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总结

2024-06-14

专业成长总结(精选12篇)

1.专业成长总结 篇一

行动研究小结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又是半年。这半年由于学校安排,我没有从事化学教学工作,而是教起了初一生物。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的教学任务轻松了许多,相对于过去比较紧张的工作状态,时间也充裕了。因此,我有更多的机会为自己充电。下面我就一年前制定的成长计划,说一下自己的完成情况。

一、善学习

教育是一个发展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坚持学习,永不间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我把自己的学习总结为听课、请教、阅读。

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好方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逐渐积累经验。所以,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除了听课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这些老师都非常热情地帮我解答,使我获益匪浅。

阅读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良好途径,我阅读的书籍可以分为这样三类: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文学著作。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基础。教师的成长路上必须要或多或少读一些优秀的理论书籍。师者,应“诲人不倦”,但只凭经验教书,缺乏优秀教育理论的指导,势必会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变得狭窄。“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二、勇实践

把学得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就是实践。不管是化学课,还是生物课,都有一定的教学方法,都是我实践的过程。这半年,初一生物的教学工作,丰富了我的教学经历,使我增长了见识,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学习机会。

三、常反思

一个教师的成功与否,或为名师者,都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随着知识爆炸,科技进步,一个人总停留在一定的知识平台上,往往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本身的“惑”要通过反思来解决,不以问人为耻,虚心好学,能者为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才会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以前,我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帐一样,只是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

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其实,教学反思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生涯,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课前要反思,明确教学目标;课中要反思,提高教学效率;课后还要反思,教师专业才可持续发展。

反思就是挑战自己,使自己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心。现在的我,要想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就要拥有这样一颗心,勤于思考,不断地丰富、充实、超越自己。

《要平凡,不要平庸》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一句简单的话,进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可能做到,但是每天都进步,恐怕大多数人难以完成。我也是一位平凡的教师,如何让自己在平凡的同时不做平庸之人,我相信,就是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

教师行动研究小结

冀氏中学

周伟

2.专业成长总结 篇二

一、构建“双主体互动”的教研模式,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双主体互动”的教研模式是基于教师的学习特点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把教师视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潜能, 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另一主体, 在与教师有效的互动过程中, 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 促使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反思研究型迈进。

1. 让教师在多种教研方式中得到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以实践为核心, 以问题的探究学习为有效途径, 变注入式学习为主动反思学习, 变参观式观摩为研讨式观摩, 开展多元有效的教研活动, 满足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实际需要, 让教师在“优秀案例对比分析式教研”、“实践体验式教研”、““参参与与互互动动式式教教研研””、、““教教育育活活动动点点评评式式教研”中不断反思,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如, 在一次观摩活动后的现场研修中, 大家对音乐欣赏活动“拨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研员没有直接判断谁是谁非, 而是运用“实践体验式教研”, 通过启发式问题、看图谱、听音乐、谈感受、做游戏等方式, 通过层层引导和教育活动的实际反馈, 让教师们明白图谱是音乐形象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的一个载体, 不应该束缚、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而是借此引领幼儿充分地联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使它承载着音乐与幼儿情感体验以及美好的想象,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欣赏的核心价值。

2. 梯次培训, 深入指导, 共同提高。

根据学习研究理论, 教师的学习是主动建构性的学习, 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 是基于经验的反思性学习。在了解教师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我们依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面对有差异的教师, 实施有差异的教研, 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实践中, 针对业务园长我们实施专业引领, 促进其发展。首先, 我们将超前的、相关的教育信息传递给他们, 以丰富他们的教育资讯。其次, 以市、区级各项教学评选活动为契机, 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再次, 定期组织业务园长进行“焦点问题大讨论”活动, 园长们把园所教学中的困惑、难题列举出来, 大家共同研究,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不断调整自己的原有认识,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针对骨干教师我们提出问题、引发其思考。根据骨干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和研讨中的表达, 判断教师当前水平,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促使教师不断质疑、反思、设想、实践与尝试, 丰富和调整了自己原有的行为和认知结构, 促使他们向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迈进, 逐步实现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教师个体我们发现问题, 及时交流。我们捕捉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的问题, 调动教师已有经验分析和解决当前的困难。我们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 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不同反应有所应答。

二、全程参与, 全面指导, 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性

我们从园本教研入手, 以提高业务园长的教研能力为有效途径, 加强对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强调专题的针对性、计划的操作性、过程管理的实效性。在实践中, 我们狠抓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 确立专题。首先, 我们根据全区情况列举出可供选择的专题, 引领研究方向。其次, 立足教师需求, 自下而上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研究专题, 把确立专题的过程作为一次教研活动的过程, 了解教师的教研需求, 在真诚地听取教师的想法和建议后, 确立一个符合本园教学实际和教师需求的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共性问题的专题。专题确立后, 组织全区业务园长对各幼儿园专题进行“会诊”, 诊断专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对有疑义的问题大家展开讨论, 在相互交流中澄清问题、达成共识。

环节二, 制定计划。具体翔实的教研计划是有效开展教研的前提。立题后, 我们注重引导业务园长对专题设计的相关理论先行学习, 对各园所的专题计划实施对话式指导, 鼓励“措施具体、操作性强”的园所, 帮助有问题有困难的园所, 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使计划真正为教师的行动研究、为优化教育行为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阶梯。

环节三, 关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研员以引导者、研究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园所行动研究之中, 通过更新园本教研方式, 开展教研指导随笔大家谈活动, 建立共享协作组, 使园长更加关注教师的需求与成长;使教师融入其中解决困惑, 得到收获;使园所在交流中澄清问题、探求策略、共享经验。

我们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夯实教研过程。一是以教研指导随笔为载体, 提高业务园长的指导反思能力。我们鼓励业务园长在教研过程中把注意力转移到研究教师、关注教师上, 赏识、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 对教师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园长研究分析每位教师教育行为中所折射出的问题,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困难所在, 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帮助、指导教师转化教育行为的教研随笔。二是倡导业务园长结合专题研究情况, 带着问题深入各班。“今天要去哪个班、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上一次已解决的问题在这位教师身上得到反馈没有”等。三是业务园长利用批阅教案的环节, 根据所研究的专题, 对教师反映在教案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四是倡导园本教学研究内容相似的幼儿园形成协作研究小组,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过程中, 澄清问题、探求策略、共享经验。

