 去感知历史的, 所以我们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走进历史情境。如让学生找些资料, 讲一个小故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 听和唱一些历史歌曲等等, 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 他们会由远而近地感知历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身边的历史知识, 拓展学习领域

我主要做法是:第一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相结合, 在课堂中或课堂前穿插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或急于想知道的知识点;第二和乡土知识相结合。乡土历史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每个地区都有生动而翔实的乡土历史, 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溧阳地区有战国时史贞女救伍子胥的事迹;新四军血战塘马的英雄事迹等等。第三把课堂的学习和有关时事政治相结合。今天的政治热点, 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 可巧妙地借助时事热点, 联系历史知识。如:学香港地区的有关知识, 我向学生设问:香港地区的面积和我们溧阳地区大致相当。你知道香港是怎样逐步沦为英国之手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历史耻辱?新中国又是如何着手解决的?把香港和本地区一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这正是教师引导的最好时机。又如讲到宗教时, 我把它和乡村的一些封建迷信相联系, 进行了对比, 强调宗教和迷信的区别。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现代生活中, 学得兴趣盎然, 又实实在在。

三、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探究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更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去探索问题。根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问题情景。如:假如你生活在战国时期, 你将会用哪些工具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用历史场景来设计一些问题, 如:你生活在宋代时, 你可能会看到或参加哪些文化、体育活动呢?这样学生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 就必须仔细认真阅读教材, 同时进行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当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后, 准确地解决问题时, 其心情是轻松的和激动的, 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和兴趣。

四、指导方法, 提高自学的质量和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不仅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 如何粗读教材, 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如何掌握历史五要素;如何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字处做上记号。每学过一单元, 要和学生共同构建这单元的知识体系。如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抗, 引导学生归纳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体现了侵略这一主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就属于反抗这一线索。平时学生的学业重, 课外作业多, 课后没有多少时间对历史知识进行复习。因此, 课堂上不要安排得太饱满, 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每堂课讲课的内容与其少一些, 也要让学生有时间及时总结和反思。

五、评价激励增强自主学习信心

积极的课堂评价, 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动力。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要拿起“表扬的器”, 使学生处于“我能学好”的自信中。当学生沉浸于“我能学好”的喜悦之中时, 必然会产生更强烈的主动的求知的心理冲动, 从而以更好的心态步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为自主学习搭建起新的台阶。

8.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八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想学”

1.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培养求知欲及信心

古语有云:“疑源于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因为无“知”,而渴望有“知”,从而引发出他们的“思”,然后才有“疑”。所以,学生的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提问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即使不全面,也要明确表示乐于接受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热情解答,以增强他们质疑的勇气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把握学生好胜心理,满足学生表现欲

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这是学生一种自信、积极表现自我的心理的反映。教师要正确把握好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特长、爱好了如指掌,方能有的放矢地创造出既有个别针对性又具有全面整体性的方法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致淋漓地发挥和表现,通过创设一系列变化多样的表现条件和机会,能极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满足学生成功提问的欲望,促进强烈竞争意识的形成。

3.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由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自主学习指导,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能学”

1.阅读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在历史阅读中,要让学生精读略读结合,提高阅读效率。由于受阅读时间限制,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阅读中要善于略阅目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精读就是抓住关键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抓住发展线索,提纲挈领搜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要熟读深思,做读书笔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区别哪是“史”哪是“论”,掌握基本观点。

2.思维指导

首先,向学生明确基本唯物史观。如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两对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全面、联系、发展的认识问题的方法等。其次,老师进行示范分析。此步骤由老师选择典型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示范分析。再次,引导学生仿照分析。这一步骤中,老师须经常提示学生把握以下要领:其一,准确掌握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其二,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三,语言文字表达力求准确精练。

3.探究指导

比较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性研究可以深化、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体味探究的乐趣。如讲述明治维新时,可以对比日本和中国两次近代化运动的不同结果及原因。同类型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研究,更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联想探究。联想法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创新思维必须具备想象、感悟能力。联想是在现有知识背景下,对原有材料的突破,是一种对过去的超越。如由罗斯福新政可以联想到苏俄新经济政策,再联想到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由此及彼、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的联想探究,开阔了学生思路。

