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2024-06-16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精选11篇)

1.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篇一

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其中课题研究是非常常见也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然而,中小学教师虽然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高、人数多,可他们普遍缺乏研究的基础和经验,更难以自己申请到规划课题,只能参与到高等院校或各教科研机构的课题中。这些课题研究虽然大多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深刻性,却也往往远离课堂教学实践,难以比较直接地解决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也不能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加上教师所做的研究工作只能是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对课题的研究整体认识不足,对教育科研的感受不深,得到的收获也就有限。特别是难以通过课题研究,实现自我反思、自我重构,来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经历了多年的课改,结合自身和同事们的经验,笔者感到自主课题研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适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所谓自主课题是相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规划课题而言的。规划课题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管理、验收,具有较强行政色彩和较高的组织程度,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依据。而自主课题是教师个体在教育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状态下,积极地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教师发展中的难点为根本目的所展开的教育科学研究。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对策即方法、成绩即成果,有助于实现教育科研通俗化,科研内容个性化、研究者普及化。

一、自主课题的特征

1.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由于教师的分工不同、所教科目不同,年龄不同,专业水平不同,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需要也不同,他们更需要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对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直接有用,能够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需要演示实验支持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问题的检验,因此,实验教学的优化就可以作为每一位物理教师的自主课题选题领域之一。

2.灵活性、可变性突出。自主课题是教师自主选择的,课题负责人是个体,主动权在教师自己手里,课题进度快慢,研究深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策略,包括制定方案与随时修订方案,均由教师个人自主灵活掌握。如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发现物理教师特别注重科学探究研究,发现众多探究方式中,实验探究最适合物理学科,而且落实起来也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程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体会到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实验探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手段和方法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方面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进行了自主课题研究,并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申请到了吉林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挖掘生活用品丰富实验课程资源作用的研究》。

3.“小”、“专”、“短”。“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这样比较容易驾驭,从局部具体,微观考察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问题具体化,研究结果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这样的自主研究课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小的实验技巧,如,在做力学浮力实验时,多数老师用正方体的蜡块,先放在烧杯中,再加水时,此时蜡块并不浮起来,以此进行演示。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问题。经探究发现,蜡块与烧杯底之间总是有水进入,因此保证不了实验成功。而如果用等大的玻璃片做正方体外表面,那么它与烧杯底这两个玻璃面比较吻合,没有水进入,实验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专”,就是研究内容上专

一、研究对象唯

一、方法的单一。如,玻璃在高温下导电实验的方法,按配套教参的建议,使用废灯泡芯来做。由于废灯泡芯的导线间的玻璃厚、绝缘程度高,使用低压电源无法演示成功,而使用照明电压做电源,在操作上带来了不安全因素。为此,前郭蒙古族中学的物理教师进行了研究,最后用学生熟悉的贺年片中的音乐集成电路,结合自制的易导电的玻璃球,进行了成功的演示。该教学方法还被专业刊物采纳发表。

“短”,即周期短。它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需要研究了就开始研究,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并且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马上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得到运用。

4.持续反思性明显。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对所从事的实践工作进行长期探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研究,今年得到一部分经验,明年找到一个规律,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实践进行持续评价和反思,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即刻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这样,教师个体长期关注着某一个领域,坚持反思,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可能在这个领域中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如对浮力产生原因的教学,笔者历经6年多次改进后,设计了3个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和装置,将研究结果撰文分别发表。又基于具体研究成果,加以扩充提升,于2006年申请到了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活资源的实验探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二、自主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选择——身边的教育现象。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从国家、省规划、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课题中选题,虽比较简捷、方便,但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相适应、与自己研究的方向相一致的课题,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实,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自己熟悉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以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落脚点,教学与科研相协调,定会选到好的课题。当然,课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其策略是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先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再上升到规律性研究。

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虽然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以叙述为主的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而言显然是易于掌握且比较实际的教育研究方法。所谓的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从实际工作中发现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认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步骤为:

(1)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发现实际工作中一个有价值的教育问题,是自己工作中的想解决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确认,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

(2)拟定行动方案。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考虑问题如何解决,拟出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

(3)实施行动和积累资料。根据方案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阅读等研究方式,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方案内容加以改进。

(4)评价行动结果,撰写行动报告或经验论文。将获得的所有材料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当然,行动研究法不是唯一的,在遵循科学性原则下,教师可采用灵活性、适效性强,比较适合自己的其他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教育日记。教育科研的过程是比较艰辛的,要有从现象中挖掘本质的耐心和恒心。要知道每一个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背后都潜藏着这样或那样的复杂因素。朱永新先生提出,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鼓励教师写教育日记,把这一颗颗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非常美丽的“教育科研项链”。日后对这个“项链”细细欣赏、解读、反思就是每个教师可以自主进行的教育科研。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用日记的方式,从他的孩子出生之日起,连续观察808天,积累了研究材料,最后写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年如一日,跟踪记录数十个班级数百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生活,积累了丰富素材,也取得了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和辉煌的教育成就。这些都是运用教育日记的成功范例,值得我们学习。

4.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加升华。教育科研是一种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性劳动。因此,我们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教育日记,要深入反复地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偶然的背后发现必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笔者曾经研究过一个很小的课题——饮料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将每次使用的方法、现象、技巧都记录下来,把众多的实验改进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撰写文章发表在《物理教学》杂志上。而后又进一步把自己研究设计的各种成功的实验装置,进行分类总结,提炼深化,撰成《提高演示实验可见度的方法》一文,同样被物理教学的权威专业刊物采纳发表。

三、自主课题研究的注意点

1.以研究的意识,关注自己的工作。中小学教师每天都要进课堂,时间紧,任务重。要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必须从科研的角度关注教学过程,才能实现工作即研究,对策即方法,成绩即成果。如:怎样开发本节课的课程资源?怎么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调控,是否实现了探究任务?实验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对吗?当然,自主课题的选择还要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自由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尝试研究方法、体验研究过程、收获研究经验,享受研究成果。

