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诗

2024-06-30

高三古诗(精选6篇)

1.高三古诗 篇一

高三语文古诗词大全

高三课本古诗词共计8篇,上册3篇,下册5篇。

上册:《月夜》《夜雨寄北》《水调歌头》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下册:《鱼我所欲也》《琵琶行》《论语七则》《兰亭集序》《人间词话七则》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琵琶行》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翻译】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论语七则》 来源:论语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第三则: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第四则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②?”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③,敝之而无憾④。”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⑤。”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⑥。”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译文

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第五则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②。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③。”

译文

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第六则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度的快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

第七则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为求得保全性命以致损害仁德,而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取/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初,为了修稧[注 1]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办了聚会。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峰和险峻的山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在室内谈论志趣抱负;有的人寄托情怀在爱好的事物,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志趣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只要当他们喜于所接触的事物时,一时间自得其乐,快乐而满足,浑然忘了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喜爱的事物厌倦,心情也随着改变,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尚且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缘由,与我所感慨的如符契般吻合,总是对着文章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虽然一直都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然而以后的人看待今天,不过也就像今天的人看待从前一样罢了,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

《人间词话七则》 作者:王国维

第一则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

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

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

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第七则

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2.例谈古诗之美及古诗教学 篇二

一、 古诗语言之美及其教学。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不能不叹服“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修辞技巧,“三千尺”“落九天”,分明是夸张至极致,却又毫无出格或失实之嫌,相反让人犹如伫立瀑流之前,耳闻目睹着瀑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的壮美气势;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也不能不钦佩“诗圣”杜甫这么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一行”与“两个”,“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以及“鸣”与“上”,数量、色彩、名称、动作,在这里一一对应,何等整齐匀称!平声与仄声,在这里交替呈现,协调有致,给人轻盈灵动感觉。这,就是古诗的语言之美。由于古诗通常有其格律,对句之间又讲究平仄对应,诗句尾字要求押韵,这就使得古诗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鉴于古诗的语言之美,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

二、 古诗景象之美及其教学。小学古诗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状物的佳作,它们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动人景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如在教学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想象基础上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何引导联想和想象?笔者以为方法不一而足,可以在教者入情入境的范读中展开,可以在悦耳的音乐伴读中展开,可以在闭目凝神的静听描述中展开,也可以在直观生动的媒体演示中展示……无疑,在想象的世界中,学生看到了美,也享受了美。

三、 古诗意蕴之美及其教学。诗之所以美,诗情画意,内涵深广,而这往往体现在它的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我们教学这类古诗,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领悟内含的意蕴。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适度启发学生领悟到:“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不只是让学生从观赏的角度去理解,还应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

四、 古诗情感之美及其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锄禾》一诗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炎炎烈日之下劳动,挥汗如雨的情景,体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又如在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客居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说明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五、 古诗心志之美及其教学。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何谓“志”也?“志”就是情怀,就是心志。诗人吟诗作赋,其旨在以诗抒怀,借诗咏志。据此,我们教学一些古诗,不宜浅尝辄止,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之余,须进一步揣摩诗人的心愿和志向。又如在讲《示儿》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前两句,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抓住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一天到来的强烈期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真挚的报国之志。

3.高三语文必背古诗文 篇三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念奴娇·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窦娥冤【正宫】【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国殇·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liâ)余行,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chãng)。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dàn)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juã)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琵琶行·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鹊桥仙·秦观

4.高三古诗 篇四

高三语文备课组

吴国秀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3.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5.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6.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 ”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8.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1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

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1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3.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4.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16.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

19.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20.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十一、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2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

C.作者在描绘富庶、宁静的江阴城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D.颔联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对比手法。

22.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

十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木棉花歌

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2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24.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2018届古诗鉴赏试题参考答案

一、1.CE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2.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二、3.AB.B 2分A 3分

分析: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4.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任答3点,每点2分)

三、5.B E 6.特点:雨大,及时。(2 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 2 分,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 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四、7.B 8.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这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五、9.D C 10.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功业未就的惋惜;(2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六、11.AE。12.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七、13.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14.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八、15.CB 16.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17.C.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十、19.B 20.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

