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2024-10-10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9篇)

1.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一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贵族奢侈与肉欲生活的向往,因此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园林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城市公园和绿地如同城市的商业区、生活区、办公区一样,变成城市机器的一个个零件,高速干道和汽车成为这些功能体之间的联接。作为自然元素的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被限制在红线范围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开。所以,人们在不同的地块上完成不同的功能:工作、购物、居住、休闲.。人的完整生活被切割,被分裂,因此,最终人也成了一部机器。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Garrett Hardin 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本文将着重讨论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Walter,Arkin,et al,1992;Aberley,1994;Register,1994;Roseland,1997;王如松,1988;黄肇义,杨东援,2001;宋永昌等,1999;黄光宇,陈勇,1997;沈清基,2000;李团胜 石铁矛,1998;王军等,1999;欧阳志云 王如松,1995;宗跃光,1999)。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关于生态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

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Newton,1971),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Lyle,1985)。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89,1993)。.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号?quot;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所以,有必要对生态设计的原理加以认识,以指导正确的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原理

下面将以Sim Van der Ryn 和Stusrt Cowan(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结合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的原理,并进一步结合目前国际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动态,系统阐述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2.1 原理之一:地方性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这是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神灵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天地-人-神关系”的设计。例如,在云南的哀牢山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选择在海拔1500~2000m左右的山坡居住,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适宜于居住;村寨之上是神圣的龙山,丛林覆盖,云雾缭绕,村寨之下是层层梯田。丛林中涵养的水源细水长流,供寨民日常生活所用,水流穿过村寨又携带粪便,自流灌溉梯田。山林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都有奇特的医药功能。所以山林是整个居落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因而被视为神圣。哈尼梯田文化之美,也正因为她是一种基于场所经验的生态设计之美。皖南的村落,如宏村,也可见同样的生态设计经验(俞孔坚,1992)。

(2)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3)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2 原理之二: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

第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保护资源的优秀传统值得借鉴,它们往往以宗教戒律和图腾的形式来实现特殊资源的保护(俞孔坚1992)。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护。

第二,减量(Reduce),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即使基于已有的技术,有学者认为人类可以用比现在少一倍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而获得比现在高一倍的生活水平,即所谓的四倍数(Factor four,Von Weizs?cker 等,1997).相似的观点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只有将资源消耗量减少到50%,而发达国家减少到10%,地球的可持续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为此,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于1994在国际上成立了”十倍数俱乐部“(The Factor Ten Club,见Von Weizs?cker 等,1997)。城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地带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自身繁衍。不考虑维护问题的城市绿化,无论其有多么美丽动人,也只能是一项非生态的工程。

第三,再用(Reuse),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

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早在1971年,景观设计师Richard Hagg就提出利用西雅图的煤气工厂遗址建成市民休闲公园,并于1975年开放(见Frankel and Johnson,1991)。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由德国景观设计师Peter Latz设计的Emscher Landscape Park景观公园(见Brown B.J.,2001),该公园位于德国钢铁重镇Ruhgebiet,1991年开始设计,1994年开放,占地230hm2,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工厂设施,进行生态恢复,生锈的炉台、斑驳的断墙,在绿色的包围中讲述一个辉煌工业帝国的过去.。国内的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个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粤东造船厂,不是被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在这里,古树讲述了这块场地的历史,厂房和机器深刻了城市的记忆(俞孔坚,2001)。

第四,再生(Recycle)。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这一流是单向不闭合的。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从原野、田园、高密度城市到花园郊区、边缘城市和高科技园区,随着城市景观的演替,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属性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俞孔坚,2000,2001)。昔日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大面积铺装可能或迟或早会重新变为森林或高产的农田,已经填去的水系会被重新恢复。

工业的生态设计要求工业生产流程的闭合性,一个闭合的生产流程线可以实现两个生态目标,一是它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二是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

2.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二

2008年6月18日上午, 法国与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在世博大厦正式签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法国馆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呈现一座“感性城市”。法国馆的展馆被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线网“包裹”, 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 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馆内, 美食带来的味觉、庭院带来的视觉、清水带来的触觉、香水带来的嗅觉以及老电影片段带来的听觉等感性元素, 将带领参观者体验法国的感性与魅力。顶层的法式餐厅将展现法国餐饮的精致与浪漫, 漫步屋顶花园, 更可以把黄浦江美景尽收眼底。人们把园林设计和绿色植物引入展馆, 使展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田园。法国馆在馆内的小广场上建造了一个由喷泉和绿柱组成的“立体花园”, 使游客有种置身凡尔赛宫的感觉。参观者可以在阳光和水的环绕中, 享受鸟鸣、美食和花香, 同时, 现场还会播放法国城市环境声效。法国馆的屋顶被绿色所覆盖, 绿意盎然、动感十足。在展馆之内, 参观者从排队等候开始就可领略法式园林的垂直绿荫, 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 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 游客可以透过玻璃欣赏法式庭院。当游客从展馆南面的观景电梯徐徐而上、登至馆顶时, 一个富有现代感的垂直园林便伏身脚下。葱翠的植物覆盖展馆顶部, 并在场馆内庭四面形成一条条或弯或直的绿道, 犹如一块巨大的电路板。

法国馆的水池和垂直花园实际上是再造了一个迷你生态系统, 兼具了水循环处理、空气净化和调控温度的功能。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里排队等候, 水边的凉风和绿色的植物都会让参观者感到多一分惬意、少一分烦躁。从屋顶到内墙面有成片蜿蜒的绿色植物错落有致。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展馆内, 绿色“瀑布”从20米高的顶部往下倾泻, 置于其间, 宛如身在唯美的凡尔赛花园中。现在的法国馆垂直花园, 种植了精心搭配的多色调、多种类枝叶植物的组合。花园正对餐厅的部分, 是一个种有草莓、生菜等植物的迷你菜园。“在墙上种草莓, 真的只有浪漫的法国人才想得出来。”花园一直蔓延至顶层露台的第六感餐厅, 漫步在餐厅外的露台上, 静谧的气氛让你惊讶。简直不敢相信, 这份宁静竟存在于有着数万甚至数十万日客流量的上海世博园中。

2 墙体绿化的概念

墙体绿化又叫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由于城市土地有限, 为此就要充分利用空间, 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 栽植各种植物或高攀藤本植物, 以降低噪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绿化覆盖率,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浓密的枝叶像一层厚厚的绒毯, 可降低太阳的辐射强度, 同时也降低温度。特别是城市墙面、路面的反射热甚为强烈, 进行墙面的垂直绿化, 就可大大减少这方面的影响。凡是有植物覆盖的墙面温度可降低2℃~7℃, 尤其是朝西的墙面, 绿化覆盖后降温的效果更为显著。同时, 墙面、棚顶绿化覆盖后空气相对湿度可以提高10%~20%, 在炎热夏季这大大有利于人们消除疲劳。

3 墙体绿化的历史及发展

墙体绿化拥有悠久的历史, 现今还在发挥着它无比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造的苏州城墙, 就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在西方, 古埃及的庭院、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中, 葡萄、蔷薇和常春藤等则被布置成绿廊。墙体绿化又叫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由于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 使得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地加大。但由于城市土地有限, 为此人们就要充分利用空间, 在墙壁、屋顶、棚架等处, 栽植各种植物或高攀藤本植物, 来降低噪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近年来, 随着世界各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上的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绿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城市绿化空间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屋顶绿化的热潮, 同时人们也渐渐地把目光投向了蕴藏着巨大绿化空间的城市建筑物垂直面上。

