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2024-12-13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共15篇)(共15篇)

1.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课件、录音机。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搜集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李白《静夜思》和《赠汪伦》。(课件《静夜思》和《赠汪伦》) 导语:这是大诗人李白写的诗,谁会背呢?今天,我们又学习一首李白写瀑布的诗。

2.师引述:我国唐代有个诗人叫李白。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叫《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题、释题。释题后问: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李白作诗时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庐山风景片,解说其秀丽的风光)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过渡语: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3.出示生字卡(庐、瀑、炉、疑、银、烟、流)谁会拼?(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同桌互读互查)

4.让学生观察范字(银、烟、流),交流识字写字的经验。

5.有重点地指导识记(“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板书生字)

6.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7.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课件《望庐山瀑布》)

8.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课件注释)

9.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师巡回指导。

10.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中想像: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么呢?

5.感情朗读:(课件《望庐山瀑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听录音读、跟读、范读、赛读、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熟读成诵,情境背诗

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小组背,表演背,齐背(配音古筝,师引述望庐山瀑布)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李白写的古诗,读或背给同桌听。课件 :早发白帝城

六、小结

是的,庐山瀑布以其雄伟壮观吸引了我们,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那磅礴的气势。

七、布置作业

1.抄生字“银、烟、流”每个写一行。

2.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八、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见:香炉 紫烟 瀑布挂前川

听:飞流直下三千尺对祖国山河热爱

感:落九天

2.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设计立足于散文文体特点和写作特色。以散文阅读“四步法”为重点,贯穿整篇教学设计;以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边阅读边欣赏,进而熟读文章语言、明晰文章结构、归纳文章特色;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有效设置问题, 逐步引导,完成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迸溅、仙露琼浆、沉淀、伶仃等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掌握散文阅读“四步法”、借景抒情和“文中集美” 阅读法;

情感目标:知道“生死迷、手足情”的含义,珍惜亲情和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四步法”,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掌握“文中集美”阅读法,情感教育的创新实践。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字导入

在电视中,经常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一泓瀑布从山间倾泻而下, 你追赶着我,我追赶着你。前面的瀑布,撞击在岩石上,碎化成朵朵水花;可是,后面的瀑布却依然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其生命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如此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又怎会让作者宗璞心中顿生焦虑和悲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紫藤萝瀑布》 一探究竟。

(二)展示教学目标,介绍散文阅读“四步法”

散文,一种清澈空灵、潇洒活泼的文学体裁。阅读一篇散文, 可以领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感。那么,如何鉴赏散文呢?可以从四个步骤入手:

1.感受文章意境

意境是意象汇聚,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是主观情感和文章所描绘的景象结合产生的审美境界,这时,客观景物就具备了某种主观的象征意义。如陆蠡《囚绿记》中,一株普普通通的紫藤萝,经过作者手里,妙笔生花,具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生命力、希望、快乐、坚强、向往自由和蓬勃向上的象征。

2.分析文章结构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特点。散文的鉴赏,结构艺术是一个关键,追踪蹑迹、理形摄神,沿着文章线索,看作者是如何用巧妙构思,将丰富感性材料组织起来的。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无论选材,还是结构、表现手法,都表现明晰的“形散神聚”特点。 它选用材料是零散的。文中细致描绘了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景物, 有训鸽飞声、碧绿天色、花下槐蕊、秋蝉残声、清秋佳枣,它们之间都因为清、静、悲凉的格调有机结合在一起。

3.领悟文章立意

立意,就是作品所确立的文章主旨,它既可以是对事理的昭示, 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立意是散文的灵魂。如《箱子岩》 一文:作者对十五年前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对比描写,目的是通过一正一反的强烈反差来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在文化失落和文明断裂的伤感中引发对于一个理想社会的发展前途的忧思。

4.品味文章特色

文章风格的定型,是作家成熟的标志。衡量散文艺术性高低优劣的标准很多,其中风格独特尤为重要。如鲁迅的辛辣讽刺和严峻批判、冰心的清婉明丽、余秋雨文化底蕴深厚、矛盾的深刻严谨 ……鉴赏时,要抓住风格进行细细品味。

(三)读佳句,感意境

1.介绍“文中集美”阅读法

所谓“文中集美”,是由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提出的散文课美读方法的一种。具体步骤分为:(1) 仔细阅读文章,筛选文中优美语句;(2) 可以打乱优美语句顺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3) 组合后的文章,能够形成一篇微型美文;(4) 微型美文和原文一样,要能为原有标题所驾驭。因此,“文中集美”阅读法优点是:直观形象展示课文描写顺序,助推学生感受文章意境,有效明晰文章结构; 缺点是颇费教师的心力,且有失败风险。

2.微型美文展示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经过整理,最后形成微型美文如下: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船舱鼓鼓的 / 我伫立凝望,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 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 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中集美”展现了明晰顺序:从花瀑──花穗──花朵,它是按照从宏观──微观顺序对紫藤萝进行细致刻画的。“文中集美” 直观形象地展示文章意境:作者描写了壮丽花瀑、分层花穗及饱满花朵,通过细致地描绘,给读者营造一种辉煌灿烂意境。微型文结构:赏花之情(欣喜)──思花之感(欢快)。

(四)读全文,析结构

1.默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时间默读,思考:微型美文结构和全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全文结构

全文结构分为赏花之情──忆花之憾──思花之感。

3.对比提问

微型美文和全文相比,少了忆花之憾。请问:(1)这个“憾” 点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课文中画出具体词汇;(2)面对这辉煌灿烂、 气势宏大的紫藤萝,作者因何而悲?

