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2024-09-25

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精选13篇)

1.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篇一

情感教学的大学语文论文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人文素养表现在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属内在品质。“大学语文”正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内在品质,涵养人的精神。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早就提出,道德教育应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单纯的知识教学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急于培养“有用”的人才,教育理念受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倾向于功利化和唯智化,而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却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个高校也对于在短时间内较为容易显现出效果、创造出经济价值方面的学科、专业、课程大力扶植。而“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却因其不具有短期可见的实际功用,且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价值而受到忽视。高校这种理性化、功利化的倾向会引起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精神、情感世界重视不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能力片面,缺乏深厚的素养,进而导致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大学人文学科逐渐萎缩,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面对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倾向,大学语文学科也开始适应这样的趋势,试图去寻找自身的新的立足点和意义。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向实用性更强的(如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倾斜,成绩测评也以所谓科学的量化为手段;同时,对于传统大学语文的 篇章学习则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等方面,而 篇章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滋养作用重视更为不足。可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情感的培养,因为,唯有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才是生动的人、活泼的人、区别于机器的有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情感对于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能够激发起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也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应该具有成熟的情感,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正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要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滋养的责任,情感教学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的内容,这也应该成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二、“大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往往会讲到它的起源发展、长短形式、题材内容等,如果我们以讲授的方法陈述和列举词体知识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无法长时间在记忆中停留。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结果便会不同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开始谈起,询问他们目前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内容的,他们一定会说是爱情歌曲。这时如果告诉他们,词在初创时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内容跟大家爱听的流行歌曲一样也是以爱情为主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来讲讲,由于诗这种文学体裁到盛唐已经被文人推到了顶峰,中晚唐诗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求新求变;而市井小民则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能够表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词便产生了。这样讲起来,学生对于词体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深刻,情感上对这种文体和相关知识也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这里我们就运用了情感教学,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这些原本疏离的知识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的时候,大学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二)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或者愿意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一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讲到《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感觉。诗中出现了“捣衣砧”这个物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它的含义,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如果请学生来猜测,“捣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学生受当今影视文化的影响会脱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师此时马上否定他们的回答,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求知的感情,也会对自己的文化功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对比,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捣衣总是会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该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净吧?这时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此时我们再把良人远征塞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捣衣砧上捶打柔软,为思念的亲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捣衣声声,每一次捶打都蕴含着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挚爱深情。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具体的文化知识,理解了“捣衣砧”在这里出现所蕴藉着思妇与游子之间浓浓的情意,更唤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这首诗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学生看来却常常有一种景、情、理割裂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人当时的情感并没有理解和真正的体认。诗人处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统治者胸襟开阔,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个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产生一种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昂扬的生命张力,因此自然也能体认诗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类情感和人间美景的高度来统筹全篇的阔大境界与情思。

(三)情感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与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如果我们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形象可感的介绍,加之作者自己生活处境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在那种国破、夫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年老多病的凄凉晚景下,在寒意袭来的深秋,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对周围的景、物极为敏感、黯然伤情?讲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带着几十骑冲进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贼、有勇有谋、却无法完成自己报国理想、无法解救同胞于异族铁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会在远眺长江北岸时扼腕叹息,甚至落泪不已?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加贴近篇章作者的内心、人物的内心,在理解 篇章的同时,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这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进而提高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

(四)文学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学的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类似情感,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寻找到一条情感宣泄的途径。“大学语文”所讲授的作品与情感之间本来就自然存在着一种关系,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文学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这种关系,《魏风?园有桃》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因为内心忧愁,所以作歌谣来解忧;因忧愁而作歌,诗可以解忧。《小雅?四月》中:“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君子作歌,来表达他的哀伤;《小雅?白华》中:“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思念心上人,用啸与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忧伤。作家想要表达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曾经有过或将来会有的情感,通过对作家、作品、情感关系的充分展示,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拥有却未曾恰当表达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宣泄出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内心、宣泄情感的途径,他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宁静。

(五)情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所学的工具化技能与人文精神结合,使学生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或对 篇章主人公的讲解,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有豪气干云但壮志难酬的英雄、有刚勇仁义又气节凛然的官吏、有借古讽今呼唤不畏专制振兴国家的诗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人怀着“兼济天下”的热忱,尽一己之力以报国家的精神后,心灵自然会为之震撼、为之感慨,血气自然会为之燃烧、为之沸腾,他们也会愿意以自己所学,为当今的国家、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保护好学生这种纯挚的情感,必定会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人。

