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规律

2024-07-12

心理发展规律(精选12篇)

1.心理发展规律 篇一

论文标题:心理学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发展规律探析

Idioms, Culture Vacancy and Translation

论文作者 雷玉琼

论文导师 许康,论文学位 硕士,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论文单位 湖南大学,点击次数 44,论文页数 62页File Size3319k

2002-10-01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lunwen_32630072/ 心理学哲学;发展;规律;统一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development;law;integration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就是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第一阶段指1879年以前心理学包含在哲学之中时的发展。第二阶段是1879年以后心理学的发展。独立后的心理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为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而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心理学的统一目前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学统一工作只有在心理学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基于此,本文受科学哲学有关知识的启发,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对心理学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学哲学基本范畴和命题,发掘、整理和分析了前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以及有关重大史事,搜索了中国心理学的前辈们引进和传播西方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和见解,从而发现在心理学的发展中,科学主义心理学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主导思想,但它并没能实现对心理学的统一,却适得其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在文化、哲学、逻辑等角度的对立、斗争与融合构成了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现代西方心理学在革命中成长;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由人性的失落走向人性的回归。规律指导实践。文章在最后以心理学发展规律为指导,为心理学统一工作的实践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在方法论上接受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允许实证和人文等多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和平”共处;建立统一的科学观,在统一的规范下可以存在不同的心理学探索,实现心理学有差别的统一。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action and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The whol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n psych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affair that psychology broke away from philosophy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science in 1879.The period before 1879 when psychology was a part of philosophy makes up the first section.The latter section refers to the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after!879.During the more-than-one-hundred-year development history after independence, psychology has always been disintegrating due to two researching directions(scientificalism and humanism)in it.So the subject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heated topic in the study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 at present.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might be accomplished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law of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based on which and enlighten by the knowledge concerned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law of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The thesis first states the primary category and proposition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 then excavates, sifts and analyzes the vital historical events happening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re-psychology and modern psychology, finally searches the distinguished Chinese psychologists” practice and viewpoints on introducing and spreading western psychology In China.From all the above-mentioned, the thesis has got the findings: scientific psychology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aspect in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alism the dominant idea in western psychology“s development;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philosophy and logic form two basic threads in 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s development;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 grows through revolutions;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human nature instead of ignoring it as in the past.Law serves as guide to practice.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above-described law,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everal new proposals for 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establishing the unified instructio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s a theoretical basis of methodology in psychology, in which the concrete positive and humanistic researching means can co-exist peacefully;building an integrated viewpoint of science, in which there might be vari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and an integration in psychology with difference can be attained。

2.心理发展规律 篇二

一、运用迁移规律,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 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形成了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技能, 学习梯形的面积可仿照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方法等。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 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 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例如, 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可作如下提问:

1. 求三角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

是怎样转化的引导学生回忆:求三角形面积需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 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兴趣高涨, 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很快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 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 不能坚持学习。因此,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然扎根于现实, 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 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 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 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 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 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 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 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例如, 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 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口堰塘, 探测队在探测时, 选择了五处不同的地方, 探测的结果分别是9.2米、10.5米、12.9米、11.4米、9.8米, 你能说出这口堰塘有多深吗?

有的学生认为是12.9米, 有的学生认为是9.2米, 有的学生认为是10.5米……学生自由争论, 谁也说不服谁, 谁又都意识到自己理由不足。正感困惑时, 教师提出问题:1.如果说是12.9米, 是深了还是浅了?2.如果说是9.2米, 是深了还是浅了?

3. 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这口堰塘的深度呢?

经过积极思考, 有学生认为:“可取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口堰塘的深度。”这一方法得到很多同学的一致赞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 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移多补少”这一求平均数的思想方法。

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 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 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 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 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 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 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 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自己“创造”出来的, 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例如, 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 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接着教师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 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 教师可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 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

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高×2

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

上下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即六个面的总面积, 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 从而得出:

长方体表面积=长×高×2+宽×高×2+长×宽×2= (长×高+宽×高+长×宽) ×2

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 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 将会更加努力, 更加主动地学习。

五、教给“尝试”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心理发展规律 篇三

关键词:中职学生 个体心理发展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目前,语文教育成为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限制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笔者由个体心理发展这一教育心理学中的常见概念入手,分析了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并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相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性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职学生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1]。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青年初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这段特殊时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尤为关键,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然而,由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使他们面对很多矛盾和困惑,因此青少年时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再加上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具体表现在:

1. 差异化明显

大部分中职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贪图玩乐而且学习不得法,成绩普遍较差。但是在进入中职学校后,有的学生能够从头开始,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些学生却因为经常饱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和同学的白眼,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2.阶段性自我迷失