环节四, 总结提升。在这一环节中, 教研员通过调研, 关注专题落实情况, 学期中、期末组织园本教研阶段成果展示等活动, 促进教研成果的反馈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3.教师专业成长探源 篇三

关键词: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成长探源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责任。教师也是一份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并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发展给这个千古命题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这个时刻就要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个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

一、教师专业发展要有规划------动力之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专篇议论教师成长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初任教师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也就是说在教师职业生涯中,一般都会经历职业初期的激情四射、职业中期的平淡倦怠与职业后期的迟暮待老几个阶段,究其实皆因我们缺乏必要的职业发展规划,以致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迷茫与彷徨中。

顾泠沅教授研究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职初教师,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长内容和主题不相同:初职教师需要重视的是原理性知识,包括从事本学科教学所需要掌握的原理、原则和一般的教学方法;有经验教师侧重的是案例性知识,即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等等;专家教师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策略,其形成的核心是反思。不仅要把握自我成长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内容和途径,还应该进行积极的学习、观察和反思,把教育案例上升为经验,然后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个人的教育思想。

二、教师专业知识要有基石------底气之源

1995年,欧盟首先发表了题为《教与学——向学习社会迈进》的教育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未来社会是学习社会,投资于知识的社会,是个人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的社会。在未来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积累的知识水平。“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和人才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教师专业的卓越发展就不可能培养出卓越发展的学生。终生学习是终生教育的本质,教师终生学习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阅读,让我们叫教学提升为教育,将匠气提升为大气,不仅懂得教什么,而且明白怎么教。阅读书籍,时时在人性的高处透透气,将有助于我们追思和感悟教育的真谛,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值得。

让反思成为生活的习惯。要成为学生欢迎家长称道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那么就要不断的反躬自问,如影相随。反思更多是理性的反思,重在行为层面的“怎么做才能更好”。反省的前提是敬畏。无所敬畏,也就无所反省。让我们怀着虔诚,面向“天理”,日日三省吾身之后“百练钢化绕指柔”的名师——凤凰涅槃就诞生了。

三、教师专业特色要有风格-----灵魂之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育要讲究艺术,教学要讲究个性。教学风格体现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主体思想和教学艺术。教学个性化,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的新课题。

1、个性创新的教学风格

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要求“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个性化的教学要轻松幽默的一面,还要有生动,精彩的另一面。引导学生在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的个性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从而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曾听过这样的一堂数学课,选了一首妇孺皆知的歌谣做导入情境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个工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爱国。一年后,老二出生了,这位工人毫不含糊地为他取名为爱民。又过了一年,老三来了,憨厚的工人想了想,给老三取名为爱党。老三满月那天,造反派来了,把这位工人抓走了。工人问:“我犯了什么错误,你们抓我?”造反派头头说:“你的大儿子叫什么 ?”“爱国”。“二儿子呢?”“爱民”“爱国爱民,你装得倒挺像的,要不是你的三儿子出世,我们还都被你这老奸巨滑的反革命给蒙蔽了。”“我三儿子怎么啦?”“你三儿子不是叫爱党吗?爱国爱民爱党,提取公因式,爱国民党。”

讲完以上故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式子:爱国+爱民+爱党=爱(国民党)。

这么一来数学名词提取公因式就容易理解了。它通过一个看似调侃的小幽默,一下子把本来比较“高深”的数学“平民化”了,学生也仿佛感受到,原来数学是可以笑着学的。

2、耐人寻味的“美化”语言

众所周知,爱美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课堂教学的“美”,最重要的是应讲求教学语言之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因为,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诉诸听觉的审美对象。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具有美感,具体地说是否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等,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沉浸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只有如此,才会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才可能使学生饶有兴味地去探究真谛。

以历史课为例:历史是鲜活的,鲜活的历史需要鲜活的多维手段去呈现。而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文字性语言则是实现这种呈现手段的一个孵化器。

众所周知,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有着不解之缘,而中国正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占主导位置的国家。

然而中国是历史又表现的有些离奇,与自然经济相对峙的商品经济也发育良好,商业出现早,市场发达,城市繁荣,这些都足以让当时的西方世界瞠目结舌。

问题:如此繁荣的商业经济为何不能将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带出“中世纪”,对此我们何以解释?

在同学们看到上面那段独到的文字材料和亲切的发问文字后,首先读到的是精辟深刻和独到新颖;其次感到的是似曾相识和思维断层;最后激起的是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具体说来,当讲述人类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时,教师的语言就应充溢着流动的诗韵之美;而当讲述那些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人民斗争或战争经过时,教师的语言则应具有生动的形象之美,使学生从中听得见铿锵的金戈铁马之音,看得到浓浓的硝烟翻腾之景……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切领略到教育的魅力,并深深地为之倾倒。

教师课堂语言是科学化和艺术化的统一,它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四、教师专业成长要有引领-----速度之源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寻求组内同学科的帮助,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大师”级别的关照,会让事情事半功倍。在我们学校,师徒结对式的合作教研方式硕果累累。“师徒式专业成长”就是利用现代师徒学习的构想与策略,在“学校本位”与“去集权化”的概念下,通过师徒配对的互动学习方式,在自然状态中促使师徒互相改变,激励出“自主学习性”的动机,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专业成长。

而我们对它的理解是通过师徒结对,教学相长,师傅与徒弟都能得到提高.正所为要让学生有一碗水,老师就一定要成为一条奔流不止的小溪,所以我们组的师徒结对工作更多元、更弹性、更活泼、更自主。

4.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总结 篇四

一、做一个思想进步的教师。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进步的思想。我在师德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并做好学习笔记。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因为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沟通与孩子们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我报着一颗爱孩子、爱工作的心,精心地呵护着我的班级,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与他们相处。在课上只要是对学生有好处的,我都会尊重。在课下,与学生共同解决难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学生的成绩总会有好坏之分,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的给以热情的帮助。意图使出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已的教学风格。我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不只是来自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5.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总结 篇五