4.参考答案

(1)“焦虑和悲痛”;(2)文中线索:1课文练习题二提及此文写于1982年,而文中第8自然段写道“十多年前家门外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那么文章写作时间应该发生在“文革”时期。 2文革性质:文革初衷是好的,可是却出现一些让人痛心疾首之事, 不论是非、颠倒黑白,连美丽紫藤萝花也难逃此劫,更何况是人? 3文章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2年。作者在《铁箫人语·哭小弟》 中写道:“那是一段焦急悲痛的日子。”宗璞一家,“文革”中深受迫害。写作此文时,她小弟弟,一位娴熟科技、文艺,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贡献血汗,才华横溢的工作者却身患绝症,离作者而去。 4总之,作者看见眼前稀落伶仃的紫藤萝,联想到挚爱的小弟遭受不公正待遇和悲惨结局,怎能不触景生情?

(五)读标题,明主题

1.提问:标题中,作者运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暗喻,将“紫藤萝”比喻成“瀑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参考答案。紫藤萝繁盛茂密、参差不齐,给人一种流动之感;而瀑布是自上而下流动,这是最大的相似点。

3.教师要求。根据相似性“流动”,请同学们画出含有“流”字或有“流动”含义句子,仔细揣摩紫藤萝特点。

4.画出句子,概括特点。如下: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特点:繁盛、茂密、蓬勃生命力、光线照耀下颜色不一)

2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特点:花给人带来新、力、乐、美的感受,壮美)

3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了生命的酒酿, 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特点:生命力顽强)

作者想出了一条绝妙的比喻。他把“紫藤萝”生动形象地比喻成“瀑布”,这里“紫藤萝”也具有象征意义:繁盛、壮美以及能给人心灵抚慰的紫藤萝象征着顺境;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象征着逆境。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文章的主题。主题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六)读深入,品特色

1.介绍名言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 :“昔人论诗 , 有景语情语之别 ,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 景

用“这是一片 _____”的紫藤萝来概括它的盛景。这是一片辉煌灿烂的紫藤萝;这是一片气势宏大的紫藤萝;这是一片流动的紫藤萝……用排比句,从多个角度概括,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的印象, 增添紫藤萝形象性或美感。

3. 情

文章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或是赞美,或是焦虑和悲痛, 或是遗憾,或是喜悦。

4.小结

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借景抒情”。需要指出:“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是异曲同工,区别只是在于景和情关系的主次不同,如是而已。

(七)作业布置

1.找出对紫藤萝进行生动细致描写的句子,说明采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中好处。

2.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感悟?结合感悟和实际,写一篇300字小文章。

摘要:《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描写优美的紫藤萝,为再现其优美,设计采用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用阅读逐步将学生带进灿烂辉煌的意境之中。根据散文文体特点,将散文阅读“四步法”有机融合在朗读之中,以读代讲,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3.《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内容

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大瀑布今昔的不同景象,了解造成瀑布悲剧的原因。

3能联系实际交流感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大家静心听老师带来的一段乐曲,看看你能从中听出什么?(播放悲哀音乐,)是的,在举行葬礼的时候,我们会播放这样的音乐,它寄托着我们对逝者的无限哀思以及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参加一个特殊的葬礼。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环节,播放哀乐创设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悲伤的情感立即被调动起来,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学习课文,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读题质疑。明确问题

1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谈。)

2请大家读一读课文前的提示语。说一说我们还可以讨论哪些问题?(生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寻疑导学,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读,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感知整体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本环节教学重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识字。感知课文大意,自主构建文本表象。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感受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的景象。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瀑布以前情景的词句。(生自由画,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补充: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2)生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板书: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飞流直下、万朵莲花、飘飘洒洒、震耳欲聋。)

(3)指导朗读。你内心感受怎样?心情(高兴、骄傲、自豪)。

(4)欣赏奇观,训练说话。

播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视频,请学生用几句话来赞美这人间奇观。

(5)引读:神奇的迷人风光令我们陶醉,同学们独特的见解也令老师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次走进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齐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感受大瀑布今日“奄奄一息”的情景。

(1)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瀑布现在情景的句子。(生自由画,然后汇报交流。)

出示句子:“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2)点拨。

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交流。(板书: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谈内心感受。心情(伤心、无奈、绝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伤心、无奈、绝望),相机点评,范读引领。

师:是啊,塞特凯达斯瀑布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昨天还在亲切地与我们讲着故事,与我们在夜幕下数着星星,可突然,他闭上了眼睛,渐渐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他的音容笑貌吧!(生齐读。)而今,还是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震耳欲聋吗?(不是。)那留在我们眼前的是——(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追问原因,唤起环保意识。

(1)同学们,曾经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如今已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目睹如今的大瀑布,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而几年前,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之中,感受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这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真让世人惋惜、痛心啊!