在建筑的垂直面上, 人们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 利用植物来“砌墙”, 在美国一些别墅里还用植物墙把房间隔开。在巴西有一种“绿草墙”, 它是采用空心砖砌成的, 砖里面填了土壤和草籽, 草长起来就成为了绿色的墙壁, 不但美化环境, 还能起到减少噪声、净化空气和隔热降温等作用。在日本, 栽植了草坪、花卉或灌木等的装置系统被安装在了围墙、护栏、坡壁、垂直的各种广告支架等上面, 使混凝土变成了绿色森林;还有一种观赏墙壁上面的园林植物、栽培基质和固定装置形成一个完整的板块, 这种绿色墙既可用于室外又可用于室内。在我国, 垂直绿化技术的相关研究正在逐步开展, 新的垂直绿化技术也不断涌现, 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在日本山口县最近建成的“未来住宅”中, 色彩绚丽的屋顶植物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 创造了与环境共生的建筑立体景观。绿化屋顶良好的保水性不仅同该地区雨水丰沛的气候特点相呼应, 有效保证了地域的保水机能, 而且其较好的蓄热性也使空调负荷得以降低, 减轻了环境负荷。立体绿化系统, 作为建筑有效组成部分, 确保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延续。另外, 皮亚诺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验室位于可以俯瞰山谷的陡峭悬崖上, 从很多方面来说是其建筑思想的登峰之作。工作室为具有双层玻璃屋面和玻璃立面的轻钢结构, 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的绿色植物被全透明的玻璃围护, 与整个地域景观水乳交融, 使整幢建筑看上去像一座适宜居住的大温室。建筑内倾泻着柔和的阳光, 植被和交往空间得到有效的组织, 它们相互穿插、渗透和融合, 创造了一个完全植根于并归属于环境的建筑空间。在这里, 绿化成为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整个建筑从内部到外部都被绿化所包裹。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 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随着绿化技术的进步和生态城市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墙体绿化的形式越来越多, 且方式方法越来越先进多样, 这是因为墙体绿化对城市的非常重大的意义:如美化环境, 回归大自然;节能环保, 使得建筑物室内冬暖夏凉;营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降低城市排水负荷;吸尘降噪等。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城市住宅面积的减少, 墙面绿化等绿化形式将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 在绿化城市、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上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内容主要是按照墙体绿化的历史发展及应用为主要脉络进行组织的, 由墙体绿化的历史发展、墙体绿化的作用、墙体绿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法国馆凡尔赛花园的分析等部分组成, 每部分都对各自的主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及思考。

3.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三

摘要:

“八景”是一种地域特色极强的景观形式,它孕育于魏晋、诞生于北宋、繁盛于明清,对我国及周边各国影响深远,至今依然鲜活存在。“八景”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社会各阶层自发“全民造景”的结果。本文在对“八景”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取有益成分,使其对现代地域性景观营造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八景 公众参与 地域性景观营造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因观赏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为帝王贵族服务的皇家园林,以文人、士大夫以及富商巨贾为建设及观赏主体的私家园林,以及广大平民百姓皆可游赏的公共园林,“八景”属于公共园林的范畴。

戴林利认为,“八景”研究可分为总论性的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两类,而前者可分为“八景”起源的探讨、“八景”与文化的探讨;后者可分为单纯的介绍地方“八景”与分区域分析“八景”文化。笔者认为,“八景”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社会各阶层依职责、背景、能力的不同,“全民造景”的结果,也正是由于这样庞大的群众基础,才使“八景”饱含生机,流传至今。本文以“八景”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社会各阶层在“八景”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揭示公众参与在地域性景观营造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1.古代“八景”发展脉络与各阶层作用

1.1肇兴于魏晋——政局动荡:名士阶层寄情山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的高度活跃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名士”阶层,他们寄情山水,崇尚隐逸,名山大川成为他们把酒言欢、恣意形骸的所在,而他们间接促成了“八景”的产生(图1)。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美景陶冶了士人情操,使他们开始由秦汉以来“君子比德”的功利性审美,变为具有深刻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的自然生态性审美,促进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和“八景”的形成。沈约的“东阳八咏”成为“八景”的雏形,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等著名诗人对此“文化符号”的赋诗歌咏,对“东阳八咏”的传播起到极大的强化作用。此后,王维的《辋川集》、刘禹锡的《海阳十咏》、李白的《姑熟十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以地域、城市的名胜景点与古迹”为题的连章组诗在隋唐之际得以盛行。

此时的“八景”仅在名士小团体内部盛行,景源的选择也以作者个人审美为导向,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八景”作为公共园林的代表,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2出现、勃发于宋——经济繁荣、文化繁盛:全民动员

目前普遍认为,北宋宋迪所作“潇湘八景”图为“八景之始”(图2)。“八景”诞生于北宋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

(1)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意识觉醒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突破“里坊制”在时间、空间上的束缚。汴梁成为我国第一座开放的、商业繁荣的街巷制都城。“资本主义萌芽”在此时出现,城市职能由政治性、防卫性逐渐向市民生活层面倾斜。

(2)文化繁盛:审美提高、推动“八景”发展

宋代实行科举制,“师道之更尊于君道,其事皆从宋代起”,社会上下对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市民阶层的审美素养,对以“八景”为代表的公共园林在社会上的盛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帝王重视、全民动员:“八景”蔚然成风

两宋时期,在南北分裂、战乱不断的同时,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经济、科技、文化上的空前繁盛,形成了燕京、汴梁、江淮、西蜀四大经济繁盛区。当时最负盛名的“燕京八景”、“汴京八景”、“西湖八景”、“潇湘八景”正是出现在以上四地。

“潇湘八景”问世后,宋徽宗赵佶亲自为其题诗,著名书画家米芾也为每幅画题诗作序。在帝王的推动与全社会崇文之风的盛行下,各地纷纷挑选八处风景出众之地,以“潇湘八景”为范本进行命名,民众观景之风盛行,大量诗、画作品应运而生。

1.3普及于明清——政令强制:全民造景

“八景”孕育于魏晋、始于北宋、在明代更加普遍化、大众化。万历年间,朝廷下诏全国各地呈报“八景”,具有绝对的强制性。至清代康乾时期,八景不仅在全国上下“遍地开花”更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出现了“内八景”、“外八景”、“小八景”等多种形式,甚至在一些大户人家中也出现了“家族八景”。清末之际,“八景”文化远播至日韩等相邻国家,各地景观的数目也不再局限于八个,出现了十景、十二景等多种形式,均属于“八景”集称文化的范畴。

2.“八景”中的公众参与思想解读

2.1“八景”中公众参与的程度分析

美国规划师谢莉.安斯汀(Sherry Arnstein)1969年在对公众参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发表了“市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 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一文,提出了“市民参与阶梯”理论,他在这个理论中,将市民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八级(见表1)。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领域中公众参与水平较低,且大多停留在调研、研讨会、规划公示等形式主义层面,属于谢莉.安斯汀三个层次中的“无参与”或“象征性参与”两个较低参与层次。而“八景”中体现公众参与程度较高,已达到“市民权利”层次中的“伙伴”或“代理权”的水平。

2.2“八景”中公众参与实质分析:人景交融、共建精神家园

目前,景观设计领域的公众参与往往着眼于社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诉求,从而使景观环境更加宜人、公共设施更加人性化。然而,公众参与真的只是这样而已吗?

笔者认为,公众参与的实质,是实现公众与景观的“情景交融”,使景观不再是“物质化”的“场所”,而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这也正是公众参与理念在古代“八景”中运用的最为成功之处,下面我们将以“西湖十景”为例进行分析。

“西湖十景”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方舆胜览》中,随着“十景”名气的增加,不仅涌现出一批以王洧《湖山十景诗》为代表的游后感悟诗画作品,且出现了如“行宫八景”、“乾隆增修十八景”等新的“八景”版本,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审美真正地参与到了“全民造景”的队伍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以“西湖十景”为主要内容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其入选理由正是“十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

所以,真正成功的景观营造,是将公众参与融入景观的全生命周期中,真正做到“人景交融”,使景观不再是物质场所,而成为具有地域性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3.启示

“八景”的营造过程是全民造景的结果,其中体现的公众参与思想对当今地域性景观营造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

(1)全民造景、造一方之景

鉴于城市居民知识水平及专业背景的差异性,社会各阶层可自发形成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有区别、有分工的参与到景观营造的全过程中。如:文人阶层,踏勘场地、起名、写诗、作画,大众参与游览、留下游后感想、口口相传,使景观声名远播。

(2)全生命周期下的公众参与

当前的公众参与,往往将关注点放在景观营造初期的调研、咨询,以及末期的展示阶段,不仅缺乏了中期重要的设计环节,更忽略了景观建成之后的公众反馈权,而反馈恰恰是公众参与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反馈使全体居民具有平等表达自己体验和感受的权利和机会,无论意见是否被采纳,参与的过程也使其享受到作为地域性景观使用者的主人翁意识和被尊重感。