2.避免放任随意,“规范化”管理自主课题。自主课题是中小学教师从内心自愿想研究的课题,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最难管理的就是自己,在自主课题研究中,教师要时时规范自己的研究过程。大的方面要有一个三到五年的“规划”,小的方面对一个自主课题确定下来就要规范操作。确定课题研究后,就要查寻搜索资料,衡量课题价值,思考实践意义,开始研究时,要有一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注重实际操作;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积累材料,包括学习的材料、搜集的文献、自己相关的学习笔记、教育随笔、相关的调查数据、与同行讨论的记录等。这些材料是课题的必要支撑。课题研究结束后,要撰写一份课题研究报告。

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自主课题虽然没有外在的强制要求,但教师也要规范要求自己。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标题;署名;内容提要与关键词;正文(要阐明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综述前人研究成果,明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步骤,研究内容、方法等。重点在于研究的结果与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态度鲜明地展示观点);今后努力的方向(自我评价研究特点、价值、出现的新问题),参考文献;附录材料(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可以附在结题报告后面,写明份数、名称、来源等)。把上述的材料用一个档案袋统一保存起来,以便查用,也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这样做看起来有些繁琐,但它有助于教师研究态度的端正、研究习惯的养成、研究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有助于教师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当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申报相关的规划课题时,所写的论证报告会充分、明晰、可操作性强、目标具体,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自主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有效学习教育科研的可行方式,是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和研究方向的重要手段,更是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法,值得我们尝试。

2.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篇二

那么,怎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如何使一名新教师经过若干年的培养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呢?

一、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可以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惟一途径。因此,教师应主动购置一些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教师需要经常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理论底蕴,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优秀教师都有一个读书嗜好,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要敦促教师养成爱看书、善于看书的良好习惯,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了解教育教学的前沿知识,科研动态,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等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新课程呼唤“反思型”教师,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一个反思型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把自己放到学习者的位置上。例如,教师可以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定期阅读有关专业文献,及时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此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在上课、听课与评课中总结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教师的发展成长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教给新教师。我校每年都有新教师进入,我们依据本校实际,将多年带过毕业班的相对教龄较长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接对。如相互听课,让新教师模仿学习,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风格等学起,快速成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学校每学期也安排不少公开课,让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法的确定、知识点的落实、重难点的突破等方面都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进行精心备课、反复修改,认真授课,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加以概括总结并认真反思,使全体教师从中受益,从而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在相互学习和探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三、强化交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良好途径

教师之间虽然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教学活动中不同的教师必然会碰到一些共性的问题,在相互交流、切磋时,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分享收获。另外,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对于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教师才能对各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从而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的、全面的认识,获得共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临着更多新问题的挑战,这时同伴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交流的方式和渠道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或会议,与其他地区、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当然,更多的是同事间经常性的短期交流,这是教师交流活动的一个主要渠道。交流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关于新课程内容定位、教材设计的一些思考,可以是教学素材、试题命制的交流,可以是教学经验或者教训的交流、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是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等等。研究表明,教师交流对于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理解、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掌握新技术手段尤为重要。

四、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与各种教育咨询的整合,给教师提供了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资料,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往往还会有很多的意外收获。教师通过网上讨论,既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各自的观点,又能很好地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进步。当前,我们架设宽带网,让电脑发挥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教师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网络建设既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为教师专业成长开辟了一块活动阵地。

五、撰写博客、教学后记,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出真知,有了实践还需要有意识地总结得失,才能出“真知”,有“卓见”。写教学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依据,使课堂不断优化和成熟。我认为,在每次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刍”,并把教学感受、得失记下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个环节,教师能使知识在反思探索中延伸,把实践经验理论化,同时还能及时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寻医问药”,作出正确“诊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利用网络建立教师博客并积极撰写博客,这既是学校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又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博客可以使教师开拓思维。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这种思维的交流与沟通,会让使用者受益。例如,有教师指出:“有了博客网,当你网上交流时,有时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你,给你提建议。对我而言,最大的帮助就是当我发生问题的时候,可以集思广益,使我的思维不会受到限制。”博客可以为教师提供讨论问题的平台,提高其对专业问题思考的深度;可以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提高探究能力。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

立体化情景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刘艳芹1范存芹2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55;2高密市井沟镇井沟中学,山东高密261515)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人类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并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立体化情景性教学模式。相信只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以及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立体化地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我国的英语教学就一定能够上台阶、上水平。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立体化情景性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走过了二十几年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改革的历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2月,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召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发布会。新的英语教学特色是把原来的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综合英语能力。以前的考试大纲偏重测试的是学生的语言知识和阅读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对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需求,要求四、六级考试尽快进行改革,更好地使大学英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都大大推动了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学”的转移。本文以大学英语四、六途径。博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保持一种健康的工作心态,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水平。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都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反思的文章,并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教学反思通过学校博客平台展现出来。我们应通过当面交流、网上回帖等多种方式,鼓励老师们多看博客、多写博客、写好博客,在做中思,在思后写,不玩“空手道”,不讲空洞话,写心得体会,写教育教学实践,做到做写结合,达到以写助做的目的,真正使博客的撰写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六、规范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进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与以往教研最大的不同是教研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不同。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是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是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校本教研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的诊断与评价,重点研究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探索教学规律、组织指导课题实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及专题性研修活动。在教研过程中,注重教师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重视教师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教育,以及教师学习团队的形成,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本研修首先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包括近期的目标、长远规划等,同时应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担任组长,学校教务主任担任副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评估考核措施,定期检查指导老师的学习与教学、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念,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做到读书有笔记,学习有体会,教研有案例,研究有论文,课题有成级改革为契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俄国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学习中,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温彭年,贾国英,2002)。建构一方面指向外部信息,即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果。新理念要与教学实践研究反思相结合,学习—实践—反思—提高,把新课程理念探索的新路子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校本研修,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

