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共20篇)
1.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一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小书签》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书签的作用,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学会使用绘画、剪贴的方法制作书签,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小书签》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会使用绘画、剪贴的方法制作书签。
2.了解书签的作用,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实物书签。
2.铅画纸、彩笔等。
活动过程:
1.欣赏各种漂亮的书签,初步了解书签的作用。
(1)出事一个书签,了解书签的作用。
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做什么用的?
(2)原来书签可以帮我们爱护书籍,记下书看到哪里。
2.讨论书签的制作方法。
小朋友,上学以后你们也会用到许多的书,让我们来做一张漂亮的书签吧!
(1)大胆畅谈自己的创意。
3.幼儿操作,鼓励幼儿选用不同的材料及制作方法。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较突出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某内容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活动中,我首先魔术般地翻到上次学习的地方,给孩子们一种神秘感,以此引了书签,再充分利用书签的美外形、美的色彩来刺激幼儿的眼球,让他们对书签本子产生了兴趣,为后面的赏书签、做书签、评书签作好了辅垫。
2、审美教育贯穿始终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培养画匠,而是要培养有审美情趣,有审美理想,有审美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在本活动中,我通过赏书签、做书签、评书签等环节,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让幼儿从小学会审美,有一定的审美观。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通过临近毕业换书签这一环节,促使幼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待到长大时,见物思情,可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
本文扩展阅读;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
2.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二
最近在园内开展了一次美术欣赏教学的选拔, 这个活动使我对美术欣赏过程中的评价意义有了新的真正认识。在这次活动中先是活动教案的选拔, 我设计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线条写真集》被选上了。开始还是沾沾自喜, 以为自己对美术欣赏活动是掌握了。但是具体的实施之后, 我就发现是一节失败的活动。目标是没有达到的, 没有“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孩子在说看到《黑色线条》想说什么的时候, 思维没有打开。只是纠结于表现的色彩、形状等, 没有将孩子们的创作能力挖掘出来。我没有将美术欣赏中的过程评价充分有效地运用起来, 让孩子们在真正感受美之后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对于作品的联想和想象部分孩子们的表现不好,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班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 他们对于《黑色线条》这幅画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 只是简单说出画面的基本特征。因为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价孩子的观点, 让部分孩子的想法受到周围其他孩子评价的影响。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他们审美标准还是比较模糊, 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 活动过程中我需要运用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孩子们自主感受和表达美。
二、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检验+反思, 我想要有更好水平的提高就要好好地反思这节活动的问题。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这节活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活动过程性的评价的不到位, 没有真正地运用好欣赏教学的意义。太在乎自己设计的三个环节“看”“听”“想”了, 让幼儿被画面的表面色彩和线条所约束, 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欣赏教育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 不仅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对与错, 多与少, 更关注幼儿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在人文环境上, 欣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了一种为孩子们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幼关系。我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些要求, 没有真正地完成这些要求。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 孩子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这种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进出上进行的, 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 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 将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相互弥漫、交融, 然后将艺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现出来。
检查已有、系统学习、认真反思, 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之后, 感觉过程性的评价的重要性, 借用其他班级的孩子再次执教这节美术欣赏活动。活动中我在过程评价时多反问。让幼儿多说, 因为孩子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想法, 只是简单的对话评价。没有给他们拘束, 结果孩子们说得非常的好, 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于康定斯基的《黑色线条》 (这是一幅由线条与色块融合在一起的抽象画, 画家用绚烂的喷发的暖色块作为底色, 短促四射的黑色线条散布其中, 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爆炸与热烈的感觉) , 幼儿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线条美, 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
孩子们回答问题之后的简单对话评价, 进行形式思考以后, 还要帮助他们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进一步加深体验, 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我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 要让孩子们能理解。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多次的执教之后了解更多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我再次借班执教, 收到更多的有意义的效果。在过程性的评价中应该多元、多角度的评价。对孩子欣赏美术作品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还可以采用互评等方式, 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因而我要用肯定的评价方式是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即使有也要用“如果怎么样就会更好”等语言来表达, 以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衡量孩子们的想象, 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多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使美术教育以美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去发现美、鉴赏美, 创造美。
多次的开展了这节活动, 我感觉成功了不少是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更好了。我将孩子们看到《黑色线条》说的话写下来, 我感觉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
精彩的评价活动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在活动中是师幼的对话、碰撞、共鸣、教学相长。我感谢这节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的美术欣赏活动, 它让我对于过程性评价有了更深入真正的认识:以幼儿为主体、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等等。我在今后的所有活动中一定要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融入到各个活动之中, 让“评价之花”开满各个活动环节!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是整个美术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一次执教反思、影响性因素过程评价;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让幼儿能够更多发挥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美。
3.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三
【关 键 词】幼儿美术活动;教师;评价;评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32-02
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做恰当而有效的评价,师幼会产生有效的互动,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鲜活的状态。但当前在美术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评价行为仍然存在着偏差,导致评价这一环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
1. 评价忽视幼儿个性和情感的发展。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偏重幼儿作品的构图、造型、涂色等方面,往往从知识技能、画面效果这些显性因素来进行评价,以像与不像、好与不好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而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兴趣、注意力、个性的发展却不够重视,缺乏引导和肯定。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幼儿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对孩子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2. 评价标准和方式单一,忽视个体差异。每个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对于绘画主题的理解不同,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但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如强调画面是否丰富、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范画相像。而且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是语言评价,很少采用微笑、眼神、倾听和关注等非言语评价行为。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多样性、差异性,违背了幼儿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也压抑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1]
3. 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笼统。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比较单一、笼统,不够深入具体,缺少针对性。如,“画得不错”、“画得真棒”、“画得真漂亮”、“有进步”,这类评价语言缺乏具体的内容,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如果这是幼儿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的表扬和肯定,幼儿可能会十分高兴,如果一直重复着类似于“真棒”的评价,幼儿也会感到乏味无趣。这样的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4. 评价行为缺乏激励性。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你怎么画得这么乱”,“你画得不好看”,“你画得这像什么呀?”当个别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事物时,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采用否定性的评价说:“你怎么画了个绿太阳?你画的房子怎么是这样的?“你画的树叶怎么是蓝色的?类似这样的否定性评价,会挫伤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削弱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5. 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很多教师偏重对幼儿美术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很重视在结束环节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注重对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构图、造型、涂色等技能技巧的评价,却忽视了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持久的注意力等方面的评价和引导,而这些方面也是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同时,由于缺少对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引导,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阔幼儿思维、大胆创造和表现等方面的作用没有达成,使得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二、改进策略
如何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进行恰当合理的评价?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行为进行反思,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步改进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注重幼儿的多元发展。《纲要》在幼儿发展评价方面指出:“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包括认知、语言、身体、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要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发展幼儿的美术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个性等。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知识技能方面评价上应包括构思、造型、材料运用、表现、涂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评价上则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持久性等。所以,教师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应把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2. 评价体现多层次和多样性。每个幼儿基础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一,都有其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又都有独特的智能,如果用同一“标尺”、用同一“标准”,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设计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2]
所以,教师要从多个标准、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发现幼儿各自的长处,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美术活动的评价中,还要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要考虑幼儿的不同个性,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用拍手、微笑、伸出大拇指、拍拍肩膀来肯定幼儿;也可用抚摸、拥抱、拉手来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对一些比较沉静、内向、胆小的幼儿,教师可用热情的语言加以赞赏,或用拍手、贴五角星加以肯定,以增强自信心;对那些性格外向、活泼、表现突出的幼儿,可用积极的语言适度赞扬或点头微笑。只有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
nlc202309031944
3. 评价语言具体恰当。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具体性、针对性,要明确地指出孩子活动过程中或作品中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地方。如,“这几朵花颜色涂得真漂亮!”“这幅画的线条非常流畅!”“你画得真细心”。这样的评价会让幼儿感到生动有趣,会增强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和继续作画的愿望。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恰当、具体的语言评价能对幼儿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如,有的孩子画面颜色单一,教师可以提醒他“颜色有点少,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搭配起来更漂亮,更合适?”引导孩子大胆表现,使画面色彩更丰富。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生动、具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评价体现激励性。幼儿都喜欢教师表扬,表扬有助于幼儿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恰当的评价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激情,张扬他们的个性,开发潜能,呵护他们的智慧之花,让他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还因为这一兴趣和愉快体验,将推动他们今后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3]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对于孩子的作品,只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体现他们的创造力,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和体会幼儿美术作品的优点,努力从每个孩子的画中欣赏其独特之处,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和肯定,从而保护孩子创作的热情和绘画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树立自信心。教师不仅要赞扬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对于绘画能力弱一些的幼儿,那些画面简单的幼儿,教师也应鼓励与肯定。用肯定赞赏的语言为他们鼓劲,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大胆作画的欲望和热情。
5. 评价与教学融合,注重过程性。新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评价应是伴随着教学活动过程而发生,也就是说评价与教学相融合,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4]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评价观念,评价要从过去仅仅重视结果转变为更重视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要恰当地运用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末。通过评价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情感和主动的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精神。教师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的关注和评价,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反思[J].早期教育,2008,(Z1).
