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共9篇)(共9篇)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篇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州、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新的扶贫形势和县委、县政府及县扶贫办的要求,做好全乡整村推进及“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已迫在眉睫。为使此次规划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搞好整村推进及“十一五”扶贫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搞好整村推进规划和编制好“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是指导今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工作,对实现我乡追赶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扶贫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的不断提出,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十五”以来,扶贫开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从上到下都必须以好的规划和项目争取投入。很明显,没有好的规划和项目,要争得上级的投入和扶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做好规划和计划,不仅绘制未来扶贫的蓝图,而且是争取各方支持、把扶贫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盘子加以重视,更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
二、基本思路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到2010年以前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二是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根据新的扶贫形式和上级的要求,结合我乡的实际,今后一段时期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扶贫三项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整村推进为重点,以经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责任制,努力追赶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总体目标责任制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州“十五”扶贫开发计划》的要求,到2010年,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总体解决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提高,“三个文明”有新的发展。最基本的要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有学上、有病能就医,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为巩固温饱、构建和谐村寨、实现全面小康创造条件。
四、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在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弱势人群的生存、发展为根本,这是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综合纳入规划盘子,农村三个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综合考虑。
(二)科学全面。整村推进规划和“十一五”扶贫规划是全县综合性的扶贫规划,要求既科学又要全面,基本要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有指导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机动灵活。既要按上级的要求进行,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打破框框套套的束缚,反对教条主义。一句话,既按原则办事,又要灵活机动,编制出最切合实际最有特点扶贫开发规划。
(四)自上而下。扶贫规划不同其它规划,纯粹在办公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编制出来的,即使编制出来也难于切合实际。实践证明,每次扶贫规划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不是先做外业、后做内业反复研究、反复思考、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的结果。这次规划更不例外,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做得更实。
(五)群众参与。人民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力军,是扶贫经验的创造者。发动群众参与规划,更能反映群众的心声,体现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把上级和各方的支持与自力更生的精神结合起来,使所做的规划更实在。
(六)把握关键。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切实可行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扶贫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抓好杈杈房改造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以改善未通路、通电村寨的生存条件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力量多渠道增加投入。
(七)量力而行。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需要与可能解决的问题考虑。所确定的目标责任制要有实现 的可能性,所设定的项目和投资来源有相当的把握。
(八)整合资金。坚持整合,形成合力干扶贫是全州的成功经验。今后不论是从哪条渠道获得的扶贫资金,都要走整合的路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项目的编报,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目标任务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以五年为主,展望到2020年。要抓住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上下功夫,明确各乡(镇)的主体功能的发展原则。在项目筛选时,项目对规划目标责任制的实现要具体要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规划的项目要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项目要对公共利用有突出贡献,项目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市场竞争格局等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到2010年全乡计划实施30个村。其中:在重点扶持村委会中实施16个自然村,安居温饱村3个(可在面上或重点村委中选),放大30%的自然村4个(在面上选),州县筹资实施重点村7个(在面上选)。
六、基本要求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各村委会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且 要对规划项目的论证筛选,保证所规划的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提出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标。其中: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选点,就是要按照“示范带动,雪中送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选择居住农户50户左右的贫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作为扶持对象。
示范带动:全县要以方便周边群众参观、学习为目标,在贫困村中优选部分村民小组,整合力量为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奔小康的示范带动作用。
雪中送炭:以最边远最贫困的自然村为单位,实施群众基础好、干部积极性高的自然村,把国家的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在边远贫困村中树立解决温饱的典范。
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各村的项目规划,按省、州、县关于整村推进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安排上尽可能地照顾到周边村寨,扩大受益面。
分类指导:“十一五”扶贫 开发规划,各村委会就是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且要对规划项目的论证筛选,保证所规划的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提出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项目,并按照项目分类原则进行谁筛选规划。整村推进项目规划:重点扶持村委会中的16个自然村选点必须在原规划但未实施的重点扶持 村委会中选;安居温饱3个自然村可在面上也可在未实施的重点村委中选;放大30%的4个自然村和州县筹资实施7个重点村必须有在面上选。以上每村规划资金(国家补助)20万元。
七、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
整村推进是“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承前起后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各村委会要立即组织人员走村窜寨、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吃透基本情况,要反复思考形成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开展规划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到村入户,综合实施”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项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安居、山、水、田、林、路、电、产业、科技、教育、卫生等综合开发扶贫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全面规划。项目规划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一村一策,群众满意,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的重点项目是基础设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其中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一)基础设施占投资总额的50%
1、修通水泥或等外砂石进村入户路(主要资金规划于村内道路建设);
2、架通输电线路;
3、通讯工程(根据实际可规划可不规划);
4、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5、消除茅草房、杈杈房和危房,做到居住安全、卫生,人畜分开,促进农户堂屋整洁、明亮;
6、户均建有沼气池并与改厩、改厨改厕相结合;
7、以示范带动为主要目标的村,每村建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或者一个活动场所(由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分为3—4个村民小组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适用、实效的原则合建一个科技活动室)。以解决温饱为重点的村,有条件的,也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建设科技活动室;
8、每村一间公厕。
(二)经济发展占投资总额的25%
1、户均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2亩以上;
2、户均存栏猎4头以上;
