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复习建议(共10篇)(共10篇)
1.地理中考复习建议 篇一
7.(14分)山地被称为“大地的骨架”,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读图,回答问题。
(1)
图中,山脉①两侧的省级行政区是青海省和
(写简称)。
(2)
图中,山脉②东侧的地形区是
。山脉③、④、⑤、⑥中,属于中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填数字)。
(3)
图中,山脉③是,它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此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
A
热带、亚热带分界线
B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C
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
D
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4)
阅读图,观察图中北纬30°线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其中
(填数字)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图中②是“世界屋脊”
(地形区),③是低平的(地形区),整个地势特点是。
8.(11分)读我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A是,北侧的地形是,平原B是,丘陵C是。
(2)
我国的地形类型,布局农业生产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填如下到各地形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D
业,E
业。
(3)
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给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4)
我们的家乡在(地形区),位于我国的第级阶梯。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9.(10分)读中国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①
;⑥。
(2)
写出山脉⑥两侧的地形区名称A
;B。
(3)
写出山脉⑤西侧的地形区名称是。
(4)
图中地理事物中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
高原,“地面平坦”
“牛羊成群”的是
高原,地表崎岖不平的⑧是
高原,“紫色盆地”之称的⑦是
盆地。
(5)
2008年5月8日奥运火炬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
。(填代号和名称)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0.(15分)读图回答问题.(1)
A、B、C、D四地中,属于热带的是
;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2)
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地;年较差最小的是
地。
(3)
属于冬季多雨的是
地,此地应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
岸;属于夏季多雨的是
地,常年降水较均匀的是
地。
(4)
北京对应于
地,属于
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5)
C地的气候类型是,该气候主要分布在,气候特点。
(6)
A地的气候类型是。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1.(12分)读中国政区图,回答问题
(1)
邻国②是,内海③是,省区⑩主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是:。
(2)
省区⑧是,我省的行政中心是。
(3)
北回归线经过的我国的省区简称自西向东依次是。
(4)
我国一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是
(字母+名称)。
(5)
处在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的山脉是
(字母+名称),位于⑤省我国主要高原是。
(6)
图中A,B,C,D四条山脉位于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
(字母、名称),海峡⑦是,岛屿⑥是。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2.(13分)读我国沿北纬36度附近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为
奔流入海,沟通了
交通,方便了沿海与的联系,并在各阶梯的地带形成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2)
我国地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是第级阶梯,地形以
为主。主要的地形区为。
(3)
地形以盆地和高原为主的是第级阶梯,平均海拔为
米,局部地区低于500米。
(4)
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
——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太行山——
——雪峰山。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3.(12分)读“中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高原:A
高原,C
高原;
(2)
盆地:E
盆地,H
盆地,除此外,我国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盆地;
(3)
平原:K
平原,L
平原;
(4)
山脉:⑬
山脉,其主峰
峰是世界第一高峰,⑥
山脉,⑦
山脉,(5)
我国地势具有
特点。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4.(7分)(2017•昆明)如图为我国年降水量及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
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向西北内陆递减。
(2)
根据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推测,我国西北内陆土地利用类型以_________为主。
A
.耕地B
.草地C
.林地D
.建设用地
(3)
我国水资源南方,北方少,西北最少;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
(4)
根据图推断,南方河流流量比北方
(大/小),四大地理区域中发展农业最缺水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5.(14分)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为我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也使我国各地的人民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序号代表的山脉是:①、②。
(2)
山脉③以东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以西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3)
图中甲、乙、丙三大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岩溶地形广布的是,该区域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4)
右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考虑,下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的是
(双选)
A
.A地开垦荒地,发展种植业B
.B地种植花卉蔬菜,方面供应城区C
.C地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D
.D地发展海水养殖
(5)
根据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因素,简要分析E地发展成为城镇的优势。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6.(7分)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是图中的类土地利用类型
(填数字),分布区的地形主要为。
(2)
③类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的干湿地区为。
(3)
①②两类土地类型的分界线大致经过
(山脉)——
(河流),这条分界线与我国1月份
℃等温线大体一致。
(4)
④⑤两类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区(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7.(10分)读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A和B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填序号),A区域一年可收获
次
①林地
②耕地
③草地
④难利用土地
(2)
区域A和B大致以
岭—
河为分界线,这条线与我国1月
℃等温线及年降水量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3)
从温度带来看,A,B,C,D区域各分布在、、、。(填序号)
①寒温带
②中温带
③暖温带
④热带和亚热带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8.(5分)(2011•玉溪)读“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
(1)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说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2)
东线方案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沿
运河北上把水输送到华北地区。
(3)
图中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世界著名的“
”。
(4)
长江干流上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5)
首都北京已经相当“干渴”了,除了跨流域调水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替她解渴?(至少写两点。)。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19.(8分)读“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水稻适宜在的气候环境下生长,图中①、②两地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更好的是
地;该地水稻一年能够成熟
次。
(2)
③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③地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上。
(3)
④地因为纬度较高,(热量或水分)不足,农作物一年只能成熟一次。
(4)
读图可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南
北
”的特点。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20.(7分)读“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甲、乙、丙、丁代表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它们集中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上,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填代码)。
(2)
乙工业基地是,丁工业基地是,连接乙、丁两大工业基地的两条铁路干线是
和
。(填名称)
(3)
甲为辽中南工业基地,它所在省的行政中心是。
(1)
图中山脉名称是
。A是
港,它终年不冻。
(2)
B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海港,名称是。
(3)
E是
高原,该高原南部的大湖泊名称是
湖,它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4)
G是俄罗斯的首都
。J
洋;N
煤矿,O
油田。
(5)
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铁路网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横贯亚洲大陆的大铁路是世界最长的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3.(9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5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于2015年6月29日在湖南韶山举行,这也是中国红色旅游首次在国家层面与外国展开合作。这次活动促使两国的红色旅游向更大空间、更深层次迈进,也推动了中俄两国的交流。
读《俄罗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字母E所代表的北京的友好城市名称:
(2)
图中数码代表中国的是。
(3)
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A
平原,B
平原,G被誉为“俄罗斯的母亲河”是,F是亚欧分界线
山脉。
(4)
俄罗斯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5)