(2)引导质疑:短短几年之间,是什么原因使大瀑布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生交流。(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沙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滥伐。)

指导读:是啊,正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导致了大瀑布的枯竭,也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扼杀了大瀑布的雄奇。读着人们这些愚昧的行为,我们的心是沉痛的、难过的、悲哀的,让我们带着这份复杂的心情自由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大瀑布曾经和现在景象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使其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五、熟读课文,延伸问题

1创设情境,激情练笔。

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消亡的消息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人们纷纷加入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去,所以引发了这样感人的一幕。同学们,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不仅亲自举行了葬礼,而且还饱含深情地发表了演讲,那么他会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巴西总统的心声。

2明确目的,唤醒意识。

你们知道总统亲自举行葬礼的目的是什么吗?(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联系实际,内化情感。

(1)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演讲最后说:“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然而,现实中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仍在不停地上演。这些愚昧的行为,这些不良的做法,在我们身边存在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同学们,望着瀑布从悬崖上滴落下来的泪水,目睹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生态灾难,我们仿佛听到了大自然深沉的叹息、痛苦的哭泣和绝望的呐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消失,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惩罚,痛在我们每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的心里啊!令人欣慰的是,环境破坏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关注。(播放环保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既要走进课文,用心地去“会文”,也要学会从文本中跳出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完整,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

六、总结升华,落实问题

同学们,从现在起我们也从身边小事做起,都来为地球妈妈做一件实事,老师坚信只要我们人人都对地球妈妈献出一点爱,我们人类的母亲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的家园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1)将你收集到的环保资料有选择性地剪下来,做成剪报。

(2)和学习小伙伴们合做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

(3)开展“对我们周围环境的调查”实践活动,写一份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设置开放性作业,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学生实在的环保行为。

4.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四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古诗,其诗语言流畅,想象丰富。

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读通诗句,再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读懂诗句。在对照插图说说诗意时,我特意把说诗意讲成是“猜一猜这句诗讲什么”,这样一来胆小一族也敢于尝试尝试,胆大的就更是畅所欲言。然后根据诗意进行背诵练习就顺利多了。在猜诗意时,也有有趣的事情发生:有学生把诗中的“香炉”当作现实生活中的香炉,把“三千尺”当作是实实在在的“三千尺”,有的学生把“落九天”说成是“落了九天”。通过看图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终于弄懂了:诗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三千尺”是指很长很长,“落九天”是指从九重天外落下来的。我想学生得来不易的知识会记得更牢固。

5.望庐山瀑布古诗 篇五

作者: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6.三上 古诗 望庐山瀑布 教案 篇六

1、认识一个生字“庐”,并理解诗意。

2、背诵全诗。

3、初步学习夸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背诵全诗,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

1、本单元学过一篇课文是现代作家描写瀑布的,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伟大的古人所描写的瀑布。(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2、介绍作者:李白,字太白,号诗仙,唐朝著名诗人。

二、古诗学习

1、朗读全诗,体会大意。

2、讲解字词:

1)香炉:香炉峰。

紫烟:日光照射水气反射出的紫色的烟雾。

遥看:远望。

前川:山前的河流。

疑:怀疑。

九天:古代传说有九重天,九天十最高的一层。

2)朗读前两句:注意是遥看,表现了庐山瀑布的气势恢宏。

3)朗读有两句:水注从峭壁上一泻千里,恍惚间好像从云端坠落。

4)朗读诗歌:感受庐山瀑布的气势雄壮,联想诗人的心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附: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三千尺落九天

7.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敏捷开发,开发模式,瀑布模型,软件工程

1、引言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 高年级学生一般都开设了《软件工程》这一课程。但是根据笔者近五、六年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总结发现, 《软件工程》这一课程在实习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差强人意。笔者曾经对学过本课程的毕业班学生做过一个非正式的调查访问。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少部分同学在他们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等过程中能主动、自然地应用软件工程中的相应规范, 并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但绝大部分同学实习结束后, 回校毕业答辩时的也都认为"软件工程的理论对于他们的以后的工作有指导性作用"。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 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了近年来在我国软件行业非常热门, 且较容易上手的敏捷开发, 作为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完善, 非常之有必要的。本文通过与传统开发方法的一一对比来剖析该方法。

2、传统方法学

在现阶段的《软件工程》教学中, 有相当大的篇幅都是用来介绍传统方法学。而传统方法学的特点是比较抽象的, 这个特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能力和数学归纳能力。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招生人数扩大, 学生素质相对来说下降。加上学生对软件工程认识不够, 认为软件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用处不大。传统方法学, 瀑布模型是其最典型的代表。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 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如同瀑布流水, 逐级下落, 这也是瀑布开发名称的由来。从本质来讲, 它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 开发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 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其主要特点是:与一般系统工程一致, 易于使用, 不要求特别的技术与工具也能较好地进行软件开发;其缺点是:难于很好地表达和描述用户的需求。

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下图所示:

3、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软件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以其灵活性, 易操作性得到软件行业的广泛关注。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组开发方法的统称, 主要包括极限编程、Scrum、精益开发和动态系统开发方法 (DS-DM) 、特征驱动开发 (FDD) 等。它的基本原则有迭代式开发、增量交付、互动式开发、持续集成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敏捷开发具有开发精确、高质量、高速度、高投资回报、高效率等优点, 因此敏捷开发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程序员的青睐。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 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 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 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换言之, 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 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 并分别完成, 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路线图如下:

3.1 Test-Driven Development, 测试驱动开发。

3.2 Continuous Integration, 持续集成。

3.3 Refactoring, 重构。

3.4 Pair-Programming, 结对编程。

3.5 Stand up, 站立会议。

3.6 Frequent Releases, 小版本发布。

3.7 Minimal Documentation, 较少的文档。

3.8 Collaborative Focus, 以合作为中心, 表现为代码共享。

3.9 Customer Engagement, 现场客户。

3.1 0 Automated Testing, 自动化测试。

3.1 1 Adaptive Planning, 可调整计划。

4、方法学比较

敏捷开发强调改进, 它善于吸收其他方法的优点, 它不是凭空而来的新事物。

4.1 分工:

传统方法学阶段划分分明, 一般来说每个阶段由不同的人来完成, 即分析员做分析, 测试员做测试。如果在分组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时, 采用传统方法学, 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度的不高, 完成前部分的学生, 不会去关注其后续部分, 不利于学习。但是敏捷开发强调简单设计, 团队每个成员都从接触客户到分析设计, 到编码, 全部承担。

4.2 传统方法要求用户需求明确, 只有在正确的需求下才能得到正确的下一步结果。

但是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 软件的需求往往是变化的。原因有时是顾客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或者顾客和开发者理解上的差异。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软件开发过程需求还会不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而瀑布开发模型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虽然针对瀑布模型的这一不足, 涌现了许多开发模型, 比如螺旋模型和统一过程开发模型。尽管与瀑布模型相比, 这两种模型有了很大改进, 但它们应用起来仍然无法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敏捷拥抱变化, 允许变化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敏捷开发中, 变化与增加新功能是没有矛盾的。

4.3 传统方法是文档驱动的, 每一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文档, 是无法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的。

在教学中, 对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而言, 撰写文档是枯燥的, 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敏捷开发实现任何一个功能都是从测试开始, 它是以测试驱动开发的。所以它对文档的要求较低, 这对学生而言, 比较容易保持兴趣。敏捷开发首先对业务需求进行分析, 分解为一个一个的Story, 记录在Story Card上。然后两个人同时坐在电脑前面, 一个人依照Story,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编写测试代码, 另一个人看着他并且进行思考, 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就会提出来进行讨论, 直到达成共识。

4.4 传统方法开发软件的过程, 往往是顾客与开发团队的利益博弈的过程,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顾客的参与度不高。

这也往往会是导致最终开发软件与顾客理想软件有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在敏捷开发中, 要求顾客和开发团队一起开发。在敏捷开发中, 代码是归团队所有而不是哪些模块的代码属于哪些人, 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系统任何一部分的代码然后修改它, 如果有人看到某些代码不爽的话, 那他能够对这部分代码重构而不需要征求代码作者的同意, 很可能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部分代码。这样每个人都能熟悉系统的代码, 即使团队的人员变动, 也没有风险。

4.5 传统方法中集成是在后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集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通常很长时间才会做一次集成, 这时候的集成往往问题众多, 要进行调试的话, 难度很大。一般来说, 人在这个过程中, 容易产生疲劳感。敏捷开发中, 软件集成很频繁, 每一次集成的改变也很少, 即使集成失败也容易定位错误。而且敏捷开发往往是自动化测试的。

4.6 传统方法往往要到最后才能得到可执行的产品, 而敏捷开发很早就可以的到可执行的产品。

当然敏捷开发和面向对象方法也有一定的联系。迭代也是敏捷开发的推动力, 同样迭代和无缝性是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两大特性。掌握迭代, 敏捷的大部分事情往往就迎刃而解了。不论长度, 所有的迭代都有相同的模式, 这也是敏捷开发规律的一部分。在迭代的每次过程中, 我们都要重复做分析、设计、编码等过程, 这个过程和小瀑布又有点类似。

通过上面比较我们看到, 敏捷开发和传统方法相比做了不少改进, 但是它并不是全新的一种方法学, 它是一种综合了各种方法学优点的方法学。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对比其他方法学来学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计中, 由于在这个时间较紧张,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采用敏捷开发的话, 即可节省时间,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 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性, 我们在结对的时候, 可以以好带差, 所以说敏捷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完全可以在用实践来体验它的优越性。

5、一些问题

敏捷开发不是万能的, 敏捷开发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 它允许我们对它进行改进。在敏捷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可能感觉不到, 但是的确存在。

5.1顾客和开发团队作为两个不同的组织,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工作习惯都是有差异的, 而敏捷开发要求顾客和开发团队一起合作。如何在开发中消除或减少这种差异。

5.2对传统团队中的项目经理来说, 如何从原来的管理模式中转换过来, 这也是个挑战。

5.3由于敏捷开发没有建模、工具及框架, 有部分人就认为敏捷开发不需要这些, 这是一个误区。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启动项目, 如何建模, 如何将功能特性加入产品。

