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

2024-09-1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精选16篇)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作者:郑荣加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9期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的多元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但同时也传递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压力。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身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而在各类心理问题群体中,得到关注最多的应该是各类学生群体,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校学生作为学生团体的一部分,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促进他们的素质和谐发展,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产业工人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一、技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外显的行为来看,在各级各类技校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人际关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消极情绪情感;学习能力差,并由此引发厌学情绪和旷课违纪等问题;自制能力差,并由此引发打架等不良行为等。

研究者使用广州某高级技校“技校学生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对1280名技校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依心理问题发生频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学习动机不足54.05%,学习习惯不良50.72%,自卑45.71%,情绪不稳43.8%,自我中心40.86%,学习焦虑39.43%,学习能力低34.98%,多动注意障碍32.59%,社交退缩26.87%,自控困难24.88%。结论:在这10个心理问题中,学习方面的占5个,人格发展占4个,社会适应占一项。

而在随机对广州某高级技校的778名新生进行scl-90测试的结果中显示了这样的一组数据:scl-90所涵盖的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及精神障碍中,以因子分大于两分为参照标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有是强迫症状35人、其他27人和人际关系敏感2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50%、3.47%、3.21%。

两个调查都从不同的层面印证了前面所提到的关于各级各类的技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说明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处在一个不容乐观的水平,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使然

技校学生年龄段大多介于16岁到19岁,有着一般技校生的基本特点,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他们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即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技校学生本身有着或大或小区别于其他学生团体的一些特点。技校学生大多是普通

高中中考的落榜生或是高考落榜生,本身学业成绩不太理想,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赞许也比同龄人要少,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学习不良问题和自卑感很强的问题。

2.心理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快速的经济发展固然给技校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技校生的后期发展,但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显然被很多教育者或家长忽略了。在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作为一门学科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在这十几年间并没有真正得到教育界、家长跟学生自身的重视。经济的发展,对财富的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一些的负面经济行为,很容易对技校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

3.“城市文化”的冲击

城市生活水平、生活条件、教育水平比较高,但城市社会环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家长往往注重给孩子提供高水平的生活条件,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条件,却忽视了技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技校学生最为熟悉,接触最密切的环境中,缺少心理沟通,缺少心理引导,很容易导致他们难以调节自己,自闭、思想波动大、孤僻、消极悲观情绪严重等,极大漠视了和家人的交流,把自己陷在一个自我的圈子里,思想、感情渐渐钝化,进而冷漠别人的感情和价值关怀,容易迷失自我,变得冷漠和自私,导致心理扭曲。

4.以技术、文化为主导的技校教育

虽然近几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推进,但是各个学校之间的较量还是以成绩的较量为主,这种竞争虽然对技校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助力,但单方面对成绩的追求,为提高技校学生的技术、文化水平,许多教育者和学生的交流普遍局限于学习生活,很少涉及他们的心理世界,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甚少,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技校学生内心许多想法无法通过老师得到引导,而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高压式的教育方法,很难让技校学生很快的接受,这也增加了技校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很容易形成压抑心理、嫉妒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引发忧郁、焦虑、悲观等消极心理,致使他们无法在在文化教育过程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三、解决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快心理教育的步伐

“科教兴国”、“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所追求的目标,教育与经济同时发展是实现目标的基本要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只有教育问题跟上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国家目标。技工学校应就现在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有效方案,如对有关教育者定期进行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育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水平,改善学校心理教育服务效率较低,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

声望较低,专业从业人员缺乏的现状。笔者个人认为,必须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之与经济发展更加适用,以更好地解决技校生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帮助。

2.学习国外心理教育的先进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教师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2)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按照这三项要求从中小学教师中培养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这一培训模式非常值得我国技校教育借鉴。要努力解决技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缺乏,心理教育服务效率较低,专业从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努力解决在测量方面缺乏科学化量表以及测量工具和手段,缺乏心理咨询所必需的技术设备的问题,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交流,难于获取国外学校心理教育的最新信息,直接影响了心理教育的研究和经验交流。

3.建立校园倾听热线和网站

法国专家在请教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有效良方时,协会心理学专家玛丽-若泽·巴罗女土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倾听!”让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尽情倾诉,然后再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开通“倾听热线”,让青少年讲出他们的痛苦,这是法国弗朗什孔泰地区青少年健康行动网协会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采取的一个良好办法。通过这个方式,赢得青少年的信任,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可以信赖的人倾诉,能够听到专家的建议或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技校应该建立联合的心理咨询网站和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专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之,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广大教育者、家长及社会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二

那么,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首先, 就是学科教学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当中, 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二是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是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其次, 就是活动辅导法。心理辅导法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 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 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 活动设计要多样化, 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 心理活动的开展, 尽量与班队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 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 同时, 教师起主导作用, 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再次, 就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 克服心理障碍, 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要平等待人, 尊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人格, 要使自己成为这些学生的朋友,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 2) 慎用测验, 要科学准确地诊断心理问题,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 3) 与家庭密切配合, 帮助家长提高心理辅导水平, 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 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心理辅导合力。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 ( 1) 心理谈话和咨询; ( 2) 心理行为训练; ( 3) 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

最后, 就是环境渲染法。所谓的环境渲染法,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它是投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导方法。主要方式有: 其一, 心理辅导室。这是有专职教师负责, 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许多心理问题, 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二, 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都可以投入心理信箱, 之后由心理辅导教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三,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广播。通过学生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其四, 进行板报宣传。运用黑板报或墙报的形式, 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三

一、当好留守学生的信使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会有许多的困惑和疑问,这些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班主任以家长的方式予以关注、发现,以朋友的方式予以理解。以信使的方式进行沟通。孩子恋家,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作用不可残缺。作为班主任要努力搭建留守学生与其家长的沟通平台,使这部分学生也能感受到来自父母那份特别的爱心。有这样一个例子:冯胜同学在班上特别胆小、自卑,对人非常冷漠,也害怕与别人交往,厌学情绪严重。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的父母离异。他随着母亲生活,母亲又长年在外打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打电话联系其母亲。和她交流,让她知道冯胜的基本情况:其次要求她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到母爱就在身边。激发学习的信心:最后要求冯胜每隔一段时间向母亲汇报一次学习和生活情况。经过努力,冯胜的话语明显多了,也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了,学习开始自觉了,成绩逐步上升。

