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2024-09-18

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精选14篇)

1.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一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应当在以往服务农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的新形式、新方法。在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服务新农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简要介绍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可采取的一些模式,同时对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在新形势下的发挥,并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青岛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206-04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为我们所熟悉的“1号文件”。“1号文件”指出,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院校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人才、适应终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对解决地方高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国外高等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学校管理以及学生收费等方面是如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能,一般认为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案》,成批建“赠地学院”,并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服务。使服务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后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第三项职能,从而确立了大学社会服务这一职能。从此,大学不仅为社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也提供许多有关卫生、经济、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成为政府的“智囊”,开创了大学与社会各个领域合作的先例。大学也因之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依靠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和推广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国内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研究。这类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理论体系。2006年12月2日,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召开“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许多涉农高校在会上介绍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验。国内部分学者对高等院校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才培养、培训;科技服务;建立示范基地、实训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在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发表的“深化‘太行山道路’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指出要:加强校地合作,加大服务“三农”力度。虽然很多学者对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了细致的研究,但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以便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模式――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坚持科研强校战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建了一批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基地和中外合作研究机构。完善了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获得纵向自然科学类课题409项,包括“863”、“973”、国家支撑计划以及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主要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经费达2.19亿元。

全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 724篇,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出版专著和教材173部。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省级审定作物新品种18个。

(一)校地共建:与地方政府合作服务新农村建设

青岛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合作社学院,建成校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地360余个,向社会转让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170余项,培训新型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业技术员等各类农业技术人才36 000多人次,有效地推动了青岛市农业经济的发展。青岛农业大学以获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契机,积极推进学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创新和服务,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2015年1月29日,青岛农业大学与滨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滨州举行,标志着青岛农业大学与滨州市全面战略合作正式启动。协议的签订,旨在充分发挥青岛农业大学科技人才、科研设施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滨州市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滨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1月28日,滨州市博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秀江率县直涉农部门负责人一行13人,访问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双方决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与试点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6月7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农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双方全面合作的新阶段。特别是2002年青岛农业大学入驻青岛以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举办科研对接会、开放教学资源等种方式,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跻身于青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之中,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意向书,与胶南市、城阳区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在胶州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青岛市五所高校联合建立了青岛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利津县建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在垦利县建立“青岛农业大学现代渔业研究中心”。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自然科学类横向课题经费增长迅速,达到860万元。科技成果转让总金额达到2 162万元,面向全国培养培训科技人才达5万余人次,产生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服务西部:建设美丽边疆

近日,2013―2014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项目办绩效考核结果公布,青岛农业大学项目办因组织宣传有力、政策保障到位、选拔科学透明、服务管理有序,青岛农大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学校坚持高标准、全过程、系统化开展工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专场报告会、微信微博发布等方式做好政策宣传;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公示监督等途径,做好选拔工作;通过提供奖学金补助、档案代管等,做好保障工作;通过送任慰问、定期联系、就业推荐等,做好后续服务,从而为国家西部建设发展推荐优秀人才,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安心工作提供全面保障。

迄今为止,学校共有144名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在新疆、四川从事基础教育、农业推广、科技扶贫和青年教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又特别增加了西藏项目。十多年来,广大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勤恳工作、默默耕耘,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受到上级表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扬,其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许晓艳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三)学生实践:不断调整学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主动适应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学科重组和学院建制调整,加强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硕士学位点数量快速增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大类招生基础上的“3-2-2”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弹性学制,建立健全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了较高水平。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发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身于西部计划、支农支教、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应急救援、关爱新市民群体等领域,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郭送,全国志愿服务项目金奖获奖团队青岛农业大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一大批典型个人和集体。学校“志青春志愿服务工程”已初步形成框架,真正打造出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形成了志愿服务人人愿为、时时能为、处处可为的生动局面,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岛农业大学“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平台。

(四)开班培训:提升农业人员素质

农业人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坚持开办各类培训、辅导班,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及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合作社理论与实践、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合作社经营中的法律问题、合作社品牌营销策略、合作社财务管理、合作社会计实务等专题培训。2014年9月2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办牵头、自治区农经局主办、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承办的新疆自治区乡镇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学院仙舟会堂举行。合作社学院以合作社人才技能培训和实践指导为主要特色的社会服务,学院与新疆以培训、指导等方式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空间和方式逐步在拓展。其中合作社学院已承担新疆委托的各类培训近20个班次,学院与承担合作社事业发展一线的重要角色――合作社辅导员互相交流探讨,双方相互提高,实现共赢,帮助培训人员真正将政策入脑入心,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确保学习效果,有利于从观念到行为上影响农民,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首先,政府要不断推动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激发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当地县市经济发展具有的鲜明特色,可以通过试点“结对子”的形式,将地方高校的相关特色产业研究与有关区县联系起来,以期实现长期互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进而推广经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地方性高等院校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政府的智囊团。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重大的科技难题,同时可以针对地方的行业需求,培育优秀的人才,把科学实践和培育高科技人才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样就使地方经济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加快经济发展进程。

其次,学校要不断坚持服务社会服务这一伟大职能,深刻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根据所处特定区域,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培养当地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代,他们有强烈的服务社会的愿望,不愿意被束缚在校园。学校应该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基层机构要紧紧依靠高校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为经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是历史赋予地方高校的神圣使命。高校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应转变思路积极投身怀化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

以科技教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应该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地方高校只有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科研特色与强项,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与经济的脱节问题,同时为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推动高校与农村建设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小波.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2] 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瞿振元,高旺盛,果雅静.坚定不移地走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下转212页)

(上接208页)

[4] 吴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A Study of the Service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Hao,LI Shu-chao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the servic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new forms of new rural services,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method.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new rural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a brief description of som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new rural model that can be taken,while the local university service approaches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ethods were explored to promote college serve social functions play in the new situation,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posal.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rural construction;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责任编辑王晓燕]

2.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二

1. 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了解高校的学风现状, 分析学风建设的特点, 笔者及同事参考、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整理、设计了《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氛围、对构建优良学风的建议以及主观题八大项共47个小题。

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 通过E-mail发放调查问卷、电话了解、个别访谈、到兄弟院校走访等形式, 对广东、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地高等院校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学风情况摸底, 580多人接受了此次调查。调查之后, 对问卷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与分析。

2. 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 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育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调查的情况看, 当前高校的学风主流是好的, 尤其是重点高校。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积极上进, 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 充实自己。他们刻苦学习, 诚信为先, 健康成长, 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朝气和活力。但是, 受各种因素影响, 高校学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动机功利化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占比例达54%, 主要集中于发展成才、实现职业理想和生活价值。在社会向市场经济急骤转型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 虽然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理由取向积极向上, 但源发于国家社会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偏少,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我提高动机强, 学习目的较多地追求个人实际利益,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为了将来就业”显然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焦点, 趋向于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2) 学习兴趣、精力旁移

