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生活的利与弊-The Pros and Cons of Dormitory(共16篇)
1.集体生活的利与弊-The Pros and Cons of Dormitory 篇一
城市生活的利与弊高考英语的满分作文
Living in a city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is often easier to find work. There are always many choices of public transport. Besides,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to do and places to see. You can eat in good restaurants, visit museums, go to cinemas and go to parks whenever you want to relax. However, living in a city is often very expensive. You must find a well-paid job, otherwise,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afford the things you will do. Whats more, the city is always crowded, noisy and dirty.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a good place where people can enjoy peace and fresh air as in the countryside.
2.集体生活的利与弊-The Pros and Cons of Dormitory 篇二
1 居民生活用电执行范围调整回顾
2001年以前居民生活用电仅限于居民用户的家庭生活用电, 2001年根据计价格 (2001) 1948号《国家计委关于高校学生公寓和学生宿舍用电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 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和学生集体宿舍用电自2001年10月15日抄见电量起, 一律改按居民生活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执行范围首次扩展到居民家庭生活用电以外。
2003年根据冀政 (2003) 8号《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军区关于印发<河北省支持部队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施办法 (试行) >的通知》第十一条, 部队营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采取挂表计量水费, 执行当地居民的收费标准。居民生活用电执行范围再次扩展到部队营区用电。
此后的2004年根据教发 (2005) 15号《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粮食局关于支持高等学校进一步做好食堂工作的若干意见》, 高校学生食堂、澡堂用电由现行的“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电价统一调整为居民用电价格, 本次调整使高校执行居民生活电价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7年冀价管字 (2007) 78《河北省物价局河北省教育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表明, 学校教学、学生生活用电价格执行居民类价格, 执行居民生活电价的范围从高校进一步扩大至各类学校, 同时学校的教学用电也纳入居民生活电价执行范围。
2008年3月10日冀价管字 (2008) 26《河北省物价局关于居民住宅楼电梯用电价格的批复》表明, 城乡居民小区内的楼道灯、电梯、停车场、庭院等直接服务于居民生活的照明用电, 执行居民生活电价。冀价管字 (2008) 27《河北省物价局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用电价格的通知》, 对经民政部门审批、登记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 包括: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敬老院、老年服务中心、康复指导中心等。不论公办还是民办, 其用电价格一律按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执行。
2011年4月27日冀价管 (2011) 17号《河北省物价局关于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设施用电等执行当地居民价格的通知》,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公益性服务设施供暖、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和电信资费, 按照当地居民使用的相应价费标准执行。
2 执行范围不断扩大的利弊
2.1 政府关怀惠及民生
居民生活电价执行范围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至各类学校宿舍教学用电, 到部队营区用电, 再到学校食堂、澡堂用电, 至楼道、电梯、停车场、福利性养老机构、居委会用电, 执行范围逐年扩大, 使更多的涉及民生以及国防的用户受益, 起到了支持民生、教育以及国防事业发展, 减轻学生负担的积极作用。
2.2 价格引导及影响不容忽视
居民生活电价执行范围的扩大对理顺电价分类, 合理引导能源消费以及电价机制改革的影响不容忽视。
2.2.1 电价分类与行业分类相左, 不能反映行业发展
电网经营企业对于客户电价类别划分的重要依据是1976年水利电力部颁布的《电热价格》中的电价说明, 而行业用电分类则依据2004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联合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指标解释》, 行业用电分类标准与分行业国民经济指标口径一致。在《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中, 居民生活用电是指城镇、乡村居民家庭照明、家用电器等生活用电, 教育、社会福利院、居委会等用电则分别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教育、收养收容服务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用电。
根据价权部门文件, 在电价分类中, 居民生活用电执行范围不断扩大, 部分本属于第三产业的用电被调整至居民生活用电, 不同用电性质的用户归属同一电价类别, 不仅与行业分类明显不一致, 也不能反映行业发展及能源节约状况, 不便于社会各界借鉴使用电价分类数据信息, 不利于为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能源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2.2 加剧交叉补贴, 增大其他用户电价负担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电价调整上实际上是采用了用户之间的交叉补贴来维持居民生活用电的低电价。以河北省北部为例, 自2000年至今, 涉及工业及其他客户销售电价上调9次, 而居民生活用电在2003年4月1日全省范围内实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以来, 仅在2006年12月10日由原来的每千瓦时0.44元上调至0.47元 (10千伏电压等级) , 与2000年相比上调幅度29.83%。在此期间, 10千伏电压等级非优待大工业电度电价由每千瓦时0.356元调整至0.5292元 (含价外收费) , 上调幅度48.65%, 与此同时, 基本电价由2000年15元/千伏安/月和22.5元/千瓦/月分别上调至22元/千伏安/月和33元/千瓦/月, 上调46.67%;10千伏电压等级的商业电价由2000年每千瓦时0.54元上调至2011年的0.7123元, 上调幅度31.91%。
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统计, 2005年国际经合组织 (OECD) 国家的平均居民电价与工业电价的比价为1.70:1, 与商业电价的比价为1.12:1。河北北部远低于上述比例, 而且与居民与大工业比价呈下降趋势, 与实行电力市场的国家相比, 工业电价与商业电价对居民用电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补贴。
在居民生活用电电价长期维持低电价水平背景下, 其执行范围的逐渐延伸, 使享受补贴的基数不断增大, 加剧了交叉补贴, 无形中加大了其他用户电价负担。
2.2.3 价格杠杆失调, 不利于抑制不合理需求
在当前能源供求紧张, 节能减排压力不减的大背景下,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抑制不合理需求, 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 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从根本上改变敞开用能的局面是当务之急。没有完全反映电力生产的成本, 更不能反映电力稀缺性的较低的居民生活电价, 无法促使客户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以中小学用电为例, 2009年唐山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完成86311万千瓦时, 同比增长10.43%, 其中城乡中小学用电完成5340万千瓦时, 同比增长28.19%;2011年居民生活用电完成90213万千瓦时, 增长4.52%, 其中城乡中小学用电完成6121万千瓦时, 同比增长14.63%。连续两年的数据显示, 城乡中小学用电增长明显快于居民生活电量增长, 其中有教学用电设备增加因素, 也不乏较低电价带来的利用效率降低因素。
电能是一种资源, 它也是稀缺品。从资源影子价格的含义来分析, 影子价格体现着社会对该种资源的平均利用水平, 如果电价低于影子价格太多, 不利于培养用户的节能意识, 也不利于节能技术的发展。
2.2.4 承担有限社会责任, 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 能源资源缺乏、结构不合理, 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加快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自2006年开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即是国家战略的体现。
从费用分摊的角度, 居民生活用电承担水平为每千瓦时0.001分 (河北) , 其他用电则为每千瓦时0.004分。作为国家长期投入扶持的各类学校、部队以及非营利、福利性的养老机构, 本应承担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但居民生活用电执行范围的扩大使上述行业用电只承担了与居民相同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分摊水平。众所周知, 费用分摊制度的核心是落实公民义务和国家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电力消费者相对公平地承担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额外费用,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大规模发展。这种非居民用户搭居民用户车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可再生能源项目缺乏维护和建设资金, 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
2.2.5 增大执行难度, 不利于阶梯电价推广
阶梯电价是电价计价方式的一种, 在通胀压力趋于缓和, CPI回落的背景下, 阶梯电价改革再次进入视线。阶梯电价制度不仅有利于促进居民节约用电, 也有利于居民公平用电。按照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的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试行方案, 虽然各类学校用电暂不实行阶梯电价, 但在不区分用电量的平均电价制度下, 居民用电平均成本较低, 容易造成非理性的过度消费, 与当前严峻的能源形势相悖。
居民生活用电之中有执行阶梯电价部分, 也有不承担电价约束和抑制的部分, 增大了执行难度, 不利于阶梯电价推广。
3 结束语
要使电力工业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电价永远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价格导向即是市场导向, 价格杠杆的失调, 使客户不节能、不控制的电能消费习惯只需付出较低的成本, 不利于抑制不合理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鼓励不合理电能消费。
