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工作量评估(共12篇)(共12篇)
1.需求分析工作量评估 篇一
【课程收益】 1.提高培训管理人员对培训需求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2.解决培训活动“按需施教”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3.掌握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工作的内容与流程;
4.学会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活动的方法与技巧;
5.编制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的文件与工具等。 【课程对象】
1.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管理人员;
2.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人员;
3.企业基层专兼职的培训人员。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培训需求评估在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3、企业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第二单元: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1、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的基本过程(流程)。
(1)如何识别和确定培训开始的时机;
(2)分析和确定企业的组织需求;
(3)研究和制定岗位的能力要求;
(4)考察和评审员工的能力状况;
(5)分析和查找员工的能力差距;
(6)选择和确定弥补差距的方法。
2、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的主要方法(技巧)。
(1)组织内省法;
(2)关键事件法;
(3)岗位标准法;
(4)问卷调查法;
(5)人员访谈法。
第三单元: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的内容、问题、汇总。
1、需求分析与评估中的注意问题;
2、需求分析与评估的汇总方法;
3、需求分析与评估中的12个方面的内容。
2.需求分析工作量评估 篇二
1. 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也取得飞速发展, 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当前这个现代化社火里, 企业的发展与市场之间紧密联系, 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训就是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开发的主要手段, 它对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员工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态度, 更有利于员工适应不同的企业外部以及内部环境的变化。因此, 必须重视企业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效果的评估, 这对企业培训是否发生作用起到直接的作用。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就是将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投资, 在开始工作之前, 对投资收益的好坏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并不断采取措施将投资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培训效果评估也不能被轻视和忽视, 因为它是培训管理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是对整个培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如果培训效果评估所得出的结果不准确, 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开发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阻碍企业的安全平稳运行, 不利于企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2. 作用
第一, 帮助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和能力, 以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 让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可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工作技能, 并保持着对工作的高热情, 以最大限度的减小企业发展需求对员工所期待的工资水平与员工实际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此做好企业发展培训需求分析和效果评估工作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 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培养健全的人格。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培训的手段全面促进企业员工的进步与发展, 是扩大向员工提供可能性的过程。简而言之, 也是在一定程度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提高了自身的实力水平, 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可利用的资源, 并不断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企业培训不但有利于员工健全人格的培养, 而且对其生活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贡献。
第三, 调和员工的信念和价值观, 以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 不断有新事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新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 通过培训企业员工可以接触到讯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在新观念不断融入到工作过程中, 可以不断对员工的价值观进行调和, 树立新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因此, 改善对工作的工作态度。
二、培训的需求分析
作为企业培训管理的关键环节, 培训需求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中高层的重视, 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 各部门的相关人员从培训的各方面入手分析, 最终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其实用简单方法就可以做得很好:
第一, 查找绩效差距。绩效差距是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第一步, 通过对效绩距的查找可一找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不足, 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对员工能力需求与员工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差距, 更好的判断进行企业培训能否消除或者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进而确定培训的主要目标,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第二, 分析绩效差距出现的原因。在上个环节完成之后可以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如果绩效差距受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则可以判断进行企业培训是没有很大必要的;如果绩效差距出现的原因是员工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知识储备的不足, 则可以开始做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 设计解决方案。找出差距原因后, 确定是采取培训还是非培训方法去消除差距, 并设计解决方案, 并进行简单科学的分析工具准备。
三、企业培训评估体系-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
适用的评估方式能够更好的评估培训学员, 使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常在培训中一般采用柯氏四级培训评估,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观察员工的反应。在企业培训结束的时候, 可以向参与的员工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对培训过程中的不足指出进行指出, 及时了解他们的培训感受。
阶段二:学习的效果。可以对参与培训的员工进行相关测试, 反应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转变。
阶段三:行为改变。这一阶段主要就是对员工培训后行为上发生改变进行观察。
阶段四:产生效果。这个主要是针对未参与培训的员工进行的, 了解培训后对整个企业工作氛围所带来的变化。
企业培训的效果评估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上述的四个阶段需要根据企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到第几个阶段, 实现通过培训让员工获取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原兆厅.企业如何创新发展人力资源与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6, (8) :140.
[2]李军波, 孟立春, 游慧彬.柔性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 :57-58.
3.风险评估中的民众参与和法律需求 篇三
一、背景介绍
风险评估是灾害管理工作的起点,是防灾减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灾害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城市,自然灾害虽然不多,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减灾工作更加迫切和日益繁重。风险评估就是在灾前摸清社区存在的可能转化为灾害的风险隐患,早规避、早预防、早准备,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实效。
二、建立评估模型,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与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专项课题组,着手研究推动本市风险评估工作。调研发现,在社区层面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不仅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民众的广泛参与。课题组最后决定以社区为单位,以综合风险为对象,以承灾体脆弱性评估和致灾因子致险程度评估为内容,探索建立上海市社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上海市社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和致灾因子致险程度评估。其中承灾体脆弱性主要从承载体的物理暴露性、应对外部打击的固有敏感性以及与承灾体相伴而生的人类抗(防)风险的能力等方面考虑,对社区的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和环境脆弱性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灾害致险程度的综合评估主要从强度和概率两个尺度,对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共14项致灾因子(农村16项)的致险程度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模型建立一个四级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的层次分析法,对每一级中的每一个指标都赋予权重,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获得该社区的综合风险。
基于模型,课题组进一步探索并形成了规范的评估流程,分为前期准备、现场活动和后期分析三大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规范化的实施细则,确保每一项内容都能按流程和细则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一个社区需在前期进行民众动员和基础数据收集;随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包含街(镇)各相关部门协调会、基础知识培训、致灾因子评估、风险集计、社区风险实地勘察与确认、风险地图绘制、总结等七项内容的风险评估工作;最终由专业团队对整个过程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社区风险评估报告和社区风险地图。
2013年,课题组继续深化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规范了社区风险评估数据的采集和显示,形成了一套将社区风险地图呈现在地理信息系统上的标准化方法,进一步提升了社区风险评估数据的利用率。
三、形成合作模式,确保评估过程的规范性
考虑到社区风险评估不仅强调民众的参与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社会组织专业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社区风险评估的成效。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部门统筹协调,高校专家专业指导,社会组织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参与的社区风险评估实践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市、区、街(镇)三级民政部门主要承担资源协调和部门间的沟通工作;复旦大学专家团队主要对社会组织提供培训,对现场活动进行督导并对风险评估获得的数据和材料进行评估分析;社会组织负责在社区内具体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各项活动;社区居民作为风险评估的主体广泛参与各项活动,评估社区风险。
随着“多元参与的社区风险评估实践模式”的逐步推广和对社会组织开展社区风险评估培训的日趋成熟,参与该项工作的社会组织也逐年增多。2012年仅有“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一家社会组织参与,2013年增加了“松江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2014年 “上海联合减灾与应急管理促进中心”也加入到社区风险评估的队伍中来。
