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机制

2024-06-25

金融支持机制(精选8篇)

1.金融支持机制 篇一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14年06月03日08:30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听取了去年7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融十条”)落实情况的汇报,指出,“金融十条”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健全金融体制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5月31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同时发布有关数据,详细介绍了“金融十条”出台以来金融部门在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快转型与调整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并明确了下一阶段“总量稳定、结构优化”,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货币金融环境的工作重点。

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介绍说,去年以来,人民银行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并完善工具体系,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并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建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有序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由1%扩大到2%。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3.2%。今年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达7.18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3.79万亿元,同比多增2413亿元。

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加快转型调整

去年以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银监会召开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座谈会,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人民银行出台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加大对服务业、科技文化、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严格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技术改造等的信贷支持。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末,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9514亿元,同比增长34.4%;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较2013年末回升1.8个百分点;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较2013年末回落1.6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末,21家主要银行机构投放到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绿色信贷余额为5.2万亿元。

整合金融资源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据了解,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人民银行专门设立支持小微企业再贷款,2014年新增额度500亿元。拓宽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务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融资300多亿元。进一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将盘活的资金优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和应用机制,已有577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0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获准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4年4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7.0和2.2个百分点。

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介绍说,银监会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进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清理规范工作,研究制定《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条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规范银行服务收费,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有关要求。开展全国商业银行收费检查,严厉查处强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少服务、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继续收取等违规收费行为。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及配套定价目录,完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机制。通过持续努力,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持续增加,贷款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连续五年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去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对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2014年4月25日起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两个和0.5个百分点。将农业银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19个省(区、市)的1494个县域支行。稳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渠道和方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至15%。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完善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扎实做好农村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扩大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涵盖林权等符合条件的各类资产,在重庆、湖北、黑龙江、安徽、浙江等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开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认真做好家庭农场、农村扶贫开发等金融服务工作。继续做好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工作。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农村地区人人有卡、家家有账户、补贴能到户。大力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助农取款服务,部署开展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试点。在浙江丽水、福建沙县、安徽金寨等地开展多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积极发挥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区的典型示范作用,为8.4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21.98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的27.2%,比2013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110家。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在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开展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2009年以来,累计解决1249个乡镇金融机构空白和708个乡镇金融服务空白问题,24个省份实现了机构服务“双覆盖”。

优化消费支付环境 支持企业“走出去”

据介绍,金融部门十分注重优化消费支付环境,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一是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允许消费金融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金融债券,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新增沈阳、合肥、泉州、重庆、西安等10个城市参加试点,允许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合格金融机构在广东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二是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下调幅度总体超过20%。三是积极满足消费信贷需求。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套房贷款需求,合理确定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积极满足宽带入户、家电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金融需求,支持农民改善生产生活。四是改进进城务工人员金融服务。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金融服务信用档案,开辟就业、消费、返乡创业和困难救助等贷款“绿色通道”。

人民银行不断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通过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资金支持。全面铺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允许境内非金融机构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据统计,2014年前四个月,全国累计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2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全国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支付额250亿元,同比增长1.8倍。截至2013年12月末,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已批贷款项目余额1041亿元,贷款余额402亿元。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发挥保险保障作用

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第一季度,累计发行债券6.8万亿元。推动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到交易所发行金融债券,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引导银行理财等集合性资金规范进入银行间市场,规范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完善债券发行定价机制,推进债券预发行,倡导招标发行。创新债券柜台交易,增加商业银行柜台债券业务品种。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制度安排。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规范非上市公司监管。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加快期货衍生品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目前已挂牌企业达739家。

在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方面,去年以来,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科技保险工作、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都取得了积极进展。2013年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超过10亿亩,约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为2.14亿户次农户提供1.4万亿元风险保障;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企业近3万家,累计承保余额3148亿美元。

严密防范金融风险

去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简化核销程序,完善呆账核销与责任追究机制,加快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加快推进以市政债为主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规范同业业务经营行为。继续做好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稳步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

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表示,总的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既面临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下行的阵痛,但同时结构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也逐步显现。

下一阶段,金融部门将认真落实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坚持“总量稳定、优化结构”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是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着力优化融资结构。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合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四是大力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要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金融配套政策支持,切实改进金融服务。五是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供给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六是强化风险监测监管,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2.金融支持机制 篇二

自十八大以来, 云南省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良性互动的金融生态环境, 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同步前进。截止到2011年, 云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等, 其中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中起的作用非常突出, 其支农力度和营业网点占比最大, 其他金融机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注:1.营业网点不包括总部。2.农村合作机构包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机构。4.“其他”包含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数据来源:云南省银监局。

通过对表1的分析,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云南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第一,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进度和覆盖面欠发达。截止到2011年底在全省16个州市的1318个乡镇中, 共有5174个银行业金融机构, 其中包括农村合作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有2401, 占总数的46.41%。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分别占比30.26%和19.71%。无论是农村金融机构占比, 还是从业人员、资产总额, 其数值都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应指标。农村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有限, 农村金融改革任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 “脱农现象”比较严重。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缺陷, 但是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风险较高, 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如农业生产周期长, 市场价格不稳定, 受气候影响, 产量不确定等因素, 农村金融机构回笼资金风险较高。由于农业的特性与资本的逐利性相违背, 一些金融出于盈利性的考虑, 往往会审慎的发放农业贷款。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权限上收, 营业网点慢慢淡出农村。与此同时,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近年服务领域虽有拓宽, 但其商业化运作和大客户策略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到2011年底,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946.51亿元,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313.36亿元, 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15.81%, 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以全省15%的金融资源服务60%农村人口和地域的现象, 农村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 但“一社”难以支撑“三农”, 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求。

第三, 民间金融借贷兴起, 但是其融资成本较高。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 资金占用时间较长, 不是临时借用资金周转, 所以对于民间金融的利息率, 农民往往是无法承受。所以对于民间金融借贷市场来说, 其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有限。

第四, 农民用钱“难贷款”, 银行有钱“贷款难”。由于农民难以提供价值量较大的动产或不动产做抵押担保, 即使农民有非常好的投资项目, 急需启动资金, 他们也贷不到款。银行有钱却不敢放贷, 因为害怕风险, 担心收不回款项形成坏账。农民用钱“难贷款”, 银行有钱“贷款难”, 这种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和谐。

第五, 农业保险的品种, 范围较窄。农业保险品种比较缺乏, 而农作物由于季节性的特征使得突发状况比较多, 这种保险机制的缺乏使农民收入的风险加大, 还贷压力也增加。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按时收回贷款, 也会降低放贷的积极性, 如此恶性循环, 使得农村金融发展难以稳步前进。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财政支持的互动协调路径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的途径有:补贴、税收优惠、税费减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扶持、风险补偿等。财政透过这些途径给农村金融注入流动性,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资金的帮助, 就有了造血的功能, 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构建就会得到完善, 功能就会加强。反过来又会反哺财政收入。因为农村发展了, 经济繁荣了, 农民收入增加了, 内需就会扩大,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扩大, 金融诚信意识就会加强, 国民经济就会得到同步增长, 国家税收收入就会增加。财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协调机制就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循环, 通过这种互动反馈建立一种财政与农村金融发展互利的良性循环, 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共生共荣。

