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2024-12-06

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共18篇)

1.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篇一

手术室预防不良事件安全措施

一、预防压疮的措施:

1、巡回护士在术前访视时评估手术患者的皮肤情况,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措施。

2、手术床单平整无皱褶,病人骨隆突处用衬垫衬托,防止受压,破损。

3、巡回护士术中注意帮助病人变换面部等受压位置,防止长时间受压。

二、预防物品遗留体腔的措施:

1、进入体腔的纱布、纱垫类物品有显影线,以防遗留术野。

2、严格落实手术器械敷料清点制度。

三、预防电灼伤的措施:

1、认真执行各种电器设备操作规程,正确连接导线,安全使用。

2、手术病人的皮肤不与金属床、头架、托盘等金属物接触,用辅料阻隔以防导电灼伤。

3、使用电刀中及时清除电刀头上的焦痂,防止因切割效果差加大电流而烫伤病人。

4、停止使用电刀时,手柄放在保护盒,防止放电击伤病人。

四、根据手术患者情况,应用变温毯,防止发生低体温。

五、预防肢体神经损伤的措施:

1、固定病人肢体时,用各种固定器或约束带将病人固定稳妥,保证舒适牢靠。

2、平卧位时,颈下垫软垫保护颈椎,上肢外展不超90度,膝关节、踝关节下垫软枕,防止神经肢体损伤。

3、截石位时,跨关节外展小于90度,尽量减少腿部支架对肢体的牵拉,关节加衬垫。

4、侧卧位时,胸部垫软枕,舒展健侧肢体,术中密切观察,及时调整,避免肢体、神经损伤。

六、手术结束,固定各种引流管,搬动病人时应注意保护,全身麻醉躁动病人应约束肢体,防止将引流管挣脱或拔出。搬动胸科病人时,先用血管钳离切口10cm处夹闭胸管,以防危险。

七、氮气、二氧化碳、氧气桶妥善存放,防止泄露,标识清楚。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火、防震、放热、防油,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意外损伤。消毒液使用常规

一、洁肤柔手消毒剂使用常规:

1、洁肤柔手消毒剂为外科手消毒液,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球菌和医院感染常见细菌。

2、使用前无需稀释,取原液5—10ml揉搓手及前臂至干燥,作用3分钟。

3、有效期24个月,至于干燥无菌柜内存放。

二、碘伏消毒液使用常规:

1、碘伏为含碘消毒液,能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和医院感染常见细菌。

2、可取原液5000mg/L,用于术前切口皮肤的消毒和针刺部位皮肤消毒,涂擦作用2分钟。

3、用于粘膜消毒必须经过稀释10—20倍,浓度为250—500mg/L,冲洗或擦洗2—5分钟。

4、有效期24个月,至于干燥无菌柜内存放。

三、含氯消毒剂使用常规:

1、每瓶含有效氯250mg,现用现配。

2、用于物体表面擦拭消毒。

3、使用浓度:普通感染病人使用浓度500mg/L,特殊感染病人使用浓度2000mg/L.4、有效期1年,至于干燥无菌柜内存放。一次性物品管理规定

1、所有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从器械科领取,检验证件齐全,灭菌合格,任何人不能私自带一次性物品到手术间使用。

2、一次性物品领取后,储存于距地面≥20cm,距天花板≥60cm,距墙≥5cm的物品柜里,顺序排放,分类放置。按有效期的先后顺序使用。不得使用过期物品。

3、手术间无菌柜放置一定数量常用低值物品,由专人往手术间补充

4、高值物品由专人发放并登记,一次性物品必须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5、特殊高值无菌物品,使用后巡回护士必须将无菌物品条形码粘到护理记录单背面。

6、使用前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如有漏气、裂痕、刮痕禁止使用。腹腔镜器械处理流程

腹腔镜器械用后流动水初步冲洗 ↓

内镜附件放入清水用小刷刷洗,擦干

至于酶洗槽中浸泡,用酶洗液冲洗管道

漂洗器械,并用高压水枪冲洗各管道及外表面

高压气枪吹干器械

手术病人对接工作流程

术前巡回护士用外用车接病人到手术室

将外用车推至手术室缓冲区,在隔离带外边固定好

器械护士将内用车推过来,与外用车对准连接好并固定

拉下对接开关,床板缓缓由外用车滑向内用车

拉开手闸,内外车脱钩,用内用车将病人推至手术间

手术室在职护理人员培训规划

主管护师

1、掌握新业务、新技术,具有较强的科研及管理工作能力,承担本科生、大专生、进修生的带教任务。

2、根据个人掌握情况进行轮转,并担任行政小组长。

3、精通手术室专科理论及技能。

4、精通及全面掌握各科手术的配合工作。

5、每年完成高质量论文一篇。

6、掌握各种复杂手术的配合。护师

1、掌握专科的手术配合,仪器的使用,并解决处理专科工作中疑难问题。

2、具有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能力。

3、承担进修生、实习护生的带教及讲课任务,承担新护士的临床带教、讲课任务。

4、掌握专科理论及操作。

5、全面掌握手术室各项工作。

6、每年完成论文一篇。

7、掌握直肠癌根治术、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动脉瘤夹闭、关节置换术、椎板护士

1、完成关节置换、胰十二指肠根治等重大手术的配合,掌握结肠切除、脾切除、乳腺癌根治、膀胱切除、前列腺切除、输尿管肾盂取石术、颅内血肿清除术、全肺切除术、食管手术、带琐碎内定固定术、脑膜瘤切除术等。

2、承担实习学生的带教任务。

3、参加院、自学考试的在职学习。

4、熟练掌握手术室专科业务技术,每年完成论文一篇。

5、基础练兵项目,以三基为基础,每年进行50项技术操作考核、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学习。

6、熟悉各科、各部位的手术切口。

7、麻醉的配合及对意外先兆迹象的认识。

手术清点记录单填写要求

1、填写手术清点记录单要客观、真实、准确、规范。

2、用蓝黑水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晰,记录整齐无涂改。

3、手术清点记录单内容各项填写齐全,无空项。

4、清点记录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及时完成,由手术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签名。