四、各类成果凸显,体现评估工作的有效性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了151个街(镇)的社区风险评估工作,并将在2015年完成余下街(镇)的社区风险评估工作。通过社区风险评估项目,基层社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本社区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对社区安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社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有了一定的提升。部分街(镇)在完成整体的社区风险评估后,或利用学习到的方法对各居委会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地图绘制;或针对评估出的影响较大的火灾风险邀请社会组织开展火灾应对培训和疏散演练;或落实风险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对危险源进行整治,加强宣传。为全市整体推动而逐步形成完善的“多元参与的社区风险评估实践模式”,搭建了政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社区的合作平台,创新了社区综合减灾模式。让政府的社区减灾工作有了更好的抓手和载体,让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让社会组织利用专业所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让社区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得到长足的提升。
2013 年,“上海社区风险评估体系研究”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2014年,“上海社区风险评估体系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民政部在了解上海社区风险评估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后,推荐上海参与亚洲社区综合减灾合作项目。课题组根据项目要求,结合社区风险评估在本市社区开展的具体情况,完成了《社区灾害风险评估指南及应用案例》。上海社区风险评估项目的整体开展为进一步规范化地开展社区综合减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依托社区风险评估,市民政局开展了《城镇社区防灾减灾指南》的编制工作,2015年5月12日,该指南作为上海市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五、评估存在风险,项目运作急需法律保护
(一)评估结果存在被误读、误用的可能性
2012年防災减灾日期间,社区风险评估的成果之一“社区风险地图”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成为了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新江湾城街道建德居委的风险地图也被各大媒体转载。但是,地图上的一些标注却引发了热议。
其实,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培训和讨论,将一些专业知识和方法教授给社区居民,与社区居民做一些讨论,例如:虽然变电站(所)可能引发一些事故,但变电站(所)的建设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建设,并做好有效、可靠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市民健康不会造成不利影响,这些观点得到了居民的认同。
nlc202309021124
但是对于没有参加培训,没有参与讨论的社会公众来说,他们对于风险评估结果以及风险地图的解读可能存在误区,甚至会误用评估结果。
社区风险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社区风险评估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这些评估结果又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公布评估结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评估结果进行专业的解读,不能贸然发布,避免因结果误读引发的不稳定。
(二)参与式社区风险评估不能替代专项风险评估
目前,我们所开展的风险评估是一种参与式的社区风险评估,是以居民参与为背景开展的。这就意味着在社区风险评估关注的是社区民众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而这些风险隐患部分可以通过具体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化解或减轻。这就区别于某些项目或重点区域的专项风险评估。例如,在参与式风险评估中,我们会涉及到一些人流密集的区域,在讨论中,我们将其定位“脆弱性区域”,这些区域在面临灾害风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出现伤亡损失,对此,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对这些区域要加强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做好预案;同时对于民众,我们也教育他们要遵守相关秩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但是,这些区域究竟可以容纳多少人流,需要制定何种应对措施,这并不是参与是社区风险评估可以解决的,需要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专项风险评估,需要设计另一套更具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式。这些专项风险评估与我们所开展的参与式社区风险评估不属于一个层次,评估方式也完全不同。因此,社区风险评估不能替代类似的专项评估,更不能因为这些区域出现事故而否定社区风险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三)风险评估难以穷尽所有风险
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对于风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过程的。社区风险评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结合现有的资源,对于评估的维度和评估的方式进行取舍。目前,我们所开展的社区风险评估是以“街镇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区风险评估,一方面需要考虑评估尺度与评估内容的匹配性,另一方面需要考虑评估方式推广的可行性。因此,我们在评估的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国际上的一些典型做法,同时结合了本市街(镇)社区的特点以及现有的资源,设计了一套规范化的评估流程,对参与的对象以及评估的内容作了界定。例如,消防设施的配备情况虽然是社区减灾能力的重要体现,如果在居委会层面去评估每一幢楼的消防设施的配备情况、消防栓的具体位置等这些内容,是具有意义的;但是在街镇层面去评估这些内容就容易导致评估工作重点不清,从而影响评估的效果,让评估结果缺乏可靠性。社区风险评估有其相对合适的评估内容,不可能做到一应俱全。
(四)认识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认识风险、评价风险却是主觀的。参与式的社区风险评估是由社区居民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学习、讨论、实地勘察、分享经验,从而形成的一致意见。评估结果是居民总结多年来的生活经验,经过讨论商定而成,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以居民主观判断为基础而形成的评价结果,例如致灾因子的评估结果、风险源和脆弱性区域的识别和评价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该社区内的整体安全环境和设施而定的,评价等级不具有绝对性。相同的“风险”在不同的社区条件和居民不同的生活经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评价。这类评估结果在社区之间是缺乏可比性的。
社区风险评估和风险地图的绘制是社区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社区灾害管理的有效措施。但是,社区风险评估包含的内容非常庞杂,限于研究的时间和条件所限,社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完善,从而成为社区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非常需要从法律层面对评估的过程和评估的结果进行保护,避免评估被误解从而导致项目的整体推进出现阻滞。
(夏剑霞,上海市民政局干部。)
4.空巢老人服务需求评估报告 篇四
二、项目背景分析 1.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施行三十多年,我国现代化水平与速度急剧提升,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方面的巨大变革推动我国的人口结构的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达到了人口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相协调的目的。然而,这种结构的调整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随着“银色浪潮”席卷而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社会养老问题对于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制约将不断显现出来。在老年群体中还存在着一部分特殊的老人——城市空巢老人,他们的养老问题更加令人堪忧。城市空巢老人除面临一般老人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同时,他们的社会支持也是相当薄弱,缺乏传统家族形式下来自子女、亲人及邻里的强力支持。根据全国 1987 年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比例占到 16.7%。到 1999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 1.26 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 10%,其中单身户与一对夫妇户这种纯老年户(即老年空巢家庭)占老年人居住的家庭户的 25%。①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曾于 2006 年公布过一组数据,当年的城市社区空巢户占老年家庭总户的 49.7%,②说明在当时就有一半以上的城市社区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同时,有相关学者研究预测: 到 2040 年左右,中国城市和中国农村中的空巢户分别可能达到 70%和 30%。由此可见,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借助于社区的平台,在充分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工作者整合其现有的和隐形的社会支持资源,使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建设进入到可操作阶段。
2.2现实意义,根据国外相关实践经验分析,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的程度和老年人得生活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建设是非常重视的。目前国内在对老年人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都只是停留在描述和解释问题的层面,并未从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方面深入探索其实际操作过程。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两个严峻问题的双重挑战,如何协助和支持老年人战胜生理机能下降,角色转换等带来的挑战。尤其是伴随着家庭空巢化进程加剧,社会支持出现严重缺失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从社会工作角度探索重构实现社会支持的现实途径,对于城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危机都有重要的意义。
3.相关文献
3.1凯伦·米勒的相关研究也涉及到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她从社会支持的质量和数量角度出发,研究了其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社会支持的质量对生活满意度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社会支持的质量越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也
3.2南京师范大学的赵芳首次将空巢老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陈述其动态发展过程,分析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提供者——家庭成员。她认为通过整合家庭和社区的照顾资源,使家庭和社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才能为空巢老人提供更为人性化的社会支持。
3.3黄润龙教授的研究分析了空巢老人形成原因,将其归结于社会制度,个人意识和经济水平三方面。他仍旧从经济、生活、精神三方面研究空巢老人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他指出,通过改进社会养老保险、卫生医疗和居家养老服务,空巢老人的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就越高,相比较而言,社会支持的数量对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大。
4.项目简介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空巢老人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些年的数据证明,空巢老人这个群体数量在逐年激增,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到205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人数量将占54%以上。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达到我国家庭数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而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空巢老人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深居简出,空巢感便是其最大心理问题;年龄不断增长,生理疾病将导致空巢老人陷入经济危机;计划生育政策也导致其养老出现困难。本项目将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中的社会支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缓解其孤独感,帮助空巢老人度过一个安逸充实的晚年生活。
三、理论架构