3.素食的利与弊 篇三
先从有利的一面来讲。素食的优点如下:
第一,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盛胁的有害物质,因此素食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最近美国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证实,堵塞的冠状动脉,可以通过素食、运动、服药和减少精神压力等综合措施重新通畅,而不需要依赖手术打通;单靠素食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在以后10年中不再发生使心脏病猝发的冠状动脉病;而不能坚持素食者,则出现了冠状动脉宿重度再发。
第二,素食可减少癌症发病率,尤其是直肠癌、结肠癌。这是因素食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能刺激肠蠕动加快,利于通便,使粪便中有害物质及时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质对肠壁的损害。据美国有关资料,素食者比肉食者癌症发病率低20%-40%。
第三,素食可减轻肾脏负荷。素食对肾功能不健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能起到让肾脏“休息”的作用。肾脏病患者改为素食,外加乳制品的摄入,既可减轻肾脏负担,又不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实为一举两得。
第四,素食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亦有好处。众所周知,老年人(尤其绝经后的妇女)为了防止骨质疏松,提倡多吃含钙质的食品,而维生素C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和某些瓜果等)含维生素C丰富;相反,动物食品有时却能剥夺身体利用钙质的能力。因此,有人建议,素食者喝些牛奶,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质,这样有助于骨质增加密度。
虽然素食有以上的好处,但它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的方面:
首先是素食品不论如何烹调,总没有动物食品味道鲜美可口。因此素食或多或少影响食欲,往往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这对从事耗能多的劳动者(其中也包括某些脑力劳动者)、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以及孕妇、哺乳妇女是不适宜的。
其次是植物食品缺乏人体必不可少的某些营养物质,如钙质就没有某些动物食品含量丰富。有些植物食品虽然也含有钙质、铁质等,但往往不易被人体吸收。
再次是人体必需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维生素B12,是任何植物食品中都不具有的。因此,绝对的素食者,从营养角度来讲,除有可能患缺铁性贫血外,一定患有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并由此给人带来系列性综合疾病,不仅妨碍健康,有时还会影响寿命。如果孕妇是素食者,将会影-阿胎儿的发育和生长。
4.追星的利与弊 篇四
我觉得作为一颗有人追的“星”,其中必定有值得他人学习之处。
1、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成为一颗闪的“星”,我相信在成功之路上,必定要付出相当多的汗水和努力。(当然有个别是用钱掷回来的)
2、仪容和言谈举止。古人都有说“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可见个人的外表包装很重要。个别老师常说只有内在美就行了,不要说其他了,看看为人民服务的政界人物,都是西装骨骨,头发发亮的!这说明什么,你想想。
3、社交话题。现在年轻人大多数都有追星,在社交时,用这个来做话题,还是挺不错的。弊:
学习成绩会下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致使某些偏激化事件及其更直观的消极后果常常出现,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们的极大忧虑。例如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些青少年因迷恋某明星而痴狂,以至于耽误了学业、花费了家中的钱财、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有极端者上演轻生的悲剧……
要求对“追星”现象给予重视并提供正确引导是社会的一致呼声。然而,首先对“追星”现象做出科学的认识,却是进行一切建设性导向工作的前提。引发“追星”像的复合性动因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
开放社会里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尤其是由于社会行业类型和职业种类的扩充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为各个领域中新星辈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特别是在影视、音乐、体育等颇具大众文化性质的领域,祖国内地的明星频频诞生,港台的明星争相“登陆”,他们“一朝成名”,家喻户晓,由此形成了比其他领域的明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应和名气资本。总之,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群星闪亮登场的基础条件。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俗化代表了现代化起飞阶段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当下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俗化的影响力促使社会中整个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随着消费文化正在以多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着自身的内涵与形式,于是,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在日益扩大的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这样的深刻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尊重享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就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扩张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愉悦性、感受性、消费性。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运行机制必然遵循市场规律,商品化则成为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它与高科技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更充分地展现出这些特征。大众文化的大行其道往往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科技创新所带动的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广告攻势,对消费主义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天然燃料”。
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自居作用。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利:崇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在追星关系中,这种单方面的付出能够令人感到心情舒畅,情绪平和,有益健康。但是继续一边倒的单方面付出很有可能导致追星者变得病态。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适度崇拜名人有益健康,因为这种崇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但专家同时指出,过度追星只会让人走向病态的极端。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心理学家希拉·加布里埃尔针对名人崇拜现象进行了三项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崇拜名人会否对崇拜者本身的自信心产生影响。
加布里埃尔女士说,早在七八年前,迈克尔·杰克逊因为恋童案接受审讯时,许多杰克逊的崇拜者赶去法庭现场支持他,当时她就开始思考:是什么驱使粉丝们做出这样的举动?这些举动能为他们自身带来什么?
加布里埃尔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普通人能通过追逐明星名人获得那种好似融入名人生活的快感。疯狂地单恋名人还能为粉丝们带来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三
专家的看法
从心理学上来看,任何行为都会有原因,中学生的追星行为也是有复杂的原因的,从整体上说,中学生追星是因为他们需要偶像。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定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要不然他们很难完成自我确立的任务。偶像是他们的理想自我的载体。中学生正好处于好幻想的时期,当自己的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补偿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中学生随着自我的萌芽,他们开始关注内部世界,有许多事情他们都不再挂在嘴边上,而是装在心里。他们不愿意把有些事情和家长说,更不愿意把一些事情告诉老师,同学们呢?年龄又太小了,和自己一样没有经验,又沉不住气。这时,他们愿意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着遥远的亲密感,自己不仅感到自由也觉得安全,精神上也可以有所寄托。所以只要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大人倒是没有必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大惊小怪的。
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所以,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分寸: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不是徒有其表,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星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四追星的积极一面尽管世人对中学生追星现象贬多于褒,对中学生的追星行为阻多于导,但谁也不能否认,追星还是有积极的一面:A “星”成为中学生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B “追星”过程使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秘诀”及成材的方法。五 建议
A 从中学生自身而言,健康的心态是为重要的。以坚定自己的立场为核心,培养自己哲学的头脑,冷静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眼光。
B 从校园来说,是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追星的那股热劲应该用于对学习的执着,不要随波逐流,顺应大众。因为时尚是永远也追求不尽的。
C 从家庭方面而言,家长应该多学习一下教育子女的方法。根据子女的性格加以正确的指导,要塑造子女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教会子女,永远不要忽视了周围关心他们的人,多进行与子女的沟通。D 国家应该对社会上炒作的事件的新闻给以约束,禁止不健康的娱乐流传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影响到祖国下一代人群的心理塑造。六 总结
众所周知,没有星星,宇宙将漆黑一片.偶像之所以被称为偶像,是因为他们出类拔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年轻人需要榜样,而偶像肯定是在某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后才成为偶像的.那么,今天的追星族,明天也许就会成为明星!
