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8篇)
1.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 篇一
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第三课时 专制帝国
课例分析:
14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很快。
17、18世纪,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但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在世界性的工业文明大潮中,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学习明清时期封建的专制统治,感悟封建专制制度的衰弱与腐朽,由此认识危机及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学生对西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改革等已经有所涉略及了解。对于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最后的盛世”中也有所了解,同时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学习,对明清时期统治者的统治措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的专制体现在哪些方面却不了解,因此,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学生有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本节内容。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防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与腐败,初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教学难点:
学会辨证地看中国社会,体会盛世背后的危机。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包括“厂卫”特务机构、八股文、牌坊、“文字狱”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分析感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回忆电视剧《还珠格格》情节,小燕子从小就是个孤儿,她的父母因何被乾隆皇帝给杀害了?
(设计意图:这部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也为学生所熟悉,用此来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导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文字狱”,自然地引出主题——专制帝国。)
(二)新课教学:
第一板块:从专制国家机构的设置与改变体会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明朝:1.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用心
爱心
专心
介绍:丞相胡惟庸及其最后下场。
讨论:你认为“废丞相,设六部”怎样体现皇权专制。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故事一:官员钱宰有感而吟的诗。
故事二:大学士宋濂请客吃饭受朱元璋盘问的事。分析: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3.采取“廷杖“的刑法。
阅读卡及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情节,体会专制皇权。
清朝: 1.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录旨意,承旨办事。
读图:图册清军机处外景和内景,体会军机处仅称“值房”,军机大臣无品级、无俸禄。
(设计意图:用图文并貌外加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来感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度,容易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板块:从文字狱角度体会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
清朝:1.大兴文字狱,害怕文人心怀不满,就专门挑文字中触犯忌讳的地方,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
阅读:阅读卡
补充介绍有关收集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选取一些诗词让学生来品读,从而去体会专制皇权。)第三板块:从科举考试方面来体会皇权专制。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阅 读一:阅读卡。体会八股文的呆板,体会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阅 读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科举考试的态度以及书本展示的两位同学对科举考试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认识科举考试的利弊。
(设计意图:对于科举考试和《红楼梦》,学生通过电视媒体有所了解,借用他们已知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展体会。)
第四板块:从统治者对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体会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明清时期:1.建贞节牌坊,鼓励寡妇殉夫或守节。2.清初禁止戏园唱戏。
补充材料:“牌坊”,介绍部分妇女守节情况。回 顾:宋元时期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的直观表现和对比,让学生体会皇权专制至生活领域。)第五板块:深化主题,探究危机。
1.分析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与西方君主专制的异同,同时分析他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介绍黄宗羲及其观点。对比同时代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2.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 篇二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要求】
1. 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2.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与影响.3.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不同时代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相关联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力量,组成,特点,影响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和特点
例1..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例2.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给了后人独具特色、灿若群星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①影响着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 ③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例3.分析说明题
为积极响应9月份在我省举办的太原市晋商文化艺术周,某校展开了一系列宣传晋商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进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1)现在有一个专题要介绍山西文化,你会推荐宣传什么?
(2)请你为保护好山西的文化遗产建言献策.
二、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什么)
(四).践行中华民族精神。(怎么做)
例4.中宣部、教育部将每年的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主要是因为()
A.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
B.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C.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例5.中日钓鱼岛撞船**触发全体华人反日情绪。中国民众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对日方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一事表示强烈不满和严重抗议。这表明()
A.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C.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
D.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伟大的民族精神。例6.实践探究题
今年春天,山西某初中要举办校园文化节,该校的板报组准备出一期“我爱山西”的专刊,请你参加板组,完成以下任务。
请从下列4张照片(仅提供名称)中任选一张作题头照,并说明其体现的时代精神。照片名称:1右玉县生态林2平遥日昇昌票号3太钢渣山公园4永济鹳雀楼 所选照片: 时代精神: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例7."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优美的中国传统诗词的风格,配乐中浓郁的中国风的味道,同时又采用新的编曲、新的唱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周杰伦的《青花瓷》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广为流传。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B既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又要使世界文化进入中国 C既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又要直面外来文化
D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
例8.【背景材料】
1.2012年3月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视讯会议,部署了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平台。
2.新华社北京2012年3月2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你能列举雷锋精神的一些具体内容吗?
