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2024-10-17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10篇)

1.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篇一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注意:

(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二、具体步奏

(一)怎么读:一是注意阅读内容,二是注意阅读顺序。

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二)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完成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切忌脱 1 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注意: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一般1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5)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三、历史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一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的矛盾,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社会根源)【条件】地圆学说;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客观条件)当时的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负面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历史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6、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分)32.(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2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 着什么?(4分)

22.(1)新航路开辟。(2分)(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分)(3)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2分)(4)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分)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1)自由,平等,反抗压迫,天赋人权,人民主权。(2分。每点l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自由(或平等);(1分)扭转了战局(或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分)(3)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缓解经济危机,防止出现盲目竞争的局面);(1分)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

2.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篇二

一、句分法, 让答案无处藏身

众所周知, 历史材料解析题往往会先呈现若干段不同形式的材料 (一般以文字材料为主) , 然后再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关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命题者所提的问题, 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科学的描述和阐释。一般情况下, 根据题目材料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归纳”或“概括”材料中所包含的“内容”、“措施”、“特点”、“影响”等。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也不知道材料中究竟包含多少个要点, 这时候, 句分法便发挥了它神奇的作用, 让答案要点无处藏身、束手就擒。

所谓句分法, 即以句号为标志 (有时为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 , 把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分成若干句, 再逐句进行归纳或概括, 之后把相似或相同的要点就地合并。此方法在文字型材料题中普遍适用, 其优点是保证材料中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得到全部注意, 并使考生所答要点全面而不遗漏。

[例1]材料: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 操奇赢, 辛勤以振其家。 (1) 性不好华靡, 布袍芒履。 (2)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 义屋以居之无庐者, 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 (3) 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 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 所费不啻万缗, 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 以利行人, 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4) 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 临财不苟取, 遇善举辄捐货为之, 名重吴城。 (5) 晚罢归, 人以重价赁其肆名, 荣命不可, 谓:‘彼果诚实, 何藉吾名?欲藉吾名, 彼先不诚, 终必累吾名也’”。 (6)

问题:依据材料, 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成功商人的优良品质。

根据句分法的操作要领, 我们可以把以上材料分成六句话 (如材料中所标) 。很明显, 第 (1) 句话强调的是“勤劳”, 第 (2) 句强调的是“节俭”, 第 (3) 、 (4) 句强调的是“乐善好施”, 第 (5) 句强调的是“取之有道”、“遇善则施”, 第 (6) 句强调的是“诚实守信, 重视名誉”。经过整合, 我们就可以得出了本题的正确答案, 即勤俭致富, 乐善好施, 注重诚信 (声誉) 。

二、代换法, 让思路绝处逢生而豁然开朗

材料解析题中一般都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某个问题的提示语, 而其中的“结合所学知识”, 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不知所措。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都在埋怨自己的学生, 怪他们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后来转念一想, 既然学生不知道“迁移”, 何不换一种学生心领神会的提法, 即数学中常用的代换法。实践证明, 这一招果然有用。

所谓代换法, 即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把题中的问题换成自己最熟悉的某一个类似问题, 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 然后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2] (09年全国文综卷Ⅰ) 第39题第 (2) 小题:“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从题中材料可知,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 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 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 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 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 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 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 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 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 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 再运回欧洲, 此乃‘归程’。”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三角贸易是欧洲资产阶级早期殖民扩张中惯用的一种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既然是一种殖民扩张手段,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题目代换成“欧洲列强进行殖民扩张的影响”, 而这个问题, 在统编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 (上册) 中有三个地方出现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分别为课本第7~8页中关于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第84页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影响, 第96页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来进行选择和代换, 在回忆出课本相关内容要点后即可作答。

三、均分法, 让题目赋分明示要点数而事半功倍

非选择题中, 每一个小题都有明确的赋分。用好这一赋分, 意义非同一般, 它既可以帮助考生明确答案的要点数, 又可以告诉考生“答多少”, 答到何种程度。一般情况下, 题目的赋分都是2或3的倍数。根据近几年文科综合考试的评分标准来看, 非选择题的答案要点基本上是每点2~3分。在平时的备考实践中, 我要求学生把每一小题所赋的分值除以2或3, 所得的商便是该小题的要点数。美其名曰均分法, 也称作“看菜吃饭”, 一般分值高的题需详答, 分值低的则相反。此方法的优点是让考生能迅速确定答案的要点数和详略程度。

