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2024-12-21

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精选14篇)

1.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一

2月份业务学习时间:2013.2.主讲人:李传霞

题目:PICC 置管的护理技术及应用 一.PICC置管方法

1.物品准备 皮尺、止血带、无菌手套、PICC导管包(德国贝朗公司生 产、棉签、碘伏、生理盐水、5mL、20mL注射器各 1付、敷贴 1张、弹 力绷带 1个等。

2.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 首选鹰嘴上 4cm~6cm贵要静脉 , 次为肘正中静 脉、头静脉。

3.操作步骤 ①测量置管长度 :嘱病人平卧 , 上臂外展 90°, 测量穿刺点到胸 锁关节下第 2或第 3肋间的长度即为置入的长度。②建立无菌区 , 打开PI CC导管包 , 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与连接器 , 消毒穿刺部位 , 范围以穿刺点为 中心 , 直径 20cm , 消毒 3遍。③穿刺与置管 :穿刺回血后将可撕裂鞘一起向 前送 , 直到可撕裂鞘很好地处于血管内 , 沿可撕裂鞘送入导管;嘱病人头偏向 穿刺侧 , 以防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 将导管推送至预定位置 , 拉出导丝 , 用注射 器连接导管尾端抽回血 , 见回血后用足够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腔 , 导管尾端 接正压接头 , 固定导管。③常规X线检查确定导管头端的位置 , 记录术中情况 和导管置入的长度。

二.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置管前向患者解释中心静脉置管的目的 , 告知置管过程中配合要 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等 , 取得患者理解与合作。置管后告知患 者在翻身活动时注意保护置管 , 避免过度牵拉将置管拽出 , 对于意识不清的 患者应加强看护 , 必要时给予双上肢约束 , 防止自行拔管。

2.病情观察 :置管后 24h 内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疼痛、硬结 , 如发现患者局部渗血较多 , 可用冰袋加压冷敷 3~5min, 一般多可止血 , 同时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 , 判断有无出血、气胸、血胸等并发症。

3.局部皮肤的护理 :按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常规护理。每日更换穿刺部位的敷料 , 观察局部有无疼痛、肿胀、发红等感染迹象 , 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每 周更换敷贴 2次 , 如有渗血、渗液、敷贴脱落应及时更换 , 消毒穿刺点及周围 皮肤用碘伏棉球 , 由穿刺点向外旋转消毒 , 同时注意导管外露部分的消毒 , 使 用 3M 敷贴覆盖穿刺点可延长更换敷料的间隔时间。

4.预防导管栓塞 , 保持导管通畅 :导管管腔堵塞是长期应用静脉治疗遇到的一 个重要问题 , 常常因此而需要换管或重新穿刺 , 一般认为引起导管堵塞的原 因包括血块、纤维素血栓形成和药物沉积。预防堵塞的方法是输液结束后 , 使用稀释的肝素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输注生物制品、脂肪乳、粘稠度大 的药物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 , 对于输液速度过慢的患者每隔 4~6h 用 生理盐水冲管 1次。如是血栓堵塞导管 , 用负压技术溶栓方法 , 严禁强行推注 , 以免导管发生破裂或将血凝块推入血管。

5.妥善固定防止导管移位 :长期化疗患者可将导管出皮肤的出口处用丝线缝合 双道结扎固定在皮肤上。更换敷贴时 , 应顺应导管穿刺方向 , 撕揭动作轻柔 , 并以无菌棉签按压固定穿刺点导管 , 以免导管送入或滑出血管 , 当发现导管 外移时 , 切不可将外露部分重新送入 , 应用注射器抽回血 , 以确认导管是否在 血管内 , 一般多能经重新固定 , 继续维持治疗。如确定已滑出血管外应立即拔 出导管 , 必要时重新置管 , 若发现导管自行进入体内 , 应按无菌操作要求退出 相应长度并妥善固定。

6.预防空气栓塞 :静脉空气栓塞极少见 , 却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 一旦输液装置脱 落空气 , 将随着患者的呼吸快速进入血液 , 造成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 , 因此 护士应加强巡视 , 及时更换液体 , 应用肝素帽及三通接头时要衔接牢固。7.预防感染 :

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 , 加之多程化疗 , 骨髓功能受抑制 , 白细胞降 低 , 抵抗力下降 , 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 , 必要时要戴口罩 , 保持病室空气新 鲜 , 每周空气消毒 2次 ,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 尽量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 , 每日 紫外线消毒病室 2次。

8、置管后导管的维护:① 置管后详细记录使用 PICC 导管的名称、长度、置管过程、患者情况及测量臂围(肘窝以上 4横指处测量臂围 , 术后健康教 育内容是否完善。② 置管后 24h 内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出血和渗血 , 疼痛等 症状 , 如有出、渗血及时更换敷料并纪录。③规范操作更换 PICC 敷料(透明

敷贴、无菌纱布 方法 , 避免揭撕贴膜时拉出导管。首次更换敷料于 24h 后 , 以后每周更换透明敷料 2~3次。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方法 , 穿刺点旁 1cm 范围内不要用酒精消毒。每次更换贴膜需用碘伏消毒体外导管 , 可有效防止 穿刺点的红肿感染。④ 冲管方法 :每次使用前先用 0.9%氯化钠溶液 20ml 脉冲式冲管(冲管手法用大鱼际推注射器 , 再接药液。每次输液完毕及化疗 间歇期的每周 , 用 20ml 的注射器抽吸 20ml 的 0.9%氯化钠溶液以脉冲式冲管 , 最后肝素盐水 10ml 正压封管。(肺癌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 ⑤ 封管药液 的配制 :肝素 12500U 加入 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 , 抽取 10ml 封管 ,1次 /d,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用 0.9%氯化钠溶液 10ml,3次 /d。导管的输液端接可 来福 G2000正压接头 , 可来福 G2000正压接头处可用纱布包裹 , 胶布固定 , 既 保持接头清洁 , 又能安全固定导管 , 接头每次应用前须严格消毒 , 减少污染机 会;可来福 G2000接头每 10d 更换 1次。不要用止血钳夹住连接管 , 以免影响 正压。⑥ 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 , 避免置管侧肢体做过度外展、旋转 运动 , 使导管随肢体运动的增加而产生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 , 易导致机 械性静脉炎;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 , 导致导管堵塞。⑦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 , 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 的配伍禁忌 , 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对输注黏滞性较高的液体 及血制品和抽血后 , 要立即用 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彻底冲管。⑧ 嘱患者 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 , 以便及时处理。置 管 24h 后常规局部热敷 3~5d, 预防出现静脉炎。⑨指导患者置管侧手臂多 做松、握拳运动 , 勿提重物。

9.拔管的护理 :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 , 边抽吸边拔管 , 以防导管末端附着的血栓 脱落形成新的栓塞。拔除后按压穿刺点 3~5min, 消毒皮肤后覆盖无菌纱布。重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肿瘤科护士的重要任务 , 而预防和减轻化疗毒副 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PICC 一次置管最长可保留 2年 , 既避免了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渗透 性损伤 , 又消除了每次化疗的穿刺痛苦 , 而且 PICC 导管还可以为部分血液检 查提供标本 , 减少对静脉的破坏及局部感染 , 减轻患者紧张心理 , 而且护理技 术满意度大大提高 , 为保证化疗计划的完成 ,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静脉炎 静脉炎是 PICC 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 , 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 现发红、条索状改变、局部硬结、肿胀和疼痛。机械性静脉炎一般发生在 置管穿刺时机械性损伤 , 置管后期并发静脉炎则与化学性刺激及患者的特 殊体质有关。嘱患者抬高患肢 , 避免剧烈运动 , 给予 TDP 照射穿刺点 , 硫酸 镁湿热敷 ,20 min/ 次 ,4 次 /d, 或者给予喜疗妥软膏外敷 ,2 次 /d,3 d 后 效果不佳或更加严重 , 应酌情拔管。

2.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的发生与药物的配伍禁忌、未正压封管致血液反流、脂肪乳的沉淀和血液的黏稠度有关。当导管发生血液堵塞时 , 可用尿激酶边 推边抽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 , 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内。

四.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 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 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如有卷曲、松动 , 及时更换 , 带有 PICC 管的患者 不影响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 , 但要避免使用带有 PICC 管的一侧手作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 并需避免游泳等会浸湿无菌 区的活动。治疗间歇期每周 1~2 次更换贴膜及肝素盐水冲管 , 肝素帽定期 更换 ,1 次 /月。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及渗出 , 如有异常 应及时返院处理。

五、携带 PICC 出院患者指导:

1、保持穿刺肢体局部清洁、干燥 , 贴膜卷边、贴膜下潮湿 , 及时到医院更换贴膜 , 不要擅自撕下贴膜。

2、留置 PICC 导管的 患者可以淋浴 , 避免盆浴、泡浴。淋浴前用保鲜膜包裹穿刺处 , 淋浴完毕后 , 注意观察贴膜是否受潮、卷边。

3、指导患者注意观察穿刺处周围是否疼 痛、肿胀、有无渗血 , 导管是否返血。若出现上述情况 , 及时到医院就诊。

4、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冲管 , 更换贴膜。更换透明敷贴时 , 应沿血流方向轻撕揭 敷贴 , 防止导管带出。