3、每个示范村形成1—2项与小额信贷相结合、与龙头企业和市场相连接的稳定增收产业,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社会事业占投资总额的10%
1、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扫除青壮年文盲;
2、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户均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
3、建有固定的宣传栏和公示栏;
4、建立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能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
5、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无计划外生育和多孩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乡(镇)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
6、订立村规民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村”创建活动;
7、建立一支农民业余文艺队。
(四)生态建设占投资总额的10%
1、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沼气池和节能灶普及率、利用率达到100%;
2、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3、推广青贮混合饲料喂养,实行科学养殖,提高出栏率;
4、搞好村内绿化美化,逐步达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
(五)其它占投资总额的5%
1、科技活动室内要建立展板,展现该村的基本情况(旧貌),规划建设项目示意图,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场面,项目建设绩效(新貌),经济发展项目规划等内容,其它无关的内容不必展现;
2、各村的标志牌(碑)按农村奔小康示范村,温饱示范村,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上海援建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四种类型统一设计和制作;
3、村内的固定性标语,要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奔小康及温饱示范村的建设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由县委宣传部审定,每个村制作2—3条)即可。
八、主要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整村推进是“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承前起后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到省到州到县,都强调扶贫是“三农”的中心工作,要求各级都要组织、有目标、有措施地实施规模扶贫开发,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各村委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
[1][2]下一页
2.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篇二
关键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
经多年的扶贫攻坚, 我国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和社会发育低下的大石山区、高寒山区等。河池市是全国最贫困的喀斯特地区和革命老区之一, 11个县 (市) 都是贫困县, 其中9个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2个是广西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该市辖11个县 (市) 139个乡镇146个社区 (居民) 委员会1497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389.16万, 农村人口340多万人, 其中903个是贫困村, 占行政村总数的60.32%[1]。如何实现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持续发展, 是建设富裕和谐河池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广西河池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实践概况
1.县级基础设施功能逐步完善。
2003年以来, 广西政府在东兰、巴马、凤山三个革命老区和都安、大化两个石山特困县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修建县际二级路4条299公里, 改建县际三级四级公路5条388公里, 通乡柏油路19条313公里, 修建一大批通村四级砂石路等[2]。通过集中资金、连片开发的举措, 结束了三县不通二级路的历史;等级公路由498公里上升到2301公里[2]。大会战使东巴凤革命老区和大石山区五县缩短与外界的距离, 基本解决五县基础设施落后问题, 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之后, 该市“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分三批组织实施, 其中在2005-2008年的两批644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中, 新建、扩建村屯道路1397条4482公里、597个村通四级以上砂石路;新增人畜饮水工程631处, 新建水柜820个, 解决18万多人、16万多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新建沼气池26054座, 沼气池入户率达44.5%[4]。
2.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
到2008年底,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4元, 比2004年增长了1217元。全市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由1984年的248万人减少到25.4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84.2%下降到7.4%[5]。
3.一批产业项目逐步成为贫困村增收的优势项目。
经多年努力, 河池市的桑蚕、糖蔗、山葡萄、板栗、山油茶、八角、毛竹、畜牧养殖等生态绿色农业优势地位逐步确立, 并通过扶贫资金扶持向贫困村覆盖, 成为贫困村增收的优势项目。其中, 宜州市成为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和广西重要糖蔗产区, 环江县的畜牧产品, 东兰县的板栗, 巴马县的长寿食品, 凤山县的八角, 罗城、都安、南丹三县的酒产品等已成为该市的拳头产品。
4.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均有较大改善。
通过两个大会战和“整村推进”投入, 修建一大批通村四级砂石路以及自然屯道路, 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地头水柜、沼气池垃圾集中点、娱乐场及改厕、改灶等项目, 85%的行政村通四级砂石路;解决了40多万人的行路难和10多万人饮水难问题;扩灌基本农田3.6万亩;11万贫困村农户使用上沼气池[6];实现村村通电。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致富奔小康有了较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
贫困村四级路建设未达到交通部门确定的四级路技术标准, 管护工作跟不上, 建后重损情况普遍存在;自然屯只通机耕路;村委所在地虽通四级路, 但未开通客运, 群众出行难仍是问题;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饮水安全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2.“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投入少。
“整村推进”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广东对口帮扶资金投入。2005-2008年, 上级拨给河池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 按90%安排到整村推进贫困村计划, 每个村平均得到的仅35万元, 而且扶贫资金重点安排通村四级路和饮水工程, 有的村除了农户享受扶贫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和沼气池资金外, 基本没有得到整村推进资金的投入。
3.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主导地位, “整村推进”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在“整村推进”之后, 群众很难有效地自己开发和管理已建扶贫项目, 扶贫成果难以巩固。除宜州市的桑蚕和甘蔗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较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外, 其他县 (市) 均未达规模发展的目标。如:2008年具有优势的板栗产量仅18343吨;八角产量6782吨。贫困村仍以种植传统的玉米、水稻为主, 辅以家庭养殖和林果经济等, 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种养和外出务工收入。2007年, 河池11个县 (市) 有9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在全广西第60位之后;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44元, 在全广西14个地市排名末位。该地区仍是广西乃至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量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二) 原因分析
1.现存的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是“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地方。同时, 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以及返贫现象突出, 加大了扶贫开发难度。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返贫现象, 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贫困人口的相对弱势地位更加突出, 要解决这些问题, 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 脱贫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短期内要想投入大量资金彻底改变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 需要花更大力气。
2.部分农村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较落后, 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在部分贫困人口中, 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有的无所事事, 坐等国家救济;有的好高骛远, 怕苦怕累;有的基层干部, 一说扶贫就是要钱要物, 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方法, 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动力。在“整村推进”结束之后, 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能得到提高、基础设施不稳, 各项事业难以实现自我发展, 阻碍着“整村推进”的持续发展。
三、“整村推进”后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贫困村要实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后续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在夯实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牢牢扭住优势产业发展主线, 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拉动、信贷资金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等措施, 形成大整合、大参与、大投入、大建设的格局, 实现自我发展。