(3)市民素质提升与景观良性循环

公众参与塑造景观,景观也可以塑造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人,通过各阶层之间的交流表达、提升自身文化认同和审美意识;人景互动,加深参观体验;游览反馈,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从“全民造景”到“全民护景”的良性循环。

4.结语

4.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四

越来越多的大连学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景观设计专业作为法国的优势专业之一,被许多学生青睐,但是如何选择法国的景观设计专业呢法国各类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优势是什么呢

景观设计专业,在法国有三类学校可以选择:

第一,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中的建筑与景观设计,这当中有一部分景观设计的课程,像这样的建筑学院全法有20多所,其中6所在巴黎,而申请建筑学院的要求也很高,语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学校需要学生的作品集,学生不但要知道中国建筑的特色,更要融合西方建筑的精髓。可以说现在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学习景观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都选择在建筑学院深造。

第二,公立综合大学 综合大学中的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学院当中的课程只有一小部分课程是景观设计的,大部分的还是设计规划和建筑学,比较有名的是巴黎的.4大、8大、12大的城市规划学院,以及里昂的二大。综合大学的相关专业更注重的是理论的方面,比起建筑学院稍逊一筹。

第三,法国景观学院, 景观学院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培训景观设计师的专门性学院,学院一共四年制,学院的入学要求是相当高,高于建筑学院,当然他的文凭含金量也是高于建筑学院的。景观学院全法只有几所,比较有名的是:波尔多的国立建筑与景观学院、里尔国立建筑与景观学院、马赛国立景观学院、凡尔赛国立景观学院。这4所学院都采用全国统考,录取条件极为苛刻。而且中国学生除了景观设计毕业,其他专业都可能从一年级重新读,而就算是景观设计毕毕业也很有可能从2、3年级读起。学院采取优胜劣汰治,淘汰率较高,如果课程考试没能通过,重修还是不通过的话,学校就会劝退学生。

5.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五

主讲人: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这一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前一段时间国家公务员局颁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中组部也下发了关于干预德的考核意见。把领导干部的德的问题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知道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比如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那么其中最重要一个素养,最为国人所关注的就是官德方面的素养,因为官德的好坏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中央领导同志这些年一再的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德的考核与德的修养问题,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官德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我们把官德和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当下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为官理政的智慧和营养。下面我分几个问题来谈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及其当代启示。

一、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一)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

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这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人的问题。什么是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中西文化对这个文化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说我们人是能够生产劳动工具,人有思维,有理性,人能够说话,这就是人。那么这些答案对不对呢?都对,但是有缺陷,有片面性,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从内在性上来看待人,也就是说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在于人有道德良知和礼仪。他说禽兽也有父子,也有母子,也有雌雄之分,但是他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他可以父子共妻乱伦,但是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贵贱,有远近,有高低,有上下,有亲疏之分,所以人比动物要贵,这是一个贵。

另外一个,《礼记》上说鹦鹉能够学人说话,但是鹦鹉它终究是飞禽,大猩猩能够学人说话,但是它终究是一个禽兽。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良知、礼仪,即使他能够说人话,也近于禽兽,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很重要的一个看法。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很小,那么这个区别在哪里呢?人有道德心,也就是是非之心,慈让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你有了这四心就是人,你没有这四心就是禽兽。所以孟子也说,人如果是吃的很饱,穿的很暖,住的很舒适,但是没有道德教化的话,则近于禽兽,孟子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家里丢了一只鸡,他会很着急,会发动全家人去把这只鸡找回来。但是一个人把人之为人的良心给丢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道找回来的话,那么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要花毕生的经历告诉人们,把丢掉的这个良心找回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中国文化看来不在于生物学层面,也不在于自然的层面,而在于道德,在于社会,在于文化的层面,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我们讲中国古代,包括现代,我们对那些做了伤天害理事情的人,做了不仁不孝不忠不义事情的人,我们往往把这些人说成什么呢?没有人性,干的不是人事,禽兽不如,猪狗不如,批着人皮的狼。这些意思就是把一个人,做人的道德的底线给否定了,他比打人还要厉害,所以,人之为人之所以为天地贵,之所以为万物贵,就在于人它是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和禽兽的区别还有很多,比如说羞耻心,动物没有羞耻心,只有人有羞耻心,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

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中国是一个重视道德的国家,重视德性的国家,大约从三千年以前,我们这个民族就确定了重视道德,重视人伦的文化品格,从周公开始到孔子大约500年,我们这个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转向,这个转向就是由过去的重视鬼神,把鬼神放在首位,而转向了重视人伦,重视道德,所以说,中华民族它的底色就是一种道德的底色,一种人伦的底色。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德乃立身之本。古语说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这就是在讲官德的重要性。在孔子以前,我们就已经确定了立德,立共,立言这三不朽的思想,官德的修养好坏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的前面,重视官德。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他的思想里面可以体现出一种浓浓的人伦道德的情怀,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一个人不怕自己有没有官职,怕的是有没有赖以存在,赖以站立的道德修养,这是最主要的。德不孤必有邻,有德性的人他不会感到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官者的德性就像风一样,底下人,这些老百姓就像草一样,草是要看着风的风向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方向,风向东刮草就向东倒,所以这里孔子是强调什么呢?为官者的道德力量和榜样的力量,那么《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已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道德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根本的东西。

在《孟子》里面也多次提到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你做的好了天下老百姓都会心悦诚服的投奔于你。《孟子》里还讲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的道德修养能起到最终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

荀子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荀子说,领导者就像源头一样,源头是清的,流就是清的,源头是浊的,流就是浊的。那么领导者就像这个盘子一样,盘子是方的水就是方的,盘子是圆的水就是圆的,这里都强调了道德的力量,这个话都是给为官者说的,不是给老百姓说的。汉代的刘向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就是道德不厚的人不可以议事老百姓。东汉的张衡大科学家也说,不换位置不尊,而换德之不宠,不怕自己的地位高低,怕什么呀?怕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好坏。汉代末年的王符,这就是东汉末年,他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就是人的德性和他的位置要匹配,否则就会有灾祸。

郑板桥说,种十里明花,何如种德,修广厦万间,不如修身,把重德和把修身,他用了一个比喻,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这里实际上就是讲了为官者的德性是一个立身之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德乃为政之要。道德修养要和政治结合起来才会有力量,所以古人说,为政在人,在其位谋其政。孔夫子说,为政以德,比如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你如果以德政来治国,就会像北斗七星一样,其他的人都围绕在你的周围,团结在你的周围,这是强调以德治国。孔子有两个学生,曾经问孔子,问政,其中一个叫止张,止张问老师什么叫政治?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即在位上的时候要不知道懈怠,在执行政令的时候要忠心耿耿。就是要把把德性和政治结合起来。孔子还有一个学生是为官的学生叫孟易子,他问什么叫做政治,孔子说了一句现在非常有名的话,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那么这个正就是公正,就是端正,就是公平,你为官者你正了,谁还敢不正啊,所以在孔子里面有大量这方面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和,你连自己都正不了,你怎么去正别人呢,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诸葛亮说,人君先正其身,而后乃行其令,意思是一个意思,就是首先要自己要正,然后才能够去正别人,然后你发出的政令别人才能够推行它,去实行它。

我再举两个顺治帝和康熙帝,他们的思想可以作为孔子思想的一个注释,顺治帝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意思是,如果大臣是不廉洁的话,高官不廉洁的话,他就无法成为底下官吏的表率,那么小的官吏一定会贪污腐败。那么小的官吏他不廉洁,他没有去治理老百姓的根本,社会风俗一定会变坏,这就是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自身要正。那么康熙帝在康熙政要里面记载了康熙帝里这么一个思想。他说大臣如果能作为小臣的表率,他能够亲修职业公而忘私,作为小臣他就会有所顾忌,不敢胡乱非为。这里也讲的为上者和为下者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为上者是一个表率,强调为上者的道德的自律作用,这是第二个小方面。

第三、德乃立国之基。德是立身之本,德是为正之要,德,同时还是立国之基。从西周的周公开始就已经提出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些东西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他在西周初年提出了这些思想,影响到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和格局。

德,国家的根基,国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授有德则国安,这是管子的话。如果把一个国家交给有道德的人,有德性的人去管理,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这种思想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始终,他就像一条主线,一条红线贯穿下来,我们来看李世民,唐太宗怎么说的呢,你如果想让天下安定,那么你就先正其身,先正谁呀?正自己,自己身要正,修身。魏征也说,你要让树木枝繁叶茂,一定要巩固它的根本,因为根深才能够叶茂,你让这个水能够长流不息,水流潺潺,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因为渊源才能够流长。你如果想让一个国家安定,那么你一定要积累自己的仁义和德性,不要去损害老百