2.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篇二

关键词:全麻手术,护理配合,不良事件,手术室护理,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我国医疗条件的改善,手术治疗疾病的种类和过程的繁杂性提高,使得选择全身麻醉的比例逐渐提高,可达70%~90%[1]。全身麻醉系指利用麻醉药的作用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规则的下行性抑制,导致意识和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反应迟钝的方法[2],因此不但需要麻醉医生精确的用药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更需要手术室护士密切的配合和细心的照顾。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是一个工作整体,加强护理配合是麻醉实施、病情监护、意外情况救治等麻醉安全落实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我院手术室开展围麻醉期护理配合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大减少了全麻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全麻手术的患者36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其中观察组男107例,女73例,年龄7~82岁,平均47.83±12.05岁,手术时间1.5~4.8小时,平均3.87±1.24小时;对照组男109例,女71例,年龄6~80岁,平均47.14±11.25岁,手术时间1.8~5小时,平均3.63±1.21小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包括麻醉前生命体征监测评估、手术麻醉中生命体征监护、术后麻醉苏醒等;观察组则进行围麻醉期护理配合,包括麻醉前护理配合、麻醉诱导期和维持期护理配合、麻醉复苏期护理配合,具体如下:(1)麻醉前护理配合。①心理准备:手术和麻醉均为创伤性治疗,术前易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对麻醉用药的药效造成直接影响[3]。因此,术前1天巡回护士应访视患者及其家属,向其介绍自己是手术和麻醉时的护士,并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式、麻醉时的感觉、麻醉所产生的效果及术中操作和苏醒期可能带来的不适,告知患者如何配合,使其对麻醉有初步认识,做到心中有数;与患者接触时要举止端庄、态度和蔼,以增加亲近感和信任感,起到安定患者情绪的作用。②环境与用物准备:协助麻醉师备好麻醉用品,包括麻醉插管用物、麻醉药品、急救药品、麻醉机、吸引器、氧气螺纹管、吸痰管等,并检查各仪器设备性能是否完好;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0℃~25℃、湿度在40%~55%,室温过高、相对湿度过低均不利于患者,低温可延迟患者苏醒。③患者入室后保持手术间安静,关闭门户,既保障患者隐私,又要排除使患者兴奋的因素;严格执行手术患者核查制度,核对好患者后建立静脉通路,利用有限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稳定患者情绪,安抚其进入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如有义齿则取出义齿,协助麻醉师摆好体位。(2)麻醉诱导期护理配合。①全麻诱导时,由于患者最后消失的是听觉,因此开始实施麻醉时应保持室内安静,各项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大声喧哗。②给予高流量吸氧5min,让肺泡内充满纯氧,能够有效避免插管期间因呼吸暂停所引起的低氧血症[4];协助麻醉师推注全麻诱导药,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掌控药物推注速度,同时报告麻醉师推注的药物。③插管前协助摆好全麻体位(仰卧位、头垫高后仰),插管时患者会有咳嗽和强烈反抗,护士应在旁看护,适当给予约束;判断气管插管位置时,护士可在患者胸前按压1~2次,并协助固定好导管。④摆好手术体位,保证患者体位安全,束缚四肢不宜过紧,避免肢体、神经受压,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3)全麻维持期护理配合。①全麻维持期间,主要由麻醉医师负责管理患者,巡回护士应配合麻醉医师完成麻醉患者生命体征、麻醉深度等监控。②巡回护士协助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尿量、冲洗量等,洗手护士要时刻关注手术的进展情况,如出血、脏器损伤、神经牵拉等,给麻醉师提供信息。③巡回护士经常检查输液针头有无滑脱、外露部位注意保暖、肢体摆放是否舒适、有无损伤危险存在,在情况许可时可按摩骨突受压部位。(4)全麻苏醒期护理配合。复苏期的观察与护理直接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危和术后恢复,苏醒期护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5]。①患者在清醒前常躁动不安,此时护士应守护在患者旁边并约束保护、防止坠床,避免过度牵拉导致各种导管脱落、肢体损伤等意外发生。②大多数患,者全麻后体温过低,不利于苏醒,此时应加强保暖,给患者加盖被子或毛毯、提高室温等。③备好吸引器和抢救药品,气管拔管时麻醉变浅、气管导管机械性刺激、切口疼痛等均可引起患者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致肾上腺素浓度明显升高,因此拔管过程中要注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的变化,给予相应拮抗剂,同时吸痰动作要轻柔,减少刺激,保持患者略带俯倾的侧卧位,使分泌物易于排出,防止误吸。④患者清醒后,护士应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成功完成,安抚、稳定患者情绪,以利于缓解术后疼痛;协助患者移至推床,与麻醉师共同将患者送入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术后随访患者,询问有无喉头不适、眼睛干涩等不适,指导患者术后必要的活动和恢复期的各种锻炼,促进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期间静脉外渗、管道脱落、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手术过程中,观察组静脉外渗、管道脱落、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手术配合与麻醉工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麻醉医生实施麻醉与护理配合也密不可分。麻醉医生与护士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安全分析、危重病例讨论、培训各种麻醉配合要点、熟知各种麻醉药物反应判断和急救器材操作、麻醉期间医护共同观察管理患者、意外发生时护士应急准备配合等医护互动,养成手术麻醉过程中医护间的默契配合,可大大减少全麻手术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3.

[2]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87.

[3]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59.

[4]董姜.浅谈全麻护理要点[J].护理工作研究,2011,19(5):866-867.

3.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 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7-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藥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医院的命脉和根本。加强护理风险和患者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科2012年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防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2年1-12月发生在我科的11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4岁-76岁,平均73岁。11名患者均意识清楚,2名患者有肢体偏瘫。

1.2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跌倒8例,烫伤1例,导管脱落1例,坠床1例。

2 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对比分析,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2.1 护患比例失调,护理人员忙于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不能及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需要。

2.2 护士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和沟通不良。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安全意识不强,对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非安全因素未及时干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生在1-3年资护士9例,3-9年资护士2例,她们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缺少临床经验,对患者评估不全面,未及时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对病人的入院宣教及康复训练指导不具体,不全面,不反复强调。

2.3 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差,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的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巡视不及时,交班流于形式。

2.4 监管不到位,护士长忙于日常事物工作,没有把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环节质量检查不仔细,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缺少事前控制,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个别病床无护栏,大部分病房无座便器。病区内加床太多,病人太拥挤,行走不方便;加之病人下床活动时,过道上无扶手,也未提供拐杖。

3 防范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尤其对新业务、新技术,人人参与,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护理常规及观察要点。对低年资护士应重点培训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护理风险案例分析。

3.2 进行护理的规范化整顿,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沟通技巧的培训,配制更多的护士、定期考核。

3.3 加强护理安全监控机制,科室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对科室护理安全进行检查。

3.4 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安全教育,由责任护士负责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发生的诱因、危害及防范措施。告知书一式二份,护士、患者或家属签名,一份交患者,一份入病历。

3.5 对危重、年龄≥70岁、有跌倒史及躁动等病人,入院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床旁挂警示标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且重点交接班。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对高危病人安全措施执行情况。

3.6 将病房内没有护栏的病床安装护栏,规范病人开水瓶放置的位置,为每个病房提供座便器;告知病人下床活动时,不要穿拖鞋,一定要有人陪同。

3.7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加强重点人员、重点时间段的环节质量控制,确保安全,提供护理质量。

4 结 论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科的护理安全管理初见成效,护理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处于良好、有序的运行中。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

4.护理不良事件讨论 篇四

病区:一病区

问题:患儿臀部烫伤

主讲:徐桂春

记录:傅国红

参加 人员

事件:3月22日新生儿X10床,诊断:新生儿肺炎。入院时臀部潮红,有破损。

医嘱予百多邦外涂,并神灯照射治疗。配奶班护士执行时,当时距离不详,并要求实习生在旁看护。配奶班护士配奶结束后发现患儿皮肤紫红,无肿

胀及水泡,即给予移除神灯,并予冰袋外敷后,炉甘石、百多邦交替外敷

后好转,现臀部原尿布疹好转。

讨论:吕英霞:当时照射神灯时,没有固定好神灯与臀部的距离,把任务交给实

习生之前没有很好的指导以及说明注意事项。

金素娟:实习生在看护患儿照射神灯时,因玩手机,没有认真观察与护理。

护士长:带教老师没有做到放眼不放手的原则,也没有做好责任班上的护

理及巡视。

金素娟:新生儿病人多,但相对护理人员不足

整改措施:

1、带教护士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2、实习生玩手机,学习态度不端正,及时教育并做自我检讨。

3、神灯照射要注意距离,还要注意随温度的升高相应的调整神灯与患儿的距离

5.护理不良事件总结 篇五

2013年第一季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7例,其中动脉穿刺部位出血1例,针刺伤7例,给药差错3例,跌倒撞伤2例,医嘱处理错误1例,压疮1例,操作不当1例,氧压表脱落1例。下面,我们针对这些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大家进一步学习,提高警惕,避免类似事件继续发生。

一、对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点:

