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之行有感

2024-08-06

广东省博物馆之行有感(精选10篇)

1.广东省博物馆之行有感 篇一

名家谈坛参观山东省博物馆有感

身处济南东部,每每从经十路走过,“山东省博物馆”的金色大字便常常映入眼帘。只是从来也没有踏进去过。

农历腊月二十三,赶上济南难得的响晴天,天清气朗。我们《名家谈坛》栏目中心一行来到省博物馆参观。一进到馆内,大家就被博物馆的雄伟壮丽所吸引,巍峨的石柱、高大的穹顶,朴素中透着庄严,华伟中浸透着一份厚重。

我们沿着博物馆台阶拾级而上,依次参观,从距今七千年前的东夷文化,到夏商周先秦文明,再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仿佛置身历史久远的时空,踏着祖先的足迹,一步步走过七千年漫长的时间,走到了现代文明。这是一次寻根之旅,曾经遥远的祖先在此刻是那样的栩栩如生、那样的亲切;这是一次重生之旅,祖先的智慧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收拾好行囊再次出发。

我在东夷文化馆中徜徉许久,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巧夺天工,大汶口文化的红陶兽形壶造型极其生动,堪称绝世珍品。然而更吸引我的还是那一件件看似朴拙却浸透着祖先无比智慧与巧思妙想的器物。很难想象,在我们想象中处在茹毛饮血、筚路蓝缕阶段的先民使用着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无比精美、实用的器具。

行走在汉画像石馆中,我时不时停下脚步凝视那一列列质朴厚重的石头,忍不住用手去抚摸那带着祖先体温的艺术瑰宝。先民们用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放的线条刻画出了大汉帝国的粗犷与豪迈、雄奇与瑰丽。

徜徉在佛教石刻艺术馆中,膜拜那一尊尊举止婀娜、体态安详的佛教造像,我不由得心生肃敬、虔诚,心灵在这一切得到了涤荡。

最后,我们来到沉香展中,解说员用专业而流利的语言解说着被称为“植物中的钻石”的沉香的千年传奇,诉说着流传千年的中国士人品香、用香的历史,古人的雅趣让处在今天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辈艳羡不已。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我们沿着历史足迹一路走来,远古先民的质朴,先秦的钟鸣鼎食、秦汉的豪迈气度,魏晋的风骨,大唐的盛世,两宋的开明,明清的雅致,仿佛一幅幅画卷映在我们心中。

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坚定信念,需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风发意气,更需要从中华漫漫五千年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2.博物馆之行观后感 篇二

——一名“小记者”的采访报道记录 10月23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安徽大学一名“小记者”来到安徽省博物馆新馆,采访了解了新馆游客的观光情况。现将“小记者”随机采访到的游客的观馆感想记录报道如下:

镜头一:

小记者:大姐您好!耽误您两分钟时间,我想问下您参观新馆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大姐:新馆相对旧馆,设备显得更现代化,它现在坐落的位置也很不错,远离了市中心的喧闹、浮躁,人们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感受这文明的沉淀,对心灵也是一种很好的升华。对于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这里可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新馆建成后我就经常来,它能使我暂时忘却外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可以让心栖息。但每次来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总能找到各种不同的震撼。我觉得政府花大力气建它,是很必要的。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文化、文明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尊重。

镜头二:

小记者:大哥您好!请问您参观新馆后有什么感想?

大哥:新馆外观很气派同时又不失其特色,建筑风格与博物馆文化相得益彰。馆内的设施也是更加齐全完善,投影仪等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让博物馆平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不再只是毫无动感、单板的文物陈列。循环播放的馆藏文物、历史人物故事等的介绍,使得博物馆文化更加的生动形象,生机勃勃。有些设备,游客们还可以自行控制其播放进度,这就很好。文物与现代化技术的完美结合,让游客们看到了一个另类的博物馆。

镜头三:

小记者:小朋友你好!来参观博物馆,你都学到了什么啊?

小朋友:博物馆的东西真多,看着那些漂亮的东西,再听妈妈给我讲关于它们的故事,我一下就记住了,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也去找这样的东西,拿来跟大家分享,让大家学习。还有来这参观我很开心,因为爸爸妈妈平时忙,都没时间陪我玩,但每次来这里都能跟爸爸妈妈一起,我就特别想来这玩了。这比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好多了。

镜头四:

小记者:同学你好!参观博物馆有什么感想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同学甲:嗯,可以啊!我看到陈列的这些文物、场景什么的,感觉自己似乎置身其中,刚刚还和同学开玩笑说,大家小心,当心穿越!哈哈。。

同学乙:我感受最深的是看到的幻影成像,太逼真了,惊叹之余,很想了解那是怎么做出的效果;还有那些一块块拼连成形的罐罐盆盆,感觉太神奇了,那么多那么小的碎片一块块拼起来,得要多大的功夫与耐力啊!真的好佩服那些文物保护学家们!