七、利用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遇到许多问题,从而不得不广泛查阅相关的理论书籍,了解相关的研究动态和成果,相互探讨,从只重视教学技能转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以开阔,教学方式得以改变。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获得体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3.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三

适当加压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校要求年轻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促进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

1.同年段、同学科每位年轻教师每周互听一节课,通过互听互评活动,坦诚地交换意见,认清自己的不足,促进共同提高。每学期还要开一节校级汇报课或开一节教学片示范课。

2.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撰写一篇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两篇以上优秀例案。

3.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召集两次以上集体备课活动,并做好主讲工作;主持一次校级以上教研活动,主评一节校级研讨课;做一次校级以上专题讲座。

虽然,成长的道路是辛苦了些。累了些,然而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快乐,他们愿意累并快乐着。有位年轻教师在博客上这样写道:“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有时候我们嘴里叫着好辛苦好累,其实心理挺高兴的,毕竟学校是为我们的专业成长负责,这样的学校为数不多,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遇。其他年轻教师的想法也和我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优秀。”这位教师的内心独自,代表了绝大多数年轻教师的心声:他们内心是追求上进的!

营造氛围

学校要不断地给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良好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进行教育科研的保证。教师成长的氛围很重要,这氛围像磁场一样,会辐射自在的欢乐,也会散发出一种持久不断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这样的磁场中快乐成长。

1.开展研究。学校坚持每周三上午为语文科教研活动,下午为数学科教研活动。活动形式有上课、评课、看录像以及经验交流、困惑与问题研讨等。

2.有益竞赛。举办不同层次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或教学技能展示,充分展示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形成良性竞争的一种氛围,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3.举行“会课”。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的基础上,采取同年段、同学科教师进行会课,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其他教师进行议课,无论是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均可以拿出来研讨、争议。鼓励教师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把“研”与“教”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会课”的价值。

自我实现

多年的观察发现,在教学常规检查之后,很多教师对领导检查总结的结果并不满意,他们总会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很出色,但领导并没有发现,反而表扬了不如自己的教师。这说明教师内心渴望实现自我,并得到领导和公众的认可。这也说明教师很有自信心。自信心有时比什么都重要。可惜,很多学校领导都忽略了教师的这种内心欲望,只是一味地用无休无止的、日复一日的检查来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教师内需心理,我们尝试着改变以往的教学工作检查方式,而是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即每学期期终都将教师本学期的教案簿、学习笔记、班级工作手册、撰写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课题教研材料,以及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或反思等进行展示,可以实物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制成课件进行展示,来推介自己的教学工作,一是介绍教学工作完成的基本情况,二是介绍自己教学工作中最具特色的地方。这样的展示过程,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他们的优胜劣败需要大家的认同。这样,不仅让教师实现了自我,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教师在观看、比较与评判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

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可以弥补教师专业水平的欠缺、教学经验的不足。为此,年轻教师必须多与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接触,聆听他们的意见,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1.专题讲座的形式。它是校本培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内容要围绕学校实验课题或教师急需的有关方面的理论。可安排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教师观看有关专家讲座的录象,帮助了解教改的信息,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2.结对子的形式。为了让教师尽快成才,成为教育教学能手,学校应选出业务精、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教学骨干与年轻教师结成青蓝对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示范作用与指导监督作用。要求徒弟每周必须听师傅两节课,师傅听徒弟一节课,一年见成效,两年见成果,并签定责任状。而且学校还应制定“青蓝工程”奖励方案,奖励业绩突出的“最佳师徒对子”。这样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挑起大梁;也促使师傅不断提高与发展。

3.邀请市进修校教研员做现场指导,与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指导教学。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因为专业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指导)等,对年轻教师帮助很大。因此,邀请他们参与我们的课改,不光是讲座,还要深入课堂实际,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开展教研

在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活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2.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了学习研讨的机会。

3.沙龙式教研。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这样互动式的探讨,“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

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5.会诊式研讨。问题会诊式校本教研是指利用多方面的力量,共同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校的发展而言,可以通过邀请市教研员来学校听课、与教师座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从众多问题中梳理出有价值的课题加以研究。就教师的发展而言,可以通过向市教研员或学校骨干教师的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市教研员协助诊断;也可以请同学科教师进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网络在线

网络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聊天”式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了自己的QQ群或UC群或聊天室,邀请全国各地自愿接受培训的老师加入。让老师们和名师面对面进行聊天。如校本研修网、新思考网,定期研讨一个专题,由群里的教师负责主持,在晚7点正式开始。到时,老师们都是早早来到群里,等待着聊天培训的开始。如何聊天,群里也制订了相应的制度,每一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聊话题以外的问题。在群成员中,有教学一线的名师,也有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专家。在聊天式交流中,随时可以就某个问题单独聊。您那充满智慧的发言,会及时得到大家的表扬,可以随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聊天式的交流,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所有内容都会被随时贴在公共空间里,供大家再学习,再讨论。正如群里有些老师说的,能加入到群里来。即使不说话,能“听”大家的发言,也是最好的收获。

2.“帖子”式交流。现在很多网站都设置了教育论坛。如教育在线、成长在线、基础教育论坛等。每天,在这些论坛上,都会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在论坛上忙着翻帖、读帖、回帖。凡是读到精彩之处,读到质疑之处,都会跟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字,要么是鼓励的言语,要么是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想学习的老师而言,这就是在培训,是拓展视野,是和别人思维的火花碰撞,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教师专业成长的12种有效途径 篇四

1、钻研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

2、了解学情——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帮手。

3、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演练场。

4、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5、阅读经典——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6、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7、教学会诊——教师专业成长的纠偏仪。

8、明确目标——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

9、学会合作——教师专业成长的活水池。

10、现代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撑棒。

11、学习名师——教师专业成长的指路灯。

5.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篇五

(——黄东弟)

终于有幸拜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书中描述的是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其中朱雅芳老师的案例,给我的感触很深。

