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宗教

2024-10-29

科学与宗教(精选13篇)

1.科学与宗教 篇一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对自然产生的理性与非理性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两面性.同时,二者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彼此又存在着对立与同一.本文拟通过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探讨,说明宗教还不会消失,面对地球上出现的新危机,它将与科学趋向整合,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作 者:马文彬 吕宇平 作者单位: 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B9 关键词:

 

2.科学与宗教 篇二

关键词:科学,宗教,历史形态,现代互补

一、科学与宗教的起源

人类自诞生以来, 从未中断对于自然界及万事万物的思考和探索, 在与自然界的持续接触中, 人类的自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滋生和强化, 驱使着人类竭力突破自然界的限制以及人类有限的生命周期, 在实在的物质世界中探索到属于自身的意义世界和终极世界。科学与宗教便是人类进行这种活动的不同方式以及最终得到的不同结论, 二者都在原始社会崭露头角且和平共生, 但宗教观念表现更为突出。人类与自然界相依为命, 也要为了更好生存下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 限于认识思维能力的历史性限制, 常常无法回答对于自然甚至自身的诸多疑问, 许多原始的宗教观念便应运而生了。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尼安德特人墓葬, 证明距今约20万年的人类就产生了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的观念, 这是人类宗教观念最初的萌芽之一, 也是人类思维中感性和一般理性的最初统一。时间进一步推移, 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逐渐丰富起来, 认识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以及思考与探索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对于那些有所感觉却无法准确说明和把握的知识, 人们将其进一步神秘化发展成为了宗教;而“科学知识则在充斥着神秘、荒诞的种种宗教观念中逐渐积累、成长”[1], 对于那些比较确定的知识, 人们便逐渐积累下来发展成为科学的积淀, 在欧洲中世纪走向终结的过程中孕育出近代科学。

科学和宗教都以自然、社会、人为研究对象, 并以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为背景, 但同属人类的认识范畴, 总会受到人类自身及社会复杂性的影响, 表现出敌对性质。如今, 科学常常被定义为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 本质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揭示其规律, 是无神论的。宗教则被看作是人类借助于超自然甚至超人间的神圣力量来解释自然、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化体系。在《基督教的本质》中,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本质有如下认识:宗教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之无限性当作对象……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 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为主体的、人格的本质的对象”[2], 也就是说宗教是人对自身本质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同时又倍受人们的膜拜。

二、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形态

科学与宗教在每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特点, 结合人类史和科技史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对比, 我们便可以从动态视角理解二者的关系:

(一) 科学与宗教的混合。

科学与宗教在原始社会阶段长期处于混合状态, 甚至可以将宗教作为科学萌芽时期的重要表现形态, 道教中的许多科学家研究出了许多天文观察技术和仪器, 其炼丹术则是近代化学的前身, 引领了医学和化学发展;伊斯兰教的重要典籍《古兰经》和“圣训”则鼓励人们求知治学, 钻研科技, 同样重视星相学, 而且从信仰的角度对科研进行鼓励和嘉奖。在欧洲中世纪, 科学虽然成了神学的婢女, 表面上失去了自身独立发展的能力与路径, 但当时基督教的自然观继承了柏拉图哲学中探讨宇宙结构的大宇宙观念, 以及促进人体结构的解剖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小宇宙观念, 这都滋养着在夹缝中生长的科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 宗教体制之中也仍旧包含着科学, 当时的许多科学的著作往往同时包含着“神秘的”和“科学的”思想, 如哥白尼日心学说以及布鲁诺、伽利略的学说和科学发现, 此时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实则日心学说和地心学说冲突, 即新的科学观念与旧的科学观念的冲突。

(二)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科学与宗教的两次主要冲突发生在欧洲:第一次在黑暗中世纪末期, 宗教压迫着科学。教会具有绝对权威和权力, 罗马皇帝于529年关闭了柏拉图学院, 代之以修道院, 传授宗教的文化和意识, 极力鼓吹亚里士多德哲学、托勒密地心说以及盖伦医学, 来支持自己的统治, 同时对布鲁诺、伽利略、塞尔维特等人实施迫害。天主教和新教, 都同样加速了科学的边缘化, 诸如《圣经》、《古兰经》等对于科学的监视和度量相当苛刻, 任何科学突破都要远离统治利益和基础, 宗教的压制最终使14世纪的自然哲学家迷恋于神的全能说[3], 作为中世纪科学重要表现形式的自然哲学, 渐渐失去了科学的意义。第二次在19世纪下半叶, 科学抛弃了宗教。热学、电学、磁学、化学等科学领域硕果累累, 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途径, 教会的压迫已无立足之地, 科学的羽翼逐渐丰满成为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 在与宗教的关系中掌握了主动权, 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 筑立起了科学时代的宣言, 人们不再需要带有愚昧色彩的非理性宗教, 无神论盛行。

(三) 科学与宗教互相促进。

11世纪, 欧洲第一次学术复兴之后, 文化教育在教会的倡导下发展起来, 教堂、修道院大量兴办学校, 大学也开始在教堂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教堂、修道院、大学传播宗教神学的同时, 也孕育了近代科学文明;新教盛行的17世纪, 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阶段, 新教派的功利主义倾向, 新教徒虽将研究自然确定为基督徒的责任, 但关心知识的实际应用, 主张增加知识是为了健康和获得财富, 也就促进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繁荣。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因, 是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这注定将科学塑造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元素之一, 务必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需要。现实中, 随着科学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虽然由于自身的利益, 宗教不可能完全彻底地接受这些新的成果, 但是可以对之加以改造和利用。许多宗教人士都乐于接触和研习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以保证本教派的时代意义, 宗教的许多教义和思想都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传播的, 有的还调整教义来适应科技发展新成果。

三、科学与宗教的现代关系

伴随人们对战争中各种武器产生恐惧、对工业“三废”产生忧虑, 科学所蕴含的幸福内涵渐渐消失, 它不能抚慰人们心灵深处的孤独、劳累和失落, 无法提升社会幸福感。宗教恰恰可以解答人们心中的诸多疑惑, 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科学无宗教则盲, 宗教无科学则跛”[4], 宗教至今未被科学取代, 科学的力量无法解决人类信仰问题。现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出现了新转变:

(一) 科学满足的领域日益拓广, 宗教占据的领地日趋缩小。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以科学理论、科学观点来进行认识、衡量和裁决。科学伦理学的兴起, 表明科学本身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引起重视。由此, 与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科学相比, 宗教占据的地盘就越来越缩小了。

(二) 二者各司其职、相互补充。

科学研究自然界, 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宗教关注人的道德情感世界, 解决精神生活问题, 二者趋于寻求相互之间必要的张力, 来获得对于整个世界的完整解释。在科学的范围之外总会有一个涉及信念、情感和道德的终极关怀领域, 这也就是现代西方科学家仍旧信仰宗教的原因。

(三) 科学消除了理论上的宗教因素并渗入宗教之中。

如今, 科学理论中以往掺杂的宗教神学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不见, 宗教界也开始主动打破与科学界的界限和僵局, 主动承认某些科学原理, 还要借助于科学成果来巩固自身, 如教堂上高高地插着“十”字型的避雷针、布道时使用的扬声器, 宣传宗教思想和仪式的互联网。