姓的利益,不要去和老百姓争利,要讲德性。王安石也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同样把为政立国的一个基础放在人的道德修养上。苏东坡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而不在乎强与弱。道德是主要的,而不在于道德的强和弱,有没有道德是这个国家存亡的一个根据,所以这一部分是讲到了道德是立国的根基,最后,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就像现在我们讲的以德治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以看出来,重视为官者的德性修养,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终,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德是立身的根本,是为政的基础,是执政的基础,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做官为政的根本,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这个小结就是讲从中国文化上来看,区别人和禽兽的最主要的根本点在于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最为天下贵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讲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始终的底色是道德,是良知,是道德修身,这是一个底色,这是我们中国人为官为政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二、官箴书与官德修养

第二个问题就介绍一下官箴书与官德修养管。官箴书我们平时听到很少,但是在古代官箴书主要是针对为官者的。

(一)官箴书的出现

官箴书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官箴是一个什么意思?这个官箴在过去它的原始意思是为下者对为上者一种规劝,一种劝鉴建。以后尤其是到了秦汉以后变成了为官者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官箴书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出现,他不同于经诗子集,它是一类非常特别的书,他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官德太重要了,刚才介绍了官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到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从皇帝最高统治者来说,官箴书希望这些官员们都能够廉洁自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勤政为民,免得引起老百姓的反对,引起老百姓的反抗,老百姓是一个双刃剑,这是一个方面。

就为官者自己来说,官场凶险无限,如何在凶险的官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他就要像前辈的官箴书,前辈很多官员写的官箴书中去借鉴其中一些智慧,所以这个官箴书在中国古代是为官者必读的书籍。

(二)历代主要官箴书举要

第一,君王御撰的官箴书,主要是为臣僚们而制订。官箴书究竟有一些什么东西,即官箴书有哪几类书,第一类就是君王欲攒的官箴书,就是皇帝欲攒的。比如说有唐武则天的欲攒的《臣轨》,清顺治帝“御撰”的《御定人臣儆心录》,这都是皇帝亲自抓的,这些书内容不多,但是因为是皇帝亲自抓的,是亲自欲攒的,所以它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一类书。第二,官员个人从政经验的总结。他在官场上呆的时间很长,由于从政的一些经验,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样去当官,为政的经验,比较著名的就是宋朝吕本忠的《官箴》,为什么这本书重要呢?因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为官之法,第一、清,第二、慎,第三、勤,就是出字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很薄,只有一卷,但是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二类书。第三,对先儒为人为官之道或居官法则的政论辑抄。比如说有《朱文公政训》,这是一卷。还有《牧鉴》十卷,这是这一类书,这一类书内容非常的丰富,很便于后人去查找,这是第三类。

第四,多种官箴的汇集类编。就是很多种官箴书把它编在一起了,比如说有清朝陈宏谋辑录的《从政遗规》二卷。还有清朝徐栋辑录的《牧令书》二十三卷,这一类书就属于这个,他把一些官箴书给柔在一起了,这些书也是便于查的。

第五,这一类是属于什么呢?就是皇帝自己写的,他不是一转给大臣看,不是,规范帝王行为的。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帝范,就是规范皇帝的行为的书,但是这一类书很少,主要的官箴书是指前四类书。那么一些重要的官箴警言名句都是出在这些书里面的,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宋朝的戒石碑里面讲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这讲的什么呀?十六个字,你们这些官员的俸禄、薪水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老百姓没有权力,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你们可以欺负他,可以压榨他,但是你们这么做的结果一定会得到上天的报应,上天是难欺的,人在做,天在看,你只要做了上天就会惩罚你,这是借石碑,宋朝的借石碑,非常重要的官箴。

刚才说的当官之法为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就是保护自

己的官位,然后可以远离耻辱,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官箴书。

还有一个有名的就是三十六字官箴,朱镕基总理非常推崇这个官箴,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了就能够产生威信,这是,朱镕基总理非常看重的一则官箴。

还有明朝的一个官箴,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什么意思呢?这个廉洁你官员想廉洁,就要少情寡欲,这个廉洁就像少女的贞洁,一旦受玷污以后纵身受侮,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官箴,讲究古代官员的一些官箴的内容。

另外,就是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既不官不失为好人,逢运气当做官,并且做好人,必不受百姓垢骂,不遗毒子孙。就是你要想当个官一定要去当一个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是好官一定是好人当一个好官,当一个为民服务的官,不至于糟到老百姓的谩骂,垢骂,也不至于遗毒自己的子孙,损了阴德,这是刚才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我们现在也比较常用的几个官箴的内容。官箴书从现在来看影响比较大的有这么几本,一本书是宋代吕本中的《官箴》,这本书比较简练。一本是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这本书比较规整。还有一本是清代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这本书最深刻。

(三)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举要

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也就是说一个人你说他官德的好坏,你通过什么表现出来,他没有刻在头上,说我官德好和官德不好,他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一些官德的德目修养表现出来,如果说官德是个纲,具体的德目就是目录,纲举目张,也就是说官德的好坏要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才能够体现出来,这些德目有什么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这些德目有不同的概括,在这里我把它做了一个分类,一个概括,这些具体的德目就是孝悌忠信,平明志友,礼义廉耻,直智实达,清俭和节,淡静藏谨,仁爱宽恕,温恭让学。

也就是说古代官德修养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的,我从这里面选择几个,这个德目修养,我们说第一个先讲一个孝,孝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那么我们说树从根脚起,水从源头来,作为父母是我们的源头,我们都应该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古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百善孝为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个孝诗的诗经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讲父母亲把子女,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含辛茹苦的养大成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是把父母亲养育子女的这种坚信表现的淋漓尽致。

孝养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古语还说,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慈母爱子非为孝也,所以母亲的爱是一种纯真的爱,作为子女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那么中国文化讲对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孝自己父与母,不如禽与兽,不孝敬父母的连禽兽都不如,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贵辱之德,鲁迅先生说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所以孝养父母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古代有一个大散文家叫李秘,他当时在为官和孝养祖母之间进行了一个选择,这在我们非常有名的《陈情表》里面写了,他毅然的选择了先孝养祖母,然后出来为官,这是《陈情表》里面写的内容,读来令人感人至深,苏东坡说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人。对每一个子女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怠,等到自己挣钱挣够了,等到当官当到多大的官了,再来孝养父母,那个时候父母等不起了,来不及了。

过去儒家文化讲父母在,不远游,因为子女在家里,他要为父母亲养老送终赡养父母,今天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常回家看看成了很多人的一种奢望,那么孝养父母仅仅是满足物质上的一种东西吗?仅仅给父母亲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孝吗。儒家文化并不这么看,孔子有两位学生,一位是子由,一位是子夏,子夏他问老师,他说,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对父母亲的一种感情通过面部表情可以体现出来,如果父母亲正在干活,你一把抢过来说我来干吧,如果把饭做好了,给父母说你先吃吧,不冷不热的,他说这就是一种孝吗,这不完全是孝,孝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种对父母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上,所以从面部表情上可以表现出来。孔子的学生子由也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所谓孝者是为能养,今天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至于猪狗牛羊都得养活它,如果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孝敬,不敬仰,不从内心感恩你的父母亲,你养活父母亲跟养活猪狗牛羊有什么区别,这里面讲的孝不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内心的情感上的一种满足。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曾子,他把孝分成三个境界,三个层次。一是大孝,也就是说你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让你父母亲得到尊重,尊亲这是大孝。其次是不辱,不因为子女在外闯