人生需要偶像,孩子更需要偶像,偶像使人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偶像会使人的心脏跳动的更加有力,生活的目的更加明确!当一个人临终时,他回首往事,发现自己从未有过偶像,他不遗憾?没有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中加入过追星族,是人生的缺憾!慎重选择值得追的星,以他为榜样和偶像,在给你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超过他,也成为明星”的念头回激起你更多的潜能!
5.大户的利与弊 篇五
经过多年的努力,卷烟零售大户的名字似乎不存在了,但他们真正的实体还是存在的。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浅谈零售大户的存在对卷烟市场的利弊影响。
一是分销作用。作为烟草公司卷烟销售的主力军,零售大户卷烟销量大,品种多,信息管理系统水平较高,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销售体系与网络,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为烟草商业企业发展带来可预测的持续性贡献。同时,烟草公司建立并管理好分销渠道,保证卷烟在下游零售店和消费者面前正常良性流通,从而提高整个区域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是品牌推广。零售大户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方法较其他中小客户有明显优势,在各种新品牌上市推广中,他们都是最先期的踊跃支持者,同时部分非畅销卷烟,他们也是公司最便捷的销售渠道。在实际推广中,他们也会投入必要的资源,以期带来更高的利润与更大的销售网络。这使得新品牌能有效地在区域市场中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以点带面效果。
三是区域流通。在日常经营中,部分零售大户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除了向烟草公司购进卷烟外,还控制部分中小户货源,并利用其自身地下卷烟批发网络,向其他零售户及外地烟贩销售卷烟,进行卷烟的区域流通,通过“地区差价”形成更好的经营利润。这种做法,不利于烟草企业获取真实的市场销售信息,同时卷烟的区域流通行为,造成零售大户存在无证批发、无证运输行为、乱渠道进货等违法行为,给专卖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6.上网的利与弊 篇六
一、本次调查与采访显示,在中学生中有近95%的学生接触过网络而且网龄多在一年左右,这说明中学生上网都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也说明了网络在中学生中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民”的行列中,正是因为网络与中学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与中学生的关系以及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中学生网民中男生的比例要大于女生(56% :44%)。有81%的中学生偶尔上网,18%的中学生经常上网,而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上的中学生只占不到1%,有64%的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有益的信息和知识。这些数据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网民由于较多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监督,真正可以上网的时间并不多,很多学生一星期只上一次网,而且上网的目的大多是想从网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在另一项调查数据中,由于上网严重影响到学习的仅占18%,可见大部分的中学生网民都能够正确的看待学习与上网的关系。
但是从中也有44%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诚然,在合适的时间,适度的玩游戏,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自己,做到劳逸结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很多中学生却没有把握好度,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浪费在网络游戏中,沉溺于其中而荒废了学业。
另外数据显示有27%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交网络朋友、聊天等,这也是本次调查发现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聊天双方无须见面,通过这种交往方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培养了中学生现在所缺乏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其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上网聊天要求有较快的打字速度,为了提高速度,很多中学生在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简化的网络语言(如“再见”用数字“88”表示等),长期使用这种简化语言会使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不规范。同时,长期与固定异性网友交往,还容易发生“网恋”现象等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不健康网站的问题。虽然我们这次调查中的数据显示只有4%的`中学生曾经浏览过包含暴力、色情、反动等内容的不健康网站,但从中可以看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学生受到不健康网站的影响,其影响对中学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的甚至会诱使中学生走向犯罪的歧途。
二、在对中学生家长的访问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家长大多都认为互联网是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如果正确的使用对孩子的帮助是巨大的。但真正鼓励和赞成孩子上网的家长却非常少,就算给孩子上网,也要严格控制其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对中学生该不该上网存在疑虑,担心网络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在访问中,有很多家长建议,希望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中学生中开展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教育,并进一步开放网络教室,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的上网,
辩论
三、在对半塔镇“四合一” 、“小虫在线”等网吧的暗访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现在大部分的网吧老板为了能够吸引顾客,在上课期间举行游戏比赛,用于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赛。还有在电脑中安装各种网络游戏和最新电影,只装了少数学习软件。有的网吧还为学生上网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月优惠、供应茶水、饮料、饭菜,甚至提供床铺让学生可以通宵上网玩游戏。
我们在一些小网吧暗访中还发现,他们都是无证经营的。有相当一部分的网吧环境建设方面有很大的问题,网吧内的各种设施很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我们走访的几个网吧中,没有看见一件消防器材,楼梯、过道狭窄,而且通风也不好,在这几十个平方的房子里竟容纳了近60台电脑和近50个上网的人(学生为主)。在这样的网吧上网,一旦出事,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上网是造成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有58.8%的青少年自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48.6%的青少年能在自习时集中注意力,而仅有39.7%的青少年能坚持集中精神听课30分钟以上。注意力不能集中成为很多人都非常苦恼的问题。经常上网的同学中有56.4%的人自认为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到20分钟。
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在强度、范围和持久性方面。一般情况下,当人们困倦、疲乏、兴趣不足或抑郁时,注意力往往难于集中。中学生上网时间大多在课余时间,这样他们的休息时间相对要少的多,这是造成上网同学注意力集中时间缩短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个体可能对某种特别的刺激更能引起注意力,而对另外一些东西却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当个体沉溺于某些事情或意识范围狭窄时,注意范围亦有相应缩小,因而引起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下降,比如,上网、游戏成瘾性,就势必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综合以上调查,我们认为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接触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了开放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摆脱陈旧的理念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我们的成长都是有利的。但网络和其它事物一样,除了有利、积极的一面,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
7.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篇七
