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共14篇)
1.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一
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翻译
26.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
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因此自以为了不起。(他)曾在自己家的菜园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中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的技艺不是很精湛吗?”卖油的老头儿说: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
卖油的老头儿说:“我是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了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
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
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油从钱孔中穿过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去进入葫芦,而钱却没有湿。卖油的老头儿接着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打发卖油的老头儿走了。
27.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日月的。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
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
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 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
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寂静的涧谷中,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所以,打鱼的人往往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的叫哦,不禁泪湿衣裳。”
28.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嶙,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看重由于许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有一个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
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里,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惊讶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且父未尝语我也。”
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蔡笑曰: “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 郎 君。”
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了解我,所以不告诉你。卒辇而致之。
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了他。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
戴震这一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
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
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先生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先生“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曾子记述的?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曾子的弟子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 “朱文公何时人?” 曰:“宋朝人。”
记录的?”先生说:“这是朱熹说的。”戴震接着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
戴震 又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先生说:“周朝人。”戴震问:“周朝、宋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朝相距多少时间了?”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 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先生没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29.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秦氏的楼台。秦家有个美好的女孩,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罗敷善于种桑养蚕,常常采桑在城南角;篮子是系着青丝带,笼钩是用桂枝做成。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头上梳着云朵般髻,耳上佩着明珠宝饰。下身穿着缃绮的裙,上身穿着紫绮的袄。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走路的人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须。年少的人见到罗敷,摘下帽子只戴纱巾。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耕田的忘记了把犁耕田,锄地的忘记了握锄锄地;来往的人相互埋怨,只是为了看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谴吏往,问是谁家殊。
从南面来了一个太守,乘五马拉的车徘徊不前。太守命令手下去问,是谁家美丽的女子。“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那人)说:“她是秦家的女孩,名字叫罗敷。”(太守问)“罗敷现年几岁了?”“不够二十岁,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十五已出头。”太守问罗敷:“(你)愿意与我同车共载吗?”
罗敷前致词: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罗敷走上前对太守说:“你是多么的愚蠢!你有你的家室,我有我的丈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我丈夫在东方做官,跟随的人马多,他在最前列。怎样认识我丈夫,白马后跟着黑色的小马。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青丝系在马尾巴上,黄金点缀马头。腰上佩着鹿卢剑,高贵可值千千万万。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时做了大夫。三十岁时做了侍中郎,四十岁时做了一城的长官。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丈夫长得皮肤洁白,胡须疏朗得体,从从容容踱着方步,落落大方有大官气派。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在座的众人,都说我的夫婿不一般。
2.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三
关键词:部编辑 ;语文 ;注释; 通假字
2016年审定的“部编本”初中教材,伴随着新一轮的教改于2016年秋季开学正式使用。这是一部接地气的语文教材,已经使用在广大师生中受到很高的评价。从人教社到各地教育局、教研室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课下注释于前几套教材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此我本将其中两处拿出来讨论一下。
一、不,同否
“部编本”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下注释⑦注解“尊君在不”句时,解释“不”为“不,同‘否。”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将“不”解释为“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两套教材分别用“同”和“通”两种不同的说法。
“同”和“通”是文字学上的两个术语,分别表示异体字和通假字 。下面我们试着从字形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两个字的关系。
“不”《说文解字》载“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段玉裁注释为“像鸟飞去而见其翅尾形。”“凡云不然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结合说文和段注来看,“不”是从地面仰视角度看到的鸟飞行的形象,假借为当否定词用的“不”字。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却也有一些问题。我们检索更高的字形《甲骨文编》中收录“”,《金文编》中收录“”等字形。从字形看像“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其本义应该为:萼足。例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曰鄂。”在使用过程中因为音近假借来表示“不”的含义。
“否”《说文解字》载“,不也。从口从不。”段玉裁注释为“会意。不亦声。”即从口从不得意的一个会意字,也就是徐锴所说的:“不可之意见于言,故从口。”就其产生的年代来看,检索字形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否”字形,金文中可见到几个字形如“”。可见其产生年代应该晚于“不”字形。
从音韵角度上看“不”为“帮母尤韵”,“否”也为“帮母尤韵”,可见二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同音的。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这种变化应该产生在中古以后。
由上可推知,“不”字形的造字义为花蒂的子房的象形造字,因为字音相同假借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不”;然后又新造专门用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会意字“否”。这两个字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使用,随着语音的演变在中古以后“不”字形分化为二:一为表不会、不是等含义的“不”;一为表示“不然,不是这样”含义的“否”。在此基础上意义虚化为句末语气词,表示一种询问的语气。两个字在语音上相同,意义上相近,且有同源关系,因此不应该将两者归为通假字,在表示“否定”这一含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否”字形产生之后,“不”字形很少用来表示这一含义,只是在文献中出现,因此两个字形之间应该是古今字关系,“不”为“否”的古字,“否”为今字。
二、说,同“悦”,愉快
“部编本”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下注释④注释“不亦说乎”时将“说”解释为“说,同‘悦,愉快。”而在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又先后两种说法:第一版解释为“说,‘悦的古字”;第三版解释为“‘说通‘悦,愉快。”
“说”《说文解字》载“,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段玉裁注释“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此从言兑会意”。检索暂无更早的字形。
“悦”《说文解字》未收录,为从心,说省声的形声字。
“兑”《说文解字》载“兑,說也。从儿聲”,甲骨文、金文中可见“兑”字形,如 。从时间上来说“兑”字形产生时间最早,然后是“说”字形,在之后是“悦”字形。
从意义角度来看,“说”为“此从言兑会意”的会意字,从“兑”字中得到一部分意义,从儿,从口,八象气之舒散。从儿从口即“兄”字。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象一人在对天祈祷。长兄即长子,是带领子弟们向上天、向祖先祷告的人。“兑”为长兄祷告时口中说话、出气的形状。祷告要说话,要把事情告诉给上天或者鬼神,取悦于鬼神,并希望鬼神能够赐福于人。所以将其与“言语”的“言”组合会意出新字形“说”。“说”字形自产生之初,就有了祷告的过程“说话”和祷告的结果“愉悦”两个方向,也就同时兼有两种含义,再加上“说”字形还肩负着“说服”这一含义,身兼数职。
为了表意明确在“说”的基础上增加“心”表示心情方面,也就是祷告的结果,使鬼神“愉悦”。从自行演变角度看“说”与“悦”存在着先后的产生顺序,而且在“悦”字形产生之后,“说”字形基本上不在表示“愉悦”的含义,只在文献中存在。
因此“说”与“悦”两个字形在表示“愉悦”这一含义的义项上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说”为“悦”的古字,“悦”为今字。
由此来看几套教材中关于“说”的解释2001年审定的第一版应该是更准确的,后几版以及“部编本”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三、结语
“不”与“否”,“说”与“悦”两组字在产生时间上存在着先后,在特定义项上新字形产生之后,旧字形的这个义项逐步消失,最后只保留在传世文献之中,因此这两组字均应该为古今字关系。“部编本”教材对这两组字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语文(初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二、三版.