“暗号”的设定和运用。我今年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教学,任教数学。班里的46名学生,有的是从学前班上来的,有的是没有进过幼儿园就上来的,年龄参差不齐。课堂上最令我头疼的就是课堂上 46张小嘴发出的各种声音,总会把说的话淹没其中。更不要说是讲课了。看到朱雅芳老师在她的课堂上设定和运用暗号,觉得很有趣,很是吸引学生。于是我如法炮制,也制定了“静下来”、“坐端正”等一些暗号,效果真的很不错,学生觉得有趣的同时,也遵守了课堂纪律。当然教学活动也就进行的顺利多了。

朱雅芳老师在文中说:“······一年级老师要明察秋毫,不仅察出哪些孩子好走神,好动,好私语,还要察出孩子想上厕所和装上厕所的区别。······”确实,我们教师课堂上要有“分配注意”的基本功——眼睛看着学生表情,嘴里讲着教学内容,穿插着防微杜渐的育人幽默,谋划精彩的教学环节,多“管”齐下。

运用故事的吸引力。朱雅芳老师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于是我也在我的教学中,把一节课要教的内容,尽可能的融入一个故事之中,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愉快的学习,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有趣。1

采用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的方式。朱雅芳老师在教学中参与到学生的角色扮演中,然后再进行角色转换,学生学得真切,体会深刻,更能在教学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获实在不小。

朱雅芳老师在《春游》和《踩水》中,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是的,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似乎已经忘记我们曾经是孩子,孩子的愿望,孩子看世界的角度,都不会和我们完全一样。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会孩子走得更近,心也会贴得更近。

6.浅谈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专业化是提高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园长期以来坚持认真分析教师现有发展水平,那么,我园是如何结合本园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呢。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我们运用了以下几种途径:

1、同步培训,带动全园教师共同提高。

2、以典型记录引路,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3、从集体培训到分层培训,促进每位教师个体成长。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同步培训,带动全园教师共同提高。

同步培训是培训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培训方式,但是培训的方式确是千奇百怪,我园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中尝试运用了以下两种有效方法:

首先,开展系列的专题培训活动,我们主要以墙饰环境、区域玩教具制作、语言教育、体育活动等涉及环境创设和五大领域为主要培训内容,尝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突出了三个不同:一是培训形式的不同,由过去的灌输式变为互动式,二是获得理论途径的不同,由过去请专家讲授或从书本学习变为引领教师在亲身参与中体验与感悟,并凝聚教师们的智慧,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再在教师们已获得了经验和实际体验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概括与提升。三是对工作指导与启示不同,由过去是在领导的讲解下参照别人的工作结果理解理论,不联系教师自身工作经历,变为指导教师将所学的理念和策略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使教师获得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机会和能力。如:我们以“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培训内容,带领教师研究小班幼儿语言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同时以

分析具体的教案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学习制定语言目标和设计活动内容。在对语言教育活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后,马上鼓励教师亲身实践进行观摩教学,使教师们亲眼看到了新理念的实践形态,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研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种崭新的方式引导教师们在自身的学习体验中感悟到《纲要》所倡导的新理念、新策略。

其次,引领教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不仅是教师吸纳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竭的动力。“教师的读书是最好的教研”,针对本园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教师缺乏自觉学习意识与习惯,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三种读书方式。一是任务式读书:每学期根据具体情况,指定教师在本学期必须学习的相关内容,如有关新理念、新课程的精神,幼教科研的基础知识等,让教师有目的的读书。同时我们又将教师的学习分成三个阶段。先是“写感触”,要求教师写学习笔记,将个人在学习中最有感触或最受启发的句、段摘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看法。接下来“找差距”,将所学的内容密切联系自身教育实践,查找差距,拟定措施。最后是“试一试”,鼓励教师将所学的或所感悟到的,大胆地到实践中去尝试,并做好相应的实践反思。二是交流式学习:成立读书沙龙,通过“好书共享”、“好书讲座”和“好文章随时看”等形式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三是广博式学习:我们根据教师的需求,定期购买各个方面的书籍,开通网络,为教师查阅获取信息提供方便。

二、以典型记录引路,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观察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行为举止、言谈话语,同时进行记录和分析。观察记录是教师教育实践真实过程的回顾,是教育经验的提升,是教师最易接受和理解的,特别是好的观察记录更是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选择和确立的观察记录力求做到确实能解决教师们的困惑,记录的准确分析也能引起教师们深入地思考,帮助教师举一反三,能引发教师们的实践尝试。如:针对幼儿不爱来园的系列观察记录,老师们深入研究,在与幼儿耐心沟通和与家长的实际探讨中,了解到幼儿由于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对奶奶的依赖性非常强,而且由于很少和小朋友接触,因此不会与人交流沟通,不善言谈。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当班教师对老师们提出的建议进行适当的采纳,最后孩子在每天快乐的交往游戏中找到了快乐,并愿

意每天来到幼儿园。老师们在相互研讨中,既了解了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又掌握了观察记录撰写的方法,使老师们在积极地研讨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从集体培训到分层培训,促进每位教师个体成长。

作为一所新建园,由于我园新教师较多。开学初,我园制定了集体培训计划,针对新教师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培训。对于刚毕业的新教师,我园坚持新人新岗的培训制度。重点培养制定各类计划的能力;指导各类游戏的能力以及独立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能力。采用的方法为:①上岗前培训:主要学习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及带配班一日工作细则,熟悉一日工作内容,学习“规程”、“纲要”,初步理解其精神,更好的在工作中贯彻与执行;②给具体指导,要求新教师提前一周交教育活动计划,主管领导对其计划要重点批阅与讲评;并定期下班观摩、指导;提高其制定计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③每学期展示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引导教师自报观摩时间,然后进行观摩展示---自评---互评,逐渐提高了教师选择和设计教育活动能力;④结合实际,还定期开展“一日生活环节组织”的实地观摩与研讨活动,“读书交流”展示活动,教育技能(包括插积、折纸、叠被子等)竞赛与练兵活动,使教师真正掌握专业技能,较快胜任自身工作。