了祸,干了坏事,让自己的父母亲蒙羞,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最低的层次,其下能养,就是能养活自己的父母亲,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所以孝养父母不完全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满足。那么到了孟子以后,这个孝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血缘的关系,成为一种社会上的共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年龄大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的,都应该去孝养他们,都应该去尊敬他们,去敬去爱他们,孝顺他们,不仅仅是指自己的父母亲了,所以兄弟姊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弟子规里面不是说吗,叫兄到有,地到公,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了,孝也就在其中了,这是一种孝。古人还注意了一种现象,就是不敬其亲而敬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这种现象古人看出来了,这是一种悖理,悖德的现象,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你去爱他人,这种现象说不过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人一定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我们知道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为了当皇后,把自己的女儿给活活的捂死了,当然他杀了儿子,杀了他的孙子,就为了权力。隋炀帝为了当皇帝,把他的父亲给杀了,吴启为了当将军,把他的妻子给杀了,易牙为了讨齐桓公欢心,把他的儿子给蒸了,给煮了,这些人连自己的父母,连自己的妻子,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他爱他人吗?一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历史证明这些人都有非常深的公立目的,易牙把自己的孩子蒸了以后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认为他是一个贤臣,但是最后齐桓公死在这帮人小人手里,所以讲孝字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我们说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更多体现在一种情感方面,而不是物质方面,但是对另外一种不爱其亲,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爱他人的人,这种人我们也要实时的提防,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有一些公立目的在里面。孝字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一切善心,爱心感恩心的基础。

(四)慎

慎既是一种修养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的境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慎呢?我把里面归结为几慎。

6.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六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其传统景观建造中的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移花栽木、诗情画意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1]。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辉煌不等于今天及将来的辉煌, 目前遗留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人的财富, 是过去的中国人们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哲学、文化、风俗等的物化。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现代庭园景观出现了令人堪忧的局面。我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等没有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古典园林的精髓, 仅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现代园林简单的“拷贝”、“粘贴”, 零零星星的“借用”, 以至于在某些城市小区、公园等景观作品中出现西方景观元素和中国古典园林因子的简单叠加, 形成了“不伦不类”的现代园林景观。而同属东方园林奇葩的日本枯山水景观是一种在借鉴外民族精华同时结合本国地理特点、审美特点等发展起来的极具本民族特色枯山水景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日本枯山水景观的设计风格既保留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艺术的精髓越来越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枯山水传承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以期给中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启示, 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2 日本枯山水

2.1 日本枯山水由来

汉末中国园林传入日本。日本园林最初是对中国园林简单的模仿, 随后就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日本园林史划分为古代 (大和、飞鸟、奈良、平安) 、中世 (镰仓、室町) 和近世 (桃山、江户) 三个阶段[2]。枯山水是在镰仓时代 (1192~1333年) 由梦窗国师在日本西方寺园中第一次把枯山水运用于回游式池全园中, 形成与池全园共存的形态。但枯山水庭院是否根源于日本本土目前还有待于园林爱好者、历史学家等继续考证, 传说日本枯山水最早被称为“唐山水”, 是对中国秦岭深处的一段河道景观的描摹, 据此推测可能来源于中国, 可惜的是中国现存古典园林中找不到枯山水的范本。由枯山水之父梦窗国师营造的经典枯山水园林之一———龙安思方丈庭园, 庭园约占地300m2, 庭中由大小不一的15块岩石, 每5个组合伏置坐落在富有装饰性水感纹样的沙砾上, 整个庭园除了苔草没有一植物, 能使静坐在庭园前的人们心灵得到净化。

2.2 枯山水庭园的特点

日本枯山水也就是枯山枯水, 就是以砂代水, 以石代山。《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枯山水庭院以卵石、白沙为造景的主要元素, 用以代表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海岛等景观, 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 并且园内几乎不用开花的植物 (在修行者看来花朵是华而不实且容易凋落的) 。

枯山水追求的是美的永恒和凝固, 枯山水一旦营造好几乎是不可再变的。由于日本地理位置、国土资源的特点, 造就了枯山水小而精致的特点并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无限的意象。由于日本经常发生地震和海啸, 使日本本民族比世界其他民族多了一种无常感和孤寂感, 枯山水园林比其他园林多了一份禅意和深远意境。

2.3 枯山水景观在日本现代庭园景观中的传承和发展

枯山水景观是日本人们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精华后结合本民族文化、审美观念、地理特点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园林景观, 并在日本现代园林景观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现代景观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新技术的运用给枯山水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发展形式。日本传承和发展枯山水景观并使之很好地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之中, 给我国现代庭园景观的发展很大的启示。以位于日本福岗安田水灾保险大楼前的石园景观为例, 来说明传统枯山水园与现代材料强烈的对比, 使人们对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矛盾进行反思[3]。此石园造园手法继承了枯山水的手法———简洁凝练, 全园无遮挡使人们可以在此静观冥想———枯山水造园特点的再现。石园在结合枯山水造园手法、特点的同时, 又结合现代材料进行新的创造, 使之成为现代景观。

枯山水景观在日本现代景观中传承和发展下来, 并影响到世界其他景观的发展, 对拥有3000多年造园史的中国现代庭园景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得之它是一个吸收、整合、嬗变、传承的过程, 这对我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师及其相关人员有以下启示:优秀的设计不是对传统设计的简单模仿或简单叠加, 而是将地方传统园林特色和现代生活需要、技术特色、美学价值等相结合, 形成新的园林景观 (但与古典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3 日本枯山水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

3.1 我国现阶段庭园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 历史的更迭, 文人雅士的相继离开, 我国古典园林必然面临着衰弱的局面。面对这种现状, 现代庭园对优秀古典园林有两种态度, 一是:“古典园林休矣论”:认为古典园林是过去的东西无法融入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 将其应完全抛弃, 同时将西方园林搬上东方“舞台”, 这些生搬硬套的东西, 在现代中国很多园林景观被证明无法取得良好的发展。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 将其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全部照搬到现代庭园景观中, 这些表层的模仿也不会取得本质的发展。

3.2 中国庭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日本枯山水在现代景观中的继承和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 得出中国现代庭园必须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的技术、材料、人们需求、人文环境等特点创造出新的适合现代人们需求的庭园景观。唯有继承古典园林中优秀的部分、大胆创新, 吸取西方精华并变通运用, 才能使中国现代庭园走向健康发展之道。

3.3 枯山水园林对我国现代庭园景观设计的启示

今天庭园已不仅仅是与住宅相连的一块土地, 其范围扩展到办公楼、楼前空地等领域。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得之日本对枯山水庭园的继承和发展取得了优秀成果, 这对我们现阶段的庭园设计有着相当大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3.3.1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应结合民族审美特点

中国浩瀚的文化历史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集中国古典绘画、诗词、自然观和道德观为一体的中国古典园林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趣味[4]。在今后庭园设计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本民族的审美情趣, 把它们和现代庭园景观相融合, 营造出适合中国人民审美口味的具有可识别性的景观。

3.3.2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要结合周围的环境特点

现代庭园景观的营造要结合周围的环境 (甚至整个城市环境) 相融合, 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的现代庭园。

3.3.3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要结合本土艺术

庭院景观是艺术的综合体, 庭园中每个造园要素都可以在本土特色中找到灵感, 融本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中。如山东高密植物园融剪纸雕塑于现代园林之中, 为景观增添了活力。

3.3.4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要融入新技术、新材料

在中国现代景观营造中, 造园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千篇一律, 景观项目在评审过程中专家意见也相对保守, 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比较缓慢, 这导致了景观的重复及雷同。日本现代园林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不断地在现代景观中运用高科技产品和技艺, 顺应日益更新的社会要求, 这也是日本现代园林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4]。所以, 我们把现代新技术、新材料融入到现代庭园的发展之中。

3.3.5 现代庭园景观设计要展现其互动性

现代庭园景观要展现其互动性, 让大众参与进去, 体验庭园景观的设计特色, 感受设计师的设计成果, 消除工作学习中带来的疲惫感, 使人们能更好地再次投入工作。

4 结语

日本是个善于借鉴、吸收外民族优秀文化的国家, 日本枯山水在现代庭园中被继承和发展, 然后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等形成了日本现代枯山水景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日本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现代庭园景观的发展要继承和发展本国优秀的古典园林的成果, 然后立足本土文化, 吸收过各种先进技术和思潮, 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现代庭园景观。

参考文献

[1]杨艺红, 刘劲军, 顾志欣, 等.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J].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 (2) :369~371.

[2]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4.

[3]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04) .

[4]张一驰, 车伟光, 郑锋, 姚茜.浅谈枯山水和极简主义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启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5) :109~113.

[5]刘婉华.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4 (6) .

[6]仲昱雯.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0 (5) .