4.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四
一、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每句断一处)1.恐 前 后 受 其 敌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意 将 隧 入 以 攻 其 后 也 4.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5.盖 以 诱 敌 6.则 以 钳 搏 之 7.旬 日 子 方 皆 尽 8.岁 以 大 穰
9.其 虫 旧 曾 有 之 10.土 人 谓 之 傍 不 肯 11.乃 以 瓦 布 之
12.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 13.但 逐 层 布 板 讫 14.盖 钉 板 上 下 弥 束 15.人 皆 伏 其 精 练 16.自 非 亭 午 夜 分 17.至 于 夏 水 襄 陵 18.或 王 命 急 宣 19.其 间 千 二 百 里 20.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21.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22.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23.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24.又 留 蚊 于 素 帐 中 25.拔 山 倒 树 而 来 26.何 不 试 之 以 足 27.遂 不 得 履
28.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29.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30.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二、一词多义
1.方 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方两三级 2.如 ①如土中狗蝎 ②匠师如其言
3.以 ①则以钳搏之 ②岁以大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④可以为师矣 ⑤是以谓之“文”也 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⑧徐喷以烟 ⑨以虫草为林
4.之 ①又数刀毙之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久之,目似暝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⑤其虫旧曾有之 ⑥问塔动之因
⑦是吾剑之所从坠 ⑧至之市 ⑨心之所向
⑩故时有物外之趣
5.意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目似暝,意暇甚 6.前 ①狼不敢前 ②其一犬坐于前 7.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盖以诱敌
8.盖 ①盖以诱敌 ②盖钉板上下弥束 ③盖一癞蛤蟆也9.止 ①止有剩骨 ②一狼得骨止 10.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 ②乃悟前狼假寐
11.其 ①先自度其足 ②常蹲其身 ③神游其中
④其间千二百里 ⑤其一犬坐于前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12.度 ①先自度其足 ②吾忘持度
13.而 ①而置之其坐 ②而动如初 ③拔山倒树而来 14.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④屠自后断其股
15.绝 ①沿溯阻绝 ②绝谳多生怪柏 ③哀转久绝
16.为 ①项为之强 ②以虫蚁为兽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④方为秋田之害 ⑤可以为师矣 ⑥知之为知之
17.时 ①春冬之时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学而时习之 ④有时朝发白帝 18.于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于土墙凹凸处 ③何有于我哉
19.故 ①温故而知新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0.三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1.从 ①一狼仍从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22.向 ①心之所向 ②眈眈相向
23.驱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鞭数十,驱之别院 24.持 ①弛担持刀 ②六幕相持 25.遂 ①遂不得履 ②塔遂定
二、词类活用 1.鞭.数十 2.虽乘奔.御风 3.空谷传响. 4.则素湍.绿潭 5.人履.其板 6.便实钉.之 7.便实.钉之 8.人履.其板 9.其一犬.坐于前 10.一狼洞.其中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止增笑.耳 13.不耻.下问
三、古今异义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良.多趣味 4.岁.以大穰 5.人皆伏其精练.. 6.可以..为师矣 7.屠自后断其股. 8.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
四、通假字
1.止有剩骨 2.不亦说乎 3.诲女知之乎 4.人皆伏其精练 5.略无阙处 6.项为之强
7.而置之其坐 8.反归取之 9.以土砾凸者为邱
五、常用实词 1.缀.行甚远 2.担中肉尽.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屠大窘. 5.恐.前后受其敌 6.顾.野有麦场 7.苫蔽..成丘 8.屠乃奔倚.其下 9.弛.担持刀 10.一狼径.去. 11.目似暝. 12.意暇.甚 13.屠暴.起 14.乃悟前狼假寐. 15.狼亦黠.矣 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7.人不知而不愠. 18.学而不思则罔. 19.思而不学则殆. 20.默而知.之 21.学而不厌. 22.择其善者..而从之 2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24.乃以瓦布.之 25.贻.以金钗 26.但逐层布板讫. 27.但.逐层布板讫 28.六幕相联. 29.略无..
阙处
30.重岩叠嶂 31.不见曦月 32.至于夏水襄陵 ...33.沿溯阻绝 34.或王命急宣 35.不以疾也 ....36.飞漱其间 37.每至晴初霜旦 38.林寒涧肃 ...39.属引凄异 40.千里共婵娟 41.私拟作群鹤舞空 .....42.徐喷以烟 43.鹤唳云端 44.而置之其坐 ...45.而忘操之 46.市罢 47.楚人有涉江者 ...48.遽契其舟 49.是吾剑之所从坠 50.不亦惑乎 ....
