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9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一
石淙镇银子桥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实 施 方 案
抓好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组织实施好市、区、镇政府关于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任务,现根据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实施办法和考评标准,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八个化”的要求,达到“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安居乐业、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标准,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建设发展要求,注重科学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把握全面发展,实现稳步推进。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把银子桥村建设成为充满现代化生活气息和活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新社区。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示范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镇政府成立以卫良镇长为组长,杨少华为副组长,沈明强、吴爱莲、施树荣、史阿玉、宋根华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李卫龙担任,俞贵安、高根荣、陆建民、陈斌、何国华、卢百民、盛水法、张振华、杨水法为办公室成员。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指导、监督与协
1650平方米;规划建设村农贸市场1个;规范整治好现有商业市场;整治好3个自然村村庄环境。
(4)建设美化好景观带。银子桥景观带范围是从建新桥至银鑫轧钢铸造有限公司,全长约1.2公里。铺设平侧石1500米,种植绿化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设置塑钢护栏2000米。
(5)规划设置好银子桥村标及规划图,安装宣传广告50幅,整治管理好进村三岔口一带的环境。
2、整村整治提升。
(1)道路建设。进村道路宽度为5.5米以上,村内主要道路3.5米以上,进户道路1.5米以上,主干道配备路灯;
(2)每个自然村建设好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绿地;(3)新增一座垃圾收集房,制作一批固定垃圾箱。
(二)、村庄环境整治:
1、拆除中心村所有违章和临时搭建的棚屋;
2、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做到无各类杂物堆放;
3、清理和整治好农户住宅区旁边的污水池塘和坑沟;
4、消灭露天粪坑,家庭卫生间或封闭式清洁厕所普及率100%,工业污水做到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无害化处理;
5、生产和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理,无害化处理率中心村达到100%;
6、全面完成各自然村河道的淤泥工作,村内其他河道河面杂草杂物同时进行清理;
7、村内无危房,老、旧墙面统一粉刷,“三电”线路架设规范、整齐,有明显的统一标志;
3、绿化工程组。组长杨水法,宋根华、陈斌、郑信江、陈斌、姚桂娜配合。主要任务是:①负责绿化工程规划设计的落实;②负责落实施工单位的协调;③负责按计划施工。
各项基础工程及绿化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由史阿玉负责,李卫龙、高根荣、陈斌配合。
4、“三线”整治组:组长:盛水法,朱梅芳、黄新荣、陆建强配合,主要任务是负责村内的线网改造、“三电”线路的改造整治,包括路灯安装,标准是村内各种线路安装有序、整洁。
5、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组。
一组:组长郑信江,陆建强、高根荣,花店坝、高家桥、染店桥自然村队长配合。负责3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任务按照考评办法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二组:组长张振华,叶美、何国华、姚桂娜、三墩桥、东兜、王三圩、刘家兜自然村各队队长配合。主要任务是5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整治标准按考评办法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三组:组长杨水法,宋根华、周家坝、银桥坝自然村队长配合。主要任务是2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整治标准按考评办法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6、资金筹集组。组长史阿玉,张振华、叶美配合。主要任务是:①向上级各个部门争取资金;②向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筹集捐助资金;③统筹调配和安排支出资金。
7、宣传资料组。组长张振华,沈明强、陆建强、陈斌、何国华配合。
7月份任务
1、违章搭建物全部拆除;
2、联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完成;
3、“三线”改造结合各项基础工程基本;
4、联户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全面完成;
3、休闲绿地、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全面完成。
8月份任务:
1、墙面唰白工作全面完成;
2、制定各类制度和长效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
3、各项工程扫尾;
5、对照创建示范村考评验收标准全面开展自查自评工作。
9月份任务:
1、各项建设与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2、做好各类资料的汇集、整理、装订工作;
3、做好各项查漏补缺工作;
4、做好总结汇报工作。
10月份任务:
1、做好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七、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是一项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困难重的系统建设工程。因此,思想要高度重视,认识要高度一致,领导要切实加强,组织要认真严密。
(二)、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横幅、标语等宣传工具广泛地进行宣传。要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宣传政策和创建示范村的目的意义,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鼓动起来。
(三)、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创建工作件件都是实事,因此必须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事办事效率。要用不完成任务不罢休,不达到标准不罢休的精神和勇气,通过脚踏实地的苦干,去完成创建目标和任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二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主要方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经济窘境
1.1 关键性结构转型滞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 但并不是唯一性的指标。即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就此判定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中东产油国并不被列入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之列,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工业所占比重太小, 缺乏制造能力, 产业结构与先进国家的相差甚远。从结构转型的角度来分析, 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达到了800 美元之后, 我国的经济并没有完成一系列关键性的结构转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转型、城市化过程和社会分配结构转型滞后。[1]
1.2 实现关键性的结构转换。2020 年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小康, 人民全面脱贫, 我们需要提升的数据指数是空前的, 我们要面对的社会结构转型也是空前的。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需要完成一系列结构性转换, 但这个转换需要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经济总量, 固然是进一步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 而且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需要, 是促进一系列结果转换的需要。我国GDP翻两番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举例来说, 到2020 年, 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 年翻两倍, 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将从8.9万多亿元增长到35 万亿元, 按目前汇率折算, 将超过4 万亿美元, 大体上相当于目前日本的水平。但事实上, 我国仍处于结构转型期, 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有的。[2]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政策抉择
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政治, 在现有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同样要具备赋权、参与和利益协调机制等政治因素。赋权首先是一种扶贫理念, 主要是针对扶贫援助项目如何能够真正落实、让目标人口实际收益。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种制度创新, 它赋予广大贫困的农民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决策权力, 在集体农业时代他们丧失了这种控制权。这种政策的一个重大意义是在广大农村恢复了激励机制。这一改革首先在地方层次上进行试验, 然后被引向全国,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机制与制度合理、公平、有效, 使阶层利益得到合理有效的调节, 只要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其双重职能, 我们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现实中的利益冲突, 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文化建设