B,C两地形区的地势高低情况是,判断的依据是。
4.(8分)读俄罗斯图,回答问题。
(1)
图中A是俄罗斯的邻国,E是俄罗斯的邻国。
(2)
俄罗斯横跨亚、欧两大洲,但是通常将它历来被认为是
洲国家,图中B即为两洲的界限山脉,D
为首都。
(3)
俄罗斯东部濒临C
洋。
(4)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
6.(10分)读澳大利亚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的(方位)。
(2)
图中数字①是
洋;数字②是
洋,A为
(山脉)
(3)
甲是
(城市),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
(4)
澳大利亚是
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度
化的农牧业和蓬勃发展的业,是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
(5)
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地区,关于该地区人口集中原因错误的是。
A、煤铁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开发最早
D、气候温暖湿润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7.(10分)读澳大利亚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澳大利亚大陆地形分布特征是。
(2)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特点是。
(3)
澳大利亚绵羊养殖数量和羊毛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被誉为“
”。
(4)
从图上可看出澳大利亚占重要地位的两种矿产是,试描述这两种矿产的分布特点,试分析这样分布的好处。
(5)
澳大利亚的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简要分析其原因:。
(6)
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主要矿产是,采用的运输方式主要是。
答案解析设定得分换题转移收藏纠错删除
8.(10分)读以下两幅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甲国是一个岛国,最大的岛屿是
岛,乙国最大的岛屿是
岛;甲国的领土大部分位于
(低、中、高)纬度,乙国位于
(南半球、北半球)。
(2)
甲国矿产资源贫乏,其工业主要分布在的狭长地带;乙国矿产资源丰富,素有“
”的国家之称。
(3)
甲国的耕地面积狭小,以使用
(大型、小型)农机具为主;乙国农牧业发达,素有“
”的国家之称。
(4)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两国都是
国家;从图中可见,两国城市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内陆)。
9.(7分)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即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6年8月5日至8月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巴西东临
洋。
(2)
巴西大部分位于
带(温度带)。
(3)
巴西境内有两大地形区,图中A位于
平原、B位于
高原。
(4)
巴西首都是。
(5)
有关巴西语言和艺术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巴西通用西班牙语B
.巴西居民多信奉佛教C
.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D
.巴西的桑巴舞、狂欢节以及足球运动透射着民族的活力与激情
10.(13分)下图是非洲略图和拉丁美洲略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写出非洲略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①
海,④
湾,⑥
河。
(2)
写出拉丁美洲略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
洋,B
洋,C
高原。
(3)
从纬度位置来看,非洲与拉丁美洲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以
带的气候类型为主。从人种的分布来看,非洲以
人种为主,拉丁美洲以
人种为主。
(4)
⑤
山峰为非洲最高峰,有“赤道雪峰”之称,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5)
C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为。
2.地理中考复习建议 篇二
语文学科, 其内容较为广泛、形式丰富多样, 面面俱到的复习无疑是大海捞针, 苦劳无功。但若想有所侧重, 又千头万绪让人无从理起。再加上题型的不确定性、开放性, 使得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语文复习, 千难万难、无处下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能根据学科特色, 采取合理方法, 语文学科的复习还是很有成效的。在此, 笔者就以中考总复习中的古诗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明确古诗复习的重要性, 把握目前中考古诗考查题型趋势
近几年, 中考语文学科中对古诗文的考查比重大大增加, 题型主要有默默写写和和阅阅读读赏赏析析。。其其中中默写内容分值一般为8~10分, 而阅读赏析则是卷中难度较大的题型, 分值一般为4~6分。两类题型分值之和达16分之多, 理应重视。
《2008年昆明市中考说明》中明确提出古诗文考查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1、默写初中语文教材中规定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2、能初步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3、能初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4、在鉴赏评价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及复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看一看目前中考古诗考查的命题趋势。
中考典型题例:
(一) 默写。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 用“_______, _______”的诗句, 表现了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昆明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以此题来看, 尽管是古诗名句的默写, 但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给出前一句, 学生写出后一句的传统题型。而是涉及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的考查。要求学生真正地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 阅读赏析。
1. 赏析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或修辞方法的考查。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题目:诗人用一“燃”字, 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 (江苏省无锡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该题同时涉及到了诗歌艺术手法及修辞方法的考查, 诗句“山青花欲燃”中以山色的“青”来映衬花苞的“燃”, 给人明艳之感, 色彩较为绚烂;而一个“燃”字更是用比喻的方法较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 并巧妙地将画面化静为动。
2. 对诗歌理解及诗人情感把握程度的考查。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完成下面两题。 (共5分) (江苏省镇江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歌颔联通过_______和_______两个自然景物,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_______的心情。 (3分)
(2) 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2分)
两个考题的设计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 而且涉及到了诗人情感的把握。笔者起初认为, 这些作为教学的重点, 每一个教师肯定都会讲解到, 根本不会存在难点。然而仔细一想, 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如果老师没有讲解过本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当时的遭遇, 对于诗人的内心情感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我们联系史实和诗人遭遇可知, 诗人通过“风飘絮”、“雨打萍”两个自然景物, 以独特的比喻手法将自己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表现了他“忧虑不安”的心情。而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 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综观上述例题我们可以看出, 仅仅能流利地背诵、准确地默写已经不能满足考试要求了。古诗的复习必须更加全面、系统、深入。从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 诗人的身世遭遇, 诗作风格到古诗创作的基本知识等诸方面, 都要有所认识并学会运用。当然, 目前多数省份中考的考试范围还只是限定在课内内容, 估计近几年的考查范围、命题趋势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有篇目划定的。因此, 只要我们复习中有很强的针对性, 是能够达到《中考说明》的四点要求的。
二、归纳古诗文体知识及常用艺术手法,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就具体的内容而言, 诗歌分为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爱情诗、思乡诗、边塞诗、写景诗等。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映衬 (正衬、反衬) , 象征, 用典, 谐音, 借景抒情, 咏物言志,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等;常用的修辞有:比喻, 夸张, 借代, 拟人, 对偶, 对比等。
而诗歌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讲究“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诗人)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境”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境界。理解意象、意境就是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和联想去理解诗中情景交融的一些事物和画面。如:
已亥杂诗 (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多用象征隐喻, 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 借景抒情。
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天涯、吟鞭东指、落红、春泥护花等。前两句通过意象“斜日”和“天涯路”来烘托离愁, 给人创设一种苍茫迷惘的意境, 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后两句借景抒情, 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 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可见, 通过理解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便可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古诗寓意和诗人情感。
另外, 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粗浅的诗词格律知识, 如:五言、七言律诗的节奏和押韵、绝句和律诗的区分等。
古诗的节奏五言多为二、二、一式, 七言多为二、二、二、一式。但从意义的表达看, 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就变成二、二、一、二式。而诗歌词赋某些偶数句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中“光”、“霜”、“乡”即押“āng”韵。
律诗和绝句的主要区别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 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以对仗, 也可以不对仗, 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 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
还有一些诗文中出现的古文化、古汉语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积累, 对于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如我们教材中常见的古文化、古汉语知识有:
“社”:祭土地神的庙;“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郭”:城市的四周;“子规”:布谷鸟;“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后庭花”:指亡国之音;“可汗”: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胡”:古代少数民族称呼;“朔”:北方;“篁”:幼竹;“折柳”:送别;“怜”:爱;“风骚”:指“国风”“离骚”, 或文人写作, 或有文学成就的人;“岱宗”:泰山;“婵娟”:月亮;“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辕门”:军营大门;“寻”:古代长度单位;“管弦”:乐器;“沙场”:战场;“征铎”:出征车马所挂的铃;“驿”:古代中途休息的地方;“阕”:宫门前的望楼;“云汉”:天空;“干戈”:战争;“鸿雁”:思乡, 或信使;“角”:军中所吹号角;“秋蓬”:秋天蓬草, 喻游子漂泊异乡;“南冠”:俘虏……古文化还包括诸如, 节气、官职、地名等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在此因篇幅有限, 不再做过多列举, 仅当作抛砖引玉罢了。
当然, 决定这一工作效果好坏的关键, 在于教师是否在整个初中诗歌教学当中认真落实讲解。要想靠总复习阶段的突击, 难度将会相当大。这需要老师们平时教学的踏实性。
三、借历史之力, 让古诗的复习事半功倍
复习的方法选用是否恰当, 将直接影响到复习的效果。一般来说, 古诗的复习大家多会采取“全面撒网, 重点拿鱼”的方式。然而, 面对极为广泛的复习内容、多变的试题形式, 面面俱到的复习往往苦劳无功。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上看, 进行一些语文与历史整合教学的研究和实施, 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有利无弊的, 而且在教学复习中, 可以成倍地提高效率。出于对此的认识, 笔者想到了如下的一些复习方法, 做了这样的一点尝试:
通过对教材古诗内容的梳理、归纳后, 我们发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语文》 (苏教版) 中古诗词总共收录66首, 其中先秦时期2首、两汉2首、魏晋南北朝4首、唐朝37首、宋朝15首、元朝3首、清朝3首。如果我们能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在总复习中展开的话, 不就可以做到有序了吗?你可以以诗歌的产生、发展、繁荣为线索;也可以以国家、民族的形成、融合为线索;还可以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为线索……总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个性气质、文化素质, 我们只要在学科间进行一点知识的整合, 都是可以找到合适的复习线索的。笔者就以自己实际操作为例来进行示范, 以供大家参考。
我大胆打破教材的限定, 借助、整合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 按照朝代或时期的先后顺序, 重新调整六册教科书中古诗的编排并复印成册发给学生进行复习。这样的处理, 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进程中体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思想、性格、审美情趣的变化, 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领略到诗歌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历程。通过这样的调整,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就可以对同一时期诗歌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 既做到了重点突出, 又避免资料的重复介绍, 还便于学生的记忆及思考。
通过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所选的古诗中唐朝数量最多, 共有37首。如果不做整理、归纳, 仅这37首唐诗复习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介绍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学生记忆也是零乱的, 不成体系。而如果你放弃介绍, 学生可能只是完成背诵和默写的要求, 无法深入理解、领会诗歌的内容, 这当然只是完成了古诗学习的皮毛。
于是, 我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客串了一次历史老师, 以国家的发展历程为线索, 给学生简单梳理了一次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课堂上, 我借助多媒体资源 (录像、图表) 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唐朝历史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发展、繁荣的历程。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唐、盛唐、晚唐, 三个时期的特点是很鲜明的。初唐的开疆拓土, 磨炼了诗人们的铮铮铁骨, 题材多以边塞战斗生活为主, 文风刚毅;盛唐的富裕繁荣, 滋养了骚人们的似水柔情, 题材多以庭院游历生活为主, 文风华丽;晚唐的动荡衰颓, 成就了文人们的忧国忧民, 题材多以批判腐朽生活为主, 文风质朴。教材中的37首唐诗同样符合了这一特点。因此, 笔者在复习教材中所选唐诗的过程中同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 对唐朝历史的脉络线索进行了大概的梳理, 强调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这样的话, 学生对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的豁达;王昌龄《采莲曲》中“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的闲适;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愁等诗歌意境、诗人情感的理解与体会也就会更深刻。
通过以上的一些教学尝试和强化, 学生对于所学古诗的记忆、理解、体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背诵、默写题型正确率大大提高, 而且在解答古诗词赏析之类的灵活运用题型中也是得心应手。中考检验下来, 这两大类题型的班级得分率均达到90%以上。真正让古诗的复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笔者建议语文同仁们不妨试一试。
3.地理中考复习建议 篇三
关键词: 互联网+ 地理中考 复习策略
身处“互联网+”时代,今天的中学生课余生活被手机、电脑、网络所充斥,他们对互联网的兴趣与依赖性很高。“互联网+”的远程交互、共享平台等功能,可以模拟出虚拟环境,促进地理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协作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的意识,促进知识的自主构建。因此,把“互联网+”引入到地理中考复习,具有传统面授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独特优势,可以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孩子,促进他们的成长。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互联网+”与地理中考复习的融合。
一、利用“互联网+”激活复习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受学习场的影响,场依存型的学生受这种影响尤为明显。课堂气氛是影响学习场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复习课上,教师往往以讲授知识点或习题为主,忽视了对课堂气氛的调动。其实,巧妙利用“互联网+”可以激活复习课堂,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课前导入出新意
在地理复习课中,导入往往被很多老师忽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设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我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尝试了地理课前歌曲的形式导入。例如,在经纬网复习课前播放歌曲《赤道和北极》,在等高线地形图复习课前播放歌曲《地图上的旅行》,在世界地理复习课前播放歌曲《世界真奇妙》,在中国地理复习课前播放歌曲《小苹果版大中国》,等等。这些歌曲中都包含相关的地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复习。
2.网上资源破难点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各种地理教学资源应有尽有。在地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可以筛选出合适的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微课等融入课堂,使学生手、脑、眼、耳、口并用,充分激发其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并借此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复习七大洲四大洋、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以在电脑教室让学生进行网上拼图游戏比赛;在复习地震避险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寻找避难所”的线上小游戏;在复习地球运动、日影的方向和长度时,教师可以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等等。
借助“互联网+”的应用,地理教师可以从演示者转为“导演”,学生不但做听众、观众,还转为“演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师生身份的转换有助于课堂复习效率的提高。
3.试题库中测实力
在地理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复习完毕,适当地做一些中考真题有利于学生对中考重难点知识的把握。以前的复习形式大多是教师印发纸质试卷,学生做完后老师批改讲评。据统计,每个地理老师基本都有6-7个教学班,批改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了很多辅导学生的时间,而且时效性较差。基于“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将所有题目转换成选择题形式录入电脑,建立起几个试题库,再让学生在电脑教室集体在线测试,做完后立即显示得分和答错的题目,教师可以立即得知每个题目的得分率,当堂讲评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这种立即反馈的试题库的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二、利用“互联网+”玩转课余复习
大部分学校每周只有2课时的地理课,地理中考复习的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课余时间的复习变得更加重要。“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的复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使得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得以更充分利用。
1.让微课发挥“威力”
初中地理知识点繁多,而且有很多如经纬网、地球运动等高线地形图等较抽象的知识。同时,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还需要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例如要学会如何描述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条件分析、人口和城市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等,还要说出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水平还较低,再加上课时较少,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有些学生课堂复习过后仍然不能完全掌握这些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
这时,短小精悍的微课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挥“威力”。教师可以自己制作重难点知识微课、难题解析微课、区域学习方法微课等供学生复习时选用,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在线观看或下载相关微课,提高复习效率。
微课就像“零食”一样,可以弥补“正餐”的不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2.让二维码飞入提纲
当前,二维码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二维码方便、快捷,并可实时与互联网连接,将其应用在现代教学之中,可以发挥出其寓体验于学习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在地理中考复习过程中,简明扼要的复习提纲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复习提纲中,因篇幅有限,往往只有文字或一部分地图,很多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上面的知识点,未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目的。鉴于此,地理教师可以将复习提纲中涉及的教学资源转换成一系列二维码。学生只需要用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相关的地图、课件、视频材料、习题一一呈现,大大强化了复习效果,也节省了很多复习时间。
3.让线上交流激趣解惑