八、文本研读
1.请写出《古代寓言二则》的寓意。
2.《幼时记趣》中记录了沈复幼师的哪几件趣事?为什么沈复会有那么多的乐趣?
六、补充解释 1.缀行甚.远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顷刻..两毙 5.止增笑耳. 67.虽.乘奔御风 8.及.反,市罢 910.怡然.自得 11.素湍绿潭
七、句子翻译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1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1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1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1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9.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0.故时有物外之趣。
2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2.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2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24.宁信度,无自信也。2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乃.悟前狼假寐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宁.信度,无自信也
3.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三峡》中写三峡的四季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4.《以虫治虫》中生物防治有哪些优势?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5.你如何理解《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的“笑”?
6.你知道出自《论语八则》中的成语吗?
5.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五
一、重点词语释义: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不见曦月(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到)(上)
....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或王命急宣(如果)(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快马)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深水)
绝
多生怪柏(山峰)..
悬泉瀑布(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飞漱其间(冲荡)...
良多趣味(的确,实在)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空谷传响(回声)...《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我)(幼小)
明察秋毫(眼力)(看清)....
见藐小微物(小)
必细察其纹理(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里)(比)
昂首观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同“僵”,僵硬)
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怡然称快(喜悦的样子)(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高低不平)......
花台小草丛杂处(多而杂乱)常蹲其身(自己)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以丛草为林(把„„当做„„)
凹者为壑(山沟)...
拔山倒树而来(移,搬开)
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呀然惊恐(哎呀地)..《〈论语〉八则》: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恼恨,怨恨)
可以为师矣(凭借)...
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诲女知之(教,教导)(同“汝”你)...
是知也(此,这)
何以谓之(凭什么)是以谓之文也(因此).....
默而识之(记)(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学而不厌(满足)...
必有我师焉(于之,在里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方角)(反推)....
不愤不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发、开导)..
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则不复也(就)..《以虫治虫》:其喙有钳(虫子的嘴)旬日子方皆尽(十天)岁以大穰(庄稼大丰收).....《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才)(层)
患其塔动(担心)贻以金钗(赠给)....
但逐层布板讫(只)匠师如其言(遵照)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紧密约束).....
六幕相联如胠箧(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从旁边打开箱子)....
人履其板(走,踩踏)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精熟)....《郑人买履》:先自度其足(量长短)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至之市(到„„去)而忘操之(拿,携带)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同“返”,返回)及反(到,等到)遂不得履(终于)...
宁信度(宁可)
无自信也(不)..《刻舟求剑》:遽契其舟(立即,匆忙)(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
不亦惑乎(糊涂).《狼》:一屠晚归(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止有剩骨(同“只”)..
缀行甚远(紧跟)一狼仍从(跟随)屠大窘(紧张为难)...
恐前后受其敌(担心)(攻击)顾野有卖场(转头看)积薪其中(堆柴草).....
苫蔽成丘(盖上)(遮蔽)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弛担持刀(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径直走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目似瞑(闭眼)意暇甚(神情)(空闲)....
屠暴起(突然)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从暗道进去)止露尻尾(屁股)断其股(大腿)....
前狼假寐(睡觉)盖以诱敌(原来)狼亦黠矣(狡猾)...
而顷刻两毙(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欺骗)(多少)笑耳(罢了).......
二、重点语句翻译:
《三峡》: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或王命急宣(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快啊。)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7、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幼时记趣》:
1、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2、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6、项为之强(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7、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8、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论语〉八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却不去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认真学习就会感到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7、默而识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
8、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9、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以虫治虫》:
1、方为秋田之害(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由此而获得大丰收。)
3、其虫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1、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5、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郑人买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2、至之市,而忘操之。(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尺码。)
3、吾忘持度(我忘了带尺寸。)
4、宁信度,不自信也。(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1、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2、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狼》: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途中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4、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夫)
5、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6、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
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篇六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碣(jié)石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堤(d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次北固山下 次:停泊。
(2)最爱湖东行不足 不足:不够。
(3)路转溪桥忽见 见:出现。
二、重点句子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观沧海》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表达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文学常识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选自《稼轩长短句》。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著称。
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其作者是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的学习方法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的学习技巧
7.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七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让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轻车熟路 篇八
我所谓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學“现代化”策略,是指教师像教“现代文”那样教“文言文”。其操作过程大体如下: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字句,让学生对所学文章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第二步就是教师针对文本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链),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点拨,疏通文章大意,既解决学生在字词句上遗留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原始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深入解析文本,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第三步就是师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体学、修辞学知识和古代汉语的特点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对于文言字词特殊用法和文言句式的整理,可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再加以明确即可。
第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因为学生的主体原本就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平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文言书籍,如《论语》、《世说新语》等书,也可以先从古代的半文言小说读起(例如《三国演义》),逐步过渡到阅读文言文。
