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共12篇)(共12篇)
1.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远离父母,远离公众的视线,留守儿童就像山中那一棵棵兰花草,分散在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家庭,在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路途上,自立、顽强、坚韧,却又柔弱的留守儿童迫切需要爱的呵护。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概况
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这较之于2010年增加了93.79万。调查时间
14年7月5日-14年7月20日 调查对象: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邢口镇草寺小学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当地参考数据 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1、年龄及性别分布
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2、地区分布
据介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本地情况据统计,开封市中小学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有22958人。纵观全市“留守儿童”:从受监护的情况看,由祖父母监护的占74.1%,由亲友监护的占22.6%,无人监护的占3.3%。从学习成绩方面看,“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占12.6%,较好的占23%,较差的占64.4%,成绩下降的占74%。从人格发展方面看,这些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诸多问题。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有19%的人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46%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欺负后,有27%的人表示“无所谓”,18%的人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从道德层面上看,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一味追求从物质上满足孩子,对于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道德习惯的养成上却少有关注。调查发现,31%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有20%的“留守儿童”经常迟到、旷课;22%的人沉迷于打游戏;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从身体素质方面看,由于生活无规律,学生回家基本不能按时吃饭,一天吃一餐或两餐的大有人在,而穿着上没有人管他们穿得是否干净、整洁、冷暖,个人卫生极差。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或不均衡,身体素质差,实在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占在读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受国家大形势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线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杞县邢口镇草寺小学读书的同学中抽样调查了50名同学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52%。也就是说100名中将近52名,留守儿童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隔代监护”即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13人,占61.90%。
留守儿童的总体学习成绩偏低,学习环境偏差。根据9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0~60分的同学在留守儿童中占28.95%,60~75分占留守儿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儿童占其总体的54.14%。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的简陋,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师生沟通平常,教师教育方式的不适应,使得我们在对留守儿童中收现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
留守儿童心理普遍欠良好。当问到:“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两个以上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过迟成熟,很多同学在回答为什么会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没拥艿得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由于监护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无效的纠正,以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和邻居的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打架斗殴,甚至还入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盲目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一举两得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已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动力,有较高的学习盲目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固然在留守儿童中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辩证的。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监护人的(代表人)教导,顶碰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饮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小学二年级学生唐帅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爷爷监管,但老人对教育孩子已经力不从心。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表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做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扯谎、打架等现象收生;三年级学生赵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不在他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违反学校校规校纪。
3、教育产品留守儿童心理入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入现心理妨碍。留守儿童由于年龄特征,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沉,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噪。二年级学生罗英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说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讲话。
4、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不生病,按群不失事就尽到责任了。甚至部分监护人,由于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调查中,有一个黄小虎的男生,父母都在上海打工,跟爷爷生活在一起,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爷爷要钱,然后到处去玩耍,晓得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同的生存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盲,他们不晓得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上海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在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的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外出务工者的增加,留守儿童还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得素质,而是将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三、关爱行动,我们在路上
为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所进行社会实践的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如下制度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制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学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志,让留守儿童在集体中成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活动中,还积极和村委会干部、镇政府干部、各级单位在职职工一起加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来。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要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为了农村“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6、形成关爱合力。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农村留守儿童。
四、对留守儿童的意见和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失业增加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流学,失学问题,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幼儿早教书籍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强化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4、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5、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媒体应对留守儿童方面增加一定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对儿童关注的积极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行之有效的改善、改进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城乡同级学校可以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组织学校联谊活动,充分利用本地和对方资源来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发展方向,社会应积极的发挥有效的能动性,多组织各种关注留守儿童的团体,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龙头企业多做以“报答家乡,报答社会”等形式活动,组织下乡支教,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对留守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施行不定期的教育和指导,从客观上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四、实践总结和体会
1、对个人来说,参与此次社会实践,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实践能力,搜索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有效服务社会,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开阔了视野扩宽了思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也是一个了解自己,发现并改正不足,体现自己社会价值的过程。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2、对我们团队来说,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大大增强了我们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大家相互鼓励,互帮互助,通过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有助于扩宽思维。
