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2024-06-30

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共10篇)

1.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

共华中学校本课程资料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 长:李建军(校长)

副组长:曾腊春(业务副校长)尹新宇(教务主任)

组 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 长:尹心雨(教导主任)欧仕良 副组长:学科组长

组 员:班主任、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艺体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 长:李建军(校长)

共华中学校本课程资料

副组长:曾腊春 尹新宇 组 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六大类课程:

1、学科知识类(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开设课程,如语文(英语)口语交际,演讲与表达,理化生实验探究。)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沅江市共华镇中学 2014年9月

2.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二

1. 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新课标准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了数学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即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智力因素,而且要关注非智力因素;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数学过程。

2.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促进技能的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教学目标才能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课堂教学就会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教师就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 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应该给售货员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子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的结果和小明说的一样。”然后我问学生:“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学生都说是,我说:“小明算得这么快并不是比你们聪明,他是用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后也会和小明一样聪明。”学生顿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的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4. 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3.中学新课程实验方案探索 篇三

关键词:探究;创新;实验;动手

新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如何建构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应用策略,在课堂进行有效引导、指导,组织、监控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研究物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然而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重理论轻动手。由于高考中实验内容采用笔试,一些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十分完备,有时我们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甚至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加之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和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和实际操作。这样的结果是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2.只動手不动脑。由于教学进度的安排,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盲目地照课本或教师讲的步骤按部就班,机械操作,更有甚者在实验前预先印发实验报告,让学生照“实验报告”逐条操作,填写数据。这样学生做完实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样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其中也并不是没有原因,也并不是我们这些教师不理解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确有一些客观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着采取了这样一些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

1.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方式。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学习新课结合紧密,不一定需要正规的实验室,也不需要写正规的实验报告,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

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由于边学边实验课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课,其教学形式如上课,一般不允许随便走动,互相抄袭,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逼”得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习,容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2.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尽可能实物实验,可下载,可实录,尽量少用动画。

3.可采取自制实验仪器。低成本实验取材简单,常常使用日常用品甚至废弃物品取代实验室专用器材,因而花费很少,因此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低成本实验”。

例如:用纸杯做个简易的电话,还可以做个小孔相机、用钉子和木板做的压力小桌等等,可以不断改进演示实验,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另外,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常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前准备要充分,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见并制定相应措施,学生动手实验前,明确目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实验中可让提前培训过的学生分组指导,老师腾出时间宏观调控,解决意外问题。学生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新方式的教学,有待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

以上也只不过是我尝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有创新的,也有借鉴的,或许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实践。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合理地加以应用,以实验促教学,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4.数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篇四

1、加强学生对计算的熟练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培养正确的计算能力。

2、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口算(速算),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参赛对象:

全镇三至六年级学生(每班选出1名)

三、比赛地点:

多媒体教室

四、活动过程

1、比赛方式

A、口算

①、口算题80道,时间为5分钟。

②、同等时间内做对的题多为胜,同等成绩的选手则根据书写工整程度决定。

B、速算

每班选出的1名学生,在10分钟内做对的题多为胜,同等成绩的选手则根据书写工整程度决定。

五、评比和奖励办法

1、最终评定成绩为口算与速算成绩相加。

5.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五

----岔河则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意见》、《陕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区从2004年秋季开始,起始年级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确保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推进,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陕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调整课程门类,深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搞好课程管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题研究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实验工作。

二、实验的目的和任务

1、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课程改革实验的各个环节都要为实现人的培养目标服务。要实现人的培养目标,就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验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验证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检查新教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检验新教材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与可行性。通过实验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办学与考试制度,强化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队伍培训,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破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的新的教学模式。

4、搞好我校全体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实验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在课程建设上的责任,加强我校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充分利用我校的课程资源,根据我校的实际实施课程改革。

6、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逐步实现课改后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加强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馆、体育、艺术、劳动等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提高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7、在实验过程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省、市、区全面推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新课程标准的验证性实验

1、关于新课程标准内容、编写体系的研究。

2、关于新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研究。

3、关于新课程标准在本地区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进行新课程标准与我校学生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本地区的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对教学该配备要求的研究。

