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教育论文(共3篇)
1.分析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教育论文 篇一
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多校区管理的有效策略
多校区办学作为时代的产物, 拓展了办学空间, 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 增加了学校的竞争优势, 但同时也使学校面临着办学投入巨大、教学管理分散、行政效能降低等新问题。面对诸多实际问题,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寻求服务多校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即专注信息化建设, 打造数字化校园。多年来, 我校致力于优先发展信息化环境建设, 稳步推进信息化合理应用。
构建适应多校区发展的基础网络平台
中关村二小校园网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 学校领导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学校的校园网, 由当时一条ISDN线路开始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和2009年, 我校承接了两所新建校, 为将中关村校区多年积累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和各类资源同步共享到这两个校区, 我们集中精力在校区间铺设光纤, 实现多校区的高水平同步。
创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行政办公网
我校行政办公网是学校内部无纸化办公的载体, 方便、快捷、高效。主要栏目分为每周安排、学校办公室、教学办公室、教育办公室、后勤办公室、党政工团、学习园地等, 满足日常学校办公需要。为了方便传输文件、资源共享, 网站上链接了“文件交换区”、“文
侯福龙李敏李想
件服务器”、“照片网站”、“对外网站”、“VOD点播”等板块, 此外, 我们还架设了一台FTP服务器, 把学校历年各种活动照片、教师自制课件、学科教案、科研论文发布到服务器上, 不断丰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资源库, 以便教师查阅交流, 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集中建立海量资源库, 多校区共享数字资源
自校园网建成以来, 我校不断充实网络上的媒体资源, 目前学校资源库中有自行购买的教学同步资源库200G, 各类影片10000部, 各种音乐、语音素材20G。这些影片、音乐通过VOD系统供师生随时点播。我们把各学科光盘、磁带资料经过翻录等技术处理, 全部链接到网站中, 方便各科教师教学, 从而大量节省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为有效保存学校历史资料, 方便各个科室和教师查阅, 我校自2005年开始探索建设照片库, 目前学校照片库中已有各类招聘40余万张, 翔实地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 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为解决中关村、华清两个校区空间小、硬件资源紧张等问题, 我们建设了拥有47万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下一阶段, 还将逐步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融合, 建设学校的全媒体知识中心。
搭设高效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
为了满足多校区办公及教育教学的需求, 学校于2006年开通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成为海淀区第一批远程教室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 学校不断探索视频会议系统在多校区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目前, 我校共建有6个视频会议室及远程教室。无论是每周一次的行政会、全体会, 还是日常的讲座培训、教科研、评优课等大型活动, 均采用三校区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视频会议系统的启用, 真正实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校区学生共同聆听分享;极大地提高了三校区干部、教师办公、研修的效率;确保了三校区同步、联动、互动发展。
2011年, 学校开始启用弹性、灵活、高效的OA智能协同办公平台, 提高了教师提交各项申请的办事效率, 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快捷地共享信息, 高效地协同工作, 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 对多校区管理而言, 避免了很多奔波之苦。
此外, 网络的全覆盖、各校区之间的NGN数字电话系统, 使多校区之间实现了无限漫游及点对点免费通话, 让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
积极倡导低碳办公, 文件集中输出方便快捷
我校积极倡导无纸化办公, 鼓励各种形式的资源循环再利用。为有效控制纸张和激光打印成本, 精准统计每位教师的打印数量, 我校自2010开始部署功能强大的IC卡网络文件输出系统, 教师只需轻刷IC卡, 即可在校园任意一台复合机上输出文件, 还可以一次进行文件双面打印、草稿输出等节能操作。
打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打造高效的教育教学环境, 营造出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字化课堂是我校教学特色之一。自2000年起, 我校教室开始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 由投影仪、电脑、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组成的多媒体课堂遍布学校所有教室, 实现多媒体、智能化的交互式学习, 展现了一幅全新的数字化学习图景。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的教学资源, 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海淀区信息中心组织的多媒体升级改造工程正在稳步进行, 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在替换原有的投影设备, 学校多媒体教学必将步入崭新的阶段。
学校建有海淀区第一批试点单位的互动录播教室, 集交互教学、师生互动反馈、中央控制系统及课堂录播于一体。课堂上, 教师方便地制作交互式教学课件、讲解知识;学生手持遥控器参与互动, 享受学习的乐趣;而电教中心快捷地记录着最生动的课堂。学校还建有各类专业制作中心, 为积累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构建保障师生安全的平安校园
2009年百旺校区建校伊始, 学校领导便对百旺校区的信息化建设寄予厚望, 为更好地方便师生, 百旺校区建设了基于CMIS卡的门禁系统, 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进出校园与教室, 同时对于人员权限的管理也更加灵活准确。
