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2025-02-20

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精选11篇)

1.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文摘要】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本文就如何结合该理论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进行探讨。论文的首先论述了当代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建构主义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最后指出文章的写作结构。接着作者介绍了与本论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概念和本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为了提出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教学模式,作者采用了王振亚的社会文化测试试卷和Chen和Stora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目前重庆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此外,还结合问卷了解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实施的建议和意见。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提出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一些具体的教学策...【英文摘要】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CLT)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hich was first

proposed by Swiss psychologist, Piaget.CLT defines learning a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in certain situations with the help of others.The present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cultivate non-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T.First of all,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ICC, current cultural?teaching practices...【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非英语专业学生 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关键词】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non-English major culture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目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Introduction中文摘要5-69-14

ABSTRACT

Chapter 1

1.1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ICC in 9-10

1.2 The Current Situation

10-11

1.3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of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he Great Impact of CLT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11

1.4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11-12

1.5 Thesis

Chapter 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14-25

2.1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14-16

2.1.1 Definition of Present StudyStructure12-14Literature Review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CC14-15

142.1.2 Definition of

15-16

2.2 2.1.3 Components of ICCTheoretical Basis: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16-20

2.2.1 Constructivism

17-19

16-172.2.3

2.2.2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ismConstructivist Views of Knowl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9-20

2.3 Researches on ICC

21-22

20-24

2.3.1 Researches on ICC AbroadHome22-24

2.3.2 Researches on ICC at

Chapter 3 Empirical

3.1

2.4 Summary24-25Study of Current Non-English Majors’ICC25-35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ParticipantsProcedure25-26

3.2

26-2728-33

3.3 Instruments3.4 3.5.1 27-283.5 Research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ocial-culture Test28-29

3.5.2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29-3131-333.7

3.5.3 Analysis of 3.6 Research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Results of the Open Questionnaire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Summary34-35ICC Based on CLT

33-34

Chapter 4 Cultivating Non-English Majors’35-47

4.1 The Significance of

35-3636-43

4.2 4.2.1 Constructivism to Student’s ICC DevelopmentConstructivist Models on Cultivation of ICC

Teachers’and Students s’Role in Constructivist Models36-37Task-based ModelMethods43-46Motivation43-44

4.2.2 Cooperative Model37-4141-43

4.3 Other Related

4.2.3

4.3.1 Activating Students’4.3.2 Creating a Democratic and 44

4.3.3 Designing Various 44-45

4.3.4 Making Full Use 45-46

4647-49

4.3.5 4.4 5.1 Interactive EnvironmentCulture-related Activitiesof Multimedia and Online ResourcesDeveloping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Summary46-47

Chapter 5 Conclusion

47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ThesisFurther Study47-49I53-58III59-61

5.2 Suggestions for

Appendix

References49-53

Appendix 61 Appendix II58-59Acknowledgements

2.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阅读教材的文本,荟萃着文学殿堂的最美乐章,渗透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良心。当我们打开课本,面对这一篇篇蕴含人类深厚文明的文本时,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该怎样把文学的华美乐章奏给学生?我们迷茫过,失败过,并且现在依然在徘徊,在探索。阅读是活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更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关于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为结构主义。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jet) 是当代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他提出简单的刺激—反应公式,即“反对把刺激与反映之间的关系看作单向关系,而认为刺激和反应是一种双向关系,刺激加之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之后,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等人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了皮亚杰的理论,为其实际运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1)

(二)关于知识本质的建构主义释义。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不是在说明真理,只是一种假设,是学习者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学习者个人所面临的具体情境而进行的一种合理化的解释与假设。因此,知识的存在形式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密切相关,并不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从这一点上讲,知识具有主观的性质。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暂时性的,知识的主观性与变化性也反映出学习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而不断调整学习者本人原来的知识结构,使其更好地适应生存,所以建构主义声称“掌握知识就是为了生存”。 (2)

