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的奥数题(精选11篇)
1.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的奥数题 篇一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我是某某学校一名生物教师,1993年毕业于昌潍师专生物系,教学15年来,工作兢兢业业,教学认真负责。经历过不少的改革浪潮,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我终于明白什么才是最棒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模式才是最棒的,也是永久不衰的。
一、以合作探究为主,辅以多种教学材料,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生物课是对直观教学非常依赖的一门课程,而自从计算机走进教室后,各种精美的教辅软件、PPT文档、Flash动画为生物课堂增色不少,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手段也是有较多不足的。首先是交互性不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少,这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灌、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第二,多媒体辅助软件主要是增加了学生“视”、“听”方面的刺激,但对学生“动手”、“动脑”的促进作用却是很有限的;第三,多媒体辅助软件的展示通常是一过性的,学生容易遗忘,可重现性不强。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我发现新课程的理念是最新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使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改变过去平铺直叙的方式,无论在章节内、章节间,到处都可以发现“设疑——资料分析——讨论推导——得出结论”的知识呈现模式。而这种模式正好符合了人类获得知识一般过程。所以,在新授课时,我们会把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经过老师的消化,然后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教材,处理信息后,再通过语言的组织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正好我校当时正在推广“导学稿”的运用,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导学稿,也被称为“学案”,它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教案,而是类似大学里派发给学生的讲义,但与讲义又有很大的差异。讲义是教师发给学生的现成的笔记,而导学稿的功能突出一个“导”字。一般来说,一个导学稿通常包含以下的内容:(1)本章、节的学习目标(2)本章、节与前后知识的联系(3)重难点分析及其分布
(4)导学部分。导学部分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创设若干情境,然后是几个激发学生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几道按一定层次精心编排的习题,引导学生在“思考——自学——练习——归纳”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自学;也可以是把要归纳的知识的关键要素挖空,做成半成品的笔记,并且配以思考问题或者习题,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完成习题后,填补空白。
(5)练习与反馈:可以精选几道习题,检查学生对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查缺补漏。
形象地说,学案就如教师按照授课的思路设计出来的一条导盲索,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与教师一同经历教学的过程。
导学稿相比多媒体软件,具有学生可操作性强、保存方便、容易再现的特点。另外,对减少学生无效讨论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多媒体辅助软件与学案的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动手”、“动脑”。这种方式一方面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第二方面锻炼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第三方面,这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以及使用科学用语规范答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开始时我对小组合作并不放心,担心孩子们坐在一起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随着合作习惯的不断养成,小组负责制度的实施,我惊奇地发现,连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真正动了起来……
实际上,生物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特殊表现在既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初中课程中课时分配较少的学科。针对实验性强这一点,我们的小组合作非常有优势,很多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验操作顺利掌握;但由于生物科课时太少,又不利于我们进行实验教学,很多知识仅通过讨论很难解决,需要老师详细讲解和点拨,仍有很多知识需要亲身实验去探究出来。
二、利用零星时间,穿插课堂间隙,让学生的思维充满活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优秀的教师总是力求让学生看出抽象跟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他还说:“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死记和背诵他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很多劳动得来的知识。”他进一步指出,“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知识储备越多,往后的学习就越困难。”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活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有鲜活的实例——与生活越接近的实例越好,否则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累赘”。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唱儿歌等,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
1、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开课,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一则动物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褂阵,专捉飞来将。”学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随即出示挂图“蜘蛛捕食”,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讨厌蜘蛛网,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样结网的吗?蜘蛛结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圆蛛”(蛛形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和老师一道去了解圆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2、演小品。小品是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学形式,把它恰当地运用到生物学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如在上“种子的结构”时,从复习形形色色的植物过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来实现。头戴不同植物头饰(代表不同植物类群)的五位学生按其所扮演植物类群的进化顺序隆重登场,各述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并争论哪个“家族”的种类最多?哪个“家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贡献大?目前地球上哪个“家族”最为繁盛?面对同学收集的种子,争论它们各是哪个“家族”的成员?请同学评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饰演被子植物的学生介绍(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你们人类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们被子植物为自己服务,首先就须多了解我们的生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哦!”然后教师提问:“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故事。关于动物的小故事很多,通过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引开课题,不失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开课方式。如:“小猫钓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他最后讲到:“小猫集中精力,全心钓鱼,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鲫鱼!”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鲫鱼(放在装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直观、生动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能把同学们带入了去探究两栖动物知识的激情之中。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且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遇到问题不耻下问,对锁定的目标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等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学效果奇佳。
4、唱儿歌。儿歌是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文学形式,学生唱着儿歌在回忆童年的乐趣之时,自然引入新的学习对象。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可爱的形态,这样开课,其乐融融,缩短了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学生由喜欢兔子到对兔子的一切产生好奇,达到学生愿学、乐学之效。