7.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七

关键词:景观 自然环境观 师法自然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得中国的景观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现代景观设计与艺术相结合,创造了更具艺术感的设计,正是因为这样,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至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然而在经济和文化转型期,城市景观的实践状况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和误区。中国的中小型城市基本呈现大同小异的城市面貌,大大小小的建筑体快和几何布局的道路构成的城市的主体。盲目效仿别人,破坏环境,自毁家园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传统景观特色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某些景观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艺术形态而使人们远离了自然;还有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更不具有人文情趣。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玻璃构成的城市中,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对人们的心里也是一种摧残,各种现代疾病不断产生。如何在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繁忙期,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观,已迫在眉睫。

景观设计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主动安排,通过它,人们协调整体的生态系统,当然也包括文化和自然。景观设计本身是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一条有效途径,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也必将回到他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追求。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自然观在新时代的体现。

山水是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从前面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国人的山水情节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山水的情愫。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园林景观。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观念深受中国人普遍的山水情节的影响,是把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以艺术的手法所创作的山水景观,是一种人化的自然。作为中国景观艺术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更是其主要标志,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欣赏山水,能使人摆脱日常琐事的困扰,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通過审美使精神得以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图11所示,苏州拙政园中的堆山理水,水而曲折往复,岛屿间列,亭榭奇石时隐时现,景物隐约迷离,一步一景,充分体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优美山水景观。

从中国古典园林中不难看出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自然”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世界之始”,它表明在中国人以阴阳观念理解的宇宙图式中,自然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世界,自然之美存在于主观世界和客观存在的和谐平衡之中。因此,中国人探索自然之美的办法是通过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和深刻感悟与联想来寻找其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法自然”,既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观,也是中国人探索和欣赏自然美并将其运用于环境设计的方式,也是中国独特的环境观。此外,道法自然还暗示了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知觉,同时强调了真实体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儒家以山水作为仁人志士的精神拟态,远离人世喧嚣的山林,最初是隐士高人栖身的理性选择,并且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文人高雅的文化模式。随着人们精神的觉醒,隐居山林,渔钓以终的人,魏晋以后已经不多见了。既可以像白居易那样“隐在留司管”,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只要“心远地自偏”,甚至可以“大隐在关市”。这时,山水情节已大多存在于意念之中,所以,纵观文人为自己规划设计的园林,拳石勺水也足以象征山林江湖,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景观最基本的抒情物质建构。

早期我国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形式的渴求,而现在由于国人的觉醒,人们更重视在环境中的体验。“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一山水画所蕴含的国人的自然观,让人们从对那种气魄宏大的几何布局的崇拜转向于自然型不对称的布局组织的偏好。在这样的布局环境中,对自然的领悟,体现对纯朴、简法的本质追求,体现了返璞归真的愿望。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对自然的深刻敬意,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环境美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从这一意义上说,美意味着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美学立场反映出道家思想的真啼:对自然事物给予应有的尊重。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些苔痕遍布的小径山石,一些漆饰剥落的柱窗,一些树木掩映的山石……看似随意布置,但有恰如其分,在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装饰,重要的是“道法自然”,使人们在其中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师法自然”思想的发扬,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问题;通过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生态过程的艺术的再表现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各种美学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与思想,达到唤起民众、让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思想上升华。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贾又福.山水画精神景观[M].当代美术,1999:21-29.

[2]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90.

[3]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8.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八

从园林的发展史来看, 一开始便注重理水,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魂所在。古人在数千年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理水经验。例如:将自然水体引入园林之中, 融合为完善的循环系统;“一池三山”的传统理水模式以及“曲水流觞”的风雅佳话;师法自然的自然山水模式与空间构造手法等都是理水艺术中的瑰宝。这在崇尚自然人居环境的今天, 对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设计及营造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遵从“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受到了当时诗歌、绘画及社会人文风气的影响。为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理想效果, 景点常利用真山、真水, 以及自然生长的植物, 加之灵活处理的布局, 将独具匠心的意境融入自然之美当中。

2.1 先秦时期

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文王所造的“灵台、灵沼、灵囿”。 囿即为游玩休憩的园子, 囿中的沼为人工挖掘的池塘, 池水在为植被灌溉提供水源外, 还能饲养用来赏玩的鱼类, 而挖沼产生的土方则用以修筑为台, 这种挖池筑台的修建方式在后世得以广泛的运用。

2.2 秦汉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在秦朝。此时, 始皇帝一统天下, 大量的离宫别苑开始被兴建。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 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然毫无结果, 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 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 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此“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对后世的皇家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在秦代一处旧苑址上扩建的上林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园林, 此园纵横300里, 苑中的昆明池更是烟波浩渺, 其在具备浏览渔猎的功能之外, 据传还具有模拟天象的神奇之处。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皇家园林的主要功能转为满足游园及赏乐的需求。这个时期, 私家园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隐逸思想使得造园者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山水之间, 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文人雅士借以传酒酬诗的活动——“曲水流觞”, 亦演化为一种水景模式, 被引入皇家园林之中。该时期园林用水依旧沿袭“一池三山”的模式, 例如:位于邺城的华林园, 就将漳水与宫城的御沟相连, 构建出完整的水系。

2.4 隋唐时期

时至隋唐时期, 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全盛阶段, 除了以传统的方式采集地下水外, 也经常将外部沟渠中的活水引入园中。园林中的水体往往磅礴浩大, 除供游园赏乐外, 亦连通了城市的水脉, 与城市的供水系统融为一体。同时, 水景的形式也越发丰富——既有安静的池塘、深幽的水潭, 亦有欢快的溪涧、热闹的飞瀑。如以大兴苑为基础修建的禁苑之中, 就把灞水引入园中, 凿鱼藻池、筑鱼藻宫, 皇族常常在此观看竞渡抑或赏鱼嬉水。而唐朝年间更是开公共园林之先河, 长安城东南方位的曲江池就在平时开放给当地居民游乐, 而每逢会试放榜之时更是形成了宴游曲江的盛景。

2.5 宋明清时期

到了宋明清时期,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 意境的营造以及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已逐渐形成。宋代皇家园林的理水代表首推宋徽宗所筑的良岳。良岳的水东奔西流, 入池入涧, 入溪入谷, 构成了一个形态各异 (河、溪、涧、瀑、潭、湖、池、沼等) 的完整水系, 为宋代园林水景之集大成者。当时的私家园林亦出现多种多样的动态水景。时值明清时节, 园林的建造技艺己高度成熟, 园林理水方法向多元化发展。江南水乡的私家园林水源丰富, 结合山石创造各种各样的水态与水景。而皇家园林亦是包容了江南明媚、秀丽的水乡情境, 在原来浑厚、质朴、大气的山水风姿里揉入了几分婉约。

3 水景在城市居住区中的功能与作用

3.1 水景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空间构成的意义

居住区空间主要是通过道路、绿化带以及建筑的墙体等手段来进行限定与划分。尽管这样的方式较易实现空间的理性管理与秩序感的营造, 但却难免显得有些沉闷与单调。那么, 在空间中合理的组织和运用可塑性强且具备趣味性的水体, 就能够有效的活跃气氛, 避免空间的单调感;同时, 相较于墙体及绿化带, 水体能为自然的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且不会影响视觉的连续性, 即:水只区划空间, 而不影响视野。

3.2 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视觉与心理作用

以水为主题的景观, 往往具有特殊的美感, 其在景观功能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古人有云:“水能淡性为吾友”, 水的宁静能慰藉人们浮躁的心灵, 水的灵动又能激发人的热情。静态的水景能够在无声无息之间平复内心的躁动, 如“心灵鸡汤”一般带来满足与安顿感;动态的水景则能够激活人的情趣, 唤醒内心深处的渴望, 使人精神振奋。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 在邻水的环境中, 人的体温会有所下降, 脉搏会趋于平稳, 从而对放松精神, 释放压力有明显的帮助。

3.3 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生态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 自然界中水的存在会带来盎然的生机。在局部环境里, 水体还能调节环境温度、改善区域小气候。水分的蒸发在降低了附近气温的同时, 还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此外, 无论是平静的水平还是由动态水景产生的细小水珠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尘埃, 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并延长了负氧离子存在的时间, 使之通过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 水体的存在, 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是现代的住宅区微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3.4 水景在居住区中的社会、经济价值