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QQ或微信平台分享一些地理实事新闻、地理事件分析、地理话题讨论、地理美文欣赏、地理问题解答、地理试题选做等,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更加喜欢地理这个学科,提高学习、复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后复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懂的知识点,需要老师及时帮助解答。这时,教师可以利用QQ或微信平台跟学生互动、答疑,并可将共性的问题置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中考中拿到高分。
三、利用“互联网+”形成家校合力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家长的督促指导情况。只有这三方面形成合力,学生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地理中考复习中,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全心投入外,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关注也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为家校联系提供了最便利的平台。例如,通过建立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号召教师和家长共同加入,实现双方的时时互动。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作业提醒,除了传统的纸质作业外,也可布置知识点语音背记作业,让家长督促学生发送语音背诵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及考试成绩,让家长能实时了解到孩子的在校情况,以便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地理中考复习任务。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引入到地理中考复习可以强化复习效果,是地理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必将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4.中考地理复习经验总结 篇四
栗溪实验学校地理教研组
地理是一门极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学科,但由于其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涵盖信息量大、联系纷繁复杂,所以综合性较强。在我校地理学科老师们的齐心努力下,这次地理中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双基”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
首先是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达到减少无效劳动,师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尽量轻松掌握知识点的目的。我们认为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一是兴趣,二是基础,三是地图。只有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有味道.也不会觉得很难。所以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夯实基础: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要有45分钟上课的效率;为此我们要求学生上课时学懂、学会,不遗留问题,并及时通过练习和我们搜集的资料,拓展相应的基础知识。如果上课时有了不懂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或同学解决,不要留下学习死角。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建议学生读一些地 1
理方面的书籍,还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为生活处处有地理。
其次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只要遇到书上有的地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要做到图文结合,通过自主观察、小组或师生交流、填图、绘图等方式,把握地图与知识点的关系,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填、写结合,我们把它叫做“地理事物定位法”。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练、测并重,我们把它叫做“对比强化记忆法”。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探究教材、转绘教材,结合老师的分析总结,就能进一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好的完成充分把握教材,明确重点考点的目的。
二、构建复习体系
知识是系统的,尤其是地理知识,复习时只有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才能夯实基础。我们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全力复习教材。首先是理清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地理中考面临四本书的复习,很多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学生在复习时应该首先把握课本的整体脉络,以图表的形式理出知识结构框架,构建复习的整体概念。夯实基础,重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从历年中考题型上的改变可以看出,试题突显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对书上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单独的整理,以便复习。同时对知识点加以分类,对于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及时的进行分专题的总结。比如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
第二阶段以做模拟题为主。加强读图、用图能力方面的训练。结合中考指导,查漏补缺。地图是地理的灵魂。复习中要重视读图能力的训练,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基本地图如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地形地势等一定要牢固掌握。读图的同时还要把基本知识点与图形有机地结合,提高从地图、材料和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参照中考指导对考点内容和要求做全面、大致地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在初
一、初二时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对于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要了解清楚,这样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老师们备课时,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一是结合近年的各地初中地理中考试题,明确考试内容,把握知识和能力要求,使复习有的放矢。二是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倡导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人地关系等实际问题。复习时以课本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主,做题既要保证数量,更要保证质量。三是宏观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地理主干知识,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四是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严谨。课上用规范性语言教学,引导学生用规范性地理术语表达地理知识,包括规范的答题思路和方法。五是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有用地理,留心观察,提出问题,关注身边及国家大事。六是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实际应用。如去年地理中考题中就有一个填空题是根据地图填我国的一个文化遗产的名称,因为这个地方大致位于我市,所以很多人都能答出“明显陵”这
个正确答案。所以我们在选择习题时尽量涉及到一些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如今年的汶川地震后,我们就及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组织学生观后电视上的专家分析,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周边热点时事的习惯。
三、加强考前指导
中考前的五月份,我们结合历年中考阅卷分析和学生的反馈,认真分析地理答题失分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考前指导: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五是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六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根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考要求,我们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努力做到:
(一)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比如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二)仔细读图,看清图示。今年的中考地图占重要内容。因此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
(三)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在答题时要注意对
答案进行构思,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特别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
四、全卷分成两次答题,先易后难。做完后认真检查,尽量避免失分。另外我们平时经常鼓励学生,还对不同学生心理方面的特点做了针对性引导。
不同往常,今年的教学和复习,我们比以前更轻松了,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助手--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我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很多好的建议、做法、教案,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提高了学习、复习的效率,起到了变难为易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校地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兄弟学校,离创人民满意教育还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更加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策略 篇五
1.明确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内容及要求等内容,把握考试的动向,明确复习目标,才能比较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在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制定具体、完备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地理复习中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教材的全面复习;第二阶段是精选习题,做好综合练习,第三阶段是进行模拟测试。
2.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第一阶段,一定要特别重视,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在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时注意两点:
2.1 把复习目标细化
抛弃大水漫灌式,真正做到小任务,快节奏,让学生感觉到你布置的任务很容易、很轻松地就能完成。如果你布置的任务量太大,使学生长时间完不成复习任务,很容易使他们对复习丧失信心。
2.2 教师要所知识条理化
在上课时罗列出知识点,帮助学生把知识串成线,织成网络,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
3.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求他们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尽量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
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识、析、绘、默四个主要环节。
3.1 识图