1.社会支持理论: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老年人提供保护,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能力。学者们认为社会支持的内容与功能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情绪性支持,如关心、分享经验、安慰、鼓励、可以诉说悲伤等;二是经济性支持,如实质的金钱、屋子提供等;三是服务性支持,如紧急时的子女照顾、重大决定的商量、给予忠告或建议、法律协助等;四是社会性支持,如社交上的支持等。爱建社区是一个高档的现代化城市社区,社区服务齐全,社区功能较为完善,但是爱建社区多是空巢老人居住,他们的子女大多常年在外工作或者工作较紧无法经常回家,使得他们的父母在家寂寞孤独,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退休或者离休,离开原来的单位,脱离原来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得我们的服务——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更为迫在眉睫。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爱建社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渴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及亲人的照顾,老年人们希望通过邻里、朋辈的交流沟通得到支持。
四、需求评估的方式、方法及过程
1.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法,文献法几乎是所有研究都需加以采用的研究方法,其详实的研究成果能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分析的视角和思考的高度,从而便于进一步对相关研究加以推进。通过查阅和研究了有关空巢老人以及社会支持的专著和论文以及有关我国人口方面的数据和被调查地的有关文献资料等。1.2访谈法,由于采用小样本研究和样本的特殊性,本项目所采用的调查方式为访谈法,其有效的避免无效调查问卷问题的产生。针对社区中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建设的相关问题,向相关的组织及个人全面了解调查地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信息。
1.3参与观察,调查对象的诸多信息无法从其语言中表达完整,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系统的观察老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与周围他人的互动状况,以期找出其在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的隐性问题。城市空巢老人概述: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中,老人空巢家庭户的比例已经达到27%,城镇大致为1/3。①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化的问题在不断加剧,以下是关于被访城市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成因和需求的概要分析。
1.3.1被访城市空巢老人基本信息,本研究根据设计需要,采用小样本研究,选取位于哈尔滨市爱建社区8位空巢老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调查,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对被访者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综合的记录。访谈对象的性别结构特征,女性4人,占50%,男性4人,占50%。访谈对象的年龄结构特征,访谈对象多数集中在70—79岁年龄段,共6人,占75%,80—89岁的有1人,90以上的有 1 人。访谈对象的受教育程度,由于走访社区的特殊性,哈尔滨市爱建社区城市空巢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主要集中在大专及以上。8位调查对象中,未受过正式教育的1人,占12.5%,小学程度的1人,占12.5%,高中程度的1人,占 12.5%,大专及以上的5人,占62.5%,无初中程度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婚姻状况,已婚且配偶健在的占50%,丧偶未再婚的占25%,再婚的占25%,无未婚和离婚的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经济来源,本调查所选的调查对象有 6 人退休于国有企业单位,占75%,有 1 人退休于国家机关单位,有一人未参加工作。其中离退休人员主要经济来源于离退休金,少部分需要子女接济。而为参加工作的老人经济资助主要来源于子女。那么对城市空巢老人来说,相应的社会支持对满足其生理需求是十分必要的。访谈对象的子女数量,较少存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平均都在 2 个以上,最多的有 4 个。并且子女均已成家,子女中至少有一人与父母居住在同一城市,这种多子女家庭对老人提供社会支持无疑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势,降低了老年人的养老风险。然而独生子女家庭的空巢期即将到来,届时“空巢”家庭会更加普遍,应提早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五、评估结果分析
需求及问题:城市空巢老人处在独身或与配偶一起生活的环境中,加上身体老化和社会参与弱化等因素,导致空巢老人在物质经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1.物质经济需求。目前我国的空巢老人中有一定数量的经济困难者,这一部分老人既属于生理性社会弱者也属于社会性社会弱者,生理上他们身体机能减退失去劳动能力,且需要药物维持身体健康。同时,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参与度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在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过程中,老人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退休金等经济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慢于物价增长。同时,随着核心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长,社会将面临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位子女的情况。因此,空巢老人的物质经济需求巨大。
2.生活照料需求。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自身的脆弱性会增强进而需要依赖他人的协助来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老人生病期间,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危险地境地。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其照护者的压力也非常大,正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如若不能得到外界力量的介入,极容易导致老人的照护者出现照护倦怠,从而直接导致老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虐待老人的现象。
3.精神慰藉需求。城市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缺乏来自家庭成员朝夕相伴所附带的精神慰藉,同时,被边缘化了的老年群体不论是与外部社会群体之间还是群体内部朋辈之间的交往能力和交往频率都急剧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空巢老人需要通过外部力量介入来倾诉心里话和消磨时间,条件允许的老年人需要通过启发和鼓励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挥余热,从而避免老人因离群现象而产生孤独、悲观或抑郁等负面精神活动,严重甚至出现自杀现象。
4.社会支持需求:城市空巢老人除面临一般老人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同时,他们的社会支持也是相当薄弱,缺乏传统家族形式下来自子女、亲人及邻里的强力支持。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曾于 2006 年公布过一组数据,当年的城市社区空巢户占老年家庭总户的 49.7%,说明在当时就有一半以上的城市社区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同时,有相关学者研究预测:到 2040 年左右,中国城市和中国农村中的空巢户分别可能达到 70%和30%。由此可见,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六、实习反思及拟选择的服务方向
反思: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老年龄化的不对称,成为当代中国主要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国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相对应的社会服务没有配套发展起来,尤其医疗以及养老问题等。由于我们的特有的国情,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更是凸显。就拿城市的空巢老人为例,他们辛苦养育孩子、工作持家,由于社会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以退休和下岗来说,他们突然一下子没法适应子女常年在外,以及离开原来的单位和组织,社会关系的断层。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养老和社会照料以及业余生活都将成为问题,而社会支持更亟待解决。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而言,怎么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养老以及社会支持功能显得极为重要。
服务方向:社会支持需求:城市空巢老人除面临一般老人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同时,他们的社会支持也是相当薄弱,缺乏传统家族形式下来自子女、亲人及邻里的强力支持。从社会支持分类的方式界定(1)客观支持、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也称实际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直接存在和参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重要资源;主观体验到的支持也称领悟社会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帮助打下了基础。
(2)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这是从社会支持来源角度进行的分类,强调个体对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来源的理解和领悟。
5.如何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 篇五
一、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的意义
培训需求分析是对培训对象现状与将要达到要求的系统分析与探索。它是与组织和个人的业绩分析及目标设置紧密相关的。
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是培训工作的起点,对整个培训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培训需求分析为整个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准确的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工作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几个问题:培训要达到什么目的?通过培训要使哪些具体行为和表现得以改进?目标和手段是否现实?投资回报率的估算?。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它通过寻找员工的现实绩效与目标绩效之间的差距,明确整个培训活动的目的,使培训活动更有针对性;通过了解员工培训需求的实际情况,发现实现培训目标最适合的培训方式与手段。
2、培训需求分析为以后的培训计划与组织,培训实施与评估工作建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准则。
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与培训活动的其它环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在充分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之后,才能明确培训目的,然后根据培训目的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及培训的实施工作;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制订出的确切的,可检验的、可衡量的培训目标,为培训结束后的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提供了标准与依据。
3、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培训工作的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有利工具。在开展员工培训时,除了需要考虑培训的效果,还应考虑培训的成本问题,而培训成本不仅体现在直接投入的资金上,也体现在员工接受培训时所占用的生产时间上。实施培训的最大成本实际上是员工因参加培训而失去的生产工作时间,它和培训差旅费合计约占总成本的80。而培训措施本身的直接成本,包括课程设计开发的费用,只占总成本的小部分。培训开始前对培训的投资回报率的估算,有利于使培训的成本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水平。所以应该认为培训不是纯成本消费而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投资手段,那么在投资之前自然需要做好投资前的分析工作了。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常用方法
在呼叫中心内部通常采用两种培训需求评估方法:即工作任务分析法与工作绩效分析法。
1、工作任务分析:评估新员工的培训需求
工作任务分析用以确定从事新工作员工的培训需求。由于客户信息服务工作的专业性,没有经验的人员上岗前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在这种情况下的培训,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工作绩效而进行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开发,因此通常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培训内容。对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人员的工作任务分析如下:
(1)客户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通过电话开展热线电话呼入与电话呼出等客户服务工作。
(2)执行任务的频率是:每个工作日。
(3)各项任务的完成标准是:达到规定的服务品质标准。
(4)在什么条件下完成工作任务:使用计算机、网络及电话系统。
(5)每项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是:服务产品专业知识、客户服务知识、电话服务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专业的声音、计算机操作及相关软件使用等等。