一、多阅读多学习

“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天不读书对手知道,三天不读书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理念理解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多年以来,我通过参加培训、上网学习、阅读有关杂志等各种方式获取课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此外我还阅读了《论语》、《老子他说》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及《陶行知教育思想名篇选读》、《精神家园》、《师道实话》等教育理论书籍。从教虽有十年有余,然历经“初生牛犊”之“草莽”后,倍感再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不敢说是每日挑灯夜读,更没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能耐,但是我一直在读书!读学科理论、也读杂文趣事;读课程论、方法论,更读教育手记、教育随笔。从而积累了一些文化、理论知识和教学心得。以达到厚积薄发,集腋成裘的功效,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多观课多议课

“观课是获取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捷径,只要是公开课,都应该去观察去倾听。”所以市级公开课,山东省优质课等我都积极主动地参加,此外还自觉参与跨学科观课。通过听课我有了更多的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机会。我要求自己每次听课后都向讲公开课教师学习至少一个地方。这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途径,也是捷径。的确,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努力使自己成为合作型教师。

三、多动笔多思考

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平时还应注意反思、积累,勤思考、多动笔,多写些东西,朝研究型教师目标发展。我坚持写教学反思,把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失败教训写出来,几年来相继撰写并发表了一些文章,08年1月《代数式教学设计》在国家级刊物《新课程实践》发表。《变的魅力》在国家级刊物《现代教育报 》上发表。2008年9月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写成的《初中数学三化一性教学法》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09年4月《当前小组合作中的误区及思考》在有效教研杂志发表,我觉得自己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与充实之中,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深刻反思、及时总结,我的写作能力、教学水平都在不断地进步。

四、多实践多磨炼

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彰显其作用和价值。多年来只要有机会我就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多讲公开课,拿07年下半年来说,市级以上大型的公开课我就上了三次。公开课可以说是我专业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每次公开课,都能为我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听课老师的帮评,能反馈出很多自己没有意识到优点和缺点。包括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甚至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语言都是悉心琢磨,使我明白了怎样的课是好课,如何来评价一堂课,课堂上应怎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人磨课,课炼人,人立人”这是公开课对我个人专业成长作用的经典概括。04年10月我代表寿光市在潍坊中考质量分析会上作典型发言,几年来的送课下乡活动我每次都参加。07年10月送课下乡中出示《代数式》一课,我以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授课风格得到了领导与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课后我根据教学反思写成的《代数式教学设计》在国家级刊

物《新课程实践》中发表;07年11月我作为寿光市数学科代表赴滕州参加两市课堂教学联谊活动,在张主任及北洛初中李向进校长的大力指导帮助下出示了观摩课《变化的鱼》,以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开放性的“三化一性”教学风格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赞扬,这次公开课给我很深的触动和感悟,也是我课堂水平的一次质的飞跃。随后根据这节课的感悟结合多年的经验反思写成的《初中数学三化一性教学法》,并于08年9月获潍坊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个人一等奖。08年在暑期教师培训中出示公开课,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经验和教训。我深刻地认识到:经历是一笔可以增值的财富。

五、多接受专业引领,多向专家学习

几年来。我之所以在专业发展和成长方面获得了一点进步,与自己的认真和努力分不开,也与教研员张主任的精心指导分不开,还与一些专家的热情引领分不开。近几年通过参与教研活动,与咱市里的优秀教师教学权威们,比如李向进校长,周佃文主任、吴广瑞老师等等都建立了浓厚的友谊,得到了他们许多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热情帮助„„通过与专家及优秀老师的零距离接触,在面对面地领略他们的教育、教学风采的同时,感受他们的教育思想,体会他们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另外,我参加了寿光市师徒结对活动,我与田胜娥老师同时有幸成为山东省特级教师隋慧成主任的徒弟。听过他多次讲座,读过他大量的文章,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如他的好学精神、严谨文风、理论修养等等,都使我受益非浅。

6.专业成长个人工作总结 篇六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思想、知识和理论,通过反思与实践,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实现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下面我就自己的专业成长,说一下完成情况.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对待事业要爱岗敬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团结协作,对待自己要为人师表。这四个方面是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的要求。一直以来我都严格围绕这四点要求自己,平凡,我要不为工作所累,无怨无悔,脚踏实地地当一只红烛;伟大,是我从事的工作本身是教书育人,我要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只有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有保障。

从听课、备课到上课让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实践对我成长的巨大作用,我深深知道,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为此,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年来,阅读了《爱的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集》、《课程与教学论》等近十本教育理论著作,并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我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视角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阅读习惯。经常与同事展开教育思想讨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深不可测的艺术,要上好每节课不下功夫是不行的。所以我从听课入手,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回来和有经验的老师反复讨论交流,从中找出优缺点,自己备课时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吸收。我知道自己经验不足,水平有限,但我喜欢学习不怕别人来听课,学校每次组织的公开课我都积极参加,认真准备,让信息技术合理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后我认真听取各位老师建议和意见,并做好总结。

教学反思的价值在于诉诸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进行改造和提高,所谓“和改变世界联系起来。”教学反思不仅需要将结果反馈于教学实践,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而且,也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为进一步反思提供条件和准备。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越来越需要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要尽快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我们应该善于反思,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时时注意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对于自己的每一次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通过不断总结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在解决矛盾中促进发展。我坚持写教学后记,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力争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7.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七