按照建构主义对知识的认识,知识是主观的,它是学习者个人原有认知经验在具体学习情景中的一种合理性解释、假设和再生。所以,“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复制和再现的,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 (3) 相对而言,学习者的原有经验、面临的学习情境、社会情境等都是学习者个人获得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只有这些条件还不够,学习者还需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顺利地获得知识。学习者仅有个人的知识建构是不完全的,如果借助于与同伴之间,与成人间的相互作用则能更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 (4)

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因此,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原则主要有:1.引导发现。建构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地改变它。2.注重群体。认知结构还产生于集体的积极商讨过程中,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发现认知的不协调性,通过集体对于认知的共同理解来获得认知与知识之间的协调。 (5)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得到很多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对文本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这是正常现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以往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见解可以借鉴,但是当面对问题时,他们仍然会基于自己以往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他们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过程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完成,他人不能代替。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地改变它。

阅读一篇文章,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前理解”(原有认知经验)来对文本进行分析。“前理解”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存在于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接受这种理解的多元化,更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认知经验,简单生硬地把外部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积极引导他们正确探究文学作品的“弦外之音”。

(二)采用正确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常常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 即使是提问式的师生对话, 也是在引导学生进入我们的思维轨道, 至少是引导学生思考预设答案的产生过程或者是思考答案的合理性。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它需要学生在这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意义。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要改革传统的解析式、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阅读, 尊重他们的原初体验, 引导他们积极探究文本;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来进行的, 我们也要采用各种方法鼓励、促进、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

(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我们主张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主张学生自主阅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无限演义文本意义。文本是以语言为表征的符号结构,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它潜在着一定的审美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意义。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以及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认知个性。学生的多元解读也必然带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这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同时,还要清楚这种差异不能无限衍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建构主义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经验水平上的盲目摸索,人类的科学文化不能由此获得,它需要教师的干预。事实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常常显露出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或是受偏见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处于感性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把他们的原有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结构不断转化、升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感悟。

参考文献

[1]郭亚丹.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2]邱少珠.后现代理论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反思与构建[J].工会论坛, 2008.5, VOL14, (3) .

[3]喻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 2009.05.

[4]常海.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教材知识的理解[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 4, (2) .

3.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初中英语教学;内涵;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认知结构学说,该学说源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研究,集中说明了学习的发生机制、学习者的意义构建,以及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容括了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等心理学与教育学内涵。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涵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探讨了学生的知识习得性,认为在一切教育中,学生都是以自我经验为原型,建构知识信息的自我理解,即调整与改变原有经验。因此,建构主义否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原有经验看作知识的生长起点,重视学生的自我理解,主张在教学中淡化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前所未有的强调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将学生列为教学的主要构建者,在构建主义理论中,是学生真实构建了自身的学习目标、内容、形式,以及策略,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探讨了知识获得的学习过程,首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知识,学生无法不经过自己“同意”被动的接受知识,即不被学生主动接受的知识对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学生学习中的知识传递,处于且只能处于学生的建构过程。其次,知识经过学生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是学生经验背景与知识的同化、顺应反应,在学习中,知识的习得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的冲突性重组,学习的真正意义是学生自我建构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探讨了知识的本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纯粹的反映客观现实,知识是一种解释系统、假设系统,世界上没有终极知识,只有相对知识,即情境知识,知识必然伴随着具体问题的情境,并随着情境的改变被不断改写。因此,知识不可能存在于学习个体之外,知识虽然需要外在形式去承载,但是知识并不能对每个学习者都产生相同效果,建构主义理论中的知识是情景式知识,即包括学习者的经验情境,也包括知识学习所处的具体环境。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一)初中英语的抛锚式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为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英语探索学习,“锚”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与任务,而教师的作用即是“抛锚”,围绕锚来组织英语教学。因此,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开发与提供英语策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实验,或者合作性学习来解决英语问题,建构基于自我认知的英语学习方式。比如初中英语的词汇教学,应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是将教学的主动权完全让位于学生,而是在教学手段的创造性中渗透学生学习方式的可选择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意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锚”是记忆途径的创造,教师创新英语词汇教学的手段包括谜语教学,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自动记忆英语词汇,比如:“What has many keys,but can’t unlock a single door”?答案为“a piano”,谜语浅显易懂,结构分明,且答案为独立词汇,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又比如利用游戏学习词汇,教师可模仿幸运52,设计幸运转盘,也可结合图片,让学生玩你演我猜游戏,在不知不觉中记忆词汇。

