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2024-12-16

专业文献综述报告(8篇)

1.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一

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文献综述 题 目:火电厂电除尘过程控制系统 学生姓名:武晓剑 学 号:1067112114 专 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 级:测控 2010-1 指导教师:杨立清 摘要

火力发电厂是我国最主要的烟尘排放源, 也是烟尘污染问题治理的重点。火 电厂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及废渣, 这三大污染物排放量大, 对环境危 害和影响非常大;另外,火电厂生产性粉尘 73%以上为呼吸性粉尘,对人体危害 很大,防治不利就会导致人患肺病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当今, 中国仍然是煤烟型 污染国家,煤烟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火电厂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SO2、NOx 等、同时还伴有大量的烟尘、粉尘等。这些气体和悬浮物不仅对大气有一定的 污染,还会给周围的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给他们的健康也带来很大的危害, 对于 火电厂烟尘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现阶段, 我国燃煤电厂多采用电除尘技术、布 袋除尘技术、和水膜除尘等除尘技术。

第一章 除尘的背景及意义 1.1 我国的大气污染来源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75%,中国大气污染 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 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 化硫。大气污染程度随能源消耗的增加而不断加重。199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已达 209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目前已有 62.3%的城市,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保障人 群在环境中长期暴露

不受危害的基本要求 ,日平均浓度超过三级标准(人群在 环境中短期暴露不受急健康损害的最低要求。可见我国城市大气二氧化硫污染 程度之严重;城市总悬浮颗粒物超标普遍, 1998年,全国城市年平均浓度达到 289微克 /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目前中国工业发展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发 达国家 50年代初的水平, 但大气环境污染程度与其 60年代末期的公害泛滥时期 相近,特别是冬季采暖期更为突出。在全国 640个城市中, 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 级标准的不到 1%,国内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青岛、广州、沈阳均在世界污染状况最严重的 20个城市之列。一些城市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已达到伦敦烟雾事件时的 水平,如遇到不利于扩散的天气条件,很可能出现重大烟雾事件。

1.2火电厂烟气除尘的重要性

我国的火力发电厂燃料主要以煤为主, 普遍采用悬浮燃烧方式。煤中的可燃 成分 C、H、O、N、S 等元素与空气中的氧燃烧,在燃烧过程中,以碳与氢释放 出的热能最高;硫释放的热能较少;氧是助燃的;氮燃烧时吸热。因此从能量的 角度看,有用的元素是 C 和 H , S 虽可获得一点能量,但燃烧产物 SO2与 NOx 一 样是污染物。矿物质燃烧后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渣中。通过烟囱进入大气的 主要污染物有粉尘、硫和氮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及碳氢氧化物等。粉尘被人吸 入呼吸道后进入肺部,损害肺功能,引起肺病;粉尘飘浮到植物上,覆盖在绿色 植物叶子上,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氧气减少。尘粒本身是酸性物质,严 重影响植物生长。硫氮氧化物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损害呼吸系统,易得急、慢性 支气管炎,浓度高时, 还会得肺气肿而死亡。这些气体作用到植物上与植物表面 的水膜反应成酸,腐蚀植物,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甚至枯死。氮氧化合物还能破

坏臭氧层,进行光化反应,形成光化烟雾,污染大气。一氧化碳能使血液凝固, 危害极大。二氧化碳浓度高了也会使人感觉难受。大量的带热气体排入大气是全 球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温室效应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它不仅使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既 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生活环境。

随着工业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 向周围空间排放的灰尘和污染物大幅度增 加。对作业环境和大气保护来说,主要污染物是烟气。因此必须进行除尘,特别 是将排烟中的微尘清除下来,以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造成危害。

第二章 除尘的方法 2.1 水膜除尘

水膜除尘器采用天然花岗岩麻石加工的砌块, 砌筑成的脱硫除尘设备。主要 有麻石水膜除尘器(立式的和(卧式的。麻石是花岗岩的一种,属于天然石 材,具有硬度高、耐磨损、耐风化、耐腐蚀的特点,用麻石砌块砌筑的除尘器, 经久耐用、搞酸雾腐蚀、寿命长、易维护,此点优于钢制除尘设备麻石除尘器属 于湿式除尘设备, 将除尘循环水配制成碱性液, 即可同时实现除尘和脱硫的功能, 此点优于干式除尘设备。

目前改进型的麻石水膜脱硫除尘器, 增加了文丘里进口, 加快锅炉尾气进入 除尘器时的速度和湿度;增加了旋流柱和旋流板, 加快了筒体内气体旋转速度的 离心作用;增加了副塔结构,降低尾气湿度,提高脱硫除尘效率,减少尾气对引 风机的腐蚀。

2.1.1水膜除尘器技术要求: ①除尘效率:>99%;②脱硫效率:≥ 85%;

③烟尘排放浓度:<100 mg/m3;④ 装置总阻力:<800pa;⑤碱液 PH 值:11~12.6;⑥ 排放烟气含湿率:≤ 6.5 %: 2.1.2水膜除尘器系统图:

图 1水膜除尘器系统图

2.1.3 水膜除尘器工作原理: 含尘气流通过烟道进入文丘里管,在喉部的入口将水均匀地喷入烟气中,高速的烟气将水溶 化成细小的水滴。在这个过程烟气中的灰料被湿润,使它的重量加大而有利于离心分离,在 高速呈紊流状态中,由于水滴与尘粒的差别较大,它们的速度差也较大,这样灰粒与水滴就 发生了碰撞凝聚,尤其是粒经细小的灰尘料可以被水滴水容,这些都为灰料的分离做好充分 准备,此后进入主筒。主筒是一个圆形筒体,水从除尘器上部的溢流槽进入主筒,使整个圆 筒内壁形成一层水膜从上而下流动,烟气由筒体下部切向进入,在筒体旋转上升,含尘气体 在离心力作用下始终与筒壁面的水膜发生摩擦,这样含尘气体被水膜湿润,尘粒随水流到除 尘器底部,从排水口排走,在桶底部设有水封 槽以防止烟气从底部排出,除尘后的废水由 底部流入沉淀池,沉淀中和以循环使用,净化后的气体,通过主筒上部锥体部分进行脱水处 理进入副筒后再进行沉降,分离脱水后,净化后的烟气通过副筒下部排入引风机,完成整个 工作过程。2.2 布袋除尘 2.3 ××× 第三章 ××× 3.1 ××× 3.2 ××× 参考文献 [1] [2] [3] 6 文献综述报告格式及页面设置要求 ● ● ● ● ● 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字,行居中; 二级及以下标题小四黑体字,左对齐; 正文小四号宋体字,1.5 倍行间距; 图、表