3.1 构建多元文化投资体系。为了解决文化发展与文化投入的矛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就必须建立一个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 落实文化经济决策。另一方面, 还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文化投资方式, 增强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功能, 提高政府文化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政府要运用各种政策杠杆, 鼓励其他产业部门、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 除了继续认真执行对文化企业单位的税收减免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外, 文化产业门类要尽可能减低门槛, 逐步向民营资本开放。例如, 要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股份制企业, 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和社会化。[4]
3.2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异质文化只有通过不断接触和交融, 适时地、多维地、创造性地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要素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 从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特质, 富裕自身文化形态以新的内容和功能, 才能永葆先进性, 更具生命力。例如“引进来”与“走出去”要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大胆地“引进来”。因此, 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应当充满自信, 应当主动积极地将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到国外, 让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 以扩大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5]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社会问题
4.1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GDP跻身世界一流强国, 居民平均收入大幅增加,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范围、水平、程度领先世界, 担我们必须清楚近二十年的发展多数集中在城市, 我们的农村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 我们必须将农村发展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 直面问题, 克服困难才能顺利实现全国的小康目标。现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例如,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 元提高到2476 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递增7.2%, 但分阶段看, 增速是先快后缓慢, 特别是1997 年以后, 国家经济总量体量巨大, 再保持持续的8% 以上高速增长是很困难的, 到202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60 元, 每年的增速要达到5.5% 到6.6% 才行, 所以要达到此目标, 还需要很大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如果对农村没有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 实际的收入差距也不会缩小, 到2020 年如果城乡差距还是那么大, 就会影响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6]
4.2 缩小农村发展差距的对策。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严峻的“三农”问题告诉我们, 长期向城市倾斜政策, 已在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 要从根源上减轻农民的负担, 要从制度上理顺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 在农村继续实施费改税的改革, 例如以试点费改税的安徽和湖南地区, 效果很好, 能减负30% 到50%。要千方百计从农业增产增收着眼, 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形成优势地区和产业带。其次, 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建立农业保护机制。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是一个比较弱势产业, 因此对农业采取保护机制十分必要的, 应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制定保护政策, 并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然后, 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把农村的教育经费比例纳入全国教育经费比例当中, 要逐渐扭转基础教育由农民负担的状况, 实施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并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教育, 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节生产结构的能力。[7]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有益于中国未来的发展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如今中国正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的新局面, 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成为全面小康阶段还有很多困难, 第一, 贫困人口基数过大, 习总书记报告中提到的八千万贫困人口, 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十六分之一, 第二, 贫富阶层分化过于严重, 改革开放后, 人们的收入开始拉开, 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很正常的, 但如今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有很多不合理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 让人难以接受。第三,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众所周知, 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沿海内陆间有着较大差距,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医疗卫生福利等都不平衡。第四, 结构性转变滞后问题。直到现在这四个方面依然存在种种问题, 甚至停滞不前。鉴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增长”视为“发展”, 也不能把经济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对立起来。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建设由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 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生态领域, 由社会建设扩展到人文建设。在物质保障的前提下, 充分发展教育, 改善居住、社保、环境等条件。除此之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惠及十几亿人口, 是全民共享的小康社会,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 无论是东中部还是西部, 都要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计划当中。我们要在发展中求均衡, 在均衡中求发展, 不可顾此失彼, 不可急功求成。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之所以特别重视和强调人民利益这个基础, 因为我们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和谐并且有序地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 什么时候宣布进入小康社会, 什么时候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什么时候提出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高度统一完全是个时机问题。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还要深刻认识到在当代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形成学习终生,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并致力于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支撑,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身心健康,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和改善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能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 第33~34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 第39~41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 第274~276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337~338页, 2005.
[5]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338~339页, 2005.
[6]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 第139~143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篇三