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出现谋求独立与需要依赖之间的矛盾。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往往用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审视自己,并希望自己可以获得与成年人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同时,他们又不能完全脱离家长、教师的依赖。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感到进退两难,严重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最后陷入迷茫的境地,出现阶段性自我迷失。自我迷失的学生常常对前途感到迷茫,并存在孤独和无奈的情绪,这些情绪使学生更容易厌学、自卑。中职生尚处于心理成长阶段,遇到不满之事,就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一旦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将会误入歧途,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关键期的心理断层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学生从初中到中职学校学习,经历了教育形态的改变,同时引发心理发展的跨越,日后心智健康与否取决于心理发展跨越的成功与否。然而,中职教育以就业为目标,目标发生根本性改变,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几乎同时减弱,学生难以适应教育形态的巨大改变,在心理发展上出现一个断层,诸多心理问题因这类跨越而产生。

二、个体心理发展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

1.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中学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学生早已被分数划分成了三流九等。而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应该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要培养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面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让他们得到很好的发展,面对被普通中学拒之门外的学生,要平等对待,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发展平台,真正的做到“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2],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为“材”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不同,语文教学中“施教”的方法更应具有复杂性和灵活性。在对《阿Q正传》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同学对于阿Q要革命的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即兴表演,考虑到金超同学来自普通话极具地方特色,同时又性格外向活泼,我让他来“饰演”男主角阿Q,结果金超在表演中不光将阿Q得意忘形的语调展现的活灵活现,在读到“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等阿Q经典台词时加入了京剧的唱腔和表演,将阿Q这一人物形象刻画的十分传神,得到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3 .立足文本,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对老舍先生作品《我的母亲》课文学习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住校的同学请在放学后给自己的母亲打一通电话,并大声的讲出“妈妈,我爱你”;走读的同学睡觉前给妈妈打一盆热的洗脚水。第二天,我特意拿出时间与学生们针对昨天的作业进行交流,有的同学说道,我给妈妈打电话,憋了好久终于说了爱妈妈的话,我从来没有这样说过,说完以后妈妈沉默了,马上问我是不是在学校受委屈了,我觉得好感动;也有的同学说,从来都是妈妈给我打洗脚水,我给妈妈打了洗脚水,妈妈哭了,我感到自己一直都惹妈妈生气,很对不起她。

语文教材是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很好的素材,也是进行审美的优秀范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并将这只情感延伸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让丰富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进而对其道德价值取向进行升华。

4.培养学生乐学的良好心境

在語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型让兴趣引导学习。那么课堂教学中又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心境呢?

(1)爱的教育

我们常说教书是一项付出“爱”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做不成教师[3],爱的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智慧教育。语文教育更应该是爱的教育,教师需要尊重自己的学生,需要“察其言、观其行”,经常利用日记、座谈会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恐惧心理,用情、用爱去进行语文教学,用爱心和责任去感动学生。

(2)培养学生自信心

我教的航海捕捞3+2班有一个学生叫张杰,平时性格内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这个同学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在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让他起来给同学们讲解主人公林冲是如何从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逼上梁山”的,结果张杰讲的头头是道,同学们都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张杰,从此以后张杰多了一个“秀才”的外号。张杰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腰杆子直了、走路也特别带劲儿,每次看见他都是笑容满面,带着浓浓的自信。

中职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学生,仅使用简单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光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素养,并将它运用到语文教育教学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教育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巍.张景书 中职教师的师资问题及解决途径. 职业时空.2006

4.家庭教育的七大心理规律 篇四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测试,A组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这一实验在人身上也有效。

这正是“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自省:赏识教育是米妈接触最早的教育理论。但在孩子上学后,却常忘记这一切,遇到孩子答题慢就忍不住说出“蠢、笨”的字眼,奶奶则经常唠叨孩子“懒散”,天哪!)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自省:经常听到奶奶唠叨训斥:“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当孩子自己已经意识到犯错并且很恐惧地看着你时,就不要再批评了。)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其实,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常因为孩子的成绩进行物质奖励,但没有想到,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消减了。

(自省:为了保护视力,我们不让多米长时间看书、画画,但她恰恰利用大人午休时间疯狂做这两件事。)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使劲地吹,结果行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开始脱掉大衣,南风胜利。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自省:孩子早晨起床洗漱吃饭等等动作很慢,经常听到奶奶厉声道:“快!快给我穿上!把这个给我吃了!”孩子吃饭时也寸步不离,坐旁边盯着,孩子反而吃得很少很慢。有一次米爸给她做了番茄牛肉面后就离开了,让孩子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餐厅里边听音频边吃,结果孩子竟然吃得干干净净!孩子自发自觉的状态是最好的。)

