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往人际关系

2024-11-12

师生交往人际关系(共8篇)

1.师生交往人际关系 篇一

论文摘要: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其立论的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班级授课制中实行交往教学,必须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模式,文章提出了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完成和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论文关键词:交往教学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动作等媒介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强调教学中的交往,早已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①。

课堂教学是学校这一社会群体的一种特殊交往时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说十分强调学生与教师交往对学生发展的决定作用,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当代心理学家则强调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俄罗斯学者季亚琴科更明确指出“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②叶澜教授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③。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交往教学思想把教学看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通过课程中介而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思想为基础,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中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进而促进教学相长。

一、交往教学理论中的师生关系

交往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给我国课堂教学传统中的师生关系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和提倡启发引导和讨论,但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灌输型,把课堂教学看成一种简单的给予与接受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占统治地位,是知识和学术的权威,主宰课堂;学生则被看成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拥有绝对权力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致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无批判思维的全接受过程,学生缺少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学习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着将教学等同于传授知识、将课堂管理视为控制的现象,“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④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把教学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性,归结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主体—客体”结构模式。而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二者是教学中的两个能动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双向认知、互动的。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具有能动的主体性的反作用。师生关系呈现为“主导性主体—受动性主体”模式。该模式揭示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平等的主体共同作用的相互交往过程,克服了所谓的“教师中心论”或者“学生中心论”片面性的错误。在这种交往结构中的教师和学生,各自都是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交往关系。

二、交往教学理论下的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地位、作用的平等性与不平等性的统一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而学生要获得发展,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为“人的尊严是超越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它只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的本质”。⑤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对学生一视同仁又区别对待,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而不能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

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方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事件中居于主要地位,从而使交往表现出事实的不平等性。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交往教学理论提出一种“补充的相互作用形式”。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多尔用“平等者中的首席”界定教师的作用。事实上,教师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责任等,决定了他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等的限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学习的主动性作用。双方以教材为媒介展开交往,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师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存在着差异的状态中追求理想的平等状态。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和不同,使教学交往目的实现更为顺利。

(二)心理相融是实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在交往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感是制约品德和人格形成的最直接因素,具有对行为的直接导向性。情感来自于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体验,课堂式的教育情感可以来自环境的气氛,更主要来自他人的影响。如果没有现实的人际交往以获得体验,学生情感空间必定是狭小的。交往教学中,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角色融入教学活动,以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影响学生,把对学生的热爱、体谅、关怀、同情、帮助等情感体现在对待学生的言行和态度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教师也从学生在这种影响下呈现出来的多样化情感表现中获得理解、体谅,在相互沟通和融合中产生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在交往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学生对知识和课堂信息的认知、质疑、接受和转化,不是一种知识输入的单向流程,而是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双向精神交流,通过理解与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相互验证、修正及强化,这种交流与沟通渗透着人文关怀,真正确立学生在人的价值与尊严方面的人学意义和地位。

在交往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应当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师生各自的社会角色已经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或特殊性。因而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不同的需要、价值和行为。固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引起多样的矛盾与冲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师生在课堂交往的矛盾所引发的斗争与统一,进而使教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实现课堂的目标。因此,课堂上任何不受控制的冲突都被认为是不对的。交往教学必须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将师生情绪对立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就需要对课堂中的冲突采取适当的控制和包容态度,师生双方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对于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增加理解与谦让。这种包容度越大,课堂中的群体或个人就具有更多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就可以保证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交往教学理论将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采取的态度等纳入课堂学习内容,力图实现“对称的自由”,让师生关系在不断地解决交往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与进步,使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的人格,进行独立思考、判断与活动的现实的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构建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认识观念上的解放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必须实现互动与互惠

师生课堂中的交往,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服务的。交往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且也是师生之间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学生课堂表现中捕捉灵感,获得启发、激励、人格的完善和学术的提高,相互沟通和融合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功利目的看,交往是教育教学的工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师生进行交流,进而产生情感的互动、思维过程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求知的主渠道,也应是学生情感、意志等个性发展的主渠道。教师所要做的无非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发展又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来实现,教师的包办代替和权威压抑,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把学生视为知识容器,只能阻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而且,假如能提供明确的、使人奋进的态度这样一种心理气氛,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⑥。

交往教学在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由教师施舍,而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学习问题而赢得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互动,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教与学双边的共识、共享与共进。这种教学交往不仅促进学生新知识的良好学习和能力发展,而且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中促成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课堂管理控制能力、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等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②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3(5):38-45.③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0.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9.⑤(美)埃里希·弗罗姆.自为的人[M].万俊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91.⑥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师生交往人际关系 篇二

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在交往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用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如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国外学者艾雪黎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理论和方法,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三种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这些不同的师生课堂交往互动行为类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互动行为作了划分。由于课堂行为具有很大的人为性、不确定性、有序性和无序性等特点,因此,这些理论的研究只能从某一方面做阐述,而无法把所有的教学事件考虑进去。知识观的不同,对教学本质、师生关系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交往互动模式。在我国,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作为师生关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重视,尤其在新课改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成为重点。然而就目前来说,我国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我国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缺失探讨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本身的素质限制,常常忽视教学交往,导致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失当。进而使交往的本质价值没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交往失当主要表现在:

1.交往的单一性。一般而言,教学交往主体主要有:教师个体、学生个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因而会形成不同的课堂交往形式,这些不同的交往形式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我国目前的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师生间的交往,这种师生间的交往也主要是教师主动和个别学生或整体学生的知识传授的交往,而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主动的多方面的交往,缺乏师生之间的配合。在学生群体(学生小组)之间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则是很少的。目前,倡导合作教学、小组学习,但是小组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成为实质性的具有交往价值的功能实体,即使有,也是更多的流于形式。这样,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成为学习和交往的主体,其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的发挥。