同学丙:我看到这些出土的文物几乎全省各个地方都有,每参观一处,我都会留心观察看看自己家乡文物出土情况和在我家乡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看到自己家乡名字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总油然而生。

同学丁:我是个路痴,每次都陌生的地方都会迷路,但今天却例了外,我不禁要感叹博物馆合理的布局!从楼下到楼上,即使不看指示牌随意走,最终总能回到

熟悉的地方,而且楼层间的电梯也不必刻意找,上一层,下层的楼梯总能在你的视野范围内看到。我游得和尽兴,很开心!

镜头五:

小记者:老师您好!请问您参观博物馆后有什么感想?

老师:博物馆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它是我给学生授课的很好的教材,来这里也算是给自己充电的一种方式吧。同时,我也观察了一下,来这里参观的,以老人居多,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很少,这让我感触不少,像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年轻人真应该读来好好学习学习沉淀沉淀。但现在中国教育制度及社会的现状,想做到这点,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努力了。

镜头六:

小记者:爷爷您好!参观博物馆后,您想说点什么呢?

老人:现在的国家政策多好啊,可以免费参观,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想都不 敢想的事啊!看到陈列的这些文物,让我们这些老年人怀念当年啊!子女不在身边,每天来这里看看,也帮助我们打发了不少无聊时间。而且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吗,这里这么清静,我们也要学习,这样才不会让我们与时代脱离的更远,也让我们活的年轻起来。

镜头七:

小记者:您好!您在这里工作、服务,会感到无聊乏味吗?看着每天来来往往的人流,您又有什么感想呢?

解说员:不会啊,能在这里工作,我感到很荣幸,每天和这些珍贵的文物为友,少去了社会上的应酬和争斗,我活得很自在,也很心安理得。而且,这里有这么多学不尽的宝贵知识,又怎么会无聊呢!看着经我解说后露出满意神情的游客们的笑脸,我感到很自豪。但我还想说的是,有些游客不注意保护文物,对标有“请勿触摸”的温馨提示视而不见,这样很不好,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都应该爱护,这样也才能使文物、文化、文明更好更顺利更长久的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希望游客们都能更自觉的遵守馆内规定,文明参观!就像一句宣传语说的: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完整,什么都不要留下!

时间有限,采访有限,以上就是此次小记者前往采访的几个镜头回放,有和你的感想不谋而合之处吗?也希望通过此次报道,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

3.鲁迅博物馆之行 篇三

那日到鲁迅先生故居博物馆一趟,没想到竟感慨万千,心中产生诸多疑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初识鲁迅,大约是因小学时一篇有关“少年闰土”的课文吧。从此,便一直有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伴,到了初中更是如此。每每领到语文教辅,总要找找看有几篇文章后面作者写的是“鲁迅”,并大体浏览其内容,却多是看不太懂,似乎感到有些抽象,道理所说有些模糊,读后大多令人费解。每当老师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富有深意时,我总是表有怀疑,有时认为鲁迅先生所想还未必有老师所想的多呢。

今年暑假因作业里有名人故居踏访一项,便上网查看西城区的一些名人故居,无意间浏览到“鲁迅博物馆和故居——阜成门内宫门二条19号”。地址是如此地亲切——这与我家竟是如此之近,说是邻居也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邻居”,我以前竟全然不知,闻所未闻。由于我对鲁迅先生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读了他这么多文章却不及有些只读过一篇文章后对作者所了解的多,所以一直甚是好奇——鲁迅到底为“何方神圣”? 再加上这如此“便利”的条件,我毅然选择了“鲁迅先生”。

走进鲁迅博物馆大门,草丛中的一尊大理石像映入眼帘,雕像看不那么真切,不过还是可以辨认的出是鲁迅先生——那独特的隶书“一”字胡须以及刚直、倔强、严肃的表情是他所特有的。——头微微向上抬,似乎预示着某种希望吧。

之后我走来到了陈列厅,开始了此次踏访。

这里的建筑都很复古,差不多是中世纪的样式,正在我担心展厅不会也亦是如此时,眼前的景象立刻打消了我的念头——明亮的大堂,华丽的装潢,漂亮的瓷砖,精美的图片——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也会喜欢这样的“打扮”呢?记得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到“有一天鲁迅先生的背后那茶座里边坐着一位摩登女子,身穿紫裙子黄衣裳,头戴花帽子„„那女子临走时,鲁迅先生一看她,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而后说:

‘是做什么的呢?’