及公式按章编号,如:图 2.1、表 2.1; 图、表标题五号宋体字,标题居中,图、表中的字约为小五号宋体字; 示例如下: 输 入 电 路 光 接 受 器 件 控 制 电 路 VD:发光二极管 VT:双向晶闸管 VD VT 图 2.9 固态继电器内部结构框图 表 1.2 廉金属热电偶测温范围及允许误差 热电偶分度号 K 等级 度范围(℃)--℃或或

-允差

℃或

℃或

℃或

--℃或

--1.5℃或℃或

℃-测量温注:t 为测量端温度 ● 参考文献要求 15 篇以上,格式参考毕业设计论文规范; 示例如下: 书: [1] 崔志尚.温度计量与测试[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8.期刊文章: [2] 崔庆杰,郭惠英.热电偶检定系统的误差来源及不确定度的评定[J].计量与 7 测试技术,2004,35(18:11-12.学位论文: [3] 杜小文.面向大坝安全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D].大连:大连理工大 学,2009.● 字数要求:正文 10 页左右; ● 页面设置:上、下 2.5 厘米,左 3 厘米,右 2.5 厘米。8

2.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二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办48号) 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 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

新形势、新任务下, 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 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 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

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 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 avid M c C lelland (1973) 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 IC PA, 1999) 指出, 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 (C G A, 2000) 认为, 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 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

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 近几年, 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 宋夏云 (2006) 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 在既定的标准下, 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 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 过于空泛。宋夏云 (2007) 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 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 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 (2011) 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 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 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 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 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三、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自D avid M c C lelland提出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以来, 许多学者提出了胜任能力模型, 大致有以下几种:

上述的几种模型不仅列示了包含的要素, 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 冰山模型是按照要素的显隐性划分的, 行为表现是显性的能力, 能力和职业素质就是隐形的能力;洋葱模型是按照培养的难易程度一层层划分的, 处在外围的知识、技能最容易培养, 中间层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次之, 内层的个性动机是最难改变的;再比如陈佳俊的飞机模型, 就指出职业道德是基础, 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作为飞机两翼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发挥作用。各学者的模型虽然在构成上不尽相同, 代表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但各要素大抵可以包含在知识、技能、品质这三类。随着通用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各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探究, 其中不乏学者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

宋夏云 (2006) 通过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一级要素的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又对每个一级要素包含的各二级要素进行罗列与分析, 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各一级、二级要素的重要性, 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 一级要素中专业品质最重要, 各二级要素中, 会计与审计知识和政策与法规知识属于核心知识, 逻辑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核心技能, 独立、客观和公正属于核心品质。

上海市审计局的黄莺 (2009) 对审计人才评价和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又利用SPSS软件对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差异分析, 探讨了首席主审、高级主审、主审和助审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对不同层级审计人才需要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了分析, 建立了审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自下向上分别是审计人才特质、审计基础能力、审计工作能力、审计领导能力。对于不同层级的审计人才来说, 级别越高, 较上层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重要。

宋艳 (2011) 认为政府审计人员基准胜任力是多维的, 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关键事件访谈、审计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同时, 分别分析了职称、职级和学历的不同在个体胜任力水平上出现的明显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在遴选审计人员进入审计项目的时候, 应考虑不同层级的小组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互补, 使得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

黄子明 (2015) 从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内容、审计的评价及责任界定、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实施的组织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得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 从而突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理论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 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 宏观经济管理知识, 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审计查账能力, 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 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则包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等。最后结合审计人员能力现状, 提出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结合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这三个要素, 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专业知识, 核心是专业技能, 专业品质也必不可少, 是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 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至于详细的二级要素, 各位学者的研究虽略有不同, 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也是大同小异。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得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第二类是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用软件分析框架中的要素指标, 研究要素指标的对不同层级的人的差异性。

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文献比较少, 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也多用于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差异性, 缺乏系统地建立量化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四、发展方向

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可以在五方面推进审计职业化, 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保障更好的审计质量。第一, 有助于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多审计专业的学生入职后, 需要经培训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可见审计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实践, 过分偏重理论, 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第二, 有助于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界定了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 为审计人员的自我完善、平衡发展指明方向, 更易找到自己从业的薄弱点并加以学习完善。第三, 有助于优化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指明方向, 使得审计教育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也使得教育更贴近实际工作, 更加关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 为将来的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更优秀的审计人才。第四, 有助于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审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目前缺乏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 或者说是准入标准, 会阻碍推进审计人员的职业化, 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可以为准入标准的制定、资格考试的内容提供指南, 优化审计人员的选拔。第五, 有助于遴选适合的审计人员。因为审计人员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 各审计项目差异也很大, 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对政府审计项目的人员选择也有益处, 可以帮助遴选出最适合该项目的审计人员。

所以, 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要, 后续的研究应该联系理论与实践, 拓宽关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 不再仅仅致力于分析重点要素, 建立一个有指标、有测度的系统化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 给政府审计人员的学校教育提供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为政府审计人员的自我提高指明提升的方向、使得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更加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以及辅助政府审计项目人员遴选。

参考文献

[1]AICPA.Core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ntry into Accounting Profession.New York.www.aicpa.org, 1999.

[2]黄莺.审计人才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一项探索性研究[J].审计研究, 2009 (1) :27-31.

[3]黄友, 周海彬.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效用均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4 (5) :62-68.

[4]黄子明.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J].商, 2015 (22) :136、138.

[5]IFAC.Competence Requirements for Audit Professionals (Draft) , www.ifac.org, 2005.

[6]刘成立.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3 (3) :48-55.

[7]Mc 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28) :1-14.

[8]宋夏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江西政府审计机关的调研证据[J].财会学习, 2010 (11) :44-46.

[9]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64-66.

[10]宋夏云.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国家审计人员的调查证据[J].财会通讯, 2007 (11) :17-20.

[11]宋艳.关于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11 (6) :14-17.

3.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普遍实力不强,运作部规范,经营机制不健全,在发展中受到各方压力等。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供需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荆州市中心支行(2009)课题组通过对江汉平原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性需求特征为:

(一)现实性需求与潜在性需求并存,以潜在性需求为主;

(二)融资性需求与保障性需求并存,以融资性需求为主;

(三)商业性需求与政策性需求并存,以政策性需求为主;

(四)集中性需求与分散性需求并存,以集中性需求为主;

(五)大额需求与小额需求并存,以大额需求为主.