第二步由师生共同完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领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切入课堂教学的问题或问题链,并合理安排课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课课相连”。所谓“一课一得”是指每一个课时都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课课相连”是指要处理好课时与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我在讲解《屈原列传》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寻找的切入口是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简单地介绍了贾谊的生平事迹后,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志之外,两人在文学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贾谊还曾经写过一篇《吊屈原赋》。从而引发学生先思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的屈原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找到《离骚》、《怀沙》两处。《怀沙》比较简单,在明确了《怀沙》的含义为“怀石”,是屈原自沉之前的遗作之后。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文章的第三段,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条:忧愁忧思、怨),司马迁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评析了《离骚》的文学成就(四条:风格、内容、语言和情志)。在解决了屈原的文学成就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在结合全文,思考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一则两代楚王的昏庸无能,尤其以楚怀王的三次被骗为主,第一次受骗于上官大夫而疏屈平,第二次受骗于张仪而毁合纵,第三次受骗于秦王而客死异乡。司马迁针对于此有两段的议论,可以让学生思考司马迁是如何批评楚怀王的(三个角度:不悟、不分、不明)?一则楚国奸佞当朝,小人得道,嫉贤妒能。以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宠姬郑袖为主。一则屈原博学多才,恒遭人嫉;出身王族,忠君爱国,志向高洁,宁死不屈。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涉及到文章的每一个章节,实际上就是用这个大问题统领全文。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在引领学生疏通文章的过程,不过像这样以问题疏通课文的方式,比单纯地逐句逐段的疏通要有效得多,因为这样可以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
第三步实际上前两步的延伸。例如我在教《陈情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完李密辞不应征的原因之后,在根据本文文体的特点(表以陈情),让学生思考“陈情”的“情”在文章中有几重内涵(三重:情况、情感、情理),李密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陈述”的?通过对李密《陈情表》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做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至于文章本身所涉及到的文言常识,在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已经随时点拨,在学习完本文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整理即可。
9.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九
【设计思想】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内容分析】能疏通文意、全文翻译课文;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思考课文对现代社会和自己的启示。若进行考查,主要通过文言实(虚)词辨析(通假字辨析、古今异义辨析、一词多义辨析、词类活用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意分析与理解(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综合探究和欣赏评价(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来实现。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教学目标】熟悉近几年期末测试题型及其变;归纳相关的解题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熟悉近几年期末测试题型及其变;归纳相关的解题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做好练习设计,复习教学课件;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要点、考点聚焦
二.典型例题解析
【文言实(虚)词辨析】
〖一般题型 选择题:(以实词为主)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贤于材人/礼贤下士 B、刮目相看/搜肠刮肚
C、夸父逐日/逐鹿中原 D、并驱如故/故作高深
(08-)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 )( )(4分)
A、人不知而不愠/面露愠色 B、然数年恒不一见/持之以恒
C、俄而雪骤/骤雨初歇 D、相委而去/委以重任
答案:A C (A、都是生气、发怒的意思。B、经常/持久,永久。 C、都是迅疾,猛快的意思。D、丢下,舍弃/任,派,把事交给人办。)
试题变化:试题处于“基础积累部分”,由选一项变成选两项,分值由2分变为4分。选项内容仍然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未若柳絮因风起/中有楼若者
B、故时有物外之趣/故又名“鬼市”云
C、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D、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试题仍处于“基础积累部分”,由选两项变成选一项,分值由4分变为2分。选项内容全是课内不同篇章的句子。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相顾尺疑(看) B、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像)
C、楼上人来往屑屑(细小) D、惟危楼一座(高)
试题已调在“文言文部分”,选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分值2分。选项内容为课内单一字词的解释。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B.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C.此何遽不为福乎/知之为知之 D.居数月/居然城郭矣
2、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暮而果大亡其财/果如鹤唳云端
C.其邻人之父亦云/故又名“鬼市”云 D.此独以跛之故/徐喷以烟
试题在“文言文部分”,选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分值2分变为3 分。选项内容为课内不同篇章的不同句子相同词的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
1. 着眼文本,词不离句。
(注意词的本义和语境义之间的联系)
2. 善于归纳,灵活运用。
常用实词(如:拟、愠、顾、期等)
常用虚词(之、其、以、于等)
四种基本的文言词法
【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一般题型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翻译句子)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重要句子 富有哲理的句子
文笔优美的句子
特殊句式
注释中整句作注的难句
〖往届句子翻译题
1.(08-09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心理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2.(0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译:友人感到很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连头都不回走进门去。
3.(10-)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译:过了几个月,丢失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4.(1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译: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每译错一处扣0.5分)
〖翻译句子的技巧
1. 以直译为原则,特别是重点字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2. 体现句式特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提宾式、介宾短语后置句 、被动句、反问句 )。
3. 语句通顺、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意译为辅:补、删、换、调、留)。
4. 带上标点。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见相关练习
【文意分析与理解】
〖课文内容复习
1.《童趣》
(1)中心概括:本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写作特色:忆写童趣,一线串珠。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然后分说三件趣事,同时注意将几个分散的小故事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2.《论语》
(1)中心概括:所选十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2、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章。
孔子主张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要以学习为乐;要向一切人学习,择善而从。孔子主张应采取的学习方法是: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学”与“思”结合。
(2)写作特色:《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
A.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B。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3.《山市》
(1)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山市景物变化的描写,展示了山市蜃景的变化莫测和奇妙。
《山市》写作特色
A.山市的景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变幻的,作者便以此为顺序,使用“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写来,把山市由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写得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B.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在写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时,只用“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九个字粗粗勾勒出城市概貌,却将大量笔墨用在对“危楼”的描摹上,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它的高大、雄伟及危楼上各色人物。我们在写作时也应借鉴此种安排,使文章疏密有间,错落有致,重点突出。
4.《世说新语》两则
(1)中心概括:《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颂。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责备了客人的“无信”“无礼”,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
(2)写作特色:《咏雪》叙事简洁,含蓄蕴藉。作者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第一句短短15个字包涵的内容就十分丰富,写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谢朗、谢道韫咏雪后,主讲人谢安对两人的咏雪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大笑乐”耐人寻味,是笑兄子比喻直白,还是对兄女的赞许之笑?作者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却在最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便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了他对谢道韫才气的赞扬。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这个故事虽不长,但写得非常生动,三言两语就让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七岁元方的形象跃然纸上。
5.《寓言四则》之古代寓言
(1)中心概括:
《智子疑邻》一文,通过对两个持相同看法的人只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这一故事情节的叙述,告诉我们: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受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有偏见。
《塞翁失马》这则寓言通过讲述“塞上之人”失马、得马和儿子坠马的事,告诉我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好和坏、福与祸、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2)写作特色:
《智子疑邻》一文情节简单,人物关系清楚,事件叙述明白,通过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塞翁失马》短短百余字,故事首尾完整,情节跌宕有致,把深奥、抽象的道理,用具体浅显和形象生动的事例充分表述出来,可谓是言简意丰。
〖往届真题回顾
1.(08-09年)8、课文围绕一个“ ”字,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儿时的观蚊如鹤、、三件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2.(09-10年)9、用课文原句填空:“ ”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3.(10-11年)11、文段中的第一个“福”是指“____”; 文中的“祸”是指“____”(原文回答)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本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 和 ,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 ”,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论语》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 和 。
3、本文在写山市由 到 的过程时,只用“ ”九个字粗粗勾勒出城市概貌,却将大量笔墨用在对“危楼”的描摹上,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它的高大、雄伟及危楼上各色人物。
4、《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 ”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 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 (人物)才气的赞颂。
5、《塞翁失马》这则寓言通过讲述“塞上之人” 马、马和儿子 马的事,告诉我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分别填写一个字)
【文意综合探究】
1 .内容理解题(筛选、提取、归纳文本中的信息)
例1. (08-09年卷)——《童趣》:作者为什么将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为什么不打死癞蛤蟆?