(一) 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学会充分借助外力激发自身活力, 利用外部输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提高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发挥优势,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坚定信心, 艰苦创业, 做到内外互动, 实现脱贫致富是完全可能的。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 必须杜绝“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行为, 高起点出发,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把已经进行“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扎扎实实建设好, 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 做到推进一个建好一个, 建好一个巩固一个, 巩固一个发展一个, 建设成新农村, 完完全全地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遏制返贫现象发生。
2.实施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是以贫困村为单元, 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始终瞄准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 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贫困村自然屯分布分散, 信息闭塞, 生产以零散型种、养、加工为主, 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 必须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 联合起来增效益。贫困村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 以农户为基础, 以产业为依托, 以专业协会为载体, 以富民为目的, 以自愿为原则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 全村统一培训、统一计划、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采购、统一销售, 把种养、加工、生产、流通、销售有效地组织起来, 把农户、资本、技术及土地合理配置起来, 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共谋, 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 提高贫困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探索出一条扶贫项目到户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相统一的路子。
(二) 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关系, 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贫困地区来说, 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 理清发展思路, 拿出好的项目向上争取扶持支持。对争取到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要加强管理, 使其真正收到扶贫效果。但不能把争取扶贫资源当作唯一的脱贫途径, 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和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任何好的政策、好的项目、好的致富门路, 都离不开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
1.加强村干部致富能力的培养, 调动农民积极主动性。
在整村推进扶贫实践中, 农村干部战斗力强弱起到直接决定的作用。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着力培养村干部的致富能力和领导能力, 尽可能多地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 让他们带头使用新技术、新品种, 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只有这样, 他们才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对群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今后安排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群众才能积极主动。
2.继续倡导信贷扶贫, 调动群众积极主动性。
扶贫信贷资金是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信贷扶贫是促进贫困村的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扶贫信贷资金才放得出、收得回, 农户才富得起。以宜州市为例, 2000-2008年, 该市围绕甘蔗和桑蚕产业项目, 投入信贷扶贫资金8317万元, 扶持总人口10万人, 贫困村和面上的贫困村屯桑蚕和甘蔗两大产业迅速发展。该市的革命老区村——山湾村在小额信贷资金扶持下种桑养蚕, 仅三年时间, 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大转变, 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高到5000元, 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三) 正确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自然资源开发是基础, 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前提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说,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差距。所以, 一定要既重视物质投入更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 这是实现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加强科学种养和劳动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要突出抓好种养技术培训, 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 使“留下来”的农民有较高的务农技能, 实现科学种养;二要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 让农民有本事“走出去”, 赚得钱;三要加强村级文化室和信息站建设, 让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 干起农活来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
要实现贫困村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制定特殊的政策, 采取特殊的办法:一是要在县、乡两级抽调优秀干部, 分期、分批进驻贫困村与农民实行“三同”, 深入农户与农民理清发展思路;二是选派专家进村入户蹲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种养技术指导;三是制定特殊的鼓励政策, 高薪选用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优秀大学生到贫困村当村官, 要求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山间水域洞弄, 让他们真正了解和掌握当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挖掘出当地的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 集中集体智慧组成“智囊团”, 将优势资源放到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整合, 研究出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方案, 把优势凸显放大, 真正做到解决贫困问题有的放矢, 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 正确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的关系, 着力培植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搞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既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更要抓好产业开发, 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发展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增收来源。
1.不断稳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可从以下几个资金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用好用活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和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机遇, 争取国家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上级政府财政扶贫资金和部门资金投入, 提高柏油路的补助标准。三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 每个贫困村开通客运班车, 切实解决出行难问题。四是各级政府要将贫困村四级路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确保修建一条、管好一条。五是在政府引导下,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关定点帮扶等方式, 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六是以资金和物资鼓励贫困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自筹资金、投工投劳进行道路硬化。
2.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 面向市场,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做到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走产业化扶贫道路。比如, 宜州市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 做大做强甘蔗和桑蚕产业, 培植了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广西博庆食品公司和广西扶贫龙头企业——广西嘉联丝绸公司以及一批茧丝加工企业,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带动本市及周边都安县、金城江区9万多甘蔗种植农户和9万多蚕茧养殖农户, 成为广西蔗糖生产基地县和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两大产业解决了宜州市大面积的贫困问题, 由上世纪40多万人未解决温饱的穷县, 发展成为广西十大农业强县 (市) 之一。因此, 可以借鉴宜州经验, 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蚕茧加工、林业产品、绿色长寿食品等产业集群, 发展罗城、都安县百里山野葡萄长廊、东兰县万亩板栗生产区、凤山县万亩八角生产区、环江县畜牧养殖区等, 成方连片建设“第一车间”, 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依托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 打造出国际长寿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蚕丝绸产业基地、广西竹藤草编织工业基地、广西最大板栗生产加工基地等。只有以农产品加工的大发展拉动优势产业的大发展, 才能使农村拥有一至两项长效稳定增收的项目, 实现共同富裕, 建设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河池市扶贫办内部资料.河池市首批“整村推进”385个贫困村通过达标验收情况总结.2006.
[2][3]李甫春等.东巴凤小康之路.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刘新平, 王克林, 李文祥, 谭山川, 李作威, 曾馥平, 蒙冠禧, 韦政社.喀斯特区域科技扶贫开发市场经济机制探索—以广西环江环境移民科技开发示范区建设为例.开发研究, 2002, (03) .
[5]河池市统计局.2008年12月河池市统计月报.2009.