4、关于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衔接的研究。

5、构建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操作体系。

(二)新教材的实验

1、关于新教材的研究。

2、关于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从人的培养目标出发,挖掘教材因素,拓展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现对教材的理解、完善与加工,构建现代化教育思想的“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3、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建立以学生为主多因素参与的,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模式,提高学习质量。

4、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围绕课程标准、新教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确定评价内容,建立多元化评价内容体系,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参加的多元主体评价队伍。要重过程评价、重整体评价、重教育与促进功能的发挥,实现依教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全面评价。

(三)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

1、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我校实际出发,充分展示教师的特长,满足学生的需要,挖掘我校教育内容,体现我校办学特色,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民,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内容的补充、完善。

2、关于学校课程的组织实施。要围绕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课时,活动的组织形式。要体现学生个性的培养,体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1、探索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内容全面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要进行教学准备情况、教学组织形式、课程环境、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项评估内容的研究。

2、探索学习效果评估的方法;建立以知识、能力、情感、学习过程与方法等多因素为内容的评价体系。

3、探索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建立与国家课程相吻合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一套体现本地特点的地方、学校课程管理体系。

四、实验范围、规模及周期

1、实现所涵盖的科目、项目

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校七年级全体师生参与课程改革实验。

实验涵盖的科目:

七年级: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2、参加实验的教师、学生人数

实验教师:

实验学生:

3、实验验证与推广的周期

完成一轮实践的周期为三年。

五、实验步骤与措施

1、实验准备

(1)统一思想认识。

(2)确定组织机构。

(3)选配实验教师。

2、实验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04年3月--8月)主要任务:

(1)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实验规章制度,明确实验任务。

(2)在全校广泛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全校课程改革动员誓师大会,营造良好的课程改革实验氛围。

(3)组织各科教师参加各级培训。

(4)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研究,组织集体备课。

第二阶段:改革实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主要任务:

(1)根据实验研究的各项内容,确定各科实验核心承担的任务。全校既进行统一的课题研究,各科实验教师又同时进行分项专题的研究。

(2)进行各学科课程、教材的实验,组织各项实验专题的研究与总结。开展调查、测试、记录、研讨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主要任务:

(1)进行新一年级的实验。

(2)进行上一年实验情况的比较分析,提出各项内容的修改意见,指导新一年级的实验。

(3)撰写各个专题的实验研究报告,为国家、省修订、完善和发展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总结,为下一个年级的实验提供基本经验,为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大面积推广积累并提供经验。

六、实验机构及工作职责

1、确保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实施,经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领导全校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落实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培训、经费以及有关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负责全校课改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2、成立各学科课程研究与课题实施小组,主要负责各学科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与落实情况,由组长定期向上级汇报进展情况。向家长和社区宣传课改的意义,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七、课改实验的宣传与发动

本次课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教育改革,其宗旨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动课改的重大意义:

1、召开全校课程改革誓大会。

2、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营造改革氛围。

3、利用教室布置:如墙壁和后黑板上新疑的栏目、别出心裁的创意,引起孩子对新课改的极大兴趣。

4、通过印发课改专刊,宣传新课改的重要性。

5、定期召开家长会,汇报孩子在学习中的发展情况,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要求。

6、进行家访,征求家长对课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所有这些宣传发动,都为我们的课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实验教师的培训

1、培训对象

(1)校领导参加区级全员通知培训和全学科教材培训。

(2)全体实验班教师参加区分学科教材全员培训。

2、培训目的要通过培训使领导和教师们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掌握新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进而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1)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学科内容的学习。

(2)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搞好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校本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发校课程资源,建立校本培训制度、边实验边研究

边提高。

4、培训制度

(1)选拔那些比较年轻、思想活跃、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教师作为首轮实验教师,保证我校初始年级第一轮实验教师的培训质量。

(2)实验教师培训工作的好坏,进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败。我校教师将从精神准备上、物质准备上,经费保障上,做好培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5、培训效果评价

如何评价实验教师的培训效果,是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实验教师培训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我校将采用积极的评价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对培训对象严格把关,对实验教师的参训过程进行全程考核。

二是对培训的工作过程进行多角度评价。

三是加强领导,专人负责,全程监督,使培训工作严格按计划进行。

6.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六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

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

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7.美国中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启示 篇七