3、通过实地调查,可以搜素许多宝贵的资料,通过分析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同样的,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农村,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现状,体会留守儿童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尽可能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4、体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有助于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社会交际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和爱国意识,培养我们的责任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留守儿童不再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留守儿童一个美好的明天。
2.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
刘某, 9岁, 上小学二年级, 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了3年, 由于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低, 又对孩子溺爱, 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玩好就没事了, 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 偶尔问一下时, 孩子会说:“我作业写完了。”结果一看, 只是随便乱画而已, 敷衍了事, 学习很不自觉。在被调查的213名留守儿童中, 学习优秀者不足18%, 67%的学生成绩属中等或偏下。其中39%以上的孩子透露自己在家很少学习, 放学回家后, 大多数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或玩耍, 爷爷奶奶也不管他们。据对教师的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 知难而退, 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作业完成情况极为糟糕, 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行;有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2. 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合群、叛逆、暴躁等特点
苏某, 11岁, 上小学五年级, 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三年, 三年中其父母回家一次。据调查, 苏某原本活泼开朗, 非常好动, 自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 不合群, 在家时多以电视为伴。调查数据显示, 有4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和他人交往;有17%的儿童变得不服从祖辈管教, 非常叛逆;有28%的儿童性格变得暴躁、冲动。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 “家庭对儿童的‘基本信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和互动形成”。但对留守儿童来说, 由于亲子互动的缺失, 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 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 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大。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 他们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 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 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3.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价值观偏移
调查中发现, 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 21%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声色俱厉的训斥, 甚至采用暴力;有35%的人对孩子百般袒护, 认为孩子还小, 可以原谅。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 回家告诉爷爷奶奶后, 他们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 反而鼓动孩子实行报复, 导致事态扩大。加之有一部分隔代监护人责任心不强, 内心顾虑较多, 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护的缺失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
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留守儿童中逐渐盛行。有46%的儿童每个月有30元以上的零用钱, 但大部分儿童将父母给予的零花钱大肆铺张浪费, 用于购买书籍的极少!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 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 甚至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
4. 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存在缺陷
张某, 出生不久就由爷爷奶奶照顾, 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父母之爱, 当他和别的小孩子一块玩的时候显得很不自信, 看着很胆怯, 有自卑感, 时间久了就变得沉默寡言, 慢慢地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教育场所, 儿童体验着由父母及家庭环境带来的一切影响, 萌发着个性特征, 为今后的人格发展打基础。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离开父母的照顾, 与父母间的互动减少, 感觉刺激缺乏, 生活单调, 变化较少, 这些都可能造成亲情淡漠, 孩子缺乏安全感。造成诸如爱激动、偏激、自卑、任性、自私、放纵、自闭抑郁、嫉妒、压抑、逃避、多疑、依赖、冷漠等个性缺陷, 为将来心理紊乱的产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5. 爱的能力的缺失
王某, 4岁, 父母打工在外, 与爷爷奶奶生活了两年。期间妈妈回来一次, 在家呆了一个月。据老人介绍:他妈妈回来时给他买了很多衣服、玩具和零食, 可无论妈妈怎样哄他, 爷爷奶奶怎么教他, 他就是不靠近妈妈, 不和她讲话, 也不叫她。经过一个月的相处, 他妈妈走的那天才勉强叫了声“妈妈”。老人还告诉我们, 他妈妈走后他没有丝毫的想念, 而且当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叫“妈妈”时, 孩子说:“她又不管我, 我为什么要叫她啊”。当爸妈把他接到打工的地方去上学的时候, 曾因为作业没按时完成, 妈妈轻轻打了他一下, 他就背着书包离家出走!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 而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 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 “爸爸”和“妈妈”在他们心中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 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 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 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 久而久之, 相互关爱、理解、宽容等爱的能力是缺失的。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对策
1. 提高监护人的责任心、教育意识和教育素质
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监护人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 其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方法肤浅, 教养态度被动。他们的教育方式多是粗暴型和放任型。其中31﹪的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 45﹪的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 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因此, 优化和提升监护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 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 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尊重孩子的权利、意愿, 理解孩子;要和孩子一道制定可行的家规, 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在处理孩子问题上, 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 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农民工家长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质量
农民工家长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 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就是叮嘱孩子听话, 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 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心里有话, 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
因此, 年轻父母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 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 多与孩子、老人沟通, 尊重、关心老人,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 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 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 但不是不爱他们, 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 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 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 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使他们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3. 建立三级联动的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政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
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对留守儿童在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从心理、情感层面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并利用家长学校或家长会, 对监护人进行一定的家庭教育的培训, 传授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监护人的文化素质。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发展农村寄宿学校, 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 可到寄宿学校读书,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建立学校为指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证的三结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使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教学与管理, 2010 (3) .
[2]张国祥.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
[3]吴承江, 黄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 2005 (12) .