5、患者带管不影响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 育锻炼等 , 只要避免带管侧手臂提过重物品、做引体向上等;①患者带管可以 洗淋浴 , 避免盆浴、泡浴 , 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 2~3周 , 上下边 缘用胶布贴紧 , 淋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进水 , 如有进水 , 及时请护士更换贴膜;②患者带管出院时认真评估患者导管情况 , 并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③

导管拔除时不可用暴力 , 如遇阻力热敷 20~30min 再继续撤管 , 导管拔出后 检查长度和完整性 , 并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大约 1cm, 做细菌培养。

2.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二

1 临床资料

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行PICC置管患者126例, 其中男51例, 女75例, 年龄10岁~91岁;置管位置贵要静脉93例、肱静脉10例、肘正中静脉20例、头静脉3例;盲穿30例, B超引导下置管96例。所用都为单腔三向瓣膜式PICC管。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1例, 静脉炎出现时间在置管后4 d~10 d, 按2011年INS指南的标准进行分级, 其中1级12例, 2级6例, 3级3例, 无发生4级静脉炎。经积极处理后全部治愈, 未发生因机械性静脉炎而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

2 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2.1 人员因素

(1) 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摩擦刺激引发变态反应。 (2) 患者既往有放化疗病史, 肘部血管反复有穿刺、抽血、输液史, 损伤血管内膜。 (3) 患者高度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血管解剖变异、静脉瓣或血管分叉, 使导管送管受阻, 刺激血管内膜。 (4) 置管时机不当, 化疗期间置管。

2.2 物品因素

导管置于静脉中, 对血管壁上皮细胞造成机械性刺激, 使血管内皮损伤;留置的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 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

2.3 院方因素

(1) 科室未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 PICC相关知识培训力度不够。

3 预防策略

3.1 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 避免在有病变的肢体进行静脉置管。

选择材质好的导管, 组织相容性好, 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小, 避免选择材质过硬的导管。

3.2 规范操作行为。

PICC置管应由有资质的护士进行操作, 操作过程彻底冲洗干净无菌手套的滑石粉, 切忌在同一条血管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送管动作轻柔, 送管速度适宜, 每次不超过2 cm;送管遇到阻力, 不可强行送管, 以免发生导管打折。

3.3 合理选择置管时机。

最好在化疗前2 d进行PICC置管, 使损伤的血管内膜有一段恢复时间, 使机体对导管有一段适应时间。避免化疗当天置管和化疗药物同时作用于血管, 增加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3.4 加强护患沟通。

操作过程中主动与患者沟通, 做好心理疏导, 分散注意力, 避免紧张导致血管收缩, 造成送管受阻;置管后嘱患者放松心情, 自然活动, 但不可剧烈活动, 避免提3 kg以上的物品, 减少肌肉运动对血管的挤压, 减少导管与血管内膜摩擦。

3.5

置管后即用水胶体敷料在穿刺点上方5 cm处沿着血管走行外贴。

3.6 护士应掌握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对穿刺部位和肢体每天进行常规评估, 询问患者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发热、疼痛和其他不适, 及时识别静脉炎的分级, 早期处理。

4 处理策略

4.1

抬高患肢, 促进静脉回流, 缓解局部症状。

4.2 发生1级静脉炎, 肿胀部位使用50%硫酸镁湿敷或涂抹如意金黄散、喜辽妥等药膏, 消肿效果好。

硫酸镁是防治静脉炎最常用的药物, 其作用原理:经皮肤直接吸收至皮下, 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解除血管痉挛,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3]。

4.3 发生2级及以上静脉炎可用赛肤润沿静脉炎走行涂抹皮肤, 然后稍用力按摩, 再加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 2次∕d, 20 min∕次, 连续3 d~5 d。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 在红外线的照射下, 组织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 促进炎症消散[4]。

5 体会

积极采取预防策略, 早发现、早处理是护理PICC导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PICC导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置管后21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情况, 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21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患者经采取有效措施, 全部治愈。结论 积极采取预防策略, 早发现、早处理是护理PICC导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关键。

关键词:PICC导管,机械性静脉炎,护理,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许璧瑜, 成守珍, 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3, 9 (5) :361-362.

[2]李俊英, 罗艳丽, 余春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的临床应用[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13:92

[3]李淑珍, 孙德财, 孙志刚, 等.护理临床用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94.

3.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三

【关键词】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血栓;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在无菌操作下,将特制的管道经上肢浅静脉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的一种输液技术[1],比较适用于持续静脉输液及刺激性药物的输注。近年来,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为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并发症之一的静脉血栓形成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2],国外研究显示,肿瘤患者初次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置管的发生率为38%[3]。基于此认识,笔者分析了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分析,并探讨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90份进行分析,分析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归纳分析出其原因后,另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9~76)岁,平均(51.5±6.0)岁。全部病例均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与分型、转移情况与手术方式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通过分析90份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1.2.1 血液高凝状态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因子或其他促凝因子的作用,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酶原Ⅲ、蛋白C、蛋白S水平下降或缺乏,使抗凝活性降低;肿瘤细胞表达纤溶系统调节蛋白,使肿瘤患者纤溶系统活性减低,纤维蛋白原升高,引起血浆黏度升高,促进红细胞聚集。所有上述因素均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1.2.2血管内皮损伤肿瘤细胞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小板粘附与聚集或沉积于血管内膜,使其功能受损;加之内皮细胞、血小板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又或者在PICC置管时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常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导致细胞粘附聚集而发生静脉血栓。

1.2.3导管护理方法不正确停止输液特别是高渗静脉内营养液或抽取血标本后,未及时用足量生理盐水封管或者化疗间歇期未执行每周冲洗导管。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实施PICC的基础护理。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置管前后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华法令预防性治疗;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征及上腔静脉系统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既往有血栓形成史者应严禁行PICC。②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掌握规范置管方法,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穿刺部位及血管的选择是穿刺成功的保证,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不宜选择头静脉;穿刺时动作轻柔、准确,力求一次成功,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及粗暴送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③置管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过度外展、旋转运动;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④PICC置管后的巡回观察。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是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⑤PICC导管维护。输液前先回抽血再输液,防止导管内栓子进入血管内;保持导管通畅,正压封管。拔管时,先回抽血,抽出导管内或导管末端可能有的血栓,防止拔管后栓塞;对于无出血倾向者,可给予阿司匹林、丹参、华法令预防静脉血栓发生。⑥出院指导。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且带管侧上肢勿负重;穿衣时先穿置管侧,脱衣时后脱置管侧,衣袖不可过紧;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每周更换敷料及通管;若发现敷料有污染或局部有红、肿、热、痛及管内见回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1.4 随访及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后,嘱患者每月门诊随访。记录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

1.5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置管侧肢体肿胀及肌肉酸胀、疼痛、皮温增高、皮肤颜色发绀,测量臂围增加。如果有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胸闷、胸痛、肢体活动异常等征象,提示可能发生其他脏器的栓塞。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一经发现可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他并发症参照相应的疾病诊断标准。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ICC一般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PICC选用材料、选择的穿刺静脉、PICC导管留置时间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护理效果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其中2组患者靜脉血栓均均为上肢静脉血栓,均表现为置管侧上肢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增高,并经彩超确诊为静脉血栓;其他并发症包括穿刺后局部渗血、静脉炎(机械性、化学性)、感染等。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的诞生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选择,它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同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且导管维护方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然而,随着肿瘤患者应用PICC输入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的普及,PICC并发症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其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后局部渗血、静脉炎(机械性、化学性)、感染、静脉血栓等,且以静脉血栓较为常见[4]。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PICC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核心原因均为血栓形成[5]。本文对本院既往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主要原因与此基本一致。在临床护理中,笔者按照循证护理的基本原则,结合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将前馈控制、护理干预的理念运用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管理中,积极寻求对策,主要包括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掌握规范置管方法,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在置管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强PICC置管后的精细化护理,并于患者出院前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研究結果表明,在与对照组PICC选用材料、选择的穿刺静脉、PICC导管留置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的前提下,观察组经过提前护理干预,该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由此提示,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是必要的,显著地降低了置管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体现了护理干预工作的知识价值,达到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Dulhunty JM, Suhrbier A, Macaulay GA, et al. Guide-wire fragment embolisation in pediatri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Med J Aust,2012,196(4):250-5.

[2] Liem TK, Yanit KE, Moseley SE, 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usage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symptomatic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J]. J Vasc Surg. 2012 Mar;55(3):761-7.

[3] Al-Tawfiq JA, Abed MS, Memish ZA.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bloodstream infection surveillance rates in an acute care setting in Saudi Arabia[J].Ann Saudi Med,2012,32(2):169-73.

[4] Yang RY, Moineddin R, Filipescu D, et al. Increased complexity an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sertions in children: the tip of the iceberg [J].J Vasc Interv Radiol, 2012,23(3):351-7.

[5] Maňásek V, Soumarová R, Kociánová I, et al. Venous access devices in oncology [J].Klin Onkol, 2012, 25(1):9-16.