中国的综合实践课程于2001年被纳入新课程改革方案,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中, 表述上又增加了“活动”一词, 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 “这在我国课程行政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是课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国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地位, 而其思想又深受美国综合课程改革的影响。因此, 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综合实践课程的分析, 为中国正在进行的课程实践化变革提供多元的思考向度。

一、经验导向: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界定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革新性课程, 指的是综合两个或多个相关独立学科的课程设计、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元课程。它包括多领域的概念和模式, 跨学科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教育的自由模式。在美国, 综合实践课程并不是机械地把各独立学科进行综合, 而是在注重各学科内在结构的连续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科融合。综合课程关注的并不是学科本身, 而在于事件的主题, 鼓励主题性教学法, 即把日常的主题和主题域与跨学科或多学科的学习单元进行综合。综合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的结合来突显问题域, 并且注重多样化课程的内容同教学范畴的结合。

相对于综合实践课程而言, 传统的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过分注重学科划分, 把知识按清晰的界线划分为孤立的多种学科, 进而基于这些孤立的学科进行教学。鉴于此, 凯西尔卡 (Kysilka) 把课程进程按照分科与综合的程度分为完全分科课程、学科导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四类。通过表1可以看到四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间内容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二是学习主体的参与程度。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强化学科间的内在联系, 并且强调学生独立主体的介入。

美国中学采用综合实践课程是为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知识分散问题。虽然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解还存在差异, 但普遍认为它应该包括八个方面:学生的主动参与;符合学生的利益和需要;知识的现实实用性;学习策略的习得;学科的工具性;师生互动;知识的可变性;教学技术的参与。另外, 综合实践课程在学校中的具体操作也并不是莫衷一是。

二、主题统整: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科偏好

综合课程的组织不仅要提供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 而且还要保证知识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综合性。只有当所有部分有效协调工作时, 才能使教学顺利开展。在课程组织的不同层面, 部分必然服从整体以确保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和整体性。更进一步说, 部分的一致性需要依赖于统一性的表达。所以, 课程计划、教学框架和课程本身的内容都要求内在相互联结。相反, 课程如果失去部分的支持, 整体的连贯性也难以保证。

传统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学科的断层, 而真正的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一种学科间的随机联结, 不再是学科本身决定内容如何被组织, 而是知识的内在逻辑。正是根据这一逻辑, 美国的综合实践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科内的;一种是学科间的。学科内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指某一更大范畴内不同学科内部的综合, 例如美国中学实施的科学教育是由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物理科学综合而成。学科间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领域的独立学科根据内在逻辑的综合, 例如美国中学的音乐和数学、美术和科学、社会调查和经济学的综合。另外, 综合实践课程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综合各学科之间的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一种路径, 使课程的内容和教育计划内的边缘学科结合起来, 例如, 把美术、音乐、体育、技术、消费和家庭科学、职业教育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就像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 科学要依靠数学知识, 社会研究要借助经济学, 历史和写作要以语文为基础。在美国的中学课程中, 社会调查、科学、数学和语言等基础性课程通常是作为综合实践课程来实施的 (如表2所示) 。

综合实践课程利于社会调查, 是因为其主题是综合的, 它的研究对象是真实世界的具体问题, 在中学的艺术教育中, 音乐、舞蹈、戏剧是与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有些学校的综合课程把现代艺术和社会问题联结起来, 有些学校也把不同年级的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进行结合或者把体育教学同语言艺术综合。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 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被科学地开发利用, 不同的内容被合理地移介到教学实践, 丰富的主题统合多学科的内涵, 实现价值上的整合。以下是美国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实例:

1. 中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热带雨林”, 综合进行社会调查教学和外语教学;

2. 关于中国主题的综合社会调查和科学教育, 主要以蚕作为桥梁和资源进行讲解, 同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圈和动物种类;

3. 关于糖果的内容, 可以综合经济学、数学、历史和语言艺术进行教学;

4. 关于《天外来菌》小说的教学, 利用综合科学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科学教师同英语教师相互配合, 分别从科学视角和文学视角进行教学;

5. 关于“运河”相关知识的研究。

在另外一些美国中学的实例当中, 不同学科和分支的内容被综合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例如, 多元文化教育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内容, 未来学综合了来自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数学、分析学和其他领域的内容。例如中学科学的目标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掌握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

2.掌握科学的和思维的技能;