参考答案:“鞭数十,驱之别院”主要原因是因为癞虾蟆破坏了自己观虫相斗的兴致和情趣。不打死癞虾蟆是因为作者虽然恼恨癞虾蟆,但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表示惩罚,
作者处置有度,富有同情之心。
2. 感悟启发题(归纳、概括、分析)
例2.(09-10年卷)—《陈太丘与友期行》文中三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点?
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陈太丘:守时有信;友人:知错能改。
例3 (10-11年卷)—《塞翁失马》 1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3、综合探究题
例4.(11-12年卷---《山市》)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山市》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面又壮丽的感觉。
B.山市的出现按时间顺序分三个阶段:①形成阶段:城市的出现;②发展阶段:孤塔、宫殿的出现: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消失。
C.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是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D.文章最后一句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象来感受画面,从面进人一种神奇、美妙的境界。
C.课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知“夏蚊成雷”写出了蚊子之多,轰鸣之响,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如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中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2.对所选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甲文告诫人们看问题要辦证全画,尊重客观现实,不能心怀偏见,主观臆断。
B.乙文中用周围人们与“善术者”对待意外事件的不同态度形成对照,借以突出”善术者“高人一等的智慧。
C.乙文通过一位“善术者”辩证看待祸与福的故事,掲示了祸与福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常常会相互转化的哲理。
D.两文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甲文中宋国富人一家对儿子和邻人之父态 度截然不同,乙文周围人们和“善术者”对待意外事件的不同态度。
三.学习总结
1. 背诵全文,培养语感。
3.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逐字逐句落实。
2. 以课本为本,熟记文下注释,吃透文后练习。
10.七年级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篇十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1.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及翻译 篇十一
《卖油翁 》宋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接着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笑着将老翁打发走
《三峡》 北魏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翻译】
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隔断了。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清 徐珂
蔡璘,字勉旃,吾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至之。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戴震难师 》清 段玉裁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陌上桑》。乐府诗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12.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十二
李老师:你好,我的名字叫李芳。.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是中国人。我来自武汉。你叫什么名字? 玲玲:我的名字叫王玲玲
李老师:见到你很高兴。玲玲,你来自哪里? 玲玲:我来自北京。我是中国人。李老师:你多大了? 玲玲:我十三岁。
李老师:好的。你好,你那? 大明:你好,李老师。我的名字是李大明我也来自北京。我十二岁。李老师:谢谢。你好,你来自美国吗? 托尼:不,我不是。我来自英格兰。我的名字叫托尼?史密斯。
李老师:见到你很高兴,Tony。嘿,你也是英国人吗? 贝蒂:不,我不是。我是美国人。我的名字叫贝蒂.金。
玲玲:托尼和贝蒂是我们的朋友。
李老师:好的。欢迎来到七年级四班。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4 M1U2】
大家好。我叫李大明,我的英文名字叫戴维。我12岁,我来自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是玲玲,她的英文名字叫露西。她是我的朋友。她也来自北京。
你们好。我叫王玲玲,我13岁。很高兴见到你。王辉是我的朋友,但他不在我们班。他的英文名字叫亨利。他来自上海。上海是个很大城市。
你们好,我的名字叫托尼?史密斯。我来自剑桥。他在英国是个小城市。托尼是我的名字,史密斯是我的姓。我13岁。很高兴见到你们所有的人。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8 M2U1】
玲玲:这是你的家庭吗? 托尼:是的,它是。
玲玲:好大的一个家庭啊!这是你的妹妹吗? 托尼:是的,这是她。她叫琳达。
玲玲:这些人是你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吗?
托尼:是的,他们是。我妈妈的父母在左边,我爸爸的父母在右边。玲玲:我明白了。这是谁? 托尼:那是我爸爸。玲玲:这是你的妈妈吗?
托尼:是的。在她旁边的妇女是我爸爸的姐姐,我的姑姑利兹。玲玲:这是她的丈夫吗? 托尼:不,那是她的兄弟,我的叔叔保罗。玲玲:在保罗前面的男孩和女孩是谁?
托尼:那是保罗的儿子和女儿,我的堂兄妹迈克和海伦。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1M2U2】
我叫贝蒂·金。这是我的父母。我们是美国人。我爸爸是一名男演员,我妈妈是一家剧院的经理。我叫李大明这是我的父母。我们是中国人。我爸爸在警察局工作。他是一名警察,我妈妈是一名护士
我叫托尼·史密斯,是英国人。这是我的妈妈,她是一所学校的英语老师。这是我的父亲,他是一家饭店的经理。
我叫王玲玲。我是中国人。我妈妈是一名护士,她和大明的妈妈在同一家医院。我爸爸是北京的一名公共汽车司机。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4 M3U1】
大明:琳达,你在英国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它大吗?