郑有贵 (2008)认为合作社生产的经营模式,一般分两种,一种为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另一种是农户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在生产经营模式下,合作社信贷的需求也分为两种,一为针对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的经营信贷,二为针对农户分散生产的经营信贷。

贾楠(2009)认为合作社所需求的经营资金主要是解决周转性资金短缺。农民在自身发展上有需求增长,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市场也增强开拓能力,合作社扩张规模和提高水平要求也会使得信贷需求更加旺盛。由于合作社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信贷需求很少能得到满足。

二、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的存在问题

康金莉、刘莹(2010 )提出虽然现在合作社面临各方面金融的需求,但无论是社内还是社外,都不能提供与其需求相对应的支持,会极大影响合作社经营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2.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不理想. 3.财政资金补贴覆盖面小,监督难度大. 4.保险服务基本无着落. 5.内部互助金融缺乏制度保障.

郑有贵 (2008)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金融供给的障碍因素表现在: 一是金融支持政策不足。二是信息不对称。三是信用体系不健全。四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商业金融机构的网点减少,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较大引起难以触及到农村基础,合作金融也还处于试点阶段。

陈刚、荣长芸(2005)提出主要问题:一为政府缺少鼓励措施和宏观规划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协会对开展综合服务或兴办经济实体的工作中,财政、税务、工商、信贷等部门的扶持政策也不明朗,二是协会组织的松散,法律不明确的地位,不规范的内部管理等,都导致了金融对信贷支持无法落实。

三、 金融支持合作社发展的阻碍原因

针对金融支持合作社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康金莉 、刘莹(2010)认为农业风险大,业务分散,是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根本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社运营规范性差;

(二)缺乏有效担保。

(三)信息不对称。

(四)国家金融政策缺乏可行性。

(五)纯商业运作模式不适应农业金融需求。

贾楠(2009)认为中国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初阶,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制约,信贷支持合作社适应性与主动性的较低,还有很多问题与困难。一为合作社获取银行支持的自身条件不足,二是行业机构对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不适应,三则政府力度不够,不利合作社与银行对接,四是风险补偿政策不完善,外部环境还需要很大的改善。

顾海峰、蔡四平(2004)剖析了我国金融发展现状与缺陷,农村金融支持不足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组织不完善,无法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引起农村金融资产的规模小,不仅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给农村经济,而且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

四、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和路径

郑有贵 (2008)认为要解决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平台的构建。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平台,依托两个组织:1.一般农户、大户、公司、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构建的农业行业歇会。2.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的有关部门及其相关组织可以依托,从而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的平台构建起来。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建立起为成员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承贷承还业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承贷承还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在财政政策上为成员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提供承贷承还实行以奖代补,即根据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承贷承还业务的规模,给予奖励,来弥补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或者承贷承还业务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与部分风险金。(可处理农民信贷难的问题)三支持合作社兴办村镇上的银行和资金互助组织。政府部门不仅仅需要从政策上支持,还需要将合作社纳入兴办村镇上的银行与资金互助组织力量主导,公平的实行财政资金注入和税收减免等政策。

4.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篇四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文献综述正文:

本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有关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期刊、学术论文、报纸、专业性网站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由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到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再到杨小凯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及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其主线是比较优势原则。

目前学术界对比较优势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经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认为比较优势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具有指导意义,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仍然离不开比较优势路径的观点;而另一种是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已经过时,不适合当代国家贸易发展的实践,尤其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陷人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

对比较优势理论持肯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林毅夫、李永军、张幼文、巴拉萨等。

日本经济学家筱愿三代平(1979)在《产业结构论》一文中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论”认为,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本国对外贸易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外的具体条件,其关键在于选择一个符合比较优势发展的产业主攻方向,并且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加以创造的。

巴拉萨(1988) 在《半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战略》一书中,从动态角度对比较优势的转换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剩余劳动力不断吸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比较优势也会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再到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最终转向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林毅夫 在《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中则对于是否会陷人比较优势陷阱的问题提出了自生能力概念,即只要培养了企业的自生能力,

开始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要素的积累,迟早会发生比较优势的转化,从而解决“陷阱”问题。

张幼文(2002) 在《论全球规划型发展战略》中提出“动态要素富裕”的观点,指出一个国家应该在开放经济中坚持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认为对资源要素的改造、组合、培养和创造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升级。

对比较优势持否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洪银兴、高鸿业等。

洪银兴() 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王佃凯(2002)在《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文献战略选择》中,

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产品的比较而言,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已经过时了,竞争优势应该取代比较优势成为新的主导理论。

高鸿业(1982) 在《比较优势说不应该构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一文中,认为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产业,容易导致进口漏出和储蓄漏出,从而不能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孙文远() 在《中国水产品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解释战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大量增长的现实,

长期单纯执行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王佃凯(2002)在《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如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会步入“比较优势陷阱”。

从出口看,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只能获取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处于低利润分工环节。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模式,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升级;

从进口看,发展中国家虽在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通过技术模仿和技术外溢,改进了自身的生产技术,但这种改良型的技术进步由于过度依赖国外技术,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最终丧失技术赶超的可能。

郭克莎()在《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指出,比较优势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静态的发展战略,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

我国在劳动这种生产要素上占优势,长期以来主要靠廉价劳动成本优势发展我国产业竞争力。

如何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陈洪斌、邱曼萍(1988)提出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一,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同时,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创新,增加知识产品生产,把高科技注入传统产业是比较优势化为竞争优势;

第二,比较优势不一定局限于比较优势产业,产品价值链可以细分,不同环节对资源要求不同,因此可以在某一环节上追求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大生产;

第三,发展贸易要注意空间结构安排,形成生产区域化、市场多样化;第四,以国际商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档次智力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引进技术的选择上,樊纲()强调“适当技术”的概念。

他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国际竞争力主要源泉仍是成本较低的劳动力。

我国不能盲目追求高新技术,特别是那些本身无需利用许多劳动力,自动化程度高的技术。

发展中国家要关注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即适当性。

传统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不同,不能照套发达国家的新经济产业结构。

由此,笔者认为研究如何选择和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它关系到我国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是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像发达国家一样集中精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研究如何选择和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理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同时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目前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之一。

我国纺织工业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在中国已经入世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

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我国劳动力廉价的资源优势。

我国纺织工业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国际竞争力是否强大,能否持续拥有,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们不能满足于纺织大国的地位,应着力向纺织强国方向发展,探寻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道路。

5.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篇五

文献综述

引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加入WTO组织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由于组织内国家相对的自由贸易,导致了国家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家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是国家内部各个地区间的竞争。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怎样提高山西省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对整个国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并不能赢利,相反,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却能取得可观的收益。长期指导我国外贸战略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已经不能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山西尤为严重。那么山西在这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对外贸易结构有何特点?山西面对严峻的挑战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斯库?对于这些,国内外学者研究比较少,主要研究者多为山西省一些高校老师、报刊编辑和政府机构顾问等。