5.4敏捷基层化和敏捷神圣化。等等以及其他一些观念上的问题, 如何转变。

6、结论

虽然说敏捷开发是一种新方法, 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 他是一综合了多种传统开发方法的优点, 整理出来的一套开发组织方法。因此敏捷开发是一个新的思路, 它不一定是所有软件开发的终极选择。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但只要我们遵循敏捷开发最基本的务实精神, 用变化的而不是死板的观点来思考, 我们相信问题肯定可以解决。在理解这种新方法的过程中, 了解其他方法的优缺点, 然后适应变化而做出改进。最后, 笔者的建议:鼓励深入并持续去认识敏捷, 了解它背后的思想基础, 并且尝试不同的实践去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海藩, 软件工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5-16

8.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八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魅力,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联想,把庐山云雾的绮丽多端,变化无穷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充分地领略到了庐山云雾的迷人之处,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庐山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

二、设计理念

写景状物类文章往往语言优美,因此教学着重点应当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言所蕴含的意义。理清楚语言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把握住语言中感情变化的特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可以用准确、流利的方式朗读课文,并且带有一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从而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庐山云雾的无穷魅力,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學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多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精妙的语言运用,并且能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拿捏好课文的感情基调。

2.教学难点。难点是弄懂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

2.提问:听着动人的音乐,大家共同去庐山游玩了一次,观赏了充满魅力的云雾。你对庐山云雾的印象如何呢?(2—3位同学)

3.过渡:你想再次去一趟庐山,好好地、细细地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吗?那么我们大家一起翻开课本瞧一瞧吧!(板书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读课题:谁想来读读课题?(1—2位同学)我们一起来!

(设计意图: 多媒体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庐山的神秘感,再通过教师的质疑,为探究文本打下基础。)

(二)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呢?各位同学,翻开你们手中的语文书,仔细看一看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开动脑筋,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庐山云雾的样子,并且说一说你的感受如何。

2.交流(3—4位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相关段落的学习。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只有调动想象力才能对庐山的云雾作品读。因此,在观看视频情境后交流讨论文本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1.观看图片:说得很棒!同学们,快看庐山云雾的丽影!

2.浏览了这些妙趣横生的云雾图片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和作者的感受是相同的吗?你能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庐山云雾吗?(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绰约多姿,姿态万千)

3.(展示图片),哪位同学能说出你看到的东西?

4.作者是如何来把他看到的景象展现出来呢?请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然后解决一个问题: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分享你的想法给小伙伴。

6.哪位同学可以勇敢的举起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7.庐山云雾是姿态万千的,不过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呢?动一动你的笔把它画出来好吗?你能读给同学们听吗?

(设计意图: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庐山云雾的特点,同学之间相互分享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在逐字逐句的分析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姿态万千,你对庐山的云雾还有其他什么感觉吗?

2.通过阅读,你仿佛身临其境般的去庐山旅行了一次,见识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特征——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了解到庐山的云雾的什么特点?(变化得非常快!)不仅仅是瞬息万变,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到证明庐山云雾的快速变化?(课件中显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哪位同学能够把这些词语标准地朗读出来?你能把这段话优美地读出来吗?来,大家一起读一读!(生练读)谁愿意读?(2-3个同学)你们几个小伙伴一起来!

4.云雾是瞬息万变的,同学们,你们可以想象出它变成其他哪些模样吗?(播放图像资料)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5.同学们,我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吧。(备用)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在讨论与交流中对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环节培养学生的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练习

师:欣赏完了课文以后,就需要面对课外作业了,下面就让老师来给你们说一说。

(1)读一读。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之一,每一位合格的学生都应该能够做到熟练、通顺地朗读。

(2)背一背。这篇课文写的这么好,又这么有美感,把它刻在脑海里不是最好不过了吗?

(3)查阅资料,寻找古人笔下的庐山,看看他们的描写有何不同,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在朗读与背诵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进一步认识庐山,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课堂小结

师:《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色的优美文章,作者运用了出色的语言描写,将比喻、联想等常见手法把庐山云雾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庐山云雾给读者留下了姿态万千、俏丽奇巧的深刻印象,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秀美山水的赞美之情。

七、教学反思

9.古诗文:庐山瀑布 篇九

朝代:唐代

作者:徐凝

原文: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今古 一作:千古)

简析

“虚空落泉千仞直”,首句写出千仞山壁,飞泉直落,气势显得十分震撼壮阔;更为震撼者是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它雄伟壮阔的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作者介绍 徐凝

10.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十

一、勘察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本项目由江西赣北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勘察设计任务, 在勘察设计过程中, 充分运用新技术, 采用纸上定线, 广泛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 使路线走向更为合理, 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和计算, 对各项技术标准和平纵横线型的配合等, 应用微机反复调整, 作技术、经济比较, 优化设计, 取得了优异的勘察设计成果。使工程造价低、进度快、质量好, 综合评价得分95.42分。