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碰到疑难性问题时可以合作解决。在合作探究中,要尽力营造民主的、有批判性的讨论,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讨论中学生既学会了发表个人见解,又能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认识。

9.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九

课题结题报告

六年级语文

杨静

李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明确规定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但当前不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课标》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不善于深入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很少提出自己有创见的看法,速度也达不到规定字数要求。(2)阅读资料仅限于学校所发的教科书,导致学生阅读兴趣较低,阅读面窄,课外积累少。(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是时间看电视、上网,却没有时间去阅读。(4)课业负担重,无暇顾及。鉴于此很有必要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课标对小学各年段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本课题将依托自主阅读这一主线,采取课题实验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的方式,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陶冶情操,启迪梦想,充实课外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从学生角度考虑:(1)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2)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3)掌握运用有效的科学读书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2.从教师角度出发:

(1)探索培养、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阅读方法及策略。(2)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我校学生的读书现状。1.研究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2.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解决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自主阅读存在问题的对策。1.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探索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阅读方法。3.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策略。

(三)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1.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2.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2.案例分析法。对于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的体现研究情况。

3.调查法。密切联系家长,了解孩子阅读的最新动态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积累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4.同行切磋。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6年3月1日----3月16日。(1)开展小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状况调查。(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6年3月17日—6月30日。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收集各项研究资料,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评估。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6年7月1日—7月6日。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使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并能在学校应用和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现状

分析研究 1.问卷调查

课题研究初期,对学生的读书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数量、图书类型、阅读习惯、书籍来源以及家长重视程度情况作了系统调查。

2、结果分析

(1)从读书兴趣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大大低于看电视、玩电脑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

(2)从阅读时间看,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少,大部分时间都让大量的作业占用。学校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不够。(3)从书籍来源看,阅读资料仅限于学校所发的教科书,学生的课外读物少的可怜。

(4)从阅读类型看,学生喜欢看漫画,卡通,武侠小说等,对一些古典文学、外国名著、励志书籍看的人寥寥无几。

(5)从家长的重视程度看,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支持,舍不得花资金为学生购买课外书籍。也不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3、解决方法

(1)每班建立一个图书角,全班同学齐动员捐书、换书,扩大课外读物的数量。

(2)利用开家长会、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3)各科教师互相协调,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争取每天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

第二阶段:提高认识

指导方法

课题组成员一起商讨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内容,并确定目标制定有效的活动计划,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课。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我们遵循三结合原则:

(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所教教材,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二)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我们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三)要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读物推荐课、读后叙述课、读书汇报课等。第三阶段:激发欲望

养成习惯

提高能力

(一)激发欲望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欲望,首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对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主要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推荐阅读材料,引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二)养成习惯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训练。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4)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提高能力

(1)加强读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2)结合平时课堂教学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为了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课题组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4)改进对课外阅读的评价

九、研究结果与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素质。(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2.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阅读教学得到优化。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1.如何更好地将自主性阅读的成果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如何培养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究意识,形成更为主动的探究习惯,这些问题都仍需研究。

2.面对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化”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就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小课题进一步探究。

3.开展自主性阅读,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还要熟悉教材,应付课堂上突如其来的提问,因此,教师如何适应学生的学,如何增强教学应变能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研究活动既开放又井然有序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10.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篇十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2 1 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3、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实施新课程计划,是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新课程计划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既提出了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而必须修习的统一要求,又在空间和时间上体现了适度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有可靠的保证,充分体现新世纪要求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4、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容乐观

目前我校高中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依赖心特别强,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督促、管制,才能勉强学习,多数同学缺少主动学习的精神,布置的课外作业,会做的就写上两笔,不会做的空在那儿,不去钻研、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自学,课本只有上课或做作业时才用到,这就给教与学两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状况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通过本实验,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及操作能力,进一步转变更新教学观、质量观,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题研究内容、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实验步骤