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通过综合运用补贴、税收优惠、税费减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扶持、风险补偿等工具与手段, 多管齐下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与繁荣。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放宽农村金融的准入条件限制, 对于涉农的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对其直接投资和给予宽松的融资环境, 对这些农村金融机构补贴利息、以奖代补, 提高其涉农贷款的积极性, 使其以较低的利率贷款给零散农户和一些农业组织机构, 由于农业的风险性比较高, 收益比较低, 以这种财政贴息, 以奖代补可以适当减少农户的融资成本、交易成本。对于国际扶持的农业项目, 可以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专项资金扶持, 专款专用, 减免税收, 或是税收优惠等政策使这些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减少其放贷风险, 增加其放贷的动力。这些财政支农的各项政策和工具可以有效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充分时又可以反哺我国财政, 建立这种协调促进, 相互发展的态势。

农村金融发展对财政的反哺, 我们可以从金融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诚信意识,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 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加以说明。当农村金融发展的比较充分时, 金融生态环境自然得到较大的完善,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得到改进, 招商引资平台也会得到提高, 而农民的金融诚信意识也会增强, 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发生呆账, 坏账, 收贷难得可能性。农户面临着还贷压力, 对于农户来说也会促使其更加充分的去运用其贷款, 使这些贷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农村富裕了, 自然会拉动内需, 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会增加, 这样我国经济就会得到较大飞跃, 国民财富就会增加, 税收收入也会增加, 财政收入就会增加。通过农村金融与财政支出互动协调机制建立起来的互动循环会发挥长远的作用。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理, 农村金融的健全与发展无法离开公共财政的支持。积极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改善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 实现其健康发展。然而, 财政支持地方金融发展须经过若干环节的传导, 借助载体发挥作用, 我们必须寻找农村金融发展与财政支持的互动协调机制的最佳结合点, 然后对其进行恰当的运用使其能够更大限度的服务于彼此。

在我国金融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的制度条件下, 只有将政策制定与农村综合发展结合起来, 进行组织创新与机制创新, 才能用较低成本推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发展起来。在中国现实条件下, 必须遵循我国经济的现实环境, 选择合适的支农政策, 构建契合小农经济基础并能惠及小农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财政与金融在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关系密不可分。就财政而言, 主要存在支农能力低下的问题, 而就金融而言,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的存在, 金融支农缺乏有效积极性和动力。单一的财政支农会因为资金不足, 成本较高导致效率低下, 而高效的金融机构由于成本收益的不对称丧失支农的积极性。如果这两者独立运作, 则将陷入支农困境, 彼此都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财政支农和金融发展必须互动协调, 形成支农合力,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因此, 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这两方面加以整合, 一方面可以提高支农效率, 另一方面又可以放大支农资金的总量,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就需要银行部门的配合, 适度扩大相关资金的信贷规模。利用这种倾斜的金融信贷政策, 从而协调各方资金作用的发挥, 达到“四两拨千斤”, 共生共荣的局面。

三、建立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与财政支持互动协调模式的具体措施

2011年, 云南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攻坚克难, 全力以赴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两强一堡”战略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投资合理较快增长, 居民消费市场活跃, 财政收支良好, 就业稳定增长, 人民生活改善, 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机构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收到效果, 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对实体经济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 信贷投放总体合理均衡, 结构明显优化;证券业市场融资能力提升;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 服务及保障功能强化;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2年, 在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及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用下, 云南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金融机构将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 不断改进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的支持力度, 正确处理好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保持信贷投放的合理均衡增长。建立云南农村金融发展与财政支持互动协调模式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遵循“市场运作、正向激励”的原则, 继续用好用足现有政策。一是继续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 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二是根据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情况, 研究完善政策内容, 进一步发挥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支小的积极作用。

第二, 遵循“重点扶弱、差别对待”的原则, 进一步研究细化政策标准, 强化政策效果。一是研究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 尤其是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二是根据国务院新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规定和农业保险发展需要, 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 继续支持提高保障水平, 并完善农业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切实提高农业应对大灾、巨灾的能力。三是结合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 适时总结和完善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 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前提下, 突出重点, 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

第三, 遵循“多级互动、形成合力”的原则, 调动地方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积极性, 形成中央和地方良性互动的格局。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 引导和鼓励地方财政结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实际,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 减轻中西部地区财力负担。

第四, 遵循“专业专才, 诚信为本”的原则, 提高农村居民的诚信意识。现如今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 服务意识, 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急需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金融人才, 国家可以与在校大学生签订协议给予助学贷款等优惠, 使其毕业后能去农村一线地区, 服务于当地金融。

第五, 遵循“风险控制, 规范发展”的原则,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和农户的责任意识, 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程序, 同时也要承认农户具有良好的信用, 帮助其控制风险, 选择好的投资项目, 并帮助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一些专业的领域, 金融机构更应该为其进行讲解, 分析。建立“诚信和自尊”的氛围, 一旦还赖账不还钱, 就会受到周围邻人的鄙视和谴责, 这样大家彼此监督, 相互照应, 专款专用, 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 保障还款效率。还可以建立“联保、互保”制度, 大家彼此用诚信作担保, 一旦损失, 该组织成员都负有还款义务。与此同时, 金融机构收回款项的可能就会加大, 也就有了更大的放款意愿, 互利互惠。

农村金融发展得比较完善后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壮大, 农民收入增加, 消费和投资需求会增加, 这些都会带动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反过来又会缓解财政的压力, 增加财政收入, 它们之间建立了一个有序的良性循环, 不断发展蔓延, 有利于我国实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沈炤宇.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2]陈云波等.云南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创新研究[R].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3.适度监管,支持金融创新 篇三

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重构着社会的融资结构,改变资金的流向,让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社会部门集聚,并引导着创新。其最大价值便是对不同融资需求的市场化满足, 无数小微的需求因互联网金融之名而得到满足。尽管互联网在有些领域只是高利息的外套, 但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打破的是传统金融的垄断,并倒逼传统金融进行变革。传统银行坚硬的外壳下面掩藏着尾大不掉的臃肿, 政策的管制下也有诸多无奈。而互联网金融犹如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故事的翻版,通过民间的底层创新来打破传统的壁垒,通过民间的尝试来不断获得社会的认可并成为主流, 自下而上地对社会进行推动。