2.交往的不公平性。

(1)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对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群体交往的比例差异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的对象差异上。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次被提问,而有的学生却“无人问津”。从性别上看,在课堂中,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其差别大到就纪律交换意见,小到教学内容的交流,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女生的成熟,这种差异逐渐扩大;从互动对象的职务上看,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就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的交往,普通学生和教师的交往相对而言是较少的;从互动对象的地位上看,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教师往往会聆听地位高的学生的意见而忽略了地位低的尤其是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的意见;从互动对象的成绩上看,教师显然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有时也会也成绩较差的学生交往,而成绩中等的学生同教师交往的机会是最少的。

(2)教师与不同成就水平学生交往的差异。教师对于在课堂交往中所运用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会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启发诱导,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较少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已经有这样的思维定式:认为即使给予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时间也是无用的。而事实上,对于中等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启发诱导。同时,教师通常会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成绩的学生来回答。例如,选择性的、是非性的、描述性的问题教师通常选择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则选择较难的或者较为辩证问题让他们回答。虽然说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前提是在教师心中认为学习差的学生是没有能力来回答比较难得问题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同的学生其擅长方面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而不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定。

3.交往的控制性。目前,我国的课堂交往还体现出明显的控制特征。虽然目前大力提倡自主交往,但在现实中,课堂交往还主要以被动交往占主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多数交往都是教师发起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一项研究表明,在课堂交往中由教师发起的占93.8%,而由学生主动提出的仅占1.7%,主动对同学和教师的思想观点提出异议的占2.7%。这项数据表明:前,我国课堂中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而对于学生和教师间的交往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交往,小组间的交往仍然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尤其是教师,“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仍占重要的地位,仍然要求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服从。其次,由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于课堂交往没有选者权。例如一堂课中只有被老师允许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发言的权利。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状况,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几乎没有学生作出反应。这时,教师不顾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就点名叫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是被动的进入交往过程中的。教师不尊重学生,有时会伤及到学生的自尊心,而学生往往会因此对交往产生恐惧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学生越不愿意进行课堂交往,主动问答教师的提问,即使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很清楚明白。而年龄小的同学却能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同老师进行交往,反馈。

4.交往的对抗而非合作性。在课堂交往中,不仅强调师生间的交往和互动,在更大的程度上也应强调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但是从目前来看,课堂中的学生间的交往是竞争大于合作。课堂交往中的竞争有个人间的、个人与群体间以及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最常见的是个人间的竞争,尤其是考试竞争。这种局面,既与我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关,也与老师不正确的教学观念有很大的联系。大多数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同学,为了博得教师的“优待”和在班级中的较高的地位,学生会把班级内的多数看作是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这种竞争不利于同学间的合作交往。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和正常发展。此外,师生之间的对抗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对抗绝大多数是由于教师知识储备不多,上课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选择不恰当,教师对学生不公平等引起的。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是减少对抗的主要方式。

(二)课堂教学交往的几点建议

既然课堂交往互动中存在这么多的缺陷,那么,真正的课堂交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课堂交往互动的方式,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新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是一种开放的、以直接经验的获取为中心的整合性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对信息共有的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互动。因此,在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方式势必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孩子而言,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静坐者,而是主动地发现者、选择者、行动者与探索者。对教师来说,教师主要是孩子学习欲望的激发者与促进者、知识经验的激活者、提供学习活动条件的服务者、为他们学习提供指导的参谋或咨询者、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的合作伙伴等。在师生交往中,交往双方都希望自己能准确把握对方行为的意义,同时也期望对方能真正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

1.师生间平等交流,彼此尊重。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人格上都是平等,是互助合作的关系。这种平等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是对对方思想行为的接受。现在提倡公平教育,虽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是要有相对意义上的平等,不仅是结果的公平,更是过程的公平。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公平地看待每个学生,认识到学生只有喜好、兴趣的不同,没有好坏之分,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会只因为成绩的高低而偏爱学生,努力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不会尝试追求控制、支配或社会距离。要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只有师生间常于交流,善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开始。尊重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要使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上的,更重要的教师的道德和教育理论素养。总之,只有师生间相互尊重,才能在课堂交往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

2.师生间实现合作交往。自从孔子提出“教学相长”之后,“教学相长”已成为我国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要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而今,在实际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抗仍然存在。在一个对抗的课堂上实现互动教学是不可能的,实现教学相长更是不可能的。合作交往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执行的。现实的信息传媒的快速发展,使教师的权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教师不改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就只有对抗而没有合作了。合作,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同时也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并不是意味着没有竞争,而是在竞争中的合作,要通过竞争来培养合作的意识。

3.创设情境,在活动中交流。教学情境是指激发学生从认知发展和参与行动中,促成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构建的内外环境。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组织不再是严谨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当下的、实态的、过程的有效的对策。此时,师生之间的交往便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是建立在对共同客体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上的。这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需要教师对自己有比较清楚地认识,能明白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特长;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运用教材而不是根据教材来死教学生;需要教师制作和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环境:需要教师能灵活地掌握课堂,要有应对教学事件的能力。

4.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实现师生互动。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普通课堂上,通常是一个班级往往容纳有六七十人,甚至更多。而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交流是要求在小班教学中才能实现。因此,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中要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是很难的。缩小班级容量,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同时,改革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使教材更为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价值,是实现班级互动教学的必要条件。同时,创造良好的班级交往氛围、班级互动文化,使交往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5.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实现愉快的课堂交往。课堂交往是伴随着特定的情感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首要条件。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积极的和老师配合,才能充分的发挥主动性。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好的关系,才可能把对课堂的控制变为对课堂的引导。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得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部分。要努力克服课堂交往的弊端,使课堂教学返归交往本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合理的、理想的动态交往过程。

摘要:课堂教学的交往本体观、交往学说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课堂教学交往仍然存在很多失当,本文从交往的单一性、交往的不公平性、交往的控制性、交往的对抗性方面作了论述。提出在课堂交往中要进行平等交往、进行师生间的互助合作、创造情景,在活动中愉快的进行交往。

关键词:交往,课堂教学交往,师生交往

参考文献

[1]王芳.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

[2]李其龙.建构主义教育哲学探讨[J].教育参考,2000,(5).