一、13年来的发展为农民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3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期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使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1、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3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渠道逐步拓宽。这一切使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9~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01.5元,提高到2366.4元,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12.1%,其中现金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上升较快,2001年达到73.9%,比1989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2001年,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952元,提高到3901元,增长幅度较大。
2、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其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一是农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1989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535.4元,2001年1741.1元,13年间增长了2.3倍;二是消费质量提高。恩格爾系数2001年为47.8%,比1989年降低了7个百分点;三是用于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支出增加。如2001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风扇129.4台,彩电54.4台,电冰箱13.6台,洗衣机29.9台。电话、空调、电脑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四是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7.8平方米,2001年达到25平方米左右。更重要的是,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在住房装饰、家用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五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13年来,通过扶贫计划的有效实施,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到2800万,比改革开放初期减少2.2亿。
这一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仅相当于日本人均GDP的2.3%。所谓不全面,是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是物质需要和生存性消费的满足,对于精神需求和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1400美元,而西部地区人均只有600美元。从农村居民收入看,这种不全面和不平衡还很明显。
1、地区间的农民收入水平差距呈扩大之势
若以西部地区为1,则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90年的1.79∶1.13∶1扩大到1995年的1.81∶1.15∶1,2000年又进一步扩大为2∶1.09∶1。虽然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扩大之势。这一差距还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水平上。1995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84.78元、1834.36元和1589.90元,2000年为3592.61元、1952.96元和1797.02元;1995~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49%、1.26%和2.48%。
2、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
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差距倍数比上年扩大了15个百分点;若以农村居民为1,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1985年为1.86∶1,1990年为2.20∶1,1999年为2.65∶1,2000年扩大为2.79∶1。
3、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
按照农户家庭纯收入的“五等分”(低收入组、中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上收入组、高收入组各占20%)分组统计结果显示,以中等收入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为100,则最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最高收入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之比,1990年为43∶100∶275,1995年为40∶100∶299,2000年扩大到36∶100∶342,此差距呈逐年扩大的态势。同时,据有关调查资料,2000年我国农户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0~999元占18.73%,在1000~1999元占34.5%,在2000~2999元占21.09%,在3000~3999元占10.28%,4000元及以上占15.4%。可见,目前我国仍有半数以下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因此,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全面的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再翻两番,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现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变为较高水平的、比较全面的,城镇人口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的小康,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是我们在20年内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生活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实现了小康,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扎扎实实去奋斗。
三、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是硬道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也必须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深入学习十六大报告,我们认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保证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市场风险最小化。
1、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因此,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力度;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这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渠道;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使农业向生产的深度化发展,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应加快农业利用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步伐,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
2、壮大县域经济
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项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目前除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全国大多数县域经济相对薄弱,还有部分县尚未完全脱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
3、加快城镇化进程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因此可以说,通过发展小城镇,推进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发挥小城镇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突破口。当前的重点,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建设步伐,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二是加快县城和建制镇的建设步伐,扩展城镇规模,并使各类城市和城镇相辅相成,成为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整体。
4、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目前我国农民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政府的行政干预。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可以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逐步减少、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合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收入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四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2、教学目标
⑴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了解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㈡学生分析
⑴学生对于“小康水平”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⑵“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㈢教学设计