其次,根据教师的工作经验,对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重点是培养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能力、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总结反思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了① 结合教师自身特长,帮助其结拜师傅,促其成长;②带领教师开展“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活动区创设与材料投放”的观摩与研究,教学活动的说课、观摩与评价,体育、智力游戏的创编等; ③坚持实施“三个一”的业务培训要求,即每周必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周必写一篇观察记录,每月必看一节骨干教师的教学,通过“加压”促其迅速成长。

从目前集体培训和分层培训效果来看,适宜的教师培训更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使每个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真正使教师的发展落到了实处。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专业技能的培训,我园教师们业务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均有了一定的提高,不仅教育教学活动在区里获得了一等奖,在区新入职教师教案评优中全部教师获奖,同时分获一、二、三等奖。但我们深知:我园教师队伍

7.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篇七

目前, 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优秀教师缺乏, 教育教学水平低。很多教师在工作以后, 不重视自己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行政部门也对教师培训工作不太重视, 使得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成功落实, 教师首先要提高素质, 把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当中。就是说,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那么, 农村教师在得不到经常培训的情况下, 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呢?笔者认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 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而全面思考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最容易实施且效果良好的一种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写随笔和记录。实际上, 这个过程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反思, 能积累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逐步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不断发生, 需要教师随时作出反思, 在教学实践之后, 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作出评价。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其目的不仅是回顾过去, 不仅是对过去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质疑, 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一是教学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看目标是否体现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意图。二看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看目标是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二是教学方法的反思。拿英语课堂教学来说, 英语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比如, 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排演课本剧法等。但是, 究竟哪一种教学方法最适合某节课的教学内容, 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英语课堂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单元要求,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特点, 并根据其特点,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比如, 对于新授英语单词,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猜法、说唱巩固法来简化单词学习, 强化学生对新授单词的记忆。这样, 枯燥的单词教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 学生的兴奋点将自然转到新课学习上来。对于新授句型, 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创设法、表演法、交际法、小组讨论法等, 来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练习新句型,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是教学内容的反思。即教师在教学之后,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教师在课堂上掌握的一些学生学习的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内容可以包括:按照教案设计和教学要求, 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要求,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有何优点, 有何缺点或不足之处, 进而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想法和具体的措施。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反思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8.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及途径 篇八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56-01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改进入了深水区,做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素质: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能够找到新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特点,并不断使自己的专业成长。通俗点讲,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阶段有:新教师阶段、老教师阶段、专家型教师阶段。那么,我们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我们首先要从分析他们的特点和不足入手,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不足,得出相应的成长途径。

一、青年教师的主要特点

青年教师以其知识面广、观念新、可塑性强、有亲和力等这些特点,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活力,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教学理念新。青年教师刚从大专院校毕业,学校里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掌握了教育教学最新的理念。二是可塑性强。青年教师对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的接受能力更强,自身教学模式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三是教学态度认真。青年教师初入岗位,无论是对待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的反思态度都很认真,一丝不苟的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四是师生关系和谐。青年教师与学生年级差距小,易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心灵上容易与学生达成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灵上唤起学生的亲近感。

二、青年教师的主要不足

青年教师个体专业能力差异较大,在专业成长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由于青年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有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学校的学习状态,理论很扎实,可是很难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另一部分青年教师有过实际经验,但还很片面,很单一,在面对学生时,还是会不知所措,如何把学校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是青年教师当务之急的大事。二是教育教学实际经验缺乏。青年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很多困惑,如问题的预想不太准确,如会忽视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学预设的问题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时,能否可以不按照自己的预设问题继续教学等等,他们有时处理突发的教育教学问题缺乏经验,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是好。三是团队合作能力缺少。青年教师要成长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但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都不注重与人合作,以为靠自已的努力就可以成长,团队合作的能力有不足。

三、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做为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我们不但要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要能找到新的方法不断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笔者认为,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点: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家型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要学会向书本、专家、网络、实践学习。要向书本学习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知识,要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要打造自己的网上学习平台,建立自己的博客,加入专家教师博客群、QQ群、微信群等。要学会把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它变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专业不断得到成长。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每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保证。

2、注重自我行动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本质上是行动研究。青年教师要成长为专业教师,首先要对教育教学的本质认识有改变,要从研究教本教材中转变为研究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上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行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填鸭式、机械式的重复。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过程,认真加以回忆、记录、探究,特别是推敲后续的跟进措施,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自我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3、利用教学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仅仅是取得经验,而要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否则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自我反思教学应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我们要用开放的视角去反思和理解具体的教育情境。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以期获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来反思具体的教育情境,诸如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反思教育实践本身。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改变那种单纯的以规定、习惯和本本进行判断的倾向,要用主动的反思架构起“经验”和“理论”的桥梁,在经验的“理论化”和理论的“情境化”的双向拓展中生成个体的专业成长。

4、整合团队合作的力量。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团队合作非常必要。整合学校教研组的团队力量,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一个好的教研组应有其自身的学术性和学科品质,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教研组能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教学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团队力量的整合中,让我们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走得更快。

9.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篇九

当前,随着深化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理念已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在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产生共鸣。走进新课改这段日子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教师和学生是这次课改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共同发展。那么,经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变化在哪里?以下,笔者对几年来参与新课程教学实践和研讨中的几个美术课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

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的实际意义

案例,即典型事例。一般来讲,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1]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境、故事、事例、事件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独立分析、思考、讨论和决断的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具体教学实践来说,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记叙、评析和反思。它不仅可以用来剖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某些典型实例,也可以是对教学过程中一些方法、疑难问题进行艺术性处理的记叙和总结。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情境性、实践性、叙事性等特点,所以它深受许多教师的钟爱。近几年,教学案例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更凸显出它的教学实际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它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切磋,提升教师观课、听课、评课的能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教学案例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创新教研形式,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它更有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生涯轨迹的记录、教学智慧的提升、教学理想的实现,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具体举措