二、平等交流,鼓励帮助

平等教育,需要对学生信任、理解和尊重。信任是为了唤起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的上进心:理解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生成为朋友,常常去倾听、关注、等待:尊重即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因材施教。尤其是对留守学生,平等交流是班主任给予他们的一抹阳光。比如我班秦金同学,他的自暴自弃曾让我们感到心疼。在仔细分析他的情况之后,我有时间就找他谈心,了解他的生活、他的家庭,拿身边的事例去开导教育他。我告诉他: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他们打工也是为了让家庭有一个好的生活。作为子女不应给父母增加负担,只有学习好了。自己快乐了,才能给父母减轻压力。其次,上课期间我鼓励他积极发言,树立他的信心,并指定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的学习。通过一年的努力,他不但学习赶上来了,对生活也有了积极的态度,在班上经常能听到他的笑声。

三、引导留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作为班主任既要正视学生的缺点,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留守学生在这方面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做好细心的工作并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来改正自己的不足,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我班有一名无心学习但记忆力突出的学生,针对他的情况,我尝试着让他负责检查同学的背书情况,负责听写、默写,既发挥了他的特长,也培养了他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每当表现好时,我及时对他进行表扬,不再只盯着他的缺点,一味地进行批评。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比以前自信了,上课也专心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在学校举行的物理、化学竞赛中,还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四、形成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守学生关爱活动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班主任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多方面力量来做工作。首先,与任课教师配合,了解他们在其他课上或某一方面的表现,尽量做到了解透彻、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不良思想、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形成师师合力的良好局面:其次,依靠班级的力量,充分发挥班会的学生集体教育作用,例如开展“留守学生与感恩”的主题班会活动:第三,适时地利用晨会、运动会、文艺公演、演讲比赛、集体过生日等活动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实现交流互动。这样可以较好地减轻学生心中的压力,消除他们焦虑、紧张的心理,从而培养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

4.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四

作者:斯恩禹单位:池坪中学联系电话:

物*** 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池坪中学斯恩禹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以给中学生带来各种心理压力,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各学科中独特思维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还可以在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注意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培养起学生相应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因此,借助学科优势,力求在课堂上从多方面尝试实施,对同行的做法作了一些参考和借鉴,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把一些具体做法呈现给大家,以求共同研究和商榷。1.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是心理教育的重点,因为只有当学生自觉的成为教育的主体时,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同学们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时,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会产生改正与提高的愿望。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就会产生自我奋斗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进行自我约束,提高效能感,加强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比如期中、期末计划,课外活动等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自我意识,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和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合理的自我修正中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这些做法,使同学们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悦纳”。

自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什么呢?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为了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教师应利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对书本内容的质疑给予关注并予以积极的评价,满足他们的发现欲、成就欲,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自信心。

在授课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善于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铺设适度的台阶。坡度过大,学生易产生惧怕心理,造成厌学;坡度过小,学生则有轻而易举之感。因此,创设问题,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让学生在成功的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

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使他们明确了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是一次对同学们发愤读书的很好动员。

2.结合“生殖与发育”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

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其明白性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性不是为一时之乐,而是为永久幸福;是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才能为进一步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基础,任何教育都是无本之木。

“生殖与发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机。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了解,才不至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

绪之中,从而避免了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也使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珍惜父母之爱。对别人友爱,对世界关注,这本身就是道德品质发展的一种标志。

3.结合“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类也是这样,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对社会既要有索取,更要有所奉献。“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材料,如“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仇视社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动地调整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4.结合“考试、实验、第二课堂”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在企业工厂辛勤工作的员工,是知名学者教授还是在经济浪潮中呼风唤雨的弄潮儿,都会经历面对挫折的体验,而且有些还是频繁而又长久的痛苦体验。古人亦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致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

考试的失败是学生经常遇到的挫折,教师要能够在考核中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学生的水平、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在考试后挖掘他们的长处,增强他们信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短处,并帮助他们努力去克服。

实验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最易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也最多。因此非常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耐挫力的训练和坚韧性格的培养。

5.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四大支柱”里就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5.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之我见 篇五

张瑞

甘肃省泾川县合道中学

邮编:744300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在此谈谈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发展需要呼唤心理教育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的社会,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 1

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素质结构,是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外,也尤其重视人的心理素质。如果说人的身体素质是生命的物质载体,那么,心理素质则是人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心理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还比较稚嫩,因而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所谓心理问题上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不协调,甚至产生失衡、焦虑、痛苦等异常表现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就农村学校而言,轻微的心理偏差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态度、不良行为倾向和不良生活方式,如自卑、虚荣、说谎、懒散、任性、厌学、畏难、怯场和自我中心等;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社交恐慌三个方面,这些学生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心烦、孤独、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笨拙等异常反应;严重的心理疾病现象也个别存在,学生因不堪压力和挫折而自杀、弑母、精神失常等现象常见诸报端。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目前,就农村学校而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家庭方面,六成以上父母外出打工,形成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隔代管理根本不能蔚籍孩子孤寂的心灵,即便父母在家,也多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

理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既无暇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变相存在,超负荷的学习强度、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教师也很少顾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使注意到了,也由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而爱莫能助、束手无策。

(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因素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渐增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的善意批评和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对此,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火花,积极的因素,但是实际上却常常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三)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因素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父母们因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教师同学贪心里话,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到事就会惊慌失措,甚至崩溃。

四、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以及产生的原因,条分缕析,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营造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氛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还要优化班级管理,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因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所处班级心理环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素

学校应重视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活动,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认识目标,激起自信,积极进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努力完善自我。“哲学贫困”是一切心理问题的“万恶之源”,有了指导认识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习惯,就有利于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对于成长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反之,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猜忌的关系易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道德品质,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平等对待子女,尊重他们的意见。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始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感到有依靠,主动向老师倾诉,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可以很好地调整心理和情绪,避免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再次,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避免孤独封闭心理因素的形成。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起着不可低估,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渠道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调动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给提供学生更多的有益 4

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影响,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正视艰难困苦,直面挫折失败,胜不骄,败不馁,以健康的心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参考资料:

1、石志海;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实践与科研》 2011年第5期

2、胡华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11期

6.关于警校学生忠诚教育之我见 篇六

关于警校学生忠诚教育之我见

警校是一个培育警察的重点学校,警校生也是属于预备警官。在校要严格训练,认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