5、用教具。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观展示学习的材料,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开课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陈代谢”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对旧知识的复习很重要,课前我在黑板上贴出“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系统的挂图,打出“新陈代谢图解”的投影片,营造一种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结合其它各系统知识一起的学习情境,学生一走进教室,立即进入了一种我们将要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算算总账”的准备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挂图并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6、做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开课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蚯蚓为代表学习环节动物知识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挖掘几条蚯蚓,上课时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继而进入课题;又如: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时的结果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可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必然产生“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的疑问,开课学习“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三、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知识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三大有机物在人体内的消化部位时,经教师点拨,有的学生就总结为:“淀粉消化口小肠,蛋白消化胃小肠,脂肪消化仅小肠。”而在学习人类传染病的种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常见的一些传染病作如下归类:呼吸道传染病:拜拜飞马流星拳(百日咳、白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消化道传染病:鸡伤病系二虫(脊髓灰质炎、伤寒、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蛲虫病)血液传染病:疟疾流出黑丝虫(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出血热、丝虫病、)体表传染病:沙眼疥疮癣,炭(炭疽病)破(破伤风)血吸与狂犬。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我就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灰质和白质、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掌心上画一个圆圈代表细胞核,那么掌心就可比喻为细胞体,手指可看为树突,胳膊可比喻为轴突。衣袖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衣袖和胳膊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急性肠胃炎,出现小便少,大便多而稀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胃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胃肠有炎症对胃肠的功能有何影响?然后再结合小便和大便形成的原因就水到渠成的把上述问题解决了。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职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总之,生物教学也如缝制一件精致的衣服,有了材料,还需要有耐心地千针万线去缝,针针脚脚有条不紊,方能成功。实际上我们面对的并非无生命的布匹,而是一群有生命的孩子,要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成长,还须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青春不断飞扬。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让图形悦动起来 篇二
[关键词]中职美术 ;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并且独立的分析后形成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个思维过程。生活中提起创造性思维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各类创作大家比如发明家、作家、雕塑家、画家等等。因为它可以揭示出事物与事物的必然联系以及事物本身的属性,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是一种内容崭新的思维,包括多种思维方式例如灵感思维、抽象思维等,所以也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它有着独特的表述特征和全新的效果,是一种创造与预见皆知的活动。它能在展示新设想和创造性的意见后还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所以,拥有创造性思维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累积和实践,才能呈现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作品,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针对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规划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了解目前中职教育水平的现状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带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点规划课程设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求探索。
(一)中职美术的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职美术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中职学校的教学学制普遍为三年,相对于本科学制来说教学时间较短,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相对来说,整体的专业素能和实力都不够强。而薄弱的文化素养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足以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再者,学校对美术课程的设置缺乏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味的追求科目的数量,导致学生学而不专,更别说创造性思维了。
(二)中职学生的现状
随着计划生育的发展和整体教育目标的提升,日趋减少的生源导致各校竞争激烈,从而对生源质量要求降低。所以,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文化基础比较差,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充足的自信心、责任感,并且意志力薄弱。同时,他们也具有优点,由于学生处于成长期,所以他们的思维活跃、可塑性更强。因此,在中职美术的教学中,要取其长避其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规划课程的设置
课程规划主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多得的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其次,我们要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中职美术特色的教育课程。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教育,它能影响学生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能。
所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首任。教学过程中做到备好课、上好课,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课之余,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完善课程体系,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进行基础课传授的同时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加入创造性知识点。同时,可以增加创造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在传统授课方式上增加多媒体授课,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中职美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生理因素、非生理因素等,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里活动。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创造意识,教师应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开发。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是美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的创造能力、意识都有一定的进步。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美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视觉化心灵、意象思考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对美术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成为新世纪合格的美术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念。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个性、趣味十足的教学方式。其次,学校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新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观念。传统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大多为了更好的就业,忽略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心理。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观念,学习美术不仅仅为了就业,它可以提升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度。最后,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多方面的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有特色的课程平台上随机应变,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创造思维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去感受美、欣赏美,去创造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灌输全新的授课理念。在教学体系上,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剖析我国目前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而浅析了创造性思维、针对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规划课程设置以及研究了中职美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面对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职业美术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2:115.
[2]庄元玲.图形创意教学与中学生为培养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21.
[3]余少虹.美术教育促进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金山·下半月,2012(06):132.
