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共13篇)(共13篇)
1.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一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生活护理
(1)积极提倡戒烟,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保持空气新鲜,加强劳动保护。
(2)加强身体锻炼,可以做保健操、呼吸操、打太极拳。
(3)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漱口,被褥轻软,衣服宽大合身。
6、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作好情志护理,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7、起居护理
(1)慎起居,适寒暖,以防止外感时邪。
(2)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和温度,空气流通,禁止室内吸烟,防止灰尘和特殊气体的刺激,家庭中尤应避免闻及油烟、煤味。
8、临证(症)施护
(1)风寒束肺咳嗽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9、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
END
—
2.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二
1 高血压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
高血压脑微小动脉的病理改变主要有三种: (1) 玻璃样变; (2) 纤维素样坏死; (3) 微动脉瘤形成。这三者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的共同病理基础。在高血压晚期这种改变更为明显,在这个时期,患者随时会发生脑卒中。当存在有利于血栓形成的诱因时(如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病变动脉易闭塞而致脑梗死;当血管内压力骤然升高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病变动脉则可发生破裂或漏出性出血。自高血压晚期开始至脑卒中发生前这段时间被称为脑卒中前期。动物实验显示,肾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晚期卒中发生前,脑组织已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形成卒中发生的有利环境。卒中时出血灶和梗死灶外周的微血管损害会进一步加重,出现神经细胞高度水肿或坏死[1]。
2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由于血压升高和脑微血管的改变,患者多表现为眩晕、头痛、中风先兆症状。病因病机多为精神紧张,思虑过度,七情五志过极;或劳累过度,嗜食肥甘,饮酒过度,导致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气血经脉运行失常,或气郁化火,或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或瘀血阻络,或气机失调、痰湿上蒙清窍等。
3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的中医护理
3.1 血压管理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患者多合并有心、肾及大血管病变,医生应对患者个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指导患者合理控制血压,规范服药,定时测量血压,避免血压波动。
3.2 生活起居的护理
患者宜在空气清新、光线柔和、室温适中的环境下生活。如患者头晕头痛均需卧床休息,闭目养神,避免大幅度改变体位。尤其在下蹲、下床及如厕时需有人陪扶,起立时切忌动作过快。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注意观察患者头痛、头晕的发作时间、程度、性质,以及血压、脉搏的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和生活护理。待血压平稳,症状减轻时,可进行缓慢的活动。在季节或气候更迭的时候尤其是要注意保暖,以防外邪入中而发生中风。如患者出现短暂性失语或语言蹇涩、复视或单眼黑矇一侧肢体麻木乏力等,应即刻卧床,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3.3 情志护理
高血压病患者多数焦虑,易激动,而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引起血压的升高,这种一过性血压升高随时能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所以要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患者,使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情绪波动。必要时可予镇静、抗焦虑治疗。
3.4 饮食调护
痰浊内阻、痰瘀互结、清阳不升者,饮食应清淡、低盐、低脂饮食;痰湿重者,可给薏苡仁粥、山药粥以健脾渗湿;肝阳偏亢者,可饮用鳖甲汤,以及核桃仁、芝麻糊、菊花茶等;久病不愈、气血亏虚者,可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鱼、瘦肉等;进餐不应过饱。此外,还应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可饮用蜂蜜水。饮酒者应注意适量(每天不超过2杯),戒烟。
3.5 运动护理
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运动方法,如散步、慢跑等,做到动静结合,劳逸结合。但血压超过220/110 mm Hg (1 mm Hg=0.133 kPa)者,应注意休息。禁止活动。
3.6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时,首先介绍有关高血压病的知识,如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用药常识。出院后,嘱患者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检查血压,要坚持长期服药。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停药或换药。并做好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3.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篇三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因其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故其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中医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中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16-02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从治疗和康复方面均广泛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其致死率在逐年下降,但随之而来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却逐年增多,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最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影响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脑卒中后致死率,甚至导致病后自杀率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其出现亦将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1]。古代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没有明确论述,近年来,中医界许多医家都对此作了探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见解。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中医学的“郁”,在临床上多是指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古人有“情志之郁”与“因病而郁”之说,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清代医家顾锡在《银海指南》中指出“气血不顺,脉不和平,即是郁证,乃因病而郁也”。脑卒中后抑郁是典型的“因病而郁”,其病机既有中风阴虚阳亢的特点,又有郁证肝气郁滞的特点。《古今医统大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类证治裁》记载:“七情由起三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患者卒中后出现思虑过度,伤及肝脾等脏器,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痰湿内生,脉络不通,影响血脉运行,心神失养。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是以气机郁滞为先,影响到心、肾、肝、脾等脏器,并由此而出现痰凝、血瘀、气血亏虚等病态链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病的辨证,属于虚实夹杂,虚为本,郁为标,临证应掌握其病变规律,抓住本病乃先病于气,之后伤及血,并且本病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任何阶段,对本病的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均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及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2中医综合康复措施
21重视中医情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应以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密切配合,尽早介入中医中药,且早期应以中医情志治疗为主,甚至可纯用中医情志疗法,如华岫云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银海指南》言:“凡患是症者,宜自为节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谓妙药难医心上病也”。本病的治疗,必须注重心理疏导,用语言等消除或减缓其不良心因。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特别是以情胜情疗法,对于郁证,特别是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劣性情感状态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它可暂时地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让患者从被动治疗的角色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去,使疾病的治疗出现转机。当然,当躯体病变较明显且顽固时,适当地运用针药等更有助于本病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高兴、愉快是积极的情绪,它可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抑郁及脑卒中的康复均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消除抑郁病症的重要途径[2]。《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一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志达”是指喜悦的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这种调节精神活动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所谓调节人的内环境。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的调节,使之处在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亦有助于情志的调适,即所谓调节人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总之,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和喜怒而安居处”,使情绪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22结合针灸提高临床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服用药物治疗,一般起效在3~10d。针灸治疗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则,其机制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不但可以改善抑郁,而且可以提高中药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脏腑及经络循行路线为依据,采取调整阴阳、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的原则选穴,主要有耳针、水针、电针、皮肤针及灸法等。目前针灸选穴思路较多,主要有以四肢腧穴为主的宁心安神法,如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等;以督脉经穴为主的调脑安神法,如百会、神庭;以调节阴阳跷脉为主的选穴,如申脉、照海;以头部腧穴结合体穴为主的其他选穴;以心、脾、胃、膀胱经的选穴,心、脾、胃经以取五腧穴为主,膀胱经以取背俞穴为主,虚证多取病机所在脏腑所属经脉原穴和背俞穴,实证多取五输穴,实证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同时给予艾灸治疗,可增强温补作用。