(一) 采用纸上定线, 运用微机技术, 优化设计

采用纸上定线, 广泛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 使路线走向更为合理。在设计过程中, 引进纬地道路设计和桥梁通、桥梁博士等专业软件, 运用微机进行设计和计算, 对各项技术标准和平纵横线型的配合等, 应用微机反复调整, 作技术、经济比较, 优化设计, 从而使设计速度加快, 质量提高, 周期缩短。

(二) 争取各方协作, 地方支持

本段公路沿线是保留比较好的自然丘林地带, 也有部分是耕地, 耕地是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问题, 必须千方百计节省耕地, 尽量少的破坏大自然。为此, 测设人员跑遍了附近的山山水水, 每个角落。在测量中争取沿线县 (区) 、乡 (镇) 人民政府及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邀请他们参加实地定线。定线时充分利用地形进行优化走向, 路线方案经过多次比较, 反复论证, 选取优化的既不直通又不远离城镇的路线方案, 避免了大片破坏树林和占用耕地, 线型美观、顺直, 三处改线共缩短里程4.1公里, 减少了占用耕地, 减少了破坏大自然等等。

(三) 坚持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老路、老桥, 节约投资

原路、原桥都建成永久性结构, 而且大部分已经过大吨位重车的考验。于此,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有的经过结构验算, 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 对老桥做技术鉴定。凡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 采取加固改造措施能达到技术标准的均予以利用。全路段加固改造后, 利用老桥250米/2座, 节约投资650万元, 并通过许多观察、测量、实验, 取得大量数据, 为加固、维修利用旧桥, 提供科学依据。

二、本项目的勘察设计难点

1) 该路段有部分地区是是丘林地带, 因此路线设计或施工中要极大的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2) 沿线的丘林地带, 路线部分地段纵坡大、平曲半径小, 交通安全设施在设计的重点考虑问题。

三、解决勘察设计难点的方法

(一) 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般情况下, 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 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所以在勘察设计过程我们严格按照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尽量保护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充分采用了以下几种原则:

1) 选线尽量不破坏沿线生态环境;2) 防护采用先进护坡设计尽量不造成水土流失;3) 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 造成环境损失, 在设计中尽量增加沿线绿化, 美化环境;4) 考虑今后公路施工尽量不造成环境污染;5) 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尽量做好优化设计措施。

(二) 解决平曲半径小问题

我们设计中充分运用到以下几种先进方法。

1) 在实际平面设计中, 充分利用地形, 尽量采用直线, 特别在平原地区, 不过多的人为改变直线线形, 但也适当引入曲线, 以便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 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 (V+ΔV) , 其中V为设计行车速度, ΔV为通常在直线段的实际行驶速度与设计行车速度的差值, 一般取ΔV=15~20km/h。

2) 纵断面设计中, 纵向坡度的标准值, 在经济容许范围内按尽可能较少的降低车辆速度的原则来确定。在连续下坡时, 车速越来越快, 不安全, 必须控制坡长。对纵坡长度受限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

3) 横断面设计中, 根据使用功能、交通量大小、交通流的组成以及安全行车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做到连续性和一致性。因此, 车行道的宽度尽量控制在3.5~4.0m之间。

4) 在平纵横结合设计中, 避免竖曲线与回旋曲线重合, 特别是凹形竖曲线与平面上两反向回旋线的拐点重合;避免竖曲线顶部有急弯, 以免驾驶员靠近顶部来不及判断, 从而造成速度过高引发交通事故。在平曲线的组合中, 尽量避免或少采用反向曲线、断背曲线和复曲线。

经过采用以上的的先进步骤先进方法, 使庐山环南山公路的设计得到极大的优化。昔日的陡坡、湾急、路窄等路况, 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砼路, 且线形顺畅, 路容美观、环境优美, 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效益评估

本项目建成后, 预计交通量可达到货车平均每天运输35687吨/日、客车平均每天运输60458人/日, 车速可由50km/h提高到80km/h, 路况改善可获得的经济效益2674.63万元, 缩短里程4.1公里可获得的经济效益3673.12万元, 静态投资回收期6.9年。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将会进一步促进九江市与周边临近省份的经济交流的繁荣和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是带动九江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要通道,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与外界交流的途径, 使九江的商业繁荣得到又快又好开发和发展,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摘要:九江市地处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 北倚庐山, 曾是我国“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素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全国著名的旅游圣地庐山等风景名胜, 已发展成为江西省赣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的中心。

11.描写黄山庐山的古诗 篇十一

游黄山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翠微峰无名氏

洞里乾坤世莫知,时闻啸鹤带云归。

几回洞口乘风立,欲挟飞仙入翠微。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

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半酣更发江海声,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李白

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玉女千馀人,相随在云空。

见我传秘诀,精诚与天通。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

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

时泰解绣衣,脱身若飞蓬。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

海鹤一笑之,思归向辽东。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

因巢翠玉树,忽见浮丘公。又引王子乔,吹笙舞松风。

朗咏紫霞篇,请开蕊珠宫。步纲绕碧落,倚树招青童。

何日可携手,遗形入无穷。

同友人游黄山汤宾尹

冒雨穿山羡未曾,息肩无寺寺无僧。

宽围白浪身千叶,峭入青天手一藤。

龙吼药炉舂急杵,猿调茶鼎煮孤灯。

与君伸脚量峰碛,踏着云光不记层。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李白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望黄山诸峰 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游黄山留题 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