心理规律五: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们仍然很不满,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进行了一项试验,用两年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自省:多米幼儿园阶段,不喜欢和妈妈讲幼儿园的事,什么也问不出来。但上学后却特别喜欢说,经常在上学路上,回家学习的中间,滔滔不绝地说,可以说一睁眼嘴巴就没停过,最喜欢自己编故事给妈妈听,但经常被不胜其烦的妈妈打断,妈妈甚至总让她拿个录音笔去自己说去,孩子很失望。是不是孩子编的故事里,也隐喻着她的学校生活呢?看来应该更耐心地听完。)

心理规律六: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自省:每次参加活动,米妈都发现孩子的诸多毛病,动手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差、畏难急躁、规则意识差等等,但孩子也有很多优点和进步,例如学会了谦让、学会了自己剪纸和扫地等等,在小木屋活动中,就可以先重点说缺点,最后结论定在每一次都有提高!)

心理规律七: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自省: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低于目前阅读水平的书,让她享受阅读的放松。)

5.心理发展规律 篇五

第二课时 感知觉变化的规律及其

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反映不完整,而且教材对表象作用方面分析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宜补充相关的内容,并归纳成一个知识系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全面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缺少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而且缺少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多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幼儿园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经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掌握从事例推导总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感知觉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感知觉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活动的一些现象;(2)能够根据感知觉知识归纳出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感知觉的涵义 教学难点:感知觉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引导推导——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感觉”的定义和“八大感觉”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感受性的定义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定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举例:边看书边听歌、盲人的听力

2、一般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补充的小知识点: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联觉。如听到切割玻璃的声音感觉到寒冷;看见黄色感觉到有点甜,看见绿色想起酸的感觉。)

(二)适应

1、定义: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肤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痛觉的适应等。

2、表现:1)感觉完全消失

2)感觉钝化

3)感受性提高(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归纳)

(三)对比

1、定义: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举例:月明星稀和月暗星繁

在广州夜里很难看见星星。因为广州夜里照明充足,星星显得没那么明亮;广州市中心空气污染严重,可见度降低,比起郊区和农村更难以看到星星,所以说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

2、分类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相继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举例:同一颜色在不同颜色对比下显示不同的效果、吃糖果和水果的先后顺序影响对糖果和水果的味觉。

(四)敏感化

1、定义:感受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的现象。举例:盲人侦探破遗嘱案、调酒师的味觉、香水调制师的嗅觉。(引导学生归纳引起敏感化的原因)

3、原因:1)感觉的代偿作用

2)实践活动的训练

思考

6.心理发展规律 篇六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的心理活动就指向、集中于教师的讲述;某件事物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的认识活动就指向它,并集中心思去考察它、思考它,以提高我们对这件事物的感性上、理性上或行动上的积极性水平,这就是注意。

由于学生的注意状态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行为表现,因此应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既能够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又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由于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并能够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其次,教师要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新颖性和活动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板书应该做到运用有度、重点突出、清晰醒目,教具应该新颖直观,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最后,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有意注意是学习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一种必须的注意状态,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另外,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的放矢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特级教师魏书生提出的“目标定向教学法”,就是强调使学生了解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完成预定目的。

其次,培养间接兴趣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历史上有些科学家一生从事物理、化学研究,一开始并非其兴趣所在,但为了使国家富强,科技腾飞,总是能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最后,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又很难长久地集中,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有时,教师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教师同时也应该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无意注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然后就是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电化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整学生的注意状态。色彩丰富的形象和活动画面的刺激,以及操作活动,有利于降低和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

可以说,课堂教学组织越合理,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要,学生越不容易分心。但有时为了避免学生分心,还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控制措施。

(1)预先控制。对有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作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进行说服教育并适当采取防治措施。

(2)信号控制。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言语提示和表情暗示等信号来提醒分心的学生。

(3)提问控制。针对个别分心的学生点名提问,在回答不出时要求他集中注意,听其他同学的正确回答。

(4)表扬控制。不失时机地表扬专心听讲、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给分心的学生树立榜样。同时适当地对分心的学生进行批评,也可起到加强注意的效果。

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本身并没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它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而与这些过程分不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注意都不能离开心理过程而单独起作用的。平时我们常说“请注意黑板”“请注意人家的发言”,这并不是说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可以离开认识过程,这实际上只是说“请注意看黑板”“请注意听人家发言”,只是在口语中把“看”字和“听”字省略掉了。我们平时还常说“学生没有注意听”,这不是说学生听课时的注意没有指向性,也不是说学生听课的心理过程对什么对象也没有指向,这只是说学生听课时的心理活动没有指向当时应该指向的对象,没有集中在当时应该集中的对象上,而是指向并集中于当时不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去了。