调查中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占57.94%, 认为大学学习、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比例仅占18.69%, 说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深, 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现实,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们普遍接受着“前途教育”和“就业教育”, 引发“读书无用论”或“读书实用论”, 干扰热点增加, 精力旁移。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缺乏脚踏实地钻研的精神, 学习心态浮躁。出现重业务知识轻道德品质、重社会活动轻文化学习、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专业证书 (如英语、计算机过级证书) 轻基础知识、重实用轻学术。甚至一些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问学。

(3) 学习品质提升缓慢

积极的学习品质应包括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自觉的、主动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1.37%, 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认真学习的比例仅占53.27%, 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占37.38%, 和老师、同学主动交流沟通、获取大量学习知识和信息占36.49%,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占54.21%, 没有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占9.35%。有过作弊经历占19.62%, 认为作弊现象是一种可耻行为的仅占21.50%。说明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存在误区, 意志品质薄弱, 心态矛盾加剧。渴望成功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自我评价高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 既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又不愿刻苦学习, 考虑问题多而落实行动少, 自主意识强而自学、自控、自律、耐挫能力弱。

(4) 学习能力下降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 能在各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仅有33.64%, 掌握专业知识主要来源课堂与课后复习相结合的占26.17%, 课余时间主要是用来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仅占58.88%, 使用电脑主要用来看老师课件、上网找资料等学习用途的占55.14%, 经常去图书馆的占53.27%, 每天自习时间2小时以上的占79.44%, 本科毕业后有考研打算的占54.21%。现在的大学生是“抱大的一代”, 其中许多人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 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 致使学习中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严谨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个学习生涯处于迷茫和无计划状态。

(5) 学习成绩两极突出

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背景下,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 使得“学风呈现出二元性”[1], 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 大部分学生刻苦钻研, 发奋努力, 这种情况在综合优势明显、笃学之风盛行的名牌高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纪律松懈、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考试不及格和作弊人数逐年上升。而且学习懈怠、学业失败现象不仅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 甚至也出现在中学阶段的“尖子生”身上, 一些高考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在考试时出现多门“挂科”现象。调查显示, 主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仅占7.48%, 考试成绩出现过不及格的占29.91%。

平时经常使用电脑看电影、聊天、玩游戏的竟占22.42%, 期末考试从不准备的占10.28%。11.21%学习努力的学生认为只要能保证得到奖学金就行, 14.02%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挂科”就行。集中表现出学习期望值不高, 学习责任感淡漠, 学习的自我约束力不强。

(6) 学习氛围引导不力

学习氛围包含软环境 (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风、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各种影响) 和硬环境 (校园内外环境、教学设备设施等) , 学习氛围对学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调查显示, 只有69.16%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学风现状好和较好, 所在班级课堂到课率在90%以上的仅占42.06%, 对所在学校学习环境满意和很满意的60.75%, 对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和很满意的54.20%。调查中发现, 以往只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现在却出现了师生双向不满, 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老师教学态度认真和较认真的仅占68.23%, 教学态度一般、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竟占31.73%, 将近一半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大, 认为影响学风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没有学习、学术气氛是最主要的两项。综合各项数据表明, 目前高校的学习氛围未能真正发挥促进优良学风的引导作用。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因素分析

1. 社会因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原本属于社会经济生活范畴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教育领域, 多元的价值观导致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多样化。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 致使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经商创业热”“厌学风”。

(2) 网络的负面作用

网络的迅速发展, 信息、知识的传递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给高校的学风带来巨大的冲击”[2]。

(3) 招生规模扩大

一方面, 高校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资源紧张、师资力量跟不上等问题, 给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制约着学风建设。另一方面,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学习压力, 引发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挫伤了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所处的地域位置、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 养尊处优、唯我独尊意识浓, 进入大学后, 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出现种种不适, 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行为。另外对于贫困学生, 经济压力大, 性格偏执, 心理承受能力差, 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 学校因素

(1) 教学改革滞后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专业选择上的限制, 许多学生往往学非所愿、学非所长。高校内部管理条块分割, 未能形成建设优良学风的长效管理机制, 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措施。

(2) 教风的影响

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业务素质不高, 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 教学质量低下, 教学方式陈旧,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管理与教学相脱离

学生管理队伍人员少、层次低, 往往忙于管理和组织活动, 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不够。另外, 高水平教师难以走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前台, 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 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

4. 学生自身因素

(1) 缺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不能及时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不能及时适应从高中“灌输式”到大学“自主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过分依赖教师, 学习方法滞后,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大学里“学什么、怎么学”完全不知。

(2) 学习态度消极

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由于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 不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娱乐、休息的关系, 专业思想不稳定, 学习热情不高, 发展目标迷失,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失去信心。

(3) 学习纪律松懈

学生中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 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 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玩游戏、聊天, 学习不投入, 学习不用功。

(4) 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影响

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情况下, “宿舍成员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 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相互之间的影响不可忽视”[3]。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而不良风气也很容易导致整个班级或宿舍学生荒废学业。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对高校提出的新课题。要研究学风建设规律, 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主体性特点要求抓住学风建设关键

学风建设最主要的主体是学生, 良好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培养高度的自觉性。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尽责任的教师工作、优美的校园环境, 都是形成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外因。而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学习动力, 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 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强烈情感, 将社会外部需要转化为个体的学习动机, 形成学习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有关, 更离不开自己付出的艰苦努力”[4];认识到自己“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得益者”[5], 良好的学风建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6]的作用, 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2. 层次性特点要求细化学风建设对象

由于受学习基础差异、接受能力强弱、学习自觉性高低等因素的影响, 使大学生形成多层次特点。应深入细致地研究, 区别不同年级、相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情况, 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教育和管理, 指导各种层次的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从新生入学起, 就抓好适应性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理想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和成长教育。通过开设系列教育讲座, 引导学生端正思想, 勤奋学习, 考证过级, 积极投入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新时期学生的成才观也随着发生变化, 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 了解高新科技的欲望在增强, 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需求在提高。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坚持“贯穿始终, 分级、分层管理”的思想, 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点面结合”的方法, 既不放弃基础弱、容易掉队学生的学习, 又鼓励基础扎实、知识丰富、有可能进一步深造学生的集中突破,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带动全体学生把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

3. 系统性特点要求完善学风建设内容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 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结合, “硬件”“软件”结合, 制度文化并重。要从优化整体结构着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工作热情、创新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要加强学生工作研究, 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思想, 制度健全, 措施有力, 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采用多种形式, 开辟多种渠道, 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三课堂” (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场所、第三课堂———宿舍) 为阵地, 抓好学风建设,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 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建立全员抓学风的机制, 搭建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的学风建设平台, 齐抓共管,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 可变性特点要求创新学风建设方法

学风的综合效应是在较长时间里逐步形成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教师、学生和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 积极倡导、大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在新形势下, 高校要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教育观念, 以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为宗旨, 育人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 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 重学习过程, 重学生全面发展。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创新学风建设方法, 用动态的知识观、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手段、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重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将国家、社会责任和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有效地统一在一起。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成长目标, 帮助他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风建设是一项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工作。高校应充分利用积极、有效的因素, 把学风建设常抓不懈,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新文.论高校学风的二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7) :157-158.