[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4]齐佩芳,毛小平.论课程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5]李小红.论我国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失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6]付泽林.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策略:情境·活动·交往·体验[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2005,(3).

[7]裴娣娜,杨小微,熊川武.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刘云杉.学生课堂言语交往的社会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1995,(2).

[9]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李晓军.共同塑造完美人格——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J].基础教育研究,2001,(12).

3.师生交往人际关系 篇三

[关键词]交往教学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作者简介]杜安立(1966- ),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论和德育论。(河南 焦作 45400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03-02

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动作等媒介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强调教学中的交往,早已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①。课堂教学是学校这一社会群体的一种特殊交往时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说十分强调学生与教师交往对学生发展的决定作用,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当代心理学家则强调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俄罗斯学者季亚琴科更明确指出“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② 叶澜教授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③。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交往教学思想把教学看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通过课程中介而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思想为基础,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中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进而促进教学相长。

一、交往教学理论中的师生关系

交往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给我国课堂教学传统中的师生关系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和提倡启发引导和讨论,但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灌输型,把课堂教学看成一种简单的给予与接受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占统治地位,是知识和学术的权威,主宰课堂;学生则被看成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拥有绝对权力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致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无批判思维的全接受过程,学生缺少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学习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着将教学等同于传授知识、将课堂管理视为控制的现象,“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④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把教学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性,归结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主体—客体”结构模式。而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二者是教学中的两个能动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双向认知、互动的。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具有能动的主体性的反作用。师生关系呈现为“主导性主体—受动性主体”模式。该模式揭示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平等的主体共同作用的相互交往过程,克服了所谓的“教师中心论”或者“学生中心论”片面性的错误。在这种交往结构中的教师和学生,各自都是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交往关系。

二、交往教学理论下的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地位、作用的平等性与不平等性的统一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而学生要获得发展,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为“人的尊严是超越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它只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的本质”。⑤ 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对学生一视同仁又区别对待,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而不能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

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方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事件中居于主要地位,从而使交往表现出事实的不平等性。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交往教学理论提出一种“补充的相互作用形式”。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多尔用“平等者中的首席”界定教师的作用。事实上,教师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责任等,决定了他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等的限制,而在教學过程中发挥着学习的主动性作用。双方以教材为媒介展开交往,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师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存在着差异的状态中追求理想的平等状态。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和不同,使教学交往目的实现更为顺利。

(二)心理相融是实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在交往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感是制约品德和人格形成的最直接因素,具有对行为的直接导向性。情感来自于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体验,课堂式的教育情感可以来自环境的气氛,更主要来自他人的影响。如果没有现实的人际交往以获得体验,学生情感空间必定是狭小的。交往教学中,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角色融入教学活动,以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影响学生,把对学生的热爱、体谅、关怀、同情、帮助等情感体现在对待学生的言行和态度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教师也从学生在这种影响下呈现出来的多样化情感表现中获得理解、体谅,在相互沟通和融合中产生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在交往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学生对知识和课堂信息的认知、质疑、接受和转化,不是一种知识输入的单向流程,而是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双向精神交流,通过理解与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相互验证、修正及强化,这种交流与沟通渗透着人文关怀,真正确立学生在人的价值与尊严方面的人学意义和地位。

在交往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应当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师生各自的社会角色已经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或特殊性。因而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不同的需要、价值和行为。固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引起多样的矛盾与冲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师生在课堂交往的矛盾所引发的斗争与统一,进而使教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实现课堂的目标。因此,课堂上任何不受控制的冲突都被认为是不对的。交往教学必须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将师生情绪对立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就需要对课堂中的冲突采取适当的控制和包容态度,师生双方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对于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增加理解与谦让。这种包容度越大,课堂中的群体或个人就具有更多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就可以保证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交往教学理论将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采取的态度等纳入课堂学习内容,力图实现“对称的自由”,让师生关系在不断地解决交往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与进步,使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的人格,进行独立思考、判断与活动的现实的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构建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认识观念上的解放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必须实现互动与互惠

师生课堂中的交往,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服务的。交往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且也是师生之间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学生课堂表现中捕捉灵感,获得启发、激励、人格的完善和学术的提高,相互沟通和融合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功利目的看,交往是教育教学的工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师生进行交流,进而产生情感的互动、思维过程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求知的主渠道,也应是学生情感、意志等个性发展的主渠道。教师所要做的无非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发展又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来实现,教师的包办代替和权威压抑,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把学生视为知识容器,只能阻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而且,假如能提供明确的、使人奋进的态度这样一种心理气氛,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 ⑥。交往教学在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由教师施舍,而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学习问题而赢得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互动,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教与学双边的共识、共享与共进。这种教学交往不仅促进学生新知识的良好学习和能力发展,而且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中促成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课堂管理控制能力、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等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

②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3(5):38-45.

③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0.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9.

⑤(美)埃里希·弗罗姆.自为的人[M].万俊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91.