[例3]材料一: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 美、日、法、英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 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 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 多次上奏折, 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 以加强吏政, 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 巩固海防。1883年12月中法战争后, 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 再次上书, 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1885年10月12日, 慈禧太后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 (———摘编自“中国台湾网”)

问题:根据材料一分析台湾设省的原因。 (12分)

3.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篇三

关键词: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答题思路;材料;问题;内在联系

材料解析题,即提供一定的新材料、新情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作答的题目。自1989年首次在高考历史试卷出现,不断发展、完善、创新,现在已成为高考文科综合历史两大题型之一,并占历史总分的52%,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案有很强的主观性,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可能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所以命题者在材料解析题的参考答案后面都附上“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一类说明。材料解析题为考生显示个性、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考生怎样回答才能更准确、更符合评分标准呢?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两者不可或缺。答案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不统一和变动上,答案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统一和固定上。答案的客观性就是指历史的真相,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答案的主观性一定要以客观性为基础,脱离了客观性的答案往往是片面的。所以说,客观性第一位,主观性第二位,是考生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首要原则。

为了提高学生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增强答案的客观性,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指导学生:

一、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思路要符合思维的客观规律

“一分为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等等,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要遵循这些客观规律。例如,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既要分析内因,也要分析外因,既要分析主要原因,也要分析次要原因。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既要回答积极影响,也要回答消极影响,实事求是地分析,避免过于绝对化。

如,(2011年广东卷)文综历史部分第39题部分内容如下:

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外因”要放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思考,即美国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孤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仿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内因”是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考生应这样思考和解答此题:其影响要从成就和局限两个方面来回答。不少考生只回答了其中一个方面,是用“一点论”而不是“两点论”来评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因而回答得很片面。我在指导学生复习各个考点知识时,讲述一些分析历史现象形成原因的基本方法,既分析内因和外因、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还可以分析其必要性与可

能性。

世界上三大经济模式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备考时,注意联系中国、苏联、西方国家发展的阶段特征,并概括各自的特点。如,我在指导学生复习“斯大林模式”这一内容时,首先交代清楚“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就是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斯大林模式”有什么表现,并从历史功绩、存在问题、认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我给学生做好了以上知识铺垫之后,就提问学生:“邓小平说过,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提醒学生要注意题眼“经济运行模式”,通过思考,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应该有市场调节,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而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计划干预的积极作用。中国所倡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吸收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了解到一个国家要长期稳定发展,不能固守自己的发展模式,而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二、解答材料解析题要注意答案与材料、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是解题者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材料、问题与答案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考生应尽量挖掘这种联系,体现答案的客观性,避免出现离题,答不到点的情况。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正确理解概念,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同一概念在材料、问题和答案中的含义应该一致,不能够改变

概念。

如,(2012年广东卷)文综历史部分第39题就涉及词语和概念的变化,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此题考生得分普遍较低,因为没有认真阅读材料和审题,不能正确理解题目要旨。题目问的是西方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而不是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因。但大多数考生把答题的重点放在近代代议制民主形成的背景上,答非所问。原因就是考生把题目中的“民主概念”换成了“民主政治”。仔细阅读可知,“民主”概念经历的两次重大变化,一是概念的扩展,从以往只指直接民主扩展到既包括直接民主,也包括间接民主。二是如今人们所说的民主不是古代的直接民主。从原因上回答,前者的原因是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后者的原因是代议制民主的优越性以及它在实践中的扩展和完善。有小部分考生根据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总结出“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然后再加以拓展,得到了较高的分数。

我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注意让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如,“小农经济”“民主政治”“人文主义”等。考生一定要理解材料和题意,紧扣材料。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可以看得见的,所学知识是隐形的材料,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更具有客观性。

“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是高考的热点,我们在平时备考分析中,要注意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去把握问题。如,我在复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主题时,首先回顾“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且雅典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由于做好了前后知识的链接,所以讲述西方代议制民主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古代的直接民主与后来出现的代议制民主进行比较了。接着请学生朗读课本上代议制的概念,西方代议制民主分为四种类型,比较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特征,分析原因,了解到各国政治制度的形成都是由本国的国情决定的,突出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民族特色。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在答题时要把主观性和客观性协调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高三老师要继续加强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教学,重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完全把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归纳整合、融会贯通的能力,全面把握历史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崔雪.如何解答历史材料题.教育教学论坛,2011(20).