[2]林静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2) :74-77.

[3]刘杰, 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91-94.

[4]朱振宁.浅谈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和措施[J].科技信息, 2008 (3) :117-118.

[5]宋明江, 李德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 (8) :80-82.

[6]周全.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2) :73-74.

3.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研究 篇三

摘 要: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是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南充四高校对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既积累了丰富的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经验,也发现了很多阻碍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和客观困难。因此,有必要针对显性问题提出补救性对策、针对隐性问题进行预见性防范。

关键词:党建科学化;基层党建;党的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69-02

一、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所谓党建科学化,就是使党的建设符合科学的性质或状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主要是要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规律。具体而言,党建科学化就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实现和达到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目的[1-9]。

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则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适应新形势,调整结构、创新理念、改进工作和活动方式、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实践过程。它是在承认现代大学党建的合理性、必要性基础上,既强调高校党建与党建科学化具有共通之处,又强调高校党建有别于政府机关党建、企业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等的特殊性[10]。

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是对高校基层党建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抽象,因此它必然意味着方法论层面上的革新与创建,以达到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规律提炼与理论升华。高校是知识、文化和道德高地,蕴含着党建工作的丰富资源。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有助于推动党建工作的研究,把探索党建工作的规律性与高校办学的实际和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目标[11,12]。

二、南充四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

中组部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集中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水平。借此契机,我们对南充四高校基层党建实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透过列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南充四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情况的概貌。比较来看,四所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质量优劣与其办学层次和在校生规模有一定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办学层次越高,基层党建工作人才越集中,而在校生规模越大,基层党建实践就越丰富,从而使得基层党建的经验积累与科学化水平出现明显分层。学生党员、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的数量与占比也基本上遵循同样的规律。

总体来看,四高校通过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等方式方法带动了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值得肯定,但很多环节性问题,比如党员数量增加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员自我成长机制与保障、党的基层组织的机构设置与常态化建设等等,差强人意,不容乐观。

事实上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问题远非数据所能反映,比如组织活动的经费保障问题,青年教师的入党积极性问题,学生党员的档案管理问题,非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和互动问题,民主党派参与党组织活动的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联动问题等等。在这些实际问题上,四高校要么根本没有制度化的可操作工作程序而常常一事一议地临时处置,要么制度设计虽趋于合理,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实际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三、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的路径选择

(一)南充四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对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的启示

通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南充四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离科学化的目标显然还很远。按照党建科学化的标准进行制度的构建无疑是重要的,但这些制度的配套与常态化机制似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制度本身的运行也缺乏更富实效而更少形式化的方式方法,民主的内容更是常常无法顾及而得不到有效平衡,因此往往导致实际工作中事情与人员的协调与合作的低效化运行,导致学校的整体利益受损,也累及高校党建工作的形象、影响党在高校的权威。

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有赖于党建科学化路径的正确选择。为此,结合上述对南充四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调查分析,有必要针对显性问题提出补救性对策、针对隐性问题进行预见性防范。

(二)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工作机制的创新策略

1.补救性对策——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尊重高等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在党建活动中注意突出和培养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等人本的内容;注意发扬民主,满足知识分子对于民主管理的强烈诉求,妥善处理高校政治、行政和学术之间的关系。积极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大力推动校务公开、坚持依法治校。二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强化基本制度建设,配套落实各项制度,同时注意在实际事务中对这些制度进行磨合和调适,以建立彼此互洽的高效率运转体系,从而使高校基层党建活动不但内在地增进党的权威而且外在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三是积极创建以增强学习能力、提高理论素养、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业务联动党建,从而自然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协调发展。四是拓展组织活动的空间和载体。在继承发展传统方式,如大规模集中学习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学生可以广泛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

2.预防性对策——紧抓常态化建设不放松

一是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活动。二是把好发展党员的入口关,强化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同时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三是全面推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界定党支部、支部委员会、党小组的工作责任,明确党员干部职工岗位职责,设立基层党建工作综合示范点、党员安全责任区。四是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建立配套制度,即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惩罚、监督追责机制。通过表彰先进,激发、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向更高境界发展,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对党员的党内监督约束,通过建立完善群众评议党员、党员示范岗、党员挂牌等制度使党员处于严格的外部监督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领导干部问责制和针对普通干部群众的事发追责机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57.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76-178.

[3]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385.

[4]本书编写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99-102.

[5]本书编写组.十八大党章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3.

[6]本书编写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51-60.

[7]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党建科学化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6-8,91-

109,290-299.

[8]王乃波.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第三版)[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1-151.

[9]田克勤,李彩华,李良明,王安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1-369.

[10]张昌山,施海涛.高校党建科学化路径探索—以云南大学的党建实践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12):90-93.

[11]孙其昂,侯勇.高校党建科学化研究进展与实践推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12-16.

[12]戴健.高校党建要提升科学化[N].光明日报,2012-10-08.

4.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四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教学团队则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之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策略,旨在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

作 者:王乾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关键词:教学团队 制约因素 对策

5.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篇五

调研报告书

专业名称

教育经济与管理 小组组长

石竟成 小组成员

金昌浩

完成日期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近年来,随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和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关键词:班级,文化,高校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近年来,随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和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高校班级文化定义

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文化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班级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所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为根基,而又不乏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又因不同班级各种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质。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者的引导下,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硬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软文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是学生在校教育的基本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又因不同班级各种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质。因此,班级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浸染与渗透下,在班级成员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

高校班级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以及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文化中的实体部分,对高等学校来说,主要是指班级成员生活的宿舍环境。班级行为文化是指班级文化中的行为部分,主要包括班级成员的学习活动、言行举止、活动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等。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文化的制度部分,包括班级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文化的观念部分,包括班级的理想信念、心理认知、价值取向、情感意志等。就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来说,主要是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学习文化、诚信文化等。

三、高校班级文化的特点:

高校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先认识班级文化自身的特点, 它是是一种特殊文化,有其特殊内容和内涵。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学校, 尤其是高等学校是一个学术气氛很浓的场所, 这就决定班级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同时新世纪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渴求知识, 要求进步的思想主流也使得班级文化有着特殊的内涵。高校中的学生对于知识有着更加自我的认识,在对各种知识的选择上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汲取,使高校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思想性。

2.多元性和统一性相结合。

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多元化, 同时还有各个学校自身校园文化的整体导向的不同, 班级文

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道德水准、知趣追求的差异, 使得班级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但我们还必须看到, 在这种多元性存在同时, 学校的性质和任务都决定班级文化建设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围绕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实现。所以这种多元是在目标统一基础上的多元, 是多元性和统一性的结合。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主旨,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

3.稳定性和可塑性相结合。科技论文。

高校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 必然带有班级在特定条件下的历史沉淀, 是班级管理者的治学思。这些是有相对稳定性的, 因而使得班级文化也具备相对稳定性。而思想活跃的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的主题, 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都具有可变性, 同时还受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 而使得班级文化又具有可变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4.独立性和开放性的结合。