正文:

相关研究选题的观点理论:

由于没有国外没有专门对山西国际贸易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

国际上的相关理论:

对山西国际贸易的研究大致需要以下几个经济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金培教授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或一个地区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或其他地区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要的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M.E.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著名模型,他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4个要素:生产要素情况、需求条件状况、相关辅助产业状况、市场结构以及企业策略和竞争情况。知识经济理论,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征独特与以前其他经济的特征:资源利用智能化、知识利用产业化、资产投入无形化、高科技产业支柱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虚拟化、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山西作为资源能源大省,要在新时期成功完成经济转型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可以应用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非常明了的分析出某一地区面对经济转型时的优劣、解决办法。

国内的研究成果:

国内专门对山西省的对外贸易研究集中开始于2000年以后,有对山西某一产业对外贸易的论述,也有对山西整体国际贸易现象的研究。例如,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杂志2006年刊发的《山西焦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崔凯)中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详细论述了作为山西支柱产业之一的煤炭产业的对外贸易情况,文中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辅助产业的状况、市场结构等角度详细的分析了山西焦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并指出了制约山西省焦炭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该刊物早在2005年9月的期刊的中收录了郭莉荣的《山西对外贸易模式的现存缺陷》,该文中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指出山西对外贸易模式的缺点:

1、贸易总量小;

2、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3、对外贸易方式单一且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落后;

4、出口市场狭窄;

5、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不强;

6、对外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7、科技对贸易的拉动作用过小。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老师薛海霞的《山西省加工贸易发展初探》中详细说明了加工贸易对山西省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吸引外资、对外贸易等的明显促进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山西省发展加工贸易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发展山西加工贸易的对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工贸易,因此,该文中用大量翔实的数据有力的指明了山西加工贸易的内外环境,从宏观上、政府政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措施:

1、抓住中部崛起战略切机;

2、发挥山西资源丰富、在能源开发中人才丰富的优势;

3、加强区域内加工企业的整体协调性。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特色道路》(周娟美)中非常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山西作为资源大省转型面临的困难和转型的道路。

1、大力发展创新经济,充分利用知识和创新使得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完美嫁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重组资源配置;

3、大力引进人才,建立创新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本选题现阶段的主要观点以及评价:

综合大多数学者对山西国际贸易现状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他们对山西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有着一致的看法:

1、山西本身的经济结构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山西的产业结构单一并且出口产品附加值过低,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初次加工为主,因此经济效益低、出口风险大;

3、历史和地缘特点使得山西的外贸发展时间短,经验少;

4、山西的对外贸易企业大多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具体事例如下:2004年,山西的出口商品中,煤炭占18%、焦炭占57%,金属镁占12%,不锈钢板材占4%。从中可以看出,山西出口商品过于单一,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变化,山西的外贸市场就面临极大的风险,同时,山西的高科技产品出品份额太少,高科技产品有着消耗少、附加值高、环保节能等优点。对山西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各位学者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里不同的解决办法,例如:发展知识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等。但是,以前的研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有的只是针对某一行业的解决办法,有的只是从政府角度提出政策对策,没有系统的提出一整套的从政府、企业、法制法规、经济结构等角度的解决办法。

本选题的主攻方向:

6.化工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篇六

1 性能

氯化聚乙烯是由聚乙烯 [一般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 ,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HDPE ] 通过氯化反应进行化学改性得到的产物,分子中氯含量可为0一70%,其分子结构可看成乙烯、氯乙烯、1,2一二氯乙烯的三元无规共聚物

且氯原子是沿着聚乙烯链无规分布,因此产品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产品一般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老化性、耐燃性、寒性、耐油性、耐候性、自由着色性、耐化学药品性耐臭氧性、电绝缘性以及良好的相容性和加工性,与PVC,PE,PS及橡胶掺混以改进其物性。是一种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的新型高分子弹性体材料,作为橡胶与塑料的优良改性剂和添加剂,在塑料门窗、PVC管材与板材、防水卷材、防腐涂料、橡塑共混材料等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1塑料改性剂

氯化聚乙烯在PVC加工中可起到一系列良好的辅助填加剂的作用:(1)增塑剂。因其分子质量高于一般的酯类增塑剂,不会在温度高时产生迁移、渗出和日久挥发导致的硬化等弊病,是良好的永久性增塑剂。(2)抗冲改性剂。氯化聚乙烯与PVC间既有相互融合,又有某种程度的相分离现象,在混炼之后成为含弹性体微粒子的塑料合金状态,提高了PVC的抗冲击性能。(3)助熔剂作用。掺混氯化聚乙烯可使PVC熔点降低,促进塑化,降低熔体粘度,改善加工流动性,方便加工和缩短加工周期。但加入氯化聚乙烯也使PVC的耐热性、刚性下降。用其生产的硬制品包括抗冲型PVC硬板、硬片、增强PVC硬管、增强PVC管件、PVC异型材,生产的PVC软制品包括电缆料(改善热老化性)、软管、耐油管、地板、防水卷材、压敏胶带、密封材料等。

氯化聚乙烯用于改性ABS时,可防止燃烧时产生滴下物,改善冲击性,并在加工时起润猾作用。在改性PE方面,因其具有阻燃性、与其它阻燃剂的互溶性和优良的填充性,可防止因PE与阻燃剂互溶性、填充性不佳造成的混炼操作困难和成品起霜现象。用其改善EV A,可提高表面硬度,减弱韧性。

未硫化的CM的加工性很好,并具有优良的耐臭氧性、耐候性、色稳定性、耐热性、耐油性、阻燃性等特性,而且耐磨性、耐挠曲性等机械性能也优秀,因而可单独或与其它橡胶并用制造特种橡胶制品。例如,因其对铬酸几次氯酸钠等强氧化性化学品的抗耐性极好,可用于制橡胶辊筒、衬里、胶管、模型制品等;因其具有极好的耐老化性、耐候性、耐油性、阻燃性,以及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可用于制造各种电器材料,在引线之类的耐热电线中可用作护套材料及兼具绝缘层、护套层功能的材料;与SBR并用制得的产品的物性与CR的相当,并且由于其色稳定性好,可制成彩色电线,而且成本低,可替代用CR制造的电线、电缆、软线,还可用于制浅色橡胶窗嵌条、胶管、胶布等各种浅色制品;因其极好的耐热老化性,可用作火花罩、阳极氧化罩及其它耐热制品。