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

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

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

因公檄按游黄山 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黄山歌 汤复

老人今年七十七,家在黄山东之侧。

山距吾家百余里,梦寐常劳面未觌。

今年鼓勇扶筇往,彳亍危岑神惕惕。

步步跻攀绝援引,崖石刮耳壁摩鼻。

天生老骨不知疲,眼看松石步登陟。

堕崖坠壑都无谓,纵死兹山意亦得。

12.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十二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 “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美文, 在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媒体, 借助范文, 与文章产生共鸣, 尽可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验课文中的美———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情致的美好, 受到审美教育和道德明理。

一、情境性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致

新课伊始, 紧扣文末两个“沉醉”, 创设徐霞客与游客饱览黄果树瀑布后沉醉的情境, 启发学生“连徐霞客这样一位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名山大川的地理学家都陶醉了”, 可见这黄果树瀑布不同凡响! 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致, 使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这黄果树瀑布的神奇与壮美。

2. 借助媒体, 品悟壮美

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培养语感, 进而理解课文。”遵循这样的理念, 教学中, 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 从读中品味瀑布的特点, 感受作者的用词之精、之美。有些文句学生一下子难以想象画面, 便借助媒体开启他们的想象之门。

( 1) 感悟声响, 领略气势

学生研读想象的基础上, 播放瀑布渐近渐响的声音, 继而让学生谈感受, 学生纷纷各抒己见; 当让他们再用朗读来表达感受时, 无需多加指导, 他们已能读出瀑布渐近渐响, 由轻柔到訇然作响的特点。

( 2) 感悟形态, 领略壮美

设计时, 考虑到“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银雨洒金街”等这几个词语难以在一些想象力较弱的学生脑海中产生具体的画面, 所以学习这一段时, 一张水花飞溅、漫天飞舞的图片、一幕幕瀑布飞泻的录象适时出现在课堂中, 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图片与录象创设的情境之中, 情由境生, 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挥洒飘扬之美, 朗读也成为一种另有风味的美, 教师在欣赏黄果树壮美的同时, 也在聆听一支唱响在孩子心中的赞歌。

( 3) 研读想象, 体悟感受

在感悟黄果树瀑布声响、形态的特点之后, 让学生研读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从作者的感受中寻求自己的感受。由于媒体中的图片、画面, 已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所以, 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陶冶了情操。

二、明理性

赞美瀑布, 升华感受。此时, 课堂将近尾声, 学生深深沉醉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中, 当反复齐读全文第一句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高度赞叹: “黄果树瀑布, 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已达到了高潮。最后宋祖英的《瀑布》一曲, 更升华了学生的感受。特别是歌曲中最后一句歌词: “人有所短, 水有所长, 水也可以成为人的榜样。”唱出了大自然对人的影响。伴着歌声, 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潜移默化之中, 学生也读出了自己的志向。

三、结语

一切知识产生于情境, 最终又运用到情境中, 《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情境性与明理性教学相融, 使课堂别有风味之美。

摘要:富有美感的情境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不仅为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最佳的显效途径, 而且把儿童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在富有美感的情境中, 课堂是美的, 儿童的心也是美的, 美与神奇的情境, 启迪了孩子潜在智慧。

13.《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十三

涪陵城七校

秦梦圆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瀑、炉、疑”四个字,会写“烟、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会认“庐、瀑”等四个字,会写“烟、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导入

(一)看图说话

今天,有一位诗人要带领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处美景。课件出示“瀑布”插图。

1、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2、交流识记“瀑”。

3、这么美瀑布在哪呢?(结合图片出示“庐山”)提醒“庐”的字音特点,声母为边音。

(二)解诗题

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插图

诗人来到庐山下遥望瀑布,被庐山的瀑布所打动,于是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齐读课题。

二、了解诗人,初读感知

(一)了解诗人

那这位带领着我们欣赏庐山瀑布的诗人是谁呢?(李白)你知道有关李白的哪些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其是多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因此,被人们称为“诗仙”。

(二)初读

接下来,我们走进古诗去读读诗人所看的的庐山瀑布到底是怎样的?

1、读之前老师有要求(PPT出示)

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之后保持端正的坐姿。生自由读,师巡视。

2、抽读,检查自学情况。

3、齐读

(三)区别“庐”和“炉”

在孩子们读的时候,老师听出来有两个字的字音是相同的,是哪两个字?(炉 和 庐)

怎么区分它们?(抽学生说)

针对学生说的通过字源字理的演示图进行补充,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发现“炉”与火有关,“庐”与简单的屋子有关。

完成选字填空题。

1、()山的山脚下有一间草()。

2、夏天到了,重庆就是一个大火()。

三、再读古诗,学习方法

1、古诗有三读,一读读准字音

先抽生读古诗的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根据学生诵读的情况,先让学生评价,在针对评价提出诵读的初步要求——读准字音。

2、二读读出节奏

日照是太阳出来,阳光普照。照在哪呢?(抽学生回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香炉”是庐山上的一座山峰。