(6)需要进行的培训包括:请见下表,这是一个新员工入职后的专门技能培训大纲,供大家参考:
客户信息服务员培训大纲示例
培训课程主要内容负责人时长(小时)
CSR专业知识1.服务产品专业知识2.客户服务基础3.电话服务技巧
4.电话礼仪5.积极心态的培养6.塑造专业的声音7.角色模拟培训部32-40
操作专业技能1.服务界面操作2.外呼状态定义及操作3.数据整理及表格制作质量管理部4-6
1.计算机的使用与硬件维护2.界面报错状况紧急处理技术部1-
22、工作绩效分析:确定在岗员工的培训需求
工作绩效分析是指检验当前工作绩效与要求的工作绩效之间的差距,并确定是应当通过培训来纠正这种差距,还是应通过其他的方式(如工作调动,激励措施)来改进。工作绩效分析必须先确定希望员工达到的工作绩效标准是什么,然后对员工目前的绩效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差距。在呼叫中心管理中,工作绩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服务品质管理工作,对在岗员工的服务品质进行评估,发现目前工作中在岗员工存在的问题。比如,通过电话监听监控,对目前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在岗人员培训需求。
(2)通过员工工作效率分析发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训需求。通常情况下,呼叫中心通过多种指标,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估,比如通话时长、事后处理时间、通话量等等,在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之前相比有所下降,或没有达到标准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增加了新的业务信息或公司政策发生了变化,而员工还不熟悉),提出相关的培训需求。
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工作绩效分析的核心是要区分开不能做和不愿做的问题,首先,确定是否为
做,如果是不能做,就要了解具体原因,包括:员工不知道要做什么或不知道标准;系统中的障碍;需要更多的工作辅助设备;人员选拔失误导致雇用不具备工作所需技能的人或者培训不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愿做的问题,这是指如果员工想做的话他们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是不愿做,可能就得改变奖励制度,也可能要建立一种激励制度了。
另外,除了进行培训需求的分析与评估,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培训需求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1)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活动:在呼叫中心内部建立起培训需求信息收集系统,定期下发培训需求调查表,收集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希望得到的培训。
(2)培训申请制度:可以在呼叫中心内部建立起培训申请制度,如果员工希望某些专业性培训,可以按照公司的培训申请流程进行申请,在申请得到批准后即可由公司报销相关培训费用,参加培训。
三、案例及总结
在本文结束之前,笔者希望用一个实际案例分析来使大家更加清楚培
训需求分析的工作内容与步骤。笔者曾为某公司呼叫中心的客户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服务,在培训实施之前将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培训需求调查。本次培训需求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问卷主要针对目前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希望开展的培训、希望采取的培训方式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在将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后,发现目前客户服务人员最为关注的几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投诉电话的处理技巧;如何减缓压力;如何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于大部分学员比较年轻,所以希望采取活泼开放的培训方式。通过需求调查就基本确定了本次培训的几个大的方向及培训的方式。
第二步:现场调查阶段。现场调查阶段主要采取在呼叫中心现场进行电话监听方式,这样可以收集大量现场录音进行电话录音分析,发现目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对电话录音分析之后,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客户服务缺乏统一标准;通话时长普遍超过既定的标准;电话引导能力与控制能力不强;处理投诉电话技巧缺乏。通过现场的实地调查,就进一步明确了本次培训的重点,明确了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6.需求分析师工作的职责范本 篇六
1.负责客户需求调研,进行需求收集、分析、整理、提炼、控制用户的需求;
2.负责项目需求设计、优化并撰写相应的需求文档;
3.负责与开发人员及客户进行沟通,需求变化的分析、引导和跟踪,保证需求的正确理解和实现;
4.负责需求的原型设计及业务流程图;
5.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客户培训、技术培训及产品配置;
6.协助项目经理制定部门工作计划及各阶段工作目标分解,并落实执行情况;
7.与开发测试团队一起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任职要求:
1.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软件工程或相关专业,1年以上工作经验;
2.能够独立承担项目需求分析,具备独立的业务分析能力和客户需求引导能力,了解需求管理的全过程,能够控制需求风险;
3.能熟练使用需求分析与设计的相关软件;
4.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有软件开发经验者优先;
5.善于协调沟通,有较强的文字驾驭和编写能力;
7.需求分析工作量评估 篇七
关键词:福建省,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结构,海域使用结构,用海需求
我国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方面[1,2,3,4], 如姜旭朝等将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并指出不同发展阶段3次产业对海洋经济和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同。有关海域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定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及海域使用金的征收及利用等方面[5,6,7], 宋德瑞等研究海域使用发展趋势与空间潜力评价, 对我国2015年的用海需求作出预测[8]。由海洋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分析用海需求, 提出海域使用水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9,10]。然而关于区域海洋经济, 由海洋产业结构与用海结构的对比来分析不同海洋产业用海规模和经济效益特点的文章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福建海洋经济与海域使用现状资料的对比分析, 阐述海洋经济总量、海洋产业结构与用海规模的关系, 分析不同海洋产业用海特点及单位海域产值与海域使用效率的差异。根据社会经济整体发展需求, 评估福建省海洋经济对海域使用的需求。
1海洋经济与海域使用规模
随着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洋资源的利用强度不断加大, 各项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经济建设的用海需求与资源及生态环境健康的矛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会更加突出, 合理高效地进行海域使用已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 福建海域使用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调查资料, 福建省已利用管理海域总面积为167 532.18 hm2, 约占福建管辖海域面积的1.23%。海域使用强度为1.23%;大陆海岸线长约3 324 km, 其中人工岸线长约1 349.96 km, 岸线开发强度为35.98%。以2008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 2 688.2 亿元计, 海域使用单位面积产值166.2万元/ hm2, 单位岸线产值为0.81亿元, 单位人工岸线产值为1.99亿元。
1.1海洋渔业
2008年, 福建省渔业经济总产值1 147.39亿元, 其中渔业产值 (含苗种) 571.76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611.16亿元, 增长10.26%;水产品总产量554.2万t, 水产品出口创汇11.20亿美元;水产品加工产量197.20万t, 产值249.27亿元;海水养殖面积12.07万hm2。
福建省共有渔业用海123 700.30 hm2, 占全省用海面积的73.84%。作为传统的海洋产业, 福建省海洋渔业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 底播养殖、池塘养殖、设施养殖的用海面积占到该类用海总面积的98.3%, 工厂化养殖仅占0.39%, 渔港和渔船修造用海的比例也很低[11]。
1.2海洋交通运输业
2008年福建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达284.9亿元, 港口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态势良好,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7亿t, 集装箱吞吐量为740万标箱。2008年完成投资61.6亿元, 新增16个泊位、吞吐能力3 260万t, 全省港口深水泊位达100个, 总吞吐能力达2.3亿t。
福建省交通运输用海共有8 092.53 hm2, 占全省用海面积的4.83%。主要有航道用海、港池用海、路桥和港口工程用海。
1.3海洋盐业与船舶制造业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海盐生产基地, 采用纯自然生产方式, 食盐以质量优异闻名省内外, 远销香港、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2008年全省海盐产量38.36万t。
2008年, 福建省海洋船舶工业实现增加值达37.0亿元, 造船产量244艘, 造船完工综合吨位1 096 629 t, 造船完工综合吨位首次突破百万吨, 修船产品产量2 431艘, 修造船舶营业收入126.68亿元。2008年以工业为主的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 096.8亿元。福建省工矿用海总面积6 996.64 hm2, 占全省用海面积的4.17%, 为盐业、大型船厂和大型电厂所利用。
1.4滨海旅游业
2008年福建省旅游总收入1 014.6亿元, 接待游客8 855.4万人次。全省在建及新开工旅游项目366个, 总投资达429亿元。旅游娱乐用海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用海、海水浴场和海上娱乐用海。旅游娱乐用海面积共313.37 hm2, 为全省各类用海总面积的0.19%。
2海洋产业结构与用海规模和效益的对比
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2 688.2亿元, 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52.0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 097.7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 338.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3.4%、20.7%和15.5%。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五大主导海洋产业增加值之和达1 081.6亿元, 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40.2%, 分别占到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3.9%、11.5%、10.6%、2.8%和1.4%。海洋主导产业对壮大海洋经济、带动和聚集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已利用管理海域总面积为167 532.18 hm2, 约占福建管辖海域面积的 1.23 %。在已利用管理海域中, 主要的用海类型有渔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工矿用海、旅游娱乐用海、围海造地用海、海底工程用海、排污倾倒用海、特殊用海和其他用海, 各类海域使用如图1所示。
各类海洋产业对海域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效益存在很大的差异 (表1) , 如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海洋第二产业占到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40.80%, 用海面积仅占全省用海面积的4.18%;海洋交通运输业占到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3.9%, 用海面积仅占全省用海面积的4.83%;滨海旅游业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1.5%, 用海面积仅占全省用海面积的0.19%;海洋渔业为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0.6%, 但用海面积最大, 占全省用海面积的73.84%。以单位海域产值和海域使用效率系数的数据对比, 海洋渔业单位产值仅为20万元/hm2, 海域使用效率为0.13%;海洋第三产业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单位产值分别为352万元/hm2和3 969万元/hm2, 海域使用效率分别为2.19% 和24.35%, 滨海旅游业相比海洋交通运输业海域使用效率高11.2倍;海洋第二产业单位产值为1 568万元/hm2, 海域使用效率9.77%。
以上数据表明:海洋渔业占用海域资源多, 而效率低, 拉动海洋经济的作用主要靠空间的扩张;海洋交通运输业占用海域资源也较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海洋第二产业占用海域资源较少, 效率较高;滨海旅游业单位产值最高, 达到3 969万元/hm2, 海域使用效率高达24.35%。因此, 应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以占用海域资源少、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有效途径, 尤其是滨海旅游业更是应大力提倡的发展方向。
注:*表示海洋第二产业以工业制造为主, 其用海面积以工矿的用海面积计;**表示海域使用效率系数: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经济总值的比重/该产业海域使用比例。即:海域使用效率系数高, 该产业占用海域资源少, 海域使用效率高, 对海洋经济拉动作用大, 反之亦然.