[2]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4.高考答题技巧历史材料解析 篇四

a.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都有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b.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则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创新能力。因此,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5.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 篇五

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人物等),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弄清楚考查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知识,分清材料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还是相互补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井用笔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句子,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有些材料较浅显的,可以先看提问,再带着提问看材料并确定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出处、注悉。

2、分析提问,明确要求。

从提问情况看,一般有四种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提问时,应注意某一提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提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有的提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问题;有的提问是以上一问的回答为基础的;有的提问要求根据几则材料回答,在审题时要注意,在审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和限制性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翻和疏忽。

3、紧扣提问,认真作答。

第一,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答题依据和限制性条件,如提问为“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提问为“根据所学知回答”,那么,答案主要为所学课本知识;如果没有规定答题的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来定,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因为高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第九、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二、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根本原因 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 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 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13.、经过 内容

经过 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13、开放性问答题

6.高考自主招生面试题解析 篇六

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目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为了帮助备战自主招生的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面试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应试,笔者在经过对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在内的二十余所名校近几年的自主招生试题进行翻阅后,对如下几类试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测试题目侧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

(1)“一分钟内说出橡皮有几种用途”、“一个没有底的空杯子可以干什么用?”(2007复旦大学自主招生专家测试题目)

(2)“你有什么鉴别生鸡蛋与熟鸡蛋的方法吗(除了打破鸡蛋)?”(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测试题目)

如果以上题目,我们不标注出处的话,相信老师和家长都很难想象这是高校自主招生的测试题目。以此说明什么?自主招生测试所注重的是一种能力,测试题目表面上可以与课本内容毫不相干,然而回答的内容却可涉及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所有知识--这理所应当就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当学生将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又能彰显出发散的创新思维时,考生自然能脱颖而出。

2、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1)写出《二十四史》的全部作品和作者(200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测试题)

(2)荀子的哪篇文章对《汉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测试题)

以上两道题目,表面上看完全可以通过背诵和强记的方式来回答。可背诵和记忆能让考生取胜吗?无独有偶,两道题目都是以很直接的方式考查学生课外知识的涉猎面,考查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程度,而倘若在不了解中外文化的前提下,单纯的靠背诵,不但记忆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而这样的问题回答起来,也会有欠生动。这就是为什么看似是考查记忆力的题目,为什么得分一样会有高有低的最主要原因。在了解大背景的前提下,理解着记忆,效果远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

3、考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力

(1)你知道彩虹的颜色分布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测试题)

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一个先决条件,而观察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用心度,其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

度问题,还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好坏。所以,高校和重点中学将此考验列为所测试的内容中,应说明其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理解之深、之透。

4、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

(1)“遇到过什么样的挫折”(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测试题)

(2)从小怕过黑吗?1.经常有2.偶尔3.没有(四川大学自主招生测试题)为什么学校招生会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商的因素外,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商,而心理素质是情商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方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选拔的学生均为情商较高的学生,只是如此的题目,在很大程度上的折射出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什么现在学生的犯罪率增高?这最终是由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的,通俗点说,也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考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你对医保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

(2)网络黑客算不算创新?

(3)如果你是校长,会如何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分低能”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现象,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终究是会独立思考的人。唯有能将课本知识用于实践之中的人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最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所拥有的素养的最直接表现。

除了以上几类较为典型的试题,这几年的自主招生在面试中还出现了一些考查考生价值观的问题,比如:有一家国企和微软同时邀请你,你去哪一家?除此,还有一些考查计算能力的题目,如:用3、4、5、6算24点。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着种种问题,一考定高低的方式终究受到了种种质疑。且不说一考定高低的方式到底可取不可取,只是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越发感觉到,“应试教育”正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虽然,这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然而,在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中,各类考试、各类选拔也都在朝着适应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这种改革发展中,综合素质测试中将称为学校招生录取形式的一种趋势。

我们拿清华大学为例,看看名牌大学眼中的优秀学生是什么样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负责人说“清华大学不欣赏死读书的学生”。清华的自主招生实行“以文化课考试为主、多元化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元”指导思想在面试题中表现更明显。“杭州到上海,光速需要多少时间?”“如果你家里连续几天没人,怎