关于忠诚教育,忠诚是一个人的优美品德,忠诚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立足之根本,国家倡导忠诚于国,教育每个人都应学会信誉,国家给军人重新定位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以忠诚为首的,可见忠诚之重要。现在国家正在飞速的发展着,道路可能非常坎坷,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情况,例如有的人会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脚步,不是我们丢下他们而是他们不思进取,在这个社会里还是优者胜出,劣者淘汰,有的人就会很仇视这个社会,但是国家始终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就要忠于祖国,忠于自己。无论自己是否已为国家工作还是在上学的都要学会忠诚,以便在毕业真正为工作很快就会进入角色,会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尤其是警校教工不仅自己本身具有忠诚和责任心,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预备警官。在这个纪律严明的学校,教职工要严格要求学员,在上警校之前可能大家都是家里的宝贝,没有受过什么约束和管教,可能在入学一段时间里有的学员会表现出各种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所以就需要教职工多在他们身上下点功夫,去教育他们养成良好地品行和习惯尤其重要。首先要学员们学会注重自己的仪表形态,穿衣整齐整洁。要想被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改变自己以前邋遢的样子随心所意的作为,物要整洁,人要精神,其次改变自己以前无精打采的摸样,不能再像以前干什么事情都毫无目标,想干想就干,想玩就玩,想停就停,而要学会如何坚持有目标的去每一件事,学会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同时学校经常给学生们多举办一些文艺活动和讲座,让学员们多汲取本日写了2500字的论文,状态还行,靠自己,多学本事。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兴趣爱好:学英语,练武功,练舞蹈,公务员考的还不错虽说是裸考吧但也上了九十多,挺满意的。;还得继续多学习。每天要充满精神,全身饱满的去做事去学习。学习电脑知识,学会装系统,多关注社会各种新闻,多学习怎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靠自己。有真本事,才是硬道理。技多不压身,努力赚钱,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上网能干什么了,看看论坛,树立自己的信仰不动摇,要坚持。有勇有谋。成为有钱人,独立明智

7.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七

一、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新生事物充满着好奇与兴趣, 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充满着探究与尝试的愿望。但由于他们的阅历尚浅、辨别能力低下, 无法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一些出格现象, 而教师与家长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经验。特别是农村职校,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育一直是困扰职业学校教师的一大问题。由于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职业学校大都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导致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而由此导致的辍学、厌学、沉溺网吧等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笔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职业学校里, 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 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不少教师爱莫能助, 束手无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 大家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加上教师和家长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 没能及时对学生心理健康作出良性的诊断, 使得学生的心理疾病愈发严重, 错过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而职高生往往把学业失败归因为———调查显示:85.5%的职高生觉得“很少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72.3%的职高生认为“很少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 31%的职高生有“被社会和学校遗弃的感觉”, 60%的职高生觉得“经常有失落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首先,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关系紧密,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学校办学方向的背离、父母的纵容溺爱、老师不敢下力气管等等, 无不在客观上助长学生的不良习气。其次, 学校教育环境存在教育方法不当、措施不够力、管理不到位等弊端, 均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是孕育学生良好品质的温床, 同时也是酿造逆反心理的地窖。有些学生只从父辈身上继承了不良的行为品质, 特别是那些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的父母, 他们把不良的品质传给了下一代, 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更是影响着学生良好世界观的形成。还有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娇宠等, 容易使孩子娇生惯养, 甚至走向堕落, 这种后果多半是家庭和学校健康教育的盲点所致。社会是个大染缸, 无时无刻不在诱导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影视网吧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的影片等, 使之成为诱发青少年蜕变的场所。这些客观因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防不胜防的。

二、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某个专职教师的责任, 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和社会的全员参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各任课教师结合本课程的特点, 在课堂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是语文课, 它融人文性与社会性于一身, 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如《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要保存天生的善性, 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 减少对物质的欲望等。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正面教育, 父母是学生步入人生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就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的课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应取得家长长期的支持, 这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人的成长需要社会这一方蓝天, 因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 我们还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 给孩子营造宽松向上的社会环境, 这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时候曾有孟母三迁的典故, 也有乐羊断纺的故事,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能有效地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的限度, 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对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通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之外, 书籍也是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另一剂灵丹妙药。治心先治愚, 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归根结底就是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过低所致。心灵上的缺陷, 也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 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论读书》一文中说:“精神上各种缺陷, 都可以通过未知来改善。”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可以通过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多层次多方位了解心理健康的教育信息, 找到致病的根源, 消除心理的困扰和障碍。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 还可以通过阅读作品中的美, 引起心中的共鸣, 有利于分散心中的不良情绪, 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解脱出来养成平和健康的心态。

总之, 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家的高度关注, 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8.青春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八

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上还比较稚嫩,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突变,在突发的打击和挫折面前也容易心理失常。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下面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几个共性心理问题谈几点我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厌学问题

厌学症是由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消极的情绪体验,自我认识有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作用。探讨中学生厌学症的形成原因,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现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角色地位的误认,使他们认为自己被“筛”下来了。因此,为求心理平衡,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厌恶或逃避学习。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

1.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地抛弃应试教育中的优点,要结合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

2.要改变学生的地位。我们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正确处理问题。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但引导时要适时、适度,避免取而代之,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经常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强情绪调控与自律、自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厌恶学习和逃避学习的心理。

3.要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要唤醒学生自我向上意识;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要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还要为学生创设表现、发挥特长的舞台。

教育者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等问题给予关注和指导,杜绝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适当帮助学生分析成绩不良的原因,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自强自主的能力。当然,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形成合力,这在处理学生厌学问题上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卑心理

大多数学生在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较时,常常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笨”,智力水平低,基础差,因此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我认为,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学生“笨”,智力水平低,而是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完全照顾到此类学生,且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虽然个别学生确实基础差,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但是,我们应从心理教育人手,尽量调整这些学生的心态,让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难。同时可在班内设立各种学习活动互动小组,让学生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间的友谊、班级的团结,而且也使这类学生看到了希望。教师应时常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多问,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无论问题深浅与否,只要不懂的就应该去问。通过教师的心理辅导,学生们就会认识到:大家应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这样,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增强,从而也能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建立起“其实我也不比别人差”的自信,这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学生时,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分赏识。所谓严格要求,就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这一切源于对学生的爱。所谓充分赏识,就是对学生要多尊重、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教师必须正确地比较和评价学生,既横向比,又纵向比。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多进行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