[2]沐文扬.建构生态式教学评价,促进师幼可持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
[3]陆蕴芸.也谈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评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4]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J].学前教育研究,2003,(09).
4.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1、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尝试用手指压印和曲线添画的方法画出各种动态的蝌蚪。
2、尝试画从左往右画短横线,添画出清清的小河水。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作画工具作画,并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5、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盘黑色颜料及抹布、黑色勾线笔、课件。
2、在自然角内提供小蝌蚪,供幼儿观察,了解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重难点:
幼儿尝试手指压印和曲线添画的方法画出各种方向的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察小蝌蚪的样子。
1、春天到了,你看到了绿色家园里有哪些变化?
2、春天来了,老师也用相机拍到了一个好朋友。
观看FLASH小蝌蚪,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
3、提问:
1)它们在水里干什么?
2)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引导幼儿说出“大脑袋、细尾巴”。
二、演示讨论——用手指压印和曲线添画的方法画出各种方向的小蝌蚪。
1、教师示范:(手指压印),咦?它的尾巴应该在哪边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几种不同的方向,并尝试用曲线表示尾巴。)
2、请一名幼儿上前示范,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假如小蝌蚪要想不同方向游,那它小尾巴的方向应该怎样画?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添画小蝌蚪的尾巴。
3、小蝌蚪很喜欢游水,我们在小蝌蚪的身边从左往右画一些清清的小河水(示范画短横线)。河里的水很多,所以要画许多许多的短横线。
4、小蝌蚪在水里游呀游,游得真高兴。
三、幼儿动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创作表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
四、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一起看看讲讲。
教师预备贴有青蛙的大展板,请画好的小朋友送自己的小蝌蚪到青蛙妈妈的怀抱,并和小朋友们一起欣赏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5.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五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的基本特征。
2、能用圆形的纸做成鱼的外形,并用树叶装饰出鱼身上的花纹,添画出鱼的眼睛。
3、体验用树叶装饰小鱼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小鱼”范例,圆形纸若干,蜡笔、浆糊、剪刀。
2、海底世界背景图一副。
3、水族馆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鱼宝宝,我们来看看这条鱼身上有些什么呀?”
2、师:“这条鱼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呢?鱼的尾巴是是什么形状?”
3、请个别幼儿回答。
二、观察范例,推想制作方法。
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这条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圆形的纸)
2、这条鱼是怎么做成的呀?哪个小朋友来说说。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原来呀,这条小鱼是老师用圆形的纸完成的,先在纸的一边剪下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把剪下来的小三角形当做是鱼的尾巴贴在纸的另一边,这样一条小鱼的身体就完成了。再用树叶装饰出鱼鳞,就完成了。
三、示范讲解:
1、教师示范:先用剪刀,在圆形的纸的一边剪下一个三角形。那剪下的一片怎么办?用浆糊把它贴在纸的后面。
2、师:“老师的小鱼完成了,那这条鱼还缺了什么呀?”
3、出示用树叶装饰的小鱼,引导幼儿观察鱼身上的“鱼鳞”。
师:“这条鱼宝宝有点孤单,你们愿不愿意来帮帮它,帮它找些好朋友,让它快乐起来呀?”
四、幼儿制作,老师巡回指导。(音乐)
师:“你们可一定要给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哦,完成后我们一起把小鱼儿送回美丽的海底世界去吧!”
五、欣赏、交流。
1、请幼儿将制作好的鱼贴在海底背景图上。
2、师幼集中欣赏、交流。
师:“我们也变出一个水族馆了。”“你最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看看哪条鱼的花纹很特别?”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树叶装饰出了美丽的小鱼,小朋友回去以后也可以尝试用别的材料制作小鱼。”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6.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六
活动设计背景
蜗牛,在我们这个城市并不常见,所以我将这小动物与孩子们分享时,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将蜗牛喂养在幼儿园自然角里,他们饶有兴趣地观察蜗牛爬行,谈论有关蜗牛的趣事。我们及时抓住幼儿这个兴趣点,开展了有关“蜗牛”的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蜗牛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用形象的词语概括蜗牛的形态和特征。
2、初步学习以拟人的方法画蜗牛,以及色彩的搭配技巧。
3、懂得要安静做画,鼓励、启发幼儿要不怕困难,做坚强的人。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画蜗牛并涂色
教学难点:抓住蜗牛的特征,使线条流畅,作品生动形象
活动准备
活蜗牛数只,教师范画一幅,画纸,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谜导入:小朋友们,老师认识一种动物,它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蜗牛)
二、基本部分
1、今天,小蜗牛也来到了我们班级,我们一起看一看吧。<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蜗牛,然后提问: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你看到的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外壳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你看到它的眼睛了吗?长在什么地方?它们可爱吗?)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蜗牛宝宝好好吗?