样才能让花盆里的花不被干死?”“父亲和母亲哪一个对你影响比较大?”这些面试问题似乎都不难,但却着实考住了一批“书呆子”学生。而前边我们提到过,“书呆子”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名校自主招生自然不能再沿袭以前的招生录取模式,否则自主招生将不再存在任何的意义。

综合素质测试,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及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全方位、深层次考查,这些是平时锻炼积累出来的,要潜移默化而非一时之功。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名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测试是对倡导素质教育、改革考试模式做出的最实际,同时也是最有益的尝试,而从各地应对课改的考试改革方案中,我们也会发现,综合素质测试正逐渐成为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

=============================

[相关信息]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梦里花开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品尝高考 高考满分作文:月亮的正面和反面高考作文满分招式大解密高考作文七种满分技法点拨

高考满分作文:《理性的美》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且息且行

[范文专集]

高考满分作文(汇集-1)

高考满分作文(汇集-2)

优秀作文汇萃(500篇)

高考作文辅导专集(10)

[重要专集] 高考心理辅导大全 高考报考择业指南

09高考备考资讯汇编(056)高考攻坚:家长助考全攻略 高考备考策略、方法、技巧(汇编)

=============================

7.突破材料解析题 应对中考历史卷 篇七

一、材料题的考查目的

材料题是考查历史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题型, 是一种主观型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 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的前提下, 依据课本所体现的历史知识, 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类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一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三是考查考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四是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五是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出其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二、材料题的解题步骤

经过多年命题、阅卷、分析, 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解答材料题的技巧。

(一) 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 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 并根据材料设置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 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 认真材料阅读。因为阅读材料是做题的前提, 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中心字、词, 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 和所学知识相联系, 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读懂材料后, 要找准切入点, 将材料中的内容同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第三, 搞清选项与设问的关系, 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 找出正确选项。

(二) 材料型解析题

一道材料解析题一般由若干材料和问题组成, 可按照读、找、答、查四步进行解题。

1. 阅读———解题的前提

(1) 阅读的内容。材料解析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 由文字、表格、图片、报告等多种形式组成。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 注意读全, 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任何内容。考生对此都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不可漏读。

(2) 阅读的顺序。阅读材料时, 要先读设问, 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 给材料内容定位, 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会使学生答题思路更加清晰。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 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目标。

(3) 阅读的目的。①看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两头, 是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介绍的地方, 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这些文字往往给学生一些暗示, 有一定的帮助。②认真阅读, 读透材料。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细读, 找到材料的核心内容,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以防止出现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问题。第二遍重点读, 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 并确定材料与教材中相关知识的联系。

2. 查找———解题的关键

阅读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的过程、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 要边读边想边找。

(1) 找材料与材料的结合点。结合点即一道材料解析题的主题。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将若干材料结合一起,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也是如此。找出了结合点, 确认了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后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 找材料与设问的切入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提出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设问与材料的切入点很重要。我们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在带着关键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能解决了。

(3) 从材料与教材中找相似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题一般是没有的。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中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部分内容相联系,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题的大方向也就明确了。

3. 作答———解题的重点

经过前两步后, 如果你已经有了解题的思路, 接下来就是组织语言写出答案了。可是,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这个题我会”, 结果他所写的答案却拿不了满分, 甚至得不到分数。问题就出在写答案时忽略了一些细节。那么, 写答案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问什么答什么。即紧扣题意, 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对号作答, 坚持“问什么答什么”, 不脱离材料, 随意发挥, 答非所问。

(2) 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答案时要注意设问的分值, 以河北省中考试卷为例, 基本上分值为“1分”或“2分”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点或两点, 除非有特别注释说明。如果是两点一定要分开写清楚, 以免写成一句被误认为是一点。当然, 有些省市的试卷因为总分值较大, 会设置成2分一点。但总体来说是, 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 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数字要求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

(3) 恰当使用历史语言, 表述准确, 少说大白话。历史学科中的一些关键历史名词一定要表述准确, 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

(4) 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了才能使阅卷教师感到掌心悦目, 才能得到应得的分数, 甚至得到额外的印象分。

4. 检查———解题的保障

题目答完后, 要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的检查, 看看审题是否有偏差, 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完善, 知识点是否准确。

总之, 在开卷考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真正解决好历史材料题并不容易。上面提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步骤,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反思中不断总结。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 因材施教, 灵活选用, 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考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鹏杰主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齐世荣主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试题与研究.中学生学习报社, 2012 (7) .