(一)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案例1 有一次,笔者到外校听了一位美术老师上的新课程研讨课。这堂课上的是《营造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从学习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问道:“一幅美术作品,你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美术作品最有趣、最吸引人去看的是哪方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很感兴趣,有的说是作品的形象美,有的说是美术作品的笔墨美,有的则认为是色彩美。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补充说:“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是美术作品表面的东西,这些只是美术作品外在的美。”接着,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能光看他的外表?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在的方面是什么?”学生依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一下子就想到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然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了课题。在学生欣赏完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的感受艺术化的过程时,这位授课教师又紧扣课题,进一步提问:“你觉得整幅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积极地讨论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深入讨论后,他们都明白了每幅作品所表达的情趣与意境,并感悟到了不同的作品,由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表现形式、艺术构思的不同,其表达的艺术情趣和意境也是不同的。

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是师生合作学习的关键。[2]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它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如其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比较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兴趣,又需要换位思考以探寻最佳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去考虑问题,探究问题的答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

(二)注重把生活美与自然美引入课堂

案例2 在一次学校的美术教研中,我们同组美术老师上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他上的是图案课,主要让学生练习各种图案纹样的构成设计形式。如图案的变形,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笔者原来打算到他的班级里听课,可没有料到他却要到室外上课,笔者就不解地问:“你这节课为何要到室外上呢?”他笑着回答:“我要带学生到室外去上课,指导学生写生一些花卉,了解自然界中花卉的不同特点,然后再教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花卉变成艺术中的图案,并在图案花卉设计中体现不同花卉的特征,避免纹样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位教师还告诉笔者,他每次上写生课,都会到大自然中去摘取一些植物,当场示范讲解,而后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感受,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从而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我们的生活有着丰富多样、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并从中感受到艺术来自于生活的道理。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让学生去接触自然,感受生活,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学会表现生活、欣赏生活、运用生活;从挖掘自然生活中特有的资源,进而彰显学生的艺术个性,画出艺术的真情实感。

(三)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心境

案例3 在对《春天畅想》一课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春天:春天万物复苏,景色宜人,充满生机和活力,你们觉得春天美吗?原来以为学生会说“美”,但出乎笔者的意料,有几个学生说“春天‘不美’”。这让笔者感到非常惊讶,就请学生说说他们的看法。学生认为春天经常下雨,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乌云满天,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于是,笔者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就这个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春雨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却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也是一种自然美,观看下雨和听淅沥沥的雨声也是一种美;农民播种也需要春雨。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加深了对春天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审美的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而非拘泥于课本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和不成熟的看法,哪怕学生无意识地把想法说出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学生的一些不合情理的想法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上事例,也让我们认识到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学生的思维能突破教师预设的条框,更好地生成教学资源,使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更加活跃,勇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改变评价过于单一的状况

案例4 在《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先利用课件展示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然后请学生说说标志设计的创意过程。接下来,笔者让全班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徽,并告诉学生,班徽的构思要注意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创意的提炼,要体现标志的凝练、单纯、醒目、新颖、独特、信息传达准确的特征。学生把初稿草图画完后,笔者就从学生作业中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班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于是,师生共同欣赏设计得较好和一般的班徽草稿,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设计的作品有创意和自己的个性,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构思班徽,并未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对于那些设计得一般或过于简单的作品,则着重对学生闪光点的挖掘,并指出他们作品设计的亮点所在,尽可能地对他们取得的一些微小进步加以表扬,并耐心地指出需改进的地方。接着,笔者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班徽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并评价同学的作品,说出作品的优缺点,互相交流各自的审美感受和体验,确定下一步班徽的艺术美感和创意的表达该如何完善。最后,笔者让同桌同学互相批改作业,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综合考评。我们要摒弃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课堂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上述教师对学生设计班徽的评价就非常注重在激励性、民主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引入课堂,在师生双重的真诚评价中感受到班徽设计的艺术魅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让学生因评价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开设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

案例5 我校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一贯坚持让每位教师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虽说这项内容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不过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还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大胆地去尝试,把课程开发当作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看待。各科教师在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在近几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已经走出了困惑,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例如,我们开设的美术校本课程有《校园人物速写》《校园风景画写生》《校园学生装设计》《纸版画的制作》《国画趣味学堂》《动漫趣味设计》《手绘海报设计》《变废为宝的神奇》《中西方美术鉴赏》,还有利用当地优秀文化遗产的《走进蔡氏古民居的美术课堂》等。针对这些特色课程,我们都制订了相应的课程开发程序、方案、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还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校本化课题的研究。

以上校本课程,是我们实施新课改以来设计并开发的一些课题,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和兴趣需要。每个课题我们都有教学设计、活动实践过程,课后也都有总结反思。活动中,让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每学期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让每个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谈谈对课题学习的看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收获也挺大的。在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单一课程的束缚[3],学生在造型、观察、表现、形象思维、审美鉴赏、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六)运用数字资源突出教学点

案例6 在开展2014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教学评比活动中,教师们所上的课与其他课有着不同的要求。他们必须先在网上提交“晒课”,其内容包括这节课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实录,所用课件必须与网上相关资源链接,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为了充分体现这次优课的特点,笔者上了一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研讨课。课上,笔者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视频,让学生静静感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震撼场景。然后,笔者把画面转向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过大典》,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就容易理解。在讲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壁画作品《格尔尼卡》时,笔者就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毕加索的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就毕加索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特色与学生进行交流,激起了学生对画家产生一种崇敬感,以及欣赏画家作品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网上阅读《毕加索和格尔尼卡小镇》的故事,观看德国法西斯炸毁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的历史照片,从而让学生懂得画家所画的形象与生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就是高于生活。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此画是1937年画家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也就更能理解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从而这节课也在突出重点中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4]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支配着学生,“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上课是不符合“晒课”的基本要求的。而在信息资源条件下,设计一堂完整的课是将多媒体素材(课件、动画、音视频等)组织成一节完整的课。多媒体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这次“晒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数字资源及课件的使用,把生动的历史镜头、历史照片、历史故事情节和画家的人生经历与教学点相融合,与学生充分互动,不仅活化了美术教学内容情境,把难于理解的艺术创作理论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且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案例研究带来的启示