4.PICC置管的护理 篇四

【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的静脉,因具有安全输注刺激性药物、有效保护病人外周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化学药物对血管刺激、插管快速方便、经济实用、可用于所有输液治疗和采集血样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其操作安全、可有效方便维护、创伤性小、降低感染率、留置时间长。若想置管有效时间长及留置成功,采取积极有效、高效优质的导管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PICC、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市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男患者49例,女患者21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其中包括21例肝胆系统疾病患者、7例骨盆骨折患者、25例颅脑损伤的患者、3例胃癌患者、4例急性坏死性炎症的患者、2例乳腺癌患者、8例结肠癌患者,所有患者依据其自身情况保留置管时间在3~60天不等,平均保留PICC时间为30天。(2)方法

穿此前准备好PICC穿刺包、无菌手套2副、0.9%氯化钠溶液500ml、20ml注射器、透明敷贴、皮肤消毒液、抗过敏无菌胶布、皮尺、止血带、2%利多卡因1ml注射器、弹力或自粘绷带。评估并选择静脉:常在肘部,以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为顺序选择。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相关事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协助患者采取平仰卧位、暴露穿刺区域、穿刺侧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度,确定穿刺点并测量导管预置长度及臂围,根据上臂皮肤及血管的情况选择穿刺点,皮肤完整、静脉弹性佳时易于穿刺成功。自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向下至第3肋间隙的长度即为预置达上腔静脉的长度。如将此长度减去2cm,即为达锁骨下静脉的长度。在肘窝9cm处测双臂臂围并记录,然后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且每次消毒方向与上次相反,待干,建立无菌区以防感染。预冲导管,系止血带(注意,止血带的末端方向位于穿刺部位),穿刺前可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15°~30°进针,见血后立即放低穿刺针以减少穿刺角度,再推进少许,以保持插管鞘留在血管腔内不易脱出。松开止血带,右手保持钢针针芯位置,左手单独向前推进插管鞘并用拇指固定,再用左手按压并固定插管鞘上方的静脉以减少出血,右手撤出针芯,再缓慢送管,抽回血,撤出插管鞘及支持导丝,修剪导管长度,安装连接器,冲封管后固定,再进行X-线确认,记录相关信息于PICC维护单护理病历中,后进行导管维护,并告知家属导管维护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

70例患者,3例出现导管异位,1例堵管通过冲管溶栓后再次通管,无1例发生感染。

3.护理

3.1置管前护理 评估病人病情,向病人解释PICC置管的必要性及置管优点、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和家属了解PICC置管以取得病人理解和合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做好心里护理,解除患者的疑虑,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评估穿刺血管,选择穿刺部位。

3.2 置管中护理

让患者去枕平卧,穿刺上肢外展90°,头转45°~60°,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有严重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穿刺置管(穿刺侧手与躯干垂直)。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周围皮肤必须严格消毒,穿刺部位暴露需要充分,在置管中安抚患者情绪,嘱咐其不要紧张,放轻松,在置管中不要活动。对于浮躁不安的患者要应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操作。3.3 置管后护理

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技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能有效的维护导管、方便,以便减轻病人痛苦。穿刺后24小时内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观察末鞘血运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并拍片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24小时内第一次更换敷料。参血较多时用明胶海绵减少穿刺部位渗血以预防感染,抬高置管侧肢体并指导握掌运动以预防置管侧肢体肿胀,严密观察PICC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或硬结,经常观察PICC输液速度,若发现流速明显降低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置管24小时后给予换药一次,以后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更换频率。被污染、出汗多、潮湿、松劲时应及时更换,换药时严格观察并记录导管刻度,自下向上拆除原有贴膜,严禁牵动导管,导管的体外部分完全至于贴膜的无菌保护下,禁止将胶带粘于导管上。严格交接班,观察PICC置管置入深度,维护日期及输液接头,肝素帽是否牢固,并用PICC维护贴写明置入深度、维护日期,贴于患者床头,以便维护人员及时清楚的了解基本情况。PICC导管每周维护1~次,患者携带PICC维护本及时有效的维护消毒,包括局部消毒、更换敷料、更换输液接头,冲洗导管及导管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等。当敷料出现卷边或者潮湿时及时更换。给药前后冲洗模式:给药前,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导管;给药后,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导管、稀释肝素液3~5ml,正压封管,使用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给药,不可暴力冲管,勿用注射高压泵推注造影剂,输血,输注脂肪乳等高粘性药物后,应先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再接其他输液,拔出导管时不可用暴力,如遇阻力,热敷20~30分钟再继续拔管。3.4 置管后宜教护理

病人置入PICC导管后一般不影响日常工作、家务劳动,如吃饭、洗漱、开车、写字等,带着PICC导管的半臂适当抬高,避免提过重的物品,避免做引体向上、举哑铃、持重锻炼、跳绳、打球,肩部关节避免剧烈运动,大范围活动。携带PICC导管的患者可以淋浴,但避免盆浴、泡浴、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方式。淋浴钱用塑料保鲜膜环绕两至三圈,上下边缘用胶布粘紧,淋浴后检查贴膜内有无浸水。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血管。更衣时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可以用透气性好的女式丝袜改装成袖套或网套式保护在置管处,课防止穿脱衣时不慎将导管带出,先出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衣袖,注意袖口不宜过紧;置管侧手臂避免测量血压,适当进行手臂活动,如抬举等,增加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发生。

4.并发症护理

4.1 穿刺点感染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无菌观念不强。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点情况,换药时清洁穿刺点分泌物,选用合适的敷贴,避免使用具有残留胶的敷贴。根据原因及时处理,加强换药,使用透气性的棉质敷料,尽量排出局部分泌物,必要时遵守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4.2 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导管型号选择要合适,穿刺及送管时要轻柔,匀速送管,发生静脉炎时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可以握拳、松拳等。湿热敷:每次20分钟,每天4次,或者使用水胶体敷料。若处理3天未见好或更严重,应拔管,拔管后应继续给予湿热敷,并停止次部位输注液体。4.3 导管阻塞

正确的封管可防止血液进入管腔内,输血、脂肪乳剂等均可是导管阻塞的可能性增加,输液完毕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如发生导管阻塞,不可强行推注液体,否则有导管破裂或导致栓塞的危险。去除肝素帽,接肝素盐水的三通,用20ml空注射器用力回抽5~10ml使管腔成负压,然后关闭次通道,将盛有每毫升生理盐水125n肝素钠5ml的注射器迅速开通,供助负压作用使肝素液进入,20~30分钟后回抽,如此反复,若还不通畅,可使用5000n/ml的尿激酶,仍不通者考虑拔管,不能强行推注溶栓药,以防血栓脱落后形成血管栓塞。4.4 静脉血栓

依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的规格的导管,保持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穿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对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等。患肢应抬高、制动,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或在患肢静脉泵入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对患者导管情况、血栓类型综合评估。遵医嘱拔管,拔管时,导管未推出血管壁前,局部按压止血勿用力过大。4.5 导管异位

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以外的任何部位,导管异位可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若异位无法纠正,常被迫拔管导致诊疗中断,护送患者去造影室调整,将导管退至异位起点处,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靠近肩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即可有效组织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同时边逆时针方向拧转导管,试着使导管头端呈向上腔静脉方向走,边送入导管,准确测量导管长度,准确修剪导管长度,置管过程中送管动作轻柔,避免用力送管,注意抽回血,有异常及时处理。4.6 导管断裂

分体外部分断裂和体内部分断裂。体外部分断裂可修复导管或拔管;体内部分断裂应快速处理,立即用止血带扎于上臂,如果导管尖端以移位至心室,应制动患者,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以介入手术取出导管,不要用暴力冲管,应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正确固定,导管上不可用缝合或胶带缠绕,避免使用锐器。4.7 空气栓塞

操作前摆好患者体位,穿刺侧肢低于心脏水平,在呼吸状态时置管,导管连接处固定良好,采用密闭式输液装置。立即采取头低足高左侧卧位,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5.讨论

PICC的治疗技术的引入为临床输液提供一条新的途径,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在医治的同时要求更好的专业化的治疗和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能更好、更经济的服务于大众。根据资料显示,PICC置管留置时间比较长,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患者内心对用药的恐惧。保护患者的血管,提高了输液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减轻的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为有效输液提供依据。但成功的穿刺留置导管后,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正确使用和维护,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需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正确掌握PICC置管及换药的操作程序,有高度责任心,合理有 效角度冲管及固定,做好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重视对患者宜教导管的维护,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减少经济浪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医患两者的和谐融洽。

6.参考文献

5.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五

袁俊香

(江都市人民医院

九病区,江苏 江都,225200)

【摘要】:目的 探讨PICC管应用于躁动病人的护理。方法 选择了32例神经外科躁动患者置入PICC管。结果 有2例患者穿刺点渗血较多,有1例患者因躁动自行拔出PICC管,其余患者均达到治疗周期,并无其它置管并发症。结论 躁动患者置入PICC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神经外科;躁动;PICC;护理

