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2024-12-12

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精选20篇)

1.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一

为引导当代青年爱护绿化、美化环境的情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激发爱校、爱环境的情感,3月12日,在我国第38个传统植树节之际,兰州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同学们开展了“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的植树节爱树护树活动。

中午12点,在组织人员的带领下,植树活动有序地进行,场面气氛活跃。设计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无数只手,同时在这个日子一同奋斗,诠释着内心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最美好的愿望。温和阳光下,参加活动的人其乐融融,热火朝天的干劲激动人心。即使手起泡,也没有任何人放弃,蓝天白云,春意盎然,人们欢声笑语,组成了一幅辛勤劳作的`美丽画面。

中国的植树节起源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人大会议决定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2.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二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 坚持每节课用4到5分钟进行新闻播报。具体做法:鼓励学生搜集与这节课相关的资料, 并在课堂上展现, 以宽松化、民主化教学,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 无论是新闻播报, 还是学生材料的应用, 都要在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平台。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为保保证证顺顺利高效地完成这个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信任学生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在资料搜集和新闻播报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准备。教师只是充当参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热情很高, 为了更好地进行新闻播报或展示材料, 他们都要提前做许多工作。 为了提高新闻选材、播报的质量, 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 集小组的智慧共同出谋划策。所以, 从搜集新闻资料、整理新闻稿再到设计播报形式, 总有一帮“军师”在出谋划策。事实证明, 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与创新播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升。新闻播报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事件, 有人物, 有现象;播报形式更是个性化, 有读稿的, 有用课件展示的, 有播放视频的…… 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 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二、鼓励学生

由于性格不同, 一些学生非常喜欢展示自我, 争着、抢着要进行新闻播报, 而有的学生却恰恰相反, 合作完成新闻制作后, 却不敢上台播报。新闻播报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部分学生在参与资料搜集、整理以及播报编排方面都尽心尽力, 但是在新闻播报的环节却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参加。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多鼓励他们参与班级活动等。例如, 在课堂上, 尽量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在作业本上经常送给他们几句鼓励性的话语, 课后经常找他们谈话, 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是“启动机”, 是学生进步的 “加速器”。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 学生会逐步建立起自信。通过新闻播报的活动, 许多腼腆、内向的学生不再害怕走上讲台, 在同学老师的共同鼓励下, 增强自信心, 克服了自卑心理。

三、善于发现

善于发现就是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外表、习惯、兴趣都是不同的,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 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上每一片树叶都是独特不一样的, 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不仅是独特的, 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学生在搜集整理新闻材料的过程中,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在播报新闻、展示材料的过程中, 都会闪现出自身的优点。作为教师, 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及时予以表扬。所以说, 学生播报、演示结束后, 教师不能置之不理, 要及时作出反应, 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可以是师评, 或者学生互评。新闻材料的选择、组织、设问, 及播报形式、站姿、表情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内容。通过评价、表扬, 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并帮助他们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 从而继续努力。

如讲授到《大自然之美》这堂课时, 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魅力无穷的大自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回家搜集有关美丽大自然的资料, 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都非常积极, 准备了大量资料, 有图片、诗句等等, 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幻灯片, 只见一幅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高山流水的美景出现在屏幕上, 并配上了学生的解说, 使得教学目标在学生亲身体验和分享中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这种别出心裁, 让人眼前一亮,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用心发现学生身上的美, 并把这种美渗透给其他学生。

四、善于动脑

在新闻播报的课堂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善于动脑, 不断开辟教学新路径。通过不断的摸索探究, 新闻播报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一开始是单纯的播报新闻, 即要求学生每日收看新闻, 记录下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或几条新闻, 利用课前4到5 分钟, 为大家进行播报。简单的时事新闻播报, 难免会出现形式主义, 学生对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兴趣也不是特别浓厚。

之后, 要求学生在新闻播报结束后, 进行新闻短评, 结果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为了更好地让新闻播报形式发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于是改变策略, 要求学生播报设疑, 就是在播报新闻后提出几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样把播报的内容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在增加播报难度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学习, 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向时事热点问题的延伸。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不管是课下准备还是课上发言, 他们都争先恐后。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 将新闻播报活动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中, 就需要信任每一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在思想品德这个大课堂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水平。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 实现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 实现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摘要:思想品德课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认知政治知识,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 在学生教育体系中, 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将新闻播报活动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 对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有着积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 善于发现, 善于动脑。

3.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三

部长们一下车,便直奔植树地点,挥锹铲土,扶苗浇水,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极为细致认真,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短短半天时间,就栽下了2800多株油松、银杏、白蜡、千头椿等树木,为首都再增添一片新绿。

“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由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绿化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绿化委员会、首都绿化委员会共同组织开展。自2002年开展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10次,先后有1713人次部级领导参加义务植树,共栽种树木20340余株,建成共和国部长纪念林10处。

4.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四

又到春回大地、芳草吐绿的植树好时节。3月12日上午,**街道党工委书记金艳、办事处主任夏建光等党政领导,率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外资企业员工等200余人,来到青峙化工园区,挥锹培土,栽下新苗,掀起了戚家山街道20xx年春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热潮。

在青峙1号路西侧、青峙河两岸,大家踩着泥泞,挥动铁锹,铲土填坑,植出一株株新苗。大家齐心协力,鼓足干劲,挖坑、培土、一阵忙碌之后,1000余棵新栽的樟树、樱花树、杨柳挺立在三月的和煦春风里,绿化区满目绿色。

去年以来,戚家山街道以打造生态街道为契机。加大城乡造林绿化的力度,利用河边、路边、村边、工厂边的闲置地块,因地制宜见缝插绿,通过空地绿化、道路绿化等多种手段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美化家园,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促进城乡生态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使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切实享有的生态财富。

5.小学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五

绿色领养,见证成长!动动手指就能为环保出力,发条短信就能领养植物。近日,一阵绿色环保之风从五月七日开始席卷了整个沈阳工学院。“绿色生命,等你哺育,请让爱传递下去!”。“亲,你今天绿植了吗?”记者当天来到老食堂停车场处,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为了能够领养属于自己的绿色植物,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在展现场领取绿色种子和小花盆。“播撒一粒种子,共创环保低碳生活”。绿植种子只需21天便可成长,长成的绿植可以吸收CO2,可以净化空气,有益身体健康。