案例研究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自参与课改以来,我们通过对这种教学案例的研究,的确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这些教学案例的分析也说明,这种教学研究确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提升了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不仅能将新课程的理念与具体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能够更好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改变陈旧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静心中反思教育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前瞻性。把教材用活,把过程盘活,把方法激活,把媒体点活,把思想变活,让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更加完善,促使教师有更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碰撞出教育理念的火花。在忙碌中获得充实,在研究中得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并在教育教学上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0.博客教研:教师成长的新途径 篇十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王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博客也迅速走进教师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种鲜活的学习和教研方式。教师们将日常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到网站上公开发表,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阐释。我校“教研博客”的开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把博客作用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博客改变我们的学习和教研方式,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博客,促我勤思考

从写博中体会到乐趣,学到了东西。在坚持写博客中增加了交流,扩展了知识层面,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有帮助。利用网络技术写博客,特别是坚持写博客,对每一个教师来说是有必要的。即使没有便捷的网络,坚持写教育日记也非常重要。而写博客的好处是便于储存与交流。

博客不仅能提升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更能使教师保持几分清醒,让教师透过种种教育现状去反思、觉醒,博客是一面镜子,透过它,能看到自己和同行前行的步伐,在博客的引领下,我不敢慢怠。

教育博客里写的主要是自己对教育的感悟与思考,博客好友们读完我的文章以后,常常会在后面跟帖,加以评论,提出了许多的观点。如:“你的这篇文章,构思好,但叙述的不够具体。”“文章的标题值得思考。”“这篇文章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你的某个观点我不赞成。”等等,我真的太感谢他们了。有了他们的关注,我的思维变得更加严谨,表述更加严密,谴词造句也十分用心了,同时我的教研水平、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变得日益成熟。有了博客好友的帮助,慢慢地,我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风友们鼓励我投稿。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照他们说的去做了。这一试还真的出了效果,居然有多家刊物发表了我的文章。

当然,我不但写自己的博客,也常常看人家的教育博客,也会去跟帖,对别人写的东西,提出批评与建议。在教育博客里,大家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共享成长的喜悦。我开博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博客上的文章已达200多篇,博客的点击率很高。有了博客,教育的天空不在寂寞,有了博客,教育的路上有了许多理性的思索,有了博客,教学的研究充盈着生命的感动,我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我的博客。光临我博客的不但有我的同学、同事,还有许多不相识的朋友。

博客满足了我个人知识管理的需求,记录了我的教前记、教中记以及教后记。从上课前对教学设计的构思,对这堂课的预测,到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尤其是偶然的灵感,使这堂课精彩万分的地方,再到教学反思记录,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总之我的博客内容可以称得上丰富多彩。在复习和回味中还可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心得,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在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所创新。在博客上也能经常接触到相同兴趣的博友,通过交流也能分享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促使你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博客,让学习、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博客,是个人反思的载体,使用博客有“写――录,思――享,品――学”几个层次,写就是写自己的所思,录指引用他人的观点,思指思考与反思,享是指共享与交流,品是指品味他人博客的思想,学即通过博客去学习。这为教师反思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教师通过创建自己的博客,记录着每一天的工作心得等,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理论学习与反思实践更加理性化、有效化,不断拓展自我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养成教学反思和教学再设计的习惯,通过反思,教师不会整日活在这个或那个 1

专家或权威下,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实现正常自我思想的一种行为。

在与博客“亲密接触”的日子里,深深地感觉到博客对教育的促进,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帮助。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着学习的乐趣。在博客里写作已经逐渐成为老师们的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让大家慢慢学会思考。

三、博客,在交流分享中成长

博客所具有的“即事即写”特征,满足了及时和完整地反映对工作和生活的思考过程的要求,在教学中,博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师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张扬个性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的收获与灵感,及时记录下来,用博客表达出来。

由于博客具备“发布、分享、交流”的功能,它让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博客,都是跳动着的一颗生命,是闪烁着的一束火花。生命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在这个团队中我们是一帮志同道合者,一帮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教育人,在“一路前行”!因为志愿,因为相信,我们主动努力、认真去做,我们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样做出来才有品位和质量。

在我校“校园博客”的研究中,已有近一百人加入到我们的“教育博客”中来。在这个博客学习共同体中有青年教师,有中老年教师,我们在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保存,与有共同爱好的同行分享,从中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发了我们的灵感,也强化了课改指导,使我们真正走近教育科研。

博客走入教研,给校本研修注入了新元素,带来了活力。博客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工具,在教师自我反思、交流、开展自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 址: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姓名: 王生

邮 编: 273100

E---mail:qfwsheng@163.com

11.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85—04

到今年6月,笔者已经工作满7年。七年来,经历过许多挫折和困难,有苦恼和眼泪,也有欣喜与快乐,笔者看到一路走来的坚实的脚印。“付出的是汗水,回报的绝不是苦海”——这是笔者初中读书时写给自己的座右铭,持之以恒的付出必然会积累起充足的能量,在机遇来临之时绽放光彩。笔者于2009年被评为中学信息技术一级教师,多次被评为南海区各类教育先进个人和信息学优秀辅导教师,在竞赛辅导、系统开发、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做出了实绩,并于今年被破格评为南海区骨干教师(按照规定必须是高级教师才能评),这一荣誉称号的获得是对笔者多年来成长的肯定,也激励笔者继续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百度文库给出的答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吴颖民校长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内涵:更新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强化专业精神。两种诠释是差不多的,其中专业思想(精神)是灵魂,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是应用。前几天偶然看到《佛山市初中生综合表现评定内容与标准》的文件,里面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创新与实践、运动与健康。这完全可以迁移到教师身上——要培养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在下面几方面达标:教师道德素养(专业精神)、教学态度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运动与健康。其中创新与实践可以归类到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上,既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也要有实践的能力;运动与健康是新增的,运动是活力的表现,健康是成长的基石。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意义何在