The experience of nursing thirty-two restlessness patients who were

inserted PICC catheters

YUAN Jun-xiang(No.9 Inpatient Area, Jiangdu People’s Hospital, Jiangdu, Jiangsu, 2252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to the nursing care of the restlessness patients.Methods Thirty-two neurosurgical restlessnes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to insert PICC catheters.Results Two of these patients oozed more blood in their puncture points.One of them removed PICC catheter by himself because of restlessness.Others finished the treatment period with no other complications.Conclusions By giving more attention in nursing care and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stlessness patients whom are inserted PICC catheters,the treatment can be ensured to proceed smoothly and pain of the patients can be reduced, and work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KEY WORDS:neurosurgery;restlessness;PICC;nursing care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在神经外科率先使用。由于神经外科较多病人存在意识障碍及躁动,普通钢针及留置针容易脱针。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们对32例神经外科躁动患者早期进行了置管,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22-83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颅脑外伤26例,高血压脑出血6例。

1.2材料

均采用美国贝朗公司生产的5.0F PICC导管,洞巾包1只,可来福接头1只,20毫升注射器2个,无菌手套2副,碘伏,棉签,皮尺,弹力绷带。1.3方法

置管前的告知,向家属说明插管的目的及方法、费用,尤其说明患者不配合的特殊情况,征得同意后签知情同意书。

病人的准备 置管最好在使用脱水剂后进行,躁动明显者可使用镇静剂。

插管前的皮肤准备及血管评估 对穿刺侧上肢局部用温水毛巾擦净。通常选用健侧(躁动侧),这样不易自行拔管。首选贵要静脉,因为贵要静脉相对直而短、静脉瓣膜少,置管容易成功。其次为正中静脉,因为解剖学位置特殊,应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2]。为保证穿刺成功,穿刺前应至少选择2条静脉备用[3]。插管时的体位 病人平卧于床上,请助手协助摆体位及肢体的约束。插管侧手臂外展90度,将患者头偏向同侧并贴近肩部。

测量置管长度 置管长度为穿刺点至同侧胸锁关节后向下至第三肋间[4]。

操作步骤 消毒穿刺点周围10厘米范围的皮肤两遍后,戴手套,铺洞巾建立无菌区。助手在穿刺点上方10厘米外结扎止血带,穿刺插管鞘成功后抽出针芯,送入PICC导管,导管在达到测量长度后抽出导丝,用肝素盐水冲洗管道,接可来福,穿刺点用一2×2厘米的小纱布压迫按压10min后予透明敷贴覆盖,外加一弹力绷带包扎压迫穿刺处。

1.4置管后的护理

穿刺点出血的护理 患者躁动肘部活动后容易导致穿刺局部出血。我们通常在将导管送入预定的长度拔出导丝后立即在局部按压止血,一般需按压10min以上[5]。然后采用一2×2厘米的8层纱布覆盖,外贴透明敷贴再加弹力绷带2

加压包扎。透明膜便于观察渗血。24小时后更换敷贴,拆除弹力绷带。如渗血较多,继续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必要时用云南白药局部外敷。行加压包扎期间,观察穿刺侧肢体有无水肿,并及时调整松紧度。

预防导管脱出及液体渗漏的护理 躁动患者肢体活动过度会使导管滑脱,同时会使穿刺针眼增大,发生液体渗漏。对病人的意识情况合作程度等及时作出评估。对躁动患者采取约束措施,加强看护。将外露导管呈“S”型用两张敷贴固定,并加强导管末端的再固定。翻身时注意避免管道的牵拉折曲,班班加强对导管的重点交接班,检查导管的留置刻度、穿刺点有无渗液。发现贴膜固定不牢靠时及时更换贴膜,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顺着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撕去贴膜,以免将导管拔出[6]。

防止导管堵塞的护理 躁动患者输液管道易脱落,应使用与福接头可来配套的螺口输液器,使连接比较牢固,减少了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脱出的机会 ,翻身后应及时检查理顺管道,以免受压扭曲。正确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所在[7]。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用可来福帽正压封管,0.9%的生理盐水10—20ml或者50一100 u/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针筒顺时针扭转90度即可注人,注入后逆时针旋转90度即可退出[8]。如输注液体为甘露醇、营养液、血浆等黏滞性药物后,则应先用生理盐水冲管,再用肝素盐水封管。此外,应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及时巡视病房及时更换液体,密切观察输液速度及通畅度。

防止导管源性感染发生的护理 操作者在操作前应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中避免污染导管,术后24小时更换贴膜1次,如无渗血以后可5天更换1次贴膜。用碘伏彻底消毒穿刺点及周围外露导管,消毒范围大于3 m贴膜面积。每周更换可来福接头。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其范围包括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必要时拔管,作导管尖端的培养。2 结果

本组置管32例中,有2例穿刺点出血较多,采取护理措施后停止。有一例由于陪护大意,患者将导管拔出,其余均达到了治疗周期,并无其它置管并发症的3

发生。讨论

PICC导管为躁动患者建立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躁动患者四肢随意运动的幅度、强度很大,普通穿刺和应用静脉留置针常常易肿胀脱落,一次治疗最多可能要穿刺十几针,PICC导管留置在血管内的长度很长,不易脱出。置入PICC导管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输液的工作效率[9]。PICC 还具有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特点[10],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但由于PICC为深静脉置管技术,其操作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及并发症,而且躁动病人由于本身存在的意识程度上的障碍,不能积极配合的因素,极易造成置管期间导管堵塞、脱出甚至断裂等潜在性危险,故对此类病人早期即置管,以免血管破坏过多才想起置管,而增加了置管难度。对置管病人家属进行详尽的讲解,取得置管前后的配合。加强护士的慎独精神及严肃认真工作态度,及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从而最终达到PICC置管躁动病人的安全有效的输液管理。

【参 考 文 献 汪艳萍,陈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2):2 2 卜水程,PICC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J].现代医院,2001.8(7):8.3 马连池,郁烨,李硕.浅谈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原因及应对措施 [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3):3 4 王晓娅,徐氚,陈向荣,等.一字型外测量法 [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9):360 5 楼晓芳,马美芳,施小定,等.PICC在极低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04,29(2):98-99 6 张爱萍,PICC管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J]重庆医学,2008,7(37):14 7 刘艳,张惠君.老年病人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 [J]齐鲁医学杂志,2001,16(4):354 8陈英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5 ,9 4

6.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六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静脉注射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基础护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回顾分析24例静脉输液并发症患者的护理资料,总结基础护理经验。结果:7例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血管因素或者是由于穿刺不当造成的。5例穿刺失败多数因护理人员是初到临床工作,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12例血肿患者多是因患者血管弹性差,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结论 静脉注射并发症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护士操作技术的问题。为了避免和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护士要提高基础护理技术,穿刺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宜的血管,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力度,提高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静脉注射并发症;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04-02

0引言

静脉注射因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而达全身,因而是临床治疗中一种最快的给药方法。临床上对于不易采用其他注射方法进行给药时,通常采用静脉注射。一般进行肝、肾、胆囊等x线摄诊断、试验检查或输血、营养治疗时也经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有药液渗出和外渗、静脉穿刺失败、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等。为了有效预防、降低静脉注射并发症的出现,护士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原则,同时加强对护士静脉注射穿刺操作技术的培训,熟悉机体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注射等技术。本文就静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原因及预防护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门诊及住院静脉注射并发症患者24例,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其中,发生药物外渗7例,静脉穿刺失败5例,血肿12例。7例外渗患者局部肿胀、出现中度或重度胀痛或烧灼样疼痛、刺痛疼痛。12例血肿患者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

2原因分析及处理

2.1静脉外渗的分析及处理

7例静脉注射渗出主要有药物因素、物理因素、血管因素、感染因素或者是由于穿刺不当,刺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血管外。为了防止药物外渗,穿刺时,要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在针头穿人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牢固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避免在同一条血管的相同部位反复穿刺,尽量避免在下肢和瘫痪肢体留置导管[1]。注射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巡视,尽早发现,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坏死性损伤的发生。推注药液速度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药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先回抽已经注入的药液,以减少组织进一步损伤,再终止注射。拔针后轻轻按压穿刺部位,另选血管穿刺。一旦发现有药液外渗,立即停止该部位静脉注射,并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

2.2静脉穿刺失败分析及处理

发生静脉失败穿刺一方面原因是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初到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深度要适宜。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应为15°~30°,如果穿刺深,角度就大;反之,穿刺浅,角度则小,但角度过大或过小都易将血管壁穿破[2]。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进针时用力不当在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的用力大小不同,进针力量和进针深度掌握的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成败。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静脉条件差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退出再进针局部已青紫;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或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增加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因患儿不合作致针头脱出而失败。操作者对深静脉的解剖位置不熟悉,来回穿刺引起血管破裂而失败。使用的止血带是否完好,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起不到阻断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造成回血不畅;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使管腔变小,针尖达不到血管腔内,易损伤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拔针后护理不当,针眼局部按压方法欠正确或力度不当,造成皮下出血、淤血致皮肤青紫,增加再次穿刺的难度。

2.3 血肿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12例血肿患者多数是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血管弹性差,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的。进针后无落空感,有时针头已进入血管而不见回血,误认为穿刺失败,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已青紫。凝血功能差或者不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固定不当、针头移位、患者心情过于紧张不合作,特别是儿童好动或者贴胶布、松止血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又未及时拔针按压。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静脉注射或输液过程中没有经常观察液体注入情况,药液渗漏不及时发现处理。对于长期输液患者,没有注意保护好血管,经常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进针。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静脉穿刺有两个穿刺点,一个是皮肤表面穿刺点,另一个是血管穿刺点。拔针后按压的力度与时间不够。因此,护士要提高穿刺技术,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同时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注入刺激性强的药液尽量选用大血管。

