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城市的旅游发展,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

2024-09-24

滨海城市的旅游发展,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

1.滨海城市的旅游发展,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 篇一

以“慢城规划”引领临港新城的新一轮发展 上海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研究院理事长 冯叔君

临港新城当前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是:要通过“人气集聚”推动新城的可持续发展。临港新城毗邻大海且远离市中心,自然景观资源的吸引力有限,因此,人气的集聚需要通过新颖、差异化的规划方案、功能项目、制度政策来实现。临港新城作为“未来之城”的发展定位:不是简单地依靠“房价成本”洼地效应来实现人口导入,完成新城建设任务,而是要通过在“规划、功能、制度”方面的高地效应,吸引国内外人才的集聚。

总结当前国际新城市主义的规划建设理念,我们提出:以“慢城规划”作为统领“绿色”、“智慧”、“健康”理念的基础架构,推进国际化城市管理的制度政策创新,引入符合新城发展方向的功能项目,使临港新城成为上海国际化发展的新窗口。

一、“慢城规划”的提出

“慢城规划”理念的提出源自于城市规划中“新城市主义”观念的兴起和人们对生活追求态度的变化。“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以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小汽车的依赖程度 和相关开支,社区内街道设计紧凑,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公里/小时。

与此同时,伴随着“健康慢餐(Slow foods)运动”,“慢城运动”(slow city movement)也开始成为居民追求的城市生活方式。1999年,第一届“慢城市”大会在意大利奥维多召开,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慢城市”有更多的空间供人们散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休闲娱乐。政府拿出资金补贴那些生产和销售地方美食的农庄、特色餐馆和商店。人们以低速度驾驶汽车并决不鸣笛。1999年起源到现在,全球24个国家已有135个城市被授予“慢城”称号。2010年,南京高淳的桠溪镇成为达标的中国第一个慢城。一般情况下,慢城是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甚至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

在如今的城市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供应紧张等因素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以“慢城”为代表的生活方式成为破解城市病的药方之一。“慢城”虽然并非世外桃源,但这个概念所体现出的居民与环境和资源友好特点,以及对生活节奏的重新认知,正是很多现代人所向往的生活。临港提出的“绿色”、“智慧”、“健康”的建城理念,符合当前国际新城市建设的方向与现代居民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以“慢城规划”引领新城发展。

二、“慢城”理念与上海临港新城具有切合度 上海临港新城是人工填海造陆而建的新城,主城区填海而成的陆域占45%。临港新城已建成中国在尚未成陆的海滩上开挖的最大内陆人工湖——滴水湖,城区规划以滴水湖与其四周划为城区中心地带,在此地带,将建成商务中心、高档别墅区、高级住宅区以及购物中心、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据现有规划图看,临港新城将以其茂密的滩涂森林与人工林,建成一座既具有现代化气息,也颇具郊区、农村、自然气息的综合性城市。上海极地海洋世界项目已启动于上海临港新城。临港新城核心区域是低密度的移民城区,完全可以以建设中国“慢城” 为智慧与健康投资之切入口,打造绿色、智慧、健康之都,以国际城市社区为目标,建设上海沿海地区高能级的城市中心。

临港新城未来的规划人口要达到40万,不能完全套用中小城镇慢城的模式,临港“慢城规划”可以在总体设计与社区规划中充分考虑:

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的步行距离内完成。

2.连通性。街道格网式相互连通,设计适宜步行的社区街道,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

3.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的功能混合。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4.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 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5.精明的交通体系。低碳出行的交通体系,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6.追求高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个性化、高品质的慢城生活。

临港新城的总体发展方向是:国际化的城市社区,成为上海沿海地区高能级的城市中心。“慢城规划”可以突破上海传统商务区较多强调商务和商业功能,忽视文化、居住、休闲、教育等综合配套的局限,满足对工作舒适性有较高要求的中高端商务与白领人士的需求。