7.心理规律在会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关键词:心理规律,会计英语,单词教学

现代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可以研究学生的情感、意志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这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才有可能更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才更可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只有真正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预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心理学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师改进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财务会计班自开设会计英语课以来, 学生普遍感到词汇量太大而不易记住, 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因而开始一段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会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或“实用英语”, 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大量的会计专业词汇的意义可用普通英语词汇的常用意义表达。在一本会计英语书里, 普通词汇占60%~70%。虽来源于基本词汇的专业词已具有新词义, 所表示的概念与原词已不同, 仍不失其内在联系。但会计英语专业性较强, 专业术语多, 音节长, 一个单元的生词多至70个单词。很多英语学习者都知道, 单词关过了, 很多语言学习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 牢固记忆单词是学好会计英语的第一步。

如何解决单词记忆这一难题呢?我采用了“循环套记法”。“循环套记法”教学就是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的原理来安排会计英语单词的学习。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 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 转天又丢几个的, 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 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 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遗忘曲线, 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 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 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循环套记法”教学就是根据上述原理将所有单词制成卡片。其教学过程如下:将本节课所要教的单词制成卡片, 按顺序进行编号, 然后开始单词教学的步骤: (1) 学习两个单词 (1) (2) ; (2) 复习 (1) (2) , 学习一个新单词 (3) ; (3) 复习 (2) (3) , 学习单词 (4) ;以此类推, 增一放一, 循环往复, 环环相套。5个单词学完后, 从头复习一次, 即第五步, 然后再按“复习两个旧的, 增加一个新的” (即增一放一) 的方法继续教学。5个单词学习完后再拿生词卡片让学生复习一次, 即进入第十一步。而后10个单词复习一遍, 即第十二步, 在复习过程中, 单词卡片的顺序可打乱。因首尾单词教学的次数较少, 所以按编号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再复习一次生词卡片, 即第十三步。这时每个单词都教了35次。到第20个单词教完再复习一次, 进入第十四步;30个单词教完后整个再复习一次, 即第十五步。这样一来, 前边10个单词, 在教完一个单元之后平均每个单词都让学生记忆了7遍, 一般情况下即可稳稳记住了。之后, 10个单词与10个单词之间也采取上述“增一放一”的方法进行教学和复习, 循环下去, 就会越记越多, 越记越牢, 课堂上所需的时间也不多。不过, 在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将卡片顺序打乱, 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单词,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 多种感觉器官并用。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笨拙, 却科学合理。

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 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 孰不知, 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 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地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 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 一定要安排好学生复习时间。艾宾浩斯认为, 如果一个事物经过七八次记忆后, 在大脑中能继续保留20个小时的话, 这时如及时复习则可持续保持一个星期;再适时地复习一次, 则可持续保持一个月。最佳复习时机一般以复习时记忆率90%时为宜。低于这个标准, 则要缩短复习间隔, 以求记牢记准。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 为了巩固“套记法”的教学效果, 在教完单词的第二天早读时间要求学生将前一天所学的单词重复背诵一次, 第三天早读时间再检查一次, 在学习新课之前, 将所学单词再复习一次, 那么所学单词就能记得很牢固了。对于课文的教学可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套记, 只是对于课文的套记为节约时间可更多地安排在早读时间, 即要求学生在早读时间对前一天所讲解的课文进行反复朗读, 在彻底理解课文意思和语法结构的基础上反复地读, 连续读几次, 连续读三天以上。一个星期后再朗读一次, 一个月后再朗读一次, 这样就能防止学生“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式的做法。为确保学生坚持这种“套记法”, 可采用适当的小测验或听写进行督促。

实践证明, 这种“套记法”教学在实施一个学期后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期初摸底考试中, 学生英语及格率只有50%, 而在学期末考试中学生会计英语及格率达到了95%, 且取得了平均分85分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丽洁.会计英语课教学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1) .