(二)初中英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为支架式教学模式。支架可以形象的理解为建筑中脚手架,用在初中英语教学领域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教师为学生建构英语的学习平台,二是学生建构英语学习的目的性。因此初中英语支架式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英语学习任务,促使学习任务架构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在阅读前负责提供学生富有教学价值与趣味的英语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敦促学生设计阅读任务,常见的阅读任务诸如“查字典或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标示与文后问题相关的段落信息”、“概括阅读大意与中心思想”、“完成文中的单词填空”等等。带着任务去阅读,即建立起了学习支架,有助于提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初中英语的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为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中的“学徒”是一种社会职业形式,代表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模式,认知学徒式教学认为英语教学不能脱离应用实际,英语知识的习得应有真实语言环境的支持,因此认知学徒式教学主张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真实语言经验的活动场所,并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比如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应以对话为中心,突出对语言生成情境的创设,对于传统教室环境的局限,可采用模拟语言环境来实现口语训练的情境创设,相关的措施如故事复述法,即让学生复叙故事或课文内容,故事或课文都具备成熟的英语语汇节奏与氛围,熟练的复述可以增加学生的英语语感。又比如人物演绎法,让学生扮演英语故事或课文中的人物,可配合录音磁带,表演人物对话的语气、神态与行为,通过演绎加深学生情境对话中的语言记忆。

4.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四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策略 低年级数学 应用题

1 引言

5.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五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教育转型的需要,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发展,需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原则、方法两个方面构建适应任职教育需要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作 者:张勇 果文力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湖北・襄樊,441118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信息化教学模式 任职教育

6.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自主的建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主动发现问题, 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资料, 并将所获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的联系, 进行意义建构。因此, 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的创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应帮助、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 意义的建构。理想的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协作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 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 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三、目前我校英语阅读教学课的现状

英语学科是幼儿师范学校的重要学科, 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 我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其一,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 忽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 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其二, 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影响, 教师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讲解生词, 补充词组, 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以理解篇章的内容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在对英语语言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 学生不能形成有效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幼师英语阅读教学

(一) 选定“问题”, 确立学习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过程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选定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和情感意志的培养。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英语综合教程》注重“实用”, 单元主题往往就是很合适的阅读教学的问题。如课文“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Go to Work”就提出了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即将踏入职场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90后”, 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习者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 他们很希望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 获得一些间接经验和知识来指导以后的工作。教师可以就此问题选定具体的学习内容, 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材料, 以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学习, 主动地建构意义。

(二) 分析学生特征

学生特征涉及智力与非智力两方面因素, 每个学生都不同。笔者的教学对象是江苏省首届免费男幼师生。对于大部分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来说, 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好, 但由于缺乏专门的阅读训练, 导致部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较弱, 加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能力、意志、态度和兴趣。因此, 设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

(三) 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特征, 教学目标在注重整体性的基础上, 还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不同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 其学习目标也不同。如课文“Don’t Let Anyone Steal Your Dreams”的教学目标, 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基本词汇、语法外, 还强调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文字推测理解“字面下”含义的能力。根据该教学目标, 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目标可以是理解课文内容, 操练课后练习;学习情况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 增加同样体裁的课外阅读, 以达到学以致用。