(2)为什么我国当前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 篇三
课题:第五课 真情传递
学习领域:设计 运用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江西美术出版社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五课《真情传递》,属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这是一堂设计课,学习如何设计并制作贺卡,通过教材分析,我认为首先要学生了解贺卡的起源、种类,形式,再掌握贺卡的制作方法,通过自己制作贺卡增进与同学、老师、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情谊。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了,并且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作方法。因此,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欣赏贺卡,分析贺卡的艺术特色,亲自制作贺卡,体验到学习美术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贺卡的功能,初步掌握贺卡的设计制作方法、了解各种贺卡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制作贺卡,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设计制作及造型表现等功能,提高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上课过程中通过采用欣赏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进行互动与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动眼上全面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同学们能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本堂课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更关注生活,热爱美术。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与亲人、朋友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手工贺卡的特点,感受它的艺术美,利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手工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创作出新颖有趣、独具个性的作品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贺卡
学生准备:卡纸、彩色笔、剪刀、小刀、尺子、废旧材料(吸管、毛线、豆子…)胶水等工具。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以实例、课件为线索,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总结问题,小组抢答问题。以交流法,演示法为辅助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研究——知识扩展——互动,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三、教学过程
(一)营造自由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猜谜语——身着缤纷花衣裳,无翅飞入你手中。携带支言语片语,暖暖祝福送给你。
生:贺卡。
师:贺卡是做什么的?——传递情感的。
师:一张精美的贺卡,几行倾注深情厚意的话语,既能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又能带去诚挚的问候和祝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贺卡传递真情。(课件:真情传递——设计与生活)
板书课题:《真情传递》
(二)贺卡的起源和特点。
贺卡的起源(学生回答)贺卡起源:起源于西汉,唐代时唐太宗用贺卡给大臣拜年,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说的贺卡。贺卡是人们在喜庆的节日或事件的时候互相表达问候的一种卡片,上面带有祝福的话语。能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是传递亲情、友情的桥梁。
(三)贺卡的种类。
贺卡的种类(学生回答)(节日卡、生日卡、尊师卡、邀请卡、友情卡、电子贺卡等)
(四)贺卡的内容。
图形、文字、色彩
(五)贺卡的表现形式(学生做游戏)。
(1)平面式
(2)折页式
(3)立体式
(4)抽拉式
(5)异形式。
(课件展示贺卡的种类)
(六)贺卡制作方式(学生做游戏)。
(1)手绘法:即直接绘制的方法。
(2)拼贴法:用不同颜色、不同肌理的材料如:皱纹纸、花布、毛线、糖纸、挂历纸、吸管、各种米等进行拼贴。这些材料都有美丽的颜色或花纹,若能巧妙利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剪纸法:用剪纸作为图案粘贴到贺卡上去的方法。
(4)押花法:用干花、树叶标本装饰制作而成。
(七)贺卡的设计制作方法。
1.学生尝试分析贺卡制作步骤。
2.微课播放贺卡制作方法。
3.贺卡制作步骤
(1)构思设计
(2)选材配色
(3)剪裁拼接(绘制)
(4)书写赠言
(八)德育渗透——资源循环再利用。
制作之前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现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消耗资源,贺卡也如此,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贺卡减少资源的消耗呢?(学生回答)
废旧材料制作贺卡是环保行为,变废为宝,减少垃圾污染,保护环境,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制作有自己格调追求的,传递真情的贺卡。
正值六盘水创文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物制作贺卡,对资源回收再利用,为创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大显身手。
1.现场制作:小组合作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一张贺卡,送给创文工作者,并写上真挚的赠言。
2.设计与制作要求:目的明确、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
3.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十)课堂练习。
1.在设计时我们应该先考虑赠送的对象和时间,再选择恰当的图案和文字及贺卡的类型。
2.裁取纸张,折叠成贺卡形状,打稿、上色,修剪外形或开挖窗口等。
3.填写贺词、赠言。
4.构图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确定色调。色彩符合贺卡主题。(在巡视过程中要对设计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作业。普遍性问题得集体辅导,及时纠正。发现有特色的作品及时展示。)
(十一)作品展示。
1.作品贴到黑板上,请作者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表现心情等方面讲解设计思路。说想法:“说一说你的贺卡最想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学生伴着舒缓的音乐有感情的讲故事或朗读赠言(向学生渗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珍惜这份纯朴的爱。)
2.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3.学生自愿互相赠送贺卡。
(十二)拓展。
请柬是邀请人对被邀请人的一种诚挚友好的正式的书面邀请。
(十三)小结。
4.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 篇四
红河镇中学 李子昌 刘天志
学习目标: 1.了解并简述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2.引导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学习重点: 唐与吐蕃的关系
学习难点 :各族人民都为祖国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上面是一幅中国地图,在唐朝时,哪些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地?这些民族在当时如何称呼?在图上填出。
2、吐蕃是 族的祖先,杰出赞普 统一青藏高原,定都。应松赞干布的请求,唐太宗把 嫁给他。后唐朝又将 嫁给赞普尺带珠丹。
3、回纥是 族的祖先,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4、鞨靺是满族祖先,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5、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诏统一六部,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二、1.挂图《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一学生指图,说出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2.列各小组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1、各民族生活在哪里?
2、各民族有什么生活习俗?
3、各民族出现了哪几位杰出的首领?
4、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唐朝与周边民族之间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三、达标测试
1、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统治机构,加强管辖,和 在今新疆地先后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
2、杰出赞普 统一青藏高原,定都,唐太宗把 嫁给他。后唐朝又将 嫁给尺带珠丹。
3藏族祖先的最高统治者是()
A 单于 B可汗 c 皇帝 D 赞普
4、政权名称以 “ 渤海 ”为号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突厥 B回紇 C吐蕃 D粟末靺鞨
5、唐政府同以前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族”的做法不同,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 唐朝()A国力十分强大 B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政权 C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D需要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
6、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谁之口?
(2)他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他因此被尊称为什么?
(3)在他之后,唐玄宗又册封了许多少数民族首领,你能举出两位吗?