“绿色领养”活动是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新浪微博,iearth—爱地球环保机构学团联和船钉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旨在传递环保理念,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绿色植物行动,积极唤醒全国大学生环保意识。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大学生自己切身体验一粒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到最后花繁叶茂的,更让大学生树立环保低碳意识和观念,更加关爱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小学植树节活动新闻稿3篇】

6.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新闻稿 篇六

初春的恩城大地,空气中还带着丝丝寒意。大松岭公园正门的小山坡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上午九时许,在谢谢超武市长的带领下,同志们个个热情高涨,有的挥锹挖坑、扶直苗木,有的培土浇水,各个环节衔接有序,配合默契;众人齐心效率高,转眼间,一棵棵树苗立满了小山坡,错落有致,迎风挺拔,为大松岭公园增添了勃勃生机。

本次义务植树范围包括大松岭公园正门广场周边小山头,面积约10亩和环山路3公里。在小山头主体种植地块选择大叶紫薇、黄花风铃、凤凰木、南洋楹4个树种从低到高分层品字形错开种植,环山路单侧单行种植凤凰木,共计约1100株,胸径均在10公分以上。待来年,各色花儿在不同季节竞相开放,必将受到广大市民青睐,为恩平增添美景。

7.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七

今年春季, 是我省全面推进生态兴省战略的第一个春天;今年春季, 也是我省大力推进碳汇林业发展的第一个造林季节。今天, 省政府在这里举行全省军民义务植树和碳汇造林活动, 就是要大力弘扬寿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践行低碳理念的时代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晋中市敢于超越过去、积极备战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的坚强决心!

寿阳是晋中生态兴市的一个缩影, 晋中是全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一大亮点。刚才, 大家置身于环城绿化施工现场, 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了寿阳县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的大思路、大手笔:

一个县一年投资造林绿化3个亿, 一个县一次捐资碳汇造林1000万, 一个县一季实施环城绿化工程近万亩, 确实令人鼓舞, 令人振奋。我们刚才看到的环城25 km的绿化工程,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实施, 科学布局9区8园12景, 还要建设集文化、体育、科技于一体的各类休闲活动区域, 这仅仅是寿阳县今年实施的四大造林绿化工程其中之一。

此情此景, 此时此地, 可以说, 我们每一个代表, 都感同身受, 从心灵深处受到极大震撼。我们深信, 再过几年, 这里将绿色大增、景色大变、生态大美;我们深信, 按照这样的思路、这样的力度、这样的效果, 在不远的将来, 一个绿色寿阳、生态寿阳、低碳寿阳将崛起于三晋大地。

寿阳的思路和做法, 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生态兴省战略决策的无比正确, 体现了广大群众提高生态品味的热切期盼, 体现了山西人民践行低碳理念的决心和气魄。寿阳的实践证明, 去年长治、晋城承办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创造的成功经验, 在其他地方一定会发扬光大, 而且会更具地方特色、更富建设成效!现在, 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 山西的造林绿化工作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我们有理由相信, 全省造林绿化晋中现场会的召开, 一定会展示出创建林业生态县的可喜成就, 一定会开创出林业生态兴省的生动局面!

我们这次活动的另一个切入点就是碳汇造林。碳汇造林是时代课题、是政治课题、是生态课题、是发展课题。这个课题在我省刚刚开始破题, 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自中国绿色碳基金山西专项成立以来, 我省各级领导、社会组织和广大企业捐资碳汇造林的热情十分高涨, 截至今年4月6日, 全省碳汇造林捐资3700多万元, 安排碳汇造林基地33处0.3×104 hm2, 今天寿阳县又捐资1000万元。绿色碳资金属于公益性资金, 捐资碳汇林业, 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承担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展示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服务的是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此, 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县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 积极参与碳补偿, 努力消除碳足迹, 为实施生态兴省战略负一份责任, 尽一份义务!

8.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八

本报讯11月10日,主题为“跨越•融合•新征程”的改革开放30年电子信息产业成就展在北京海淀展览馆举行。本次展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娄勤俭表示,30年来,在政府宏观决策引导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以2至3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规模跃居全球前列。

本次成就展总结了电子信息产业30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展示了产业突飞猛进的新技术。

联动优势移动支付平台通过验收

本报讯11月10日,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移动支付和服务平台项目通过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的专项验收。移动支付和服务平台项目完成了全国中心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包括综合接入系统、商户接入系统、支付网关、支付系统、应用服务平台、管理平台以及银信通系统等。截至2007年底系统已实现用户容量8000万,交易处理能力达到800笔/秒。

科华中标文化共享工程

本报讯日前,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相继中标河南、黑龙江等省的文化共享工程UPS设备招标。科华将为为工程提供不间断电力保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性国家级文化工程。利用互联网、卫星宽带传输、光盘等方式,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全国共建共享。

博彦科技获最佳雇主企业奖

9.植树节主题活动新闻稿 篇九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风吹绿了嫩芽,吹绿了小草,也吹动了意气风发的孩子的热情。为了响应“3.12植树节”、宣传我园“创建绿色校园,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的当代主题,新世纪幼儿园的师生们一起动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植树活动。

3月12日下午,大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幼儿园的边角闲置空地上,有的用锄头、有的用铲子挖坑,热情高涨;中班和小班的宝宝们则帮着哥哥姐姐给小树培土浇水,一起种上一棵棵希望之树。最后孩子们还来到社区草坪上,认领自己护养的小树,并给树木挂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绿色标语牌。活动接近尾声,可爱的孩子们还跟树朋友一起拍照留念,共同见证这美好的瞬间。

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长了我们新世纪幼儿园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美化了环境,美化了心灵,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真正学会了“绿化环境,从我做起”。

10.小学植树节活动新闻稿3篇 篇十

为小学的植树活动作一个新闻稿,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植树节活动的新闻稿,仅供参考。

小学植树节活动新闻稿篇一:

在第xx个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崇德小学组织开展了“贡献力量、奉献绿色”的植树节活动,全校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美化家园作贡献。

3月9日中午,在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带领下,几十名学生代表兴致勃勃的在校园内植树,他们拿着锄头、水桶等劳动工具,五人一组,分工协作,挖坑、填土、浇水,每个环节大家都一丝不苟,活动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成为春天又一道美丽的风景。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使参与学生了解了植物对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提高了爱树护树的意识,并促使大家将这种意识化为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爱护树木,保护树木,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了绿色的希望。

小学植树节活动新闻稿篇二:

绿色领养,见证成长!动动手指就能为环保出力,发条短信就能领养植物。近日,一阵绿色环保之风从五月七日开始席卷了整个沈阳工学院。“绿色生命,等你哺育,请让爱传递下去!”。“亲,你今天绿植了吗?”记者当天来到老食堂停车场处,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为了能够领养属于自己的绿色植物,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在展现场领取绿色种子和小花盆。“播撒一粒种子,共创环保低碳生活”。绿植种子只需21天便可成长,长成的绿植可以吸收CO2,可以净化空气,有益身体健康。

“绿色领养”活动是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新浪微博,iearth-爱地球环保机构学团联和船钉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旨在传递环保理念,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绿色植物行动,积极唤醒全国大学生环保意识。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大学生自己切身体验一粒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到最后花繁叶茂的,更让大学生树立环保低碳意识和观念,更加关爱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小学植树节活动新闻稿篇三:

在学雷锋月之际,为弘扬雷锋精神,美化校园环境,3月12日醴泉小学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植树节系列活动——绿化环境,从我做起。

上午升旗仪式学校进行了活动动员,随后四年级少先队员代表利用早已准备好的清洁工具,投入到清理校园垃圾的活动中。队员们戴上手套,提着垃圾袋一一清理草坪上的纸屑、花坛里的树叶及绿化带内的垃圾,大家都认真仔细地“搜寻”着,不让任何一个角落被“遗忘”,不一会儿,就捡了满满几袋垃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操场上的垃圾不见了,校园变得更干净了。

下午安可德、张永春、刘健、刘福浩、孙维敬、王希超、曹志国等七位老师代表在我校方正园内进行了一次植树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热情高涨,团结合作,为树苗培土、浇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株又一株的小树苗屹立在了春风中。

11.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十一

本报讯日前,英国电信(BT)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正式启动了一项联合计划,为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提供运用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英国电信将投资50万英镑(约合500万人民币),用于帮助青海、宁夏、云南和江西等四省份数字技术普及率较低的地区,建立在线学习社区,方便教师能够浏览互联网上的信息、相互交流。让6000名学生和1700名教师受益。

“航天之旅”公益行动助儿童圆“航天梦”

本报讯 6月1日,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长城电脑公司等联合发起主题为“点亮爱—2009长城电脑‘航天之旅’”的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旨在关爱弱视儿童和灾区儿童,帮助他们来北京实现“航天梦”。据悉,此次活动分为救治弱视儿童、关爱灾区儿童、大学生公益实践三个方面,时间从6月1日到9月。

WCG2009中国区锦标赛正式启动

本报讯近日,WCG2009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中国赛区锦标赛新闻发布会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三星电子将继续为WCG提供全线产品支持,并首次推出三星-WCG网络频道和手机游戏互动平台“anyclub”。据悉,素有“电子竞技奥运会”之称的WCG世界总决赛也将首次移师中国,于年底在成都举行。

NEC电子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开幕

12.解析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及其技巧 篇十二

1. 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

1.1 新闻采访活动具有即时性

所谓新闻, 它的核心元素是“新”, 也就是说记者必须具有新闻敏感度, 只有跑在各家媒体前面, 才能抢到第一手资料, 为社会公众提供新鲜、有效的新闻报道。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是新闻媒体取得优势地位的王牌。

1.2 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是指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客观存在, 记者要将新闻事件不失偏颇地报道给新闻受众, 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是保障新闻媒体社会认可度的核心。

1.3 新闻报道具有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记者将新闻事件完完整整地报道给新闻受众, 不能受记者个人喜好的影响而断章取义, 记者有义务将新闻事件完完整整地展示给新闻受众。

1.4 新闻报道具有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指将新闻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评判, 相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而言,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显得更为复杂, 它具有社会属性。客观性不仅受记者本身的影响, 还受到新闻受众生活背景、价值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新闻受众对于同一个新闻报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

2. 新闻采访活动的技巧分析

新闻采访技巧是与受访者有效沟通的前提, 是取得一手资料的基础, 因此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采访技巧。

2.1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 采访之前做好人员分工。在赶赴新闻现场之前, 采访人员应该做好采访分工工作, 采访、记录、资料收集和摄像工作都应该在事前做好分工, 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才能提高采访效率, 更好更快地取得有效信息。第二, 只有事前充分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背景资料, 了解受访人的背景资料, 才能对受访人有详尽的了解, 增进与受访人的情感联络, 让受访人感受到对自己的尊重, 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受访者就更容易向采访人透露更多的新闻信息。同时, 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记者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问题, 了解更多的有效信息, 提高采访效率。

2.2 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第一现场

第一时间到达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 能够取得更有时效性的第一手新闻资料, 因此优秀的新闻报道一定是在第一现场产生的, 第一手资料能够让新闻受众产生更直观的新闻感受, 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 更容易对新闻报道产生认同感。如, 在某栋居民楼发生火灾时, 如果记者在火灾扑灭以后才到达事发地点, 则只能报道火灾之后的受损情况和人员伤亡情况, 对这种新闻报道受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相反如果记者在火灾发生时就赶赴火灾第一现场, 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在火灾发生时, 记者可以报道居民楼的火势蔓延情况, 可以报道消防人员的救灾情况, 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居民之间的互助情况和求生本能, 这种第一现场发布的新闻报道更能让新闻受众感受到火势无情、人间有爱, 更能让新闻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2.3 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受访对象, 记者要采用不同的采访方法,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如果不结合实际情况, 只是一味按照条条框框的书本理论采访则很难取得全面真实的采访资料。比如, 采访时间紧张的受访者时, 记者应该开门见山, 直接抛出问题, 提高采访效率, 节省受访者的时间。同样采访性格直爽豪放、脾气暴躁的受访者时, 也应该单刀直入, 不能转弯抹角地消磨受访者的耐心。相反, 采访性格沉稳、斯文的受访对象时, 则应该做好准备功夫, 循序善诱, 慢慢地将受访者引导到所提问题上面。

2.4 充分尊重受访者

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应该充分尊重受访对象, 让受访者感受到采访者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 这样受访者才可以敞开心扉吐露真实的新闻资料。首先, 采访人应该在采访之前充分了解受访者的背景资料、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工作情况等, 这样记者就能够充分尊重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 使受访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其次, 在采访过程中, 要尊重采访对象的社会地位, 不论面对的受访对象是高位者还是低位者, 采访者都应该不卑不亢。