3.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孩子,他们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我们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6周岁。父母外出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和关爱。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了解的学生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有时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家务,就没有兴趣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我发现“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特别是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儿童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忧: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打架斗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道德品行易产生偏差。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动辄以不去上学要挟监管人或老师……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或打骂、或训斥责怪。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村的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委会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或视频,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半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4.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顾伟航
调查地点: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福成村及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方式: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调查原则,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与留守儿童深入沟通。
调查范围:福成村留守儿童及周边地区人员
概况: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的不断加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国约有1亿农民迫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产生约1500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在15岁以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以及家庭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与付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农 村 留 守 儿 童 现 状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福成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处于6—12岁年龄段。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亲情关系淡化,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隔代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约23000人,占留守儿童的6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8%,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8%,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3.1%。这些本应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在成长,生活等很多方面面临着失衡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
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对孩子的辅导,10%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经常和老师联系,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这些儿童在本应该受到教育的阶段失去了应有的教育。
2.性格行为存在明显缺陷。由于正常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出易嫉妒,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对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和社会足够的关注。但是他们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关怀机制。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进城打工的农民却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政策,以及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入学费用,教材不一造成的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选择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主要是生活压力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儿童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将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全社会要进一步齐抓共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五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都外出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们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二是学校要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五是学校还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对儿童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一样,影响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顾伟航
5.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全国妇联课题组
《 人民网 》 2013 年 5 月 10 日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别比为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117.25和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
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5、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6、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需引起重视
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城乡流动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
2、各年龄段城乡流动儿童的规模都在快速增加,大龄流动儿童增速最快 流动儿童在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均匀。学龄前流动儿童(0-5周岁)规模达到981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7.40%,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38.59%。小学(6-11周岁)和初中阶段(12-14周岁)学龄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7.89%和13.21%,规模分别为999 万和473万,与2005年相比,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共增加347万,增幅为30.83%。大龄流动儿童(15-17周岁)占流动儿童比例为31.51%,规模达1128万,比2005年增加429万,增幅为61.43 %。可以看出,与2005年相比,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规模都在快速增加,以大龄流动儿童增加的速度最快,学龄前流动儿童增加速度较快,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增幅相对较小。
3、城乡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二者性别比呈此消彼长趋势
流动儿童总的性别比为116.39,与全国儿童、农村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分年龄来看,性别比随年龄变化的模式非常不同,这在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两个群体之间对比明显。3-5岁学龄前和6-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性别比明显高于留守儿童;14岁以后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差异逆转,流动儿童性别比低于留守儿童,17岁的流动儿童性别比甚至跌到100。这种对比正好与学龄阶段对应,从儿童进入幼儿园起,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中男孩比例始终高于农村留守儿童男孩比例;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性别比的差异体现了流动人口在选择携带子女一起外出时存在的性别偏好。
4、流动儿童高度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但部分中西部地区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比较突出
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而且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12.13%,规模达434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数量较多的还有浙江、江苏两省都超过200万人,四川、山东、河南、福建流动儿童也都超过150万人。流动儿童最多的这七个省份占全国流动儿童百分比之和为45.71 %,人数之和达1637万人。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有3个是流动儿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异常突出,如宁夏、新疆、青海和贵州分别高达41.76%、41.50%、35.79%和34.43%。
5、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比例位居第二
跨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0.11%,省内跨市占18.80%,市内跨县占12.83%,县内跨乡占38.25%。具体到各个省,流动儿童的类别构成差异较大。北京、天津、上海的流动儿童以跨省流动儿童占主导,所占比例超过90%,浙江跨省流动儿童比例高达61.95%,广东和新疆的比例都超过40%。部分省份的流动儿童则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如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份,省内流动儿童比例占90%以上。
6、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3.74年
城乡流动儿童在户口登记地以外地区“流动”时间平均为3.74年,7-14岁流动儿童中约1/3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0-6岁流动儿童在外流动的平均年数占他们年龄数的比例高于50%,说明这些儿童自出生以来有一半时间在现住地居住。0-14岁的流动儿童平均外出流动的时间随年龄而增长,15-17岁流动儿童的平均流动时间下滑,大龄流动儿童外出流动时间相对较短。
7、城乡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条件改善,学前教育和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有机会在校学习。其中低年龄的流动儿童,少数存在入学晚的问题。高年龄的流动儿童,存在完成义务教育前终止学业的情况。学前流动儿童有入园难的问题。接受完义务教育选择继续在居住地读高中和考大学的流动儿童面临着许多困难。“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十分集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
三、本次调查的几点启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以及流动儿童面临的平等接受教育等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且新的问题仍在不断出现。此次研究掌握的留守流动儿童的总体状况、基本特征、变化趋势,使我们对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从中也探索出一些新的规律,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1.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必须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91亿,城镇化率上升到51.27%。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法规、政策、社会心理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这近一亿儿童的规模,每年还以一定的速度在扩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2.构建减量化机制与完善关爱服务机制相结合,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成长,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总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和关爱服务长效机制,动员学校、社区构建关爱网络,落实管护与人文关怀至关重要。