四、课堂小结
5.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 篇五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3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4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特点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2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四·新时代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3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五、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六、文化自信的来源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七、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八、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九、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或作用)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智慧,(2)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3)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十、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1、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2、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十一、青少年应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一、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2)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五、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1、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2、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3、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六、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表现)
(1)表现在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表现在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4)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或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九、青少年应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6.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 篇六
一、课本21页内容板块
内容分析:本板块内容由三幅情景图、两个提示语和两个问题组成。第一幅图中,几个学生围坐桌旁,桌上摆放着一些工具,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工具;图中的几个孩子有的在用工具制作,有的在递接工具,提示语“剪刀尖的一头不能对着别人哦”,提醒学生正确递剪刀,也提醒同学们使用锋利的工具时要注意安全。图下面的提示文,引导孩子们在使用不同的工具时,也要注意安全。另外两幅图,展示的是一个小女孩利用工具动手制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用这些工具。
本页教材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小工具,并学会正确、安全地使用这些工具。
教学建议:本板块的教学,要以实物演示为主。除了让学生认识教材中给出的钉子、剪刀、回形针等工具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认识一些常用工具。因此,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家中带一些手工工具,也可以准备课件,呈现一些常用工具。
这一板块的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介绍一下工具的名字,并大致说说它们各自的用途。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知道了工具的名字、用途后,可采取抢答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需要选用什么工具。比如:我想测量桌子的高度——用米尺,剪一幅窗花——用剪刀,等等。知道了工具的名称和作用,就要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这些小工具的用处有很多,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可是有些家长却不让我们使用,为什么呢?”以此让学生明白,不正确使用工具会让自己受到伤害,从而认识到正确使用工具的重要性。第二步,可以通过开展“请让我来教教你”的活动,或教师演示,或学生演示,或用课件演示,或小组内学生互教互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白这些工具的功能,学会正确、安全地使用它们。
组织活动时,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用什么工具,做什么,让学生自己拿主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安全和教学秩序。
二、课本22页内容板块
内容分析:本板块由五幅小手工作品图、三幅废旧材料图、两组主题文和三个提示语组成。
本板块呈现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即五幅手工作品图和第一个问题“猜猜他们分别是用什么做的”,通过观察图中的几个小玩意儿(稻草马、鸡蛋壳贴的画、彩色纸做的手镯等),认识所用的制作材料,初步感知废旧材料的神奇用途,进而萌发创作的欲望;第二层面,即三幅废旧材料图(旧纸盒、废弃易拉罐和毛线球)和提示语“还有什么材料可以用”,目的是把学生对废旧材料的认知引申到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第三层面,即主题文“几根稻草、几个蛋壳、几张废纸,再加上一点想象力和耐心,就可以做出许多小玩意儿”和提示语“多有意思呀,你也来试试吧”“我想用,做一个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善于动脑,一物可以使用,废物也可以变成美丽的物品,进而激起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的欲望。
教学建议:依据教材编排意图,本板块的教学设计,也分三个层次来完成。首先,展示教材中的五幅手工图,也可以展示几个用不同废旧材料做出的实物作品,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这些材料还可以做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废旧材料也可以创作出漂亮玩意儿。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还有哪些废旧材料可以利用,并鼓励学生课下在教室内、家里、大自然中找一找可利用的废旧物品。最后,借用教材中的主题文,教师进行总结引导:用我们灵巧的小手,加上富有创意的大脑,就能把这些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创造出很多小玩意儿。接着发放表格,内容为:我想用,做一个,用到的工具是。学生分组讨论,打开思路并填写表格,制订一个非常简单的小计划。教师布置学生根据填写的这一创意,回家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为下节课制作喜欢的小玩意儿做好准备。
三、课本23、24页内容板块
内容分析:本板块包含两个活动:一是学做陀螺,一是尝试做更多的小玩意儿。这部分内容是紧承前面内容而设计的具体制作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直接参与制作的活动中体验动脑、动手进行创造的快乐,并认识到身边许多不起眼的东西都可物尽其用,明白劳动创造美,智慧产生美。
陀螺制作简单、易操作,教材中几幅图示完整地呈现了陀螺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示语“试试用其他材料做陀螺,说不定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你”,旨在打开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
学做陀螺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教材插图和提示语中看出,尝试做更多的小玩意儿,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材料、工具,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完成创作。
教学建议:本板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应该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组织,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认知转化为行动。
学做陀螺:
看演示:出示实物陀螺,并播放“我们一起做陀螺”微课视频,教给学生制作陀螺的方法,激起学生动手制作陀螺的兴趣。
备材料: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选取制作陀螺需要的工具材料:剪刀、彩笔、硬纸板、铁钉等。
做陀螺:学生动手制作。画图、剪开、涂色、穿钉子,细化制作每一步,特别强调使用工具的安全,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转陀螺:让自己的陀螺转起来吧!鼓励同桌比赛,对于不成功的作品,教师要帮助寻找原因,进行改造。
再体验:想一想,试一试,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材料做陀螺? 尝试做更多的小玩意儿部分:
尝试做更多的小玩意儿,是做陀螺活动的拓展延伸。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为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乐于创作的精神,在引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比如:小红想做花盆,可是她没有塑料瓶子;小刚的卡片剪坏了;小红不会穿铁丝等,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积极想办法自己解决。另外,教师也要格外注意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遵守秩序、团结互助、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教育,避免学生不小心把其他同学的作品弄坏。
学生经历了一番努力创作成功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创造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四、课本25页内容板块
内容分析:本板块内容由三幅图、五句对话语和一段提示语组成。
三幅图分别呈现了学生创作完成后展示、交换和赠送的情景。第一幅图,展示手工作品,“这是我和大伟一起用糖纸做的‘跳舞小人’。”“哇,真漂亮!”言语中有同学之间合作成功的自豪,也有对其他同学创意的赞美;从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中可以感受到分享的愉悦。“我可以用手风琴换你的吊车吗?”“这是我做的风车,送给你。”“谢谢你!”提示语“玲玲教我做手工,虽然我做得不太好,但我们都很开心”,不仅引导学生感受相互帮助的快乐,而且更能体验取得进步的欣喜。
教学建议:本板块的教学,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完成。
第一层,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可以为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并说说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可以介绍是怎么做成的;还可以讲一件小玩意儿的用途,或者当场演示操作;更可以介绍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的。在展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价,感受创作的神奇,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二层,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同学展示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评价,或者给同学点个赞,或者作品互相交换、赠送作品,我用手风琴换你的小吊车,她把漂亮的抱枕送给好同学„„在互相欣赏、互换互赠的过程中,体验共享的快乐。
第三层,引导每个学生都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制作的小玩意儿不一定个个完美。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对于作品比较粗陋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可以借用爱因斯坦《三个小板凳》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做得不好没关系,只要用心做,就会有进步。做得精美值得高兴,有了进步同样值得高兴!