吴颖民校长从整体上提出了四点主张: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利于推动教师的自我实现和价值的追求。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第四点是核心,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当然教师也不例外。笔者认为通过自我实现可以获得认同感、责任感和幸福感。首先是认同感,获得同行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通过不断成长取得成果,获得肯定和赞赏,从而树立和增强责任感,即对自己不断提高要求,向上攀登;有了别人的认同和自身的责任,幸福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幸福感是自己内心的感觉,关注过程甚于结果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三、专业成长目标及内容的设定和实现

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设定目标和内容,比如,如果你是刚出来教书,那么熟练教学、树立专业精神可以是目标;如果已经被评为中级教师,那么高级教师可以是目标;如果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或教学设计,那么写好可以是目标;不会做课题研究,那么研究做好课题取得成果可以是目标……显然目标和内容是多样化、多层面和分阶段的,但必须是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需求和特质的。设定好目标和内容,就需要努力实践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必须埋头学习、思考和总结,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单一到多元,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结合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和教育实践,笔者从读书习惯、反思和写作、教育博客、竞赛辅导、课题研究、系统开发等方面进行阐述。

1.养成读书的习惯

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读书,这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信息技术学科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有价值的创新实践,这便需要具有全局的视野、科学的素养和专业的知识。不读书无法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无法理解学生的心理,更无法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

读什么?可以是教育名家的专著(教育学、心理学等,见表1)、专业期刊文章、前沿热点技术和理论等。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就是天天与机器打交道,单纯教授技术,那么必然也会“面目可憎”的。通过读书,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2.反思和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智慧

李镇西在《在反思中成长》中指出: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专业品质。

“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到目前为止,笔者撰写的19篇论文或教学设计在《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广东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电脑报NOI导刊》等国家级、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或获省、市、区级奖励。笔头不写是会生锈的,当然不是笔头生锈,而是大脑。只要你积极体会教育教学内容和切身思考发现问题,尝试解决并书写出来,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快乐体验。

3.立足教育博客,实现广泛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知道谁有自己需要的知识,获取隐性知识。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方式传播和学习;隐性知识,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他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如果一个人将其隐性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一定的媒体进行交流,就将其知识显性化,其他人获得其知识,就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从中可以看出,广泛交流对自己的个体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教育博客(见图1)为载体,笔者将所读、所思、所写都发布在上面,形成一个展示自己,并与他人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总结、反思、评论中实现自我建构。教育博客相当于教师的成长档案,是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形成的心路历程。

4.找准优势领域,做好专业发展规划,认真实践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笔者觉得有几个领域可以成为抓手,有竞赛辅导、课题研究、科研系统开发等,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在这些领域大有所为。

(1)竞赛辅导

辅导竞赛是发挥我们专业技能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主要有信息学奥赛、全国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等,主要的问题可能有教师的专业水平、辅导对象的选择、有效的辅导方法、辅导时间等。笔者做信息学奥赛方面的辅导工作,这项比赛专业性强,考察的是大学计算机本科水平的算法、数据结构等内容,内容多,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初中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想学好更是不容易。竞赛重点是选好苗子,让真正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保证充足的辅导时间,当然会牺牲教师较多的业余时间——这要看教师的热爱程度。

笔者是南海区信息学集训队教练,多次荣获南海区信息学优秀辅导教师称号。从教以来,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联赛,有6人获全国一等奖,有2人次代表佛山市参加广东省信息学决赛获二、三等奖,多人获南海区信息学竞赛一、二、三等奖。从2005年至2011年连续7年参加南海区信息学夏令营活动,担任教练工作。承担多年南海区信息学集训队集训任务,承担了多次示范课、讲座或教师培训,在全区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个集中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综合性活动平台,包括课题的选择、课题内容设计、研究方法、操作步骤、报告撰写、成果展示等。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从以下三个领域发掘问题:课程问题(开发校本课程)、教学问题(教学方法调整及改善:有效教学)、管理问题(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问题”再由“设计”转化为研究课题。可见,课题必须是实践问题,是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小问题。

从教以来,笔者参与省级“十一五”课题一项,主持市级“十二五”课题一项和区级课题一项(见表2)。参与编写南海区信息学初中教材《聪明人的游戏——信息学探秘(初中版)》,自编一套校本教材并印刷成书投入使用。撰写《信息学奥赛在线测评系统的构建及个性化应用》、《在信息学辅导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学特长生辅导教材的“生成性”开发》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或获各级奖励。

(3)科研系统开发

科研系统开发是指使用专业软件、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工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例如需要掌握的软件、语言大致有asp,asp.net,sql server 2005,vbs,js,ajax等。笔者大学本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统学习过程序开发、数据库设计等专业课程,也做过一些简单的系统或网站。2009年以来,笔者先后承担了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的《南海区信息学在线测评系统》(见图2)、《南海区中小学竞赛管理系统》(见图3)的主要研发任务,在开发过程中努力自学,不断解决疑难问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系统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些系统为全区中小学师生竞赛管理提供了高效的支撑,构建起全区信息学奥林匹克活动的高效资源平台。

做系统开发必须能够沉下心来,综合各种计算机技术和资源,面对困难不退缩,想当初自己都觉得无法完成的功能,现在一个个实现了,想来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肯探索和钻研。想起那繁忙的日日夜夜,看看现在的成果,正应了那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结束语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能具备不竭的动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自己提高要求,根据个性特点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在实践中反思调整成长——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7年前,笔者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7年后,笔者在各项工作中取得长足的进步,某些方面也结出了硕果,完全有赖于南海区教育局陈茂贤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是他的专业精神深深影响了笔者,时刻鞭策笔者向前,对所做之事力求完美。当然,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怀、科组同事的关心。笔者将继续践行“科学、协作、拼搏”的石中人精神,做好教育教学中的“小事”,以中学高级职称为目标,吹响新的号角,开始新的征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感统训练教学计划下一篇:关于大学生依法治国心得感悟