3.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篇三
关键词: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机制创新
随着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深入,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以县为单位的瞄准机制已不适应现实需要,瞄准机制迫切需要进一步精确化。2001年中国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贫困农户参与、多部门协调配合、制定扶贫规划、集中资金和力量,围绕帮助贫困农户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实施整村推进。
一、“整村推进”模式的理论基础
赋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内源式发展理论,可以为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提供理论支撑。赋权理论中的“赋权”一词来自阿马蒂亚·森的《贫困和饥荒》,赋权理论提出了“参与式发展”的扶贫模式,即以赋权为核心,利用政府注入的资源,扶贫对象介入扶贫开发全过程。整村推进推广参与式扶贫,注重对贫困村和贫困人群“赋权”。整村推进将村作为扶贫单位,赋予了贫困群体自主确定发展项目和安排社会公共产品分配的主体资格。整村推进将扶贫单元下沉到村,使贫困村和贫困者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赋予他们独立决策、管理资源以及收益分配的权利。“赋权”确立了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消除贫困的最大贡献就是要打破贫困、环境破坏、欠发达状态下的“累积恶性循环”。从某种程度上说,贫困问题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整村推进将扶贫单元集中到村社农户,从居住环境改造、村社组织制度建设、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劳动力培训和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等方面人手,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产业环境,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内源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促进适应各国社会实际和需要的内源发展和多样化发展过程的社会文化条件、价值体系以及居民参加的动机和方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内源化是外来现代性和内源传统性的完美结合。整村推进在将扶贫单元下沉到村的同时,在理论上已经充分考虑到贫困村之间的差异性、村落内部不同群体的异质性等问题,将外在的扶贫资源与贫困村的文化属性、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结合起来,寻找适合村落特点的扶贫发展模式。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及实施情况
按照《纲要》要求,2003年贵州省作出《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提出对100个一类重点乡镇进行重点倾斜扶持,同时每年实施1000个村以上的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首先在一类重点乡镇的贫困村开展,然后再有计划地逐步向二、三类重点贫困乡村推进。从2004年起,贵州省开展整村推进试点,之后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了使整村推进能按计划顺利实施,贵州省配套了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2004年,在1124个贫困村,安排1.3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占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22.1%,每村平均投入12.28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788个;2005年对1100个整村推进村每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从2006年起,除了每村安排2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外,省财政还安排了2000万元小额信贷贴息资金,确保每村贴息20万元以上;2008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2亿元实施整村推进,平均每村投入35万元,其中人口较少民族所在贫困村和国定革命老区贫困村,每村投入50万元以上;从2009年起,全省对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每村投入财政扶贫50万元以上,同时,要求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四个城市的对口帮扶资金,50%以上要用于贵州的整村推进项目。有了资金保证,整村推进顺利实施,到2009年,全省累计实施8775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计划,占13973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总数的62.8%,其中实施“两个确保”贫困村2060个,占“两个确保”贫困村总数的75.18%。2010年将实施2000个村整村推进,剩余680个“两个确保”贫困村和所有一类重点村将全部纳入整村推进计划。
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评价
(一)增强了扶贫开发的瞄准性,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贵州全省有1397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占全国14.8万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9.44%,其中7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1397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向“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分布的特征,使得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开发方式相应转变为以重点村为主要对象的整村推进,增强了扶贫开发的瞄准性。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扶贫重点村重点实施了交通、水利、种植、养殖、文教卫生、培训、农电等扶贫项目,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思南县自2007年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在91个扶贫重点村投入资金5410.6万元,实施了579个扶贫项目。贫困村人口从2007年的3.22万人减少到1.76万人;岑巩县到2008年共实施整村推进40个,投入资金5534.8万元,实施了275个项目,重点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470增加到2008年的3006元。
(二)提高了扶贫资金整体效益,促进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的相结合
整村推进搭建了整合各类资金的平台。有利于探索整合资金连片开发机制。2007年,贵州省在贫困地区开展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试点工作,印江、黎平、罗甸、普定4个县成为首批试点县。印江县自2007年成为首批试点县以来,在杉树乡14个贫困村集中连片的特困区域,以茶叶为核心产业,共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5175万元,2008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992元,比上年增长50.9%;2009年被列为试点县的正安、江口、长顺、织金4个县,除每县1000万元试点资金外。共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3955.16万元(不含信贷资金),整合资金比例为1:3.49。2009年,全省共整合涉农资金39806万元投入整村推进。通过资金整合,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整体效益,促进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的相结合。
(三)增强了农户参与意识,转变了农民的观念和提高了农民技能
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主要集中在与解决贫困地区“三个基本”问题息息相关的领域: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包括修建通村公路、改造和新建人畜饮水工程、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沼气池建设等;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茶叶、马铃薯、辣椒、烤烟、优质果品等特色产业基地、扶持农户发展畜牧业等;三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以上项目的实施效果关
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增强了农户参与整村推进的意识,克服了以往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在产业化项目实施中,项目县以职校、农广校、电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载体,对特色种植、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技能和素质。另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意识。
采取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贫困地区在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整村推进专项扶贫资金总量仍然偏少,资金整合难度大,群众对连片开发的政策认识不够透彻、参与不高,产业化发展在整村推进中核心地位不突出,整村推进项目缺乏后续管理等。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在机制上进行创新,以实现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目标。
四、创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机制的建议
(一)创新“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有效衔接机制
“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要把产业化作为核心内容,建立产业带动、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新机制,促进整村、数村、整乡、数乡整体推进。首先,结合贫困片区的区域特点,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连片开发的整体规划。在区域连片开发板块,根据区域优势培育一批产业优势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区域性主导产业,避免以往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打造“多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品牌,使之成为产业链、产业群,形成规模效益。其次,推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同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经营形式,实行“公司十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张利益。
(二)创新“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资源整合机制
贵州贫困乡村大都集中连片分布,每个贫困片的自然资源条件、致贫因素相似。针对这些特征,贵州省实施了“县为单位、整合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扶贫资金少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使扶贫开发方式由分散单一的贫困村整村推进向整乡数乡区域连片开发为主整体推进的转变,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首先,成立县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支农涉农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编制“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规划、整合资源、申报和实施重大项目等;其次,整合连片开发区域的财政支农政策、农业投入政策、财政贴息政策、农业税收政策、财政扶贫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挥支农惠农的强大政策效应;最后,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带动资金整合,所有渠道的资金以项目为载体,遵循“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整合成功能相互完善和配套的大项目。