三、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情感教学达到最好效果应注意的一些内容

(一)教师自身对情感教学的内容应有最大限度的认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将授课内容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充满不信任,甚至把学生当作敌人。然而情感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是需要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以心灵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以生命的真诚来唤醒学生的真情,在融洽、真诚、开放的气氛中,教师和学生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师生间进行真正心灵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人文关怀的滋养。

(二)创设情感情境,引导学生换位进行情感体验情感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面,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内容的情感情境的创设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教师要善于寻找可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和容易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切入点,吸引他们关注教学内容,并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共通情感,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精神进行反省,将人文知识内化,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改进课堂评价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立场上考查其情感上表现出来的理解、喜悦或是犹豫以及畏惧之情,并且以宽容的心态来接受。教师还应给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表真情,任何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赏识和鼓励,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局限学生。四、结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而无意义学习只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这是一种与“全人”无关的学习。而意义学习就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的选择行动方式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全人”的教育,学生通过课堂上这种情感与个人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的行为、态度与个性―――在未来步入社会后能够真正成为健康的人、对他人和社会有积极作用的有用的人。

作者:王惠丹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2.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篇二

一、音乐教学与“情感诉求”

教育中的“情感诉求教学方式”, 是指从儿童的心理着手, 抓住其情感需要, 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 抒发情感, 产生情感共鸣, 进而使教育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深受学生的喜爱。音乐教学与情感教学之间究竟有着何种关联呢?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众所周知, 音乐与其他学科最为不同的就在于其优美的旋律, 优美旋律为“情感诉求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依托。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学生往往很容易通过对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作品的欣赏而进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以《四季歌》为例, 教师在教唱这首歌曲的时候, 应当通过亲切、柔和的声音去演唱, 尽量去引起小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能够在优美的旋律声中真正去感受一年四季的变换。

二、小学音乐“情感诉求教学方式”的策略指要

1.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诉求”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某一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的学习和努力必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课中的情感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够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情感教育的实现也就并非难事了。为此, 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中进行必要的情境创设。通常情况下, 情境的创设对于小学生兴趣的提升和想象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适当的情境设计更能够打造相应的音乐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更快融入到音乐中去, 进而使其充分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各种内涵和情感, 并逐步将其内化, 成为自己的东西。比如, 在欣赏《在钟表店里》这节内容时, 播放音乐之后, 让学生闭目想象, 自己进入一个大商场, 里面是各式各样的表, 眼花缭乱, 工人们十分忙碌地做自己的工作。这样, 让学生沉浸在自己想象的氛围之中, 感受音乐所展现的意境, 最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品味歌词歌谱, 推进“诉求”深入。在课堂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教材中的范例, 通过多种方式刺激学生, 促进“情感诉求”的深入。比如三年级在学唱《小乌鸦爱妈妈》歌曲时, 教师可以用很自然的声音进行动情的演唱, 并让学生跟唱, 加强学生对旋律的记忆, 配以动作和表情的变化, 让学生在声音和表情的丰富变化中感受音乐之美, 加深记忆。这首歌曲, 也可以由学生进行分组表演,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唱歌曲。通过上述几种方式, 不仅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乐曲的记忆, 更为重要的是, 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乐曲, 充分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

3.注重视、听、动结合, 体验音乐“之美”。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和音乐所传达的感情进行体会。因此,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减少对创作者背景的讲解, 强化与注重音乐欣赏,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欣赏教育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之美。如《阿细跳月》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旋律中的节奏, 在最后两拍中融入拍手、跺脚等少数民族风格的肢体动作, 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让学生体会音乐之美。

4.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诉求”方式。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小学生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 对信息技术十分热爱,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行数字化教学。当代教师应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 通过优美的图画或是动态图片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展现出来, 摒弃语言和文字解说的局限性, 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和音乐教学中来。另外, 利用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情境教学, 可以改善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参与欲望, 强化音乐欣赏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小学音乐课中的情感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 须融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去践行, 贯穿始终。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才能真正实现小学音乐课中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位萍.浅析小学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音乐时空, 2014 (05) .

[2]周陶陶.小学音乐课中的情境教学策略[J].戏剧之家, 2014 (07) .

[3]陈跃兵.谈唱歌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 , 2013 (06) .