识读地图是学习地图知识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
3.2 析图
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根据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要注意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过程。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
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让学生结合地图记忆,这样他们记的知识不会是死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运用地图进行复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图,比如:中国地形图、中国铁路运输图等,我经常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地图,想每个地理事物的位置,方位,成因等。另外在学生记忆时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随手画,不要求画得特别准,只要他自己能看懂就行了。这样子,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4.注重方法,提高效率
4.1 谐音记忆复习法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呜呜大吐),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爬爬试吧)。
4.2 联系生活记忆法
地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很多地理知识点的记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的一些现象或者是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物名词进行记忆。
5.加强练习,掌握解题技巧
在练习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精讲精练,讲练结合,专题训练,系统整合。
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讲,要有针对性,练,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要加强专题训练,系统性地整合有关知识,使学生把知识网络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做好学习和复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审题。其次,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地理试题不同的解题方法。图示法、排除法、推理法等。
选择题。要想拿高分,选择题的错误率要控制到最低,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知识点讲清、讲透,知识复习到位,讲练结合,力争让学生体验同一个知识点下派生出来的多个选择题。
读图填图题。解答读图题时,要始终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图上所示的内容来得出答案,尽量挖掘图中的信息,不能抛开题中条件和地图或示意图,只凭记忆的知识或想象来回答。作答之前,对题目的阅读要认真,对图的观察要细致,填写时答案要准确。最后要认真检查。
7.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把复习落到实处
无论哪一门学科,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学或学生学习不力,那最后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地理复习,三分靠讲,七分靠管,如果管理不到位,那将会事倍而功半。因此,复习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十分重要,我在平时是这样做的:
注重落实检查,真正把复习落到实处。可以实行教师抽查,小组检查,大组检查,课代表检查,随堂小测试等多种方式,真正使学生有压力,从而产生动力。
因材施教,让学生量力而行,让每个同学都能顺利完成任务,都有成就感。在复习过程中,要充许一部分学生减量复习,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就行了。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让学生量力而行,如果学生发现他很容易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一定会认真去完成的,当你在课堂上统计谁复习会了的时候,他们也做高高举起自己的手,他们会感到自豪。这时,你要及时抓住时机,对这些所谓的差生进行鼓励,表露出你对他的赏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中考地理乡土复习资料 篇六
①内蒙古地区:蒙古包(易于拆装)。②华北地区:四合院(防寒保暖)。
③黄土高原:窑洞(降水少,黄土的直立性)。④贵州、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吊脚楼。(地形)。⑤热带、亚热带地区(云南傣族):竹楼、高架屋(通风散热,排水防潮)。
⑥长江中下游地区:两面坡式民居(降水多)⑦西北新疆:平顶屋(降水少,适应温差大)。
二、服饰:服饰成为区别我国各民族的重要标志
藏族: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
傣族:女子:窄袖短衣、统裙;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东北地区:服饰宽大、厚实(气温低)海南岛:服饰轻便、单薄(气温高)。
三、饮食:
(1)八大菜系:(沿海5个,沿长江3个)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南,四川菜系。(2)川
菜:以麻辣、厚味著称。名菜:“宫爆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
一、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省区是:广东省(2001年)。
二、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
三、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四、我国的文化遗产:(名称,所在省份、美称、特点)。
(1)江苏:苏州园林:以水为主题,是古典园林的代表(小巧玲珑,清秀典雅)。(2)西藏:布达拉宫---佛教建筑。(3)安徽: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4)四川:黄龙----人间瑶池。(5)九寨沟----“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6)山东:泰山-----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7)湖南:武陵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闻名于世。(8)陕西: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世界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9)山西:平遥古城。
一、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省区是:广东省(2001年)。
二、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
三、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四、我国的文化遗产:(名称,所在省份、美称、特点)。
(1)江苏:苏州园林:以水为主题,是古典园林的代表(小巧玲珑,清秀典雅)。(2)西藏:布达拉宫---佛教建筑。(3)安徽: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4)四川:黄龙----人间瑶池。(5)九寨沟----“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7.对中考数学复习的几点建议 篇七
一、注重复习的循序渐进
中考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通常被称作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过关.以教材为主, 使知识系统化, 同时提升应用能力.
第二轮复习:也称专题复习, 综合能力突破.强化主干内容, 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解题训练, 提升实战能力.
第三轮复习:即强化训练阶段, 应用能力提高.运用模拟题, 通过考试与讲评, 把握规律, 强化记忆, 进入考试状态.
三轮复习应依次序进行, 既要了解三轮复习之间的联系, 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现在有的地方动不动就要向中考靠拢, 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用中考的试题去考, 有的地方甚至于在七年级、八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要求向中考靠拢.这样做, 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又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 揠苗助长, 事与愿违, 效果可想而知:学生考试平均分都在30~40分,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 第一轮复习应把重点放在知识点过关上, 切忌太深太杂.综合性太强, 思维跨度、运算量特别大的题目可暂时放过, 留在下两轮复习再突破.因为学生在首轮复习中还不具备那样的能力, 所以选择太难的题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提高思维能力, 相反, 容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 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 得不偿失.第二轮复习应以综合为主,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第三轮复习通过强化训练, 既查漏补缺又有进一步的提高, 真正向中考靠拢.
二、正确把握《课程标准》、课本与复习资料之间的关系
现在有的教师在中考复习中, 手中只有一本复习资料, 没有《课程标准》, 没有课本, 把中考复习等同于复习资料的复习.
如果把中考看作中考复习的终点, 那么《课程标准》就是中考复习的始点, 课本和复习资料则可以看作是连接始点与终点的两座桥梁.为了能顺利到达终点, 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首先要找准终点, 把握中考方向.中考复习前, 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研究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 了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从中可以对未来的试题作出种种猜想, 我们虽然不能说某类题目在2010年的中考试卷中一定会出现, 但我们可以推测具有某些特征的题目在2010年的中考试卷中可能会出现.某个具体的题目出现是偶然的, 但某类题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其次是强调课本, 从课本出发, 在融会贯通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整合.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课本是中考试题的基本来源, 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大多数试题的产生都是在课本题的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中考复习中经常要提到“依纲靠本, 创新求活;立足教材, 注重‘双基’;突出主干内容, 强调通性通法;重视思想方法, 提高思维品质”.再次是要正确选择和使用复习资料.强调课本, 并不是不要复习资料, 如果说课本是靠近始点《课程标准》这一头的一座桥梁, 那么复习资料则是靠近终点中考这一头的桥梁.课本往往相对稳定, 而复习资料则每年都不同, 随中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好的复习资料既能突出课本的主干内容, 又能根据中考的方向有所发展.因此中考复习能否成功, 关键是能否选择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好的复习资料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兼顾课本和中考方向.另外, 在使用复习资料时要能根据课本和中考方向进行适当增减, 复习资料中超出课本和中考方向的部分可以删除, 复习资料中漏掉了课本内容, 如果根据中考方向推断将会有命题出现的应补回去.在强化训练阶段, 还应有一段回扣课本的训练.
三、注意知识归类系统化过程中的科学性
在中考第一轮复习中, 经常要对知识归类系统化形成网络体系.但是有的中考复习资料在知识归类中也常出现一些不严谨的结论.
例如, 有人把“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和“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加上直角相等用‘SAS’判定) ”归纳为“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使学生误以为“有两边确定的直角三角形就唯一确定了”.结果在解下面问题时出现了错误.
问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 则第三边的长为.
有的学生利用勾3股4弦5只得出一个答案5.漏掉了以4为斜边第三边为槡7的另一种情况.显然以3、4、5为边的直角三角形和以3、槡7、4为边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直角三角形虽然有两边对应相等, 但是它们并不全等.