氯化聚乙烯在涂料方面的应用较广,广泛用于船底涂料,化工厂钢架、桥架、贮槽等金属构件的防锈涂料,可制成溶液涂料、乳液涂料和粉末涂料,用于橡胶、塑料、纤维和金属材料的涂层、地板涂层等。特别是高氯化聚乙烯(HCPE ),由于其分子链饱和且含有大量氯原子,不仅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燃、耐老化、耐候、防水、防雾、防生物腐蚀性,而且具有优良的溶解性和粘附性,是一种良好的成膜材料,为化工设备防腐漆、船舶漆、集装箱漆的理想原料,几乎在所有场合均可替代价格昂贵的氯化橡胶(CR)。固相法HCPE的性能与CR防腐涂料相近,大大优于氯化聚氯乙烯防腐涂料,可有效替代CR树脂涂料。

氯化聚乙烯的开发最初即采用溶液法,由英国ICI公司在1938年开发,原料为低密度聚乙烯,使用溶剂为四氯化碳或氯仿。虽然用该法得到的氯化聚乙烯的氯含量可高达60%-90%,且产品中氯分布均匀,但由于从反应液中分离出氯化聚乙烯和从氯化聚乙烯中去除残留溶剂非常困难,且溶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对人体危害也相当大,现在这种工艺已被淘汰。

3.2.水相悬浮法

日本大阪曹达公司、昭和电工公司、美国DOW公司和国内大部分厂家采用水相悬浮法生产氯化聚乙烯。该法为将PE细粉末分散到悬浮剂去离子水中(PE含量为5%-20%),加入溶胀剂(二甲基亚砜),防粘剂(如丙烯酸水溶液、硅酸或PVC粉末等),分散剂(环氧乙烷一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或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油酸酯、十二烷基硫酸钠、多氯烷基磺酸钠、聚乙二醇胺等),引发剂(有机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消泡剂等,通氯气进行氯化反应。按照所用PE原料,反应温度一般为 110一120 ℃,反应压力为0.4 Mpa。氯化后进行脱酸、水洗、加碱中和、脱废液、热水洗涤、离心脱水、干燥后得到产品。其典型的工艺流程见图3-1。具体的工艺还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 一段氯化法

在某一条件下一直氯化到预定指标结束反应。反应温度在原料PE熔点的附近。因为胶粒表面熔结结块,不仅妨碍氯化和后处理的正常进行,而且使胶粒包含少量盐酸等杂质,产品性能恶化。因反应集中在粒子表面和粒子内部的无定形区域进行,使产品中氯分布不均匀,产物结晶度大,不能制备弹性体。

3.2.2分段氯化法

大阪曹达公司和昭和电工公司使用该方法生产氯化聚乙烯。该法又叫低温—高温两段氯化法,先在比PE熔点低5一15℃的温度下进行氯化,再升温到熔点附近或熔点以上3--10℃时氯化。依据所用PE原料不同,曹达公司得到的是弹性体,昭和电工公司得到的是树脂型CPE。

3.2.3热处理氯化法

该技术为大阪曹达公司采用。先在低于PE熔点的温度氯化至含氯量为10%一30%后,停止通氯,升温至PE熔点,热处理0.5一2. 0 h,再降温至残晶熔点通氯反应,得到氯含量为25%一45%的CPE弹性体,或经多次热处理得到氯含量大于60%的高氯化聚乙烯。该法中的第一段氯化是引入氯原子,以产生位阻,使热处理的晶体在冷却时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以降低残晶熔点。热处理是使晶体熔融,氯化易于进行,颗粒表面和内部的大分子错动均化,避免氯化部位过于集中。第二次氯化是使氯分布趋于均匀,得到氯化聚乙烯弹性体。

3.2.4选择氯化法

大阪曹达公司采用该法。在氯化前使PE粉末的表面、非晶区选择性吸附一种油溶性自由基捕捉剂(最初采用2,6一二叔丁基-4一甲基酚,后改用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将氯化反应转向即将熔融的结晶区。该法使用的原料广泛(PE的相对密度为0.92一0.96,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万一40万〕,适应性强,不粘结,氯分布均匀,反应速度快,产品的弹性、透明性好,效果优于热处理氯化法。

3.2.5三段氯化法

Dow化学公司采用该法生产氯化聚乙烯,所用原料为HDPE,与水的质量比为

1:(10~12)。各段氯化温度和产品中氯含量分别为:100~115℃,20%;115℃,35%;115~140℃,35%~42%。日本公司对此工艺的描述为:第一阶段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少量的氯化,此时氯化仅在PE粉表面进行,形成具有高氯量的外壳;第二段氯化在中温下进行,氯气分子向PE的多孔部位扩散,在无定形区域反应;第三段的氯化温度约为PE的结晶熔点,反应在原来的结晶区域进行。

3.3酸相悬浮氯化法

酸相法是水相法的一个改进工艺,由德国赫斯特公司开发。PE在配料槽中用20%左右盐酸配制成盐酸相悬浮液,进入氯化釜。在冷却/加热系统精确控制下,按预定的程序通入液氯进行氯化反应,通定量的氯气后结束反应。用平面转盘真空过滤机连续脱酸,洗涤出料,脱出的25%盐酸一部分循环,另一部分可作为商品出售。脱酸后的湿料连续进入哈氏合金螺杆筛网离心机,经干燥等工序处理后得成品。其工艺流程见图3-2

图3-2 酸相悬浮工艺生产氯化聚乙烯的流程简图

该工艺过程已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该工艺与水相法相比有如下特点:

1、节能显著。采用平板过滤机和螺杆筛网式离心机脱水,使进人干燥器的湿料含水量低于15%,干燥用蒸汽消耗大大降低;省去了碱煮和热水洗涤工艺,使蒸汽消耗进一步下降。

2、产品质量高。采用自动化操作,每批产品的质量趋于一致,质量高且稳定性强。因无碱煮工序,避免了碱煮造成的产品发黄、颗粒表面发硬、产品夹带盐等问题,因此产品白度高,颗粒均匀,含氯量均匀,不含盐。

3.4水相—酸相综合法

该法由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并采用。它将酸相法与水相法工艺的优劣互补并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优势于一身。氯化工序为酸相法,氯化反应中无大粒径的粗粒产生,可减少清釜次数,提高产品收率,延长氯化釜使用寿命,降低破碎负荷,减少酸性废水排放量;而脱酸、中和工序又为典型的水相法工艺,经中和的氯化聚乙烯浆料为弱碱性(pH值为7-8),使得浆料槽、离心机等脱水设备的材料耐腐等级得以降低,另外也省去了酸相法中C4哈氏合金材质的平板过滤装置,免去了酸相法中于燥酸性废气的处理。投资额度及三废排放量介于酸相法和水相法之间。其生产流程见图3-3。