3.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篇三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教学 情感运用模式 教学方式

1.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乏味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经不再适应高校教学的需求。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整个社会的共识,为了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把情感融入计算机教学中势在必行[1-2]。这样不但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2.计算机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上,忽视学生思想的发展[4]。在教学中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师生互动,而就目前情况看,却成了老师的一人课堂。其原因是:(1)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只要专业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运用,但学生实践能力弱的问题未引起他们的关注;(2)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导致社会过于关注科技人才的培养,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而忽视情感问题;(3)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从小受到填鸭式教育,自制能力弱,在大学自由的氛围下迷失自我。

3.情感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在不违背大纲的前提下,做出一些相应大胆的尝试[5-6]。最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情绪是能传染的,教师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同时,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应该真正关心学生,把学生当做孩子,当做朋友,而不是自己的任务。这样才能投入更多精力教书。把情感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就是一个整体,教学成果要靠老师出色的教学素养和学生的配合才能实现。没有学生的配合,再出色的老师也没有用,没有老师积极的指导,学生很难取得出色的成果。

3.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相对于中学时代,大学生活可谓是自由的天堂。没有了众多校规条例的约束及家长的管教,大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但是大学生心理却未完全成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层面。其需要更多的理解,所以情感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只要熟练合理地运用情感知识及合理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一定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很多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只要利用情感因素给其正确引导,就一定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

3.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一些学生没有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正确的认识,并掌握其运行原理及相关操作知识。对于极枯燥的编程,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程序,让学生在快乐玩耍的同时学到知识。把情感教育融入计算机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办法,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满足学生需求

教育主体是学生,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融入学生和教学中。把教育学生当做自己的最高事业,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其异常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4.结语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坚持发展的学生个性,为其提供更优良、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更注重人文因素在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以便应对新环境下学生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唐雁,周竹荣,等.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与学年设计相结合[J].计算机教育,2010,8(10).

[2]汪京.浅析学生创新能力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30(07).

[3]李旦,王娜君,陈明君.引导一激发一鼓励式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0(2).

[4]冯烨明.论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04).

[5]费伟.计算机辅助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4).

4.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四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是教师教好语文和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2个基本任务。利用语文教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作用。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

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情感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当前,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招生门槛低,文化基础差,思想上不求上进,叛逆心强;家庭中被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学生思想和情感状况不容乐观。而职业教育更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文化基础教育;同时,教师本身在思想上缺乏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和方法,语文情感教育出现下滑的态势。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恰如其分地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寓情于教。培养学生情感

3.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因崇拜某一教师,会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努力将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地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情感。

3.1.1 热爱学生,培养师生情感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成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的快乐情绪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更使学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语文。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的孩子,关爱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3.1.2 热爱教学,激发学习情感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教师的精神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激情。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

3.2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育感染学生。

3.2.1 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在学习《邓稼先》和《沁园春》等课文时,教师要突出讲授为了建设新中国有多少爱国之士鞠躬尽瘁,让学生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爱因斯坦的《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写道:“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因为“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的劳动为基础的”,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徐刚的《森林写意》中的“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激发学生对社会乃至人类发展的责任感。

3.2.2 爱心教育爱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五心”教育融入其中。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

一文时,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再清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并学习公益广告,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 为父母洗脚,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感受,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孝心;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

地坛》时,重点突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学生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利用优秀的教材文本,解决困扰在学生心中的情感纠葛,特别是中职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阶段,对异性充满好奇,对爱情充满向往,有的学生开始萌发爱的冲动,去渴望和尝试爱的滋味。在学习诗歌《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时,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同学分别谈谈对爱情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而不是盲目地大谈早恋的害处。让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自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给爱涂上最美的底色。”这样,学生们就会对爱情产生热爱、尊重和敬畏之情,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2.3 职业道德教育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可谓职业心态教育的最佳教科书。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让学生正确理解3层含义。首先,是有业,这是敬业和乐业的前提。教育学生合理定位,自立自强,学会自主择业。其次,是敬业,敬业即是责任心。而责任心是大多中职生所欠缺的。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最后,是乐业,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也是人生之最高境界也。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细节做起,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开展话剧表演,帮助学生树立服从、协作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别人: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和谐、温馨、真诚的氛围之中,为自己事业迈向更高阶梯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好角色转换,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为成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加强毕业设计、求职信、总结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特别是运用CAI(计算机辅助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成长经历,观看《感动中国》和《道德的力量》颁奖大会影视片等,以其“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魅力震撼学生的心灵,进发爱的火焰,在感动中体验生命的可贵,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5.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五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领悟作者的情感。关键词 语言训练 情感 朗读 想象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能够有感情地参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入情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音准了才能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好的基础,教学开场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于漪语)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是影响学生情绪、确定教学氛围的基调。利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能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师:“同学