8.心理发展规律 篇八

关键词:心理活动;教育心理规律;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21-02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亦如此。

一、为自主而言——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一)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

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的教育,把学好语文与学好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结合情境教学,激发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要学习的读写重点、项目的用途,激发求知欲。

(二)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

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应注意采用“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精讲点拨——迁移应用”的导学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三)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理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再读有关语句,尝试解决问题,直至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理,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為积累而读——学会学习的基础

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因此,读中悟法,积累读写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一)抽象,使知识概括化

贾德的概括心理论指出“只有一个人对以往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况的迁移”。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扩充法、找中心句法、“砍枝削叶法”、比较法、求同去异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读写的迁移作好准备。

(二)例证,使知识具体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本组课文或其他文章,甚至自己的习作来印证已概括出来的读写方法,使概括化的方法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再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识记方式,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改头换面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应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以迁移。只有在广泛的读写语境中,慎重地进行迁移的教学,才会使由概括而来的读写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一)分析,使新课题类化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这就是说,只有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它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有可能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课题进行分析。再与本组课文或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新旧课题的相同点。以便找到知识的关联点,把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课题类化,使知识迁移。

(二)联想,使旧知识再现

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某一情境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三)领悟,使旧知识迁移

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语文教学应注意训练学生凭直觉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读写方法来尝试解决读写问题,使已知的读写知识迁移到新的语言情境中。

(四)

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生疏的。学生每获取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导提问方法,练思维深广度。语文教学应把单纯的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方法,改变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词句,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语文教学应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发散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导提要方法,练思维逻辑性。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提纲,并按提纲复述或写作,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优、缺点,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独创性。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空白处或耐人寻味处,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训练思维独创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必将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造。

(五)

为应用而学——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

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

1基础性应用。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

2情境性应用。语文文字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时空环境。语文教学应通过图画、音像等手段,模拟或创设与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观察、感受、思维、表述。从而正确而熟练地应用语言文字。

3变式性应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改变人称、顺序复述课文或缩写、改写、续写课文片断,使学生在变式练习中应用语言文字。

9.幼儿脑部发展的规律 篇九

幼儿在出生时的脑量为350克,在出生第一年中脑量增长是最快的,幼儿两岁时,脑量约占成人脑重的70%,幼儿到六七岁时,就已经占了成人脑重的90%,所以幼儿时期的脑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大脑发育与智力发展规律的契合

n 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每个人的智力尽管多种多样,但是它的发展趋势都是到4岁就约有50%的智力;4—8岁期间获得30%的智力;最后的20%是8—17岁获得的。

n 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量度与最初潜在的量度无关,但是与一个人在智力迅速发展时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关系重大,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人,将永远达不到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

n 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是:在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为最大,而在变化极为缓慢的时期则甚小。(《人性的稳定和变化》布鲁姆著)

3、左右脑分工理论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称谓左脑,右半球就称为右脑。右脑支配人体的左半身,右脑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右脑又称艺术脑或创造脑。而左脑支配人体右半身,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左脑又称抽象脑或学术脑。

10.浅谈民族发展规律(范文模版) 篇十

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形成的,而民族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土家族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满足了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而后在此基础上,遵循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到发展。每个民族都不例外,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极大提高,造就了民族融合,使各民族一起充分繁荣发展。

世界上的各民族千姿百态,各民族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是,各民族的发展内、要求是基本相同的,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要求也是大体相同的。因此,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跃式发展。各个民族发展都无一例外的遵循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进行。

一、土家族的发展历程

土家族是聚居在湘鄂川(今渝)黔边区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家族的先民——古代巴人的一支就在湘鄂川黔一带开拓疆域,形成部落,繁衍生息。居住在清江、酉水流域的鄂西地区土家族是整个土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宣恩、咸丰、利川、恩施、建始、巴东八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人口200多万

人,占所在地域人口总数的45%以上,占整个土家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主要源于巴人,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融合了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其他民族,大抵在宋代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民族共同体,史称“土民”、“土蛮”,自称“毕兹卡”。“土家”本意是原著名,是汉族进入土家族地区后逐步形成的与“客家”相对应的称谓。从唐代开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前,鄂西土家族地区同整个土家族地区一样,先后经过了郡县制度、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土司制度建立和完备之后,由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世袭统治,用今天的话来说,实际上是中央王朝对这个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客观上促进了鄂西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稳定和发展。鄂西土家族由于居住内地、临近中原和相对集中的特殊生存环境,又成为一个具有相对开放思想传统的少数民族,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与发展尤其得益于此。如在唐宋时期羁縻制度和元明清土司制度下,鄂西土家族向朝廷朝贡和朝廷回赐就成为一种文化交流形式,使中原地区先进的物质文化开始传入鄂西山区。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量山外移民进山,更是充当了先进物质文化的传播使者。但改土归流前的文化交流特征,表现为豪酋土民能够和善于吸收发达地区民族的先进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为我所用,以发展和改造自身的文化,同时又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法制度和道德观念影响外来的移民,使外来移民在难以与外界频繁沟通的情况下,风俗习惯、宗法制度和道德观念呈现土家化的倾向。长期的土酋豪强的家族统治,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宗法制度、道德观念和文化特征。直