班级文化以其特定的环境、主体及发展途径, 形成其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独立的体系。同时校园作为教育的场所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因而属于它的文化必须是符合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是开放的。

5.差异性和趋同性相结合。

班级文化是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认同的一种价值观。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学生就能自觉地按照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不需要我们的强制性命令和干预。这可以说是班级文化最本质的一个特点。然而高校班级作为一个有很多个人为单位组成的集体,个体之间在思想和认知上必然存在其差异性,但是正确方向的趋同性可以引导集体中的差异个体,使之认同于集体的文化。

四、高校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对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及个体的身心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凝聚与规范功能,教育与引导功能,满足、诊断与矫正功能。

首先,健康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发挥凝聚与规范功能。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班级环境、班级规范、师生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等载体,促进学生顺利而有效地接受社会经验、确立社会生活目标、掌握社会规范,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为一个社会成员。具体体现为:(1)接受社会价值观,确立生活目标。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个人目标,并处理好个人目标、集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在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指导下,把个人的兴趣、需要、愿望升华为符合社会期望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使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造福人民的集体主义者。(2)掌握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在健康的班级文化环境中班集体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必然形成相应的社会规范。如班级制度、学生守则等,都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的角色,对学生具有一种同化力和约束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班级文化还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等。

其次,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发挥教育与引导功能。科技论文。班级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体现为班级团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发挥范例的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相互熏陶。概括起来,班级文化对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项:(1)促进知识及认识发展的功能。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以优良的学风影响班集体的每位成员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确立端正的学习动机、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展开适度高效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认识的深化、自我理解的提高等。(2)促进情感发展的功能。健康的班级文化环境能产生一种聚合力,有效地协调班集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友情、正义感、成就感等积极的个体情感不断产生和深化。

再次,班级文化对学生发展具有满足、诊断与矫正功能。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够满足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需要,能够照出自己身上存在的弱点,能够规范班集体成员的行为。这些功能具体表现为:(1)满足需求的功能。科技论文。人处于一个团体中,会对团体产生各种需求,如安全与安心的需求、归属的需求、独立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既能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机会,又能创造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与社会有用性需求等高级需求的途径。(2)诊断功能。当学生置身于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中时,其人格及能力上存在的缺陷就会显现出来。如社会技能的欠缺、情绪不稳定、过度利己主义及其他人格偏颇。特别是在班级组织有团体要求时,学生违反这种要求的倾向将会显现无遗。这些问题的暴露,为班级负责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矫正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3))矫正功能。学生存在的上述人格及能力缺陷,可以通过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进行矫正。例如,自我控制能力欠缺的学生能够在有序的班级氛围陶冶和集体的监督约束下逐步形成自律意识。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班级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管理者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中,万不可忽视班级文化的作用。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优良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优良的班级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3]裴春燕、刘东风.浅谈班级文化的意义、特点及其建设[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3]曾武高.谈班级文化建设[J].江西教育,1999年05期 [4]吴玮.浸润在丰盈的班级文化中[J].现代教学,2008(11)[5]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0(11)[6]杨汉章.简论班级文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6.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六

3.1云计算能节约信息化建设资金地投入。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无需大规模的硬件投入,可以通过云端为高等学校提供各种类型的计算服务,这使得学校无需经常购买更新基础设施,而改向从提供云计算平台的厂商购买相应服务,这样就可以有效节约学校地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

3.2云计算可以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学校接入SAAS云服务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云计算提供了大量的常用应用软件。

3.3云计算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前高校都是从本地来获取计算资源、应用资源和存储资源,云计算的提出,最小化了终端设备的需求,利用云计算,我们可以轻松的获取别人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分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同时,云计算的发展为开源软件的推广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S)与开源软件提倡的软件免费等观点不谋而合,而且开源软件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也完全符合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将开源软件纳入到教育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这也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转变。

3.4云计算可以提高教育信息化中个性化网络学习的便捷性。云计算让学生能够方便快速地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个人也将使用更多的是个人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构建个人网络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云计算时代!学生可以根据云服务的不同类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来创建不同的学习环境,同时云计算是以用户为中心,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和服务都是围绕个人,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容易地获取我们所需的数据,这样我们就不必再因为大量的数据而烦躁,也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同时云计算智能的数据处理技术、快捷的数据检索、人性化的服务等特点,也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束语

7.我国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研究 篇七

一、科研平台建设意义

(一) 科研平台建设有利于汇聚学科技术力量

随着知识带动经济发展时代, 科技创新体系成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2,3], 决定着各学科区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高校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决定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 提高科研平台建设, 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例如, 吉林省院校作为吉林国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自“十一五”以来, 吉林将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和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高校人文社科等基地为科研平台建设,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 科研平台建设有利于完善科学体系理念

高校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平台, 大学学科体系则是构成科技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单元。为推进我国创新技术的发展, 各高校将不同程度地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理念的思考, 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和产业化工作[4], 只有完整的学科体系理念, 才能使科技技术提到一定的高度。例如, 为促进吉林产学研有序的发展, 让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要作用, 使吉林高校平台成为建设发展我国经济的主要利器。

二、科研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 加强学科建设, 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科研平台各学科的综合体系, 而学科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是当前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5]对于教育机构而言, 建设和发展学科领域, 是实现教学和培养的主要功能也是基本保障。[6]培养和锻炼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 地方高校应该切实提高人才技术水平、科学研究理念。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及社会服务活动,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广泛的科研视野。完善的学科建设, 是培养创新体系, 实现学生创新能力, 锻炼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平台。

(二)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 提高学生技术潜能

目前, 我国高校应与国际科研平台多接轨, 学习西方关于交叉学科有机融合, 完善科研平台的运作体系。例如,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麻国理工学院等, 均设立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所[7], 这些复式研究机构将成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重要基地。多学科、多领域深入的探究复合人才, 才会拥有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从多维角度审视问题, 同时具备跨学科研究机构中流砥柱的潜能。建立跨学科科研平台,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将是一个科研机构的走向,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 多学科性的综合发展将会是各地方高校建设科研平台的发展趋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一) 科研平台管理体系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平台管理体系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 有些科研平台管理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交叉重复等诸多问题, 不利于整个平台资源整合与发展, 造成有关科研单位对创新平台的指导与支持不到位。孙庆、王宏起等人[8]认为, 我国各市已启动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工作, 但各地方的平台建设和管理仍存在盲目性、沿袭性, 因此, 会使很多大规模地平台启动造成整体结构的紊乱, 投资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例如:关于仪器设备的购置, 相关研究机构或部门常常会重复购买、重复建设大型科研装备。相关报道也证明, 我国的科研平台创新与建设, 仍有盲目教师之间、院部之间的科技合作缺少的问题, 使有效的管理机制型协作项目难以开展。为了更好地加强科技平台管理, 我国有些高校应该制定与平台建设相对应的一些管理条例, 比如科技平台建设管理条例须知、公共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将这些条例和办法有效地运行到实际管理中, 比如, 有些仪器在使用前, 应有相关人员要求使用人进行登记, 使用人应遵守使用流程进行正确操作。但有很多科研机构将此环节及忽略, 导致仪器无人保管, 损坏概率高。