3社会经济发展对海域使用需求评估
福建省主要涉海规划围绕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推进海洋产业集中集约发展, 构建“一圈一带一体六湾十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重点集中在城市、港口、交通运输枢纽、工业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布局。包括建设大型深水港口, 发展港口物流业、海水产品加工业、临港工业集群, 滨海旅游业等, 目标是形成沿海港口群、临港工业群等海洋经济聚集区, 形成产值上千亿的海洋产业集群。以海湾为依托推进海洋产业集中集约发展, 2010年福建的海洋经济总值为3 440亿元, 规划到2015年,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 300亿元, 2020年为 15 000亿元, 规划的实施必将加大用海需求, 加大对海域资源利用和环境的压力, 经济建设的用海需求与环境资源制约的矛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就会更加突出。按此发展目标, 每5年翻1番, 到2020年海域使用的总体规模将增加4倍多, 目前使用海域占总海域面积的1.23%, 似乎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然而岸线开发强度已达到35.98%, 显然单靠海域和岸线资源利用的空间扩张难以支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必须加大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 提高科技含量。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3.1海洋渔业用海的需求
福建省渔业以底播养殖、池塘养殖、设施养殖等传统养殖方式为主, 面临重大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立体生态养殖、工厂化养殖、设施渔业、休闲渔业、远洋渔业等占用海域资源少的生产方式将成为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期, 总体上滩涂和近岸的传统用海方式和规模将不会产生明显的改变, 但会向深水海域拓展, 总体用海的规模会有所增加。此外, 根据相关涉海规划, 部分滩涂和浅海养殖将让位于港口、工业和城市建设, 但局部地区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3.2港口交通运输、临港工业和城市建设需求
根据海域使用现状调查, 福建省交通运输、临港工业和围海造地主要用于港口建设和城镇建设, 用海面积分别为8 092.53 hm2、1 415.72 hm2和20 141.89 hm2, 三者使用面积合计29 650.141 hm2, 共占全省用海面积的17.69%。
围填海项目集中在海湾和近岸滩涂地带, 大多为生态脆弱敏感区, 大规模的围填海必然造成滨海湿地的丧失和对环境的破坏, 根据《福建省海湾围垦填海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11], 以2005—2020年为规划期, 围填海需求约57 196 hm2, 占13个港湾总面积的10.91%;若与已围垦区计算, 围填海累积118 413 hm2, 占13个港湾总面积的22.59%。按照围填海需求, 大部分海湾围填海的面积将超过20%, 将对海域的水动力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部分海湾如厦门湾已经没有围填的海域空间。
为了改变集中在海湾和近岸滩涂的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状况, 同时又要满足海西建设大规模用海用地的需要, 福建省提出今后围填海的重点将朝湾外拓展。2009—2011年, 福建省批准确权围填海的面积分别为2 502.56 hm2、1 312.82 hm2和1 267.57 hm2, 3年合计5 082.95 hm2。由此可推算出福建的港口、临港工业和城市建设包括围填海对海域使用的需求规模至少为目前的2倍, 如果按目前海域使用的面积为基数, 将占全省用海面积的35% (图2) , 对整体的海域使用格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3.3海底工程、排污倾倒用海的需求
由于港口、临港工业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相应的海底工程、排污倾倒用海的用海需求也会增加, 但由于所占用海比例较小, 对整体的海域使用格局影响较小。
3.4滨海旅游用海的需求
滨海旅游为海洋主导产业之一, 与交通运输、临港工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相比是一种对环境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的节约型产业。目前滨福建滨海旅游主要是利用岸线资源和海上娱乐项目, 规模小, 占用海域资源少。由于滨海旅游发展强劲, 海上娱乐项目和规模的发展空间大, 预计用海需求有较大的增幅。
3.5特殊用海的需求
特殊用海包括了海洋保护区, 已有统计数据按已建立海洋保护区的实际面积统计, 海洋保护区属于公益性用海, 占全省海域使用的面积比例偏小, 随着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 对海洋典型生态系统、重要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将大幅度的增加, 明显加大海域使用面积的比重。
4结论
根据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相关涉海规划, 海洋渔业用海面积将有所增加, 由于建设的需要, 局部地区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向深水海域发展以及开拓远洋捕捞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港口、临港工业和城市建设包括围填海对海域使用的需求规模至少为目前的2倍, 由于港口、临港工业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相应的海底工程、排污倾倒用海的用海需求也会增加。由于滨海旅游发展强劲, 海上娱乐项目和规模的发展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预计用海需求有较大的增幅。随着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 特殊用海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明显加大海域使用面积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孙瑛, 殷克东, 张燕歌.海洋产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4) :84-89.
[2]张红智, 张静.论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学进展, 2005, 23 (2) :243-247.
[3]姜旭朝, 毕毓洵.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浅论[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4) :78-81.
[4]许罕多, 罗斯丹.中国海洋产业升级对策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43-47.
[5]王铁民.海域使用管理探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2.
[6]崔凤友.海域使用权制度之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4.
[7]刘一美, 张戈.海域使用金征收的理论依据及评估方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24 (2) :40-43.
[8]宋德瑞, 郝煜, 王雪, 等.我国海域使用发展趋势与空间潜力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29 (5) :15-17.
[9]曹可, 苗丰民, 赵建华.海域使用动态综合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探讨[J].海洋技术, 2012 (2) :86-90.
[10]王江涛, 海域使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J].海洋通报, 2008 (2) :59-64.
8.需求分析工作量评估 篇八
关键词:机械加工单位 培训需求分析
前言
企业需要培训,员工需要培训,现在企业对培训的重视和投入越来越大,然而培训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企业在实施培训前,一定要明白不能为培训而培训,要清楚为什么需要培训?为明确自身的需求,培训工作有计划性与针对性并有效落实,我们应进行科学地培训需求分析,以找出培训的依据。
1.关于培训需求分析
对于培训需求分析,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
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培训也是如此。企业做员工培训,在做培训之前,一定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进行培训?如何进行培训?什么是组织的目标?培训和它有多少联系?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什么是员工完成工作時所缺乏的?如何通过培训来提高其工作技能?怎样才能够知道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有什么方法吗?培训何时做最为合适? 培训从那里入手?思考上述问题,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获得答案的过程,即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工作!