1、用“什么是小康?”,历史上小康的定义导入,由此引出“我党对小康社会的几种提法”(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国情导读
⑴通过比较分析国际舆论和中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以及学生看到的现实中小康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通过江泽民的十六大报告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以“小康生活大家谈”的组织学生:
① 请描绘他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生活。
通过“②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做到什么?③小市民信箱”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不仅能树立小康观念,并能在行为上为小康做自己的贡献。
5.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五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步推进的建设目标透出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建成小康社会发展
【正文】
2012年11月8日至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的是“强盛中国”;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的是“幸福中国”,目标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
(一)一字之变,表明进入新阶段
十八大主题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报告的第三部分更是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然而其寓意却极为深远:它表明了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次大会将“建设”改为“建成”,表明未来十年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历史方位与以前有所不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一字之变,宣示了目标实现的可感知性
十八大将以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过程并无定型,结果则必须是具体而微、可感可知的,这就让人民深刻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真实性。
(三)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的“总量”改为“人均”的表述,并加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目标。“两个翻一番”的新指标,体现了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并重。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小康的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指标,这一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这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这也反映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宗旨,就一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处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现状
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调整、变革,变化的本身其实就是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转眼即逝,挑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机遇,善于抓住机遇。
(二)国内现状
1.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2.国内有广阔市场,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提升均将提供巨大潜在的经济需求,中国人口众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会有很强的需求拉动。
3.我们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既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又会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有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有着强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腾飞富强的向心力,团结奋进,凝聚力量,就一定能夺取新的胜利。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二是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就当前而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换句话说,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此,“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一)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综合生产能力很薄弱,农民纯收入增长不稳定。
从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和畜牧业等收入稳步发展,而农业种植业波动较大。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收入就高。如遇到旱、涝等灾害,收入马上就减少。大旱不能抗,大涝不能排,农业发展还摆脱不了大自然的桎梏。
(二)科学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科学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科技水平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加之科技部门人员本身传授方式、方法或掌握的程度受限,以及农民自身的科技知识低下,不适合当今科技步伐,在生产上还存在弊端。出现一些农业问题,农民不懂技术防治不了,科技部门又受人力物资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帮助农民逐一进行解决。
(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等隐形的农民负担制约农民增收。
农用物资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生产成本的扩大,也直接减少农民的纯收入。农民收入不增加,生活水平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很那实现。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
(一)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是时机深化重要
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得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性”,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
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
4.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二)社会
社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的协助,社会应全力配合国家,大力支持国家政策,践行国家政策,以
(三)家庭
(四)个人
1.,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知识,在学校里培养一定的能力,掌握好必备的技能,为以后走出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我们应该了解社会时事,高度关注党中央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并且积极响应。最后,尽自己的一份薄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虽然我们还是学生,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比如积极宣传环保并以身作则,在学校参加或组织一些开拓创新的活动等。
3.会需要我们当代青年发挥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我们都知道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就是要不断地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必须将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智慧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有了较高的个人素质,还不一定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事业来说,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保一致,将个人的才智融人集体的智慧之中,集体的力量才会更加强大,伟大的事业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也会因此得到升华。因为个人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力量只有结合集体之合作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力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篇六
现在东部地区确实和内地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经济,教育,科技,最主要的是人才。从地区看来,全面建设小康重点是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西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开发使用的却是东部。
以我看来,为了西部能尽快的实现全面发展,就要本地资源本地化,加大加工企业的发展。说是东部是沿海,出口贸易发达,但是西部不是也有很多国家僻壤么???也许会说,那些僻壤的国家都是不发达的国家。对,但是,看看咱们国家的主要出口国,美国欧洲,他们都是针对的国家大型企业。而东部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主要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可以利用外汇,价格优势,打开外贸大门,为什么西部不可以???