鲁迅先生对于穿着紫裙子黄衣裳、花帽子的人就是这样看法的。„„”

或许鲁迅先生更喜欢像托尔斯泰所处的那样更庄严肃穆、典雅脱俗的环境呢?这类问题终还是没有在去过多的思考,只是一瞬掠过脑海。

展厅分为两层。第一层,即大厅,是粗略地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第二层,实际就是另一个房间,则更为深入、详尽地展示鲁迅先生为奋斗一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种种个人“遭遇”。

我首先来到第一层。这里分为三个部分——足迹、业绩、人际。

顾名思义,足迹,主要是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历以及所到之处。业绩,则为鲁迅先生所写作品。不过我感觉“业绩”一词有点像做销售的,形容鲁迅先生未免有些不妥,因为鲁迅先生一生给国人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些等身的“业绩”这么简单。

人际,是介绍曾与鲁迅一起战斗的人,比如弟弟周作人、陈独秀、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等,还有很多帮助鲁迅先生翻译外国文学的外国人,具体记不太清了,不过印象中似乎有不少。之后不知为何鲁迅先生与其弟弟周作人决裂了,原因并未提及。

我来的时候大约是中午,人并未很多,此后来往的人也不太多,按理应该十分安静才是,可总会有人某名地制造出些声响,有时是几个中年人随意“撇”几眼鲁迅先生的“照片”后聚在一起聊些所谓的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有时是几个随大人一起来的孩子们,相互追逐,而后大人们也无心“浏览”那些文字,慌忙管教;有时是讲话声;再或者是手机铃声„„总之各种声音源源不断、搅浑在一起,震得地面有些颤抖。

当然也不乏一些“安静之人”。他们手拿单反相机,所到之处“咔——咔——咔”而后又是下一个“咔——咔——咔”。凡是有图文之处,必要如此,却丝毫不去理会那些刻骨的文字。或许是要放些在微博上吧,亦或许是有其他缘故,我不知晓,也不想知晓。我只是有些不解:为何现在的故居、博物馆只给人们留下了那相机里的一张张漂亮的纸?为何人们现在只注重浮华、流于表面,要通过外界来炫耀自己,这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难道仅仅用手中的相机拍过一遍,就可以将种种内化为自己的吗?„„

我不得而知。

我只得继续往前走,走向二层,也就是另一个房间。这里与大厅极为不同——没有明媚的阳光,取而代之的是暗淡的灯光,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展列的有关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简朴东西。少了一点轻松、优雅,多了一些庄重,压抑。

这里是按时间段来划分的。

在绍兴(1881—1897)。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他亲近农民,常帮助家人干些农活,这也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后来在鲁迅13岁那年,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

在南京、日本、(1898—1912)鲁迅到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时,他写了一首无题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 广为后人流传,表现了鲁迅先生誓死为祖国呐喊、为祖国奋斗的决心,同时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此后他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

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期间我还看到了很多那些鲁迅先生曾经留给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字。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正如这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里路”

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那么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那希望便“无所谓无”。如果人们都满怀希望,并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的生活。

这是鲁迅先生对于希望的理解,我认为鲁迅先生对未来并未绝望,只不过他认为自己有生之年很可能是看不到了,但青年们和孩子们还有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青年们和孩子们的身上„„

之后我看到了那三个大字——“民族魂”。这本是令人热血沸腾的三个字。但“魂”字上却少了一撇,我百般不解,是因为字体?还是有什么深意?„„

都不是,却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所致„„

这既可笑,又可悲。

鲁迅已逝,倘其还在的话,看到如今的社会,如今的中国,会有何感想„„

如今的一切,会是鲁迅在生命最后一刻眼中所看到的“希望”吗?