互联网金融对大众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创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在产品众筹的平台迅速占据用户心灵,打开品牌之路。另一方面,股权的众筹为创业企业获得了新的资金来源,打破了传统VC、PE的强势话语权。从另一角度而言,也让普通的个人得以在承担风险的时候得到投资股权的机会。更多的融资渠道,以互联网金融P2P、互联网保理、分期等各种名义流入到过去传统渠道无法眷顾的创业企业,使得中国的创业有了更多的资金源头活水。互联网金融创设了许多新的过去无法创设的金融产品,也使得整个社会的资金运作效率更高,杠杆率更高。这对于一个新兴的高成长的经济体,对于一个有创业活力的国度来说,适度高杠杆是必要的。

互联网金融的价值还在于对供需匹配的效率,通过支付手段、大数据等,互联网金融能够迅捷地将供需双方进行匹配,能够有数字化的风控体系,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效率。

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一项伟大变革,它既是对体制的变革,也是对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因为这个变革发生在金融领域,因而这场革命是深层次的,是全方位的。

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与保证互联网金融的自由、创新,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分开。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分析指出,监管要兼顾四个原则,即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以及创新监管。在提及协同监管时,他表示,在监管当局发挥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市场本身的约束作用,融入行业规律以及市场淘汰机制,在创新监管层面则鼓励在创新与规范引导中找到平衡。

“想要实现这四个原则,需要坚持在准入环节、交易环节、退出环节着力,在准入环节要从宽,交易环节要透明,退出环节要从严。”徐诺金表示。与此同时,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王科进也表示,监管必须适度,要结合行政监管、行业监管以及市场参与者中投资者约束作用。他同时呼吁,“必须大力支持金融创新。”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驱动力是技术进步,其中大数据和风控是核心,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可以有效融合线上用户数据和线下实地调研数据,降低行业风险。”王科进表示。

负责P2P网贷监管的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文海兴,公开谈论了P2P监管政策的制定思路。文海兴表示,对 P2P网贷的监管,首要任务是要在画好业务红线的同时,为业务创新预留空间。“政府监管、行业治理、市场约束应保持动态平衡,不可偏废。”文海兴称。

同时,文海兴还在谈论P2P的具体政策制定方向时透露,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制定将包括四大方面。一是支持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鼓励和保护利用新技术, 开展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依法合规的金融创新活动;二是在政策支持下要防范金融业务风险,防范打着改进技术的幌子,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三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透明度和合规销售,注重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加强投资者的金融教育和提升风险的水平;四是加强跨部门、跨地域、跨中央与地方的监管协调,共同加强法治建设,加强防范和打击冒用互联网金融名义的非法金融活动,推进行业自律,建立自律规范和约束惩戒机制。

业内人士注意到,跟过去几年不同的是,如今各路背景资金蜂拥进入P2P网贷行业,其中包括国资系、民营系、上市公司系等。因此,新进入者中已经鲜见“草根”,更多的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强劲实力者,P2P网贷平台间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存贷利率的管制逐渐趋于宽松,不久的将来,传统金融机构也将全面加入互联网金融的混战中——日前,有迹象表明,允许银行设立互联网金融子公司已成为监管层正在探讨的方向。

4.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之思考 篇四

□俞德洪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有效的信贷支持。近几年来,和县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坚持发展三大块状经济,推进郊区型经济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县域经济呈现出难得的发展势头。当前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基层央行面临着更加重的责任和压力。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克服畏难情绪,有所为,才能有所作为;第二要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的信贷支持;第三,尽快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有利因素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2003年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基层县级央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有一种担心认为人民银行职能将会空心化,基层央行的工作缺少必要的手段。但是,通过这几年工作实践,我们越来越感到,振兴地方经济,基层央行大有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查研究、监测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方面,我们逐步从思维和行动上适应这种变化。

(一)基层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1、树立“大金融”意识,把贯彻执行货币政策落实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来。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作用,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货币政策,加强货币传导搭建有效的平台。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参加全县金融工作座谈会,及时准确传达当年国家货币信贷有关政策以及我县金融运行情况与金融工作的思路;二是及时到金融机构了解金融运行情况,掌握信贷投向和投量,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在政府大院开辟宣传橱窗,按季将全县金融运行情况对外公布;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把当年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到地方党政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大众;五是配合政府成功召开五届银企对接会,促进了银企合作,缓解了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银行与企业共签订了11.14亿元贷款意向合同,实际共落实发放贷款

6.38亿元,今年新签订合同3.72亿元正在落实当中;六是支行积极做好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近三年来,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82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岗再就业“贷款难”问题。七是积极响应政府东向发展战略,为县东向发展献计献策。2005年,依据我县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制定《加快东向发展实施意见》。同时,还根据政府有关要求,编制了我县“十一五”期间金融发展规划。八是率先在全市成功协助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和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和县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多次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奖励办法》的出台有效地激发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积极响应政府东向发展战略,为县东向发展献计献策。第一是高度重视,及时成立机构。为积极响应和县县委、县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号召,支行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就金融支持东向发展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和县支行东向发展领导小组。支行行长亲自挂帅,并确定了一名

副行长具体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第二是积极应对东向发展战略,在全行范围内展开“和县东向发展,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支行各个职能部门,就县东向发展进程中如何加强货币政策传导、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展开了座谈讨论。通过讨论,理清了工作思路,找准了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央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第三是围绕我县“壮工、强农、扩城、兴旅”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大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映问题,当好政府领导的参谋,为东向发展出谋献策。在县东向发展战略实施期间,我支行先后组织人员深入有关部门、基层乡镇和民营企业,调查了解我县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政策出台对我县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专题调研活动,积极撰写调研材料,上报县委、政府。先后完成了《对和县金融机构存差加大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和县外贸企业的影响》、《县域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县与浦口区区域经济对比分析》、《南京都市圈对和县东向发展的影响及建议》、《应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借新还旧”对央行票据置换考核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关于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探讨》等多篇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肯定,也引起总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3、着力营造“诚信和县”氛围。几年来,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初步建立了辖区十年间经济金融数据库,并利用银行征信系统平台开展辖区征信体系宣传和建设。截止2007年5月底,辖区征信系统已采集企业752户,发放贷款卡733户。今年根据总行的统一部署,我支行现已将征信系统数据采集延伸到非银行信息类和公安、质监、环保等相关部门。2005年,我支行还有效地制止了一起企业逃废债的发生。和县面粉厂欠农行贷款1296.1万元,利息578.7万元,该企业于2003年向法院申请破产,破产清算组擅自将企业资产和农行抵押物变卖。我支行获悉后,严把企业开户关,制止企业逃废债发生,最终使破产企业与农行达成清偿协议,维护了农行的债权。为加快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改变不讲诚信的局面,力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瓶颈。我们先后采取一方面向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引起他们的重视。政府率先讲诚信,打造“诚信政府”,要求全社会讲诚信;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进行征信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讲诚信光荣”、“无信可耻”的社会风气。