(一)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

按照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组同志选择2000级高一四个班的同学就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出,最好的是“及时订正作业”(9 0.5 %),最差的是“课前预习”(4 %),“课后复习”(5 %)。分析原因,他们还未摆脱过去那种被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学习习惯于背老师讲的,抄老师写的,做老师布置的,一切围着老师转。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这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课题组同志认为: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师生共同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尤其是目前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形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一想到改变,就不舒服,不踏实。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益处。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习惯有所认识,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应怎么样做才好。有些不良习惯,学生也认识到其危害,但还心存疑虑,怕习惯一改,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他们,使他们坚定信心。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不要唯分数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长时间的着意努力才能实现,一旦形成,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学校和教师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学业考试评估制度,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予以充分肯定,对其学习成绩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题组同志结合自己的任教学科或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实践活动。

第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位课题组成员,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加强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支配时间,订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固定每周、每天的作息时间,并持之以恒。高中阶段考试、测验较多,因此,教育学生尤其要妥善安排,做到考前不过分紧张,考后不马虎放松。

第二,课前认真预习

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一天或数天预习新课,遇有疑难问题,应先思考,并作出标记,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以提高听课效率。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前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或进行观察、调查与实验。

第三,课内专心学习

课间注意休息。上课铃响后立即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力求当堂掌握。做好学习笔记。内容要点、典型题例、思考提示及疑难问题等,要简明记录。多质疑,勤研讨,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开拓新的思路。

第四,课后及时复习

功课要当天复习,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强化记忆,巩固提高。复习后如仍有不懂的问题,应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及时查漏补缺。

第五,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要在复习后独立地认真地完成。要写得工整,格式规范。要养成不怕困难,顽强学习的意志毅力。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第六,注意系统小结

期中期末时,应根据课本、笔记、作业进行系统复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整理、巩固和灵活运用。尚未很好掌握的内容,要主动请老师辅导。认真参加考试,做到诚实、守纪、努力反映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考试后认真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学习中的经验与不足,并修订好下阶段的学习计划。

第七,课外主动学习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当阅读课外书,听广播和看电影、电视、自觉参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社会活动。主动承担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社会工作,广泛获取有益的知识,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增长才干。积极参加课外文娱体育活动,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

2、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对学习动机的理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因,它说明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学习目的。具有同一目的的学生(如都想使自己成为优秀生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由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有的可能是为要得到父母的奖励;等等。同样,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其目的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则远些、大些。正如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样,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可以互相转化:在一种情况下是学习动机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常常被当作一件事情来处理。

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学习自觉性是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学习自觉性的高度发展是人们认识到个人学习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促使他们勤学苦练。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据达尔文的父亲回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深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直接联系着的。研究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都能专心听讲,认真而仔细地完成作业或作笔记,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而学习动机不端正,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能坚持学习,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差等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态度(即对学习是否持有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第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对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行了解和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调查与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的内容:实现家长的要求,为了报答父母,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将来好工作,对学习活动或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希望受到别人的鼓励或避免责备,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对社会建设的向往,为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地位等等。

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甚至同一个学生,支配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也不止一个。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不很容易的工作,困难不仅在于学习动机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也在于学生自已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和他所说出来的动机,跟实际上在起作用的动机有时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也很复杂,它可能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够,也可能是他们为了博得教师的好评,等等。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各种行动表现来做出判断。

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他们往往既有远大目标,也有切近的具体目标,这两种目标结合得较好,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切近的具体目标,或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常常是脱节的。

但是,由于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极其多样,因此,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联系。学习动机好、短期内学习效果差,或是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其原因是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要通过许多中介因素,而这些中介因素往往有着不同的作用。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能发展较落后,学习方法不好,学习习惯没有建立,以及身体不好等原因所造成;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却较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条件较好,以及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造成。教师对这些情况的原因就作具体分析。

第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

学生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一个国家对科学文化的要求和社会风气,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越来越起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的作用。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致的,学生原来已初步形成的正确动机的萌芽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则能得到改正。但是,如果家庭、社会的要求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或破坏这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上的歪风、同伴中的小集团成员的坏习气,也常常阻碍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必须注意预防或采取消除影响的措施。

(2)、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向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受直接兴趣的影响,教师和父母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等等,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时期许多少年儿童参加少年先队组织,队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少年期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到了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就富有社会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面临升大学或参加工作的前夕,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更服从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要求。生活目标,明确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同一年龄阶段,其学习动机的发展有共同特点,但由于教育不同,社会条件不一样,学生本身的品德、性格、知识以及心智活动的积极性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水平。