有人曾说,“我读鲁迅,不为爱国,不为作文,不为怀旧,不为兴趣,只为缅怀一个曾经的民族魂而已。”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战斗作品。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在散文《秋夜》一开头说的两句话。

一旁的接待人员说:“那两棵当年的枣树都没了,这几棵,是后来补种上去的。”

枣树没了,鲁迅也没了,留下来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着主人回来的房子,以及鲁迅当年手植的丁香。它们已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枝繁叶茂,快遮挡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先生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4.蒙牛之行有感 篇四

序的管理机制等,让我感受到蒙牛成功的关键:

一、细微之处见精神 在蒙牛厂区,我深刻感受到“净”、“静”、“精”、“惊”、“竞”这些词语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这里。

二、“净”—干净。处处纤尘不染,每处环境都责任到人,大到厂

区、小到对一个标牌的管理。我们随手摸了一下楼梯拐角窗台,再仔细观察手指,确实没有丝毫可挑剔之处。“静”—安静。听不到车间的噪音,全部是机械化作业;听不到

办公人员的说话,每个管理人员都在忙自己的业务。

“精”—精益求精。在全国乳业强手势均力敌的竞争中,蒙牛力争做到产品质量高、品种多,在竞争的夹缝中不断壮大。

“惊”—效益在惊人地增长。蒙牛乳业品种达上千种,市场覆盖全国,直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于1999年7月成立,短短11年,蒙牛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6位上升至第2

位。

“竞”—不断竞争。蒙牛喊出“草原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口号,努力寻求与竞争对手和睦相处的路子,实施“共生共赢战略”,蒙牛用自己的谦逊促进了地区品牌间的相互学习与进步,体现了企业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

二、企业文化管理见精神

到蒙牛乳业参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随处可见。大门正对面的标语牌上,大大的展示着“事在人为”的做事理念。在厂房走廊的墙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蓝底白字的标语牌,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的用人理念;“管理是严肃的爱,培训是对员工最大的福利”的培训理念;“如果你有智慧,请献出你的智慧,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那么请你离开本单位”的用工理念;“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的质量理念;“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珍惜人的感情,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的管理理念;“放射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熄别人的灯”的同事相处理念;“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工作理念等等。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你能

不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吗?

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见精神

蒙牛教育员工把自觉学习当作实现工作效益最大化的“资本”,把学习视为生命内涵的一部分,努力使全体员工的学习“工作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人都对 “职场人生,不学则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实际的感悟。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学习中还要有创造。蒙牛乳业把古今中外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华兼容并蓄,提出“管理无小事,创新是大事;生命有限,创新无限”的理念,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

民营企业成功的典范。

蒙牛之行,受到蒙牛集团文化的感染。联系自身的工作,在市场竞争力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用良好的企业管理,优质的产品作为市场竞争的强大武器,做好自我管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提升自身的业务素

5.太原之行有感 篇五

——参加“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暨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有感李美莲

阳春三月,天朗气清,和风送暖。我们高二语文教师在学校精心安排部署下,赴太原参加为期两天的“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暨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领略了享誉国内的语文教学专家郑桂华、李哲峰、余映潮三位老师的课堂艺术,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三位专家个性十足,特色鲜明。郑桂华老师学力深厚,注重方法,细腻生动;李哲峰老师博闻强识,注重文本,挥洒自如;余映潮老师博采众长,注重实效,精要灵活。他们分别就写作、阅读、课堂教学三方面给我们做了示范教学及报告,高二语文老师群情激奋,欢欣鼓舞,赞不绝口,大呼过瘾。

三位专家共同之处是对语文教学教研工作热情高涨,爱学习,爱琢磨,进而形成个人风格,取得骄人成绩,获得业界如潮好评。

他们虽衣着朴素,貌不惊人,却因各自的学养才智,引人敬仰。几位专家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简要概括如下:

从郑老师身上,我们懂得:

一、学历会转化为学力。她作为教育学博士,对课程内容及传授方法有广博精深的研究。一路学习理论,一路进行实践。不断深造,使她驾驭起课堂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密切关注学生精神状态,走近学生身体,走入学生心灵。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生活,丰富了课堂内容,拉近了师生距离,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相融的一个有机体;

三、方法引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她的课堂起承转合,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将“兴波澜”这一技巧,由浅入深,导入学生头脑,形诸学生笔端。

从李哲峰老师身上,我们领悟到两点:

一、广泛阅读,记诵大量材料,可以极大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耳濡目染间,也会爱上读书;可以形成个人独特思想,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生活。

二、李老师注重整体感悟,阅读初体验,反对人为过分分析信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将裸读所悟以评点形式诉诸文字,在不断的咬文嚼字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余映潮老师身上,我们受益更多。他音质动人,讲起课来抑扬顿挫。他的课堂讲究实效,不故弄玄虚,不搞花架子。他说,只有老师懒下来,学生勤起来,学生课堂收获才会最大化。课上,他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多说——劳累着,他——享受着学生的累。一堂课下来,学生练了朗读,记了字词,谈了感受,写了笔记,答了问题,感悟了诗文妙处、世间真情。他还穷毕生教学经验,编出“实、精、简、情、活、趣、美、丰”的“高效阅读教学设计8字诀”,真可谓字字凝心血,字字见功夫,令人慨叹。