3.以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选择策略;

4.养成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5.欣赏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贡献;

6. 意识到科技发明是人类为了探索科学现象以及完善人类自身而进行的智力努力;

7. 有意识地爱护环境, 并努力为环境保护工作付出心力。

另一方面, 美国中学还专门开发一系列的主题性活动使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 让学生参与, 如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设计学习、社会参与学习和服务性学习。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法、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的主题研究;设计学习包括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和活动设计;社会参与性学习包括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服务性学习包括家政服务活动、建筑改造、健康看护、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社会工作、城镇计划和其他职业提供训练。

三、以辅代管: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职能转换

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现依赖于合理的组织跨学科教学团队。教师放弃对自我知识域的控制和其所拥有的权威, 为共同的计划组成合作式教学团队。综合实践课程的单元计划过程涉及不同年级教师和所有相关学科课程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 跨学科的团队教学、综合教学和主题教学是同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教学和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相兼容的。另外, 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理论也被完美地结合到综合实践课程和教学评价当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综合实践课程也向美国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规范, 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 和跨学科的教师队伍共同揭示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联系, 在学科——实践课程体系中完善综合课程的教学策略;

2. 开展小组学习, 共同探讨教材、测试、课外活动和课程提纲;

3. 在职业教学过程中, 结合当时的工作环境传授理论知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授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

4. 设计在现实世界中有实施空间的具体课时和单元, 并鼓励学生结成小组共同完成目标;

5. 合理的设计、组织学生的实习环境, 让学生同具有真正身份的工作人员交流, 使学生获得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意识到科技的变化;

6. 确定内容标准、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 反映学术与职业发展的综合;

7. 使用替代性评价策略评估学生的工作情况。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是无法通过“教”来实现的, 应该把教师的科学指导、平等参与和对学生主动探究的鼓励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课程实施者的身份, 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组织者, 结合课程的特点和目标选择主题内容和活动场所, 根据地缘特色设计校本化的课程。教师需要全面考察、了解主题活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条件, 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地点和形式, 与参观、访问的对象 (人或机构) 取得联系并求得支持与配合, 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此外, 综合实践课程是以主题的形式经常性开展, 主题的选择是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于其他课程既定的主题设置,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主题生成的重要原则是师生共同协商。师生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学校实际、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发展需要, 从课程内、生活中和实践中去发现存在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寻求和提炼出活动的主题。教师以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根据学生的水平考量可操作性, 同时评估主题对学生的适宜度。

四、自我生成:综合实践课程知识的价值重构

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的报告指出, 学生并不能独立地从多学科的内容中启动知识建构功能, 真正的知识习得在于学生反复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 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反馈。综合课程恰恰提供了学生不断建构知识的渠道, 帮助学生再定义、反馈和转换知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尽管单一学科教学也可能提供机会, 使知识在不同学科间迁移, 但是这种机会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传统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并不能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回应, 学生学习活动的满足只有通过综合教学内容产生的学习经验习得和活动完成, 才能得以实现。事实上, 知识本身就是交互式的, 而这种联接又从直观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于把学生的文本知识转换为自我技能, 例如学生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的培养。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强调充分发展主动学习技术、学生学习风格、多元智力发展以及多感觉的贡献。另外, 它也重视与现实世界和社区相联系, 鼓励经验学习和发现学习, 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和问题导向过程,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课程中开展的学生团队作业和合作学习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技能。此外, 课程的综合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发展、领导能力的养成以及其它相应能力的训练。在道德方面, 它对学生进行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 并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的养成。它认为, 这本身也就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初级形式的体现。

实践使学生对身边的问题和周围真实环境产生浓厚兴趣, 使他们不仅能在广泛接触中掌握一线信息、澄清环境价值观, 而且还能由此及彼地关注其他区域的问题, 进而使实践教育从外在实施转入学生的自我教育, 并逐渐演化为外显的具体行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真实环境, 使学生亲身感知、认识、体验、探究理解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和途径, 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