4.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篇四

自主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的学习,人人学的开心,学的轻松。这不仅让我们互相补足了缺点,互相学习,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小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使我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强烈。在小组合作时,组长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由组长分布给每个组员职务,例如,有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及讲解者。合作时,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当同学有不 理解的问题时,其他组员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在于交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失效教学.构建教学双边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

互信互动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深度参与。“分享-互学”型思政课堂,在满足教师与学生渴望分享的心理需要的同时,营建了一种平等、互信、和谐的课堂氛围。“分享-互学”型思政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保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也要求教师充分展现个人的学识修养与人格魅力,为学生提供课堂当下实践的范例,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关键词:互动式

课堂教学

多向

开放

一、我们需要多向的、开放的互动式课堂教学

1、与传统的、单向的、封闭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我们需要互动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其情志,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方式有一种是以教师为绝对权威、单向、封闭的;有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向、互动、开放的;有一种打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旗号、撒手放羊的„„现代社会需要多向、开放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

求同和封闭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派生出来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制约课堂教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论下,教师是权威,不仅占有信息资源(课本知识),而且占有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无知、无权的地位,唯一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和训练。有时,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限,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间的“权威-依存”关系,学生的“学”,仍然类似“带着脚镣的舞蹈”——束缚着,难以施展。我们可以从一些名人的回忆性文章中,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一些影视剧中了解到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情况,其中大多还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无须“言必称希腊”。中国的古圣先贤们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主张,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至圣孔子有“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启不发”等教育名言。亚圣孟子也提出要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取人之善以自治其身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就中国传统教育问题采访时说: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确实有“粗暴、专横、压抑”的一面,而且情况还相当严重。他同时还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也非常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几千年漫长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孩子成长过程的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我们应当秉持批判与吸收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教育,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要以多向替代单向,以开放替代封闭,以互动替代压抑。

2、从现实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我们需要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回到现实中来,现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仅我们广州市就有“生态课堂”“高效课堂”“以写带读”“项目式学习”等等课改课题,这些积极的探索都是非常有益的。但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好的做法,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如一言堂、满堂灌,如题海战术、机械重复练习等。我们自己有时上课也会这样,为了赶进度,为了图省事,还是我自己一讲到底吧;有学生不听,顾不得了,有学生打瞌睡,提醒一下,也随他去吧。我们会把前人总结出的答题方法、答题技巧强行地灌输给学生,照这些方法去做,拿分就行。大陆提“素质教育”,香港提“全人教育”,单向的、封闭的课堂教学都达不到这个目的,我们还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3、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我们需要互动式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必将引起教育模式化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就拿师生关系来说,过去教师因为年长于学生,往往见识比学生多,阅读比学生多,经历比学生丰富,可以高高在上地去“教训”学生;信息化时代不同了,师生共同面对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往往谁用得多,用得好,谁获得的信息就多。加上精力、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量往往不逊于我们教师。为师者有专业知识的优势,为学者有精力充沛的优势,韩愈《师说》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啊。师生关系的这种变化,就要求我们这些为师者应抱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竞争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提出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这对我们的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无疑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是多向的,是开放的,是探究的,是以人为本的,是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创新型社会要求的。

二、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1、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互动式课堂教学?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专家们的论述不尽相同。一般认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小组的互动,强化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互动”只是方式、手段,它的核心应是:尊重而非尊严,平等而非偏私,个性而非模制,沟通而非阻塞,开放而非扼杀。过于强调师之尊严,往往容易忽视对生的尊重;你质疑我的说法,挑战我的观点,那还了得,我的颜面何在,只有动用我的权威,维护我的尊严。我喜欢聪明伶俐的、惟命是从的,而那些调皮捣蛋的专给我找麻烦,我当然不喜欢;把机会留给那些心仪的学生,厌恶的靠边站;殊不知,那些看似捣蛋的,呆笨的,却自有他的优点,他的天地,他的未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是性好各异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喜好,促使他们朝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不要用各种条条框框,把学生变成同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缺乏个性的“产品”。“互动”就是强调沟通,我向你“传道授业”,你可以提出你的疑惑,甚至质疑我的看法;此生与彼生也应互相交流,交流观点,交流思想,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共赢。学生的答案往往不合我们预先设定的“标准答案”,有的幼稚甚至荒诞,对此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善于诱导。我在教莫泊桑的《项链》时,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玛蒂尔德后传”为题,续写故事。学生的写法五花八门,有玛蒂尔德变得愈加坚强勇敢的,有精神失常住进医院的,有悔恨不已一命呜呼的,有怀恨在心立志报复的,还有更为荒诞科幻的。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学生共同分析故事的“前因”,再让他们自己来判断将产生怎样的“后果”才更合理。那些想法独特甚至怪异的,也要表扬他的独特性、大胆性。

“互动”是方式,是手段,我们所强调的“尊重”“平等”“个性”“沟通”“开放”都要通过课堂的“互动”来实现。“一言堂”做不到,“满堂灌”做不到,惟有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做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那种事事都由教师替代与规定的,怎么能培养出掌握“渔”术的善钓者呢?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所倡导的互动式课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己去发现”的环境。

2、互动式课堂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那么,互动式课堂教学到底应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变;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师生互动,教师要善于引导,生生互动,注重小组合作;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师仍然要认真备课,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整堂课都应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只是达到这个目标,不是教师把学生强拉过来,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达到目的的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一般说来他们年幼,见识少,阅读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特别是对于距离自己久远的时代,他们可能了解得更少,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达到那个目标呢?鲁迅的《祝福》中有一个次要而又关键的人物——柳妈,要认识这个人物,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课堂互动是需要的,通过学生的互动,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个人物理解的情况,如果不到位,教师就要发挥“导”的作用了。从柳妈的身份、地位说起,从她唆使祥林嫂捐门槛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分析,从而得出柳妈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又不自觉地成为封建礼教杀人帮凶的妇女形象这样一个结论,再深入一点,进而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隐蔽性和残酷性。所以,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导”好整个课堂,要“导”出课堂的精彩。