自古以来, 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休闲娱乐活动都是围绕着水展开, 如:垂钓、划船、观鱼、嬉水等。水及水景所具备的无形的引力能将人们吸引到一起, 使其周边形成一个既能释放压力、愉悦心情, 又便于社交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居民们相互间的交流, 增进了解, 有利于小区的和谐安宁。

景观、生态优势, 使水景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开发中体现出了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上海临黄浦江一带的住宅能否看见江面的滨江住宅至少差别3000元/m2;香港维多利亚海湾旁的海景住宅与同地段普通住宅相差近l倍价格;东京的东京湾、悉尼的黄金海岸、纽约的哈德逊等水岸住宅, 售价都要高于同质量楼盘至少10%以上, 甚至达到50%。

4 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理水方式的现代应用

4.1 空间的营造:师法自然, 因地制宜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里, 对自然界的崇尚一直是一条中华民族亘古未变的信仰。无论孔孟的儒学, 还是老庄的道家, 都大力提倡“天人合一”的处事哲学。“师法自然”不单单被视为是一种方式或者方法, 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境界, 从中衍生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营造理念, 并为诸多现代城市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及构筑所遵从。

有的居住区将大型的湖面作为整个小区设计和建设的中心, 而供居民居住和使用的建筑皆临水而建, 错落有致的布置各式水景。深圳的波托菲诺·纯水岸就是沿水岸线布置住宅, 使住户能够将湖区风景一览无余, 被奉为经典。

也有的居住区根据实际地形、地势, 巧妙的通过线性的水景延伸出别致的空间序列, 如:以一条小溪为主体水景贯穿整个小区, 所有的建筑皆依溪而建、伴溪而修, 从而形成别有情趣的线性空间序列, 杭州春江花月就是其中的精品。

4.2 意境的营造:画意诗情, 悦目赏心

所谓意境, 即通过模拟一些特有的情境, 唤醒记忆、激发联想, 达到以小见大、触景生情的效果, 使游者感受到特定的氛围。意境虽然没有自然界中的山水、植被那么真切, 但它依旧是客观实在的投影, 他能够勾勒出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不少居住区利用水景与建筑的有机融合, 赋予充分的民族地域特征。深圳万科第5园就是近年来较为优秀的设计案例。园内, 无论是流水、小桥、青砖铺就的道路还是碧绿的水草、疏密有致的青竹, 都体现着中国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住宅的建筑设计风格透着徽派建筑元素的气息, 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漏窗也出现在细节之处。进入园中, 让人如同置身于温婉的江南水乡, 成功的意境营造让现代住宅与古典元素完美的融合, 在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建筑中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情。

摘要: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 其如诗如画的水环境, 让世人叹为观止。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 通过分析水景在城市居住区的功能及作用, 结合创作实践, 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方式给予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居住区水景,理水方式,意境营造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 (6) :3~11.

[4]斯蒂芬·R·凯勒特.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9.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篇九

有轨电车是19世纪下半叶在英国马拉轨道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交通工具, 发展至20世纪初曾一度成为欧洲许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 快速灵活的私人小汽车、公共汽车等路面交通工具开始普及, 并逐步取代了有轨电车。20世纪70年代, 世界石油危机以及城市不断对外蔓延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开始引发欧洲许多城市反思小汽车交通策略引发的弊端和问题, 并尝试提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 重新应用有轨电车也提到台面。80~90年代, 经过车辆和整体系统的改进升级, 具有客运能力大、速度较快、舒适新颖的现代有轨电车纷纷出现在欧洲城市的街头。在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许多国家, 现代有轨电车以现代、时尚、环保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 成为优化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 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关注和研究现代有轨电车, 如上海、天津、大连等都在积极规划建设现代有轨电车系统, 但总体来看, 现代有轨电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有必要对现代有轨电车的主要特征及国外的发展应用情况进行归纳与研究, 尤其是关注有轨电车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及不同城市的利用方式。

1 现代有轨电车的特点与优势

1.1 布局灵活多变、因地制宜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布局具有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特点。根据城市道路宽度的限制、交通出行的预测导向等不同情况, 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轨道敷设方式 (中央布局、两侧布局或单侧布局) 和路权分配形式 (独立路权或共享路权) 。例如在阿姆斯特丹的老城商业街上就采取了有轨电车与公共汽车、行人共享路权的方式, 轨道基本占据了街道空间, 但却不影响人行活动, 反而更突出热闹的气氛 (如图1) ;而南特50人质大街的改造则采用有轨电车与汽车相对隔离的独立路权和单侧布局方式。 (如图2)

1.2 建设经济快捷、运营高效

现代有轨电车的建设费用相对较低, 约为地铁项目建设的1/5~1/10, 且建设工期比地铁短, 大大降低了其投资成本。同时, 现代有轨电车主流产品的模块化设计、编组更加灵活, 降低了车辆维修养护的难度和运营成本, 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

现代有轨电车在运能与速度方面是介于快速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中等运量的交通方式。其车厢长度一般在20~40米, 列车载客量约150~300人, 单项客运能力达1~1.5万人次/小时, 运营速度一般在30公里/小时。可见, 在较低的投入下能产生较高的交通绩效。

1.3 电车运行平稳、安全舒适

现代有轨电车在平顺的固定轨道上运行, 电力驱动技术、现代科技的车辆设计在增大运能的同时, 即使恶劣天气下仍能保证行车稳定、低噪音、无污染、乘坐舒适等优点。车内平稳的低地板结构、活泼实用的扶手和座椅、宽大的观景车窗以及空调、视频监控及旅客信息服务系统等, 无不体现新潮、现代和人性化的设计。因此, 现代有轨电车能够满足当前城市发展对于公交方式在节能性、舒适性、引导性等方面的需求, 是一种人性化、符合公众利益的交通工具。

1.4 车体美观大方、亮化城市

现代有轨电车车体造型流畅美观, 个性化的设计彰显城市魅力与特色。在欧洲, 现代有轨电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而成为各个城市提升市民认同感、城市营销的手段之一。例如法国大部分城市都在积极发展现代有轨电车系统, 但每个城市都在研发不同主题和形象的有轨电车作为城市个性化的标志之一。

2 现代有轨电车在法国的应用

现代有轨电车的应用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先起于法国, 文章通过研究其在法国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总结出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2.1 现代有轨电车对大都市中心区交通网络的补充与优化——以巴黎有轨电车线路规划为例

对于公共交通网络尤其是地铁网络比较成熟的大都市区而言, 以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已能满足城市基本的出行需求, 现代有轨电车因其建设周期短、对城市建成环境影响小、见效快等优势成为补充与优化大都市区交通网络的首选, 是继地铁、常规公交系统之后的又一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方式。

法国巴黎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主要包括区域快轨和中心区地铁网络两部分) , 于1981年已经基本建成。但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和交通出行量的递增, 巴黎大区的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系统亟待强化。2000年后, 巴黎大都市区交通系统除了局部必要的地铁延长线的建设外, 并没有大规模的地铁网络的增建, 而是采用了现代有轨电车来承担对整个巴黎轨道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化与补充, 尤其是在巴黎近郊区, 都是以有轨电车作为公交主干。当前巴黎市区已建成的以及规划建设中的8条有轨电车线路通过短程连接的方式, 加强市郊各个市镇 (commune) 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换乘点与地铁、区域快轨和公共汽车枢纽站衔接, 满足郊区与市中心之间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 (如图3)

其中, 2006年底建成通车的T3线路沿巴黎中心区南部运行, 连接东西两翼, 有效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近几年规划建设中的T3延长线则从更高战略层面来优化巴黎市区的交通网络。现状的巴黎轨道交通网主要强调中心区内部的网络化以及中心区与郊区的指状联系, 在中心区外围之间的联系却相对较弱, 而且环中心区的空间带分布着大量的公共空间、绿地、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等重要功能区, 因此通过T3延长线的建设构建巴黎有轨电车环线, 加强了中心区环形交通能力, 通过与T3的换乘增强了近郊区之间的联系及可达性;另外依托有轨电车沿线的景观重塑, 将巴黎绿环串接起来, 促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再造。

作为对原有交通网络的补充, T3环线将分别与2条区域快轨 (RER) 、11条地铁线相交形成轨道交通换乘点, 另外与44条公共汽车线路和60多处自行车自助租赁点 (Velib) 形成有轨电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点。在道路空间布局上, T3环线采用在道路两侧临近人行道布设有轨电车轨道线、道路中间供机动车使用的方式, 车站设在人行道上。