五、结语

美国中学的综合课程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 然而, 关于综合课程有效性的研究还远远不能证明其确实更合理, 其中很多研究更倾向于关注某一特定的学校, 特定研究范例的经验总结。证明综合课程更有效的经验性证据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比例, 明晰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课程之间关系的数据也并不能明确地支持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德里克 (Drake) 认为标准化测验并不能评价综合课程的实施效果。卡特 (Carter) 和曼森 (Mason) 更认为综合课程和传统分科课程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尽管综合实践课程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开展, 但是我们还需要取得支持其有效性的科学数据, 并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 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并进以及改革后成效的完善。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革新性课程, 指的是综合两个或多个相关独立学科的课程设计、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元课程。

综合课程的组织不仅要提供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 而且还要保证知识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综合性。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 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被科学的开发利用, 不同的内容被合理的移介到教学实践, 丰富的主题统合多学科的内涵, 实现价值上的整合。

8.在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的对策 篇八

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各地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特别是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目前学校由于经费的缺乏,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农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象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或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三)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课程改革

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

(二)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

(三)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四)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五)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四、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9.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篇九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课程改革,构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课程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制定《北辰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结合学校课程规划整体方案,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课学习计划。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其专业成长无论对学生、对学校、对课程开发本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在进行必修课教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承担1-2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心理环境、物理设施等都会给师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也就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学校特色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

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局限: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多元化开发校本课程。

(三)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各素质的教育中,虽有侧重不同、层次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不可能把某一类型、某一科目课程的教育,归划在某一单一素质的教育内。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方面,探究型课程起着事实上的前沿阵地的作用,但基础型、拓展型课程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占课程总课时量相当大部分的基础型课程,理应是素质教育核心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从课程目标来说,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侧重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来说,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作为课程来说,都是21世纪学生自身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它们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原则考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2、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

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决定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基础学力奠基的基础型、侧重于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素质与更好地发展个性特长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有的单科性质的;有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性质的;有的是大综合科性质的;各类科目的设置呈现多元性。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类型也呈多元性,课程设置中,有的科目指定为学生必学、有的科目组合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形成各个领域、各个模块,领域内的科目,学生必须学,但学什么,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科目规定学生必学,但在一定时段内,什么时间学,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课程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或不学。环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模式也呈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体学生共同教学要求的基础学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识能力的拓展,为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的科目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有的科目教学以课堂教学型为主;有的科目是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考察、实施开放型教学为主;有的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有的是非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要求、内容、方式、地点、对象、成果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环绕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周期也呈多元性;有长周期覆盖整个中学阶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学年、一学期为周期的,有不满一学期的微型课程,有专题讲座型、不定期型(研究型课程)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结构多元性的原则考虑,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模式、周期的课程不同的功能,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3、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发展条件。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拓展型、探究型或研究型课程中,更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课程的进程与要求的选择权利。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考虑,认真落实为学生的选择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学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通过如下三种途经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课程改造。课程改造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修改,或者根据对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一是对原来开设的活动课和选修课进行整理和改造,淘汰已过时的课程,保留并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二是对国外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改造,如《剑桥英语》等。进行课程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教师应该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指令性课程、引进课程等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选择即“拿来”。就是把在社会上极具市场吸引力、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校外课程有所选择的“拿来”,为我所用。如《新概念英语》、《游戏编程》、《古文诵读》等等。当然,这种“拿来”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理性决策。三是自主研发。即把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优势,以我为主,研发新的校本课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临城名人故事》、《临城风景名胜》、《临城地质》、《临城物种》等等。

三、校本课程体系框架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将要研发的校本课程归纳为五个大的系列:

一是学科知识拓展系列:如对联赏析、新闻写作与欣赏、生活中的化学等;

二是学科知识深化系列:生物、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奥赛辅导课、创新大赛辅导课等;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如社会调查与研究、数学问题研究、物理问题研究、化学问题研究、远足、访问、参观考察、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夏令营等。

四是德育系列:如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团课、党课、理想教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是音体美武术等特色教育系列:如练声课、钢琴课、篮球课、排球课、素描课、工艺课等。

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达到100-120门,建成学校校本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四、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

我们将“三板块”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将以深化拓展型课程、实践探究型课程、学生个性化课程为体系构建。

1、深化拓展型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的扩展和潜在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学生例行性学力培养。学生可以分领域限定选学的课程,内容与要求有弹性、可变动,不重知识量,而重独立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其发展的领域有相同性,而层次与内容可有相对的差异性,对个性特长的培养具有从启发到初步发展的功能。