因此, 在知识归类过程中一定要再三斟酌, 保证前后两者的内涵和外延相一致, 避免出现逻辑性错误.
四、重视数学解题的教学
中考复习成功与否, 学生在中考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都是由学生的解题能力的高低来决定的.如何针对每轮复习的特点, 轻松高效地做好解题教学,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是我们毕业班数学教师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首先, 要重视审题, 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上课听得懂, 做课堂练习也会, 但是一旦离开老师自己去做题目却不会了, 不知从哪里入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教师在解题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板书出解答过程, 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审题、怎么寻求解题途径.因此教师在中考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审题教学, 解题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么做, 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想到要这样做.
8.地理中考复习建议 篇八
首先,教师要把握好近几年来的中考或毕业考试地理试卷中与时事相关的材料分析题的命题思路和分值,从而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从思路上看,近年来,地理学科时事地理材料分析题多是结合当前或近期国内、国外发生的与地理关系密切的时事或新闻事件,时间跨度约为中考前一年左右,目的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从分值上看,与时事地理相关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在10~20分左右,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哈尔滨市2011年初中学业考试地理试卷中,这类题共有7道,总分值占了27分,占试卷总分的27%,这个比例是较高的。
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发生的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新闻和时事,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来。对教材的灵活取舍和重组,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在设计试题时有所体现。
下面,笔者就以中考试题中的时事地理材料分析题为例进行解析。
在哈尔滨市2011年初中学业考试地理试卷中,第28题(3分)读图回答中,给出了背景材料和图片,如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
(1)玉树县的经度是96.7°E,纬度是 °N。
(2)西宁位于玉树的 方向(填方位)。
(3)从上海把一批急救药品运往玉树,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此题意在结合青海玉树地震这一时事,考察学生对“根据经纬网定位、判定方向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三方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解析1】此题是考察学生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纬线认读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题中给出的图示,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容易地看出玉树的纬度是33.1°N,学生不用猜,不用想,只要从图中找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就是答案就在所给的材料中。如果材料中不给出北纬的表示符号“N”,学生也可以根据青海属于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我国位于北半球,从而判断出其纬度应是“北纬”。
【解析2】这是个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的问题。可以假想成西宁所在的经纬线已画出,即其纬线与33.1°N平行,其经线与96.7°E平行,这样,玉树和西宁两点所在的经纬线就构成了经纬网。根据经纬网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西宁在玉树的“北”和“东”,合起来就是西宁在玉树的东北方向。
【解析3】此题的考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如何正确地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题目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上海到玉树“路途遥远”,另一个是要运送“急救药品”,属于急需或贵重类的物品,所以,应选择航空运输,即选择答案“B”。
又如,在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地理试题中,第54题(5分)的材料分析,是这样的:
2011年入夏以来,一向雨水充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往年相比,气候发生反常现象,降水大量减少。我国湖北、江西、江苏等省份遭受了严重旱灾。这些省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因此今年粮食产量将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巨大。为了缓解旱情,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现场指导抗旱工作,各省投入数亿元,积极采取人工降雨、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等措施,以解决人畜饮水和基本农田抗旱用水。
(1)本地区属于我国东部地区, 气候显著。
(2)我国除旱灾外,另一种严重的气候灾害是 。
(3)本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4)这种气候反常现象,除了自然原因外,也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关。在环境保护方面,你能做到哪些?(至少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灾旱这一事实为引子,列举出一系列问题,属于综合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情况。
【解析1】题中所说的“本地区”就是材料中所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已学的八年级地理上册33页图2.15,可知本区属于亚热带;再根据本区属于沿海地区,是季风气候,可以得出结论: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当然,学生也可根据所学的八年级地理上册第42页图2.26——“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得出正确结论。这个答案是材料中没有的,要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来回答,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牢固,才能答对。
【解析2】本题是对“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这一知识点的考察。根据材料中所说的“旱灾”,以及“一向雨水充沛”“反常现象”两个关键词,很容易想到我国除旱灾外,另一种严重的气候灾害就是涝灾。当然,也可答“洪涝灾害”。
【解析3】这是一个关于我国农作物分布的问题。在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明确指出了秦岭—淮河以南,即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题目中所说的本区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方地区,其主要的粮食作物就是“水稻”。
【解析4】这是一个主观试题,是对所给材料的拓展,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只要学生抓住“环境保护”这一主题,从它入手答题,关键是把握好“能做到”这一采分点,就可以得2分,每一点1分。比如“节约用水,不浪费水”“植树造林,爱护草坪”“不乱扔垃圾和废电池,节约用纸”“践行低碳生活,骑车上学”等等,均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有关时事地理的材料分析题,答案通常来源于3种渠道:在题目所给的图文材料中找出;根据所学的知识作答,相当于填空题;依据题目要求,围绕主题进行主观回答。所以,学生在答题时切忌随意猜测作答。
下面是笔者自己设计的几个有关时事地理的材料分析题,与同行们交流:
1. 读材料回答(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012年2月27日,中国海军第十一批护航编队从青岛胶州湾某军港解缆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十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自2008年12月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第一次由北海舰队组织执行护航任务。
(1)写出名称:
城市: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国家: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目前,因核问题引起世界关注国家B是_____,其首都是_______。
(3)2012年2月27日,中国海军派出舰队第_______次执行护航任务,目的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麦加、耶路撒冷、麦地那、埃及、土耳其、沙特阿拉伯(2)伊朗、德黑兰(3)11、亚丁湾、索马里海域。
2. 阅读材料回答(4分):
2012年2月26日,四川省攀枝花市连续的干旱使平地镇平地村出现用水困难,自来水停水,唯一的水库平地水库也已经基本见底,村民们只能在水库库底挖井取水。
2月28日,云南石林遭遇的干旱已造成全县4万多人饮水困难。截至1月29日,全县81座小型水库坝塘已干涸32座,1万多亩庄稼绝收。据当地村民介绍,自去年6月份以来石林就没有过彻底的降雨,每天只能去8公里外的地方取水。
(1)从材料中可知,2月份我国旱情最严重的地区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地区。
(2)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是 。
(3)云南省所在地属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第____阶梯。
(4)四川省的简称是______。
参考答案:(1)南方(2)旱涝灾害(3)二(4)川或蜀。
3.阅读材料回答(7分):
材料一:中新社南极中山站2011年11月29日电(记者阮煜琳)经过26天、7 800海里的海上航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29日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
材料二:昆仑站地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 093米的冰穹A地区,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4 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3个南极考察站。
(1)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3个科学考察站是 、_______、_________。
(2)南极洲的暖季是___,我国到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____月。
(3)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__以南的广大区域。
(4)当阳光直射赤道时,南极洲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2)11月—次年3月、2(3)南极圈(4)昼夜等长。
9.09年中考地理复习专题6 篇九
2009年中考地理复习专题六人口资源、环境
1、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主要存 于下列哪些地区()
A、欧洲一些国家B、北美洲国家
C、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D、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2)下列现象中,与人口增长过快无关的是()
A、毁林开荒,过度放牧B、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C、人口老化,劳动力短缺D、就业困难,住房紧张
2、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A、温室效应 B、水污染C、水土流失D、酸雨
(2)产生上述现象的人为原因有:①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②过度开采地下水③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④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长江沿江经济地带的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
A、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变B、水资源不足
C、劳动力不足D、能源不足
4、图中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5、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将优先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开工建设,“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是
()
A、展现我国世界一流的铁路修建技术水平
B、节约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
C、投资大,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D、防止环境污染
6、下列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行为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是()
A、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
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D、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7、图反映了我国某一著名高原的地表景观,造成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原因是
()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农民修筑梯田B、水土流失严重
C、大规模开采煤矿D、大量取土烧砖建房
8、青藏地区丰富洁净的能源指的是()
A、铀矿、石油B、地热能、太阳能
C、煤、水电D、水能、天然气
9、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游可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业
B、中上游水能丰富,水电业发达
C、上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严重
D、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10、黄土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 B、沙尘暴 C、台风D、地震
11、长江沿江地带最大的酸雨区是()
A、西南酸雨区B、华南酸雨区 C、华中酸雨区 D、华东酸雨区
12、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取的做法是()
A、植树种草、整修梯田B、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放牧的牧畜数量D、开垦陡坡,扩大耕地面积
13、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所示的景观,出现在黄河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D、源头
(2)形成该图所示的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B、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
C、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内蒙古草原严重沙漠化