隐性采访, 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 通过偷拍、偷录或隐瞒记者身份等方式, 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一般说来, 隐性采访是在常规的显性采访不奏效的情况下采用的, 借助隐性采访可以减少采访过程中的障碍和干扰, 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可以更加清晰地洞悉是非曲直。比如, 央视“江西高考替考案”“金华火腿”“地沟油”事件等都是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 为我们揭开了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同时也鞭挞了当地一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 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当然, 隐性采访并不是无限度的, 而应该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这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注意的。
2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分析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 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 隐性采访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也存在一些弊端。
2.1 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隐性采访的核心就是让被访者尽可能地表现出日常状态, 使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 带有画面的隐性摄像则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这能够更加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 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更具有显性采访达不到的效果。比如, 黑龙江电视台的《真相》栏目记者曾经曝光过一家餐馆使用地沟油的事件, 记者就是以服务生的身份潜入到这家饭店, 经过几天的暗访, 终于掌握了这家饭店收取、使用地沟油的证据, 并且曝光了餐馆使用自来水勾兑色素香精制作果汁的事实, 并偷偷录了像。至此, 这家餐馆的丑恶行径被完全揭露开来, 受到了法律严惩。可见, 如果不是采用这种隐性采访的方式, 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获得真相, 也就难以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此外, 隐性采访还是显性采访的有效补充, 是满足大众知情权和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比如, 今年广受社会关注的“江西高考替考案”就是隐性采访的典型案例, 通过记者的隐性采访, 我们了解到了令人震惊的高考替考的各项流程, 我们讶异和指责在高考如此庄重的场合下部分不法分子的“狸猫换太子”之举如此猖狂。因此, 隐性采访可以深入挖掘更多的客观的新闻素材, 可以避开一些戏剧化的虚假陈述, 最大限度的还原事实真相, 将真相曝光于大众舆论中, 利于实现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同时还可以为执法部门提供第一手证据资料, 甚至可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有力证据。
2.2 隐性采访的弊端
隐性采访的弊端可以从新闻工作者、被访者、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对于新闻工作者, 隐性采访本来作为一种公开采访的补充形式, 但在现实社会中, 部分新闻工作者将窥探别人隐私作为乐趣, 不顾道德与法律打着隐性采访的幌子肆意暗访, 甚至以此作为不良收入的来源, 这就容易滋生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
对于被访者而言, 隐性采访容易侵犯被访者的人身权利, 如果记者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 就容易在隐性采访中侵犯他人或企业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基本权利, 甚至产生与被访者的经济纠纷。因此, 在隐性采访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谨慎行使。
对于社会而言, 隐性采访的存在容易导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防备心理的加深, 人们之间的相处都带着面具, 那么,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诚信危机。隐性采访其实是“以隐窥隐”, 即用隐蔽的方式窥探别人的隐私, 这是当前偷窥文化膨胀的一大原因。
3 对于隐性采访的理性思考
当前, 我国尚未明确制定专门的新闻法, 隐性采访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尤其是涉及到普遍的社会价值、重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人物等时, 隐性采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件的真实情况, 如一些贩假造假问题、乱收费问题、坑蒙拐骗问题等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 因为如果使用显性采访, 根本达不到效果。但是, 隐性采访也有很多弊端, 并且涉及到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隐性采访应当给予严格控制, 非重大新闻事件、非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非经领导批准、非公开场合发生的、非监督公务行为一律不允许使用隐性采访的手段。
此外,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就说明, 现阶段我国还是不提倡隐性采访的, 隐性采访还应该是有所约束的。因此, 在使用隐性采访时, 记者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同时要提高媒体领导和记者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加强行业自律, 引导隐性采访健康有序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隐性采访作为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 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作为新闻工作者, 我们要正确认识隐性采访的利弊, 学会理性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秉承为社会服务的从业理念, 谨慎运用隐性采访。
参考文献
[1]韩冬.电视隐性采访的原则和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7) :84-85.
[2]赵亮.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浅谈隐性采访与培养新闻采编策略[J].新闻传播, 2015 (13) :107, 109.
8.穿校服的利与弊 篇八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穿校服弊大于利。
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于服装类型有着很大的偏好差异,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重视穿着,而且越来越追求时尚和休闲,越来越不喜欢童装。其中3岁以下儿童(或其父母)有近一半最喜欢的服装类型为童装,远高于其他年龄段,还有三成表示服装类型无所谓。另外,儿童对校服的喜欢程度是比较低的。
附图:不同年龄段儿童最喜欢的服装类型
老师篇
校服制度弊大于利
发言人:吴长青,安徽省某中学校长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经历了不少关于校服的事,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校服制度弊大于利,因此有必要改掉这一规定。
弊端是什么呢?首先,强制性的统一着装侵害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强制学生穿校服,是学校滥用了教学权力,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暴露出了学校审美教育的缺陷。有一首打油诗只样说“尔等少年穿校服,温文尔雅似鸿儒.倘若校服未穿身,便知尔无爱校心,”这句话明显是错误的,虽然校服是学校的一种标志,但不一定穿就代表爱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定.公民有人身权利.学生也是公民,老师应尊敬学生的选择.学生的穿着只要不影响他人,就完全是他自己的事。学校规定学生必须穿校服,是对学生权利的侵犯。其次校服往往是作秀的工具。学生穿校服整齐划一,看上去教育效果不错,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现象。然而,有些人看中的就是这种假相,以此显示治校有方。从实际操作来看,毫无个性的千人一服,不仅是对孩子个性的抹杀,也是对孩子创造力、想像力的打压。
学校代办校服不合理也不合法
说实在的,现在实行由学校来代办、代购学生校服的做法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本身没有服装买卖这个职责和权利。所以只有把校服问题推向市场,由市场规律来进行协调才能铲除校服腐败的根基。
另外,现在的学生校服太死板,缺乏生气,如果必须继续实行校服制度,那就得注意服装的美观与实用,既要照顾到现代孩子的审美观,又要符合孩子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孩子们生性活泼、好动、容易出汗,所以校服的面料要耐磨、透气、吸汗,夏天的衣服贴身穿着,面料更应该是对身体无害的。
发言人:罗长生,贵州省贵阳市一学生家长
校服有时是一种浪费
学生篇
穿校服剥夺了我们的权利
发言人:刘成瑶,北京市某小学学生
我挺不喜欢穿校服,我觉得这压根就是剥夺我们的权利。作为女孩子,谁不想穿漂亮衣服,大家都穿一样的,多别扭。对方辩友说穿校服能让大家不攀比,我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你想想,现在可用来攀比的东西多了,书包、文具、鞋子等等,什么都可以攀比。为什么执着于校服呢?