1、年轻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工作安排不合理。

2、急于处理急诊患者,而对其他患者病情观察不够,未引起足够重视。

3、护士人力资源不够,工作忙,健康教育做的不够详细。

4、在管理上,未重视利器盒的使用,未配备治疗车,操作过程不规范,未将针头完全放入利器盒。

5、带教老师指导不够,违反带教制度,未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带教松懈。

6、对危重烦躁病人护理时缺乏统一指挥。

7、未遵守科室制定的拔针和液体外渗操作流程。

8、工作人员不良习惯。

9、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者的病情掌握不好。

10、与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不及时或未做有效沟通,缺乏沟通技巧。

11、没有做好查对工作,处理医嘱不仔细,违反处理医嘱的流程。

12、对无菌观念意识培训不够重视,违反安全操作流程。

13、未及时评估患者情况,警惕性不高,管理上疏忽。

14、病区负责人发现特殊情况未及时向护士长汇报处理。

15、病房内设备未定期检查维修,对有安全隐患的设备未及时撤掉。

三、整改及防范措施

1、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引以为戒。

2、增加护士,新老搭配排班。

3、学习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及时上报。

4、加强安全防范,自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

5、规范使用利器盒。

6、加强工作责任心。

7、严格执行医嘱处理流程及输液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8、加强沟通,掌握患者病情。

9、加强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

10、加强对年轻护士的教育,操作时评估周围环境。

11、带教老师严格带教,加强学生管理。

12、制定工作流程,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操作。

13、多人协助操作时,应由一人统一指挥。

6.与护理相关不良事件 篇六

1、静脉治疗:静脉点滴渗漏、留置针拔出、留置针脱落、连接错误、三通管脱落、输液器连接错误、输液器脱落、错误泵速、混入空气、留置针堵塞、输液反应、静脉炎、其他

2、基础护理:压疮、挤伤、擦伤、失禁性皮炎、皮肤损伤、扭伤、窒息误吸、误咽、误食、烧伤、碰伤、磁疗仪器烫伤、行动限制医嘱未执行、其他控制医嘱未执行、约束固定未告知、患者走失、骨折、皮下血肿、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约束后皮肤破损。

3、标本检查事件:患者识别错误、部位识别错误、技术不熟练、有禁忌症、未采集标本、采集标本破损、采集标本丢失、采集标本不合格、采集标本时机错误、标本容器选择错误、、标本采集顺序错误、未抗凝、标识错误。

7.护理不良事件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七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整改

护理不良事件指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希望发生或未预计到的意外事件,能直接或间接增加患者的负担和痛苦,增加纠纷隐患,影响护理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发生的86例护理不良事件,查找护理工作管理系统中的隐患和不足,预防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增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资料与方法

2014年全院上报护理不良事件86例,其中主动上报68例,分别来自我院38个病区;被动上报14例,分别为护理部在病区质量检查中发现;其他情况4例。

结果

将86例护理不良事件按分类构成、发生不良事件的护士工作年限及发生时间段构成进行分析。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均为临床护理工作常见类型,发生率前两位分别是用药错误和药物外渗。相关护士工作年限分布是1~3年66.28%,3~5年24.42%,说明年轻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高发人群。不良事件高发时间段分别是夜班、中午和治疗高峰,提示工作量相对大的特殊时段要弹性排班,加强监管[1]。见表1和表2。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管理因素:①部分护理工作没有及时制订和完善工作流程,以致护士工作随意性大,安全隐患增加。如婴儿烫伤与无沐浴流程有关,用药错误与医嘱查对不合理有关。②病区护士长日常事务多,没把护理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缺少事前控制,环节管理不到位。个别新任护士长知识结构不合理,专科知识、管理经验欠缺。③病区护士长对轮转护士、新上岗人员及年轻护士的培训、考核落实不到位,缺乏监管。④人力配置不合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排班模式,在特殊时段护理人力无增加,没有依照分层使用护士要求根据护士层次及能力使用护士,病区护理人员配置不达标。

人员因素:①本资料显示护理不良事件相关护理人员工作年限1~3年66.28%,3~5年24.42%,工作年限1~5年的护士比例90.70%。年轻护士基础知识不牢固,专科知识缺乏,护理技能不熟练,缺少临床经验,工作能力不够,对患者评估不足,与患者沟通无技巧,对不良事件的发生缺乏预见性,造成护理安全隐患[2]。本文6例非预见性压疮,3例导管滑脱、烫伤、外伤等不良事件均与护士评估能力不足有关。②个别年轻护士对护理工作高风险的性质认识不清,安全防范意识差,操作不规范,存在侥幸心理,核心制度不认真执行,巡视不及时,观察不仔细。

环境因素:病区加床多,干扰多,护士工作量大,对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执行有偏差,易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设施因素:①病区设施设置不合理,无专人管理,有安全隐患。本研究1例患者外伤事件与此项有关。②压疮高危患者的床垫不平整,增加了有害因素。

改进措施:①制定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并在适当位置放置,便于执行。②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执业的安全意识及法制观念,护理部和病区要经常组织护士进行护理风险案例分析,学习各种法律法规。③加强对新护士长的带教和指导工作,定期考核工作质量。④根据护士层级和能力分层使用,合理排班,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工作质量。⑤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加强专科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培训及对患者沟通技巧和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评估和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减少因沟通不良或评估不足引起的不良事件。⑥护理部每月对病区护理安全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护理操作规范和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定期向全院匿名公布不良事件的种类和数量,引起全院护理人员重视,做到监管落实的三不放过:落实不清的不放过,认识不到位不放过,奖罚不到位不放过。⑦对环境因素和设施因素引起的不良事件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反馈,不断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万文洁,孙晓,施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5-567.

8.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篇八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预防;解决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reasonable solution of adverse events in nursing. Methods To explore the 35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f our hospital in 2013-2014.

Results The main reasons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are the lack of accountability, the violation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low level of technology of nurses in their work .Conclus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core capabilities of nurses and the reporting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reasonable solution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Nursing; Adverse events; Prevention;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22-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是可以通过完善医疗制度、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核心能力等方式加以预防的。本文将通过对本院35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来探索有效预防和解决此类事件的措施。

1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1.1 统计结果分析

统计显示,护理缺陷类发生率最高(48.54%)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医嘱执行错误主要是遗漏、交接班不清;给药错误主要是简化了查对环节,造成识别错误、药量有误;采血错误是没有准确执行血标本采集时间或遗漏送检;操作错误是因护士操作不熟练。护理安全类事件占42.86%。导管脱落与其维护、使用不当有关;压疮与护士对卧床病人皮肤护理不到位有关;护士的安全意识淡漠,对病人和家属缺乏安全教育,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此外,护患沟通不到位引发的护患纠纷占8.57%,因护士解释简单、不耐心,导致病人不清楚、不理解,使病人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工作方法不满意而发生纠纷。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与医护人员的资历、工作时间有关。护士工作年限5年资以下为多,低年资护士尤其是新毕业护士独立工作能力较差,对环境、工作程序不熟悉。而低职称护士也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这与临床治疗、护理、带教等工作量大,护士的专业水平、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欠缺等有关。此外,因中夜班护士人员少,每个护士护理病人的数量和工作量相比白班增加,监督和控制的环节相对薄弱,此时段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1.2原因歸纳

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个人因素主要是护士的查对制度、医嘱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执行不严,本身工作技能不足,缺乏安全意识,与患者沟通能力差等等,即护士的“核心能力”不足。而其管理因素是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治疗任务繁重情况下,护士的配备不合理;对核心制度、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欠缺。

2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 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