首先, 看看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在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都学过, 但在学生时代的学习只是记记、背背、考考, 走出大学后很快也就“还”给老师了, 根本谈不上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如注意规律, 初中、高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 而通常一节课有40分钟或45分钟, 那么教师怎么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如果按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对一节课40分钟进行肢解, 我们可以发现, 每节课刚开始5分钟, 学生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 很难安静下来, 所以,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就非常重要, 教师要想尽办法使学生尽快安静下来, 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接下去的20分钟, 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段, 那么, 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来实施教学, 让重点难点能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讲解呢?再接下去的10分钟, 也就是在一节课过了25分钟之后, 学生是否还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呢?一般来说, 这个10分钟学生已经开始走神了, 因此, 教师就应该改变“刺激”方式, 让学生用几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有研究显示, 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里, 学生保持注意不到40% (Pollio, 1984) , 而且, 如果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 那么在后10分钟内他们至多能记住20% (Mckeachie, 1986) 。到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 我们应该怎么办?教师是拼命讲、拼命赶进度, 还是把这点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5分钟的总结回顾, 如果教师运用得好,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 把一节课分成这样四个时间段来剖析, 也仅仅是一般认识, 具体情况要复杂多了, 笔者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 即考虑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再如记忆规律, 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最初遗忘得很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 以后逐渐缓慢, 最后遗忘在一定的水平上, 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见下表[2]: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遗忘最快的是在识记之后1小时之内。由此可知, 为了防止遗忘, 必须尽早复习。历史学科知识需要记忆的量不少, 如何按记忆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 作为教师应该去熟悉这些研究成果, 并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 形成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地组织和实施教学。再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高效学习者能够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组成“块”, 使工作记忆容纳更多的信息, 为此, 有研究者就提出了许多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具体策略。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使用的知识结构教学法、图示教学法, 都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在思维 (包括创新思维) 方面, 心理学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这对于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会有很多帮助。正如杜威 (J·Dewey)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 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以便学生能理解。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3]

不仅如此,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科教学起“条件性”作用, 同时, 历史学科教学也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等。学生的心理品质是需要培养的, 而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去培养, 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 教师要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历史研究与心理学结合, 就形成了历史心理学派, 研究者对历史人物作心理分析, 让这些人物变得“活”起来了。《历史中的心理学》在第2章中提到:李鸿章的定式思维导致误国心结, 袁世凯的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 等等。[4]作者力图对古人做心理描述, 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从笔者的个人经历看, 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对笔者的帮助也很大。1986年7月, 笔者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分配到淳安县淳安中学工作。笔者高中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 四年大学后再回到这个学校工作。高中时教笔者的那些老师又成了笔者的老师。当时杭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高级教师, 都在这个学校任教。他们对笔者的严格要求, 在当时甚至让笔者有点“受不了”, 但笔者成长很快, 收获不少:三年后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 七年后被评为杭州市级教坛新秀。更重要的是被“逼”着养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每周读本新书。之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总感觉没有新的突破, 也许就是所谓的“高原期”。1999年开始, 笔者已经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了, 更加感觉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促成学校与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合办了一期研究生课程班。笔者自己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次学习与大学学习不一样, 因为笔者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和困惑, 所以, 学习也更主动, 尤其是注意学以致用, 将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当时感觉到视野一下子宽阔了, 并且认识到教学要按规律办事。备课时, 不再是仅仅关注如何处理教材, 而是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 自觉运用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相关知识来设计教学过程, 组织和实施教学。在遇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 自然会去翻翻心理学的有关书籍,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并寻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随着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也写出许多教育教学论文。笔者三年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都是在寒暑假期间, 尽管少了点休息时间, 但学到不少的东西:一是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并且知道学了要拿来用, 在用的过程中又去学。二是掌握了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这为后续的教学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 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呢?所以, 教师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条件性知识, 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其次, 来谈谈学科专业知识。大学里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了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做了教师之后, 由于教育工作的繁忙, 加上中学图书资料的相对缺乏, 很多教师几乎都停止了学习。家里的书架上也就是几本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做了中学教师几个年头后, 脑子里更是只剩下中学教材上的那点知识了。史学研究、史学教育发展都很快, 教师应尽可能更新知识, 跟上史学发展的步伐。教师可以多关注这几方面的论著:一是史学理论研究, 阅读一些最新的史学理论著作;二是最新版的通史专著;三是历史教育学专著。最近几年, 历史教育学研究成果不少, 研读这些著作, 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很有帮助。教师也可以选个专题史或地方史作为长期研究的对象, 在有空闲的时候, 读点资料, 做点记录, 培养史学研究的兴趣或专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获得这些图书资料并不困难, 不方便去大的书店购书, 网购也可以, 国内不少图书网站都可以网购到相关的史学著作, 价格还相对便宜。有些网站还可提供直接下载, 只要教师用心, 想丰富自己的大脑, 获取这些资源并不困难。“学习是赢得未来的唯一方式”, 学习, 才能促进你的成长和发展, 况且是读史书, 更是其乐无穷。

第三, 关于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也就是说, 教师本人如果仅有丰富的知识不一定能当好教师。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倒出来的饺子也不一定好吃。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技能”。这些技能内容很多, 包括:语言表达技能, 组织和管理技能, 备课、上课、评价技能, 表扬、激励和批评技能, 沟通技能, 板书及多媒体使用技能, 等等。如语言表达,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如果教师的语言,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音色优美, 语速适中, 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相反, 如果一位教师满口方言, 声音像蚊子叫, 语速太快或太慢, 学生听课效率会大打折扣。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训练, 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怎么练呢?教师可以听广播, 自己朗读, 并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录音, 在发音、音量、音色、语速、节奏等方面, 加以有意注意和修正,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如组织和管理技能,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如分组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就拿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 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记录、如何呈现, 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 不断实践。再如课堂管理, 有些新教师被“欺”, 甚至有些工作了几年的教师还掌控不了课堂。学生“闹”哄哄的, 教师没办法让学生尽快安静;学生“插”话了, 教师又不知如何是好;学生趴着“睡”觉了, 教师也是不管不问。课堂都“管”不了, 怎么能组织教学呢?还有教学评价技能, 从课堂上看, 表现为教师如何鼓励、表扬学生;从学生考试的角度看, 教师对双项细目的编制、题型设计、试题的编制、试题的排列与分布等命题技术, 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还有板书和多媒体的使用, 很多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会使用多媒体, 但不会板书, 而板书的很多优势, 绝非现代媒体所能代替的。总之, 教师需要掌握很好的教学技能, 而技能学习必须是“习得”的, 也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学习靠听是学不会的, 靠自己“读书”也是“看”不会的。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目前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不少, 技能学习也让教师坐在那儿听, 怎么“听”得会呢?