(四) 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1. 协作交流。

根据阅读篇章的主题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协作交流中自己发现答案、补充认识。如学习“Beautiful Smile and Love”一课时, 可问学生这样的问题: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other Teresa?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目的性更强、兴趣更浓, 效果更好。

2. 拓展训练。

要有一套可供不同程度学生使用、并有一定针对性的拓展练习材料以检测、巩固、加深所学知识。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英语拓展教程》注重基础, 强调实用, 练习紧扣教学内容, 并涉及读、写、译、听等语言技能和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练习形式丰富, 生动活泼, 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达到有效的意义建构。

3. 效果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 因此,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对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总结性评价, 更要注重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形成性评价。

(五) 设计教学策略

1. 设计学习情景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学习, 教师要设计学习情景, 还原被教科书抽象和提炼的知识内容, 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如课文“Music in America”的学习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摇滚音乐之王Elvis Presley和一些著名爵士乐手的视频, 从而引出美国音乐的历史、起源等, 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要, 驱动自主学习, 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2. 提供信息资源策略。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 要及时地提供给学生所需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帮助其克服因跨文化而带来的阅读障碍。以课文“Hurricane Hunters”为例, 要使学生理解Hurricane Hunters的含义, 教师就需要向学生介绍“美国第五十三气象侦察中队”的来历与工作特点, 达到较好的阅读理解效果。

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扮演一种辅助角色, 指导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如课堂上阅读“Music in America”之前给出以下问题:

What musical instruments do Rock and Roll players use?

Please introduce some Rock and Roll musicians.

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进一步整理已有的背景知识, 在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培养自己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语

广泛的阅读是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需要大量的阅读 (刘润清, 1996) 。阅读是获取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教师有责任调动学生自身的、一切潜在的、积极的因素, 使阅读过程变成一种欣赏, 享受的活动过程, 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 1999, (1) .

7.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在以后又经过多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已有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已有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第三,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存在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由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所具有的许多特点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所以研究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是: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2.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具体程序概括如下:

3.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化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影响身心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展现给学生们的世界更多是模拟的世界,虚幻的世界,学生们从网上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这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减少他们体验生活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而给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3.2导致主体丧失

应当看到,网络具有能即时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技术复制的基础上。技术复制替代了独一无二的原创物,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意义。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丧失现实感,对事物的认识是立在非真实化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对事物认识的非真实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所依赖的技术复制,将使事物的“本源丧失”,使现实隐退导致主体丧失。

3.3削弱辨别能力

虽然网络化教育使学生们能更多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同步带来质量的精粹。所以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迷感,削弱去伪存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许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玮.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2000,3

[2]刘亚中.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生物学教学,2000,11

[3]刘建华.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学生物教学,1999,5

[4]王伟光.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生物教学的尝试.生物学通报,1999,6

8.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生物学 概念教学 概念图 过程 方法 价值

在讨论某一门学科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注重其根本内容,脱离了概念的任何内容都是泛泛而谈。这一点在生物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对于生物学而言,一个具体的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理论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概念起着先导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开拓出一片全新的世界。生物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生物学概念的不断建立,而在基础学科知识得到广泛应用的21世纪,作为生物学学科的精华部分,概念早已经成为了生物学学科快速前进的有力推动。

时至今日,学生的学习应当不再仅仅是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而获得知识,在现代化的建构主义理论看来,学生想要学习知识必须根据自己获得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首先,学生应当在一个更为适合的环境中开展其学习任务,一个缺乏意义的学习环境带来的只能是负面作用。其次,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取决于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基础好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新知识时候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接受程度更为透彻,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缘故。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一的“讲课”性质的角色。生物学的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应当要努力尝试做到生动活泼,贴合实际,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而言,使用概念图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优势主要体现如下:首先,通过概念图进行学习往往更有意义。其次,在学习中使用概念图实际上为学生自身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能起到头脑风暴的作用。当学生尝试建立起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并力争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脑海中对学科的各个概念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再次,概念图相对文字提纲而言更为直观,便于开展合作交流。最后,构筑一张概念图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概念图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认识世界的工具。