2.5 认真倾听

新闻采访技巧不仅体现在提问上, 认真倾听也是新闻采访的重要步骤。首先, 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不能有打哈欠、走神、四处张望等不尊重对方的小动作。其次, 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人要与受访人进行眼神交流, 让受访人感觉到采访者正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谈话。最后, 采访人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 梳理谈话内容, 以作出进一步的提问。

总结

13.植树节爱树护树活动新闻稿 篇十三

为了培养师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在第39个植树节到来之际,XXX大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植树、爱树、护树活动。

在2017年植树节来临之前,该校团委印制近年来植被破坏、坏境恶化的相关宣传资料在校园内组织发放,资料以生动的语言阐述了环境的一步步恶化和环境恶化对人们的危害。该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会员参加了由陕西省妇联、陕西妈妈环保联合主办的秦岭南五台康峪沟植树活动,新老会员以实际行动为环保作出贡献。

该校国防生在校内开展了“植树造林、美化校园”活动。国防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校园植树活动之中,与园丁师傅们一起为创建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该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的园丁师傅们纷纷表示,在植树过程中,国防生们虚心请教,胆大心细,表现出了合格军人的良好作风。

14.电气092班植树活动新闻稿 篇十四

电气092班承办 李小龙

2011年3月12日上午,迎着初春淅淅沥沥的小雨,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主题的乌龙客家风情园植树活动拉开了帷幕。

一大早,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92班全体同学自带准备好铁锹、锄头等工具,携着水桶、雨伞,心情愉快地出发了。

大约九点钟,大家到了目的地,看着这四周,鬼斧神工的景色,郁郁葱葱的植物,花花草草在这悠然绝美的天地之间,连大声的呼吸都感觉是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美。在点点小雨陪衬的下,一切显得那么平和而优美,谁又能不为之倾倒,难道不想种下一棵环保树吗?不管男生还是女生,他们都很认真的对待这次活动,尽管那片土地的地质有一点硬,树坑很难挖,很多男生因为帮忙挖树坑手都磨出水泡来了;尽管雨一直在下,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过,这难道不是增加了几分诗意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在为我们国家作贡献,同时也是在为他们自己生长、生活的环境打基础。据悉这次植树活动安排种的是无患子树。无患子又叫肥皂树、洗手果,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据了解,无患子树干通直,枝叶广展,绿荫稠密。到了秋季,满树叶色金黄,非常美丽。是绿化的优良观叶、观果树种。而且无患子树抗风力强,能耐干旱,萌芽力强,生长快,寿命长,对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抗性很强,是工业城市生态绿化的首选树种。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同学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化境的目的。在这个明媚的春天,种下一片绿色,种下一片希望,让它和我们的城市一同成长。

如果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城市,那么快加入我们的队伍吧!2011

15.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十五

【设计思考】

本节课以学生的操作体验为本, 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通过简单的20米长的路旁植树, 迁移到200米、2000米的植树, 在这一过程中探索用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突显“数形结合”思想, 回归思维原点,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悟化繁为简、一一对应思想, 再用发现的规律和研究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以问题情境为载体, 以认知冲突为诱因, 以数学活动为形式, 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 从中感悟数学思想, 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目标】

1.借助探索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经历探索植树问题规律的过程, 突显“数形结合”思想, 回归思维的原点,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运用规律和研究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 提出问题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你们种过树吗?怎么种的?

师:看来大家对种树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一条公路上, 有这样两种植树情况 (见下图) ,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大家都喜欢排列整齐、美观的第二种种植方法, 那你发现第二种有什么特点?

生:距离相等。

师:你们有发现吗?谁能到上面指一指?

师:每2棵树之间的距离, 也叫“间距”, 间距相等看起来就很整齐。距离相等不仅美观, 而且有利于树木的成长。这节课专门来研究距离相等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展开, 为了充分暴露学生的原有认知, 教师一开始就将生活情境抛给了学生:你们种过树吗?怎么种的?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展开探究, 通过对同一条公路的两种不同种法展开讨论, 不仅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原认知, 而且明确了等距离植树的学习要求, 为教学的后续展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借助示意图, 探求规律

1. 模拟种树实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种一种树。假如这是一条20米长的小路, 现在路的一旁种树, 要求间距相等, 你打算怎样种?

师:在种树之前, 先请你想一想, 种树时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生:间距要相等。

生:每隔几米种一棵。

生:有可能两端都种, 也有可能只种一端, 或者两端都不种。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

2. 自主操作探索。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地种植, 呈现了不同间距的情况。

3. 反馈。 (根据间隔不同有序呈现)

生:我种的树多, 排不下, 就用一条、一条来代替。我是每隔1米种1棵, 共种21棵。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们画树比较麻烦, 可以通过画线段的方法来表示, 这样的图示, 我们称为线段图。

4. 合作探究。

师:仔细观察这些植树情况, 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棵数多, 有的棵数少。

师:同样是20米长的马路, 种的棵数为什么有多有少呢?

生:间距长、棵数少;间距短、棵数多。

师:是啊, 当全长一定时, 棵数的多少与间距的长短有关。

师:对这些种法你有什么建议?

生:有些种得很多很密, 不利于生长, 有些种得很疏很少, 有些浪费。

师:我们在种树时要考虑到环境的具体情况、树木生长的规律, 然后再作出相应的选择。那间距、段数、棵数之间还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全长÷间距+1=棵数。

师 (追问) :真是这样吗?选择一个种法验证一下。

生:我验证的是每隔5米种1棵, 种了5棵树。20÷5=4, 4+1=5 (棵) 。

师:为什么要先求20÷5?求得的又是什么?

师:这就是求“段数”的方法, 段数都可以用“全长÷间距”得到吗?

进一步引导观察段数与棵数的关系。

师:段数可以用“全长÷间距”来计算, 那段数和棵数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发现依次加1得到棵数。追问:为什么要加1?你是怎么想的?你能指着图来说明吗?

师:其实他的意思就是一段对应一棵, 4段对应4棵, 最后还要种一棵, 所以要加1。

5. 学习回顾: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的?

我们通过画一画、数一数、比一比, 从这些图中发现了“全长÷间距+1=棵数”, 也理解了段数与间距、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主要包括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比较探究、寻求规律、总结学法几个环节。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参与了探究的全部过程, 数形结合, 渗透对应思想, 积累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这些图示的观察, 用类比的方法沟通了间距与段数、段数与棵数之间的联系, 从而真正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深化, 渗透思想

师:现在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 解决更长公路上的植树问题吗?