图3-3 水相—酸相综合生产氯化聚乙烯的工艺流程简图

3.5固相氯化法

固相法生产氯化聚乙烯始于1954年,目前有流化床、固定床、转动床、搅拌床4种工艺。

固相法与悬浮法相比具有设备腐蚀小、基本无三废、添加剂用量少、产品较纯净、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另外,产品含氯范围宽(无需改变温度和压力即可生产含氯量为 0~70%以内的产品),尤其是用其生产的高氯化聚乙烯防腐涂料或漆的附着力大。

一般认为,固相氯化法存在的氯化不均、反应热导出困难等问题限制了该工艺的工业化。王兆波等的研究表明:固相法氯化聚烯烃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粘结、烧结、局部过热和密度增高等现象。温度是影响粘结和烧结的主要因素;粘结使氯化速度降低,氯分布均匀性变差;局部过热导致晶区熔融参与氯化;原料、氯含量和粘结决定了产物的密度。粘结是气一固相氯化反应中,由于非均相散热不良及搅拌不均,致使部分物料表面软化或熔融并互相枯结。粘结严重时,物料结块,搅拌困难,反应无法正常进行。在反应体系中适当加人分散剂,可有效降低粘结的发生,但分散剂用量过多,将影响产品性能,并给产物后处理带来困难。烧结是指在固相法氯化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至接近熔点时,在表面能的推动下,多孔料自动形成较小表面积的团块,从而使粉料内空隙变小,密度增大。

赵季若等认为经固相(搅拌方式)氯化反应所得的氯化聚乙烯[氯含量为(35士0.5)%],其大分子链上Cl取代基的分布比水相(液一固反应)悬浮法更均匀,氯化过程的温度直接影响氯化速度及分子结构,如残留结晶、氯分布;气一固反应过程可比液一固反应过程更完全地破坏PE的结晶,因此取代基分布更均匀;用三种氯化方法得到产品的氯分布均匀性的顺序为三段氯化>二段氯化>高温氯化。

固相氯化法的原料一般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但屈秀宁等发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比高密度聚乙烯(HDPE)更容易实现固相氯化,LLDPE的结构介于LDPE和HDPE之间,结晶度较低,比后者容易进行固相氯化,即使在熔点温度下氯化,氯原子亦能部分渗透到结晶区,使产物结晶受到一定破坏,产物溶剩值明显降低。LLDPE与HDPE的固相氯化产品的特点类似,都具有氯分布不均匀性,即结品区和无定形区域氯化程度的差异,固体颗粒表面和内部氯化程度的差异使产物形成具有高氯化段和低氯化段的类似嵌段的结构。产物因氯化程度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的优良性能:LLDPE在熔点(123~127℃)以下氯化,低氯含量(10%~25%)的产物具有较理想的机械性能,如较好的伸长率和韧性,可制成各种膜;高氯含量(50%以上)的产品具有优良的溶解性,可用作涂料,且因其具有高强度(45.0 MPa)和硬度且透明,可制成硬质材料;中氯含量(30%~40%)的生胶具有较好的弹性,硫化后强度、伸长率都较高,永久变形小,可作为氯丁橡胶的代用品。LLDPE经高温氯化,氯含量为30%~35%的产物具有十分优良的弹性,用10份这种线性低密度氯化聚乙烯与100份PVC共混,缺口冲击强度可达16Kj/m2。

由于用固相氯化法制得的高氯化聚乙烯制成的防腐涂料比悬浮法得到的产品性能优异,且可替代氯化橡胶防腐涂料,因此国内对用固相氯化法制备高氯化聚乙烯的研究也较多。赵季若等研究认为,氯化反应是一种受阻型的反应,由于高氯化聚乙烯(氯含量大于55%)中Cl含量较高,-CI的存在对后期氯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氯化温度及引发方式等由于影响氯化聚乙烯的分子结构将对氯化速度有很大的影响。PE进行氯化后,分子链上有

-CH2-CH2-、-CHCI-CH2-CH2-和CHCI-CH2-CHCI- 3种结构,-C1对相邻基团的氯化有抑制作用,3种结构对进一步氯化的抑制作用依次递增。因为一Cl对亚甲基的氯化抑制作用,随着氯含量升高,则氯化速度降低。氯化前期较高的氯化温度造成前期具有较快的氯化速度但后期的氯化速度却大大降低;反之,氯化前期使用较低的氯化温度,将使氯化后期的`氯化速度下降减缓。氯化温度低,利于颗粒表面与内部同时进行反应,对体系后期氯化速度的影响较弱。引发剂具有提高氯化前期氯化速度的作用,引发剂用量增大只可提高前期的氯化速度,而氯化中期的速度反而下降,对后期的影响不大。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江苏太仓助剂厂、安徽省化工研究所、湖北省化工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CPE的研究开发工作,其中最成功的是安徽化工研究所开发的水相悬浮常压氯化法,自1980年在安徽省芜湖化工厂建成100 t/a的中试装置以来,已有许多家厂家采用该方法建厂生产。1993年6月齐鲁乙烯鲁华化工厂采用青岛化工学院开发的固相法建成300 t/a的CPE生产装置。山东维坊亚星化工集团公司早在 1990年引进了德国赫司特公司CPE生产技术和设备,建成了国内首套年产6 kt的CPE生产装置。经过十几年的消化吸收和5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亚星公司创新发展了盐酸相法工艺体系,与跨国公司成功开发了国内最大、也是惟一的陶瓷反应器,使CPE的生产规模扩大到的年产70 kt居世界首位,并且与韩国湖南化学合资成功兴建的40 kt/a项目。 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

截止,我国氯化聚乙烯生产厂家已经超过60家,总年产能力约195 kt/a,工艺大多采用水相悬浮法。其中,年产能力在万吨以上的有7家,合计产能139 kt/a,约占全国总产能的71.3%;年产能力在3 - 6 kt/a的有9家,合计产能37. 5 kt/a,约占总产能的19.2%;其余均为年产规模3 kt/a以下的装置。随着我国氯化聚乙烯产能不断增长,产量也在同时增加。1995年全国氯化聚乙烯产量只有25 kt/a,达到98 kt/a,20进一步增加到115 kt/a,20达到125 kt/a。