到清雍正年间,鄂西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宣告了土司时期“蛮不出境,汉不入峒”政策的终结,开始全面推行清廷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批汉族官员由中央王朝委派进山,大量汉族商贾、农民、军士迁入鄂西土家族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加速了土家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促使鄂西土家族地区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封建领主经济的解体,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改土归流之后,随着土司制度被废除,汉族官吏一到鄂西土家族地区,就发布诸如《文告》、《条约》、《禁乘丧讹诈》、《禁轻生》、《禁肃外》、《禁端公邪术》、《告城隍文》等政令文告,利用政权对土家族宗教、婚俗、男女交往及其他生活习俗、文化礼仪实行强制性干预与革除。一方面,表现为汉族封建文化开始支配和改造土家族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土家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得以改造和革新;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汉族封建统治者对土家族在文化上的歧视,使鄂西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受到制约和影响。正是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土家族的民族成分长期不能得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广大土家族人民的愿望要求,进行多次调查识别,认为土家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浓厚的民族特点,国务院于1957年初正式确认和批准土家族为我国单一民族。1957年9月,在湖南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北,1983年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建立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四川和贵州也先后成立了一

些土家族自治州县。广大土家族人民才充分享有了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利。所以说,土家族的主体实际上是各民族的精华部份,融合而来。

二、由土家族的发展历程看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1、民族形成的前提

民族不是自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形成的。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的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当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员之间相互流动,交错居住,联系加强,亲属性质的联系愈来愈让位于地域性质的联系,血缘关系不可避免地向地缘关系过渡。而后,随着氏族、部落的共同耕作制度的消失,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公社的血缘亲属制度不断受地受到冲击,渐渐的,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疏远,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应运而生。

2、民族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由土家族的历史不难看出,民族的形成其实是需要极长的时间和极为复杂的过程的,我们可以知道,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等特征而形成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复杂体,即——民族。

3、民族形成及发展的基本规律

显而易见,从部落发展成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正如土家族最开始部落的语言一样,因方言而有差异的共同语言是将来发展成民族的共同语言的基础,而后发展成为了拥有自身独特性质的民族。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

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普遍形式,当然,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由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可以看出,民族的发展,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所以,其间民族的发展就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毫无疑问,其他的民族也和土家族一样,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都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三、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步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体现民族与民族问题产生、发展和消亡规律必然趋势的自然过程。从土家族的历史可知,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主要源于巴人,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融合了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其他民族,大抵在宋代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民族共同体,史称“土民”、“土蛮”,自称“毕兹卡”。民族的自然融合对民族的发展是具有及其深远意义的,它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长远来看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结论

我想,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发展会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使命和光荣职责。然而,这并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弄清了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更快地去实现各

11.心理发展规律 篇十一

数学教师除应具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并据此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1 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心理成份,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可适当介绍数学在当前建设和今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并通过介绍有关数学史,让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曾有过极大的光荣,当前在数学领域中也有着美好无限的前景,使学生树立必要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数学问题的直接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讲究教学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有趣的材料喜欢学,容易记.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更是这样.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教学艺术,寓科学性于趣味性之中.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就课堂教学而言,有直观的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例题的趣味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趣味性、探索新知识的趣味性等.学生一旦将单纯的兴趣与崇高的理想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从而不断促使自己去学好数学.

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思维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数学的心脏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常有如下方法:一是设问.精心设问,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二是引趣.引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心理兴奋,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引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问题,发现规律.

4 发挥表象作用,利用数形结合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解答数学习题,突出表象这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鲜明性和具体,同时又接近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发挥着具体与抽象的桥梁作用.数学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表象的作用,则能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地说,几何图比较“直观”,代数问题比较“机械”.抽象的代数问题一旦与几何图形结合,就往往易于理解、记忆和估测其结果,几何中的难题,一旦化为代数问题,也往往有一定的运算方法和步骤可循,因而易于求解.可见,数形结合是直观与抽象、感知与思维的结合,对数学的学习有利.

5 适当运用变式,突出本质特征

在教学中使用规范的图形、程序或方式、方法,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但若仅此而已,则对学生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概念和提高解题能力是不利的.必须利用变式或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阐明问题,使本质的东西能更全面、更突出地显露出来.一般几何概念掌握困难,原因之一是由于单纯使用规范化图形.