(1) 在全长20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 (两端都种) 。

(2) 在全长200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 (两端都种) 。

(3) 在全长2000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 (两端都种) 。

每隔10米种一棵, 分别种了多少棵?

请每人选择一种情况进行研究并汇报。

1. 汇报交流, 引导发现规律。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200÷10+1=21 (棵) 。

生:2000÷10+1=201 (棵) 。

生:20000÷10+1=2001 (棵) 。

师 (追问) :为什么大家也是用“全长÷间距+1=棵数”的方法来解决呢?我们从20米长的小路种植中发现的规律在200米、2000米、甚至20000米的道路上是不是也适用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 我能用图来说吗?这里的一点 (一棵树) 与一段是一对, 这样一对一对, 最后还剩下一棵树, 所以要加1。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是啊, 这样的对应我们称为一一对应, 前面的一棵棵树都与一段段对应起来了, 最后还剩一棵树, 可见棵数=段数+1, 也就是全长÷间距+1=棵数, 在任意长的马路上植树都正确的, 要注意哦, 是两端都要种的情况。

2. 小结:在解决较长道路上的植树问题时, 运用已建立的棵数与段数的对应关系, 就能很好地解决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了。像这样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 对你们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

生:可以用画图解决问题。

生:从小的数入手去研究确实会比较方便。

生:借助图真正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再大的数据都能用一样的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20米路上的植树问题是通过画示意图寻找到规律的, 那么在解决较长路时, 还需要去画图吗?显然不能用了。当学生真正理解段数与棵数的对应关系时, 看到段数就会想到相对应的棵数, 在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一一对应的思想。新课结束后教师进行学法指导非常有必要, 使学生感悟到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时, 可以用画图寻找规律, 从小数入手寻求解决方法比较简单。很好地呈现了此类数学问题探究的范式, 展现了一个科学的数学探究历程, 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举例:学习使同学们收获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还看到过类似的植树问题吗?学生纷纷举出安装路灯、花坛摆花、排队等情况。

(设计意图:“植树问题”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挂气球等等, 其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前期的学习都是围绕植树展开, 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认为植树问题只在植树中适用。因此在模型建立后, 教师要适时打破学生这一认知, 将此模型应用于其他情境, 既让学生体会到植树问题和生活的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更是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实际应用, 拓展提升

1. 选一选。

(1) 为迎接社区活动, 要在小区大门口挂灯笼 (两端都挂) , 全长30米, 每隔5米挂一个, 需要多少个灯笼?

(1) 30÷5=6 (个) ; (2) 30÷5+1=7 (个) ;

师 (引导) :可以看作植树问题吗?你是怎么想的?

原来可以把灯笼看作树, 间距就是5米, 求需要几个灯笼就是在求棵数。

(2) 在一条全长5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 (两端都安装) , 每隔20米安装一座, 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正确列式为 () ;把什么看作了树?

(设计意图:构建植树问题与生活同类问题的联系, 建立“树”“间隔”的模型。)

2. 题组练习。

校运动会开幕式, 402班有25名同学参加彩旗队, 排成一列整齐的队形。

(1) 如果每两人之间的距离都是1米, 这列队伍长多少米?

(2) 现在要在每两人之间放1盆花, 一共能放多少盆花?

师 (引导)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间距怎样求队伍的长?两人中间放花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设计, 让学生独立思考作业, 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及时巩固和发展。这里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选一选”把植树问题与生活相联系, 巩固了知识;第二层次以题组形式出现, 同一情境设计了2个阶梯型的问题, 帮助学生分散难点, 理解求段数和全长的方法。)

五、举例引申, 引发思考

师: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情况,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出现其他情况。

铺垫孕伏: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有些只种一端, 有些两端都不种。这时, 棵数、间距与全长会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将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在全课快要结束时, 伴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声, 欣赏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突破了学生现有的认知, 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其他情况的植树问题做好铺垫。)

【课后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修订版把这一内容调整到五年级上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让学生在寻求解决植树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过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并感受到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 主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要体现有效, 教师最先要思考的是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里,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才能制定具体的策略方法来有效地引导他们。经过对学生知识起点的调查, 结果如下: (1) 学生对生活中的种树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有些亲自参加过植树, 有些在很多地方看到过别人植树。 (2) 低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过植树问题, 有些学生已经知道数量关系式, 但不能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理解棵数为什么加1或减1。基于这样的认知基础, 笔者让学生对“植树”这个生活情境展开探究, 不仅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原认知, 而且明确了等距离植树的学习要求, 为教学的后续展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课的开始, 设计了给学生一条总长是20米的路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得很轻松。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平台, 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 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三、利用几何直观, 引导学生概括数学规律, 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几何直观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 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在教学中, 让学生利用直观手段揭示种树棵数和段数之间内在的对应关系, 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 真正明白“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和“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的道理, 沟通了三者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注重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6.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十六

本报讯 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学术会议在郑州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可信计算与应用是信息安全保护的发展趋势,未来10年,内嵌TPM(可信平台模块)安全芯片的PC将成为新一代安全终端的主流。

本报讯近日,神州数码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启动了IT“锐行关怀”计划,主推硬件故障解决服务。根据用户的时效性需求,对客户IT组件提供响应式保障服务,包含主机、存储、网络设备、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本报讯 近日,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在北京闭幕。本届金融展以“科学发展 和谐金融”为主题,突出信息化建设,促进金融信息化服务。

本报讯 第72届中国电子展(CEF)将于11月1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届时,将有1700家展商参展,展出内容覆盖电子材料、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子工具、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

本报讯2008年第六届世界开源大会将于11月5日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世界级专家将和国内开源领域的专家共聚一堂,分享全球最前沿的开源技术成果。

本报讯近日,北京NTT DATA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

本报讯VMware公司将于11月4日在北京举行2008虚拟化用户大会。此外,VMware合作伙伴交流大会也同时举行,将全面展示VMware在虚拟化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及其战略合作伙伴的优势,演绎虚拟化技术如何帮助用户改造业务、获得切实的效益。

本报讯 10月28日,第九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之“全球电信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此次论坛由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承办,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和渠道商参加了论坛。论坛期间,迈普与美国STM公司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协议。STM公司将作为迈普的全球战略伙伴,在全球销售迈普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本报讯 10月28日,“第三届全国优秀手机应用软件暨手机游戏评选”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据统计,来自全国10个省市42家厂商的94款产品参加了评选,最终产生精品奖、综合奖、手机应用软件单项奖、手机游戏软件单项奖等27个奖项。