8.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篇八

例1.(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13题)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C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1980年12月”。A项发生于21世纪初,排除A;B项发生于1984年以后,排除B;沿海开放城市是在1984年设立的,D项不正确;图片中个体工商业的营业执照体现的是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正确答案为C。

例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4题)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故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故④正确;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故②不正确。本题选C。

二、漫画类

例3.(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参考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和学生的辨析能力。从题干材料可以很明显看出作者是在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故B正确。A、C、D都不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例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22题)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参考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理解。从图8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图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体现出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发生时,社会购买力低,百姓无力购买商品,这不是通货膨胀所致,B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B。

三、地图类

例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6题)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参考答案】B

【点拨】题干图片显示,这场战争发生在云南、缅甸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派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从而维护国际战略物资的供应,B正确。这场战争和扭转太平洋战局无关,排除A;C是豫湘桂战役的影响;D与题干无关。

例6.(2011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1题)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参考答案】C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实施经济援助的政策是指马歇尔计划。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通过援助来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四、表格类

例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17题)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参考答案】C

【点拨】本题以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作为入题点,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表1中时间“1926年6月”、“1927年6月”,这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在1927年10月,故排除A、B两项;1927年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阐明了农民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的重要性,并非导致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民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才会呈现出湖南、湖北、江西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故选C。

五、曲线坐标图类

例8.(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题)下页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参考答案】D

9.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篇九

于老师说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朱敏才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

②上海退休教师洪照生,无微不至地照顾与洪家没有血缘关系的沈曾静老太太,迄今已经37年。在洪照生及其家人的照料下,没有子女的沈老太太,健康长寿地迎来了百岁寿辰。

③周万平坚持25年守护烈士陵园,始终牢记当初向组织许下的“为烈士守护”的承诺,不管是在家庭经济困难时期,还是几个子女都成家后,她都坚守承诺,愿意一辈子在烈士陵园守候。

上述三个人物中,哪一个人更让你感动?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必须比较材料的三个人物后选择之一(作文中必须含有“比较的写法”),说明其最令你“感动”的原因及自己的思考过程。这道题目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放弃安逸的生活,到贫困山区支教多年,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可从“用余热温暖人间”“信念比生命更重要”等方面立意;洪照生37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与其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太太,可从“孝行天下,大爱无疆”“推己及人”等方面立意;周万平坚守烈士陵同25年,愿意一辈子在烈士陵园守候,可从“坚守承诺,淡泊名利,以诚待人,实心做事”等方面立意。落实到写作之中,解答“哪一件事更让你感动”,给出自己的最终选择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在写作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周日,女儿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是的,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可是,孩子,你真的确定要一直给别人鼓掌,而自己不需要掌声吗?”我问。

女儿和母亲的对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完成写作任务,表达你的态度。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文题解析】

①英雄诚可贵,平凡价更高。②不甘平凡,赢得掌声,成就自己。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5月2日,中国裸捐第一人余彭年离世。他做过记者,曾被诬入狱,后靠做勤杂工等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豪。余彭年“对自己生活简朴,对他人出手大方”,2007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十四大慈善家”。

“儿子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与其将钱留给儿孙花天酒地,不如自己享受做好事的好。”——这是余彭年对于财富传承的理解。2010年,他宣布将其名下的80余亿资产放入“余彭年慈善基金会”,用于资助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余彭年逝世后,其后人公开强调,将“百分之百地遵照余老的意愿”,去兑现他生前做出的“裸捐”承诺,并为有这样伟大的亲人感到自豪。

余彭年的做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可从以下角度立意。从余彭年的角度:①对子女最好的教育是放手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②正确对待财富(财富如何实现价值的最大化);③不为物役;④慈善的力量;⑤富而有仁,善莫大焉;⑥比物质更高贵的是精神(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并从这点认定他们是外地人,认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据了解,两个女孩的穿着没什么不雅之处,也没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从网友的角度:

(1)没调查就没发言权,网友没了解女孩为什么蹲着就乱发议论。(2)不要动不动就歧视别人。“认定他们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这是一种地域歧视。比如,在某些人眼里,东北人、河南人、广东人就一定怎样怎样。(3)乱贴标签,戴帽子。别人蹲着,就被认定没教养。

从女孩的角度:

(1)我的地盘我做主,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空间,在没影响到别人的情况下,别人不要横加指责他们。(2)年轻人更需要的是关怀。(3)个人行为和公共秩序的关系。