培训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准确把握对培训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真正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条件。也相应地确定了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今日,企业加大培训投入力度虽有其必要性,但前提是必须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否则就不能证明培训支出具有合理性。一些企业的培训效果不好,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对“培训需求分析”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训需求分析,就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因而它是培训工作的起点,是企业进行有效培训的必要前提。
2.培训需求分析的层面
F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动力装置为主的机电产品的高科技公司。J中心是F公司新成立的一个精密加工中心,拥有F公司80%的数控设备,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数控设备操作工的缺少。由于数控设备操作者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普通设备操作者的有所不同,它不仅要求操作者能确定加工零件的工艺工步、内容及切削参数,而且还要求能编制加工程序、识读程序正确与否,处理加工过程的报警信息,排除一般故障,可看懂进口设备上相关的外文标牌及使用规范等内容。其次,现有的数控设备操作者、大量即将通过转岗培训的数控操作者,他们对数控加工方面的知识了解、掌握的程度不等。这些都急待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培训从那里入手?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
一般来说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应从三个层面入手: 第一、组织层面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的目标、资源、特质、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准确地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其产生的根源,以确定培训是否为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组织分析涉及到能影响培训规划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对组织目标的检查、资源的评估、特质的分析以及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的目的是在收集与分析组织绩效和特质的基础上,确认绩效问题及其病因,寻找可能解决的办法,为培训部门提供参考。
第二,职务层面分析。目的在于了解与绩效问题有关工作的详细内容、标准、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职务分析的结果也是将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培训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职务分析需要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积极参与,以提供完整的工作信息与资料。 第三,员工个人层面分析。通过分析工作人员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谁需要和应该接受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员工个人分析的重点是评价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绩效以及工作能力。目的是要弄清楚工作绩效不令人满意的原因是什么。
3.培训需求分析的有关要求及准备工作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企业培训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一定的培训需求分析技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培训需求分析技术已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而且也是直线管理者需要掌握的﹁项技能,这是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因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越来越需要依赖自己的员工能够迅速应对环境,这唯有通过培训来增进员工的各种能力(包括岗位技能、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才能不断保持企业竞争力。一方面培训内容的扩展,使培训需求分析的难度增大,它不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而且也要求直线管理者参与到培训需求分析的工作中来,通过两者的配合去适时掌握员工培训需求;另一方面,迅速回应环境变化也需要有适合直线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快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以便及时做出恰当的培训安排。
4.J中心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的开展
新成立的J中心,承担着F公司各类型号动力装置的精密零件的加工。是F公司由传统的机械加工生产转向现代数字化生产一个技改项目。因此,我们的培训目标就是为配合F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科研生产、技改的需要,使我们的员工能尽快适应现代数字化生产的需要而进行培训。在八十年代初,F公司就开始有数控设备加工生产;进
入新世纪,为配合技改的需要,F公司也举办了几期数控设备操作短训班,另还有人员到设备厂家去学习培训。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组织层面的分析,我们的培训是依据F公司经营战略来培训的,有可利用的培训资源,能获得管理者和员工们对培训活动的支持。
通过组织层面分析,培训目标确定了,但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如何进行培训?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如何通过培训来提高其工作技能?怎样才能够知道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从那里入手?等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着重进行了职务与员工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为此我们将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流程分为“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表》初步成形”和“《培训需求总表》完善”三个环节来进行。
nlc202309011906
由于不同岗位从事的工作不同,所以每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不相同,从分析岗位职责、要求和任职资格入手, 针对员工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是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的首要环节,不能想当然地猜测员工对培训的需要,我们的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分两个步骤进行:培训需求沟通与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汇总。
在培训需求调查之初,我们对J中心已有的经过数控操作培训的人员(包括参加各类数控培训人员)进行了统计,结合J中心人员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这些实际情况的分析也是培训需求分析的一个方面。
随后,我们做了两方面的沟通工作,既包括线室主管与本线室员工的沟通,也包括主管领导、培训员与各線室主管的沟通,历时一周。由此,各线室主管全面了解本线室员工岗位要求和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 明确了各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然后根据生产线生产的需要和员工个人职业发展需要,与员工共同确定培训需求,并填写《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包含有所从事过的工种及年限、何时所受过何种培训、工作绩效达成需要提高的内容等方面。
在各线室主管完成之后,中心主管领导要求各线室主管将本线室所有表单汇总,形成有培训项目(内容)、目的、培训对象、方式等内容的《员工培训需求表》,这项工作要求各线室主管在完成培训需求沟通之后一天内完成。
中心培训员收集到《员工培训需求表》后,就进入培训需求总表完善环节,要求在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结束后一周内完成,也就是将各线室的培训需求进行汇总分类与补充完善,以形成《培训需求总表》。此项工作的关键是通过合并筛选各线室的培训需求,分通用类和专业类,与有关领导进行培训需求访谈,根据访谈结果与已分类的《培训需求表》,以及员工个性化需求、经费、时间、培训方法等来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实施时间等完善《培训需求总表》上交主管领导审批并提交人力资源主管培训部门。
至此,《培训需求详表》填写工作完成。
5.扎实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为实施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J中心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是坚持这样做培训需求分析来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时。多年来,J中心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培训,其数控加工技术在F公司处于领先地位,熟练的数控操作工已达100多人,还为其他兄弟单位培训了不少的数控操作工,是F公司的数控操作培训基地。这都是因准确的培训需求分析为培训计划的指定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降低甚至避免了盲目性,为有效的培训工作打好了基础。
6.结束语
J中心所开展的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是员工与主管共同参与,因为对于某一具体岗位的培训需求来说,他们是行家,对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相对而言较为清楚,可以相互补充以完善信息,可以避免员工盲目提培训要求的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性岗位,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参与,保证收集到的信息真实性。这样培训需求分析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岗位要求等信息了解员工应掌握何种知识技能、然后分析员工目前的掌握程度,哪方面存在欠缺,进而对员工需求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轻重缓急排序,最后获得员工真实有效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永中,金才兵.南方日报.培训培训经理全案,2005、5.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让培训需求分析步入正轨,2007、7.
[3]刘新军.企业培训务实.沈阳出版社,2002、4.
[4]培训需求控制研究.南方航空科技,2007、10.