互动式的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近、学识相近,思维水平相近,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差异在。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擅说有的擅思,有的腼腆有的大方,有的形象思维好有的抽象思维强„„教师不应仅凭自己的喜好而关注某类学生忽视另类学生。好表现的,就提供机会让他表现;不愿抛头露面的反而应鼓励他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得好但写不好,教师就应大力表扬其说,而多指导他的写。阅读多写得好的,就多讲评和展示他的作文,给他参加作文竞赛的机会。我们广州市培英中学每年的艺术节中都有一个传统项目——“李圣华杯演讲、朗诵比赛”,我们就给那些擅长朗诵和演讲的学生这样一个表现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我们发现并造就了一批“辩手”“主持”“主播”。

师生互动,既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之间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整个课堂就会和谐而热烈,生动而活泼。师生互动,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而使自己的教学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我的问题是深了还是浅了,学生的理解有无偏差,到不到位,通过互动,可以及时得到了解。不注重课堂互动的教师,往往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而不顾学生的感受和收获。

互动式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还要促进生生互动,注重小组化的合作探究。我们很多学校还是大班级教育,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课堂上很难做到关照得面面俱到。现在很多学校开展小组化的课堂合作探究方式。以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打破了学生个个面朝讲台黑板听课的惯例,而是生生面面相坐,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里还有各种分工,学生既能独立思考,更能小组互动,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现在广州市白云区的许多学校也实行了这种做法,其中我们广州市培英中学实验学校也是这么做的。不仅如此,我们这些广州市第二批骨干教师到香港学校跟岗学习,发现香港的一些学校也在实行这种做法。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之所以受青睐,就在于它能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动”起来,学生不只是盛知识的罐子,更是课堂的主人。“动”不是乱动,是紧紧围绕本堂课设定的“目标”在动,是有效的动,是高效的动,是互动。

“动”起来,答案就是丰富多彩的了,就不仅仅是标准答案了。互动式课堂教学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多鼓励,多引导,多激发。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

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阿房宫到底存在不存在?项羽到底有没有火烧阿房宫?现代考古证明阿房宫根本就没建起来,杜牧为什么要把阿房宫写得那么辉煌壮丽?你对花380亿元再造阿房宫是什么态度?这些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想法,帮他分析其中合理的成分,指出不够严谨的地方。

总是说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总是说我们的教育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看。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GDP现已世界第二,我们的创造发明还是层出不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也主要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如航空航天领域;因此,我们不要轻率地否定我们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确实要看到我们教育存在的不足,对儿童思维的限制甚至扼杀。小到幼儿园、小学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大到我们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往往还是欧美人提出、制造在先,我们只是紧紧跟进而已。举例说明,在想象力方面,在科幻方面,我们好像还停留在嫦娥奔月和《西游记》时代;而西方,从007系列,到《侏罗纪公园》,到《阿凡达》,那种超前的观念我们远远不及,可怕的是人家甚至把很多过去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正在一一变成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有所反思,有所检讨,那就从我们的课堂做起,从互动式课堂教学做起吧。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指出:“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自发学习,也就是智力和情感都共同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要相信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大胆告别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实行教学民主,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氛围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因此,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我曾经参观过全国教改名校——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他们认真分析了学生厌学、弃学的现象,发现原因就是课堂教学不关注学生的体验、参与、探究、感知、情绪,视学生为容器,严重地被物化,而不是被人化。他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他们提出的“课堂主题”就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我们在杜郎口中学观课,看到的就是师生的充分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在这方面,杜郎口中学是一个楷模,是一面旗帜。

三、我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略)

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注重结果的学科本位教学倾向提出的,结合 新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两个转变”:即

1、把课堂教学中学生消极接受局面转变到把课堂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的局面。

2、把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转变到通过构建信息交互体系,开展师生、生生、教学个体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活动,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行为。同时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把单一的结果评价方式转变到立体的过程评价上来。通过实验与研究我们构建了《互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偏重书本知识,缺少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教学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使教育回归到人性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上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生动、活泼、高效、互动的方向发展。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笔者及多数教师实践证明,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还有许多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运用、总结,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汉语拼音字母书写错误及其纠正

一、笔画方向错 笔画方向错,主要是指整圆笔画和半圆笔画的运笔方向错了。初学拼音者,有的习惯将整圆笔画,按顺时针方向,从上往右下运笔,如“O↘”;有的习惯将整圆或半圆笔画,从下往左上或右上运笔,如“↖C、O↗”。整圆笔画的正确书写,应该是从上方落笔,往左下方运笔,一笔写成,如“↙O”。半圆笔画的正确书写,无论是左半圆,还是右半圆,都应该从上方落笔,左半圆从上往左下顺势运笔,右半圆从上往右下顺势运笔,一笔写成,如“p”中的“﹚↘”及“q”中的“↙﹙”。在这里顺便提一下阳平声调调号的笔画方向。初学者易受汉字笔画“撇”的影响,写阳平声调调号时,从右上往左下运笔。如此运笔是不对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从左下向右上运笔,这样运笔正好可以示意出调值的朗读轨迹

二、笔画顺序错 书写“i、j、ü”这几个字母,有些初学者喜欢先写上面的“点”,这主要是受汉字笔顺“从上到下”规则的影响所致。这些字母中的点画,应该最后书写。书写“f和t”两个字母,有些初学者习惯首先写“横”,这主要是受汉字笔顺“先横后竖”规则的影响所致。这两个字母中的横画,其实应该最后书写。书写字母“x”,有人习惯先写右斜竖,后写左斜竖,这也是不对的。书写“x”应该是先写左斜竖,后写右斜竖,因为这样写可便于x后面字母的书写。