3.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三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才有可能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确保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修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教学中有如下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人格,进行民主教学
民主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坚持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才能使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找到肥沃的土壤。
显然,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状况。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了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的关键是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前提。只有师生在互相尊重、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给予特殊关注。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要重视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让所有学生都充分动起来。
二、加大教改力度,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传授者转向参与者,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教学中更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启发、探究,注重隐性目标,创造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显疑、析疑、辩疑,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刺激。(教学论文 )教师作为导航者、设计者,精心备课,更多地备学生,备创造问题情境,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行创造性劳动。教学中,学生时间、空间,占有量大大增加,大幅度地增加了动手、动嘴、动脑机会,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真理的快乐。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师生、生生互动格局。课堂教学由问题解决产生更深层次问题的循环,学生能力逐步提高,教学成绩也自然提高。
三、感受成功与激励评价并举
对中小学生而言,师长的鼓励,成功的体验是成功之母,创造条件把握时机,让学生感受成功,树立自信,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最有价值的教学艺术。
考查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不难发现,后者的相关程度并不亚于前者。家庭、情景相近,学习成绩相当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由于对学习所持态度的积极程度的差异,往往导致学生成绩的巨大差别。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各类学生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及时运用激励评价,给予学生适度的表扬,肯定学生的付出、成果。在评价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孩子的成功体验。让学生进入“成功——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逐步培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孩子的天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相互尊重、乐于学习的气氛。从而使孩子们获得自信,教师劳动更具有创造性、挑战性,产生了师生共同参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乐学气氛,从而增强了孩子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动力,为孩子们将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三个阶段,从认知心理学讲,也是一个从物化到内化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宜采用“引探”教学法,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特别是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探究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经过自我“设疑——析疑——释疑”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创设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巧妙地将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由问导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的奥数题 篇四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活”中“动”起来文/钟国芳
摘 要:万事万物,皆一“活”字。活则新鲜,活则畅快。语文教学尤为如此,名师的成功教学表明:活了才有动力;活了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活了才能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客体为主体。为使课改实验教学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就必须活用教材,进行创新教学,灵活变通,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生命个体的精神漫游。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新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把教学过程只看作知识传递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学生“听得很认真”,也有“参与学习”。其实不然,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当“陪客”“收音机”“摄像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中,体验“我能行”,做到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学有创造、学有个性。
一、指导自学,注重引导,激发认知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任何学生的良好情感与语言的获得,都取决于认真充分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引导学生读一读大单元所涉及的`内容与每课的预习提示,看一看课后的作业与每课的生字生词表,让学生明确新课要学什么。师生在交流中,共同拟定每课时切实可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了,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在指导自学的同时,我注重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做到:读、查、划、存疑点。
读――初读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什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迁移旧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划――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或圈圈画画、或画画注注、或写写练练,进而引导学生尝试给课文分段,说说大体内容。
存疑点――结合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多找出不理解的问题,把它们写在预习本上。
这些措施有助于让学生认真对待自学,引起认知的兴趣。
二、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维,激发探索兴趣
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就在这个“问”字上。问,是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疑”“问”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质疑问难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主动探究兴趣的作用。
1.从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和“眼睛”。“窗口”虽小,但透过它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如,可以提出以下质疑,“你看到标题后,想知道什么?”“课文为什么要以这个标题为题目”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会带着疑问去读课文,这样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2.根据课文的关键语句、内容质疑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对全文的理解往往起着“牵引”的作用。抓住这一“牵引”质疑,其实是选准突破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自感自得。
3.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质疑,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是动员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学生主动学习中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又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王新红。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孩子的未来。新课程:教研,2011(11)。
5.英语学习,让孩子们动起来的随笔 篇五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我们英语教学中有一种TPR教学法,即口语命令,肢体反应,我觉得这种教学法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外语教学,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英语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动词类单词时,该课掌握单词walk,run,swim,sit,fly等。但这些单词学起来较难,尤其是进行拼读和记忆。于是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当教学完第一个单词以后,我就采用大声读,轻读,快读,慢读的方法加以巩固;教学完第二个单词以后就采用做动作的形式加以巩固;教学完第3个单词我就采用编唱儿歌的形式加以复习,教学第四个单词后我就由扶到放,请小朋友互相 “照镜子” ,看谁 “Copy不走样”,到了最后一个单词时,学生也学得较累了,动一动,看谁动作表示最快,最棒最优美,小朋友最喜欢表演了,在表演中容易记忆单词,分散了学生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尽量使用尽可能随意支配的五种感官(眼,耳,口,鼻,身)即眨眨眼,摸摸耳,尝尝味,刮刮鼻,扭扭屁股,跺跺脚使学生在做做,跳跳,动动,玩玩,笑笑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即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而且这些动作简单易学,信手拈来,非常有效。学生的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那么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有梦就能出彩,有梦就有力量,有梦就能飞翔,让我们乘着梦想的翅膀。
小时候的梦想很简单,也有点稚嫩。每当别人问说,你长大想干什么的.时候,就总会闪过一个念头:“当一个伟大的人!”至于是什么伟大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于是,开学第一课勾起了我心中的梦想,当我看见《开学第一课》中,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们,我倍感羞愧,我没有他们的决心,没有他们的刻苦,更不像他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我原来一直在迷惘,迷惘着不知道自己要些什么!