本报讯 近日,2008实达秋季服务万里行——“彩虹行动”全面启动。此次行动将历时45天,为广大客户提供主动上门式服务与培训。

本报讯10月21日,盈世中国软件渠道大会的上海站圆满结束。会上,盈世渠道负责人畅谈Coremail合作共赢之道。此次会议,旨在通过“牵手行动”,实现软件厂商和渠道商的共赢。

本报讯 近日,NEC开始在中国内地销售EXPRESSCLUSTER X 2.0系列产品。该产品强化了高可用集群软件的核心产品EXPRESSCLUSTER X的功能。EXPRESSCLUSTER X 2.0系列产品,在统一管理复杂企业内部系统的同时,能够自动检测出系统故障,并将业务及时切换到正常工作的服务器上,以低成本实现系统的高可靠性。

本报讯 10月27日,赛捷软件的“SageDay超越2009”用户及合作伙伴年会在三亚举行。来自全国的200多名赛捷软件用户、合作伙伴以及众多行业管理咨询专家、学者与会。

17.学生会植树节新闻稿 篇十七

下午2时,各班同学们着水盆、铁锨等器具井然有序地来到指定区域,按照指示纷纷忙碌起来。同学们团结协作松土浇水,认真细致地为每一棵自己领养的小树除杂草。活动中,同学们不辞辛苦从远处的图书馆提水,不怕脏不怕累把树周围的杂草一一除尽,俯身间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嗅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望着生命蓬勃的小树,同学们嘴角上扬,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同学们用切实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意识、环保理念与追求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他们在学习中武装思想,在实践中提升素质,知行统一,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更是社会的一份子,在为校园建设尽职尽责的同时对社会也充满了责任感与感恩意识。

18.小学开展“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十八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绿化环境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3月12日,通伸小学一年级四班全体师生及家长们一起走进了烟台万华工业园,开展了“我与小树同成长”的.活动,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植树节。

3月12日上午,伴着和煦的春光,感受着温暖的春风,通伸小学一年级四班的孩子们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陪伴下一行90多人来到了烟台万华工业园。走进庞大的工业园,现代化的设备,纵横交错的各式管道立即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管道里有什么?这里生产什么?”带着疑问,孩子们跟随着讲解员阿姨走进了工业园的展厅,在这里,孩子们了解了万华集团的历史,解开了心中的谜底,通过参观,孩子们知道到了化工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纷纷感叹化工工业的重要性,收获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参观完展厅,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新建的工业园绿化区,在这里,每个家庭都认领到了一棵小树苗,挖坑栽树,培土浇水,每个孩子都干得一丝不苟,虽然力气不大,但是劳动的热情都很高涨,拿不动大铁锹就用自己的小铲子一下一下的铲着,提不动大桶就拿来自己的小桶一桶一桶的提着。小手磨红了,衣服弄脏了,但是干的依然是热火朝天,没有一个喊累没有一个怕脏,家长们看着孩子的表现也很是欣慰,一边教给孩子们如何植树,一边讲解有关保护环境的知识。不到半小时,50棵小树就傲然挺立在园区四周。孩子们表示,要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和小树一起比赛,看谁长得快,看谁长得高,并约定几年后再来看望这些亲手栽种的小树,临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纷纷和小树苗合影留念。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在一旁施工的叔叔们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这次植树活动,家长们表示开展的非常有意义,不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而且加强了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植树及对环境问题和植树知识的宣传,使得孩子们更加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切实投身“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奉献绿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论新闻文本活动流程中的主旨 篇十九

肇源于社会生活中的主旨

肇源, 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或存在的根据, 叶燮云:“文章者, 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1) 新闻文本是建构主体将客观事实信息编织而成的一套有机符码以及这套符码的社会化过程, 该“客观事实信息”必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因此, 新闻文本通过全部质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思想即主旨, 也必然事先原始地存在于客观生活之中。消息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狭义新闻, 其新闻文本的报道要求最新、最快, 所以主旨往往存在于最新、最近或新近发现的社会生活中, 要求文本建构主体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来表达。通讯, 西方传媒称为“新闻专稿”, 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与消息相比, 通讯容量较大, 事实详尽, 篇幅较长, 报道时间上没有消息迅速, 报道对象上多以写人为主。因此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文本主旨常常与多人多事发生关联。新闻特写是对被报道对象富有特征的片段, 或细节或瞬间动态, 予以鲜明而又突出、形象而又生动的再现的新闻文本, 其文本主旨必然隐藏于社会生活中富有意义、富有特征的细节、侧面或片段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何曼、王涛、万元采写的广播特写《大爱写在蓝天》, 报道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特级飞行员余志荣在抗震救灾中光彩照人的英雄事迹。这一人物特写来源于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的强烈地震,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特级飞行员余志荣的简介, 无暇顾及地震重灾区中的父母、弟弟和妹妹, 克服余震不断、天气恶劣、地形复杂等困难, 抢救出500多名重伤员等事迹, 都是四川地震期间的真实存在。我们再看穆青、陆拂为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主旨是老共产党员潘从正以顽强的毅力为祖国植树造林的崇高品质。潘从正和他植树造林的事迹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他植树造林的时代背景也真实发生在祖国大地, 他亲口说出的肺腑之言:“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也正是当时中国亿万劳动人民群众对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渴望和美好期盼。其新闻文本的主旨早已存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和批评传统》一书中指出: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 是由人物行动、思想情感、物质事件等构成的某种客观状态或与此有关的东西, 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生活。