2000年前后,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而这些新的理念要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 特别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理念≠行为, 而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行为跟进, 理念只能是空谈。在这个阶段, 笔者着重去研究针对这些理念的教学策略, 围绕着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 写出六篇相关的文章, 一方面是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如“过程与方法”目标, 被称之为新课程“革命性”的提法,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落实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怎样做才算是关注了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怎样培养?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 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总结和丰富。而面对这轮新课改, 不少教师一开始就是抱怨, 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去探索。新的理念可以“学”, 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教师必须“习”, 这个“习”就是实践, 教学技能是“习得”的,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好教师、优秀教师一定是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教师智慧从哪儿来?就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来。有研究表明, 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和决定, 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这种知识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有人提出教师的成长模式:实践+反思。笔者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一个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 一定会让教师尽快成长。

第四, 其他文化知识。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 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师除了有本体性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 以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包罗万象, 如果要讲清楚某一领域的知识, 教师不能不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科技史, 教师要讲清楚这些内容, 必须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原理。又如艺术史, 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书法、绘画、建筑、瓷器等艺术作品, 如果教师对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 怎么能讲得清楚呢?文史不分家早已有之, 其实文理也很难分家了。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广一点,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秀教师一定会有正确的学生观, 一定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一定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育智慧, 优秀的教师一定能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有效, 优秀教师也一定是一位快乐的教师。

8.专业成长总结 篇八

[关键词] 教师博客;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作用

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体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人们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几年,博客成为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风靡互联网世界,备受网民的青睐。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博客网认为,随着教师博客的大规模普及、推广和应用,将在传统的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师成长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模式。我们深信,教师博客将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博客兴起的社会成因及发展方向

1.社会成因

教师博客的兴起是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期以来,教师话语权的缺失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教师每天都在忙于做上课、批改作业等事务性的工作,对教学活动缺乏深入思考和总结,很少进行反思。教师职业特征的鲜明性、特殊性,使得许多人面临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觉得在日常生活及教学工作中有种“捂着嘴巴”和“被强迫”的感觉,以致于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工作不得要领。曾经能够体现教师素质与价值的一个方式是公开课与发表论文,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不会出现在每一位教师身上,大部分教师只能选择沉默。 “博客”以它的广博、平等、自由成了现代人沟通与交流的新方式。教师有了博客以后,不用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处处受束缚而使大脑紧绷,可以松开捂在嘴巴上的无形之手,随意地遨游在网络里畅所欲言,并可以自由地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语文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发现和感悟写成文章写进博客,以平等自由的方式跟别人进行交流。教师之间没有互相设防,没有互相封锁,不管你是来自学校的教师还是校长,不管你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教育专家,博客都让他们进入忘我的高尚境界,从而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疲惫的心灵真正得到了释放,教师重新找到了生活当中的话语权。因此,博客在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找到人生目标定位的背景下走进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

2.教师博客的发展方向

博客作为一种非线性互动传播模式,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多重“性格”,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传播模式。这样利用博客就可以方便地构建开放型、可交互、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教学及学术创新与交流平台。博客使大家没有面对面交流中诸如表情、语调、语言(方言)不通、个人喜好差异等非常因素的干扰,使大家专注于纯洁的目的——为了学习,为了研究。只要进入了同一个博客专题区,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家的心思都是单纯的。有识之士担心教师博客是否存在衰减曲线,最终又回到初始状态。笔者以为教师博客将会从超高速发展平稳地过渡到常态发展,实现“软着陆”,必将成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媒介。

二、教师博客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自觉自愿地运用教师博客,真切地体验到了教师博客对自身的帮助,于是教师博客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教育性

教师博客的核心就是围绕教育,从教育入手,分析教育,解剖教育,探究教育,从而发展自身,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主题性

每一位教师能结合自身实际,使自己的博客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和适当的博客主题。

3.内省性

博客让老师们逐步养成阅读、书写、反思的习惯,老师们在博客中总结、反思,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成长,促进了自身专业化成长。

4.对话性

教师将合作学习引入博客之中,在博客上对话交流,互相提醒,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有的着力于小学语文教学叙事研究,记下鲜活的课程故事;有的利用博客开展行动研究,在不断反思中进步;也有的老师运用博客开展研究性学习。

5.科研性

教师博客作为教师科研中一种崭新的行走方式,也是教师成长的新方式。教师博客的运用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6.协作性

教师们把教育教学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在这里展示时,得到的是同事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不限时间和地域,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着好的、新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知能。

三、教师博客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应用,尤其是教师博客的兴起对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思维、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工具

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在博客平台上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随手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下我们的教育教学行动,将内容和大家分享,一起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在进行知识梳理、实践思考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这一过程既为别人提供思考的前提和原料,也是在帮助自己检讨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体会认识加以提炼与归纳总结,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比如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如果失败了,原因何在;具体到课堂教学,课的成功之处、课的精彩之处、课的不足之处、学生的进步等等,都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看看写过的教育日志,教师就会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有用的经验蕴藏在其中,发现自己进步了许多,这是一个宝贵的个人知识财富。只要我们能够一如既往坚持下去,我们必将能快速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另外,练写教育教学文章,可以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确表述自我观点的能力、修词炼句的能力、甘受寂寞坚持到底的坚韧品质。因此,教师博客是教师成长的舞台。

2.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研交流的平台

博客作为网络教研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研形式。它的优势一是技术层面,由技术带来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二是文化层面,网络教研能较好地反映出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博客丰富了传统单一的教研模式,构建了教研新模式。传统的校内教研模式,受个体背景因素、操作模式、流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使所有人互动参与以及建立起真正平等、合作、开放的教研关系。校外教研则是少数人群的专利,随着教研级别的升高,普通教师很难参与到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博客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教师博客中,不管你的年龄、经验、背景如何,只要有共同的话题,博客之间就可以进行交流,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为普通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博客依托网络教研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教研信息发布、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评课、业务指导、教法研讨、资源征集评选等等,实现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互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针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让每一位老师的学习进程建立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创新,拓展校本教研的空间,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能,使教师博客真正成为了教师工作、教研、学习的平台。譬如我市教育局教研室教师博客网站的建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也给全市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互相了解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博客教研是基于互联网和教师博客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的教学研究形式,是今后教研工作的亮点和特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实现教学远程帮助的载体