当然,在我从事外贸工作的经验来看,他们的价格优势,会在这么长的短途运输的差价中丢掉,当时他们僻壤啊,为什么非要利用东部沿海的那几个为数不多的港口出口??? 终于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交通。。因此,我认为,,解决西部出口的一个措施,就是和邻国之间的交通。。加大铁路建设,让我们的产品,直接出口。。还有就是空运。也许会说很贵重。但是,西部很多地区都有着丰富的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好像很多都是空运的吧。。交通的发展,还有一个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
总之,同胞们,抛弃民族差别,咱们都是中华民族,别整天对民族差别叫嚣,同心同德,自力更生的努力发展经济,才是改变自己的根本途径。别人给你再多的优惠,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城市农村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是农村。
我本人便是出生的农村,我深刻的理解着农村的思想,经济,深刻的理解着农民所关心的问题。。
农村,比较保守,思想落后,但他们却留守者中华民族最大的优点:勤劳,任劳任怨。我时常想,为什么农民都这么勤劳,却始终不富裕。从我的父老相亲那里,从我的农民兄弟姐妹那里我知道的答案。农村的土地和土地的清廉。。
我的农民朋友很多,我就没有听说过有几个说,他们的村长很清廉。。大部分都是贪了很多钱,而从哪里贪得?农民只有一种资本:土地。。前两天看到市政府门前有几辆农用三轮车,很破,写着,上访,还我土地,我要吃饭。。这些事情的不解决,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认为农村的建设可以这样做:把县的权利充分扩大,让农民的申请,上报都可以直接有效简洁。。不用一层一层的上访。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切实问题,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我县的责任同样扩大,很多县市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之外为由,把农民的问题提交的上一级,造成反向授权。重要的事要上级做决定,还要这一级干什么。平时芝麻大的事,用那么多工资养着么。。这对于一个县长或是县委书记来说,其实真是不大,但对于农民来说,确实大事。
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的勤劳要见到效果。现在的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可以做到一些,大学生有想法,有创新意识,如果大学生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尤其是等有足够的钱,足够的经验的时候,回家建设。。我相信,依靠农民的勤劳和智慧,肯定会成就个人和一片地区的双成功的。
三: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发展
我大话先不说了,我再说说我亲身遇到,也是我们农村那一片地区确实存在的问题:小偷。当全国经济,世界经济正recession的时候.二手车交易市场确正prompting.真有那些多的人要买二手车,而又有那么多的人卖二手车么?完全可以肯定的回答:绝对没有!谁会把一个八成新的车卖掉,又有那么多的人去乐意买个二手车? 答案只有一个:盗车的人太多.丢车的人太
多,丢车的人丢怕了!让我们不要再去买二手车,不要再给偷车贼机会!我们村里的小偷那叫强盗,直接入室抢劫,把很多人家的电动车都偷了,现在村里的人都紧张兮兮的,人心惶惶,,如果精神文明连这点人民身边的小事都做不好,这怎么实现精神文明建设。。
办法我想到一些,但是接近考研,先写到这里了。考试完我会把我想到怎样限制小偷的想法发表出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不仅内涵丰富,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感召力,符合人民的心愿和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经过、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说我国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农村贫困人口多。如果农村不富裕,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关键是解决好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因而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突出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尽快让农民富起来。为此,我们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我们要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以加快农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继续大力发展以名、特、优产品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延伸产业链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联为一体,促进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农业经营的产业化、一体化,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直接惠及农民。要积极推进各类农业科技网建设,构筑起高起点的信息化平台;抓紧攻克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等一批关键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以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加工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总量和加工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加工业的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重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
做好县城和中心镇文章,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辐射能力。城乡经济的协调、快速、持续发展,必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更多地转移农业劳动力,就应加快城镇建设。县城和中心镇是县域城市化的重点,也是吸纳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我们应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要把推进城市化与提升工业化结合起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龙头,推动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提高块状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在质的提高中实现量的扩张。要依托县城和中心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充分发挥县城、中心镇的带动作用,加大人口集聚力度,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并带动农村的发展。通过促进城乡间的联系和融合,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乡村都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要切实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对一些向上争取的项目、工程、基础设施,要优先考虑向这些地区倾斜,金融财政扶持等一些优惠条件、措施要得到体现。要有计划地做好发达地区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并减轻、降低欠发达地区农业项目经营和农民的税费负担。