四、课本26页内容板块
内容分析:本板块由一个活动、一个提示语、一幅情景图、两组学生作品和一首儿歌组成。
活动“用身边的材料,为你喜欢的游戏制作道具”,是对本课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提升训练。前面的教学活动,已经激起了学生创作小玩意儿的兴趣,此时要求学生为喜欢的游戏创作道具,就水到渠成了。教材中,几个孩子带着道具表演的情景图,更是对学生动手创作最直观的引领。
活动提示“把我们做的道具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配上了两组学生作品,不但形象直观,而且顺应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凸显了创作、展示、分享的快乐。
儿歌既是主题活动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学生动手创作、共享合作成果的激励和赞赏,更是对激发学生尝试一物多用、变废为宝思维的启迪和开发。
本页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动手创作的本领用于日常生活,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的能力迁移。
教学建议:这一板块是本课主题活动的拓展和升华,没有必要单独设计成活动。儿歌欢快活泼,朗朗上口,是对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创作的鼓励,是对学生合作互助、成功分享的赞誉,也是对学生一物多用、变废为宝的期待。教学中,可以将这首儿歌以拍手歌的形式,放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后,作为总结提升。
7.第九单元 第五课《游园》 教案 篇七
汤显祖
一、内容介绍:
《游园》是一篇普高新教材读本中的课外自读课文,选择《游园》作为拓展教学原因有四。一戏曲可以说是现代学生文学欣赏的盲点,有必要让学生接触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游园》是明清传奇,可与学生已学过的元杂剧《窦娥冤》作不同体裁的语言风格的对比阅读,欣赏《牡丹亭》独特的“诗化的戏剧语言”。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戏曲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代戏曲的兴趣;二明清传奇是从南戏发展而来的,温州又是南戏的发源地,《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的故里就在瑞安阁巷柏树村,乡土文学中的戏曲这一块对于这一代的学生而言,几乎没有印象和兴趣,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乡土文学;三作为与杜丽娘年纪相仿的女生可与主人公比较青春思绪之差异,女生读来会有亲切感,较好理解“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的特点;四《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六支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为此,本节课要求学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预习课文,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和《牡丹亭》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相互质疑解决字音词义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2.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并进行方法的指导: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此外,教师对预习的内容可作一些提示:如戏剧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作者情况,创作情况,作者对剧本的看法,别人写的剧评等等。
二、导入。
1、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感受,谈到学生的读后感受。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 “林黛玉素习1
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2.由《牡丹亭》的流传及影响谈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从“不觉点头自叹”, 到“心动神摇”,再到“越发如醉如痴”, 受到强烈感染。)这段曲文,抒发的正是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3.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4.从乡土教育引入,介绍南戏--明清传奇的演变。我们瑞安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北宋末年有部剧本因其高度的艺术成就被称为“南戏之祖”,有哪位同学知道剧本名称是什么,它是谁的作品?(高明,字则诚,《琵琶记》)顺便介绍高明的故居在阁巷的柏树村,那里有纪念堂、集善院遗址(高则诚少年时读书学习处)、高郎桥遗址等。正是高则诚的《琵琶记》奠定了明清传奇的基本格局,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也更应此去接触并学好中国古典戏曲。明清传奇特指用南曲写成的长篇戏曲剧本,是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荟萃了南戏和元杂剧的精华,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体裁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明清传奇中的精品《牡丹亭》,三.介绍汤显祖及《牡丹亭》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zhì、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2 的旗手之一。
2.关于作品《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 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牡丹亭》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首先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幻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其次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出人物的内心感情。
3.《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四、整体感知文本 1.简介常识
了解其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人物:旦 贴
字体变化:词牌名-----宋体五号外加黑括号 曲词------宋体五号 宾白------宋体小五
介--------仿宋小五外加小括号
传奇中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如【商调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如【乌夜啼】,每出戏有下场诗。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2.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有关注释自学,正音,有疑难处提出,先由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巡视,并主持质疑活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正音:炷zhù 恁nân 髻jì 晌shǎng 钿diàn 揣chuǎi 迤tuō 茜qiàn 簪zān 颤chàn 颓tuí 垣yuán 乐lâ 轩xuān 忒tuī/tēi 韶sháo 荼tú 縻mí 眄miǎn 缱qiǎn 补充注释:
(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乱煞:撩乱。年光:春光。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nân):怎么。似:胜似,过。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
(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5)“停半晌”五句意谓:暂停片刻对镜梳妆时,不料镜子偷看了自己半面,羞得我把头发也弄偏了。
(6)艳晶晶:光灿灿。爱好:爱美。“翠生生”三句意谓:你看我穿戴、打扮这么漂亮夺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
(7)“沉鱼落雁”两句:这是以鱼、鸟的惊动,花、月的羞惭烘托丽娘的美丽。(8)泥:沾污,这里作动词用。