琳达:是的,特别大。在我们班有三十名学生,在北京你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大明:有四十名学生,二十名女生,二十名男生。你们教室里有什么?有许多家具吗?
琳达:是的,有许多。
大明:在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电脑吗? 琳达:不,没有。但在教师的讲桌上有一台电脑。大明:哦,在教室的墙上有一些图画吗? 琳达:是的,有,在教室的前面。大明:有世界地图吗?
琳达:不,没有,有一幅英国地图。
大明:在我们教室里有一幅世界地图,但墙上没有图画。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6 M3U2】
这是我们学校的地图。我们学校有六座建筑物:一个图书馆,一座办公楼,一座教学楼,一个餐厅,一个体育馆和一座科学楼。在学校中央是一个大操场。图书馆在学校大门附近,操场的左边。里面有很多图书、地图和电脑。在图使馆后面的左侧是学校的办公室。在这栋楼和餐厅之间是拥有二十四个教室的教学楼。在教学楼右边的建筑物是餐厅。在餐厅前面是体育馆,在体育馆前面的那座建筑物是用于科学课的。在科学楼里有六个科学实验室和五个微机室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20 M4U1】
托尼的爸爸:托尼,我们去购物买些食物和饮料吧。现在,我们没有肉了。我们买鸡肉吧。托尼:好吧。我们有巧克力吗? 托尼的爸爸:是的,我们有。吃太多的巧克力对你的身体不好。我们买些水果吧。托尼:什么种类的水果?苹果? 托尼的爸爸:不是,我们有许多苹果。我们没有橘子了,所以我们买些橘子吧。托尼:好吧。买一些橘汁怎么样? 托尼的爸爸:是的,好主意!还有咖啡。我们给你妈妈买些。她没有咖啡了。托尼:好吧,给妈妈一些咖啡,给我一些可乐。我没有可乐了。托尼的爸爸:不要可乐!可乐对你不好!买一些茶好吗? 托尼:哦,太不好了!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22 M4U2】
对儿童健康的食物和饮料
你的食物和饮料健康吗?大量的冰激凌、汉堡包和可乐是不健康的。肉是健康的,但是吃太多的肉对儿童是没有好处的。可乐和糖果都是很甜的,并且吃太多的糖对你是不好的。
吃合适的食物并保持健康。胡萝卜、鸡蛋和甜土豆对你的眼睛有好处。牛奶、奶酪和鱼对你的牙齿有好处。有点儿劳累吗?喝大量的美味的鸡汤吧!记住这些是很重要的:吃好,保持健康,不要变胖!
吃面条或米饭,不吃汉堡包。每天早上吃一顿好的早饭。
喝果汁、水、茶和牛奶,不喝可乐。
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不吃太多的糖果和冰
激凌。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26 M5U1】
托尼:贝蒂,星期一我们上什么课?
贝蒂:8点钟我们上语文课,8点55分我们上科学课。在10点20分我们上信息技术。然后我们上数学课。你喜欢数学(课)吗,托尼?
托尼:是的,我喜欢,但是它很难懂!我喜欢周一下午的课:英语和美术。我们周五上什么课? 贝蒂:我们上英语、语文、体育和地理。托尼:那么下午呢?我们上数学吗?
贝蒂:不,我们不上。我们上美术和历史,但是我们不上数学。我喜爱历史并且我擅长历史。它是我最喜欢的科目,因为它很有趣。
托尼:我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我可以与我的中国朋友谈话。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28 M5U2】
你好!我是阿里克斯?格里诺尔。我13岁了,我在英国牛津的帕克中学上学。我工作日去上学,但在周六和周日不去。这是我的上课日。我在早上7点半起床,然后吃早饭。
我的学校在我家附近。我8点半去上学并看望我的朋友。我们9点钟开始学习。我们上午有3节课。我最喜欢的课是美术。
在11点钟,我们在操场上休息,我和朋友们聊天。他们去操场踢足球,但是我不喜欢足球。
我们12点半在餐厅里吃午饭。我喜欢学校的午饭!我们吃带蔬菜的肉和米饭,或者汉堡包。我喝果汁或者水。
下午1点半我们开始上课。我们在下午有两节课。然后在3点半我们回家。晚上,我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吃晚饭。我做家庭作业,然后在10点钟上床睡觉。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36 M6U1】
导游:欢迎到北京动物园。动物园里有许多种动物,比如熊、斑马、长颈鹿和熊猫。它们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而且它们吃不同的食物。这是狮子。托尼:狮子吃肉吗?
导游:是的,它们吃肉。它们吃其他动物。它们很危险!
玲玲:啊!熊呢?它们吃肉吗? 导游:是的,它们吃肉,但是它们也吃植物。托尼:看这头大象,它很高。它吃肉吗? 导游:不,它不吃。它吃植物。玲玲:熊猫吃植物和树叶吗? 导游:当然。它们爱吃竹子。
玲玲:这儿有熊猫吗?它们是我最喜爱的动物。它们很可爱。我们可以去看看它们吗? 导游:可以,咱们走吧。你看到玲玲了吗? 托尼:她在你前面!
导游:不,我说的是熊猫玲玲!玲玲:哪个是熊猫玲玲? 导游:在那边那个黑白相间的动物。看!它在那儿!