三、笔画数目错 笔画数目错,包括多了笔画和少了笔画两种情况。比如字母“k”应该是两画,有人却把它写成了三画。这是由于将其中应该为一画的“<”笔画,断开来写成两画而造成的。又如“w”也应该是两画,有人却把它写成了四画。这是由于将其中应该为一画的“∨”笔画,运笔途中通过强行改变书写方向,将拐角处由左下向右上的顺势运笔,人为地改成从右上向左下运笔,从而使顺势一画变成逆势两画而造成的。“α、b、d、ɡ、n、p、q、u”这八个字母,都是两画,初学者可能都会写成一画。这种少笔画的错误纠正,如能结合纠正运笔方向的错误而进行,则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字母位置错 这种错误是指书写小写汉语拼音字母时,字母占错了四线格的位置。比如字母“i和j ”上的点,应该写在第二线之上,有人却写在了第二线之下。再如字母“p和q”应该占中下格,有人却把它们写在了中上格上。纠正这种错误,需要反复强调字母的规范位置。汉语拼音小写字母占中格的应该有13个,它们是α、c、e、m、n、o、r、s、u、v、w、x、z;占中上格的应该有8个,它们是b、d、f、h、i、k、l、t;占中下格的应该有4个,它们是ɡ、p、q、y;占上中下格的只有1个,它是j。

五、字母形体错 字母形体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小写混写,如“y”写成“Y”或“Y”写成“y”,“k”写成“K”或“K”写成“k”。这种混写,是由大小写形体相近,不易分辨而造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大小写形体的比较,通过强化书写训练克服之。另一种是印刷体和手写体混写,如“f”写成 “挕薄U庵执砦螅饕怯捎诮淌Φ陌迨槲蟮级斐傻摹K裕谄匆艚萄е校淌ψ陨硎紫纫岣吖娣兑馐叮细裼帽曜嫉氖樾词痉度フ返匾佳 轻松愉快学拼音《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要求,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功能做了明确的定位。但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缺乏具体的内容。而且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情感容易转移。根据新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儿童心理、年龄的特点,笔者认为拼音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使拼音教学既生动又活泼,下面谈一些拙见。

一、教给方法,玩中学习。在拼音字母的教学中,我们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把一套根据拼音字母的外形和读音特点编写的拼音字母手指操和拼音字母儿歌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做边念。如白鹅倒影e e e,一个叉叉x x x等。学生在做、唱、玩中学会了这些抽象的拼音字母,学的轻松,学的高兴。

二、编讲故事,化难为易。

故事对与低年级学生特别具有吸引力。教学拼音前,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编说或选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短小、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教学“j、q、x”与“?”相拼的省写规则,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老师在完成复习、认读后,板书j、q、x与?相拼音节以及j、q、x与i相拼的音节,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j、q、x与?相拼时,?上的两点没有了,学生对?上两点的省略产生疑义,认为老师写错了,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写对不对。接着老师给学生讲自编的故事《骄傲的小鱼》,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学生明白了故事的答案。这时老师适时地教给学生一句顺口溜:“小?真骄傲,两眼往上翘,j、q、x来帮助,去掉骄傲帽。”帮助学生记忆“j、q、x”与“?”相拼的省写规则。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营造氛围,多拼多读。拼音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拼音学习的大环境。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拼音卡片;把自己的名字拼出来,贴在课桌上;在教室的物品上贴上拼音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拼音的环境,让学生多看、多拼、多读,使学生在拼拼、读读、贴贴、做做中体验学习拼音的乐趣,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四、分组合作,探究发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教学拼音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去精神。如在教学“ang、eng、ing、ong”一课时,“ang、eng、ing、ong”的发音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老师先演示 “ang ”的发音幻灯片,教给学生“ang ”的发音方法:先发“a”的音,再发“ng”,中间连起来发音,气流从鼻腔里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体会、掌握 “ang ”的发音方法。然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eng、ing、ong”的读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试着练习发音。最后再听录音,巩固发音要领。因为学生是通过自己分组合作探究,找到了鼻韵母的发音规律,因而记得特别牢。汉语拼音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汉语拼音是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工具,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拼音教学的特点,优化拼音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汉语拼音并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特点

(一)汉语拼音教学具有形象性汉语拼音教学形象性的特点是由儿童心理认知特点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决定的。汉语拼音教材的本身就注重形象性。例如声母韵母的教学,教材几乎给每个声母韵母都配了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描绘发音方法;有的是描绘字母的外形。教材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形象、生动。

(二)汉语拼音教学具有情趣性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于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更有兴趣,而且教师只有把课上得有情、有趣,学生才能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保证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汉语拼音教学具有记忆性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会读,会写,所有的声、韵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怎样让学生记牢,记准,记得快,这是汉语拼音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汉语拼音教学具有实践性。第一阶段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是让学生会拼读音节。而且教材在编写时也是在学习声韵母的过程中穿插着音节的拼读,而不是学完声韵母,再学拼读。因而在教学拼音时不但要让学生会写、会读,还要会用。这就决定了拼音教学实践性的特点。