23及早配合康复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3],人脑具有可塑性,运动或康复运动可促进和影响人脑的功能重组。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主动、积极、持久的进行康复训练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恢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音乐疗法等[5]。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电刺激治疗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情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部供氧,促进脑部血管修复和神经系统恢复;运动疗法则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血氧含量提高,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减少机体代谢废物的堆积,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此外,更深层的作用是,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行走能力等,增加患者的社会参与度,使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进一步恢复。而音乐疗法则是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结构等直接产生作用,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并且使患者思维活跃,激励正常的行为,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从而使患者原有的生活能力得以发挥。纵观这些康复治疗手段,不难发现,这些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等治疗实际上与中医调神理气、调理气血的作用相符,而音乐疗法则恰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6],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预后,并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机制。
24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以减少复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是严重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脑卒中后1个月内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20%左右;卒中后3~4个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在20%~60%之间;卒中后1年内抑郁的累计发病率在40%左右,而且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7]。因此,临床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复发。①未病先防。对新发脑卒中患者,平素应注意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指导,培养患者良好的性格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应常规进行情绪评估,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②已病防变,已病防复。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治疗,应及时、足量、足疗程治疗。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易导致抑郁症慢性化,并加重躯体疾病,导致出现精神症状、自杀或反复发作。而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应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缓解症状,减轻病耻感与罪恶感,降低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减少复发。当然,中医情志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解决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应对技巧,长期的心理治疗还能完善人格。
此外,应重视阳气在脑卒中患者季节性抑郁发作治疗的作用。春天本就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发季节,顺应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春季阳气生发,阳气不足者,生发不足。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养气助生发,但要谨防生发太过,阳气不藏而发生躁狂,同时注重冬天阳气的温降潜藏,早睡晚起,适当服用膏方。
3展望
脑卒中后抑郁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采用综合防治的效果已得到业界的肯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注意,中医防治本病的方法很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再者,中医防治本病机制仍不明确,应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以开拓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新疗法。近年来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颇多,但因本病的最终病因仍未明确,最终疗效确定仍需通过细致严格的临床研究,故临床研究应加强各种方法的随机对照观察,增加样本量,疗程及随访时间要长,以进一步提高研究可信度及可比性。
参考文献
[1]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 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 794-802.
[2]齐铁钢,张泓.调情志对缺血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 7-8.
[3]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4]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5: 303-305.
[5] 乐趣,屈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进展[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613-617.
[6]凌方明,岳丽丽.中风后抑郁症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4):519.
[7]张长青,方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4.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四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04月~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不但会导致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误咽性肺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由于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早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选择月~20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探析康复护理作用于临床的效果,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04月~年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干预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9.89±5.76)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5例,4级者21例,3级者7例,2级者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8.49±5.68)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6例,4级者22例,3级者6例,2级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特别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吞咽障碍严重且无法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进食。
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特别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等情绪[2]。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勤于沟通,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结,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②直接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可以咀嚼的患者,患者无法用舌向口腔深处吞咽食物,可利用汤勺把少许食物送至舌根处,建议患者吞咽进食时不要说话,不给予任何处置,防止患者由于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呛咳,或是拒绝进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前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是侧卧位,先喂一勺温开水,湿润口腔及食管。并且,试验患者吞咽功能,如果吞咽顺利,可先喂四分之一勺稠粥,送至健侧舌后方,鼓励患者用舌搅拌食物,然后抬起舌头,用舌顶住上颚。培养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进行吞咽动作,患者可以完全咽下食物后暂停10s,等到呼吸平稳后咳嗽,以便清洁食道。患者若出现误吸、喘鸣、呛咳症状[3],可轻叩患者的后背,或是进行体位引流,避免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饮食,并且指导患者摄食前锻炼。
1.3疗效评价 根据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4],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提高至7级,能够正常摄食咽下。显效:吞咽障碍提高了3~5级,但是未达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了1~2级,但是未达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5.10±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77)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疗效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7%(32/4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7%左右,通常是因为吞咽、舌下以及迷走神经核性,或是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双侧大脑皮质,或是皮质脑干束手损造成假性延髓麻痹。一般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与吞咽相关的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明显下降。及时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神经网络重组、侧枝芽生进行刺激,进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这与胡学军等人的试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3(10):106-107.
[2]钟美容,蔡超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文选,,25(3):457-459.
[3]龚桂平.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临床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6(6):6-7.
[4]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48-49.