在博客中与语文教育专家、全国各地的名师交流已经成为不少教师的习惯,为教师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走进网络博客以前,只能在杂志上看到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想观摩他们的课、聆听他们的讲座,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但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只有个别骨干教师才能得到,很多普通教师很难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针对小学语文专业领域开设的博客网站,通常都是领域的专家或造诣较深又热衷于技术和网络、乐于奉献的学者充当博主。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该领域的精华搜集整理,不断向读者展示小学语文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最好的文章、期刊和网站等。每天不断地加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信息和新内容等。因为及时,所以新鲜,因为新鲜而独特,而这正是吸引语文教师的重要原因。借助网络博客,专家名师把他们的上课实录、上课感想发在博客上,不用一点花费,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这些优秀的课例,而且想什么时候看、想在哪看、想看谁的课、想看几遍等都由教师自己决定,没人会来干扰。因此,教师博客可以帮积淀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从中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和碰撞,从而更新教育观念。因此,教师通过博客与专家学者和成功教师的点面交流,及时交流、追踪问题、定期话题、在线研讨、多元评价建议等形式,有效地加快了自身专业化成长进程。

4.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存储的数字仓库

博客是一个互动、开放、共享的个人资源库。博客以时间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以分类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非常适合教师对日常积累的知识加以分类并系统化,便于教师对知识的管理、搜索与分享。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博客将论文、教案、随笔、案例、课件等自己的教学信息及时存储起来,在博客上汇集原创的和搜集的许多实用教学资源,形成一个动态实用的教学资源系统。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教师就可以随时记录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这对于今后的使用来说是非常地方便、可靠和科学有效的。对教师而言,博客是很好的知识信息存储的仓库。

5.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课题研究的便捷助手

教师博客是课题管理的平台。教师有科研课题或者项目时,就可以申请一个博客空间,在博客上随时发布一些自己最新的成果或者转载别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实践表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题研究形式。课题组的博客群组,大大方便了老师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即时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横向交流。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常常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提出来,与课题组的成员交流,也会请网上的专家给以指导。通过经营博客,我校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更为方便,课题研究中在校内争议较大的问题,能够得到更为专业的解答。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在专家的指导下变得更加规范高效。许多语文老师都在建博的过程中在专业方面有显著进步,博客的经营促进了我校语文学科组整体工作的开展和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6.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思想交流的专区

博客操作简单,入门容易,不论写文章的功底如何,只要有所思所感,不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写在里面。可以写自己的教学日记,也可以写自己的教学一得或教学反思,还可以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如果看到什么好的文章,也可以放到自己的博客中,留着慢慢欣赏。教师在博客上很容易接触到相同兴趣的网友与专家,通过交流可以分享他人的思想与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不断实现知识转化和创造。老师们不限时间和地域,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着好的、新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当他们把自己的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成果等及时地通过博客发布出去,把教育教学中遇到各种困惑和生活的点滴感悟在这里展示时,得到的是同事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教师有一种成就感,而且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动机,无形中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经营博客就像经营自己的一个家一样,时间长了,如果不去更新一下,就感觉少了点什么。因此,博客不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手,也是教师释放压力、愉悦身心的心灵港湾。

综上所述,教师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工具,以其自身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和全球化的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受益。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创新,教师博客就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教师博客必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祝智庭、钟志贤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教师专业成长工作总结 篇九

通过努力,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06、1专升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考取了32个本科。我为此感到非常欣慰。

三、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今年接了一个老生班,我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责任与压力。面对这样一群成绩不太突出、个性非常独特、心理比较脆弱、主见性又比较强的孩子,管理是需要技巧的。我花了很多心思,在班级常规管理上,尽量书面化、条文化,实现学生的能动自主管理;我在培养他们个性特长的同时更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紧抓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发挥了我的专业优势,不定期的召开《学会准确表达》、《情绪的自我调节》及《毕业了,你的目标是什么?》等主题班会,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我用心与他们交流,用爱作为我们交流的语言。本学年,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班级因为表现突出,本学期依然被评为优秀班级。

班主任工作琐碎而艰辛,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生活实际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的困难,我也曾想过放弃和逃避,让我坚持下来的是与生俱来的作为教师的责任心,是校领导的鼓励,是所有同事的关心支持,是学生们纯真的眼神。清晰地记得6月21号那天,当我让财管分班费,并且告诉大家我要辞职的那一瞬:29张疑惑的脸、29双渴望且纯真的眼神、异口同声的一句话——老师,为什么!不要舍弃我们好吗?我们舍不得您!我感动到语塞之际,从心底里流露出一句: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10.音乐教师专业成长总结怎么写 篇十

作为专职音乐教师的我,又渡过了忙忙碌碌的一学期了,回想起来有成功也有遗憾。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师德方面,坚决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热爱自己的工作,把教书育人当做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不是当做谋生的手段。所以从来不参加社会上的乱办班、乱补课,自己也从不违反规定去私自给学生补课。

教学方面,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学好化学。通过学习化学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作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所以在教学中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对话”不仅做到师生语言的交流,而且更有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也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

遵章守纪,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从不因个人原因而耽误学生的课业,即使是因公出差,也从来都是想办法不耽误学生。

成绩方面,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但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新生入队等活动,在活动的开幕、闭幕、以及过程中选拔训练小主持人、小朗诵家、小舞蹈家等,以及参与了各项活动的服务及表演工作,从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11.专业成长五步曲 篇十一

小时候,最崇拜的人是我的班主任,“长大了,我也要做一名人民教师!”这便是我童年的“梦”。怀揣梦想,198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齐齐哈尔市师范学校,四年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让我梦想成真,1993年7月15日,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第一步:成长为校级骨干