(二)基层央行的服务效用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越来越有力

1、在全市四县中率先开办外汇远程核销业务,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2006年4月份,我支行为我县外汇企业开办远程核销业务,截止目前一共办理业务211笔,金额606万美元,大大方便了企业,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县招商引资环境,为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着力加强支付结算体系基础建设。继大额、小额支付系统顺利上线运行后,我支行正在按计划全面推广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支撑和支持。2006年人民银行提出票据为1023笔,金额为27845万元,提入票据17705笔,金额为56173万元,同城票据交换所共提出票据25918笔,金额为234643万元,办理退库74笔,金额1867万元;利用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行政许可的系统程序,严格账户的审查审批手续,为企事业单位、个人提供银行结算账户的开销户服务,截止目前,银行结算账户系统共有银行结算账户339094户。

3、切实履行反洗钱职责,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维护和保障我县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

做好反洗钱知识和金融法律法规的经常性宣传工作,尤其是利用“12.4”普法教育日、在政府网站上开辟的金融法律法规宣传窗口及县三届蔬菜博览会的机会对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宣传。由于我支行“四五”普法工作突出,我本人被县委政府授予“四五”普法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和县支行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多次开展账户、现金、支付结算等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特别是支行在依法行政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操作,在对辖内四家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规事实,严格按照“一个规定、两个办法”对责任单位下达了行政和经济处罚决定书,极大地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推动了辖区反洗钱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4、建立我县信用担保体系

由县镇两级财政及华星化工、江标集团等两家民营公司共同出资组成的县振兴担保公司已组建完成,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并加入了省担保集团体系。经过努力,省担保集团补充我县800万元担保基金。目前,新增在保贷款1544.7万元,解除担保责任530万元,正在办理担保审查手续贷款1957万元。此外,我县组建典当行的申请正在审批当中。

二、不利因素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战略,纷纷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裁减人员,给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二是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后劲不足。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风险较大、资金少、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使得支持县域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业发展银行少机构,单业务。全县只有一家农业发展银行机构,且只提供粮棉油贷款,成了粮食部门的总管。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县域金融服务,尤其是乡镇金融服务的功能弱化、服务水平下降和信贷萎缩,延缓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管理体制的影响。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治理以及出于集约化经营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业务管理上实行了逐级授权授信管理,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过小。二是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诸多原因,今年以来,我县银行共投入信贷资金204766万元,但都集中支持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发放县域中小企业、农业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少。

(三)资金外流。一是存贷差继续扩大。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我县存贷款差高达29.25亿元,比05年扩大5.13亿元。二是农信社在利益的驱使下,转存存款。三是邮政储蓄机构吸收了大量的储蓄存款,却仅能办理小额质押贷款,对支持县域经济的有限资金近似于釜底抽薪。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90847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19.04%。

(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一是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个人合伙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二是会计基础薄弱,管理缺乏制度规范。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未建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尤其是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三是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受个人私利的影响,对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任,由业主管账、夫人管钱的现象较多,缺乏民主

理财和监督意识。四是税收法制意识淡薄,税务管理不规范。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税收法制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往往因为无知而多次违反税收法规政策被查处,偷逃税金额和比例时常触及刑律,对企业和经营业主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之浅见

(一)政府要全力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通过政府与金融机构联手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提高审计、会计、信息的披露标准,加强社会信用观念建设,积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咨询机构,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全方位、多视角信用状况,建立银行同业的中小企业信用奖罚机制,促进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二政府应从全局出发,树立起自身的诚信形象,加强诚实守信的宣传,并充分运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经济制裁、道德惩戒等多种有效措施,引导、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努力支持银行维护债权,严厉制裁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三是政府要着力落实《和县2007年至2010年金融发展规划》,继续完善《和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和县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再上一新台阶,为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营造有益的环境。

(二)金融业要以发展的观点解决面临业务发展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强我国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调整经营策略,认真研究县域业务的市场定位,确定符合我县特点的贷款品种和营销方式,在继续支持华星化工、金城米业等大型企业的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贷款管理权的适度下放,简化贷款手续,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将一定比例的存款投入到当地”,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保证了县域资金的良性循环。二是建议增加邮政储蓄贷款种类及扩大贷款对象,使其增加发放农民个人和小企业贷款,促使农村资金反哺“三农”。三是借政府着力建设和县经济开发区的机会,将信贷资金和政府投入以及政策性金融资金结合使用,支持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重点抓好县、乡、村的水网、电网、路网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四是建议农业发展银行设立建制镇试点办事机构,适当增加业务。如,发放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提供农业综合开发信贷服务。五是各县域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方式,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探索包括股权质押、保单债权质押、应收货款质押在内的多样化的贷款担保形式。

(三)企业要将诚实守信作为生存之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

首先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诚实经营,履约守信,提高企业的资信度,靠良好的信誉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以信用求发展。其次,企业要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健全规范的生产经营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吸收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财务体系,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同时,在申请银行贷款和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时,必须按照规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报表和资产清单,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度,且对已取得的信贷资金要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按期还本付息。只有“互相支持、互惠互利、恪守信用、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和县支行行长)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为加快三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民建三明市委员会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

1、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政府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从改善投、融资环境入手,合理利用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性手段,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要建立有效的联动运作机制。政府应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意见,加强对与金融生态相关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严禁企业以任何形式破坏金融生态环境,对逃废债等一切破坏金融生态的行为痛下“杀手”,把对金融生态的保护作为对企业、部门及地方负责人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整体联动的作用,对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企业和部门进行监控,对恶意逃废债的行为采取联合制裁措施。建议成立由政法委牵头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察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参与,查处各种金融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打击金融违法活动,确保金融秩序稳定和金融生态平衡。

3、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各金融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着力发展新的优质客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自身竞争力,不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切实做好农户小额信贷、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努力增加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4、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共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在区域内广泛建立银政长期合作的项目开发平台、社会资信平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金融融资平台,扩大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真正形成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共担风险的体制和机制。

(二)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1、支持中介机构壮大,促进征信行业发展。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经营各类征信机构,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提供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使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信息中介主体到位。

2、加快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要利用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进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各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依据,让讲诚信的企业、个人得到完善的金融服务,形成对讲信用企业、个人的正向激励,促进企业、个人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优化辖区金融生态。

3、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完善的、复合的信用信息系统。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金融等部门和各类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之间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整合信息数据资源,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

4、加大信用环境治理,引导金融机构存差资金的投入。信用环境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根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环境建设的效果是能否引导存差资金投入的关键。因此,政府要创新招商引资观念。把银行资金作为引资的一种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鼓励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

(三)营造良好的司法保障支持体系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

1、要加强执法监察,改善执法环境,全力支持基层金融机构资产保全和维护债权,加

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金融诉讼案件的执行力度,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结率,确保金融诉讼案件高效、公正、圆满地解决。

2、加强对金融有关法律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做好《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刑法》、《破产法》、《物权法》的宣传工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动力

1、金融部门要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经济活动。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企业及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银企、银政关系,努力改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有效益、讲信用企业的信贷投入。