2、实践探究型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学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要求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的培养。课程的领域可不同,层次也可不同,符合不同学段学生和学生群体内差异性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可以分类分层自主选学的课程。探究型课程内容,一般有相对明确的结论,重在研究过程。本类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案例调查、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项目。

3、学生个性化课程

学生个性化课程,即以学生个体为本位的课程,是指依据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由学生在教师参与下为自己设计的课程。个体课程表现为个人学习计划、自我发展设计等有关自我学习目标达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计划、安排系统与活动过程。

学生各有其不同的发展取向和成长路径,他应该拥有自己的不同于“他者”的课程——学习者自己的课程。个体课程侧重于关注学习个体的学习需要与发展特质,推动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途径。

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1、编写模式

“在编写中学会编写”,采用“动态的开发模式”。也就是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相互多次循环,不断修正,直到满意为止。具体操作上,可以先确定目标,再编写内容、制定方法和评价,也可以从内容到目标、方法和评价。整个过程要考虑到“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内容,甚至要考虑课怎么上、课型是什么、适应的对象是谁、开展的学生活动是什么等。做到“在编中学,学中编,动态开发,逐步完善”。

2、教材定位

主要为了激发兴趣、拓宽视野,体现乡土气息,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思考性、创造性相结合。编写时,可以以一科为主,吸收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开展跨学科研究。

3、资料搜集

大量收集和占有资料,是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基础和关键。资料搜集可以进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也可以上网查阅,或请教于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

4、编写原则

编的过程就是“抄添裁”的过程,当然要“添”,要提炼加工,深入浅出。行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具体地说,还要牵涉字体、字号、颜色配比、图文排版等比较专业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二是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三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思考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四是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五是去除过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宽知识的宽度,强调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回应。六是编排要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思考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大致方向,强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5、课程标准:

成书后,要有配套的课程说明或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实验要求或拟开展的活动、参考资料或资料索引等)。

6、设计要求:

每本教材一般要求设计成8-10个专题,每个专题一般要求设计成1个课时,每个专题一般要求编写成2000-3000字,每个专题一般应包括正文、问题与思考、活动与探讨、积累与应用、推荐与建议等项目设计。每本教材总字数控制在16000-30000万字左右。

7、教材编审: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定。

8、编排印刷:

由教务处组织,学校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者签订印刷协议,由学校选定印刷厂,由印刷厂根据学校需求总数排版印刷。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要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同时又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以确保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扎实的成效。

1、建立组织,分工负责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委员会和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条例和办法,教务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

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做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

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

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科学安排,规范实施

年级组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结束前,申报下学期校本课程科目,填写课程申报表,撰写课程简介然后上交年级组,由年级组报教务处将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汇总成《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并下发给各年级组,年级组下发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交年级组并上报教务处,年级组、教务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年级组根据《课程安排表》组织教学。

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学期一般安排8—10个学时,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个学段连接。

校本课程授课的时间和地点:校本课程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七、八节课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可以安排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校本课程一般在校内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在有安全预案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在校外进行。

校本课程的选课和授课: 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有些课程是同年级跨班选修,有些课程是跨年级选修。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10个。

3、建立培训、奖励机制,保障师资 校本课程门类较多,我校学生人数多,有许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培训学习是课改工作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利用省内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学习;其次要把专家、课改先进学校请进校门进行大面积教师培训提高;再次要组织校内教师间相互探索、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要增强课改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有能力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要写出期末和学年结束教学情况总结,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

学校要定期召开校本课程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撰写论文,以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化。

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档案,教师要认真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设计教学计划,提供教案、研究成果等资料,记入业务档案;要通过资料检查、讲课比赛、评教评学、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运行情况;要对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上采用等于或大于必修课的方法,体现在奖金或学期兑现中;要实行校本课程教学成果申报奖励制度,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中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建立评价机制

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③学生家长的反映;

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 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5、加强管理,调控运行,落实奖励。

校本课程要保证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要像必修课一样有明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并严格管理,做到操作过程的规范,上课过程的调控,最后结果的考核,成绩成果的奖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校领导、教务处、学科组、年级组随堂听课,抽查教案与作业,组织公开课,召开师生、家长座谈会,填报学情调查表等了解教学运行的动态。期末和学年结束时,要求教师认真总结写出论文,学校择优交流,装订成册。