目前,全国氯化聚乙烯消费结构为:约90%用于聚氯乙烯改性,约10%用于电线、电缆及ABS的改性。随着塑料建材快速发展以及橡胶电缆领域需求增长,我国氯化聚乙烯需求将呈不断增长趋势。我国氯化聚乙烯弹性体主要生产厂家是潍坊亚星化学公司和杭州科利化工公司的产品。截止年我国氯化聚乙烯弹性体产量可达15~20 kt/a,可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预计在2005-期间国内氯化聚乙烯弹性体需求量在10~15 kt/a,加上电线电缆方面的应用以及出口10 kt/a左右,总需求量在40~45 Kt/a。

但是,目前我国氯化聚乙烯总产能已经大于需求,特别是在其主要应用领域—抗冲改性方面已经出现严重供大于求局面。加上将受到ACR等性能更先进的抗冲改性剂的冲击,未来氯化聚乙烯市场份额增长幅度将不会太大。下面是2006-我国抗冲改性剂与加工助剂的产能与产量

CPE在国外是淘汰产品,我国考虑到它价格便宜,还考虑氯碱平衡,经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已能有效地达到增韧、抗冲的作用,因而在排水管、电线套等一些不受压的民用型材中使用,估计近4年内还将维持 10万/a的规模。

因而不宜再新建生产改性氯化聚乙烯为目标的新厂,应在原有生产装置上,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研究开发多品种氯化聚乙烯,加大在以下几个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的领域的开发:(1)电线电缆用低门尼值CPE橡胶和特种CPE树脂;(2)汽车工业用CPE(用于耐热、耐油用输油管、密封件的制造) (3)改性ABS用特种CPE; (4)以CPE为基材的热塑性弹性体开发,用于减震材料、体育用品、汽车配件等。目前美国杜邦一道化学公司、日本大曹公司和昭和电工公司等国外公司均有相应的CPE品种生产,以上品种的CPE消耗量约占国外CPE总消耗量的40%一50%,国内应加紧以上领域的研发和推广,并积极开拓新市场。

目前国内生产氯化聚乙烯的原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在质量方面还不能满足氯化聚乙烯的生产要求,因此,生产氯化聚乙烯的企业可与生产聚乙烯的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氯化聚乙烯生产所需的专用聚乙烯,以增加产品牌号,使产品系列化、专用化。预计20氯化聚乙烯生产量达160 kt/a,需要约100 kt/a专用级HDPE,因而原料生产厂家也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已开发出第二代氯化聚乙烯专用原料,并正积极开发ABS改性用氯化聚乙烯专用原料

还有加快噻二唑硫化剂和相应活性剂(促进剂)的开发目前我国氯化聚乙烯所用活性剂大多为进口产品,由于价格过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如何获得价格较低、性能较好的国货已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已实现国产化的助剂包括氰尿酸三烯丙酯(TAC)、异氰尿酸三烯丙酯(TAIC)、三苯甲烷三异氰酸酯(TPMTI)等。而在电缆和胶管行业,耐热和耐寒增塑剂等方面都有待开发。

7.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七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不对称,信息含量

一、引言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能仅仅追求利润,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事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形象。

在中国,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另一方面,矿难事故、假冒劣质产品、农民工讨薪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频繁发生严重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从2008年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强制要求三类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并鼓励其他公司进行披露。

大量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数据表明,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能否得出同样的结论,相关研究却结论不一。基于此,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二、推动中国CSR发展的各方力量及举措

虽然,CSR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CSR的重要性。近年来,多方力量都在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中国CSR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保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以及社会责任组织和论坛等。

(一)公司法

2006 年新《公司法》首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责任的概念,其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新《公司法》尤其突出了对员工权益的保护,规定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其他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另外,公司法还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中应有职工代表参加,且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

(二)国资委

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法律意义上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目前,大概有110 家中央企业,这些央企大多是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很大比例。指导意见包括四部分:充分认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指导意见基本上涵盖了国际CSR标准的要求。

(三)环保部

企业社会和环境信息披露是CSR实施的主要部分,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社会和环境信息。紧跟这一趋势,我国政府也发起了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倡议。2007 年2 月8 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第一次局务会议通过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8 年5月1 日起施行。《办法》要求环保机构和重污染企业向公众披露某些环境信息,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指出《办法》的实施具有三方面的主要意义:首先,环境信息披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其次,环境信息披露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必要工具;最后,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深化行政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办法》将CSR直接与我国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突出了CSR的重要性。

(四)证交所

2006 年9 月25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基于《公司法》和《证券法》取得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目标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截至2007年4月30日,已有20家深交所上市企业披露了2006 年度CSR报告,其中有10 家明确指出以《指引》作为参考。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 2008 年底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以及金融类公司这三类沪市公司必须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根据上交所公布的信息,2008年有29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CSR报告,其中258 家为应规披露,32 家为自愿披露。

(五)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近年来,CSR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逐渐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肯定。投资分析师在进行决策时也开始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他们所使用的分析对象通常被称为“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

目前,SRI也已出现在中国。2006年,中国银行成立了中国首个SRI基金——可持续发展权益基金。2008年,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和天津泰达公司推出了中国首个SRI指数——巨潮泰达环保指数。2009年8月,上交所也推出了上证社会责任指数。同时,中国政府开始使用融资渠道去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2007年7月,中国政府发起绿色信贷(green credit)政策。环保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要求中国银行业在信贷政策中要加入企业环境绩效因素,其目的在于加重企业违反环保法的成本和改善企业环境绩效。除了绿色信贷外,2008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推出“绿色证券”(green securi⁃ties)。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即“绿色证券指导意见”:未来公司申请首发上市或再融资时,环保核查将变成强制性要求。2007年下半年,环保部共完成37家申请IPO的公司的环境绩效审查,有10 家未通过,其中包括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商)。这些公司未通过IPO的原因包括:未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估、未淘汰落后设备、未安装法律规定的环保设施、排放量超标等。

(六)社会责任组织、论坛和奖项

除了上述来自于法律和政府的推动外,一些旨在推动中国CSR发展的组织、论坛和奖项也纷纷出现,其中包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网(www.chinacsr.com)、商道纵横(Syn Tao)、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南(China CSR Map)。同时,多家中国主流平面媒体,如中国经济周刊、中国WTO经济导刊、南方周末等都经常刊登有关CSR的专题以及举行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和奖项。最有名的全国性CSR奖项之一是2006 年由清华大学、环境杂志和CCTV联合举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100强排行榜”评选。

注:以上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润灵环球责任评级

由表1 可以看出,公布CSR报告的企业在逐年增加,说明上述各方力量的举措已初见成效。同时,自愿披露CSR报告的企业数量也在逐年递增,更可以说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逐渐增强。

三、中国的CSR报告只是企业的“门面”吗?