(四) 科学主动与宗教道德结合。

科学需通过人性化的完善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最切近的道路就是与宗教道德相结合。科学需要宗教的支撑, 只有在宗教中, 人们才能找到正确的行动指南, 才能对善恶具备明确的分辨能力[5]。事实上, “要在造诣较高的科学家中间找到没有自己宗教感情的人是很难的”[6]。

(五) 在科学迅猛进步的浪潮下, 宗教并非坐以待毙, 而是竭力同科学进行持续不断的抗争。

教会不仅巧用新的科学研发成果武装自己 (现代罗马教会设立“科学院”) , 还对一些科学问题或暂未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攻击 (“新托马斯主义”将狭义相对论的时空有限性视作论证上帝存在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71

[2].[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63

[3].[美]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241~250

[4].[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82

[5].[美]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758

[6].[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83

3.科学与宗教 篇三

关键词: 宗教;科学;冲突;共存

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08—02

一、宗教与科学之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社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2]。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3]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 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之关系研究现状

宗教和科学作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对立的。伊安·巴伯对于二者的关系提出一种四重分类法,冲突、无关、对话、整合。在二者的无关上,伊安·巴伯指出,它们彼此保持安全距离,和平相处。因为它们指涉生活的不同领域,在生活中发挥完全不同的功能。科学追问事物是如何运行的,与客观事实打交道,宗教则涉及价值和终极意义。当科学在它的边界提出它自己无法回答的极限问题时,对话就可能产生。科学家和神学家在讨论悬而未决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时,同时又尊重各自领域的完整性。王晓朝则将其分为原始时代融为一体、古代的分化与对立、近代的矛盾与冲突、现代的调适与共存。在二者的调适与共存中,将已知领域交给科学,未知领域留给宗教神学,将物质世界交给科学,精神世界交给宗教。科学不是万能的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向度。宗教与科学各有其自己的问题域 ,二者是影响人类的两股作用不同的最强大的普遍力量。随着历史的发展 ,二者的关系会呈现新的形式、包含新的内容。

科学与宗教:是敌人、陌路人,还是伙伴?伊安·巴伯回答是:“如果科学与宗教是陌路人,各自占据不同的领域,彼此保持安全的距离的话,冲突是可以避免的。据说,科学探寻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宗教探寻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这两种探究为世界提供互补的看法,是彼此分离的,无关的,因而不会发生冲突。”[5] 这为宗教与科学的共存提供了一条思路。在科学的发展尚未达到最后消灭宗教的情况下,二者的共存就有其合理性。

三、宗教与科学的之社会功能比较

宗教具有政治功能。恩格斯曾指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精神手段去控制人民,影响群众的首要的精神手段依然是宗教。”[8] 马克思也认为,宗教常常为剥削制度作论证和辩护,以证明他们统治的合理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宗教为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秩序曾有过积极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其次,是补偿功能。宗教有精神慰籍的安抚作用,马克思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9] 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痛苦的镇静剂,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籍和安全感。宗教作为精神的寄托,是对现实不满的逃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的,与之“和谐相处”,利用其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来引导社会道德意识,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具有合理性。宗教的政治功能和补偿功能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团结、发展起积极作用。

科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科学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0]。科学的物质功能,是通过科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技术为中介而实现的。自从19世纪后期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和当代,科学变成强大的潜在生产力,并通过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物质生产的主导和加速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科学的精神功能是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解释人们想要了解的自然现象。科学要求这种解释建立在确实可靠的经验或实证知识的基础上并且强调理性,而宗教则将其解释建立在各种已经形成的教义基础上,并且强调信仰。科学在人类的认识论上获得了巨大的、绝对的成功。它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帮助人们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和新课题。科学在公共领域拥有绝对的权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科学与宗教既有平行关系,又会出现交叉。科学与宗教的汇聚这股思潮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自然神论,到19世纪达到高峰。过程神学(Process theology)就是一种宗教思想形式的极好例子,它很积极地寻求把基督教传统与自然科学的见识融合起来。1980年,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第八届国际托马斯大会上发表演说,再次宣扬“哲学真理与神学真理”汇集在一个真理上。哲学研究与神学研究是同一真理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势必汇合在一起,它们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帮助的。哲学是科学,宗教从属于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也具有真理的颗粒。

四、宗教与科学共存之可能性

目前,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学在成为批判宗教的强有力的武器的同时,宗教也在利用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以争取自己的立足之地。一方面,基督教一改以往那种全盘否定科学的态度,承认科学进而把科学说成是揭示世界发展的实际过程,把宗教说成是说明世界的总体情况,称二者具有不同的分工。如佛教界的大同法师就曾经说过:“科学的对象是物质,宗教的对象是精神,精神和物质是不能偏重的……宗教与科学是并行不悖……兼收并蓄、毫无冲突。”[11]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森堡主张:“科学是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它要求人们对客观实在做出精确的描述,把握它的内在联系;宗教是同世界的价值观念打交道,它研究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或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科学所关心的是,发现什么是真理或谬误。宗教所关心的却是,什么是善良或邪恶,什么是高贵或下贱。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12] 和宗教对立的不是科学,而是无神论。宗教总能在科学尚未达到的领域和科学无法精确认识的领域来找到它的避难所,这也就是宗教不会因为科学的发展而最终消失的原因。宗教是信仰,科学是实证,二者的共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人类的宽容和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有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家信仰宗教。如在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用科学事实向宗教挑战的勇士哥白尼却是个大教堂的神甫;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布鲁诺是一名牧师;近现代的牛顿,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晚年就陷入了宗教的狂热之中;爱因斯坦,划时代的科学巨匠,却主张建立一种“宇宙宗教”。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人们尚未认识的宇宙之谜,当对某一事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未知世界的自然之谜就成为误入歧途的一个原因,当上帝向他招手时,他就走近了宗教。其实科学家在重视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很注重人文精神。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向度。从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至1996年,共有639位诺贝尔奖得者,其中有宗教信仰的占到96.7%,这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科学及人类历史上,作出了极积、有益、正面的贡献[13]。

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是功利的,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满足了人类的生理需求即生存需求;而宗教则是非功利的,它提供的则是超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的满足。对任何社会来说,不仅需要功利性的现实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存在;同时也需要超功利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宗教与科学都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它们不仅有局部对立的东西,而且存在相互补充的可能。宗教与科学在突出人的主体性方面有着一致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中,他们的相互独立、和平共处也必然是一种正常普遍的现象。当今社会一方面科学日益发达,另一方面宗教的需求从未减弱,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二者的和谐共处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52-453.

[3][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776.

[4][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33-372.

[5][美]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

[6]耿建尉.试论当今世界宗教的影响[EB/OL].佛教在线,2009-08-25.

[7]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7.

[11]陈麟书[袁亚愚]宗教社会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196.

[12]德·海森堡.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92-93.

[13]诺贝尔奖得主信仰小考[N].人民政协报,2002-06-29.

4.科学与宗教 篇四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二者的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领域的永恒主题.它们之间既有历时态相互作用,又有共时态相互影响,二者的互制、互促、互克、互害、互融所引起的整合、中突、协调,为理解科学提供了线索.科学哲学既需要了解它们的`发生学渊源,又要研究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过程与逻辑形态,才能达到对科学的完全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乃是科学哲学题中应有之义.