(9)姹紫嫣红:形容花的艳丽多彩。断井颓垣(yuán):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10)忒(tui/tēi):太。“锦屏人”句意谓:深闺中的女子太不珍惜这美好的春光。这是杜丽娘感叹自己平时得不到领略春色的机会,有负于大好春光。
(11)“牡丹”句:牡丹花更好,但它开于春末,怎能占位于春花之先呢?这里借花喻己,有叹息青春蹉跎之意。(12)凝眄(miǎn),(13)剪:剪刀声。
(14)观之不足:看不厌。(15)过遣:打发日子。3.朗读 a学生齐读
b学生分角色朗读: 旦、贴、介
三、赏读曲词.学生品读
(1)师:我想此时每位同学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少女游园图。哪位同学愿意用语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构思的美景? 请一生描述。
(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断井颓垣、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2)师:这六支曲子都很美,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借景抒情中刻画了人物形象。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挑你喜欢的一支来品品、读读?并请在品好之后有感情地诵读曲词,读出杜丽娘当时的心情。
参考句式:我觉得(曲名)中的“
”这句(段)写得好,好 在
。备用提问:
【绕池游】这支曲子揭开了游园的序幕,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1“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这句是什么意思?是写景吗?(鸟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啊,到处都是撩乱人心的春光!不止是写景,从“乱煞”这个词可看出。)
2“乱煞”这个词有何妙用?(不仅写了景——春光的热闹,还写了人——从中隐隐流露出杜丽娘心绪的烦乱)
3你觉得杜丽娘游园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和字词可看出来?(禁锢在深闺内院,生活单调乏味,厌烦无聊。“小庭深院”,说明她是被禁锢在深闺内院,天地极其狭窄。“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是说,沉水香已经燃尽熄灭了,针线活没做完就被抛在一边。这里概括地描写了杜丽娘生活的典型环境,说明她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绣花就是闷睡。“炷尽沉烟,抛残绣线”一个“尽”,一个“4为什么“今春关情”还“似去年”?(不只是关心春天,更是因为她有一颗压抑不住的青春的心在隐隐跳动。)
5能品出“莺啭”、“乱煞”的另一种味道吗?(景中有情。“莺啭”不但惊醒了她的春梦,也唤醒了她的春情;“乱煞”不但写出春光热闹,也含有春意撩乱、春情难遣的味道了。)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别致,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体入微,淋漓尽致。
1写春光、春意,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不被人注意的晴丝,而不选桃红柳绿、蝶舞蜂喧?(可谓别出心裁,恰到好处。a晴丝只有春天天朗气清时才能见到,这就自然交代出春光明媚的背景。b晴丝袅袅,极细极微,只有象杜丽娘这样细心闲适的闺房小姐才会发现,也只有对春天十分“关情”的人才会专注地观察它。这从侧面反映了杜丽娘的身份和性格。而且,在这幽深寂寞的小院里,只能吹进象晴丝这样一点点可怜的春光,也说明深闺少女的寂寞可悲。c晴丝”同“情思”是谐语双关。“摇漾春如线”这“春”字,既是指春光,也可喻春情;既可说空中的晴丝摇漾如线,也可说是杜丽娘心中的春情象细线般颤动。春景与春情融合得如此紧密巧妙,曲折含蓄,真可谓达到了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地步。
2为什么不说人照镜子,却说“菱花偷人半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化,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3杜丽娘用镜子照着面容都不好意思起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恐怕是杜丽娘在镜中窥探到自己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才羞答答不好意思吧!)
4“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闺中女子束缚的严重。)【醉扶归】
1前两句杜丽娘把自个来赞,写出她怎样的神态?(一个美丽华贵的少女顾影自怜、沾沾自喜的得意神态。)
2怎么理解“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爱美:穿戴、珍惜青春、对爱情的向往)【皂罗袍】
1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a音韵美:压什么韵?(ian/uan)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句式特点?(对比、整齐、用典)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b景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图?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c情美:面对此景,少女心事如何?(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妈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2用合唱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刻画杜丽娘形象有何作用?(绚丽的广阔的,衬托可怜)“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两句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它使我们的视野由狭小的园林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让我们随同主人公去畅想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自然。然而,这对杜丽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更加衬托出她处境的可怜,如同囚笼中的小鸟一般。【好姐姐】
杜丽娘的感伤情绪,在第五支描写赏花的曲子[好姐姐]中,又有所发展。这支曲子提到了三 5
种花,作者是别具深意的。杜鹃历来被当作悲剧的象征,“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正是借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伤气氛。荼縻是晚春开的花,写它主要为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才是作者笔意所在。牡丹具有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为百花之王。可是,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杜丽娘以牡丹自比,想到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然分外伤心。所谓“烟丝(即晴丝)醉软”,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如痴如醉的情状。上面是以花喻人,下面作者又以鸟衬人。成对的莺燕快活欢唱,更反衬杜丽娘的孤独寂寞。这支曲子处处借景抒情,一花一鸟都扣紧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至此,杜丽娘的伤感情绪再也无法排解了。最后一曲[隔尾]:
天真的春香不理解杜丽娘的心事,还嫌“观之不足”,这更反映出杜丽娘的孤独、苦闷,身边连个像红娘那样的知心姐妹都没有。游园原是为了消愁解闷,谁知越游愁越重,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显然,杜丽娘的愁闷是时代、社会所决定,决不是游园所能解决的。但是,游园进一步唤醒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此后,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勇敢的步子。
小结:《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景、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短短六支曲子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抛”,一个“残”,就把她对针线的厌烦以及长睡后慵懒无聊的心情表露无遗。)(3).杜丽娘游园时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4).对她的变化你是怎么认识的?[自然人,社会人(封建礼教)](5).你是否也有过这种心理体验?你又是怎么看待你和杜丽娘的相同或差异?