此时的香炉峰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云烟缭绕)

带着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抽生读)结合学生的朗读和评价,将诵读引至有适当停顿地读。

诗人除了看到云烟缭绕下的香炉峰,还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引出古诗第二句)“遥看”是指远远地看。看什么呢?(瀑布挂在山川之间)引导学生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读好节奏。

3、三读读出感情

古诗的前两句再写香炉峰和瀑布,这是诗人所看到的。诗人针对自己的所见有展开了怎样的想象呢?(学习古诗最后两句)

先抽生读,在读中悟情。

瀑布飞流而下,竟有三千尺长,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出夸张的修辞手法)那你想怎么读这一句。(引导学生在飞流直下出断句,并加快语速,读出水流之快。再读“三千尺”时放慢语速体会水流之长)

出示银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对比感知“银河”与“瀑布”,找出两者的相似处,理解此处的比喻与夸张,在此基础上读好诗句。

4、整体回顾

诗人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庐山瀑布,展开了大胆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庐山的瀑布写的如此大气磅礴,让我们也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四、运用方法,拓展延伸

李白的写景诗常常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除了《望庐山瀑布》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一读的写景诗。接下来我吗就一起读读他的另一首《望天门山》。

结合图片以及古诗的三读法引导学生读好古诗。一读 读准字音 二读 读好节奏 三读 读出感情

五、总结方法,背诵古诗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要想读好古诗,首先得读好字音,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把握节奏,进而走进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去体会诗人是如何将他所看到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从而写下了这一首首让我们震撼不已的古诗。

不知,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两首古诗,你喜欢哪一首,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中一首去读一读,背一背吧!

1、抽生上讲台上背,其他学生认真听。

2、评价

根据背诵的情况评两星到五星不等,抓住今天所学的诵读方法展开评价。

六、书写指导

1、出示“炉 烟”字,让学生观察,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写字三看:一看结构

二看宽窄高低

三看关键笔画

找出关键部首:火字旁为书写关键,先两边再中间,火作偏旁,捺变点。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书写

5、展评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一读

读准字音

二读

读好节奏 看 三读

读出感情

14.望庐山瀑布古诗原文及翻译 篇十四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15.《望庐山瀑布》的写景特色 篇十五

一、虚实相生见真情

纵观全诗, 前后景色互相照应, 文中意象众多, 有暖阳、香炉峰、紫烟、瀑布、山川, 除此之外, 还有想象的银河与九天。没有多余的羁绊, 四句话通俗易懂, 简简单单, 却绘出了自然景观的生命气息。诗人先从远景写了艳阳高照的唐朝, 仿佛一片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 再联想香炉峰沐浴在阳光下的情景, 如春天开出五彩缤纷的鲜花一样, 颇有生气。仅仅七字, 已然将美景囊括在内, 实写这些, 然则侧面烘托当时和平的氛围。一个“生”字, 一语双关, 不仅表达了动词“升”的效果和紫烟的形成过程, 而且间接展示了当时的生活情境, 就像那云烟被日照成紫色。接着便写眼前看到的瀑布, 进入正题。

在诗人的心里, 全句唯有“挂”字, 才是心灵的眼睛, 而这眼睛下奔流的瀑布, 便是诗人心中的全部海洋。能做到像李白这样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让景物达到人景合一效果的少之又少。结合前一句, 我们不难产生对这种豪情的仰慕之感。“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诗中的瀑布也一样, 最终会流下去, 然后流向江海, 哪怕前方有万丈深渊、淤泥硬石、高山阻挡, 也要鼓起勇气向着前方, 流出自己的豪迈。写景就是为了表达诗人心中的情, 表达诗人对美好河山的喜爱, 对未来渴望的豪情。眼前的景是真的, 心中需要抒发的情隐藏着, 虚实结合, 好像晴天下的一道光, 传遍远方, 播洒心中的暖阳!

二、想象丰富显诗魂

诗中不失想象, 三、四句进一步描写瀑布的豪迈奔放的特点。“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 很是壮观;“三千尺”, 一个长度单位, 非常精彩。诗人李白没有直接说成是银河落九天, 而用一种疑问的态度来解释山崖的高与险。这种想象大胆、奇特, 如艺术中充满音乐, 音乐中充满浪漫。“直下三千尺”是诗人对瀑布热情滚烫的情, “银河落九天”是诗人对瀑布永恒不变的爱……

这些想象让庐山的瀑布弥漫着光环, 散发着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呼吸, 通过这些想象, 诗人把整个瀑布景组成一幅山水画面, 充满立体感和空间层次。这种写法情景融合, 显示出诗人身上别人不曾有的感情色彩, 既对大自然有深沉的热爱, 也对自己有充满自信的期待。文章色彩轻淡, 可诗中的想象却不失明亮的清新与活力。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 它既壮观, 又富于神秘的美, 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 用银河比喻瀑布, 显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

《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想象、比喻、拟人等创作手法, 再现了庐山瀑布的俊秀面貌, 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题目更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情感, 仿佛融入在庐山瀑布中, 直到天荒地老, 灵魂才会消逝。

上一篇:仓储的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绵阳二诊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