3.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关键。调查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相比,流动儿童数量大规模增加,2000-2005年五年增加了551万,增幅为27.80%;2005-2010年五年增加了1048万人,增幅为41.37%。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并不意味着完全融入城市,他们面临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排斥,融入城市存在多方面障碍,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消除城市隔离的关键。市民与农民工、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互动交往,多种文化的包容,将会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为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为儿童城市融入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4.关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有此长彼消的相关现象,这显示出了家长的“性别偏好”。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低,流动儿童的性别比高,说明家长往往带男孩进城,把女孩留在家乡,让男孩享用较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而在16-17岁大龄儿童中,流动儿童的性别比低,留守儿童性别比高,说明家长会选择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孩进城,让其早早就业,由此导致她们只能进入技术含金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传统服务业,缩小了女孩向上发展的空间。按年龄分析,留守婴幼儿有母亲哺乳、科学养育的需求。6-7岁有按期入学的问题。而大龄流动儿童有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高中学习和异地高考的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在开展工作时加入性别分析视角,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5.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责任,完善监护制度。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还有,统计显示,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自己单独居住和生活,这对儿童的生存状态留下了潜在的危险。为了减少因父母缺失给儿童造成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伤害,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等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索监督和保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福祉。
四、解决农村留守、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制定并落实农民工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2、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纳入留守流动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建立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共建共享的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探索实践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网络。进一步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每个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开展课外活动。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4、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社区干预。家庭是促进儿童发育、保障起点公平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建议在相关国家规划和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把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作为重要内容,实施相关项目,以社区、村为基础建立亲子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
5、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留守流动幼儿数量庞大,应特别关注这一儿童群体的成长发展。进一步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规模,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同时建立多种灵活简便的托幼机构,加强对其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子女入园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困难流动儿童给予入园补贴。对于接收流动学龄前儿童多的地区,中央可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帮助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6、关注大龄留守流动儿童的需求和困境。对于大龄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针对大龄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稳步出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够在生活城市接受高中教育。利用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大龄流动儿童和农民工补习教育制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培训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
6.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六
为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区妇联通过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
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暑假教育与安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80%。本次问卷调查在 XX 镇 XX 与 XX 两个村进行。共发放问卷188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走访 12 户留守儿童家庭,召开了 3 个小型教师座谈会。问卷调查选取的样本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1-9 年级学校的在读学生,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 7-18 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全部是留守儿童。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家中有两个孩子的居多;家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有较大比重;独生儿童家庭少见。
1.留守儿童监护情况总体良好。近半数孩子认为监护人对自己管理很严,只有 12%的人认为“基本不管”。但问及监护人是否参加家长会时,多数孩子回答“有时参加”,28%孩子表示“从不参加”。在问及“你会迟到或逃课吗”时,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从不这样(占 79.6%),有 12%的留守儿童表示有时会这样,经常迟到或逃课的只有 1.8%,这表明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对孩子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的。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也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地把孩子安顿好,相信孩子在自己外出期间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照顾。
2.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严格。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多数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医生、教师、宇航员”,这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很健康,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也表明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是比较有效的。在“放学后,你会做作业吗”的问题中,有 57.2%人表示马上做作业,9%的人会“先玩一会儿再做”,而“不做或抄别人”的只有 5.3%,另外还有33%的人表示需要别人督促,才做作业,这表明留守儿童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也说明了农村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留守儿童对老师有畏惧感。在“周末放假了,你主要做什么”的问题中,有 51.6%的留守儿童是呆在家里做作业或看电视,37.9%的人表示主要找朋友玩,这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自觉的,这也与监护较严相一致。
3.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 52.3%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16.7%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31%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单、寂寞的感受。这些孩子是懂事的,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关心是其他同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也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暑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暑期放假,留守儿童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更加显著:
1.学业指导不力。调查数据显示,有 46%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往往就只能管管孩子吃喝,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辅导。
2.意外伤害高发。留守儿童暑假期间的生活和城市孩子相比显得单调,往往就是看看电视、下河游泳,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一是溺水,数年来,我区留守儿童暑期因游泳溺亡的案例也不鲜见;二是交通事故,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没有家长看护情况下自行骑车上路,因此导致意外伤害的不在少数;三是性侵案件,暑期是性侵案件高发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和本人缺乏相关知识,导致防范意识不强,往往给坏人以可乘之机。
3.。
社会不良诱惑。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假期缺少玩伴与健康的娱乐项目。由于暑假期间缺乏正面引导和管教,农村孩子们无处可去,部分留守儿童易被不良群体吸引变成“街角青少年”,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和人聚众斗殴斗殴,成为涉罚涉罪少年,所以每年暑后,都有个别适龄青少年成为流生。
4.。
心理问题突显。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调查数据表明,在遇到烦心事时,有 49.1%的人表示平常能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但是暑假期间有事只能“闷在心里”。在“受到挫折时,你会怎样”的问题中,67.9%留守儿童表示到了节假日更加想念父母,4.7%的人表示感觉一到放
假就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甚至还有 0.5%的人有自杀的念头。这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假期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暑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是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各有关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对老年监护人,探索采取适当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
二是建立健全暑期家长学校。目前,我区农村只有约53%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并正常开课。妇联、关工委、教育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农村家长学校的扶持和督促力度,不断推进村一级家长学校的建设。家长学校要保证常年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面授与函授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
三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村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关注。村居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有爱心教师与孩子结对进行动态管理教育。加强暑假期间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联系可通过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个案沟通等。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爱心老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加强对走读留守儿童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其健康成长;村委最好能邀请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家教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补偿。
