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

2024-12-12

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精选11篇)

1.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 篇一

中国机械发展史

摘要: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发展史、传统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一、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唐宋时期我国传统机械发展进入一个高水平发展的时期。石器时代:初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弓箭等一些简单的机械制造。到新石器时代对石器的选择、切割、磨制和钻孔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出现了桔槔、辘轳等复合机械工具和原始纺织机、制陶转轮等较复杂的机械,这都反映了这一阶段机械的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这一时期在动力方面只有人力、畜力等并用。在材料方面多以石质材料为主发展为以木、铜质材料为主。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

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发展也很快,出现了三脚楼这样的重要播种机械。出现了高效粮食加工机械—风扇车。磨、碓等谷物加工机械也都已出现,并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用了齿轮传动的连磨和用水力推动的槽碓和水碓。西汉时期已有犁壁出现,到东汉时期犁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在纺织机械方面出现了手摇纺车、布机和提花机等重要机械。

这一时期的水上机械也开始发展,如造船技术已较发达,橹、舵、帆等部件逐渐完善了起来,并且能够制造大型的楼船和战船。在动力方面开始利用水力为机械的原动力,出现了一些水力机械。在结构原理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在不少机械上出现了齿轮机构、凸轮机构和曲柄连杆机构等复杂的传动机构。水排、水碓、指南车以及浑天仪、地动仪等机械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机械在结构原理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机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利机械有了新的发展,水动力方面应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造船方面有,南朝齐祖冲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谓千里船和南朝粱侯景军中的160桨快艇,都是人力推进的快速舰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车船。唐代的李皋对车船的改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计时仪的发展也有很大发展,北宋苏颂和韩公廉等制成的木构水运仪象台,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天体时空的运行。它由水力驱动,其中有一套擒纵机构。水运仪象台代表了当时机械制造的高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钟。元代的滚柱轴承也属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械装置。

明清时期:出现了技术含量高的机械制造,如郑和所乘宝船是古代最大的远洋船舶,活塞风箱,风箱靠活塞推动和空气压力自动启闭活门,成为金属冶铸的有效的鼓风设备。千钧锚,制针用的冷拔钢丝等手工的高技术制作等。

《天工开物》就是当时机械技术的见证。其记载了不少有关机械制造和产品性能的情况。内容涉及泥型铸釜、失蜡法铸造以及铸钱等铸造技术,还记述了千

钧锚和软硬绣花针的制造方法、提花机和其他纺织机械以及车船等各种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规格等。

在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这也是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值得骄傲的。只是随后,受社会的风气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国机械逐渐落后。

二、近代机械

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

近代机械发展这一时期主要开始标志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开设机械制造学校,及机械制造工厂。1866 年, 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局, 并附设船政学堂, 亦名 “求是堂艺局”, 次年1月开学。它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制造学校。1895 年在天津创办中西学堂, 又称北洋西学堂(1902 年改称北洋大学堂, 1924 年易名为国立北洋大学, 1929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1951 年定名为天津大学)。这些学校打开了中国机械教育的先河。

从1840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时期,这期间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由封建统治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这个时期诞生的机械工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中国最早使用动力的机械厂是外商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机械厂是清政府经营的军火企业;中华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之下。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行权。为了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国建立了船舶修造厂。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的柯拜船舶厂,是中国领土内最早的一家外资机械厂。

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外商在黄埔经营的船坞船厂增至5、6家。英美商人并纷纷在华东设立船舶修造厂,其中较大的有英商办的上海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和和丰船厂。至19世纪60年代末,外商在广州、上海、厦门、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厂已达22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九千多人。

外商在中国经营的机械工业除船舶修造厂外,还有铁路车辆修理厂,如1880年英国人在唐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铁路车辆修理厂,1901年德国人在青岛四方村建立的青岛铁路工厂,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企业。据1908年统计,外资经营的34个主要机器厂中,船舶修造厂28个;铁路车辆工厂3个。这些厂以英商经营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20世纪初,日本在东北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俄战争后,在南满地区,开办了一批机械工厂。到20年代已有较大的铁路、造船、矿山机器等机械制造厂20多家。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1906年扩建了接收帝俄的大连铁路工厂、抚顺煤矿机械厂。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铁路工厂。

1908年,川崎造船所扩建了接收帝俄在大连的船坞和工场,设大连分厂,至191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日籍职工2800余人、中国工人1万余人的大型修造船厂,能修造5000吨级轮船。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专为装配机器的慎昌工厂。美商对中国主要是输出机器设备,长时期占中国进口机器设备总额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办机器厂较少。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机械发展又有了新的进展,1931年南京政府开始筹备中央机械厂,其设备状况较强。另外当时中国也能仿制一些进度较高的机器,如自动缫丝机、钨丝拉细机等。民营机械厂也迅速发展,如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学公司机器厂、大隆机械厂、顺昌机械产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计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由于战争的关系这时代的机械工程发展受到了种种的阻碍。

三、现代机械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经过中国不懈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向机械产品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成套化的趋势发展。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总的来说,就目前而言中国机械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

“八五”期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机械工业、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原机械工业部会同原国家计划委员会

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纲要》,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要求用15年时间,到2010年基本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机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超过25%,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可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得到大量采用,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制造重大、精密、成套装备的能力显著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机械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机械工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机制已在机械工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十五”期间是机械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整个行业发展成绩喜人,亮点频现:产出规模增长迅猛、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结构变化喜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的高位运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大力发展机械工业,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去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7年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增长形势较好,投资继续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以及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都对机械制造行业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为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稳定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十一五”将为机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众所周知,国家的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涉及到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而每项工程都将率先拿出接近10%的总投资额做设备投资,其中机械设备就是最为重要的设备投资之一。按照五年计划的一般规律,重大工程在2007年、2008年投资将会达到高潮。由于设备投资提前进行,因此机械行业就在固定投资增长高潮到来前提前进入辉煌期,即未来若干年将是传统机械行业高速发展期。两大行业拉动机械产品需求。从行业关联性来看,由于汽车和航天产业是与传统机械保持最为紧密的两大行业,这两大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直接带动传统机械的大幅增长。面对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机械企业应把握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抢占先机,制订未来的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预测、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政策性建议和措施意见七个方面对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进行了阐述

和规划。明确了推进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提出通过5年努力,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科技创新、质量、工程机械行业早早地迎来了一场寒流效益型的转变。移动式破碎机具有灵活方便,机动性强,可节省大量基建及迁址费用等优点,能够对物料进行现场破碎,并可随原料开采面的推进而移动,从而大量降低了物料的运输费用。移动破碎站可以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粉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具有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优势,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需求呈现‘四化’:即功课功能多样化、使用说明简朴化、操纵要点傻瓜化、维护保养人道化,这‘四化’实际上也离不开农机技术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将协同各分支机构参与到标准制定工作中来,同工信部科技司、装备司,大型骨干企业,各标委会及时联系沟通,积极推进协会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随着国内相关标准的及时跟进和不断完善,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将进入标准化时代。

这一时期还没有结束,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还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只要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用好科技发展规律并勇于创新,我国的机械工业和机械科技一定能够振兴,重新引领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机械发展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工程发明史》《新中国机械发展史》、《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中国机械发展史》