二、汉语拼音教学优化策略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一年级的小学生对学习拼音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汉语拼音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保证学习效果。1.以“歌”激趣。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儿歌有较强的偏爱,在拼音教学中采用歌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声韵母,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记忆的速度。此外,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或编制歌诀,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ü上两点省写规则时,可编成这样的儿歌:“小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摘帽。”2.以“图”激趣。教材中的插图,是根据声韵母的音、形特征配置的,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具有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插图的含义,体会编者的意图并创造性地运用插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b”时就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编了这样一首儿歌:“一台收音机,天线已竖起,只要b—b,声音就响起。”再如,让学生记忆“b”的外形特征时,同样运用插图:同学们,b像什么,学生说像收音机。左边的竖像什么?学生说像收音机的天线。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一台收音机,天线高高竖起,这就是“b”(边说边在黑板上书写)这样紧紧依靠插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以“动”激趣。以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为核心的活动教学形式,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ai、ei、ui”三个韵母时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老师说:现在咱们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就是用单韵母组成今天所学的复韵母。教师发卡片,卡片上有a、i、u等单韵母,同学们手里拿着卡片。游戏开始后,大家一边唱《找朋友》的歌,一边快速找到自己的朋友,组成几个今天学过的复韵母。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单韵母的顺序,看谁掌握得快!这一教学活动形式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增强了教学的效果。4.以“境”激趣。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这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色。还以上述一课为例,一上课教师放《找朋友》音乐。启示语:同学们唱得真好。你们知道吗?咱们学过的单韵母也喜欢交朋友。你看(教师抽动投影片,演示a、e、u和i组成ai、ei、ui的情景),它们组成了新的韵母,名字叫复韵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复韵母。在此教师创设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展开学习。

(二)着力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要充分发掘汉语拼音的图、形、音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1.概括思维的培养。概括思维就是把事物中蕴含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概括出教学内容中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训练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例如在拼音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抄写“ui和iu”带调的字母时,总是不能正确地标声调。于是我让学生观察两个字母是怎样排列的,再观察调号都在什么位置,观察后学生概括出“i、u”并列调号在后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学生再也写不错了。2.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声母“d”时,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大马奔驰”的插图,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展开丰富想象,建立起字母“d”与插图的联系,从而实现对声母“d”的读音。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想象头脑中已有的大马奔驰时发出的声音,来学习“d”的读音,进而完成了对“d”的学习,而且也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3.比较思维的培养。比较思维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d、t、n、l”时就引导学生与“b、p、m、f”相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发现:“b半圆往右,d半圆往左;f像正放的拐棍,而t像倒放的……”在比较中学生发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加深了记忆。在拼音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经常引导学生比较,不仅会加快记忆速度,而且也能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4.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有人认为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而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声母“t”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思考“t”像什么,学生会得出:像伞把、像镰刀、像鱼钩、像倒放着的“f”等许多不同答案,从而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5.初中政治师生交往知识点 篇五

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每个同学都希望与老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老师的关怀与鼓励,获得进步的动力。

良好师生关系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①有利于身心发展;

②影响学习质量;

③有利于我们学习交往,掌握交往技巧。

教师工作的特点: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对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

①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老师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老师有高尚的人格。(教师的工作内容:育人和教育)

苏教版:

①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每天和天真纯洁的学生交往。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修养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③教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传统师生关系:

6.师生交往人际关系 篇六

——听周红五等四位专家讲座的体会 史跟录

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能够聆听到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周红五,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李风遐,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国良三位专家的讲座,这次的讲座,使我感到受益匪浅。

“不听我的课,他们要后悔一辈子”-----这是我听到周老师的第一句话。一开始,我只是认为老师自信或幽默。然而,听了周老师的课,我感触颇多,才明白这句话是真实可信的。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讲座,让人听得意犹未尽,用受益匪浅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周教授讲的主课是“把学生当人看”。周教授以“学生是什么?”“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把学生当人看吗?”这一提问的方式开始讲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人”,对待学生,我们作为教师只能是爱你没商量。当我们老师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反思一下自己,每天走进教室,做的第一件事总是询问查看作业完成情况,询问过孩子们周末过得怎么样吗?观察过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了吗?在这些方面我真做的很少。听完周教授的报告,让我对自己进行反思,今后上课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询问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做到把自己的学生当人看,我想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去关心孩子,去尊重孩子们,而不是把孩子们仅仅当做学习工具。

周教授的课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讲的“怎样和学生进行交流?”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沟通交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每个学生也都期望能和教师沟通交流。但在今天党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总是存在这这样和那样的障碍。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为我们教师会听吗?我们会从学生的角度去吸收、接纳他们话语中的有效信息吗?我们能正确解读他们想表达的观点吗?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会使教师形成一种职业性的思维习惯,那就是“我说的都是正确的”。在和学生沟通交往中,我们首先需要防止“自以为是”的态度和灌输式的沟通交流方法。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沟通交流,那通常的情况就一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些都是主观上造成的师生沟通交流的障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说出他们对问题的感受、认知和体验。这样的沟通才有效。

在和学生交往过程中,我做到了真正把学生当人看了吗?我做到在和学生交流过程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了吗?这些都是我听完报告后反问自己的问题。我想今后在班主任的生涯中,我一定会朝着这两个方面努力,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生活。

第二天听李凤遐老师班主任培训讲座:她说,当一辈子中学教师,做一辈子班主任,当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是李凤遐老师一生的追求!听完他的报告后感触很深,李老师对人生与工作的看法,幽默与智慧的工作艺术。李老师对人生与工作的看法,幽默与智慧的工作艺术,今还记忆犹新 听完他的报告收获很多。首先,第一点的收获就是做人要宽容,不但对学 生宽容,对周围的一切都要宽容。我们换位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 更好的。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恩。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不止一次 的提到,我们作为教师要培养的人,首先就是要懂得感恩。“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老师自己不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又怎能奢求自己的学生明白感恩的真正含义 呢? 在这次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李老师都在向我们诠释一个字--“爱”。她说,教师要爱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着想,对他们负责,让他们 乐意接受,要善于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一步步地去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一点 一滴的进步成长。

如今,李老师已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她没有闲赋在家,而是依然继续坚持奋斗在教育一线。从工作至今,李老师已从教三十余载,带班主任亦三十余载,这期间她从未叫苦叫累。每当同事心疼李老,关切的劝慰 她别如此操劳累坏了身子,她总是微笑着,摇摇头说,“心不累,人就不累”。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李老师的崇高人格 魅力是在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形成的。从小事做 起,从点滴做起,最终做好自己的大爱教育,这是我的职业理想。