于是,从现在开始便认真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梦想,有人说:“梦想这种东西,实实在在才是最容易实现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在我们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里,只有努力学习,只有照着那闪闪发光的重点高中进军,我们的三年才有意义。
记得初二领成绩报告单的那天,好多同学离开学校前都会说一句:“马上初三了!”而现在,初三的时光就在我们的指缝间淌过,它无声无息却又真实存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一次考试都考得好好的,作业做得好好的,我也不例外。每个人的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考中获得一个欢喜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辜负,辜负就意味着背弃希望,意味着放弃梦想,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努力。
努力就好!是啊,努力就好!一切梦想的实现都是由一天天的努力与一滴滴的汗水,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点点铺垫而来的。
大梦想的成功,亦需要把小梦想一个个地实现。或许我毫无远大志向,或许我没有太多理智的想法。但是,我觉得只有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才有资格去谈另一种长远的目标,因为成功必须要靠积累!
于是,把小时候那个幼稚的梦想——“当一个伟大的人!”暂且搁在一边,因为我的起点还没有“铸造完工”!
6.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六
[摘要]: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个教育,是追求人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关键字]:主体、个性差异、关怀。
一、搞好角色转换,突出学生个体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总是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面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把课堂教学活动简化为灌输知识,教师往往是课堂的独奏者,学生是听众,是观众。这种形式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抑制了学生间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哟啊转化角色,变教师为主的独奏,为以学生为主的伴奏,为乐学教育插上双翅。
要真正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习养成了自我思考问题,自我分析问题的习惯。这将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形式上可以将学生改为多种组合的小组形式,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有差异的个体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巡视学生的学习,发现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或发现学生普遍感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处于学生中间,便于多向交流,教师掌握情况能及时,了解问题更深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教师或略作指导,或故意不作任何指导,而让学生独立地提问题、分析问题,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去解决。这样就会唤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样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成了学生可亲,可依学习伙伴。
传统教学在教师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和定势,其中有很多是与新课程相抵触的,因而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定位,尽快从传道授业感惑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育教学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披露个性色彩
传统教学方法明显的不足是对学生信任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不足。因此,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的多,占用了大量的宝贵的自学尝试实践的机会和
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大半是“半扶”或“半放”。改革教法,就是让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善于探究,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决不干预。出现问题了,那正是教师可以进行组织教学的切入点和出发点,自学过程中教师的监控则作为学生活动的反馈和服务,避免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这个实践的过程,决定其组织形式可以是松散的个体学习,各自为中心,不相互联系。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同学间的谈论,围绕一个主题来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可以说,小组学习是很重要的形式。
以前,由于教师对学生实际缺乏正确把握,更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的备课要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设计成双轨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或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争论或师生间共同探讨,教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才敢互相交流、争论,才敢于披露其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观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设法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因人施教,鼓励大胆发言,不要怕说错。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带有个性色彩的意见,即使言语有些偏激,不全面甚至不完善,但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不要断然地简单地给予否定,而应当在思想上给予指导,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质疑争论,勇于发现自我,敢于发表与权威不同的见解,敢于超过教师、名家。因此,教师千万不要让学生富于幻想和充满好奇的天性消磨殆尽,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应肯定学生的“奇谈怪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他们的个性才会得到最自由、最大限度的发挥。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这是能够先放后扶的前提,只有“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容的学,有课堂思考的余地,有凭自己的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只有“放”,才能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而教师的“扶”,要扶在方法上,扶在重点上难点上。“扶”只在对少数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上,只有在缩短少数后进生与一般学生的差距后进行的集体教学才是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重视正确导向,呼唤人文关怀
语文教材与数理化教材相比,莫过于它丰富的思想性,再加上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每一次解读,必会碰撞出五光十色的思想火花。教师必须辨证地把握
教材的思想内容,跳出“非错即对”的思维定势,不可用认识的怪圈来束缚学生丰富的思想,不可用简单的否定或肯定去熄灭学生多彩的思想火花。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尊重教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尤其是差生,更是漠不关心,单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讽刺和挖苦,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心理上严重地出现了隔阂,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怎会主动参与呢?因此说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题,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有更多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因此教育学生,鼓励为先。其一,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当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富有个性地提出有悖于传统理论的观点和见解时,教师不应该一棒子打死,而应对这种富于探索性的求知态度予以肯定。其