5.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五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压疮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的4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病例(集束化组),2010年5月-2013年5月实施常规护理的4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常规组),集束化护理预防方案包括,组建压疮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学习接受培训、压疮危险性评估及申报、实施压疮护理预防措施、严格交接班制度、动态监督检查、完善压疮质量考评。结果:集束化组危险压疮上报率为14.22%、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89%,均高于常规组的7.62%、94.52%;集束化组压疮发生率为0.89%、护理纠纷发生率为0.22%,均低于常规组的3.57%、2.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集束化的护理方案,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提高预防压疮的有效性,降低急性脑卒中压疮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集束化; 护理干预; 急性脑卒中; 压疮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093-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44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压疮是局部组织因长期受压,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脑卒中患者是压疮的高危人群[1]。本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减少了压疮的发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的4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病例(集束化组),男240例,女210例,年龄37~89岁,平均(64.34±12.31)岁,包括脑梗死370例、脑出血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2010年5月-2013年5月实施常规护理的4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常规组),男218例,女202例,年龄39~93岁,平均(64.29±13.09)岁,包括脑梗死358例、脑出血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急性脑卒中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脑卒中原因构成、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脑卒中常规护理,集束化组实施下列集束化护理预防方案,(1)组建压疮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制定高危压疮管理流程、高危压疮告知书、高危压疮警示牌和监督检查压疮预防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2)组织护士学习接受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护理查房、网络检索、阅读杂志等形式组织科内护理学习,接受有关集束化护理干预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压疮发生、预防及处理认识水平,对压疮的管理有科学态度;(3)压疮危险性评估及申报。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在进行入院评估的同时,采用Braden评分法[2],对患者发生压疮高危因素进行评估,来判断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分值越小,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其中15~18分表明有轻度危险患者,应至少每周评估1次;13~14分为中度危险患者,应至少每3天评估1次;≤12分为高度危险患者,应每天评估1次;(4)实施压疮护理预防措施。减轻局部压力,间歇性解除压力[3];实施营养支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的原因,讲解预防压疮的意义、方法,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患者进行沟通,实施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指导功能锻炼;(5)严格交接班制度。护士长每日早晚查房时带领全体护士常规查看易发生褥疮患者的皮肤,并提出指导意见,夜班护士交班也要亲自床旁交接,翻身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6)动态监督检查。护士长加强巡视和管理,对该策略执行的依从性进行动态评价,并按要求对压疮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压疮预防护理措施,压疮专科护理小组每周到科室检查申报对象的预防措施落实情况,依据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和改进;(7)完善压疮质量考评。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凡按要求进行评估、申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而发生的压疮不属于护理差错,不予追究责任,但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护理水平。
1.3 观察指标
危险压疮上报率、压疮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集束化组危险压疮上报率为14.22%、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89%,均高于常规组的7.62%、94.52%;集束化组压疮发生率为0.89%、护理纠纷发生率为0.22%,均低于常规组的3.57%、2.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护理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压疮相关指标影响比较 例(%)
组别 危险压疮上报 压疮 护理满意 护理纠纷
集束化组(n=450)64(14.22)4(0.89)445(98.89)1(0.22)
常规组(n=420)32(7.62)15(3.57)397(94.52)9(2.14)
字2值 13.28 9.42 16.78 7.32
P值 <0.05 <0.05 <0.05 <0.05
讨论
6.写给广大脑卒中患者的一封信 篇六
亲爱的朋友们,您们好!
非常高兴您能看见这篇文章,因为在这里您又多了一条通往健康的道路,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下我们上海江夏血液技术有限公司(http:///),它是一家专业从事血液治疗技术的科研与开发、产业化和知识营销的外商独资高科技企业(港商独资),近年来我公司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多次重点医院临床实验效果显著,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因为是新技术还未被广大患者所知晓,从而让不少患者错失治疗良机。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一倍。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真是劳民又伤财!而如果将我们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广大患者,不仅能及时解决你们的身体疾患,造福广大脑卒中患者,也是一项对社会产生积极贡献的事业!
目前国家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是及其关心,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卫生部部长陈竺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疾病谱就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为主,由慢病引发的死亡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5%左右。因此,如果再不重视慢病防控工作,卫生部将犯历史性的错误。卫生部也于2010年8月成立了脑卒中筛查及防治工程委员会。在这项机构中提出了八个任务:
1、进一步完善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指导规范”,制定相关的准入标准、健康干预准则等;
2、建立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网络体系。开展基地医院检查考评,以查促建。争取三至五年内,在全国各省及部分地级城市医院建立起200--300所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
3、开展科普宣教,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面向社会开展脑卒中防治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尤其要提高医护人员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基地医院要利用当地的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医院宣传栏、闭路电视、宣传册、壁报等做好宣教,要组织医院医护人员到城乡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4、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根据基地医院实际,组织专家,以省级基地医院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分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开展专业培训。基地医院组织好本院医师培训,同时,负责区县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培训活动;
5、从人群保健、社区体检、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开始,开展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广泛推开ABCDE防治策略,及时干预、预防或缓解疾病的发展,争取3年内在全国筛查100万高危人群;
6、募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爱心基金”,用于对城乡贫困患者实施脑卒中诊治/手术救助;
7、每年举行“中国脑卒中大会”;
8、开展科学研究:建设全国统一数据库,对脑卒中疾病评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7.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七