新闻文本建构主体的意识中的主旨

社会生活是新闻文本主旨发生的源泉, 离开了火热的社会生活, 新闻主旨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存在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的新闻主旨, 必然要经过新闻文本建构主体的亲身体验或所见所闻, 才能进行新闻文本的建构, 才会有文本主旨的诞生。众所周知, 没有客观世界, 人就不可能有感觉, 而没有人对社会生活的感觉, 社会生活就不能现实地成为新闻文本采写的客体。同样, 当某种生活不与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发生关系, 没有去体验它, 去感受、体味、思索它, 它就不可能成为文本建构对象。新闻文本的主旨在新闻采写主体意识中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旨存在于新闻文本建构主体, 通过专业、广泛、时效、公开的调查, 对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问题的采访以及在采访中通过访问、开座谈会、观察、调查等, 从社会生活中摄取与新闻报道有关的事料, 这些事料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 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现事料, 是新闻文本建构主体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新闻文本建构活动主要是以建构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内在的精神史料作为基础和内容, 通过写作主体的大脑思维, 使之成为精神产品, 文本主旨存在其中。二是新闻文本主旨存在于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对新闻价值的发现之中。新闻文本价值发现, 是新闻文本建构主体被内在积累的新闻材料所引发, 并与文本建构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照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 新闻文本建构主体眼前豁然一亮, 心头为之一震, 若有所思、似有所悟。文本主旨是在文本建构主体内心积累了诸多感性的新闻事料的基础上, 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社会价值取向, 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悟, 这种独特感悟来自新近发生的, 能够引起受众密切关注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的事实, 往往成为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建构文本的突破口, 孕育着文本的主旨。因此, 新闻价值的发现如同建构主体的眼睛, 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因素, 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非凡的新闻价值, 从极平凡的形式中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三是新闻文本主旨存在于文本建构的构思过程中。新闻文本构思就是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在新闻材料积累和新闻价值发现的基础上, 在文本创作动机和新闻新、快效应的驱动下所进行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它从观念上实现新闻文本建构动机所提出的目标, 为物化阶段做好准备。在文本主旨的导引和牵动下, 新闻文本建构主体要构思主旨和材料的提炼与择用, 新闻文本结构的安排, 新闻文本表达手法的适宜选用, 语言的选择与锤炼等。比如消息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就要构思标题如何引人注目, 导语如何概括全文, 主体如何用事实说话, 背景材料如何恰到好处, 结尾如何生动有力。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在其博士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新闻传播过程的五个环节,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这就是新闻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5W理论, 新闻文本主旨存在于5W的构思中。因此, 新闻文本的构思是文本建构过程中最为紧张、最为重要的阶段, 新闻主旨也必然存在于文本构思过程中。新闻文本主旨存在于建构主体意识中, 其目的是使文本的一切因素与文本主旨保持一致。

存在于新闻文本中的主旨

通过新闻文本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旨是主旨的现实存在方式。新闻文本主旨的表达其实也就是建构主体主旨的表达, 是建构主体主旨存在形式的物化形态, 二者具有统一性。但是存在于新闻文本中的主旨并不是对建构主体意识中的主旨的简单重复或者复制, 而是对建构主体在文本构思阶段所进行的主旨的提炼, 质料的择用, 结构的安排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手法的适宜选用, 语言的选择等的物态变化过程的结晶, 它经历了新闻文本建构主体从“形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把文本建构主体心中构思的初步成熟的对象或者信息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 再用“手”物化在纸张上。新闻文本中的主旨常常成为建构主体意旨的完善、补充和深化, 甚至超越。新闻文本之主旨同建构主体心灵构思中的主旨有着内在的联系, 但也有着一定的距离, 新闻文本之主旨既是建构主体心灵构思中的主旨的现实实现, 又是建构主体心灵构思中的意旨的延续和深化。新闻文本中的主旨也不能完全等同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原始”形态的主旨, 二者总要存在一定的差异, 新闻文本之主旨并不能丝毫不差、原原本本地再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旨, 它毕竟要经过新闻文本建构主体的大脑的思维与运演, 新闻文本主旨以社会生活之主旨为源泉、为基础, 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之主旨的提炼与择用。也正因如此, 新闻文本建构中, 建构主体就能够超越客观世界的本真形态, 去挖掘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深层的意蕴。新闻文本就是建构主体与建构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精神产品。正是由于对新闻文本不同于现实的特性有自觉认识, 文本建构主体在新闻文本建构中存在的主旨有别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意旨也就合情而又合理。

受众对新闻文本解读中的主旨

受众, 指的是新闻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 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或者称之为社会群体的受众, 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 权利主体的受众。新闻文本的解读, “就是受众通过对结构化的信息符码文本的理解和评析, 以认知社会现实并建构意义, 从而达到调整自我生存状态的目的。” (2) 它与新闻文本的生产构成互相维持的双面, 新闻文本活动不只是建构主体的建构活动, 它还包括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活动。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霍尔将新闻文本主旨生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编码阶段, 即编码者在对新闻事实的信息材料加工过程中生产着话语“意义”。二是成品阶段, 即编码完成后新闻文本中的语言和话语“意义”。三是解码阶段, 即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 文本只有经过解码才能维持内部的平衡和实现其全部价值, 因此是新闻文本“意义”产生至关重要的阶段。德国美学家伊塞尔在其《文本的召唤结构》中认为, 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 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的等待读者去解释发现的神秘之物。突出强调接受主体在文本活动中的地位、重要作用和潜在的对话, 将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看做文本意旨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可见, 新闻文本只有经过受众的“解码”, 建构主体建构的文本思想价值才能实现。因此存在于文本中的主旨也只有经过受众的接受活动, 其主旨才有了社会价值, 受众也在接受过程中对文本主旨具体化于大脑意识中。黑格尔认为, 理解是人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 人在理解中获得自我与存在的意义。新闻文本受众接受的主旨是接受主体对文本主旨的解读, 既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也是文本主旨的一种存在方式。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在新闻文本建构中不可能通过文本完全表达出来, 同时文本所体现的意义有时超越了建构主体的原意。新闻文本受众对文本的解读, 既是了解文本思想, 了解人情物貌的活动, 同时也是新闻文本受众在自身主观条件, 诸如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接受心境等基础上, 开启心理机能, 使文本主旨在大脑中进行分析、理解, 甚至质疑的过程。文本的接收其实就是文本受众的认识活动, 受众在文本的接收中, 了解了客观世界, 丰富了生活经验, 洞悉了人生的真谛, 促使新闻文本的生产进入科学理性的轨道。2008年7月28日, 新华社发布新闻《上半年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 这则新闻主旨是全国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上升, 经济态势良好。新闻一发布, 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舆论, 产生出文本的多种解读:文化人郎遥远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主旨是质疑国家统计局“神话”式的工资涨幅;一位工薪阶层从自身收入和感受出发进行解读, 主旨是平均工资涨了18%, 为什么我的工资没动;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主持人董倩和新闻观察员白岩松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解读, 主旨是平均工资涨幅达18%可能源于公务员加薪。这个新闻文本解读的事例, 说明新闻文本的主旨存在于受众的解读中, 其最终意义决定于受众的解读。受众作为新闻信息的阐释者、解释者、评价者和对话者, 他往往站在自己的文化视野上, 与文本中所蕴涵的新闻信息的文化意向进行对话与交流, 不管是受众的认识活动, 新闻信息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还是接受主体的交流活动, 其文本的主旨一定存在于这种“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信息接收中。“新闻文本像是一套有着许多空隙与不确定的框架, 必须经由受众利用事先的预期与经验进行增补, 才能逐渐建构出新闻的整体意义。” (3) 因此, 新闻文本只有经过受众对文本的解读、接受和再创造之后, 才能真正成为新闻作品。