(三)创新整村推进的群众参与机制
贫困农民是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受益主体,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效果。因此,要发挥贫困群众在整村推进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整村推进的群众参与机制。成立专门的扶贫事宜民主决策机构和扶贫项目实施管理小组,项目村要在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上把各类项目的投资、建设方式、经济效益、时间质量要求等基本情况向广大群众讲清楚,再由群众通过扶贫事宜民主决策机构自主决策,并制定项目规划。项目确定后,由扶贫项目实施管理小组召集村民代表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组织农户参与项目实施管理。从各项措施招标采购、农户协调组织、材料验收发放到施工组织管理、具体问题解决落实都要由农民自我管理实施。群众主动参与到扶贫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等各个环节,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
(四)创新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贵州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每个村整村推进实施期原则上为一年,已实施完毕的村,不再安排整村推进。实际上,整村推进扶贫项目除种植项目外,大多数项目实施当年并不能见到效益。由于整村推进实施期短,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没有形成连续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使得有些项目还没有发挥效益就已经结束了,甚至出现“今年建、明年拆”的现象。为了让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必须建立和创新项目后续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整村推进项目的考核、验收机制,对实施好的乡镇奖资金、奖项目,对实施不好的乡镇进行处罚,收回资金。对已经完成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进行跟踪调研,总结经验,寻找薄弱环节,强化后续管理。建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交由村委会管理,建成的生产经营性项目,应建立农业产业协会,完善协会运作机制,增强协会对农民培训、管理、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并按发展需求进行项目续建。
参考文献:
[1]沈茂英,“整村推进”综合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
[2]赵瑞芬,王俊岭,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与整合[J],经济研究导刊,2007,(1)
[3]刘国勇,新阶段新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与机制创新[J],新疆财经,2009,(4)
4.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关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促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县人大常委会根据2010年工作要点,于7月中旬组织调研组深入各乡镇部分贫困村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走访贫困户、召开乡村干部和贫困户座谈会、实地察看项目实施情况、听取情况汇报等方式,深入了解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8个乡1个镇,96个行政村,2个社区,2306个自然屯,行政区域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万人,有壮、瑶等少数民族13万人,耕地面积0.61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51亩。2005年,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整体部署和要求,按照国家制定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我县结合实际,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实施、因村制宜、整体推进”的要求,启动了全县6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其中第一批26个村(2005—2006年)和第二批17个村(2007—2008年)已顺利实施完成,第三批18个村(2009—2010年),各项目实施已进入完善和扫尾阶段。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的项目主要有:村屯道路、人饮工程、水利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发展特色产业等。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全县上下协调配合,县直联系单位倾力扶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第一、第二批共43个村已顺利通过自治区达标验 收,其中有20个村被评为优秀等级,优秀率46.5%;15个村评为良好,8个村评为合格,我县优秀率排全市前列(全市优秀率40.52%)。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社会扶持、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我县主要做法有: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一是成立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发改、财政、扶贫、审计、交通、人事、纪检等有关部门的一把手任小组成员。二是执行党政一把手抓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把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要求县、乡镇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上。三是落实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四是坚持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作用,认真抓好整村推进各项工作。
(二)立足县情,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和扶贫规划要求,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实现全县脱贫这个总目标,以贫困村为重点,落实具体措施,抓好扶贫到村到户,推行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责任制,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我县61个贫困村,地理位臵偏僻,自然条件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家庭经济收入低下,扶贫开发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要完成 整村推进任务,每年二、三十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县人民政府按照“政府统筹、扶贫牵头”的原则,坚持把涉农部门资金、社会各界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各方面资金统筹安排,整合使用,向扶贫重点村集中,向扶贫重点项目倾斜,发挥了资金的聚合效应,有效地保证扶贫开发的资金需求。
(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经济实力
整村推进的关键和根本是要增强产业开发后劲,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实施整村推进,加快脱贫进程,关键要推进产业发展进程。我县坚持“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发展桑蚕、核桃、油茶等六大支柱产业与整村推进有机结合起来,把整村推进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以支柱产业支撑贫困村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构筑了稳固的返贫防御体系。
(五)狠抓劳务输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县职业中学培训基地作用,主抓餐饮、家电维修、电工、电焊、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等市场需求量较大岗位的技能培训,同时积极与用人单位、大中城市劳务中介机构建立联系,签订劳动合同,采取订单、定点、定向等培训方式,加快贫困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其“走得出、留得住”,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标。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全县61个贫困村共输出劳动力4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4亿元。
(六)部门相互配合,群众积极参与
整村推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到党委、政府引导,部门通力配合,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在具体工作中,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智力 和信息等优势作用,帮助群众寻找致富项目,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等活动,努力为贫困村办实事。在群众积极参与方面,主要体现在群众投工投劳、自愿放弃补偿、无私奉献等。据统计,2005--2009年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达3510万元,投工投劳285万个工日。
(七)配强班子,增强脱贫致富带动能力
一是按照“五个好”要求,把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二是对新当选的村支书、村主任进行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掌握党对农村政策及扶贫开发要求,增强驾驭贫困村发展的能力。三是树立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凤城镇弄者村两委班子,几年如一日,时刻把村子的发展放在心上,把贫困户的冷暖记在心头。在他们的带领下,弄者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产业开发示范村。四是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县乡都配备与扶贫工作相适应的扶贫专职干部,确保有人做事。
三、取得的成效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特别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作为我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在自治区、市的关心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贫困村人均收入和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全县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142元增长到2009年的2298元;全县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10元增长到2009年的2625元;贫困人口(按过去的扶贫标准统计)由2005年的7.42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6.44万人。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15亿元,比2005年增加58652万元;工业总产值71910万元,比2005年增加41257万元,其中规 模以上工业预计总产值48486万元,比2005年增加27981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263万元,比2005年增加16195万元;财政收入7577万元,比2005年增加521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68万元,比2005年增加18997万元。