9.软件需求分析师的工作职责 篇九
1、独立完成软件项目需求收集、分析工作;
2、独立完成需求、用户操作侧开发文档的编写工作;
3、独立完成用户操作培训工作;
4、独立完成用户需求确认测试工作;
5、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事宜;
岗位要求:
1、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通信、信息化相关专业,一年以上PC软件开发或软件需求分析工作经验;
2、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责任心强、具有良好全局观念、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
3、具备良好的开发文档写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用户需求说明,系统用户操作说明等开发文档编写;
4、具备对用户进行系统操作培训的能力;
5、提供向系统分析师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10.需求分析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篇十
1. 根据产品规划或项目要求,开展需求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对客户需求进行持续收集、分析和跟踪。
2. 根据用户需求梳理业务功能流程图、进行系统功能设计;
3. 参与系统界面布局、交互设计的原型制作;
4. 协助项目经理对项目整体需求范围的把控。
任职要求:
1. 5年以上需求分析、产品经理或系统设计相关工作经验
2. 对需求工程有全面理解,掌握规范的需求分析方法,具备良好的文案撰写能力,能书写逻辑清晰的PRD,以及良好的产品宣讲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具有良好的组织和资源协调能力,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资源
11.需求分析工作量评估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工作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228-01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传统观念到现代观念的转变,辅导员不应再是“保姆式”的角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体性引导应称为其主要职责。这恰巧也是我院当前学生工作转变工作方式及态度所面临的契机。
我院26名辅导员承担7000余名学生的日常管理,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过多,临时性和琐碎性工作又难成系统,占用的时间多,能够真正投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的时间就更少了。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不但可以提升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效率,而且能够成为学生教育管理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院辅导员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学生事务性工作繁复、头绪多,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学生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到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到学生的毕业就业,事无巨细,事事都要参与。如新生入学教育、课堂考勤、请销假、考风考纪等,又如评奖评优工作、贫困生认定工作、党建工作、公寓管理等。学生之中又会有许多突发事件出现,例如急诊入院、摩擦打架、学生心理问题等。如此众多的事情决定了学生教育管理绝非简单、轻松的工作。
以学生教育管理较为成体系的基础医学院学生管理为例,虽然,以划分成年级辅导员管理模式并辅以专项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了各项工作,但每个辅导员不可避免的采取“各自为政”的做法,“条块分割”造成学生管理各自为营,形成“信息孤岛”,任何一个孤立的信息只能回答局部的问题,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统一标准、所完成的管理工作单调、资源不能共享、无法协同工作等,造成重复建设,整体水平低下。其他学院学生管理可见一斑。例如,从学生党员发展审核一个环节,组织部核查各院系申报列入发展计划学生基本状况现行程序是先到教务处核查成绩,再到学工部核查违纪处分最后到公寓管理中心核查学生使用违禁电器情况,耗时少则一天多则一星期能得到反馈结果;再则到学生发放补助、奖助学金,学生需卡折号上报、核对,学生将个人基本信息报给辅导员、辅导员再将信息汇总报学工部,整套程序下来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类似这样基础性无效率工作占据辅导员及学生大部分课闲时间。
近年,我院附属医院、实习就业基地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对于外埠学生管理却显得相形见绌,从近两年学籍清理情况可见一斑。学生工作部门对外埠学生信息的有限了解及外埠附属医院对学院相关学生管理信息的不同步性均制约学生管理的及时有效。
目前,我院学生管理模式仍为纸介存档,学生数据变更无法统一进行,由于各专项学生数据不能共享,使得各环节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很多信息来源不得不重新使用手工录入,这就不可避免造成效率低、失误率高的情况,加之学生数据的变更在各时期各项工作中时有发生,例如,学生寝室调整、学生请销假、困难学生认定变动、学生违纪与解除、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及科技文化活动等,基础数据的分项统计阻碍了基础数据在宽度和深度方面的增加,影响了数据的精度,加剧了数据的不一致性,无法给各类评奖评优提供精确考评依据。
建议学生管理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实现量化考核记录体系,建立了科学、规范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完整的学生信息网络体系后对于学生管理部门监控违规寻租现象也会得到极大的震慑效果。
目前,从随机访问高校学生工作网站中,采用学生工作管理系统高校高达80%,哈尔滨高校采用学生工作信息化基本全覆盖,哈尔滨工业大学早在2002年就已实施,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采用的第一步是建立真正符合学生工作日常管理实际需要、内容涉及学生管理各方面的学生工作系统。系统具体功能既可实现学生信息的录入、传递、共享汇总、保存等,还能够高效便捷地统计学生工作的各项数据,并保证其准确性。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学生日常考勤管理模块、宿舍管理模块、学生党建工作模块、学生奖惩贷助管理模块以及毕业生就业管理模块。
以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为例,有学生个人信息查询和特定学生群体信息查询功能,即可查询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在校日常表现、评优获奖及资助、贷款等信息,又可根据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日常考勤情况、毕业环节等方面进行一个或多个条件设定,查询提取满足所设定条件的各项群体结果,还可分专业、分年级(班级)进行数据统计,各层级学生工作管理者均可随时查看、比较分析数据,便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学生信息的分类统计查询在学生管理中应用非常的广泛和重要,可以改变过去以纸张书写、人工计算的传统方式,更加有效、快捷、科学。另外,学生各模块信息数据的变更在学生信息数据库中可以达到无间隙无时间差的同步变更,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度。
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有明确的权限管理,数据可批量导入、审核、处理、备份,方便辅导员管理。它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工作量大、任务重、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的有效措施,可弥补辅导员管理大量学生精力上的不足,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为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证。如之前举例需一周完成学生党员发展审核工作在系统中可能仅仅需要几分钟便可成功导出所需数据。
对策与实施建议:
12.需求分析工作量评估 篇十二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作为需求分析阶段的最终结果,其描述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非形式化的自然语言(如:汉语等)[1];半形式化的图形化规格说明语言(如:统一建模语言UML等)[2];形式规格说明语言(如:B方法和Z语言等)[3],对应的需求文档评估方法分别为:人工审查方法[4]、模型检测的方法[5]、定理证明的方法[6]。但是由于半形式化和形式化语言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员来说,可理解性较差、很难发现有用的抽象,因此创建形式化或半形式化规格说明比较困难。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规格说明对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各种人员来说能够非常容易理解,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就更加的容易和高效。因而自然语言仍然是软件需求描述的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自然语言天生存在的语义模糊性可能导致在描述需求时产生二义性,主要包括汉语字面上的模糊性和阅读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后续开发人员在某些需求的理解上出现偏差甚至完全偏离客户的原始意图,使系统产生缺陷或导致系统开发的失败。
因此有必要对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规格说明进行分析,尽可能早地发现其存在的缺陷,最大限度地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本文从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着手,将模糊性缺陷分类方法应用到需求文档中来。
目前,针对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文档缺陷查找方法有:Ad hoc方法、Checklist-based方法、Scenario-based方法等。从而我们可以从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着手,将缺陷查找的方法引入到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分析中来,使得需求描述更加准确,提高评审的效率。
2 需求文档模糊缺陷查找模型
2.1 需求文档的描述质量指标
模糊的需求描述和可读性差是需求文档经常出现的文档描述问题,模糊的需求描述带来不可避免的后果便是返工(重做一些认为已经做好的事情)。根据软件需求文档现有的文献指导和专家经验[7],有如图 1需求文档模糊缺陷查找模型。
2.2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模糊缺陷分类
传统的缺陷分类方法[8]有:1)缺陷正交分类ODC(Orthogonal Defects Classification),该分类方法提供一个从缺陷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测量范例,用于评价软件开发过程,提出正确的过程改进方案。缺点在于分类复杂,难以把握分类标准,缺陷分析人员的主观意见会影响属性的确定。2)Putnam分类方法, Putnam等人提出的分类方法将软件缺陷分为六类:需求缺陷、设计缺陷、文档缺陷、算法缺陷、界面缺陷和性能缺陷。但是因为分类方法简单 ,所以提供的缺陷相关信息对具体的缺陷修复工作的贡献有限。3)基于缺陷严重等级的分类模型,以该缺陷对系统整体造成的影响,或与需求说明不相符合的程度作为划分依据,划分为不同严重等级。4)基于优先级的分类模型,给缺陷一个定位,以提醒相关的修改人员及时修改,优先级依次代表了该缺陷需要修改的紧迫程度。它与缺陷严重等级有一对多的关系。
模糊需求是需求缺陷的现实表现形式,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中出现的模糊需求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对其加以改正,从而避免缺陷的产生,因此就有必要对需求规格说明中出现的模糊需求根据其严重程度给出其修改的优先级。通过分析对需求规格说明模糊缺陷评估模型中的若干个子特性给出一个修改优先级如表 1所示。