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运用好本地和异地两个金融市场,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延伸金融服务领域。准确市场定位,丰富金融服务内涵,推出适合各类企业发展、各类投资主体需求的金融品种,实施个性化、差别化、高品质服务,促进金融业良性竞争。

(五)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5.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 篇五

中国人民银行嘉祥县支行

摘要: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文件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农场正在迅速兴起,并有可能成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核心增长动力。为了解当前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金融需求及供给状况、存在困难和问题,人行嘉祥县支行组织了专题调研,并借鉴国外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启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家庭农场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在中国,家庭农场有点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它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目前,家庭农场的成立一般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后正式注册登记,注册登记后允许正式挂牌成立。家庭农场的经营项目主要包括: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苗木繁育、农产品销售、休闲

垂钓等一体化。注册资金基本采用“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的模式。根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在人行的积极推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家庭农场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12月末,已注册家庭农场130余家。

二、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金融需求及供给状况

(一)金融需求情况

一是融资需求额度普遍较大。根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的融资缺口也不断放大,最主要的表现在融资额度的增幅较大。与普通农户不同,家庭农场一般经营规模较大,重视先进设备等资本的投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需要的资金更多,一般3-5万元的小额贷款已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据对100家家庭农场调查显示,占比70%以上的家庭农场贷款额度均在100万元以上。

二是融资期限逐渐多元化。相比普通农户主要以短期融资需求为主,家庭农场对融资期限的要求更加多元化,既有季节性较强的短期融资需求,也有较大规模的中长期融资需求。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普遍农户贷款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大多为临时性周转需求,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短期融资主要用于购买种苗、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期限一般在6-12个月,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长期融资主要用于租用及整理土地、购臵固定资产等长期投资,期限一般在1-3年。家庭农场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获得好的经营收益,需要在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些投资的回收期相对较长,因而对贷款的期限要求也更长。

三是融资用途、金融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随着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种养殖业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挺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期,农业产 2

业链条上的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信贷支持,导致家庭农场等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信贷需求也发生了转变,贷款用途开始由单纯的传统种养殖需求向生产、经营与消费多元化需求转变。同时还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如资金汇兑、结算、信用卡等服务,另外,部分家庭农场反映,期望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相关方面的政策咨询以及农资、农产品销售、价格等市场信息服务等。

四是对农业保险具有较强需求意愿。规模化的农业经营项目易受病虫害、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且与普通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生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规模更大,因此对农业保险分散化解风险的需求也更为强烈。

(二)金融供给情况

一是贷款额度小,承贷主体以个人名义为主。根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近年来,随着金融支持“三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县涉农贷款占比逐年提高。虽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出现的农村经营主体,但入股社员大部分是农户、种养殖大户等,他们已经从普惠制的金融服务“三农”中获得信贷支持。从调查情况看,100家被调查的家庭农场中,有18家家庭农场不需要贷款支持,其余72家家庭农场均获得了10万元以上到100万元以下不等的贷款支持。出于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这些贷款以个人名义承贷用于家庭农场经营者居多,占八成以上。

二是贷款供给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贷款方式以抵押保证为主。目前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的主要是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涉农金融机构支持户数占到了八成,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也进行了支持,但数量较少。其中农村信用社对家庭农场的支持介入最早,支持金额最多,充分体现了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广泛 3

分布于农村地区,点多面广大,与家庭农场距离最近,特别是许多家庭农场其前身就是种养殖大户,与农村信用社接触较多,取得过信用社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对法人的情况比较了解。贷款方式上主要是抵押、保证、联保等,其中抵押贷款形式最多,抵押物主要是房地产,保证贷款主要有企业担保、法人担保、公务员担保和村委领导担保。

三是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涉农金融服务不断提升。近年来,嘉祥县金融机构深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广了一大批适合农村特点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家庭农场可选择的信贷产品范围逐步扩大,主要包括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商品住宅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林权抵押等。同时,针对家庭农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涉农金融机构还尝试采用供应链融资等新途径,以不断满足家庭农场贷款需求。方便家庭农场的资金使用,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不断加快辖区金融电子机具和自助服务终端布设进程,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和社区延伸。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已经建设自助银行55个,布放ATM机110台,POS机6650台,并为辖内家庭农场全面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与金融不对接制约金融支持有效发挥

家庭农场所拥有土地为农村耕地,主要通过包括出租、转包、抵押、担保形式流转而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虽然《物权法》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地位,但《物权法》和《担保法》还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接受的抵押担保物范围有限,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宅基地等不动产受制于法律规定,无法直接抵押融资,而地上种养物、种植 4

大棚等地上附着物以及农产品等动产抵押法律虽未作限制,但相关担保创新明显滞后。重要的是,当前流转土地抵押贷款没有登记评估部门,贷款无法运作,流转农户创业资产不足。随着未来土地流转速度、规模的加快和扩大,如果不能解决流转土地抵押问题,农户及相关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与家庭农场生产无法匹配

根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户最高贷款限额一般限制在100万元以内,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农药、化肥、柴油、饲料等农资价格高企,生产经营规模化,因而贷款需求也有了较大变化,租赁转耕地的租金要在生产前一次性付清,畜禽养殖的前期投入较为巨大。同时,金融机构都以提供1年期的短期生产性贷款为主,而家庭农场生产周期一般为1至3年甚至更长。这导致农户在贷款投资于有生长周期超过1年的农产品项目时,固定的贷款周期有可能产生拖欠风险。调查显示,土地流转前农户贷款的期限多为1年,1年以内的贷款基本能满足种粮农户的生产要求;土地流转后,家庭农场贷款期限大多在3年以上才能满足农户的扩大生产需求。因此,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期限短期化与农业本身的自然生长周期不适应,势必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增加了银行回收贷款本息的难度,一定时期内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便和短期内无法偿还贷款的问题。

(三)滞后的农业保险体系难以分散家庭农场经营风险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属于天然弱质产业,受自然天气、虫害疫情、市场行情等影响极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农业生产收益的不确定性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家庭农场以分散土地流转后增大了农业风险。农业保险由于缺乏相应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加之高赔付率,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极度萎缩。目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应对 5

机制,没有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辖区商业保险少有涉足农业,品种只有能繁母猪保险、奶牛养殖等险种,农业保险险种未能覆盖全部农产品,如鱼、虾类水产品没有相应的险种,经营此类产品的农场主无法投保。由于农业保险的低投保率、低赔付率使金融机构探索以农业保险为担保的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四)缺乏明确的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体系

由于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财税方面,既没有针对家庭农场的财政扶持资金,也没有在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的减免政策。现有的粮食综合补贴补给了农户,家庭农场无法获得,造成生产粮食的无法获得相应补贴。同时兼具种粮大户的家庭农场主,获得化肥、种子、农药等专项补贴也需要一定条件并明确品种、品牌。土地方面,部分地市土地流转推动缓慢,导致难以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家庭农场获得的部分流转土地,交通等基础条件差,影响了机械化耕作和经营效益。金融方面,还没有出台统一的针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无论是金额、利率、担保方式、期限等基本与普通农户一样,与家庭农场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同时,再加上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法制建设较为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四、推进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一)明确家庭农场标准和扶持方向