(二)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以来,全县共新建屯级道路584条共590公里,道路硬化4条共32公里,解决了6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新增饮水工程73处,家庭水柜830座,解决了18500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增输变电线路41公里,改造电网60公里,解决3200户16000人的用电难问题;兴建水利渠道15公里,改善了2250亩农田的灌溉条件;修建防洪堤0.96公里,保护2000亩农田免遭洪涝灾害;完成茅草房改造2664户,危房改造2330户,使2.09万人住上稳固住房。新建沼气池5100座,实施退耕还林12500亩,荒山配套造林9000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貌明显改变。通过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一系列扶贫开发,逐步改变了我县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但由于地理位臵及社会历史等原因,如凤城镇林兰、金牙猛干、平乐兰包和寅亭、江洲巴标等五个瑶族聚居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解决。为巩固整村推进成果,改变少数民族村的贫困落后面貌,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用2-3年时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对这五个瑶族聚居村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内容包括道路建设、电网、人饮工程、校舍建设、茅(危)房改造、沼气池建设等12类2482个子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截至2009年底,所有项目全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通过综合治理,这五个瑶族聚居村的 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四)社会扶贫成效显著。几年来,我县积极争取广东东莞市和区内钦州对口帮扶和区直、市直、县直挂村包扶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共筹集扶持资金2781万元,获赠物资折款180万元,建成中小学教学楼8400平方米和教学附属设施一批,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3处,修建屯级公路26条63公里,兴建村级文体设施、村委会综合用房、民房改建等项目928个,资助特困学生3000人。
(五)地方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以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和“五村”综合治理为载体,大力实施“农业立县”战略,立足资源优势,锁定发展目标,依托大会战成果,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的原则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技能,在八角、油茶两大百里长廊的基础上,建立了杉木、八角、油茶、核桃、桑蚕、中草药六大扶贫产业基地。先后聘请区内农林科研单位及院校的专家、教授到我县进行八角、核桃、桑蚕等方面技术培训33期3320人次;围绕扶贫产业开发项目举办了“农家课堂”培训、党员大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606期5.7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近6万份,使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管护观念。目前,全县拥有杉木面积46万亩,八角面积26万亩,油茶面积22万亩,核桃面积9.3万亩,桑园面积5.2万亩,中草药面积2万亩。产业覆盖3.2万户15.3万人,扶贫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荣获全区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三等奖。
(六)社会公益事业稳步推进。全县新增村委办公用房400m、卫生室2900m、计生室600m,村“两委”办公等用房条件得到基本
222保证;学校危房改造11924平方米,改善了5000多名学生的就学条件,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村村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群众看病贵、就医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七)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整村推进村党组织建设基本达到“五个好”,“五村两规划”建设效果明显,1316名党员中近千人具有“双带能力”,与实施“十一五”扶贫开发前相比有显著提高。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扶贫开发的深入,特别是整村推进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了贫困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但随着项目的实施,也反映出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
(一)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属老、少、偏、山、穷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目前,我县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平均在40万元/村左右,又因物价上涨等因素,这点资金只能解决贫困村水、路、电和基本农田方面的某些突出问题。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亟待规划建设的项目多,群众又无力自筹更多资金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中,扶贫资金难以满足群众建设项目的需要,很难达到整村推进的目标。另外,全县非贫困村中仍有很多个自然屯或村民小组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落后,仍处于贫困状态,对项目建设的需求十分迫切,相对于已经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村来讲他们反而成为贫困村,因此,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近几年来,特别是通过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总体来看,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村贫 困面大,很多村屯的基础设施仍没有得到改观。目前,全县尚有245个20户以上、267个15-20户自然屯未通公路,分别占全县总数的39%、44%;与周边县还有15条断头路亟待修建;还有0.8万户2.8万人急需搬迁;还有3.88万人急需解决饮水难问题。
(三)推进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是目标。我县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中,由于受到资金额度的限制,多数贫困村只能顾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发展生产项目投入太少,农村产业开发的气候难以形成,传统农业还占很大的比重,现代化农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加上群众思想意识不强,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贫困村的生产发展速度缓慢。
(四)项目后续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全县61个贫困村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建设项目资金预算投资少,标准低,特别是村屯道路建成后没有建立健全后续管理机制,缺乏后续管理经费,致使项目建成后得不到巩固和加强。经了解,目前全县还有57个村的公路是晴通雨不通。这是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五)资金整合力度不够。各部门对资金整合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得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相互沟通、协调,致使各类扶持资金投入分散,点多面广,效益不高。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为巩固前一阶段的扶贫成果,进一步提高脱贫标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县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今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也是新十年农 村扶贫开发纲要的编制之年,扶贫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上级对接,了解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和重点,积极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同时,要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力量进一步开展调研工作,明确目标任务,使新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规划既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又符合我县实际,为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实施打下坚持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首要条件是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虽然基本完成了6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但脱贫标准低,从全局来看,贫困面仍然很大,农村的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为避免返贫和贫困面加大的现象出现,要继续集中时间和集中人、财、物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统筹解决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
(三)积极引导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植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切实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高度重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切实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重点扶持桑蚕、核桃、油茶等产业的开发,并形成规模,要想方设法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抓好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形成农业产业链。要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组织更多资金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培养乡土专业人才,推进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
(四)建立健全项目后续管理机制,巩固建设成果。强化后续管理,实行建管并重,是巩固整村推进成果、充分发挥扶贫开发效益的重要保证。一是县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要在现有的国家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符合我县特点的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如交通部门要建立村屯道路的养护制度等。二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通过宣传、教育、发动等形式,使项目受益群众在了解整村推进后续管理的目的意义、管理内容、自治原则等基础上,自发形成公益项目管护小组,并制定一些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管理制度,可采取集资、投工等方式,充分调动和提高村民参与公益项目管理的热情,提高自觉维护公益项目的责任意识,把维护公益项目作为自己的事来做,这样可有效解决局部范围内公益项目管理问题。三是坚持走行业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路子。对公路、农田水利等公益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定额收费,保障运转。