作 者:古祖雪 周礼文 作者单位:古祖雪(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周礼文(中南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5.科学与宗教 篇五

试析十三--十五世纪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特别是基督教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学术界的看法也不尽统一.流行的看法是科学的发展得益于古典的传统(古希腊传统)而非<圣经>的传统.十三--十五世纪由于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而产生的对自然的特殊认知系统和经院哲学的理性唯知主叉,为这段时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段时期,尽管双方也存在冲突,但以融合为主.本文将以十三--十五世纪的宗教与科学为背景,以“上帝、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为着眼点来探讨这段时期宗教与科学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触及了人类理性的范围及局限,以及这段时期科学方法与神学方法的变化.

作 者:李蓓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81 刊 名:黑河学刊 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B91 关键词:科学   宗教   十三--十五世纪   关系  

6.科学和宗教关系辨析 篇六

科学和宗教在一般世界观的立场上是根本对立的,但社会需要和彼此相互需要又将二者联系了起来.因此应辩证地分析二者的`关系:既不必夸大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也不应过高估计宗教对于科学发展的作用.

作 者:胡昂  作者单位:安徽教育学院,政法系,安徽,合肥,230061 刊 名: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2(4) 分类号:B913 关键词:科学   宗教   世界观  

7.科学与宗教 篇七

1 正确认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科学与宗教的问题是具体的、历史的, 是极其复杂的, 既同特定历史环境紧密相连, 也同各自的精神气质有关, 只有把它们放在人类社会及自身的发展史中, 并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 站在科学客观的立场上, 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上来研究和考察, 才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加以把握。

1.1 坚持历史分析法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自身的变化, 二者的关系也不断地发生改变, 它们并不总是冲突的, 或总是相互作用的, 或总是分离的。如果仅就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历史事件而言, 很容易得出科学与宗教或者冲突或者相互作用的结论, 然而如果把视野扩大到全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史上, 结论会不尽相同。我们会发现,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科学与宗教始终是既对立又相互作用的, 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冲突与作用的形式、程度和方向等有所不同, 因此, 我们在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 必须坚持历史的分析方法, 通过考察科学与宗教关系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才能得出二者关系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1.2 坚持客观分析法

长期以来, 许多科学家和宗教学者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 研究方法不同, 追求的目标不同, 因而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解也不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如果全面客观地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就会发现, 首先, 科学与宗教本质上是对立的, 宗教是人的认识能动性沿着主观方向发展的结果, 它信仰权威和教条, 而科学主要依靠观测和基于观测的推理, 试图首先发现关于世界的各种特殊事实, 然后发现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的规律。其次, 宗教与科学不仅有着本质上的对立性, 更有着观念上的内在一致性。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 宗教与近代科学看法是一致的。正是由于科学与宗教既存在根本性的对立, 又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因此, 我们必须克服片面化、主观化, 坚持客观分析法, 全面客观地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1.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多样的、复杂的, 没有一个恒定的模式, 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首先, 从纵向看,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经历了融合、分立、冲突、分有等多种模式, 它们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自的特质而不断发生变化, 如果以某一阶段的关系来概括二者的关系, 则难免偏颇。

其次, 从横向看, 也并不是世界所有地区的科学与宗教都按照一样的关系模式而存在。由于各地的文化差异, 宗教特质及科学发展程度不同,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最后, 从科学与宗教各自的精神特质看, 二者的关系也复杂多样。一方面, 从宗教的多样性来看, 并非所有的宗教都与科学发生过冲突, 如原始宗教与科学的混沌共生状态。即使是在科学独立之后, 也并不是所有宗教都与科学爆发过冲突, 如东方的道教、佛教等, 由于它们并没有所谓的“创世说”, 也就不会在根本问题上与科学发生冲突。另一方面, 从广义的科学来看, 并非所有的科学学科都排斥宗教, 在文学、艺术、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人们不仅不会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 还有可能从宗教中发掘对自己有用的因素。即使在自然科学中, 也并非每一门学科都与上帝发生冲突, 如化学、医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另外, 即使是同一种宗教, 它的不同派别与科学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如基督教有三大派别, 其中天主教会曾经在科学革命时代大兴“科学狱”, 迫害科学家, 阻止某些新兴科学成果的传播, 然而, 在东正教、新教那里, 情况却不一定如此。

2 关于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认识

2.1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问题上对立, 在非本质问题上逐步进行调和

我们不能因为各种宗教现象的非统一性以及科学本身的复杂性, 就断定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无任何规律可言, 永远停留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层次上, 永远只能进行现象性的描述。我们能否在一般意义上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对立着。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 主要表现在世界观的对立。科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上除了存在着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物质及物质的表现形式之外, 什么也没有。宗教则认为世界分为神灵世界和现实世界, 神灵世界高于世界 (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中, 世界是神创的) 。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决定了二者在方法论上的根本对立。科学从实验 (包括观察) 出发, 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真伪的标准。有神论则从信仰出发, 以教义或教条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其实,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 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 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人们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最终是为了解决宗教与人和科学与人的关系, 因此科学与宗教在非实质问题上妥协着。这样的妥协一方面表现为宗教对科学有限的承认,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科学在道德问题上给宗教留出了较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由于宗教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当今宗教界和科学界普遍认为, 宗教和科学属于不同的领域, 宗教不能过多地深入科学的领域。同样, 科学也不着力去代替宗教, 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又不是毫不相关的, 而且二者应该互相补充、互相合作, 而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给宗教和科学提供了可以相互合作的基础。

2.2 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在发展变化中前进, 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亦是如此。纵观新疆几千年来科学与宗教的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的, 从原始宗教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同源相融, 到以佛教为主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分立, 到以伊斯兰教为主时期科学与宗教的矛盾, 再到近现代以来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复杂化, 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各个历史时期科学与宗教的不同状况及自身的特质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正因如此,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 决不能片面化、简单化。

2.3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对待它们的态度更加理性

对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中国一度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即世界上80%左右的所谓无神论人士在中国, 并且以国家意志的方式推动无神论, 在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直占主导地位, 在相当多的人的心目中甚至潜意识中宗教是反动的唯心主义有神论, 是对自然和社会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基于这种认识, 中国社会虽然主张公民有选择信仰的自由, 但事实上主流社会的心态对宗教信仰是自发地持冷漠甚至排斥态度的。

然而, “宗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以及科学并非万能的基本事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科学与宗教的态度。通过对科学与宗教的历史考察, 人们发现科学与宗教并不是从来就是对立的, 它们有时是融合为一体的, 有时又是相互分离的, 有时甚至是相互促进的。在研究、讨论过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之后, 究竟该如何取舍?人们则更多地倾向于保留二者在世界观上的根本对立, 而在价值规范上试图找到二者对话与合作的基础, 充分发挥科学与宗教的价值规范作用, 使科学与宗教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种态度的转变也充分说明了人们抛弃了以往盲从、偏激的观点, 对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更具理性。