二、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疑虑,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位学生内在潜能。为此,教师应放手让主动权给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打量,用装满智慧与爱心的语言去点化,让学生每一次都能获得赞赏与鼓励,这样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不断实践中体味到成功的快乐,师生在尊重、关心、鼓励、支持中展开心灵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虽然考试已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但新课程下的考试理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要使评价由只重视静态的学习结果而变为更注重学习动态的发展过程,在现行的考试中要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考核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恰当的等第,要符合学生实际。关注他们的不同感受,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分析失败原因,找到成功秘诀,指明前进方向,这样有利于成功感,求知欲、好奇心的形成,让他们各得其所、乐在其中,优等生和后进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教师还要善于把批评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小伙伴们激烈地“争吵”,热烈地讨论、真诚地赞美,在小组的交流中能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而且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而总结经验教训,因而说学会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总之,大千世界,学生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资源,但
利用差异并非为了消除这种差异,而要对其提供机会和指导,扬长避短,使每个个体在自己可达性目标上可得到最优化发展,发掘个性,发挥个性,成为有个性的出色的一个。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2002年3月北京大兴讲座辅导材料)
7.让论证节奏”动“”起来 篇七
让论证节奏“动”起来
054100 河北沙河市二十冶医院转作文讲座 李勇军
文似看山喜不平。
对于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而言,要写出“曲折”来,似乎不大可能。事实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让论证的节奏“动”起来,从而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情感性,使我们的说理更加深入人心。
大致说来,这些手段包括有:
一、通过人物的对话说理。
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当然要以议论为主。但是我们还可以在进行例证时适当地插入记叙。记叙自然包括了对话。通过人物的对话,将要说的理道出。
例:
有一次,临近考试,父亲问我:“这次考试有没有把握夺冠?”我犹豫了一下说:“没有,我根本就无法与张海比。”父亲变得严肃起来:“你试过吗?你也许从来就没有试过。孩子,人要自信,只有试一试才知道结果啊!”我的心一颤,是啊,也许我与张海的差距就在自信这一点上。其实,任何人都可能成功,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然而,就因为缺乏自信,才出现了不同的结局,与成功失之交臂。
这一段主要通过我的一次经历来讲人要自信。在我与父亲的对话中,父亲的话第二句实际也就是在说理。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个方法也可以叫“借他人之口说理”。
二、运用设问、反问。
设问能引人注意,而反问则能加强语气。在论证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设问、反问,节奏自然会有变化。
例:
追求完美的人类,为什么不在审视万物的同时审视一下自己:偏安于宇宙一隅的高等种群的肉体是否脆弱?灵魂是否空虚?本身是否就是一种不完美?
在一连串的反问中,将观点“别苛求什么完美”有力地道明。
例:
看似一件小事,为什么指引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因为囚犯通过撒谎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学会了“为了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择手段”,而著名人士明白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两位母亲的教育在这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问”与“答”中,作者的观点也一一显现。事实上,在论证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设问,还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
例:
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如此设问,也就告诉了读者,下面作者要谈的是“我们该如何做”。
三、运用比喻。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形象性强。在论证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增强说理的形象性。
例:
如果说人生是航行的船,那么,自信就是那船上的帆。船在浩瀚的海洋中航行,不可以没有帆。人生在泥泞的路上走过,不可以缺少自信。
在这段话中,将“人生”比作“船”,“自信”比作“帆”。通过帆与船的关系显示自信与人生的关系。比喻贴切而生动。说理形象。
四、运用排比。
排比本身就能增强语言气势。在论证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排比,自然也就能很好地增加说理的气势了。
例:
一个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亲切而又冷静;一个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高尚而又真诚;一个人如果能用责任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坚毅而又可信。……
一连用了三个“一个人如果能……会使他……”句式,从而将控制住感情的方法及后果如打开的闸门的水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而又充沛,有力地将“理智”、“道德”、“责任”与“感情”的关系道出。
五、运用强调段、过渡段。
过渡段是从结构上而言的,有承上启下之效;强调段是从内容上而言的,有强调下面要讲的内容之功。两者都有停顿的作用,从而使论证的节奏自然地“波动”起来。
例:
故事很简短,却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索。
“故事很简短”是针对上方的故事来说的,“深深的思索”是下文主要讲的。一方面总结了上方,另一方面也提醒了读者,下面我讲的是与故事有关的“思索”。
这个方法在分论点的提出上,更能显其功效。
例:
别埋怨恐怖无边的漆黑,盯住希望的星星之火。(分论点1)
独到的见解会让你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遇。(分论点2)
把这两个分论点单独成段,结构上具有提醒的作用,内容上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当然,不难看出的是,第一个方法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的,二、三、四这三个方法主要是从修辞上讲的,第五个主要是从结构上讲的。在具体的写作中,这几个方法都不是彼此独立,而是可以综合运用的。也只有采取多管齐下,论证的节奏才会更好地“动”起来。
8.让高中历史课堂“动”起来 篇八
孝感市孝南区第三高级中学 王培娇
摘要: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要改变过去僵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则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采用精彩的导语,灵活的教法,适当的留白,以及课堂小结和音乐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达到效果。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灵活多样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下,随着“课外访万家,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僵化的教学方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以生为主体”的新型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通过此次亲身体验孝感市高中音乐欣赏“课内比教学”大比武活动,我深刻的感受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首先要做到的是让课堂“活”起来。“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活”起来的源泉。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必须备好课,而备课的中心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吃透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技能和审美心理特点,确定好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段和时限,以及预测出应该或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和出现的问题。在制定知识能力目标时不可脱离本单元、本节的教学要求,同时兼顾歌唱、演奏、舞蹈、创作、戏曲表演五大模块之间的链接。在拟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从情理为切入点,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性,哲学性、人文性和美学性的东西,以情动情,给学生有血有肉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共 鸣,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和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要使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得以实现,音乐教师还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遵循个别差异规律,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教学目标细分为基础目标,一般目标和高级目标,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继而激发学生感知、体验、判断、鉴别、表现音乐的欲望,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和活力。