.试题分析:B项,两首诗所用手法不同。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具体地说,俞诗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王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十一、21.D 22.①颈联调侃友人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抚琴不在乎琴音,因为心思在去做官这件事上。(2分)②尾联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1分),调侃友人迫于生计为了钱才去做官,说他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2分)正因为是知己至交,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更显情真意切。(2分).试题分析:D项,不是对比手法,而是反衬。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入夜的江阴城寂静安谧,以动衬静,江鸟的鸣叫更显喧闹,打破了晚上的宁静,用鸟鸣声反衬,更显夜之静谧。颔联描写江阴的风土人情,再次证明唐朝时候江阴是个滨海邻江的小城。海鱼朝满市,只简单五个字就把江阴早晨热闹、繁华、世俗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你仿佛能够看到那人头簇拥、喧嚣热闹的早市,能看其景,能闻其声。这一句是写闹的,下一句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诗人虽只选取了一闹一静的两个典型场景来描写江阴,却足以突出江阴的滨海邻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繁华、美丽、宁静的江南小城的特点。

十二、23.(5分)CD(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24.(6分)评分要点:①外在形态:木棉树高大,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3分)。②内在气质:木棉大气沉稳,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5.高三古诗 篇五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 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越 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野 步 [宋] 周密 野 步 [清] 赵翼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①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题目。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柳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1.上面两首诗都是温庭筠的作品,《咸阳值雨》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

2.两首诗中都有“还似”一词,都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注:嗾,使。

行秋(徐玑)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刘诗的意境-----------,徐诗的意

境---------。(两空均不超过6个字。)

(2)请简要赏析徐诗的艺术手法。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①【注】裴潾一生经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所知。)

(1)这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共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两首描写牧童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牧 童 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 童 答钟弱[注]翁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 钟弱为平凉太守,热衷于功名。

(1)这两首诗中都描写了牧童的笛声,请简要分析其对刻画牧童形象的作用。

(2)这两首诗表达主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 作者: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作者: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按照字数的多少分类,这两首词均属于。《如梦令》和《昭君怨》分别是这两首词的

(2)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词和郑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

(3)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李占清

1、答案 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了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

2、答案是:(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两首唐诗属于诗的何种体裁自不必多说,这里只对后两问作分析。

韦应物的《闻雁》前两句的“故园”、“归思”便点出了思乡之情。从解读这首诗来说,更要研读后两句。韦应物家居长安,而现在身处淮南,两地相隔千里以上。而现在适逢秋夜,外面的秋雨下个不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这秋天的暗夜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斋的空寂,这样的环境气氛,不免触动归思。“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我的故园是那样的渺远,我的归思正绵远悠长。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由远而近(“来”)的雁鸣之声。这声音在秋天的雨夜显得格外凄清,引发诗人联翩的浮想;雁是南归了,我却不能归去!

赵嘏的《寒塘》则是另一种写法。前两句写自己早起临水梳洗,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的景色。这两句点明时序“秋”,这是触动离愁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暗示漂泊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令人想到“羞将白发照绿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名句,换言之,第二句的“秋”不仅指秋天的景色。于是“乡心正无限”便极有力度。“一雁过南楼”,看似写景,言外之意其实是雁归人未归。因此本诗写雁,与韦应物写雁,其作用是相同的。

有此理解,形成后两问的答案便很容易了。3、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 象。(2分)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4、【参考答案】(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5【参考答案】

①傍晚 西风②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6、【参考答案】

(1)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2)章词中之“泪”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玉人)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盈盈”给人以热泪欲滴之感;苏词中之“泪”也是用来比喻杨花,“点点”给人以热泪洒落之感,情感更为沉重。结合背景,这里的泪可以理解为作者被贬谪黄州,心情落寞、不得意之泪(他把自己比作“离人”,朝廷就是他的郎。)

7【参考答案】

1.闲适(愉悦)怅惘(悼念)(2分)

2.两首诗都有“还似”一词,用的是联想的手法。第一首由当地(咸阳)想到别地(洞庭),第二首由眼前想到过去。《咸》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诗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

8、【参考答案】

⑴ 明净清雅 闲适清静 ⑵ 徐诗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9、【参考答案】

(1)①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②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的不过意象组成的一副伤感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10【参考答案】

(1)裴诗:通过对月夜之中和冷露点缀之下的白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体现出诗人高洁的品格以及对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感叹。(2分)刘诗: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1分)(2)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1分)裴诗: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对比,衬托了白牡丹超凡脱俗,优雅高洁的形象。刘诗:将芍药的“妖无格”,芙蓉的“净少情”与牡丹进行对比,衬托出牡丹的国色天香。(2分)11【参考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1.5分)。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1.5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

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每点2分)。

12、(1)两首诗都借笛声来刻画牧童的形象。前一首诗写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出嘹亮的笛声,隔着田陇都能听见,与那些在官场争夺名利的人比起来,牧童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后一首诗写牧童“归来饱饭黄昏后”,面对晚风中的六七里野草,悠闲地吹起笛子,表现了牧童闲适的心情。