2、请幼儿欣赏老师的范画,引起幼儿做画的兴趣。
3、老师示范画蜗牛
师:老师把画蜗牛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下面我就教小朋友们边说儿歌边画。蜗牛外形螺旋形,一圈一圈往外转,画出身子像条虫,前头圆圆后面尖,一对触角伸出来,触角上面画眼睛。
4、教师和幼儿一起画蜗牛。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一步一步的来画,看一看哪位小朋友能画出漂亮的小蜗牛。请小朋友们保持安静,不要吓到小蜗牛呦。
(绘画过程略)需要注意的地方:涂色时小蜗牛的头向身体要用浅色,每只蜗牛要有一个主要的色调,挨着的两只蜗牛色彩最好不要完全相同。
三、结束部分:
蜗牛们知道我们把他们画得这么漂亮,可高兴了,它们邀请我们和它们一起唱歌跳舞,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师生同唱:蜗牛与黄鹂鸟。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尝试用橡皮泥捏蜗牛或用其它材料制作蜗牛。
教学反思
问题一:观察蜗牛时幼儿口语表达不完整,词汇量不够丰富。
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
解决方法:在语言活动中加强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家园配合,共同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问题二:活动中,个别幼儿对画面的结构设计不太合理。
原因:平时关于这方面的讲解不多
解决方法:专门设计并开展一节关于画面结构、布局的活动,让幼儿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学会设计自己的画面。
7.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七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课堂是基于目标导向的, 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导向、调节、评价、激励等功能。但教学现实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不少的问题, 其中以下七方面值得商榷:用内隐的学习行为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用教学内容代替教学目标的陈述;落实教学目标的主体不清晰;学习结果类型不清晰;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个性;三维目标的设计相互割裂;设计过高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解决的思路
“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 正是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课堂教学实践上, 并且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学习。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 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课堂学习活动”, 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在课堂学习的范围内, 体现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用“活动”代替“行为”的表述, 要求目标的设计要有可观察的学生学习的外显行为和相应的行为条件, 还要求教师综合考虑课堂学习行为的组织和调控, 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学目标设计具备了可操作、可观察的条件, 同时学生和教师都具有了明确的评价课堂教和学的行为标准, 可直接评估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及有效的程度。教学目标的设计以活动作为形式, 体现了一个具体、明确、完整、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计所要求的四个条件。
三、以政治课堂学习活动为载体设计教学目标的实践
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要遵循生本的理念, 需要体现以下的原则:第一,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教最终都以学生学的结果呈现;第二, 目标分解, 因为课堂是逐步深入的, 问题是逐步解决的。第三, 个性化, 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每节课的具体要求。第四, 符合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第五, 活动化, 以外显的可观察的动词描述学生团体学习行为。第六, 三维目标统一, 以活动的形式整合三维目标。
(一) 不同维度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结果的不同层次, 分解教学目标, 循序渐进。根据内隐的学习结果层次选择适当的外显行为, 使学习结果能够被观察到。
2.过程与方法
立足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确定活动方式。活动形式要丰富, 避免由于活动形式简单重复导致的学习疲劳情况。例如, 教师提问学生呈现问题的回答方式, 可以用口头回答、板演、投影学生作业等。要处理好不同学习活动的转换, 及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一种学习形式转向另一种学习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很难直接地观察到, 只能够通过其学习的外显行为推断。通过感受课室内的学习气氛、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眼睛注视的情况、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讨论问题声音的大小, 着力于情感层面, 不追求价值观的形成。在设计本维度的目标时, 先描述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 然后提出具体的情感和态度要求。
(二) 不同课型教学目标设计的显著特征
1.新授课
在设计新授课教学目标时, 尤其要注重学生所具备的经验和知识条件。设计的活动、引用的材料要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实现情感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复习课
复习课牵涉的知识内容比较多, 通常以单元为单位, 强调知识的整理和运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在于发现或挖掘学生学习的易错点, 设计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而实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 培养思维能力。
3.讲评课
要实现既吸引已经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投入课堂活动, 又能够帮助未掌握的学生查漏补缺。一要设置悬念, 二要充分利用学习小组, 三要精选讲评内容。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数据分析, 例如:选择题没有必要全部分析, 根据数据选择较多学生做错的题目;暂缓公布答案, 通常题目分析到最后答案才呈现;组织小组活动, 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四、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一) 从五个维度反思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的组织
高三复习课, 具备学习内容多、学生知识缺漏情况多而且还个性化的特征, 课堂时间有限。选择典型案例综合运用复习内容, 以及解决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缺漏, 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 以学生缺漏的知识和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新授课和讲评课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容易选择和组织。
2.确定学习结果的层次
在课程目标引领下, 在布鲁姆目标分类的指导下, 确定各种课型的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思维过程和学科学习方法, 二是在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前者强调学科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后者强调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在实践中, 以任务或问题中心的学习活动组织能较好地整合两者。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和呈现思维过程与方法。思维过程和方法是否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如果存在又与知识领域的层次有何关系?如果存在着关系, 又该如何整合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呢?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身就体现一定的层次。一节课的教学, 很难达到“价值观”层次要求, 甚至也不一定能强化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因此在设计本维度目标时, 着重点在于情感层次目标的设计。
3.选择适当的行为动词描述学习结果
这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难点。课程标准和我们都习惯于用内隐的学习行为陈述教学目标。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 必须把内隐的学习结果外化为可观察的学习行为。两者能否很好地对应, 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合适的行为动词确定了, 还需要思考如何把学习结果外显化的行为设计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学习活动, 以及要使行为动词与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层次相匹配。
4.学习活动的设计
解决三个问题———设计让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呈现学习结果的活动、活动形式能够让全班同学参与、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兴趣点上, 整合情感、思维和知识三方面, 触及大多数同学的兴趣。活动设计上, 在既合作又竞争的情境中, 使全体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5.教学目标的陈述
这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最后环节, 也正是综合以上四个维度的过程。除了在遵循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外, 陈述目标的语言要通俗、清晰, 让学生明确地知道通过参加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学习目标。
(二)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思考
课堂教学目标引领着课堂教学, 要充分实现目标的导向、调节、评价、激励等功能, 目标设计就要具体、可操作、全面、个性化、有层次。
1.换位思维, 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起点。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最终, 还是以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建立在学习结果基础上设计的教学目标, 能够使教师发现教与学存在的差距,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及时搭建目标与现实的桥梁, 促进学生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 真正做到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2.探索内隐学习与外显行为的关系, 以可观察的学习行为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外显的学习行为不但能让教师清晰地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结果状态, 还给予了学生自主评价的客观标准, 以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地掌握了学习内容。同时, 内隐的学习行为外化的过程中, 也是巩固学习结果、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3.以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创设情境, 使课堂教学目标活动化。活跃的课堂通常也是高效学习的课堂。通过学习活动, 促进信息传播、交流、反馈, 不但确保而且还激励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目标设计的活动化,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有利于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高效地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4.突破三维目标分述的模式, 以统一的三维目标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没有单一的学习行为。每一项学习活动都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合。以三维目标的模式陈述教学目标, 容易割裂目标间的内在联系, 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只注重某一维度而忽略了其它。“学什么”“如何学”和“学习的情感状态”, 每位教师在课前都应该有综合的思考, 而不应该只是关注某一方面。
8.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八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课堂是基于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导向、调节、评价、激励等功能。但教学现实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以下七方面值得商榷:用内隐的学习行为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用教学内容代替教学目标的陈述;落实教学目标的主体不清晰;学习结果类型不清晰;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个性;三维目标的设计相互割裂;设计过高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解决的思路
“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正是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课堂教学实践上,并且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学习。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课堂学习活动”,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在课堂学习的范围内,体现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用“活动”代替“行为”的表述,要求目标的设计要有可观察的学生学习的外显行为和相应的行为条件,还要求教师综合考虑课堂学习行为的组织和调控,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学目标设计具备了可操作、可观察的条件,同时学生和教师都具有了明确的评价课堂教和学的行为标准,可直接评估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及有效的程度。教学目标的设计以活动作为形式,体现了一个具体、明确、完整、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计所要求的四个条件。