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后进生,教师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要像寻觅火种和开采金矿一样,努力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千方百计使其燃烧。通过随时随地的教育,点燃他们发奋进取的火焰,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的障碍。

以上是本人对在校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出的浅薄论述,其主旨是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及应试教育中的优势互补为主,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重新塑造自我。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开创新的生活,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性、個性化、普及化的发展轨道。

9.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九

小泊头镇小学李广庆

1987年1月,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的回答竟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也能从中受得深刻的启发。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说明了行为习惯的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是折射了这个道理。小学是人生的基础阶段,规范化的学习从此起步,事业大厦的基石由此奠定。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把今年定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年”,并把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对该生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最重要的内容无可厚非,可是以下几种行为习惯不容忽视:

1、培养小学生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这位诺贝尔获得者强调指出在幼儿园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这句话说明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小学生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正是这种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教育。他们在家中受的是“唯我独尊”的教育。只知道接受关爱,而不知道付出关爱。通过以下现象就能一目了然:在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自己抱着篮球不让别人玩,独自玩耍。再例如:在每天排队打饭时,很多学生为了早打到饭,拥挤着向队伍前面跑,不知道照顾比自己小的同学,秩序混乱。既是是在公共场合“尊老爱幼”的现象也不多见。“小悦悦事件”就应该敲响我们的警钟——人们之间缺少关爱。

2、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

中国素有文明礼仪之帮之称,可是现在很多学生受家庭、媒体和社会等不良行为的影响爱打架,骂人,说脏话、粗话。小孩子做错事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很多孩子不能知错就改,更别说“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了。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将来长大成人,进入社会肯定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有句俗语:树大自然直。这句话并不错,可是并不是每棵树都能直,有“不直的”就会给社会给家庭带来损害,到那时就完了。必定小学时代是人的性格塑成时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那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回答告诉我们: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贻害无穷。习惯具有后天习得性,叶老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幼儿园和小学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科学安排,严格训练,循序提高,否则,错过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便会铸就重大的教育失误。须知:习惯成自然,纠正一种不良习惯要比养成一种好习惯困难得多。

10.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十

徐家初中

何先琴

摘 要:美术是传达感情、感受的艺术。人们可以从美术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现代医学表明,人类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精神因素,其中艺术的感染力不可忽视,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感对心理调节的作用也尤为显著。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尽可能地把美术教育作为重要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充分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品味及综合素养。关键词:

美术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一、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现在的初中生基本上都是90后,年龄在12—15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性格叛逆,但渴望接受新鲜事物,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同时又是思想波动最明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美育的功能。初中生正处在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时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时期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人的和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落实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教育的综合功能来看,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使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统一起来,和谐发展。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美育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1996年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主要的。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是自身,而且也渗透到德育之中,“以美辅德,以美辅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对德智体各方面教育均能发挥主要作用。18世纪德国杰出的思想家席勒也曾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出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指出:“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透露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这种和谐的人格结构、智能结构将是一种均衡互补的优化结构,是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典型特征。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观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美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美术教育可以转移学生的不良兴趣爱好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很多的初中生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很漠视现实生活,对亲人、朋友渐渐的疏远。培养其美术兴趣,可以转移他们这种不良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老师在学生管理中的负担,也可以让更多的家长放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挽回更多会失足的少年。

3、美术教育能使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审美、美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美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美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象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美术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也就是俗称的画画),它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学科,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俗称审美)两个基本方面。同时,美术不是我们脑中虚构一个世界,而是我们现实世界的反映,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有帮助,对其他各科如英语、语文、生物等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而美术的学习是最好的锻炼观察力的方法。美术学科在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4、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试论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性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美术教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操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也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画家艾中信说的:“中小学美育更为重大而普遍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崇高的审美情操,这是人的精神生活极为重要的方面,这是衡量文化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品德所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美术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5、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美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美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美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美术作品往往对人起了激励作用。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试论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性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除体育活动而外,美术教育,美术普及无疑对全民健身,尤其是精神文明、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和家长已经把素质教育置于教育的首位,其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提高了对美术课及美术教师的重视;家长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接触和学习绘画的条件;社会也为爱好美术及有美术特长的孩子提供了能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艺的空间。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乃至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王宏建

袁宝林

主编

2、《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1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健康 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3-02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期。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所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差问题。父母娇宠,老师器重,很多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意识狭隘,爱钻牛角尖,缺少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出现偏激行为。

2.青春期身心敏感问题。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外在美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自身外貌、身高、体形等方面的变化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性意识的出现,是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之一,早恋现象在中职学生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此时学校或家庭教育不当,孩子遇到外界的冲击、刺激,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3.沟通交流不主动问题。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是教育引导方式不当,学生又不主动沟通交流造成的。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对其行为的深入了解和有效引导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有利于营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3)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2.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要求

(1)班主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2)班主任要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3)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三、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作用。班主任是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又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要做到:

(1)坚持知行并重。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学会排除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不良情绪,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都有一个提高。

(2)坚持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问题实质,学会自主、自立地处理问题。

(3)坚持点面结合。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疏导,让学生在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坚持师生和谐。要坚持平等性,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要坚持尊重性,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言行、人格、内心世界。要坚持鼓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要坚持参与性,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行为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

(5)坚持目的性。心理行为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设计、实施,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高,教师的目标就可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2.拓展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奠定基础。

3.开辟好心理健康教育多形式基地。利用班级阵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形式的基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作用。

(1)建好学生“心愿本”,让学生直接倾诉自己心里的知心话,谈出自己对各种事情的观点、看法。

(2)在班级学生自己办的小报或黑板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典型心理障碍案例,进行个案分析。

(3)定期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解决学生共同关心或存在的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俱乐部,为学生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

4.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契机。教育契机,它常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环节和某一特殊的生活瞬间,因此,把握好心理教育契机,对强化心理教育活动的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注意把握好下几个时机:

(1)评“优”选“干”时机。

(2)考试前后的心理疏导时机。

(3)典型人物宣传时机。

(4)重大体育赛事时机。

(5)校园活动时机。

5.创设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宽松环境。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1)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2)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3)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环境。