3结果

经过分析,7例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血管因素或者是由于穿刺不当造成的。5例穿刺失败多数因护理人员是初到临床工作,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12例血肿患者多是因患者血管弹性差,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

4讨论

静脉注射时,因各种原因导致穿刺失败,引起患者血肿、药物外渗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临床护理时,要掌握穿刺的基本操作技术,进针角度、力度。同时,对于老年患者,或者是其他管弹性差,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的患者,要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同时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注入刺激性强的药液尽量选用大血管。总之,为了避免和预防静脉注射并发症的出现,护士要提高基础护理技术,穿刺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宜的血管,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力度,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7.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颈外静脉PICC置管术的老年患者26例, 均为肘部静脉穿刺困难或反复穿刺未成功的患者, 男15例, 女11例;年龄69~81岁, 平均 (73±5) 岁。其中冠心病12例, 脑卒中5例, 糖尿病4例, 肾病综合征5例。

1.2 操作方法

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 根据颈外静脉内分型确定穿刺点, 以提高成功率, 并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做好宣教,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老年患者大多由于长期住院, 身体状况相对较差, 因此, 穿刺前一定要参照患者身体耐受力与病情状况, 指导患者取卧位头后仰, 头转向置管对侧, 必要时垫高肩部;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因素, 皮肤弹性较差, 皮肤褶皱多且易存污垢, 穿刺前要先行消毒, 消毒范围尽量增大, 绷紧患者皮肤后, 对褶皱部分采取仔细清洗消毒处理;置管长度要根据所选穿刺点的位置高低进行确定 (左侧置管长度一般为18~20 cm, 右侧为16~18 cm) , 手部压迫作用将颈外静脉回流阻断, 促使血管暴露充分, 选好进针点后送导管, 撤导丝并固定。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 成功率为100.0%;未见1例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 且未出现感染、堵管以及出血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0.0%。

3 讨论

3.1 PICC置管术的优点

PICC置管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性强等优点, 避免了患者因多次穿刺带来的损伤。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 身体功能呈下降趋势, 多次穿刺后对其带来损伤, 而颈外静脉因血流快、管腔大、患者上肢活动量小等特点, 置管后有利于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同时有利于高浓度、高营养电解质的给予, 成为老年患者救治中的主要护理方法[2]。

3.2 护理体会

3.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 患者置管后, 根据穿刺点的渗血状况, 透明贴膜可于24 h后更换, 接头与贴膜要每7天更换1次; (2) 敷料更换时, 要将皮肤褶皱处紧绷后消毒, 直径>10 cm, 及时观察有无红肿等; (3) 输液过程中, 接头消毒时间>15 s。

3.2.2 贴膜固定护理

(1) 透明贴膜的使用要待消毒液干后操作, 颈部导管固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舒适情况, 务必选用透气性良好且黏性较高的贴膜; (2) 指导患者尽量将头偏向穿刺对侧, 绷紧颈部皮肤, 先将中间导管的体外部分用贴膜固定, 然后沿两侧平展贴膜, 使患者皮肤与贴膜留有空隙, 增强患者的舒适度; (3) 此外, 由于夏天患者颈部出汗较多, 要及时观察贴膜情况, 可增加换药频率。

3.2.3防导管破裂或堵塞

(1) 护理人员冲封管操作要正确规范, 输液结束后以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行脉冲式冲管, 并以3 ml肝素液封管, 一般来说, 输液间隙每7天封管1次;当患者输注脂肪乳或血制品时, 要用40~6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后再进行封管; (2) 堵管或导管破裂处理:患者输液前后要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 以减少药物的沉积, 从而降低导管堵塞风险, 此外, 还应考虑回血凝固造成的导管堵塞因素, 一旦出现因回血凝固形成的堵管现象, 可采用尿激酶进行通管, 通管前要用20 ml注射器慢慢回抽, 尽可能将血凝块抽出, 一般不建议选用暴力冲管方式, 以防止出现栓子推入血管内造成栓塞或导管破裂事件。

3.2.4 穿刺点渗血护理[3]

颈外静脉属浅静脉, 位于表浅处, 且距离心脏较近, 穿刺针较粗时, 极易出现出血, 再加上血管壁会受到穿刺针的影响, 且穿刺点的愈合进程较慢, 部分老年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时, 凝血功能便会下降, 也易造成出血, 为此, 置管后要及时压迫穿刺点>10 min, 嘱患者24 h内禁止剧烈活动, 并及时观察患者穿刺点的具体情况, 一旦发现渗血, 要及时采取穿刺点压迫处理, 当渗血量较多时, 应增加更换透明贴膜的频率。

综上所述, 老年患者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穿刺成功率较高,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解决了长期反复静脉输液老年患者的治疗难题, 效果明显, 但置管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 以提高穿刺率。

参考文献

[1]韩毛毛, 倪冀一, 陈玲.老年患者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2 (9) :844-845.

[2]程兰钦.PICC置管术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7) :232-233.

8.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八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液现已或成为需中长期输液病人的重要输液通路之一,应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还有极大的减少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导管不宜脱出液体流速不受患者的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经常应用于一些穿刺静脉条件差,体表静脉破坏多或需快速大量补液的病人。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2012年在我科进行PICC置管的50例,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17—70岁,其中外出换药8例。

2 方 法

见医嘱签写手术同意書,护士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备齐用物至病人床旁,向病人解释。穿隔离衣,选择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测量臂围,测量导管深度。对穿刺的部位行清洁与消毒措施,铺上无菌巾,带上无菌手套,选取好血管进行穿刺,在回血之后低角度再进行1—2mm,已确保穿刺外套管边准确进入血管,压推进外套管,再撤出针芯,用左手食指压住外套管的针尾以免滑出血管,以中指压套管尖部血管的位置,避免血液流出来,再撤出针芯。导管送入要把保护膜剥开一边剥一边轻轻的送入。导管在推进血管10—15mm的位置,固定导管要用手指压在穿刺外套管前端,并插入导管到预计的深度,以导管的类型决定体外导管长度一般在5—7mm,预撤掉穿刺的外套管时应该以导管为中心。再安装尾端和街头后,接静脉点滴。

3 心理护理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置管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属消除思想顾虑,避免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

4 感染的预防

刺穿的部位必须保持干燥与清洁,第二天置管消毒穿刺点应更换敷贴,之后隔日换一次。在输液的隙期间是每星期两次,透明敷贴的敷贴利于查看皮肤状况,观察是否有红肿热痛和渗液渗血情况,如果渗出应立即更换。在观察到穿刺点发红时,或有分泌物时应该及时的更换敷贴并观察体温温度,出现分泌物增多于发热等状,要马上拔管立即报告当班医生,进行处理。在置管后第5天出现的沿静脉走向红肿与疼痛患者两例,局部湿热敷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外敷如意黄散,每日3次,病人症状得到好转。

5 预防静脉炎

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以用外敷如意黄散,每天3次。如果补缓解在3日内,需要拔PICC管。拔管之后停下从次部位的输液,并继续以上处理。预防导管的阻塞:在输液中发现液体点滴不畅通要检查输液管是否折叠或者把体位进行调整,再输液后用100μ/ml肝素盐水5—10ml正压封管,即退针同时推注封管液,在化疗的间隙期间补充输液时每天封管1次;本组患者转到其他科室之后发生了1例导管阻塞,应用肝素盐水连续冲管之后复通,应用至现在没有拔管;所以应该按时正确的封管,输液中时刻查看输液滴速,滴速如果小于50滴/min时查看有无导管阻塞,发现导管阻塞要马上用肝素盐水注射器回抽之后再进行冲管,需要用尿激酶溶栓立即进行。

6 防止导管脱落

置管后应交代清楚术后的注意事项,将敷贴固定好导管和皮肤,顺着导管的方向向上揭来更换敷贴,避免导管脱出来,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或患者的自行活动时应密切观察导管移位,脱出,扭曲,打结,告知患者穿着宽松衣物,更衣时勿牵拉拽导管。用无菌敷贴盖伤口,避免牵拉,防止脱出。约束昏迷或躁动的病人要适当,四肢用带固定,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在给患者擦身更衣与大小便时要防范导管的脱出。如有导管脱出,经X线确定不再血管内,应立即给予拔管不可向内送导管。

7 院外指导

在患者出院是叮嘱患者置管侧上肢不要挂重物,不允许做剧烈的运动,严禁测量血压在置管肢体侧,注意查看针眼四周皮肤是否有红肿、热痛、渗出等现象,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复诊。置管侧敷料,不要和水接触,如果浸湿,硬马上更换敷料,告诉患者和家属体外导管长度值,封管和更换敷料的目的,及时到医院处理。

综上所述,PICC置管术由于其安全、方便、易于维护,减轻患者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在应用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对PICC并发症的防护和护理进行了多方探索,首先应从预防入手,选择合适穿刺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预防为力,防治结合。总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PICC所导致的并发症的预防将不断提高,从而为其在临床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秀英,蒋朱鸣,640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中国鉴定营养杂志,202.100127:133—134.