(3)、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

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有的人对各种学科或各种学习活动具有广泛多样的兴趣,有的人只对某门学科或某种学习活动具有特殊的兴趣。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文学,有的特别喜欢数学,等等。这两种兴趣的形成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又是不可偏废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学习表现出积极性,使学习生活丰富而多采,但是也容易使学习流于肤浅和表面。而专门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深入某主面的学习,但也难免使学生陷入狭隘的片面。因此,教师应注意适时地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较好的是先有普遍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专门的兴趣。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意志力坚强的人在正确学习动机和错误学习动机之间发生矛盾时,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以理智权衡孰轻孰重,用客观的标准决定取舍,直至最后取得胜利。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往往在动机教育的过程中畏缩不前、信心不足或者放弃学习的要求。

学生的个人志向级别不同,对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不一样。便如,一个学生考试得“良”,非常高兴,另一个学生得“良”,是感到惭愧。这表明这两个人学习志向和学习动机水平有差别。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失败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成功经验越丰富,以后的志向水平会提得越高;失败越甚,以后的志向就降得越低。

另外,学生的性格以及智能发展水平,对学生动机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

第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人们从没有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或在原有活动动机基础上提高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活动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已有的动机。根据动机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措施

(1)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内在个人价值,使其把当前学习与祖国需要未来建设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崇高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的形式和内容,避免空洞说教。

(2)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

要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即强调学习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是说学习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事,而非令人苦恼的事。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学习动机就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学习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决不退缩、放弃,而是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成功。如果有人把读书学习当成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或功名的手段。这样的人当学习没有达到所预想的目的时,其学习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3)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

学习若有标准,可望且可及,将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增强。凡是设立学习标准的学生,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相反,未设立学习目标者,其成绩比较差,而且常有行动迟缓、裹足不前、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实践证明,学习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呢?一般来说,学习的标准以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学习成就的基础上增加20%为最佳,实现该标准的时间以一学期为宜。

(4)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3、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英语组马继红老师(课题组成员)从事“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一现象,马老师通过分析和举例说明了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并且强调了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著名教育者桂诗春说过“语言的使用既离不开规则,也离不开策略;教会学生掌握规则,是教师所熟悉的,但教会学生运用策略却是一个新的课题。”《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把学生学习策略的养成和调整列为重要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这也正是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注重的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课程。所谓的学习策略就是指学生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景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自己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标准》把策略看成是学习者的行动,包括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同时中外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

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学习策略,马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培养和运用。总体上,要让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外语的才能,学习上应持之以恒,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及学习的需要,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根据需要进行预习,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不足和进步;经常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在词语教学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例如,可以通过音与型的联想,即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或者通过形与义的联想,如:eye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睛。Banana把a看成一个个的香蕉;bird把b和d看成两个基本点翅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和集体做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记忆单词。如:“抢读单词”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单词接龙”、“分拆单词链”,教师出示一个单词锭,如theredoorunder,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单词链拆成最多的单词。(the,he,her,here,there,red,door,or,run,)在语言学习和运用方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记下要点,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充分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汉语知识理解英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对所学内容积极地练习和实践,尽可能“心译”接触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尔听到的话语等,善于抓住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同时,中外文化和交际习俗的差异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参数,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交际遇到困难时,应有效地寻求帮助。在语篇理解能力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经常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课外英语读物,主动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每日一篇”的阅读训练,同时给予指导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复述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充分利用工具书查找信息,通过图书馆、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英语信息,扩展所学英语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任务型”的教学设计和布置任务,让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和使用英语,同时,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的语言学习原则。并且注意通过音像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在评价方面:建立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与内在品质相结合的评价,帮助和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通过评价,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进行适当的纠正,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通过实践,马老师认为研究和运用学习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努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策略的调整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一方面是要增长学生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内化,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增强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不仅要能正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1)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

在教学目标中,既有认知目标,也有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探索精神,教给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本领。第二,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讨论,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我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给他们创造思考与探索的空间。第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更新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而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

(2)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与注入式两种。注入式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构,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以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并以此为推动力,激其见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启发的因素,教师的言语讲授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也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启发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即使采用发现法教学,也会造成机械学习。