三、以政治课堂学习活动为载体设计教学目标的实践
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要遵循生本的理念,需要体现以下的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最终都以学生学的结果呈现;第二,目标分解,因为课堂是逐步深入的,问题是逐步解决的。第三,个性化,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每节课的具体要求。第四,符合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第五,活动化,以外显的可观察的动词描述学生团体学习行为。第六,三维目标统一,以活动的形式整合三维目标。
(一)不同维度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结果的不同层次,分解教学目标,循序渐进。根据内隐的学习结果层次选择适当的外显行为,使学习结果能够被观察到。
2.过程与方法
立足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确定活动方式。活动形式要丰富,避免由于活动形式简单重复导致的学习疲劳情况。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呈现问题的回答方式,可以用口头回答、板演、投影学生作业等。要处理好不同学习活动的转换,及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一种学习形式转向另一种学习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直接地观察到,只能够通过其学习的外显行为推断。通过感受课室内的学习气氛、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眼睛注视的情况、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讨论问题声音的大小,着力于情感层面,不追求价值观的形成。在设计本维度的目标时,先描述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然后提出具体的情感和态度要求。
(二)不同课型教学目标设计的显著特征
1.新授课
在设计新授课教学目标时,尤其要注重学生所具备的经验和知识条件。设计的活动、引用的材料要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情感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复习课
复习课牵涉的知识内容比较多,通常以单元为单位,强调知识的整理和运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在于发现或挖掘学生学习的易错点,设计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实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培养思维能力。
3.讲评课
要实现既吸引已经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投入课堂活动,又能够帮助未掌握的学生查漏补缺。一要设置悬念,二要充分利用学习小组,三要精选讲评内容。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数据分析,例如:选择题没有必要全部分析,根据数据选择较多学生做错的题目;暂缓公布答案,通常题目分析到最后答案才呈现;组织小组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四、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一)从五个维度反思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的组织
高三复习课,具备学习内容多、学生知识缺漏情况多而且还个性化的特征,课堂时间有限。选择典型案例综合运用复习内容,以及解决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缺漏,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以学生缺漏的知识和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新授课和讲评课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容易选择和组织。
2.确定学习结果的层次
在课程目标引领下,在布鲁姆目标分类的指导下,确定各种课型的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思维过程和学科学习方法,二是在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前者强调学科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后者强调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在实践中,以任务或问题中心的学习活动组织能较好地整合两者。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和呈现思维过程与方法。思维过程和方法是否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如果存在又与知识领域的层次有何关系?如果存在着关系,又该如何整合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呢?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就体现一定的层次。一节课的教学,很难达到“价值观”层次要求,甚至也不一定能强化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因此在设计本维度目标时,着重点在于情感层次目标的设计。
3.选择适当的行为动词描述学习结果
这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难点。课程标准和我们都习惯于用内隐的学习行为陈述教学目标。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必须把内隐的学习结果外化为可观察的学习行为。两者能否很好地对应,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合适的行为动词确定了,还需要思考如何把学习结果外显化的行为设计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学习活动,以及要使行为动词与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层次相匹配。
4.学习活动的设计
解决三个问题——设计让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呈现学习结果的活动、活动形式能够让全班同学参与、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兴趣点上,整合情感、思维和知识三方面,触及大多数同学的兴趣。活动设计上,在既合作又竞争的情境中,使全体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5.教学目标的陈述
这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正是综合以上四个维度的过程。除了在遵循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外,陈述目标的语言要通俗、清晰,让学生明确地知道通过参加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学习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思考
课堂教学目标引领着课堂教学,要充分实现目标的导向、调节、评价、激励等功能,目标设计就要具体、可操作、全面、个性化、有层次。
1.换位思维,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起点。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最终,还是以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建立在学习结果基础上设计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师发现教与学存在的差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搭建目标与现实的桥梁,促进学生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真正做到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2.探索内隐学习与外显行为的关系,以可观察的学习行为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外显的学习行为不但能让教师清晰地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结果状态,还给予了学生自主评价的客观标准,以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地掌握了学习内容。同时,内隐的学习行为外化的过程中,也是巩固学习结果、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3.以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目标活动化。活跃的课堂通常也是高效学习的课堂。通过学习活动,促进信息传播、交流、反馈,不但确保而且还激励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目标设计的活动化,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有利于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高效地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4.突破三维目标分述的模式,以统一的三维目标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没有单一的学习行为。每一项学习活动都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合。以三维目标的模式陈述教学目标,容易割裂目标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只注重某一维度而忽略了其它。“学什么”“如何学”和“学习的情感状态”,每位教师在课前都应该有综合的思考,而不应该只是关注某一方面。
基于政治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目标不但促进了教育观念有很大的转变,还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教学目标的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组织由原来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着力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越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研究的继续深入必然带来课堂教学的彻底变革。其根源,是由于受生本教育理论的影响,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开始深入地探索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
9.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九
一、教学准备:
白卡纸(连卷)、颜料(稀释过的)、一次性雨衣、吹塑纸、音乐
二、活动目标:
激发孩子充分的想象,让孩子识别基本色彩并搭配。
三、活动过程:
(1)夏天,天气特别炎热,雨婆婆也被太阳公公烤干了,大地叔叔都干枯了,就连小河姐姐都渴得快不行了。生活在小河里的小鱼们到处在找水喝,可每到一处就被鱼儿们“咕咚咕咚”喝个精光。这可怎么办呢?
带领幼儿作找水状一起游,并且把自己当做小鱼。
(2)想到方法来拯救我们的小河姐姐了吗?
出示兰色颜料并提问:河水是什么颜色的?想象以下干枯的小河是什么颜色的?那下面就请大家帮助河姐姐把蓝色的河水覆盖满整条小河吧
(3)请小朋友穿好雨衣一人一个蓝色颜料杯子,把颜料倒在白纸上,并且用手把它抹匀,把白色都覆盖掉。
(4)小河姐姐真高兴,因为她又恢复了活力,可是她不由的又伤心起来,因为她虽然恢复了活力,可是她的朋友们都不见了,下面我们就要帮她把朋友们找回来。
请小朋友去已经覆盖满河水的小河里摸鱼,把纸拉起来,然后和妈妈一起去选一条尺寸大小都合适的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注意要涂在有纹路的那面),再把涂好颜色的那面印到白色的地方。
这个环节一定要父母一同参加。
(5)请父母帮助幼儿用手指点上小鱼眼睛。
(6)可先洗手,因具体情况定。
四、欣赏自己的作品《鱼趣》并且点评。
五、教育咨询:如何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10.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
活动意图:
秋风来了,带来了丰硕的果实,也带来了秋天的花儿朵朵。深秋是菊花盛开的季节,秋天由于有了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菊花而更加绚丽多姿。菊花是秋天具有代表性的花,我国是菊花的王国,哪里都有它的踪影。结合季节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 《菊花》。帮助幼儿很好的认识了菊花,了解更多有关菊花的知识。激起幼儿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引起他们动手制作菊花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用粘贴、卷曲的方法来制作菊花,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菊花傲然开放的美。
3、帮助幼儿获得菊花在秋天开放的常识。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条状彩纸若干、固体胶、铅笔、双面胶。
2、菊花制作示范画。
3、菊花图片。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菊花的特征,制作菊花的全貌,提高幼儿动手技能和技巧。
2、难点:掌握制作的准确性和用色的技巧。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激发情感
秋天里开的是什么花?
小结:菊花喜欢秋天开放,特别是天气再冷一点,它们却不怕冷冷的秋风,勇敢地开放出来。
有很多人喜欢菊花,你想做一朵菊花吗,有什么方法呢?
二、菊花的制作方法
这朵菊花。小朋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用了什么材料?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小结:拿一根彩纸,两头用铅笔卷一卷,打开固体胶,伸出小脑袋,在纸条的中间涂一涂,再去拿一根彩纸条,两头卷一卷,找中间的地方粘上去。直到粘成一朵花,上面有密密麻麻的花瓣。
菊花做好了,还缺什么呢?
小结:美丽的菊花完成了,送到纸上画根绿绿的茎和叶子,菊花就开出来了。一张纸上可以开3朵菊花哦!
3、要求
我们想不想也来做美丽的菊花呢?那我们轻轻搬小椅子到桌子边上坐下来,拿出固体胶开始吧,做好之后送到黑板上来。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观察:
1、幼儿是否会借助铅笔卷菊花花瓣。
2、幼儿制作菊花花瓣是否卷曲,花瓣不要重叠。
3、完成的小朋友是否能收好东西。
教师小结: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菊花是一朵鲜艳、美丽的花,花朵有大有小,花瓣有宽有窄,有直有弯,颜色有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还有红色的等等;菊花的叶子是绿色的,边上像锯齿。菊花很美丽,常种在花园里,或栽在花盆里。
四、了解菊花的用途。
人们为什么要种这么多的菊花?——让幼儿欣赏幻灯片,了解菊花的用途。
1、菊花可以让人观赏,美化环境;
2、可以做清凉饮料,泡茶喝;菊花的香味能解决头痛……
提供菊花茶,让幼儿通过闻一闻、尝一尝,感受菊花的香味。
五、创造表现
1、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各种菊花的形态。
2、提醒幼儿用颜料时不要太多。
六、展示、讲评。
1、今天我们教室里开满了菊花,感觉怎么样?菊花都有什么颜色?
2、展示幼儿作品,布置菊花展。
3、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菊花。为什么喜欢?说说它那里好?