[2] 郭丽娟,王立,任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6.

9.静脉置管自我护理 篇九

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血管通路,通过血管通路,把血液从体内引出之体外,净化后的血液再通过血管通路回到体内。在内瘘没有成熟或没有建立,直穿困难的情况下,深静脉置管为保证患者血透能正常顺利进行起了至关重要。

1深静脉置管适应证血管通路差直接穿刺困难、不能耐受直接穿刺、2深静脉置管禁忌证(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和穿刺部位感染的;(2)所选静脉通路有梗塞和损伤的;(3)不合作或躁动者;(4)极度衰竭者慎用等。

3置管类型临时性置管永久性置管

3.1 临时性置管适应证血管通路差直接穿刺困难,为自体造瘘成熟前临时过渡,急性肾衰,腹膜透析或肾移植前行血液透析。

3.2永久性置管适应证全身血管通路差,造瘘困难,或双上肢造瘘均失功。4常见穿刺的部位

(1)颈内静脉穿刺;(3)股静脉穿刺。

5置管后的并发症及护理问题

5.1感染:这是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要拔管;置管堵塞不通畅,回抽血或溶栓均失败后需要拔管或重新置管;渗血等等

5.1导管护理:导管要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和扭曲,防止机械性堵塞。

5.2 穿刺部位护理:穿刺部位应每周消毒处理、更换透明贴膜2次。

5.3导管固定:导管一定药妥善固定,严防折断、脱落或空气栓塞发生,当患者睡眠、翻身、更衣、沐浴、活动时药严加注意。在留置中发生滑脱,除了导管固定不妥、病人意外拔脱等原因外,病人用力咳嗽使胸内压瞬间升高,导管向外退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若发现导管已向外滑脱,要及时返院处理!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送入血管内,当导管外移抽回血不利及输液不畅时,必须拔除导管,必要时重置。

6小结

10.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十

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操作维护简单,安全有效,不仅可以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局部不良反应,保护外周静脉, 还可以有效避免反复静脉穿刺所导致的痛苦及化疗药物外渗导致的局部组织溃烂与坏死,因此是肿瘤患者的首选置管方案。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因多种因素引起导管堵塞,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对血栓性栓塞应用肝素钠和尿激酶的报道较多,故分别用肝素钠和尿激酶进行再通。

PICC堵管的分类

根据PICC导管堵塞原因可分为机械性、非血栓性和血栓性三种类型。

导管堵塞再通方法

1机械性堵塞:原因是夏天敷贴脱落所致接头连接处导管扭曲,经修剪导管重新更换接头后解除堵塞。

2非血栓性堵塞:由于药物引起的沉淀,可用对抗剂(碳酸氢钠、盐酸)调节,使沉淀物恢复到溶解状态。

3血栓性堵塞: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应用肝素钠,B组应用尿激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撕去贴膜,去除正压接头或肝素帽,带无菌手套,消毒穿刺部位及导管,观察导管的体外部分有无血液,如有较硬的凝血块,应用指腹反复揉搓,将血块揉碎,消毒导管的接口,如导管接口处有凝血块,应修剪导管更换导管接头。

A组连接三通,使三通的接口处于关闭位置。消毒三通的一个接口,连接20ml注射器(抽好生理盐水10ml),消毒三通的另一个接口,连接吸好肝素液的5ml注射器(肝素钠注射液2ml)。将连接5ml注射器的三通口关闭,连接20ml注射器的三通口开放。回吸20ml注射器,将PICC导管内抽空,使导管内形成负压并关闭此三通口,同时打开连接5ml注射器的三通口,利用导管内负压将肝素液吸进导管,使肝素液在导管内保留20min后关闭此三通口,并开放连接20ml注射器的三通口,用20ml注射器抽吸并观察抽出液体的情况,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抽出回血。如导管通畅即回抽5ml血液弃掉,然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去掉三通连接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继续输液,如患者不输液应用肝素钠液正压封管。

11.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PICC,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近年来,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 catheter, PICC) 置管术在肿瘤的多疗化疗和长期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穿刺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留置时间长的特点。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PICC置管术后造成液体输注失败的两大原因。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科自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对106例患者行PICC置管, 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 导管堵塞5例, 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患者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 (单腔, 4FK, 18G) , 其中男36例, 女68例。年龄25.1~83.4岁, 平均58.2岁。其中胃癌8例, 直肠癌2例, 乳腺癌78例, 肝癌1例, 胰腺癌2例, 术后全胃肠道外营养 (TPN) 15例。置入导管长度40~52cm, 平均45cm。穿刺血管中贵要静脉46例:左侧25例, 右侧21例;头静脉44例:左侧28例, 右侧16例;肘正中静脉16例, 左右各8例。导管保留时间10~135d。所有患者均经x线透视确认导管位置后给予输液, 每周维护1次。其中PICC导管堵塞5例, 年龄38~67岁, 堵管时距置管天数9~96d。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 其中一例为乳腺癌患者, 另1例为胃癌患者, 分别发生于置管后第102天和95天, 均经血管彩超检查证实为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1.2.1 导管阻塞的治疗

PICC导管在推注生理盐水如遇阻力增大, 此时不能强行推注, 检查排除导管扭曲等原因后, 给予反复抽吸, 若仍不通畅者, 可在PICC导管外口接一个三通管, 将直端关闭后连接吸有尿激酶稀释液的注射器 (尿激酶10万U加入0.9%氯化钠10m L) , 侧端连接2m L空注射器, 回抽后关闭侧端, 然后开入直端, 尿激酶稀释液可因负压进入导管并使血栓完全浸泡于其中, 留置30~60min后行抽吸。如抽到回血, 则抽吸2~4m L血弃去, 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 L冲洗导管, 可直接进行正压封管或继续利用该PICC导管进行持续输液治疗。如果经过上述方法溶栓, 三次抽吸导管仍抽到回血则考虑拔管。

1.2.2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应用尿激酶 (UK) 20万U加入生理盐水500m L中, 从患肢前臂浅静脉持续输入, 近心端用阻断带阻断浅静脉, 促使含尿激酶的输液从深静脉回流, 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 2次/d, 共注射5~7d, 5~7d后改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100mg, 1次/d或口服华法林, 首次剂量5.0mg, 1次/d, 以后2.5mg, 1次/d, 检测凝血功能;红花注射液40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静脉滴注, 1次/d;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治疗时抬高患肢, 卧床休息, 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周径, 并与健侧肢体比较。

1.3 结果

5例PICC导管堵塞的患者4例经溶栓治疗后再通, 1例失败予以拔管。2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拔出导管及溶栓和抗凝等治疗后10~14d后, 肢体肿胀、疼痛逐渐缓解。彩超检查1例提示血栓消失, 1例血栓变化不大, 但未见血栓蔓延。2例均未发生肺栓塞和出血并发症。

2 讨论

2.1 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1946年, 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1], 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核心原因均为血栓形成, 分析其产生原因有如下三点: (1) 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手术和化疗常导致患者长期卧床而活动减少, 血液流动缓慢, 甚至出现血液淤滞, 易引起导管堵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2]。 (2) PICC导管的机械性刺激、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不规范操作使血管内皮损伤, 留置的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 常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 也有利于血栓形成[3], 易引起导管堵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3) 导管护理方法不正确, 停止输液特别是高渗静脉内营养液或抽取血标本后, 未及时用足量生理盐水封管或者化疗间歇期未执行每周维护管道1次, 易致导管阻塞。

2.2 护理对策

2.2.1 导管阻塞的护理

(1) 鼓励患者作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 避免该侧肢体做过度外展或旋转等运动以减少导管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 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从而出现导管堵塞。 (2) 在输液及睡眠时置管侧肢体避免长时间压迫而导致血液流动缓慢。 (3) 乳腺癌患者化疗用药, 原则上应每种药物单独配置, 现用现配, 防止因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而发生药物浑浊、沉淀导致导管栓塞;对输注黏滞性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和抽血后, 要强调彻底冲管。 (4) 每次输液完毕及化疗间歇期的每周, 用20m L的注射器抽吸10m L的生理盐水以脉冲式冲管8m L, 最后2m L正压封管。 (5) 告知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 以便及时处理。

2.2.2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1) 所有患者确诊后, 均拔除PICC导管。患者患有恶性肿瘤后, 对出现治疗并发症有紧张恐惧心理, 护士应给予一定心理支持护理, 主动与患者交流, 讲解溶栓治疗的必要性, 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患肢应制动抬高, 以促进血液回流, 同时可避免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1~2周。对突然出现咳嗽、咯血、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发绀, 甚至休克的患者, 要考虑肺动脉栓塞的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师并作相应的处理。 (3) 对患肢肿胀消退情况、皮温皮色、感觉运动以及尺桡动脉搏动进行严密观察并作好记录。对该患肢应注意保暖, 不应进行热敷和按摩。 (4) 监测有无患者出血倾向:定期检测凝血常规、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加隐血, 同时特别应注意有无皮肤及黏膜出血、血尿、咯血、便血、女性阴道出血等。