(二) 科研平台缺乏资源共享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平台建设和运作的核心。[9]马广鹏[10]认为, 我国科研平台建设存在投入不足, 很多研究机构也深刻意识到平台与平台之间匮乏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已阻碍了整个平台的发展, 为了实现各学科间的融合、部门间的协作, 有关重点实验机构进行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但目前由于部分重点实验机构技术手段、运行机制的落后, 可供共享的科研资源还十分有限。只有完整的科技平台、完善的科研机制体系, 才能使平台更好的发展, 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 管理制度更加有序的进行。[11]

四、加强平台建设,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

(一) 加强服务体系,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 经济政策已经成为市场运作中的主流, 影响着整体平台建设的导向。国家、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启动模式, 都已经采用了较为规范的招投标制度, 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服务体系的意识得到强化, 形成以人力资源整合能力更强, 社会推广体系更加健全, 科技开发实力更雄厚, 科研成果更显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 应加强平台技术服务与纵向科研课题重视和管理, 不要以技术水平低, 重复劳动, 以赚取多劳多得费为目的, 这样根本谈不上研究, 最后还会导致完成一个项目就丢弃一个, 科研经费投入多科研成果转化少的现象。因此, 高校应把技术服务、社会推广体系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并从中找到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建立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 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体系, 先进的科研平台建设。

(二) 加强企业合作, 提高成果转化率

地方高校的研究成果, 大多是单一学科和单项技术, 这已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因此, 高校与企业也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越来越多, 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有得有失, 虽然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缺乏规范性, 主要问题就是缺少企业的创新动力, 企业被动地等待着高校实验室拿出成果来, 成果转化的工作也要由高校来承担等问题, 但同时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五、结语

高校科研平台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基地, 也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我国高校应紧随国家发展步伐, 根据实际需要应对平台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重大成果转换等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在完善基础上, 如何发挥自身实力、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这有待于各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和思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沁平, 建设科研平台会聚学科力量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3) :3-4.

[2]黄亦鹏, 李华军, 吴凡,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 (11) :142-146.

[3]周云祥.论技术类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选择[J], 科技管理研究, 究2009, 29 (05) :403-404.

[4]曹威.吉林国国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供需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2 (05) :109-111.

[5]孟成民.基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4) :102-109.

[6]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2 (06) :36-40.

[7]熊华军, MIT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7 (04) :46-49.

[8]孙庆, 王宏起.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03) :16-19.

[9]中国农业大学.开拓创新, 科学规划全面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05) :3-5.

[10]马广鹏.高等院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浅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4 (01) :32-34.

8.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八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普遍经历了一次规模扩张,“跑马圈地,大兴土木,招贤纳士”,引发高校债务扩张。教育部宣布高校扩招后累积债务2000亿元,根据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校大概形成了2000亿到2500亿元的债务;更有的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元以上。

我国高校具有的事业单位特性及公益性质,在高校资金、债务软约束情况下,高校国有资产以及办学成本的补偿必然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实现,如果不能偿还银行款时,高校债务转化为政府的或有负债。

一、高校举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适度举债对高校产生不利影响

不能适度举债既包括过度举债,也包括不良举债。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债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从微观层面上说,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对高校自身的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校原有资金平衡受到破坏,使得财务结构逐步恶化;贷款利息费用增加教育资金成本加大,由于不能及时还贷或支付利息,高校在银行信用等级和社会影响下降,从而在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投资收益和引进高质量教学团队力量等方面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高校举债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和管理制度上的缺位

1、对高校将可能面临的还债责任认识不清

有的高校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逃避还款责任。具体表现:有的学校认为贷款偿还可以无限拖延;有的学校认为政府会替学校买单来偿还债务,也有的高校认为在旧贷款到期后可以用新贷款偿还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引致高校债务危机。

2、举债建设体制缺位

我国的大学基本上是公立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贷款所形成的资产自然也是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实际上发放了一种特殊经营许可证,即特许经营权,招生的权利。但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高校贷款形成资产产权归属没有明确的规定,高校的贷款行为没有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监管范围,没有制定债务危机的预警系统,以及对债务危机后果责任由谁承担,负有什么责任等也没有做出规定。由于产权界线模糊不清,承担责任的主体不明确,所以各高校充分利用高教法赋予的办学自主权,行使贷款的权利。甚至有一种攀比的心理,“反正学校是国家的,银行的钱不贷白不贷,万一还不起贷款国家不会见死不救的,还有国家托底呢。”基于这样的心理,贷款自然是多多益善,这样长期下去形成了恶性循环,负债经营也就成为自然。

二、高校举债建设防范风险的对策

高校举债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可以缓解办学资金不足的压力,但也给高校带来一定财务

风险。应该杜绝高校非理性扩张控制举债规模,加强举债监督管理,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严格控制高校的预算平衡

要严格控制高校的预算平衡,财政部门要严格履行对高校预算平衡控制职能,指导高校在预算编制时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借债”的总原则。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分清高校每一任領导的职责和责任,建立问责制。

(二)强化对高校举债建设流程的监督

针对目前高校贷款增长过快的情况,强化对高校举债的监督,做到从借、用、还三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投资项目。教育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核高校举债申请,对高校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要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认真审核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举债额度;其次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监督和指导,严格执行规定的放贷程序;最后要重视和加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全程监督,以及落实还贷计划。

(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投资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其次,建立预警提示制度和举债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累计负债额,资产负债率,自有资金比率分析;最后,树立信用观点。认真严格履行举债合同,按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建立与银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拓宽融资渠道,促使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

第一,通过参加科研招标等方式,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组织好科研成果转让和校办产业基地建设;第二,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高校办学;第三,加快投资助学制度建设,完善捐助法规,使捐助者在经济与名誉上得到合法报酬,争取企业、个人向高校捐赠;第四,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教育彩票和债券等方式建立教育基金,专项用于弥补高校办学资金的不足。

9.高校执行力建设研究综述 篇九

高校执行力建设研究综述

执行力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等学校关注的`重要课题,高校执行力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效执行是高校实现战略目标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高校执行力方面的研究作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应加强理念和理论的系统研究,构建高校执行力建设体系,并加强比较研究和实证调研.