10.中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 篇十

中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

中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日照市实验中学的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课程实施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日照市实验中学是日照市初中教育教学的传统名校和龙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学校就确立了“科研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学的发展思路。2007年12月27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颁布后,我们本着”积极贯彻,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

一、组织保障,方案先行。

组织和制度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为确保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学校及时建立了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机构。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1、成立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其它领导为副组长,加强决策和部署,并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控。要求以教科处为主体,协调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其中,教科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政教团委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信息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教育。

2、根据初中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制订实验中学《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等系列方案,从而确立起一套可操作的管理系统,保证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培训,更新理念。

1、健全学习制度,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一贯重视学习,每学期有理论学习计划,每月有学习主题,每次有具体安排。在此期间,先后学习过《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等20余篇和有关文件,使广大教师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

2、多渠道开放式培训。学校通过各种会议、校报、校园网、家长会等渠道,通过专家报告、外出学习等形式,及时全面地宣传课程理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念。先后邀请了齐健、张伟忠、张华、戚业国等专家亲来我校做报告,还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新课程实验培训活动,如北师大、华师大、杜郎口、洋思等,仅2010年就有200人次教师到外地考察、参观、学习。

3、开展校本培训,提高学习意识。学校开设了教师论坛,全校教师参与论坛,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表演说,谈经验、说感受、诉疑惑。

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之后,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提出了“人本管理,优质高效,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贯彻“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教育思想,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真正办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学校。

三、完善课程设置,培养综合素质。

1、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与音体美等课程,没有随意增减任何一门课程课时数的现象。同时,要求全体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与音体美等课程。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深挖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如:地方课程,我们开设的有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学校课程,我校规划和开发了《现代少年》校本课程,如《经典名著导读》、《写作指导》、《礼仪教程》、《语言之美》、《书法之韵》、《生活中的数学》、《初中生心理教育》、《英美文化鉴赏》等。

3、学校实施“1+1”工程。提倡、鼓励并支持教师在带好自己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够胜任第二或更多课程。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全部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为防止少数教师将这些课看成“搭头”、“杂课”,学校进行交叉安排,原则上同一教师不担任同一个班的两门课程。

4、配置先进设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作用,培养综合素质。学校定时开放图书馆、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学生图书角,并开展学生读书征文活动、读书心得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其中九年级12口教室配置了互动电子白板,装备了四口微机教室,满足教与学的最大需要。学校健全理化生实验室使用规章制度,使每学期理化生实验开出率达100%,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成立舞蹈队、合唱队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兴趣、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

四、加强科研,提高水平。

“以教研为基础,以教改为契机,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开辟科研强校之路”,这是我校的共识。

1、学校专人负责教研工作,开展课堂教学交流与研究活动。一是坚持进行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由组内成员轮流主持,研究本周的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二是进行课堂交流,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教研课。此外,还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实验教师执教课题实验课、“教学名手”评选课等不同形式的课堂交流活动。如2008年4月学校举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创新月”活动,2009年10月学校举办“有效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2010年10月学校举办“教学名手”评选活动。学校制定《听课评课制度》,对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听课评课有明确规定和要求。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教科处定期开展备课检查、作业检查,实行作业量审批汇报制度。并组织举行了教师优秀备课、学生作业展览。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3、科研引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在省、市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我校承担的课题有《个性化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达标”教改实验研究》、《中学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协同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研究》等。其中,《个性化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在今年10月顺利结题,并在省教研室结题总结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体育组根据教学实际提出的课题。已经被确定为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另外,我校申报的课题《初中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于2010年在山东省教科所立项。省教研室立项课题《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运用研究》也正在实验研究中。

4、举行了学生科技创新展览和竞赛。一是评选出学生优秀创新小制作、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予以表彰并在阅览室展出;二是举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七年级81个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电脑制作比赛并取得佳绩。

5、学校建立大课间管理制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每个班除了每周3节体育课以外,还另外安排了2次体育活动,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和“阳光体育大擂台”活动。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中,我校连续三年取得佳绩,并承办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五、规范教学管理,实行开放办学。

1、我校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一是定期召开教代会,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鼓励教师通过提案的形式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实行政务公开、民主理财,增加财务、政务的透明度。三是民主评议。学校相关部门不定期召开教师会议,征求意见,通过民主评议制度,评议党员、干部。“管理出效益”。学校这几年的发展与学校大胆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机制是分不开的。