四是家长要转变观念。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假期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五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教育、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要继续做好暑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力争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有条件的农村可创建村镇父母课堂等家庭教育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广大家庭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群团组织可以举办一些替代性的活动,如开展“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护活动等,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含文化艺术以及安全教育)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
还可以组织教育志愿者成立暑期家庭教育社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带领农村留守儿童参与活动,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7.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在四川省资阳农村选择父母外出打工人群较多的2所小学作为调查现场。在本次调查中, 将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且在外连续打工时间距调查时间≥6个月, 由祖辈、亲戚、教师或朋友等其他监护人养育的农村儿童定义为农村留守儿童[1]。按照此定义, 选取二~五年级学生共510名作为调查对象, 将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农村儿童组成双亲留守儿童组,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农村儿童组成单亲留守儿童组;同时, 选择父母均未外出打工或父母外出打工时间未达到6个月的农村儿童组成非留守儿童组。非留守儿童共148名, 年龄为 (10.22±1.68) 岁;男童86名, 女童62名。单亲留守儿童共123名, 年龄为 (10.79±1.90) 岁;男童63名, 女童60名。双亲留守儿童共239名, 年龄为 (10.44±1.72) 岁;男童131名, 女童108名。
1.2 方法
按“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2]统一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胸围。测量工具统一购买并严格校准。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测量。
根据“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2]的要求, 以四川农村汉族儿童为参照人群, 采用标准差分法 (Z分法) 对调查人群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价。Z分法是目前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常用方法之一, 计算公式为:
Z分值= (实测值-参考值均值) /参考值标准差
按照Z分值计算公式, 分别计算调查对象的年龄别身高Z分值 (Z-score of height for age, HAZ) 、年龄别体重Z分值 (Z-score of weight for age, WAZ) 及年龄别胸围Z分值 (Z-score of chest circumference for age, CAZ) 。将生长迟缓和低体重定义为年龄别身高和体重与相应参考值均值之差低于2个标准差[3]。
1.3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 SAS 8.1软件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离散Bonferroni法进行样本百分率的多重比较[4]。
2 结果
2.1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生长发育Z分值
见表1。HAZ在3组儿童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424, P=0.002)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 单亲留守儿童HAZ低于非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WAZ在3组儿童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169, P<0.01)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 非留守儿童WAZ高于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CAZ在3组儿童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17, P=0.013)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 非留守儿童CAZ高于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2.2 不同年级儿童生长发育Z分值
见表1。HAZ和WAZ在各年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521, 3.949, P=0.015, 0.008) ,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 三年级儿童HAZ和WAZ均低于其他年级组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CAZ在各年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190, P=0.313) 。
注:与四川农村儿童比较, *P<0.05。
2.3 资阳农村儿童年龄别身高Z评分分布情况
见表2。HAZ在3组男童之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33, P=0.009) , 其中非留守男童的发育状况好于单亲留守男童和双亲留守男童, 生长迟缓率较两者为低 (P=0.006, P=0.006) 。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Z分法是目前进行群体营养状况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Z分法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中, 年龄别身高Z分值 (HAZ) 和年龄别体重Z分值 (WAZ) 是常用的判断儿童近期及长期营养状况的指标[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资阳农村3组儿童的HAZ均低于四川农村儿童, 而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的WAZ则不仅低于四川农村儿童, 也明显较非留守儿童低;从Z评分分布情况来看, 单亲留守男生和双亲留守男生较之非留守男生出现更多的生长迟缓。表明资阳农村儿童的体格发育可能受慢性营养不良的影响, 而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则可能受到现时及长期营养状况不良的综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该地区留守儿童的CAZ也低于四川农村儿童, 提示长期体育锻炼不足也可能是影响当地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之一。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 三年级儿童的HAZ和WAZ低于其他年级儿童, 而三年级儿童主要处于青春期前或青春早期。表明在资阳农村地区, 营养不良仍然是目前青春发育突增期儿童的主要营养问题。但也应该认识到, 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儿童生长突增的平均年龄落后于四川大多数农村地区, 使处于青春中期的儿童采用较高标准进行营养状况评价时, 生长迟缓及低体重的检出率偏高。因此, 有必要继续对该地区儿童进行调查, 发现其生长发育的特点, 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针对该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干预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最终达到改善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6 (1) :24-30.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8-20, 258-290.
[3]陈芳芳.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评价、标准的应用及局限性[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 32 (3) :23-25.
[4]WESTFALL PH.Multiple comparisons and multiple tests:Using SAS[M].Cary, North Carolina:SAS Institute Inc, 2004:266-270.
8.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现状 ;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学校方面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这部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1.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卑心理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会产生对同学和朋友的抵触,甚至对社会和国家的一些做法产生抵触情绪,是大大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倾述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其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老人或者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至,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心理和生理都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情感需要宣泄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和能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惑的人,而往往照看他们的监护人不具有这个能力,也就造成了其心理的闭塞,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不良性格的养成。
3. 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如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对儿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坏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虽然有些事过去很久,但仍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马加爵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那一句“囚衣是我目前为止穿过最好的衣服”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淚,但眼泪的背后人们真正的思考了吗?这仅仅是一个马加爵事件吗?还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
留守儿童的往往表面上看来比一般的同龄人要独立,要坚强,但其内心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加重其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相应心理教育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就是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如能使这部分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让班主任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电话家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长和学生之间因为分隔两地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孤单,也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以学校为主导,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专题教育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学校构成主体,因此,学校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体贴,给予家长般的感情,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题教育,使留守儿童懂得他们不是异类,他们的父母出外务工赚钱,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子女,他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消除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落差,从而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 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整体
目前,本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向这类学生学习的讲座,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但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城乡彻底的公平,使“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8.
[2] 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申继亮.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5] 王晓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08.