在解题教学方面,应培养学生思考命题的变式:或交换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或替换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保留条件深化结论,或减弱条件加强结论,或探讨命题的推广,或考察命题的特例.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开阔知识视野,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6 形成可逆联想,提高解题能力

联想有时是单向的,有时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数学中有许多可逆联想,如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定理与逆定理等.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可逆性联想,让学生有意识地从每一个具体公式、定理的可逆性出发思考问题,就会大大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此外,还有其它的联想,如在解题中要联想定义和规律,或联想常用解题方法,或联想已知的数学题,或联想邻近学科的知识等等,这样才能在解题时进行顺向、逆向、横向、纵向、多向的联想,提高解题能力.

7 运用感知规律,加强意义识记

初中数学需要记忆的东西已经很多,怎样才能使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呢?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运用是记忆的途径,重复是记忆之母.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对所要记忆的数学材料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演算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加深印象.

8 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良性循环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叫正迁移,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叫负迁移.

通过迁移,常能帮助学生发现和领会各方面的错误和漏洞,从而获得纠正和弥补.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正迁移,努力避免负迁移,促进良性循环.采用新旧知识、新旧技能技巧的类比、对比、联系的方法揭示内在联系,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采用新旧知识、新旧技能正误对比的方法作明确的辨别或剖析典型错例,以防止学习的负迁移.随着授课不断前进,学生会出现前后知识技能相互混淆、某个时期作业上的常见错误,善于运用迁移规律的教师对此常能预防于前,一旦发现错误应纠正于后.

回顾

1987年初,我在翻阅《国内外教育文摘》(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刊物时,看到一则“小启”,征集“全国首届学习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我写了篇《遵循学生心理规律,搞好初中数学教学》的文章应征,后来我就参加了这次被称之为“我国学习科学史上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当然,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

这次会议上,我看到不少专家学者在呼吁成立“学习科学”研究会,他们积极筹备成立全国以及各地的学习科学研究机构,在探索“学习科学”理论框架、应用框架和分支问题,在优化组合课题攻关小组,在积极研究学习方法及其指导问题等.当时,我对许多问题搞不懂,许多学术名词也是第一次听到,分组讨论时,我搭不上话,只能认真听、拼命记.

会议完成了三项任务:一是探讨了“学习”问题和建立“学习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二是举办了讲习班.三是成立了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上“学习科学”研究之路.

凝思

教育教学是要关注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规律不尽相同,还要有所区分.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最关键而最富有特色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开始,也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如何帮助学生度过人生路途的“黄金时期”,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心育”,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已有不少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育心”,这其中也包括了学科的“育心”.

不过,这里讲的是另一个问题,即遵循学生心理规律搞好教学工作,也即“因心施教”.“因材施教”,老师们运用的比较多;“因性施教”,有些老师开始尝试;“因心施教”,希望能引起更多老师的重视.

展望

教师“因心施教”,就能激发学生用“心”学习,就能有效教学.

近年来,涉及数学学科“心育”的书籍有克鲁捷茨基的《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曹才翰、章建跃的《数学教育心理学》、蔡道法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张延楚的《数学教育心理学》、何小亚的《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等,张奠宙先生在《数学教育研究引导》的“课题推荐”中,也推荐“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并希望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12.心理发展规律 篇十二

一、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人作为自然产物的生命, 逃离不了自然的阴晴圆缺。在长长的岁月中, 便产生了感情的上下起伏, 人们称之为情感规律。而每一次上下起伏, 带给我们的都是带着痛与伤的心理冲突。既然无法选择与逃离, 那又当如何去把握情感规律, 如何应对心理冲突, 如何走过生命中的弯弯绕绕呢?

1.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 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 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 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 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 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 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 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在当代, 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 确立人的主体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2. 重视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 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在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明确提出,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 同时也要求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因此, 多年来, 宝光集团党委根据职工的实际需要,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采用“职工思想动态反映”的方式, 让职工把堵在心里的话说出来, 并给予最合理的解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就如同医学角度的心理疏导一样, 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个体, 同样可以视为病人, 只不过这种病人不是生理上的病, 而是思想上的病。当然, 思想上的病与心理上的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二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所以做思想政治工作, 绝不可以只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也要从心理和精神角度来分析, 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让人们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当然, 心理和思想是有机统一的, 也是相互发生作用的。可以想象, 一个思想觉悟很高的人, 在出现了心理问题以后, 也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与其觉悟不相称的行为举动来。同样, 如果一个人只是心理健康, 而思想觉悟很低, 那他的行为举动, 也难免会产生负面效应。