6.井冈山之行有感 篇六

今天来到了期待已久的井冈山,早上早早的就起床了,坐在车子上,就在预算井冈山的种种。

果然不出所料,行程让我很满意。首先我们在途中就下车参加了博物馆,让我感触颇深,红色的精神激励着我。博物馆让人流连忘返。然后我们就领了一些东西,就到了午饭的时间,午饭很不错,阿姨帮我们打了很多好吃的菜,下午我们去听了讲座,教授讲的特别好,这种气氛环绕,让我感触颇深,中间还唱了几首山歌,让气氛更加活跃了。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最早、最具生命力的一块根据地。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第一次建立了革命军队;三湾改编,第一次把党的支部建在了连队;土地革命,第一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井冈山的农民第一次喊出了共产党万岁。工农武装割据,第一次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

大革命失败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革命力量在农村能否存在和发展,革命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成了必须回答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不仅出色地领导了井冈山斗争,而且勇于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他在井冈山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件中,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在敌人四面包围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仔细分析了解决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怎样建设一支人民军队,怎样建设苏维埃政权,怎样去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等问题。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壮大革命力量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篇二

井冈山之行有感

初夏五月,我们赴X培训学员参加了南昌工学院组织开展的红色之旅教育活动,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驱车5个多小时,行程百余公里,风尘仆仆来到革命圣地——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满怀赤诚和崇敬的心情,游览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参观了峭拔险绝的黄洋界,简朴庄重的毛泽东同志旧居,和庄严肃穆的红军烈士纪念馆,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聆听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官员宣讲的井冈山精神,并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宣誓。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凭吊古战场,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追寻革命先贤当年在白色恐怖下创建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光辉足迹,领悟红军当年不怕艰苦,联系群众,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点燃星星之火的一盏明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是成功的起点、胜利的起点。回顾党的革命历程,追寻伟人的奋斗足迹,缅怀英烈的音容笑貌,重温入党誓词,思想得到了升华、心灵得到了洗礼,受益匪浅。

井冈山是革命的圣地,更是革命的摇篮。1927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秋收暴动后来到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随后建立了第一个红色苏维埃革命政权。当年,正是在这个当地人口不满两千,年产粮食不过万担的地方,中国共产党领导英勇的红军在血雨腥风中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登上整整六十级台阶后,我们来到庄严肃穆的红军烈士纪念馆。在一楼大厅的正面墙上,印刷着毛主席的巨幅手书“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千钧大字,金光劲射,力透粉墙。前面安放着许多参观者敬献的各式花圈,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熔基、胡锦涛、李鹏等敬献的花圈,整齐地默默地肃立着。我们也向死难烈士敬献了花圈,并鞠躬肃立默哀,以表达我们对革命烈士无比的敬仰与感恩,无尽的哀思与怀念。在纪念馆二楼,陈列着大量的实物和图片,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当年红军先辈前仆后继、艰苦创业的光辉历史。一方又一方巨大的纪念碑上,黑底金字,十分庄重,十分工整地刻满了无数革命烈士的年轻的英名,更有王尔琢、贺敏学、袁文才、王佐„„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分明就是一把把劈向反动派的利斧尖刀,又是一把把焚毁旧世界的熊熊火炬,同时更是一尊尊高大奇伟的光辉形象,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庄严矗立在每一位拜谒者的心上。一路看过碑林来到山顶,在庄严凝重的巨大的金色火炬雕塑前,沉思默想,流连环顾,仿佛那一个个不朽的英灵,在连绵不断的八百里井冈山,分明簇立成一根根挺拔的方竹,一棵棵苍翠的劲松,一朵朵姹紫姹红的鲜花,一块块凝碧透赤的岩石,一座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峻岭,一座座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把这革命圣地装点得无比娇美无比壮丽。我们无不为之震撼为之浩叹。

在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上,我们俯瞰险峻的地势,静听导游的介绍,抚摸着那尊当年使敌人闻风丧胆抱头鼠窜至今仍然雄踞山头坚守阵地的大炮,吟诵着“„„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的诗句,追思着那场敌我力量悬殊的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三个营的红军英勇地抗击五个团的敌人四次疯狂的进攻,那是何等的惨烈悲壮!然而我们最终一炮定乾坤,以少胜多,又是何等的神勇气概!抚今追惜,睹物思人,我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崇敬,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豪迈。