2.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 篇二

一是由“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中国加入WTO以来,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甚至是“中国智造”的概念和事实不断见诸各媒体报道。然而在比较中, 我们发现现在和外国人竞争的时候, 别人是在拿技术垄断来和我们竞争的。什么是技术垄断呢?不是产品本身, 而是一个配套系统。就像一个套装、一个软件, 里面什么都有, 我们推广好这个系统, 那元器件就很容易推广了, 这个就是技术革命。而今天, 那些跨国公司上市的已经是系统解决方案了, 这就是应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技术当中的研发战略问题--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二是由“传统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型。

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自然灾害不断, 地球人必然要发展新能源, 除了核能源以外, 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全地球1%的面积装上太阳能电池板, 就把所有的电全部解决了, 这是个了不得的事情, 而且是最清洁、最环保的。

三是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就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推行“交钥匙”总包工程。中国已在东南亚、中东、非洲乃至欧洲承包了数十项发电厂、变电站及电网的改造项目, 带动了成套设备的销售。这说明我们已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网络营销体系, 创新业内“M2B”营销模式, 正在积极探索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四是由“企业经营”向“经营企业”转型。

从家庭作坊式的“灶膛间”烧到了城里的“老虎灶”, 后来又烧到了国外大市场。水温还可以, 火也挺旺的, 目前的五个转型正是为了让我们在成长中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

五是由企业朴素自发的管理转向科学的管理转型。

3.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提价 篇三

2011年2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2%,反映出通胀的压力依然较大。另外,该月的购进价格指数为70.1%,主要是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和生产用制成品购进价格指数较高,均达到70%以上,成本推升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此外,中国制造企业还面对民工荒等造成的人力成本上升等压力。因此,制造企业不得不对产品提价以转嫁成本压力,调整价格应对赢利危机。

制造商要提价,而零售商要维持“天天低价”,零供矛盾也因此不断显现。2010年11月,上海联华超市、华联超市、世纪联华、快客便利将卡夫旗下的奥利奥、达能、趣多多、太平苏打、乐之等产品强行下架。一方是在长三角地区占有20%市场份额、拥有5200家分店的超市企业,一方是中国饼干市场的绝对大佬,由强强联手变为强强纷争。2010年年底,康师傅对家乐福的断货风波也反映出,在通胀压力下原本脆弱的零供关系不堪一击。曾因为(福临门)高额进店费而与家乐福一度发生摩擦的央企中粮集团,正在开设自有品牌的零售店面,以此摆脱对强势卖场终端的依赖。

另一方面,最近一直流传白电产品涨价的消息。不过,只有极少产品价格微涨,大部分白电产品价格并未上涨。虽然成本上涨,但大部分家电制造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维持价格稳定,不敢贸然涨价。

面对通胀压力,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实现赢利?零售商如何平衡供货商涨价与自身“天天低价”的定位之间的矛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他的主要观点:

《销售与市场》:面对通胀压力,低成本领先的中国制造企业如何生存?如康师傅、福临门等受食品价格上涨冲击较大的品牌如何保持长期赢利?

艾·里斯:面对通胀压力,唯一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随着通胀持续,很多中国公司都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因为它们的营销战略建立在低价上,而不是强大的品牌。

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如今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但是我们已经强调了很多年,如果中国企业不将自己的战略从低价转移到建立强大品牌上来,中国出口国的领先地位将无法保持。很少有中国出口的产品因为它们的品牌价值而被购买,多数中国出口产品被购买是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德国、美国和日本则不是这样,它们的商品在全球市场上被购买是因为强大的品牌,例如奔驰、苹果和索尼。

今天在中国国内发生的情况,或许成为明天中国以外发生的情况的预演。随着通胀持续,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价格会越来越高,但只要中国企业建立起强大的品牌,这就不成为问题。看看法国的红酒、德国的汽车、美国的软件和高科技产品,所有这些产品都很昂贵,但奇怪的是,其高昂的售价反而增加了品牌的价值。很多企业认为更低的价格是一种优势,实际上,顾客认知中并没有所谓的“物美价廉”,在很多品类中,你的售价必须比竞争产品高,这样顾客才会相信你的品牌更好。

某个单一的企业对通货膨胀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它要赢利,就不得不随着成本的增加而提高售价。中国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品牌的价值,这样顾客才愿意支付更多的钱。

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矛盾通常是难以解决的:供应商想要更高的价格,而零售商希望低价;供应商期望在超市卖场免费上架,而零售商想要索取进场费用……双方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即使它们表面上友好。而供应商具备的唯一力量就是品牌,品牌越强大,供应商的势力就越大。

在美国,可口可乐、金宝汤、亨氏番茄酱和好乐门蛋黄酱等品牌非常强大,没有一家超市可以承担将其(和其他很多品牌)拒之门外的后果。来自顾客的负面反应会严重削弱超市的销售——没有可口可乐?那我就去别的超市看看。而中国的一部分超市将奥利奥、趣多多和乐之等产品强行下架,说明这些品牌在中国顾客的心智中并不够强大。

提到中粮集团,我们认为通过开设自有品牌的零售店面来解决零售终端问题是一个严重错误,这违背了一条基本的营销定律:聚焦定律。几乎没有供应商能在试图兼顾生产和零售时取得成功。有大把的公司尝试过这个战略,但都失败了:IBM、施乐、戴尔和很多其他公司都试图开设自己的零售店,但都没有成功。目前苹果的连锁店做得不错,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短期的成功,而且是基于苹果品牌惊人的力量。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苹果将不得不关闭它的门店(译注:此处指美国众多的苹果直营店,和国内的体验中心等不同)。

提到康师傅和福临门,这两个品牌代表什么?很显然,中国的消费者知道康师傅是一个方便面品牌,而福临门是一个食用油品牌。这恐怕是他们知道的所有信息,但这还不够。如果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你就要有所代表。可口可乐是“正宗货”,真正的可乐,但什么是康师傅?什么是福临门?

很多公司臆想,如果它们生产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出售,就会取得成功。但是顾客发现,在同一个品类中区分两个知名品牌并不容易,所以,“描述”你的品牌和竞争品牌之间的差异极为重要。在口味测试中,多数美国消费者更喜欢百事可乐,但这并没能使百事可乐成为可乐品类的第一品牌。可口可乐是正宗货,那么百事可乐是什么?大多数消费者无法描述两者的区别。福临门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中粮集团在开始建立强大品牌前必须问自己的问题,这样品牌才能在通胀的冲击中持续发展。

《销售与市场》:家电、电子消费品等制造业,面对成本上涨、激烈竞争、消费者钱包“缩水”,以及社会整体的趋低消费趋势,应如何提价?

艾·里斯:实际上,抬高价格可以变成一件好事。举个例子,在美国市场上几十年来真空吸尘器的领先品牌一直都是胡佛(Hoover)。2003年,一家英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上推出了戴森(Dyson)真空吸尘器。两年之后,戴森成为第一品牌,占市场21%的份额,而胡佛以16%的市场份额屈居第二。

出人意料的是,一台戴森真空吸尘器的售价是普通胡佛吸尘器的两倍多。价格越高,顾客对这个品牌的关注度就越高。消费者会想,为什么戴森这么贵?营销战略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台不会漏吸的真空吸尘器。当容纳袋满的时候,普通真空吸尘器就会漏吸,戴森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它没有容纳袋。

有太多公司认为,更好的产品和更大的广告投入可以建立起一个品牌。那还不够,你还需要一个可以描述的定位概念,并能够进入消费者心智。这并不简单,你时常需要从产品出发问自己:对这个产品本身,我还能做什么改动,可以产生能用于广告和营销的定位概念?金钱无法解决营销问题,只有定位概念能够做到。

《销售与市场》:如家乐福这种定位于“天天低价”的零售商,在通胀压力日渐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兼顾供应商与消费者的利益?