四.翻唱曲词
有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
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
五、欣赏昆曲(视频)
〈皂罗袍〉 {课外练习}
1.下列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煞年光遍”:意谓使人眼花潦乱、令人讨厌的春光到处都是。B.“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形容空虚、寂寞、无聊、苦闷的心情。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概括地描绘春天景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D.“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开太迟,难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误。
(答案:A。没有令人讨厌的意识.)2.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此系春香所唱,她也看出了小姐的无精打采,真是旁观者清,杜小姐懒于添香,不愿刺绣,原因是“关情”。
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明写春景,暗写春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晴丝”与“情思二的谐音,将春情寓于春景之中。
C.“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是写小姐的的羞涩、娇美之态,反映出深闺名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复杂心理。
D.“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写大好春天风光之美却无人发现欣赏。
(答案:D。参看前后文可知,“三春好处”在此实喻指自己的青春美貌和情思。)6
3.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开始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定,感到“闷无端”。B.一番装扮之后,她为即将来临的欢乐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初出闺房的羞怯;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C.走入园中后,则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了春景又心花怒放。D.忽然传来了 “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千丈,人的顾影自怜和鸟儿的成双捉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便怏快而去,结束了游园。(答案:C。没有“心花怒放”只有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
4.对这段曲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丽娘走出深闺,面对大好的春色,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一样美丽,从而引起了自我觉醒,萌生了像木兰一样不让须眉的渴望和憧憬。
B.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C.杜丽娘的情绪经历了喜春——爱春——惜春——伤春几个阶段,杜丽娘这种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折射着那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D.六支曲子把抒情、写景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支游园曲产生了摄魂
荡魄的艺术效果。
(答案:A。杜丽娘在此曲中是痛惜自己的青春被埋没,萌生了对爱情和自由幸福的渴望和憧
憬。)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这道题旨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这一折戏通过六支曲子描绘了杜丽娘在游园中“思春—迎春—惜春—伤春”的情感变化,表现了她青春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以及要求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第一支曲子通过杜丽娘对春的关情,展现了她寂寞而苦闷的心境。
二、三支曲子中杜丽娘借梳妆曲折地揭示了她含情脉脉,娇羞无语,自我欣赏的心理。第四支曲子描绘了春光的明媚,写出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第五、六支曲子描写暮春景色,表现杜丽娘的伤春之情。
二、见[鉴赏要点]2
三、这道题帮助学生理解把握戏剧主题及人物的典型意义。由杜丽娘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封建社会中千百万妇女内心的痛苦和对自由的向往。【内容评析】
一、课文概述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描写的是太守的女儿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因梦而死,又由情而生,终于同书生柳梦梅结为夫妻的故事。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以及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游园”是《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一部分。演出本通常将惊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游园”,后一部分为“惊梦”。在爱情诗《关雎》的启发下,在婢女春香的鼓舞下,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的严厉训戒,第一次走出囚笼般的深闺,在大自然中发现了良辰、美景。她惊叹于大好春光,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闺阁之中,向往美好的爱情,表现了她的自我觉醒意识。“游园”这一关目,成为杜丽娘从名门闺秀走上叛逆封建礼教的起点,对全剧情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鉴赏要点
1、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在游园中,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是十分微妙和复杂的。为了充分表现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作者不是像一般剧本那样借助人物性格的冲突和情节的开展来 7
完成,而是通过人物对周围事物和自然景物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的,写景、抒情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巧妙结合。充分借助景与情的关系,将人物对美好春天的爱和对美好青春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同一大好春光,却展示了不同的感情层次,思春,迎春、惜春、伤春,对春的外在情感变化,表现了她青春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以及要求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
“游园”这折戏中,六支曲子写了杜丽娘对春天的感受和游园的整个过程。【绕池游】这一段唱词是“商调引子”,声情“凄怆怨慕”。“乱煞年光遍”语意双关,既是撩人春色的客观描绘,又是少女春心被逗引得恍惚迷乱的主观表现;