为适应数字北京的发展要求, 我校积极推进学生卡应用研究工作, 积极参与海淀区中小学生“平安工程”实验, 学生上学、放学使用刷卡系统进、出学校, 既方便教师统计考勤, 又可以知道学生到校、离校时间, 以便让家长放心。目前, 学校正在积极尝试学生卡与电话的有效整合。为了维护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 保障学校财物安全, 学校构建了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 由专职人员负责值班, 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目前我校三校区共安装摄像头400余个, 得益于校区光纤带来的充足带宽优势, 我们将所有安防系统联网编组, 配合强大管理软件可实现任意一台联网电脑对所有摄像头的有效监管。
创造多种渠道丰富学校形象
学校网站经过不断地调整、改版, 已经成为呈现学校活动、展示学生风貌的重要窗口, 各板块有专人维护, 利用网络优势积极进行学校宣传工作。
为更好地展示教育教学成果, 强调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 表彰优秀学生事迹, 我校在校园内建设了信息发布系统, 共安装发布电子屏30个, 每两个一组, 一屏显示全校统一的教育内容, 另一屏显示各校区的学生生活。每个校区还在门口显著位置架设了全彩电子屏, 制定学校电子屏信息发布制度, 专人维护, 及时准确, 亮点活动及重要通知做到第一时间传达。
面对新时代要求及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 多年来, 我校本着“以应用促发展, 以发展谋创新”的思路, 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 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获得教育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数字化校园的打造, 不仅使学校的各种资源得以充分优化, 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 更为学校、教师、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与进步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三校区教学管理的同步发展, 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 学生和教师们在共同营造的和谐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2.高校多校区教育管理模式探讨 篇二
【关键词】 多校区 教育管理模式 对策
【作者简介】 祝湘陵,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张娟,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讲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掀起了以“共建、调整、合并、提高”为主要方针,以合并为实质内容的高校“聚合”浪潮。同时,因学校发展需要,部分高校以在城郊建设新校区的方式扩大了办学规模。高校“聚合”或扩建后促进了新知识、新学科的发展,也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由于原有校区的地域分割现象依然存在,许多院系、学科又在结构优化过程中面临调整,合并或扩建后的高校,其课程方案设计、教学计划执行、管理制度落实等问题渐次出现,多校区教学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管理模式,高校领导的综合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一、多校区管理模式分析
1. 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优点
首先,由于“聚合”或扩建后的高校整体规模较大,涵盖较多的学科专业,具备多重教学层次,相对于单独校区而言,多校区管理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生产能力与社会关系;其次,多校区教学突破了原有校区的规模限制和发展方向单一、发展速度较慢等障碍,拓宽了高校的办学空间;再次,通过合并,各高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益。
2. 几种多校区管理模式分析
第一,中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相对独立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中,中心校区由学校领导直接负责,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并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以及学科建设,分校区仅作为下层机构。但每个校区拥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学院、系科等中间管理层,负责具体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及行政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各校区、各学院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建设特色学科;不足之处在于各校区资源共享性不高,教育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也难以胜任一些重大的、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项目。
第二,中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的教学和服务于教学的各项活动。这种管理模式下,中心校区负责整个学校的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行政管理、科研活动等所有内容。各校区虽然地域分散,但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共享。这种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各院系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有利于促进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不足之处在于地域分散,教育基础设施使用不便,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畅、管理不协调、效率不高等问题。
第三,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教学所在地,由中心校区统一管理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因学校发展需要,部分高校在城市郊区建设了新校区,将其作为部分年级学生的教育基地。该管理模式一般由中心校区直接领导,进行条块管理。中心校区统一部署教学运行、资源配置等工作,同时在分校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日常教学秩序的维护和相关的教学管理。该模式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但由于分校区学生构成单一,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院系的学生之间沟通的机会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