玲玲:太有趣了。它也叫玲玲!托尼:有叫托尼??的熊猫吗?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38 M6U2】
动物
大象生活在非洲和亚洲。这只大象生活在非洲。它吃植物、树叶、竹子和少量水果,但是它不吃肉。它喜欢水。
在中国大约只有1 800只熊猫,并且约有200只生活在动物园里。熊猫一天吃大约30千克竹子,它还吃植物和树叶,这种黑白相间的动物是世界各地人们的最爱。斑马是一种非洲的动物。像熊猫一样,它也是黑白相间的。它吃植物和树叶,也吃草,但是斑马不吃竹子。
老虎生活在亚洲。它是个大型动物,并且通常独自生活。它喜欢水而且擅长游泳。它强大并捕捉许多种动物作为食物。
猴子生活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大约有200种猴子。猴子吃肉、树叶、水果,甚至鸡蛋!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42 M7U1】
玲玲:我怎样在电脑上写作业呢?我能学吗? 贝蒂:当然可以!首先,打开一个新文件,在“新文件”上点击鼠标。玲玲:鼠标是什么?这是它吗? 贝蒂:是的。
玲玲:我在哪里点击“新文件”呢? 贝蒂:在屏幕的左边??那儿!玲玲:好的,下一步是什么?
贝蒂:接下来,你就在这个新文件里写你的作业。使用键盘。
玲玲:然后我做什么呢?我怎样保存这个文件呢? 贝蒂:你点击“保存”,并为它写上一个名称。玲玲:我在哪里输入文件名呢? 贝蒂:在方框内输入。好了,然后再点击“保存”。玲玲:好了。最后,我怎么打印我的文件呢? 贝蒂:点击“打印”按钮和“确定”按钮。玲玲:纸怎么办?
贝蒂:噢,当然!你先把纸放进那里!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44 M7U2】
我家有一台电脑。我和爸爸共用它。我爸爸是一家公司的经理,此他经常在电脑上与客户交谈。他也上网查询火车时刻、制订旅行计划并买票。每周五晚我听音乐或看电影。——杰克
我家里没有电脑。我只能在学校里使用它。在网上,我搜索信息、做作业并查看我的电子邮件。我有一个朋友在澳大利亚。我可以在网上看见她并跟她交谈。——艾丽丝
我们家里有一台电脑。我父母不使用它。我可以在周日使用它。我给我的朋友发送电子邮件和玩电脑游戏,但有时我玩很多游戏,我妈妈不喜欢我玩游戏。——迈克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48 M8U1】
大明:嗨,你们愿意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吗? 贝蒂:是的,我愿意。它在什么时候? 大明:本周六,在我家。
托尼:好的!我总是喜欢生日聚会。玲玲:太好了!
贝蒂:在一个中国生日聚会上你们通常做什么? 大明:在生日宴会上,我们吃面条。我们也吃生日蛋糕。但我妈妈从不做生日蛋糕。她通常买一个特殊的,并且我在聚会上切开它。玲玲:并且我们有时送生日贺卡。托尼:你们通常唱《生日快乐》歌吗?
大明:是的,我们总是唱《生日快乐》歌。托尼:你们用汉语还是英语唱? 大明:我们用汉语和英语唱。
贝蒂:在中国你们得到生日礼物吗? 玲玲:有时。大明总是得到生日礼物!托尼:那么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大明?
贝蒂:托尼!那是个秘密。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50 M8U2】
挑选生日礼物
大明的祖父母喜欢保持健康,所以每天他们在他们家附近的一个公园里锻炼。他们有时穿 T恤衫。
大明的妈妈喜欢巧克力,但她不经常买,因为它不是很健康。她喜欢购物,并且总是买昂贵的衣服。她有11条丝绸围巾,20件衬衫和许多鞋。她花费许多钱。
贝蒂的表姐喜欢读书,她读许多书和杂志。她也喜欢电影并且经常去看电影,但是她从不观看体育活动。
托尼的姐姐喜欢音乐。她喜欢去听音乐会,但那经常很贵。她买她最喜欢的歌的光盘。
玲玲的阿姨和叔叔喜欢足球,但他们不去现场看足球赛。他们通常在周末通过电视观看足球。他们总是喜欢看AC米兰队,但他们有时看曼彻斯特联队。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54 M9U1】
贝蒂:你好,妈妈!妈妈:你好,贝蒂,现在你在哪儿? 贝蒂:我正站在中国的长城上和你说话。妈妈:真的吗?那太好了。贝蒂:我们在进行学校旅行。妈妈:其他人怎么样?他们和你一起吗? 贝蒂:嗯,现在托尼正在吃一个可口的冰激凌。王辉正在拍大量的照片。玲玲正在买几件礼物和明信片。它们正在商店里出售。大明正躺在阳光下吃午餐。
妈妈:我也想要一张明信片,但是请拍一些长城的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
贝蒂:好的。我们非常喜欢这次学校旅行。无论如何,现在是回学校的时间了。再见,妈妈!
妈妈:再见,贝蒂!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56 M9U2】
此时此刻,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正在做着不同的事情。在伦敦,现在是下午5点钟,人们正在下班
回家。他们在等公共汽车或火车。有些人开车回
家。有些人正在下公共汽车或火车。有些人正在家喝下午茶或饮料。
在莫斯科,现在是晚上8点钟,所以人们没在喝下午茶。他们正在家里或餐馆里吃晚饭。有些人正去歌剧院或看电影。有些人正在家里看电视或玩游戏。
在北京,现在是午夜1点钟,所以人们没有在吃晚饭。大部分人正在睡觉。有些人依然在工作,有些人正下班回家。
在洛杉矶,现在是早上9点钟。人们没有在睡觉。他们在工作。孩子们正开始上课。
在纽约,现在是中午12点钟。人们没在工作。他们在吃午饭。他们在吃汉堡或热狗,喝咖啡或可乐。有些人在看望朋友,在给家里打电话或购物。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60 M10U1】
托尼:你好,玲玲。我是托尼。在忙什么呢?你们在为春节作准备吗? 玲玲:是的,我们是。我们现在十分忙。
托尼:此刻你在做什么?