刚刚参加工作,领导就把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给了我,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学生就像第一次做了母亲,我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工作,所下的功夫不少可成绩却不理想。我一边加强班级管理一边向老教师请教,在他们悉心引领下,我具备了对教材处理、教学目标定位的基本能力,《两只小狮子》、《美丽的大公鸡》等多次公开教学让我又得到了锻炼。虽然驾驭课堂的技能还显得非常稚嫩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很快成长起来,学生学习成绩、各种能力逐渐提高了,我也如愿以偿蜕变成功化茧成蝶,成了一名校级骨干。

第二步:成长为区级骨干

1998年我的教学研究喜结硕果,在区小学教师六项教学技能中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在区“三百”评比中一节《我要的是葫芦》荣获公开课一等奖,同时又获“优秀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综合一等奖,在公开课上学生展现灵性、用心感悟、拓展思维,把语文与认识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一等奖的桂冠。眼望鲜红的证书,我深深地理解了钻研的畅快,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必须从零开始,于是我把平常的每一节课看成是比赛现场,规范自己的职业语言、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2000年我成长为一名区级骨干教师,先后做过区级公开课,优质课十余节;先后有多节课堂教学设计、多篇经验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各项单项荣誉也接踵而至。

第三步:成长为区级教学能手、区级优秀教师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我领教了它的威力。记得刚学习计算机时是在寒假,当时小学部的暖器已停,冰冷的微机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双手冻得通红,身穿羽绒服也觉得刺骨,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我学习的信念,手冻僵了,就呼一口热气来暖和一下;脚冻麻了,就站起来跑一两圈。一个寒假过来,我会打字了。开学后,我为孩子们打练习题,为班级设计图表,制做课件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更令人振奋的是网络让我结识更多的“弄潮儿”。

凭这股子钻劲儿,我的教育教学能力愈加提升,记得在2005年校承办区课程改革现场会时,我一人承担了四项任务:叙事、说课、教学现场、论坛,而且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此时我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以一个坚定执着的行者身份继续在教育事业的征途中跋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永远是一个行者,一个乐于学习、实践、研究、创新的行者。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光自己进步有多大的意义呢?要是能带动全体教师、全校学生都进步那才是有意义的事。基于这种想法,我向工会、教导处申请带徒弟、做报告、进行业务讲座,把我对学习的认识、实践的经验、教学的理解、取得的进步同大家一同分享。陈丽萍老师取得的成绩很明显,优质课、论文、设计、叙事等均获得较高奖项。我的多篇论文、叙事、班会课、教育教学设计等分别获国家、省、市级奖项。由于业绩突出,我被光荣地评为区级基本功先进个人。

经过多年的历练,无论是思想还是业务能力方面,我都已是学校的佼佼者,也因此我先后获:2000-2001学年度、2001-2002学年度、2002-2003学年度、2003-2004学年度区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第四步:成长为市级骨干、市级优秀教师

如果说前5年是我教育事业的“婴儿期”,那么接下来的三年便是我教育事业的“幼儿期”。随着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改革有了飞跃的进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进入了新阶段,那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教学模式及传统思想,显然和现代教育不合适宜。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体教育等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为一名满腔热忱的年轻老师,我感到困惑和茫然。虽说我们穿了一双课改的“新鞋子”可我们依然走的是老路。如何才能真正教好书、育好人?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此时需要新理念、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于是学习——实践——反思成为我这一时期的主要经历。

第五步:成长为市级优秀科研教师

为更好地发挥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作用,我担当班主任工作的同时还从事教研组长工作。我引领老师积极深入课堂教学,尤其是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的实验,我们尽量做到与教科研相结合。在智慧碰撞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成长,而我自己又何尝不在发展呢?《向狼借路》获国家级课例设计一等奖;《飞夺泸定桥》获国家级教学设计二等奖;《浅谈语文学科中的过程性评价》、《海上的风》获省、市级优秀成果奖;《海上日出》一课的教学设计获省级一等奖;《五彩池》在市“百花杯”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一石击起千层浪》案例、《莫高窟》反思均获市级一等奖;在2010年区教育局举办的“富拉尔基区中小学校长、教师读书征文大赛”中我的一篇《读<随文练笔>有感》获优秀奖。与此同时,还喜获国家级“十一五”课题优秀教师、市科研课题优秀教师、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同时我所带领的语文教研组被教育局先后授予区级“先进集体”和区级“师德先进集体”的奖励。在课程改革网络教研中我积极配合教务主任进行网络教研和研讨,校公共博客中发表十几篇论文、感想、体会、教后记。我率先制定并在教学中实施语文预习学案,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在教育事业中,我真的长大了,此时我已成长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茁壮的年轻战士。

结束:怀揣梦想继续上路

我有一个习惯,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我都会结合本组教师的实际情况认真整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做好分析,抓住业务学习的机会对全体教师进行业务引领,例如:有主题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主题地组织开展教学论谈活动等等,带动大家进行教学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的努力让我再度戴上荣誉的桂冠: 2009年被评为省级“县域教育人才”;2011年7月我又一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在课题研究中我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喜欢将经验或研究成果推广给同行,《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一文获国家级一等奖,传美班会课《践行承诺,从我做起》获国家级一等奖。

12.专业成长总结 篇十二

一、夯实专业基础充实自身素养

真正高水平的教师, 注重的是自身文化底蕴的修炼。学校老师缺乏什么?干部们经过诊断发现, 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 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归根结底是教师学养不够丰厚。现在的任课教师, 毕业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后, 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逐步遗忘, 平日里忙于教育教学工作, 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针对教师队伍现状, 学校提出“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无止境心丰厚”, 要求教师把缺乏的知识必须补上。为此,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基础知识”“篇欣赏”“古诗词鉴赏”“文学欣赏与阅读教学”“汉字学与语文教学”“汉字书写津梁”“修辞”“如何撰写论文”等培训。从拼音开始, 到字、词、段、篇以及修辞, 让教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并加以运用。通过学习培训, 教师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学、品味文章, 不再觉得没得讲、不会讲。教师们还运用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四种造字法, 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音、形、意的方法, 使学生在认识字的同时, 了解中华文化。