作 者:刘应兰 杨林 卢朝佑  作者单位:刘应兰,卢朝佑(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林(云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执行力建设   研究成果   提升途径   现状评述与展望  

10.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十

3.1 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检查,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引导,对教学成效的考核,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一些专业技能比赛、学科竞赛、设计比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举行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教学交流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感受到校园学习的浓厚氛围,自觉的参与,而不是被迫去听去接受。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指导思想、学校规章制度等,代表着学校的风格和历史。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提升校园内涵,增强学校的凝聚力,陶冶人的情操,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师生的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遵循教学管理指导思想和各项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在校容校貌的.建设上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尤其要重视校园文化内涵的塑造,对建筑、花草等方面建设,要精心策划,以提升文化内涵为最终目标的,注重生态理念,营造激励性氛围,赋予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特定的人文内涵,从而去感染人、熏陶人、教育人。

3.2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扮演好教师角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在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院校来说,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结构不够完善,流动性大等特点,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法稳定人才,并适时适度引进高素质人才,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的发展。课堂的学习氛围形成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但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充分运用个人自身渊博的专业知识、幽默乐观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想方设法优化教学语言,积极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及时激励、寓教于乐等多种方式焕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情感,促进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情形,自觉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地形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 完善图书馆功能,创建良好学习环境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载体,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承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是知识传承的基地,也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进行课外再教育的好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促进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人们常把图书馆比喻为知识的宝库,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发挥图书馆在校园学习氛围创建中所起的功能,更好把文化知识传承下去。民办高校图书馆藏书量大,但资源利用率不够高,部分图书长期闲置。因此,要充分提高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通过多种途径,如:阶段性地推荐阅读书目、举行文化展览、举办专题讲座和文化沙龙、创造舒心愉悦的阅览学习环境、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等,提供多种类型优质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需要,吸引校内师生多进图书馆借阅。把丰富的馆藏,宝贵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起来,让学校师生真正享受酣畅阅读的快意,品味学习的快乐,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促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营造书香氛围,为打造优良的校园学习氛围贡献一份力量。

3.4 发挥集体优势,打造先进文化大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重要时期,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班级和宿舍是一个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是大学校园中的组织单位。班级和宿舍的学习氛围,对于一个集体的建设而言是举足轻重的,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4 结语

11.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四化 高校 青马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69-01

夯实高校青马工程建设内容,落实马克思主义教育日常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与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相分享是目前高校青马工程建设实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要落实马克思主义教育日常化,改变传统教育中日常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的缺失,就必须将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对象置于日常生活之中,实现教育内容来源于青年学生日常化生活;就必须将高校青马工程教育目标贴近青年学生日常生活,实现教育目标的可执行化;就必须将教育方法融入青年学生日常生活,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化。强调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日常化,不仅要使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载体来源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要承认这种来源性的合理性,而且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和介体满足青年学生的日常需要,将教育的目标性与青年学生需要性有机结合。

拓展高校青马工程建设载体,关注马克思主义教育形象化。高校青马工程建设要成功实现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目标,不仅要推进高校青马工程的日常化,而且也要推进高校青马工程建设载体的形象化。因此,在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教育载体形式,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马克思主义教育资源,形成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整体合力。高校青马工程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砥砺、自我学习、朋辈教育、网络交流、导师指导等载体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路径。具体来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除运用传统的讲座、专业课等灌输方式,可以适时举办“关注成长”沙龙,既结合社会发展热点、时事前沿,又能关注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成长困惑等,是理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重要结合点。同时,建立导师制,能够让导师与青年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交流,为青年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成长计划,同时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青马工程专题网站、青马专刊、官方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媒体形式,加强导师与青年学生互动交流,从载体上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细化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具体化。高校青马工程的价值追求是高远的,但其具体目标和实现过程又是具体的,细小的。只有落实高校青马工程的具体化才能使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见实效,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传统观念里马克思主义教育“虚而不实”的问题,而高校青马工程的价值实现又是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因此,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的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的落细、落小和落实。高校推进青马工程建设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从细处着眼,从具体深入,通过具体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去。“既要使目标、内容和方法设定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要在结构设计上把握学员的思想发展变化,使学员在不断的锤炼中循序渐进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12.论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篇十二

要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我们必要要了解什么是绩效, 什么又是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的KPI是什么, 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所谓绩效就是指, 就是指绩和效, 顾名思义, 绩就是指业绩, 效就是指效率、效果的意思。从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来了解绩效的意思, 就是包括整体和个体的业绩以及组织的规章制度和个人的行为态度等, 绩效用来考核个人对企业的价值性和组织存在的价值性。

而绩效评价体系, 就是通过建立绩效考核KPI, 也就是绩效考核关键指数, 将已经制定的关键指数和实际的业绩指数进行具体的量化, 从而形成对绩效管理对象的标准化考核管理体系。

事实上,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必须要有组织的存在, 组织当中存在着不同角色的个体, 每个个体是被考核的对象, 同时也具备考核他人的权利, 组织当中有存在的个体能对考核标准按照相关原则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关键指数和考核标准, 也要有个体来进行监督;其次, 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必须要有相关的硬件设备进行管理, 硬件设备用于记录相关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结果, 用于大家了解和执行;最后, 还必须要有存在的价值, 也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目的作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最终方向。

二、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那么, 作为高校,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又有什么益处呢?

首先, 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之后, 学校的老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有了相关的考核标准和行为准则, 比如说, 老师上课不得穿戴过于花哨不得化浓妆等, 或者上课时不得接听私人电话, 通过这样统一的标准规定, 在一定的量化范围之内, 学校所有老师都必须要遵守量化的标准, 而量化的数字是唯一的, 那么, 在对于老师的行为鉴定的过程中, 也不会再出现模糊不清的概念, 最终学校对于老师的行为规范也就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达到统一的规范管理。以此类推, 对于学校的校务管理人员、学生会、相关社团以及医务人员和校长等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也可以进行规范和统一, 最终, 高校就可以对整个院校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随着学校规范管理的形成,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更有动力和责任心, 校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尽职尽责, 学校社团等都会更加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学校医务人员在对学校的治理过程中也会更加努力。这一系列的良性循环, 最终无疑将会为学校培养出更多更加健康和更有活力更具有内涵的人才, 这些人才未来也会在社会中实现对祖国的价值, 也会最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三、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具体策略

1. 树立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意识, 明确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的目标

首先, 作为学校的高管以及参与高层管理的学生会人员必须要意识到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知道, 国外高校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高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而我过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 现在的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已经是亡羊补牢了;另一方面, 自从我国“入世”以后, 面临着来自全世界高校以及人才的竞争, 我国高校的现有存在体制已经无法满足高人才的输出要求了, 而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是改善现状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其次, 在具体进行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之前, 我们必须要明确目标, 如果漫无目的地去做一件事情, 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也会偏离自己人生的原有轨道。所以, 必要要明确目标, 比如说, 针对老师进行绩效考核, 是要规范老师的行为准则, 还是要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而针对整个学校所制定的绩效评价体系, 是要规范学校管理, 还是要促使学校教学业绩的上升。

2. 确立绩效评价对象

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承载体, 才会让这个体系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针对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 我们可以确定的评价对象又有哪些呢?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对象大概可以分为这样的几类:学校整体管理的管理决策者, 包括校长、存在的校长办公室、党组织委员会、团组织委员会和教务室;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者, 也就是各科老师和班主任;学生安全卫生管理的后勤管理处和保安部以及医务卫生部;还有财务部, 图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等, 当然还有学校的最大群体——学生的绩效评价考核, 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考核, 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道德准则, 最终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3. 确定绩效评价对象的绩效考核KPI