另外,我觉得穿校服对那些家庭贫困的同学不公平,增加了他们的家庭负担。对了,我还要说一句,这可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们班有25个女生,喜欢穿校服的我真还没听说过。这正是因为校服质量不好,穿着不舒服
专家声音
问题校服必须退出校园
本报关于问题校服的系列报道刊出后,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
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服装协会副会长马金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校服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皮肤”,其绿色环保程度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正因为校服泛滥,所以目前校服采购通常采取招、投标方式进行,个别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使用不正当方式竞争,相互压价争取订单,而为了在低价竞争中赢得利润空间,他们往往选用低档面辅料,这对孩子健康有影响。这是造成问题校服泛滥的一个原因。也正说明了,穿校服弊大于利。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主任卢润秋则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纺织品一直沿用“纺纱织造染整”传统工艺,织布过程中使用的氧化剂、催化剂、去污剂、荧光剂常常会残留在织物上,最有害的莫过于印染化学物质残留,一些企业为了使衣料“漂亮”,不惜使用能诱发癌变的染料、甲醛和卤化物及重金属印染织物。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理,让问题校服退出校园。
1.中学生正处于一个鲜活灵动的年龄,很多时候无意间就会把校服弄脏,所穿校服肯定也不是多干净,不仅损坏个人形象,校服作为学校的象征,也必定给学校脸上抹黑。
3.中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年龄,若整日穿着”朴素”的校服,未免显得少年老成,不符合中学生活泼欢快的气质
①大部分中国的校服做工简陋不够美观 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②冬天寒冷 学校强制穿单薄的校服使学生不得不多穿几件衣服,加上背上的书包,使学生又回到了减负前的年代
运动装校服每套成本17元多
9.风能发电的利与弊 篇九
风能作为清洁能源发展十分迅速,在风电发挥在那过程中也必然有利有弊,文章针对风电发展的现状以及风电并网的利弊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点参考的解决方案,但是风电作为极具潜力的能源所需的研究和探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纵观世界范围,能源形势不容乐观,煤炭资源日渐匮乏,以目前的消耗速度来看支撑不到2050年;石油资源价格不断飙升,世界范围内的是有争夺愈来愈烈;环境污染问题又不容忽视成为了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电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二次能源受到了普遍的青睐,但是电能的产生对一次能源的消耗量相当巨大,因此寻找一种清洁的一次能源来发电就逐渐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风能发电也就应运而生。但是风能发电也存在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风电并网对系统的影响以及风力发电的规划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风能发电优势突出
1.1 风能发电对于环保贡献巨大
风能资源量大质优,风力发电优势突出,世界性范围内风电发展迅速。到达地球2%的太阳能可转化成风能,以此来计,风能总量比水能更大,有人算过,只需地面风力的1% ,就能满足全球发电能量需要。而且风能发电对环境无任何破坏,只要修建必要的采风发电装置即可,不像水能发电那样需要修建大坝蓄水发电,必然会对环境做出一些不可自恢复的改变,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发展和原始的自然景观,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原住民的生活。对于由发电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来说,燃煤火电最严重,燃油火电次之,核电较少,风电最少。核电虽然和风电的温室气体排风量差不多,相比火电小了两个数量级,但是核电的污染问题目前还没办法解决,因此风力发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经济角度衡量,风力发电优势更加巨大,可谓一本万利,只需前期建设裁缝发电设备和后期的较少的维护费用即可,并不
需要像火电核电那样无限期的投入日渐高昂的成本。此外火电核电等热电设备还必须耐受高温高压,风电则没此多余的担心。
1.2 风力发电在世界范围发展迅速:
由于意识到风力发电的巨大优势,世界各国都开始竞相发展风力发电。世界性的风电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全世界的风电在1999年已经达到了10000MW,而更值得惊奇的是这个数字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了20000MW以上,2005年的时候又超过了30000MW。风电发展主要以欧洲为主,占到了风电总量的2/3,北美占到了1/5,亚洲是1/8。德国作为风电第一大国,风力发电总量是15688MW,占全国发电量的6.2%,占世界风电总量的33%。由于风电的发展使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为减少,2004年德国新建1200多台发电用风车,装机容量超过2000MW,居世界首位。而目前相对风电量最大的是丹麦,目前的风电总量已经超过了全国发电总量的10%,丹麦规划到2030年,风力发电将占总发电装机的50 %。我国的风电事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已从1997年排列在世界第十位而跃居到现在的第八位,预计今后还将有更大的进步。我国的风力资源相当丰富,居世界首位,因此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开发还很不足,主要在内蒙、新疆和沿海一些地区,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探索。2.风力发电问题不容忽视
在风力发电巨大优势面前也不能盲目的乐观,由毕竟风力发电所带来的问题还没有十分完美的解决,好有待继续研究和努力。
2.1 风力发电并网
响到系统的电压波动和电能质量,还会造成谐波污染。其中由风电并网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是风电并网的主要负面影响。电压波动为一系列电压变动或工频电压包络线的周期性变化,闪变是人对灯光照度波动的主观视感。虽然现在风力发电机组大都采用软并网方
式,但是启动时仍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使得风电机组输出的功率不稳定,进而会导致电压的波动和闪变。电压的波动和闪变会使电灯闪烁,电视机画面不稳定,电动机转速变化严重影响到工业产品的质量,在某些特殊行业电压不稳会使一些精密的仪器出现测量错误,严重时还会引发重大事故。除了电压问题,风电并网还会引入谐波污染。变速风机需通过整流和逆变装置接入系统,由于风速并不能稳定在一个特定值,因此会造成大量的谐波污染。虽然谐波污染对风电并网有较大影响,但与电压波动相比就显得小多了。
2.2风电对电网功率和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风力发电由于风速变化莫测,使得风电上网功率也随之不断振荡,当风电的扰动频率接近系统固有的振荡频率时,就会引起大幅度的功率振荡,并且振荡的幅度会随着扰动的幅度而变化。
扰动幅度不仅与风电扰动有关,也与系统本身的参数有关,因此可考虑从两方面着手减少扰动对电网的强迫功率振荡。风电并网不仅会对系统产生强迫的功率振荡,还会对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在风电装机容量较小时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当一旦风电在系统中占有比较多的份额时,这种影响就不容忽视了,否则当并网的风电突然变化时,系统有可能由于振荡过大而不能保持暂态稳定而失去稳定,出现电力系统大的崩溃。总之如果并网的风电份额较高而系统较脆弱时,并网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电池储能的应用
风能作为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以来,风电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电力工作人员的关注。但是风能作为一种间歇性能源,加之风能资源的预测准确度并不能完全符合电力系统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寻求新途径新思路解决风电对系统的影响也自然成了许多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目标。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可快速补偿无功功率,维持风力发电电源接入点电压的稳定,但不能调节风电场输出的有功功率。而采用电池储
能系统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及可以保证上网电压的稳定,又可以补偿有功功率,不会对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可以选择由蓄电池组、整流装置和逆变装置组成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作为储能系统。.结论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在二十一世纪资源匮乏,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世界大范围内发展风力发电技术来取代传统的燃煤和燃油火电。在风电发展方面比较先进的是德国和丹麦等国家,我国的风电虽然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风电发展方面,除了看到其优点以外,缺点也不容忽视,对于电力系统电压和功率的影响都值得去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可以通过电池储能技术解决较少风电对系统的影响,要使风电大面积发展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参考文献:
1.《风能开发利用》
张希良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
刘万琨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风能》
Vaughn Nelson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4.《风能技术》
Tony Burton著
科学出版社
2007 5.《风能技术与应用》
钱伯章编
科学出版社
10.“楼中店”经销的利与弊 篇十
“利”有八点:
1.租金便宜, 普遍低于门市房, “楼中店”30平方米大约年租金为3万-5万元。而同样面积门市房约要8万-10万左右。
2.“楼中店”设备齐全, 不需装修, 摆上货架即可营业, 方便随意, 安全简单。
3.工作人员少, 老板+1名员工即可。
4.店内货色鲜明, 针对性强, 时尚新潮, 极吸引楼中办公的白领阶层, 又以女性为主, 且商品价格又较低。
5.购物方便, 电梯上下, 十分快捷, 白领人士随时可前往, 省时、省力、省车费。
6.客流虽不大, 但靠口碑相传, 可引客上门, 形成人气, 也可网上宣传, 结合发放单页传单, 省去了广告费用。
7.“楼中店”“视客如金”, 服务礼貌、周到、体贴, 工作人员又会唠家常, 顾客就像回家一样, 有亲近感, 因此, 很受欢迎。
8.“楼中店”可办会员及折扣券, 优惠多多, 固定了忠诚客户群, 随着时间的延长, 盈利可观。
“弊”有三点:
1.一般不允许退货、换货, 购物品质缺乏保障。
2.“楼中店”基本无购物凭证、发票之类, 一旦出现问题, 维权问题难以解决, 易引起纠纷。
3.由于“楼中店”“养在深闺”偷税、避税、漏税的情况易被查处。
结论:
11.网络的利与弊 教案 篇十一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上网的反面例子,认识到网络的不良影响。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多角度广泛地交流和讨论“上网利与弊”,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守文明公约,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教学重点:能够围绕话题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畅所欲言。
教学难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各种观点,学会健康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学方法:演示法、对话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环节:
一、猜谜引题
师:老师给大家猜个谜,看谁能马上知道答案?(出示谜语:它像一张神奇的蜘蛛网,遍布全球,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了一起。)你猜猜,它是什么?