艾·里斯:“天天低价”对于大型的连锁卖场或绝大多数品类中的大型连锁店来说,都可能是最好的战略。但有两个主要的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连锁店要标准化运营以保证行业中的最低成本。例如,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它的运营成本比其他零售商更低:沃尔玛有自己的仓储,就减少了运输和储备成本;沃尔玛不和批发商合作,它直接从生产商那里进货,再一次降低成本;和大多数零售商不同,沃尔玛不会派发自己的优惠券,又一次省去了印刷、派发的成本(然而它接受生产商的优惠券)。无优惠券的战略使得沃尔玛能避免由于人为原因抬高商品售价。

另一个问题就是品牌的聚焦。如果你的商店里摆满了不知名的品牌和自有品牌产品,顾客就不会认为你的商店“天天低价”。你的商店里出售的知名品牌价格更低,才使得消费者在不同的连锁店之间作出比较,并判断哪家连锁店确实是“天天低价”。很多连锁店想把自己打造成天天低价的经销店,却落入了一个思维陷阱:它们认为只要多上架自有品牌产品,就能赢利更多。在短期内这可能有效,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会削弱连锁店将自己切实定位为“低价”的能力。对消费者来说,不知名品牌产品更低的售价,就相当于更差的质量,只有品牌产品的低价才能打造一个强大的连锁零售商品牌。

《销售与市场》:在解决零供矛盾方面,国外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值得中国零供双方借鉴?

艾·里斯: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总存在潜在的矛盾,这些矛盾无法解决,永远存在。品牌越强大,供应商的优势就越大;品牌越弱,零售商的优势就越大。供应商的想法是,如果零售商能陈列并推广它们的品牌,它们就能非常成功。确实如此,但零售商这样做的动因是什么?建立品牌是供应商的责任,但几乎没有一个零售商会为供应商做这些事。

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那就是要开创品类,成为新品类中的第一。看看苹果公司的成功,在过去10年中,苹果推出了3个新品牌,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高科技公司,股值超过了微软和IBM。iPod是大存储MP3音乐播放器品类中的第一品牌,iPhone是触摸屏智能手机品类中的第一品牌,iPad是平板电脑品类中的第一品牌,每个品类中苹果产品的售价都高于竞争对手。

8年前,苹果的销售额是62亿美元,净利润为6800万美元,利润率为1.1%。去年,苹果的销售额为652亿美元,净利润为140亿美元,利润率达到21.5%。在短短8年中,苹果的销售额增加了10倍多,净利润增加超过200倍。8年前,联想的净利润是1.29亿美元。去年,联想的净利润仍然是1.29亿美元。联想在衰退,而苹果正迅猛发展,为什么联想不能做苹果公司所做的事?

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多数公司都不想做苹果公司做过的事:它们不愿意推出新品牌,宁可对既有品牌进行延伸;它们不愿意创建新品类(当你这么做的时候,还没有市场,你不得不创造自己的市场),宁可为既有品类生产更好的产品;它们不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宁可生产更便宜的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所有这些事情听起来都正确且符合商业实战的逻辑,但都不会奏效。苹果公司是真正奏效的战略的最佳例证。

〔本文由艾·里斯授权里斯伙伴(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翻译〕

(编辑:王文正wwz83@163.com)

面对通胀压力,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增加品牌的价值,这样顾客才愿意接受更高的产品价格。

4.中国玩具企业从制造迈向文化创新 篇四

中国玩具企业从制造迈向文化创新

《喜洋洋与灰太狼》已经风靡全国几年了,其动漫形象衍生出来的书籍,服饰,玩具等等的产品,已经成为了紧俏的商品。这种由文化带动实体制造的商业模式,成为了很多制造企业谋划未来的突围方向。

据玩具谷了解到,总部位于瑞安的奥光动漫集团,在近20年时间里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木制益智玩具制造商。如今,奥光动漫开始向动漫、早教业务拓展,意欲由文化创意带动玩具制造和品牌销售,使新老业务相互滋养,将公司打造为中国早教动漫产业的龙头企业。奥光动漫从瑞安工艺品之乡——林溪一个小山村起家,在对外贸易中壮大,木制益智玩具产品在欧美市场占有率15%以上。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奥光先从国内刚兴起不久的电子商务起步,实现内销渠道的拓展;继而向动漫产业进军,抢占行业制高点;到现今投身早教事业,构建起动漫、早教、木制益智玩具制造三部分业务相互融合的产业链模式;逐步实现玩具制造企业向文化创意企业的华丽转型。

5.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五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2012年混凝土机械有望实现20%增长

1)市场尚未到饱和边界,商混率提升继续支撑销售增速;

2)地产投资仍将下滑,但测算显示,即便地产全年投资增速下降到12%,混凝土机械销量同比增速仍有望达20%;

3)行业竞争虽然激化,但代理制的推行可缓冲终端市场竞争压力对公司财报表现的影响;

4)长期的行业风险犹在混凝土机械市场可预见的饱和、竞争激化情况下的激进销售策略带来后续逾期、坏账,但这些风险在近期难以体现,而股票的低估值提供投资机会

土方机械业绩有可能进一步低于预期

1)1~4月挖掘机、装载机销量大幅下滑,预计全年同比下降10%~15%;2)产品结构小型化,平均吨位下降将导致销售额降幅更显着,并影响毛利率3)由于需求清淡、竞争激烈,挖掘机、装载机均未能像往年年初一样实现提价;

财务费用对土方机械公司利润率的拖累更显着

6.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 篇六

电力装备是实现能源安全稳定供给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包括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等。

一、主要成就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

(一)电力装备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自2006年开始,我国发电设备年产量连续9年超过1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设备产量的50%以上;截止2014年底,我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13.6亿千瓦,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自2008年开始,变压器年产量连续7年超过10亿千伏安,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为57.8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装备制造大国。2014年,电力装备制造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主营业务收入5.33万亿元,实现利润3112亿元,进出口总额1649亿美元。

(二)电力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发电成套装备、特高压输变 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用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技术装备及产品包括:

发电设备:1000兆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700兆瓦及以上水电机组、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等;300兆瓦 F级重型燃气轮机。

输变电设备: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成套设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设备、智能电网用输变电成套设备。

关键核心零部件: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和大型核电机组用安全阀、大型发电机组用保护断路器、5英寸7200伏/3000安、6英寸8500伏/4000~4750安电控晶闸管、5英寸7500伏/3125安光控晶闸管、±80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直流输电换流阀。

(三)电力装备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能力显著增强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成功研制出一批适合我国国情、国际领先的电力装备,并已先后应用于河南沁北600兆瓦超临界火电工程、浙江玉环10000兆瓦超超临界火电工程、宁夏灵武1000兆瓦超超临界空冷火电工程、四川白马超超临界循环硫化床工程、三峡水电工程、溪洛渡水电工程、向家坝水电工程、岭澳二期核电工程、三门核电工程、官厅 —兰州东±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云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有力地确保了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面临的形势

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态势疲弱。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因此,科学分析和认识电力装备面临的发展形势,对于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面临上下双重压力,电力装备制造业需要完成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低水平扩张,化解淘汰过剩及落后产能,推进提质增效;坚持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大力实施产品质量控制、质量信用评价与品牌推进战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坚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内部挖潜,缩短产品升级换代周期,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智能化转变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蓄势待发,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德国发布“工业4.0”计划,将通过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虚拟制造信息技术与实体制造技术融合,实现智能制造。美国先后发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主要支持清洁能源、下一代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意在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主导权。欧盟将启动“火花”计划,到2020年将投入28亿欧元用于研发民用机器人,涉及制造业、农业、医疗、交通运输、安全等各领域,有望为欧洲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为增强欧洲工业竞争力插上新翅膀。