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教学反思:
手工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用他们的双手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创造活动。手工活动能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心理和其他能力的发展。
在做菊花的制作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困难需要我的帮助、点拨时,就与其一起迎接困难、解决困难。这样,既可以减少幼儿在活动中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可以增强幼儿双手的灵活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总的来说,这次活动上得还是比较流畅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抓住教育契机,在增强个体自信的同时,对其他孩子也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可见,普通的教学活动,只要能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会得到较好的成效。知道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会让手工活动更加活跃,更生动,幼儿更喜欢。
11.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一
一、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创新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但是师生不能局限于传统教材中美术知识的学习,应该融入更多的、新的元素,并创新教学形式。而我国的民间美术正是这样的极具特色的元素,它可以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民间美术,了解到与以往的教材内容不一样的知识。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流传至今。民间美术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同时也会了解相关地区的风土民俗,能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更愿意了解美术文化背后的故事。
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一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雕塑、年画和织绣等许许多多制作工艺方面的内容。在我们江南,苏绣、湘绣等都很著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苏绣和湘绣作品,绣布上秀丽的风景或逼真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当学生看到一幅幅这样精美的作品时,都会被这种精湛的民间工艺所震撼。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会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会对民间艺术更加感兴趣,有利于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融合民族情感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是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逐步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民间美术中的民族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合到美术教学中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多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内涵。
比如,每逢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张贴一些年画来增添喜气,它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和迎接新春到来的喜悦。年画艳丽的色彩和稚拙淳朴的人物形象展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年画作品,帮助学生感受并领悟这种民间美术样式的魅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素材有很多,融入课堂的形式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片、影视作品等形式来展示,为美术学习增添色彩。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博物馆、博览会等场所参观,对真实的民间美术进行观察学习,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获取更加深刻的体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作一些民间艺术品,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2.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二
课程标准除了在教学建议中十分重视重要概念的教学之外, 而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十个主题下面列出了50个重要概念。具体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课中, 其重要概念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设计】
活动一:“找家乡”引入, 感知“生态系统”概念
师提问:小鸟、金鱼它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的环境如何?师生总结:森林、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生态系统 (看图:海洋、森林、湖泊……) 。师追问:“那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成分有何作用?”“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承担什么角色?”
【反思】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因此, 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可以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知识基础, 并使他们迅速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 自然引入概念。
活动二:探究池塘生态系统, 理解“生态系统”概念
1.观察:课本29页“池塘生态系统”。
思考:有哪些生物生活在池塘生态系统中?池塘底部的泥沙和水里有没有生物生存呢?
生总结: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植物、动物、微生物。
2.活动: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某种生物成分”。
阅读课本38~39页相关内容, 思考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进行一次角色扮演, 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某种生物成分, 在自我介绍中要包含3大要点, 第一, 我是谁?第二, 我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三, 举例说出池塘中的哪些生物属于我的家族?
通过活动总结出:植物为生产者, 能生产有机物。动物为消费者, 消耗有机物, 微生物为分解者, 分解有机物。
3.活动:招聘“和平小使者”。
师:看来不同的生物成分都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地球年度表彰大会上, 池塘中三种生物成分的代表都参加了, 在讨论谁的贡献最大时, 它们发生了争吵。地球委员会急聘“和平小使者”, 下面是竞聘的考题:请你以箭头的形式来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
总结:三种生物成分缺一不可, 相互依存。
4.谈论:池塘中的生物成分能独立生存吗?哪些外界条件对它们生存能产生影响?
总结:阳光、水、温度等称为非生物成分, 对生物成分的生存有影响。
5.比较:森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 学生很快就找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而森林、学校、池塘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 (范围) 。至此, 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反思】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 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 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 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
活动三:辨析反例, 深化“生态系统”概念
在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 师追问:草原上的羊、河水中的鲫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反思】所谓反例, 就是故意更换事物的本质属性, 在引导学生思辨的过程中, 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在上一环节中, 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容易向邻近的知识、概念泛化。此时, 教师故意提供两个反例, 通过及时比较与思辨, 帮助学生在对错误思维的反思中对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活动四:画概念图, 理顺“生态系统”概念
本节课中涉及概念众多, 除生态系统概念外, 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其中生态系统概念为重要概念。请学生绘制概念图。
【反思】绘制概念图最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重要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 非常有助于理清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同时, 还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训练和提高。
活动五:解决问题, 强化“生态系统”概念
出示A、B、C三个生态瓶, 提问, 哪个生态瓶可以较好地模拟完整的生态系统?
【反思】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 运用已形成的重要概念解决问题, 是学习重要概念的目的, 也是检验学生对重要概念掌握的情况, 更是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深化重要概念的重要环节。因为, 只有通过运用, 才能暴露出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上的缺陷, 以便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整体反思: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 一般要经历三个认知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在本节课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以建立“舍弃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 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为核心, 开展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活动。先是借助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初步建立直观的“生态系统”的概念, 接着借助比较森林生态系统、校园生态系统等建立表象, 然后通过学生的思辨、交流丰富表象, 再逐步归纳提升, 达到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学生能正确地表述:在一定的范围内, 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另外, 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满足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整堂课以活动为载体, 以沟通为纽带, 以思维方法的获得为目标展开教学, 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观察、感悟、分析等活动, 接下来, 通过画概念图、解决问题等活动, 进行动静结合的学习,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建构概念, 形成了技能。也正是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 课堂才变得如此生动活泼, 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摘要:以苏科版七年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例, 围绕“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建构“生态系统”重要概念, 形成生物学重要概念, 从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重要概念,探究活动,建构
参考文献
13.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学习水彩滴画,感受色彩美。
2、大胆创作,表现自己的梦。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黑色油画棒;每组一桶清水;各色水粉及水粉笔。
2、两张梦境图片(分别是暖色调和冷色调);教师的两种梦境示范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1、回忆自己的梦。
提问:你做过梦吗?你的梦里有什么让你高兴的事?有很奇怪的事吗?有没有让你不高兴的事?
2、说说梦的颜色,分别出示两组(分别是暖色调和冷色调)的色卡,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不同的感觉。
提问:你梦到过它们吗?看到它们,你的心里什么感觉?
这两组颜色朋友中,有相同的颜色吗?(引导幼儿发现普蓝和天蓝色)同样是蓝色,它们给人的感觉一样吗?(发现颜色的深和浅)总结:我们一起发现了颜色朋友的秘密,那就是颜色越浅,给人感觉越亮;颜色越深,给人感觉越暗。
二、梦之旅。(PPT课件,幼儿闭上眼睛,坐火车,伴着火车声音,教师分别出示暖色调和冷色调梦境的图片,幼儿感受不同梦境的奇妙和冷、暖色调)梦境一:暖色调的梦。
提问:
1)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2)在这里,你看到哪些颜色朋友多一些?这些颜色朋友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
梦境二:冷色调的梦。
提问:
1)谁猜猜我们又来到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这里的人在干什么?
2)在这里,你看到哪些颜色朋友多一些?这些颜色朋友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
三、出示范画,示范讲解。
师:一起到老师的梦里看看吧。
1)出示半成品的暖色调(用黑色油画棒画的未涂色的)梦境画,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自己的梦。
2)讲解用水粉笔蘸清水平涂的方法。
师:我怎么也看不清楚梦里的颜色,我真着急啊。这时,小鸟给了我一样宝贝。(出示水粉笔),它能帮我把梦擦亮。
3)出示水彩滴画。
师:梦里,我看到,房子的屋顶都是红色的。墙壁是什么色呢?水粉笔要先洗洗澡,然后再帮助我。“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洗澡时,也要讲卫生,不要弄到外面。它有点害羞,请小朋友先闭上眼睛吧。(出示提前画好的成品画),教师继续讲解完自己的梦。
提问:老师的梦里,哪些颜色朋友多一些?看到它们,你的心情怎样?
4)出示成品的冷色调的梦境画,引导幼儿说说感受。
提问:老师的梦里发生什么事情了?为什么会这样?