目前家庭农场概念模糊、标准不一是导致家庭农场发展无序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是明确家庭农场的概念和标准。我国地少人多,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47%,因此我国家庭农场在规模上不能像美国、6

加拿大等土地资源丰富而人口数量不多的国家一样推崇大型农场、超级农场。一方面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农场规模过大对流转出土地的广大农民的就业、养老问题,另一方面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只有规模适度,各项生产要素相适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科学计算并充分考虑各类农产品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家庭农场的规模,并在家庭农场雇工性质、人数、农业收入占比上出具相关标准。二是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部门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申报的合作和审核,目前负责对家庭农场进行注册登记备案的部门有工商部门和各地农工办,两部门在注册备案上并未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导致在双方注册备案的家庭农场名单并不一致,难以准确统计家庭农场数据。建议出台规范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申请者首先到当地农工办备案,经农工办认定后,凭相关资料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同时要加强对家庭农场土地规模、雇工人数、收入构成的审核,避免一些并非从事家庭农场的经营组织冒领家庭农场牌子,挤占国家政策优惠。

(二)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推进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新政的推出必将推动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转变。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必须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有效配臵好金融资源,创新和探索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与涉农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对接机制。2013年以来,部分涉农金融机构的总行、省级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项贷款管理办法,各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根据家庭农场新的融资特点和生产经营特点,创新贴近家庭农场融资需求和实际的产品。

(三)完善家庭农场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应当针对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特点,制定专项信贷政策、科学设计金融产品,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农民住房等农村财产权抵质贷款,解决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质押产品问题。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家庭农场的支持作用,在贷款金额、利率、期限上给予优惠。二是政府部门要推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财产权确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资产处臵等配套机制和办法,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财产权抵质押贷款模式扫除制度缺乏和操作难等现实障碍。要鼓励组建农村担保机构或由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基金,解决家庭农场担保难问题。三是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农场信用档案建立和信用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政府评选家庭农场示范点、财政奖补、信贷支持等政策结合应用,充分体现信用家庭农场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四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应用支农再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更多支持于规模适度、经营良好的家庭农场。

(四)健全保险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项目的补贴比例,减少家庭农场自缴保费比例,降低家庭农场财务负担,提高其参保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保理赔定损机制。加强专业化核灾定损力量,在继续依靠广大基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核灾定损的力量,逐步建立镇级核实定损理赔专家工作小组,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农业保险核实定损组织体系,切实提高核灾定损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三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农业保险品种创新,探索将涉农贷款与农业项目政策性保险有机结合的新农业信贷运行机制,建立“银行+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保险”的信贷合作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民在享受农业保险优惠政策的同时,在自主创 8

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四是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增强农户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参保率。

(五)改进家庭农场财税支持政策

6.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六

一、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XX县目前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X家金融机构。今年X-X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XXXX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X个百分点,同比少增XXXXX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X%,增速较上年回落X.XX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今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要求,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幸福XX县建设的总目标,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实现了县域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各金融机构工作亮点纷呈,其中,工商银行积极与上级沟通反映我县实际情况,邀请上级信贷审批人员来我县实地调研,争取适合我县实际信贷政策,现已申请到商业用房贷款资质;农业银行以工业强县为目标,重点支持东岭、矿建、四方金矿、银母寺、震奥鼎盛等大企业集团,前三季度共发放法人客户贷款XXXXX万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XX.X%;信用联社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权限大,灵活方便的特点,不断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今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贷款的XX.XX%;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存款余额快速增长,X-X月新增存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存款的XX.XX%。

二、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

今年X-X月,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地方财政收入X.XX亿元,同比下降X.X%;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但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年初仅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只有XXXXXX万元,仅占县域生产总值的XX%。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长慢与XX县十强县和经济高速发展不相符、不匹配。

(二)存贷比例失衡

截止X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XX.XX%,其中,信用联社XX.XX%,农行XX.XX%,工行仅为XX.X%,邮政储蓄XX县支行一年来未发放贷款。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存款XXXXX万元,新增贷款XXXX万元,新增存贷比XX.XX%。金融机构吸收县内存款的比例明显大于投放贷款的比例,吸收的资金反哺县域经济的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县内资金大多转移、流失到县外,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工行、邮政储蓄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贷款想放却无资质放或不达标,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经初步统计我县中小企业有X.X亿元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我县三个百万工程和幸福XX县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需求将不断扩大,现行金融机制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

一是贷款自主权限太小。工行,农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投放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小。

二是贷款门槛太高。工行、农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在信贷资金投放上过于谨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对贷款风险管理实行刚性考核和贷款责任追究制,谨慎有余而激励不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杂,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放贷条件。造成想放贷、有钱放却放不出。

三是存贷款规模不平衡。信用社贷款灵活方便,是近年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我县金融市场的现状是存款四家抢、贷款一家扛。目前,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XXXXX万元,较年初只增加XXXX万元,存款占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X%。各项贷款余额达XXX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XX万元,存贷比XX.XX%,贷款净增额占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净增总额的XX.XX%,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存贷比超过安全红线X.XX个百分点,存款规模小,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信用社新增贷款的投放力度,想放贷、能放贷却没钱放。

(二)企业管理不规范,增加了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一方面我县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族式、家长式管理普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状况不透明。如有的企业为了少缴税款,故意将财务报表编制为亏损,大宗交易不在公司账面反映,而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交易,反映出企业现金流量不足,导致银行在对企业评级授信时刚性指标通不过,无法授信。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在当前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不符合贷款条件。

二是企业和个人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极个别借款人有空可钻,拖欠、逃避债务的现象尤在。个别企业和个人征信状况不良,或直接上了人行建立的征信系统黑名单,完全失去了获得金融贷款的资格。如我县邮政储蓄银行目前贷款余额XXX余万元,且全部为逾期不良贷款,上级有关部门已全面暂停了该行的贷款业务。诚信体系的缺失,从根本上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和决心。

(三)信贷运营机制不畅,影响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担保难。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县域经济主体,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但在其融资过程中,经营状况较好的的企业,由于信用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加之社会信用担保机构欠缺,大大增加了获得担保贷款的难度,造成金融机构难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二是抵押品权属不清。我县有融资需求的绝大多数是矿山企业,XXXX年以来县上矿山企业进行了整合,由XXX多家整合为XX各矿区,每个矿区只发一个采矿证,当某个矿区下属的某个企业需要融资是只能用这个矿区的采矿证,这样就形成了借款主体使用的是整个矿区的采矿证,上级行在贷款审批时认为借款主体和实际借款人不符,抵押品权属不清,不予通过。