要进一步落实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人、财、物的配套帮扶,也可以进行干部的跨区域挂职培养锻炼,增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尽快使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使广大农村富裕起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点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富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这是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二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就当前而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点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富。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农村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这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虽然2005年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4%,连续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但是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各项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有133万人,占当年全省农村人口的3.5%,低于1000元的有45.5万人,占1.2%。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2001-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相差3.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2.18倍扩大到2006年的2.49倍。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农村的小康建设,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事关全局。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
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切实在建设和投入上向农业倾斜,给农民实惠。把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力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建设任重道远。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起点低,决定了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以及“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的脱贫目标。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004年25个欠发达县GDP仅占全省的9.1%,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3%,2005年211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52元,不仅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国际贫困线。2006年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有为79个,人口22.34万人;1000元以下贫困人口占乡镇总人口的比重为2.6%。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小康水平,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的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
要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城带乡,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鼓励欠发达地区农民下山脱贫,促进人口“外迁内聚”;继续推进“百亿帮扶致富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健全社会力量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大力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是改善民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赵洪祝书记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改善民生,关键要靠发展。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回顾浙江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许多经验和启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合理的经济增长本质上不在于GDP增长率的高低,而在于经济结构是否趋于合理,不在于经济总量的大小,而在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与民众福利直接相关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否显著提高,社会的长治久安不仅仅只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之上,更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财富的增长之上。只有经济增长与民众福祉增长趋同,经济发展速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善民生,体制改革是保障。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保障。破解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关键。必须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把更多的财力投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建立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劳动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居民得到较为平等和充分的就业。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日趋庞大的公共财政完全“用之于民”;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改善民生还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妥善处理各利益群体的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在保持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整城市不同层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七
关键词:信访工作,人民民主,小康社会
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也是实行信访工作的目标体现。信访制度是党和政府制定的一项关系到民生发展的重要制度, 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之一, 然而我国基层的信访工作随着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不断提升的人民民主意识出现了诸多难题, 如信访量大;信访机构过于庞杂;信访观念落后等问题。根据信访工作出现的问题, 笔者对如何完善信访工作从而更好的为小康社会服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微薄见解。
一、现阶段信访工作出现的突出问题