在毛泽东同志旧居,除了一张普通的旧木床和薄得象床单一样的蓝色土棉布被子以及被子旁边一套整齐干净的深灰色的红军战士服装之外,就是木床边小窗下一张破旧的三屉桌,上面放着一盏老式高腰油灯,别无长物。最显眼的就是那盏

小小的油灯和那顶红军帽上熠熠闪光的红五星——极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延安窑洞的灯光和毛主席在遵义时期的照片上的红五星。在这里,完全看不到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官员豪宅里的奢华陈设。然而,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多少个不眠之夜,毛泽东同志就着昏暗的灯光,挥洒如椽巨笔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名篇,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通俗的表达力,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坚定的立场,乐观的态度,鲜明地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雄文华章如火炬明灯,在风雨如磐的漫漫长夜里及时指明了革命方向,坚定了革命低潮时期许多怀疑、动摇者的立场和信念,极大地团结了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一切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极大地鼓舞了革命队伍的斗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心。而中国革命的队伍也就是从这里,从八百里井冈山开始,在高高飘扬的镰刀斧头大旗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如不灭的星星之火,以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逐步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连系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最后有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这是任何反动势力都无法扑灭的革命火种。

通过这次井冈山之行,感想很深,回来便查阅了一些资料,在实地观察和理论学习中我体会到:

1、科学的适合国情的理论指引是井冈山斗争乃至全国革命胜利的保证。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保证,就是毛泽东同志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革命成功的道路。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武装割据、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些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正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提出了系统完备的理论。在当时共产党及革命军队面临非常严峻形势下,这些重要理论的形成,给共产党的前进方向指明了道路。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写了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斗争》,这些文章,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在黑暗中探索的共产党人的心,为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毫不夸张地讲,井冈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摇篮,也是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摇篮。

2、认真开展实践,积极探索革命道路,为井冈山斗争赋予了活力。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品质,就是经过实践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在面临敌军不断围剿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对土地分配、政权建设、党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刻的总结,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正如一粒粒红色的火种,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扩展而传播开来,由点而成片,终于造就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突出实践、立足实践的思想,为井冈山精神赋予了活力和生命力,也为毛泽东思想赋予了灵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井冈山斗争,无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份价值无比的富有真理性的实践典范。

3、党的建设和民主建设双轮驱动,使革命军队真正成为战无不胜的人民武装。毛泽东同志率秋收起义余部挺进井冈山途中,有感于南昌、秋收起义相继失败,指出“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于是确定在江西永新三湾村改编部队,实行“支部建在连上”。这就在部队建起严整的党组织体系,为党全面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同时,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军队的民主建设,“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井冈山精神中关于党的建设和民主建设的思想,无伦时代如何变化,其基本精神永远光耀古今并给予现实和未来以深刻启迪。

4、坚持革命信念,坚定革命信心,革命理想大于天。说到井冈山精神,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单这一句,无伦在什么时候提起,总会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和信心。理想和信念,它不是空洞的东西,它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正是革命理想感召的结果。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充满激情地写到:“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样豪迈的语句,不仅会为根据地军民坚定革命信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勇气。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淡化理想信念,共产党员就会落后于时代前进步伐,会成为群众的尾巴,这是我们感悟井冈山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和用心实践的一个大的命题。

伫立黄洋界,处处流水潺潺,莺歌燕舞,神奇的红土地因承载了太多红色历史积淀而愈发显得厚重。但我想,更值得我们珍惜并永远传承坚持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升华而成的井冈山精神。

红霞尽染的莽莽井冈山是不灭的燎原的革命火种,是不熄的红色的革命灯塔,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指引着我们继续革命勇往直前。而今的井冈山,仍是不熄的火种,红色的火炬和不朽的灯塔。它点染着,燃烧着,传播着,熏陶着,照耀着,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努力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孜孜奋斗,生生不息。

XXX

7.澳大利亚之行有感... 篇七

一、海滩

澳大利亚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丰富的海岸资源,造就了许多各有特色的海滩风景。澳大利亚的海滩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明媚的阳光、无垠的天空、蔚蓝的大海、干净的沙滩。Bondi海滩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语言里是“岩石上的浪飞花”的意思,其蓝色的大海和白色的波浪相映成趣。Austinmer海滩是龙岗市最受欢迎的海滩之一,这里的沙质细白,吸引了不少年轻情侣前来,为海滩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Kiama天然喷水柱是历经无数的沧桑岁月的侵蚀后形成的礁石,每次海浪涌来时水洞里面就会出现美丽的水花,水花最高可达六十多米,场面十分的壮观。