二、多校区教育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在高校合并或扩建过程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符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无论是在资源整合方面还是院系、专业学科结构调整方面,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教学实验设施、科研经费投入等)应做到思想观念上的真正融合、统一、协调,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2. 多样性原则
多校区在合并之前是各自独立的院校,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和学科特色。在合并管理中应给予充分尊重,在规章制度与发展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把其列为重要参考因素,在相对统一的管理下,要兼顾各校区的文化特性,做到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构建具备特色又符合整体目标的办学管理机制。
3. 高效性原则
效率是衡量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多校区管理中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都应以高效性为目的,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规模经济、区域经济以及资源配置带来的影响,合理构建高校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人、财、物等资源,及时做好教育管理评价,持续改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益。
三、构建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1. 充分考虑各校区历史及校园文化,促使多种文化融合
首先,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整体的认同感。多校区管理运行的本质是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以增加各校区、各组织机构对高校多样化的认同感。多校区的管理要在统一的战略规划及战略发展目标下,积淀各个校区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资源,汲取优良的传统管理方式、方法和机制。
其次,实现多种校园文化的融合。校园文化融合是要追求和建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使师生、管理人员形成一种向心力,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多校区管理活动中,校园文化可以在教育资源调配过程中起到无形的作用,化解校园各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减少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因素等。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可以从外延到内涵,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逐级融合。在学校合并或扩张的过程中,在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下,应考虑各校区的校园文化,不断优化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结合功能,让各种文化和谐共存,在继承中创新。
2. 战略规划目标统一,构建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
在管理中,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是提高组织管理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其核心理念是组织减少管理层次,按照功能原则构建教育管理组织结构,负责人按照工作能力承担管理宽度和职责,减少中间环节,避免信息在各层次交流中阻塞。在多校区办学的新形势下,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条”的管理是指高校在统一的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下,按照统一的政策要求与管理评价体系实行管理,使多校区具备总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坚持“以块为主”是指校区分散、地域分割,每个校区具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在教育管理中容易产生信息不畅、管理不协调等问题,高校应在各校区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该校区的管理工作,组织各系开展相应的具体管理工作。
3. 多校区应重视学科交叉,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
高校合并或扩建后,办学规模扩大,为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条件。高校首先应充分利用各组成部分的原有学科资源,认真分析学科特色,利用好综合优势,寻求专业学科相融的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多校区在专业学科及院系布局上要与学校的总体规划一致,紧密围绕学科空间建立承前启后的学科结构。建立以基础学科为根本,以技术学科为主干,以应用学科为枝叶的学科层次,并形成学科群,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融合中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提高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校区应不断提高资源的共享性,构建信息畅通机制,充分发挥各校区的综合优势。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方面下功夫。着力优化课程建设,全校通力协作,构建教育大平台,在此基础上,搭建各院系教学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与个性教育的思想,推进并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程选择自主权,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运超.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2] 王东星.多校区学生管理运作模式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思想[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
[3] 耿有权.多校区办学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2010,(4).
[4] 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8,(12).
[5] 钱勤元.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2,(10).