1、信访量大, 信访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 人民的收入日益增加, 人民民主意识不断提升, 人民的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 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信访现象。由于信访制度本身没有严格的法定程序, 服务的质量也会随着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出现差异。加之信访工作不细、作风不实, 进而促使信访量不断增加。现行的《信访条例》仅是一些对信访工作进行如何要求和处罚的规定, 却不是解决纠纷的程序性规定。由于信访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存在诸多问题, 极易造成干群隔阂, 失去群众信任, 矛盾激化, 最终造成群众上访或越级上访等一系列现象。
2、信访机构庞杂, 信访系统不完善
目前流传这样一句话:“信访人着急到处窜, 信访机关催促千百遍, 有权机关就是拖着不办。”从中央到地方, 我国各级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 而且名称也繁多, 有叫信访局的, 也有叫信访办、群众工作部的。这些信访机构往往职能交错, 时常出现多重受理或相互推诿的现象。然而这些机构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 各地信访机构的职能和权力及运作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信息不能共享, 缺乏制约机制, 造成各级信访机构在没有任何监督情况下对信访案件层层转办, 致使信访不断升级, 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焦点向中央聚集。同时, 信访机构之间缺少良好的信息流通方式, 平级机构间缺乏交流, 错访现象出现时, 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处理这些信访信息, 只能建议信访人去正确的相关部门上访, 造成一部分信访信息遗漏或丢失。
3、信访意识落后, “人治”色彩浓厚
在当前的信访工作中, 信访程序严重缺失, 立案和答复的随意性较强, 工作人员的素质浮动性也很大,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人治”思想。“人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法治空白的缺陷, 但“人治”思想却使工作人员随意处理信访问题的几率增加, 上下级之间以及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 人民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维护, 违背了信访工作的初衷, “人治”制度的本质成为信访制度本质上的缺陷, 也是最致命的缺陷。
二、做好信访工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信访工作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保障信访人的信访权利, 落实专人对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信访案件进行跟踪督办, 能够促使党和政府更好的听民声, 解民意, 促进矛盾的化解, 从而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这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信访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信访制度纠纷预防功能
当前中国信访制度缺乏纠纷预测功能是致使信访数量急剧攀升的重要原因。2005年实施的《信访条例》确实加大了办理信访案件的力度, 但这也只能是暂缓之计, 因为新的上访案件会层出不穷, 接踵而来, 而有效的预测信访案件才是解决“信访洪峰”的关键。这里所说的预防功能, 就是法律上要明确规定:对于应该由司法、行政等权利救济途径受理的事项, 信访机构不能受理而只能以要式形式告知信访人, 凡是违反规定受理的要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所以信访工作不能“全盘端”, 要明确自身受理范围, 与司法、行政部门之间分工明确, 由此才能有效的解决信访案件繁多的问题。
2、简化信访机构, 完善信访系统
首先, 健全网络, 畅通信访渠道。要趁机构改革的机会,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访信息网络。在各乡镇、各部门设立专门信访室, 并落实1-2名专兼职信访人员, 建立起灵敏快捷的信息传输机制, 及时全面地传递信访信息, 通过信访信息及时掌握社会动态, 制定防范措施, 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和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 细化信访信息报送制度, 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反馈信息。对隐瞒和漏报重大信访信息, 引发群众越级上访或闹事, 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 应追究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其次, 由于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 各个平级信访机构应该建立信息交流, 及时的通告本部门收到的其他部门的信访信息, 让信息得到共享, 更流畅, 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再次, 各个省或者市或更下级的政府应设立一个集中管理本地区所有信访的机构, 并由专人管理, 汇总本地区所有的信访事件并对其进行复查和对已处理的事件进行核查。这样能才能更好的体察本地区人民群众的意愿, 同时也可对下级信访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 降低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的发生。
3、提高信访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首先, 宣传工作可以在专题日以开展活动或以发放传单的形式展开, 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信访, 同时要让人民群众了解信访制度和信访的相关流程, 以实现教育目的。其次, 对基层信访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教育, 提高服务质量, 做到在服务中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切实为人民办事。这样不但能很好的处理矛盾, 也可以降低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的概率。例如:竹溪县司法局有关信访学习宣传和教育的通知。该通知比较详细的规定了学习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有了这样的相关文件, 在学习宣传和教育的信访工作中就可有据可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建设, 以上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如何做好信访工作, 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概述。信访工作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这样才能让信访工作更好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更好的体现人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郭松民.信访改革应制度演进[J].环球, 2004, (24) .
[2]莫梨.从基层信访看利益表达的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112-116.
[3]田文利.信访制度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原则的承接性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 2011, (01) :57-61.
[4]李映.直面信访唯有疏导[J].中国老区建设, 2011, (02) .
[5][美]亨廷顿, 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 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25.