2.3 预防措施

2.3.1对实施PICC的操作者应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术侧上肢深静脉及上腔静脉有血栓者是施行PICC的禁忌, 对后者的隐匿性尤其要引起注意, 行穿刺前因注意有无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表现。

2.3.2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规程, 操作时尽可能减少手套上的滑石粉通过导管壁带入血管从而因异物导致血栓形成, 导管阻塞。操作前一定要冲净滑石粉, 操作中手套尽可能避免直接接触导管管壁。

2.3.3操作者应加强上肢静脉血管解剖学知识的学习, 争取穿刺一次成功,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 血栓形成。对穿刺血管的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 因其管径粗, 静脉瓣少;慎选头静脉, 由于其常有弯曲, 在肩胛部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 从而引起导管置入不到位而出现并发症。

2.3.4 PICC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

(1) 鼓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 但应避免做过度外展及旋转等运动, 以减少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 (2) 告知患者置管侧肢体若出现酸胀、疼痛等异常情况时, 应及时报告, 以便及时处理;在输液及睡眠时应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

2.3.5 PICC置管后的观察

(1) 浅静脉炎观察: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的症状, 同时该浅静脉可能变硬, 触之有条索感, 如出现上述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师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若置管侧上肢肢体出现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 应考虑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要注意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隐匿症状, 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 应给予高度重视[4]。

2.3.6肿瘤患者化疗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每次输液前用25U/m L肝素液行PICC管道冲洗, 输液后也要用肝素液正压封管。PICC接头选用可来福01C-CL2000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以防渗漏, 致导管血栓形成。

3 小结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静脉输液通道,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已被广泛的肿瘤患者接受, 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部分患者导管堵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不仅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不便, 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5], 严重者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所以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尽量减少或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89.

[2]刁永书, 李虹, 许辉琼, 等.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b) :3-5

[3]张亚婷, 曹兰芳, 赵淑娟, 等.PICC导管堵塞后的临床处理[J].现代肿瘤医学, 2006, 14 (5) :2-3.

[4]刁永书, 李虹, 许辉琼, 等.肿瘤患者PICC致静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 :4-5.

12.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 篇十二

1.做好准备,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2.选择合适的静脉

l

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

l

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 l

松开止血带。3.测量定位

l

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度

l

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 l

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 l

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4.建立无菌区

l

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l

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l

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5.消毒穿刺点

l

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点上下10厘米两侧至臂缘。l

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l

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手套。l

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6.预冲导管

7.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

l

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

8.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l

松开止血带

l

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

l

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 l

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

9.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10.退出导引套管

l

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

l

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11.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12.确定回血和封管

l

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 l

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

l

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钠浓度:50u-100u/ml)。

注意:小直径(<5m)注射器可能造成高压,使导管发生破裂。13.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 l

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

l

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 l

覆盖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

l

在衬纸上标明穿刺的日期PICC操作与维护指南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股静脉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适应症

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或条件不好;

2、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

3、需要输入高渗或粘稠的液体(如TPN、脂肪乳、氨基酸);

4、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如全血、血小板等);

5、需要每天多次抽血样;

6、需长期输液治疗。禁忌症

1、已知或怀疑有与插管相关的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的迹象;

2、病人身体条件不能承受插管操作者;

3、已知或怀疑病人对导管所含成分过敏者;

4、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史;

5、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静脉血栓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

6、凝血障碍,免疫抑制者慎用。

PICC置管操作流程

一、穿刺前准备

1、病人准备:评估病情及血管情况,评估病人合作程度与心理反应,有无禁忌症,医生下医嘱,签署知情同意书。

2、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一次性针筒、无菌手套、无菌手术衣、导管、贴膜(10*12CM)、无菌穿刺包、碘伏或其他消毒液、生理盐水、污物盒、止血带、皮卷尺。

3、解释:穿刺置管的目的及配合方法(学会转头)。

4、确定穿刺点: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肘部大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头静脉为末选。

5、准确测量长度:上臂外展与躯干呈90度,测量自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下行至第三肋间(酌情减2-4cm)为预定长度;测上臂臂围。

6、建立无菌区:消毒铺巾。消毒范围:穿刺点上下各10厘米,两侧至臂缘。

7、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无菌手套,冲洗手套滑石粉(无粉手套除外)。

8、预冲导管: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内外、连接器、肝素帽、穿刺针,确认导管完好、通畅。

二、穿刺置管

1、扎止血带,静脉穿刺,单独推进套管鞘,拔出针芯,松开止血带。

2、送管:一手固定套管鞘,一手缓慢匀速送入导管,PICC顶端至腋静脉时嘱病人向穿刺侧转头并将下颌压肩膀(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送管至所需长度,拔出套管鞘,穿刺点压迫止血,缓慢抽出导丝(注意勿带出导管),修正导管长度,保留6厘米。

3、安装连接器。

4、抽回血、冲管,接肝素帽。

三、导管固定

先用无菌胶布固定PICC导管连接器,穿刺点置无菌纱布,透明无菌敷贴加压粘贴,透明敷贴盖住连接器的翼型部分一半左右,再用胶布交叉固定连接器和肝素帽。

四、宣教:日常活动注意事项及导管日常维护知识。

五、整理用物,处理污物。

六、记录:穿刺时间、病人姓名、年龄、疾病诊断、导管型号、穿刺位置、置管长度、导管顶端到达位置、上臂臂围、拔管时间。

七、摄片:确定导管顶端位置。

PICC维护流程

1、准备用物:方巾、一次性敷料镊、敷料碗、生理盐水棉球、75%酒精棉球、安尔碘或碘伏棉球、无菌透明敷贴(10*12)、一次性20ml针筒(内含生理盐水20ml)、头皮针头、肝素帽、污物盒。

2、评估病人:暴露导管穿刺部位,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导管有无移动,是否脱出或进入体内;敷贴有无潮湿、脱落、污染等。

3、洗手、戴口罩。

4、清洁:病人手臂下垫一方巾,自下而上去除敷料,注意勿将导管拔出体外;用生理盐水棉球去除皮肤及导管上的胶布痕迹。

5、消毒:用安尔碘或碘伏棉球,消毒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厘米的周围皮肤3遍以上,待干。注意勿将导管拉出。

6、更换肝素帽:卸下肝素帽,用酒精棉球充分清洁连接器接口及整个连接器,接上新肝素帽。

7、冲管:用连接头皮针头的20ml针筒(内含生理盐水20ml)接上肝素帽,脉冲式正压封管。

8、固定:用胶带固定肝素帽,用透明敷贴固定导管全部及连接器一半,体外导管呈S或U型状弯曲。透明敷帖上注明换药日期。

13.PICC置管并发症的处理新进展 篇十三

【摘要】分析研究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英文缩写为PICC)并发症的处理以及预防等,对提升我国医疗技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尽管现阶段我国医疗技术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就PICC置管并发症的研究还是比较多。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为晚期肿瘤患者、肿瘤化疗患者以及静脉高营养治疗患者长期输液最为重要的途径,在某正意义上说它为长期治疗地血管通道,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频繁静脉刺穿所带来的不适与痛苦。由于它留置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安全性能也非常高,现阶段已被广泛使用在临床治疗上。不过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希望对相关工作者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PICC置管;并发症;进展分析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通过穿刺的方法进行插管,同时的其顶尖定位在上腔静脉或者锁骨加静脉中的深静脉导管的植进方法,尽管现阶段医疗技术较为发达,但是它亦为目前最为先进,最值得人们肯定的静脉输液方法,和以前的中心静脉置管对比而言,此种方法有着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以及穿刺成功率较高等优点,同时为抗生素、完全为肠外营养以及血液透析、肿瘤疗化等需要长时间维系静脉通路地患者提供了一个极其安全与有效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说还能够有效保障肢体浅表血管网与降低反复刺穿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就此优点就被很多患者所接受。PICC有效减少了静脉刺穿的时间,但是却延长了导管地留置时间。

1.PICC置管

PICC主要是借助导管的作用从外周手臂地静脉入手实施穿刺,导管需要直达接近心脏的大静脉[1]。但是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化疗药物和手臂静脉等的直接接触,毋庸置疑,大静脉血流速度是非常快,这样一来就能够迅速的冲稀化疗药物,有效防治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所有可以科学合理的保护好上肢静脉,降低静脉炎的出现率,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升病人的生命质量。作为医务人员,在医院使用PICC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在使用时间段内决定不可以出现手臂活动幅度太大或者太剧烈的现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导管脱落或者断裂[2]。同时,每7天需对其实施一次冲管与换膜(一般这个过程由护士完成),其洗澡应该尽可能使用淋浴,如果薄膜出现松动那么需要及时更换,防止导管的阻塞或者置管处出现皮肤血管的感染的现象[3]。作为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PICC一定要将其维护的好,如果保养效果较好通常能够使用长达一年以上,足以维持至化疗完全结束[4]。

PICC导管是肿瘤和需要长时间输液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性的治疗方法,不过顺利穿刺留置导管之后,则需要医务人员长时间的细心护理,不然导管很可能由于各种并发症而出现拔管的现象,最终使得留置导管失败。相关实验与经验充分显示,使用全新的护理方法能够使得导管进管以及脱管的出现率不断升高,同时误入颈静脉的出现率与置管之后上臂胀以及静脉出现率显著下降[5]。