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板书:燕子),你喜欢燕子吗?”生:“喜欢。”师:“咱们班有人用‘燕’字做名字的吗?女同学有两位,男同学没有。其实“燕”字并非女同学专利,古今有不少男性用“燕”字做名字,可见人们都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从人名入手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别致,使学生在学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对燕子也增添了喜爱之情。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诠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在“水”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扣住了开篇就定下基调的这句话“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向学生提问:“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缺水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缺水的苦再次印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时我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样把这种缺水的苦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样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受到感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探求的动力和激情。

二、悟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

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美好的个性。“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学生也就真正进入了课文情境中去,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学生情感的产生要依靠语言,因此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同时借助音乐、图画等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衣着等内容,可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看插图,然后自读课文,边读边发挥想象,脑中再现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反复品读,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体会丰碑的伟大。选读句子,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增强语言的领悟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美插图,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激发、引导、丰富学生情感的凭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虎门销烟”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训练的。首先,让学生按图索文,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认真地朗读,读出感情来。然后进一步指导观察,让学生看到的画面活起来。根据画面想象林则徐的动作、神态、语气及内心活动,展开描述。描述后请学生来扮演林则徐进行表演。这样增添了课堂情趣,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林则徐身后的士兵笔直站立、神情严肃、手握长矛的场景,体会当时场面的庄严。对图中另一个主要内容——“工人把缴来的鸦片中投入池中”,依上述观察方法,把“抛”想“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遥远的场景,丰富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热爱祖国、抵御外辱的情感。

三、抒情

抒情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也是学生感情的高潮,此刻,学生有极强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或进行吟诵,或进行表演。

“在教学中抒发学生的感情,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张志公语)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教材编委会在中年级以上各册的《编写意见》中强调:“进行阅读训练,突出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语感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它依赖于直觉思维,善于构成语言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要在吟诵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千言万语,万般情感,凝成了两句话。对此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深情。“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这句话我分3个层次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1个小组读;第二个分句2个小组读;第三个分

句5个小组读,人数逐渐增加,层层推进,使得邓小平爷爷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管家的讨好、子明的不解、公仪休的正气,从中体会到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洁、遵守国家法纪的好官。再分小组排练独幕小话剧,评出最佳小组。请最佳小组的成员带上道具化妆表演。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很逼真。

四、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情感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甚至是这种体验与认识的延伸,由爱一种事物扩展到爱一切美的事物。

6.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篇六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教学工作, 其教学对象是不同的, 面对的是外国人, 是出于协助外国人能够有效地使用汉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与情感密不可分的。接受知识的活动要以情感作为辅助, 这种辅助的作用既可能是正作用也有可能是反作用。

1 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情感因素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的感情, 通常表现为三种, 喜爱、无所谓、厌恶。是人对外界的心理反应的不同表现。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表现出的心理反应。如果学生在学习的初期是抱有良好的学习目的其学习的欲望必定十分强烈, 自己也会想方设法的学好, 学校的态度会十分端正, 在完成了自己心里原先设定的目标之后, 又会有新的目标语要求出现, 引领学生去完成新的目标。这样的良性循环往复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对待所需要掌握与学习知识的学习动力, 其动力强劲对于我们的教学是有极大的效果的, 如果是消极或者是逆反的心理则会使得教学效果差, 学生的接受也不会好。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德学习潜能并获取良好成功的感觉。

2 情感因素的处理

那么,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者积极健康的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对所教授的学生要有一定了解

我们的教学对象不是少年儿童, 而是以成年人为主, 这些人本身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体系, 对于母语的掌握已经及其熟练。对新生的事物的判断已经十分精准。成年学生的记忆力普遍比不上未成年的学生, 其模仿能力已经非常欠缺。但是他们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却很强大, 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吸收。能够严格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无须过多的督促。这些情况对于他们迅速的掌握汉语是由相当大的好处的。所以,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成年学生的这些特点,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性格迥异的学生也要对其不同的特点来具体分析, 采用最适合其教学的内容。