3 关于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关系演变规律的认识

3.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科学与宗教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如前所述, 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其中的原因, 不仅有人类思维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 各宗教的不同精神特质以及科学的发展状况不同, 更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与宗教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们的发展及关系的演变, 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在原始社会时期,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导致了人类思维能力的不完善。“万物有灵”是宗教的观念, 同时也是科学思维的萌芽, 这种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导致了科学与宗教同源相融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宗教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 科学也在不断成长。从分别依附于自然哲学和宗教观念到获得独立的形式,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今天, 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不仅使人类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也使科学与宗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自反思, 而人们对待二者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使得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当回过头来再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演变史时, 我们发现, 不管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科学的发展, 抑或是宗教的变化, 其最根本的原因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说,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导致科学与宗教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3.2 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其自身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 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遵循着科学与宗教的发展演变规律的, 但因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别, 它们的关系又有别于其它地区 (尤其是西方基督教社会) , 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 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在历史上并没有爆发过激烈的冲突, 即使是近代伊斯兰教为主的时期, 二者虽有矛盾, 但也没有西方基督教社会那样激烈的斗争, 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不仅有宗教自身的原因, 也有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不足的原因, 当然, 也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

其次, 新疆地区由于地处亚欧“文明的十字路口”, 许多宗教都曾经在这里流传、发展, 新疆的宗教虽然发生着变化, 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未变。由于各种宗教对待科学的态度不同, 各个历史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在分立的同时也有局部的冲突, 而在矛盾的历史时期也有某种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 我们在分析新疆地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 尤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英]罗素.宗教与科学[M].商务印书馆, 2005.

[2]陈麟书.宗教学原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8.既要科学也要宗教 篇八

凡事物一旦和“科学”相联结,在当代中国似乎就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先进性、正确性和真理性。而一旦被称为“伪科学”,则自然就成了非理性、愚昧、落后和谬误。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很多,核心无非是看它是“唯物”还是“唯心”——因为 “科学”通常的含义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规律的学问,“伪科学”则是唯心的。

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吧?可中国大陆曾经说这老先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事实俱在嘛,爱因斯坦那个相对论是心里想出来的,不是他通过科学实验搞出来的。牛顿是大科学家吧?可是后来却越搞科研越一头钻进了宗教里,他那万有引力还是唯物的,据说是因为树上掉下的苹果砸在头上而发现的。

说到苹果,吃过苹果的人,即使不是“爱疯”、“爱派”(iPhone & iPad)一族,也得承认乔布斯是科技方面很牛很厉害的人。注意,“科学”的概念在这里偷换成了“科技”。有什么区别吗?简单地说,其实常说的“科技”更多的是说“技术”,因为科学告诉你是什么,并不能产业化(给你赚钱),而技术是利用科学认识到的是什么来发明新东西或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产业化。科学无所谓高不高(认识细菌导致腹泻与认识月亮上没有嫦娥谁更高明?原来都摆在那里的),而技术则有高不高之分(造计算机与造算盘的技术显然不是一样的水平)。

还是回到乔布斯吧,因为他是集高科技和产业化于一体的大牛人,有多少人想向他学习成功之道啊!可有多少人又感觉到乔布斯无从学起。乔布斯自己、乔布斯的传记、熟悉乔布斯的人,都把乔布斯成功的核心原因归结为“唯心”的东西,中国媒体上甚至取名为“苹果禅”。禅是什么?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或佛教中的一个宗派。高科技的苹果与宗教联结在一起,有意思么?

你可以说这是乔布斯个人的信仰和工作的事情,并不矛盾。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影响很大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一本美国学者卡普拉写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说是现代物理学的很多发现,原来在东方神秘主义(主要是佛教和印度教)中早就提出来了;现代物理学远远走在技术的前面,物理学之道可说是通向精神知识与自我实现的道路。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有个演讲《物理学步入禅境》,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特别是弦论,越来越向佛教禅宗所说的情况接近了。你说这吊诡么?有了卡普拉和朱清时的高见,信仰佛教的人忙用来证明佛教的科学性,国粹派们忙用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一些对科学有兴趣者也忙着对“玄学”有了兴趣。

禅是传播至今天的佛教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高僧慧能是佛教禅宗发展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传的禅宗后来发展成为五小支,其中九世纪时成立的曹洞宗还在十三世纪时传到了日本。乔布斯年轻时就参禅,后来礼曹洞宗的日本禅僧为师,并终生坚持坐禅,“成为了虔诚的佛教徒”。如此看来,乔布斯信佛参禅与他从事的高科技产业一样,是科学啊。

不说佛教修行境界和成就本身,即使与佛教经典描述的富贵境界相比,乔布斯建立的世俗事功也算不上什么。但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想知道佛、菩萨是像中国许多人烧香磕头所求的那样保佑乔布斯了吗?乔布斯说:“我的秘诀很简单——聚焦和简化。简单比复杂更难,但是这一切到最后都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你便创造了奇迹。”艾萨克森认为是“禅修磨炼了他对直觉的欣赏能力,教他如何过滤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养出了一种基于至简主义的审美观”。

据说乔布斯多是凭直觉做出重大决策,这与禅宗“直指人心”的宗风接近;他每天清晨醒来时,总是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什么?”这近乎禅宗当头棒喝的效果;他强调:“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与禅宗强调的“明心见性”相通佛教是实践性极强的宗教(爱因期坦曾因此称赞过佛教),不能否认乔布斯对禅是认真和勤奋的,但没有证据表明他达到了禅宗的开悟。而了解一下乔布斯的生平和禅宗,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修禅让乔布斯在浮躁喧嚣的世界里,能够保持内心的坚忍、专注、宁静、平衡、和谐与超越,即有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心态。

这么说来,乔布斯的禅岂不与心理励志与成功学之类是一路的了?唯唯否否。心理励志与成功学更追求个人的名闻利养,仍然停留在唯求物质(也是一种“唯物”)的层次,心中挂碍重重、执着多多,并不思考人生的真实意义和能够放下。乔布斯信奉的禅宗,是有终极关怀的、能给人超越的力量,他能有“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实际意思是“人活着的意义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宏大愿望,并对这个初衷不忘,对成败、生死已能够放下,无挂碍,无恐惧;退而言之,乔布斯至少将人生上升到了一种哲学与美学的意义。

可以像乔布斯一样修禅啊,禅看来是更好更强大的心理励志与成功学?唯唯否否。佛教的一个基本原理是“诸法缘起”,即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诸种因缘合和而生,是从多因素和条件集合而成,缺少一个都不成。如果乔布斯生活于中国,他就是直接到曹山和洞山去修曹洞宗的禅法,也成不了苹果的乔布斯。而按佛教的说法,成就乔布斯这样的牛人的因缘也是其多少多少时间前的世播下了种子才成;并不是你这一世聪明努力就一定能发财升官出名成功的。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霍金也认为宇宙万有是无中生有,而且不只一个宇宙。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约翰·韦伯2011年发表论文称,物理学中的常数α在宇宙中不同的空间里是不同的,即它是变化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α值是“最深刻也是最优美的问题”;马克斯·玻恩曾说:“α只能是现在这个值,这就是自然的法则。对它的解释也必定是自然哲学的中心问题。”可是现在α在宇宙中是变化的!于是我们对“人存原理”可以有新的解释:你只是出现在宇宙中适合你出现的时间和空间而已。——这好像更证明了“诸法缘起,自性本空(本体是无)”和多个世界之说。