9.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县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和提升农民纯收入的同时,也衍生出农村大批留守妇女和儿童,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给我们做好农村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有效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近日,锦屏县妇联通过走访座谈、下发统计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
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妇女现状 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占总人口的%。留守妇女28890人,占妇女总数的27%。此次调查情况显示,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31-45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为%。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程度偏低。31-45岁的留守妇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5-60岁的以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在生活中认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子女教育压力大。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四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上,主要是生活劳动强度太大和生产发展缺资
金、缺技术。五是当留守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留守妇女选择向邻居亲友求助,因为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不懂法律,很少有留守妇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留守儿童现状
全县中小学共计留守儿童10350名,其中小学6344名,占在校生比例%;初中4006名,占在校生比例%。从此次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点:在全县中小学留守儿童中,有6233名留守儿童在校住宿,占留守儿童比例%;有1146名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占留守儿童比例%;生活上的“单亲家庭”的有2215名,占留守儿童比例%;隔代抚养和上代监护的有6322名,占留守儿童比例%。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4%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二是婚姻纠纷中“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当
夫妻出现婚变时,大多留守妇女因无法掌握丈夫在外的收入和财产情况,因丈夫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使得留守妇女的权益得不到合法保护。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缺乏有效的排解方式和渠道。
3、教育子女能力低。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家务劳动繁重,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帮助外,无力或无过多的时间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80%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对子女上缺乏科学的教育和监管。同时由于孩子缺少父爱,家
庭角色缺位,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平平,自身特长不明显。部分孩子因父母离婚家庭破裂,造成心理、人格有缺陷,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
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导致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
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三、采取办法法及措施 针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锦屏县妇联立足“党政关注、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积极探索服务留守妇女儿童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关注留守妇女生产生活。自开始,我们在部分外出人员较集中的村试点成立了留守妇女互助组织。这个组织使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在农忙时,通过互助组搭伴实现了互帮互助,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节省了劳动时间,在农闲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她们聚在一起,娱乐谈心,交流
沟通,消除烦恼,成为情感交流和娱乐活动的平台;当她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她们能通过整体来维权,成为互相维护权益的机构;当她们有什么需求和服务时,又成为了她们诉求表达的渠道。目前,我们已成立15个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使广大农村留守妇女有了倾诉和维权的依靠、她们的心灵沟通的平台,得到了广大留守妇女的拥护和支持。二是充分运用农村妇女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留守妇女特点的实用致富技术培训,通过妇女小贷政策引导留守妇女发展特色农业增收致富,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同时加强普法宣传,进一步扎实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依托妇女儿童青年维权服务站,畅通留守妇女信访诉求渠道,发挥12338维权热线的作用,为留守妇女提供便捷优质的维权服务,增强和提高留守妇女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是打造“妇女之家”县级示范点,要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让其成为留
守妇女最可依赖的温暖之家;要特别关注特困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多措并举,关爱留守儿童。
1、凝聚力量,倾心尽力,“三关爱”暖冬行动成效显著。近年来,我会组织团县委、县民政局、县关工委、县教育局等单位的负责人,前往大同乡、彦洞乡、隆里乡等乡镇开展发放暖冬物资、免费义诊、义务抢修线路、亲情聊天室聊天等活动。
2、以“三?八”晚会为契机筹集“留守儿童基金”。活动邀请了全县所有的县级领导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锦客商和在外创业的锦屏籍老乡,晚会通过歌舞、小品、联唱、朗诵等文艺表演形式,搭建“爱心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为贫困留守儿童奉献爱心,共收到来自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元。目前县妇儿工委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慰问留守儿童735人,物资6万余元。各乡镇和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也相继充分发挥职能作
用,积极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贫困学生慰问帮扶等活动,发放慰问金及体育用品、文具、图书等物资共计42400元。
3、凝聚各方力量,创建县级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经过不懈努力,我县获得亲情聊天室项目资金10万元,为把此项工作组织好、策划好、开展好,我会与团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共同斟酌酝酿,出台了两室共建实施方案,凝聚各方力量,创建了偶里、平秋、河口3个县级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今年我会将继续开展实施2014年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新建敦寨、启蒙、大同3个县级“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
四、对策及建议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
童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利用“三八节”、“六一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宣传妇女儿童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
2、要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如针对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中心校及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授课,引导其当好合格家长及培养合格子女;针对农村妇女创业风险大,有关部门应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女能手、女企业家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妇女所从事的种植、养殖行业项目应给予重点扶持,积极为她们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她们搭建创业平台。针对留守儿童,加大价值观念的引导、亲子之间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力度,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热线,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3、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
10.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向城市转移谋求新的工作,以增加家庭的收入,改善生活。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老一辈抚养,其结果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加。据报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1],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儿童处在身心发育时期,他们的健康成长除了家庭的照顾之外,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拟就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