其中,A为错误检测出的模糊表达;B为含有二义性的模糊表达;C为含有不一致的模糊表达;D为含有未定义的模糊表达;E为不可追踪的模糊表达;F为不完备的模糊表达:G为不可验证的模糊表达;H为模糊的形容词表达;I为模糊的副词表达;J为模糊的限定词;K为模糊性模态;L为模糊性括号匹配;M为模糊性被动词;N为模糊性片段表达。
2.3 需求文档潜在缺陷密度
需求开发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往往由于用户对于需求的变更或者需求评审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有必要对SRS进行修改,对于修改前后的文档描述质量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我们拟通过比较文档修改前后的总的潜在缺陷密度判断其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制定的IEEE_Std_830-1998以及我国制定的国家标准GB-T9385-2008[9]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组织形式都给出了建议性的说明:一个完整的、良好的SRS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引言、总体描述、具体需求以及附录和索引。从文档的一般组织形式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有需求描述的有总体描述和具体需求这两个主要部分,通过分析在这两个部分中对需求描述的重要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考虑某条模糊需求对整个需求规格说明文档质量的影响,应该考虑到其在文档中所处的具体部分。
总体描述是对影响产品及其需求的一般因素,而不叙述具体的需求,只提供需求的背景并使需求更加容易理解,所以这里将总体描述看作一个整体。第三部分的具体需求是对产品需求的详细描述,这里将各个部分需求独立开来看,这样就有总体描述、外部接口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设计约束和软件系统属性这六个部分,由于产品最终是要交付给用户使用所以这里对这六个部分从用户角度划分不同重要等级如表 2所示。
由SRS一般组织形式可知,SRS中对于需求描述都是集中在SRS的总体描述和第三部分具体需求中,为了更加直观明了地了解需求潜在缺陷的分布情况,便于SRS编写人员对SRS做出快速高效的修改。有必要给出总体描述、外部接口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设计约束和软件系统属性这六个部分的潜在缺陷数。
缺陷密度定义是单位产品规模的缺陷数,缺陷密度越低意味着软件产品质量越高。相同等级的缺陷如果分布在两个不同重要程度的部分,那么其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客观地反映出不同等级的缺陷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有必要对于不同等级的缺陷以及不同重要程度的需求部分赋予不同的权值,计算加权缺陷密度更加合理。根据前面对模糊需求的等级划分给出SRS的缺陷密度计算公式:
wi为必须立刻修改的模糊性表达权值;wq为需要正常排队等待修复或列入待修改清单的模糊性表达权值;wu为可以在方便的时候修改的模糊性表达权值;wj为SRS中的六个部分的相对权值(j=1~6分别代表,1:总体描述;2:外部接口需求;3:功能需求;4:性能需求;5:设计约束;6:软件系统属性)。 I类缺陷是必须立刻修改的模糊性表达;Q类缺陷是需要正常排队等待修复或列入待修改清单的模糊性表达;U类缺陷是可以在方便的时候修改的模糊性表达。通过对不同严重程度模糊性表达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的潜在缺陷密度,区分了不同重要程度部分中的不同严重程度的模糊性表达对SRS的质量影响,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其质量。
3 模糊需求权重计算
作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一种常用方法,模糊综合评价已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0]。层次分析法,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一种典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它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将人的主观判断为主定性分析进行量化,将各种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化,适用于复杂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是目前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确定权值的方法。
AHP方法在确定同一级别的特征或者属性权值时,常常先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再用归一化的方法给出权值。比较的过程中常用比例等级表,例如l到5的数字来度量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虽然这些离散数字比较简单易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将个人的主观意志映射到具体数字时的不确定性。为此,可以在模糊语句重要性比较时采用平等、强、很强来表示同级的两个指标之间的3种相对重要性,采用常用的三角模糊隶属度图[11],如图 2所示。
不同等级的模糊需求对软件后续开发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前面我们将模糊需求按照修复紧急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这里我们将AHP引入到模糊需求的权值计算上来。按照AHP对同一层次子特性相对重要性的划分原则将模糊需求的相对重要性分为三类,分别为平等(E)、强(S)、很强(V)。如表 3所示。
进而获得同级之间的权重比较模糊矩阵M:
其中
。
设置信度为ζ,则ai,j在ζ下的上下界表示为[ai,j(l)(ζ),ai,j(u)(ζ)],且有:
4 SRS的缺陷评估模型实验
4.1 实验数据及方法
实验数据是软件工程实训平台提供的100个软件项目需求文档。本文采用十折交叉验证(10-fold CV)进行实验,采用准确率、查准率、覆盖率和F1值[12]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这些度量来自表 4所示的交叉矩阵。
实际正例个数P=TP+FN,实际负例个数N=FP+TN,实例总数C=P+N。模型评价指标的定义如下:
准确率(accuracy)表示正确找出模糊缺陷的实例个数占总实例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查准率(precision)表示正确找出缺陷的正例个数占评估为正例的实例个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覆盖率(coverage)表示正确评估的正例个数占实际正例个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F1表示覆盖率与查准率的调和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4.2 实验结果
将基于本文的模糊缺陷模型和传统人工查找方法相比较,得出下列比较结果。
从图 3中可以看出,本文的模糊缺陷模型准确率要高于传统人工查找方法,并且随着需求文档句子数增多效果越明显,准确率降低地越来越慢。图 4是模型查准率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文的模糊缺陷查找模型定位缺陷相对准确,而且随着文档句子数的增加查准率稳定平滑小幅降低。图 5的覆盖率比较结果能很好地说明本文的模型能够覆盖更多、缺陷等级更严重的模糊需求,而传统的人工查找方法缺陷覆盖带有随意性,随着文档句子数的增多覆盖率很不稳定。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软件需求文档的模糊缺陷模型。基于缺陷严重等级和缺陷修改优先级将模糊分类,结合三角模糊隶属度的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个模糊子特性的缺陷权重。利用加权缺陷密度得到整个需求文档的描述质量。通过实验分析比对,文中的模糊缺陷查找模型比传统的人工查找方法准确率更高、覆盖率更广,模糊定位也更到位。但是文中模型需借助良好的分类预测方法,经过大量的模糊集样本训练才能取得更良好稳定的效果,所以实现模糊缺陷评判的自动化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课题。
摘要:针对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文档存在字面二义性和理解歧义性,提出了软件需求文档的缺陷模型以及评估方法。根据各个模糊子特性的严重等级划分、缺陷修改优先级以及需求文档中各个部分的相对重要程度,结合三角模糊隶属度的层次分析法给出各自的缺陷权重。利用加权缺陷密度来评估需求文档各个部分以及整个需求文档的描述质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大提高了模糊缺陷查找的准确率、查准率、覆盖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实用性。
关键词:需求文档,模糊缺陷,三角模糊隶属度,层次分析法,加权缺陷密度
参考文献
[1]Md.Rizwan Beg,Dr.Qamar Abbas,Alok Joshi.AMethod to Deal with the Type of Lexical Ambiguity in a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Document[C].//Inst.of Elec.and Elec.Eng.Computer Society,2008:1212-1215.
[2]Yu Hua Wang,Gui Sheng Yin,Hai Tao Zhang.Re-search on conversion method of ontology based formal re-quirements model to UML requirements document[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268:1086-1091.
[3]MASAKAZUM T,KAZUTOSHIKH.An efficient methodfor developing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s for plant controlsoftware using a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prototype[J].Information Sciences,2007,177(14):2845-2866.
[4]E.Ashlee Holbrook,Jane Huffman Hayes,Alex Dekht-yar.Toward Automating Requirements Satisfaction As-sessment[J].IEEE 2009(10):149-158.
[5]Maurice H.ter Beek,Alessandro Fantechi,StefaniaGnesi,et al.A state/event-based model-checking ap-proach for the analysis of abstract system properties[J].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2011,76(2):119-135.
[6]Eric Knauss,Christian El Boustani.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cations[J].IEEE 2008(29):341-342.
[7]H M Ishrar Hussain.Using Text Classification To Auto-mate Ambiguity Detection In SRS Documents[D].MONTREAL,QUEBEC,CANADA:CONCORDIA UNI-VERSITY,2007.
[8]李新军,刘晓明,黄松.基于软件过程度量的正交缺陷分类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9,23:30-32.
[9]中国标准出版社.计算机软件工程国家标准汇编[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0]孔繁森,刘鹏,曹阳华,等.变速箱厂生产作业环境的模糊综合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0(2):475-477.
[11]刘胜,张玉廷,于大泳.小生境遗传算法修正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一致性及排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3):522-524.
【需求分析工作量评估】推荐阅读:
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的方法与技巧07-06
会计岗位需求分析08-27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01-01
客户寿险需求分析01-12
网站需求调查表和网站需求分析报告09-20
淘宝商城系统需求分析08-01
村村通需求分析09-16
atm机需求分析10-11
企业需求分析报告10-20
需求性分析报告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