师:是啊,它就是电脑网络。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做好多好多的事,通过它上网发邮件,上网聊天,还可以查资料„„网络这张神奇的蜘蛛网真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你时尚吗?
二、问答讨论
1.当你坐在电脑前,你想做什么?你们上网最喜欢做什么?
„„(展示图片)2.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3.读一读,想一想
4.同学们都谈得很好,那么上网有负面影响吗?(展示一些负面图片)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
5.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6.来自网瘾戒除中心的报道 同学们说了有利的一面,又谈到了不利的一面,那么网络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三、深入讨论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网络是他们的朋友,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娱乐,为什么又有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而放弃了学业、精神失常? „„
1.新闻链接 2.调查数据
难道网络的用途仅仅是玩游戏和聊天吗? 难道大好的青春时光就是泡网吧吗?
3.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呢? „„
对于上述原因,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现在许多家长、学校对我们上网的做法是堵,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好吗? „„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摒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到什么? „„
a.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到底有什么帮助? b.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到底有什么危害? 4.想一想
a.现在你对网络有何看法呢? b.我们应如何安排课余生活?
四、观点评价
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并围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讨论,同学们结合自身及自己所见所闻,谈了许多非常好的观点,刚才有位同学谈到上网的利与弊主要是自身的问题,如果你善于利用它,它就会带给你无限的惊喜;不过如果你太沉溺于它,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应该把握好一个“度”。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齐读)
五、课堂小结
12.新媒体的利与弊 篇十二
新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今天,我们总是能通过很多渠道看到人们对新媒体的批判。然而批判的内容,有一条是新媒体让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从而使人的长篇阅读减少。但是在我看来,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我们碎片化的时间。
如今,“低头党”充满了我们的生活,上学的路上、地铁公交上、医院里甚至是课堂上。想想一下,如果没有手机网络这一类的新媒体,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我们在干什么,一个人独自发呆?看一会儿报纸?还是思考人生?大多数人的这个时间往往是紧张的,他们并没有时间去悠闲的买一份报纸,踩着铃声进教室,扣着时间上公交才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现状。有了新媒体,这些时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拿坐地铁举例,在地铁上,新媒体随处可见,车厢内的电视可以让我们获取最新的新闻内容,通过手机,我们可以查看我们的朋友在做什么我们,我们可以上微博查看我们关心的内容,再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昨天更新的电视剧或是我们想看的电影,如果想阅读,手机或是电子书就能很好地随处阅读。
通过新媒体,原本的碎片时间,经过整合后,我们可以看一部电影,阅读一篇短篇小说,长期的积累甚至可以让我们看完一篇长篇。如果没有新媒体,这些时间很有可能是被浪费掉的。所以我认为,新媒体并没有碎片化我们的时间,相反的,他整合了我们的时间。
虽说在碎片化时间内人们的阅读多是碎片化的,但是在零散的时间内的阅读即使是碎片的,那毕竟也是一种阅读,相较于浪费时间,碎片的阅读我认为也是有益的。其实从根源上讲,人们阅读耐性的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并不是新媒体所造成的,而是人们的普遍的素质造成的,如今人们的文化学历越来越高,受教育的人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耐不住寂寞受诱惑也是现实造成的,难道没有了新媒体,人们就会阅读吗?