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 的智能化水平。在新能源、能源互联网、智慧城市、电动汽车、储能等新兴领域,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力争取得关键领域的实质性突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搭建产业基础技术平台,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零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研发应用。

(三)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绿色低碳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求能源生产必须走绿色低碳路线,而电力供应缓和的局面则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推动火电“近零排放”、安全稳妥发展核电、加大可再生能源占比成为当今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最主要方向,相关电力装备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为解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2014年5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将推动重点地区12条能源输电通道建设。2014年9月,发改委、环保部、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燃煤电厂需达到燃机排放水平。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计划增加,将涉及电力、清洁能源等领域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重点解决清洁能 源电力输送,国家电网公司预计开工“六交八直”共计14条特高压线路,建成50座新一代智能化变电站。

(四)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阶段,但存在着基础理论和材料研究不足、核心共性技术和核心工艺储备不够、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整体竞争力仍需要继续提高,最大症结主要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优质增量缺乏。

电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升自主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发挥其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加强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加快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推进管理创新,提升竞争软实力。

(五)“一带一路”的战略总体布局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要加快实施“走出去”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我国将通过合作投资推动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方面的合作将立足于能源项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电力装备可能以整套设备甚至工程总承包、项目运营的形式出口,未来电力设备海外市场空间广阔。

经过多年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加工制造能力强,价格优势明显。我国已经在大型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电、输变电设备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领先水平。“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为电力装备制造业提供很大机遇和市场空间,同时也是化解国内电力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三、重点方向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电力装备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掌握国际标准制修订话语权;构建涵盖煤、水、气、核、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多元电力供给装备研发制造体系,自主化率达到90%;输变电成套装备全面满足国内电网建设 需要,自主化率达到95%。

到2025年,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大型火电、水电、核电等成套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及储能装置市场占有率超过80%。输变电成套装备100%实现智能化,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率达到85%。

(二)发展重点

1.火电装备。掌握煤电机组环保升级改造技术,提高机组能源转换效率,实现煤电机组超净排放。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对外工程总承包,带动火电成套装备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重点发展:1000兆瓦超超临界超净排放煤电机组(含二次再热)、600兆瓦及以上超(超)临界燃用新疆准东煤锅炉、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水分褐煤取水煤电机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机、400兆瓦级G/H级重型燃机、大型火电机组控制系统等。

2.核电装备。实施核电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建立完善的核电装备自主化产业体系,核电装备安全性和先进性满足国际标准最高要求。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对外工程总承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机组批量出口能力。重点发展:CAP1400核电成套装备,华龙一号核电成套装备,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核电机组。

3.可再生能源装备。实施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创新专项,实现大容量储能装置自主化,大容量储能技术及兆瓦级储能装置满足电网调峰需要,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瓶颈。风电、光伏发电、小水电、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形成较大规模,满足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需要。全面掌握700兆瓦及以上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加快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步伐,加快水电成套装备走出去。重点发展:1000兆瓦等级超大容量水电机组、700米及以上超高水头冲击式水轮机组、40兆瓦及700米水头及以上抽水蓄能机组、15兆瓦及以上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高效太阳能发电设备、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设备、兆瓦级先进大容量储能装置等。

4.输变电成套装备。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成套装备设计和制造技术,提升输变电成套装备技术水平,新型高温超导输变电设备实现工程应用。实施变压器等电力装备能效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电力装备能源转换效率。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对外工程总承包,带动输变电成套装备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重点发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成套装备、±800千伏及以上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装备、±200千伏及以上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成套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和用户端设备、绿色环保型高效输变电设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及高温超导输变电设备等。

5、关键零部件、材料及配套体系

着力突破阻碍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瓶颈问题,开展电力装备用关键零部件、材料自主研发并实现工程应用,加快电力装备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切实增强电力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建立300兆瓦及以上重型燃气轮机设计、研发和试验验证体系,突破燃气轮机高温叶片等关键制造工艺;开展输变电成套装备可靠性和特殊环境适应性研究,形成完善标准、试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立大容量电力电子成套装置等试验验证平台,国产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满足国内输变电设备需要。重点发展: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高温部件及控制装置;大型核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冷却剂主泵、控制棒驱动机构、堆内构件,大型核电汽轮机焊接(整锻)转子,2000mm等级末级长叶片,大型半速汽轮发电机转子。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核岛关键主设备;1000MW等级空冷机组先进、高效、低成本空冷系统;超超临界煤电机组用三类阀门;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发电电动机,可变速水泵水轮机转轮,调速系统,交流励磁及控制保护系统,太阳能大型高效吸热、储换热主设备及控制系统;太阳能大型高效吸热、储换热主设备及控制系统;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气化装置;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智能输变电设备用智能组件;高电压大电流真空灭弧室;高压直流输电用套管;金属薄膜直流电容器;柔性直流输电用高 压高功率IGBT模块;变压器出现装置;绝缘材料与电工合金。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利用转制研究院所和用户已经建成实验室的基础,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破目前存在的技术不能共享,各企业独自为战的局面,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已有专项计划加大对电力装备的支持力度。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完善产业布局的步伐 根据电力装备上下游配套关系,加快结构调整、企业联合和产业重组,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塑造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科研、设计、制造、成套服务、金融和工程施工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大型企业集团。

(三)完善相应财税政策

加快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完善节能环保产品补贴政策,对购买高效节能环保装备 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并适当延伸高效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的制造企业。建议国家的财税等相关政策向装备制造业倾斜,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出台有利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相关财税政策。

(四)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培育国际化品牌

7.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 篇七

据报道, 三一重工收购Putzmeister后, 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顾问公司将持有少数股权, 但各方拒绝透露收购价格。与收购密切相关的人士表示, 估价为5亿欧元左右。

苏子孟表示, 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全部股权, 表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具备了在国际上展开收购的实力。收购成功后, 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两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将形成比翼格局, 在混凝土机件领域领先世界水平, 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凝土机械强国。

苏子孟分析, 在工程机械行业内, 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收购、并购案例非常多, 属于行业普遍现象, 但是自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开始,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才正式登上了国际收购舞台。

苏子孟称, 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 三一重工选择此时收购德国重要的机械制造企业, 对双方发展都将带来有利影响。

8.中国古代农业整地机械发展概述 篇八

关键词:古代 农业 机械

由于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又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可以广义的将一切可以用运于农业生产的用具都称为农业机械,那么就可以将我国从古至今一切关于农业生产的用具按其各自的用途分成如下六大类:①整地机械;②播种机械;③除草机械;④浇灌机械;⑤收获及加工机械;⑥交通运送机械,其中整地机械和收获及加工机械的种类最为庞大,发展也最为丰富,本文就整地机械的发展进行概述。

1 整地机械必要性

早期人类先祖是将自然界的植物作为食物的来源之一,因此自然而然的就将可以食用的植物作为农作物来培育、种植。要想将农作物生长的更快更好,就要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与水分。只有在农作物种植前,将其生长的土地进行疏松与平整才会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养分与水分,所以土地的整地机械就尤为重要。