护士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面的能力,“护士的核心能力[2]”为护士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这3个基本属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并反映在临床护理、伦理与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人际关系、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这8个维度的每一维度中。[3]

核心能力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的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教育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从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4];树立沟通意识,提高沟通技巧;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3完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机制 促进护理不良事件合理解决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是医院安全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即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 “三查七对” 制度,仍会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6]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保证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非惩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7]否则,不仅挫伤护士工作积极性,而且忽略了错误的真正根源。通过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实施无惩罚原则,弱化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护理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根本上杜绝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因而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提高。

我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尚未健全,[8]多数医院都设有医疗护理差错的强制性报告系统,严重的医疗护理事故必须上报,但针对一些并未或引起患者轻微损伤的差错,医护人员可能会因为担心受到惩罚而采取隐瞒态度,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发生埋下隐患。护理管理者和整个组织系统懂得关注患者安全的重要性,能够公开对待缺陷并及时报告差错,采取少惩罚个人、多系统改进的方法,才能从根源上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9]

综上可见,通过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利于促进医院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不良事件报告后的信息保存,可以使相关人员从他人的过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 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

[2]徐建呜.中国护士核心能力的提出与应用[EB/OI ].[20{9—12—10]

[3]苏颖.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现代护理,2007,4(30):51

[4]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5]戴慧珊,施雁,毛雅芬.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23):2137-2138

[6]邓鸣鸣.瞒报差错事护士心理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J].护理学杂志,2009 ,24 ( 13) : 62 -63 .

[7]徐春,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护理与康复,2009,8(6):523.

[8]丁力,姜安丽,叶旭春. 护理安全管理新思路.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18-19.

9.护理不良事件分级[范文模版] 篇九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防范措施的重要环节。

二、护理不良事件分类:用药错误、输液外渗、操作错误、标本错误、患者坠床、跌倒、管路滑脱、压疮、烫伤、分娩意外、仪器设备、患者行为、其他。

三、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

Ⅰ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

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

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

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

10.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篇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89-02

引言: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发生的胃管、尿管滑脱事件18例。按患者发生尿管、胃管滑脱原因、患者情况、发生时段、发生事件分布科室进行回顾分析。

1.1一般资料:18例中,尿管滑脱7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2岁-87岁;胃管滑脱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2岁-86岁。平均留管时间36天,下病危9例。意识清醒者12例,占67%;意识模糊者4例,占22%;昏迷者2例,占11%。

1.2方法:选取2014年1月-6月发生的胃管、尿管滑脱不良事件13例,等级进行原因分析、汇总;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策,减少管路滑脱事件的发生。再追踪下半年6-12月全院发生的管路滑脱事件5例进行分析比对。探讨应对管路滑脱不良事件的护理措施、方法的有效性。

2、管路滑脱发生原因分析:

2.1按胃管、尿管滑脱事件发生患者资料来说,清醒病人发生率多于意识模糊及昏迷病人,占67%。这说明胃管、尿管对于清醒患者来说,刺激性大难以接受,尿管滑脱男性?女性例数,男性尿道比女性长,插管时不论黏膜受损还是疼痛都较女性高,男性清醒患者比女性更难以忍受插管带来的痛苦,更易自行拔出管路。见表1。

2.2意识烦躁的患者镇静剂运用不合理:发生管路滑脱的患者中,有22%存在意识模糊或谵妄、烦躁的情况,并且因未及时给予处置,导致患者极度不适,自己拔出留置的管路。

2.3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对患者的照护薄弱,对患者的约束、管路固定不到位:

发生管路滑脱的患者按护理级别划分主要多见于一级护理,此类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普通病房护士因需完成各项常规工作,只能按级别要求巡视、观察患者情况,无法长时间守候在床旁,加上陪护人员也需吃饭和其他暂离的情况等因素影响,在护士在班人数少(夜间、吃饭、交接班前后时段)相比较护士数量多、有专人守护的重症监护病房的特护患者,此类患者较易发生管路滑脱。发生管路滑脱者,多数为没有进行有效床旁约束或是约束带固定后被挣脱、管路固定不到位的患者。护士在留置管路时固定不到位也是造成患者管路滑脱的主要原因。

3、护理措施及改进方法:

3.1及时观察病人情况,与医生沟通。合理使用镇静剂;促使患者安静、舒适、配合相关治疗。

3.2增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操作前告知患者管路留置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操作时环境安静、舒适,保护患者隐私,操作者动作轻柔,同时指导患者放松,大口喘气或配合吞咽动作以减轻痛苦。操作成功后安抚患者,为其整理床单元或轻抚其额头,给予赞扬;使患者管路留置的不适感降到最低。加强巡视,多给予关心,注意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置管后,做体外标记。给予患者家属正确的疾病指导,让家属也参与对患者管路留置不适的观察,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减少管路滑脱事件发生【1】。

3.3及时与护理部及人力资源部沟通,调整科室护理人力资源,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班次;增加夜班护士配置,合理搭班,弹性安排、降低科室各班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3.4加强护士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在各容易发生问题的细节上多评估,注意避免在管路留置各操作步骤中易发生滑脱的细节问题,提高护士的专业操作技能【2】。妥善固定各类管路的同时,有烦躁者安排专人看护,进行保护性肢体约束,并根据情况更换部位;并取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3.5对各级人员及家属加强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教育:耐心告知管路留置的必要性和发生管路滑脱的危害性;评估工作要认真、细致,能预知风险,防范优于补救;床头悬挂标识,严格交接班。对病情复杂、意识不清的患者,责任护士和各班护士都应加強巡视;各薄弱环多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避免发生管路滑脱事件。

结论:

通过对2014年上半年的资料收集整理,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掌握它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加强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加强凌晨、夜间、节假日等薄弱环节的人员配置、采取各项护理措施防止病人发生自行拔出管路、加强各班护士责任心及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等各项措施后;2014年下半年胃管、尿管滑脱不良事件发生从上半年的18例将至5例。比例大大降低;保证了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长英、林代琼、曾成姚20例患者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北方医学 2013 10 【11】 174-175

11.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篇十一

1 护理安全风险防范实施措施

1.1 认真评估查找隐患

首先成立以护理部主任为组长、以科室护士长为成员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 定期召开安全管理会议, 除了安排学习安全管理知识外, 还组织护士长针对科室不同情况, 分析查找各类易出现的问题及安全隐患, 每科不少于10项, 如:内科系统如何确保患者正确用药, 用药错误的好发环节, 以及哪些患者容易发生走失, 手术科室术后患者初次下床应该如何防止患者跌倒, 儿科、肿瘤科如何实现钙剂、化疗药物输入安全等。通过查找问题, 找出处理问题的切入点, 制定措施, 消除隐患, 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1.2 及时补充、修改、完善护理规章制度

现代管理学认为规章制度是最具有约束力的[2], 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应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2007年以来我们遵照山西省卫生厅医院护理管理年有关规定, 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重新修改了核心护理制度、各班护理工作程序和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补充制定了患者外出管理制度等。并首先组织各科室护士长反复学习, 并且按计划、分阶段进行小测验。要求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掌握, 以使管理知识深入人心, 切实贯彻实施, 强化了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1.3 实施严格的护理质量监控

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力求为患者提供零缺陷、完美的护理服务[3]。护理部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 使之不断改进和保持高水平是实施以患者安全为核心规避不良事件的基本保证。2年来我院护理部坚持强化护理质量管理, 在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前提下实施以科室质控组、护理部为主体的二级管理, 遵循PDCA的管理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现场控制是提高管理效能, 及时解决工作偏差的有效方法[2]。护理部每周坚持不定期深入科室现场督导检查, 随即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当事人和护士长, 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要求尽快改正, 在下次检查中查看整改效果。达到查找隐患, 及时纠偏的目的。