在新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而不单单只是信息接收的终端,但是由于网民人数的不断扩大和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新媒体上也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在微博这个新媒体的媒介上,拜金主义的案例有许多,很多微博的用户喜欢在自己的微博上晒自己消费高档场所,买各色的包包鞋子,更有甚者就像郭美美以炫富为荣。使用微博的网民不论年龄大小都能够看到一样的内容,这一现象对于价值观尚未确立的未成年人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信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传统媒体,但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就会面临一个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很多的公众人物来说,他们往往是不实消息的受害对象。而且在有时候,一些官方微博为了加强自己的竞争力博取关注往往会夸大事实,或是混淆观众试听。并且在新媒体上,为了迎合线下受众的需要,消息的传播多以小而精为主,但是小而精的语言往往不能够表达一件事的含义,这样的语言再通过第三方甚至是第四方的转述之后往往就会改变原来的的调子,往另一个方向偏离。这样不实消息也就产生了,而且现在的媒体往往会运用断章取义来通过误导观众来博取关注度。这些新媒体的营销宣传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是为人所不齿的。
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接受着新媒体传来的知识。新媒体有利自然也有弊,但是新媒体的有利的远远大于新媒体的弊端,出行时,“滴滴打车”等app可以方便的给我们打车,当我们肚子饿时,使用“饿了吧”app可以方便的订外卖,当我们想出去旅行时“途牛网”等网站可以帮我们报旅游团,当我们想要购物时“天猫”“淘宝”点击鼠标就能够完成。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
虽然新媒体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新媒体成为很多人搏出位的方式,是许多不实消息传播的途径,很多人在新媒体中上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社会新媒体的利远远大于他的弊端。
13.简析网络英语的利与弊 篇十三
1.1 对于传统英语
1.1.1 网络英语的出现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惯用词和惯用句型
在网络中, 网民在聊天室、留言版、电子邮件、网络购物和网络游戏等五大方面都有其常使用的网络英文。在网络聊天室中, 经常会遇到“??? (怎么了?不懂) ”, “Op me (升我当主持人) ”, “My computer was down. (我的电脑死机了) ”等等。在写电子邮件时, 经常见到“Please find a file attached to this e-mail. (请看这封电子邮件的附件) ”等等句型。
(2) 首字母缩写
在网络聊天时, 为了缩短打字的时间, 经常会将一些讲话中常用的句子或短语只取句中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打出, 这就是“首字母缩写”。例如:“afa Ict (as far as I can tell就我所知) ”, “bbiam (be back in a minute我马上回来) ”, “btw (by the way顺便一提) ”等等。
(3) 表情符号
网络上的沟通, 大多是通过键盘打字来传递彼此的想法、感觉、心意等等, 彼此的表情更借由键盘上的符号组合来表现, 并在字里行间传送着。表情符号的使用丰富了语言本身, 达到了更好的沟通。例如:“:) (happy快乐;高兴) ”, “;) (winking/joking眨眼睛;开玩笑) ”, “:P (funny很好玩;很好笑) ”等等。
(4) 缩简词
为了缩短打字所花的时间, 网络上也出现了缩简词———只取原词的一部分, 或是取其音, 保留其原意而衍生出来的词。例如:“cuz (because因为) ”, “u you”, “sup?What’s up? (你好吗?最近如何?) ”等等。
这四个方面的出现, 发展和普及丰富了传统英语的词汇, 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欢迎。
1.1.2 网络英语的出现扩大了英语的影响力
尽管英语在网络上没有官方给予的正式的地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是全球网络上最为通用的语言。英语地位的由来简单地说是由于说英语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在全球的影响力所导致的。英语的这种强势在网络这样的全球虚拟空间里也得以体现。据俄罗斯媒体报道, 美国因特网检测公司“网器” (netcraft) 2008年2月28日宣布, 截止2月底, 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超过1.6亿, 达到162662053。这其中大约70%以上的都是以英语作为网页语言。网络英语借着网络这个平台, 使得传统英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2 对于其他语种
网络英语的出现丰富了其他语种的词汇和用法, 例如就汉语而言,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词汇
网络语言衍生于无比宽广的虚拟空间, 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表达, 不受传统书面语的约束, 只要不影响交流, 可以任意发挥想象, 标新立异。例如:网络英语里的“e-mail”, 翻译成汉语为“伊妹儿”。又如英语里的“faint”, 翻译成汉语为“晕”。这些新词的出现或是新用法的出现都丰富了汉语词汇本身, 被中国的网民所接受, 并广泛使用。
(2) 词性
网络英语对于汉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词汇。语言作为一个系统, 各个层面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上使用的汉语在网络英语的影响下出现不同于传统汉语用法的词性的改变。比如:名词作动词, 例如:你可以“谷歌”信息。“谷歌”是英语“Google”的中文翻译, 是个名词。众所周知, “Google”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很明显, 在上面的例子中, “谷歌”已经被当作动词, 表示用“谷歌”去搜索。
2. 负面影响
2.1 对于传统英语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使得传统英语的用法越来越不规范,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电子邮件逐渐地代替了传统的书信往来。在英语的发源地——英国, 其语法教师开始担心下一代的英语水平会受到不规范的电子邮件语言的严重影响。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全英5到11岁的儿童在使用电子邮件时发明了一些新的速写词汇和符号, 并且数量越来越多, 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 而这些新词令成年人根本无法识别。比如, 孩子们用“4”代替“for”, “2”代替“to”, “n”代替“and”, “Oh, I see”变成了“OIC”, 而“See you tomorrow”变成了“cu2morrow”。英国语文教师认为, 这些电子邮件的新速写形式给教师改善学生语文能力的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据统计, 去年全英只有54%的11岁学生在文法与写作考试中及格。英语老师们认为, 孩子们进行交流方式的革新在改变着传统的语言, 这十分危险。
2.2 对于其他语种
2.2.1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和发展威胁到了其他语种
在虚拟世界中, 网络跨国界的传播方式和无处不在的渗透效应, 早就引发过诸如英语大肆入侵, 导致别国语言纯洁性受损的类似文化方面的讨论。不久前, 沙特阿拉伯也宣布, 将与德国联合开发阿拉伯语网上搜索引擎SAWAFI, 以刺激阿拉伯语网页的发展, 对抗Google、MSN等业内巨头。有关专家认为, 其背景在于, “目前阿拉伯语的网页数量只占所有网页总数的0.2%, 而目前大约有65%的阿拉伯网民不懂英语, 无法阅读占网页总数70%以上的英语网页内容”。放眼国内, 百度很早就将自己定位于“更懂中文”, 以此来对抗国际巨头。今年年初至今, 百度陆续推出了“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历代文化典籍的国学搜索服务”, “开放式中文百科全书服务”等, 更加强化了借由文化牌来赢得市场的策略。
2.2.2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和发展也使得其他语种的表达越来越不规范
例如就汉语而言:在一篇中学生写的文章中, 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今天在英语演讲PK中, 偶战胜了张mm, 开心到FT......”你能读懂这样的句子吗?PK, mm, FT, 这些网络流行词汇, 现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人将网络英语称为21世纪的“洋泾浜”。有这样的一些常见的洋泾浜语言:where where哪里哪里;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人山人海;double horse double tiger马马虎虎;seven up eight down七上八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看到这些翻译真是让我们忍俊不禁。这样的英语翻译完全是生搬硬套, 完全是改变了中文的意思。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样的翻译非常有趣, 并广泛地使用。长此以往, 必将使汉语的表达越来越不规范。
3. 结语
网络英语的出现和普及丰富了传统英语本身, 扩大了英语在全球的影响力, 丰富了其他语种的用法, 但是其又使得传统英语和其他语种的用法越来越不规范, 并且威胁到了其他语种的运用和发展。如何来正视网络英语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将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爱平.网络英语构词解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04) .
[2]毕研韬.网上英语聊天的词汇特色[J].英语通, 2000, (2) :21-24.
[3]郭力.网络英语词汇大揭秘[J].大学英语, 2001, (9) .