2、学校实施《班级达标管理实施方案》,变分数量化为达标累计,将日常管理细化,以班级为单位落实,班级自查为主,学校督查为辅,促进了班级管理规范化,培养了学生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3、学校还开展了主题月活动。每月一个教育主题,如安全教育活动月、社会实践活动月、学雷锋活动月、法制教育活动月、孝敬父母活动月等等,学校、班级按照主题要求展开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4、学校探索家、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通过家访、电话、网络、学校网站等各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种灵活多样方式搞好家校沟通,家长满意度达到98%以上。此外,还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精心设计组织每年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2008年暑假,我们组织了“我为奥运添光彩”系列活动,2009年我们组织了“啄木鸟”行动,培养了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2010年我们组织的小记者参观了太阳能展厅,培养了学生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还定期到军干所、教师村为老干部、老教师送温暖,受到老干部、老教师的交口称赞。

六、改革评价制度,实施多元评价。

学校打破“以分论教”、只注重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师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学校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档案,明确每个教师每个学期的自我发展目标,以其工作的目标来引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学校还制定教师多元评价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评教活动、学生评教活动,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一一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了极好的监督作用,又符合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2、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实施“名师工程”,制定各级名师培养规划,完善配套措施,组建名师队伍。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3、学校具有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制定了《班级达标管理实施方案》;每月结合学生主题月活动组织班主任学习培训;每学期进行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按照《班级达标管理实施方案》规定,每学期学校评选一次达标班级、优秀班级、班主任名家;优秀班主任在评聘职称等方面可以累计加分。2010年1月我们又制定了《日照市实验中学“班主任名家”评选方案》,以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4、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落实新课程评价观。建立《阳光少年成长档案》,突出过程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分项表彰。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实行等级制,其中,日常评价所占比例不少于30%,不再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严禁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学校每年结合学生的体质检查情况,将学生的体质做汇总表,并定期在全校开展视力、血压等各方面的健康普查。

七、走内涵发展路,提升学校品位。

1、构建学习型校园。学校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理论学习、9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学历进修等培训。为教师的自我发展、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效途径,使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使学校成为学习型学校。

2、营造文化校园。为营造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学校从每个细节着手,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实现校园道路硬化、空坪绿化、环境美化、校园净化,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感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我校还被认定为日照市绿色学校。

3、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施行人性化管理,体现人的价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学校成为传播人文精神的基地和摇篮。无论在办学理念的落实上,还是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校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校管理中,成立各级学生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纪律、卫生等日常管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阳光校园广播站、校报《新汤中》、校刊《山鹰》以及学校网站等宣传阵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我校还定期组织各类球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新年联欢会、校园体育节等活动,极大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张扬。

八、成绩与思考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规范的教学管理,扎实的课程改革,常抓不懈的校本教研,持之以恒的素质教育,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特长、学生管理、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经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50多项。

我校教科研骨干队伍茁壮成长,梯队发展。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和在读研究生12人,高级职称7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日照名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市教学新秀4人,138人次获市级以上优质课奖,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的名师群体。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笑声、掌声与沉思中成长。2007年以来,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杯作文大赛、“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市“爱我日照”作文大赛、“森博杯”环保征文大赛等获奖的人数350多人,在《中学生作文报》、《黄海晨刊》《作文周刊》等刊物上发表的作文有130多篇,学校多次荣获组织奖,学生获奖人数及数质量较之前有较大提升,在市区各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2009年,师生合诵《毛泽东诗1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词朗诵》获市普通话比赛一等奖,学生诵读的《春江花月夜》先后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当然,我校新课程实施尚处在摸索阶段,还存在以下不足:

1、虽然各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做了很多,但教师的观念转变程度深浅不一,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大小不一,致使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参差不齐。

2、新课程方案对学校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学校已加大了投入,尽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但在有些方面还是很难完全适应,比如选修课程的开设条件等。

3、教学时间的紧张、教学资源的欠缺、新课程操作上的难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这也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找出工作中的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强化措施,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创出新特色,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上一篇:谈农村小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高再兴)(获奖)下一篇:中秋节给客户简短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