幸亏这只是一个梦,如果大海真的变成这样,那该多可怕啊。所以,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大海一直是蓝色的?
提问:在这里,你看到哪些颜色朋友多一些?看到它们,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四、发放材料,幼儿大胆创作。
五、欣赏、评价幼儿的作品。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优美的音乐结合轻柔语言和肢体动作引导幼儿感受《梦》的轻松、舒适的感觉,结合自身体验说一说作品带来的感受;其次利用PPT增加了幼儿对色调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幼儿运用色调进行表现的兴趣和能力。在幼儿画自己的梦地时候,通过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背景去画自己的梦,作品设计大胆而丰富,小部分孩子画的非常有创意。活动中如果将课件制作地更加精致。
14.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画出形状、大小不同种类的鱼,尝试用线条变化来装饰小鱼。
2、幼儿对画的造型、上色、线条来发展小肌肉。
3、通过对海底世界动物---鱼的绘画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
4、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水粉颜料、水粉纸、蜡笔、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呀,何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来欣赏一下,看看视频里面有什么,待会来告诉何老师,小眼睛要仔细看喔!(教师播放“海底总动员”视频)(2分钟)
二、认识鱼的形状
感受鱼的色彩(2分钟)教师:刚刚小朋友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提问小朋友)你们想到一次海底旅游吗?(想)今天让我们坐着潜水艇去海底探险吧!来,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们出发吧!(教师出示ppt)教师:海底世界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种类非常多,每种鱼的身体形状和颜色花纹都不一样。有的鱼身体形状和花纹是对称的,有的鱼身体形状和花纹是不对称。(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观察每一条鱼的不同特征)
三、小朋友看海底世界鱼的图片(10分钟)教师: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鱼,它们身上有的有彩色的条纹;有的长着五颜六色的斑点;有的嘴长得像把剑;有的鱼长着翅膀,还有的鱼还床上漂亮的裙子呢。那么你喜欢的鱼是什么样子的?
(1)提问幼儿教师:让我们继续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吧!小朋友们画了一条大鱼,还有它的小伙伴,大鱼和它小伙伴的身体上都有不同的花纹,还有鱼的周围有些海草石头等等来陪着小鱼们。
四、幼儿创意绘画(20分钟)教师:刚刚小朋友们都欣赏过漂亮的海底世界,现在,就让小朋友们把你们心目中的海底世界画出来吧!在绘画的之前,老师有2个小要求:
1、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首音乐,这首音乐完了,你就要停下。
2、我们不要把底色图上,待会老师请小朋友们用水粉颜料涂,我们只画海底里面的小生物,除了小生物,我们还可以画海草,石头装饰。
现在,老师来示范一下如何刷底色,首先,我们用刷子沾一下颜料,在盘子里扫一扫,不然会太多颜料的,再用刷子在纸上从左往右刷,这里刷完了,就在下面跟着刷,刷了一次还要不要刷呀?(不要)不然纸就会烂喔!知道了吗?请小朋友轻轻的下火车,安静的绘画。
(1)幼儿进行绘画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想象。
五、活动结束教师:小朋友们,音乐停下来了,请小朋友你们画完了吗?
活动的延伸:
教师:今天,我们当了一名小画家,把漂亮的海底世界画了出来,现在呢,我们进行绘画大赛,我们邀请老师们来当评判员,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得到评判员的奖品,好吗?现在,请小朋友拿起你们的画过来老师这里排队,一个跟着一个喔!(请小朋友排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欣赏)
教学反思:
利用观看美丽的“海底世界”图片导入,不仅引起幼儿兴趣,还为幼儿积累了绘画经验。课堂组织井然有序,内容循序渐进。整节活动孩子兴趣高涨,气氛良好。
15.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五
一、反思导入,追求教学丰富性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是初始环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导入方式,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对导入方式进行反思,需要关注几个维度问题:教学导入方式设计与教材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实际是不是高度契合;课堂导入方式是不是具有灵动、形象、直观、热烈、启迪等特质;课堂导入方式是不是简约便于操作。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方式众多,故事引导、案例分析、实物展示、课堂演绎、问题设计,以及多媒体介入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筛选导入方式,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看花灯》,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各式花灯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花灯,回忆丰富多彩的灯会场景,促使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但在具体操作时,由于各种花灯摆满了课堂,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视线,花灯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不安定因素。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花灯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花灯节欢快的气氛,然后让学生具体介绍自己带来的花灯的外形、结构、制作和材料等特点。课堂教学呈现热烈有序的态势。
教师让学生展示花灯,目的是引发学生关注力,让学生感受花灯节的气氛,可学生被花灯吸引了目光,无心关注学习内容了,教师随即进行教学调整,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其吸引力更强,将学生关注力集合起来。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花灯特点,也属于教学反思的结果,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利因素,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符合教学反思的基本要义。
二、反思引导,提升教学实效性
引导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一教学环节的落实,只有追求细节性,才能提升教学实效性。对教学引导进行教学反思,需要找到适当切入点:教学方法应用是不是恰当;学情调查是不是到位;文本解读是不是细致;学生反馈是不是有价值;课堂互动是不是高效。这些都是教学引导反思需要重点考量的指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效度如何,关键要看教师教法应用是不是科学合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其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
《纸卷魔术》教学时,教师给每一学习小组发一个纸卷动物造型,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制作方法,然后模仿制作一个动物模型。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可有个别小组将纸卷动物模型给拆开了,而且不会复原了。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发现问题后,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主动介入到小组之中,现场给学生制作展示,将动物模型复原,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操作,很快找到了制作途径和方法,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教师给学生发纸卷模型时,应该想到学生会拆开,当学生拆开不会复原时,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设计的失误,为弥补教学过失,教师主动深入到小组学习中,帮助学生复原模型的同时,又给学生进行现场展示制作过程和方法。学生从教师展示中获得重要启发,教学效果呈现出来。这是教师教学反思的结果,及时纠正教学过失,采取个性化教学行为,说不定还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收获。
三、反思训练,体现教学分层性
课堂训练是学生巩固学习认知的基本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组织时,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实际学力情况展开课堂训练设计,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此展开教学反思非常有必要:课堂训练内容设计是不是体现梯度性;课堂训练任务是不是具有选择性;课堂训练展示是不是具有激励性;课堂训练评价是不是呈现多元性。
《我设计的车》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车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车的特点展开讨论。小组综合成员创意性观点,在班级内展示。有小组展示:自动汽车将成为未来社会主要交通工具,车辆外形用韧性更强材料制成,而且能够根据道路情况自动变形,或者按照飞行机翼,可以在空中行走。教师给出评价:这个创意太美了,到那时再也没有车祸发生了。我们今天是美术课,好像美术因素少了一些,要说外形、说颜色。其他学生再进行展示时,自然修改了陈述方向。
教师对学生表现给出肯定评价,对学生存在问题给出针对性纠正。这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实际应用,学生表现纯属教学生成,教师不可能进行预判,针对学生表现给出纠偏,这当然是教师的即时反思矫正行为。
16.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53-01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美的主动性
有些学生对美术欣赏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美的主动性,是欣赏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当作品展示出来时,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意听的。这时,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通过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或作品当时的文化及时代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吸引,使学生的思绪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深究”兴趣。进而再结合画面的形式、风格及其蕴涵讲述作品的审美价值,那就事半功倍了。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学生们不屑一顾,这时候先讲一个画外的情节: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是怎样一副作品那么值钱?”学生们带着惊叹将注意力集中到这幅画上,然后老师再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形式、风格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了。
当然,如果欣赏课仅限于讲述趣闻逸事,主次不分,造成喧宾夺主那就失去了欣赏课的意义,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只有结合作品欣赏活动,“以趣引路”,将艺术家的个性品质与作品的风格、题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卵石,蜻蜓的神情和动态;或者色彩鲜艳,线条简练,形象夸张的金鱼时,更要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中受到了教育。