茫茫的大海、恬静的海湾、绿色的山峦、金色的沙滩、蜿蜒的海滨公路,优美如画,心生迷恋、令人向往。

二、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地标建筑,也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的迷人风采。行走于歌剧院外的广场上,可以感受到迎面而来的高贵典雅的艺术气息,在这种高雅艺术的氛围中,体会到一种蓬勃的生机与年轻的活力。晚上的悉尼歌剧院灯火通明,在夜幕和灯光璀璨的城市夜景衬托下,显得比白天更加圣洁,犹如一座从天而降的水晶宫。

三、可伦宾野生动物园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万种,有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全球的有袋类动物,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在可伦宾野生动物园,我们与考拉和袋鼠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考拉在澳大利亚土著语里是“不喝水”的意思,因为它们从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考拉性情温顺、体态憨厚,每天有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难得抓拍到几张考拉处于睡醒状态的照片。在动物园里,袋鼠算是比较温驯老实的动物,它们受到精心照料,吃营养丰富的饲料,习惯了动物园里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用饲料吸引袋鼠拍合照。

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在在澳大利亚的两点见闻,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第一,在澳大利亚跑步健身随处可见。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甚至在上班中午休息的时间,经常能看到当地人穿着跑步装备在跑步健身。对他们而言,跑步健身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成为了一种习惯,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健身环境下,他们时刻展现出一种健康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在国内还是很少遇到的,与澳大利亚的人相比,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健身的意识,部分人虽然想健身,但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种原因,三天打渔两天筛网,不能持之以恒,降低了健身效果。同时,我们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今天太累了,就不去健身了”。事实上,适当的健身能够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强身健体、改善情绪和精神状态,可以让人在工作中的集中注意、提高思维能力,更快捷、有效的去完成工作任务。我想,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二,在和当地的导游交流时,说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她一中国朋友的小孩,报考澳大利亚最有名的医学专业,笔试成绩所有科目都是A+,名列第一并且遥遥领先其他同学,但是在面试时却被淘汰了,并没有被录取。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篇报道《为何有些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为何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主要是教育理念的差别。中国的教育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个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而在国外教育的核心是自由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他们倡导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两种教育模式,不能完全说谁好谁差,不可能全部培养专业型人才,也不可能全部培养领袖型人才,最终还是要看需求是什么。就像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团队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生产管理能做到什么程度。一个好的团队,必须要有合理的分工和合适的培养。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生性沉闷,喜欢专注做事;另一个人生性活泼,喜欢交谈。选择岗位分工时,第一个人必然放到对外交流少的岗位,第二个人必然放到对外交流多的岗位,如果互换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工作任务完不成,对外沟通协调做不好。合理的分工之后,就要跟上合适的培养,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能的人,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向,这样才能提高培养的效率和效果,才能让团队更加快速健康的成长。

8.井冈山之行有感心得 篇八

一是忘不了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是灵魂,实事求是闯新路是精髓,艰苦奋斗攻难关是基石,依靠群众求胜利是后盾。这四句话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二是忘不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井冈山斗争,为了中国革命这面旗、这条路,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有4.8万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期间有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毛泽东同志在荆竹山雷打石上,向全体战士郑重宣布了3条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遂川县城李家坪,又向部队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正是在这样极其通俗朴素而又亲民爱民的军纪规范下,工农革命军渐渐摆脱掉残留在身上的旧军队的种种恶习,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从而产生了最早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是在1929年6月红四军由闽西旧县北上新泉进行休整、准备第三次攻打龙岩时。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从此铸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规”.

9.台湾之行有感的作文900字 篇九

一样的声音,一样的文字,一样的血脉。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台湾——大陆的梦想与心结,怀抱着激动的心情,我跨跃了海峡到达了台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台湾与大陆的隔阂越来越少,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就在这和缓的社会背景下我愉快的台湾之行便也就此展开。

第一天长时间在飞机上的旅行,早已令没有上过天的我惊讶无比,新鲜、快乐、刺激、激动,就如鸟儿在云端中翱翔。下了飞机后,台湾人的热情招待,更使我感到亲人一般,感动得我不知所措。身处异地台湾,没有丝毫的陌生与寂寞,有的是亲切与熟悉。

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无一不在启示着海峡两岸的同根同源,纵使历史隔绝,骨肉分离。

我们却依旧精血相连。

台湾,我们来了,亲人,我们来了。踏着前人的脚步,追寻着,心中的信念,似乎还弥漫着故土的气息。六十多年前,前人痛苦的分离,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带着故土的消息,带着亲人的问候,带着前人的希望来到了这里。