关键词:中医护理,脑卒中,偏瘫,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常见病, 发病率高达217/10万[1], 据报道, 约89%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 作者针对住院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护理方法, 取得了较好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3年9月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为首次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5例。观察组男41例, 女34例, 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 (68.1±6.3) 岁。对照组男42例, 女33例, 年龄39~77岁, 平均年龄 (68.7±7.4)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中医综合护理方法, 具体如下。
1.2.1 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后, 病室内保证合适的温湿度, 通风良好, 但是要注意避免过热或过凉的风吹到患者的头部, 介绍医院的作息规律, 和患者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 让患者逐渐适应医院的生活, 做到生活起居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 劳逸结合。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血压、脉搏、尿量、呼吸等, 如实记录。定时给患者翻身, 以免患者出现压疮。
1.2.2 情志护理
由于患者发病较急, 病情往往较重, 患者清醒后可能一时接受不了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 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如悲观、抑郁、焦躁易怒等, 护理人员要密切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 耐心的向患者解释本病的预后, 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 经患者同意在上午或者下午时间给患者播放一些音乐, 30 min/次, 以后逐渐的给患者播放一些小品节目, 供患者娱乐。
1.2.3 饮食调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患者提供食谱, 患者入院后的第1周以医院膳食为主, 急性期以清淡为主, 如山药粥、莲子粥等, 在疾病的恢复期使食用补益气血的食物如蛋类、奶类、瘦肉等, 给予患者辨证施治, 对于肝火炽盛、风阳上扰型, 则以菊花茶开水冲泡代茶饮, 气虚血郁型以黄芪桃仁粥补益气血。
1.2.4 穴位按摩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 即可开始穴位按摩, 对患者患侧肢体的穴位进行按摩, 如上肢的凤池、肩井、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 下肢的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按照顺序依次按压, 每个穴位按压2~3 min, 2次/d, 在肢体按摩的同时可以配合进行上肢的关节被动运动, 例如肩关节外展、内收、旋内、旋外等, 肘关节屈伸运动, 腕关节屈伸、旋内、旋外等运动, 指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运动, 下肢的关节被动运动, 例如髋关节屈伸、旋内、旋外等运动, 膝关节屈伸, 踝关节屈伸、旋转等动作。
1.2.5 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锻炼
让患者逐渐的恢复部分运动功能, 例如让患者先站立, 长期锻炼站稳后可以原地踏步, 再逐渐地过渡到有人搀扶的情况下行走, 直至最后自己能够独立行走。患者在家人的帮助下锻炼其他一些日常生活能力, 如洗脸、刷牙、穿衣等。语言功能锻炼先从简单的汉语拼音、数字练起, 鼓励患者练习发音, 逐步过渡到词语以及短句, 鼓励患者多与家属交流,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3 评定标准
采用Barthel指数[3]和肢体运动功能[4]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和运动功能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 (39.38±6.37) 分、 (38.94±5.31) 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MAS评分分别为 (9.0±2.5) 分、 (9.5±3.0) 分;干预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 (79.56±9.08) 分、 (66.36±7.02) 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MAS评分分别为 (39.4±3.4) 分、 (30.7±4.6) 分,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M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小结
中医理论认为, 脑卒中无论兼夹症为何, 均由肾精气血衰竭所致[5]。中医护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护理方法, 例如疏经通络、补益气血、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使患者身体功能恢复平衡。本研究通过一般护理指导患者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规律来安排作息时间, 做到劳逸结合,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脑卒中抑郁发生率大都在40%~50%[6,7], 患者大都担心疾病的预后, 进而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长期不良情绪的刺激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本研究通过情志护理让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 耐心的向患者解释本病的预后,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通过穴位按摩增加了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了肌肉的营养状态, 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饮食调护增加了患者的食欲, 改善了营养,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总之, 中医综合护理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琦.我国脑血管意外护理新进展.上海护理, 2010, 6 (3) :33-34.
[2]谢瑞满.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康复治疗研究的进展.宁波医学, 1998, 10 (4) :187.
[3]南登昆.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3-44.
[4]Carr JH, Shepherd RB, Nordholm L, et al.Investigation a new motor assessment scale for stoke patient.Rhysi Ther, 1985, 65 (21) :175.
[5]杨玉龄.中风患者的饮食康复.当代护士, 2003, 12 (1) :44.
[6]龙洁, 刘疗珍, 蔡焯基, 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34 (3) :145.
8.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篇八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时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相当的高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左右,死亡率也是相当的高,即使有了存活的患者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疾,例如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偏瘫,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出现了脑卒中后,一般都是以临床抢救为主,此时手术时很重要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后期康虎护理的重要性,所以要确定患者生命体征健康的情况下,及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的训练,最佳的训练时间一般是在手术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这时候是最佳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样做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并发症,同时为下一步的训练争取了有利的时间。
1目的
在临床试验中,适合患者用的是交替充氣床的使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并发症,防止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的感染。
2方法一
2.1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就要进行一定的训练了,当然必须一步一步来,当早期,此时患者病情还不严重此时建议尽量卧床休息,并且帮助病人的肢体处于一个良好的姿势,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因为长时间的卧床造成关节的变形。病情稳定后就要进行康复训练了,当患者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就要做一些移动能力的训练,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步行、上肢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这样就可以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上肢活动上肢的运动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动作:在静坐或静躺的情况下,让患者两手握住,手臂处在伸直的状态,然后慢慢的举到头顶,然后坚持做上几分钟。肘关节屈曲、伸直;两手相握,将患手带向面部,手腕左、右、上、下运动;健手握患手腕,将患手带向健侧肩的方向,再慢慢放下来至对侧腰部;帮助病人活动肩胛骨和上肢,防止过度牵拉关节,以免引起关节疼痛。当出现肩痛、肩关节半脱位时,患肩在各种练习活动中前屈、外展不要超过范围;在运动时家人可给予手法协助。如果是在家中,患者可以运用家里的道具,进行随时的训练。例如:健身球、棍棒、易拉罐、杯子等等,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都可以帮助患者的上肢得到一定的训练,身体慢慢的恢复。