(2)前一首诗直接将牧童生活与“长安名利客”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后一首诗通过描写牧童悠闲恬静的生活图景,间接地表达了对钟弱热衷于功名的劝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能力。前一首诗的主旨已在后两句中点明,诗人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牧童的生活与“长安名利客”的官场生活进行比较,赞美前者,否定后者。读后一首诗要注意诗后的“注”,后一首诗也暗含对比,主旨表达得含蓄一些。

13、【参考答案】

(1)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小令一般是单调,也就是说只有一段。如《十六字令》《渔歌子》《忆江南》《如梦令》《调笑令》等。

(2)严词写的是桃花,因为“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从时间上看,桃花与梨花、杏花同期开放。郑词写的是梅花,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3分)

6.高三古诗 篇六

[考点对练](炼字!)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秦淮竹枝词

【清】 纪映淮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白雪香。

注:①按此诗的内容,诗题应作《秦淮柳枝词(或杨柳枝词)》。②纪映淮:清代著名女诗人。③谢女:东晋才女谢道韫,曾以飞絮比雪,后世遂用“咏絮才女”称之。

试分析首句中“点”字的妙处。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对“点”字的赏析,考生要结合诗句中作者描述的景象以及整个诗歌的情感倾向。首先理解首句的含意,明白“点”字的意思,然后注意“点”字写景的效果。

答案:示例:寒鸦栖息在秦淮河边的柳树上,秋水缓慢流淌,这些景象点染成一片秋色。用一“点”字,既显示了寒鸦的稀少,又表现了流水的舒缓,一字兼有对两种景象的描述作用,体现了环境的清冷萧瑟,用字极为工巧。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③②①注:君平:汉高士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请结合颔联赏析“起”“生”二字的妙处。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具体来说属于对“炼字”的考查。题干已经明确地指出赏析的对象是颔联中的“起”“生”二字,作答时,应分析其在突出诗歌形象的特征、创设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颔联写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意境奇美。

[考点对练](赏析关键词〈诗眼、词眼〉关键句!)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菩萨蛮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注]

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面目光泽艳美。

试赏析“姿冷艳明沙水”一句的优美意境。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该句七个字,“姿冷艳”写梅花本身的美丽;“明沙水”描绘出一片冰清素洁、纤尘不染的环境。彼此映衬,更给人以风姿俊逸、神采奕奕的感觉。

答案:本句描绘了梅花的风采:姿色美丽,冷韵幽香。相伴它的是明沙净水,更突显出梅的冰清素洁、纤尘不染,给人一种风姿俊逸、神采奕奕的意境美。

4.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画 【明】 边贡

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光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本词的词眼是哪句话?请指出并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示例:分析词眼,主要是看其能不能反映全词的中心内容,是不是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答案:本词的词眼是“问渠莫是武陵源”一句。一是因为全词的描写都指向“武陵”:景色幽美,生活淳朴,远离尘嚣,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何其相似;二是因为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对此地此景的热爱,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真州绝句五首(其四)

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注:

王士祯(1634~1711):清朝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别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等。这首诗写于康熙元年(1662),作者时任扬州推官。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要先点出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最后作一评论。白描是不重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本题也可从动静结合或直抒胸臆的角度回答。

答案:诗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太阳西斜,风儿初定,红红的树影映满半江水,江边渔民卖鱼声此起彼伏的优美风光。“日斜风定”“半江红树卖鲈鱼”自然清新,境界淡远,语言含蓄,富于生活气息。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眼儿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几竿修竹,几叶芭蕉。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连用四个叠词“淡淡”“萧萧”“暮暮”“朝朝”,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叠词的表达效果,要结合叠词的一般表达特点和诗歌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叠词的作用总体来说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答案:“淡淡”摹阴霾的天色,“萧萧”状淅沥的雨声,阴霾的天色与淅沥的雨声交织成惨淡的画面,为相思怀人布设了特定背景,也衬托了主人公心头的忧愁和凄凉。“暮暮”“朝朝”则表明愁云苦雨久久不散,突出相思无聊之长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丹阳道中

【元】 宋褧

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

驿城那惮远?佳句初开卷。寒雁任相呼,羁愁一点无。

词的上阕是如何营造爽朗清新情调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意象,体现的特征。比如,第一句使用了“西风”“落日”的意象,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悲凉、凄清的景色,但从后三句看,诗歌描写了“竹岗松阪”和“练湖秋水”等,四句联合起来表现的是一种幽静、清新的景色,体现了词人在丹阳道中轻松、快乐的情感。

上一篇:安全、质量大检查总结报告下一篇:学校结核病筛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