1.4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培养护士职业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在2006年护士节座谈会上指出:

“临床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 护士与患者接触密切、连续、广泛, 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及具体性, 因此, 护士及护理工作与患者安全、护理质量密切相关。”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关心教育, 采取不同方式宣传护理工作对社会、家庭、人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大激发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心、工作热情及主动性。建立良好的执业氛围, 营造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减轻护士的心理及工作压力, 充分发挥其潜能, 能有效地避免工作中护理技术性工作依赖家属的失职、渎职现象。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1.5 严格执行护理差错登记报告制度

及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 实现安全管理质量持续改进。鼓励护士长及时报告不良事件, 报告影响患者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危险, 定期分析原因, 交流对应措施, 提供分享患者安全信息的机会, 尤其对可预防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1]。对及时上报者视具体情况免于或从轻处罚, 对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无论后果如何, 隐瞒不报者护士长及当事人同时从严受罚, 实现了安全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1.6 认真落实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制度, 提高患者及家属安全防范意识

笔者认为, 对患者及家属及时、认真、随即的告知、沟通与交流, 使各种医疗信息与护士、患者及家属共享, 从而实现对患者有效保护, 起到事前控制、预防为主、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效果。

2 效果及管理体会

2.1 防范措施的实施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2007年共发生护理差错11起, 较上年明显减少, 护理满意度达到96.8%。

2.2 不良事件管理增强了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相

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培训以及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 增强了护理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风险抵御能力。

2.3 护理职业属于高风险职业, 而风险源自细节, 加强对

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重视风险防范, 严格事前控制, 做到有预见性的护理干预, 实现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 ̄55

[2]贡浩凌, 庄利梅, 莫顺仙.构建护理质量全程监护体系的探索[J].护理研究, 2006, 20 (11) :2895 ̄2896

12.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 篇十二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

根据不良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在病人或医务人员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三级。

1、一级:

指已发生,造成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加重病情、延迟康复的事件,对患者造成中度以上的伤害;或有以下情形之一者:

⑴护理过错行为引发的有效投诉或纠纷;

⑵医院感染暴发;

⑶手术病人身份或部位识别错误;

⑷体内遗留手术器械或敷料等; ⑸病人因意外事件死亡; ⑹输错血;

⑺抽错备血及血型鉴定标本; ⑻不做皮试用药; ⑼重要管道意外滑脱; ⑽跌倒有严重后果;

⑾高危药物外渗有不良后果; ⑿院内压疮(难免压疮除外)。

2、二级:

指已发生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但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效果无影响的事件。以下10类情况中除8类及9类情况外,其他已发生并涉及病人而还未达到一级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都纳入此级别范围,无伤害、轻度伤害为二级护理不良事件。

3、三级:

指隐患事件,是由于不经意或实时的介入,不良事件未真正发生或事件未涉及病人,或者是非护理行为造成的事件(如公共设施事件、医疗设备器械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

1类,不良治疗:包括给药错误、输血错误、医院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输液输血反应;

2类,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烧伤、自残、自杀、火灾、失窃、咬破体温表、约束不良;

3类,护患沟通事件:包括护患争吵、身体攻击、打架、暴力行为;

4类,饮食、皮肤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误吸/窒息、咽入异物、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等;

5类,不良辅助诊查、病人转运事件:含身份识别错误、标本丢失、检查或运送中或后病情突变或出现意外;

6类,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含管道滑脱、病人自拔; 7类,职业暴露:含针刺伤、割伤;

8类,公共设施事件:包括医院建筑毁损、病房设施故障、蓄意破坏、有害物质泄露;

9类,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包括医疗材料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无菌要求;

10类,供应不良事件:包括消毒物品未达到要求、热原试验阳性、操作中发现器械包器械物品不符、漏消器械包影响科室运转等。

不是以上所列内容则注明是其他情况。

三、护理不良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根据事件造成的后果,将护理不良事件的伤害分为: ⑴无伤害:事件发生在患者身上,没有造成任何的伤害;

⑵轻度伤害:事件虽然造成伤害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如擦伤、皮肤小撕裂伤;

⑶ 中度伤害:需额外的照护、评估或观察,但仅需要简单的处理;如缝合、夹板固定、冰敷、抽血检查、包扎或止血治疗;

⑷重度伤害:除需要额外的照护、评估或观察外,还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

⑸ 极重度伤害:造成患者永久残障或永久功能障碍。

四、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讨论分析: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配合医师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并在护理记录单上真实记录相关病情变化、处理及护理措施。同时报告护士长。

1、一级

24小时内逐级上报,科室24小时内组织讨论,护理部3天内进行讨论分析。

2、二级

24小时内逐级上报,科室3天内组织讨论,护理部1月内进行讨论分析。

3、三级

13.护理不良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 篇十三

1、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一切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事件,如护理缺陷、药物不良反应、仪器设施所致不良事件、意外事件(如患者走失、安全防护情况的跌倒)等。

2、处置

(1)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首先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的损害。

(2)发生重度或极重度缺陷不良事件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患者损害的药品、器具均要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藏匿、转移、调换、相关标本须保留,以备鉴定。违反规定者要追究相关责任。

(3)凡实习、进修人员发生的护理缺陷或安排护理员、卫生员、陪人进行其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而发生的缺陷,均由带教者及安排者承担责任。

(4)科室设有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除口头向护士长汇报外,应登记事实经过、原因及后果。科室根据不良事件性质及时或每月组织分析讨论会,向护理部递交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3、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 当事人及时报告护士长,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程度。护士长24小时内报告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 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必要时组织进行全院多科室抢救、会诊工作,同时向护理部、医务部、主管院领导汇报,重大事件的报告时限不超过15分钟。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3)护士长应于一般不良事件发生7日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1-3日内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及防范措施,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一式两份,一份报护理部,一份留科室保存。

4、结果分析

不良事件上报后,护理部每月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对上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主要采取趋势分析和个案分析。趋势分析包括科室内部的纵向比较、与其他科室的横向比较、与标准及实践的比较。通过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举一反三,消除护理安全隐患及缺陷,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5、处罚及奖励

14.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篇十四

1 常见原因

1.1 消毒供应室人员, 年龄偏大, 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锁碎, 技术与服务要求高, 精神高度紧张, 思想压力大, 表现思想不集中, 工作欠热情, 主动。

工作责任心不强, 边工作边聊天, 注意力不从集中, 发生错误包装或发错无菌包, 日清月洁记帐工作数目错误。

1.2 不遵守规章制度, 违反操作规程, 知识文化水平低, 对技术要求掌握不够牢固透彻, 出现不明原因监测不合格现象。

1.3 身体健康情况欠佳, 视力差或更年期, 情绪波动大, 对工作易产生厌倦, 查对内容要求精确时, 无法适从岗位需要, 造成无菌包内物品数目不对, 种类有误。

1.4 法制观念不强, 法律意识淡薄, 未按要求认真正确填写各类监测记录, 、结果报告及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2 管理措施

2.1 护士长负责建立护理不良事件记录本, 并负责收集、归类、记录、汇总、上报并组织讨论, 采取当面批评, 找个别谈话, 责令其改正, 通过晨会, 质量控制会议及时反馈。取消以"惩罚"作为处理的方法, 从而有效控制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制订相应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行为的管理

2.2.1 人员管理科学排班, 新老搭配, 人员少, 工作任务重, 让个别身体状况好的加班, 适时给予补休, 避免超负荷工作, 产生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 确保每个班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2.2 规范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 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1], 加强专科理论学习, 技术操作考评, 评估每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进行安全教育, 细化培训项目, 做到人人熟练掌握消毒供应室的操作规程及工作流程, 决不允许任何个人随意简化常规、流程。

2.2.3 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 做好消毒供应室各个区域管理, 布局合理, 舒适, 如在生活办公区配置茶几、沙发, 休息间有轻音乐, 消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 以积极轻松乐观的心态做好各项工作。

2.2.4 增强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身体素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大, 环境高温潮湿, 洗涤、包装、灭菌、下收下送各项工作都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 工作人员长期重体力劳动并接触各类污染物品、器械, 会增加感染机会。因此, 要加强身体锻炼, 保证足够休息,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2.5 增强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相对学历低, 对新知识、新观念的学习兴趣相对不足, 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因此, 应加强组织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和护理安全管理相关文件。

总之, 在消毒供应室的实际管理工作中,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是难以杜绝的, 作为管理者的工作, 应立足于尽量减少差错与缺陷的发生, 防范于未然[2], 加强各个环节质量监控管理, 确保医疗安全, 减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251.