1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十二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中的父母亲人比较宠爱他们, 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1. 心理焦虑。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考试仍然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 因此, 一些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数比较重视, 这种重视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间表现了出来, 就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一些学生面对这些压力, 没有正确、有效、及时地进行调节, 这种心理状态累积出来的结果, 就使学生形成了心理焦虑。具体表现为:害怕批评、畏手畏脚、不敢回答问题、惧怕考试, 甚至出现失眠、精神衰弱、记忆减退等问题, 精神上经常紧张、不安, 烦恼经常伴随。

2. 人际交往障碍。

所谓的人际交往障碍就是没有形成理性的人际交往, 存在沟通障碍等。具体表现为:敏感、多疑, 经常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 严重的自我保护倾向、偏执倾向, 自控能力比较差, 经常是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放纵行事。

3. 承受能力低, 抗挫折能力弱。

由于学生的生活一般比较顺遂, 有什么事情家人就给解决了, 导致学生的承受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学习中面对一些压力与挫折时, 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弱, 只会消极应对, 一味地去逃避, 不能积极解决问题, 甚至面对挫折, 一蹶不振。

4. 强迫症。

在小学生中间, 也会由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出现强迫症的行为, 比如咬笔头、对完成的事情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不正常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体育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之一, 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 而且可以通过动态性、实践性的运动形式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 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发展。

1. 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体育教学中有些是激烈的运动项目, 如快速跑、踢足球、打篮球等, 在这些体育活动中, 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肌肉紧张,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些激烈的运动, 可使学生的压力随着汗水挥洒出去, 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而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呼吸, 帮助学生用体育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使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 小学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避免孤独感、抑郁症。

众所周知, 体育教学多以集体形式进行, 学生的活动都在一个集体或者是小组中进行, 这样就需要学生与其他学生、教师进行协同合作, 所以, 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人交流、理解他人的能力是有益的。而且这种集体活动弥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的缺憾, 对于消除学生的孤独感是有帮助的, 学生在大集体中其乐融融, 也有效地避免了抑郁症的出现。

3. 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能

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 抗挫折能力低是我们比较担心的问题。小学体育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体育活动中的一些项目常常会出现对学生自身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 如果学生能够坚持下来, 就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积累的积极情绪就会使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活动中的困难,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使学生的意志力、坚韧力等意志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4. 小学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 而且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都得到了提高。这些在体育中学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到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可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小学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体育教师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善于合理利用及挖掘现有的各种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1. 增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的思维习惯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而体育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将健康的心理、行为渗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同时, 体育教师要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和教师直接、频繁的接触中感受到教师的爱,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 获得“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 切实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体育活动中, 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亲近感。通过一些集体项目, 学生之间有了交流、沟通, 从而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亲密关系, 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 协调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 适度进行挫折教育,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体育教师在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时, 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给学生产生困难的项目, 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困难, 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 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 增大投篮点的距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觉到完成任务有困难, 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如果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 那么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就是一种提升,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于以后可能遇到的挫折, 也能产生正确的处理心态,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如果总是遇到困难, 将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消极心态。自我效能理论认为, 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所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产生满足的学习心理, 从而产生学习信心, 快乐、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13.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之我见 篇十三

(作者:邹玉/上海浦东新区齐河幼儿园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进而,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更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也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几个特点: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行为统一协调 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3~6岁的幼儿还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幼儿的心理不健康,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不良影响。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其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大量的日常生活最能表露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能避免许多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幼儿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我觉得包括这样几点: 1、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不仅仅停留在舒适美观、安全实用,或者是材料丰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物质需求等等,这些条件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为幼儿平衡的环境和充实的生活。平衡的环境指的是幼儿园、家庭中顺利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幼儿容易适应,而不至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幼儿,往往会缺乏教育的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幼儿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打骂孩子,教师责骂、体罚,这些都会促使幼儿发生心理变态,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充实的生活则是指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平日忙于工作, 对幼儿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于安排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不关心他们的个性发展,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荡然无存,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生活能力降低,以致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2、良好的各种幼儿园内关系 (1)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幼儿园中处于保教工作的第一线,整天都要接触和处理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如幼儿哭闹、捣乱、依赖、要求、撒娇、惧怕、退缩等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教师的心理紧张、产生厌倦和烦恼。同时,教师也生活在社会之中,生活的紧张、人际关系的矛盾等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整日与孩子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时刻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具有高度稳定和健康的情绪,对幼儿充满爱,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将个人的不良情绪排除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以外,每时每刻都能满足和接受幼儿的合理需要,理解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帮助幼儿学会克服困难、应付挫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2)良好的师幼关系 良好的师幼关系体现在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和平等的心理氛围,创造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接纳和支持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对幼儿的种种表现给与支持、认可、赞同和接纳,会使师幼关系形成积极的气氛。教师经常主动参与幼儿的活动,亲切、耐心地与他们交谈,幼儿就喜欢和教师接触。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活动,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环境,给幼儿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如蹲下来与幼儿讲话、经常轻轻抚摸他们的头和肩膀等。时间长了教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动作都会引起幼儿相应的反应。此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合理的安排组织幼儿的活动,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留有余地的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按照自己的选择和步伐进行学习,活动中都有一个能够达到但又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并使幼儿能够经常体验达到目标、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教育原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最有效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许多研究表明,和谐的师幼关系将对幼儿社会性观念的初步形成、口语能力、个性以及智力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友好的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中,很值得关注的是同伴间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就会与日俱增,所以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也就越大。被同伴所接受的幼儿往往是比较友好、外向、热情、乐于助人的;被同伴所拒绝的幼儿则有些是因为缺少社会能力,对同伴不友好或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是由于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而失去伙伴的。所以,在幼儿的相互交流中,同伴间的行为表现可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在各项活动中,逐步引导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逐渐认识到看问题不仅要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也要考虑到他人的立场和观点,要乐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教师在处理同伴关系时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与其同班之间的关系,鼓励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与胆怯退缩的或过分孤僻的幼儿交朋友。要为幼儿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在集体中承担工作,在承担各种角色中增强能力、自信心和责任感,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去。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幼儿最早、最深刻的经历和体验是发生在家中,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家庭教育心理学讲话》一书中指出:双亲教养态度如果是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态度,幼儿就显得颇有领导能力、积极性强、态度友好、情绪愉快等性格特征。作为另一个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发育和行为的小生态系统,家庭对于幼儿园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的创设所具有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会使幼儿养成各种期望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有效地改善家庭的心理社会环境。家庭能满足幼儿的最基本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健康的家庭气氛能满足幼儿安全、爱、归属、尊重、成就感等较为高级的需要。现代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如此之快,巨大的压力会给家长的心理上造成压力感、失落感、抑郁感,这些不良的感觉会通过家长影响到他们的孩子,使得幼儿从小就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幼儿的天性受到压抑。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仅是宽松、协调,它可以包括体贴、关心、爱护、谦让等,家长还可以经常带幼儿外出旅游或参加各种野味活动,即开阔幼儿的眼界,有培养幼儿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心态,磨练他们的意志,学习生存。家长也可以在家中适当安排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及责任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生活。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他们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及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是由多项复杂的内容所组成的,关注和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一项细致而庞大的工程,教师和家长应从一点一滴中去发现、去塑造,利用所有有效的途径,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培养我们的具有完整素质的下一代。