概念图的制作实际上是适合学生自我发挥的,大体上并没有某一特别的规定。总体来说,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图出炉前需要经历以下基本步骤:首先,要从概念图最基本的内容出发,为学习者讲授其基本意义。其次,在想要制作概念图的这一学科中寻找知识体系相对最为完整的领域。接下来的步骤包括有:对概念的优先次序进行排序、草拟各个方向的分支和连接和对不同关系的连接完善标注等。实际上,在概念图制作结束之后,往往也是能够被不断修缮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图就能够很好地在生物学教学中被运用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教材文字的局限性。对于生物学学科的概念图而言,一份完整的概念图具体的运用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由于所教授的学生对概念图缺乏基本的认识,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培训的手段主要以板书讲授为主。制作概念图一般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次序:1.寻找已经较好掌握的生物学学科知识领域。想要构筑一个相对完善的概念图,对有关知识的细致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某一章节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如果在构建概念图前缺乏相应的熟识,则容易陷入知识层次不够明了、概念图不够直观的境地。2.确定各个概念的相对应层次。以生物学学科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为例:细胞的概念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学生需要以细胞为中心,拓展扩充其他与之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在寻找到这些概念之后,可以对这些概念按照某一标准进行次序上的排列。3.草拟概念图的层次结构,确定不同的分支。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纸片上写上各个名词之后进行拼凑,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4.在不同概念之间建立某种连接,并备注是何种关系。这样制作出的概念图尽管有些粗糙,但实际上已经可以较为清楚地表达出生物学学科中各个概念的分布情况了。(如图例1)5.对较为粗糙的概念图进行完善。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班级为单位,通过进一步思考并讨论出的结果对概念图进行合理的补充。(如图例2)

概念图的构筑对于学生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在构筑概念图的过程前后,学生对于知识层次的掌握程度更为牢固,能够很好地把在初次学习中遗落的知识点有方向性地联系起来。通过构筑概念图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也是有助力的。在合作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以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训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在针对某一学科的概念进行整理时,应当特别注意新掌握的知识与旧有内容之间的联系。借助概念图的清晰的层次结构,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整体性有更好的把握和延伸,建立一个扎实掌握的生物学学科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2003(10).

[4]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9.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 篇九

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习也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建构了自己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1]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讲授者和传播者,更是一个合作者和互动者,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发挥的是“中介人”的作用,有效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者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质量。

在课堂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是任务的设计者和合作者,而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来帮助学生通过真实有效的语言交际任务来提高语言水平和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2]

二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英语教育在“文革”后有了飞速的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材教法的改革也全面推进。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都朝着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去努力。但是,由于英语教学起步在我国比较晚,再加上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长期以来,传统英语教学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遭到扼杀。学生往往只具备语言知识,而不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学到的是“哑巴英语”。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种英语教学不理想的效果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把英语作为知识而非技能的教授;重视语法知识的学习,忽略交际功能的训练;重视考试成绩,轻视实际运用;重视任务的完成,轻视方法手段。这些问题造成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没有足够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缺乏合作交流,不利于个性发展;忽视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正由传统型教学逐渐向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化,课堂教学也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形式。[3]

(一)注重趣味性,在乎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第一,设计有趣的内容,围绕主题,联系学习者原有的社会经验进行有趣的情景创设来展开语言交际。

第二,设计有趣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利用故事、诗歌、短剧、电影等语言原材料创设一个利于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物质环境——教具的使用、情景创设的环境布置;精神环境——英语的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我要说”而不是“要我说”所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尤为重要。[4]

第三,设计有趣的形式。如:“今天我来讲故事”以原形的语言材料为基础新编小故事;“大家一起来游戏”借鉴一些竞争性的游戏来巩固大量枯燥的单词积累;“谁能来说唱”运用已知的旋律操练新学的句型。