14、能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B、缩减农田面积以减少用水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15、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与人们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有关,能够最有效地减轻这种天气灾害的人类活动是()
A、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B、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
C、适当增加草场载畜量、提高草场利用率
D、不断开垦草原、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
16、下列人类活动方式可取的是()
A、在内蒙古草原上垦荒种粮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C、在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
D、在青藏高原上发展畜牧业
17、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
A、由于大规模造林种草,使耕地迅速减少
B、由于大规模“开源”,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C、近几年来,我国土地资源没有发生变化
D、由于水土流失,沙漠侵吞,盲目开发,使耕地面积快速减少
18、图中各地段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3eud
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①村落②林地③耕地 B、①耕地②村落③林地
C、①林地②果园③耕地 D、①林地
②耕地③果园19、2007年3月22日是第15个“世界水日”,主题是“应对水短缺”。结合图,分析回答问题。
(1)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中,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全世界有
许多地区因水而引发冲突,其中最典型的是______________地区。
(2)世界上惟一的城市岛国是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代号),该国虽位于
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区,但也被列为最缺水国家之一。
(3)同样位于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①、③等地水资源数量稀少,而我国东南部地区水资源数量丰富,成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洲”,这主要得益于______________。
(4)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和非洲确定建立新型的经济伙伴关系,非洲具有______________、市场和劳动力三个方面的突出优势。若有15万吨原油从支付及亚历山大港运往广州,油轮沿途依次主要经过______________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印度洋、______________海峡和南海。
(5)围绕是否存在“水短缺和水危机”,小明和小玲产生了分歧。小明认为:“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一定的,而且不会跑到其他星球上去,因而不会有水短缺和水危机。”小玲则不同意他的观点,假设你是小玲,你会列举哪些理由来说服小明?
20、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示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自然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序,正确的是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④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
(3)本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在广大牧区已采取的退耕还草、还林,减少载畜量等措施,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但如果没有国家的补贴,牧民的经济收入在短时间内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请你出谋划策,从长远看,如何使牧区生态在不断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同时,牧民的经济收入又不断增加?
21、读西气东输工程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输送工程,起点位于新疆的轮南,终点_________。
(2)新疆突出的地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
(3)新疆因地制宜,发展了绿洲农业,请说出新疆两种著名农产品_____________。与“西气东输”沿线东端地区相比,新疆农业生产突出的气候优势是_____________。
(4)下面民居景观图位于“西气东输”沿线A、B、C中的_____________地区。说说
该地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5)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了28米宽的施工范围,昼量避免破坏
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这些做法有利于
A、促进沿线石化工业发展B、保证沿线粮食种植面积
C、提供少数民族就业机会D、保护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_____________(国家),乙图是_____________(国家)
(2)写出图中字母或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
河流:①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海洋:C是_____________。海湾:A是_____________。
(3)城市②_____________是重要的__________工业中心,也是该国最大的__________。
(4)甲图中所示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但其信息软件产业发达,其中_____________
(序号和名称)就是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新兴工业中心。
(5)乙国人口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沿海地区,为缓解城市人口带来的压力,该国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把首都从沿海的__________迁到内地巴西高原的__________(城市)。
(6)甲、乙两国工业分布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
(7)甲国最突出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乙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它影响着全球气候。
参考答案
一、1、(1)C(2)C2、(1)A(2)D3、A4、A5、B6、A7、B8、B9、A10、A11、C12、D13、(1)C(2)C14、D15、B16、A17、D18、C19、(1)干旱(炎热干燥)中东(西亚北非)
20、(1)干旱(2)D(3)土地荒漠化①对草场、性畜进行科学管理;②建立
畜产品深加工基地;③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21、(1)上海(2)“三山夹两盆”(3)哈密瓜、长绒棉、葡萄等(任选2种即可)日
照时间长,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4)B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黄土
层深厚且直立性好,易于开凿窑洞。(5)D22、(1)印度巴西(2)恒河亚马孙河大西洋孟加拉湾
(3)孟买棉纺织海港(4)④班加罗尔(5)东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
10.生物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 篇十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五章 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第一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渤海、黄海,南至秦岭、淮河,西至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北至内蒙古高原。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河湖:黄河、淮河、京杭运河、辽河、鸭绿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湖、呼伦湖„„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民族: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矿产资源:铁。
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等。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
四、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措施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治理措施: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七、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济南、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青藏高原,北至秦岭、淮河。
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 以上,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
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东南沿海受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单季水稻、油菜、冬小麦的主要产区);
河湖:长江、京杭运河、华南大动脉-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主要水果:两广、闽、台胜产甘蔗;南部沿海地区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桂圆等水果;海南岛出产椰子;
矿产资源:有色金属。
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四、工业发展及问题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上海、南京、杭州-综合工业区;武汉-钢铁、轻纺;湘、赣地区-有色金属);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有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主要工业部门有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西南地区[宜昌、重庆-电力、钢铁;攀枝花、六盘水-钢铁、煤炭;西昌-火箭发射基地]。
经济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发展了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五、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大米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交通工具:传统——船舶;现代——船舶
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竟赛。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措施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灾面积达一万平方千米,损失百亿元。主要治理措施:加固堤坝,疏浚水道,重点限期治理污染源。
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成风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主要措施: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等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树、杉树、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上海、成都、贵阳、南昌、南宁、广州、香港、澳门、台湾„„ 附录: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 水稻、油菜
作物熟制 一年一次或两年三次 一年两次或三次
传统运输方式 陆运为主(汽车、马车)水运为主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气候
传统娱乐方式 滑雪 游泳、赛龙船
第二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一、位置范围
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宁夏,甘肃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较稀疏,以汉族为主,大致占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他们分别聚居在内蒙古,宁夏,新疆。
二、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1、形成原因: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
2、地表景观
⑴ 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⑵ 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四、灌溉农业
1、灌溉农业的特点: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地农业水源的依赖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
2、主要分布地区:
① 内蒙古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② 宁夏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为‘’塞外江南,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
③ 河西走廊:依*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④ 新疆绿洲:依*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吐—葡、哈,新—长绒棉。
五、地下宝藏
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石油,天气气,稀土的储量大。
六、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西气东送(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意义:稳定东部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西电东送(将蒙中西、宁夏水电站的电能送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七、生态环境建设
沙尘暴的形成: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经营管理粗放,超载放牧和盲目开垦,沙化面积逐年扩大是造成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原因。目前,西北地区的人民正在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术重建西部的生态环境。
八、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住: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的毡房
3、行:马、骆驼、小毛驴。
4、体育项目:舞蹈、摔跤、马术。
青藏地区
一、位置范围
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是藏族的主要居住区,青海省东部汉族人数较多。
主要河湖:长江、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发量大,冰雪补给,含盐,冰川纵横,犹如固体水库)
二、世界屋脊与高寒环境