三、积极寻找美术欣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点,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美术欣赏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与语文、历史、音乐以及地理等学科相结合,从单纯知识点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努力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亲自参与研究学习的积极体验,培养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中,学会分享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虽然问题的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也不可能给出全面正确的结论,但对学生而言,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积累的经验便是他们难得的宝贵收获。更重要的是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活动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体验大师的艺术语言,探索大师的心理
从字面上看欣赏·评述就是看了再加上评说,如果这样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美术欣赏的理解与体验,光靠眼、嘴来看与说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全方位地体验作品。除了临摹练习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创作练习,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从中表达自己的感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
在初中七年级美术课本中有欣赏后印象派大师梵·高作品的教学内容,艺术家炫目的色彩激情奔放的笔触往往让学生感觉到迷惑与不解。如何读懂这些密码似的艺术语言,了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笔者把它作为开启对话之门的钥匙,同时这也是本课例的体验目标。在这里笔者设计了“用色彩表达一种心情”、“线条的魔力”两个体验练习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体会梵·高是怎样在作品中倾诉自己的情感,表达他的主观世界的。在学生体验梵·高那绚烂的金黄色彩世界时,笔者展示了梵·高写下的一段文字:“一切我所向往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仰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笔者问学生“火中取栗”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想这一提问必定会唤起学生对烫的感受,也必定对那些火一般的色彩的体验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17.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七
活动设计背景
秋风起来啦,树叶像彩蝶翩翩起舞。好奇的孩子们在树底下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情景当然不能错过,引导孩子用树叶来拓印的大好时机。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了解树叶的奇妙以及树叶的外形和叶脉的不同之处。
2.了解拓印的方法,乐意与同伴探索交流。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幼儿学会拓印树叶的方法,从中得到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各式各样的树叶若干,厚薄画纸人手一份,蜡笔每桌两盒,胶水每桌2个。
教师:事先做好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介绍各种奇妙的树叶
教师:你们搜集的树叶都是什么样的,有谁愿意和大家介绍下自己带来的树叶。
幼儿自由介绍个子搜集来的树叶,大家欣赏交流树叶的特点。
2.欣赏教学挂图中“奇妙的树叶”,感受树叶,叶脉的奇特之处。
教师:请大家欣赏了一些奇妙漂亮的树叶(引导幼儿自由想象)。老师考考小朋友,看看谁的小眼睛最漂亮,小脑袋最聪明。
“小朋友看到图中的这些树叶,大家想到了什么?<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好像什么?与平时我们见到的树叶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些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中间一条一条的小线线(叶脉)谁知道是什么,谁能告诉我”?
小结:秋天到了,小树叶们都换上了新衣服,离开了自己的妈妈,他们都到哪去了?树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会着急么。小树叶都离开了妈妈,它们还回回家找妈妈么?什么时候还会去找妈妈呢?(当春天来了小树叶就会回来找妈妈了)
3.出示拓印画,引发幼儿对拓印画的兴趣。
教师:这里有一副奇怪的画,从这副话里面,小朋友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画里面又藏着些什么呢?谁能看出来?
4引导幼儿观察拓印画,讨论怎样进行拓印。
教师:画里面的树叶是怎么样画进去的?可以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引导幼儿对拓印画的兴趣阅你读幼儿用书,了解拓印树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先选好树叶,可以用一种或者两种.2> 然后把树叶用胶水贴在厚纸上做底板固定住,把薄纸铺在上面固定好。
3> 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蜡笔均匀地涂在薄纸,进行拓印。幼儿动手尝试拓印画。
教师:大家想用什么样的树叶拓印呢?想怎么样拓印呢?
1>幼儿分小组进行版画游戏
2>在幼儿练习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整洁,手上脏了及时擦干净,鼓励幼儿发挥独创性设计出新颖的拓印画。
3>把印好的画用蜡笔进行装饰成各种各样的树叶拓印画。
6.互相交流各自拓印的过程,并讨论,分析成功与否的原因。
教师:请大家说说自己刚才是怎么拓印树叶的,拓印出来了吗?为什么?
小结: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只有画面产生凹凸不平时才能拓印的,树叶可以拓印出来,拓印的时候,要把上下两张纸固定好。
7.幼儿根据刚才的发现,再次进行拓印画的尝试。
8.展览、欣赏各自拓印画的作品,分享、尝试探索拓印画带来的快乐。
延伸活动
下节课也可以提供不同的拓印工具(颜料、油画棒、铅笔、水笔等)和不同纸质的纸张。引导幼儿探索什么材料拓印的清楚,也可以选择树皮、轮胎、布条、不同粗糙程度的墙面等一些其他有纹路便于拓印的东西。由拓印引发幼儿对不同物质的表面机理的关注兴趣。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们的参与性都是很强的,掌握了一定的捏贴技巧,在拓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制作出了各种形态与颜色的树叶拓印,而且能积极的与教师配合探索拓印的方法。
18.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八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向日葵
活动目标
1、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感受画面中的内容,并试者感知《星月夜》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
2、创作“我心目中的向日葵”学会色彩的初步运用。
3、提高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在活动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投影仪 2、凡高的作品 3、水粉颜料、油画棒、纸、笔等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凡高的《星月夜》——这节课《向日葵》
(2)出示图片,问:看后有什么感觉?
2、仔细欣赏
(1)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2)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
(3)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什么颜色?
(4)向日葵的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画面中的向日葵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啊?
(6)教师小节
4、评价
(1)你觉得这幅画美吗?
(2)你喜欢这幅画吗?
(3)你觉得这幅画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5、听音乐细细欣赏
6、出示《星月夜》和《向日葵》,让幼儿进行比较
(1)同样是凡高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线条、色彩)
(2)你更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7、引导幼儿创作“我心目中的向日葵”
8、作品展示及评议
资料背景:
凡高在阿尔时期的系列作品《向》,是他举世闻名的代表作,实际上他在移居阿尔之前,就在一二周的时间内在巴黎完成了4幅《向》。迷恋鲜艳色彩的凡高,从这时期起就开始意识到夏季之花向日葵是太阳的象征。在巴黎画的4幅都不是插在花瓶中的,与阿尔时期的完全不同。从其笔法上也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这时所交往的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枯落的花瓣、干瘪的枝叶、切断的梗茎以及颗粒清晰的种子,均逐一精心描绘。这4幅与后来在阿尔画室表现的“太阳=向日葵=充满爱的心”这种凡高绘画主题,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凡高虽然在阿尔总共画了7幅《向》,但实际上以实物作为描述对象的只有4幅,其余3幅则是模仿复制而成。对于凡高来说,即使只是模仿,价值也不低于原作。他对模仿的画面结构大加整理,费尽心力,使得黄色的变化组合也趋于完美。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在上次欣赏活动后组织的一次孩子们的绘画实践活动。绘画的方式也是在前几次线描画的基础上再进行技巧方面的提升,及在用粗的勾线笔绘画的基础上再提供细的水笔进行粗细线条的组合,且绘画时对花纹图案的选择和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多种图案组合在一起。由于在欣赏的时候孩子们孩子们在欣赏的基础上发现了向日葵画面的美,对绘画向日葵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19.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篇十九
一、摸透孩子的心灵
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可能性则取决于兴趣, 是兴趣激起学习者的发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小学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 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 这时孩子的兴趣大多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去寻找的。针对如何抓住这一特征我是这样做的: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 学生整齐地排着队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我播放的图片及音乐让学生更加有序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我马上抓住机会, 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威武的战士, 拿出自己勇敢、自信、坚持到底的信念来和老师一起打一场“胜仗”, 就这样学生很快地走进了课堂所创设的氛围中。接着我让学生运用道具 (剑和盾) 模仿图片中威武的战士形象, 并让学生用表情、动作、吼声来表达对“威武”的理解。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真实的心理体验。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图片中的士兵怎么样?