摘要:主旨是新闻文本的灵魂, 它始于社会生活, 伴随文本建构主体的立意、表意, 终于文本受众的解意。新闻文本的主旨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存在于文本建构主体意识之中, 存在于再现客观生活和主观世界的文本之中, 存在于文本受众的解读之中。

关键词:文本主旨,社会生活,意识,文本,受众解读

参考文献

①叶燮:《原诗内篇》[A],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第585页。

②孙发友:《新闻文本与文化生态》,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第128页。

20.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新闻稿 篇二十

[关键词]: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新闻报道;改革

随着新一届领导的集体换届,在作风、会风及文风方面都要求进行改革,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无疑是好事,但是受长久以来会议及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形式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新闻报道的实现有很大的阻力。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媒体而言,都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情况分析

1.1报道数量多,内容重复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新闻媒体对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非常重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改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越来越注重形式,忽略了新闻的内容与价值,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我国新闻事业作为党和群众的喉舌,对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是党和政府宣传方针、政策、路线的重要形式。所以新闻媒体对会议及领导活动的报道进行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存在问题主要有: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越来越细化,重复内容越来越多,占据了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受众感到厌烦,影响了宣传的效果。

1.2会议报道“八股化”

一般而言,领导参加的会议都比较重要,记者在进行采写时,遇到的最多的也是此类采访。如果记者对会议新闻采写多了以后,在会议报道、领导讲话报道中都会陷入材料化的报道模式中,对领导的讲话稿及会议文件进行照搬照抄。好处在于不需要多脑筋去写稿,而且也容易通过审稿。某报社记者曾表示,也会试图去改进报道形式,但是往往在审稿的时候通不过,只能按照固有模式进行写作。这也使得部分记者直接将会议材料拿走,拼拼凑凑出一篇就直接发稿,出现了严重的形式主义的新闻报道,在新闻稿件的写法上,也多用一些套话构成。部分记者为了能完成任务,逢会必报、每报必长,很多刚进入电视台的年轻记者,也很快被这种模式化的东西同化,令人担忧。

1.3报道的规格与领导是否出席直接挂钩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稿件的采写往往受到干预。但凡是政府与党委召开的会议,或者是领导活动,几乎都要播出,媒体成了讲话录和公示牌。并且报道的新闻排列次序上,都按照参加会议领导的职位高低进行排列。甚至出现了部分领导由于自己的排位靠后而批评媒体的现象,或者是由于自己的名字没有出现而大发其火,这就导致了一些部门在开会的时候,千方百计的邀请有关领导参加。新闻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有时也出于自身利益,对一些和利益相关的部门和领导或者惹不起的部门或领导,也常常对其进行长篇大论的报道。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媒体称为部门、领导、记者及媒体的战场。记者的报道越加的小心,而领导关心的也只是媒体有没有报道,位置如何,对于新闻宣传的效果却不重视。

1.4脱离群众的模式化会议与领导活动报道是不受欢迎的

按照常理,会议与领导活动是制定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的报道,应该是受欢迎的,但模式化的新闻报道让人民群众感到厌烦,受众对多数的会议和领导活动都显示出不关心的态度。根据受众反应,在收看新闻的时候,最不爱看的就是新闻开始的时候的会议及领导活动的报道,而最爱看的则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本地新闻的报道。被问及原因时,一般受众所反映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重要讲话太多,听不进去也记不住,与基层距离较远,没有实际意义,一些真正有用的会议新闻却寥寥几句带过,这种新闻报道看多了,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2、贴近群众,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改进

2.1领导首先要尊重新闻的规律

尽管从表面上看对会议及领导活动的报道是新闻媒体的事情,但实质上,新闻的改革应该从领导的观念开始变革。在一些领导的长期过问下,很多会议与领导活动报道逐渐变长、变多,因此要对会议及领导活动报道进行改革,就要从各级领导自身做起,不要将新闻媒体作为自己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会议及领导讲话等内容占据了整个节目的一半时间,直接对电视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也将经常往返为会议与领导活动报道的记者陷入模式化报道中,与群众、与基层的脱离,所采写到的新闻作品与“三贴近”相距甚远。所以,基层党政领导要从自身做起,尊重新闻宣传的规律,从而实现宣传的目的。

2.2新闻媒体要落实“三贴近”

作为地方电视台来说,针对改进会议及领导活动报道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难度,作为媒体,只有将自身的宣传艺术不断提高,才能实现党的宣传任务。首先,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会议及领导活动的报道,将着眼点放在受众身上;报道的内容应该放在树立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新观念上,要对上、对下同时负责。对上,应该与当地党委、政府密切联系,保持沟通,对党的新政策、方针随时进行了解,进行报道的时候,既不大量报道,也要完成宣传任务;对下,要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解人民的想法,在报道的时候即体现出党的方针、政策,又要体现出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观点。因此,当前的地方新闻媒体应该以实现“三贴近”的新闻报道原则为目标,坚持正确的导向,把镜头对准基层,多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新闻报道。

2.3记者转变作风,提高业务素质

经常进行会议与领导活动报道的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改革的时候,容易遇到难题,这对记者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记者而言,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要注意从会议及领导活动中发现新闻,联系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报道,寻找最佳的报道角度,保持鲜活的报道风格与特点。此外,要转变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挖掘更具报道价值的新闻。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理论涵养,才能得到最好的新闻。

3、结论与思考

针对会议及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对党进行宣传而采取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改进,并不是简单的减少数量、缩短时间,应该以提高报道的质量、提升报道的力度和擴大报道的影响度作为改革的目的,这是作为县级新闻媒体应该重点思考的 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洪臣.尊重规律注重效果[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11).

[2]陈娟.求新求活求细求近——搞好领导视察调研活动的报道[J] .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5).

上一篇:我家的新成员六年级作文450字下一篇:学生优秀作文:我欠母亲一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