2.3下肢和步行活动患者在进行下肢和步行的运动时,可以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做一些可以热身的运动。比如: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可以进行一些被动的关节和肢体活动;患者还可以在床上进行一些缓慢的蹬腿练习,这些除了可以提高腿的劲道还可以练习背部,对背部起到一定的拉伸作用,此外还可以练习腹部的肌肉,这个动作一举多得。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一定的起坐训练、站立训练和单侧的练习。患侧给予适当的辅助;进行一定的桥式动作,即仰卧位时,双侧膝关节屈曲立于床上(患侧不稳定时给予扶持),让病人抬高臀部。
2.4步行前站立的姿势立正位、两眼朝前看、自身重量平分于双脚上。
2.5步行开始将重心移放患腿,健腿向前迈一小步,将重心移放健腿,患腿提起、微屈膝、跨向前、脚跟先着地,然后重心移到整个脚掌上。可在患侧给予支撑,练习熟练后,逐渐减少支持。
2.6对患者进行身体按摩在医院或者家人对患者进行一定量的按摩,可以对患者的肢体进行一定的积极的刺激,可以帮助患者血液的流动、淋巴的正常回流,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肢体浮肿,也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在进行按摩时有一定的规律,动作要轻柔、有力。同时可以采用一定的中医穴位按摩,这样可以增加按摩的疗效,但是避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针对患者的肌张力高的肌群,则采用安抚性、轻柔、力度较小的按摩的方式,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使患者身体得到一些的被动的运动,使患者的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
3方法二
3.1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练习中风患者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易使患者内心压抑,情绪异常急躁,因此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练习尤为重要。引导患者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习:①呼吸控制;②下颌运动;③口面运动;④舌运动;⑤软腭运动。同时进行发音、听觉理解、口语表达等练习。与病人对话时语速缓慢清楚,给病人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可通过写字、手势等肢体语言以弥补和完成讲话内容。还可利用收听广播,阅读等方式练习病人发音。
3.2反复示范一般讲,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采用受损最小的交往渠道和患者建立感情联系。如患者不能讲话和阅读,可用一些患者能利用表达要求的画片,以后可采用单词或短语卡片;如患者对口语理解很差,则可采用手势或视觉信号,配合1-2个意义明确的单词,避免用复杂的长句。要复诵容易听懂的语言,同对正常人说话一样与患者说,特别是老年人对有重要意义事物的记忆和年轻人无明显差异[3]。充分考虑病人不同的文化教育素质,利用他们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用病人熟悉的词语。
4结果
严密观察脑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中风患者均有紊乱的思维和情绪,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存有顾虑,故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并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并列举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信心,密切配合。
5讨论
大量资料证实,康复是从疾病发生之时就应开始的,康复与治疗同时进行,将会大大提高治愈率,使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减少致残率。因为卒中后,瘫痪的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多出现痉挛,若在急性期注意保持病人良好肢体位置,及时做被动运动及其他康复措施,可避免和减轻痉挛的发生,杜绝废用综合征出现,缩短康复的时间。
不少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早期没有进行科学的康复护理,并不全是瘫痪导致的,患者的运功功能障碍导致的偏瘫,早期没有介入一定的护理日积月累就造成了肌肉萎缩、关节的畸形等状况。所以如果在早期如果可以进行科学且有效的护理,就可以大大降低脑卒后遗症,降低运功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这种治疗越早越好,在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的状态,就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了,这对病人的较快恢复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骅.临床康复医学[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
[2]郑诚东.临床神经病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62-570.
[3]张子明.中风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54-246.
9.2014脑卒中筛查工作总结 篇九
脑防委:
现将我院2014年脑卒中工作汇报如下:
一、通过加强神经内科的建设,提高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能力。1、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由原来的一个病区扩大至两个病区,病床数由原来57张增加至74张,专科医师增加至16名。
2、我院神经内科经积极发展和努力筹备后,于2014年11月向区卫计委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并获得大部分评审专家的认可。3、2014年11月北海市成立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我院,以此加强全市、全自治区的脑卒中联合预防和诊疗工作。
二、继续加强培训学习
1、院外培训:按照脑防委要求,我院选派超声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内分泌代谢科等科室的15名医师报名参加“培训基地”组织的“2014年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新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其中已有5名医师分别到北京宣武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等相关培训机构学习并完成学业,其余5名医师已作好培训计划和安排。
2、院内培训:(1)2014年我院2014年3月22日举行“脑卒中多学科联合诊疗培训”,对象为超声功能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等科室全体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对脑卒中的防治意识和能力;并购买50张“脑卒中多学科联合诊疗技术网络培训学习卡”,发放到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上网自学。3、2014年10月29日“世界脑卒中日”,我院举行《脑卒中防治 知识》培训和学习,除本院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外,本市中医院、二医院、银滩中心卫生院等医院医务人员也踊跃参加,大大推广了脑卒中防治新技术的应用。
三、继续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
1、继续对来院就诊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治。至2014年11月30日,共诊治脑卒中住院患者1250人次,门诊患者7303人次。
2、开展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工作:继去年完成3000例筛查任务后,今年我院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会议讨论和总结,继承优点,改进不足。已于今年10月份开始对我市靖海镇和铜鼓里社区居民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人群的选定、筛查点、工作细节均严格按照脑防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的要求进行,目前已完成筛查人数703人,其中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79例次,心电图检查55例次,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66人次,余下的筛查工作正按部就班地进行,同时经过加强宣传后,现日均筛查数在不断递增。
四、加强宣传、宣教工作
1、继续采用宣传资料、宣传画册、院内宣传栏、院报、院内网宣传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相关知识。
2、在2014年10月29日“世界脑卒中日”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前来咨询的人数达到320人次,测血压和测血糖的人数有480人次,发放我们自己印刷的宣传单、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的小册子960册,通 过本次宣传,老百姓认识到了预防脑卒中的方法和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五、资金使用情况
1、人员培训学习费用:学习卡购买10000元,预计外出学习费用约33000元;
2、宣传费用200元。
3、筛查费用:预计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关辅助检查的费用约160000元,人力成本78000元。
北海市人民医院医务部
10.某市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篇十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XX 省死因监测报告(20XX 年)》,目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 XXX.X/10 万,居死因排位第一,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XXX.X/10 万。为贯彻落实《XX 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XX-20XX 年)》、《“健康 XX2030”规划纲要》有关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目标,根据 XX 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 XX 省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卫疾控秘〔20XX〕XXX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健康 XX 建设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 2020 年,全市 18 岁以上居民高血压