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艺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音乐作品蕴涵的概念化、理论化的知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呈现出来,赋予它们绚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盎然的趣味,以此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精彩的导语,是课堂“活”起来序奏。设计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①一个适度、巧妙、新颖、多样的导语能够迅速形成一种浓厚的兴趣势头,直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迅速进入课堂角色,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多彩的民歌》这一课时,不妨准备几幅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服饰简图,让学生观察的同时并思考相关问题。这样带有趣味的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进而轻轻松松进入课堂。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活”起来的动机。②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出生动的教与学的氛围,取得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 主导地位。教师精通业务,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教师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得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就愈大,学习的效果也愈好。
如标题的交响曲《马太受难曲》、《第九交响曲》、《大海》等我们可以从标题着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C小调练习曲》、《爱之梦》》、《月光奏鸣曲》等,这些都是可以从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中去进行引导,使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将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渗透结合。
适当的留白,是课堂“活”起来的华彩乐章。④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的,学生个体更是千差万别,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适当的留白。任何艺术形式都讲究留白,这是给欣赏者自我发挥的空间。优秀作品最为深刻的往往不是作品本身描述的内容,而是作品中留给欣赏者自我发挥,创造的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不留有一定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则会显得缺乏深度。教师有教师的视界,学生有学生视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自己“闲下来”,尽可能的把时间留给学生,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自主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音乐“对话”,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思索、交流、探讨的碰撞中充分领悟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的情感。
如在欣赏维吾尔族民歌《一杯酒》歌曲时,教师可让学生改编歌词,跟着音乐跳新疆舞,学生两手放在脖子下摆动脖子,加上颤膝,脚下垫步,新疆音乐的特色在舞蹈中完美展示。又如在教学《非洲音乐》时,教师可以设计“击鼓传乐”活动,一个学生敲击,大家猜击鼓的意思,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非洲音乐的魅力。
课堂小结和音乐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不可缺少的协 奏。⑤当教学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要及时归纳或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易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而如果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则更能促使学生归纳、回顾每一个课堂细节,认真提炼教学活动中的精华,自觉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样不仅检验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检查了师生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学生乐于接受。
“学可以指导习,习可以指导学”。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注重讲练结合,通过适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较快速、直观地把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对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求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有可选性,以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入,在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激活学生音乐表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精心设计的音乐实践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成就高度”。如何让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学生与音乐作品沟通,心灵对话的舞台,因人而异,每一位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并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坚持不懈。虽然我们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内比教学”大比武活动,已在安陆隆重落下帷幕,但,我们音乐课堂教学赛场才刚刚开始。
主要参考文献:
②③⑤分别引用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3版 第242、216和246页 ①④分别引用 周维强:《让知识变得更易学——名师改造难学知识的优化艺术》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 第25页和111页
9.《让色彩动起来》说课稿 篇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教材中编入了法国安德烈・德兰的《查灵克罗斯大桥》。这幅作品运用了大量对比色,表现了画家对城市清晨强烈的感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此幅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对比色在绘画作品中的强烈、活泼、跳跃等美感。课本中还选择了一些运用对比色画的图案,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比色在画面上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即对比色并置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是学生运用色彩的对比色完成一幅有动感的作业。
2、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如何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动感,即掌握色彩的强烈对比与画面动感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 安徽教师招考网
对比色的运用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二、教法
本课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了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色彩伴随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为我们提供着视觉信息,比如说交通灯的颜色,为我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样,鲜艳的色彩会给我们的视觉产生一种旋律感与运动感。那么,我们在画画时,运用怎样的颜色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动感和韵律感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让色彩动起来》。
出示课题
(二)新授 安徽教师招考网
1、回顾所学色彩知识:在12色相环中找出三原色、三间色。
2、请找出色相环中的对比色
对比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中每一个颜色对面(180°对角)的颜色,称为“对比色(互补色)”。
红――绿;黄――紫; 蓝――橙;
3、连线:色彩的强烈对比。
4、同样的内容,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5、哪一幅给你的动感更强?