2 整地机械的材质

任何自然界的土地在成为适合人类耕种农作物的耕地前都被树丛所占据,人类早期必须经过整地机械进行一些适当的平整、疏松才会使其成为可以利用的耕地。我国先民在这方面开展的劳作要早于其他民族,在《周礼秋官》、《诗经周颂》、《史记》等书中均有对焚火垦荒的记载。在开垦过后就可以种植适合当季生长的农作物,而要想在此片耕地继续种植作物的话,就必须要用翻土机械对土地加以反整、疏松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播种工作。其中根据翻土机械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石制、骨制和木制三类。石制工具在制作上用打制的方法制作逐渐演变成磨制石器,我国河南、陕西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当时使用的石器用具,骨制工具的发展也与石制工具基本相同。木制工具的发展历程虽然缺少出土文物的证实,但从古代文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人类利用树枝利用杠杆原理将树枝、树干用手力将其下掘到土里,一手担任支点,一手下压,将所掘土地翻转出来。由于这种简单的工具费时费力,木制的翻土机械进一步演变发展,具体方法就是将木棒的下端安装一个方形的木板,或者使木板的尖端具有两条长板形并具有薄刃,这样不但可以使其更加容易入土,还可以使每次翻土的面积增大,从而减少劳动时间,这个木板被称作耒。翻土工具的第三步变化,就是将方形的木板接触土地的一侧改进成齿状,由最初的双齿发展成多齿,这样改进的好处就是减少阻力,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耒的材料使用上,还有石制和骨制,到了青铜器大量使用的汉代,材料逐渐变为铁。

3 间歇性的耦耕到连续性的人耕和牛耕

“耦耕”,根据《耒耜的起源及其发展》的解释,“耦耕是两人一组面对面一踩一拉共发耜的耕地方法”。在耦耕的基础上,在翻整过去耕种过或者土质松软的土地时,劳动人民就会将耜插入土壤,然后再将耜刃放平,并将耒柄扶稳,另一个人在前面用力拉着前行,这样就可以较为轻松的耕开一条土地,如此往复就是人力拉梨耕地,此法可以将劳动效率提高。由间歇运动的耦耕发展为连续运动的人耕是人类耕地机械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逐渐使用牛来代替人,将人从拉梨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那究竟是何时开始利用畜力耕地的呢?根据学者陆懋德在其著的《中国发现之上古铜犁考》中所描述:“我国在铜器时代之内确已使用铜犁耕地”,“铜犁头之年代,至迟应在西周以下战国以上,最晚不过春秋时期”。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也有做出了利用畜力耕地的时期为殷代。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断出利用畜力耕地的大体时间。

4 耦耕变为犁耕——耒耜变为犁的开始

4.1 耒耜变为犁 将耦耕变为犁耕后,由于要适应新的耕种方式,所以耕地工具也需要相应发生一些变化。第一是犁架结构的变化,为了让人或牲畜更轻松的向前拉动,需要加上一个犁辕。为了使原来的耒耜刃部便于向前插入土壤,就要改变方向将其横装在一根横木的前段,在横木的后部再倾斜着装上一个便于人扶的犁柄。这样就使原来的耒耜在结构上变为不同的犁的式样。当犁在耕地时被拉着前进时,为了使其的破土部分更容易插入土壤,就将其尖端改造成两等边三角形。更进一步的改进,用铁制的犁铧就使它的中部向上突起,为了使向横木的尖端装紧,犁铧的后部制成中空,便于横木前段嵌入,也可在犁铧底面后部开孔,可使其钉在横木之上,这样改变之后就会使前进时已破开的土壤向两边分开,同时也使犁铧的力量更强。

4.2 犁壁的增加 将耒耜变为犁,在经过上一小节的改变之后还有更重要的改进,那就是为使耕开的土地发生破碎和翻转的功能又增加了一件犁壁。但一般耕地的重要意义就是一边破碎一边翻转土壤,尤其是在收获以后,由于耕地上生长了杂草,所以在耕地时将杂草压在土下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是深耕的话,能达到以上作用的只有犁壁。

4.3 犁刀的产生 唐代以后,犁在结构上的变化就更近一步,最主要要数犁刀的发明,但犁刀在当时的应用却非常有限。

5 其它整地及翻土机械

除了之前说明的两种最为重要和常用的耒耜和犁之外,我国劳动人民还创造出其它一些整地及翻土机械。这些机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犁样式相似,工作情形也相似,但结构比较简单,起土与翻土的效率差,有些耕土较浅或则只能松土不能翻土,在动力方面可以人拉也可用牲畜。另一类则大体保留了耒耜的样式,直接用来掘土翻土。

参考文献:

[1]刘仙洲.有关我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的几项新资料[J].农业机械学报,1964(03).

[2]荆三林,李趁有.中国古代农具史分期初探[J].中国农史,1985(01).

9.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 篇九

多年来年模具产业不断进步,促使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如汽车覆盖件模具有“四大家”,模具行业已有100多家企业被授予“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称号;在产业布局上,我国模具业正在从较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向内地和北方扩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具生产较集中的地区。

近两年,中国的五金模具市场发展势头向好,五金行业成为拉动消费和提高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现阶段我国模具产业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和关键部件还未实现国产化。

中国五金模具市场前景广阔,五金模具行业发展迅速,无论产品数量还是生产规模都有飞跃式的提高和发展,模具销量和出口量与日俱增。但是,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不断吸引国外五金模具企业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五金模具跨国公司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产业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产业转型谋求新发展,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五金模具企业应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大力发展高端产品的研发技术,早日实现高端产品国产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产业集群,增强行业群体竞争优势;稳固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10.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 篇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国家标准 GBT4754-2002 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钢结构制造企业属于金属制品行业大类中金属结构制造业(包括建筑用金属结构、构件;金属桥梁结构、铁塔、铁架、金属支柱、水闸);集装箱和金属包装物品制造业;金属丝绳及其制品业;建筑用金属制品业等。中国钢结构协会成员组成及行业管理属于该范畴。

第二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钢材的产量、品种、质量迅速提高,钢结构在工程建设中的用量越来越多。钢结构制造企业无论是数量和规模均有很大的发展,每年承担着上千万吨钢结构和钢制品的加工制造任务。这些企业分布在建设、铁道、交通、通讯、石化、冶金、能源、机械、船舶等行业。已经形成新兴制造业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条 中国钢结构协会是跨行业、跨学科的全国性社会经济技术团体。协会遵循国家关于加强行业管理精神和国际惯例,为维护企业利益和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规范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扩大与国外同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参照国外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和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对中国境内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开展资质等级评定。

第四条 本规定目的是正确引导我国钢结构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同行业企业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使钢结构制造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人员配置、科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允许承担的工程规模及技术难度等级等方面均有可以借鉴的资质等级标准。可作为工程项目业主选择钢结构制造企业的依据。

通过资质等级的评定,从总体上提高钢结构制造企业的整体素质,确保工程质量,促进钢结构制造行业健康发展。

第五条 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国资委、建委及有关工业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可推荐钢结构制造企业申报相应的资质等级,同时可作为行业准入或工程建设总承包的参考依据。

第二章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的划分及承揽任务范围

第六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等级分为钢结构制造特级、钢结构制造一级、钢结构制造二级、钢结构制造三级,相应级别的钢结构制造企业,承担不同范围的钢结构加工制造任务。

钢结构制造特级企业:可承揽相应行业各类钢结构的制造任务。业务范围 包括高层、大跨房屋建筑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桥梁结构、高耸塔桅、大型锅炉刚架、海洋工程钢结构、容器、管道、通廊、烟囱、非标设备及成套设备等。