知晓率达到 XX%,治疗率达到 XX%,治疗控制率达到 XX%,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 X%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 XX%。
三、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 XX 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与《XX 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20XX—2025 年)》相结合,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将健康理念融入单位文化建设内涵,定期组织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要利用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
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县(区)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时要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向市民提供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和急救等脑卒中防治知识和咨询服务,扩大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宣传覆盖面。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关口前移,做好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
全面实施 35 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高血压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和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服务。大力开展基层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指导员培育工作,指导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疾控机构要积极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供平衡膳食、身体活动、养生保健等咨询服务。结合 XX 省
高血压防治综合管理项目的实施,探索基于社区的脑卒中防治模式。
(四)坚持项目引领,加大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力度。
积极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五)提升诊疗能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卒中中心建设。
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卒中诊疗资源配置,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卒中中心建设,设置专岗和卒中护士,负责脑卒中急救协调、随访管理和健康宣教等。加强相关医务人员特别是卒中中心医务人员培训熟悉掌握相关指南。到 20XX 年,XX 市至少建设 X 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推进县级卒中中心建设,卒中中心相关医务人员均接受脑卒中防治等技术培训。
(六)强化康复服务,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推动卒中康复工作,实施早期介入、分阶段康复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自理能力,促进回归社会。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待患者进入慢性康复期,及时转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能力建设,制定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要求的规范、路径和指南,加
强基层康复医务人员培训,使其具备卒中康复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提高康复能力。
(七)发挥中医药作用,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脑卒中中医药防治研究,总结形成脑卒中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在医疗机构推广实施。加强中西医结合,开展脑卒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向脑卒中患者、高危人群提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脑卒中等专业联合诊疗,综合多专业资源和中药、中医技术等方法,提高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疗效。
(八)加强体系建设,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
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建立脑卒中地方防控工作网络,着力构建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推动预防、筛查、干预、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辖区脑卒中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评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联合院前急救机构,提供规范高效的诊疗服务,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防治技术指导、支持和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动态管理档案,开展辖区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健康
干预管理、患者转诊和康复指导等服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综合防控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实施指导及防控效果考核评价。
(九)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
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脑卒中事件发病报告制度,整合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建立全市脑卒中防治大数据库,为脑卒中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整合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三甲医院优势资源,推进脑卒中危险因素及患病现状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推动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融合。择优遴选成熟有效的脑卒中预防、诊疗、康复保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进行应用推广。
(十)健全监测网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健全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机制,有序推进报告覆盖范围与改进质量,加强全市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的动态管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脑卒中防治信息分析与利用,推动脑卒中防治数据的开发与共享,为卫生决策、临床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百姓健康提供开放、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四、工作步骤
(一)20XX 年
市卫生计生委成立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制定和完善脑卒中综合防治相关政策,加强政策保障措施,初步建成市级脑卒中防治体系,提高脑卒中综合防控工作质量。
(二)20XX 年—20XX 年
完成覆盖全市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基本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脑卒中防治分工协作机制。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工作经验,推广有效模式。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责任。
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成立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辖区脑卒中综合防治及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根据本地区脑卒中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加强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积极探索有效的脑卒中预防、诊疗、康复保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服务质量。
(三)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建立脑卒中防治技术培训体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脑卒中防治人员队伍。
(四)加强监督机制,规范过程管理。
11.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26-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呈急性发病,来势凶猛,常常危及生命,加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单元的护理和康复锻炼,在减少死亡率、并发症、致残率的护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脑出血、脑梗死患者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38~86岁。入院时昏迷18例,神志清楚57例,言语不利32例,12例有尿失禁,7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