6、哪一幅给你的动感更强?
7、究竟是什么样的色彩和内容才能让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呢?
A、强烈对比色的运用。
B、画面动感的表现( 曲线、弧线、波浪线等动感线条的运用)。
8、小组研究:
A、你曾经在哪见过充满强烈对比色彩的景物?
B、运用对比色创作的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9、生活中的强烈对比色。
10、艺术作品中的强烈对比。
11、学生作品欣赏。
12、作业提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作品。要求:运用强烈的对比色,画面动感的表现。
10.《让网页动起来》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介绍通过在网页中添加字幕与在网页中添加“动态图片”,“更改属性”等DHTML动态效果,让“网页动起来”。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熟悉了教材第一课所列举的网页所有的组成元素,已基本掌握建立一个“静态”网站的方法。本课知识拓宽了网页制作的途径,拓展了之前制作网页的方法,弥补了之前表达网页效果制作手段上的不足。
学情分析:
1、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会利用ACDSee将彩色图片修改成黑白图片,能熟练地通过word字处理软件进行字体的设置,已学会了制作“静态”网页的操作方法。
2、目前因特网上网页的动态效果应用普遍,学生在平时上网浏览信息时经常接触,对网页的动态效果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在网页中添加字幕和DHTML动态效果后,网页具有良好的动感,对小学生更具吸引力,学习本课的兴趣将相对较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网页中添加字幕,并能对添加的字幕进行设置;在网页中添加DHTML动态效果,并了解其用途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滚动字幕、悬停按钮美化自己的网页
2、教学难点:给网页插入字幕、DHTML动态效果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观赏导入,激发兴趣
1、展示已按本课要求制作完成的网页,特意将鼠标悬停在会产生动态效果的图片及文字上,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想想网页中哪些元素吸引了自己。
2、请学生谈谈网页中哪些元素吸引了自己。
师:这张网页向我们展示了与前几节课不一样的东西,原本静态的网页多了一些动态的元素,如滚动的字幕、会变化的图片等。揭示课题——让网页动起来。
【设计意图】前几课所学网页中的文字和图片均是“静态”的,因此导入部分展示包含“动态”文字及图片的网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在网页中添加字幕。
师:网页中常常有一些滚动的文字,我们称之为“字幕”。在网页中添加字幕,如同在网页中插入图片。教师操作演示:(1)打开主页;
(2)将光标移到网页的末尾,执行“插入”-“水平线”命令,插入一条水平线;(3)将插入点光标定位在水平线的下一行;
(4)执行“插入”-“组件”-“字幕”命令,打开“字幕属性”对话框,在“文本”框中输入“欢迎光临笨笨熊之家,请多指教!”,单击“确定”按钮;(5)保存后,预览网页,观察字幕效果。
字幕的字体、字号、颜色、背景等设置操作与WORD的一样。
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教师到学生中巡视,帮助困难学生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完成的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善作品。
2、在网页中添加DHTML动态效果。
师:所谓DHTML动态效果,就是访问者在浏览网页的文字或图片时,随着单击鼠标或鼠标悬停或加载网页等事件发生,文字或图片就会相应地按设定的效果变化;事件消失,文字或图片恢复原样。教学操作演示:
(1)用图像处理工具将一张图片处理成黑白图效果,并存到主页所在文件夹下的images文件夹中;
(2)打开做好的主页,选中图片;
(3)单击“格式”下拉菜单中的“动态HTML效果”命令,打开“DHTML效果”工具栏;(4)在“DHTML效果”工具栏的“开启”下拉框中,选择“鼠标悬停”事件;(5)在“应用”下拉框中,选择“交换图片”;
(6)在“选择设置”下拉框中,单击“选择图片„„”弹出“图片”对话框;在“图片”对
话框中,选择要交换的图片文件,单击“确定”;(7)保存后,预览网页效果。
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教师到学生中巡视,帮助困难学生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完成的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善作品。
3、试一试。
编辑“七巧板”主页,实现如下效果:浏览网页时,当鼠标指针悬停在“鲁班锁”或“九连环”或“华容道”文字上,文字变成加粗、倾斜、红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助于明确任务,实践后在回过头来理解DHTML动态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请同学展示自己已经完成的作品,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设置。对完成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鼓励性评价。
2、请学生结合自己本课的操作,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板书设计:
让网页动起来
一、在网页中添加字幕
二、在网页中添加DHTML动态效果