钢结构制造一级企业:可承揽相应行业大型钢结构的制造任务。业务范围包括 高层、大跨房屋建筑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桥梁结构、高耸塔桅、大型锅炉刚架、海洋工程钢结构、容器、管道、通廊、烟囱等构筑物。

钢结构制造二级企业: 可承揽一般钢结构制造任务。业务范围 包括高度 100m 以下的建筑钢结构,跨度 21m 以下桁架结构和跨度 60m 以下的网架结构,中跨(25m 以下)桥梁钢结构和一般塔桅钢结构(100m 以下)等。

钢结构制造三级企业: 可承揽一般钢结构的加工制作任务。业务范围 包括高度 50m 以下的建筑钢结构,跨度 15m 以下的桁架结构,跨度 40m 以下的网架钢结构、压型金属板及其它一般钢结构加工制作任务。

(注:从事锅炉、压力容器、输电铁塔、电梯、吊车等应同时具有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生产许可证、安全证书等。)

第七条 获得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的企业可承接有关钢结构的制造、来料加工和定型生产标准化产品。

第八条 企业的资质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行业中的企业及有关专家制定,在实施过程中将逐步修订完善。

第三章 评定办法及颁发资质证书

第九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评定委员会组成

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成立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任主任委员,成员涵盖建筑、桥梁、塔桅、锅炉刚架、管道、容器、造船、海洋建筑、装备等钢结构制造行业的专家。其任务是接受、审核钢结构制造企业申请的资质等级,向协会提交各钢结构制造企业的资质等级的审核报告。经协会批准发给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条 在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由协会专家委员会及企业推荐专家共同组成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专家组。设立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主任、副主任领导下开展资质认证的日常管理工作。专家组具体负责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起草、修改和评审现场考评工作。

第十一条 根据钢结构制造企业提出评定资质等级的申请,在初步审查文件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成员赴申请企业实地考察,按照“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评审现场考评表”的内容逐项进行考核评定。考评结束后写出考评报告,送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审批。

第十二条 申请资质企业经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审查合格、经批准后由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资质证书。资质证书有效期五年。有效期内发现严重违规、出现重大工程质量事故者,经评定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取消、降低资质等级。

第四章 资质申请、审批及管理

第十三条 从事钢结构制造三年以上的企业,可直接根据标准规定向协会申请相应的资质等级,新成立的企业亦可根据规定申请相应的资质等级。经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审查合格、批准后分别颁发正式资质证书(五年期)、临时资质等级证(三年期)。

第十四条 申请资质企业,须向协会提供下列资料一式二份:

(一)钢结构制造企业申请表;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并盖企业印章);

(三)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技术、财务、经营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书、身份证(复印件 并盖企业印章);

(四)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书(复印件 并盖企业印章);

(五)企业占地面积、生产厂房面积资料(复印件 并盖企业印章);

(六)企业近三年钢结构产量统计报表(复印件 并盖企业印章)。

企业中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企业技术工人职业证书及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原件或复印件,由企业统一保管,供专家组现场考评时审阅。

第十五条 中国钢结构协会对企业的资质评审,应当从受理企业的申请 60 日内完成。

中国钢结构协会将批准的企业资质等级在国家正式出版的有关报刊、杂志及公众媒体上公告。

第十六条 钢结构企业申请资质等级或者晋升资质等级,在申请之日前一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协会将不接受申请:

(一)承接的钢结构制造构件及产品出现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

(二)严重违反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三)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的作业人员未经培训、考核,未取得证书上岗,情节严重的;

(四)构件及产品未达到质量标准要求并没有履行保修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情节严重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十七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条件符合资质等级标准,且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的,由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相应资质等级的《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分 为正本和副本及英文版本,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统一印制。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出借、转让《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不得非法扣压、没收《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

第十九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在变更、晋升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的同时,应当将原资质证书交回协会予以注销。

钢结构制造企业因破产、倒闭、撤销、歇业的,应当将资质证书交回协会予以注销。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中国钢结构协会对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实行年检制度。一般情况按照常规进行年检,特殊的根据需要由协会组织行业有关部门、企业、专家进行联合年检。

第二十一条 钢结构企业资质一般年检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向协会提交《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年检表》。《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及其他有关资料,并交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协会收到企业年检资料后 40 日内对企业资质年检做出结论,并记录在《中国钢结构企业资质证书》副本的年检记录栏内。

第二十二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年检的内容是检查企业资质条件是否符合资质等级标准,是否存在质量、安全、市场行为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钢结构制造企业年检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

第二十三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条件符合资质等级标准,且在过去一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的,年检结论为合格。

第二十四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条件中,注册资本金、人员和经营规模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但不低于资质等级标准的 80%,其他各项均达到标准要求,且过去一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的,年检结论为基本合格。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钢结构制造企业的资质年检结论为不合格:

(一)资质条件中注册资本金、人员和经营规模任何一项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的 80% ;

(二)有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之一的。

第二十六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年检不合格或者连续二年基本合格的,应当重新核定其资质等级。新核定的资质等级应当低于原资质等级,达不到最低资质等级标准的,取消资质。

第二十七条 新成立的钢结构制造企业评审通过后发放临时证书,连续三年年检合格可换发正式资质等级证书。

第二十八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升级,由企业在资质年检结束后两个月内提出申请,分批集中办理;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其他变更事项,应当随时办理。

第二十九条 降级或取消资质等级的企业,经过一年以上时间的整改,经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 审查确认,达到规定的资质标准,且在此期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的,可以按照本规定重新申请原资质等级。

第三十条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参加资质年检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其资质证书自行失效,且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

第三十一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遗失《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应及时报告协会并在公众媒体上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发。

第三十二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等,应当在变更后的一个月内,到协会办理变更手续。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三条 涂改、伪造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的,吊销资质证书。

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可以责令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四条 转让、出借《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责令改正,由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在行业媒体通告并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一)制造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钢材、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其他行为的;

(二)未按规定要求对钢材、焊接材料进行检验,或者未对涉及结构安全的构件、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取样检测的;

(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六条 从事资质管理及评审的工作人员本着公正、公平、严肃、认真的态度开展,在资质审批和管理工作中严禁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反工作纪律者,协会将给予警告直至除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由中国钢结构协会负责解释。

11.拿什么驱动中国制造业发展 篇十一

享有“中国制造业的达沃斯”美誉的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于25日上午在天津正式开幕。在为期三天的会期内,本届论坛围绕“从制造到创造——打造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的主题,旨在关注制造业产业链条中各个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与配合。

论坛由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组委会主办,爱波瑞管理咨询集团承办。来自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1500名精英,在主论坛和数十个专场论坛上,通过多种多样的会议形式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分析解决企业在研发与设计、物流供应链、信息化、人才育成与企业文化、资本运作、制造服务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竞合>竞争 不再单打独斗

竞争还是竞合?在美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纷纷喊出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突围?在本届制造业论上,一个由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组委会倡议发起的制造业管理联盟正式启动。该联盟将从市场、管理、人才、资金、产品与技术五大链条上为企业提供支持与服务,助力我国制造业企业抱团取暖,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本届论坛的轮值主席、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董事长赵立志就表示,今天企业的比拼,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实力上的比拼,更多的是体现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上下游企业的产品品质、成本优势、准时交付与快速反应等各个方面的竞争。资源短缺,经济形势下滑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需要的不是恶性竞争,而是高度的竞合。