(3)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方法变化,很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它可以理解为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两个方面。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而不能只重视教法,不重视学法。教师应起着激励、组织、点拔、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选择教学方法,应优先考虑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发现法与探究法。只要时间允许,学生又有独立学习课题的准备,就应选择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

课题组的盛冬蕾老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探索中提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这是学习和今后参加工作的需要。然而纵观高中各级考试,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相当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失误反映出学生解题能力差,语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种写作方法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货”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从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所以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问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语段,就象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重视与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应以什么作为抓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盛冬蕾老师认为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是活的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佳肴”改为“菜”,行吧?也行,语意很通,符合准确的要求,但用“佳肴”更好、“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词更庄重,联系语境,把菜叶,而且是去菜场收集的菜叶,没有经过煮、炒、调味,可是在包身工看来是佳肴,由此可推出两个“足见”,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的表现了。词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关键性词语,尤其是哪些能体现全篇思想内容,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举足轻重,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词的感知是如此,句的感知也应该如此。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名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赞扬,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奇妙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文思的理解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记叙文的结构法,议论文的论证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乃至句群的知识,化为对文思的理解大,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又一个标志。何谓文思?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但有的人读书,东抓一句,西抓一段,取其所需,弃其所恶,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意,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发展自已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盛冬蕾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恩格斯在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后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全文的总纲,是全文思路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如何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3一7自然段扣紧这个纲来阐述,先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再论述了“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两段写什么?与前面论述有什么联系?学生明确最后论述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前面的论述是因,后面两段是由因推出的果,这样思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严谨的结构,雄辩的逻辑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认识马克思形象的伟大。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就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是段落的层次,在分析段落层次时应特别注意段与句群的关系,有的段就是一个句群,有的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组成,搞清句群的特点,分析句群对理解内容,读懂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如:《内蒙访古》的第七自然段是一个句群,正确地分析这个句群就能领会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思路,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因而这一段是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个角度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古时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这个段落可分为两个层次。思路很清晰。

研究全文文思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在不同文件中体现的特点。在分析理清一般行文思路时,还应注意一些艺术化了的文思,如《祝福》一语文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鲁迅却不从祥林嫂的第一次丧夫初到鲁镇,第二次丧夫再到鲁镇,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一路写来,而是用倒叙法,让祥林嫂在鲁四爷年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因而造成悬念,引起人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一开始就抬出一具尸首向封建社会宣战、这样的构思就能达到更好揭露的目的。

盛老师认为要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除了明确阅读训练的重点外,还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而“自能作文”的能力,即具有解决、探索未知的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知识仅是“鱼”,而自学能力则是“渔”,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发展了智力。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能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教学设计中去寻找最好的指导学生的读法,想出种种迫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改变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疱的教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由已知达到未知的彼岸。

(4)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题组同志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课题的实践工作。这种模式的程序如下:课前准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准备资料教具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引导点拔——小结练习——公布答案——订正——作业。学生自学时,教师可提出要求,如基本概念、重要词句等,不理解的要记下来,根据《提纲》做出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时要突出个别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对一些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的个别辅导。要及时了解自学进展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问题讨论时有的放矢。对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也不组织学生讨论;对大多数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回答,教师修正补充;对学生认为自己已懂,而实际理解不深的,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加深理解;对绝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重点讲。

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和总结,作为课题结题的相关材料,附在结题总报告之后,特此说明。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同志对课题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验班的同学们在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有明显提高。

2、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必然的要求,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志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目标,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编制教学程序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自学、讨论、调查、探究、质疑、释疑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

两年来,围绕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同志都在市级或市级以上的范围内开设了主题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索课、公开课。(部分教学简案附后)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相关论文附后)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课题组老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带动了周围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课题的总结工作,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1、课题研究时间不足

从课题被立项到结题,时间不足两年。这主要是我们教科研经验不足,在确立课题实施方案时,研究的时间定的太短。造成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有些内容研究得不够深入,有些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展。因此,今后我们将把这一课题继续研究下去。

2、实验对象的变化

由于高考模式的改变,我校2000级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影响很大,因为随着分班工作,我们的实验对象也被分散。后来尽管我们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但实验效果大大受到影响。

上一篇: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一篇:技校生入团申请书500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