2.2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只有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能够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需要用心准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辅助手段, 让学生可以饶有兴趣的学习, 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书本上的生硬的知识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不但可以让他们由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这样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造成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我们在课余时间要锻炼学生对于汉语的兴趣爱好, 可以引导他们对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兴趣, 通过看各种材料和观看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以及演唱我国传统的民歌。他们会惊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美, 会为此而折服。这样他们从内心就会有想学好汉语的想法。

2.3 打造平等融合的师生交流渠道

出于协助学生寄发对汉语言的学习热情, 消减其畏难情绪。教育工作者可以试图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平等的关系可以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并可以以此为渠道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教师多了解学生的动态, 不但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也是有好处的。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动态, 对于积极的学习情况要给予正面的鼓励, 对于消极的学习情况的出现要主动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对于学生的各种尝试要多表扬。不要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的时候, 不要去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从内心认同我们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控制难易承受度, 要坚持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进步, 哪怕是很微小的也需要及时指出并给予鼓励,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出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成就的快感并窃取自发的学习。对于沉默寡言的学生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对他们要多加关注, 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困难要多加指导, 这样对于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是有较大的益处的。在学生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后, 我们需要提出符合其努力程度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形式生动, 寓教于乐, 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堂势必为许多学生所喜爱。心理研究表明。处于愉悦状态下的学习者常常有自我满足感。愉悦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教师可利用具体而真实的语境, 把语言教学与留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进行多种多样的提问。例如, 提问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 课余时间的安排, 朋友之间的相处, 假期是否回国, 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 进而让留学生脱离课本, 到讲台上进行角色扮演, 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

7.源于生活的语文情感教学 篇七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诚然,阅读既是一重体验生活的方法,也是感悟人生的有效途径。大量的阅读,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想,更能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教给阅读方法,推荐阅读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交流阅读体会。如积累的好词、好句及优秀的段、篇、故事给自己的印象及启发。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了,才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训中,也应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英国诗人密尔顿认为:“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较好的解释,在朗朗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都能充分酣畅的体现。”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在《桥》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富于感情地朗读,就能使学生了解到突然而猛烈的山洪来临时人们被吓懵的心理及神态,盲目而急于逃生的心理及动作,危急时老支书的镇定和所作所为,进而受到老支书舍生取义的人格魅力的感染。

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情感

现行人选教材的内容虽然是立足于城市生活背景下的,但绝大多数课文却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作为农村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热爱的。农村善良淳朴的民风和美丽多彩的自然风光,更是城里的孩子所接触不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线,密切联系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括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利于理解和接受。例如《桥》一课中,老支书一声大喝,为什么能使慌乱而失去理智的人们安静下来?这可是在九死一生的逃命的关键时刻。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支书是这里最大的官,说一不二。”有说:“老支书可能太霸道了,这里的人都不敢不听。”这时,一位平时腼腆的女同学举手说:“老支书无私无畏,一心为公。在人們心中威信好,是人们的主心骨,人们都相信他。”我笑着点点头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7”她答:“老支书头发都白了还当支书,说明他威信高;拉出自己的儿子,最后和儿子一同遇难,说明他无私无畏、先人后己,品格高。”我微笑着扫视了全班同学一遍,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我又问:“这父子俩傻吗?值得吗?”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学们又掀起了一次讨论的热潮,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受到了一次良好的教育。

三、让学生在生活应用中体验情感

《语标》要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仍以《桥》为例,先让学生联系山区地形特点,想象突遇自然灾害时会怎样,然后体会文中人们在突遇山洪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最后通过积极的讨论,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本课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同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安全防范与自救知识的教育。

的确,语文来自生活,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与自身的生活有机地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8.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八

情感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感情表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的体验。只有充满情感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充满情感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情感互动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情感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情感,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囚笼般的监狱,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情感能激发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情感。情感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与生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情感渗透其中,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情感的开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教师而言,情感渗透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情感主要有:

1、情感来自于文本。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而教材的情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情感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2、情感起源于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情感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情感萌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4、情感潜伏于学生朴实的体验。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5、情感回味于课后的深入反思。

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情感互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情感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平静美的感动;在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时,会产生是对作者刚毅品格的感动;在读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会产生对英雄的感动;在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时,会产生对故友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在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感动。„„。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

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九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调控作用。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熏陶作用。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不过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是健康情感的拥有者,因为低年级学牛的情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假如教师的情感出现偏蓐,是非、爵恶、好坏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3、审美作用。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因素呢?我认为可以从教师创情和学生体情两个方面着手。

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打电话》表现了少儿的童真无瑕,《金色的秋天》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虽然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无~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而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这是教出情感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这也正是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成功奥秘。用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f]己的情感之火,然后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壑个蚺i:数‘颗心灵的情感火焰。

2、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

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

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灌溉出一个更为绚烂的情感花园!