书籍是精神食粮, 是最好的老师。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等专业期刊, 购买了《论语心得》《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 校长送书《学习性评价丛书》……。阅读, 使教师的学养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全面提高, 让教师在汲取丰厚的文化营养中, 不断提高人文底蕴。

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区智力资源优势, 请有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开办讲座, 参与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等, 使广大教师在积淀中成长。仅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就邀请到20多位 (人次) 专家走进校园, 举办专家讲座6次, 专家送课3次6节, 听评课40多节, 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写字、音乐、科学7个学科, 惠及各科教师80多人。

二、写字培训入手实施专项达标

国家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强调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需要写好字, 这既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素质, 更好地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 学校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写字专项达标校本培训。

学校聘请专家邹方程老师进行课堂指导和专题讲座, 培训教师掌握写字规律和写字指导方法;教师们有计划地进行书写练习, 语文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书写, 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纳入考核;教师自愿报名参加1—6年级上册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汉字体例编写, 签署协议书, 履行协议职责完成编写工作;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每周完成一个单元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临摹练习, 例字编写教师每周额外上交例字作业, 数量不限;组织开展“如何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的经验交流活动;学期末撰写专项培训与指导学生写字相关的案例或论文。

学校还建立了培训考勤制度, 制定了具体考核和奖惩办法, 建立了教师个人写字档案, 给予教师等级证书, 并按照考核等级给予数百元的奖励。参与教材编写及例字编写的教师按照学校论文等级颁发证书,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补助相应的劳务费, 教师例字被编辑字帖, 每人奖励相应奖金。教师考核待达标者, 扣除相应奖金, 给予一个学期的再学习时间, 同时取消本学期各种评优评先和考核优秀资格, 仍不达标者则安排转岗或待岗。

三、组建教研团队开展课例研究

问问自己:痛苦在哪里, 是否在自己?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成为教师们的共同话题, 学校教研小团队以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来开展教研活动。每个组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 教学干部和组长都要组织教师们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讨论定出本组的研究主题, 每学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

学校教研小团队建设, 严格按照主题明确、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步骤清晰的原则。各教研组、课题组制定出扎实有效的“八步”校本教研活动程序, 形成有效的教研机制,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责任, 知道应做什么, 该怎样做;目标是什么, 如何达到;个人在组内的角色, 需要发挥什么作用。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 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每次教研活动, 校长和教学干部都全程参加, 一方面了解教学研究的效果, 同时与教师一起研究学习。他们每次都与教师一起备课, 一份教案经常几异其稿, 干部、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开诚布公, 营造了一个集体研究的氛围。

如果说学校作为一个大团队, 那么学校的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和项目组就是一个个教研小团队。小团队的建设是以教育教学内容为核心,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 形成在参与中研究, 在研究中合作, 在合作中交流, 在交流中享受快乐成长。

四、明确研究主题依托专家引领

学校的一些课题组、项目组, 以教师兴趣爱好为核心自愿组合, 打破学科、年级、身份的界限。每个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达到共同的团队目标而努力。

例如, 多年来拼音教学的教法没有变化, 三位二年级的教师深切希望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面对教师的困惑, 学校引进了拼音实验项目。项目组成员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 在专家引领下开展实验。项目组成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拜访专家, 进行学习、备课。他们改变了拼音教学原有的教学顺序, 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在教学中运用动作、情景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将拼音的读音、扩展、阅读、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和专家一起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共同反思, 不仅研究了如何教拼音的方法, 更从专家的身上学习到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三位教师在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 一起备课, 共同研讨, 读同一篇文章, 写同一篇教案, 同上一节课, 同研一个问题, 同写一篇反思, 共享成功的喜悦。她们相互鼓励, 克服畏难情绪, 彼此增进了友谊, 形成同甘共苦的研究小团队。通过这项实验, 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真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

学校聘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康静涵老师, 指导教师在全校开展“习作教学”研究活动。在康老师的指导下, 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习作教学模式, 总结出“学生预作为先, 师生共赏”的新模式。这种以了解为基础, 以欣赏、自悟为核心, 以兴趣为目的的模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更使其学会欣赏、尊重、关心帮助别人, 同时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通过问卷和访谈、教研活动记录、教师个体发展的信息、各种教研活动的照片及影像材料、专家参与教研活动的感受等, 评估教研工作的效果, 并形成了学校教研资源和专家培训资料库。

五、加强总结反思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针对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教研活动制度不够完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以及缺少专家的引领等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通过完善教研相关制度, 做到有规可依。每个学期举办一次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活动, 加强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 指导各教研组建立自己有特色的教研文化。落实研究主题, 明确教研目的, 加强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经验。学校每个学期都定期召开优秀教研组交流会, 通过这种形式, 给教研组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教研组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达到经验分享, 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在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的同时, 丰富自己的思想,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还开展了“我的教育故事”评选活动, 改变过去的一两句教学反思, 变为写生动的教学故事。在记录故事的同时, 记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故事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 对自己的做法再进行深入认识。通过整理、交流、评选, 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处理一些问题的理性做法, 从而使很多教师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解决了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做的问题。

每个学期期末总结时, 教师将一学期的经验、感受、遗憾、希望都倾吐出来。这是一个交流的机会, 也是一个提升教师品位的机会, 更是凝聚人心、汇聚思想的机会。校长抓住这个时机对全校每一名教师进行点评, 在点评中提出希望和要求。

学校还建立了校长定期谈心制度, 以面对面或心语信箱的形式与教师交流, 也可用短信、笔会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 为每位教师配备个人发展“档案袋”。教师们定期将个人的教学设计、读书感悟、发表文章、获奖证书等整理归档。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变异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爱生学校”等区级群体课题和若干校级课题研究, 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民主、开放的组织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团队约定, 都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创造力, 成为团队的重要支柱。

上一篇:初二年级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2024年 东财《货币银行学B》在线作业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