KPI也就是关键指标, 通过对关键点的管理, 以点带面, 最终形成统一全面的管理。关键指数的制定要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人性化与标准化统一的原则和多样化与独特性统一的原则。在制定指数的时候要通过公开讨论决定, 并将不同团体的考核指标进行公开化, 让大家来参与监督;与此同时, 又要注意人性, 在指标考核的时候不可太过苛刻, 但是又要进行标准化的统一, 同一个项目组织的每个个体都应该要有统一的考核指标;最终, 又要针对不用的项目组织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 针对同项目组织的不同个体职责, 又要制定个性化的指标。

具体的我们将通过对高校的一两个具体的评价对象的关键指标建立进行详尽的分析, 以此来说明制定关键点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以学生绩效考核KPI的制定为例, 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 针对不同系别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指定的指标,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会讨论, 然后经过网络投票以及电话投票和设置投票箱的方式, 让大家共同参与全校不同系别学生的指标制定;其次, 对于所制定的最终标准要进行公开, 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者是学校报刊栏等进行公布, 并同时设置意见箱的举报箱, 让大家共同参与执行和监督, 最后, 针对全院学生, 可以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

4. 借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参与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的手段, 借用一定的现代化设备的。你在进行绩效指标的量化考核的时候不可能去进行人工核算, 在具体的执行监督和反馈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动用大量的人力花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一一的检查。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是高科技的时代, 现代高新技术设备运行快, 效率高, 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助手;中国是人口大国, 而学校有限, 采用人工检查考核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学校所存在的现实人数的要求, 又如何来进行高速有效的管理。所以, 必须要借用现代的高新技术手段和设备, 才能够促使绩效评价体系高速有效地建立和运行。例如, 在进行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目标确定和绩效指标的确定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手机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 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意见收集, 就像平时部门娱乐节目大荧幕上出现的统计数据图那种系统, 通过这样软件系统对意见进行分析归类统计, 总结出不同意见所占的比例;然后在具体的执行和监督过程中, 可以通过现代监测系统进行监测统计, 也可以通过设置举报邮箱的方式和短信举报系统, 让全校共同参与监督, 提高执行效率;最后, 在进行奖惩的时候, 要通过专门的核算系统, 统计出相关人员的违规次数和违规力度量, 还要制定对应的反应系统, 对于各种能够猜想出来的违规情况制定对应的惩罚方案, 那么, 在一个违规情况出现之后, 就可以在系统中自动找出对应的惩罚方案, 实现全面的自动化管理。

总结

高校的绩效评估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所决定的, 也是高校未来发展趋势所要求的, 对高校自身、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祖国的建设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广大高校应该要借用已有的条件和现代高科技努力地去做去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家莲;高等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7期[1]林家莲;高等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7期

[2]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1期[2]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13.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十三

更新时间:2005-12-13 文章来源:校工会

左可明 浏览次数:3433

校工会

左可明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具有哪些作用,如何发挥工会的工作优势,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主题词】高校工会 校园文化建设 地位 作用 研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要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工会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工会在高校中心工作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工会只有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会工作的全局,充分发挥工会工作优势,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不断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其涵义是什么,诸多学者、专家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是指高校在长期的自主办学过程中,为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和理念,自我建设、自我发展而形成的反映学校特色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它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完美,人格的高尚。高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脱离人文精神而存在,因为高校的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勇于探索未知,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突破陈规,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创造新知识,也就是创新精神。

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课程教学活动;二是第二课堂活动;三是宣传教育活动;四是社会实践活动;五是组织管理活动;六是后勤服务活动。

校园文化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直接地影响着教风、学风和校风,以及所培养的各种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政治导向、人品导向、思维导向、文化品位导向等几个方面。

二、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有两大群体:一个是教职工群体,另一个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这两大群体中,教职工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学历层次、技术职称比较高,相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处于主导地位。笔者认为,工会是广大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

(一)法律地位。《中国工会章程》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开展各种活动,从而说明了工会参与学校的各种管理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的合法性。

(二)基础地位。广大教职工虽然是学校办学的主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工会工作在新时期的定位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决定了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所以,高校工会只有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会工作的全局,充分发挥工会工作优势,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宣传教职工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人翁精神,自觉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具有桥梁和纽带、组织动员和群策睿智等诸多作用外,还具有精神调剂、宣传教育、拓展知识和团结凝聚等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精神调剂作用。是指工会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来调剂参与活动的教职工的思维和一般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精神效能。一是娱乐休息效能。高校教职工中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使这些教职工的思想压力增大,由于忙于工作,缺少必要的身体锻炼,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教职工在工作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调剂和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活动,为教职工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情感宣泄效能。人的情感需要宣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教职工的情感宣泄提供了表现方式和途径。可以培养教职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常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能使教职工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又能使关系双方相互激励,促人自新,还能形成互补,产生合力,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三是审美熏陶效能。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活动场所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校园文化所衬托出的人文精神的化身,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朗、幽静、舒适的校园环境和活动场所,能够增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更能潜移默化地对教职工进行审美观念熏陶、塑造。

(二)宣传教育作用。是指工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将教职工汇聚在一起,充分发挥工会这块阵地,宣传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宣传广大教职工在自主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宣传学校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加深对工人阶级的新的认识和正确理解,使广大教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中去,从而产生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一是信息传播效能。校园文化活动是现代信息传播的媒体和载体,有利于各种信息的有效传播。二是陶冶情操效能。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教职工陶冶情操提供了精神环境和物质条件。三是规范行为效能。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教职工规范道德行为、体现道德水准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

(三)拓展知识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一是表现为知识来源广泛,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增加信息量。二是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三是表现为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和规模较广。四是为广大教职工大显身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活动平台。能够使广大教职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传授知识、交流经验、实现娱中求乐,乐中求智,充分发挥了拓展知识的作用。

(四)团结凝聚作用。高校办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需要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能够培养和激发教职工的这些精神,强化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发挥团结凝聚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沟通效能。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职工进行心理沟通、交流思想,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团结的桥梁与纽带。二是吸引效能。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激发教职工的兴趣,吸引注意力,增强感染力。三是激励效能。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对教职工的目标激励、信任激励和关心激励。

四、发挥工会工作优势,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发挥高校工会的工作优势,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俱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需要努力抓好队伍建设、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建设。

(一)努力抓好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队伍,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包括教职工文化队伍建设和学生文化队伍建设,其中教职工文化队伍建设在校园文化队伍建设中既是主体,又是主导,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队伍建设的质量,能够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如:工会干部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教职工中各种文体骨干队伍建设等等。

(二)努力抓好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良好的队伍,还需要一定的组织作依托。高校工会所属的各种协会组织,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指导性也相对强,能够有效的指导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如:戏曲协会、合唱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乒乓球协会、网球协会、桥牌协会、象棋协会等等。