生:很威武, 很神气。
师:孙老师觉得你们好像更加神气。看, 这是什么?孙老师相信你们有了这两样东西会更加的神气, 谁能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威武和神气呢?
生:老师, 我来, 我来…… (学生表演)
师:好像还缺少点战斗的气势, 加上点表情、吼声如何?
生: (学生表演不受拘束了, 下面的同学也快坐不住了, 开始手舞足蹈。
导入直接奠定了一堂课的基调, 可以使整堂课内洋溢着“威武”的氛围和情调,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这种有情、有景、有道具的表演, 如同是一种兴奋剂, 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情感快速获得滋润。
二、从直观入手
本课我主要突出美术课程“视觉直观”的特点和优势, 利用多媒体, 把抽象的教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让学生通过观察进入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就曾在他实验室的墙壁上题到:“观察、观察、再观察。”可见, 人类丰富的创造想象是依靠观察和积累。在美术教学课堂中, 那些有趣生动的形象是引起学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课我就用读图这一环节来促使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在读图教学“来回”的过程中, “来”使学生从虚拟的“盾牌博物馆”中来,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情绪中自主感知作品、自主交流, 博物馆门口的最大的盾牌——古代的盾牌———现代化的盾牌。美术课是一门视觉艺术的课程, 图像的感知是小学生最易认可也是最早的学习形式之一, 再加上“盾牌博物馆”这个诱人的词, 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去引领学生体验、品尝图片中营养, 有利于提高其领悟能力。“回”使学生回到我们自己制作的盾牌中来, 同龄人的优秀课外习作, 对学生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提示作用, 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来制作这个威武的盾牌的?
生:用卡纸, 然后再剪、贴 (学生举起手中自己用卡纸制作的盾牌, 示意他们已经做过了) 。
师:同学们别着急, 再来看看这一组, 你们知道他们又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作的吗?
生 (齐) : (举起手中圆盘) 他们是用圆盘制作的 (学生的表现好像是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一样兴奋) 。
生1:他们把卡纸垫在了圆盘的下面。
师:你的观察非常细致, 这样显得盾牌更加大, 而且使得盾牌更加有立体感, 是不是?
生 (齐) :是。
生2:他们还用彩色卡纸剪出五官贴在了圆盘上。
生3:还有的是用水彩笔画的。
师:不管是贴还是画, 他们的色彩都非常的……
生 (齐) :鲜艳。
生4:这一张他们把圆盘剪成了锯齿形。
生5:这一张他们把垫下面的卡纸一圈剪成一条一条的, 好像是头发胡子连在了一起。
读图回到学生作品欣赏的时候, 学生通过读图比较, 作品内涵和专业知识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学会了用卡纸或剪刀对外形进行再装饰或修改, 学会了五官丰富的表现方式, 除了剪贴, 还可以用画、撕、卷等各种制作方法, 读图可以使他们轻松掌握一些少见的制作方法, 而这些制作方法恰恰能给我们的作品增添光彩, 学生也较容易接受和掌握。事实证明, 读图教学是美术教学中任何别的形式都不可以替代的。本环节使课堂的气氛生动活泼, 学生的兴趣始终浓厚不衰。当然, 本环节对教师课前准备要求也非常严格, 需要我们精心选择作品, 讲究作品的科学性、典型性、艺术性。
三、适时点拨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如,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领受。”本课四十分钟时间基本上有二十五分钟的时间是用于学生制作, 在学生制作的时间内教师可以充分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讲解, 表扬学生好的见解, 从而使学生探究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演绎、深化, 对学生学习结果及时地表扬,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后,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第一组:
师:这两个五角星里还有眼珠。
生:对, 这是盾牌上的眼睛。
师:果然是一双独特的眼睛, 孙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们设计的鼻子嘴巴肯定也是最独特、最威武的。
第二组:
师:这个剪下来的卡纸没有用了吗?我觉得形状很奇特。
生:是呀, 像佐罗的面具。
生:快, 我来贴上去, 肯定很帅。
第三组:
师:你们组这么认真地剪小纸条有什么用?
生:短的是头发, 长的是胡须。一会我们还要用铅笔把它卷一下, 把它的胡须和头发都卷弯。
师:真是太有创意了。
适时点拨对学生的作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这三组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组师生交流的主要作用是开启智慧之门;第二组交流的主要作用是直达目标;第三组交流的主要作用是紧扣主题。
在这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例如, 在课前我帮学生准备好了圆盘和圆形的铝锡纸, 在盾牌外形的设计这一环节, 学生都知道圆盘的用处, 可是对于铝锡纸, 他们好像都没有见过, 也由于我的疏忽, 忘记点拨一下:铝锡纸具有可塑性, 质地软, 容易定型, 可以使我们的盾牌具有立体感。如果我能在课前制作好两三张范作, 相信学生利用铝锡纸的频率肯定会提高。
20.美术特长班古诗单元高效教学反思 篇二十
首先,与学生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我知道学生对新老师肯定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没有马上讲新课,而是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至于玩什么游戏我上课之前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本想让他们进行初高中所学诗歌背诵比赛,勾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以便导入第二天即将要学的古诗单元。但考虑到特长生语文底子薄弱,学过的古诗未必能记住多少,玩这个游戏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后来改成难度较低的成语接龙游戏,果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从中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活泼胆大,集体荣誉感强,很在意小组的加分,这无疑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其次是培养特长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所以在预习课上,我并没有按常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思考,也没有要他们提出问题。因为以他们的基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提出来了,也是从参考资料上获取。所以只要求他们先准确流畅地朗读,然后再背诵。这两个要求对于特长生而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们的耐力不够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要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确实需要费很多的心思。在朗读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齐读,其他小组注意纠错,或者是个人朗读比拼,以加分进行刺激,读的和听的都十分积极认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基础较差的男生,在读《山居秋暝》时读得不怎么准确也不怎么流畅,但他声音洪亮,还配以摇头晃脑,读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还把手一挥,把头一摆。他在朗读时似乎心领神会了王维欲远离尘嚣、隐居山中的那份洒脱。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朗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背诵时我抓住学生渴望加分的心理,提高加分额度,学生在我指定的时间内拼命记忆,争相背诵,课堂气氛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因参与而有了收获,因收获而产生了兴趣。
再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树立自信心,让特长班的古诗教学也能高效起来。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特长生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兴趣爱好选择了学特长,大部分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学特长能增加考上大学的机会才选择了学特长,很少有文化特长兼优的学生。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曾经有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到他们是被学校、老师瞧不起,被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鄙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当然这只是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而已。记得英国的约翰逊·塞缪尔在《蒲柏生平》中说过“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哈兹里特在他的《文学贵迹》中也谈到:“如果你相信你能得胜,你就会得胜。信心是胜利所必需的。”可像这样一群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的孩子,把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才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我一直在寻找他们的专业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古诗单元给了我一个机会。苏轼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用画笔展现诗中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优美画卷。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画作呈现活动中,学生相互鉴评,互相探讨。因为是他们熟悉的领域,人人都有发言权,所以参与度高,场面热烈。学生竟然在不自觉中准确把握了诗人王维在诗中营造的清新、宁静的优美意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课后学生向我感叹到:“没想到诗歌学起来还这么有意思。”鉴于此,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让学生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画出来,看谁最能理解“穿”“惊”“卷”这几个词的妙意。学生目前最擅长的是人物画,所以我让他们用画笔勾勒苏轼笔下的周公瑾形象,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形象。这样就促使他们去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了无痕迹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古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不再高深难懂。尤其是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并找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研究学生比研究教材要难得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这应当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高效课堂同样离不开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效。
【美术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葡萄》及教学反思08-30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美丽的海底世界》及教学反思12-01
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10-04
大班美术版画教案《大轮船》及教学反思07-22
小班美术教案《装饰大树》及教学反思08-08
中班美术绘画教案《七星瓢虫》及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