[4]张锜.IT时代新新美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屠国元.网络英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14.谈微博的利与弊 篇十四
对于微博我玩的不多,但是也懂一些。我们先来看看百度百科名片的解释: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应该来说这个解释算比较清晰明了的。
对于微博网络上有着这样一种说法。当你的粉丝超过1百,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
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微博营销的效果。而且这个比喻应该来说一点都不夸张。这也可以看出微博的宣传速度和力度。
但是作为网络推广的我来说,对于微博有我的看法。首选,我认为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存在利弊。世间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一个再好的东西如果在使用上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带来更大,更不利的影响。
还是言归正传吧!可以说现在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微博的使用,应该是历史上的一个飞跃。大家都知道,之前采用的是信件的来往。比如要说些什么东西,或则要传递一个信息的话,要通过信件来传递。可以说是非常费时间的。效率跟现在比,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没法子比。这个就是人类发展的,科学发展的结果。后来发展到电报、电话,还有电视,还有逐步的发展到互联网。这一次次的技术跨越,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从之前的单对单到现在的单对多。从之前的十天半个月传递到现在的秒传。
这在传播史上是一次次的革命。微博的出现更是让传播无处不在。传播的速度和数量有了,那么传播的质量及威信由谁来规范呢?没有,至少现在没有。其实,我经常听到很多网友在抱怨。网上都是一些垃圾信息,不是广告就是有人有意无意的制造垃圾、其实,这个对于这个互联网来说是非常可悲的,
想以前打电报,是按字算钱的。然而,这么先进的东西却用来制造垃圾,这个是何等悲剧啊。
前段时间看到电视上播很多人抢注微博!这个又是这么一回事呢?这个就跟早前抢注域名一样一样的。看到好的域名就注册,注册了用来干嘛呢?放着啊!放着等有人要的时候高价卖出。卖个好价钱。当然也有一些人确实卖出了好价钱。同样很多人在 或者 抢注官方微博的名称:比如:“某某大学的官方微博”、“某某机构的微博”等等。也是可以卖钱的。但是其实,真正意义上说,这个是违法的。但是目前没有出台类似的相关法规。也就无法追究责任。
其实对于微博,应该来说目前是所有传播速度最快,受众面积最大的的传播工具,一定要合理妥善的进行相关的管理和约束。这个我个人认为是相当有必要的。
对于微博营销我个人认为,它有着其他推广模式所不能取代的地位。现在很多艺人微博还有某领域上比较出名的名人微博上面的粉丝或听众都是非常的多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网络上疯狂的被和传播。可以说潜意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上次我有提到刘翔的微博目前达到2千多万的粉丝,也就是所他所发的每条信息有2千多万的网民能同时看到这条信息。这个是一个多强大的推广力度。对于一个品牌的推广这个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说不会属于任何媒体的推广。中国目前还主要是 和 占了微博市场的主场地。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才2-3年的时间。可以说时间是非常短的。照这样发展下去。微博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搜索引擎。一个具有强大用户群体的搜索引擎。
其实对于网络推广来说这个无疑是未来非常强大的推广手段和工具。包括很多的品牌培养策略都是非常OK的。
15.网购的利与弊 篇十五
网上购物的利
一、价格更低: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一件商品要走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层层代理商的盘剥。大致有厂家--区域代理--总代理--二级代理--商户-消费着,价格往往是原有价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尤其是电子类产品)。而在网上购物上成本十分低廉,场地费,水电费,员工工资,产品的成本下降了,价格也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透过全国性的大物流公司,货物往往只须几天就到您手中,而价格也是传统价格的一半。
二、购物更方便:传统购物方式是在门市或大超市里。有营业时间的限制,要消费者亲自前去购物,网上购物方式要灵活的多,客户能够24小时随时购卖你所要的商品,网络购物没有地域性,不需要出门只需要客户在家里打开网站,点击鼠标就能够简单购物,而且卖家负责送货上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完成。而传统的购物形式需要奔波与多家商店之间,给客户增加了超多的时间消耗与车马劳顿的辛苦。
16.论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篇十六
1 隐性采访之利
1.1 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
批评报道是体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它的目的是对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实施舆论监督。很多情况下, 记者如果采用显性采访方式, 亮明身份, 说明采访意图, 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相。许多成功的批评报道都是采用了隐性采访。在中国, 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栏目。无论是较早时候的央视记者躲进装有特制玻璃的货车内偷拍公路“三乱”情况, 还是前段时间央视记者曝光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等等, 无一不是隐形采访的成功典范。
1.2 隐性采访有利于记者转变采访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我国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吸引更多的观众, 以前的那种找选题, 等传真的新闻报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这个时候, 隐性采访逐渐发展起来并日渐增多,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多记者已经从观念和行动上改变了原有的采访作风, 使采访不断深入。众所周知, 隐性采访是在报道依靠显性采访无法获得新闻价值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因此, 隐性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有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和献身新闻事业的敬业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1.3 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隐性采访所采获的新闻往往具有独家性。而通常情况下, 观众对独家新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心理:为什么这个新闻是独家的, 他独家“独”在什么地方, 这个独家新闻到底有没么有可看性等等。正是因为观众的有着这样的以一种心理, 独家新闻往往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此外, 通过隐性采访所获取的新闻,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 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 使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特别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通过隐性采访还可以获取其它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 从而更好的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2 隐性采访之弊
隐性采访隐藏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 使采访障碍和干扰大大减少。我们媒体记者通过这种采访方式有时的确揭露了某些事情, 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 使观众产生一种认同感, 因此, 近年来这种采访方式被媒体广泛的采用, 但种种弊端也随之而来。
2.1 隐性采访容易导致非正当的策划性新闻
非正当的策划性新闻是指媒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策划的新闻, 它有时虽然能够得到比较有价值的新闻, 但往往会扰乱社会秩序。
《羊城晚报》曾在头版刊出过《本报记者在上海街头报警》的新闻。为了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得到有关部门的特许之后, 记者冒充遭抢劫的外地旅客, 向上海“110”报警。报案之后仅2分零10秒, 先后便有4辆警车呼啸而至。
很明显, 这样的隐性采访是新闻媒体自导自演的, 应该属于非正当的策划性新闻。110报警台、医院急救中心等, 作为服务社会、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社会公共服务部门, 如果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那就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 明显是欠妥当的, 甚至是错误的。
2.2 隐性采访是媒介成为了商品化浪潮的牺牲品
虽然隐性采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 但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 新闻的卖点成为媒体思考的焦点, 新闻也因此更加模式化。时下, 置真实性于不顾的隐性采访有所蔓延。怎样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 怎样才能写出有卖点的文章?暗访!尤其是对一些小报小刊而言更是生存之道。于是, 暗访歌舞厅、暗访美容美发厅、与按摩女面对面等等, 一篇篇类似的甚至是雷同的报道被搬上了媒介。这些媒介要的只是吸读者的眼球, 然后就是商家手中的广告费。这样, 隐性采访使媒介成为了商品化浪潮的牺牲品。
此外, 隐性采访还会引起新闻纠纷、有泄露隐私、引诱犯罪、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等一系列的弊端。
就目前而言, 我国还有出台专门的关于隐性采访的《新闻法》来衡量隐性采访是否合法, 关于它的是非曲折, 社会各界也从很多方面作了深入的讨论。
作为我们媒体的记者, 在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 要权衡好它的利弊得失, 要不违背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新闻纠纷, 是我国的隐性采访报道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菲利普·帕特森 (Philip Patterson) , (美) 李·威尔金斯 (Lee Wilkins) 著, 李青藜译.媒介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 (美) 新闻自由委员会 (The Commiss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著, 展江等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赵金, 石念军, 龚群, 刘宁洁.当“职业伦理”遭遇“世俗伦理”——暗访记者面临的道德压力问题[J].青年记者, 2008 (1) .
[4]张名章.论传媒道德的合理倾斜——以公众兴趣与个人隐私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
[5]缪晓非, 王波.隐性采访的法理思考[J].中国记者, 2005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