绕来绕去说了这么多,你问我到底想说什么?要说的太多而字数有限,没法展开,索性简而言之,如此而已。

我没有说“佛教是科学”。其实,从字面意思看,科学即分门别类的学问、专门的学问。回到原义,则无所谓“科学”还是“伪科学”之分(佛家已经说了不要起“分别心”);在宗教面前和在“科学”面前一样,我们已知的其实远不如未知的多,我们对于未知要有起码的敬畏。

没有我们经常所说的科学技术,则不会有很多满足我们肉身的东西(例如没有iPhone & iPad)。没有宗教,则心灵难以安顿;而且,一些人可能会对另一些人无所不用其极,人间就成丛林了。霍金的理论证明上帝不存在(至少在创造宇宙时是没有起什么作用),但(“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康德却早已指出,假如没有上帝,人们也需要创造出一个上帝来,否则,人们就没有底线了。“人之异于禽兽也几希”,不做形而上的追求,就不能脱离动物界的生存状态。

从实用理性来说,“科学”的科学也罢,“伪科学”的宗教也罢,都是人类和人生所需要的。对于二者,无过无不及,勿偏勿倚,不着两边,莫走极端,莫执着一是,以佛教所说的“中道”对之可也。

9.科学与宗教 篇九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加强对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向我系渗透,我系积极组织了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现已圆满完成了为期半个月的学生集中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了集中学习,主要通过专题讲座、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多种方式进行,切实加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加强学习的实效性。现对此阶段的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学生民族宗教政策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是党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民族观和宗教观,举全社会之力,培养和教育好祖国的花朵,使他们成为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现代青年,是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长相永续的战略之举。

通过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双拥传统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我系

各族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成为我系各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

在肯定我系各族学生思想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地区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我系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同其他地区一样地处于反分裂、反恐怖斗争最前沿,国际敌对势力日益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境内外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从未终断过,渗透与反渗透的形势始终很复杂。在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影响下,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信教和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给学习和娱乐开辟新渠道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系对学生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部分教师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责任;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的民族宗教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学生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在政策机制、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手段

措施、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教育形式多样化

结合我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宗教观教育。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无神论教育,开展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把课堂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课丰富多彩的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的教育。还通过开展讲座、座谈等形式开展法律法规教育,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使全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有义务确保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执行,确保国家的安定。

因此只有做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才能达到学习效果的显著化。

三、加强对学生民族宗教政策宣教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加强对学生民族宗教政策的宣教是一项艰巨的未来工程、战略工程、系统工程,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周密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爱国主义教育;牢牢把握两个关键:宗教观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突出抓实四项工作:教育引导、丰富载体、环境氛围、组织保障,切实做到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实现学生思想观念健康发展的目标,确保对学生民族宗教政策的宣教取得明显效果。

我系结合新疆以及阿克苏地区的实际,在开设好全国统一要求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同时,突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三维一反”(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不断强化各族学生“四个认同”(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教育。保证教育内容进课堂、进课程。

四、建立长效机制

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全社会共同参与。我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弘扬民族大团结之精神,大兴民族宗教政策学习之教

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宗教政策宣教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成立民族宗教政策宣教活动领导小组。为确保民族宗教政策宣教活动的顺利开展以达到预期目的,按照本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医学系领导小组,下设常设办公室,负责学院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日常工作。

2、务求实效。本次对学生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的活动已暂时告一段落,但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在以后的课堂教育上,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让正确的民族思想、宗教观深入人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3、强化建章立制。各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要严格按学院的实施意见,将任务目标逐项分解,责任明确到人,做到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

水稻农场汉族中学

2011年9月

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反对迷信、拒绝邪教、相信科学、活动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大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旗帜鲜明地宣传无神认思想,坚决反对“三股势力”、宗教势力向学校的渗透,严厉打击各种利用宗教干预教育秩序的活动,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要求

围绕防范和抵御“三股势力”、宗教势力、邪教组织等向学校渗透问题,认真开展集中教育和“大排查、大揭发、大整治”,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协调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反对非法宗教活动、抵制“三股势力”向学校渗透的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维护稳定工作管理水平,筑牢维护团结稳定和抵御渗透的铜墙铁壁。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一)整治重点、目标

通过教育、排查、揭发、整治,使非法宗教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三股势力和宗教对学校的渗透得到有效抵制,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厉打击,使广大师生清醒认

识到参与宗教活动的危害性、做到自觉主动远离宗教活动,坚决抵御宗教极端势力向学校师渗透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实现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明显增强,广大师生自觉抵御各种发动思想渗透的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办学阵地进一步巩固,宗教势力和宗教活动在学校无立足之地,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集中教育活动

根据地区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工作要求,在我校开展为期一年的集中教育整顿工作。通过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无神论教育、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教育,使我校师生坚定自学地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开展大排查活动

学校采取重点排查与全面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与适时排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时组织开展排查行动,务求摸清底数。对整治的重点范围和重点问题,进行认真排查,摸清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将思想认识有偏差的教职工和学生,摸清、摸全、摸透,登记造册。

(三)鼓励举报揭发在校师生参与宗教活动

我校要通过的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宣传栏、学习班等方式,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进行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了解和掌握存在的问题;设置举报电话、信箱、建立奖励制度,组织发动广大师生检举揭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四)开展活动

我校要对排查和揭发出的不稳定因素或存在安全隐患部门,查找原因,研究措施,制定方案,集中进行整治。

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大力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激励各族干部群众更加坚定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更加坚定自觉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通过广泛深入、全面系统、全员覆盖的学习教育,以正本清源,澄清模糊认识,准确界定、严格区分合法和非法宗教活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同”、民族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帮助干部了解和掌握马克斯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

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进一步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统一思想认识。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年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好抓实。

(二)明确部门职责。司法部门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普法教育紧密结合,认真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各项法制宣传与教育工作,探索建立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三)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对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和做法,要大力宣传;对干部群众中出现的模糊认识,要加强正确引导;对损害民族团结的言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径,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确保我市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年各项活动健康协调发展,扎实有序推进。

水稻农场汉族中学

2011年9月

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反对迷信、拒绝邪教、相信科学、总结

反对民族分裂的最好方法不是求同,而是容异。如果不能包容其他民族的不同思考方式,民族传统,而要强行加上自己民族的意志在别人身上,这样只会刺激民族矛盾。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认同对方,认同对方也就是让对方认同自己。搁置争议,共创双赢永远是最好的办法。至於非法宗教的问题,我不认为宗教有分合法或者非法。宗教只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信仰,这是个道德标准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法律问题。如果某些人强行指责某些宗教称其为非法宗教,那么问题不在宗教,而在那些指责宗教的人。如果我们不信奉某个宗教,那么我们只可以敬而远之,而不能抹黑对方,这样更可能造成双方的仇恨,这也是我所不乐见的情况。和谐永远是最好的。

一、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单位举办了民族团结专题学习讲座,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宣讲新疆发展的历史及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引导大家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使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感恩伟大祖国,讴歌辉煌成就,赞颂民族团结,弘扬社会正气等为主要内容,大力宣传中国共