第四,设计有趣的教具。利用有趣的辅助教具资源,图片、投影、面具、磁带,多媒体等。

(二)注重多样性,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方法的多样性。开放式——围绕主题。自由发挥,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广开思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表达出来。

启发式——集中注意力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带动学生的语言思维。是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问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启发手段。在讲授新材料之前启发式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去预习了解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等。运用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从而提高讲授效果。

参与式——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进行优化组合。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某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借助式——借助好的语言环境、借助某一教具、某一主题展开交际。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示范讲解、变换角色、镜子法等的形式来展开语言的学习。兼以动静结合听说搭配更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全班式活动,可以分组式活动。还可以自由搭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来展开语言操练。如双人对话、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课堂环节的多样性、环境布置的多样性、课堂节奏的多样性等都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个性发展;有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三)注重实践性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只有习得的东西才会成为口头熟练掌握的语言,而习得恰恰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可以获得越来越清晰的映像。[5]

以学生为主体大量开展听说活动。听说练习是英语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其核心在于创造机会使学生相互间获得最大量的口语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任务是感知新材料的语音、语义及其联系,模仿操练直至复用活用。[6]

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精讲与多练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教练,指导者——要为学生提供听的理由,创造说的动机;是示范者——要精讲,而多练的主体则是学生,教师的讲和教要服务于转化为学生的学和练。摒弃那种讲的多练的少,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语言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精讲多练,把重点放到实践上来。

(四)注重交际性

语言是随着人类交际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它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灵活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培养交际能力,教学过程力求交际化,交际中建构知识体系,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内容准备出交际的话题创造出交际的动机。还要利用课堂和一日生活场景开展交际活动。

(五)注重增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恰当有效的交际。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势必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应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增强语言的得体性。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跨文化交流的礼仪、注意事项、日常用语、肢体语言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的外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重点已从知识的获取转向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应加强的是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各个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着改革研究和实践。而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开拓了新的领域,并且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它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必将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积极有效的启示和指导作用。[7]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重在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建构主义为“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理论支持。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根据,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和重要性,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外语教学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2]汪丽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科技英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邹晓燕,万敏.“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双边活动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36).

[4]徐一珠.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基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2-6(2),第3版.

[5]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第一版)[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6]范玉斌.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改中的运用[J].上海教育, 2004(3).

10.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十

1. 建构主义及其数学教学原则

1.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它提倡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事物展开交互活动, 主动积极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领悟知识.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通常是由老师“满堂灌”, 教学方法陈旧, 学生对学习提不起积极性.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 在做题目时出现错误或者不能动手的现象.因此,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展开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1.2 建构主义数学教学原则

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脑海中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老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倘若缺少老师的有效指导, 学生就很难单独展开高效的学习.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学生容易接受的体系.并且, 在学生解答题目过程中, 老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 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2.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实践

2.1 建立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建构主义提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学习情境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策略很难调动起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应当挖掘出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的探究精神, 让学生可以体验数学的美, 在探究与应用中感受创新带来的乐趣.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情境, 比如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在讲解过程中把握学生想问题的特征, 为其创造出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研究问题、发现问题.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还能够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唤起其探究意识.

2.2 创设宽松环境, 营造学生探究氛围

建构主义提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能够更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宽松环境来营造学生探究氛围. 运用上课过程中有限的时间来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初中数学老师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意识.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课外书, 从丰富有趣的课外书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激发起探究意识.比如, 数学老师在讲解《投影与视图》的知识内容时, 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在室外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活动课.学生在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中, 可以更好的发挥其特长,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有关内容, 准备好有关学习用品. 在室外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投影与视图知识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3 协作动手讨论, 增强学生探究乐趣

建构主义提出, 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协作动手讨论, 增强学生的探究乐趣.动手实践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掌握知识内容, 包括动手做题、解答题目等过程, 从而掌握知识.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亲手实践, 才能够让他们完全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 初中数学老师在讲解“概率统计”的知识过程中, 可以向学生问道:“相信同学们都希望有买彩票中奖的机会, 那么怎么才能够让中奖的机会大一些呢? ”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 在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几个周期的中奖情况做个统计, 引导他们依据有关数据来编制调查统计表.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真正掌握了“概率统计”的有关知识, 实现了教学目标.