三是抵押贷款效率低。一方面时效差,我县中小企业财务缺乏计划性,需要贷款时,一般比较急,但目前企业办理财产抵押需要经过评估、评级、授信等多道手续,涉及多个层面及部门,需要提供许多相关资料,时效性差,影响企业投资时机。另一方面成本高,办理抵押时各项费用较高,且抵押率低,一般土地、房产抵押价值的XX%,矿产品抵押还要收取一定的监管费用,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多是中小企业难以接受。

四、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银行要创新机制,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各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不能脱离本土化服务。近年来的中央文件都一以贯之地提出县域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要求,上级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从基层抽调资金的办法,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规定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以充分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二是解决放权与门槛问题。县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努力向上级机构争取符合我县信贷发展实情的信贷政策,要多汇报、多沟通,有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领导到我县实地考察,争取上级金融机构对我县实行差别化授权,相应地提XX县域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门槛高、手续繁等问题。同时要根据我县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实际,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并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的中小企业,大力支持。

三是灵活运用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各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立足全县各类群体、各类企业的需要,加强政策调研,捕捉新的金融需求点,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特点,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量身订做等经营策略,积极探索采矿权质押、矿石、矿粉质押等新的财产抵押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矛盾。加大信贷品种的开发和投放市场力度,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扩大自身盈利空间。

(二)企业要主动作为,苦练内功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一是增强诚信意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不讲信用就要被市场经济参与者拒之门外,诚信是金,企业应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资金使用监督,积极主动按时还本付息,杜绝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二是增强金融意识。企业要主动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业务知识,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提高自身信誉等级,充分合理运用金融理财工具,进一步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关系,不要等在企业有困难时才想起银行。

三是增强管理意识。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依法依章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行机制。使银行能够清晰的识别企业资本和现金流的状况,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融资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潜力的目的。

(三)政府要搭建平台,优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加快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切入点,建立信用宣传教育平台。在电视台、网站开办一些专题栏目,大力宣传诚信典型、守信典范。对逃废银行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曝光,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大氛围。积极引入有资格的.评级机构,组织县内有资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真正把诚信客户的荣誉证变为贷款优先证和通行证。

二是加大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奖励。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进行修订,按大家实现新增贷款比列给予奖励,特别是对新增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完XX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贷款任务的,给予重奖。同时,政府财政性资金业务,在全面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做有选择性倾斜,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大,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重点照顾,进一步调动各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支持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三是以依法行政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房管、国土资源、司法、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督导,最大限度地简化房产、土地、权证、库存商品的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工商部门对需要以动产如矿石、矿粉抵押贷款的个人,依法进行动产抵押登记。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学习外地矿山整合经验,提高整合标准,成熟一家整合一家,整合到位。真正把优势资源配置到生产技术过硬,资源收利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密切政银企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另一方面县工信局组织,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管理相对规范的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及融资培训,提升我县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五是以政府扶持为支撑点,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申报组建腾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申报资料已经政府审核上报,争取早日获得审批,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尽快发挥效应。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有必要引导企业建立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在各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在明确各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之上,通过一定方式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便于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此外,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专业担保机构。对引进或县内民间资本成立的担保公司,可在税费等方面考上给予扶持。力争构建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能够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7.金融支持机制 篇七

自英国工业革命时起, 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Bagehot (1873) 发现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大型工业项目融通所需要的资本而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 Hicks (1969) 进一步指出, 英国工业革命中所使用的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 并指出通过向需要资本的大型项目融资, 金融创新使这些技术得以实现并贡献于经济增长。

另一些研究则质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ohn Robinson (1952) 指出“是由于企业的发展导致了金融的发展”。Robert Lucas (1988) 则认为,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作用被有害地强调了”。

由于经济环境在各个地域以及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的差异无法有效说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确切因果关系, 因此, 试图探索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试图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展开讨论, 并以金融功能的视角来解读两者的作用机制。

二、金融功能观点回顾

20世纪末, 金融体系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金融功能观营运而生。功能观着重于对金融机构运作中经济功能的把握, 在功能的指导下, 探寻运作这些功能的最佳机构结构。因此, 金融功能比其他金融要素更具稳定性, 更少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与控制, 也更适于长期观察与整体把握。

对于金融功能的划分也存在者诸多的争议。白钦先认为根据抽象程度的不同金融功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最具体的层面来讲, 金融功能包括支付结算功能、投融资功能、动员储蓄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另一些文献将金融功能观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次为基础功能 (服务功能、中介功能) 、核心功能 (资源配置功能) 、扩展功能 (经济调节风险规避) 、衍生功能 (风险交易、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 。

三、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关于金融发展问题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戈德史密斯, 他把金融结构定义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 而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本文认为从三个方面探寻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一) 资本积累

金融的发展能够从资本积累的根源入手, 通过动员储蓄, 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 化零为整, 扩大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总量, 并通过金融体系的优势将这些资金转化为投资, 从而扩大社会投资总量, 促进经济的增长。

Levine (1993) 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甚至有证据显示金融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快慢的指示器。Boyd and Prescott (1986) 认为银行主要通过提高国内储蓄率和吸引外资来影响经济增长。Goldsmith (1969) 证明了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并揭示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桶金离不开银行体系的储蓄动员功能。

金融发展同样会影响企业的跨期投资决策--面临金融抑制的企业贴现率较低, 这意味着更高的资金成本, 倾向于推迟投资。而组织化的金融弱化了投资的“自我积累”依赖, 也克服了不可分项目的“投资门槛”, 因此能够将聚集起来的不具有生产价值的零散资金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提高全社会的投资规模。

因此, 金融发展通过自身特色聚集到更多的资本, 通过有效的筛选和鉴别将这些资金转化为投资, 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提升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 资本配置

当经济体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分配这些资金。金融的核心功能即是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亦可看作是一种资源, 金融通过其信息传递的功能向市场发布有效的投资信息, 从而引导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与单个投资者相比, 金融体系在项目筛选的时候具有显然的优势, 可以运用金融技术化解单个投资项目对总体投资的冲击, 使更多的投资得以实现, 提高经济增长率。

对于金融体系的资本配置功能有多重分析角度。一些学者用不同的金融工具细化金融的资本配置功能, 文章仅从不同部门 (银行市场, 股票市场) 的资本配置功能探讨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资本配置都被认为是银行这种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较早的研究起源于英国, Greewood和Jovanovic (1990) 等均认为银行的资本配置功能是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Slade (1991) , Bodie (2000) 认为, “便利资源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跨越时空的配置”或“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是银行三大基本职能之一。

对股票市场资本配置功能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文献致力于研究股票市场的资本配置机制, 即股票市场能够使资金很好地甄别“好”的项目与“坏”的项目。

Grossman和Stiglitz (1980) 的研究显示, 随着股票市场的扩张和流动性的提高, 股票市场的参与者有更强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市场流动性越大, 客户更容易获得信息, 更可能投资好项目。Diamond (1982) Murply (1990) 认为接管或控制权市场、外部投资者的压力等机制能加强股东对企业的控制, 迫使经理更加自觉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刺激经理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好项目。