(五)强化扶贫工作领导和资金整合,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效。通过调研了解,扶贫开发工作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十分困难,要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实效,必须通过整合资源和资金来集中解决贫困地区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整合资金一定要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整合资金,要切实按照县人民政府统筹、财政整合、部门实施的要求,把国家、自治区、市扶持项目和县乡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增收、学校村部及医疗卫生等子项目进行捆绑实施,聚集整合,形成能带动一方发展的大项目,拉动贫困村发展。同时,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协调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扶贫开发取得 实实在在的效果。还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挖掘各种商机,洽谈项目,招商引资,为后期管理拓展资金,为持续发展走向市场。
凤山县人大常委会 2010年10月19日
抄报:中共凤山县委 送:凤山县人民政府
发:凤山县扶贫开发办
5.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篇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
建设。”中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写进“十一五”规划建议,从战略的高度,描绘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小康社会步伐产生极大地推进作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消除贫困。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在于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因此,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问题,不断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一、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脱贫保证
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列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贫困人口由2.5亿人下降到去年的261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8,成为世界减贫的楷模。我县实施扶贫开发特别是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始终以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局,突出狠抓了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累计新修、复修乡村公路3000多公里,新增通路自然村1050个;新修库、堰、渠、窖等水利设施15382处,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新建“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生态家园8200多户;新增砖木砖混结构农房5254户,实施安居工程12012户46.7万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49921平方米;新建村级图书室57个;183个村建设了村级卫生室;有线和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茶叶、肚倍、烟叶、山野菜、冬枣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48.5万亩,比2000年净增37.64万亩,特色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5,在农民现金收入中的份额达到34。到2004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9元,比2000年净增457元。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6.03万人减少到去年的14.16万人,减幅达11.6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75万人减少到6.9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8.28万人减少到7.2万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仅使已经实施的47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和21个省、市对口帮扶村基本实现脱贫,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整体扶贫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以贫困村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分批实施,始终贯穿了扶贫对象的瞄准式和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农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途径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式的创新。其主要特点是瞄准式、参与式和开发式。所谓“瞄准式、参与式和开发式”就是瞄准贫困等弱势群体,广泛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必要扶持下,带动和促进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村整村实现综合性发展,最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整村推进”建设涉及10项指标,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产业发展,还包括社会事业、民主政治、基层组织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仅有利于瞄准贫困人口,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提高使用效益,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能够将扶贫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与建设方式完善、建设手段与建设机制的对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
二、以整体规划为基础,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6.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篇六
总路咀镇上畈村
我村位于总路咀镇南部,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242户,总人口960人,村干部3人,党员36人,扶贫对象低保户69户,248人。版图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8亩,其中水田面积897亩,旱地141亩。山林360亩,水面180亩。2012年村级总收入8万元,人平均纯收入4460元。村两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我村是县重点扶贫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工作组及县扶贫办具体指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围绕扶贫整村推进总体思路,打响了基础建设、特色增收产业、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村级组织建设五个硬件;11个扶贫项目全面建成。炼就一批能吃苦、能带头、懂技术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增强了村民信心,为全村村民、贫困户过上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村两委班子在整村推进实践中按照如下措施去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配备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出色的小组成员。
二是搞好宣传发动。多次召开支部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树立艰苦奋斗·,自主脱贫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专款专用,民主理财。项目资金实行严格预算制度,报账制度,设立项目资金专用账户,从紧预算项目投资,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坚持一事一议,张榜公布,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严格项目资金定期审查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不挪作它用,杜绝了违纪行为的发生。
四是所有建设项目推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对投资规模超过10万、精养鱼池改造、新建卫生公厕、垃圾池、硬化稻场等实行了招标,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安排了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
在今年我村扶贫整村推进实施中,上级领导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指导。以刘县长为首的政府办公室、县财政局、环保局、国税局、烟草局、人保公司以及易县长和人大涂主任等领导多次来村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县扶贫办林主任、陈主任和华股长等亲自为我村制定规划并指导实施。镇领导经常来村指导扶贫工作。在上级领导和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团结一心,努力工作,各项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村扶贫从年初起到9月30日前基本完成。具体实施情况汇报于下。
1、上畈村生态综合种养基地
厂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场地面积80亩,场地基础设施路、水、电配套齐全,并于2012年5月20日完工。7月1日承包并养殖经营。现存栏4000只土鸡、100只羊、1000只鹅和800只腾。项目建设和养殖总投资102万元,其中政府扶贫支持45万元,招商引资55万元,自筹2万元。项目年上交4万元,承包期30年,5年调动一次上交金额。
2、通组公路硬化
今年启动我村二组、五组和六组3条公路,全长1800米,总投资30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0万元。交通局整合12万元,自筹8万元。项目于2013年9月11日开工,于10月1日竣工。
3、各组稻场硬化
全村8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硬化稻场12个,共3800平方米,总投资11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0万元,自筹1万元。项目于2013年9月1日开工,于10月1日竣工。
4、沼气建设
村做沼气池1口,受益100户,总投资70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5万元,能源办整合60万元,自筹5万元。项目于2013年3月28日开工,6月底竣工。
5、公厕和垃圾池
村做公厕3个,垃圾池16个,总投资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5万元。项目于2013年3月开工,5月20日完工。
6、村互助社
互助社员38人,财政扶持基金15万元。入会社员18户借贷13.8万元,其中3户养羊,共80只;3户养猪,共36头。;6户养鱼,鱼池100亩;4户养鸡,共12000只;2户搞运输。基金于2013年7月29日投放。互助社员增收明显。社员汪建州养羊50只,年增收1.5万元;徐文川养鸡,年增收2万多元;漆**养鱼,改造鱼池10亩,年增收1万余元。
7、扶贫搬迁
扶贫搬迁12户,共45人。投入资金49万元,其中财政扶持9万元,自筹40万元。截止12月20日,全村12户抚贫搬迁户全部完工,8、太阳能路灯
通过能源办帮扶的3.75万元以及村民自筹的4.5万元,我村投资8.25万元在村部及村级公路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5盏,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9、桥梁水利
村投资4万元在一组、八组各建桥一座。发改局整合2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投资2.6万元进行鱼池改造,投资4.6万元进行渠道清淤,其中财政扶持4万元,群众自筹0.6万元。
10、投资2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帮助徐乾坤、杨家辉和漆强3名青年进入中职培训。汪涛进入高职培训。
11、通过招商引资,由陈**投资55万元在村二组大泼山兴建苗圃基地1个,面积达百余亩。年产值达百万余元,解决就业10人。
在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下,通过专项扶贫整村推进,我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13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3100万,比2012年2190万增加910万,增长41.6%。2013年实现村级收入12万元,比2012年8万元增加了4万元,增长5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450元,比2012年4460元增加了990元,增长22.2%。扶贫项目带动20余人就业,就业收入达16万余元。经扶贫整村推进后,上畈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个达100亩苗圃基地,5万只蛋鸡养殖,养羊200只,200亩鱼池的特色产业群;一个村、组道路基本硬化,出行自如,交通网络便利;一个田园渠系化、稻场硬化的便民农业;一个村容清洁、村民和谐的全新村落。