2.1 急救护理 脑卒中患者入院一般病情较重,立即通知医生。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及时给氧,建立静脉通道;接好心电血压监护仪,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瞳孔、头痛呕吐及生命指征变化;如发现患者昏迷加深、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心率缓慢、发热可能提示出血;患者烦躁不安、剧烈呕吐、呼吸加深加快可能提示脑疝前兆,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已形成[1]。
2.2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2》。 据统计大约有80%左右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负担。脑卒中患者多见于老年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上中风偏瘫,更易于产生焦虑、忧郁、紧张、无能为力等心理变化。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此外,还要关心患者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层面之需求,这是中老年人生活品质中的重要成分。可以通过关爱和成功病例的介绍,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工作,使其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饮食护理
引起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禁烟.酒,饮食易清谈,富营养.易消化。多吃水果和蔬菜。限制动物内脏、脂肪、忌食肥肉,烹调用植物油,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2.4 预防并发症
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压疮等。
2.4.1肺部感染
要注意病室内温度的相对恒定,注意保暖、不要受凉。经常给患者变换体位和拍背,每2 小时 1次,每次约5 min,以促进痰液排除。保持口腔卫生,清洁口腔,每天1~2次,以预防肺部感染。
2.4.2消化道出血
当病情较重已发生应激性溃疡者应立即将头偏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或血液造成窒息,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协助医生做相关治疗[3]。
2.4.3压疮
给予气垫床,床铺保持清洁柔软、干燥,每2~3小时翻身拍背1次,动作要轻柔,不要拖、拉、推,以防擦伤皮肤,常擦身洗澡、更衣。
2.5 康复护理 康复期护理主要是进行功能锻炼,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腕和手关节伸展,手握小球或纱布,腿外侧放沙袋防止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平板或丁字鞋以防足下垂或外翻,足与踝呈90°;到恢复期的功能锻炼:配合针灸进行有目的的功能训练,此时,患者处于被动体位,须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小关节特别要小心,这些关节易强直,需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按不同的方向活动5~6下,每日进行3~5次;对患侧大小腿、胸部肌肉要轻柔、有节奏地按摩让其放松,而伸侧的肌肉要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减轻肌肉的孪缩,以免妨碍相关关节的运动,每次10~15 min,每日2次;直到患者主动自行运动[3]。
3 小结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缺血)是我国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及致残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疾病造成的后遗症会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上的障碍,患者预后的好坏直接影响的生活的质量。我院实行“卒中单元”,通过系统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好的康复,大大提高了患者和亲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的新阶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1996,11(5):193
[2] 關骅.临床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36
12.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十二
1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必要性
1.1 减少并发症发生
卧床休息是保证度过脑卒中危重期的必要措施, 但是长期卧床本身就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它可加重残疾, 可造成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障碍。早期康复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变换体位、呼吸体操、增加感觉刺激和清洁与按摩皮肤等, 可以防止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 (如感觉异常、情感障碍、认知障碍等) , 肌肉骨骼系统 (如肌萎缩、肌力下降、骨质疏松、关节萎缩等) 、心血管系统 (如心率加快, 心血管适应能力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呼吸系统 (如肺功能减低、坠积性等) 、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 、泌尿系统 (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 的功能障碍, 以及皮肤及其附件的萎缩和压疮等并发症[3,4]。
1.2 促进脑功能重组
脑功能重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依据, 它主要发生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组织结构。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 这种自然能力是由于大脑中病变区域水肿的消退, 血肿的吸收, 颅内压下降和部分坏死区域边缘神经细胞“休克期”的恢复, 发病早期患者的自然恢复能力是很强的。但倪朝民[5]认为自然发生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的, 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 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Ogden在实验性偏瘫猴中证明了功能训练可使猴的运动功能恢复。1930年, Bethe首先提出CNS可塑性的理论, 认为CNS损伤后的恢复不是由于再生, 而是残留部分的功能重组[6]。Lurinp完善了功能重组的理论:脑损伤残留部分通过病灶周围组织及对侧大脑半球代偿, 以新的方式来完成丧失的功能, 并认为此过程中特定的康复训练是必需的。神经功能缺损靠其他部位的功能代偿而得到恢复, 它反映了大脑的可塑性。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功能代偿和重组能力, 神经功能联系再通, 突触发芽现象以及突触阈值的改变可能是大脑的可塑性的主要机制[7]。康复综合疗法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代偿和轴突侧支的建立, 减少神经功能的缺损, 这是康复治疗的基础。
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介入, 可显著地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 可见急性脑卒中者早期康复介入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2 康复时机的选择
康复时机的选择, 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志清楚, 神经功能不再恶化后48 h~72 h就应开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4 d内进行康复治疗, 其运动功能恢复可达3级以上[8], 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早期康复能大大减少医药费用。据538例脑血管残者康复调查分析,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疗效显著。早期及时、科学合理, 系统而正规的康复治疗等, 将成为脑卒中康复医疗发展全新课题和新的观念导向。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可以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P<0.05) , 临床疗效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9]。可见急性脑卒中者的康复介入是越早越好。
3 中医康复的原则
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临床学、中医养生学及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创立出来的一门新学科。中医康复学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 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 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 主张辨证康复, 康复方法的选择应用均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进行, 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3.1 “治未病”的康复预防
现代康复医学研究证明, 人体各部位的功能障碍, 可以是潜在的, 也可以是现存的;可以是可逆的、部分的, 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完全的。在与疾病的关系上, 可独立存在, 可共同存在, 也可以病后存在。康复预防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在这一问题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有较大的优势。“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 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在用于指导康复预防时, “未病先防”可预防病残的发生;“已病防变”则可通过早期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 防止病残的恶化和再次致残。现在普遍认为, 在脑卒中急性期, 生命体征一稳定就应进行康复训练, 越早康复越好, 这实际上就是中医“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理论的体现。