15.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篇十五

况。结果:198例患者,共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406例次,发生各种轻度不良反应共36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结论:经有效的护理均顺利完成了双重滤过血浆置换的治疗,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关键词】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不良反应;护理;安全性;风湿病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6.009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是通过对一级分离后的致病血浆进行二级分离,然后将弃除致病因子后的血浆与血液有形成分一同输回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选择性血浆分离疗法。DFPP技术日臻完善,目前已在我国许多大医院得到广泛应用,用于200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1]。本院自2004年2月购进Plasauto IQ全自动血液净化系统,10余年间共治疗各种风湿性疾病患者1 000余例次。发现DFPP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笔者对本院DFPP治疗进行密切观察,现将结果和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DFPP治疗的患者共198例,其中男62例,女138例;年龄24~72岁,平均(36.8±13.6)岁;类风湿关节炎1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1例,强直性脊柱炎15例,银屑病关节炎8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高脂血症5例。

1.2治疗方法运用Plasauto IQ全自动血液净化系统,OP 08W膜式血浆分离器以及EC 30W(40W或50W)膜式血浆成分分离器进行DFPP治疗,血流速度设定为100 mL·min-1左右,以706代血浆作为补充液,普通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剂,目标置换量按公式如下:血浆处理量的标准=体质量(kg)×1/13×(1-Ht/100)Ht=红细胞压积,置换的血浆量为患者血浆量的1~1.5倍。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或经济条件的不同,每位患者分别进行DFPP治疗1~4次不等,每次中间间隔1周。

2结果

在DFPP治疗不良事件发生中主要分为体外循环畅通问题和患者症状方面的问题。体外循环不畅的原因可分为:血流量不足、动脉压过高、静脉压过高、凝血、溶血、破膜等,见表1。患者机体反应的问题包括:低血压、头晕、心悸、乏力、穿刺局部出血、穿刺部位感染、过敏反应等,见表2。经有效及时的处理后,均可迅速转危为安,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表1体外循环不畅情况分析体外循环不畅情况发生例次(例)发生率(%)

血流不足81.97

静脉压过高1 0.24

动脉压过高2 0.48

跨膜压高20.48

血浆入口压过高61.44

凝血20.48

溶血20.48

破膜10.48

表2患者机体方面的不良反应分析机体发生例次(例)发生率(%)

低血压20.48

头晕、乏力、心悸81.97

穿刺部位感染10.48

穿刺局部血肿20.48

过敏反应00

3结果分析及护理

3.1血流不足

3.1.1发生原因分析当报警指示血流不足,排除动脉管受压、扭曲状态外,应该考虑动脉穿刺处存在问题,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①动脉血管过细,不能达到100 mL·min-1的流速;②护士技术不过硬,直接穿刺不到位出现进针过浅或进针过深,穿刺针斜面未完全在血管内;或穿刺针角度不对造成斜面贴壁现象所致。③置入双腔管或使用静脉留置软针时,可因穿刺针打折而导致血流不畅。④长期静脉留置双腔管时可因局部血栓造成血流不足。

⑤血管通路建立方法不当。有3例动脉条件较差的患者因个人对体内置入双腔管并保留可造成生活上的不方便或经济问题而不接受双腔管置入,故选择两条粗大静脉建立体外循环通路,最终因不能保证稳定90~100 mL·min-1的血流速度顺利进行DFPP治疗而被迫临时改为双腔管深静脉穿刺,以建立动静脉通路治疗。

3.1.2护理直接动静脉穿刺是建立血管通路的最简便、最经济、最安全、最容易护理的方法,血管条件允许、单次治疗、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经常选用此种方法。但直接动静脉穿刺也是最容易导致血流量不足或静脉压过高的原因。因此,要求护士在建立血管通路前一定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分别选择浅表动脉和浅表静脉各1条。浅表动脉首选桡动脉、足背动脉;浅表静脉首选前臂上段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或足踝部的大隐静脉。穿刺时一定注意感觉穿刺血管位置和走行,避免出现穿刺针与血管形成贴壁、夹角情况而引起血管通路不畅致血流量不足或静脉压过高。当桡动脉、足背动脉血管条件不好无法建立动脉通路时,也可选择肱动脉或股静脉直接穿刺建立动脉通路,此时需用16号静脉留置针穿刺。由于穿刺部位较深,穿刺针相对较短,静脉留置针直接股静脉穿刺时,一定要求患者的操作侧肢体制动,避免脱针。如使用双腔管留置多次行双重血浆置换时,一定注意浓肝素封管,用普通肝素钠注射液12 500 U加生理盐水1 mL,双腔管管腔(本院使用双腔管管腔分别为1.1 mL和

1.3 mL)每侧1.5 mL。如治疗间隔1周以上,需每3~4天重新封管1次,避免凝血堵塞,造成血管通路不畅。

3.2静脉压偏高

3.2.1发生原因分析当报警装置提示静脉压偏高时,存在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检查管路和穿刺部位,排除静脉管受压、扭曲,穿刺针贴壁,针尖斜面未完全在静脉血管内;其次,考虑是否选择的静脉偏细或患者过分紧张,造成穿刺部位血管痉挛。当非首次使用双腔管静脉回血出现静脉压力过高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双腔管内部分血栓阻塞的可能。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检查静脉壶内是否发生凝血情况。

3.2.2护理当静脉压偏高时一定要先调整穿刺针位置,观察血流是否转畅。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嘱患者放松肢体,轻抚穿刺部位或局部热敷,缓解血管痉挛。当确定双腔管内凝血时,应避免继续使用,可改直接静脉穿刺或局部溶栓治疗。静脉壶内凝血时及时更换静脉壶段。

3.3动脉压、跨膜压、血浆入口压过高

3.3.1发生原因分析当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血浆入口压缓慢逐渐升高或出现压力高报警时,分别提示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动脉壶、静脉壶、血浆分离器或血浆成分分离器内不同程度的凝血现象。