此外, 一些文献表明金融的发展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原因在于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结构的调整, 带来金融的发展, 从而使金融体系呈现一个最为适应经济的结构, 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来支持经济增长。一个经济社会能否最有效地运用其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金融结构。由于金融机构是金融功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基础平台, 因此, 任何一种金融机构的缺位或超前发展——即金融机构结构的动态均衡程度, 无疑都会影响到金融功能所依赖的基础平台的稳定性, 从而影响到金融功能的发挥。

(三) 激励创新促进科技进步

在金融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研究中, 现存文献主要集中在全要素生产率这个问题上。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金融发展通过催生技术创新、强化企业管理, 进而提高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结合效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金融体系通过其最基础的金融中介功能为社会上急需资金的技术和创新融通资金, 将资金盈余方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可以快速提高社会生产率的研发和创新资金, 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增长。

Beck, Loayza (2004) 搜集1960-1995年间63个国家的数据, 运用工具变量和GMM进行研究, 其结论表明金融系统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同时, 技术进步会打破边际生产率递减趋势, 提高投资的边际收益。通过这种正向反馈, 经济良性循环, 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Jeanneney, Hua和Liang, 2006) 。Rioja和Valev (2004) 的研究认为通过支持创新和生产性活动是金融发展促进积极增长的基本作用方式, 这点在发达经济体表现得尤为强劲。

四、总结

文章将经济增长的要素简单的分为资本积累, 资本配置以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 并从金融功能观的角度解释了金融是如何在以上三个方面给予经济增长以支持的。鉴于现存有关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文献及研究十分巨大, 文章不可能完全囊括过去的观点, 仅从文章提出的三方面对以往相关的文献进行简单梳理及回顾。

摘要: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现存的文献研究主要侧重于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但其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因此, 试图探索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更适合于现实的经济问题和政策实施。文章试图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展开讨论, 并以金融功能的视角, 从资本积累、资本配置以及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解读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功能观

参考文献

[1]Walter Bagehot.Lombard Stree[M].Homewood, Illinois:Irwin, 1873

[2]Hicks John.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9

[3]白钦先, 白炜.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09) ,

[4]白剑眉.金融功能的层次结构:一个全景图[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5, (5) ,

[5]白钦先, 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 2006, (07)

[6][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8.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调研 篇八

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都对金融的功能与涵盖的内容重新进行了审视,我国政府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有必要、也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是现代金融发展的本质要求”。金融已不再是货币领域的问题,而是延伸到实体经济或者说是国民经济的范畴内。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地处大别山山脉,是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金融手段在控制风险的前提條件下实现黄州区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是实现县域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一、黄州区金融概况

1.有利条件

(1)金融机构比较健全。黄州区辖内有8家商业银行,共设有69个分支机构,其中:城区分支机构58个,有7家银行分别有一个分支机构(支行)对口黄州区;有2家保险分支机构对口黄州区;黄州区有5家小额贷款公司,有4家法人机构,1家法人分支机构;有2家证券公司(华泰证券和长江证券);有3家担保公司,其中区属1家。

(2)金融部门存贷比相对较高。黄州区金融机构近年来资产规模逐步扩大,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均保持稳定增长。截止2014年底我区各项存款余额289.33亿元,贷款余额153.41元,贷存比达53.02%,高于黄冈市平均存贷比。

(3)政府财政大力支持。2014年度,黄州区大别山产业发展基金有1.28亿元支持新材料、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医用敷料等产业,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有6000万元用于黄州区重点支持企业,实体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285万元,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有254万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4)金融信用创建情况优秀。2014年全区各乡镇、街道建立村组金融服务联系点202个,覆盖全区8个乡镇,覆盖率达100%,村组覆盖率超过“湖北省推进农村金融全覆盖‘十二五规划”要求3个百分点,黄州区2012、2013年连续获得省政府授予的“金融信用县市区”称号。

(5)普惠金融工作有序进行。为构建覆盖城乡一体化的普惠金融体系,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工作,黄冈市政府将金融服务网格化试点安排在黄州区,目前已选择桐梓岗社区、刘家大屋村等23个社区和村组试点,对接区辖内工、农、建、中、招、邮和农商行,搭建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

2.黄州区金融发展瓶颈

(1)资金外流造成金融供给不足。黄州区金融机构2014年度存贷差为42.6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24.5%,说明相当于GDP四分之一的资金流向了区外,其资金的净流向基本是沿着“村—乡镇—黄州区—中心城市”的路径运行,资金通过储蓄、信贷、投资等渠道不断向武汉等中心城市流出。

(2)贷款不足突出。从贷款构成来看,2014年末黄州区规上企业贷款513903万元,比年初减少6732万元,小微企业贷款231827万元,比年初减少5873万元,涉农贷款511835万元,比年初增加2546万元,个人消费贷款276535万元,比年初增加6231万元。企业贷款的减少,说明黄州区贷款问题仍然突出,这也使得2014年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低于2013年。

(3)资金融通难。一方面黄州区大多数企业处在成长期,融资需求大,企业融资模式单一,基本为银行贷款,企业得到的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区辖内商业银行经营要遵守“三性”原则,有一定的融资门槛。这种矛盾造成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成长。

(4)融资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解决企业担保物不足等问题,协助中小微企业成立、成长与壮大。黄州区没有专业的担保公司,企业的融资担保依赖于市里的担保公司和担保体系,目前黄冈市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的融资平台,所以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

(5)金融要素市场基本上为空白。多层次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为企业融到发展的第一笔资金,为中小微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但是,黄州区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债券市场,没有自己的交易产权市场,目前只有四家企业在武汉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融资情况不太乐观,只有一家企业拟进入“新三板”市场,这种情况使得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雪上加霜”。

二、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将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主体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金融支持与产业升级来推动整体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2.整合金融资源,通过金融手段有效地促进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价值链增值。

3.通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助推金融业发展,实现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三、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建议

1.选择确定重点扶持的产业、企业,并制定定向培植方案,分类制定融资办法,配置金融资源。

2.用好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县域经济调度资金、大别山产业发展基金、风险补偿金、农产品加工园区调度资金等专项资金,定向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和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

4.发挥好财政性专项资金的放大作用和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鼓励发展“助保贷”、“助农贷”、“集合贷”“银政同保”等新型信贷服务。

5.加强政银企常态化对接,争取金融机构简化融资办理手续,扩大信贷投放。

6.支持重点企业进入“新三板”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对上柜、上市企业给予奖励。争取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前期宣传-辅导培训-企业上柜(上市)-板块效应”的常态模式。

7.推进黄州区金融服务网格化试点工作,统筹安排区辖内银行机构与23家试点社区对接,早日搭建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

上一篇: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危害下一篇:撤销委托代理人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