2.2 现代有轨电车对城市新区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支撑——以里昂汇流新区 (Lyon Confluence) 为例

在中等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 为了引导城市呈指状、带状、组团式发展, 现代有轨电车往往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有限的中小城市引导绿色交通体系、组织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形态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城市层面, 为了使新城或新区呈串珠式的发展、防止圈层式的扩张, 需要建立从中心城区向新城放射式的交通主干。以法国里昂为例, 里昂汇流新区位于里昂市区南部, 地处罗纳河 (Rh ne) 和索恩河 (Sa ne) 交汇形成的半岛上。其北侧与老城相接的Perrache火车站是整个地区发展的重要要素。该火车站不仅是高速列车 (TGV) 和区间火车 (TER) 的站点, 也是1条地铁线、2条有轨电车、8条公共汽车线路的交汇枢纽;同时, 结合汇流新区处于半岛而具有的独特狭长地形和其生态住区的开发定位, 整个汇流区半岛以1号有轨电车延伸段为公共交通主干, 依托建设与运营成本均较低的有轨电车的交通走廊与里昂其它地区建立起高效的联系, 一方面1号有轨电车直接通往Part-Dieu火车站中心区, 实现了新区与老城的便捷、快速的交通联系;另一方面其与地铁A线、有轨电车2号线、火车等的换乘使汇流区的可达性和公交出行变得十分优越。 (如图4)

在街区层面, 依托有轨电车站点的TOD模式成为构建城市绿色街区的首选策略。里昂汇流新区将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作为新区公交运输的主要形式, 承担新区大部分客流。新区布局也是以有轨电车站点为中心, 集中布置公共广场、商业服务设施、住宅等混合功能, 围绕站点枢纽形成街区中心, 街区中心通过方便舒适的自行车、步行系统与周边街区紧密联系, 增加有轨电车的辐射范围 (如图5) 。

在道路空间布局上, 里昂汇流区的有轨电车线路作为新区的主干公交, 采用了道路中央敷设有轨电车轨道线、两侧布置机动车道的方式, 在路口附近布设有轨电车车站, 行人通过人行横道实现换乘 (如图6) 。

可见,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高效的交通方式, 尤其适用于环境敏感、具有中低客运强度的城市发展轴上, 或者作为城市新区公共交通的主干, 并应注重“有轨电车结合轻型交通”的模式, 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鱼骨式的交通体系。

2.3 现代有轨电车对老城区交通压力的缓解与改善——以波尔多有轨电车网络为例

在建筑密集、道路空间狭窄的老城区或历史古城中, 现代有轨电车因其对道路空间的高效利用, 可在满足不改变老城原有传统街道尺度的前提下, 构建主干公共交通系统;而其现代化的形象特征, 使之不仅能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 还能成为老城一道亮丽的新风景线。在法国, 蒙彼利埃、南特、兰斯、马赛、斯特拉斯堡等古城老镇都大力推广现代有轨电车的使用, 有轨电车开发项目也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程, 更是城市空间改造、环境美化、激发活力的重要触媒。波尔多是法国重要的历史古城之一, 老城区历史建筑悠久、古城风貌完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小汽车的增加, 老城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出行。为了改善与缓解老城交通拥堵问题、丰富和增强老城区综合交通客运能力, 并提高公共交通对市民和游客的吸引力、提升旅游品质, 现代有轨电车被引入老城中。同时为了避免有轨电车架空线对历史建筑景观的干扰, 采用了三轨供电的技术实现无架空线的有轨电车, 将城市建筑、景观与交通设施完美结合。

波尔多已建成及规划建设中的4条有轨电车线路, 分别加强了加龙河两岸的联系、带动了加龙河滨水空间的活力、促进了老城区与外围地区的互动, 并带动了老城区的城市更新。在道路空间布局上, 由于老城区道路空间有限, 往往是通过对现状街道的改造重新分配路权, 采用有轨电车与公共汽车共行的方式, 沿线的街道和广场限制私人小汽车通行, 以塑造若干重要的“步行活动区”。

3 启发与借鉴

根据法国各城市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建设和运营方面的经验, 笔者认为国内发展现代有轨电车具有一定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不同城市及区域的公共交通系统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3.1 大都市区交通体系与公交结构亟待优化

对于国内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西安等, 人口超过几百万, 随着城市的扩张, 交通出行量也在不断增加。小汽车的不断增长、公共交通优势不足,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与挑战。乘车困难、拥挤、时间长已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当前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以大运量轨道交通 (地铁和轻轨) 与公共汽车相结合的方式, 除了上海等一些地铁网络比较发达的城市外, 大部分城市仍以公共汽车为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公共汽车的运送能力与运行速度有限, 普遍不能满足大城市高峰小时的运量需求;另外, 北京、西安等城市设置的公交专用道虽然对公共汽车的效率有所改善, 但因专用道不封闭而往往会被社会车辆占用, 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借鉴巴黎等欧洲大都市的经验, 现代有轨电车因其成本低、建设周期短、运量适中、节能环保等优势, 一方面可以作为地铁交通的替代技术, 以较低投入高效的完善与补充大城市现有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如上海张江已开始尝试有轨电车作为地铁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汽车的升级优化措施, 逐步改善乘车拥挤、时间长等问题, 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通过有轨电车补充中等运量的有轨交通, 完善各类公共交通的比例, 从而构建各种类型公共交通有机联系、多样化发展的公交结构。在大都市交通系统中, 各种交通工具应该互为补充, 形成完整的综合交通系统。因此, 现代有轨电车与其他交通系统应建立良好的接驳关系, 在交通节点创造良好的换乘环境, 例如公共汽车与有轨电车之间的同站台换乘;郊外有轨电车站旁设置小汽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停车场等。

3.2 中小城市可持续交通策略的引导与重构

在大城市深陷交通拥堵困境的同时, 中小城市也面临着城市扩张与交通出行机动化的挑战。对于无法负担地铁巨额投资的中小城市或客流量不高的新城区, 现代有轨电车较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借鉴里昂、南特等中等城市的经验,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是打造城市发展轴的重要手段, 同时新城集中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也需要大中运量的客运网络作为支撑。以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主干公交走廊, 逐步形成网络发挥规模效应, 并依托有轨电车沿线和站点周边的街区规划优化新城或新区的空间结构、推进TOD模式。此外, 应加强现代有轨电车与非机动交通之间的换乘, 围绕有轨电车站点及周边建立自行车与步行网络, 扩大有轨电车的辐射范围并集聚客流。

3.3 历史古城特色交通网络的建构

国内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旅游城市, 如苏州、泰安等, 旅游旺季游客聚集, 同样面临着交通组织的压力。具有节能环保、形象突出、灵活多变等特点的现代有轨电车在这些工程条件复杂、现状特殊的地区则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根据波尔多、斯特拉斯堡等历史名城的经验, 现代有轨电车是老城区或旅游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的有效工具之一。例如将中心市街建设成为只有现代有轨电车和行人准入的充满魅力的休闲购物街。这一类型地区并不是非常强调运营速度, 而更重视有轨电车的形象特征和客流服务, 因此可以考虑采用混合路权等不同形式以及多样化的敷设方式, 加强有轨电车系统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结语

随着国内城市的发展, 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公交优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新型的公共交通技术,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在国内的发展还不成熟, 在观念上应引起各专业领域的重视、使政府、学者都应认识现代有轨电车的必然趋势;在技术上尚需加快有轨电车国产化, 提升有轨电车的性能与实施可能性, 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设计标准引导现代有轨电车在我国合理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nne Grillet-Aubert, Insertion urbaine du tramway.

[2]Yo Kaminagai, Du design pour le tram a la fran aise.2008

[3]Connaissance du Rail, numéros hors séries sur les tramways de France, de2006et2008, et de nombreux articles réguliers sur les tramways anciens ou modernes.

[4]Connaissance du Rail, Les tramways fran ais en2009, n°spécial double344-345, décembre2009.

[5]Tram, revue suisse bimensuelle spécialisée sur les transports publics suisses.

[6]Strassenbahn Magazine, revue allemande mensuelle spécialisée sur les tramways.

上一篇:物流客服经理年终总结下一篇:粽香飘飘传千里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