3.3.2凝血的护理正常的普通肝素抗凝用法是治疗前5 min给肝素0.5~0.8 mg·kg-1,静注治疗开始后每小时追加肝素10 mg,治疗结束前0.5 h

停用肝素。当出现凝血趋势时,首先应增加一点肝素的用量。如不缓解可以关闭动脉引血端,打开回液用生理盐水将引出体外的血液暂时回到体内,再将全自动净化仪停转,调为手动位。当动脉压、跨膜压或静脉压升高时,打开静脉端与穿刺针连接口,调节血液泵速度增快,并用手拍打疑似凝血的动脉壶/血浆分离器或和静脉壶,用生理盐水冲净凝血,将废弃生理盐水排入污物桶,待畅通后再连接静脉端,调为自动位继续治疗。当血浆入口压升高时,用血浆入口压一端连生理盐水,另一端连于分浆壶上的短管,手动开弃浆泵。根据实际情况将弃浆泵速度调大,盐水可将二级膜内冲净,关闭分浆壶上小短管的夹子,将弃浆泵速度调至原来数值,手动切换至开始位继续治疗。此时可有效降低血浆入口压[2]。当确定动脉壶、静脉壶、血浆分离器或血浆成分分离器已经发生凝血时,应及时分别更换凝血部分。

3.4溶血或破膜

3.4.1发生原因分析密切观察滤器情况,发现分离出的血浆颜色为红色时,首先肉眼分辨是破膜还是溶血,然后取血浆离心镜检,确定存在红细胞且血浆分层考虑破膜;如未见红细胞,且血浆红色均匀为溶血。

3.4.2护理置换过程中应保持血流量平稳。血流量过低易致凝血;引血速度过快则血液进入分离器不均匀,跨膜压增加从而导致破膜、溶血。因此,DFPP治疗最重要的是建立并保持有效的血流通路。预防溶血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合理的分浆、返浆、弃浆比设置[3]。一般分浆/血泵(FP/BP)比值< 25%,返浆/分浆(RP/FP)100%,弃浆/分浆(DP/FP)< 8%为最佳。

3.5低血压

3.5.1发生原因分析在DFPP治疗过程中由于被动卧位,有2例次患者出现症状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心悸、恶心等,均为第3次DFPP治疗时,且与恐惧、术中如厕、术前禁食水有关;术后6 h内下床活动剧烈出现低血压6例,头晕和/或心悸、乏力12例,晕倒3例,考虑与清除病理血浆后血容量减少,患者立位活动剧烈发生短崭脑供血不足所致。术后次日至3 d内,轻度疲劳、乏力者约占1/3,考虑为清除病理血浆后血容量改变的正

常表现。

3.5.2护理术前常规测量血压,高血压时遵医嘱服药,待血压降至正常后方能进行治疗。如血压处于正常低限时,一定仔细询问进食情况、日常血压水平、患者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尤其是DFPP第3或4次时,术中可调节补液量稍大于弃浆量。术前嘱患者常规进食,术后尽量平卧6 h后再下床活动。对不能坚持平卧者,应在护士护理下缓慢坐起,适应一段时间后如厕或进行其他必须的活动。术后首次进餐时应掌握少量、富含营养、易消化饮食。

3.6穿刺部位感染

3.6.1发生原因分析有1例老年患者在留置双腔管第3周时,出现穿刺点局部红肿、低热,拔除双腔管后次日体温恢复正常。考虑与双腔管留置时间长、夏季出汗较多、局部护理不到位有关。

3.6.2护理治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双腔管留置处隔日换药1次,保证穿刺局部清洁

干燥。

3.7穿刺局部血肿

3.7.1发生原因分析穿刺针拔出后局部出现青肿6例,考虑与患者抗凝治疗后出血时间延长,压迫时间不够有关。

3.7.2护理直接动静脉穿刺针拔出后,局部应加压止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局部出血、术肢远端指/趾尖颜色、皮温、有无麻木肿胀感等,以观察加压力度是否合适。2 h松解静脉加压球,4 h松解动脉加压球,观察出血情况。如无出血,改为无菌敷贴覆盖即可。

4小结

DFPP对多种危重疾病的治疗起到迅速缓解症状的作用,为病因治疗创造了时机,值得临床推

广[4]。近年来笔者的观察发现,DFPP虽有多种不良反应存在,但经过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精心的护理,均可及时纠正各种不良反应,顺利完成DFPP治疗,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具有临床安

全性。

5参考文献

[1]杨晓,孙希锋.双重滤过血浆置换疗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1):39.

[2]闰海霞,杨曼,张芳芳.双重血浆置换操作中降低血浆入口压的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2):75.

[3]龚红英,赵长征.双重血浆置换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235.

[4]戴梦玲,陈玉冲.双重血浆置换在临床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88-1389.

16.护理不良事件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篇十六

护理安全作为医疗安全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与病员的生命息息相关。为了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探讨在临床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有效管理对策,规避风险,通过了解各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掌握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隐患方面的认识程度。大多数护理人员认为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不强,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是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少数人则认为压疮、跌倒、坠床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应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操作流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相关因素分析

责任心不强和查对不严是护理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工作缺乏热情,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没有受伤观念,基础护理落实不到位,对昏迷、瘫痪、骨折患者不及时翻身或依赖家属。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如“三查十对”制度落实不严,不按时巡视病房,不按时执行医嘱,凭主观印象造成注射或给药错误。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对新药种类、配伍禁忌掌握不够等。

护理理论技术水平及工作经验不足,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少数年轻护士工作后不愿学习,对医院组织的“三基”考试有抵触情绪。经验不够,工作忙乱无序,尤其对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缺乏应急能力,甚至耽误了抢救时机,对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学习不到位,缺乏终身学习意识。

管理人员素质缺乏: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科室护理工作具体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实践者,其业务能力、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管理者大部分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容易出现差错的几个环节:①危险时刻(节假日、双休日,人员少,工作忙,交接班时,重患者多);②危险人员(新上岗的、实习生、生活干扰因素大的、生理周期);③危险治疗(输血、青霉素注射、氯化钾、氨茶碱静点注射等)把关不严,容易造成安全隐患[1];④对新聘护士实习生的业务培训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培训未能及时跟上。

护理质量检查考核不严,奖罚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检查不细,没有按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时讲情面,考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护理质量实际效果,护士应付检查,对制定的护理质量标准落实不到位,敷衍了事。另外,如病房管理不周,地面过滑导致跌伤,躁动患者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导致烫伤等都是安全隐患。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目前护理人员的配置无法满足患者应享受的权利,卫生部1978年定编为病床与护士比1:0.4,设编与国际标准相比偏低[2]。特别是年资高,有专业护理经验及具有护理管理能力的人员缺乏,人员和资力的不合理配置,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大量丢失,影响了护理安全。一些科室工作负荷重,输液量大,临时医嘱及事务性杂事多,护士只能为患者做硬性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做得不完善,而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就医需求日益增高,客观上给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结论

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需要。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永恒的课题,也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3]。因此,医院要从管理的路径着手,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实行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组长的三级护理质量管理监控体系,每个月组织全院护士长参加护理质量大检查,科室间互查,同时参考日常检查和护理查房时所发现的问题反馈评价。鼓励上报不处罚,发现问题上报奖励机制,以期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科室通过护士长每天质量检查,护士自查等进行安全管理。实现院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实现护理安全“零缺陷”的目标。

防范对策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护士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工作的每个环节要严格控制执行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应做到学法、知法、懂法,主动学习与护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护理安全教育列入岗前培训之中。对新的医疗、护理设备的使用要熟练掌握,保证新技术开展中的护理安全,定期组织理论、操作考试,以老带新。严格执行“三查十对”,杜绝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在临床护理中难度大、风险高的操作,要求由资深护士完成,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提高对高危患者的观察能力:对入院患者从年龄、既往史、活动能力、意识状况、视力听力、情绪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属高危人群者,增强巡视频率。要求值班护士对危重、大手术、新入院、老年、小儿、有心理障碍特别是重度烦躁,不明原因入睡困难,不舒适反复找医生的患者和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要心中有数,高度关注。及时评估血压、心率等,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开放床位数与执业护士之比在相当一段时期还不能达到1:0.4标准,所以应根据各科工作量及疾病的季节性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同时应兼顾各类职称,各层次护理人员比例,依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安排各个时段的护理力量,进行弹性派班等,确保护理安全。