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面貌,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为在师市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光荣、损害民族团结可耻的昂扬正气鼓劲加油,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使大家深刻理解必须强化“四个高度认同”即使各族干部群众达到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的深刻内涵。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责任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热爱新疆的山山水水,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组织开展了学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教育活动,引导大家学习英雄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英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尚情操;学习英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学习英雄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学习英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通过学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照检查自己找差距,在馆里人员中一种以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弘扬民族

精神,维护民族团结,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做平庸人,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我们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月系列活动,认真做到“五个结合”,我们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实施群众文化“得民心工程”,即为各族群众办好艺术培训辅导,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群众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达到凝聚人心。

统一思想的目的。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大家广泛参与,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期进行下去,以五月促全年,不断为师市民族团结工作作出新的贡献。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使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

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使学生增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 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学校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板报评比活动,通过本月的活动,我校的校风、同学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次的精神月已经结束,但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我们还应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有效处理的工作要求,彻底杜绝邪教活动在学校传播、发展。

水稻农场汉族中学

10.《宗教与中国社会》 篇十

生活在农村免不了要与宗教打交道,农村有着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记得儿时,每每家里进行一些宗教仪式的时候,父母总免不了要我们过去给各种神磕几个响头,心里总是生出几分抵抗情绪。或许是那时学校教育我们那是封建迷信活动的缘故,脑海里想的都是迷信活动怎么危害社会;亦或许是我实在想不明白,像父母这么虔诚的信徒,又是烧香拜佛,又是好酒好肉供奉祖宗的,可这些诸天之上的佛祖菩萨、以及我们那祖宗可曾显灵过?反正我是未曾见过,也未曾感觉到跪拜他们有何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从小就不喜欢参加这些活动。更是由于自己的固执与偏见,没少和父母发生口角,也常常被长辈指责,但我依然我行我素,最终他们也拿我没办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长大,思想也慢慢的变化了。这个时期的我不再刻意去排斥我之前一直以为的封建迷信活动了,倒不是我喜欢上它了。只是每当家里搞一些祭拜时,父母叫我过去上香磕头,我乖乖的照做后,父母以及奶奶总是会心地笑着,而不是像以前父母长辈左拉右扯地把我拖过去,而我却过去对着神位点个头走人,惹得长辈的不高兴。这应该就是人长大了,懂得妥协了。

上了高中后,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也渐渐地成熟,接触的人多了,碰到的事情也多了,思想也跟着开阔了。现在已经不是旧社会了,小时候书中讲的迷信活动的危害,少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于是我不再单纯的把家里举行的一些仪式定义为迷信活动,我开始更倾向与把它们归入到民间的风俗活动中。觉得正是有这些活动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这个地方有别与其它地方;也这是有这些活动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农村别具风情。

到了大学以后,特别是上了《宗教与中国社会》课后,才觉得自己其实一直不了解宗教,而在中国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宗教了。或许是因为中国宗教的独特性导致的吧!在西方,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礼拜天要到教堂去的,要去做礼拜,要去祷告。而在中国一个再虔诚的信徒也不可能每周都去寺庙烧香拜佛,他们更多的是过年、过节、旅游,或者是有事情才到庙里去。外国人唱说:“中国人常被认为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之所以会这样,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宗教。

我虽然对宗教认识不多,但上了《宗教与中国社会》课后,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中国的宗教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举止言行,都能看到一些宗教带给我们的影响,或许是佛教照成的影响,亦或是道教。中国的宗教不像西方那样很有纪律性、组织性,相反,中国的宗教让人感觉很分散,又感觉是一体的,天南地北的人们在宗教方面却有着相似的地方。中国的宗教更多的融入民间的各种风俗仪式中,让人看不清、想不明白,它是不是宗教。

11.科学与宗教 篇十一

从现象上看,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与分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则是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真理;宗教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的神灵及教义,哲学则并不要求信仰其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由此可见,两者不但很不相同,而且是明显地矛盾对立。但这并不代表宗教和哲学之间就根本不存在相互联系或者彼此渗透的情况。由于哲学与宗教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归宿,具有共同的对象:对于绝对者(上帝) 的认识,以及无限与有限、有限与有限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当我们研究某些具体宗教时,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比如说佛教,佛教既讲信仰,又不纯以信仰为基础,而且十分重视智慧,强调“智解脱”,“般若”是佛教中一个重要学说,般若二字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学以缘起的理论去说“空”,以“空”的智慧去求解脱,要真正理解“空”,绝不是感情直观所能解决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当的理论思辨才可以。不但般若学这样,佛教中的佛性理论固然不乏情感直观的东西,但更多的确是深奥晦涩的哲学论证。

基督教里也有这样的例子。基督教是以信仰上帝为基础的,但这个信仰体系用恩格斯的话说,却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就是运用形而上学的理论来论证说明上帝的存在和天主的本性的。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學以辩证的方法运用理性支持基督教信仰,以基督教的信仰指导理性,实际上是基督教教义许可范围内的思辨哲学。但将哲学与宗教两者结合运用的最好的例子还是中世纪天主教的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他使用哲学的方法来论证神学命题,认为真理首先在理智中,然后才在事物中,甚至指出所谓哲学,是以“理性”为本,而神学则是以“启示真理”为本,二者并不矛盾。

翻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哲学的思辨和宗教的信仰两者就总是共同出现在中西方的哲学理论中。中国哲学史研究者都把《周易》作为一部哲学著作来看,认为它对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八卦学说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周易》原来却是一部占卜用书,拥有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天人关系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但西周时代的“天”原是指上神,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天”逐渐被自然化了,但其中的宗教痕迹还是明显存在的。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宗教与哲学就越发不可分了,甚至到了玄佛合流的地步,要研究玄学,不能不懂哲学。在隋唐两代,佛学成了这一时期哲学思潮的主流,如果把天台宗、唯实宗、华严宗、禅宗等几个较有影响的佛教宗派的哲学思想排除在外,那么整个隋唐哲学无疑将会顿时失色。中国古代哲学中还有一个大的流派就是宋明理学,理学同佛学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理学家们虽然往往是打着儒家的招牌,以恢复孔孟道统为己任,但究其深层不难发现理学的骨子里却是佛学,或曰禅学,所以后人也有人评程朱理学为“儒表佛里”,或称陆王心学为“阳儒阴释”。

但若与西方比,中国古代各种意识形态的宗教色彩还算是比较淡薄的。在西方,整个中世纪都是神学的世纪,当时的哲学也只是神学的一个分支,或称之为“婢女”。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相对立的市民资产阶级文化思潮,按其本质说是反宗教的,但由于它是刚从神学中脱胎出来的,在思维方式、名词概念等方面自然免不了带上许多神学的痕迹,这一点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至于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另一种情形。康德把彼岸世界让个信仰,把此岸世界留给理性,认为天主是超乎理性,理性是不能解释的,但是人的良心确实知道天主的存在。可以说康德是使宗教与伦理哲学合而为一。黑格尔则反对超乎理性的绝对现象,而以宗教为理性的辩证发展阶段,作到了把理性和宗教合而为一。到了费尔巴哈,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关于宗教的哲学——尽管他是以人本主义的形式把上帝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主要都是围绕着人与上帝关系这个主题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但宗教观确是他借以实现这场革命的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旁杂、流派繁多,但几乎每一个流派都不同程度地与宗教有着某种联系,这里就不一一指出了。