14.秘书与领导非角色交往心理之我见 篇十四

论文题目:秘书与领导非角色交往心理之我见

名: 学

号: 院(系、部):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年 月

秘书与领导非角色交往心理之我见

摘要

现代社会中,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任务基础之上的。在当今社会中,秘书与领导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是他们的职位不同,分工不同。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贵贱之分。

秘书人员在办公室里起到一种枢纽桥梁的作用,主要负责上下级间的沟通、内外部门的沟通,是领导者工作上的参谋和助手,同领导者朝夕相处并与领导的工作同步运转,这是领导与秘书的角色关系,而秘书与领导的非角色关系同样是职场中重要的关系。

关键字:角色关系;非角色关系;领导与秘书; 引言

从职场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职场交往是领导与领导、领导与下属,下属与下属之间纵横交错,以改变自己、改变他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活动。其中,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互动是实现职场工作目的最为主要的交往活动。在职场中,秘书与领导之间的交往也是属于一种社会交往,不同于其他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特殊,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的。

角色交往和非角色交往的概念

作为一种人际交往,领导于秘书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必然包涵角色交往与非角色交往两种形式。

所谓角色交往是指领导与秘书在工作中,在约定俗成的范围、特定的场合,遵从自己的角色身份,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和角色行为的交往方式。毋庸置疑,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一方面领导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秘书能够“习惯”地遵从必须扮演的角色,将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逐步内化,形成新的认识图式。所以,这种交往方式是领导可以有效地控制秘书,使其进一步角色化并最终实现社会化的主要手段。

所谓非角色交往是指领导和秘书双方在交往活动中没有明确意识到彼此的角色身份,仅以“普通人”和“私人”身份而展开的交往活动。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领导和秘书的非角色交往主要包括下述几种类型。

第一,运动型交往。如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晨跑、一起游泳赛等体育运动中的交往即属此类。激烈的角逐往往会降低领导与秘书双方的角色意识。

第二,娱乐型交往。如同单位同事共同欣赏一场电影、共同组织郊外野餐等活动中的领导与秘书之间交往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即所谓娱乐型交往。较为强烈的欢快气氛常常会打破领导与秘书的身份隔阂。

第三,生活型交往。如春节期间秘书给领导拜年、领导参加秘书的生日庆典等等。浓厚的生活气息通常会缩短领导与秘书之间的心理距离。

第四,趣缘型交往。如有收集艺术品的共同爱好、都爱好航模等共同兴趣的,均可以使领导与秘书双方突破对峙的“壁垒”。

第五,地缘型交往。有些公司的领导和秘书由于居住地理空间的邻近性,以老乡、邻居的身份进行交往。

上述列举的几种非角色交往形式,并非囊括了职场交往,工作中领导与秘书之间所有的非角色交往。在职场交往中,领导与秘书的非角色交往形式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并非完全以上述划分方式进行,而总是以某种形式为主兼有其它方式进行复合交往。领导和秘书非角色交往的意义

领导与秘书之间的非角色交往尽管不象角色交往那样有着鲜明的社会意义。但是它的潜在功能却是独特的、不容忽视的,也是角色交往无法替代的。这些功能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 3.1心理沟通的功能

心理沟通是取得工作上高效率的必要前提。领导与秘书之间如果心理相容,甚至心领神会。秘书的积极主动性便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乐于接受领导的种种规范和要求,乐于参加领导组织的括动,也乐于与他们喜欢的领导共同活动。反之,领导的一切规范与要求,对秘书来说就成了一种负担,他们被动接受、闷闷不乐、消极抵制,甚至有些秘书将领导的正常工作安排也看成是故意刁难,产生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领导与秘书之间的非角色交往通常能够增进领导与秘书彼此之间的了解。由于摆脱了角色交往的“刻板”与“纪律”,领导与秘书均能在相对宽松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畅所欲行,心理上易于产生共鸣与理解。特别是对秘书而言,通过与领导进行一定数量的非角色交往,就会觉得领导平易近人,工作起来更加积极。随着时间的推移,秘书越来越喜欢那些经常与他们共同从事工作以外的活动、娱乐活动的领导。他们认为,那些经常参加他们休闲活动的领导,没有“架子”,没有两副面孔,比较真实、可信,关心体贴人,容易沟通。可见,领导与秘书非角色交往非常重要。

3.2 矛盾缓解的功能

在职场交往过程中,领导与秘书之间因为误解、情绪影响以及认识上的差异,产生矛盾的机会是比较多的。产生矛盾就必须解决矛盾。在某些情况下,领导不便于在角色交往中揭示、化解矛盾。非角色交往就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轻松的言谈、愉快的活动,领导能够向秘书传输出角色交往无法表达的信息。如“我对你没有敌意”、“尽管我们之间有矛盾,但仍然是平等的”、“认识上的矛盾并不影响正常的领导与秘书关系”等等。如果这些“潜台词”在角色交往(比如在办公室内的交谈)中出现,效果怎样是可以想见的。搞不好还会产生负作用。非角色交往能够淡化秘书对领导的误解、猜忌和戒备。这是对领导有成见、有矛盾的秘书不可缺少的理想手段。