实施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被尊重才可能去尊重患者,护理管理过于严格刻板,便会使护理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但人性化的管理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放任,松懈管理,而是从尊重护理人员的角度去关爱、理解护士,除了物质的奖励,更应注重对护士的培养与提拔。

建立不良事件自愿上报机制:鼓励护士暴露自己的错误,向其他护士发出警示,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改变过去出现差错即“责备与处罚”手段,建立自愿、保密、非处罚机制,鼓励更多的护理人员报告在医疗护理患者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自愿报告系统更有助于发现整体系统的安全隐患,加强安全管理。

17.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篇十七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造成或可能造成人身损害或经济负担增加等不良后果的异常事件。

(指医院对住院病人、抢救病人等由于护理不周,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受伤、昏迷、甚至于死亡等事件。)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2.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预防其发生。3.各护理单元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4.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要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24小时内如实上报护理部,并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5.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6.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报告时间: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值班医师、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和科领导,由病区护士长24小时内报科护士长,科护士长报护理部,并交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和护理讨论分析处理记录。

7.各科室应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护士长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当事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护士长应负责组织对缺陷、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组织科内讨论,对发生缺陷进行调查,分析整个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呈交科护士长,科护士长要将处理意见或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一周内连报表报送护理部。

8.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事件进行讨论,提交处理意见;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9.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对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应作认真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定期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

18.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篇十八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发生不良事件40例, 其中非计划性拔管15例, 药物外渗5例, 给药错误5例, 院内压疮或皮肤烫伤11例, 其他因交接班不清楚致管道夹闭、标本采集错误或无及时送检等4例。非计划性拔管9例发生在N班, 8例发生在管床护士处理医嘱或给其他病人做操作时, 另有4例是在给病人翻身时管路脱出。工作1年~3年护士发生不良事件25例, 3年~5年护士9例, 5年以上6例。因发现、处理及时, 所有不良事件均未造成病人严重伤害。

2 原因分析

2.1 安全意识淡薄, 制度不完善

部分护士主观意识过强, 法制、法律观念不强, 护理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无家属或其他人员监督, “慎独”精神较差。由于长期以来, 护理安全管理多采用“案例管理”的方法, 即在发生医疗护理缺陷之后, 着力分析个人失误, 而很少从管理制度或流程角度对缺陷加以分析, 同时, 解决事件的办法也只是对犯错误的个人进行惩罚[2]。在医院内部, 护理人员的职称晋升、年终评比等通常都与过失行为挂钩, 护理人员由于害怕受批评、受处罚、曝光等, 不愿主动上报不良事件[3]。

2.2 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对存在和潜在风险问题的识别能力差

危重症监护病房 (ICU) 病人病种多样, 病情危重复杂, 治疗仪器设备繁多, 对护士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而低年资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 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不详细、不全面, 对现存的及潜在的护理风险评估不到位, 紧急情况的应对及处理能力较差[4]。

2.3 护士对临床安全用药知识缺乏

护士没有认真执行医嘱查对制度, 凭习惯或印象执行医嘱;对剧毒麻药、血管活性药物、高渗性药物、特殊药物的管理及使用安全知识缺乏。对使用高渗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病人的血管没有充分评估、密切观察, 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

2.4 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障碍

ICU为封闭式管理, 家属不能陪伴, 有些病人由于病情原因, 如气管切开病人、气管插管病人不能正确、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护士又忽视或缺乏与病人的沟通, 从而使病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和重视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4]。清醒病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设施, 如各种仪器的运转和报警声, 自身疾病觉得不适, 同病房其他病人的抢救过程或面对其他病人死亡的恶性刺激, 使病人极易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恐惧的感觉。同时因ICU医疗费用较高, 导致病人及家属对ICU护理要求的期望值提高, 甚至有的病人在得不到满足与重视时易引发护理投诉。

2.6 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ICU护士编制不足, 护士和床位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监护床位数与护士数比为≥1∶3, 有时护士的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可达48h, 甚至是1周连上3个N班, 护士超负荷工作, 过度疲劳, 护理质量无法保证。初级责任护士及新毕业护士占护士总人数的76.20%, 高级责任护士及组长占总人数的23.80%。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快, 结合病区收治病人的情况, 针对病人常出现的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制订应急预案, 所有抢救设施处于完好应急状态。制定各种护理工作标准、护理常规、各种操作及抢救流程、床边指引等, 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建立明确的工作流程, 不断发现及总结新的安全隐患, 明确防范措施, 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建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系统。

3.2 建立规范化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一方面让护理人员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强制报告, 对未报告事件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鼓励自愿上报, 加强整个系统的保密性。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探讨防范措施[5]。通过组织管理、护理不良事件处置流程管理, 营造正确的无惩罚氛围及奖惩结合推进无惩罚原则的实施,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 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良性转归[6,7]。

3.3 加强护士的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教育

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疗护理有关法纪法规、护理职业道德及相关制度, 教育护士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知法、守法, 依法行护, 强化责任。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对护理工作薄弱环节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增强护士对风险的预见性和对存在和潜在风险问题的识别能力, 对与护理相关的各种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确定风险种类, 制定防范措施, 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3.4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训

依据广东省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模块内容制订并实施各层级护士规范化培训[8]。学习和掌握ICU核心制度、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和评估、危重病人的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ICU常见抢救药物及专科特殊药物的管理、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严格执行ICU新入职护士准入制度和夜班准入制度。对科内易发生差错事故人员从严要求, 强化教育;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防范措施。定时、有计划地选送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 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3.5 创造良好的监护环境, 加强护患沟通,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工作中, 医务人员说话、动作轻柔, 尽量降低仪器报警音量, 妥善安排治疗操作时间, 让病人白天清醒, 夜晚睡眠。病人之间用屏风或帘子隔开, 遇到抢救和病人死亡等不良场面, 应拉下床间隔帘, 避免刺激清醒病人。暂时失去语言能力病人, 护士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体态、眼神、手势或书写的方式及时了解病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清醒病人在做任何操作前先告知病人, 取得理解与配合。在家属探视时间, 及时与家属沟通, 取得家属的信任和理解。

3.6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士长根据床护比、护理工作量和护士业务能力弹性排班, 必要时随时向护理部提出人力增补申请, 减少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状态;实行APN排班制, 减少交接班环节, 降低由交班环节过多所致的护理风险。每班上班人员新老搭配, 由带班组长根据病人数和病情调配人力, 协调医护人员、护患之间的关系, 保证三休时间、节假日工作安全。同时建立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如夜班、节假日、在岗人员突然生病、突发事件或工作繁忙时的需要。

4 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9]。ICU实行封闭式管理, 收治的是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的不同病人, 护理工作量多且压力大。因此,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和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提高护士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ICU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应激能力, 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消除不安全护理隐患;实施严格的护理质量监控, 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建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提高临床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出版社, 2003:30-32.

[2]韩光曙.从人本因素和认知理论角度看医护服务系统的安全设计[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11) :641-644.

[3]王芳, 叶志弘, 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1) :1053-1054.

[4]李玉林, 和振娜, 余满元.ICU护理风险事件的分析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5) :379.

[5]乔艳, 纪成莲.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10) :747-748.

[6]章快芳, 傅佩芳.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8) :596-597.

[7]徐春, 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09, 8 (6) :523-524.

[8]彭刚艺, 成守珍, 张莉.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59-64.

上一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要点总结下一篇:团总支、学生会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