三、临港新城“慢城规划”的实施建议

1.规划慢城交通设施网络。慢城规划首先体现在交通,为此,应完善新城的内外交通通道,做到便利与可控,建设“智慧”交通网络;尽量减少汽车进入城区,非城区居民汽车可考虑实行停车换乘方式进入新城;完善区内公共交通,广泛使用环保交通工具;改善步行环境,制定慢城交通规则。

2.配套提升慢城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慢城的公共服务体制,社会问题下沉到基层,充分发挥社区行政的属地化管理,以国外现代行政管理模式,事权分类,各司其责。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发行“慢城市民智慧卡”,(在新加坡,民众只需要一个SingPass,就可 以登陆eCitizen网站,全天候查看公积金账户的情况、报税,以及访问1100项政府在线服务),提高行政透明度与效率。同时,“市民智慧卡”作为慢城居民的第二身份证,可以自主选择嵌入多样化的公共与商业服务。

3.导入国际化城市服务业。慢城规划只是提供了新城的基础框架,是吸引产业与人才入驻的外部环境因素。慢城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多类型、多层次、国际化的城市服务业落地临港新城,成为上海人才、信息、智慧的集聚中心之一。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包括:(1)国际化的科技服务产业。借欧美高校因金融危机进行科技转移之机,努力打造各类国际级合作重点实验室,或通过与上海各大高校现有资源整合,集中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实现人才区域空间的聚集,从而达到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创办高层次的开放型研究院。以中医药检测认证为突破口,发展检测及认证产业。(2)国际化的教育培训产业。建设企业大学园,可引入类似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CLS)、通用克鲁曼企业大学的形式,形成集群效应,培养紧缺的战略性与应用性人才。(3)国际化的医疗与康体产业。将医疗康体产业作为临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之一,创办以商业化方式运作的公私合营的三甲医院,发展国际化水平的康体产业,满足境内外人士的高端医疗服务需求。(4)国际化的金融与航运服务业。与陆家嘴金融市场相呼应建设金融买方市场,探索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产品柜台外或场外交易。挖掘“国际自由城”概念,成为“临 海、临空”的边境自贸区,进而争取政策发展离岸金融服务与航运服务业。发展国际邮轮经济。(5)国际化的会务与会所经济产业。开辟国际化的绿色通道,利用临海、临空的交通便利,发展国际会务产业;导入品牌高端私密会所理念,开创会所经济,没有国际化“上海望族”会所就没有国际金融。(6)国际化品牌的生活服务业。积极导入一流品牌的国际化服务(如德国斯泰根伯格酒店、米其林餐厅)和国内本土品牌特色餐饮。

4.试点启动建设慢城社区。临港新城的建设是一个滚动开发过程,随着居民与商务人士的集聚,必然是随着周边产业发展与新城服务产业的导入,而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慢城规划理念与基础设施架构先行,并可考虑选择一个综合性区域,试点启动建设“慢城社区”。

5.前瞻发展国际自由慢城。在上海九大新城建设中,临港新城是最具有“国际化”发展条件与潜力的区域,临港新城的发展必须“从地方化治理走向国际化定位”。要吸引国际化的人才与国际化的产业,仅有形态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实质的制度政策支撑。未来,可以考虑实行“绿卡制度”,对境内异地紧缺高端人员的管理突破现存户籍管理的身份证羁绊,实行有国籍无户籍的特殊管理制度。对境外人士实行封闭范围内的落地签证或免签政策(如菲律宾苏比克湾管理署与克拉克开发公司,与移民局签署协议,允许外国投资者免签证进入这两个自由港停留14天,但是必须从克拉克国际机场或苏比克湾国际机场入境)。对常住 外籍人士,建议在其规范化纳税的前提下,享受医疗保障,实现技术人才的合理化引进与流动自由畅通。探索建立封闭式管理下的离岸金融市场。“未来之城”的临港新城,一定是国际化定位的新城,我们必须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准备。

上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下一篇:走进神秘的大自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