3.分析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多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运行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18-02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向多校区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很多困难。近年来,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加大对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力度,探索我国高校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和时效性。随着研究深入,高校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一、高校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多校区办学已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这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不少挑战。
第一,校园文化和精神缺失。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环境,是校园稳定有序的制度保障和精神依靠。在多校区管理上,由于新老校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和校园精神在校区间有一定的差异。新校区校园活动场所设施虽然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历史内涵和历经沧桑的文化底蕴,老校区文化优良传统在新校区传承需要一个过程。笔者在某些高校新校区调查发现,一些学生感到精神空虚,觉得校园缺少文化氛围。这说明,新校区的文化和精神建设实属当务之急。
第二,老校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新校区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过程。在多年的办学和管理过程中,老校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多校区办学以后,新校区的管理更多是受老校区的影响,管理方法上可能更注重现成的模式,用现有和一贯的思维方式管理教育新校区的学生群体,容易忽视新校区新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新影响和新要求。特别是对于新校区首批学生来说,新校区教育管理缺少前车之鉴,新老校区间缺少应有的交流极易造成新校区大学生出现思想迷失。同时,新校区面临着新的学生管理的问题,教育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特色都面临再确立的问题,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第三,新老校区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差异性大,整合力弱。新老校区间由于其区位上的距离和学生层次的差别,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条件和可用资源的差异,这必然需要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与之有效衔接。而目前部分高校忽略了新老校区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甚至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
第四,新校区远离城市,管理难度增加。新校区多是刚刚建设不久的新建筑,再加上校园文化娱乐设施没有完全到位,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生活空虚,于是总是试图追求新奇事物,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学生离校外出的借口增多,以满足物质、精神等方面的追求,这样必然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加大,同时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难度。
二、构建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运行机制
(一)健全管理制度,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鉴于多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协调多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各高校关注的工作重点。多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运行需要选择适应本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首先,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同属一所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高校多校区虽然在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城市,但整体上已经是同属一所学校,再加上新老校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历史、传统以及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倡导全体教师和学生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克服思想上的抵触情绪,从学校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思想上尽快树立“同属一所学校”的大局理念,以确保新老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其次,选择适应多校区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一是明确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统筹管理职能。一所高校不管有多少个分校区,学生工作部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全校的学生工作进行全盘筹划和指导协调,要在全校的学生工作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二是学生工作部的主要作用是从整体上对各校区的学生工作起指导作用,而不是上传下达,对其下指令,新老校区应保留其对各自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具体事务管理的决定权。由于新老校区之间各自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各不相同,特点各异,对其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和内容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新老校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有具体事务管理的决定权。
(二)建立畅通的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新老校区的交流。新校区远离市区,校区间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分散,如何有效地管理新老校区成为统一的一个整体,是目前多校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由于新老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多校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与新老校区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因此,建立畅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加强新老校区间交流的关键平台。
在信息社会,网络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多校区高校而言,利用网络资源,加大新老校区综合校园网建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实现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管理,是协调新老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借助新校区建设、吐故纳新,构建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建设中,逐渐形成的适合高校自身发展,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文化。各高校校园文化有其各自的渊源、发展历程,是白成一体的整体。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形教育载体。但在高校多校区建设中,新建校区往往与老校区距离较远、联系不便,导致校园文化传承困难,新校区缺少老校区的文化底蕴,严重破坏了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加大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第一,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将新老校区的不同文化简单地整合,或者是直接照搬老校区原有的校园文化,而是在继承和保留老校区原有文化中适应新校区的发展,并在原有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提炼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建立多校区高校统一的思想文化、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校园文化。第二,新校区文化底蕴不足,校园文化的传承环节薄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校园文化教育。另外,新老校区间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跨校区的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学术交流等,增加各校区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各校区学生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学习、学术和娱乐文艺活动,营造出积极丰富的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加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为他们提升职业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拓宽他们的工作思路,使他们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其次,建立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特点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提高工作者的工作责任心。完善的绩效考评和考核机制,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约束作用,激励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五)构建学生干部优良传统传承机制。学生干部是在学生群体中担任某些职务,负责某些特定职责,协助学校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殊学生身份。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基层组织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干部在整体学生当中起到以身立教,为人楷模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多校区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优良传统的传承工作。
首先,优化学生干部传承优良传统的内在动力驱动机制。一是优化学生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育机制,帮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为建设母校和发扬母校的精神而服务的信心,激发学生干部深层次的传承需要;二是针对学生干部的特点,改进传承的方式方法,提高传承方式方法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干部传承优良传统的积极性;三是教育学生干部科学正确认识学校的发展,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传承情感。
其次,优化舆论导向机制。积极向学生干部宣传学校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和学生干部的良好形象,为广大学生干部传承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高校多校区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对多校区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尝试和总结、提炼,反思工作中不合时宜的刻板思维,与时俱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才能探索形成高校多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运行机制。
【分析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学院新校区学生管理办法12-21
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入馆教育考试卷08-22
数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途径分析论文11-27
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资源使用管理办法06-18
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10-03
学生成长发展的学校管理体制障碍分析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