3. 结束语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的是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 能够推动学生更加主动, 更加积极的学习, 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数学老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探索怎样在教学中实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案, 完全激发出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并为初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指导.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的目标是发展人的才能以及创造性潜能.因此,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避免以往教学中不足的地方, 构建不仅可以有效发挥老师的讲解作用还能够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实践进行探析.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初中数学,探究性

参考文献

[1]陈民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07) , 109

[2]刘振东.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研究.[J].读书文摘, 2015, (08) , 162

[3]刘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2, (12) , 36

[4]陈金华.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 (2) :37-39

11.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线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65-1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我国当前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它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挑战,从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认知和学习的新论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含义(即什么是学习)与学习方法(即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含义: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主动建构意义(真正的理解)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要求;协作发生于学习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组织;会话是协作的重要环节和表现,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交流与共享;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并与原有认知结构相融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主动建构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真实、丰富、复杂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组织协作与会话,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发展。学生不是用接受,而是用发现或探索的方法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地、积极地建构意义;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并对这一联系进行认真思考。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线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自主地建构意义。我在线描教学中自觉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家乡的老房子》为例,做了如下的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丰富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经验。学生自主建构意义是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依据的,而原有认知结构来源于生活经验,我用丰富教学资源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具体做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家乡的老房子,搞清楚家乡老房子的形状、材质、特点,在感知的过程中加深体验。第二,在课堂上,我把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家乡老房子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分析,进一步认识家乡的老房子的特点,是临河而建,错落有致,粉墙黛瓦,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用砖、瓦、木材质,加深对家乡老房子的认识。第三,师生共同欣赏画家笔下的家乡老房子,向学生指出,画家以独特的构思,用生花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家乡老房子的美妙图案,引起学生的神往。第四,我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现场作画,画了一幅家乡的老房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我问学生:画家画的家乡老房子好不好?学生说好。老师画的家乡老房子好不好?学生说好。你们想不想画家乡的老房子?学生说想画。线描画用墨笔画在画纸上,有哪几种线条,怎样用线条构图,如何表现近景、远景,如何表现坚硬厚重,如何表现柔软恬淡?一连串的发问,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迫切希望老师告诉他们怎样做才能创作一幅好的线描画。

3.实施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技能。在感知实物获得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创作线描画的技法,提高他们的技能。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疾徐、浓淡的变化以及线条之间的关系,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动感、厚重感、美感。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构图,用简洁的直线勾勒物体的外形,注意比例和透视,主要关注整体;第二步,明确基本结构,重点画特点部分,景物要有取舍,主要关注局部;第三步,深入刻画,主要关注细节;第四步,调适完成,注意点线面的搭配,黑白灰的搭配,使画面更美观。

4.组织学生会话,实现交流共享。在学生感知事物获得经验、老师指导技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会话,让他们充分交流,真正理解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疾徐、浓淡的含义,整体、局部、细节指的是什么,整体结构、墙面、门窗、瓦片如何表现,透视、层次、浓淡、远近、疏密如何体现,直线、曲线、长线、短线、折线、粗线、细线如何搭配。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理解,用已有的认知结构积极建构新知识,同时,热烈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知识的共享,增强了学生的智慧,为接下来的自由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自由创作,发展学生认知结构。学生对家乡老房子的感知不同,因而获得的经验也不同,让学生自由创作自己心目中的老房子,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创作线描作品,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勾画老房子的轮廓,理清房子的结构,刻画细节,创作出形态各异的老房子。当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为自己的成果而激动不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幸福的体验挥之不去。

上一篇: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下一篇:民族乡镇画册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