技术+管理 驱动制造业发展

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再?外资将撤出?中企也将迎来艰难时代?面对这样的疑问,丹佛斯中国区总裁欧华明表示,受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就要实现技术与管理的双升级。

欧华明表示,近年来,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确实有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或正在移出中国,比如鞋、服装等。但对工业企业而言,中国仍然有很多机会。而丹佛斯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就是,第一坚持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第二为自己的中国供应商提供经验和培训,共同升级;第三就是把研发中心与工厂放到一起。“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产品的问题和市场的需求,实现面对面的沟通,提高效率”,欧华明解释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黄群慧在论坛上则表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所谓的“再工业化”,他们的目地无非是为工业化寻求新的科技支撑点。中国制造业应该牢牢把握人工智造、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等新的技术,将这些关键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来驱动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要逐步摆脱代工模式,关键在于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而通向品牌的唯一路径就是产品的品质,要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要提高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由内而外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何桢则如是说。

论坛以100多个中外企业案例发表与经验分享为主要形式,新增私人董事会、投融资对接专场、制造服务化及智能制造等高端活动形式为参会的企业家打造从企业体内到体外的全方位问题解决平台。

作为论坛服务的延伸,“制造业管理联盟”的成立是第十届论坛的又一大亮点。制造业管理联盟以精益人才育成实训基地为载体,这是由爱波瑞管理咨询公司研发并首创的在国内建成的集授课、实践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全球顶级人才教育基地,帮助企业从资本、市场、管理、人才、技术与产品五大链条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制造企业能持续不断地互为支撑,有效整合各方面所需资源,解决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综合提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与资源利用,提升企业自救、可持续的生存与竞争能力,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论坛举办十年来不断探索和践行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以期实现振兴民族工业。论坛凝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企业人。这一由企业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专门探讨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管理课题的专业论坛,得到了国内外广大政界、学术界、企业界的深厚支持与关注,已成为业界知名的专业高端论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须警惕“脱实向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上表示,我国制造业目前仍缺乏关键技术,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制造业亟待加快产业升级改造的智能化发展,掌握关键技术。同时还应警惕“脱实向虚”的倾向,防止产业空心化及制造业边缘化。

“‘高品质’‘名品牌’要成为中国制造的标识。”李毅中说,企业要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我国制造企业仍存在产品标准和规范水平不高、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不高,从根本上没有把质量兴国放在基本国策的位置上。

我国制造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矛盾。“我国每年生产出11.8亿手机、1.3亿台彩电,但这些电子产品80%的芯片要进口,各种电子产品核心零配件实际进口一年就要花费约2000亿美元,和我国进口原油的花费相当。我国高铁中的轴承、轮毂等也要靠进口。”李毅中说。

他说,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目前,科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30%,远逊于国外。行业的研发目的在于用,不能只停留在成果和样机上,更不能停留在博士论文中。

当前,制造业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的进展不断加快。此举不但提升了工艺流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还提供了运行效率。李毅中说,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制造业生产线52%实现了自动化。在“十二五”期间,这一数字要上升到62%。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建议,我国制造业应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造质量上乘、制造过程绿色低碳、有完善售后服务、不断改进完善创新的优秀品牌。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和院校合作,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关键零部件技术含量更高。”他认为,要改变营业额很大、利润很薄,产值高、增加值小的发展局面,制造业就应高度重视零部件、元器件加工制造,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材料,积极与国外厂商开展合作。

在看到房地产等产业利润率非常高时,李毅中为制造业鸣不平。他说,我国应牢牢把握实体经济,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制造业边缘化,警惕“脱实向虚”的倾向。坚持工业发展不动摇,坚持工业和服务业相互依存促进。同时,不能把工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对立,更不能把工业妖魔化。

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石丰瑜

深入推进中国“智”造,引领新的精益生产风潮

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石丰瑜受邀出席了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并做了名为“精益制胜,落地有‘生’——传统制造业的ICT精益制造师”的主题演讲。所谓“落地有‘生’”,意指富士通会真正帮助客户把解决方案落到实处,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在面临多重挑战时开启新的生机。

ICT贯穿制造业未来

每家企业都在追求效率及利润最大化,对于处于目前动荡的大经济环境下的制造业也必须持续不断地谋求创新与变革。从2008年开始的智慧化生产,人工智能等ICT技术手段正在逐步推进制造业工厂的又一次全面革新。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拥有自我完善功能的无人工厂蓝图渐渐明朗。

以德国Fraunhofer IPA/IFF研究所的调研数据为例,石丰瑜在演讲中指出从2008年到2020年间,制造业的变化将于智能工厂技术、适应性制造方式、制造群聚网络、新兴技术及新商务模式等领域的进展息息相关。以完整的智能工厂为例,则必须包括:智能仓储系统、智能搬运系统、智能机械设备、智能感知网络、信息整合平台等。所有这些发展,都需要仰仗ICT技术的支持。换句话说,ICT技术贯穿了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压力促使企业转型

在十二五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技改和节能减排政策、人民币升值、制造成本上升、来自东南亚国家低劳工成本挑战这些外部因素的驱动之外;企业内部也面临着集团整合管理需求提升、敏捷生产、柔性制造、产供销一体化、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逐步“三流同步”、劳工成本年均攀升15-20%等众多产业内部影响。中国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转型。

中国制造业的诉求越来越注重柔性、绿色、智慧;同时,制造业的用户需求也从“粗放化”走向“精致化、个性化”。“精益制造”与“柔性制造”正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资源能量驱动型转向数字信息驱动型。信息化,正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根据赛迪顾问预测,中国制造业IT应用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18亿元。

精益IT建设服务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的IT建设往往是一团难以理清的乱麻。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概念层出不穷,企业IT建设缺少中长期的通盘考虑,时常会遭遇分析全面但无法落实的IT战略、设计完美但无法实施的系统架构。同时IT项目上线后的沉重运维负担,亦或者是未能实现业务收益最大化而产生IT建设的浪费,综合以上现实问题都可能造成企业IT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富士通提出的精益IT理念,正是针对这一情况而产生。在实施信息化之前,富士通通过理解工厂生产现场信息化与办公室信息化的差异,帮助企业分析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与挑战;从细节入手,消除生产中的物流、存货、动力、等待时间、多余加工、剩余生产、不良品、知识等8类浪费;及时整理、整顿清洁现场,促进生产的持续改善,从而实现生产管理的全面改善。

石丰瑜强调,富士通依据自身50多年所积累的丰富的精益制造行业经验,向中国制造行业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服务,以及涵盖各领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和贯穿整个IT生命周期,包含硬件、软件服务支持、应用等在内的所有服务,特别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合理、合身、合时、合情、合宜的精益制造解决方案。

石丰瑜代表富士通与现场嘉宾分享了众多精益生产的成功案例,涵盖了波音飞机、丰田汽车、宝马汽车、佳能、西门子等全球知名制造企业。在中国,富士通的合作伙伴同样能享受到富士通领先全球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全面满足制造业的多种不同需求。富士通,将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一起深入推进中国“智”造,引领新的精益生产风潮,重构产业价值。

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

制造业中最根本的就是凭良知制造

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接受了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邀请成为论坛成长企业专场导师,并与现场民营企业家探讨了管理提升之道,以下是记者对黄鸣的专访。

记者:您是一个焦点的传奇人物,很多人想听听您在太阳能行业从初创、成长、发展、一直到今天的酸甜苦辣,也想知道,您认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黄鸣:其实,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和中国人完全能做到这些(精益管理从研发到营销,信息化、供应链、研发等),中国人的勤奋和精细不输日本人,也不输德国人,而且很多企业按照日本人、按照德国人的OEM做,都做的很不错。但是,问题在于一旦到了我们树立标准的时候,完了,没有人卡我们,没有人验收,自己就做不好了。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品牌问题,是制造业独立运营的问题,创新突破的问题,实质上是现在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中国的文化问题。

记者:其实我一直在关注您,虽然没能与您面对面的细谈,但是您的演讲、微博、博客都会去看,我感觉到您对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了,您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激发您再次提起精益管理?