从整件事情的角度:

(1)“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老年人怎样看待年轻人,要有一种包容的态度。

(2)怎样看待教养。是不是蹲着就一定没教养。教养是拿来约束自己的,不是随便评判别人的。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前天(星期六),某校高三学生习明偷偷跑去网吧玩游戏,而且很晚才回家,被爸爸和妈妈严厉地责骂了一顿。昨天下午,习明写完作业后,无事可做,又溜进了网吧。爸爸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狠狠地抽了习明两个耳光。昨晚,习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但今天一大早,习明拿着他爸爸包里的一千多元现金,离家出走了。事发后,家长很担心,立即和老师、亲朋好友等四处找人,并报告警察以寻求帮助。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习明,你想对习明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习明的爸爸或妈妈,你有什么话想对习明说?假如你是习明的好朋友或班主任,又想对习明(或习明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并明确倾诉对象,把想说的话写成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书信。

要求:①作文时,请补充副标题“致________的一封信”,并自拟一个主标题。②文章要符合一般的书信格式;如选择的人物是习明的好朋友,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如选择的人物是习明的班主任,统一以“王老师”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书信的内容必须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主旨要鲜明、集中。

【文题解析】

(1)关于习明:身为高三学生,本应以学业为重,却贪图玩乐,去网吧玩游戏且晚归,实属不该;次日,对批评教育置若罔闻,再进网吧,可谓知错不改,错上加错。到第三天,受了委屈后竟携款离家出走,更是冒失危险之举。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可能是:习明缺乏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人生缺少规划,没有理想和责任感;思想不成熟,缺乏理性和自控力,对自己反省不够,对社会缺少了解……

(2)关于家长:孩子出现学不用心、上网成瘾的现状,与家长平时教育失当、监管失职有密切关系。面对孩子的过失或缺点,家长动辄打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父母心里很爱孩子,很为孩子的安全和未来担心,但家庭中缺少一种温馨、民主的氛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显得比较疏远。家长要反省自己的育子理念和方法,从改变自己开始,用爱、智慧和行动去引领和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在于太过暴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文题自拟,文体自选,写作内容必须在材料涉及的范围之内,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1)要学会以平和(积极、客观、冷静、理性)的心态看待生活或生命中的问题、困难等等)(2)忍受(3)包容(4)直面痛苦,不怨天尤人

(5)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妨多想想蚌和野马。我们何不像蚌那样,设法适应,利用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以“蚌”的肚量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使之为我所用。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包容的肚量,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它来自对生活的磨砺和理解,源于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永远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求索取的付出;对任何人能谦虚、平和,放低自己的位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生活和社会自然会对我们有回报,这份回报也许会超乎“名”,超乎“利”,是我们精神境界的一种升华,是自我心灵的一种超脱。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内一位年仅18岁的围棋选手小柯一年内连夺三项世界冠军,不仅如此,小柯还以其鲜明的个性引人关注。比如在决赛前夕,他直言对手只有50℅的胜算,认为对方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对小柯的表现,其父母认为,孩子大了,作为家长要懂得放手,让他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小柯的事情在广大棋迷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为棋坛出现一位天才棋手而感到欢欣鼓舞,也有人对小柯的狂傲个性和家长的放任态度提出了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社会新闻材料,材料主要内容是广大棋迷围绕“天才棋手决赛前口出狂言”这件事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题目要求考生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立意作文。材料关键分析如下:天才棋手柯洁决赛前口出狂言。一种是自信的表现,毕竟“艺高人胆大”,“没有五山斧,不砍六山柴”“没得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敢口出狂言。同时在赛场上,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这是小柯智慧的表现,当然这种战术和智慧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赛场上,小柯口出狂言,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常言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果“赢了金牌,丢了人品”,也会被人所不齿。尊重规则,尊重对手是比赛的前提。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才是大众心中真正的王者,因此生活中不可轻狂,要低调做人。第三种作为天才的父母当鼓励孩子发展个性,同时也要因势利导,给出合理的建议,毕竟孩子年纪尚轻,在为人处事上也会有一定的不成熟,作为父母,要正确的引导,不断完善孩子的个性。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7月23日,延庆区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1死1伤。延庆区宣传部通报称,动物园已停业整顿。另据了解,伤者下车前曾被提醒不要下车。此事发生后,网络上的各种议论一直没有消停。在这些议论中,有对不守规则的反思,有对野生动物园安全问题的审视,更有将愤怒指向老虎的。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①从动物园管理层面来看,可以zan同“对野生动物园安全问题的审视”这一观点,由野生动物园的安全问题说开,无论是景区安全问题、生活安全问题乃至社会安全问题都值得重视,不能玩忽懈怠,更不能总是以生命为代价来敲响警钟。由此及彼,以小见大;②从伤者的行为层面来看,可以认同“对不守规则的反思”这一观点,从女子无视园区规则的行为延伸到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乱闯红灯、乱过马路、乱插队、公共场合吸烟、医闹等不守规则的现象,从而警醒人们增强规则意识;③从网友的议论层面来看,可以针对“更有将愤怒指向老虎”的观点展开议论,指出面对问题要理性思考,认真反思,而不是调侃,更不是恶意中伤。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立于山顶,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蔽于云雾浓厚; 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狭小。