犁牛河小学

7.重视师生交往, 提高课堂效益 篇七

一、改变师生交往的方向维度, 实现由单向单维向多向多维交往的转变

一般认为,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主要是教师单方面作用于学生群体或个体;教师利用课堂这一子系统实行对学生的社会控制。教师的思想、行为、人格, 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 左右着学生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课堂“法典”。从认知角度看, 课堂教学过程有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 它包含有两个认识主体和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的认识客体。其中, 师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 他们互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课堂教学中, 认识的客体不但有理论形态的教材和物理形态的教学环境, 还有灵活多变的教法、学法;这一过程不仅要解决师生对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认识问题, 还要解决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为认识主体、又互为认识客体的相互认识问题。因此,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是双向的。此外, 还有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因为课堂中的学生群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 但又不是其成员的算术总和, 而是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个体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往联系, 使个体得到满足或焦虑, 而这种满足或焦虑又会影响和作用于与之交往的另一个体, 使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 课堂中的学生个体也不可能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 自觉不自觉地与其他群体发生交往, 找到自己相应的地位并得到自我实现, 而群体也认可这个角色的位置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 实现由专制型、放任型向民主型的转变

一个教学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课堂, 是社会的缩影。根据张德秀《教育心理研究》的分类,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方式大致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怀特和李比特曾从不同角度对这三种方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权威领导下的师生交往中, 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高, 但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敌意和侵犯性等消极情绪。在民主式领导下的师生交往中, 其情感表现最好,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学习效率虽不及权威式那么高, 却比放任式效果好。放任式领导下的师生交往, 无论是学习成果还是情感方面都不理想。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 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

三、改善师生交往的时空频度, 实现由部分向全体的转变

师生关系与师生接触的时间、空间、频度相关联。一般说来, 空间距离越小, 接触越频繁, 则越易相互吸引。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大多仍为传统的“秧田型”。教师处于明显的报告位置, 学生个体的位置则整齐地向着讲台随机排列。师生的空间距离远近不一, 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也由于空间位置的界定被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对此, 可借鉴洋思中学的课堂分组, 根据需要互补因素进行组合, 以2—4人为基本单位, 灵活分合。

此外, 教师还应通过增加与学生交往的频度来提高知识传授、技能培养、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费和古德的研究, 教师与学习好的学生交往的时间约为差生的两倍, 中等生得到的交往机会最少。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主动增加与中等生、差生的交往频度。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 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因此, 一个明智的教师, 应着力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状态, 共同营造一个全体参与、全面参与、民主和谐、多维交互的学习环境, 使每一位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关系的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行为诸方面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有效的交往。“教”与“学”在课堂上是通过人际交往才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交往, 并在交往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因此, 改善师生关系, 重视课堂交往对课堂教学活动效益影响极大。

关键词:师生交往,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熊开明.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展开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4年

[2]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5年

8.试论师生交往 篇八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都发挥着主体作用,因而,师生交往是教育交往中最基本、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

一、建立对话式师生交往

对话是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一种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方式。对话双方都是独立自由自主的个体,都须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向对方敞开,相互协调、相互激发的自由交流中超越自身限制,生成自我,形成新精神、新境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坦诚相见,通过对话交流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在相互理解的对话中,相互启迪、相互激励,在人格上相互砥砺,精神上相互融合,共享精神成果。通过对话与理解,师生建立起平等、自由、宽容的关系,就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的主体关系。“对话和理解使双方面对面地交流,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做与自己交谈的‘你,这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关系,双方亲临现场,在精神的深处被卷入了并沉浸在与被吸引到对话中。”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是通过问答“对话法”,迫使交往双方逐步了解事物的本性,从而获得真理。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通过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寻求真理,这是一种真正的交往。当然,师生对话不仅是交往双方的言谈或简单的有问有答,在师生对话中应有反馈与评价,还要有双方内心世界的沟通,相互间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吐中,实现双方的精神的融合。在对话中,师生之间完全敞开,在语言与思维的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东西,不断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展开讨论以促进师生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科学范围内,彼此讨论是一种交往的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学课堂,讨论是促进学生获得真知的必不可少的交往方式,现在国内外已把讨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法来应用于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种促进师生交往、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讨论式教学法强调指导作用,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当学生思维僵化,讨论陷入冷场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每个学生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不同,他们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交流自己的意见看法,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获得真理。然而在师生之间的讨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讨论不能流于形式,教师不能为讨论而安排讨论,而要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与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讨论要有实质性的内容。2.讨论遵循自由、民主、平等、机会均等的原则,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使发言成为少数优等生的专利,不利于求得真知,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如果一个人激昂地讲话,那他的话就值得怀疑。”3.在讨论中要避免简单重复自己的观点以强调自己是正确的,要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思考别人站在怎样的立场,怎样进行哲思活动的,不能急于过早地下结论,要在讨论中不断考虑新情况、新问题、新理由,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思想,达成新的见解,深入探求真理之本源。这种讨论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在思想与精神上的交流,是点对面式的师生交往。

三、加强师生合作,促进师生交往

世界上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是通过多个个体间的相互合作得来的,因此个体间的相互合作也是交往的一种形式。教育教学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知识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平等的双极主体,他们之间不是相互依赖性的关系,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不只表现在表面的组织纪律、师生互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更表现在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加工学习材料,通过文本的内化,促进自我的建构和自主的发展。师生合作思想打破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推动着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仅是去教学生,也在与学生的合作交往中学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重新定位,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这种师生合作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他们在合作中交流、理解、分享、成长,朝着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

上一篇:用成语一筹莫展造句下一篇:初中《骆驼祥子》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