厌倦了书本中与台湾的远隔万里,亲身到达方能真正领会。

阿里山,久违了的名山。就像他的名气,与他的名字埋葬在了一代人的心底,而我们,却真真正正欣赏到了他,触摸到了他,感受到了他,于是,一种莫名的感觉也就在胸中升腾,是激动、是兴奋、是无奈。伴随着是日月潭平静的潭水,默默地在心底浇灌与流淌,越过玉山、翻过故宫,飞到了海的另一边。

枪林弹雨、炮火连天,早已进成为过去,雨雪风霜、甘霖露雨,我们共同经历。我们在远方期盼,我们在这里等待,我们在心中暗暗发誓:为了明天昂首向前。

“一样的泪,一样得痛,曾经的苦难的,我们留在心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心中的血液在奔腾,心中的梦想在呼唤,故人的话语亮响耳畔,海峡两岸在奋勇向前,沉睡的巨人正在苏醒,东方的巨龙正在直飞高空,一个声音响彻云端,中国人的呐喊震天擎地,云端灿烂遮蔽不住星斗的闪耀,出岫的新阳绽放天空,照耀大地。

10.温州之行有感 篇十

芦庄小学---王思彦

2014年11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现代与经典》学习听课活动,活动行程紧张而精彩。从大家所期盼的王崧舟、薛法根老师的魅力课堂,到台湾何绮华老师侬侬细语的作文指导课,无不给我们来了一次头脑、心灵的洗礼。

一、课堂要上出个人的风采,用魅力去引导学生、引导教师。此次活动一开始就是王崧舟老师和薛法根老师的课。老师上台,下面立刻肃静。整堂课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没有老师的喧哗声、没有老师电话的激昂声,只有写字的刷刷声,翻书的哧哧声以及学生交流的朗朗声。整个会场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陶醉。为什么?无外乎老师们都深深的被台上这两位魅力老师而吸引着。课堂上呢,从孩子们与老师的交流中很容易看出,他们也是初次见面,但经过老师们精心的课前聊天后,孩子们都能放开的和老师交流,都能很好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大胆的和老师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老师,我认为你没有我读得好”“老师,我觉得你长得不好看诶”“老师。。。”孩子们童稚的语言让课堂更出彩,气氛更融洽。

潇洒帅气的赵志祥老师,背着一个运动背包就走上了讲台,在孩子们还在做准备时,我们就看到那个角落里背着背包的他。我们都没在意,以为那不过是一个工作人员而已,而听到主持人向大家介绍时,他才潇洒的放下背包,就那么随意的放在课桌桌脚边,拿起话筒就和孩子们开始较量了。刚开始是和孩子赛背古诗,然后是听孩子们读古

诗,引导孩子们诵古诗,最后将孩子们引入吟诵的境界中。吟诵,将孩子们和老师们都带入诗意的境界,带入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带入到了诗人的心境中去。孩子们如痴如醉,心服口服的从“老师,你读得没我好”到“老师,我真想跟您学吟诵古诗”,赵老师轻而易举的俘获了孩子们的心。当然,也带走了许多老师的“心”。

二、课堂设计要精心而独到。

在去之前就看到了活动日程安排,一看,又有《桃花心木》,外出听课听了几次这个课,不会又是相同的吧。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后,不要说去找是不是和别人课一样了,自己完全沉醉在了王崧舟老师所设立的主题:无常之中了。从不确定中,王崧舟老师让孩子们真真的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生活的无常。一首《醒来》把孩子们带到了诗意的境界,不仅孩子们陶醉了,在座的老师们也陶醉了。“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之间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播放歌曲:醒来)

孙双金老师的《李白与月亮》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从望月到邀月,从邀月到问月,从问月到孩子们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从老师介绍的诗人,再到和老师一起理解的李白与诗歌的渊源,他们总结出了“谈月”“盼月”“识月”“听月”“陪月”“吟月”“品月”“怀月”,孩子们通过这种独特的立意,独特的理解,更加深一步的认识了李白这个诗人,也更加理解了诗人与诗歌中物体之间的关系。到后面“写月”,孩子们学习诗人这种以物喻意的方法,写出了很多

精彩的诗歌:例如《识月》今日我识月,月却不识我;我曰我识月,月曰不识我。《渡月》月下飞天镜,万里送月行。《品月》月亮你是何种味,我今向你一问之;酸甜苦辣哪一种,还请你来解谜题。最后老师还来了一首“听月”欣赏《月之故乡》,老师那浑厚迷人的嗓音,再一次将学生引入了诗歌的境界。

上一篇:中秋佳节领导祝福语下一篇:《化石吟》阅读练习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