宗教信仰是人先天潜在的认识,而哲学则是人们通过实证等形式后天趋于真理的认识。无论它们在那一个发展阶段,这两种认识最终将和二为一,殊途同归,即它们认识的目的是同一的,都是趋向宇宙真理的。我想这也是宗教哲学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即通过分析和批判地评估宗教信念,使二者向同一个目的迈进。

参考文献:

[1]赖永海.宗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美]麦克·彼得森,威廉·哈斯克,布鲁斯·莱欣巴赫,大卫·巴辛格著,孙毅,游斌,译.理性与宗教信念——宗教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吕大吉.魏琦.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2005,(2)

[5]刘平.作为哲学的宗教和作为宗教的哲学——论哲学、宗教和神学之间的关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2)

[6]卓新平.宗教与哲学断想[J].华侨大学学报,2009,(1)

12.科学与宗教 篇十二

关键词:《撒旦诗篇》,风波,宗教,文学,意义

萨尔曼·拉什迪《撒旦诗篇》仅仅是一篇小说,但是它却严重伤害了穆斯林的感情,并且引起了“拉什迪事件”,这个事件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拉什迪事件可以和影响世界历程的“九一一”袭击,以及始终消散不去的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相提并论。《撒旦诗篇》的出现以及接踵而来的种种荒唐事件都向世人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霸权运动和宗教研究的尴尬境地。这个事件一般被认为是宗教(伊斯兰教)和文学(主张艺术自由独立乃至超验的现代、西方文学)之间的矛盾。但是本文认为“拉什迪事件”根本的意义在于小说的作者、人物和一些读者漂泊在亚欧大陆之间的移民经历将基督教传统的宗教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复杂化了。本文从《撒旦诗篇》风波着手,将基督教模式与伊斯兰环境的宗教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了《撒旦诗篇》在宗教与文学研究中的体现和意义。

一、《撒旦诗篇》简述及风波的产生

《撒旦诗篇》在1988年9月26日出版,其中将穆罕默德解读为是无所顾忌的“后现代”,但是在伊斯兰教中穆罕默德是先知,而《撒旦诗篇》却亵渎了他,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律,任何将神之言归于人的做法都是大不敬的,需要判处死刑,况且这是在亵渎先知和真主,《撒旦诗篇》严重触犯了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在此书出版之后穆斯林并没有做出过激的反应,只是平静的要求作者和出版社在书中插入一页说明这本书是虚构的,其中涉及的穆斯林历史是错误的。但是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作者和出版社都没有认真的对待此事。1989年1月14日,穆斯林示威者在布莱德福当众焚毁《撒旦诗篇》,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或许这并不是穆斯林希望看到的结果。之后英国并没有去研究《撒旦诗篇》对穆斯林造成的伤害,而是开始斥责穆斯林是“野蛮人”,将之和法西斯相提并论。

二、基督教模式与伊斯兰环境的宗教文化对比

《撒旦诗篇》是基督教模式和伊斯兰教环境互动中出现的代表性冲突事件。两大宗教产生的冲突原因无非是宗教文化的差异。基督教模式和伊斯兰教模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从宗教起源上看,伊斯兰教起步较晚,很多方面都继承了基督教,伊斯兰教认为基督教是“篡改天经”,而基督教则把伊斯兰教看做野蛮人。二、从宗教本质上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旗帜鲜明的两大神教,两者都强调绝对的肯定和否定,对外来宗教的文明存在着排斥,并且不断的强化本宗教的文明,两大宗教之所以不能在地中海地带和平相处,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大世界性的宗教都认为自己掌握着世间的所有真理。所以,两大世界性的宗教在强化自己宗教文化的同时将会和其他宗教产生冲突,而不是汲取。

三、《撒旦诗篇》的宗教纠纷和文学体现

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教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注定会出现宗纠纷。对于教徒而言,任何亵渎和扭曲本宗教的教条和言论都会对宗教和教徒造成严重的伤害,不仅仅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所以,《撒旦诗篇》对穆罕默德和《古兰经》的亵渎,给伊斯兰教带来了极大的耻辱,造成严重的宗教纠纷。英国公众并不了解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也许并不愿意去探究穆斯林为什么去焚烧《撒旦诗篇》,并不愿意去理解《撒旦诗篇》对伊斯兰教造成的伤害,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穆斯林斥责为“野蛮人”,比作纳粹,甚至一些作家还公开表示,应当将穆斯林进行“开化”,以免英国后世遭受“中世纪原教旨主义”的伤害。这种言论并不是批判性的而是更大程度上对穆斯林的伤害。由于西方和伊斯兰教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西方人“后现代”心态和穆斯林“前现代”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

四、《撒旦诗篇》对宗教与文学研究的发展意义

13.电大民族与宗教答案 篇十三

福建畲族人民擅长于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它为“双音”。这是195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在闽东畲族区发现的,并称这种唱法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

A.郑小瑛

施光南

雷振邦

朱践耳 B.C.D.正确答案: A.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总体上看,北方汉人迁入福建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是沿今陇海铁路一线往东经今京沪铁路,从浙江沿海(温州等)入福建东北部(如福鼎县);二是由河南固始光州往东经安徽省到江西省九江等地,再入福建西部;三是沿今京广铁路方向南下到广东东部滨海丘陵入福建西南部龙岩、漳州地区。这三条路线以()为主。

A.第一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

第三条路线

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 B.C.D.正确答案: D.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明代,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到福建传教,因善于将其教义与中国传统习惯相结合,因此传教顺利。

A.艾儒略

白多禄 杜嘉德 B.C.D.波罗滿

正确答案: A.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1848年,厦门建立第一座教堂(),解放前被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称为“中华第一堂”。基督教由此始从厦门、福州向全省各地辐射。

A.新街礼拜堂

鼓浪屿三一堂

竹树堂

东坂后堂 B.C.D.正确答案: A.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佛教各派在福建影响最大、最为流行的是()。

A.净土宗

天台宗

律宗

禅宗 B.C.D.正确答案: D.6.(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唐代()创立了《禅院规式》,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特别是要寺院众僧懂得报恩、报本,尊敬祖师与祖先,把儒家的忠孝观念引进禅门,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A.福清人希运

福清人大安

闽县人师备

长乐人怀海 B.C.D.正确答案: D.7.(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境内的七大方言区是指()。

A.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B.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西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C.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东南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D.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台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正确答案: A.8.(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闽东畲服中最具特色的是()。

A.凤凰装

对领衣

黑上衣

黑绑腿 B.C.D.正确答案: A.9.(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是明代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回民,其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A.俞大猷

王慎中

李贽

黄道周 B.C.D.正确答案: C.泉州满族散布在晋江粘厝埔、深沪、山柄,南安的梧坑,泉州的西街等地,以()姓为主。10.(应得 2 分,实得 2 分)A.佟

索 B.C.D.正确答案: C.1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A.屏风

挂联

席子

斗笠 B.C.D.正确答案: D.1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古代福建()的回族婚礼中有“撒(金)豆”的习俗,两位有情人在结婚典礼上,“一把一把地掏出金豆子,当喜钱赏给那些穷人,致使他们一个个都有了钱”。