[6]柳州市信访联席办.小事不出村矛盾化解在基层[J].当代广西, 2011, (2) :36-37.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八
一、积极引导,把好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动摇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唱响主旋律。只有唱响主旋律,新闻媒体才能体现鲜明的导向,才能起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才能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也才能消除噪音,不给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阵地。唱响主旋律,简而言之就是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声音、改革开放的声音、党和政府的声音,使正面宣传占据主导地位,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到实处,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落到实处,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全面理解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具有广泛的内涵:第一个层次是政治导向。这个层次要求我们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一些敏感的问题或者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理论导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讲,我们主张百家争鸣,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意见,这叫做“理论研究无禁区”。但是,“宣传报道有纪律”,新闻工作不能与中央的决策唱反调,也不能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个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包括在思想、消费、生活等方面。第四个层次是风尚、习俗的导向。第五个层次是知识、行为的导向。这五个层次在某种情况下会发生相互转化,比如理论导向问题就很容易转化为政治导向问题。因此,坚持和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认真对待每个层次的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还要牢牢把握其他层次的导向。同时,不仅要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好导向,而且还要在专题节目、文艺节目、广告宣传等方面把握好导向。
二、在贴近性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引导水平,实现新闻宣传的最佳效果
要增强新闻的贴近性,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既要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保持新闻宣传的权威性、指导性,又要改进方法,讲究艺术,办出特色,把坚持正确导向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结合起来。
增强新闻的贴近性,要改进文风,讲究艺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批评:“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改进文风事关新闻宣传的群众基础,事关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我们的新闻文风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效性。新闻报道要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去追求时效,做到“先声夺人”。二是针对性。要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社会最敏感的部位在哪里?只有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弹到社会绷得最紧的“弦”上,才能弹出最动听的声音。三是分析性。现在一些新闻媒体重结果报道,轻过程分析,重动态报道,缺深度报道,许多报道仍停留在一般号召和浅层次的宣传上。要改变这种“肤浅”的状况,就要从思想上以理服人,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四是生动性。要克服和改进“我登你看,我播你听”的简单、生硬、“填鸭式”的宣传方式。要多与群众沟通,及时根据群众的反映和变化来调整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报道,不能只喊在口头上,群众更关心党和政府的实际行动,因此要报道各级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具体做法和具体事情,让人民群众对报道的事实看得见、摸得着。
三、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勇于开展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不误导,帮忙不添乱,这是对舆论监督的基本要求。
社会效果是检验舆论监督成败的试金石。作为新闻媒体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舆论监督的取舍标准。舆论监督要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图,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抓住党和政府最重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监督。同时,开展舆论监督还要注意做到适量,对批评性报道不要太多、太集中,以免造成舆论导向方面的失误。此外,还要做到适度,要把握分寸。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既不要火上浇油,也不要釜底抽薪,更不能视而不见,要释疑、疏导、化解,从侧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并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上来。
四、敢为人先,大胆创新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要特别敏锐地认识和反映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最新实践。事实多次证明,什么时候能及时正确地反映这一最新实践,新闻就有新意、就有影响。
不断探索报道手法,也是新闻创新的重要途径。原来的报道方式比较单一,现在丰富了,跟原先相比是创新;改进已有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提高了质量,是创新;突破传统报道手法,运用崭新手段,是创新,这是更高层次的创新,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当前,新闻创新要在一些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难点上下工夫,比如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改进成就报道等。
新闻创新要不断地自我加压。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根本上说,新闻是事实的反映,新闻创新,不是创新事实,重要的还在于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因此,我们要扑下身子,不怕困难,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既调查,又研究,捕捉和表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从而实现新闻的创新。
五、不能过火,也不能忽冷忽热,宣传上要注意科学性和连续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个别地方可能会出现不切合实际的做法,新闻媒体要冷静分析,不可盲目叫好。前些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得很厉害,这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教训都应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的借鉴。新闻媒体要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派,但要做冷静的促进派,做尊重客观规律、具备科学精神的促进派。
9.论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九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中国十几亿人口都过上小康生活,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水平、平衡
中共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继承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的任务;第二,把民主法制建设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不仅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三,对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一、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而且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很高,但是人均GDP却很低,还不足一千美元,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还只是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线。而且人均数不等于每个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两个因素,到那时将可以实现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根据21世纪初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与时俱进,提高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准。这个总体水平的平均,是有最低底线的,即是要绝对贫困现象的基本消除。这一点正是党的十七大着重突出的“人本理念”,也是对小康社会之“全面小康”含义的补充,即“全民达到小康水平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难度增大,要求发展的进程也要加快。
二、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需要指出,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当时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至于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十六大报告讲小康时使用的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发展要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据有关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中国贡献了占全世界5.5%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占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资源和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解
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这一指标的实现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节能环保为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提高,逐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
另外还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应该由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发展,由效益优先向公平优先发展,由高耗低效污染型转向低耗高效环保型发展,由产业、分配、区域、资源、生态的失衡转向相对均衡发展。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要用“发展”取代“增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因此,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三、建设平衡的小康社会
发展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水平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总体上说,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城乡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从收入差距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所以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另外还要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发展机制,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推荐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06-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08-10
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23
2月思想汇报:脚踏实地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试卷80分09-10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09-25
全面实现班组建设06-21
全面提升服务品牌建设水平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