3.3信息收集的功能

管理秘书首先必须了解秘书。只有深刻全面地掌握了秘书的情况才能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了解秘书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场合立体地观察。在与领导的角色交往中,秘书们往往带着“面具”,不敢、不愿完全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兴趣爱好、品德和才能表露出来。可以说,在角色交往中,绝大多数秘书表现出来的言行均是精心“文饰”、“过滤”过的言行。尽管不乏真实的成分.但却不能完全体现秘书的个性和人格。在非角色交往过程中,适宜的环境和适当的气氛.往往会诱发秘书不自觉的“暴露”出隐遁在外在行为后面的真实的动机、愿望和人格。把握住非角色交往.领导便能充分掌握秘书的背景信息,从而减少工作中的摩擦,增强工作的效率。当然.从伦理学的观点看,领导应该避免利用非角色交往中秘书暴露出的某些缺点.故意“整”秘书。如果这么做,就是不道德的,也是违反社会及职场规律的。3.4自我认识的功能

在角色交往中,领导与秘书双方不仅认识到的是对方“文饰”过的言行,而且双方对自己均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如,领导不知道秘书是怎样看自己的,他们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对日常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而秘书常常处于角色交往的紧张状态中。一心想到的、关心着的是领导的态度、要求及自我适应,不可能自我解剖和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非角色交往,领导与秘书双方可以借助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在可信的人那里的反映来更为恰当地、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如领导可以通过秘书在放松状态下的言行对自己做一客观评价,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秘书可以通过与领导的接触.意识到领导对自己的鼓励态度和积极期待,认识到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努力克服困难以不让领导失望等等。

3.5 榜样示范的功能

领导是秘书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之一。领导的一言一行均有可能为秘书所观察、接受、内化,并在相应的情境中再现出来。因此,利用自身的言行感染、陶冶秘书是领导的工作艺术之一。显然,在现代职场交往中.榜样示范仅仅在角色交往过程中出现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非角色交往中的示范也很重要。比如,在娱乐活动中领导如何高兴而不失态,在休闲活动中如何既注重竞争又保持合作等等.这对秘书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领导不仅要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要在工作外,在秘书及其他人面前表现出良好的修养,这对影响秘书是非常必要的。

由上述可见,领导与秘书之间的非角色交.往蕴含着独特的职场价值,开发和有意识挖掘其中的功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怎样提高领导与秘书非角色交往质量

领导与秘书非角色交往的教育价值对广大领导提出了怎样提高领导与秘书非角色交往质量的新的话题。我认为,主要从认识与方法两方面入手,便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

4.1对领导与秘书间的非角色交往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要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习惯上.提起领导与秘书交往,人们便会想起领导的不苟言笑,一板一眼和秘书的唯唯诺诺、诚惶诚恐;想起领导的命令、指派和秘书的接受、服从,这是不全面的。领导与秘书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交往过程是平等民主的。作为领导,一切从公司的利益出发,应该努力探寻一切有效的途径,不能因为认为非角色交往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容易“闹笑话”、“丢脸”而不愿与秘书多接触。2 要树立非角色交往教育意义的辩证观

要充分认识到领导与秘书之间非角色交往在职场交往中的两面性。尽量挖掘其中的积极意义,克服它的弱点与不足。例如.领导与秘书之间的非角色交往通常规范性较低,领导与秘书交往的自由度比较大,交往的对象、范围和交往的数量均由自己掌握,很少受到角色规范的限制。对领导来说,这是有利有弊的。利者,领导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秘书的具体情况等在交往的方式、地点等方面酌情处理。弊者,由于交往次数的多寡会引起秘书的误解(如:秘书往往把领导与秘书交往次数的多少看成是关系亲疏的表现),所以,如果某领导与不同下属接触多少不均,秘书就会认为领导“偏心”、“不公平”,从而降低领导的威信,损害领导在秘书心目中的形象。作为领导,就要学会比较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个别秘书与下属集体、个别秘书与个别秘书等方面的关系。再如,领导与秘书的非角色交往容易促成秘书对领导的信任感。这对领导而言是好事也是潜藏着危机的事。说是好事,是就教育秘书可能的效果而言的。古语说:“诚则信,信则灵。”秘书对领导的充分信任往往会使领导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信任之中也孕育着危机。秘书信任领导,所以他们对领导的期望特别高。信任程度越高、期望程度也越高。如果领导在工作中做出了“自相矛盾”的事情,或者言行不小心伤害了秘书的自尊心,秘书们往往滋生出上当受骗的感觉,甚至“悲痛欲绝”、“心灰意冷”。这就给日常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利用非角色交往开展工作,领导必须对其中的利弊得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4.2要讲究领导与秘书之间非角色交往的方式方法

1.要注意充分调动秘书的积极主动性

尽可能降低、淡化乃至设法暂时使之忘却与领导相对的秘书角色身份。这不是领导一时的努力所能收到的效果。它要求领导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平易近人。如果一位领导在通常的工作中不苟言笑,严肃有余、开朗不足.那么秘书必然对他敬而远之,退避三舍。当然,要求领导平等对待秘书绝非要求领导不讲原则,放纵讨好秘书,而是说教育之道犹如文武之道,一张一驰。2.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情境,渲染宽松自由的气氛

人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意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为环境具有暗示性。领导与秘书之间的非角色交往要尽量减少正规环境的暗示。如办公室、文件等会无意之中提醒秘书领导与秘书有别、不可造次。相反,如在竞争激烈的球场上,在易于产生心理共鸣的剧场里,在欢声笑语的野餐会,紧张激烈、轻松愉快的场景与气氛往往会分散秘书的注意力,冲淡乃至淹没领导与秘书必须遵守的角色规范。这就比较有利于领导与秘书非角色交往的开展。捕捉住这些时机,领导或观察、或暗示、或点化、或教育、或与秘书共同活动增加心理相容,便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非角色交往的育人功能,在远离公司的地方收到在公司无法实现的沟通、缓解、塑造、陶冶等多方面的综合职场效果。

参考文献:

[1]博文.会做事不如会来事:与上司同事相处的技巧[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玉斌.这样的秘书最受欢迎[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邓雪强.探析秘书与上司相处的语言技巧[M].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8,(10)[4]黄漫宇.商务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刘焕群.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6]杨素华.秘书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猛婷婷.交际语言技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8]高艾华.试论秘书工作的艺术性[J].克山师专学报,2004,(4)[9]胡淑芳.谈增强秘书说话的艺术魅力[J].管理之窗,2005,(9)[10]方国维.谈秘书职业语言特性[J].秘书工作,2002,(8)

谢辞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感谢附属医院的每位同事,是你们给我上好了工作的第一课,我一定会向你们学习,敬职敬业,做好工作!