3.2 整体康复
整体康复观是中医康复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康复学中的具体体现, 也是其特色之一[10]。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任何一种组织器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脏腑之间, 经络之间, 脏腑经络与肢体之间都存在若干生理功能或结构上的多种联系, 这就使人体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以维持正常而协调的生理活动。整体观在中医康复学中的指导作用反映在中医康复学之“全面康复”的思想, 即利用综合性治疗的方法达到人体形神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恢复[11]。形神康复一体观则是中医康复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中医康复学将人体视为由“形”与“神”组成的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所谓“形”, 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所谓“神”, 是人体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慨括, 包括五神、七情、思维等。二者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即形为神之依附, 神为形之主宰。脏腑、精、气、神之间的有机联系。形体与精神的结合, 形态与机能的辩证统一就是中医康复医学形神一体的全面康复观[12], 主张把养“形”与调“神”密切结合起来。这种观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的心理或精神障碍的康复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康复医学将“形体”和“心理或精神”的功能障碍相对分开, 虽然仍注重两者间的关系, 临床上分别对待, 甚至属于不同的临床专业, 不似中医康复学的形神关系如此紧密——从理论基础直至临床治疗。
3.3 辨证康复
中医康复学认为[13], 辨证与康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 康复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康复是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这种根据临床辨证结果, 确定相应的康复医疗原则, 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 称之为辨证康复观。辨证康复观, 在不忽视辨病的同时, 更重视辨证, 强调病同证异, 康复亦异, 病异证同, 康复亦同。中医康复主要不是局限于病的异同, 而是着眼于证的异同, 实质是着眼于内在病理机制的异同。相同的证候往往有相同的病机, 可采用基本相同的康复原则和方法;不同的证候有不同的病机, 就必须选用不同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3.4 功能康复
功能康复观是指注重功能训练, 运动形体, 促使精气流通, 不仅使患者具体的脏腑组织恢复生理功能, 更重视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的思想。康复学以功能障碍为作用对象, 中医认为,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因此, 形神合一是中医功能康复的基本原则[14]。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功能康复观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不单着眼于恢复患者某一器官和组织的具体的生理功能, 更重要的是从总体上重视患者日常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的恢复。
3.5 综合康复
13.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十三
一、手术材料准备
由于血管情况、病变性质等,有很多是未知的,因此,应尽可能配齐所有颅内外缺血介入所需的材料。
1、常规脑血管造影器材 2、6F、8F动脉鞘、长鞘和导引导管、球囊导管
3、长、短微导丝、1.5F或1.7F微导管、Rebar18/27或Trevo™导管
4、各种型号扩张球囊
5、各型号颅内外支架
6、取栓支架Solitaire™FR、Trevo™等
7、中间导管Neuron灌注导管、Navien导管(更适合血栓负荷量大时)
二、脑血管造影
原则:尽可能快的了解责任血管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1、动脉鞘:8F、必要时6F—7F长鞘,避免术中材料不匹配
2、造影直奔责任血管
指南推荐:
术前影像已明确病变血管情况时,治疗是直接针对病变血管进行造影和治疗,血管开通后再行其它脑血管的造影,以减少延误。
三、血管内治疗
(一)麻醉方式 没有RCT证据。推荐:镇静麻醉。
全身麻醉增加住院死亡率和肺炎风险。
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和神经重症监护学会的一项专家共识建议对严重躁动,意识水平较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丧失气道保护性反射,呼吸困难以及出现这些特征的选定的后循环卒中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个体化实施麻醉方案建议:
① 全麻:剧烈烦躁病人,影响操作,应立即全麻,但应预防血压过低。
② 混合麻醉:早期局麻下造影,取栓支架到位后,实施全麻,术后观察时宜使用较浅的镇静麻醉。
(二)导引装置
1、导引导管尽可能靠近病变。
2、中间导管Neuron灌注导管、Navien 导管适合于大负荷血栓病例,发挥支撑、保护和抽吸作用。
3、颅外近端、颅内远端的串联病变时,先处理近端病变(球囊扩张或支架),导引导管应越过近端病变。
(三)血管内治疗方法选择
1、动脉溶栓:适合远端小的分支血管。病例:
微导管溶栓:rt-PA 5mg 5min,造影见闭塞血管再通。
指南推荐:
① 可以在足量静脉溶栓基础上对部分适宜患者进行动脉溶栓(Ⅱa;B)。② 发病6 h内的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Ⅰ;B)。
③ 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患者,动脉溶栓时间窗可延长至24 h(Ⅱb;C)。
单纯动脉溶栓:建议选择rt-PA和尿激酶。rt-PA :1mg/min,总剂量不超过40mg。
尿激酶:1万~3万U/min,总剂量不超过100万U;最佳剂量和灌注速率尚不确定;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或者造影剂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溶栓。
2、非支架机械取栓
支架取栓失败时可考虑使用Navien导管、Penumbra™ 辅助抽吸血栓。
指南推荐:
由于支架取栓试验获得血管内治疗有利数据,不再进行非支架取栓相关临床实验。
3、支架机械取栓
Solitaire™FR、Trevo™。
指南推荐:
① 优先使用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Ⅰ;A);
② 可酌情使用当地医疗机构批准的其他取栓或抽吸取栓装置(Ⅱb;B)。
操作步骤以取栓支架 Solitaire™FR 为例: 微导丝带微导管(一般使用微导丝0.014,微导管1.7F),通过病变,确定病变长度,更换Rebar 导管(18或27)到达病变处。注意:
① 根据病变血管直径,选择Rebar导管。
② 一般2~3mm血管使用4mm支架和Rebar18导管;3~5.5mm血管使用6mm支架和Rebar27导管。确定血管病变长度,选择长度合适的支架。
支架长度应覆盖闭塞病变两端:4×15/20mm;6×20/30。Rebar导管接冲洗。送入取栓支架到合适的位置。5.定位并释放支架。造影了解取栓支架情况、有无前向血流。撤取栓支架前:调整Rebar导管、抽吸。
一般要求:同一部位,取栓不超过3次。
4、复合病变
远、近端病变处理顺序: 先处理近端病变 ① 防止新的血栓脱落
② 导引导管越过病变,提供更好的支撑 ③ 便于取栓
5、血管狭窄的处理
指南推荐:
急诊颅内外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尚不肯定(IIb类推荐,C级证据)。
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IIb类推荐,C级证据)。
颅外段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血管成形术: 目前主要用于卒中的预防而非急性期的治疗。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用于急性卒中:
① 卒中发生是由于颅外段的颈或椎动脉的血流减少或中断所致,如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造成的动脉完全或者接近完全的闭塞;
② 当颅外段颈动脉严重闭塞妨碍导管进人颅内血管中的血栓时,需要在对远端的颅内闭塞干预前行颅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6、抗血小板、抗凝 ① 血管闭塞机械开通后:
可于术后开始给予持续抗血小板治疗;当术前有慢性狭窄,术中内膜损伤,或原位血栓形成血管有再闭塞时,术中可给予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剂,最佳剂量尚不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② 需行血管成形术时:
可于术前或植入支架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的负荷剂量口服或鼻饲,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100~3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 1~3个月。
抗凝:急诊血管内治疗术中肝素的使用剂量尚有争论。
推荐意见:
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尚无定论,不推荐无选择的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少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n推荐参考剂量:50~70U/kg体质量,静脉团注,维持激活凝血时间200~300 s。
7、术后管理——监护室监护 ① 镇静麻醉,易于观察病情。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推荐阅读:
脑卒中护理查房成稿06-22
脑卒中健康管理和随访08-05
中医内科病症护理常规09-24
世界卒中日宣传总结08-16
申请创建我院“卒中中心”方案11-25
宝宝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08-10
中医护理综述范文08-2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06-26
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07-07
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要求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