中国的CSR报告能否对信息不对称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CSR报告是否仅是企业的一种“门面”或者说仅是企业用来应付政府和相关各方的一种手段。更有甚者,部分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掩盖盈余操纵或者违规事实的工具。

(一)认为中国的CSR报告仅是企业的“门面”功夫的学者主要持以下观点

1.中国普遍被认为是法律制度和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国家,资本市场具有普遍的盈余操纵和高回报共存的特征(Morck et al.,2000)。财务信息披露的价值和强制报告监管的益处在中国都受到限制。例如,在全球普遍存在的盈余宣告溢价(earn⁃ings announcement premia)现象在中国却不存在(Barber et al,2012);He et al. (2012) 指出,在中国即使强制采用高质量的会计政策,比如IFRS也不能增加盈余的有用性。

2.中国的CSR报告大多未经过审计,质量不高

(二)认为中国的CSR报告含有信息含量的学者主要持以下意见

1.增加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不知情投资者的信息劣势(Baiman ,Verrecchia,1996)。如果CSR报告不公开的话,一些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等)由于较低的信息获得成本会对企业的CSR信息更清楚,在市场上会产生较高的信息不对称,强制披露CSR报告则会解决这一问题(Mingyi Hung,Jing Shi,Yongxiang Wang,2013)。另外,Seong Y. Cho et. Al(2012)则指出,不管是正面的社会责任信息,还是负面的社会责任信息,都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负面信息的降低效应更明显。

2.在中国,由于严重的污染和员工安全问题,良好的CSR绩效表现是企业获得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支持的有力工具,相关企业不得不重视(Fisman and Wang,2012)。2010 年紫金矿业泄露事件不仅使得企业股票价格大跌还使得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恶化,扩张计划不得不搁置。

3.传统的中国家族企业的慈善行为、传统的共产主义观念下国有企业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新崛起的中国式社会主义为CSR提供了适宜的土壤(Li-Wen Lin,2010)。

4.在中国虽然没有专门的CSR立法,但是《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多项法律都从不同层面规定了有关CSR的内容,尤其是《环境保护法》对企业提出了履行环保责任的硬性规定。

5.虽然中国的CSR报告大多未经过独立的审计,但是却受到了广大利益相关者、政府环保等部门以及广大媒体的监督和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第三方的独立审计(Mingyi Hung,Jing Shi,Yongxiang Wang,2013)。

6.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和谐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儒家学派就对商人的自利行为深恶痛绝。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郭洪涛,2011)。

综上可知,虽然中国的CSR报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法律还是文化传统、意识形态、舆论监督等方面来看都有适合中国企业履行或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土壤。因此,中国的CSR报告不应仅被看做是企业的一种“门面”。

四、CSR报告影响信息不对称的可能途径

除了上面的理论分析外,大量学者还对CSR信息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普遍得出CSR信息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结论,这其中就包括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CSR信息影响信息不对称的可能途径主要如下:

(一)改善企业的披露政策

增加CSR信息披露能够改善企业的信息披露政策,增加投资者的信息量。Michael Welker(1995)指出良好的披露政策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并因此增加股票的流动性。Healy等(1999)发现,披露评级的增加伴随着股票报酬率提高、机构投资者增加以及股票流动性增加,从而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使用中国数据,张程睿和王华(2005)也发现信息披露和信息不对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改善分析师的预测

分析师作为具有专业特长的资本市场中间人,可以对公司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师的预测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Francis and Soffer ,1997),并经常被作为市场信心的替代变量。部分学者就使用分析师的预测误差作为信息不对称的衡量指标。公司披露CSR报告能够增加分析师跟从数量(Dhali⁃wal et al,2011),降低分析师的预测误差(Dan S.Dhaliwal et.al,2012;杨明秋,2012)。总体而言,CSR报告能够增加分析师的跟从,提高预测的精确度,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

(三)改善盈余质量

盈余质量与信息不对称存在负相关关系(Lam⁃bert,2012)。而发布CSR报告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对真实活动进行操控的可能性更小(Kim et al.,2012)。利用中国数据,钟向东、樊行健(2011)和邓学衷等(2011)均得出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抑制盈余管理。

(四)增加信息透明度

CSR信息披露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与财务信息披露类似的角色,有助于增加公司的透明度(Verrecchia,2001),而透明度的提高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Lambert et al.,2007)。在中国,张程睿、王华(2007)利用A股市场的数据得出公司信息透明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负向关系。

(五)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企业风险

随着法制法规的健全和社会公众责任意识的增强,当具有高政治或者社会风险的公司卷入社会和环境丑闻时,更有可能受到严重处罚,严重损害公司的经营(Chen et al.,2011)。发布CSR报告有助于证明企业行为的合法性(Van Staden,Hooks,2007),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企业面对的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Mingyi Hung et.al(2013)使用中国的CSR数据证明了上述观点。

五、结论

本文围绕有关中国CSR报告的信息含量的争论进行了理论分析。笔者认为,虽然中国的CSR报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确具有一定差距,但中国的CSR报告还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另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推动中国CSR发展的力量、中国的CSR报告可能影响信息不对称的途径,以及前人的大量实证研究。

相关链接

国家重点鼓励文化产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对国家重点鼓励的创意和设计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

《意见》指出,将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支持力度。在体现绿色节能环保导向、增强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税收扶持政策。

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点,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纳入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8.资本积累文献综述 篇八

摘 要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研究资本积累对于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以及资本主义最终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资本积累的定义、源泉、包含的因素以及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性和趋势。

关键词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

一、资本积累的定义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因素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的大小。

二、资本积累的过程

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一定成都的资本积累,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也可以称为原始积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掌握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而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又来源于这个原始积累,原始积累的产生离不开时代背景,15、16世纪的西欧封建主凭借手中的权利强迫贫穷的农村居民同自己的生产资料相分离。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土地的掠夺,形成了原始积累的基础。

三、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有:1.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财富在纵向上发生了积累。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一)在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构成从价值层面看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须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决定的。投入一定生产部门的许多单个资本,在构成上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把这些资本的一个个构成加以平均,就得出这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的构成。假定资本的构成不变,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始终需要同量劳动力,那么对劳动的需要,要按照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增长,而且资本增长越快,劳动的需要也增长越快。因此,资本的积累也就是劳动力的不断增加。

(二)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一旦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奠定下来,在积累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那是社会劳动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资本价值的不便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然而,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絕对量的增加。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资本积累最初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而实现的。而可变资本主要由劳动力构成,随着可变资本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减少造成相对人口的过剩。过剩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过剩的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方式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五、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揭示的问题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六、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

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成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朱方明,张衔.政治经济学(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未来的教室作文400字下一篇:中心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