3. 把握情感规律。

情感规律, 简单的讲就是人的情感波动的周期性。人是高级动物, 所以必然也受到生物钟的支配和影响。生物钟依靠像时钟那样周期往复的振荡工作, 其工作节奏是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 故认为其周期振荡节奏是内生的或在不同器官内独立进行。生物钟的存在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它能使生物与周期性的环境变化相适应, 特别是一些对生存和繁殖关系重大的, 如迁徙、觅食、交配、生育等, 以至作出提前安排。然而生物的这种适应性也是有限度的, 生理周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追随外界的周期性, 当偏差太大, 外环境变化造成刺激过强过弱, 以致使生理振荡变为越轨的自由运转, 从而干扰了时钟的正常运转时, 就会造成个体不同器官内部节奏位置的紊乱, 破坏有序的合作, 会引起某些疾病。所以, 思想政治工作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宜, 把握好情感规律, 切不可急躁冒进、强行灌输。

4. 化解心理冲突。

按趋避行动可分成三类:一是双趋冲突, 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 都想趋之, 但二者不可兼得, 难以抉择;二是双避冲突, 即左右两难。两件事都有排斥力, 都力求避免, 但必须择取其一, 难以决定;三是趋避冲突, 即进退两难。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 容易抉择;目标冲突, 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 难以抉择;行动冲突, 要达到目的可采取两种行动, 各有利弊不知如何抉择;目标冲突, 要达到最后需求, 有不同目标, 但又顾此失彼, 不能抉择。人的生活是多层面的, 有家庭的层面, 有事业

的层面, 也有社会的层面。在不同层面中遇到的问题, 都需要个人选择判断。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情感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企图用意志支配情感, 但事实并非如此。情感不仅是自然发生的, 而且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它是与你的生活欲望结合一体的。当我们试图将它成为可能时, 就会产生心理冲突, 由此产生痛苦、烦恼、焦虑、紧张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5. 加强自身修养。

俗话说“说破嘴皮子, 不如做出好样子”。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去感化人、引导人。那么如何做到率先垂范, 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形象呢? (1) 要在加强党性修养中提高精神境界; (2) 在工作中要恪尽职守; (3) 在工作中发扬民主作风; (4) 在工作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二、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上, 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尊重情感规律, 突出人文关怀, 化解心理冲突, 做好心理疏导。

1. 因人而异, 细分定位。

思想文化阵地, 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 非正确的思想必然去占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中, 而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去开展。因为党员干部也是来自各个群体, 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恐怕也不可能有纯而又纯的党员干部队伍。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群体的复杂化, 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矛盾。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而应该针对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办法, 像营销学上对市场与客户的细分与定位一样,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可以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办法, 高效而简捷的开展。如将广泛宣传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等, 使大家普遍受到教育, 思想得到提高。比如把谈理论与做实事相结合。讲原则、讲政策,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总之, 要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继承传统精华, 创建新方法, 提高说服力,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2. 以人为本, 辩证施治。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坚持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 坚持以人为本, 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 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 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采取妥善方法解决人们出现的思想情感问题, 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想,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要把道理、知识等说明讲透, 也要在行动上做出表率, 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人感动人;既要严格管理, 严格教育, 严格要求, 也要讲“人情味”, 关心谅解, 入情入理。僻如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就需要针对战胜经济困难信心不强、精神不振、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 引导人们看到主流、看到机遇、看到希望。做好增强信心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需要开展经济形势教育活动, 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 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 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3. 创新机制, 完善制度。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灵魂。时代是变化的, 人的思想也是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丰富性是内容创新性和工作机制创造性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唯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 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落实中创新, 在创新中落实, 把思想政治工作既抓得扎扎实实, 也做得生气勃勃。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一是内容的创新, 大胆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在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向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活动, 争取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方法的创新, 借助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介, 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多用群众语言, 多用生活语言, 把问题讲清讲透, 讲到点子上, 打动人, 说服人。三是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自上而下贯彻, 还要有自下而上的建设,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独立性和存在价值的基本要求。要形成双向互动的模式, 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4. 以情感人, 以制服人。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制度, 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应用和完善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取得好的效果。要建立完善的政治工作综合管理体系, 这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建立综合管理体系, 就是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 党政同心协力的, 专兼职相结合的, 党政工团等组织齐抓共管的, 全体党员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在完成经济任务、政治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发展。

总之, 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开展, 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四信”,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要强化时代意识, 走在时代的前列, 要强化创新意识, 要研究和把握好新形势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 要强化科技意识, 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用科学知识开启心智, 帮助人们清除头脑中不科学的思想观念。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 努力解决人们的“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这些深层次思想问题。只有这样, 当我们遇到各种严峻困难的时候, 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去解决困难, 渡过难关, 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广泛、更深刻、更有效的作用。

上一篇:关于来访人员情况汇报下一篇:202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