7.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篇七
乐安县是2009年江西省“连片开发”试点县之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该县以“连片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探索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试点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新路子,积极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在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试点区域的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事业进步,试点区域面貌有了显著改观。
乐安县“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区域覆盖了15个乡镇6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58个,扶持农户5012户,贫困户占785户。目前已铺设水泥路68条,长14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兴建和改造小型水库35座,兴修渠道15000米,新增灌溉面积1.6万余亩,新建饮水工程21处,惠泽6000余人,实现了村村通安全饮水;新建和改造村小校舍36幢,12000余平方米,实现了村村有村小教学大楼;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1266人,6800余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户户拥有一门增收产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县积极整合项目试点资金、部门涉农资金、社会资金和群众自身投入,其中该县整合县直部门涉农资金达1.2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款和捐资达6000余万元,引进客商兴建龙头企业投入达2.6亿元。
8.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篇八
为做好*******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特制订如下工作计
划。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约8公里,距*******政府3公里。全村1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365户,1286人,其中回族1032人,占全村人口的80%左右。现仍有贫困人口100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88%左右。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农村贫困户较多;二是村民营经济不活跃,村里缺乏收入来源,历史陈债较多,村集体负债较重;三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经纪人少,农民发家致富的本领不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二、扶贫工作计划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通过进村入户座谈了解、村组干部和党员会议商讨,全村上下对于制约该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在“路、水、住”三件事上。结合*村实际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以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继续完成村部建设。完成村部建设。
村组道路建设。硬化10、15组等组方向的村级主道300M。拉通村部至现群工站村内主道约1千米。硬化12组村级道路、其他院落道路。
饮水改造工程。搞好11、12组饮水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好全村山塘、水渠,更换10、15电灌水
1管。
农村危房改造。今年实施危房改造约50座。维修好清真寺。协助清真寺寺管会维修好清真西寺。
(二)农业产业发展
加大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在全村组织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在进行种养技术技术培训。
继续发展农业产业。继续抓好柚子基地管理,扩建柚子基地100亩;做好杨梅基地的补植工作;建设好12组肉牛养殖基地。
(三)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该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新培养发展党员至少2名。
(四)抓好其他各项重点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了各项计划生育指标任务,真正做到无一例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对象。做好计育基础工作,确保迎检顺利过关。
综合治理工作。及时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确保无一户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无一人离村赴县上访。加大治安治理力度,让群众安居乐业。
加大扶贫资金争取力度。积极向各职能部门争取资金,力争到位资金不少于200万元。
三、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全面到位,强化了如下有关工作措施。
(一)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村、支两委是整村推进建整扶贫的第一责任人,各村民小组组长紧密配合村、支两委开展工作,驻村工作组做好协调和指导,确保建整扶贫工作件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好村级自治章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制订出工程管理制度。
(三)自力更生,适当援助。驻村工作组会同村、支两委,积极调动广大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切实做好相关工作,驻村工作组尽最大可能给予经济援助,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加快发展。
(四)大户带动,典型引路。着力培养支柱产业大户,对支柱产业大户给予政策和物资帮助,使其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实现长富久富。
(五)组织培训,提高素质。在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期间,驻村工作组要会同村、支两委,有针对性组织农户参加上级农业、扶贫等职能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并邀请科技、农业等职能部门的专家进村培训,力争每户有一人以上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2012年3月2日
9.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篇九
协议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措施,把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各项规定,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综合效益,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扶贫项目建设任务。按照省、市、县有关要求,特制订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协议书。
一、责任单位
上罗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方)
韩家村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乙方)
二、项目概要
省、市、县扶贫办下达 上罗镇2013年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个,项目覆盖1个村5组,受益180户652人,计划总投资306万元。
(一)建设地点:韩家村
(二)建设内容
1、花卉基地建设1000亩。
2、新修便民路11.5公里。宽100公分,厚5公分。
3、水池5口,厚度40公分,高3米,长宽各至今直径9.2米。
4、安全饮水水管5000米。解决全村安全饮水问题。
5、贫困户危房改造6户,每户补助不低于6000元。
三、建设工期从2013年3月到2013年12月。
三、双方责任
(一)甲方责任
1、加强领导,统一协调,由经发办落实相关责任,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突出重点,综合平衡,按省、市、县确定的投资规模和标准,督促镇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村按程序开展工作。
3、对扶贫、财政、审计等部门在项目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并责成有关部门对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4、督促镇直相关部门健全制度,落实责任,确保项目按质、按量如期完成。对项目进行跟踪问效,按省、市、县扶贫办的要求,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竣工验收。
5、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种扶贫投入联动机制,将各种有效资源统筹安排到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并明确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共同推进“大扶贫”的工作格
局。
(二)乙方责任
1、按要求建立健全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并有专人负责扶贫开发相关工作,把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个人。
2、搞好项目申报、项目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和开工准备工作。
3、督促项目社(组)严格按下达计划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不得随意变更建设内容或超计划实施。积极主动搞好扶贫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定期如实统计上报项目建设进度,不得出现缺报、瞒报、漏报。协调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
4、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安全工作,安排专人和组建有群众参与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负责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明确安全责任,确保施工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5、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扶贫项目政务公开工作,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工程建设任务、投资规模、资金来源等内容,分乡、村、组(项目点)、户进行事前公示,项目建设任务完成50%以上要进行事中公告,项目工程结束时要进行事后公告,并接受监督检查。
6、做好项目总结验收工作。注重项目实施的痕迹管理,平时要注重项目材料、图片、资金报账等材料的收集整理及装订归档。项目结束时,协助项目村组制定后续管理办法,组织相关人员对实施项目进行乡级初验,并提出书面申请接受县级检查验收。
四、划款方式:按工程进度划款。
五、附则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上罗镇人民政府乙方:
代表人:代表人: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推荐阅读:
用整村推进打破扶贫开发瓶颈11-03
临夏县全力推进整流域扶贫开发07-04
1-中办发[2013]25号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09-16
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08-02
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01-16
精准扶贫驻村工作推进会发言材料11-16
“四举措”推进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12-28
关于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01-02
英德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