教后反思:
11.让玩具动起来 教案 篇十一
活动名称:“让玩具动起来”——安装电池
活动目标:
1、通过安装电池的活动,了解一些电池和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
2、培养幼儿的动手、发现能力,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究过程。
3、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不同型号的电池若干;
2、钟表、手电、电动玩具、录音机、手机等;
3、记录单;活动进行:
1、老师介绍活动任务要求:
* 第一个任务是;用老师准备的电池,让钟表走起来,让手电筒亮起来;让玩具动起来。
* 第二个任务是:在安装电池的过程中,让幼儿发现、观察、思考:电池上有什么小秘密?你是怎样安装电池的?找一找看安装电池有没有小窍门,好办法。
2、介绍记录单,鼓励幼儿把安装电池的方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
提示:记录表上有个X,√?幼儿也可以自己画笑脸、哭脸等。
3、介绍活动一共分四桌,幼儿可以选择喜欢的物品去操作。
4、幼儿动手操作,老师观察、指导幼儿活动情况。指导重点:(1)电池上有什么标记?电池两头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2)安装时电池鼓的一端顶在哪儿?平的一端放在哪儿?(3)小钟表、手电筒、电动玩具等在安装电池的地方有什么标记?有没有和电池一样的标记?(4)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电池?你知道你装的是几号电池吗?(5)幼儿的记录情况。
5、帮助幼儿总结归纳电池的一般常识和安装电池的一些方法。(1)老师检查幼儿第一项任务完成的情况:让钟表走起来,让手电筒亮起来;让玩具动起来。(2)老师引导幼儿把操作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第一步:归纳有关电池的一般常识。* 提问:电池上有什么标记符号?知道电池上有“+”正极、“-”负极。* 电池的两端一样吗?知道鼓出来的一端是正极,平的一端是负极。* 电池都是一样大小的吗?知道电池的大小不同,型号也不同。常用电池有1号、2号、5号、7号电池等。第二步:引导、归纳安装电池的方法。* 引导幼儿归纳安装电池槽中的弹簧和电池安装时的关系。知道把电池平的一端(负极)放在弹簧上,鼓的一端(正极)放在没有弹簧的一端。* 引导幼儿归纳双向电池排列方法。知道虽然是两排,但仍然是电池平的一端(负极)放在弹簧上,鼓的一端(正极)放在没有弹簧的一端。* 引导幼儿归纳单向两节电池的安装方向。知道电池是正级负级、正级负级相连。* 引导幼儿发现说出:电池上正负极的标记,和电池槽中正负极标记的关系和作用。知道这些标记是告诉人们安装电池的方法;
6、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7、活动结束:幼儿可以到其他组去尝试,让别的玩具也亮起来、动起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绘制安装说明书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筐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活动准备:
1、师生提供收集各种圆珠笔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筐子。
3、在黑板上画一张《圆珠笔统计表》(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你带来的圆珠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比较圆珠笔的粗细、长短。)
——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与同伴交换玩一玩圆珠笔,说一说:你们的圆珠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是笔杆、笔芯等部件在材质、形状和色彩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教师:你知道圆珠笔的里面是什么吗?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出示黑板上的《圆珠笔统计表》,讲述圆珠笔的名称(笔帽、笔杆、弹簧、笔芯等0,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在统计表上记录圆珠笔部件的数量。
三、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四、画一画——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五、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教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
六、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圆珠笔,重新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活动,感知不同构造的圆珠笔进一步巩固对圆珠笔的认识。
【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的奥数题】推荐阅读:
静止的时光优美散文08-14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07-08
小学奥数组合图形面积10-03
生命止于静止作文08-12
烟草行测备考图形推理之汉字题10-16
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06-28
《可爱的图形》教案07-01
组合图形的面积08-04
组合图形的运动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