10.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均说明教育人的艰难和不易。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只要我们以“情”感人,以“理”喻人,就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因而情绪生活是为思想而铺路的,而情感有时思想的特殊表现形式。每一种行为都隐含着一种需要,而在个体的所有活动中都有情感的流露,一般用愉快或不愉快来表述情感的状态。愉快的情感伴随着个人有益的行为。不愉快的情感,伴随着动机和计划受挫折的行为。总之,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而且伴随着个人的立场 、观点和生活阅历而转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是其真实写照。

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时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情感的陶冶。这些都肯定了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语文角度来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就充分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中学语文教学有它独自的规律。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如下的情形:讲台上的教师教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讲台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学生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笔者认为其症状就在于教师只把语文课当做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做一种单纯的听说读写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一直把本应讲得“活生生”的课文讲“死”了。

有一位德国著名学者说得好:“教育就是唤醒”。学生不是容器,不是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情感教学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共鸣,达到彼此沟通,达到作者与学者的情感交流,使得寓教于乐得以具体实施。

凡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别宜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才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语言、情景作种种品味、鉴赏,在情感极美的魅力感染下,才会入境、入情、入理地吸取课本中的丰富养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并使其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极力开拓课文中内在的感情因素,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节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感情是悲愤的、激越的、感人肺腑的。教学这样的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从而为更好地进行课文内容学习做好铺垫。课前应充分酝酿感情,调动庄严悲愤低沉的情绪,让学生边看书边朗读,通过情真意切的范读,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做亡国奴,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去。教学中,学生们个个表情肃穆认真,说明他们已进入到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情境中,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这个时候,在引导学生进入悲愤,庄严的气氛后,教师要进一步展现、演绎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探究情感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课文内容本身。分析小弗朗士的不同心境,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以及小弗朗士不断增长的爱国意识,分析师要设计好提问,难度由浅入深。在和学生一同对结尾“宣布散学”部分反复朗读体会。这部风即是故事的高潮,也是使师生感情发展的高潮,共同和文中人物产生共鸣的地方。然后再联系我国人名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更加坚定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了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这样,学生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再次突出课文授课重点,至此,再大家谈、大家评、大家讨论,进一步调动情绪,使学生同时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育。

古人云:“善教者人继其智,善歌者人继其音”。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使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产生共鸣。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贯穿其始终。情感教育对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调整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教师的真本事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其双边性,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认识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再演得好,教学效果也会不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的把学生的各种情感、感觉、运动知觉都“激活”起来;尽可能多的为他们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和条件。只有使他们“沉睡”的情感“醒”来,中学语文教学才会取得最大的成功。

11.语文情境教学的情感渗透 篇十一

一、备课“导”情。

在现代文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注目于绚丽多彩的描写, 易于感受其中的情感因素, 但对那些平实的记叙和简洁的述说, 则缺乏敏感, 难于领略其间蕴涵的真情实感。教师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批事入情”“批文入情”, 感受文章的内在美。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预设情境和教学环节让学生入情, 引导他们去发掘文章中平淡处见真情的地方, 这样才能把“情”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导语“带”情。

导语是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始, 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它是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唤起注意力, 诱发学习兴趣,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情境式导语最容易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 或借用其他手段, 创设情境, 唤起美感, 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具有一种丞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

三、朗读“传”情。

朗读能将文学作品的内蕴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把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传达给学生, 使其受感染。所以语文教师应设法创设一种师生共同朗读课文的氛围, 在读的情境中把握文中流露的情感, 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的节奏, 让文本、教师、学生融为一体。朗读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 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配乐朗读、齐读、竞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朗读是情感渗透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它化无声为有声, 化抽象的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 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故事“激”情。

生动感人的、饶有情味的故事能刺激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师适当用富有激情的故事去感染学生, 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 激活他们的审美情趣, 并且在文章的阅读学习中紧紧地把握住这一份被感动的情感, 让情感慢慢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感染功能, 语文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 可以充分调动蕴藏在学生心中的情感, 这时再引导学生品味课文, 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 就能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五、想象“入”情。