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高达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2、地处亚热带,深居内陆,青藏高原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为雨季,10—3月为干季)。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地广人稀。
3、日昼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装、舞蹈的动作幅度小。)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高原农牧业
1、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但大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农作物单产高,青稞喜温凉,还有小麦,豌豆。
2、高寒牧区:本区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毛厚而长,可以卧雪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
四、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
1、气温低,太阳能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年日照3000多小时,羊八井。
2、柴达木盆地—聚宝盆,察尔汗盐湖区。
五、交通运输的变化
1、解放前,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
2、解放后,川、青、新、滇藏公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北京、成都、西安、广州民航线;龙羊峡、羊卓雍湖水电站。
六、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住:牧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厚重的牦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大多数在用石头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中。
3、行:牦牛
4、体育项目:舞蹈,马术
七、保护三江源头
三江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49%,长江25%,澜沧江15%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长期不和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壤沙漠化迅速,藏羚羊,野驴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
北京
一、地理位置
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
①地形: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②气候: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
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
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温度带,地处内陆且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②战略地位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③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③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三、城市现代化
1、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2、北京是中国的心肝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因此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礼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的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3、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台湾
一、地理位置
位置: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二、源丰富的宝岛
⒈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 出产农矿业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立足于“岛” 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
四、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香港和澳门
一、港澳对比
名称 回归时间 人口(万)面积(KM2)位置 主要居民 组
成香港 1997.7.1 678万 678万 广东省珠江东口 中国血统98%,英、其他2%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
澳门 1999.12.20 44万 16万 珠江口西岸 中国血统95%,葡3% 澳门半岛和附近的两个小岛
二、香港发达的经济——“东方明珠”“购物者的天堂”
1、加工工业
航空便利,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背靠大陆,地窄人稠,市场狭小,本岛加工,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成衣,电子电器,料制品,纺织,钟表,玩具。生产消费品为主,劳动密集型。
2、世界地位
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十(1991);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
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齐名;
全球航运中心之一。
3、发展战略
不利因素:缺少发展空间、地狭人稠,人口压力大、维多利亚港,启德机场饱和、工资水平高,地价高。
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基本模式:香港积极在祖国内地投资建厂,祖国内地通过香港加强对外贸易。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原则: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香港方面:在盐田,蛇口开辟海港、在深圳修机场,保持航运中心的地位;把部分轻工业,金融业迁至深圳,扩大营业规模,同时获得国内劳动力资源,市场的支持;内地方面:吸引国内在深圳的投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向深圳移动,形成新的发展热潮。广州—深圳—香港发展轴线。
三、澳门经济及发展战略
以旅游业为主(博彩业)、成衣、玩具制造。
同内地联手,在珠海发展,形成澳门—珠海—广州发展轴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地理位置
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国我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国我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人口:1925万人,人密度12人/平方千米,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少数民族。
二、自然环境
地形:三山夹两盆,阿尔金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气候:深居内陆。
河流:内流河为主,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距海遥远→干旱→地形闭塞,山地、高原屏障。
植被:荒漠为主。
影响:由于新疆地下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
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①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高梁;②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瓜果等;③特点:产量丰富、品质优良。
珠江三角洲
一、地理位置
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对外开放的前沿: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二、经济特点
外向型经济:从初期以合资、独资的企业为主,发展到海外建厂;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为主,到吸收、消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并以形成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同时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文化水平的提高。
发展的的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城镇的发展
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原因: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在变化
西双版纳
一、地理位置
位置: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景观:由于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北影响,西双版纳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高大的望天树、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等。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热带动植物王国;
2、人文旅游资源: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民族在这里合睦相处,他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泼水节等。
3、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
旅游业下滑的原因:①周边景点增多;②本地景点分散;③不法商贩缺德;④生态环境压力大;⑤景点大同小异。重振对策:①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②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黄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
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3、容易发生沙土流失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
生态建设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长江沿岸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④自然资源丰富。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纽带作用:①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连运,进入国际市场;②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③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④沿江地带是东部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2、辐射作用:①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双重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加国际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成榆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它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②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炎水资源丰富,热量较为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国我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③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3、①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基础与条件——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准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②长江地带辐射的动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的产业;③长江沿岸地带辐射的方向——由本地向南北辐射;④长江沿岸地带辐射的意义——以长江沿岸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使我国南北经济融为一体,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1、长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2、依托长江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在长江沿江地带己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3、这些特大城市是本区域内的济经、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四大工业基地:①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②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③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④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基地。
2、四大“工业走廊”雏形:①钢铁工业走廊: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②汽车工业走廊: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重庆(嘉陵、银钢)等汽车摩托基地;③石油化工;④轻纺。
3、(P83页活动)长江上游与下游地区之间的协作: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
五、生态环境及治理
1、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长江中下游是洪涝灾害最集中、最频繁绵地区;长江沿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防治措施:①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坡度在25°的严禁开荒,25°以下的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②结合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期治理,按期在标。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宏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国土整治;
2、微观到具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3、中观到区域之间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强区域联系和区域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发挥地区优势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区域之间的合作恰恰是区域优势之间的互补。
二、在世界中发展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地理中考复习建议】推荐阅读:
中考地理复习方法11-02
2024年中考地理复习计划11-13
地理中考复习经验交流11-22
地理生物中考复习迎考的相关要求08-17
中考地理提纲12-04
赢在中考地理07-20
初一地理期中考10-30
2019中考地理时事材料06-19
中考地理期末试卷答案09-09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建议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