11.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篇十一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乡流动;留守儿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南北之间、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这就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而走进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时代是人类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可是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由于大多数是祖辈照顾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角色,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成长的重要时期缺少了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是非常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失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些也许还会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路。
因此,2012年暑假,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陕西周至县对当地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期间我们与当地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再者就是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范围内挨家挨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并与当地留守儿童家庭面对面交谈,以周至县为例调查研究当今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很少有时间同他们沟通交流,父母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要求,并且占比例较大的隔代教育往往都不尽如人意,从而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学习生活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都有一定的集中体现。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他们外出打工,虽然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但肯定同父母的监管有一定的不同,这就使留守儿童遇到麻烦时会感到柔弱无助,在心理上就会使他们内心封闭,性格柔弱内向。大多数儿童都具有攀比的心理,父母不在身边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好像缺少额坚强的后盾,同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比较的话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在学习上也因为缺少了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导致他们荒废学业,上网成瘾,学习成绩较差,更有的留守儿童甚至无法正常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就开始流落社会了。同时,父母不在身边,也会使留守儿童独自在农村时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产生寂寞无聊心理。更为严重的是有一定数量的孩子很难理解父母的行为,认为父母没有能力导致家里贫穷从而产生怨恨情绪,产生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缺失同样也会影响到父母的工作状态,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艰辛造成父母无法专心工作,影响工作效率。这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从调研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问题涉及社会各界各个方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一起想办法解决留守儿童这个现阶段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调研我认为,社会各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创造一些优惠便利的条件。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明确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同时也应该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部分地区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义务教育体制相应的得到一定的调整,建立健全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的解决,为其解决提供可能的便利条件。具体来讲就是流人地城市教育部门应该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流入地城市义务教育管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应由专人负责。再者,各级教育部门应与有关部门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提供一定的优待。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之内,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提供可能的便利,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这方面的发展。
其次,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关心。工作挣钱养家虽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子女的成长发展。在外打工虽然艰难,但也要尽量定期同子女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毕竟,爷爷奶奶以及其他亲戚与父母相比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期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2.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二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河西走廊东端, 祁连山北麓, 武威市中部。东经101°59′~103°23′, 北纬37°23′~38°12′, 地带。东面接内蒙古自治区, 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 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 北傍永昌县和民勤县。地势形态西南高东北低, 有山地、平原绿洲和沙漠三种地貌类型。海拔在1440m~3263m之间, 在大陆板块构造上属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以东的冷龙岭前山地带, 山势逐渐降为中、低山、丘陵和盆地。区域内主要有海拔在2000m~3200m的第五山、天梯山、莲花山、冬青顶等山峰, 东北部为河西走廊平原凹陷地东段, 从西北一直向东南延伸, 是海拔在1500~2000m的一些冲积平原和冲积细土平原;东部大部分是海拔在1500m以下的腾格里沙漠, 。石羊河水系的祁连山冷龙岭的黄羊、杂木、金塔、西营4条内陆河流是区内地表水主要来源。全区属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的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凉州区虽然光热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却很大, 但这却有利于各类植物光合作用进行, 有利于植物积累养分, 对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常有用, 是甘肃西部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油基地。
全区总面积5081km2, 总人口102万人, 辖19镇18乡、2个乡建制生态建设指挥部, 448个行政村, 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有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 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 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和劳务输出大区。全区内有兰新、干武铁路, 312国道贯穿全境, 凉古、金武、民武等公路。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各类幼儿园360所, 小学469所, 初中63所, 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15.6万多人, 其中留守儿童达1.2万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共有食堂143所, 其中高中食堂22所, 初中食堂28所, 小学食堂6所, 幼儿园食堂87所。现有食堂建筑面积24822平方米, 生均0.44平方米, 日均就餐学生数达34893人, 食堂从业人员611人, 正式工22人, 占3.6%, 临时工589人, 占96.4%。全部持有从业健康证。目前, 各级各类政府正在积极想方设法改善学生学校就餐状况。
近年来, 虽然人们的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全区幼儿的身高和体重也有了明显增长, 但是, 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依然存在, 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十分严峻。
儿童青少年期是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和成熟的关键时期, 也是饮食行为和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 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不但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 而且可降低成年后的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提高生命质量。目前凉州区大批农民进城务工, 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随之部分或全部丧失, 教育培养孩子的重任落到了祖辈和临时监护人的身上, 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和成长出现了诸多问题, 而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显得更加突出。2006年甘肃省农村地区7岁以下儿童低体重检出率为3.6% (男3.9%, 女3.3%) , 生长发育迟缓检出率为10.6% (男11.1%, 女10.0%) , 消瘦检出率为2.5% (男3.1%, 女1.9%) , 超重检出率为8.3% (男8.7%, 女7.8%) , 肥胖检出率为6.1% (男6.4%, 女5.7%) ;无论男女童, 生长发育迟缓的检出阳性率最高, 其余依次为低体重、消瘦;我省儿童营养过剩现状, 肥胖、超重的检出率远远高于1985年。目前甘肃省政府为改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 在全省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营养餐计划, 极大地改善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的营养状况。去年, 凉州区教育局对38个乡镇的5.6万名 (留守儿童9000名) 农村中小学学生进行了身体达标体检工作, 通过体检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仍存在营养不良、结膜炎多、龋齿率高等健康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儿童营养状况呈现出两种特殊的现象, 一是城市儿童因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前来就医, 另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凉州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家庭经济因素农民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负担过重, 而子女的数量也影响了家庭的生活水平。留守儿童家庭子女多, 家庭经济条件, 生活较困难, 加之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 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按时提供足够的营养。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主要以大米白面为主, 不能保证每天吃到至少一个鸡蛋, 天天吃到蔬菜和水果, 偶尔能吃一点肉类食品。家庭经济条件好虽能满足营养元素, 但孩子又有挑食的习惯, 喜欢拿为数不多的零花钱去买零食, 零食大多为垃圾食品, 诸如糖果、巧克力等。留守儿童家庭中老人和儿童两种年龄结构的人在饮食要求上的差异不能很好地满足, 家庭因素就成为导致留守儿童的营养不均衡的根本原因。