A.泉州

福州

厦门

邵武 B.C.D.正确答案: A.1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道教在东汉时传入福建,宋代有()。

A.炼养派和符箓派

天心派和神霄派 B.C.上清派和灵宝派 东华派和清微派 D.正确答案: A.1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是高山族最为流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称为高山族舞蹈,它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A.杵歌

B.甩发舞

C.拉手舞

D.圆圈舞

正确答案: C.1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入闽任职后,在福州定居下来,便是雁门萨氏入闽始祖。

A.萨都剌

B.萨天

C.萨仲礼

D.萨琅

正确答案: C.第 2 大题:(得 27 分)多项选择题 1.(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唐代传入福建的佛教有多种渠道,如仅三明地区就有()等,因此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

A.远方僧人到此隐居修行而进行传播 B.从江西各寺庙传入 C.由广东经汀洲传入 D.由闽中传入

正确答案 A.B.C.D.2.(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穆斯林来源主要有()。

A.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定居 由北方南下经商的 外省来福建任职

B.C.D.当受聘为阿訇、投亲、居官等种种原因从全国各地来的

正确答案 A.B.C.D.3.(应得 3 分,实得 0 分)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利用本乡1920年前喷发的古火山口、素有“闽山第一峰”之称的南太武山、保留完好的明代镇海卫古城等,投资150万元开发()景区。

A.“天下第一滩度假村” “古火山口乐园”

“镇海卫古城风景区” “南太武山风景区” B.C.D.正确答案 A.B.C.D.4.(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扶持高山族发展。为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根据福建省高山族人口不多、居住分散的实际状况,提出“按户建档,一户一策,扶持到户”的做法,切实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具体措施如()。

A.扶持高山族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生态茶 B.对于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的高山族同胞实现多渠道就业

确保社会保障和城乡救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高山族同胞身上 切实解决高山族同胞子女的教育问题 采取措施解决高山族同胞住房问题 C.D.E.正确答案 A.B.C.D.E.闽东畲族总结出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治病方法,如擅长用()和针刺疗法治痧症,用草药秘方治不孕症,以及正骨疗伤和食物疗法等,近几年整筛选出畲族单验方300多帖,积极推进了当地畲汉人民的医疗保健。5.(应得 3 分,实得 3 分)A.“捏” “抓” “排” “刮” B.C.D.正确答案 A.B.C.D.6.(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长乐琴江满族村人可以说()不同的话。

A.旗下话 普通话 福州方言 闽南方言 B.C.D.正确答案 A.B.C.7.(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回族来源广泛,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有()。

A.闽南泉州社区 闽南厦门社区 B.C.闽北邵武社区 福州社区 D.正确答案 A.B.C.D.8.(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为了压制地方士族豪强势力,隋朝对福建进行整顿,对原有州、县进行裁并,闽中仅设()县。

A.闽县 建安 南安 龙溪 B.C.D.正确答案 A.B.C.D.9.(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圆瑛法师对福建佛教事业的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住持福建多所名刹,为福建各大丛林的修复和发展禅精竭虑 在福建进行了大量的弘法讲经活动,受到广大僧人和居士的欢迎 注意培养僧材,支持创办佛学院 创办慈儿院,热慈善事业 B.C.D.正确答案 A.B.C.D.10.(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五代闽国王审知热衷建寺的主要原因有()。

A.为迎高僧而建 为圆梦而建 为藏经而建 为守冢而建 为奉佛而建 B.C.D.E.F.为表庆祝而建

正确答案

A.B.C.D.E.F.第 3 大题:(得 36 分)判断题 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高山族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截止2009年12月,漳州全市有高山族99户325人,是大陆高山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回族在福建有10多万人,目前有惠安百崎回族乡。()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畲族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以及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等,就是为了纪念盘瓠。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高辛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了三子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嫁给了姓钟的女婿。他们的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畲族是福建一个古老民族,迄令已有千余年历史。畲族宗族活动是以血统关系和族缘关系为基础,正如畲谚所说:“山哈,山哈,不是同宗就是叔伯。”“山哈”是畲族人的自称。畲族村寨乡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而居,一般同姓不婚,都在本民族内部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福建满族中流行着台阁这一文艺形式,这是满族先人从东北带来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为长乐琴江满族所独有,演员被固定于隐形的“铁机”上,有人抬着,到处进行演出,所以又称为“抬阁”。()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目前,在福建省19个少数民族乡中,有l8个是畲族乡,分布在四大社区,其中闽东北社区,是目前福建主要的畲族居住地,他们完整地保留了畲族文化习俗,这里的畲族人口有18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

2、全国的1/4。()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明代,福建佛教再次兴旺。由于寺院占有大片良田,又拥有免除各种赋役的特权,所以不少民田被施与僧人。()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省蒙古族人口6114人,占福建总人口的0.18%。分布在全省9地(市)54个县(市、区)的广大城乡。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居住在城镇的约三分之一,以福州市居多;居住在乡村的,约三分之二强,以惠安县居多。()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福清人隐元(1592—1673),曾住持黄檗七载,后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之请,率弟子二十余人东渡传法,并于日本大和山(今京都宇治)建寺,名黄檗山万福寺,并以此寺为基地传禅,形成黄檗宗。()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弘一法师对佛教的最大贡献,是振兴湮没七百余年的“南山律宗”,因之被后人推崇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弘一法师振兴律宗的实践,大部分是在福建实施的。弘一法师所以决定在福建弘律,闽南“法缘殊甚”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天主教早在元代就传入泉州,是全国天主教传播最早省份之一。公元1313年,泉州成立了刺桐教区,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教区之一,负责包括杭州、扬州等通商口岸在内的东南教务。()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省有满族先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一支女真贵族后裔从北方徙居泉州,经过发展繁衍,成为今天福建满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朝在福州固定设置八旗驻防,以旗营为中心满族聚居区域逐渐形成,其后裔构成了福建满族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道教在福建的产生与名山有关,闽南的清源山被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闽东太姥山被称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一洞天。()

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闽南惠东妇女在婚后三天就要回娘家长住,必须在娘家住到怀孕生孩子时,才能回到夫家安定住下。住娘家多的两三年以至于十几二十年。当地人称长住娘家的媳妇为“欠债的”,称住夫家的为“不欠债的”。()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一些讲客家话的地方,男方来相亲时,女方如果煮米粉、红蛋相待,炒“米香”相赠,即暗示不中意;如果煮了米粉不加蛋,不炒“米香”,表示答应婚事。()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带来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斑斓多彩的民俗,并逐渐成为福建文化与习俗的主体。古书中用“备五方之俗”来形容福建文化习俗的多姿多彩。()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福建回族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香业。制香业是和回族传统的香料贸易业相联系的,福建泉州丁家,自元以来就一直从事制香行业。()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为了增加经济发展的后劲,民族地区各级部门都倾注了大量资金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民族地区在水、电、路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民族乡所辖行政村大部分实现通邮、通电、通电话。()

是 否

上一篇:浅秋流年美文赏析下一篇:检验科试剂采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