“人立小庭深院”不仅道出了杜丽娘长年生活的典型环境,而且透露出了她春情难遣的寂寞。而“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则把她由于过分寂寞而慵懒无聊的情状具体化了,“凭今春关情似去年”这一反问句式又点出了原因,原来是因为春色撩人胜似去年,单调乏味的深闺女红生活已拴不住她一颗青春渐渐觉醒的心了。第一支曲通过杜丽娘对春的关情,展现了她寂寞而苦闷的心境。【步步娇】写她对镜试妆,准备游园。【醉扶归】写她妆成后的孤芳自怜。这中间,幽微曲折地揭示了杜丽娘含情脉脉,娇羞无语,自我欣赏的心理。她先是自我觉醒:“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继而是自我爱惜:“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唱出了她由思春到迎春,从迎春到惜春的整个心曲。【皂罗袍】不仅以独具特色的语言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更以独特的手法充分地写出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好姐姐】这里借用“杜鹃啼血”的悲剧典故,并化用宋代诗人寇准“杜鹃啼处血成花”(《咏杜鹃》)的诗句,渲染了浓郁的感伤气氛。荼縻是晚春开的花,它是春尽的象征。杜鹃的“啼红”,荼縻的“醉软”不仅将暮春的景色写得充满生气和声色,而且也衬托出了杜丽娘忧伤悱侧,如痴如醉的情态。她自觉和牡丹花一样美丽,但牡丹却不在春去以前开放,犹如自己“不得早成佳配”一样,触景生情,伤春复又伤人。更况眼前双双春燕呢喃细语,明快柔美;对对黄莺欢快歌唱,圆润清脆。相形之下,人却孤独寂寞,想来又是多少难堪!【隔尾】写出了杜丽娘游园后的感受。她游园本是为了消愁解闷,然而愁未解、闷未消,反而增添了更多的烦恼。这种懊恼正是她内心春情荡漾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懊恼,激化了她与封建礼教的矛盾,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2、语言典雅清丽,华美工巧,充满了诗情画意。“游园”的曲词典雅清丽,脍炙人口,读后令人噙角生香,可谓具有巧夺天工之妙。【皂罗袍】更是作者的惊才绝艳之作,历来传唱不衰。首句的“原来”二字,活现了杜丽娘初到花园中的异常惊奇、欢悦的心情,原来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天地!“姹紫嫣红”,是极写春色的美不胜收;“断井颓垣”是说尽园林的凋弊破败,两相比照,是多么的鲜明突出;而前者正是杜丽娘美丽青春的象征,后者则是她所处的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的写照。美景付于残垣,娇花无人欣赏,不正像人物的命运一样。接下来又借主婢二人的合唱,用四个比喻强调了环境的凄清冷寞,进一步抒发了好景不长,青春易逝的感慨。“朝飞暮卷”典出于唐初王勃《滕王阁诗》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原是慨叹人去阁空,繁华销歇。在这里与下面几句联成一体,抒发了一种闺中少女的缠绵幽怨的情怀。客观描写与主观抒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在慨叹景物的变化中融进自己的哀怨,深沉自然,动人心魄。
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不唯典丽,而且准确、生动,绘声绘形。如【步步娇】“偷人半面”的“偷”宇,极为生动形象,现实生活中镜子是不能主动去偷照人的,这是杜丽娘无意中从镜中发现了自我,才怪镜子偷照了她。一个“偷”字,惟妙惟肖地传出了杜丽娘含情脉脉的羞怯神态。再如第五支曲子【好姐姐】中的“啼红”和“醉软”,不仅把静物写活了,还赋予景物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情态,更显出了花园的春天气息。曲中将燕语状以“生生”,又以“明如翦”加以形容,使人由燕子的叫声联想到如剪的尾巴;莺歌状以“溜”和“圆”,8
使人由莺歌的溜滑和圆润想象黄莺儿在天空打了个圆转。
3、进步的思想和美学追求。
汤显祖生活的嘉靖、万历年间,是明王朝的末世即临之际,正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各种败相暴露,社会黑暗腐朽,百姓苦难深重。另一方面,则是在行将溃乱的封建母体上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文化因素。思想界涌现出了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两方面的因素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他的美学思想核心——情。他高扬“以情反理”的大旗,借梦成戏,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和美学追求。这其中的“理”,就是宋明理学讲的“理”,内容就是封建伦理规范,即封建社会判断是非的标准。其代表就是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这个艺术典型告诉我们,汤显祖所谓的“情”,确实包含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内容。这是明代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表达了当时城市市民阶层的要求。
透过杜丽娘游园中所产生的心理态势,我们正可看出作者在这位少女形象上所倾注的美学理想。杜丽娘的爱情渴望,不是由于男性追逐者所引发,而是她灵魂和性格中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情的温波。在那阴森、冷酷的社会环境中。她无法寻觅理想的情人,只能将爱情深埋心底。惆怅中,她偷偷地来到后花园,这无异于伊甸园中的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她第一次看见了春天,也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她也发现了自我,她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发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不平之鸣。实际上,这正是千千万万被封建礼教禁锢在绣阁珠帘中的红妆佳丽的强烈呼喊。她在游园中所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幽怨,难以了却的伤感,正是她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她要追求自由爱情,她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尽管这种追求还比较朦胧,但毕竟自我意识已开始觉醒了。
【相关资料】
一、《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承。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死”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杰作。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牡丹亭》的这个主题有其强烈的时代意义。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何等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牡丹亭》提出背叛封建礼教,无疑地有着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思想指导,有明确的反礼教的创作动机,剧本的思想内容更显得深湛。作者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情”,就是人们真正的感情,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封建教义和家长的专横对青年 9
人身心的束缚。这种冲突既表现为杜丽娘、柳梦梅和封建家长杜宝之间公开的和面对面的斗争,也反映青年男女为摆脱封建传统势力的影响而作出的努力。这种从爱情的角度上表现的“情”与“理”的冲突,与明中叶的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的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脉相通、遥相呼应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在思想上概括得更高,有着更进步、更深远的意义。《牡丹亭》所描写的爱情,有着和其他爱情剧不同的特色。作者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出死人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这种特色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作者善于继承前代戏曲遗产,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理想,是这种理想激烈进发的结果。《牡丹亭》教案
一、汤显祖【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土、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教学目的:
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教学重点:
杜丽娘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
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深入理解这段唱腔的内在含义。2、《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建议: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同一时代的两个中西方戏剧代表人物作一横向比较,简要分析二者在创作艺术风格上的不同。教学时数:一大节。
一、正反两方的矛盾冲突: 提问:
1、正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丫环春香在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性格如何? 2、反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各自代表哪些阶级?各有些什么言论?