㈡监护人素质因素一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 不能真正代替父母教育孩子, 使留守儿童在亲情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缺。二是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饮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实际监护人的爷爷奶奶, 由于文化程度较低, 有的甚至是文盲,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 尤其是在饮食方面, 监护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饮食, 也不管有没有营养、健不健康, 不能坚持天天吃早餐, 导致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 缺少必要的蛋白质和热量等。而且大部分监护人溺爱孩子, 吃什么不吃什么都由着孩子, 直接导致许多孩子都有挑食的坏毛病, 无法让孩子形成科学的营养饮食习惯。
㈢饮食习惯因素在农村由于大部分老人还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 冬天农闲季节还能为孩子按时准备早中晚的饮食, 但在农忙季节时往往就因农活忙而不能按时足额给孩子准备饮食, 存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其次是农村冬天肉类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生长需要, 夏天就很少吃到肉类, 秋天又吃很多水果, 甚至将水果当主食。食品搭配不均衡, 经济条件好的人每天仅给孩子动物性或高能量的食物, 如肉类、牛奶、面包、咖啡和含酒精的饮料, 会因为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而患上维生素C缺乏症。因此营养缺乏病的患者不一定是穷人。另外, 禁食和忌食某些食物和从小养成不良的偏食习惯, 如不吃鸡蛋、鱼、肉、胡萝卜、葱等引起的营养缺乏症。营养习惯因素一定程度上也成了留守儿童的健康影响因素。
㈣政府及学校因素目前, 国家已出台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01-2010) 》, 但由于基层政府宣传不到位, 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改善国民营养素质重要性。加之当地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 一般在45岁~55岁之间, 教学时只注重传授学生一些安全常识, 而对科普健康营养知识的讲授缺乏。学校校本教材也没有专业营养人才进行编写, 营养知识的内容在学生中还没有真正普及, 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 学校的饮食安全不尽如人意, 学校食堂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给学生, 留守儿童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远远低于城市学生, 导致留守儿童不能从自身出发去改善食品营养结构, 达到自身营养均衡。
三、对策及建议
㈠加大宣传力度, 全面普及营养知识在物质丰富的今天, 农村大多数儿童所需食物已基本满足需要, 因此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再是营养物质的贫乏, 而是营养知识的缺乏和措施不当。营养知识丰富的监护人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 并希望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 营养知识缺乏的监护人, 对儿童营养重视不足。营养态度来源于营养知识, 又作用于营养行为和营养习惯, 监护人的营养态度也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由此可见加强营养知识教育, 进行营养干预, 使监护人掌握基本营养知识, 合理的营养态度和健康的饮食行为, 以保证留守儿童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 是解决留守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的根本举措之一。要开展多种形式, 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 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 提高城乡居民的营养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合理膳食。加强对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营养教育, 把营养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针对儿童及监护人开展与饮食行为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对儿童心理发育偏离和行为发育落后状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多层而的、深度的沟通, 让监护人掌握儿童正常心理及心理发育的相关知识, 指导监护人怎样避免儿童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并逐步解决农村家庭、学校的伙食搭配不合理;营养不良和脂肪摄入过多;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 没有早晚刷牙的习惯等问题。消除今后身体出现疾病的隐患
㈡建立健全家庭责任机制, 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关怀与沟通是促使儿童生理与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 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虽然农村孩子由监护人看管, 但并不能取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对父母来讲, 应该通过书信、电话、电脑网络等多种形式, 增进与孩子的交流及沟通, 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 感觉到亲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或是代理监护人, 要经常加强与儿童之间面对面的沟通。除此之外, 要对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普及健康营养的基本常识, 保证辖区内儿童健康成长。
㈢政府部门联动, 积极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妇联、团委及公益机构, 应免费对留守儿童及监护人进行科学营养知识普及。利用节假日留守儿童家长返乡的机会, 向他们宣讲科学饮食的知识。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班, 让他们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教育和引导他们规范教养行为, 同时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健康、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 极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其次, 农村学校应当多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 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加强食堂的卫生管理、推广健康营养知识, 注重食物合理搭配。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家长会、亲子活动, 以增进孩子们与家长的沟通、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交流, 一起努力培养孩子们成才。还应该对学校老师进行更多科学的营养知识培训, 尤其是营养健康方面。留守儿童监护人、农村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关爱留守儿童, 普及营养健康知识, 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㈣以学校为主体, 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因此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是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收集基本情况, 以便于对其管理。同时,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赏识教育, 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二是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儿童或代理监护人与儿童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和配合, 多方关注填补留守儿童心中的情感缺失。教师应该爱护每一位学生, 不歧视任何一个人。注重课外学习, 开展多类有益活动, 娱教相长, 丰富孩子的营养常识。针对学生家庭教育监管的不力, 可以通过各种互助制度以及激励机制保证学生的基本常识学习。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08-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09-05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12-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8-22
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8-0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09-28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08-12
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07-07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