玲玲:我在扎大红灯笼。
托尼:我喜欢灯笼。它们很好看,你爸爸在帮你吗? 玲玲:不,他没有。他仍然在工作。托尼:你妈妈在做什么? 玲玲:她在打扫房子,并收拾东西。托尼:她真能干!
玲玲:是啊。我姑姑在扫地,我奶奶正在厨房里做饭。托尼:大明和贝蒂在做什么? 玲玲:他们在和我爷爷一起学舞龙。托尼:我可以加入他们一起舞龙吗? 玲玲:当然可以。赶快!掌握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62 M10U2】
我是来自中国的李姗。春节在我国非常重要。
像圣诞节一样每年都过,但不是在同一天。春节
常出现在二月份,但有时也出现在一月份。我有
一些春节的照片。看看它们吧!这是第一张!春节前的几天,我妈妈在打扫
房子并清除坏运气。那意味着好运气。看桌子上的食物!节日前我们总是买很多食物。
噢,我喜欢这张照片。在除夕夜我们在吃传统的家庭大餐庆祝春节。有如此多的美味佳肴。我在吃饺子——一种带馅的面团。饭后,我们通常看电视上的特别节目。
在这张照片上,我和我的父母在拜访叔叔婶婶。我们穿着新毛衣和新外套。我总是会从叔叔婶婶那儿得到红包、压岁钱。
13.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篇十三
(一)作家作品(略)
(二)背诵默写(略)
(三)课文思路:
《伤仲永》仲永5岁时天资过人十二、三岁时资质平平叙事
20岁时,泯然众人了
最后文章展开议论:一个神童的消失是因为后天努力才是成材的关键。指出才能衰退的原因,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木兰诗》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沙场——十年征战——凯旋归来——辞官还乡——欢聚一堂——高度赞美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学有所成——结友而别
《口技》
一、表演前: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二、表演中: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四个场景:梦中惊醒,复又入睡,失火,救火)(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狼》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议狼
(四)中心思想: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惟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层楼,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木兰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和爱国精神。木兰是一个女英雄,文章既体现她的英雄气概,还体现她的儿女情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由机灵活泼,热爱亲人、孝顺父母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孙权劝学》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简练而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启发我们要重视学习。
《口技》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 两小儿辩日》记叙一场不能解决的辩斗,告诉人们:学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穷尽知识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狼》记叙了狼和人的一场较量,揭示了狼贪婪、狡诈、凶狠、阴险的本性,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告诉人们:对狼一样的坏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五)解释画线词语(D)。
1、伤仲永。________
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________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________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5、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
6、余闻之也久。________
7、从先人还家„_________
8、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9、复到舅家问焉_______、_______
1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
12、卒之为众人 ______
13、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______
14、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
1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
16、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
1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
18、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
19、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 20、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 _
2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_____
22、肃遂拜孟母________
23、会宾客大宴„_______
24、施八尺屏障_____
2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_______、_____
26、夫叱大儿声____
27、众妙毕备。________
2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___、____
2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30、虽人有百手„_________
31、不能指其一端________
32、于是宾客„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___、____、____
35、孔子东游„问其故。____
3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
37、„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_38、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_
39、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 40、途中两狼,缀行甚远。_______
4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
4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
4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
4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_______、_________
45、少时,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
46、目似瞑,意暇甚。______
4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______
48、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 50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__
51、盖以诱敌______、______
52、狼已黠矣,而顷刻两毙____________
5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
54、止增笑耳___________
(六)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中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于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0、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两小而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14、虽人有百手„„一处也。
1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8、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课内问题思考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2、学习《伤仲永》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实际谈谈。
3、《孙权劝学》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借助想象,说说吕蒙会怎样学习?
5、《孙权劝学》包含了一句名言、成语。请写出来。
6、《口技》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样描述有什么效果?
7、《口技》前后两次把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什么好处?
8、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9、《夸父逐日》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10、读《两小儿辩日》,分别找出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和理由?
14.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十四
一、《〈论语〉十二章》(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 课
标
第一 网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四.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五、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_____编著。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⑵马无故亡而入胡()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⑷此独以跛之故()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诗词阅读
(一)、选择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枯藤/老树/昏鸦 D.明月别/枝惊鹊
(二)、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
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在一起。篇名
作者
出处
体裁
《观沧海》
白居易
《全元散曲》
元曲 《如梦令》
马致远
《乐府诗集》
古体诗 《天净沙 秋思》
王湾
《漱玉词》
五律 《钱塘湖春行》
曹操
《白氏长庆集》
词 《次北固山下》
李清照
《全唐诗》
七律
(四)、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B.《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通篇写景,但怀乡之情却贯穿始终。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萧瑟和作者悲怆凄楚的心情。
(五)、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体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写景诗。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以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6.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0.诗题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从诗文中找答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对“思发在花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是说自己在花丛前面萌生了回乡的想法。B.是说自己在花开以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C.是说自己思乡之情随春天到来而萌生了。
D.是说自己回乡的心愿在春天里变得强烈起来了。
12.从诗的内容看,作者人在何方?所思之处又在何方?简要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文诗词名句背诵——检测练习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4.《论语》的“论”读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5.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9.《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__。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是是。
10.《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1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
,”。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15.《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1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了“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诗句是
。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1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19.《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20.《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2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22.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23..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的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25.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
。”(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27.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
2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29.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30.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
31.《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32.朱熹在《观书有感》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33.晏殊《浣溪沙》中的“。”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附:
资料积累:
1、《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创建会议在我县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①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本文的成语:老骥伏枥。
8、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本文的成语:源头活水。
9、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1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07-07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09-07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精编练习11-08
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06-11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文06-26
七年级语文上册背诵09-30
语文七年级上册总结12-22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06-23
七年级语文上册练卷08-10
七年级上册语文通假字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