初中学生好奇心非常强烈, 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 就课文内容创设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进行适当地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当中感受文章的情愫, 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六、体态“染”情。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情感是通过有声语言、体态语言等一些表情达意的方式得到传达与交流的。所以, 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使用好体态语。体态语就是利用必要的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动作来向学生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运用得好, 比有声语言的感染力还要强烈。因此, 一节课, 除了需要有声语言的表达, 也需要无声语言的提携。无声语言的巧妙运用, 能把作品中的情感及时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 内心受到感染, 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七、于理“通”情。

情感不是孤立的, 情与理总是紧密结合的, 情是理智制约下的情, 理是情感基础上的理。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思想教育的内容, 也绝不能放弃思想教育的任务。语文课要利用教材自身的文学因素,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教育, 使他们获得一些必要的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 并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语文学科的“理”具有渗透性, 它渗透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中, 渗透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渗透于文学形象意境的欣赏之中, 渗透于教师的漂亮板书之中。这种渗透性, 意味着情感教育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通情达理”中, 学会“读书做人”。

12.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诱发论文 篇十二

语文教材所选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动情于衷,激起情波:或赞颂,或批判;或褒扬,或诅咒;或爱恋,或愤恨等等。教师怀着这些不同的感受去与学生交流,用倾进鲜明浓郁情感和评价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平静或不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是与非、爱与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热爱、关怀、体贴、谅解、鼓励、期待之情物化在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中。

教是为了激情,即用教师本身的情感来感染、打动学生。教师可通过富有激情的话语、神情、动作等对课文、对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距离尽量缩短,达到一种“情感效应”,使学生潜在情感浓化、纯化、深化、强化,丰其量而高其质,即从优化情感的角度来实现“教书育人”的全人教育。

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情境

1.据课文内容、图片资料、录像等课件或以故事导入或展示实物或设置悬念等手段创设情境。

2.语文教学实际是语言的教学,充分发掘语言因素,也是引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掘语言因素,就是紧扣语文的词、句、段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升华,同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启发形象思维,唤起想象和联想,有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忘我境界,使学生、教师、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与和谐。

三、进行角色换位,调动学生的感情参与和感情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心中有景,入景始为亲”。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想,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去感受。这样,不仅做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入情入景,被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表现出或喜或悲,或笑或怒,或怜或气;适当时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剧,要求有感情,有表情,有动作。凸现人物性格。

13.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篇十三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生具有一个健全、独立、健康的人格发展。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概述。

众所周知,情感是一个人具备的对于外界的情感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一个人基本的情感要素包括喜、怒、哀、乐等。在教学心理学中,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行为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技巧性教学任务的开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和教学方式,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的情感要素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感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语文这门学科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知程度,又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进而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使用情感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就能让学生随时保持新鲜的心态,用一种探究式的眼光去提出质疑,解决疑点。因此,在新课改推行的形势下,符合课程要求的情感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推广,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积极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从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认知程度。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个过程,但是又由于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内,情感教学方式的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情绪体验。同时,情感教学方式的使用还能够增强教学有效性与直观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具有多样性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水平。

(三)使用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利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的氛围中学习,自然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且富有效率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情感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的情感理智得以发展,进而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而打下坚实基础。而情感教学地使用,能够让教师凭借自身的情感流露去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在传授课程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教师深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感处理。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就每一篇课文的作者成长经历、情感体验等进行一个详细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是写作意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心里有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其次,在深入学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这样自然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这种以情促情的情感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被文章中的真情实意所打动。最后,教师“趁热打铁”,继续为学生的情感积蓄“加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感。

(二)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情感情景氛围的学科,因此,初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感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感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寓言或者是文言文的时候,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采取口头翻译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不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到的东西自然会让学生感觉很抽象,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这时,如果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课文中的人物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作者的创造情感。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完成《皇帝的新装》的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分别以皇帝、大臣等形式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融入适当的现实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心情绪。

语文内容的教学本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一关键点,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翻涌,进而以此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点。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母亲对自己的好进行一一的描述。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将自己在生活中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一一地回忆描述,通过这些回忆和描述,感受到母亲的辛苦与不容易,进而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方式,不但能够很快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孝顺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

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情感教育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方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有效提升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4)。

上一篇:专利申请书 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下一篇:背靠背夹气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