二、《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提问: 1、《牡丹亭》是悲剧吗?杜丽娘的悲剧意蕴何在? 2、《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 明确:
1、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情感价值。2、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3、以柳反理,反对封建道德,鼓舞青春理想。小结: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 一体的复合戏。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则有泪;叹者真叹,叹则有气。”
――――王思任
《牡丹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
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
三、《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比较: 1、作者生平
汤显祖――――莎士比亚
(1550—1616)
(1564—1616)2、时代背景
中国明朝———英国文艺复兴 3、人物性格
杜丽娘――――哈姆莱特 不同点:杜
敢说敢做,敢爱敢恨(重于行动)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哈
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篇八
本单元的选文范围是先秦诸子散文。把先秦诸子散文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并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点相关知识,这在此前的初中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我们这样编选,出于两个考虑:其一,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加强学生古代文化修养的精神;其二,突出本册教材的思想深度和研究性。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往往要求中小学生“读经”(主要是读《论语》《孟子》),相应地,其他诸子的文章也要比我们国家中小学生读的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出发点肯定不会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些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打下古代文化根基,锻造国民性格和精神。那么成效如何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和台湾相比,在古代文化根底上,台湾的中学生确实比我们大陆的要深厚。而台湾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中小学时打下的基础对他们很有好处。至于“读经”对培养良好人格和精神究竟有无裨益,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就不说了。我们是否也应该让青少年大量地学习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先秦典籍?这对于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有关语文教育的思想等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在没经过严密论证和认真实践的情况下,无法对这个问题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初、高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古代文化、文学的重视,增加了文言诗文的学习内容,提高了要求。在2003年初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附录”部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里,建议学生课外读《论语》《孟子》《庄子》等,“选修课程举例”里,有“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这一门。或者是课外读物,或者是选修教材,这似乎是一种折中的办法,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先秦诸子著作的重视。它最终导向什么呢?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九年级下册设先秦诸子散文这个单元,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是为学生开启一扇窗户,埋下一颗种子,对先秦论著感兴趣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文史研究的学生可以从这里起步
一、关于阅读教学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各篇课文表达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证方式,下面试根据各篇课文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提一些建议。
《公输》 这篇文章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具体体现。配套的九年级下册自读课本里选用《非攻》一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读一读。《非攻》阐述了墨子“非攻”思想的理论基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激烈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实质,有振聋发聩之效。它由日常事理出发,论证过程非常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读了《非攻》,学生会更清楚地认识墨子反战的合理性,也会更深地认同《公输》里的墨子形象。
《墨子》的文章,通常认为逻辑力量强,而失之于干枯,《非攻》即如此,而《公输》却相当有文采。它的文采表现在这些方面:故事性强,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能见出人物的基本个性;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道理;多处用排比句,使得文章很有气势。整体来看,《公输》是叙事文章,不过局部有一些说理的成分。如劝说公输盘时,先诱导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顺着这句话作逻辑类推,则自然能得出他也不应该去攻宋的结论,这是采用了类比论证法;可是,公输盘标榜“义”又与他帮助楚王攻打宋国的实际举动相冲突,于是墨子不留给公输盘狡辩的余地,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方面堵住他可能会有的托词,公输盘除了默认自己“不义”外,别无他法。这里颇有点类似数学中的反证法,先假设一个错误的命题是正确的,然后由这个命题出发,推导出一些明显错误的结论,从而反过来证明最初的那个命题是错误的。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句话已经成为名言,各个时代的人们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教益。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举战争方面的例子,设计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与“地利不如人和”。仔细推究,这里论证的过程远远不够严密。战争胜败的原因是复杂的,仅突出一个因素有点简单化了。不过,教学时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花费较多时间,而主要看文章的论证过程。还要注意的是,文章虽然举的是战争的事例,它的论点却是谈如何治国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主要是针对治国来说的,而第一段中讲生活中的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事业的重要性,属于类比论证中所用的论据。此外,第一段里也有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即用几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 这篇文章的论点,泛泛地说,是“舍生取义”。如果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仔细分析起来,“舍生取义”并不能很好地概括全文论述的中心意思。关于这一点,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说明。“舍生取义”是相当的道德要求,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有一些距离;而“保持本心”、不做一点有伤于“义”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有现实教育意义。当然,如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的时候可以回避谈它的结构层次、论证过程等。
《〈庄子〉寓言二则》 教学时,主要从课文本身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对庄子的独特个性产生一点认识。不要过多地介绍有关《庄子》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因为从这两则故事里很难看出《庄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独创性。2.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感受语言美、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学本单元时尤其要加强朗读训练。《公输》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通过朗读,有助于更恰切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研讨与练习”中有朗读方面的练习,老师要注意落实,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都选自《孟子》,这两篇文章气势充沛,句式整齐且有变化。《〈孟子〉两章》课后有划分节奏的练习,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做练习,让学生体会句子结构的整齐。划分完节奏后,再让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感。让学生体会句式“有变化”,可以举出一些语段来说明。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后接七字句;又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几句结构相同,而前四个短句是四字结构,后一个是六字结构。3.掌握通假字。
本单元的通假字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来。这些通假字是学习文言文时常会遇到的,所以可以要求学生把它们记住。
二、关于综合性学习
总的说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强调探究性。第一大项活动主要是资料收集,第二大项活动重在通过阅读文本,得到启发,有所思有所悟。今天阅读古代经典,一方面是要借此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要用现在的眼光去关照它,让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充实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这一点,让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除了朗读之外,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也是文言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训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逐渐达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一篇课文的范围之内。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句式是否真正理解。如果不理解,或者是半理解,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者是词义没弄清楚,或者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另外,还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本单元是本学段最后一个单元的文言教学,在学习新课文时,要适当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以前要求积累的字词、句式、要求背诵的段、篇,要安排时间检查,作一个比较系统的复习。
一、关于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的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二字,通过人物对比,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全文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适当讲讲战争的背景,还要讲讲有关的文化常识。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来讲。重点是词语解释。建议教师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狱”“情”“鼓”等用的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败绩”“驰”“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纳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作法。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又很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学生如能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即可无师自通。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能多少获知一点本文的深层意思;其次是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使他们对故事内容有亲切感。这两个目的达到了,诵读速度就可以加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学生对这个故事大都比较熟悉,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当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如“险”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较的方式来讲。难句的数量不多,只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进语法概念。个别难词、难句可能有不同解释,教师应慎重选择,但只宜将选择的结果告诉学生,不必说明理由。虚词只宜略讲,重点是讲副词如“始”“曾”“其”(在“其如土石何”一句中)等。“之”“也”“而”在本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有写景,有抒情,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不要一味死读。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设计,分三个方面。第一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背诵课文。
第二是让学生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每课的练习所列的词语只是举例性质的,教师可结合七至九年级所学过的常用文言词、文言句式分类整理,进行一次全面复习。
第三是开放题,要求学生或展开联想,举出相似的例子;或发挥想像力,改写故事;或组织讨论,作出综合评价。这些,都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推荐阅读:
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第五课剪纸拉花11-18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06-16
九年级下册历史课后教学反思07-18
九年级政治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07-16
中考政治九年级思想品德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0-06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 新人教版10-16
九年级下册思想品德09-24
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0-26
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1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检测试卷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