【文题解析】

(1)无论眼界高低,无论处境好坏,所闻所感都有其美好与局限性;

(2)不必艳羡他人通晓古今中外,纷繁之中有杂乱;(3)不必自卑于所见甚浅,踏实平淡也有韵味;(4)热爱并理性客观地对待自己所处的世界;(5)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6)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可以是一种承诺,掷地有声;道德可以是一种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道德可以是一份善良,春风化雨;首先有一个底线,无法逾越。但有时媒体、人民在拷问:什么是道德的底线?李克强总理说:“炎黄子孙的血管中应该流有道德的血液”。

面对道德,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责任?道德的提升,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根据你的感想和体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文题解析】

道德,是一个广受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无论是提倡社会和谐还是“以德治国”,乃至每个公民的自身素质修养。近几年,一些社会强势群体的不当言行,一些无良商家的制假、售假,引起专家学者,乃至一代人的思索和反省。用一个话题作文的形式引导一代高中生对这个严肃问题的思考,无疑是一种绝好的形式。

说来道德是一个宽泛的话题,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空洞说教,审题构思中一定要学会“化大为小”,如从范畴的角度,承诺、责任、良知、善良、博爱;从小的角度切入,精致地阐述某一点,以小见大反映出时代性。另外一定要注意要辩证地分析,虽然社会中有这样那样的缺失、有着沦丧的表象,但不能见到一丝阴暗就全面否定阳光,要注意使用那些有美好道德的,能够坚守传统美德的人物事例。

10.毛概材料解析题 篇十

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控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便收入差距拉大。(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3、(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实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1.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 请根据材料回答:(1)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2)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3)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4)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

答题提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3)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4)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材料题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请回答:

(1)怎样理解邓小平下列论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2)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答题提示: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下列涵义:第一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2)从市场的功能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此同时,市场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与计划手段相结合。第二从市场经济的作用来看,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排斥计划调节。第三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调节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只搞计划经济或只搞市场经济不搞计划调节,都会影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材料题

3、关于收入分配问题 请回答:(1)结合材料1、2说明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2)结合材料2、3说明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3)结合材料4谈谈应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题提示:(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各种资源,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既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和贡献,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体现科技、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同时也体现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贡献,调动生产要素主体提供各类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以造福于人民。(3)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不合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各类企业职工工资水平较低,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材料题4:这是一组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材料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从哲学常识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答题提示: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 【答案】由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因此,农村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解决了农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2)材料显示,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措施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此我们应在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如下主要途径,来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增长潜力,增加非农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第三,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第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行农村义务教育。

第五,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第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合理流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农业其他改革

1.从我们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1)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具体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大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社会意义最大、涉及内容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形式。一般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大法定保险构成。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说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方面,社会保障的功能不仅在于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它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这一点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2)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它是一张安全网,它能够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弱者提供安全保障。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它是一个稳定器,它能够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必然会出现竞争和优胜劣汰,如果企业或者劳动者个人在竞争中暂时被淘汰,就要由社会来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而社会就是通过建立保障体系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只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才能切实地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总之,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越发展,收入分配越多样化,收入差距越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就越重要。必须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论述题

1.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论述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答案要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应该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优势,并且通过改革,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比重尽管有所减少,但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控制力增强。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公有制经济的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并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头,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

5、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答案要点: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我们必然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它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上一篇:爬树的乐趣作文下一篇:市安全生产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