(三)努力抓好设施建设。有好良好的队伍和优秀的组织,如果没有健全的活动设备作保障,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就很难开展起来。因此,校园文化设施是否健全,先进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校园所接受文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如:教职工活动中心、技能训练中心、科技文化馆等等。

(四)努力抓好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抓好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有力的保障俱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顺利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健康、连续、有效地向前发展。

除了需要抓好队伍建设、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还应努力在教职工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常规性教育和劳模、先进的评先工作。

一是发挥工会的教育职能,努力抓好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开展新教工岗前职业道德教育、制度培训、观摩教学、参观校园和重点实验室、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配合学校的主题教育抓好常规性教育。如:开展职业道德主题征文竞赛、邀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专题调研、经验交流会和理论研讨会等。

14.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篇十四

【论文摘要】高校党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校党建水平决定高校发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必须从学校党建入手,以党风促教风,以教风育学风,以学风树校风,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重要使命。

【论文关键词】党风 教风 学风 校风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显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在带来巨大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高校发展的不利因素。高校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难题,高校的党风、教风、学风、校风受到社会风气的严重影响。面对快速变动的复杂环境和不良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必须理顺党风、教风、学风、校风四者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

一、党风与“三风”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党风”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党风概念是毛泽东在1942年《整顿党的作风》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结合当时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党八股。他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毛泽东不仅在我党第一次提出了党风这一概念,并在恩格斯、列宁基础之上扩大了党风的外延,把党的作风从党员扩展到党组织和党员,把党的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

(一)党风的科学内涵

对于党风的科学内涵,存在诸多不同的解释。叶笃初认为,“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这些作风,反映着党的正确的思想方法、政治立场、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及道德行为。”赵文禄认为:“党风是指党和党员的作风,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一贯行为和传统。世界观决定党风,而党风就是世界观在行动中的反复表现。”可见,尽管对党风存在着差异不同的解释,但是党风概念的核心确实一致的。党风就是党组织和党员在各个方面的态度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观念。

(二)“三风”的科学内涵

“三风”是指高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高校教风是指教师教学的风气,集中反映在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形式、认真程度等方面。教风作为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风形成的重要前提,教风的好坏制约着学生发展成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风建设。

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反映在学生的学习目的、治学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高校学风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质、人生态度等,学风的好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学风状况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校风建设的核心和高校发展的基石,因此高校必须时刻注意加强学风建设。

“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特有的思想行为作风,也就是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群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心理气氛和行为风尚。”校风包括了学校治学精神、办事态度与效率、服务质量、教学科研风气等等。校风作为综合性的校园风气,是在学校师生长期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高校校风作为一种习惯力量,对师生的发展和高校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三)党风与“三风”间关系的辩证认识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必须在党的思想指引下,切实加强高校党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政治空气和舆论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讲,党风建设是“三风”建设的前提。高校教风、学风是高校校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风建设的中心环节。高校教风是高校学风形成的基础,是高校校风的首要环节。高校学风是高校教风的体现,是高校校风的集中体现。高校校风是一个包含广泛的概念,高校校风不仅包括高校党风、学风、教风,还包括高校的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方面。作为高校校风的核心,教风、学风对于高校校风建设具有决定作用,而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其他的校风构成要素又不可避免的对高校教风、学风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校风是党风、教风、学风、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交互作用形成的对立统一体。

二、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其对策

(一)高校党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校作为多元文化价值观交流的主要场所,党风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集中反映在贪污腐败问题凸现、官僚主义作风、党员的发展与管理三个方面:

高校腐败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党风的头等大事。历来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被称为一方净土,但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之下,多元文化价值观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党风受到了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大批高校腐败案例进入公众的视野,其中不乏高校党委的主要成员,引发了社会对于高校党风的担忧。高校腐败不仅使高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也引发了对了高校党风的忧虑。

高校官僚主义作风被视为高校党风的又一顽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公众对于高校官僚主义的真实写照。随着高校自主权逐步增大,高校日益成为一个封闭的小社会。由于缺乏监督,高校官僚主义作风泛滥,少数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淡薄,遇事推诿,缺乏服务意识,工作缺乏耐心、恒心;同时主观决策,独断专行,个人本位主义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教学管理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党员发展与管理问题也成为影响高校党风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发展与管理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二是忽视

了学生党员的再教育与监管。

(二)“三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充斥校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高校的“三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

高校教风关系到教学质量,成为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高校教风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感丧失,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下降;教师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教师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低下;教师教学浮躁、学术造假等问题;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等等。

受高校教风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发生扭曲,导致高校学风出现明显的衰退,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轻视学习,沉迷了网络游戏、恋爱等方面;学生学习功利化,重视“实用性”知识学习,忽视人文知识学习,如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热衷于考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考试作弊成风、学术造假、缺乏吃苦耐劳的踏实学风。

校风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风貌,除了教风、学风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校风问题还集中反映在: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健全的规章制度等学校软环境建设方面。新时期的高校校风建设必须重视学校软环境建设,提升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在技术进步、经济发达的今天,高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依赖于校风建设,更依赖于高校软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软环境建设成为制约校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影响着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对策

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党风、“三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理解其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高校必须从党风建设入手,实现以党风促“三风”,以“三风”育“三高”,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

1.以党风促教风。高校党风建设作为“三风”建设的前提,其好坏决定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必须从党建入手,实现以党风促教风。针对高校党风目前存在的现实困境,高校党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基础。高校要结合政治形势和现实状况,开展多种途径的理论学习。要努力实现全员学习,通过理论学习、讨论交流、观赏影片、图像资料等多重形式,深刻学习党的理论,深化认识,洁净灵魂,自觉抵御享乐主义等腐败思想的侵蚀,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深化作为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杜绝官僚主义作风,乐于奉献。通过理论学习,牢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如聘任制及其操作办法,任免制度,奖惩制度,上下班制度,行政问责制度,津贴发放办法,考核考评制度等。同时,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结合专家意见,在民主讨论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并贯彻落实主管领导责任制,做到权责明晰,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既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又防止相互推诿、各行其是。三是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经常开展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接受他人批评,勇于进行自我批评,主动承认和改正自我不足。高校纪委要切实加强信访工作,严肃查处贪污腐败、学术造假等影响党风的行为。同时,要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要重视群众和舆论关注的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2.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风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提高高校教风是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出发点,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高等教育教风建设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党风建设为契机,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教师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要通过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教师的心灵,消除不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激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调动其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纠正功利主义影响下不良学术风气和治学精神。加强知识学习,创新教学教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创设新的教师薪酬制度,在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基础之上实行科学有效的绩效工资制,按照教师教学科研的成就给予奖励,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大力开展诚信教育等思想教育活动,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杜绝高校学生的作弊行为和懒惰心理,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刻苦努力的思想品质。

上一篇:吸引力法则经典语录下一篇:落花生读后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