2.研究进展

熊淑霖[6]等明确指出,导管出现堵塞是PICC置管其并发症出现率最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般可以分为血栓性堵塞与非血栓性堵塞,所谓血栓性堵塞主要是因为冲管或者风管的手段不到位使得血液出现返流,此时就是的血液在管腔中形成凝块或者血栓;而非血栓性堵塞是导管管径的选择方法不对,导管出现扭曲或者打折,如果患者血液异常,那么药物就会结晶沉积,熊淑霖指出应该仔细检查导管的外露部分是否存在打折或者扭曲的现象;如果是血栓导致导管堵塞,那么可以使用肝素或者尿激酶栓进行治疗:先抽回血,如果出现阻力不见回血,则一定不能使用蛮劲来清除凝块,这样是为了避免导管出现损伤或者使得导管出现堵塞,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需要使用肝素溶液和血栓充分接触,在抽的同时还要推,如此循环几次,当看到回血之后抽3毫升到5毫升血,假若还是

没有回血,那么应该把关闭导管30分钟到60分钟,要使得血栓尽可能的浸泡于溶栓液体中。如果出现液体输送不畅,那么巡查末端孔顶至血管壁,如果回血抽取不出,则需要把导管外抽1厘米到2厘米[7]。

王迎红[8]选取了100例患者,使用美国巴德公司所生产的PICC导管对患者进行治疗,导管全长60厘米,穿刺部位左上肢有5例,右上肢有5例;穿刺静脉肘正中静脉有40例,贵要静脉有60例,置管之后使用X线对其摄片,这样才能最好的确定导管的长度与走向是否正常,当静脉输液间隙时间内,常规每个星期应用浓度是40U/ml肝素管冲一次,每个星期对穿刺部分进行换药,换药时间是每星期两次。同时要对导管实施观察分析,一旦发现出现异常现象需要就是处理。最终结果显示并发症总共只有5例,发生率仅仅只是5%[9]。

司旭艳[10]以及殷艳玲等也对PICC直观并发症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与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处理方法是:首先PICC置管之后把外留导管拉倒水平和手臂成垂直的位置之后,向着斜下方位置拉直,为了对其固定好,使用透明贴进行稳固;其次PICC置管的过程中,应该让患者上身取直立体位,在这种情况下手臂外展为垂直状,也就是成90度。头偏向于穿刺肩部,另外还需要用10毫升到20毫升盐水缓慢注液[11]。最后PICC置管之后使用理疗垫热敷患者上肩,每天四次,每次间隔时间为20分钟到30分钟,另外在该治疗的过程中作为医务人员还应该叮嘱患者尽量抬高肢体[11]。对照组患者的方法是:首先把外流导管用s型进行固定;其次在置管的过程中患者要平卧,手臂外展为直角,即90度,和观察组患者一样头偏向于穿刺侧肩部;最后常规湿热敷[12]。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中,进管与托管的出现率仅仅只有6%,比对照组的65%低很多,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发现,X²等于14.03,P小于0.02,结果显示使用水平拉直和上肩垂直的方式进行固定和S型固定的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13].3.总结

PICC置管有着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以及保留时间较长等诸多特点,同时也会不会受到疾病种类、年龄以及性别等限制,为输液的治疗提供了非常安全与便捷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反复穿刺导致病人出现疼痛感,同时由于其特殊性质,还能够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毒性作用。现阶段被广泛的使用在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中,不仅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由于它的特殊性还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睐[14]。

对PICC并发症的正确处理与预防,是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降低患者痛苦的关键[15]。因为不管是医务工作者亦或是普通大众,对PICC导管的认识都存在一个深化的过程,所以怎样有效避免PICC置管出现并发症与提升安全性[16]。这样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强化关于PICC的规范化操作,合理掌握置管方法与置管之前和置管之后的护理[17]。当然这主要取决于护理人员以及医务人员对PICC的深层次认识[18]。需要特别注意的是,PICC置管在患者治疗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9]。不过因为并发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会对患者造成威胁,所以不管是医院还是个人一定要强化PICC的临床运用管理,确保使用的安全[20]。

【参考文献】

[1] 熊淑霖,程薇,张丽.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治疗中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4).[2] 王迎红,冯爱萍,樊变兰.肿瘤病人PICC管常见并发症预防对策初探[J].护理研究.2010(21).[3] 司旭艳,殷艳玲,郭新荣,郑慧玲.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08).[4] 张晓蓉,徐元英,龚宝珠,刘闽.肿瘤病人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09(13).[5] 蒋逸风,陆传新,沈彬,赵峰,唐可,姚均迪,赵宏坤,周勇.深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分析[J].海

14.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篇十四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6月, 我科对76例肿瘤患者均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 (美国巴德公司生产) 进行置管。型号为4Fr, 穿刺者、穿刺环境、穿刺程序及步骤完全相同, 临床用药无差异, 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相同。其中男34例, 女42例, 年龄21~74岁, 平均年龄51.37岁, 结肠癌44例, 鼻咽癌15例, 淋巴瘤9例, 乳腺癌8例。按置管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占38例。

1.2 方法

76位患者PICC置管后24h进行常规导管维护, 护士严格按规范操作。实验组: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待干, 将水胶体敷料贴于穿刺点及上方的外周静脉, 外固定贴膜, 保留5~7d。对照组: 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用温湿毛巾 (毛巾温度为50~60℃, 湿度以拧不出水为宜) , 热敷3次/d, 每次30min, 持续为5~7d。

1.3 评价标准

置管1周后根据患者血管及皮肤情况进行评定, 静脉炎分级采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3]:Ⅰ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 (或) 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 (或) 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 (或) 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 (x¯±s) 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炎程度及预防情况见表1。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26%, 对照组26.32%,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将发生静脉炎的病例划为阳性, 没发生静脉炎的划为阴性。两组预防效果比较P=0.028 <0.05, 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水胶体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湿热敷。

3讨论

3.1 静脉炎发生机制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 血管内膜增生, 管腔变窄, 血流缓慢, 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 有时伴有水肿, 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 红斑转变为棕褐色。其中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刺激引发的变态反应, 常发生在穿刺后48~72h[4], 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应及时处理, 减轻患者的痛苦, 延长置管的时间。

3.2 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

本结果发现, 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比例较高, 对照组高达26.32%, 原因可能为: (1) 送管时导管在血管内的机械刺激, 因此护士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 (2) 选择导管的型号与血管内径大小不适宜, 导管不能漂浮在血管中, 如女性患者血管相对较小, 不适合选择5F的导管; (3)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反复穿刺、送管造成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4) 患者穿刺肢体活动过度, 导管反复摩擦血管, 护士应做好置管后的健康教育:置管3d内要避免大弧度活动等; (5) 血管畸形, 管道送不进去, 导致反复送管损伤静脉内膜; (6) 置管时患者情绪紧张, 血管痉挛收缩, 导致送管困难;这些因素均能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3.3 水胶体敷料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机制

实验组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6.31% (P<0.05) , 其原因为: (1) 水胶体敷料具有黏性、透明性、防水性、灵活性, 操作者能按需求裁剪美皮康贴于PICC穿刺点上方的外周静脉并将其与外界隔离起来, 起到天然屏障的保护作用, 减少微生物的入侵从而减少创面再损伤和疼痛, 有效地预防了Ⅰ级静脉炎的发生;而传统的湿热敷可能引起贴膜的松动、潮湿, 继发感染, 往往操作者热敷的部位在贴膜的上方, 从而对穿刺点附近的静脉起不到有效的预防, 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不及美皮康, 本结果中发生6例Ⅰ级静脉炎; (2) 水胶体敷料是由亲水性颗粒和疏水性聚合物组成, 具有双重黏性, 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 加速微血管增生, 保持局部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同时它可保持局部低氧张力, 促进毛细血管形成;改善缺血缺氧的症状, 加快渗液的吸收;加速局部炎症、毒物的代谢和吸收, 减轻疼痛;具有良好的弹性、顺应性、黏性。相比较下, 水胶体敷料更有利于局部伤口的愈合, 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了1例Ⅲ级静脉炎, 且湿热敷操作烦琐, 大多患者觉得不够方便。

4小结

水胶体敷料与热敷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相比, 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效果好, 且使用安全, 无不良反应;同时水胶体操作较简便, 节约了护理时间, 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接受PICC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 实验组采用置入PICC后立即给予水胶体敷料外贴;对照组60例, 置管后第2天接受传统湿热敷, 观察置管后7d内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水胶体敷料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疗效优于传统热敷, 值得推广。

关键词:PICC,水胶体敷料,机械性静脉炎

参考文献

[1]Tilton D.How to fine-tune your PICC care (J) .RN, 2006, 69 (9) :30-35

[2]郑春晖, 王风,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700-702.

[3]李树贞.现代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268-269.

[4]段培蓓, 梅思娟, 张园园.黄金散外敷对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观察 (J) .护理学报, 2008, 15 (4) :72.

上一篇:云南省农村信用社2014年招聘考试金融模拟题下一篇: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