黄鸣:主要是我们文化中的“两张皮”,“双重标准”,这是几千年来造成的,我们没有一个独立的标准,就是普世的价值观,制造业和社会都没有,所以制造业一定受社会影响。例如近期发生的“检测门”这件事情,大多数人觉得是对的,但是一亿人中你挑不出几个人是能为此斗争的,对不对?大家都认为这是对的,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为它奋斗。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利益为首,其他的都是无所谓,尤其是当他个人与某些利益相关的时候,标准马上就彻底变了,是和非居然全没了,这是我们制造业将来面对的最举步维艰的地方。

皇明坚守了这么多年,就像我有篇博文说的‘坚守苦斗’。首先是坚守,然后是苦斗,为什么要坚守,在制造业中标准,设计,制造,物流,营销,服务,都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以前爱波瑞帮助皇明做咨询服务的时候,你们建设这个整体,王月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了很多。但是,去年七月开会的时候,我问以前进行精益改善的领导和员工,你们学习精益的东西都到哪去了?你们的蓝带黑带呢?你们的六个西格玛呢?你们的精益管理呢?人家来了(指导),你们干一段(精益管理),这些(整体改善效果)就上去了;人家一走,你们就下来了。这次从提旧话,我们非得让别人扶着才能走吗?自己走!所以最近我们又在重新学习和树立体系,把以前割弃一大部分好的东西,如竞争指标(产量、成本指标)等重新建立起来。当企业和个人的站位高了,提出做中国最好的制造业样板的时候,要为中国制造业争光的时候,代表中国制造业标准和水平的时候,个人的小九九,个人的小感情,小纠结全没了,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了。皇明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站位更高,有更大的胸怀的时候,才有重提精益,并对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应该感谢王总,感谢爱波瑞,这是因为你们给我们基础打得好。八年前,你们就告诉皇明,精益既是系统也是文化,当时不太理解。八年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现在我们对此有了切实的感受。

记者:现在汽车、电子和相关的装备制造业,都在讨论如何‘过冬’的问题,黄总一直是太阳能行业的领航者,您是怎么评价太阳能行业的?

黄鸣:先从企业说起,我想对制造业来讲,现在低迷也罢,紧缩也罢,不景气也罢,世界混乱也罢,其实对每个行业都不好,这是肯定的。但是,有的时候说,可以有不好的行业,但是不见得有不好的企业。在稻盛和京瓷都是在最低迷的时候逆势而上,他的经验表明什么?就表明了我们认真抓住制造业的规律,真正的去拨乱反正,真正的去回归正的一方,就可以使制造业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有整体提升。日本、德国、美国都是一步步做起来的,我们把这些抓住了,逆势而上的可能性对中国来讲很大。但是,再一个问题就是坚守和斗争,关键坚守不行。皇明坚守了这么多年,很辛苦啊。但是不单是这个,劣币驱逐良币,你没有个标准,一个行业的标准,消费者心里也没有标准,不知道谁好,就开始有人趁机得利了。我的压力是最大的,很多人和我说降价啊,减薄一下吧;不要树立标准,别给自己找麻烦吧;减低质量标准,这都是成本啊,几倍的成本啊,各趟线,选材,设计结构,配件,配套等等,包括一个蒸笼管壁的厚薄,材料本身的质量,气线、节流,杂质等,质量低,价格就马上减低,镀膜的时间,抽真空的时间,温度,设备,多一倍就是一倍的钱,而且因为标准高,可能是两倍三倍的价格,一根真空管可以差好几本,但是在市场上,老百姓又不懂。就例如三氯氰胺的事情,奶业基本没有一个能逃过三氯氰胺,但是如果有一个坚守不用,价格和成本必然增大,很可能根本卖不出,生存不到现在,更不用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了。这点说明什么?标准,监控、监管,这三条对一个产业的健康有多么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皇明以前一直是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终于有一天爆发了,这个爆发就是斗争,实际上这个斗争由来已久,我在内部拍桌子骂,谴责,甚至威胁要报向社会,没人听,每个行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关于这个点我会在年会(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上强烈的提出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单单怪一个企业是不行的,生存不下去啊,可是大家想想,当年如果有一个奶业站出来说有三聚氰胺这件事情,我们独善其身,我们不做三聚氰胺,向社会保证,而且坚决斗争,他会遇到什么?整个行业会埋了他。我在太阳能行业遇到的还是不错的。

记者:您刚才说的坚守和斗争,坚守背后需要什么?

黄鸣:我快守不住了,人家说拿业绩说话,恶毒就在这里,就好像说是你不做三聚氰胺,价格高,然后曝你(与使用三氯氰胺的企业相比)业绩不好(或者增长慢),而正是卖三聚氰胺的人发动指责你,就像是在说,‘我做三聚氰胺,价格低,业绩(利润)多好’,这简直是滑之大稽。所以很少有人站出来说,就只有像我这黄老邪,黄老怪这样的人敢站出来,豁出去。当然我为什么能这么说,主要还是靠产品质量说话,我相信皇明的产品,相信企业是凭良心做事。

记者:您近年对人、对文化有特别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相比八年前,有很大的变化,是什么样的机缘促使您改变的?

黄鸣:以前是洁身自好,现在受不了了,苦恼的摸索探索过,觉得文化底蕴不够。因此开始读书,读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大学、中庸、然后读南怀瑾的《论语别才》等,我觉得应该用另外的眼光去看中国文化,而且中国制造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社会中的乱象,尤其是经营中的双重标准问题,普世价值观问题等等。

有一个德国企业家朋友,对中国的文化认识很浅,我给他讲孔子思想体系的五大要素“仁义礼智信”。两千五百年前,我们一整套系统都已经成型,现在无论是社会,商业,经济,离了这五个要素,都是不行的。当然,如果我离开了企业和制造业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认识和动力。后来我就讲孔子和企业家精神,我不懂管理,懂企业家精神,企业的魂,实际上日本稻盛和夫敬天爱人、就是从中国诸子百家、王明阳的学术中总结出来的。我觉得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与现代经营,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去伪存真,要有突破性的传承。实际上孔子是讲斗争的,有一次颜回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就是你用德抱怨,以德回报邪恶,那么德行的人和事情该如何回报呢?是不是应该给予平等的回报呢?从逻辑上推翻了以德报怨这样的一种所谓非斗争文化。学生又质疑了,如何抱怨呢?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直’就很有意思了,孔子很多地方都用到‘直’,现在我们理解‘直’就是正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什么就该是什么。正直、真理、正义是什么?将心比心而已。皇明的品牌三情中有一个就是‘人之常情’,这是最根本的。我们现在制造业中最根本的就是凭良知制造,追求达到自己的孩子敢吃自己生产的食物。

记者:皇明此次重提精益,您怎么用精益的系统支持未来的战略?

上一篇:外贸公司管理制度下一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