1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十五

针对笔者所在的中专学校中职生目前劳动素质薄弱,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情况, 笔者就中职生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谈几点想法。

一 学校目前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中职生放弃中职新生刚入学一两天内, 就把学生集在教室按时上课作息, 开学一星期内不要上课, 专门进行中职新生思想道德和劳动素质教育。首先, 是师生相互认识, 任课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谈话、交心, 从谈话中进行劳动心理调查。如家庭收入、与父母和同学的亲密关系, 是否做过简单的家务劳动 (如洗衣、做饭、扫地、上山下田做农活) 。在初中时是否参加过班务和学校的活动情况等, 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谈话、访查, 既可以熟知学生, 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建立师生情感, 还可带领学生一起劳动、游戏、体育活动等, 在多种有趣、有意义的活动中, 让其尽量愉快放松, 缓解心理压力。其次, 让学生熟悉专业, 熟知教师。最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主地选择教师和专业班级, 这对控留保生和学生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好处。

二 学校管理者要大力支持, 改变教育理念, 要开设劳动课, 以便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念

三 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上, 还需大力加强劳动素质教育

现在中职教育培养输出的人才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贫困地区的中职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 属于文化基础差、思想觉悟差、心理素质差、行为习惯差、经济基础薄弱等诸方面占多数的“问题生”。要想把这些中职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适合“三农”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必须从劳动着手, 先学会劳动, 在劳动中磨炼意志, 培养情感, 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同时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通过艰苦的劳动拼搏创造自己的事业, 这就需要中职生本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劳动素质教育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 劳动教育有助于中职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 实践证明:通过劳动能培养学生爱人民, 珍惜劳动成果, 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能锻炼其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中职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其身心健康, 提高其心理品质。同时, 劳动能培养学生自力、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第三, 劳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使学生变得聪慧。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 手巧会促进心灵, 心灵又带动手巧。而要使中职生热爱劳动, 改变其不良心理, 甚至是鄙视劳动的不良行为习惯, 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是关系到全民族劳动素质的一个大问题, 这牵涉到国家、社会、学校、个体等对劳动的认识问题, 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试想, 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 将后患无穷。例如, 古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在这个问题上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 做做次要, 过后全忘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劳动的民族, 劳动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圣贤们身体力行, 为劳动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意义。《抱朴子·广警》中说:“不惰者, 众善之师也。”宋代罗大维在《鹤林玉露》中说:“民劳思, 思则善心生;逸则淫, 淫则万恶生。”无数圣贤们的经典作为, 都有助于后辈们借鉴学习发扬。所以说, 多做劳动特别是有益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人格。

第四, 家长本身也要改变认识观点, 不要出现思想偏差。如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的观点或“学业技能专, 劳动可不沾”等错误理念。家长的这些思想观念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孩子。殊不知, 在劳动实践中可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创新, 最终通过劳动熟练掌握一技之长, 立一席之地, 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这样可增强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使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得到体现, 使学生有责任心、事业心和慈善心。

第五, 教育者本身要以身作则, 身先垂范, 带头示范劳动, 从我做起。

四中等职业教育在方式上需走出误区, 学习一些成功或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劳动美德

五家庭、社会成员需大力支持中职教育, 改变劳动观念, 帮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心理品质

第一, 从小就要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第二, 从小就要放开手让孩子劳动, 不要娇宠过度, 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 养成其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三, 家长要宣扬劳动光荣, 不要鄙视劳动者。

第四, 家长及教育者不要把劳动当做惩罚中职生的手段。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是劳动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保证, 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劳动教育都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 使之全面化, 同时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与深化, 二者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密不可分。所以,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 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劳动技能给学生的同时, 还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并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心理疏导, 使他们健康成长为中国高素质的劳动技术人才, 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美) 加涅.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职成[2004]8号) [Z], 2004

1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十六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亲人比较宠爱他们,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心理焦虑。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考试仍然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一些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数比较重视,这种重视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间表现了出来,就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一些学生面对这些压力,没有正确、有效、及时地进行调节,这种心理状态累积出来的结果,就使学生形成了心理焦虑。具体表现为:害怕批评、畏手畏脚、不敢回答问题、惧怕考试,甚至出现失眠、精神衰弱、记忆减退等问题,精神上经常紧张、不安,烦恼经常伴随。

2.人际交往障碍。所谓的人际交往障碍就是没有形成理性的人际交往,存在沟通障碍等。具体表现为:敏感、多疑,经常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严重的自我保护倾向、偏执倾向,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是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放纵行事。

3.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弱。由于学生的生活一般比较顺遂,有什么事情家人就给解决了,导致学生的承受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学习中面对一些压力与挫折时,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弱,只会消极应对,一味地去逃避,不能积极解决问题,甚至面对挫折,一蹶不振。

4.强迫症。在小学生中间,也会由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出现强迫症的行为,比如咬笔头、对完成的事情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不正常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体育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之一,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而且可以通过动态性、实践性的运动形式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发展。

1.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体育教学中有些是激烈的运动项目,如快速跑、踢足球、打篮球等,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肌肉紧张,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些激烈的运动,可使学生的压力随着汗水挥洒出去,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而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呼吸,帮助学生用体育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使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小学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避免孤独感、抑郁症。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多以集体形式进行,学生的活动都在一个集体或者是小组中进行,这样就需要学生与其他学生、教师进行协同合作,所以,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人交流、理解他人的能力是有益的。而且这种集体活动弥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的缺憾,对于消除学生的孤独感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大集体中其乐融融,也有效地避免了抑郁症的出现。

3.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抗挫折能力低是我们比较担心的问题。小学体育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体育活动中的一些项目常常会出现对学生自身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如果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就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积累的积极情绪就会使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活动中的困难,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学生的意志力、坚韧力等意志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4.小学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思维的靈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都得到了提高。这些在体育中学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到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可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小学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合理利用及挖掘现有的各种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1.增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的思维习惯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体育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将健康的心理、行为渗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体育教师要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教师直接、频繁的接触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获得“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切实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亲近感。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学生之间有了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亲密关系,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协调了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适度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体育教师在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时,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给学生产生困难的项目,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困难,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觉到完成任务有困难,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如果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那么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就是一种提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以后可能遇到的挫折,也能产生正确的处理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如果总是遇到困难,将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消极心态。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产生满足的学习心理,从而产生学习信心,快乐、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上一篇:教室文化墙标语下一篇:人力资源专员面试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